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系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2 10:43: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研管理系统论文

篇(1)

2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设计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包括组织管理、立项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知识管理、权限管理、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八个功能模块,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如图3所示。

2.2系统总体框架高校科研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使用Struts2作为MVC架构实现。按照MVC设计模式的抽象方法,根据图3所示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可建立如图4所示的系统总体框架。部门管理视图、人员管理视图、知识管理视图、系统管理视图和权限管理视图为系统管理员提供交互界面,负责接受系统管理员用户的操作请求,以及将请求的处理结果呈现给系统管理员;项目管理视图、立项管理视图为科研人员、科研管理员、评审专家和主管院长提供交互界面,负责接受这些用户的操作请求,以及将请求的处理结果呈现给请求的用户;流程管理视图给科研管理员提供交互界面,负责接受科研管理员用户的操作请求,以及将请求的处理结果呈现给科研管理员。系统控制器由核心控制器StrutsPrepareandExecuteFilter、针对不同模块创建的业务逻辑控制器Action类以及struts.xml配置文件。核心控制器接受用户动作请求,并通过查询struts.xml文件后将请求转发给请求的Action实例,Action实例接收请求后调用模型的业务方法,业务方法执行后返回结果给Action,Action根据业务方法执行结果返回一个逻辑结果,核心控制器根据逻辑结果查询struts.xml的结果配置,选择视图页面。

3系统实现

系统功能设计:基于MVC模式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每一个模块都利用了Struts2框架实现流程的控制,严格按照MVC分层模式来设计,实现业务逻辑和表现层逻辑的分离。下面以部门管理为例,详细说明使用MVC的设计实现。

3.1业务逻辑控制器Action的实现部门管理的业务逻辑控制器由DepartmentAction类来实现,该类的主要作用是调用业务逻辑类DepartmentServiceImpl的业务方法响应用户发来的各种操作请求,同时与各个视图页面实现数据的交互。DepartmentAction动作类中包括了addInput()、add()、updateInput()、update()、delete()和list()等业务处理方法,其中addInput()方法用于打开添加部门的JSP表单页面,提交添加的部门信息到动作执行添加前,首先调用setDepartment()将部门的各个信息封装到department对象,并将department对象暂存在动作类的成员变量department中,最后再调用department!add.action动作执行add()方法添加信息;add()方法通过调用DepartmentServiceImpl类的saveOrUpdateDepartment()方法实现持久化一条部门信息;updateInput()用于打开部门信息更新的JSP表单页面,提交更新后的部门信息到动作执行更新前,首先调用setDepartment()将部门的各个信息封装到department对象,并将department对象暂存在动作类的成员变量department中,最后再调用department!update.action动作执行update()方法更新信息;update()方法通过调用DepartmentServiceImpl的saveOrUpdateDepartment()方法更新部门信息;delete()方法调用了DepartmentServiceImpl类deleteDepartment(),实现对指定ID的部门信息的删除,如果该部门存在下属部门,则不允许删除;list()方法调用DepartmentServiceImpl类listDepartments()来获取某一级部门下的所有部门信息,如果所指定级别的部门的ID为0,则返回所有顶级部门的信息,最后返回“list”逻辑结果。在struts.xml文件中配置<resultname=”list”>/department/departmentList.jsp</result>,这样就可以在动作返回“list”逻辑结果后,让核心控制器将请求分派给站点根目录下的department目录下的departmentList.jsp物理视图。动作类中的add()、update()和delete()三个方法执行后都返回“success”逻辑结果,返回该结果后流程将重定向调用department!list.action动作执行list()方法,这样,可以让用户实时看到自己的操作结果。系统使用了动态方法调用的方式来访问动作实例,故可在struts.xml中对DepartmentAction进行如下的配置。

3.2模型层(Model)的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模型层使用了面向接口编程的方式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同时按负责内容的不同,将其细分为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业务逻辑层负责实现业务功能以及调用持久层方法实现数据的持久化,为动作提供服务,包括DepartmentService接口和DepartmentServiceImpl实现类。数据持久层封装了数据的CRUD操作,包括DepartmentDao接口和DepartmentDaoImpl实现类,其中包括了添加部门信息方法addDepartment()、更新部门信息方法updateDepartment()、按指定部门ID查找部门信息方法findDepartment()、删除指定ID的部门信息方法deleteDepartment()和获取某一部门的所有下属部门信息方法listDepartments()。

3.3视图层(View)的实现视图层决定如何将数据展示给用户,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视图部分主要是JSP页面,包括列表某一部门的所有下属部门的departmentList.jsp页面、添加部门信息的表单页面add_input.jsp和更新部门信息的表单页面update_input.jsp。这些JSP页面中使用了Struts2标签和OGNL表达式。departmentList.jsp使用了<s:iteratorvalue=”departments”>Struts2标签来迭代输出每个部门的信息。Web服务器在解释departmentList.jsp过程中,当遇到<s:iteratorvalue=”departments”>标签时,会根据departments这个OGNL表达式,来调用动作类中的getDepartments()来获得暂存在动作类成员变量departments中的值。在add_input.jsp页面中的每个表单域的name属性值均使用了“department.属性名”(如:department.name)这样的OGNL表达式,这样在用户输入完各个信息点击提交按钮将信息提交给department!add.action动作处理时,动作根据表单域的OGNL表达式,首先执行setDepartment()将部门的各个信息封装到department对象,然后再将department对象暂存在动作类的成量变量department中。在update_input.jsp页面跟add_input.jsp页面很类似,主要不同的地方是在该页面表单中包含了所要更新的部门的ID及其上级部门的ID,点击提交按钮后,更新后的部门信息提交给department!update.action动作处理,在执行该动作之前,同样根据表单域的OGNL表过式,首先执行setDepartment()将部门的各个信息封装到department对象,并将该对象暂存在动作类的成量变量department中。add_input.jsp和update_input.jsp通过setDepartment()就完成了将用户输入的数据传递给动作进行处理的任务,而departmentList.jsp则通过getDepartments()方法完成将动作获取的模型数据传递给视图的任务。setDepartment()和getDepartments()方法的调用全部通过Struts2提供的拦截器自动实现,无需开发人员作任何的工作。另外,在调用setDepartment()方法进行设值前,Struts2对用户提交的各个信息自动进行类型转换,类型转换不成功时自动将错误提示信息封装为字段级别的错误信息,并自动显示在相应的Struts2表单域标签上面。可见,对于客户端和后台数据的交互、以及类型的转换等常规功能Struts2都已帮我们实现了,因而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开发效率。

篇(2)

