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4 20:0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篇(1)

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培养还远远不够。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中学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和老师都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即使是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教育体制的限制,并没有切实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就直接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还比较淡漠,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样。

2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缺少创新实践训练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许多阻碍。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就严重缺少实际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国正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机会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也很严重。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当然,这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还应该学习人文知识的,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大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不仅仅需要只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在校园生活中的高水平学术活动的进行中进行,尽量打造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才能不断增长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高校还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从而通过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样的大学才能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以此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并尽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新素质,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是现阶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篇(2)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发散——集合——发散的循环过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基于创新思维框架下的由发散到集合,再由集合到发散的循环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时,就要考虑到该固体是否规则,在液体中的悬浮状况,是否溶于液体等,因此,在多种可能的情况下,学生就要探索不同的实验方法,调动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过程

物理实验是围绕一个既定的问题开展的,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多种思维能力,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例如:综合、分析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实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训练。例如:在进行“偏振现象”研究实验时,要求学生设计出各种光路,使之产生不同的偏振光,进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并进行相互对比。实验前,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假设,做好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一步步进行验证。类似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将逻辑思维融入其中,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传统的“一言堂”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批判思维的形成,恰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理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带着质疑在实验中加以批判、验证。例如在进行钠光灯波长测量时,有些学生发现测量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钠光是由双黄线构成的,即两种波长的混合值,并受到实验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提出质疑,进而提升了批判思维能力。

(四)学生在物理现象分析过程中形成直觉思维能力

很多物理实验现象需要认真观察才能捕捉到,因此物理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时间,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预见能力。例如伽利略首先直觉地判断“重物先落地”是错误的,然后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得出物体的落地速度不因重量而改变的结论,了亚里士多德“重物先落地”的说法。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设备单一,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物理实验仪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实验仪器高度集成,很多实验步骤都无需学生动手,这样会使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动手能力提升缓慢。机械的实验操作,也很难让学生对各种实验原理和设计方法有所了解,更别说创新了。

(二)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较多

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并且在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原理、方法甚至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案都一一列出,学生做实验的任务就是机械操作,并得出已经知道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很大帮助,但对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意义不大,甚至会使学生养成懒惰、不善于动脑的习惯。

(三)教学模式落后

一直以来,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无微不至”的讲解,然后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实验。看似一片“和谐景象”,但是真正的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显得落后。

(四)实验教学过程限制颇多

由于实验教科书的指导相当详细,教师只要监督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即可,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到了“监工”的作用,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无从体现,学生也无法发挥创新能力,甚至还受到教师的诸多束缚,例如:当提出异议时,教师会认为学生不听话(书中已经写得清清楚楚,偏要提出不同意见),并认为是故意找茬。另外,由于实验课时较少,教师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也有意压缩学生探究、验证质疑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效果看似显著,实则问题颇多。

(五)实验室缺乏创新环境

高校的实验室往往定时开放,并且很多实验内容也未能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指本科生)。学生的很多创新思想不是因缺少实验仪器,就是因仪器使用受限而被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实验室在师资力量上,也存在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多年都未获得过继续深造的机会,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仍停留在多年前。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便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物理实验自身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建立从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中,重视实验选修课的设置,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给学生创设创新活动的空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直觉和想象,构思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开放物理教学实验室,提高实验经费投入

实验室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时间也不局限于上课期间。从设备的安全及使用效率考虑,可指定专门教师指导和管理,但不能扼杀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学生如需动用贵重仪器,可征得管理教师同意后进行。随着物理实验要求的提高,高校应加大物理实验经费的投入,并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要预留出更新设备的资金。另外,高校还应该注意仪器设备的科学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

(三)更新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一时的凭空捏造,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和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起着引领作用,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具备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次应加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综合知识,掌握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注重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信息的了解,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去,才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

