音乐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30 16:53: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专业

篇(1)

中国素来享有“礼乐之邦”的美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这句常为后人所引用的经典名句实为先贤重视礼乐的诸多文本例证之一。诚然,礼乐及其教育为哲人们所推崇,周公在乐教中将其与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即精英教育紧密相联;阮籍《乐论》则基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论及礼乐教育的必要性;王通的礼乐教化思想源于周孔,其言“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②;白居易同样认为礼乐教化是治国之本;胡瑗进而阐述了人才、教育和学校三者间的联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③……不仅如此,由官方创设于汉代的教育和管理机构——乐府存在时间约200多年,可谓世界上创办期最为悠久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随着中西方频繁的音乐交流与文化互渗,终于清末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成为中国新型音乐教育兴起的一大标志,自此中国的音乐教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可以说,音乐不仅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同样于中国漫长的教育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迹。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步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前者着力于培养音乐教师,特别是以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为其首要教学目的。这种明确的办学目标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被纳入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教学大纲中;后者则应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专业表演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就实践层面而言,专业音乐院校侧重于学生音乐表演实践技艺的提升,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本应倾向于学生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塑造。然而,“师范性”并未能成功地将上述两种教育体制区分开来,关于高等师范院校之“师范性”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化”于现实层面的模糊界定也初露端倪,音乐教育界人士大都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即:“按实际有效的课程来评价,高师音乐系实为微型音乐学院。”④事实上,造成这种局面并持续到今日,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首当其冲承担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们的演奏或演唱等水平往往成为高师音乐教师衡量学生能力的一大尺度,而一些高师学生在频频遭遇“音乐技术不如专业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质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等严厉评判后,自甘落后地在专业音乐学院学生身后亦步亦趋,从而彻底抛弃了他们所属领域的内在特质。

21世纪全球化资讯急速蔓延的繁荣景象背后,教育成为唾手可得的“产品”之一,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原本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似乎无暇顾及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长期抗衡的状态,更无心执著于二者办学理念上的僵持,而是倾注全力参与到增设音乐专业这项浩大的“教书育人”工程中。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自觉选择了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以获得个人生存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势必对个人福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创设意味着在先前两种教育体制之外,有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并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笔者非常赞同美国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教育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有义务向自己和他人解释其价值,并要有通过教育得以获取那些价值的计划。”⑤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并予以明晰定位,以此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以期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本文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教师”“课程”与“实践”三方面的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

从现实层面考量,原本担任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并适应新增专业的需求,因此综合性大学在增设音乐专业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急需填充人力资源。就事实而论,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院校,抑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他们的学习背景大都相仿,多数为独立拜师学艺,即遵循“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很可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石,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行为事项的主体人物——“教师”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倘若回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便不难发现,“教师”一经存在就承载了“传承人类文明”的职业使命。在现今的中国,教师们不但讲授知识,他们还富于前瞻性地通过书写文论记录教育状况、研讨教学手段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等。近些年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各专业教育工作者们畅谈的一个热点话题。此方面文论最初的写作动机乃在于摆脱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系列困扰,并期望透过开放式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与有效途径。然而,笔者在不经意间发现,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在直抒胸臆书写教育改革理念中鲜有自我反思的系统阐释和理论构架。与此同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日,我们目睹了高学历人才的群体性涌现,综合性大学不可避免地以学历作为吸纳教师的一个首要标准,继而忽视了对音乐教育这个特殊领域内“教师”的全方位“塑造”与整体性“规划”,毫无疑问的是通常情况下的短期岗前培训课程并不能完整代替“教师”们对自身专业教学的认知及定位。假设综合性大学不能突破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的瓶颈,那么它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复制”所谓的高等教育人才只能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创新型”人才相背道而驰,其存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二、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

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均以“课程”为教育的基本单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建构起与各专业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在音乐教育系统领域内,学科特色往往透过课程设置得以体现,并借助后者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鉴于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诸多交叉、重叠的现象,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师对此当格外警醒。在保证学生掌握音乐学学科基础知识外,教师应对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加强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并适时地与学生们分享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互动,以此增强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如音乐治疗学、计算机音乐制作等均是比较不错的课程选择,现今人们在应对各种内、外挑战中往往承受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音乐疗法为缓解人们的心身疾病贡献着自己的能量,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往专业院校学者普遍范围内视计算机音乐制作为“娱乐项目”,忽视其潜在价值,殊不知透过互联网的传播,计算机音乐占有着极大的市场份额。综合性大学若能整合其资源优势,势必将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为普罗大众培养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其存在价值可见一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综合性大学设立音乐专业尚处于草创阶段,相应地,关于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规划和阶段性实施都有待于补充和完善。

