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19 01:42: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素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素质

篇(1)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二、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与创造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three-facetmodelof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童编号:1673-291X(2010)16-0266-02

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迅速扩张,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没有人可以又专又全,人才之间的竞争,核心就是素质高低的较量。现在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弄潮儿和时代先锋的储备人才,这不仅关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竞争力。

一、素质教育

何为素质?从生理角度来界定,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即人的品德、智商、体能、审美等综合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总和。

何为素质教育?就是不仅要认识自身及外部规律而且要正确利用自然规律来提高综合品质和综合表现能力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侧重创新和包容,强调终身学习,“止于至善”,个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客观环境,充分发挥潜能并不断创新――诚如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2009年9月4日,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了五堂课后,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尽管听取的是中学课程,但是讲话的实质强调了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且指出“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品德素质。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除了需要良好的知识教育,更需要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的当今,强调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对于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和不惧困难的毅力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2.科学的人文素质。现代科学的特点是新科技革命的层出不穷,相互交叉和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相继出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日星月异。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加强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拓展知识层面,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将自己打造成为具有综合知识基础的人才,成为时代进步的新要求。

3.终身学习的素质。学习是终身的革命,肩挑社会、民族、国家重任的大学生,解决在校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发展性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教师除了讲授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书本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真正的“自强不息”,不懈追求。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年轻一代,创新才是竞争力的源泉。终身学习培养出的是创新的素质。

4.民主法制素质。《礼记》记载“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以法治国强调的是规范、公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未来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领导干部的摇篮,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自治”,只有守法,用法,才能“治人”。

三、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提高学校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高校是教师培育大学生的重要场所,也是催生栋梁之材的基地。学校的素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1.硬件方面。学校要有必要和充分的办学资源,包括经费资源、课题资源,在此前提下要具备办学条件――教学场地、实训基地、各类教学设施装备尤其是先进的教学设备、足够的生源。

2.软件方面。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可行的管理方法以及教师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理在教师节前发表的讲话,特别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教师队伍需要高学历、高文化、高素质、高要求,培养文理兼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教书”和“育人”的素质。

1.“教书”的素质。大文学家韩愈的《师说》非常精辟地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就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教师要具有尽量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有敏感的社会嗅觉,感受和汲取最新的知识成分,应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方能胜任“能者为师”。除了文化知识素质,业务素质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组织能力、口头书面表达都是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测评、课内外辅导体现教师职业所需一般基本功,还要对教学经验积累总结,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的分析、知识体系的掌握及教学方式方法、技能的应用等方面要在实践中摸索提高,当然语言、演示、提问、讲解、板书、教态、处理问题等方面体现了教师素质的更高的技能要求。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之外,还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备探讨教学理念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相结合的能力。

2.“育人“的素质。师德和师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教师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素质应以德为首,以技为中心,德技相促,德技并重,互相渗透,共同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作为教师,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学生的典范。除了直接教育还要间接影响,这取决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表现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学识。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靠自己学术上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

(三)改革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知识、能力、方法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包括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相关教化熏陶;能力素质着重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应试教育注重学习成绩,并且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解决知识和能力的矛盾,就要提倡文科和理科协调发展,改变文科生欠缺现代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文学素养的现状。要做到

文理兼顾,’说到底还是侧重能力的锻炼,文理科都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个“全”字,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但是也要明确,应试教育强调的应试能力也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仅要接受知识,还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塑造自己的个性。

四、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

1.文化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的均衡,实践教学注重学科的分工和专攻。不少高校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路,培养具备理论基础、学科交叉的符合人才,设置第二专业和辅修专业,开设文理科的再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知识范围,完善知识层次,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能力。

2.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1)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学条件、实验设备,更新建设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图书环境,让学生在先进的设备,优美的校园,接触新的事物,汲取先进的科学知识。(2)大力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包括科技节、文化节,大力发展大学社团,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提高文化素养。(3)举办适合大学生的系列讲座包括心理讲座、专业讲座、求职讲座等。(4)开展学生干部的公开选拔和自我推荐,创造人才竞争的机会。(5)校企联合活动,一方面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从适应企业需求的角度,注重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3.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

4.改革考试方法,重视教育评价的革新。(1)明确考试目的,既要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鼓励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改革考试方法,做到形式多样,可以课堂讨论、提交论文、完成调查问卷等考试形式。(3)改革记分制度,可以五级记分,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4)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可以对学生建立评价档案,记录学生以往的实践活动和成果。

参考文献:

[1]“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

[3]谈在中学听课感受强调树立先进教育理念[EB/OL]新华网,省略/2009-10.