要将科学发展史贯穿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发展史的教育。例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介绍法拉第在仔细分析电流的磁效应基础上,认为电流既然能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也应该能产生电流,因此提出了磁能生电的假说。尽管在实验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信念坚定,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把学生融入到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中,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人类社会的先进思想。同时科学家的创新思维方法又可以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地从不同视角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在集体教学模式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师教授的引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师讲授时的思路引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形成与发展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现代网络、多媒体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在网络、多媒体状态下的现代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兴趣、学习基础、学习条件等因素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被动参与学习的状况。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充分解放自己的思维,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认知主体回归与学生。这显示出现代教育技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各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现代交互式课件广泛研制和运用以及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各种类型多媒体图书的出现,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操作熟练程度的普遍提高,学习形式已经彻底打破了一两本教科书和教师简单讲解方式,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性,学习积极性被更好地调动起来,教学的效果也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解放,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二)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远程教学已经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已经并永远不可能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固定学校之内,再也不是教师面对教室内学生的单一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使高等教育实现了教育者孜孜追求的梦想,实现了教育的开放,实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平等、自由、自主、积极地接受教育。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全球化教育程序的引入,交互式教育环境的实现,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发生颠覆性的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来源不再只是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教师的思路。学生们能够更加开放自己的思维,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或疑惑,及时地去寻找所需的知识和资料,可以在不受限制的空间中自由地去思考和创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场新的教育革命。

(三)被动学习能够转变为自主探究,从而增加学生的创新体验,强化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网络方面的功能,都已经具有相当完备的功能。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宝库。这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这样的便利条件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成为可能。例如,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学习寓于课题的研究中,把学习、探究和创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把以往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探究知识,学习过程变成了研究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创新体验,强化了创新思维能力,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课题的研究没有现成的范式与样例,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犹如科学家面对一个前所未见的课题。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科研创造的过程。因此,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检索课题研究所需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提出种种构想。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去做大量资料的查询和相应知识的检索,离开互联网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而没有对资料的查阅和相关知识的学习,解决课题的构想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与技术上的有力支持。

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理想手段之一

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CAI课件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主要形式。CAI可以营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又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手段教学集声、像、字、画等动态显示于一体,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良好效果,易于理解接受,让学生得到实际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理想的认知工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面对的是非线性的相互关联性很强的大量信息,能够最充分地搜集资料,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有自己特点的作品。多媒体CAI课件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主要形式,CAI营造出的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又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动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而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从枯燥的抽象教学中解脱出来,特别是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建设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通过深受学生欢迎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参与者,使学生始终处在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独特性、感受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并能迅速转化为积极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学习的主动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创新思维能力对于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的方式方法从来就不局限于一种,而是通过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多渠道的推导和演绎实现发散性。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知识载体所带来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素材所具有的可组合性和可扩充性,能够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新”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素,没有“新”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思维能力。所谓“新”就是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寻找新事物,创造新产品,提出新见解,也就是所谓的独创。对于学生来说,培养独创性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和积极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些“新”之所在。可能这些“新”已经是“旧”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培养发扬,是非常珍贵的属于学生自己的独创性。交互性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能力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自己安排学习进程,自己解决教育教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教学目的,学生也只有在这种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寻找规律性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品质,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创性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只有突破思维惯性,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要求,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教师的创新思维教育理念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基本要素之一,教师创新思维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决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提出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行创新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符合党的十要求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独有的现代教育特点,打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赋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鲜明的时代特色,呈现出多角度、多样化、视野广阔的特点。教师应在实践层面上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在教育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党的十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学识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兴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激情

兴趣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主要动力,推动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可以使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设计一些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创造性地提供学生发表见解、质疑的条件和机会,在教师创造的疑难情景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被唤醒并积极主动地发生。教师要掌握并充分使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教学中的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多彩和多样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寻找新事物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求异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核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能够使教师有意识地、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同一研究对象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创新思维的缜密性、发散性、独到性、求异性和创造性。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70?02

创新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收集资料、思维、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1]。高校应该强化毕业环节在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毕业论文综合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2]。国内外高等教育围绕这一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3-4]。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也是对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测试。经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我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本科毕业论文操作模式,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模式已严重阻碍了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进程,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5]。

冶金、材料等学科主要研究从原始矿物冶炼到金属材料成品生产的复杂工艺流程和相关理论,根据教育部对冶金和材料类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和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开发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一现状,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支撑未来冶金、材料等行业。因此,探讨冶金和材料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实施模式,培养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一、目前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毕业人数太多,无法做到一人一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不断跨越,各大高校逐年扩招,原有的各种设施包括实验室建设无法跟上大学生人数的增长,教师人数也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由原来一个老师带3~4个毕业生,到现在的8~10个毕业生,学生数量的激增,已无法保证每人一题,只能几个学生共一个题,或者每年做的题目都一样,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实验设备不全,很多课题无法开展