三、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

几乎每一个专业都强调“实践”的不可或缺和积极意义,音乐专业尤为如此。无论是感性呈现,还是理性表述,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与专业论文写作等均为音乐实践活动的特殊产物,学生经由被动的学识引入转至主动的技艺诠释,这不但从视觉上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更奏响了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有力“前奏”。基于此,实践活动毫无疑问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理论转化能力,结合有效的课程设置从整体上完善了教育对象大学四年的音乐学习生涯,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由此激发年轻学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实践出真知”的理论与应用的双重价值固然不言自明,值得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的则是除了传统意义上以舞台为依托的表演场域,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们转化理论的实践平台又在哪儿呢?据笔者所知,有些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师曾带领学生们亲历乐器制作现场关注乐器制作全过程及乐器厂运营方式、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等。这种基于“文化在民”的教学理念以回馈社会为主旨的实践活动着实值得推广,它为综合性大学寻找到有别于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院校的实践基地开拓了新思路。

本文简要阐述的三方面内容: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以及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注重前瞻性的招聘与招生方案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兼顾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考核),都应与突显综合性大学之存在价值相契合。

的确,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信息时代语境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在承袭中国千百年来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当就新世纪现实语境中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富有见地的理性反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续历史积淀的深厚学养与成就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虽然美国哈佛大学启动于1967年的《零点项目》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等艺术教育为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我们在冷静思虑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热”现象的同时,同样也应对祖国的音乐教育给予最美好的祝福。最后,笔者愿以贝内特·雷默的话作为结束语,以此与教学同行共勉,那就是“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同所有人文艺术学科教育最深刻的价值一样: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⑥“……当我们的目标变成将所有学生引向所有人文艺术学科的幸福性时,我们对年轻人生命质量的贡献就可以无限放大。”⑦

注释:

①论语·泰伯.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79.

②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33.

篇(2)

性 别:女

民 族:汉

身 高:165cm

出生年月:1987年6月

专 业:音乐教育

学 历:本科

籍 贯:湖南衡阳

特 长:声乐、古筝、舞蹈

毕业学校:湖南邵阳学院

毕业时间:20**年6月

政治面貌:团员

联系电话:

通信地址:xxxxxxxxxxxxx

教育背景:

20**年9月——20**年6月在祁东二中学习,担任音乐委员等职务。

20**年9月——20**年6月在湖南邵阳学院音乐学院学习,担任纪检委员。

主修课程:

以音乐教育为主,已修完声乐、古筝、钢琴、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合唱指挥、即兴伴奏、和声学、基本乐理、复调、意大利语音、中(外)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音乐教育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基础、邓论和三个代表等

专业技能:

英语水平:湖南省大学英语三级

计算机水平:计算机水平一级

普通话水平:二级乙等

师范技能:教师资格证

所获奖励:

在20**—20**学年度,荣获丙等奖学金

在邵阳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舞蹈《喜雪》荣获表演突出奖 在20**-20**年度回乡调查报告中获得二等奖

20**年5月在邵阳学院党校第7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中获得结业证书 社会实践:

20**年参加邵阳市“十一”文艺晚会演出。

20**年参加邵阳学院第二届民族歌舞晚会演出。

20**年参加邵阳学院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篇(3)

“本土音乐”泛指地域性音乐的母语、民俗、民风,音调的风格、色彩、调式、调性及其理论。地方性、区域性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族民间歌舞曲、劳动号子、山歌、地方戏曲等。[1]《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提道:“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地方音乐是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等的艺术化再现,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浓郁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是大学生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可贵资源。近年来,教育部对高校艺术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设置和调整,着重加强了对各地本土音乐的研究与实践,促使高校的艺术教育从理念到行为模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已成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

一重庆高校融合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意义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富饶的土地孕育出灿烂的巴渝文化。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传承和创编了许多风格各异情趣不同的歌曲和器乐曲。“秀山花灯”“乌江苗族民歌”“土家民歌”“綦江吹打”“永川民歌”等等,都是重庆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经典,是我国本土音乐在时代长河中留下的文化财富,其文化价值无可替代。在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跨界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原有的本土音乐传承与发展推动形式早已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促进文化间交流,刺激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而另一方面,由于当下对国际潮流音乐的推崇,忽略了对本土音乐自身特征的传承保持。高校作为本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需肩负起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这一重任。将重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相关课程资料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是对主流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与拓展[2]。这不仅可以丰富重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素材,完善整体教学架构与专业教学体系,更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强二次创作,保持重庆本土音乐民族性与多样性,保证民族民间音乐不丢失、不守旧。传承创新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是融合的关键。高校拓展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引导学生把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符号与多元音乐表现手法、技巧、风格相结合,推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才是提升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如,“川江号子”“跑马溜溜的山上”“华阴老腔”等等,这些新创作的作品不论在本土民族民间音乐音调风格的保持上还是在运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让人耳目一新,使人既感受到了传统音乐的音画风韵,更体会到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时代气息。

