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21:30: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三上学期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大一:已经过了,我过得浑浑噩噩,而且还挂了科,特别是第二学期还有一科重修。尽管如此,我大二的时候将不会在颓废,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些都是空话,我只要我的每一科学科不挂科、不重修就行,如果有空余时间,还可以参加点课外活动。
2、大二:大一的我正在向大二迈进,看着大一的挂了、重修的科目,我该怎么去学接下来的课程呢?这是一大问题,现在的我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了大二不再挂科,我必须逼着自己去学,逼着自己去记很多东西,要为自己而奋斗。同时,应该做好决定了,是读完本科就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这又是一个问题,大二的时候做好决定,到时候不论怎样选择,我都将沿着那个决定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
3、大三:即将离开学校到医院的时候,大三上学期,打算抱着不求学好,但求不挂的心态,度过大三的第一学期;接下来的第二学期,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我会摆正我的心态,去接受每一场考试,绝对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挂科,重修!我要让我自己的三年在校生活
学困生问题是各国教育界、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努力探索、持续研究的重点难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的理论成果与个案分析种类繁多,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源,学困生的个性品质、认知能力、心理状态、学习水平等内因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学困成因复杂,且短期难以内化、消除的不良局面。本文立足于习得性无助理论,通过对高校学困生的形成阶段、心理特征及形成内因等进行分析,提出相适应的转化对策,以期为学困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学困生现状及成因分析
1.1群体形成关键阶段
学困生作为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首尾两极学生群体之一,其形成及表现呈现出较为突出的阶段性。
第一个转折点为大一下学期。学生在步入大学后,经过大一上学期的磨合,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但部分同学因为时间管理及自律自制等方面能力的缺失,未能很好地规划大量的课余时间,或过于关注学习以外的能力发展,导致学习成绩滑坡,陷入学习困境。以某高校电子类专业学生为例,图一集中反映了大一下学期较上学期,学分绩点在2.5―3.5区间(即课程成绩加权平均分在75―85分)的中等成绩学生数量锐减,小部分分流向更高端的区间,更多的流向2.0(70分)以下的低端区间,变化幅度较大,牵涉学生数量较多,学困生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图一 大一学期学分绩点分布
第二个转折点为大三上学期。大二整个学年的课程处于基础课与基础专业课的集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课程压力基本延续大一下学期。但整个大二阶段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是大三阶段全面开始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生对基础专业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对专业课学习方法的训练和理解程度,直接引发专业课学习情况的连锁反应。同样以上述电子类专业学生为例。下图是对整个大二学期与大三上学期末成绩分布的对比,反映出大二阶段,专业基础及专业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与积淀情况,最终较为集中地表现到大三的学习成绩上来。大三,随着专业课的深入,3.0―3.5区间(即课程成绩加权平均分在80―85分)的大部分群体呈现大面积的滑坡,中间成绩的人数再次锐减,2.0(70分)以下区间人数急剧增多。成绩低端人群出现第一个低潮,0.5―1.5区间人数情况突出。专业学习的连锁性与积累性极易导致专业信心的缺失,最终将导致这样一个群体绝对弱势。随之将引发高年级延长学制及学习困难的突发与期。
图二 大二、大三学分绩点分布
1.2 基于习得性无助理论的学困生心理特征分析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最初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发现,它是指个人经历了反复的失败与挫折后,面临困境时产生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较为普遍,一般表现为认知、情感和动机的缺失状态,这种状态影响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个人行为。
1.2.1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学困生往往缺乏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遇到困难自暴自弃,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
1.2.2低自我概念。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一些学困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习被动、态度消极,易产生自卑、猜疑、羞怯、孤僻、悲观或暴躁、冲动等心理偏差。
1.2.3低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遇到挫折时,缺乏自信和拼搏意愿,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敏感等情绪。
1.2.4消极的定势。定势指个体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受个体先前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需要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失败多于成功,受到的消极评价较多,从而逐渐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将自己认定为无可改变的失败者,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为人处世消极被动、缺少热情。
1.3高校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分析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渐变的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上长期经历失败而无法扭转局面时,他们会认为失败是无法控制的,将失败归因于自身的无能,继而产生无助感。了解学困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类。
1.3.1不良的学习状态。学生不良的学习状态的长期延续,令他们一次次承受失败,逐渐产生了绝望、抑郁、意志消沉,导致他们自我认知产生偏差,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主动放弃了努力。同时因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伴的重视和赞扬,而丧失了自尊,形成了消极负面的心理。
1.3.2不当的评价方式。人的内心意愿是渴求进步和努力尝试的。只是当学困生屡次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便产生了焦虑情绪,对于探求事物和参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外部监管会加重学困生的焦虑情绪,增加自我设置的心理障碍。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会强化学困生的行为模式和认识态度。
1.3.3消极的归因倾向。当学生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时,容易形成内疚、沮丧和自卑心理,认为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难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这种错误归因是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根源。
2.解决高校学困生问题的对策研究
2.1主要原则