虽然目前国家对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越来越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是这些经费基本都用来添置基础实验室设备来满足学生人数增长的需要。很多大型的、价格较高的分析测试设备没能及时添置,例如SEM、TEM、XRD等的分析测试设备。对于冶金和材料专业的实验,这些设备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些设备,很多实验结果无法获取,也就不存在后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导致很多有意义的课题无法开展。

3. 课题缺乏实用性,学生没兴趣

现在很多指导教师为了省事,随便给学生一个意义不大的课题,例如让学生到网上模拟一个冶炼过程,或者直接给数据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热力学计算和动力学计算,这些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只是一些纯理论性的研究,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自然没有兴趣,也达不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4. 学生不愿动手,数据直接抄袭

有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或者对专业不感兴趣,当然对毕业论文的课题也只是勉强应付完成任务。这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投机取巧,到相关文献中摘抄数据变成自己的论文,这样完成的毕业论文缺乏应有的意义。

二、冶金和材料类大学生毕业论文实施模式的创新

1.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实验条件及国际合作等资源优势,通过带入产学研联盟,实现互补多赢[6]。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学生融入社会的进程,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学校应选择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企业深度合作、全面合作,推动学生规模化实习,切实保证毕业实习有数量、有质量、有保障,切实保证毕业论文有数据、有支撑、有结合[5]。

2. 与科研项目挂钩的模式

让毕业论文的课题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挂钩,使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课题成为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中。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让学生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

3. 变换实施时间的模式

借助教学科研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计划。对学习成绩优秀、专业知识扎实、热衷于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同学,通过选拔,提前进入实验室,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对保研或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可结合硕士总体培养计划,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纳入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推免的同学也可适当将毕业论文答辩后移。这样,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前、中、后3个批次,分流大量毕业学生,而不是都集中在最后一段时间内完成,这可大大缓解实验室和教师的压力,显著提高论文质量[5]。

4.“三阶段逐级提升”模式

分析国内冶金、材料类本科生教育比较成功的大学,例如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等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情况,结合我校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将冶金与材料类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毕业论文过程划分为创新意识和知识结构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实施和创新能力迸发的“三阶段逐级提升”模式,针对不同阶段提出本科生创新意识获得途径、表现形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构建一套能够反映冶金、材料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环节控制模式

要建立和完善论文质量监控程序,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不同的质量监控措施[7]。无论是在开题论证、科学试验还是数据分析处理都要严格控制、全面督导,环环相扣,特别是在论文评阅和答辩时,要有标准,有规则。坚持质量优先、宁缺毋滥,切实保证教师论文指导的质量和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

6. 毕业论文的创新与激励模式

通过对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选题、指导及考核的改革,在确保学生基本知识功底扎实的前提下,将目前的适应型毕业论文转变为创新型毕业论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 毕业论文与教学过程的关联;② 毕业论文的灵活选题;③ 毕业论文的协同指导;④ 毕业论文答辩方式多样性研究;⑤ 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

同时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一是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立论新颖,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且有实际指导意义,或者能涉足于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或前沿问题,应给予较高的评价;二是鼓励学生根据三性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已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可替代毕业论文,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三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提出优秀论文的申请并进行答辩。

参考文献:

[1] 黄金. “90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2):150-151.

[2] 吕义,卫绍元,张东旭.构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1-83.

[3] 阎桂芝,都治国.加强“SRT”计划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52-55.

[4] 卢晓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67-74.