二重庆高校音乐专业融合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现状

虽然高校音乐专业都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但由于涉及范围太大,内容太多,一般都是知识、结构、层次方面的介绍了解,属于一种点到为止的教学,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渊源、起因源点、旋律特点、方言俚语、风格特性无法做深入细致的讲解,更谈不上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上的传承创新了。教学结构失衡。现阶段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普遍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主导,我国本土音乐的教学呈现“附加”模式。截至2017年,重庆设立了音乐专业的本科院校共9所,专业下设理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方向,其中仅部分师范专业学生设立了民族民间音乐相关课程,课程设置呈现不平衡状态。在不完全统计中,大部分院校设置该课程为2学期之内,且每周课时在3小时以内,无法与其他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相比,课程量有限,学习效果不理想,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几乎没有设立专门课程。教学内容与手段传统保守。当前,重庆高校音乐专业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知识架构的宏观性,针对巴渝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介绍与学习体量明显不足。在对重庆相关高校学生所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本地学生对巴渝文化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很浓厚,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与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学生的知识了解程度较低,且教师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在教学过程中手段单一传统,课程设计缺乏新意,教学形式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缺少互动,使学生逐渐丧失兴趣,更谈不上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外部扶持力度不足。90%的受访学生认为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非常必要,并且对重庆高校参与保护和传承地方民族民间音乐非常支持。但由于实践平台不完善,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使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没有形成良好互通,不利于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总的说来,目前重庆高校音乐专业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吸纳融合创新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重庆高校应该以此为教改方向,增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强化教学手段,加强学校与地方的文化互动,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真正得以创新发展。

三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融于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

1完善课程结构

高校要完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必须从课程结构内部进行完善。首先是落实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设置。针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设置的普适性和独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比例调整,特别是非师范生需增加相关课程设置。其次是对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培养方案、培养体系、课程结构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探索将重庆本土民族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等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堂,打造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前期开设基础理论课(必修课),后期开设民族民间音乐创新课(选修课)。

2充实教学内容

重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形式丰富,趣味性、互动性强,要在系统性地收集整理归纳地方民族民间音乐各种元素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对优秀的作品要做深入细致的历史脉络挖掘,在艺术理论上进行完善提升,阐述其悠远的民风文化和民俗气息。重视课程设计、教材编订与更新,要做到抓重放轻,取优弃劣,落实理论实践双纲并举的原则,加强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与其他理论课、器乐课的有效交流与融合。

3优化教学模式

当下高校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多为教师讲授、视频观看等简单形式,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教学改革必须加强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创新。需要与相对应的课程进行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教学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在引导学生整体学习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个性化教学。要把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与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相结合,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创作中去,为此后的创新教学打下基础。

4建立实践平台

强化艺术实践,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将民族民间音乐艺人请进高校、请进课堂,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民间,通过参观学习、文化走访、田野调查等形式组织课外音乐文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了解当地的人文、音乐等[3]。通过切实的体验与了解,学生在演唱演奏民族民间作品时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通过节目创作、演出编排等实践内容实现学、演交替双轨同步,让学生学之以用。另一方面,与本地文化教育机构、群众文化馆加强联系与沟通,共享资源,并就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实践建立长期合作,在音乐文化传承、音乐二度创作上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

5构建扶持机制

相关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教育部门和文化单位要协作互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支持高校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工作和构建完整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基地,并支持教职人员相关能力素养的培训。此外,扶持实践平台建设,促进高校与文化教育机构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师资队伍、艺术装备、经费投入、制度创新等全方位的保障。通过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和合理调配,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从而促进重庆市高校艺术教育充分吸收重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增强高校艺术教育音乐课程中的本土文化养分,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唤起青年大学生对传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篇(4)

您好!

无论你是否选择我,我都要很真诚的道一声“谢谢您给了我机会”!

我是个幸运儿,在我求学的道路上遇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在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因此,做一名人民教师就成为我儿时的一个梦想,在实习中,我第一次踏上了讲台,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学生的天真、纯洁、甚至是调皮,他们欢乐的笑脸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此时此刻,我感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同母爱一样圣洁,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

十六年来的求学生涯,有十年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当然这会使我比别人更加的独立、顽强。求实、进取,富有挑战性可以说是我性格的一大特色,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只要曾经努力过,失败了也是一种胜利!结果固然重要,但经历过程会使你整个人变得更加丰满、魁梧。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很欣赏这句话,可以跟您很坦率的说,四年前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我,音乐素养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因为我是在高二时才有学音乐的意识,以前只是非常喜欢,从没受过专业训练,仅仅经过六个月的强化,我就能以国家统招的身份考入东北师大音乐系,老师们都感叹地说,这真是奇迹。

经过四年的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我在声乐、钢琴及其他各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方面有了惊人的进步,丑小鸭已经变成了白天鹅,如果您不信,我随时随地的等待着您的考核!