在学困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认真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2.1.1主体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困生并非异类,不应受到排斥和歧视,外界干预并非强行矫治而是引导管理。
2.1.2共情原则。深入学困生的主观世界,以其立场和视角来了解其感受,探寻产生学困的深层次原因,避免因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而陷入认知误区。
2.1.3全面原则。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胆发言,达到全员参与,全心参与,全程参与。
2.1.4肯定原则。对于学困生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大力肯定和热情鼓舞,保护其自尊心、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2.1.5发展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困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畅想与追求,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寻求发展进步。
2.2具体措施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2.1创造成功机会。给学困生制订一个合理且适度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总体目标,再将其细化分解为若干个难度呈梯状分布的子目标,帮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获得成功体验,依次实现层层目标,从而激发和重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树立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2.2.2树立成功典型。以学优生的标准来制约和要求学困生,只会加重他们的消极和逆反心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因此,需要从学困生群体中评优评奖、荣誉表彰等方式肯定和宣传学困生群体中的先进和典型,树立学习榜样,让他们从相似者的成功中感受正向刺激,通过比较,引发反思,产生自我效能,这能给其他学困生制定“最近发展区”,形成示范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2.2.3加强正面评价。每个个体都希望获得他人的信任,学困生尤其渴望被肯定、被赏识,师生对其表现的肯定性评价能加强其归属感和自尊心。因此,需要给予学习困难群体足够的理解和无限鼓励。通过定期谈话、走访课堂宿舍、了解师生评价、观察实际表现等途径,有意识地联系与认识学困生,肯定他们通过每一次努力取得的进步与克服的困难,从心理上消除他们与新集体、辅导员的距离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2.4加强归因认知。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学困生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我们在引导他们进行归因时,要肯定他们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发现优势劣势,挖掘潜力机会,鼓励他们多着眼于主观可控方面加以改善,如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同时,可结合学困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和思想倾向,开展辩论等活动,通过学困生对目前现状的思考、辩论、梳理、澄清,引导学困生群体扬正风、去诟病,正视自身不足,放眼未来发展。
2.2.5加强心理疏导。厌学甚至厌世是学困生的明显特征之一,对此,应当与他们加强沟通,关心其学习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举办“家长观察日”、“校园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参与培优育人工作,在推动家校联动机制形成和全员育人工作开展的同时,全方面、全阶段、全身心加强学困生心理疏导,引导其正视学习、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方案奠定基础,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适合的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引导其自我规划与自我帮助。
总之,消除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从认知、动机、情绪及个性品质等多方面进行引导。要设立合理目标,提高学困生的成就期待,加强成功体验;树立学困生成功典型,使学困生恢复信心;对学困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培养他们正确的归因认知能力;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林宇.“学困生”概念的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0月第10卷第10期.
[2]张和云.浅谈大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长廊,2009年9月(中旬刊).
高校学期计划制定报告一
时光悠悠,一年半载已经流走。而此时,已经是大二的第二学期了。即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像一簿画册一般,翻过旧的一页篇章,新的一帧是空白的蓝图等着我去描画。而在每个画家下笔之前,脑海中都会简单描掕一份初稿。以便洒笔出一份最完美的作品。
新的学期,我将面临准备三件大事:3月份的党员考试,4月中旬的韩语能力中级考试以及6月中旬的大学英语6级考试。首先,当务之急,便是眼下即将来到的3月中旬的党员考试。在上个学期期末,我已经参与了入党前的党课,而3月份,我就将参与此次的入党资格检测,党员考试。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我会熟读并牢记《入党教育及指南》,能有效地渗透作为党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并尽全力在三月份的党员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之后,在入党观察期间表现优异以取得党员资格。
其次,第二件大事即是在4月中旬的韩国语能力中级考试。作为专业课的能力测试,可想而知,此次考试的重要性。也是接触熟知韩国语以来第一次正式并且专业地对于自己韩国语能力的客观评价。为了能在韩语中级考试中有满意的优异表现,普通的努力是不够的,一定要将自己的潜能化,付出比平时更多的汗水,才有可能在中级考试中出现优异的成绩。
若只是一味地懈怠并自满,及时有天赋运气也不会照顾你。好运只会眷顾努力并勤恳的孩子。所以比起之前的日子,新学期必定会更加忙碌与充实,为了有令人欣喜的成绩,会调整新的学习计划及方法,这样才可提高学习效率,在最短时间内有很大的韩语实力进步。才能以状态迎接4月中旬的韩语中级能力测试。
然后,韩语能力中级测试过后,就将在6月份迎来大学英语6级。在上个学期一段时间的用工学习下,顺利地过关了大学英语四级。但6级远没有4级来得轻松。所以,为了能万无一失地顺利度过英语6级,更多的实力及答题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而得到这些的不二法则就是勤加练习与高效记忆。平时的题海战术是逃不了的,苦练苦练再苦练。并在长期积累的经验中找到英语6级的答题技巧,提高考试效率,让高分离我更近。如果说,英语4级有三分之一的运气存在的话,那英语6级就是得百分百的努力取胜。为了能高举胜利的旗帜,我将会更加勤勉,鞭策自己,不放弃,在6月的英语6级中完胜。
最后,一直以来如此,现在也是,以后也将会继续的便是自我素质的提高与专业韩语能力的提高。积少成多,在1年半的时间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韩语知识。但不够,我要更紧密它们的关系,在脑海中编制一张大的韩语知识网,能更自然活用所学韩语,将所学韩语的基本点紧密合在一起。大三上半学期打算去韩国外国语大学留学,所以在这半年期间,要为了出国准备口语及听力的加强,以更好的状态出国。
相较于前几个学期,新的一学期真是忙碌充实以及有意义的半年,但再忙碌的日子也要学会好好休息劳逸合。为了能有的学习状态及效率,要聪明利用休息时间调整劳累的身心,以此能在学习期间更加高效。希望在新的学期也一直能有良好的表现!让梦想能一直高飞!
高校学期计划制定报告二
屈指一数我们的大学时光只剩下仅仅的2年半了,用自己在大学过去的这1年半来说,2年半可能过的比我们这走过的一年半还要快的多,时间匆匆远去,留下的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的奋斗也不言而喻的更加艰难了。
新的一年,新的面貌!新学期,新气象!首先我恭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希望080912每位成员都能尽己之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大家共同建设班级的良好局面!班干都能竭力为班上每位同学服务!