篇(5)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注重能力,自主创新,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先导,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从优化整合实验教学体系入手,构建“平台+模块+加课程群”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考虑学校理、工、文、医、管等学科综合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启迪,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衔接、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层深化的全新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突显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巩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了创新性、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创新学分的比重。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一批教师科研成果被凝练转化为学生实验,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使用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实验,进一步夯实了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建立起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由基础训练到综合应用再到研究创新的递进式提高的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基础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针对本科一年级学生设置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以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础实验应用能力为主;综合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面向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注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研究型实验层面主要是面向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所有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建立创新保障机制“创新”的根本在实践[4],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大力倡导和资助学生结合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活动,在学校层面建立创新保障机制,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打造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重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补充,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依托的特色教育体系。

1.2.1制度和政策保障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院(系)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导小组,通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予以支持,对包括创新学分认定、创新成果评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提供制度和政策层面的保障。

1.2.2技术和条件保障通过利用已有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开展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物质支持;积极开放各类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及研发中心等,为学生进行深入实验研究创造宽松外部条件;优先安排创新实验指导教师,适时予以指导,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搭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创新热情等,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全力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1.2.3经费和时间保障多方筹措,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专项资金,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延续在项目结题后的后续管理中,比如、专利申请和成果奖励等方面,也及时确保资金支持。在项目研究时间上,院(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创新实验项目所得学分情况,免修相应学分的计划内教学内容,力争为学生的创新实验研究提供更多的时间保障。

1.3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5]。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对在创新实验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在学生评优评先活动、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建立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创新实验项目中,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培训培养、评先评优及年终工作量核算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该项措施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师生主动参与、双向良性互动、共谋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1.4实行导师制在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中积极尝试引入导师制,要求每个项目至少配备1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导师在创新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积极为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的科研空间和平台,并在科研方法及过程中适时给予必要指导和帮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更快地取得创新成果,获得成功[6]。导师制的引入,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向深度拓展,也为我们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2结合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近几年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我们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抓手,通过调整相关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与课堂教学、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机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8-9]。

2.1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过程中,学校十分注意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衔接和结合。项目组学生到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与项目进行的时间无形中发生冲突,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对此,不少院(系)把项目研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起来,把创新实验项目研究中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进行研究,很好地协调和兼顾了两者间的矛盾,不仅保障了项目研究时间,项目研究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有两种结合的方式:(1)学生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作为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研究,已有相当一部分被评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在创新实验项目结题验收后,仍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纳入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统一管理。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经费支持,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的深入和延续。

2.2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专业实习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门,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从生产实际中汲取发明创造的灵感,是检验理论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意识地将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专业实习内容结合起来,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参加实习,在实习中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在实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实习阶段,师生共同开展的“对河南省黄金生产区(灵宝市)汞污染现状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调查研究”、“蟒河污染对沿岸居民健康影响调查研究”、“国家十一五期间人群氟外暴露水平与氟病流行强度调查研究”、“河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评估”、“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卫生经济学评价”等项目,紧扣公共卫生热点问题、重大事件进行调查研究,教学效果良好,也对公共卫生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6)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从企业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懂得管理的技术骨干或业务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强化社会实践,狠抓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满12个实践学分。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选题注重应用性,真题真做。每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均超过60%。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我校自2008年起建立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基地,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基地为平台,成立了相关科技兴趣小组。为了进一步给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必须的条件,2011年起立项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至今共立项建设“创意早餐”、“电子小产品制作兴趣小组”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十多项。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与建设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藉此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我校从2007年开始立项建设大学生科研项目,至今立项700多项。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激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省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科技成果、文学艺术作品共计52项,其中3篇论文被SCI、EI收录,部分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行(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修定、课程设置调整等方面充分听取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合作育人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负责部分理念类课程、企业文化课程、岗前职业课程的讲授,并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承担着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因此,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型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又要有开放、动态、纵横式的知识结构[4]。我们要造就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善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有计划、多途径、分层次地开展教师国内外访学、博士后研究、语言培训、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和进修,促进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水平。积极迎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机构实践,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重视并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各类竞赛活动的规范管理,研究并建立健全科技竞赛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塑造良好性格特征和培养创新能力。学校以“质量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等竞赛为载体,开展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参与竞赛,是学生演练和检验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彰显实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手段。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项目共计43项,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计759项,其中国家级120项,省级639项。关注并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将被动管理转变为积极的引导,将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将单一管理转变为综合性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我校推行学分制及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制度改革,实行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和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基本条件的制度;实施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选课制度,开设部分选修课及公共基础课的视频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辅修专业制度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及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团队精神及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成长平台;建立健全导师制,为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