此致

篇(5)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发展给羌藏音乐表演艺术的形式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藏羌音乐表演艺术要通过更高、更新的要求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由于目前国内流行演唱专业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演唱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这就使得演唱教学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发挥。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羌藏音乐表演专业在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综合演唱能力和艺术素质的问题进行关注,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藏羌音乐表演专业与川西民俗音乐传承问题进行探究。

一、川西民俗音乐种类

川西民俗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川西民俗音乐文化主要有川剧、轻音、金钱板、皮影戏、木偶剧、谐剧、闹年锣鼓和变脸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1]。以川剧艺术为例。在川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川剧艺术成功地让以高腔为主体的昆区、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五种声腔实现了有机结合。它通过对古南戏和古弋阳腔的演唱方式进行保留的方式,对传统戏曲中的“曲牌联套”和“集曲”手法进行了运用,这就使得川剧在五种声腔艺术中成为了发展最为完善的戏剧品种。除此以外,羌族、藏族两个民族的民族传统音乐也是川西民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川西民俗音乐特征研究

民俗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产生活习俗、又以经济习俗、礼仪制度习俗及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的一种体现。在川西民俗音乐发展过程中,形象性、客观性和审美性成为了川西民俗音乐的主要特性[2]。我们以羌族音乐舞蹈为例,对川西民俗音乐的特征进行研究,作为川西民俗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羌族的舞蹈艺术自然与羌族民间特有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的。历史上川康地区的艰苦环境让羌族人民在长时期的生活与斗争过程中形成了豪放、热情、勇敢的特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很多民间舞蹈的形成可以说是与原始的农牧业生产和狩猎活动有着一定关联的。例如,在羌族锅庄舞中,很多舞蹈动作都是羌族人民劳动场景的体现,这就说明羌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此外,由于羌族有在节日期间跳舞助兴的习惯。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所表演的舞蹈往往具有旋律朴实优美、内容丰富、节奏适度的特点,这就让羌族两族的舞蹈表演有了一种典雅、朴素、豪放之感,同时也表明川西民俗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这样,对于藏羌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是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传承的一种表现,对川剧等民俗音乐的学习也是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传承的表现,因此,对于羌藏表演专业而言,羌藏表演的专业学习与川西民俗音乐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三、羌藏音乐表演开展学习川西民俗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藏羌音乐表演专业在对本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进行广泛涉猎,可以让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藏羌音乐表演过程中对川西民俗音乐教学进行传承,不仅可以对本民族的音乐形式进行拓展,还可以让本民族的音乐在与川西民俗音乐的融合中得到一定创新。除此以外,藏羌音乐表演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传承也是开展高等教育的需要。例如川西民俗音乐中的川剧艺术包含了戏曲艺术中的大多数基本知识,这样,对川西民俗艺术的传承就成为了帮助学生普及戏曲艺术基本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方式。第二,川西民俗音乐中包含了以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为核心的孝道、礼仪、责任等文化内容,这样,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传承,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第三,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传承,可以让学生的大学生活得到进一步的丰富,通过对民俗音乐进行学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四、羌藏音乐表演专业开展川西民俗音乐教学的措施

(一)川西民俗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

理论学习是学习川西民俗音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以川西民俗音乐中的川剧教学为例,对川西民俗音乐的学习问题进行探究。在理论学习方面,一些学校将川剧课程分成了“川剧知识与欣赏基础”和“川剧表演基础”两部分[4]。在课程的课程设置方面,这门课程的每一个部分都采用了32-36学时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学校设置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第一,通过川剧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对川剧的发展历史、川剧的经典曲目、川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及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川剧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解。第二,通过川剧理论教学,学生要对川剧的表演手段、川剧的唱段进行熟练运用。通过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要想完成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内容,就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川剧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在藏羌音乐表演专业的川西民俗音乐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