1、客户关系管理CRM的起步及目前发展状况

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最早由美国GartnerGroup提出,自1997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球的CRM市场一直处于爆炸性的快速增长之中。1999年全球的CRM市场收益约为76亿美元。据市场分析专家预测,2000年全球CRM市场收益将超过120亿美元,2004年将达到670亿美元。年增长率将一直保持在50%以上。目前,我国的CRM市场也已开始启动。像以往的ERP、电子商务等新理念一样,CRM在国内的发展经历了从概念传入到市场启动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些新理念对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那么,CRM的基础是什么?它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认为,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每个客户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通过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特别是满足重要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可与每个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客户同企业之间的每一次交易都使得这种关系更加稳固,从而使企业在同客户的长期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CRM系统的宗旨是:为了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同每个客户建立联系,通过同客户的联系来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服务。

从地域来看,目前CRM商机最大的是北美市场,其次是西欧市场,其中西欧市场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飞速发展。在东南亚地区,CRM市场目前比较小,尚处于炒作概念而不是做产品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CRM概念由美国提出,拥有此类产品的厂商主要是Siebel、Oracle、Vantive、Onyx等欧美国家的软件公司,在其他地区产品的推行存在产品本地化等问题。但就其市场前景来看,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从行业结构角度来看,大多数CRM方案供应商并没有把其产品局限在单一的行业市场,其客户遍布于众多的行业:如制造业、保险业、金融业以及高技术行业。

全球流行的CRM产品主要包括:Baan公司的BaanFrontoffice98.4、Onyx软件公司的OnyxCustomer4.0和Siebel系统公司的Siebel99等。这些产品都以Windows、Unix等为主流平台,并集成了MicrosoftOffice应用。IBM、Oracle、Lotus等公司目前纷纷在加大力度发展其CRM产品。

2、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目标与基本内容

CRM的基本目标应有三个,一是研究用户、确定市场,二是解决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吸引和开发客户,三是通过客户研究确定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内容。CRM不仅是一个企业经营概念,同时也是管理技术。

那么,CRM的基本内容有那些呢?笔者认为它应该包括如下的基本管理技术:

1)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技术。即以客户为企业行为指南的管理技术。在这种管理技术中,企业管理的需要以客户需要为基础,而不是以企业自身的某些要求为基础。这是一种把企业与客户一体化的管理思想付诸实施的管理技术。

2)智能化的客户数据库。要实行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技术,必须有现代化的技术,原因就是现代企业所处的是信息时代。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的中枢,智能化的数据库是所有其它技术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化的数据库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能源。

3)信息和知识的分析技术。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实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实现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技术。为了实现这种管理技术,企业必须对智能化的客户数据库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种开发的基本与核心技术就是信息和知识的分析处理技术。只有经过分析和处理的信息,才是企业需要的知识。

使用CRM概念和技术,企业能快速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进而了解整个市场走势,并确切地知道谁是客户、谁是客户的客户、什么是客户的需要、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以及满足客户要求的一些重要限制因素。CRM还能观察和分析客户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及企业盈利都得到最优化。

CRM在具备如上的企业管理技术的同时,还应具备如下的基本指标:

1)客户关系指标

一个好的CRM技术和应用系统,应当能提供基本的客户关系指标,客户关系指标是客户与企业双方的信誉、能力、发展估计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2)客户产品关系指标

CRM技术和应用系统,应当能根据所掌握的客户、企业以及产品的信息资源,对客户产品关系做出综合评价,这个评价结果就是客户产品关系指标。在进行客户产品关系综合评价时,不能简单地对客户及其直接产品的关系等进行评价,还必须包括客户对产品需求的原因和能力等方面的客观评价。

3)客户企业关系指标

企业本身的需求,这实际上也就反映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从主要的方面反映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融合程度。企业与客户融合的越好,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就越广阔。

4)客户关联指标。

企业在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管理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就是通过客户需求和客户需求的目的所反映出来的企业发展前景。客户关联指标就是为了提取有关企业发展前景信息而对CRM技术和系统提出的要求。

3、CRM基本功能与特点

3.1CRM基本功能

企业CRM系统的基本功能应包括:

§销售管理系统:销售支持系统给销售人员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支持工具和多种形式的信息,从而使销售人员可以对客户、业务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销售管理系统将大大扩展客户范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销售成本,为企业的利润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营销管理系统:使营销人员能高效、全面地分析客户及市场信息,量身定做合适的市场活动计划。系统可以对销售、服务等进行指标化的分析,帮助营销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和调整营销战略计划,并发送给销售人员和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对产品、服务、物流等渠道进行管理调控。

§客户服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可以帮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效率来满足客户的独特需求。可以向服务人员提供完备的工具和信息,并支持多种与客户的交流方式。帮助客户服务人员更有效率、更快捷、更准确地解决用户的服务咨询,同时能根据用户的背景资料和可能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建议。

§电话中心CallCenter:将销售与客户服务系统整合成为一个系统。使得服务人员可以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提供售后服务支持,也可以提供销售服务。大大方便了客户与公司的交流,使顾客增加了对公司服务的依赖。

3.2CRM系统功能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具备如下的特点:

1)提升个人关系为全企业与客户关系

2)跨地区分享信息,提升知识竞争力

3)资料化引导业务人员完成业务程序

4)利用策略评估找出业务弱点

5)业务研讨及心得,提高业务能力

6)完整客户投诉处理及服务,提升服务品质

7)有效整理对手信息,知己知彼

篇(3)

教师角色主要进行三项任务:论文录入、著作教材录入、科研项目申报。以科研项目申报为例,教师首先进行项目申报,分院秘书负责教师申报任务初审,若初审不通过则返回修改,若初审通过则进入下一步主管部门审核,若通过则进行科研立项,立项后教师要更新课题进展情况,结题阶段需录入成果信息,同时项目结题后将成果计入教师档案并得到相应的考核分。

2.主管部门业务流程

主管部门主要进行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教材管理等。以项目管理为例,主管部门需对教师申报课题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项目立项后要对项目进展进行监督并反馈意见,项目结题后要进行评审并反馈结果。

二、系统功能设计

1.主要功能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内容是开发适合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能够适应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科学研究信息的统一和科研信息公开;

(2)一般职业院校涉及的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管理;

(3)建设期内各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

(4)科研成果(如专利、论文、著作)管理;

(5)科研获奖管理;

(6)科研考评管理;

(7)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及与以上问题的适应性;

(8)具体开发相关的各类问题。

2.预期目标

根据对职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院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所面临的各类问题研究,开发出一个能够适应一般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能够适应我院今后科研管理工作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具体指标如下:

(1)能够识别系统管理员、教师用户、教研室用户、分院用户、部门用户等五种身份的人员,并分配各类人员的职能。

(2)教师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个人信息修改、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进度维护、科研项目结题、科研成果上传、科研获奖信息填写等功能。