这个学期的班级工作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大家觉得有什么不妥可以在留言处写下,谢谢各位了。
1今年处在一个很特别的时期,这个时期不同人可能会走截然不同的路,tem4之前大家都一样,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但tem4之后就肯定会有很大的变化了,有些人会选择考研,这些人就会跟辅导班走的近一点,另一些人可能想多锻炼锻炼自己,那他们跟社会走的就比较近一些了。。。。。。这就给班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后一段时间,大家走的比较散,而且大家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搞活动的话会有很大困难,但一点肯定,这些活动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其实这段时间对我们班的兴趣小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兴趣小组考虑到大家的一些价值观问题,大家会因为兴趣走的比较近一点
2.但不管怎么样,大家主要都是以学习为主。,那么我们班干的活动就应该多跟学习挂边。
3.一些休闲娱乐的活动在tem4之后也可以多举办一些,毕竟大家经过一段tem4的冲刺后,身心都很疲惫,都需要一段休息时间才能更好的去奋斗。
4.大家一直强调活动要有创新性,这也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去年很多人反映活动没创意,乏味!今年我们班干一定要努力把活动搞出特色,根据我们去年最后一次班干的总结会,我们一致认为多在外面举办活动是提高活动创新性的很好办法。
高校学期计划制定报告三
一、考试课、考查课的学习
这学期的考试课比上学期多,任务也加重了一点。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偏文的多一些,对于我这个理科生来说有一点困难,但困难是用来克服的,我相信我可以学好这些知识,只要我努力了,盗用一下李宁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
二、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英语四级考是本学期的重点。我的英语基础不太好,单词量比较少,这可能会给我的考试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没有困难何来挑战、何来动力,所以我要勇敢地迎接挑战。于是我决定将这学期的主要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每天抽出时间来背单词、做试卷、听听力,提高我的英语成绩。
特别是英语听力,在考试中占的分数比例大,难度高,不能在一时间锻炼出来,需要时间的积累,不断地练习。所以我一定要在平时挤出听听力的时间,尽量把听力练好,多拿分数。
三、通过电脑一级考试
对于电脑一级考试,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虽然电脑水平不高,但一些基础的东西还是可以的。所以我准备把学校发的基础题看一下,上机操作几遍,熟悉一下操作平台就差不多了。
四、体能锻炼
在我们警校体能的要求非常高,体能的分数在总成绩里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春天到了,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多去操场跑跑跳跳,活动筋骨、强健体魄。
五、社团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31-03
同志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
学生培养质量是一个范畴,除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等以外,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专业素养,具备毕业和社会认可的基本条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体现。所以,通过建立学生培养质量全程监控机制,对在校期间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监控和帮助,提高学生双证(毕业证、学位证)获得率、英语计算机水平和基本学制下的正常毕业率,降低课程不及格率等,对促进学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培养质量全程监控的内涵:将持续安全理念用于学生管理,关口前移,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按照时间节点,及时分析学生学习状况、考研和就业等情况,分析原因,制订措施,实施监控,达到建设优良学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学生培养质量微观现状与分析
1.就业方面,尚有一部分学生缺少就业竞聘的基本条件。
(1)在用人单位招聘学生就业过程中,每年均有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不具备就业招聘基本条件,说明存在培养质量方面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某高校某工程专业2006、2007届毕业生学生状况(见下表)调查分析时发现,毕业生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率、双证率不高,还有一些延长学业学生,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要求。
(2)通过对某高校某专业2009届和2010届就业结构状况统计发现,合格毕业生(无不及格课、英语通过四级、计算机通过二级)签约占签约总数的比例分别是87.4%和89.3%;而到四年级结束时,不合格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分别是28.1%和18.8%。说明到四年级结束时,只要合格,就业希望就很大,可以直观看出,对全体学生而言,存在着不是就业难,而是难就业的问题,显示出加强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控和指导的意义之大。
2.自身学习认识存在问题: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认识模糊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学习六年毕业,不及格的课程可以通过重修或选考而通过,所以,一些学生会产生不正确的学习认识,即一次考不及格,还有多次机会,放松了自身对学习的要求。虽然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学习六年毕业,但是用人单位仍然是按照基本学制四年进行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而对五年或六年毕业的学生基本不认可。通过对某高校某工程专业2006、2007届毕业生学生状况调查分析时发现,截至于第七学期结束时,存在不及格课程学生比例达20%以上,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学校声誉等。
3.学风建设亟需加强
通过对某高校部分工科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51%的学生每学期、学年没有对学分、绩点进行规划。35%的学生没有学习计划。21%的学生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上自习,只有考试前才上自习。14%的学生还需要四年级结束前才能争取全部通过不及格课程。40%的学生因自控能力较差难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而出现学习困难。24%的学生或参加课外活动太多或课余时间玩电脑或谈恋爱牵扯精力较多而没能实施计划,影响了考级。58%的学生对学分、绩点、学籍、学历、学位的规定和要求了解一部分或基本不了解。23%的学生要求将学生管理的重点放在分析学习成绩状况、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上。49%的学生需要学校组织指导方报名参加科技和学科竞赛活动。只有22%的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开始准备考研。49%的学生想在三年级及以后才开始考虑就业招聘事宜。29%的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主动关心的多,自己主动沟通的少,11%的学生与家长不沟通学业问题,14%的学生认为与家长沟通与否对自己的学业帮助不大。
当前就业招聘时,不具备就业竞聘基本条件(存在不及格课程、没有通过英语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人数占本专业人数的31%。
从以上数据来看,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盲目性较大,缺乏学业规划,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对考研的认识不深刻,对考研的动力、信心和毅力需要从外部推动;学生参加科技和学科竞赛活动主动性淡漠,对培育自身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要求不强烈;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相互进行有效沟通,共同教育、共同管理亟待加强等等。因而,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
二、原因与分析
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相互关联的,但是在加强思想政治、人格品德和心理等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进行分析指导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控性不强
学生对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的认识和对自身学业的规划和计划比较淡漠。
2.对学生培养质量的阶段性结果的研究薄弱。系统性、针对性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1)学生成绩信息的针对性需求开放不够。成绩分析的结构性、针对性欠缺,分析统计方面的专业性知识薄弱,对学生教育指导滞后。显示出学生工作干部在统计分析知识、通过数据分析问题、查找原因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亟需加强,这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只要能找出问题、找准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需要深入研究和广泛开展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有效沟通与指导、教育和帮扶的方法创新研究。
(3)执行全员育人的理念有折扣。对课堂管理的约束机制应加强完善,教与学信息反馈及时性较差,失去对学生管理教育引导的关口前移的意义。
(4)学生晚自习的空间场所与学生规模和实际学习情况不匹配,应创造条件拓展适当富足的晚自习空间,为学生学习服务,避免学生因花费很长时间找自习室而不去到自习室学习,逗留在宿舍或其他地方,从而形成一种惯性。
3.学风建设的载体薄弱
(1)科技和学科竞赛的组织、指导运行机制及配套政策尚需完善,使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取竞赛信息,充分准备,针对性开展学习研究,争取更多的成果,提高综合竞争力。
(2)加强针对性研究,广泛开展诸如高水平的考研、英语、计算机辅导班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自豪感。