篇(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上世纪末,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会遇到许多理论问题,又会遇到许多实践问题。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必须把人文素质修养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目标予以重视。

一、对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平行发展的关系,但提高了科学素质并不等于素质的全部内涵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较高素质的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是完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将素质教育也当作一种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仅仅依靠片面增加一些课程来充当所谓的素质教育课,而不是对现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以渗透。

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尊重,对人文力量的肯定,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它是全部社会文化的灵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是在学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文化素质教育对业务素质而言,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会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够珍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总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弥补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感悟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高校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主管领导挂帅,各系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参加,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和领导。要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讨论制定《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方法步骤。各系部、处室在总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切实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各方面。要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每年拨付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要建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试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证书制度。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2.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导向,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气质和科学精神合壁,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向综合化发展,多增加一些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提供条件,形成文理渗透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尽可能达到文理交融。完善学科布局结构,不仅要考虑物质建设需要,而且要考虑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精神食粮的创造。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注重将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需要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和启迪。教师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诚信之人。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教师既要善于做学的“经师”,还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艰难,难在教师自己的人生层次较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引导好学生做一个有用和能用之才,教师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教师入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视野。

篇(4)

一、大学生素质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国之栋梁,承载着希望,预示着未来。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曾讲的“少年强则中国强。”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素质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其一,有位企业家曾讲过他招聘过程中的一个事例。在一次招聘中,有很多的应聘大学生,其中有位男同学的条件比较突出,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各种资格证都比较不错。于是这位企业家就亲自打电话给他,通话中告诉这位男同学明天可以直接来找他,并告诉这位男同学他的电话号码。一份优越的很有前途的工作马上就要成为现实,可是这位男同学的一个小细节却让这位企业家改变了主意,拒绝了这位同学。是什么情况使得工作机会瞬间丧失呢?原来在对方要告诉他电话号码时,这位同学说:“请您稍等,我拿张纸记一下。”事后这位企业家解释说:连这十几个号码都不能瞬间记住的大学生,不符合我们企业的要求。

其二,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有些细节也能暴露出些问题。论文指导老师发短信通知学生论文指导的时间和地点后,有位同学回电话问老师是不是准点到。

通过以上事例暴露出当代大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书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学的很扎实。但是社会生活能力太弱,在待人接物方面没有很好的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印证了“有文凭不一定有文化;有知识不一定有见识;有智商不一定有智慧”的说法。

第二,有些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过重。时时刻刻不忘强调自己的权利,那么也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体现。比如在强调任何一个主体权利的同时,都不能忽视其自身义务的履行,以及基本素质和社会道德的体现,比如尊师重教。

第三,有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有前几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有最近曝光的高校投毒事件,还有每年都会发生的高校内的自杀、自残等事件。以上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

此外,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偏离。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好多同学在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会有些不适应。从原来气氛紧张、监管严格的大环境下猛的释放出来很不适应,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白白让废掉很多大好的时间。因此,要明确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从而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正如《礼记・大学》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个人修养是作为一个有用之人的第一步。有人说“大学小社会”,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那么,我们就应当好好利用这个过渡。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和具备大学生(将来能够顺利步入社会)的基本素质。虽然,因专业的不同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会有所差别,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些基本素质是大家都应当具备的。

(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学会做人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商品品种、规格、花样丰富,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很大的诱惑。有些人的行为超越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容忍范围,很多个性化的行为,不断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对我们的行为造成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所受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当重要。