(3)教研室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教研室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进度查询、本教研室科研成果和获奖查询(汇总)、本教研室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4)分院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阅览、本分院科研人员添加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进度查询、本分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本分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5)部门用户能够进行公告通知、全院科研人员查询(汇总)、全院科研项目审核与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进度查询、全院科研成果与获奖查询(汇总)、全院科研考核查询(汇总)。

(6)系统管理员拥有以上所有权限并根据需求调整和优化系统结构、功能等。

3.功能结构设计

(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页设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科研处网站结合为一个统一平台。

(2)进入系统后选择菜单包括“个人信息、公告与通知、课题申报、科研进度、科研成果、考核结果、统计与查询”等。

(3)“课题申报”菜单下提供网上课题填表申报格式,格式具体内容按学院课题申报内容设计。“科研进度”菜单下提供项目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相关信息。“科研成果”菜单下提供论文信息、教材基本信息、获奖信息等的填写及电子稿上传功能,并需限定填写无空字段,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如“期刊名”为必填字段以保证该论文已正式发表)。“考核结果”由科研立项、结题或获奖情况结合学院教学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自动产生,以表单呈现。“统计与查询”提供部门、分院、教研室、个人的四级分类方式。

(4)按照不同角色进行统计查询设计:为教师提供历年“个人论文、科研、著作”等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为教研室和分院提供本部门科研、和教材编写的汇总查询;学院科研处提供历年核心期刊查询,各分院科研课题进展情况的查询,各分院课题、论文、教材编写情况的查询,各分院科研考核情况查询等。

(5)输入模块主要输入教师科研、和教材编写的基本信息,系统为教师或其他部门职工提供本人的论文录入、科研课题的录入和教材编写(已出版)的录入信息窗口。分院秘书负责对教师录入的信息进行初步审核(课题以立项和结题为标准,论文主要检查是否非法出版刊物,教材以已出版为标准)(分院、部门不负责教师个人科研信息的录入)。科研处负责对其他部门职工科研、论文、教材编写的一次性审核,对分院初审的科研、论文和教材编写进行终审。系统提供全院每年各分院、部门的所有科研成果、出版教材和的统计功能,并自动计算考核成绩。

(6)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并可采用手动备份或定期自动备份两种方式。

三、系统实现

1.软条件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是项目实施的最根本保证。我院组成“职业院校通用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课题组,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网站开发能力,所有课题组成员都来自一线,项目负责人同时兼任教务处管理人员,有2人拥有丰富的网站项目开发经验。这是本系统得以实现的“软条件”。

篇(4)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开发平台选择系统的开发基于Windows2003Server操作系统,以SQLServer2005作为公用的数据库,以2005为软件开发工具,采用B/S和C/S混合构架,运用工作流技术,开发高效、实用的科研管理系统。[2]

2.2数据库设计基于工作流的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部分主要包含组织机构方面的表和流程方面的表。组织机构主要设计的表有:部门表、职工基本情况表、著作信息表、论文信息表、项目申请表、项目合同表、进度检查表、项目鉴定表、经费来源表、经费使用计划表、科技奖励情况表、成果应用情况表、角色表、用户所属角色表、权限代码表等。

2.3工作流设计系统工作流引擎采用HFBPM,HFBPM采用微软.NET平台开发,与项目采用的开发环境保持一致。HFBPM具有支持多启动节点、支持共享任务的处理、任务节点少,配置简单,却能支持任意复杂的流转等特点,符合科研管理系统对工作流引擎的要求。

2.4系统实现与测试①数据访问基础类设计。为了提高编码效率,针对数据库的访问编写了基础类DB-Helper,专门负责对数据库的访问。②业务逻辑实现。业务逻辑层将用户对系统的操作与数据库的访问隔离,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实现内容与表现的分离。业务逻辑层实现了系统所提供的业务处理过程,根据科研管理信息的结构,业务逻辑层也划分为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和系统管理三个命名空间。用户通过表示层(Web页面)提交访问请求和参数,经过表示层的处理然后传给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根据所定义的业务处理过程对数据进行加工,将加工后需要存储的数据传递给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采用存储过程的方式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数据访问层将用户所需要的数据以内存实体对象的方式传给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对数据进行重组之后返回给表示层,表示层再以Web的页面的方式展现在用户面前。

篇(5)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128―04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在当前形势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上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2]:高校扩招给教学工作带来压力,实验室、设计教室等教学资源非常紧张,学生没有固定的毕业设计场所,不能及时获取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扩招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学生很难拒绝用人单位的实习要求,对外出实习的学生难于管理和监控;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科研任务要求,有时到外地出差,与学生面对面指导机会有限,需要有一个能与学生交流、指导的网络平台。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设计了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

一系统功能概述

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为了建立一个毕业设计(论文)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指导的平台,同时又有利于教学管理者进行质量监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3]。系统涵盖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了课题申报、双向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提交、中期检查、论文提交、论文答辩、评优复审、成绩汇总、文档材料打印、统计分析、数据归档全程网络化管理。学生无论在哪,只要有网络,都可以查询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信息;指导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与学生进行交流,查看学生的研究进度,监控校外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方便的获得各种汇总、统计信息,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监控。

二系统流程分析

系统设计是建立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上的,系统内每一个环节的数据结果都作为下一个环节的数据基础,实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流程网络管理,管理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初始设置

由教务处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起止时间,各学院设置中间环节(申报课题、下达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等)的截止时间,方便各学院灵活管理。教务处进行相关参数设置,如每个指导教师可指导的学生人数,各答辩小组的优良率等,启动本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申报课题

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后,在系统中进行课题申报工作,填写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对学生的要求等内容,并指定课题适用的专业。

3 双向选题

系统内的选题方式为双向选择。首先由学生在适用其所在专业的课题中选择三个课题,分别对应三个志愿,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志愿,分批次为每个课题选择学生。

4 下达任务书

双选结束后,学生与教师的课题间确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指导老师填写任务书并提交,由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即可查看任务书的具体内容。

5 提交开题报告

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填写开题报告,上传文献综述或外文翻译,提交给指导教师进行审核。

6 中期检查

指导教师对其指导的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并进行打分;学院召开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座谈会,教学秘书填写《毕业设计(论文)师生座谈会记录表》;教务处可查看每个学生的中期检查情况和各学院的会议记录。

7 提交毕业设计(论文)

中期检查后,学生可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初稿,由指导老师进行审核,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可多次审核、修改)。 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定稿。

8 评阅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核、评分通过后,由专业负责人为该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分配一名评阅教师,评阅教师对该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阅、打分。

9 论文答辩

秘书安排论文答辩组并指定各组中答辩的学生、答辩成员、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录入答辩成绩、答辩小组评语。