三、结果调研
通过调研分析某高校某工程专业两年来初步实施监控以来所发生的变化和初步取得的成效(见下表),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建立学生培养质量监控措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四、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措施的建议。
1.开展研究式管理
(1)注重数字化管理。每学期初,及时从横向和纵向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如对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同一时期的成绩和绩点进行分析比较,同类专业不同学院相同年级学生、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成绩和绩点进行分析比较,形成分析报告,通过数据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出据措施,监控落实。
(2)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推行时间节点工作法,进行月总结、汇报和反馈。
(3)结合实际,加强“评优”推荐的导向。改革完善学生评优推荐办法,对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内容,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完善学校和学生家长沟通机制。一、二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困生(不及格课程三门及以上)每学期初要写上学期学习、思想与生活总结,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附上成绩单,再寄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并参与管理,进行反馈。
(5)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男生)宿舍交叉安排,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6)以考风促学风。制作考试违纪作弊的危害警示牌,在考试时放在考场教室的前面,以示警醒。对于作弊学生,由院长在全体学生大会上宣读处分决定。
2.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开展认知和方法教育。
一是学习方法指导和教育,将方法指导和效果监控相结合。二是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选课方法对学分认知方法的指导和教育。每学期选课时,必须要选够学期总学分和模块学分。比如,在就业工作方面,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是首先要提高合格毕业生的比例,而合格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同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英语4级以上,计算机2级以上。由于大学生招聘在每年9月下旬就已经陆续开始,所以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在大三下学期结束时没有不及格科目且英语和计算机都要过级,这样,大学4年学习的有效时间就缩短至3年。而为了保证大三结束时无不及格科目,大二下学期末和大三上学期末必须不能错过选修和选考机会,并要保证顺利通过。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将管理关口前移,开展认知和方法教育,加强监控。
3.完善学生学习活动的帮扶机制
(1)每学期初,在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及格较多的学生配备专门指导教师,重点帮扶。
(2)注重对学生进行重修和选考时间节点的提醒、教育和指导,责任到人。
(3)考研动员不断线。按时间节点,举办考研动员,进行考研信心、坚持和毅力教育。举办复习辅导讲座,如何选择报考的学校及研究方向等,培养激励更多的学生能够继续学习、研究和深造。
(4)单位配备专门(兼顾)领导,主抓并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引言: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欧美各国先后建立了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在京成立,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创新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工业设计专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具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有了六批毕业生,下面本人根据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更为详细的总结,并对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提出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1.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就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机械工程师。
学生的就业目前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技术人员、室内或平面设计师、营销人员。
从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企业逐渐对工业设计专业开始关注和接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大。而对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将不仅仅是懂得一点艺术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就足够,我们不能在市场已经成熟了之后再改革我们的教学,而是要领先一步占领先机。
工业设计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设计类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工业设计涉及的行业有: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传播设计等等;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造型设计,但是产品设计涉及的方面还是很广,可以说小到一颗图钉大到航天飞机都在其范围内,因此在就业方面来说还可以细分:家具设计、家电设计、汽车设计、玩具设计、灯具设计等等。
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还要具备相关的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建议修改和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较高机械制造和模具设计能力的工业产品设计师。就业方向确定为:产品造型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包括环境和展示)、产品技术人员、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销售人员等。(本观点仅供参考)
2.教学与课程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方面较为繁杂,这也是学生提出意见最多的一个方面。但是就行业所需知识来说,我们的课程还远远不够。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我。自从做了一年2006工业设计的班主任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实不是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太多太杂而学得不精,而是我们没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需要有所侧重地、有所选择地进行学习。
诚然,在课程的安排上也的确有不太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性,体现在前两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上。从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里,我们发现有如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很少用ug,而是用pro/e。
(2)学生对产品的内部构造原理理解得不够。
(3)设计类的学生电脑操作不够熟练。
(4)需要加强手绘表达能力。
(5)学生设计思维能力不够。
(6)没有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大一第一个学期没有专业课。
(2)一些基础课如设计素描、构成、效果图技法等,学生不重视认为是没有用的,而真正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欠缺。
(3)计算机课课时还是不够,学生只能每个软件都是初步入门,不能精通。
(4)一些课程有重复内容,可以合并。如包装设计、cis、广告设计均可合并为平面设计课。但是有些课程应该分开上,比如平面设计不等同于photoshop和coreldraw。
(5)有些必须的课程竟然没有开设,如一年级应开设设计概论,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史和设计究竟是什么;又如应开设产品设计课,并分为两个学期,分别讲授不同类型产品的设计。
(6)一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另外选修课不要限制专业和学期,如每学年的上学期均开设coreldraw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大一上学期选择,也可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选择。
(7)需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把每门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整理明确,防止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重复或疏漏的现象。
(8)增加一些模具方面的课程,建议根据专业特点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进行整理,如有可能合并或有所侧重(仅供参考)。如条件允许建议取消开设数学课。
3. 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但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目前没有明确,有很多和辅导员重复的职责。在我看来,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规划,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扰,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密切配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是有益的。