记得我在接受大学入学教育时,系主任老师曾告诉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会两样事“学会做人,学会做学问”。当时不太明白,后来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体会,慢慢理解了老师的意思。学会做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若没有才华但他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则,能够自食其力,仍然有益于社会。但是一个人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即使他很有才华可能也无益于社会,甚至他越有能力对社会的危害可能越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学会做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正如《孟子・尽心上》中告诫我们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学好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大学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是首要任务。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大家对本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能够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所学专业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觉得很枯燥,将来也不想从事这方面工作。那么在保证本专业能顺利毕业的同时,开拓学习第二专业。在第二专业的选择上既要结合兴趣,又要符合社会需求,有益于社会。

此外,结合所学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正如哲人所说“看专业书能增加知识的深度,看非专业书能增加知识的广度。”也就是说“开卷有益”。当然一切真知灼见来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学习人类科学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有怀疑的精神,没有质疑也就没有进步。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三)求真务实,具有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的诱惑,使得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当代大学生同样也存在着浮躁的情绪。表现为学习目标短浅功利性较强,很少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意识不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将来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必然要逐渐进入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岗位,历史需要他们担负起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从经济方面来讲,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在各方面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们能肩负起建设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所做所为承担行为责任。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以及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四)要有强健的体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正如我们主席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完成将来的社会责任。据报道山东省将于2012年增加体育作为高考的组成部分。这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广大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因此,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将面临不同于以往的诸多新问题,此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可能头脑一热会有些过激行为。面对这种情况能及时疏导压力,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相信问题中就能解决。为迎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挑战,大学生更应具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先进的知识、科学的技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胸怀。

三、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悉心培养。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基础做起,要打好基础。首先要做到的是专业知识教育,提高能力增强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系统、符合逻辑关系的理论知识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是不行的。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同样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自学,是在老师课堂教学的引导下,建立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即使是专业必修课程我们都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时间完成对本课的学习。而且各门专业课共同组成该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也是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我们的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鉴于经济和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期间不可能学完本专业的所有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更为重要,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开展课外兴趣学习,锻炼思维能力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顺利完成的,因此,开展课外兴趣学习,锻炼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学校应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学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三)科学选择选修课,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单靠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全面的。任何问题都和经济活动、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只懂专业知识,面对现实问题时,就无法从整体和全局着眼,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遵循“开卷有益”原则,大量开展课外阅读。另一方面的科学选择选修课,丰富和健全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非常重要。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以上的数据和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当然,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妨借用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语予以概括,大学生应当吸收、传播“正能量”,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抗击打能力。

(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其中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相对更差一些。于是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应运而生。同时,不少省份提出中考要加入体育考试,体育不过关学校不予录取。然而,在大学里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督促大家锻炼身体。但是,一国国民的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应成立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舞蹈队等活动团体,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只有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米加德,杨爱华:《浅谈编辑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中国编辑,2010年05期。

篇(5)

二、语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就业基石

新时期,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即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择业或转业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用人需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还体现在就业的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就业不但要有基本的数量保证,同时也要有基本的质量保证,扩大就业人数是基础,而提高就业质量则是根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质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大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语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基石。

(一)语文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语文教育中,注重将知识体系融合于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上,发挥它们知识载体的作用,实现交际的目的;若工具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就很难产生出实际的应用效果。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会遇到种种问题,如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求职意向书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不能够正确理解用工合同中的条款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服务于社会管理、领导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全面型、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与时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与时代紧紧相连,对大学生进行文采、口才及人才的专项训练,以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语文素质教育是生存之本

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初步踏入社会,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学生气,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在工作岗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不足之处,这些困难的克服,都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作支撑。实践证明,对语文有着较好的理解和把握的学生,往往也会有较为宽泛的阅读面,能够对生活形成更为客观、成熟的认识,能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抱有乐观的态度,做到爱岗敬业。我国文学界泰斗张志公先生就医时,面对病历写不通顺的医生,感到自责,他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连基本的病历都不会写,是一种失职。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此类事件看出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人而非永远的跟随者。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在职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

(三)良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就业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能说、善听、常写、好读,这些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的学科及领域中,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并不能够直接产生知识或技能,却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持续的、能够终身受益的自我拓展能力。高等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素质就是该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其以后的交流与生活中遇到种种障碍与困境。随着新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必须做到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在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做到正确的转岗就业;语文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篇(6)