10 评优复审

教务处设置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各学院按比例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抽检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务处按比例随机抽取产生,也可以按学号的尾数抽取。评审专家在网上进行评审,产生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不及格毕业设计(论文)。

11 数据归档

对当前学期的所有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备份,同时初始化系统,为下一学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做好准备。

三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置

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工作流程及各个环节间的数据关系, 系统设置了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学秘书、评审专家、答辩录入员、教务处8个角色。各角色按权限访问公共数据库,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4]。通过公共数据库,将各角色功能模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1 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的主要功能有:选择课题、查看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提交论文草稿、提交论文定稿、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查询成绩及交流互动等。课题选择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志愿,教师按志愿分批次选择学生。

2 指导教师模块

指导教师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申报课题、课题双选、填写任务书、审核学生开题报告、对学生进行中期检查、审核论文、论文评阅。指导教师在为每一个课题选择学生时,实行按志愿分批次选择的方式,各批次开始选择的时间由学院教学秘书设置。

3 专业负责人模块

专业负责人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审核课题、分配课题、审核任务书、分配评阅教师、查看过程信息、特殊情况处理。专业负责人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指导教师申报的课题,可以设置为适用于相近的若干专业,但各个专业负责人有审核决定权,只有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该课题才能被该专业的学生选择。系统可以进行两轮双选,对于两轮双选后仍然“落选”的学生,由其专业负责人为其在剩余的课题中分配一个课题。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必须由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学生才能进行查看;审核不通过,将退回给指导教师进行修改。专业负责人还承担了毕业设计(论文)进展监控的作用,他可以查看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如课题双选信息、学生开题情况、任务书下达情况、中期检查情况,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教师进行督促。

4 教学院长模块

教学院长模块的主要功能有:课题、双选结果、审核任务书、查看过程信息等。指导教师申报的课题经专业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教学院长统一后,学生才能开始选择,保证选题的公证性。学生和教师的课题双选结束后,双选结果经教学院长后生效。教学院长可查看各专业的工作计划、课题进度、指导日志等,对各个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监督。

5 教学秘书模块

教学秘书模块的主要功能有: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时间截点设置、账号管理、院级公告管理、答辩小组管理等。对于原数据库中没有的账号,如外聘教师等,教学秘书可为其新增一个账号。

6 评审专家模块

评审专家对所属专业的抽检论文及评优论文打分并填写意见,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改进。

7 答辩录入员模块

答辩录入员负责录入学生的答辩成绩、答辩评语。系统将按照预设的权系数,将学生的三个成绩(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评分)加权求和,自动生成最终成绩。

8 教务处模块

教务处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统筹管理者,同时也是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超级管理员。教务处模块的主要功能有:时间设置、初始设置、校级公告管理、用户权限分配、过程信息查看、论文抽检及评审、数据归档等。

四系统主要特点

1 功能特点

(1)课题双向选择,教师和学生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度。

(2)支持团队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团队。

(3)网络抽检与评优,提高了评审工作效率,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正、严密性。

(4)多角色的权限设置,同一个账号可以有多个角色。如某个指导教师的一个账号,可同时具有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双重角色,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引入了数字签名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

(6)系统设置了交流互动功能,用户登陆后可与系统内的任一用户相互发送留言。

2 智能特性

(1)全程进度控制。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分别设置课题申报截止时间、双选结果截止时间、任务书下达截止时间、中期检查截止时间、答辩截止时间等,学生、指导教师将根据进度安排要求,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2)操作信息提示。根据进度,系统会自动给出操作提示。例如在选题期间,如果学生未进行选题,学生登陆系统后会有小窗口提示其需要进行选题,窗口上同时有选题的超链接。对于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等有未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如课题未审核、任务书未提交等,在登陆系统后将收到相关的提示信息,提示其去进行相关操作。

(3)处理状态提示。在完成某一环节的操作后,系统都会给出下一环节的处理状态提示。如学生选择课题后,会出现两个状态提示:教师选择状态(未选择/已选择)和教学院长状态(未/已),学生对选题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对于课题申报、任务书下达等情况,系统都会给出下一环节的处理状态提示。

(4)自动保存指导记录。专业负责人对课题的审核、修改意见,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论文的审核修改意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等,系统都会自动保存,方便日后的查询。

(5)实时监控。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教务处等)可实时查询过程信息,如课题申报、课题双选情况,查询课题进展情况,如任务书下达、开题报告提交情况,方便质量监控与管理。

(6)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种分析图表,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等。如各专业选题性质的分布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优良率统计表,不同选题性质与优良率的比例表,历届师生比与优良率的对比表,教师职称与优良率的对比表等,为日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7)数据对接

系统数据库设计规范,方便与其他数据库对接。系统登陆时使用的是教务系统中的视图,直接使用教务系统中的账号即可登陆。系统可导出各种格式的成绩,方便将成绩直接导入至教务系统,实现与教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五系统实现

1 系统平台搭建

系统采用B/S结构,Web服务器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8,信息服务软件为IIS 7.0[5],数据库服务器使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

2 开发工具及关键技术

系统采用了微软提供的Visual 开发工具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工具。使用微软的SQL Server 2005与.NET配合开发,能够提高.NET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储效率。系统使用技术进行开发,它使用WebForms接口,摆脱了以前ASP难以开发的缺点,赋与像Windows Forms一样的开发环境,能够适应和解决复杂的互联网需求。

六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是高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针对当前时期下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前期软硬件资源配置情况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研究设计了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它是一套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贯穿于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毕业设计(论文)整套操作管理流程无纸化、网络化。经过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试运行,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效率,并且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同时,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去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各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EB/OL].

[2] 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5-86.

篇(6)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04-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比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现阶段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 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累知识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 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及关系。

2. 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付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是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是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是否取得一些新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2008.