现就我一年来班主任的经验作一个小的总结。
首先是入学教育方面,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学习和生活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感到很迷茫。班主任应该在入学教学期间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并为学生制定好一套基本的学习计划(如大一上学期应该通过英语b级),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产生迷茫。另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班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平时多注意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解决。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职业需求指导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还要向学生推荐该职业的其他知识进行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设立专业设计室,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设计活动,由学生自己管理,可进行模拟或真实的设计任务,各设计小组竞标。还可以作为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毕业班学生实习场所。更希望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4. 其他相关专业的拓展
由于工业设计涉及范围广泛,也可考虑增设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工业设计是门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因此工业设计教育的特点应该是多元化及交叉性的,多学科整合发展的出现将成为现代设计教育新的培育方式。
结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应当是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完善、均衡、协调的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点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参考,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效仿,只能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深入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构建出一个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本文仅以工业设计专业改革为例进行探讨,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和同行商榷征得专家的批评指正,另一方面希望广大职教工作者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广西水电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大纲.
南京审计学院IAEP项目的介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型的内部审计人才,推动全球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一批高等学校与之进行内部审计教育的合作。IIA制定了严格的选取合作高校的标准,只有通过IIA专业委员会讨论投票通过,才能成为IIA认可的合作伙伴,获许加入IAEP(Internal Auditing Education Partnership Program)项目。[3]
IAEP项目是IIA在全球高等院校中推广的利用现有会计和信息系统中的课程,建立起支撑内部审计的跨学科教育项目。南京审计学院于2007年9月加入了IAEP项目,成为中国唯一一所被IIA认定的合作级(中级)高等院校。2007年10月招收第一届审计学专业(IAEP方向)学生44人,截至2012年3月,共招生四届,共计215人,现有在校生171人。
并陆续与IAEP项目内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摩洛哥工商管理高等学院、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签订交换生协议,几年来,交换生项目顺利开展。项目的不断深入给我院的教育国际化工作很大促进和深刻的启示。
实施交换生项目的意义
1.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教学资源。
2.可以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扩大学校开放的程度。
3.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促进知识传播,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
4.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国际就业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国际就业的机会。学生交换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学会国际交流、分享、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交换生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对项目内在校171名学生,进行了关于交换生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项目内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愿意参加交换生项目,但是在考虑是否去交换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家庭经济能力的制约
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境交换生项目的开展。根据双方院校的交换生合作协议,双方高校通常互免学费,但是交换生需要自行承担护照签证、往返机票、住宿和当地生活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很多欧美国家居民的收入而言,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根据问卷调查,32%的同学选择愿意承担2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费用,75%的同学选择愿意承担2万元-5万元(人民币)的费用。学生愿意承担的费用是有上线的,过高的费用会使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我们学校对于此情况,创新性地采取了有条件资助的办法,即有经济困难的交换生候选人可以和学校学生处助学中心联系获得部分资金资助。如果学生能在境外顺利完成所有所选课程,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可以获得一定比例资助。这样,即使真正优秀的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原因放弃出国机会,又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达到更好的交换效果。
2.交换学校的知名度
项目中有40%的学生在考虑交换生项目的时候最关注交换学校的知名度,可见国际国内对学校的认可非常重要。问卷显示,60%的学生更倾向于去美国的大学,35%的同学对欧洲的大学更为青睐。可见,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国际知名度、教育质量、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学生希望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合作办学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去发达国家的名校交流学习。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名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吸引着广大的国外学生。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地融入国际理解的知识,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国外的历史、地理、政治、价值观,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趣味性。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采用班级研讨、案例分析、小组辩论、项目研究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在争辩中寻找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更多的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手段上,学校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将教学信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考核形式丰富多样:在线考试、上机考试等考试形式,既提高了时间使用效率,又提供了准确、全面的考试成绩分析,为教师评学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在教学评价方面,名校除采用传统的期中检查、期末考试、平时测评等方法外,还有研究报告、小组讨论及汇报、案例研究等方法。因此,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需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在将教师评学、同学互评、学生本人自评等都纳入评价体系;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包括学生课外作业和实践的完成情况;既考查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既关注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3.交流的时间是否合适
有近17%的学生选择了要考虑合适的交流时间。项目交流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都有,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7%的同学愿意在大二下学期出国,57%的同学愿意在大三上学期出国,22%的同学愿意在大三下学期出国。可见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生涯考虑,希望能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出国,而不影响自身的学习计划。