一、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由美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的信息觉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指对知识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知识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从信息的角度对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这种自觉的对信息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在信息素质结构中起着先导作用,影响着人们对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支配着人的信息行为。信息意识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并能充分准确地辨析和鉴定信息的价值,合理的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敏锐的思维感知能力和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信息素质的核心所在。具体说来,其中获得、评价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捕捉和发现、采集和优选;组织和保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分类和综合、查错和控制;传递和交流信息是指对信息的输出和接受与沟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指对信息的检索、排序、存储和变换;创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能够利用信息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利用新的信息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用以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它是保证信息素质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主要内容包括尊重知识产权、培养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正、平等、真实原则,遵守有关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学校方面: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颁发的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的文件。由于该文件的规定,全国各高校有条件的才正式开设文献检索课。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了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文件和规程从宏观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但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规划、教学要求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指导性意见,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自行开设、自行选用教材。信息素质教育并没有得到与其角色相当的重视。迄今为止开设文献检索课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把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方法课、基础课开设并真正重视起来,往往只把它当作一门普通课程甚至选修课看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也难以全面的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和网络建设等信息素质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图书馆的主要效能还体现在提供纸质材料的查找和安静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娱乐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极少。

大学生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缺乏敏锐性。信息欲望不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综合利用技能较差。主要体现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将检索需求表达出来。不熟悉检索系统的检索语言、检索运算符以及相关的检索技巧;检索策略不够合理,不能及时根据检索结果有效的进行调整。搜索范围主要在国内资源上,类型多为纸质资源。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能力,但网络检索能力亟待提高,极少进行国际联机数据库资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忧,主要表现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包括阅读不良信息等。

三、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利”。同时,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据统计,人的一生当中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只占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因此大学生只有通过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变“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二)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于信息素质教育,人们一直有一些误解。把信息素质教育理解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组合和创新等信息综合运用能力;把文献检索看作是写论文、搞科研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忽略了它在发现知识、生成知识方面的深层作用,未将它的全部功能和意义挖掘出来。而在实际检索当中,人们存在着重检索、轻利用的倾向,人为地将文献检索和利用隔离开来,将查找资料与后续成果隔离开来,这样对学习和全面体会文献检索的重要性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些偏颇的认识,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缩水和抽条。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信息素质教育逐渐被关注是近几年的事,长期以来,其相关课程一直以来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上。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素质教育,把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综合考虑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加强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信息意识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献检索为基点,综合培养大学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大学生通过检索到的各种可利用信息资源去开发新的知识,让其在撰写论文或专业设计当中亲身体验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价值,从而增强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质教育成为文献检索教育的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2.全面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终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进行大量的运用练习素质才能不断地提高。因此除了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之外,还要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具体说来:其一是将信息素质教育纵向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各年级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低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资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纪的大学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综合培养大学生的检索、分析、组合和再创能力。要通过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撰写全面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其二就是将信息素质教育横向贯穿与大学生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靠开设一门信息检索课,无法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将专业的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介绍本学科的文献信息及获取渠道,专业的代表著作、专业期刊、主要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信息源,介绍本专业的研究态势、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方便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创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5)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图书馆作为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加强软硬两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培养兼职的信息素质教员和高信息素质的大学生。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开设公共流通系统、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等;二是建立电子阅览室、多媒体信息中心等,提供丰富、齐全的电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阅读、复制、打印各种文献资源的手段。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定期开展校园信息活动,举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素质教育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二是通过校园网设立信息素质教育主页,图书馆设立学习主页,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数据库、著名网站等。中外文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利用、光盘数据库检索、有关搜索引擎应用和技巧等知识。同时链接一些本学校各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网址以及网站内容的简要介绍,并不断地更新这些内容,以此来提高图书馆用户收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使信息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中。

参考文献:

1.卫丽君.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于经济,2006;16:235

2.陈万忠.当代信息素质教育论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40

篇(7)

自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以来,至今已12年之久,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素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很多学者作了探讨,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教育都提了许多有见解的观点,一些学校也进行了尝试。笔者以为,大学生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但良好的素质是创业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学校的创业教育也应该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展开。