篇(7)

高职教育发展之初,其教师职称评审没有独立的评审体系,几乎照搬普通高校教师的评审政策。随着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全国上下都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评审理念不清晰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目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导向得到普遍认同,也彰显了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然而,与我国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一直处于悬缺状态,当前,高职教师的职称“依据什么标准评价、采取什么方式评审、评聘如何对接”却缺乏系统的思考,无论从评审政策的宏观设计还是具体操作层面,都缺乏全新的理念,评审理念的不清晰,势必影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健康发展,并诱发一系列系统性问题。

(二)评审条件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过去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条件是直接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执行的,虽然近几年也有些省市相继出台了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政策,但这些政策都没有真正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成了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的“仿制品”或“精减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技能、重硬件轻软件和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这样一来,大多高职院校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报课题、写论文,热衷于学术研究,“为晋级申报项目,为职称拼凑论文”,甚至还滋生了花钱请人论文等学术腐败现象,忽视甚至放弃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用技能的提升和社会服务的参与,这显然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定位,制约了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成长,更阻碍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现行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背离了高职教师成长的发展方向,也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隐性阻力。

(三)评审方法不科学

当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方法不科学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普通高校教师混和评审。有的省市高职院校教师的正、副教授职称评审,仍然直接采用普通高校教师的评审标准,并与普通高校教师一起竞争,这显然对高职教师是不公平的。二是评委专家构成不合理。有的省市尽管将高职教师的高级职称评审作为单独系列组织,但评委成员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这些专家可能更多地关注普通高校教师的业绩评价标准,难免出现利用普通高校教师的职称评价标准来衡量高职教师的业绩水平的现象。另外,评委中行政领导较多,可能存在行政权力影响学术评价的情况。三是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导致高职教师职称评价中本应加强的部分反倒出现了“软肋”。四是缺乏反馈沟通机制。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一审即为终审,未评上的教师没有申诉的余地,这难免有失公允。五是量化评审、网络化评审等手段应用不足。当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主要是现场评审,这种方式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不可避免出现送人情、拉关系等不良风气。

(四)评后管理不到位

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混淆了职称与职务的概念,评上职称就可直接聘任,这就是常说的评聘合一,这种模式对于获得职称者不仅能及时兑现相应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并且一聘几乎是终身制,后续管理没有跟进,激励机制不完善,聘任考核流于形式,绩效评价、低聘或解聘等配套措施缺失,人为地造成教师“评审前拼命一时,评上后享受一世”,许多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便没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昔日的工作激情和前进动力大大减退,得过且过混日子,严重阻碍了高职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系统论视角下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构建原则

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系统、要素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系统变化的规律性,它强调用全面、整体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孤立地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以达到全面认识、控制和把握研究对象的目的。将系统论应用于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构建,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作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机制改革系统的总体目标下,紧密配合其他子系统,发挥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构建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应在整体全局观念的指导下,将评审理念设计、评审条件设置、评审方法选择和评后管理各个环节和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上的“方向标”和“指挥棒”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

(二)关联性原则

关联性是指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在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过程中,既要研究教师职称评审各环节、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又要充分考虑职称评审体系与人事管理机制总体设计的有效对接。当前,尤其是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其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要求之间的联系,不要偏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向。

(三)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是指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及系统与环境的联动,实现动态平衡,达到最优的系统结构。在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办学类型,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处于内涵发展时期,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构建,要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评审标准,改进评审办法,加强评聘对接,保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系统论视角下构建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路径

(一)创新评审理念是前提

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打破常规,突破现状,谋求新理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要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运用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国家层面要加强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要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制定一套针对性强和便于操作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以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而又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审体系。

(二)完善评审条件是核心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一定要“量体裁衣”,符合高职教育实际,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应用人才,这必然要求高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如用普通高校教师的职称标准来评价高职教师显然不合适。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除满足教师职称系列所要求的师德修养、职业资格、学历、任职年限等基本条件外,评审标准中要增加能够反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双师素质”教师要求的内容,剔除或减少与高职办学不相符的论文数量及刊物级别等方面的要求,要将以下能力及相应业绩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一是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高职教师应回归教育工作本位。通过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数量及质量,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以及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指导学生社团等方面的业绩,来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教育教学中尤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评价比重,建议将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情况、学生获取专业技能证书的比率、学生获得技能大赛的奖励等,作为教师实践教学的重要评价参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评审标准向“双师型”教师倾斜,重点评价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获得行业认证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参与企业锻炼的业绩等,把教师的专业、行业影响力和技能考核等级等列为重要指标。三是应用研究能力。高职教师的科研方向应定位在技术应用研究层面,主要评价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工艺革新,个人或团队获得的专利,通过横向科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新工艺、新技术等。四是社会服务能力。重点评价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业绩,鼓励高职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以及管理咨询指导企业进行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三)改进评审方法是重点

首先,理顺评审体制。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要遵照“单独标准、单列评定”的原则,克服过去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评审系列不独立,评审标准不合理”的弊端。第二,选择合适的评委专家。推动职称评审去行政化,体现专业权威,确保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尽可能选择来自高职院校一线的专业教师和有名望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职称评委,这样对高职教师的业绩评价更具有针对性。第三,选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科学设置评审程序,为检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以试行增加技能考核等环节,达标者才能具备职称申报资格。逐步探索量化评审和网络信息化评审等比较先进的评价手段,防止评委主观判断上的偏差,使评价的结果能全面、较客观地反映申报者的业绩水平。信息化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发展方向,既可以增加工作透明度,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是保障

篇(8)

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相应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则依赖于系统而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随着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系统客户端C/S(客户机/服务器)与系统浏览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的信息管理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实施系统化管理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然而,在实施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进程中,仍存在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1 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表征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系统的,系统性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研究生信息管理工作自然也具有系统性。一方面它是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另一方面它又自成系统,一般由招生信息管理、培养信息管理和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等子系统组成,而每一个子系统又由更小的系统(或要素)组成。在要素一定的情况下,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不同的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要使信息管理系统运转合理、有序,必须优化整个系统,使各个子系统发挥最佳功能,收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1.1研究生信息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研究生信息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需要,必须借助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研究生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影响和制约研究生信息管理水平的因素很多,涉及到的部门也非常多,相关部门需要运用系统论的管理方法,根据研究生信息管理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把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围绕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目标合理组织起来,形成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权责明确的有机整体。完善的、系统化的研究生信息管理体系又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管理活动又是由教师、研究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的多边活动。因此,在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化运作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系统的协调作用,才能使三方人员更有效地配合,及时了解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效果,反馈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信息,提出新的管理目标,使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始终处在一个新起点和高水平的层次上运转。

1.2系统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一般涉及招生、学籍、培养、思政教育、学位、学科、就业七个职能部门,信息需要在不同部门之间传递和处理,某个部门数据的输入可能是另一个或几个部门数据的输出。大多时候,数据并不是从第一个部门顺序地传递到最后一个部门,而是经过一些中间部门的处理重新回到前一个部门,有些甚至会经过有限次的循环,才会进入下一个部门。信息的价值在于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凡是上级部门和学校领导需要掌握、处理的重要情况和突发性事件、重要思想动态等信息,要及时收集、迅捷上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信息的价值,提高管理效率。

系统化管理就是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来处理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关系,处理好三流的关系是现代系统管理的关键。物流是组织运行的主体,物流中伴有信息流,而信息流是对物流、人流的反映,调节着物流和人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驾驭着人和物,做有目的和有规则的活动。在研究生管理中,信息量和信息速度与研究生规模呈正比例关系,研究生规模越大、越复杂、信息量的增长就越大,对信息传递的速度的准确度要求就越高,信息流发生堵塞、中断、停顿的风险就也就越大。