(二)川西民俗音乐教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把传统民俗优秀作品学习纳入教学环节,是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有效传承的重要措施。一些学校在开展川西民俗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川西民俗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进行综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对川西民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除了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以外,学校在开展川西民俗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和一些专业的表演团体联系,通过让学生到川西民俗音乐表现现场实地观看表演的方式来让学生增强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了解。我们以绵阳地区的高等院校川剧教学工作为例,当地在开展川剧教学的过程中就采取了让学生在表演现场观看川西民俗音乐表演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实地观看“川剧进高校”这一巡回演出活动,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被演员的精彩表演所吸引。这就对学生学习川西民俗音乐的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羌藏表演专业开展川西民俗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较为喜欢的川剧变脸艺术入手,开展以川剧教学为代表的川西民俗音乐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对川西民俗音乐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川西民俗音乐的方法

在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听、记、赏、析、演等环节入手,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学习。其中,“听”这一环节指的是学生要在课堂上认真听从教师的讲解,由于川西民俗音乐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系统性高的特点,学生只有每节课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才能对川西民俗音乐有一种较为系统的认识;“记”这一环节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要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在学习民俗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记录课堂笔记这一传统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通过记笔记的过程,学生可以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一些相关材料进行积累,进而通过对川西民俗音乐产生新的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对民俗音乐的理解进行深化。“赏”这一环节指的是学生在利用课上时间欣赏教师教学过程中展示的川西民俗音乐表演视频的方式[5]。通过欣赏川西民俗音乐相关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川西民俗音乐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析”指的是学生在欣赏川西民俗相关音乐视频过程中,要对视频中的表演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欣赏表演视频的过程中要对表演中的一些细节因素进行关注。以川西民俗音乐闹年锣鼓为例,在闹年锣鼓表演过程中,乐队的指挥要通过鼓点和动作的变化,来对乐曲的速度、力度等因素进行控制。在对闹年锣鼓表演艺术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对闹年锣鼓演奏曲牌对应的手部动作进行关注。以闹年锣鼓中的《雕展翅》这一曲牌为例。鼓手在展示这一曲牌的过程中要采用手心向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的动作,即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大雕展翅飞翔的形象。这个就要求学生在欣赏相关视频的过程中,要对表演者的手部变化细节进行关注。演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进行表演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通过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表演,学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川西民俗音乐表演艺人在表演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这就可以让学生对表演艺术家的劳动成果进行珍惜。

五、结语

川西民俗音乐是中华音乐文化的瑰宝。藏羌音乐表演专业对川西民俗音乐的传承是促进川西民俗音乐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藏族羌族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川西民俗音乐在藏羌音乐表演专业的传承,也是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有效方式。只有对川西民俗音乐进行有效传承,才能让川西民俗音乐中的艺术魅力得到有效传承,进而让学生的意志品质在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岳圣东.20世纪川剧音乐的发展与改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2]何虑,黄莉.试论四川阿坝州羌族锅庄音乐与舞蹈的文化特征[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8):177-178.

篇(6)

中国素来享有“礼乐之邦”的美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这句常为后人所引用的经典名句实为先贤重视礼乐的诸多文本例证之一。诚然,礼乐及其教育为哲人们所推崇,周公在乐教中将其与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即精英教育紧密相联;阮籍《乐论》则基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论及礼乐教育的必要性;王通的礼乐教化思想源于周孔,其言“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②;白居易同样认为礼乐教化是治国之本;胡瑗进而阐述了人才、教育和学校三者间的联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③……不仅如此,由官方创设于汉代的教育和管理机构——乐府存在时间约200多年,可谓世界上创办期最为悠久的音乐教育机构之一。随着中西方频繁的音乐交流与文化互渗,终于清末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成为中国新型音乐教育兴起的一大标志,自此中国的音乐教育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可以说,音乐不仅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同样于中国漫长的教育发展史中留下了自己鲜明的印迹。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步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前者着力于培养音乐教师,特别是以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为其首要教学目的。这种明确的办学目标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被纳入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教学大纲中;后者则应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专业表演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就实践层面而言,专业音乐院校侧重于学生音乐表演实践技艺的提升,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本应倾向于学生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塑造。然而,“师范性”并未能成功地将上述两种教育体制区分开来,关于高等师范院校之“师范性”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专业化”于现实层面的模糊界定也初露端倪,音乐教育界人士大都认同这样一种说法,即:“按实际有效的课程来评价,高师音乐系实为微型音乐学院。”④事实上,造成这种局面并持续到今日,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首当其冲承担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们的演奏或演唱等水平往往成为高师音乐教师衡量学生能力的一大尺度,而一些高师学生在频频遭遇“音乐技术不如专业音乐学院学生”“文化素质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等严厉评判后,自甘落后地在专业音乐学院学生身后亦步亦趋,从而彻底抛弃了他们所属领域的内在特质。