大学生经过大一年级的认知与适应,了解所学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成才目标和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在大二年级进行规划和发展,进一步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发展自我。
笔者认为,在大学三年级出去交流可能是最好的时机,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将要学什么,想要学什么,有了自己看法和见解;另一方面,学生经过前两个学年的积累,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大四的学生更多地面对求职和升学的压力,学习和生活的重心转移,交换效果不高。
4.学分互认体系健全与否
学分互认,指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不同高等院校之间,互相认可学生跨校所修的学分。学分互认条件是已修读课程与应修读课程课名称相同或相近 ,学分大于或等于应修读课程学分,且任课教师或课程所在学院认同两门课程可以互认。
有13%的学生认为学分是否能够互认是交换生项目重要的考虑因素。学分转换制度和学分认证制度是交换生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笔者所在学校与意大利比萨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的过程中学分互换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双方学校设置的课程、授课使用的语言(我校学生只能选择英文授课的课程,但意方很多课程使用意大利语授课)十分不一致。最终只能要求学生尽可能选择接近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学分互认,但接收交换生学校教务部门须开具学习证明及所获得的学分。这些规定都没有形成正式文件,只是学校二级学院与教务部门协商后口头同意的结果。
这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都表明完善的学分认证体系的重要性,在学校间建立指导性的课程指标体系,增强学生交换学习的目的性,促进交换生项目的可持续、常态化发展。
建立统一的学分认证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转换,需逐步制订、验证、协调和实施相关课程学分指标体系。一是开展交换生项目的学校间应对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语言培训课、综合素质课等尽可能统一名称,例如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在国(境)外称之为通识教育课程,对各门课程所要达到的学分作出明确规定。对于相应学科所要完成的学分、要求各学科之间的学分换算方法及原则作出详细规定,并签署协议。二是学校内部各部门如教务处、二级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之间要作好协调。三是出国(境)学习的学生,不管是学习专业还是学习语言,都应在接收学校学习相应的专业课,并取得一定的学分。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陆高校的跨境交换生项目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既有学校层面的,也有学生个人层面的;既有管理方面的,也有不是管理本身的问题,却存在于管理过程中,制约着交换生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问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强的趋势,我们应在国际交换生项目中不断地反思,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尽快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在不断扩大交换生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交换生学习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提高我国大陆高校的交换生管理工作水平绝不能闭门造车,要积极学习国外高校在交换生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推进我国大陆高校交换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EB/OL].[2010 - 12 - 24]. http: / //edoas/website18 / zhuanti /2010zqyj / .
那么,新时代的好学生到底该具备哪些素质,作为高校教师又应该执行什么样的学生评价标准,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哪些误区?本期思维碰撞给您带来新观点和新体会。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3-0049-08 中图分类号:G642
王昭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好学生就是取得了好的学习效果或成果的学生,至于学什么,不同阶段的要求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成为一个好学生,就要努力做到品质好、学习成绩好、身心健康。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伸,对好学生的原则要求应该是一致的,依然是品质好、学习成绩好和身心健康,但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中学有很大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大学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学生应该学习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精神,这是取得良好成绩的第一步。其次,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必由之路。
大学教育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好基础。我认为社会需求是多样的,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以致用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好”与“坏”相对,“好”又有程度的不同。大学在培养好学生的同时,也强调优秀学生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属于精英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属于精英教育。但我们要有一个观点,不是只有创新型人才才是社会的唯一需求,也不是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育的产品是人才,不同于标准化生产的制造业,教育面对的是天赋秉性有差异的个体,好的教育应该体现个性化教育,能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和发展。
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这成为北大之后20年教学改革的指南。比如,我们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为文科生开设了涵盖不同知识点的多样化必修课“文科计算机基础”,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全校必修课“计算机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为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设了全校“通选课”。具体到信息学院,我们对本科生进行“分类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与兴趣,把一些课程又划分如下:为拔尖学生设立实验班,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A类课程,以及为非计算机专业理科生开设B类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针对一些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习课。此外,还设置了丰富的专业选修课,并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对本科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培养。
米新江 廊坊师范学院计算机教学部
我认为,好学生应该能够胜任学习任务并妥善处理学习、人际、生活事务等方面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要做的、要考虑的也很多。从社会发展来讲,全球化的趋势明显,信息化的大潮已经昭示这个时代必将具有的特点:即时、快速、广阔!这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相对性、转化性和强烈的时效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辨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当然学生能否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财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今后发展的好坏。所以在今天看来,只是成绩好的学生已经算不上是好学生,那些把自己局限于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们,那些只会奋笔疾书地写作业、做题、备考的学生们即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学习是学生的分内之事,好学生就是要学习成绩好、学习效率高。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明确要学习的内容、运用好的学习方法、做好时间管理,再加上很好的执行力,取得好的成绩简直就轻而易举。
好学生应该以自己探索学习为主、老师教育为辅,适应个性化、订单式的教育模式。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把握和控制学习进度,通过开放式的平台和更多的牛人交流对话、开阔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好学生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并通过交流和共享体验丰富的人生,对以后的人生有所规划,自主地培养和发展自己。
当然,光有好的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好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素质是什么?我常常教育我的学生,素质就是孝顺父母,那么怎样孝顺?抓住机会、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能拿出钱、献出力、扛起家庭的责任;素质就是尊敬师长,要怎么尊敬?逢年过节给那些教育过我们的老师打个电话或发个邮件,见了楼下看门的叔叔大爷打个招呼问个好,其实知恩图报就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的素质不仅表现在生活中,更体现在工作学习上。我常常看学生开发的软件,从他们的设计中便可看出学生的素质水平。我常把微软的例子讲给学生们听,为什么Office这么多年一直保持在办公软件领域的垄断地位,是其把一个“全功能”的文字处理器做到如此精细的地步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处处为用户考虑、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它赢得了这么多用户。