实行系统化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管理效率:

(1)系统化管理可以避免信息系统重复开发。重复开发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由于力量分散,开发的信息系统大多质量不高。实行系统化管理可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开发出高质量的信息系统。

(2)系统化管理可以规范、统一信息标准。目前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大部分是各个学校根据需要自行设计的,其操作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网络环境等均没有统一标准。在教育部的信息标准颁布之前,各个学校自行设计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是不相同的,数据库的字段名、类型、长度等也不相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即使在同一学校,各主管部门为适应自身的需要而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也缺乏整体间的统一规划,很难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传递。实行系统化管理能够把各个院校,各个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统一起来,提高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率,提高管理效率。

(3)系统化管理能使信息实现适时处理。虽然信息系统实现了联网,但受技术条件限制或安全方面的考虑,某些信息的处理工作仍是单机条件下的事务处理系统,信息还不能真正实现实时处理,例如学籍情况的变动,并不能立刻在其它部门反映出来。只有实行系统化管理才能实现真正的实时处理,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

1.3系统化管理水平提高的标志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管理方式、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尽可能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数据可以重复利用与充分共享,为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势在必行。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加以改变,还应当从管理的观念、手段和方法上加以变革,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

系统化管理就是要协调研究生教育各个部门,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开发等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也有利于数据在各部门的共享和传递。系统化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研究生信息管理的有序性,研究生教育需要经过各个阶段,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上一个阶段工作完成,才能开始下一阶段工作,如:只有修够足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才能进行答辩。这就需要对信息管理进行系统化设计,保证此功能的实现。系统化管理是研究生信息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2 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人员、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处于分散式管理的初级阶段,部分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传统管理”的工作方式,要实现由“传统管理”到“信息系统化管理”的转变,将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信息系统化管理不仅是简单地在办公桌上放一台计算机,管理人员能操作计算机,能打字上网就行了,而更多地是需要这些管理人员管理观念的转变,以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理念主要有:

2.1统一认识,信息共享

研究生教育一般为2年或3年,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可分为招生、培养和学位三部分,具体管理工作是由许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各个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如:招生部门负责研究生入校的初试、复试和录取;培养部门负责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学习、培养等;就业部门负责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司其职,显得合理有序。但从现实来看,许多高校都遇到了一个突出问题,即因在不同部门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虽然在不同范围内有不同收效,但要实施统一管理、系统管理却出现了问题。一些高校明显暴露出研究生培养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协作环节薄弱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管理成本加大,整体管理水平却有所降低。基于系统化的管理要求,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统一认识,信息共享。

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部门管理者的认识问题。一是领导者中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认为管理是领导者对他人的管理,习惯于采用人管人的方法。二是一些高校领导只是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交给各部门分管领导负责,并没有纳入高校研究生教育整体的战略规划。三是一些高校缺乏研究生教育的系统思考,难以实施统一管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强化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使各部门领导统一认识,只有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系统化管理才能奏效。

信息共享,顾名思义就是各部门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降低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费用。但是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各部门分散开发或引进的信息系统,有相当一部分相互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信息共享。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减少甚至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2协同管理,职责分明

协同就是协作,即共同作用。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从系统学角度看,协同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有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产生一种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能力。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协同管理就是将高校的各种资源(包括人、科研成果、财物、信息、流程)关联起来,使之能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或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或运作,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消除在协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壁垒和障碍。

部门协同管理自然涉及到权责和利益分配问题,为了避免部门协作中出现问题,必须坚持“职责分明”原则。无论是设置岗位,还是配备人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岗位人员要“职责分明”,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有权做什么,无权做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职责分明”的优点有三:一是研究生管理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专人负责,以防止出现因无明确分工而使有些工作好像人人有份但出了事又找不到人承担责任和后果;二是让研究生管理中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工作范围和权力,使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工作,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易于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三是使研究生管理中每个人的职责和权限经纬分明,防止越级施权行为的发生,当有人越权时也可追究责任。并且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促进研究生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3 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方式和手段

研究生信息管理涉及到的部门、数据库和用户都比较多,对某些数据安全性要求高,因而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后期维护将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化过程。系统人员需要在对系统进行调研、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规划原则、设计方案和使用时的维护计划。基于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必须从管理的规范化入手,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研究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管理方式和手段主要有:

3.1建立“管理系统”,搭建共享平台

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核心内容的一致性,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管理系统,搭建共享平台提供了可实施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规模、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虽存在诸多差异,但其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具有一致性。以学籍为例,学籍管理内容中包括研究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毕业院校等基本信息,每个信息都可以用标准的数据来描述,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和提炼,从而形成可以广泛应用的标准。在管理过程中即使有些很难形成统一标准的,如课程等,也可在分类方式、编码方式上统一规定。在目前不同的管理体系下,如果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研究生教育管理将面临许多问题,如软件设计开发平台较多,软件设计水平不一,扩充性、开放性、灵活性、兼容性较差,重复开发,资源浪费严重,信息管理服务对象少,服务范围小等。研究生教育管理共享平台的建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它不但可以解决信息编码不准确而导致的上报信息不能直接传递,系统不能交叉应用,开发人员之间不能对话等问题,也可以为各个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一条高效便捷的通道。同时可以利用服务与数据库技术,建立更为人性化的信息系统,为管理人员和研究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因而,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标准和共享平台的建立,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3.2共同维护,完善数据信息

研究生教育管理在一个管理周期中均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基本环节,每个环节下又有一些子环节。例如,招生环节包括录取、学籍子环节;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科研技能学习子环节;学位环节包括论文预答辩和论文答辩子环节。各个环节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这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及共性。数据信息就是在这些环节或子环节中产生、加工、储存、传递的。一个完整的信息往往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生产”的,所以信息系统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共同维护。然后再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使用的情况,利用数据仓库对数据挖掘分析,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科学改造,从而增加它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3.3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

研究生教育系统化管理是基于Web的,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网络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实现系统化管理所必须考虑的,也是系统化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首先是网络瘫痪问题。虽然网络技术已经有极大的发展,但仍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造成网络的不顺畅甚至瘫痪,给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造成极大的麻烦。其次是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病毒及蠕虫、网络黑客都会给系统的安全带来威胁,尤其是学生成绩、财务信息等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被篡改,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在进行系统化管理时,一定要考虑网络安全因素,加强防火墙建设。对一些重要数据要随时备份,以防系统出现问题时,造成数据丢失。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应急预案,避免网络出现问题,整个管理工作陷入瘫痪状态。

参考文献:

[1]赵杰.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

[2]丁毅强,王战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信息可靠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3,6.