21世纪全球化资讯急速蔓延的繁荣景象背后,教育成为唾手可得的“产品”之一,高等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原本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似乎无暇顾及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长期抗衡的状态,更无心执著于二者办学理念上的僵持,而是倾注全力参与到增设音乐专业这项浩大的“教书育人”工程中。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自觉选择了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以获得个人生存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势必对个人福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创设意味着在先前两种教育体制之外,有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然而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并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笔者非常赞同美国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教育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有义务向自己和他人解释其价值,并要有通过教育得以获取那些价值的计划。”⑤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理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并予以明晰定位,以此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以期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本文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教师”“课程”与“实践”三方面的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

从现实层面考量,原本担任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并适应新增专业的需求,因此综合性大学在增设音乐专业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急需填充人力资源。就事实而论,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院校,抑或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他们的学习背景大都相仿,多数为独立拜师学艺,即遵循“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涯很可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石,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行为事项的主体人物——“教师”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倘若回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便不难发现,“教师”一经存在就承载了“传承人类文明”的职业使命。在现今的中国,教师们不但讲授知识,他们还富于前瞻性地通过书写文论记录教育状况、研讨教学手段并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等。近些年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各专业教育工作者们畅谈的一个热点话题。此方面文论最初的写作动机乃在于摆脱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系列困扰,并期望透过开放式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与有效途径。然而,笔者在不经意间发现,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在直抒胸臆书写教育改革理念中鲜有自我反思的系统阐释和理论构架。与此同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日,我们目睹了高学历人才的群体性涌现,综合性大学不可避免地以学历作为吸纳教师的一个首要标准,继而忽视了对音乐教育这个特殊领域内“教师”的全方位“塑造”与整体性“规划”,毫无疑问的是通常情况下的短期岗前培训课程并不能完整代替“教师”们对自身专业教学的认知及定位。假设综合性大学不能突破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的瓶颈,那么它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复制”所谓的高等教育人才只能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创新型”人才相背道而驰,其存在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二、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

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均以“课程”为教育的基本单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的有机组合建构起与各专业相对应的知识体系。在音乐教育系统领域内,学科特色往往透过课程设置得以体现,并借助后者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鉴于高等师范院校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诸多交叉、重叠的现象,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师对此当格外警醒。在保证学生掌握音乐学学科基础知识外,教师应对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加强与其他专业教师的沟通并适时地与学生们分享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互动,以此增强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如音乐治疗学、计算机音乐制作等均是比较不错的课程选择,现今人们在应对各种内、外挑战中往往承受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音乐疗法为缓解人们的心身疾病贡献着自己的能量,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往专业院校学者普遍范围内视计算机音乐制作为“娱乐项目”,忽视其潜在价值,殊不知透过互联网的传播,计算机音乐占有着极大的市场份额。综合性大学若能整合其资源优势,势必将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为普罗大众培养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其存在价值可见一斑。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综合性大学设立音乐专业尚处于草创阶段,相应地,关于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规划和阶段性实施都有待于补充和完善。

三、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

几乎每一个专业都强调“实践”的不可或缺和积极意义,音乐专业尤为如此。无论是感性呈现,还是理性表述,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与专业论文写作等均为音乐实践活动的特殊产物,学生经由被动的学识引入转至主动的技艺诠释,这不但从视觉上建立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更奏响了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有力“前奏”。基于此,实践活动毫无疑问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理论转化能力,结合有效的课程设置从整体上完善了教育对象大学四年的音乐学习生涯,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由此激发年轻学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实践出真知”的理论与应用的双重价值固然不言自明,值得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的则是除了传统意义上以舞台为依托的表演场域,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学生们转化理论的实践平台又在哪儿呢?据笔者所知,有些综合性大学音乐教师曾带领学生们亲历乐器制作现场关注乐器制作全过程及乐器厂运营方式、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等。这种基于“文化在民”的教学理念以回馈社会为主旨的实践活动着实值得推广,它为综合性大学寻找到有别于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院校的实践基地开拓了新思路。

本文简要阐述的三方面内容:言传身教的主导人物——“教师”、传承知识的重要载体——“课程”以及转化理论的有效环节——“实践”,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注重前瞻性的招聘与招生方案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兼顾教师、学生两方面的考核),都应与突显综合性大学之存在价值相契合。

的确,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信息时代语境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在承袭中国千百年来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当就新世纪现实语境中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富有见地的理性反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续历史积淀的深厚学养与成就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虽然美国哈佛大学启动于1967年的《零点项目》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等艺术教育为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我们在冷静思虑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热”现象的同时,同样也应对祖国的音乐教育给予最美好的祝福。最后,笔者愿以贝内特·雷默的话作为结束语,以此与教学同行共勉,那就是“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同所有人文艺术学科教育最深刻的价值一样: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⑥“……当我们的目标变成将所有学生引向所有人文艺术学科的幸福性时,我们对年轻人生命质量的贡献就可以无限放大。”⑦

注释:

①论语·泰伯.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79.