一、典型案例分析

1.温州模式

20世纪80年代温州人开始了创业,据实证调查数据显示[1]:1982年温州全市15岁以上年龄的人口恰好是当时温州创业的主力军和主要劳动力,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的董事长南存辉、胡成中,他们在创业初期都是初中生,而如今他们事业有成。另外,还有许多温州人走南闯北、做补鞋匠、贩卖衣服、弹棉花、鼓捣小五金、小塑料。20世纪90年代,温州人重产品质量建设,开创品牌,2000年后,到处办商品交易市场,到处投资开拓市场。最终是,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商机和市场。

从温州模式可以看出,温州人之所以致富主要因为以下三点:

一是强烈的致富欲望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温州人不以物小而放弃,不以利薄而不为,什么活都做,由此形成了“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的“四自”创业精神。率先创业早早打开创业之路,使得温州人在创业初期,大大地锻炼了自己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使其原始资本得到积累。

二是特别能吃苦和敢闯天下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一直伴随着温州人创业起家和闯天下,每次创业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无不显示出创业的艰苦。

吃苦耐劳使他们致富发家,积聚大量金钱,为新一轮的创新和投资做好了财富基础;敢闯天下,使温州人闯下了全国市场,甚至拓展海外市场,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商海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是特别能创新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20年来,温州人一路敢为天下先,如,第一批发放的个体工商户执照、第一个专业性小商品批发市场(永嘉桥头纽扣市场)、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第一个开辟的经营包机航线等都发生在温州。据统计,共有20来项全国第一。这些都体现了温州人特别能创新的创业精神。

温州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创业精神,包括自主创业的劲头、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敢闯天下的精神及敢于创新领先的品质。

2.义乌模式

21世纪很多新兴的城市崛起,成功的创业模式不断发展,以浙江义乌为例,每6人就有1本营业执照[2]。一个只有70万人口的县,仅服务业经营单位就有近10万家,小商品市场摊位就有5.8万个。对1617位创业者调查发现:人们往往是因为不能就业才创业。他们乐于一直经营自己的工作,并挣足了财富。创业者也告诉我们:创业比学理论容易,创业比考试容易,创业比拿奖学金容易。他们中,破产的只有23位,只相当于1.4%。其中属于投资失误、经营失败、货款被骗、火灾损失导致破产的有16位,其余7位是赌博或诈骗犯罪导致破产。

从义乌模式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创业是一件大众化、平常化的事情,创业绝不属于少数精英,也决非像有的学者所言,“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是创业活动本身让人有了创业的能力,而不是有了创业能力才从事创业。

第二,创业是一项始于模仿的活动,创业素质也可以干中学、学中干。跟领居、亲戚、朋友学,打工时自己学,都能学到自办企业的本领。很多指导创业的书籍对创业者素质如何优异的描述大都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观臆测,似乎要求越高,就应该准备得越充分,事实上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读了指导创业的书才不敢从事创业。

第三,创业是一项体现人生价值的活动,创业可以创造更多财富,个人财产因创业而大量积聚,创业更能体现人生的自主性。创业,没有书上描述的艰难决策,创业的风险并非很高,至少义乌模式是这样。

第四,创业活动一刻也不能停顿,创业者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但他们不觉得劳神费力,相反很多情况下倒觉得比较轻松,关键是坚持。创业是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不管家产多么富有,事业多么庞大都是从容易的小事开始的。

第五,义乌是一个大的综合市场,是一个实战演练的战场,义乌的生意人,被这种环境一直感染着;每个人都有机会,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迈出第一步,每个人都一直在锻炼着,一直在实践、学习着。

义乌模式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了实践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实践,学中干,干中学。这无形中就提高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素质,无形中锻炼了创业者对市场的洞悉把握能力和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能力以及经营销售的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

以上两种成功模式折射出创业的一些核心素质。与浙江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做职业规划时,缺少的往往是强烈的创业欲望,缺乏的往往是吃苦耐劳精神和敢闯敢拼的精神。

这些可能与我们的培养机制和环境有关: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给了我们的大学生太多的帮助,使得他们只会安逸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基础。但却没有提供一个像义乌那样创业的实战环境,以致干中学、学中干的思想不能落实,因此,大学生不能顺利迈出创业第一步。而缺乏了锻炼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品尝胜利果实的机会也就谈不上。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核心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和品质素质、创业的能力素质等。