作者:范建丽 陈国平 单位:黄山学院

篇(7)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很多环节,如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优等[1]。各个环节都很重要,全方位的加强管理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作为一名药学教师,每年带教2~3名毕业生,对近年来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十分关注。既希望能够选择优秀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又希望有合适的课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选题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本科生毕业论文时间紧张,几乎没有更换课题的充裕时间,一旦确定题目就要勇往直前的完成[2]。本文从毕业论文选题环节师生遇到的问题阐述自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一些体会,为不断推动论文质量的提高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行有益的探索。

1 以兴趣为导向,通过网络双向选题

通常情况下,以什么研究方向为题,有导师指定,也有自己选择,不管怎样,都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由导师指定的课题,导师也要介绍需要查阅参考资料;导师如果给予学士更大的自主性,由学生自己选择,导师要把握方向,随时提出建议和指导。总体来说,选题按照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兴趣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必须做到双向选择。目前,我校利用教务处网络系统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达到课题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合理化配置。对于网络双向选题,首先要求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承担的科研项目,兼顾本科生的实际情况,拟定若干题目。对这些题目是有基本要求的,学校先要初步审查才能让学生来选择。比如要保证课题难度合理,工作量与预定时间匹配,避免课题太简单、研究范围过大、研究内容太多等。然后召集毕业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期间,教师和学生要多次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学生要了解题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进度计划等,让学生对所做的课题初步形成清楚的认识,如果发现不合适的情况,取消第一次的选题,重新再选。最后,教师同意选题,学生才能开展课题研究。

2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设计结论开放性的选题

目前大多数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范围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药学专业下细分包括五大学科方向: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结合临床药学实际,还应该包括以及医院药房、临床药学等[2]。所以考察近几年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发现,覆盖面非常广。如此多的研究方向,如何集中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我觉得一个最根本的关键是要保证所选课题的创新性。大家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灵魂与基础。提高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医药学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实际药学的领域中敢于尝试、推陈出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如何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课题不能因为本科生实验时间短,基础底,操作能力差就降低要求。能够得出明确结论的验证性课题只适合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来用,而毕业论文不同。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开放式的,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有启发和可以探讨的[3]。部分药学毕业生需要到医药生产、营销、使用、服务和管理等环节的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等部门实习,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教学科研水平差距较大,有部分单位仅能接收学生实践但根本不具备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能力,急需加强管理和指导。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38-02

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大学本科生的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大学教育的迅猛扩张,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各校普遍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教育质量不同程度有所下降,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对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建立一套完善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多渠道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毕业论文培养要以创新人才为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成就斐然。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现在的大学热衷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但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不够。2005年钱学森先生在病榻上向同志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老科学家认为这是很大的问题。紧接着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对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两位科学家的话值得我们反思。近些年来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我们的培养模式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我们现在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扼杀大学生有待开发的创新潜质。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指导不力、抄袭严重、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培养创新人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就是要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去设计、去开展。只有这样,毕业论文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才不至流于形式,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精心设计毕业论文前的基础训练

培养创新人才,毕业论文教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前的教学培训,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是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前的培训课程。如文献检索,前沿知识讨论等,使学生从一入校就学习有关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方面的有关课程,了解如何选题、搜集资料、引证论据等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

二是增设选修课,如论文写作、专业软件使用、科研方法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培养写作兴趣。

三是增加已有课程的研究性内涵,如专业外语、双语课程的资料翻译,专业课程的参考文献阅读等,使学生提高文献阅读、外文翻译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四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研究性因素。介绍专业课程的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分析经典结论的形成过程,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思想与方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写专题总结、文献阅读体会、课堂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的作业,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专业书刊,激发学生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探究问题,逐渐完成由单纯学习知识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五是改革命题和考试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课可以增加开放式题型比例,考查课可以撰写专题论文,使学生把主要精力从过去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上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严格毕业论文操作规程

制定毕业论文操作规程,从毕业论文动员开始到论文答辩全过程,规定每个阶段的大致进度、具体要求和指导老师、学生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一)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大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为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的矛盾,便于大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投入毕业论文写作。召开毕业论文工作动员大会,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做动员,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认真对待。请本院知名教授介绍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学员的写作技巧,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篇(9)