②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33.

篇(7)

2.软度练习。软度练习有肩、腿、跨、腰等部位的训练。当然第一学期所有的软度练习都是在地面完成的。其实软度训练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以后跳芭蕾或者民族民间舞时能够更加的优美、好看。

在第二学期的学习中,慢慢的让学生由地面练习到站立练习,这里所说的站立练习不是完全的站立,而是依靠把杆来辅助我们做一些训练。即要加强第一学期的身体的体态训练和软度练习,还要加入芭蕾形体的基础练习。①借助把杆的软度训练。有了上学期的地面训练基础,这学期的软度练习就轻松一些了。但是音乐教育专业的一般年龄都在18、19岁了,骨骼已经定型,错过了软度训练的最佳时期。那么我们的训练目的就要改变了,不是要把他们训练成专业的舞蹈老师,而是要让他们掌握方法,以便他们以后在教学生练软度时,能够帮助学生们练习。如果方法不对,很容易造成拉伤或者更严重的后果。②中间练习。中间练习其实就是脱离把杆的训练,在第二学期主要是芭蕾手位和脚位的训练。手位、脚位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初步的了解芭蕾舞最基本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手和脚。为下一学期开始跳舞做准备。控制自己的手和脚正常的人都能做到,但是在舞蹈当中来控制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在舞蹈中四肢、头、眼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还有和音乐的配合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够表现的协调、优美。第三学期也就是大二的第一学期,再进一步加深芭蕾基础训练的同时,开始让学生接触民族民间舞。民族民间舞由简单的组合开始,每学期开设两个舞种,每个舞种一至两个组合。芭蕾形体训练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体态气质,那么民族民间舞就是为了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加强舞姿的训练。

篇(8)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广泛,活动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教学角度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学计划内的活动,一种是教学计划外的活动。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区别:1)组织的对象不同。前者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后者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有时学生个人也会自发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2)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配合一定的教学过程而开展的,后者是为了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开展的活动。3)特点不同。前者大多与专业教学联系紧密,有比较固定的实践平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后者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国内外的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认为这是为了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的必要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国外很多高校规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正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国外许多学校并不设置德育课程,而是强调隐形课程的德育教育作用,这种作用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高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较早、成效显著的是美国。在美国社会实践活动叫社会服务学习。社会服务学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特殊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和社区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随着后期的迅速发展,被广泛用于高等学校的各门学科。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特点有活动的形式多样化,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服务组织各方面的实力较强,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音乐专业大学生在欧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定期去养老院演出,如室内乐及声乐表演等,参加教堂唱诗班演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演出,电视传媒演出活动等等。

我国社会实践可以追溯到1980年。清华大学的学生提出了“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提倡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这一号召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社会实践活动很快扩展到全社会。1983年,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通知,号召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标志着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正规化。我国音乐学院及各大院校每年都组织艺术实践活动周及其他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高等院校由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总体看来,国外的社会服务与我国的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影响、对学校和社会的作用是相似的。我国在发展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社会服务学习理念和策略的可取之处,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内蒙古师范大学团委推荐一批优秀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参加由内蒙古团委、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各大院校联合举办的“红红青春”大学生青春励志选秀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本次活动是以“健康、智慧、向上、美德”为主题,展示内蒙古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精湛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对青想的追求。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传递了正能量,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艺术实践、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本文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三种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调研分析。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有的学生是参加比赛的选手,有的学生是现场比赛的键盘乐手,还有的学生是比赛现场导演助理。通过问卷调查及对个别学生的进一步了解,本人进行了总结及研究。音乐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益匪浅。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团委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及鼓励。参赛选手从选择比赛曲目、音乐表现力、演出服装的设计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积极充分地准备了这次比赛,通过和其他选手的竞技和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展现自我的目的,积累了宝贵的舞台经验,增强了今后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的欲望。键盘伴奏的学生通过这次比赛伴奏,专业技能得到了评委老师及导演的肯定,大大增强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在活动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自己对音乐感觉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进一步地完善自我。担任比赛现场导演助理的学生,通过一些琐碎的协调工作及帮助导演配合现场顺利比赛的工作锻炼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及沟通能力,这些是在大学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工作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磨炼自己的性格,有足够的自信心去适应社会的竞争力和来源于各方面的压力。