好学生拥有的职业素质就是你作为开发者,不能只从自己角度出发,而必须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设计软件,处处以方便用户为原则,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软件才能为用户所接受。素质其实并不抽象。反映在学习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学生做的笔记看出来这个学生素质的高低,如果笔记不分章节、没有条理,做出这样笔记的学生素质一定高不到哪里去。所以,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发现无论是在为人、为学、处事方面,好学生都比较优秀。
无论是网大排名,还是从社会认可度看,廊坊师范学院的综合排名都是属于一般般的本科学校。而高考就像是网眼大小不一的筛子,优秀的学生就留在了筛子的上面,其他的学生,自然就漏到了筛子下面。廊坊师范学院毫无疑问是筛子下面的学校,而“好不容易”考上这所学校的学生又能好到哪里去?不管是学校师资、实验设备、学校氛围,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相对于好学校的学生来说,确实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的高考结束时,非常有名的学校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夺那些所谓的状元。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所学校里,有一个信息技术提高班,这个班的成员是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不分文理、不分男女、不分年龄,却有着共同的梦。
这个班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参加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之软件设计师中级职称考试,并且全部通过,其中不乏成绩优异者考进了全国前50名。比如2012年下半年软考,8期学生毕桃杨进入全国前50名的第22位,该同学人校时是生物系的学生;2010年下半年软考,6期李雪岐进入全国前50名的第19位,她是电子技术专业女生,目前已经工作,年薪超过10万元。
他们原本与计算机无缘,曾经也与“好学生”的称谓不沾边,但是通过提高班的教育,如今华丽转身,成为IT精英。这说明接受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更为重要。
在目前的高考体制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是“鸭”,而提高班要培养的是“狼”。提高班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学生进入提高班的第一个阶段,不是对他们灌输计算机知识,而是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第二个阶段就是重新激发学生好奇心,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Open eyes!好奇心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优秀品质,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之下已被打压殆尽,所以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重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保持学习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网络和习惯使用网络,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编织知识网。
,
第四阶段,让学生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再拘泥于教师和教室,逐渐实现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五阶段进入工程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品德素质、职业素质。
第六阶段进行基础理论培养,鼓励他们取得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准备敲门的金砖。
第七阶段,使用时下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让他们像狼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
试想,有了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学生怎能不优秀,怎能不脱颖而出,怎能不“好”?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刘小静 青海大学计算机系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高中毕业后就读奥勒冈州的里德学院,但只念半年就因为父母财务紧张而辍学。“最成功的辍学生”盖茨在1973年进入哈佛,两年后辍学,和比他高两个年级的老友保罗·艾伦一同创办了微软。全球有很多这样的知名大学肄业生们,他们却在事业上有着惊人的成就。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算好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好学生呢?
长期以来,在家长和老师们的心中,好学生一定是那些“考试成绩优秀”“遵守纪律”“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学生,而那些思想活跃、性格开朗、遇事肯动脑筋、常有自己的看法、爱提意见的学生却很少被评为优秀。在就业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那些公认的好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而那些不太听话,颇有个性的孩子,反而比较受用人单位青睐。
那么优秀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学生不分好坏,而好学生不一定是人才,我们应该多元化地去评价学生。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在建系之初,将面向西部地区的信息技术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如下特点的高级专门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相关数学知识,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的潜力;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应用知识,对信息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除了一线的教学工作,我也做过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班主任,并带过班。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我们在第一次班会上给学生的要求就是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一个人可以没有学问,但必须要有人品,做人要心地善良。我带过的学生中有一位同学,他大一的时候经常在网吧玩游戏,各种游戏组成了他的生活,在第一年的综合考评中年级倒数第三。我多次跟他谈,发现这位学生挺活泼,也比较善良,后来经常侧面鼓励他,让他多参加一些活动,活动中我也经常给他提供机会让他当队长。后来在大二时他参加系里的辩论赛,在一次次辩论赛及准备的过程中一点点成长起来。我们系虽然是全校最小的系,但是那一年我们拿到了全校的冠军,他也从中收获了一次最大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向身边的朋友学习,学习他们的钻研和刻苦精神,自己也慢慢成长,少了一些轻浮,多了些稳重。大三上学期他竞选上了我系学生会主席,在各方面的工作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带领学生会成员圆满完成了很多工作,得到了系里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大三下学期他和自己的小团队在一次软件比赛中获得三等奖,现在他在实习单位也经常得到别人的高度认可。那天他还高兴地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今年可以拿到奖学金。他的成绩至今最好也就在班里前10名,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学生就是非常优秀的好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渴望,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其实,每个学生心里也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样孩子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在他们身上,我们会发现成长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考高分,而是在成长路上的不断感悟和思索。作为教师,我们在学生的成长中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更应该懂得宽容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老师的爱可以感染学生,让学生也爱自己的老师,这种情感流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人格品质就会不断地进步,一个和谐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氛围就会形成。
赵欢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里,“好学生”即意味着“听老师话、班干部、成绩好的学生”。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让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但我不得不说,为备战高考而常年进行的题海战术以及标准化的训练抹杀了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很多孩子原本是有灵气的,但是经过长达1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标准化答题方式和追求考试高分的教育,这些灵气慢慢被掩埋了,或者说沉睡了,但绝不是消失了。中国的高校应该承担起唤醒学生“灵气”的责任,而不是继续抹杀他们的个性,以期为国家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具有健康人格和健康体魄的建设者。
好学生在我的眼中应该具备以下特质:(1)心态阳光,能承受挫折;(2)懂得基本礼仪,善于交流;(3)喜欢提问,敢于质疑老师;(4)有想法了乐于去动手实践,并善于总结。如果具备上述某一条,我认为他就是一个好学生;具备其中多条,那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了;都具备则是稀有珍品了,若得这样的学生教之,实乃教师幸事。