1.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最基本的素质,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人创业成功的内因。它包括主动精神、开拓的思维、冒险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包括竞争的意识、诚信和服务意识、心态、风险意识、成本意识、责任心等等。它对创业行为起决定作用,能使人产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2.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具有综合性,概括来说,就是对资源配置的驾驭能力。包括对企业人才物及技术资源的配置能力,对市场及信息的掌控配置能力,对社会关系资源的配置能力,对组织制度的配置能力,对个人领导艺术、思维、沟通、写作、应变能力的配置。

创业能力中也涉及到一些品质如谦虚诚信、忍耐力、克服挫折困难的决心等。

3.大学生特有的优势素质

(1)知识素质。大学生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社会公共知识。专业知识一般为专业的学历教育,社会公共体系知识是以金融、商务、法律、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税收、企业设立程序和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为主线的公共知识体系。大学生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学习,才能保证创业实践活动的成功。在知识要素中社会公共知识更为重要。平日考试多半以专业知识为主,所以经常有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多半是缺灵活运用公共知识的素质。

(2)技术素质。大学生的技术要素包括各种职业技能,如产品制造构成的生产工艺上的操作技能,像机床操作、电工作业、产品加工与装配、化验与检测工艺等等,它们是创业的物质技术要素;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营性技术,如物流、资金运营、信息收集利用、商品销售技术、网络营销、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业务流程等等,它们是创业的社会技术要素。这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企业开办的基础条件,是创业的技术动力源。在技术要素中经营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何义乌模式中学历不那么重要的原因,义乌模式中的创业者都是经营管理的高手。

三、积极开展创业素质教育

第一,校方要足够地重视,给予极大的支持。首先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学习先进的教育培养理念,修改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写进培养目标,培养一批能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的师资;其次要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技术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第二,要针对义乌模式中的“创业是平常事”,开展创业信心教育。第三,要针对温州模式中的“敢为天下先”,展开创业精神教育,这种精神是大学生缺少的源动力。第四,要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动手实践的平台,为创业活动提供成人成才的机会,教师参与创业计划、项目的指导,给予技术服务的支持。第五,探讨所有的问题都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

四、结语

当今学校教育的竞争已升级为就业创业教育的竞争,教师不但要将科研搞上去,使其转化成生产力,转变成产业实体,而且要在科研和创业的过程中,带动学生去创业,还要能使学生的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篇(8)

二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基础,与现代通识教育论是一致的,两者都主张以广泛的学科知识形成学生宽广的视野。但素质教育不等同于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视知识面广为素质提升的必要条件;通识教育视知识面广泛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它属于传统教育思想范畴。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二者不能完全等同。然而,在实践中有些高校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把推行素质教育的标准确定为学生获取知识数量的多少。原本作为素质教育必要手段与途径的通识教育,现在被提升为目标,而对隐含在通识背后的思维品质、行为规范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甚至忽视。

三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科学素质、人的价值、社会交往能力、服务社会和科学管理的教育。它是塑造灵魂、构筑精神世界和达成完美人格的教育。素质教育要达到人的素质和谐与均衡发展的目标,必须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二者真正融合。但是,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的人文取向,并不是要将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也不意味着以人文教育去排斥或反对科学教育。

四是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应用技能教育。受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缺乏技能”、“不会动手”、“素质下降”等传言的影响,部分高校产生另一种认识: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应用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是以培养人掌握技能为最终目的,它通过训练使人掌握一种或几种专门的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技能教育只是一种载体,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核心。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类实践活动已经比以往丰富了很多,但仍有创新的空间。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

强化教育引导督促。素质教育不是局部的教学手段调整,而是一个牵涉到转变教育思想,变革教育结构,更新教学手段的系统工程。同时,素质教育具有典型的隐含性和滞后性,其效果往往不明显或在短时期内很难看到。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但教育主管部门能够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通过辅以比较健全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督促、帮助高校把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做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把“传(下转第52页)

(上接第44页)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仅体现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也体现在思想道德的引导上。同时补充师资,完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心理、人文、文艺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各高校应以培训进修、招收聘请等方式将短缺的师资补齐。