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现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一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没有正确地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认识的偏离,导致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的宝贵机会。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往往是被动响应社会实践活动。二,音乐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很多有表演欲望的大学生对于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显得茫然,对活动的具体任务、目的、意义、要求等内容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三,音乐专业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勇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适应社会的竞争力和来源于各方面的压力,源于大学生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自信心与实际的差别,对人生前途的迷茫,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来困难。教师在社会实践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摸索了解大学生心理思想变化,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使所学专业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人性化的引导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去启迪每个学生的内心心灵,有效释放学生的本质潜能,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激励他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社会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2)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的觉悟。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国情,坚定了正确的政治思想。通过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使学生增强勤奋学习的责任感。3)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发现了自身不足之处,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5)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1世纪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艺术教育又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观,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把自己活动中的感悟和感想积极主动地运用到自己的各项学习中去。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对于当代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音乐专业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有效控制自我具有促进作用.让音乐专业大学生尽可能较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有利于音乐专业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作者:娜莎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艺术学院

篇(9)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也就不同,有很多地区的教学条件还是比较落后,教学条件差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对声乐方面的学习。

(二)教师专业素质缺乏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者,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师资力量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三)教学方法落后

音乐专业的声乐作为一门学校的传统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取讲课、做题练习、下课的传统模式,没有真正的做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这种传统呆板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四)学生专业素质差

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基础比较差,成绩相对较差,专业素质水平也相对薄弱,每个学生学习考试之前都没有掌握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是盲目的看重点,复习也杂乱无章,对声乐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势在必行。

二、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改善教学条件

对于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国家应该在经济上给予帮助,首先为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对于经济条件比较的差的地区的学生们,国家政府可以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助,鼓励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他们捐款捐物,让他们有足够的生活水平学习声乐。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水平

一个学校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但是学校的有些教师专业素质相对比较薄弱,这样不利于学校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或者宣传活动,在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另外作为教师,不只是学生的老师榜样,同时也应该关爱学生,善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正的想法,从平时做起一点一滴,为人师表、严以律己。

(三)改进教学方法

现在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创新的世界,中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不被其他国家落下,同样作为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也一样,不能只是一味的使用传统、乏味的教学方法。真正的做到,让教学方法变得科学、灵活多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例如:

1、图片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把要教授的内容画在图片上,采用色彩对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加的透彻。

2、视频教学法

上课的同时教师可以搜几个关于声乐的有趣的视频,通过视频传达给学生想要教授的内容,使整个课堂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

3、故事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悠久的故事,以新颖的开头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好奇而极其认真的听课。

4、歌曲教学法

歌曲教学法是对于声乐的学习最直接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歌曲的风格,选择一些学生经常喜欢的流行歌曲来上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中国高校普遍开设音乐教育课,主要是针对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在所有上过音乐课的大学生中,超过70%的学生不会识别五线谱,更多的学生不会操作演奏乐器。中国在近些年来的中小学生教育上,以音乐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大学音乐教育却没有获得成效,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审美处于茫然状态,或者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片面化,导致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价值难以实现。大学生对于音乐普遍兴趣很高,希望能够获得相关知识。但是,大学音乐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校的这种课程设置就会对大学生的音乐学习以错误引导,认为音乐课就是对于音乐知识背景以了解,欣赏音乐陶冶情操,导致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素质难以提升。

2、高校音乐教育没有体系化发展

高校音乐教育的逐渐兴起,多数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展开,而没有形成教学课程上的规范化、系统化。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资源在课堂上,虽然由专业教师担任音乐课程教学,但是音乐教学内容的展开都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的角度出发,使得音乐课程资源和多样的内容在高校中难以普及。为了弥补音乐选修课教学的不足,高校往往会将音乐教育融入到业余文化生活中,开展音乐艺术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情趣,导致大学生没有对音乐教育以正确认识,更难以突出音乐审美价值。

二、高校非音乐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1、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音乐教育中

所谓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设定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生凭借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参与讨论和音乐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不懂的问题还会多方查阅资料,以扩展音乐知识面,深化对于音乐的认识。随着音乐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展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使得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有所提高。音乐教育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原有的被动听课转变为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中对音乐知识以个性学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都在音乐知识学习中得以发挥。

2、树立高校音乐教育新理念

高校开展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以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欠缺,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就不可以从专业教育培养,而是以音乐素养教育为主,将音乐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高校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融合,使学生的情感更为丰富,随着音乐灵感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3、运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以建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不仅要提升音乐欣赏能力,更要通过提升音乐素质而促进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在于其在有限的音乐教学课堂时间内对于音乐教学资源以优化,诸如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以及音乐风格等等,都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呈现出来,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还能够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塑造良好的音乐空间,使学生在满足听觉享受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视觉享受。高校非音乐专业教学以音乐欣赏为主,课程内容更为强调音乐史的普及,包括音乐风格、音乐曲式以及表现手法等等,且将音乐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衔接,形成边缘化学科。

上一篇: 社区工作项目 下一篇: 包装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