作为高校,应该去发现这样的好学生,挖掘学生身上这样的潜质,并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课程教学环节、成绩评定方式直至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否利于这样学生的脱颖而出。中国的高校不能只成为读死书、会考试学生的天堂,继续坚守基础教育阶段“好学生”的定义,那样才是中国教育之不幸。
马礼 北方工业大学
评判好学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我认为好学生肯定不能只用成绩的好坏来评判,他们应该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学习过程中刻苦努力,成绩好不骄躁,成绩差不气馁,善于总结不足、发挥优点,能够独立思考,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的学生。
我国高校怎么培养好学生呢?目前情况下,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应该说基础良好,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都较为全面,但也存在较大问题。问题之一是应试教育环境下,多种游戏规则综合作用,使得应试教育漩涡越陷越深。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目前也正逐渐影响着大学。部分大学由于追求一些数字化的指标,把本应能够自由发挥的个体逐渐逼进了应试教育的牢笼。学校为了就业率、毕业率、学位率、考研率、英语通过率等数字化率,变相地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为了通过课程考核,教师故意降低考试题目自由发挥的比例并降低难度;为了提高英语通过率,设置专门的英语强化辅导;为了提高考研率,设置专门的考研辅导等。所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占用了学生的时间,最终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逐步形成,也制约了培养好学生的环境。
我们的大学要培养好学生,我认为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这个氛围包括良好的管理机制、良好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实验和创新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应该从教学管理部门出发,为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去除各种数字化评判假象,用真正评判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手段评价学生,不应当仅仅从不及格率、毕业率等指标绑架教学效果,因为不及格率低不等于教学效果好!
良好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好学生的核心,教师本身需要投入精力,有奉献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好学生;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创新机制是培养好学生的重要硬件保障,学校应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比如引导学生参加高质量的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等,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包括实验条件和老师的具体指导,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和优秀实践能力的好学生。
此外,要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发现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抛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邝继顺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小学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向中学提供能够继续读书的中学生。中学教育的最终结果除了向高等院校提供能够继续读书的大学生外,还要向社会直接输出劳动者。高等教育则要培养出高级劳动者,即所谓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好学生本来就不是高等院校的任务,而是小学或中学的任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和中学没有培养出足够好的学生,而大学又是最后一个在校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因此大学兼有培养好学生和高级劳动者的双重任务。
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好学生有不同的标准。大学里略去品德、为人与性格方面,简单地说,身体好、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前者容易理解,后者是什么意思呢?学习好意味着4有: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坚强的学习毅力。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没有兴趣,自然不是好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思维方式有问题,则不能揭开事物的表象,把握其本质,想学也学不好。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通常能把学习当着一件快乐的事情,会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展开学习,并拥有足够高的学习效率。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碰到困难就害怕、就退缩,甚至改变学习的初衷,终将一事无成。
一些媒体,特别是影视媒体,在大力宣传名人时,总是说这个大学没念完,那个只上了高中,甚至还有些人才小学毕业,现在却是企业老总,身价数亿,如何了不起。其实人们很少看到科学家是怎样成功的,他们经历了什么的磨难,他们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他们应该受到怎样的尊重。媒体对科学家的宣传力度远远小于对企业家的鼓吹程度,拜金主义十分盛行。目前中国的大学迫切需要来一次“洗净灵魂”的“运动”,以各种方式强化学校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阻挡或削弱社会不良习气和不良价值倾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大学学习的特点是深入化与系统化突出,专业性与扩展性强,强调学科的基本原理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和拓展空间,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在工作岗位上再学习提供帮助或指引。中小学阶段,学生使用最多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而辩证思维、抽象思维则较少使用,跳跃式或批判式思维几乎没有使用。大学阶段,掌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特有思维方式是学习好的重要前提。因此,中国的大学非常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学习与运用各种思维方式的训练,特别是增强应用批判式思维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好坏,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在信心、兴趣、习惯、意志、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中小学阶段,老师多半采用填鸭式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大学应该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思考空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敢于质疑、敢于发问,遇到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课前有所准备,课堂捕获要点,课后尽情发挥等。
我们的学生喜欢或善于做计算题,不喜欢或不善于做应用题,为什么?除了能力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为之付出努力。对于这种现象,说得轻一点是怕困难,说的重一点是逃避主义的懦夫思想在作祟!大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改题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仍然是不敢面对困难,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大学教育应彻底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与此同时还要多加鼓励,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通过努力取得的任何成绩,哪怕是一丁点进步;要按梯度准备一些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不要担心学生做不了;布置作业时尽量少布置“弱智”题,多布置应用题。
王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将来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都可以说是好学生。要培养好学生,我们要设计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四个方面。学习动机具有激发、维持、强化学习行为的作用。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引起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内驱力。培养、激发并维持较强的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活动的源泉,它可以激发学习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驱动学习者积极采取一系列学习行为去接受信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
由于学习者扮演着多维的社会角色,肩负着多重的社会责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呈多样性,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个人价值的需要,包括提高学历层次、充实个人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改变社会地位等;二是求知的需要,包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三是职业发展需要,包括提高工作能力、解决就业压力。
(2)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