篇(9)

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究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的支柱之一,是知识信息收集和传递的中心。它的功能目标有三:其一,加速知识信息载体传递周转速度,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其二,以主动性、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其三,在信息服务中,必须注重时效性,要及时地满足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教学和科研作好知识信息的后勤保障。

当前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措施比较完善,服务的方式和布局都比较合理。作为工作人员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要仅把自己当成看守服务摊子的看守员和技术操作员,要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成为读者利用信息资源的钥匙,成为师生成才和攀登科学高峰的铺路石和阶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及其价值观就是甘当读者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辅助他人成才的铺路石和阶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明确地树立了自我价值观,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信念呢?

图书馆工作者不是知识信息一种简单的传递中介质,它是一种知识劳动,同时图书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因其职务、分工的不同,都必须掌握有与其岗位分工和职务相适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必须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否则就不能实现其自己所树立价值观之目标。

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修养而言,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有比较高文化知识素养,并终身学而不倦。荀子曰“少而不学,长也无能,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这一格言应该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座右铭。

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并要善于学习。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不论其过去受的教育程度如何,就其知识体系和结构而言,在工作中则总嫌不够的。所以要达成实现自定的钥匙、铺路石和阶梯价值目标,最关键的就是在于不断学习和善于学习。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习是多样性的。

1、从书本上学。为了能搞好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当然不可能学学校所设的各种专业课程,但作为以信息载体为工具而从事教育工作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就应该要求自己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读书有流览和精读两者。流览者广泛涉猎,明其大略而已;深读者,即对提高认识、分析、写作能力者,尤其是对提高本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等就应深入地阅读。知识造诣的深浅与自己的工作能力是成正比的。

2、向读者学习,是图书馆工作最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向读者学习,调查了解各科教学的参考书目,学校科研项目,所需文献资料及关键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各类学科毕业设计所需的参考书目,要多询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读这本书?该书有何特点?对教师也如是。向读者学习就是学习我们所不懂的各类图书的特点,年深日久我们就能获得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的知识,这对工作是有很大好处的。

3、从工作中观察、分析、总结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志有一幅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处读书。从无字处读书就是要善于从工作实践中去学习,从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利于管理的各类信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矛盾,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三、凡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都必须钻研图书馆的专业知识,特别是要熟练地掌握图书分类法及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四、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工作人员个人价值信念的实现,必须置于系统中来体现:

篇(10)

1调查情况介绍

为了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十五”期间的建设和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CADLA,下称联盟)工作的开展,2002年4月,CALIS在成员馆中间发放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2002年5月和6月在联盟理事馆(注:目前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馆都是CALIS成员馆。)中间发放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

截至2002年6月30日,共回收《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89份,其中书面报告22份,电子版报告67份。这些调查报告中有29份来自综合性院校,34份来自工科院校,9份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来自其他专业性院校,如医学类院校、农林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报告分别为5份、4份和6份。图1给出对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进行统计得到的结果。根据统计数字和图表可以看到,此次在CALIS成员馆中进行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情况。

图1提交调查报告的学校按地区统计的结果

对于在22个联盟理事馆中间进行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重点调研,各单位均及时对调查内容进行了反馈。

针对上面的三份调查,本文第二部分从几个主要方面对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部分给出CALIS在“十五”期间将要建设的两个子项目“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在成员馆中间开展的情况;最后对目前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汇总。

2整体分析

通过CALIS的宣传和培训,大部分成员馆意识到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前后成员馆根据各自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现有基础、阶段性工作重点、人员情况,开始从专业性或校园范围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进行建设,全面推动图书馆向电子化、数字化方面发展,并在资金投入力度方面予以重视。

2.1专业性、校园范围的文献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CALIS在“九五”期间建设了三级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四个全国中心、七个地区中心分别构成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在全国和地区范围内行使文献信息保障功能。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原因,这些中心还不能满足所有高校图书馆和用户的全部需要。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目前有10个学校正在开展专业性或校园范围内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建设。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构造有一定规模的“中文教育数字图书馆”,将分布于国内外的中文教育资源纳入统一的检索系统;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理念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建设“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的设想;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地区电子信息学科与文献信息中心”的建设已具雏形;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受北京市教委的委托筹建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多功能蒙古学文献信息研制服务中心”的建设颇具民族特色;安徽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福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图书馆,依托校园网建立与本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以信息服务为重心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2.2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

考虑图书馆的工作特点,针对图书馆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急需的各种应用系统,已经被列入各成员馆的计划中。本次调查发现有16个图书馆正在应用系统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其中开展数字图书馆原型试验系统研发的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研制的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元数据、信息存储与检索、互操作等相关技术与解决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视频点播系统”,采用大容量存储设备存储多媒体资料在校园网内提供多媒体视频、音频资料的网上实时点播;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开发“图书馆电子资源跨平台检索系统”,实现统一界面查询,读者可以通过书刊名、文章名、关键词、著者、媒介类型、数据来源等检索项(包括组合检索项),查询系统连接的各个数据库;天津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图书馆专门成立了“特色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心”,开展纸本文献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加工、电子剪报、数据库制作的相关硬件环境设备建设及软件支撑平台建设,形成数字化资源的收集、加工、分类标引、整合、、更新、维护等的完整系统;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专题数据库系统”,为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提供平台,包括开发、分类、全文检索、远程查询、科学管理和升级等功能,能全面、准确、高效地达到网络化数据库系统的应用标准;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相关技术,建立了标准化的知识服务系统平台,开发了“服务子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信息定制、协作咨询、知识挖掘、多媒体教学、VOD点播、重点学科导航等;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在集中力量,依托CALIS西北地区中心搭建一个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建设地区性数字资源中心、数字化中心、存储中心、交换中心以及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开发中心,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智能服务。

2.3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也是各馆开展数字图书馆尝试的主要选择。“九五”期间在CALIS的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下,一方面,各馆大幅度增加电子文献的引进,以网络版数据库为主,并引进部分光盘数据库;另一方面,各馆在自建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CALIS组织成员馆共同建设了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库、学位论文文摘库等数据库。在提交调查报告的89所图书馆中,85%以上的图书馆参与了CALIS“九五”期间的子项目建设,在支持CALIS资源建设工作的同时推动本馆的数字化进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CALIS有选择性地支持24个单位根据本馆的特色馆藏、资源特性,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特色馆藏,逐步把有价值的特色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建设成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以便比较集中、更深层次地揭示各高校收集的富有学科特色的文献。目前CALIS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包括24家成员馆建成的25个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数据量已达280万条以上,通过因特网进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CALIS的带动下,在24家成员馆的示范作用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其他的CALIS成员馆纷纷开展本馆特色资源的调研、论证和建设工作。本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库建设的CALIS成员馆有74所,每个馆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实力,或者百花齐放,如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图书馆同时进行几个数据库的建设;或者一支独秀,在数据库建设的质量上下功夫。