篇(9)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48-02

1 大学生社团与正式群体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关系

1.1 大学生社团拓展了高校正式群体组织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不是针对某几个人、某些人的个别教育,而是针对广大学生的普遍教育。高校正式群体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想及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及竞争协作意识等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较好的组织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学生组织,有着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可通过自身的吸引力把志趣相投的大学生会聚在一起,这种会聚的力量相比正式组织的号召而言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且大学生社团的活动与正式群体组织活动相比,活动的规模与参与活动的人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场地、时间更可随实际情况予以适度调整,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活动的表现形式可涵盖社团成员所喜爱并可准备、直接参与的各种创意,社团成员组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易被调动起来。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视情况组织或参与一个或多个大学生社团。

1.2 大学生社团活动可巩固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成果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一种正式的途径。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环节释疑、解惑,学生从中得到学习,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文化内涵,增强业务技能。大学生社团则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而组建并开展活动,如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建立的“普法协会”、“计算机协会”、“流体工程协会”等,这些协会一方面通过邀请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深化会员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学习的专长,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宣传等活动,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因而,大学生社团可担负巩固大学生课堂知识,深化素质教育成果的角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的延伸。

2 大学生社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 扩大思想教育覆盖面

“思想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这是教育工作的普遍规律。”据调查(问题:通过有益的社团活动,收获最大是什么?),认为思想道德进步的占23.7%,认为政治理论水平提高的占4.7%,这表明,大学生社团活动,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新的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较难被同学们所接受,而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2.2 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对少数学生精英的要求,而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社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团队,好的团队应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创新能力,团队的活动可培养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激发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生社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因为很多同学就是从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来选择社团的。大学生社团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在社团内开设相关学术活动,如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讲座,组织学术报告等,方便社团成员学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科研动态。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义务咨询、参观考察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把所学知识奉献给人民,社团学术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氛围的营造,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大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可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2.3 推动个性化教育,培养主体意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千差万别的个人的自然属性和千变万化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是无限丰富性、无限多样性的活生生的具体存在。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独特性申说着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尊重个性,尊重个体选择和发展的无限多样性,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4 繁荣校园文化,浓郁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良好精神风貌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规范行为,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社团化活动开展的情况可直接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况。

篇(10)

舞蹈是一种运动的情感艺术,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同时舞蹈教育是一种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通过审美教育,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即通过“真正有美学价值的东西”,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趣味和美的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和对美与丑的鉴别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增强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才华。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反映着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说,体现素质教育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舞蹈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重要作用

1.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等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不是匠人,而是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人民大众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的日益增长,艺术行业急需那些真正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富有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精英人才。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多听音乐、多看剧目、多看书、多分析、多体验生活,学会观察,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创造属于个人对生活与情感的独特体会的表现方式,这样在通过演绎舞蹈作品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再加上舞蹈本身就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我们在感受舞蹈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便可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2.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当今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具备很强的社交能力,而舞蹈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舞曲会给人以放松的感觉,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不但让人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起到沟通情感、扩大交际范围、增强社交能力的作用。

3.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学生的身体处在逐渐成熟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舞蹈可以增强体质,改变不良的姿态,使其动作协调优美,虽然体育锻炼也具有以上的功效,但是体育锻炼不免会带有侧重点:即身体某一部位得到强化,而另一些部位却得不到明显的锻炼。而在舞蹈的体形训练中,一般都是正反两方面都要进行锻炼的,所以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得到均衡的锻炼。

4.舞蹈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舞蹈通过柔韧、力量、节奏与速度的综合训练,使人的身心在愉快中接受美的熏陶,锻炼出匀称、健美的肌肉与优美的身段,这样不但可以起到防范疾病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于接受学习和生活中更大的挑战。

二、通过舞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它的发展也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富饶的文化土壤之中。纵观古今,舞蹈的发展必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提升,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素质上不去,那它的艺术天地也绝不会大,舞蹈的繁华背后必定有着深邃的文化背景作支撑。

1.舞蹈的演绎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舞蹈与音乐专业的知识具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所学音乐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更好地巩固了自己的音乐专业知识。