2.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关于创新性的矛盾

2.1目标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制定了明确的标准(教高厅[2004]1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4],还提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高[2007]2号)[5]。因而,从大的方向来看,毕业论文应该属于教学的范畴,而不能等同于创新性科研工作。然而,在目前提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创新性已经渗透在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毕业论文。不同的高校,也鼓励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彭邦华等人[6]提偈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相结合,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郭艳华等人提偈提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完成毕业论文。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不一定适用于基础不同的学生,也不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因此,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环节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目标定位,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而不能一味追求创新性。

2.2考核机制

教育部下发的文件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4],明确强化毕业论文中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管理,各高校内部也有专门针对毕业论文规范的细化文件,如:选题要求新颖、具有创新性,工作量饱满,论文撰写须严格参照模板等。通常,创新性较大的课题工作量大、周期长,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成果而相对成熟的课题易于执行,可参考的方法和文献也较多,易于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就给论文的评阅和考核带来分歧,如果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成绩时,学生在选题时就会避重就轻,反而对创新性的培养带来不利因素。因此,考核机制必须明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能以成果“论英雄”而要更加注重毕业论文过程中思维的培育和能力的锻炼。

2.3时间投入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是在大四的第三个学期末开始,正式开展毕业论文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占大学学习时间的八分之一。而开展毕业论文的时间恰逢学生找工作,有些工作单位还要求实习、见习,有的学生则从事兼职工作,有的学生还要应对毕业补考,部分优秀的学生还要考虑考研复试和面试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精力投入不足[8]。虽然高校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方面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考虑到学生就业和考研的重要性,通常还是默许。因而,时间的投入也成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3.提升毕业论文创新性的途径

3.1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有利于培养有科研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历练对于他们十分重要,他们在项目过程中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能主动设计、开展实验,还能自主支配部分经费。这些对于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十分具有吸引力,对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仪器、实验场地,还能解决教学经费有限、资源不足的困难%目前,能提供给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还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及结合老师项目提供的科研课题等。通过这些形式科研项目的培育,毕业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也能借助各种资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并能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3.2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9],这也迎合了一部分学生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即将要走出校门的学子,他们渴望锻炼,急于将自己富有创意的思维付诸于实现,校企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恰好能提供这样的平台。校企联合指导,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性人才。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2504当前,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如独立思考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满意度较低。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中国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精神,一种逻辑缜密的思维,一种不懈追求卓越的意识,以及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1]。创新与创造不同,创新是在原有科学理论上有所变革,且该变革有利于知识有效重构。因此,只要有求异思维,人人都能创新。

笔者通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的教学工作经历,探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缘由与解决办法。对逐步地、深层次地解决“创新思维模糊、不善于捕捉创新意识、潜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采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多维度重构教学模式与加强工程实践经历两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接收课程讯息的快慢、难易及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掌握程度的信心建立息息相关。因此,要解决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而提出与该类课程内容设置特点相匹配的解决方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大都与现阶段主流的建筑材料相关,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设置大多关于物理、化学、力学与机械工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形式上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内容上明显呈现科学分析与理论计算互补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则显示了基础研究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特点。其二,多变性。随着科技进步,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在强调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及安全第一的主旋律下,社会各界对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材料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紧随科技发展,把当前科技领域最新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设置具有多变性特点,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非传统材料的课程应逐步加入培养计划。

其三,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物质的微观结构各不相同,物质结构随外界条件的变化千差万别,在空间结构的认识上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对材料宏观知识的掌握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知呈现复杂性特点。

以上教学特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学生反馈,归纳四点革新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好奇心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2]。苛刻古板的传统教学衍生一种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尤其是生硬艰涩理论知识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厌学放弃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扼制了创新意识的萌芽。相反,一旦创建了师生共同学习平台,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自然地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讲解硅酸盐晶体结构时,教师以积极引导而不是刻板讲解的方式教学,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对不同条件下各硅酸盐晶型的转变产生兴趣,从而开拓思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课本上的问题衍生出自我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并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较自由地与教师、学生进行探讨,解决新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更深一层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使教师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角度培养了其创新思想。开放、活跃的氛围,既能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又可以让学生增加创新意识,做到“学而言,言而改,改而变,变而新”。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课堂氛围。同时,增添趣味性、合理加大自由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启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尊重不同个体差异培养创新力