成员馆自建的这些数据库围绕着CALIS制定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地区特色和高等教育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的原则,或者对馆藏特色文献数字化,或者做某个学科或专题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比较系统全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综合报道。数据库各具特色,有的体现中国文化渊源历史,有的介绍人物生平、业绩、著作,有的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做全面的介绍,有的展现科技动态。数据库形式多样,包括图象、文字、解说、全文和文摘,具有学科知识数据库的特点。揭示的内容比普通二次文献库要深,丰富了高校资源。数据库内容丰富,包含中外文期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产品、事实数据、研究机构信息,或集各种信息于一体。有的数据库具备良好的检索系统,提供WEB界面的查询,有些还使用全文检索系统和多媒体系统,可提供全文、关键词、题名、出处、文摘等多检索点检索;为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为推广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展示广大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聪明才智,给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科研资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弥补了图书馆经费紧缺造成的纸本资源的不足,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2.4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各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查发现,有28所图书馆正在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创造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环境。其中22所图书馆对本馆的自动化和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与改造,旨在建立先进可靠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日常业务科学全面的自动化管理,为国内外资源共享提供环境;9所学校建设了多功能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学、网络培训教室,提升了图书馆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为师生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4所院校还斥资数千万建设了新馆舍,给师生提供了舒适的教学科研环境。

2.5资金支持

《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中还包括对各个学校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及其来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成员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资金分别来源于“211工程”建设经费“985”工程,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各省市教委、学校的专项拨款,与企业共建,捐助,图书馆年运作经费,学校自筹等10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图书馆动用了所有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小到学校,大到国家,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识都明显增强,对此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加,部分学校得到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更是令人可喜。表1将各馆数字图书馆经费情况按几个等级进行了统计。需要说明的是有17个学校未对数字图书馆资金的投入进行说明,无法进行统计。对72个成员馆的统计结果显示,38.9%的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额度大于100万,其中有8.3%的高校十分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了数千万资金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有超过一半的图书馆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小于10万,无力开展规模性的、目的明确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活动。“十五”期间,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知、共享,CALIS任重道远。

表1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状况统计

3重点调研

下面根据联盟理事馆对《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综合CALIS成员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的反馈意见,对CALIS成员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和“教学参考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3.1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

“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CALIS“九五”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高校间开展文献传递的重要基础数据库之一。“九五”期间共有90余所成员馆参与了CALIS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的建设,学位论文文摘数据提交量已经达到10万条。由于学位论文内容丰富、新颖、情报价值高,对某一专题有独到的见解和系统论述,对科研和生产有较大参考价值,读者需求呈上升趋势,为此,“十五”期间,CALIS将在该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全面实现博、硕士学位论文资源的共享。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调查》和《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调查》的统计结果,CALIS成员馆中有29家开展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其中13家来自联盟理事馆;目前这些学校学位论文的全文数据加起来有18100条,主要采用WORD和PDF格式保存,也有个别学校采用JPG格式和DJVU格式;其中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建设工作开展较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规模较大,有超过5000条的全文数据;已经具有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交系统的学校有11个,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不仅具有学位论文提交系统,而且同时开发了学位论文检索系统,并考虑了学位论文的编目、校验、统计,设计了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目前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系统是开放的,读者可以检索到摘要级,其他学校的学位论文系统有的要进行用户认证,有的通过IP限制访问;对于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各个学校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比较实际的解决方法是和论文作者签署论文使用协议,限于校园网使用。成员馆的上述工作为“十五”期间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2002年5月底,CALIS管理中心邀请在学位论文建设方面有一定基础的15个联盟理事馆召开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研讨会”。会议统一了对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认识,明确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在统一的建库标准规范下,实现共建、共享。会上大家总结出学位论文建设的主要环节包括总体工作流程、标准规范、论文提交、应用系统、管理与版权等。会后,CALIS管理中心根据各成员馆的意见,整理了《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参考》,为其他准备开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学校提供参考,加快高校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还表示愿意根据会议精神,在对各自的应用系统进行修改后,尽快向兄弟院校免费提供。与此同时,大家还认同了将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设计为“集中索引、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的思路。

3.2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

CALIS管理中心充分意识到,建设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对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一部分精选专业课的教学参考书提供上网服务,可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解决各校教参复本量少的问题,在“十五”期间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情况调查表》反馈的结果,目前CALIS成员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基本的情况是:14个学校已经建有一定规模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另有11个学校开始筹划;其中教参数据库建库时间最早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始于199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1999年开始建库;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内的8所高校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建库;其他的图书馆是在近一年里才开始和计划进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这些学校的教学参考书书目数据量加在一起有49500条,全文数据有5100条,其中复旦大学的书目数据量最多,已达26,500条,中国人民大学的全文数据最多,有3000条;对于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系统,有7所图书馆使用TRS全文数据库进行二次开发,有3所图书馆采用快葳公司的DIPS系统,2所图书馆馆使用方正Apabi系统;选择MARC做为教参元数据进行著录的有5家,选择DC做元数据的有3家;对于全文,一般采用WORD和PDF格式;对于版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限于校园网使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对教师著作征询版权,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目前的政策是部分解决版权,同时结合访问控制,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正在考虑和专业公司合作,全面解决版权;目前在主页上有教学参考书项目链接的图书馆,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其中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可以对外提供服务,非校园网用户可以浏览到书目级。

CALIS在6月中旬邀请22家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理事单位召开了“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建设研讨会”。会上,大家根据各自的工作经验对CALIS将在“十五”期间进行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1)标准规范方面:希望CALIS在标准、系统等方面提出方案与要求。(2)建设内容:在学科上有所侧重和分工。(3)版权问题:提出统一的版权解决方案。(4)管理方面:以211工程或CALIS名义,请学校教务部门将教参书的收集纳入教务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参考书的权威性和新颖性。(5)建设方式:由CALIS组织购买一批有版权的电子参考书,同时在CALIS协调下,由部分高校分工建设,共享数据,成本分摊。(6)合作思路:和数据库商与系统商合作开发系统和解决版权。(7)系统建设:第一步参建各校分别建立教参信息库,同时把数据集中起来建立CALIS教学参考信息库;第二步建设电子全文数据库。

针对以上建议,CALIS正在积极征集包括系统、资源、读者使用、服务模式、实施、经费预算等在内的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申报、调研、审批方式确定承建单位。

4小结

上一篇: 社会实践调查个人总结 下一篇: 实习周工作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