2.舞蹈与文化学科相联系。舞蹈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文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舞蹈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而改编创作的,一个好的舞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底蕴和灵魂。如芭蕾舞等多种经典舞蹈都起源于国外,我们通过对这些舞蹈的学习,了解了外国的文化背景,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文化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3.通过舞蹈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得内外美的统一。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①儒家认为人的内在精神状况是通过外部的形体表现出来的,而强健的身体、优美的动作,更能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主张通过音乐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修饰人的行为举止,培养大学生内在品质和外在形体统一和谐的完美品格。舞蹈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形体和气质,而在舞蹈课堂上,老师用身体语言向学生讲述形体美的要领,经过辛苦的锻炼,可以让我们获得形体之美;在理论课堂上,老师用优秀的舞蹈作品展示美丽的异域风情、讲述古老的传说,使学生在舞蹈艺术的世界里,从心灵上得到美的洗礼、体会到人体语言的美妙。因此舞蹈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感染情绪、陶冶情操,思想境界也同时能得到升华。

三、舞蹈可培养大学生的表现能力

1.舞蹈对大学生知觉所带来的感受。舞蹈感受也可以称之为舞蹈感觉,主要包括学生对舞蹈的基本认识,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对舞蹈的表现、情感、人物的认识等等。舞蹈感觉是在联系舞蹈过程中一个经常用到的主观意识的概念,它左右着习舞者的情感表达程度,但是这些舞蹈感觉的差异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人的动作感和高度敏锐的动感是舞蹈感觉的真正基础――自我审美能力是舞蹈感觉的本质所在,如何去感觉舞蹈?这一切都来源于自身的舞蹈感受。美国的舞蹈家默斯・堪宁认为舞蹈的基础是动作,也就是时刻运动着的人体,舞蹈的构思既来源于动作,又存在于动作之中,一个舞蹈作品并不源于舞者或编者对某个故事、某种心情或某种表达方式的构思,它的内容源于动作本身,正是“动作”本身不仅把舞蹈同其他艺术真正区别开来,而且也决定了舞蹈在整个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独特地位。因此,舞蹈动作的展现也就是人的内心活动和内心情感的展现,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欣赏舞蹈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跳跃,更是灵魂在舞动,这就是舞蹈的精神,我们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充分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升华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舞蹈感觉是舞蹈者在跳舞的过程中运用自我审美意识对自身舞蹈动作进行灌注的能力,因此舞蹈感觉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人们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感觉,它只是反映在舞蹈动作中,而不包括除此之外生活中的其它感觉,例如在生活中寒冷的感觉、疼痛的感觉,或者温暖、恐惧的感觉等,虽然生活中大量的感受对于舞蹈表演极为有用,如舞蹈者对舞台情景的感受,对各种人物、角色的感觉等, 但那只属于表演体验范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感觉与舞蹈表演相关联的感觉统统归为舞蹈感觉的话,势必将舞蹈感觉的概念扩大到不恰当的范围,那么也就无法真正研究什么是舞蹈感觉,也就无法寻求提高和培养舞蹈感觉的正确途径。

2.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是人们评价、感受和欣赏美的能力,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学生提供审美空间。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又如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各自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特别是在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如新疆舞蹈;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如藏族舞蹈;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作为美,如傣族舞蹈;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如彝族舞蹈。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我们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学生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

3.以舞蹈的律动形态锻炼身体。律动就是人体有规律的运动,舞蹈的律动,是舞蹈者按照一定的节奏规律,通过自己的身体展示出来的具有某种特定文化韵味的运动形态,舞蹈的律动对锻炼身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舞蹈练习可以促进肌肉、骨骼、身体机能等多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反复的舞蹈动作训练对提高身体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等都有显著作用。

结语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担负的社会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感情和文化素养。我们将会发现:今后随着我国人民素质的提高,对艺术美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理解,舞蹈教育必将会进一步的受到重视,而普通学校舞蹈教育的未来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其意义也会更加深远。我国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而校园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挖掘想象力,有利于学生提升智能、增强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体现在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需要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更努力具备21 世纪学生应具有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四项基本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注释:

①孟子.尽心上.第13卷.第38行.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资料从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1981.

[2]刘金萍.浅谈舞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上一篇: 车队半年工作总结 下一篇: 英文演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