高校课堂是个大环境,每个个体在其中都体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学生甲善于理性思考,对数据概论理解能力较强;学生乙则更注重感性思维,对图像空间结构认知能力较强。对不同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不同类别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不同角度学习同一知识点,并达到相同效果。

(三)通过毕业论文环节激发创新情感

对于大多高校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机会。但是,目前这一教学过程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一方面,在毕业论文命题和选题上存在较严重的虚拟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毕业之际可以完成论文,但这种论文内容空洞、论点不足、重形式轻实质,学生在该教学环节收益甚少,与教学设置中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命题方式虚拟化导致论文题目相似或类似度极大,易出现抄袭现象。因此,优化毕业论文题目设置可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事半功倍。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差异设置论文题目,同时应关注建筑材料界的新动态,将其融入论文,使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产生新鲜感和兴趣,自主解决现有材料应用中的缺陷,自觉形成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论文大多是在第八学期(即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很少向学生介绍有关毕业论文的知识,相关训练也较少,在论文进行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理解相关资料,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自我理解文献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毕业论文完成奠定基础。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能使各知识元素相互融会贯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意料之外的问题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预期之外的目标。

(四)调整考核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期末成绩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与评价,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限制了教学内容。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受试卷容量和大纲要求的限制,很多教材外延内容在考试中没有涉及。久而久之,使学生把学习注意力局限在教材中,打击了学生发散性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如果考试制度因循守旧,教学方法改革也只能纸上谈兵。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尝试考核方式多元化,即除期末考试外,又加入其他考核环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适合知识拓展的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自己观点,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为师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教材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囿于传统的、既有的、权威的观点,而根据所学知识勇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利用学校数据库资源检验和论证新观点,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3]。

综合而言,课堂教学的改革突破点是将核心因素定格于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以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意识。学生对新知识接收程度大幅提高,同时将克服难题的信心以无意识状态储存,这样,学生处理新问题、提出新方案的信心将在潜意识中逐步建立。

改革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仅此还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人的创新潜质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最大程度显现。因此,教师应尝试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工程实践平台,使他们有足够物质基础发挥创新潜质。

二、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受诸多因素制约,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中工程实践环节薄弱。科技实验等实践动手课程安排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4]。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求,从加强工程实践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工程实践空间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普遍不足的现状,学校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充足的资源。1993年学院率先在国内实践了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与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沈阳星光建材集团联合办学,成立星光建材分院,从此星光建材集团下属的37个企业均成为学院实习基地。同时,集团投资了120万元补充教学资源。2000年与辽宁省建筑材料研究所共建,实现资源共享。2005年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沈阳金圣达精细陶瓷研发制造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2008年与沈阳依力达建筑外加剂厂成立沈阳建筑大学依力达新材料研究所,成为另一个校企合作的科研平台。2010年又和辽宁省建筑节能环保协会联合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泡沫混凝土研究所”和“沈阳建筑大学地面辐射供暖材料研究所”,同时借此平台,与协会上百家会员单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专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8个校外实践基地。先后有几十名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开展实验、实习,在非模拟、完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上,形成“以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通用实践能力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5]。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进而有所创新。

(二)积极开展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大力发掘学生科技创新潜能

科技竞赛逐渐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6]。科学竞赛作为大学生课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大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相关知识去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特定问题,其一般都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在竞赛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并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的逻辑思维总结发散性思路,发现新问题,在新问题中重塑原总结,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设计出合理、新颖的实验竞赛方案。

科技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学校积极探索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先后组织学生参加“金隅杯”全国首届混凝土设计大赛、“金海岸建材杯” 首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学院开展“依力达杯”混凝土设计大赛和“顺风杯”建筑结构胶粘剂设计大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将多层次多学科知识整合、发散,以不同角度设计思路各异的方案,科技创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结语

大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充分有效的工程实践为工科学生提供了完整、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笔者将教学模式改革与加强工程实践两大培养体系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及工程实践的合理安排与强化,为学生提供轻松有趣、利于知识传授与接收的良好环境,以完善多元考核方式、加强毕业论文环节为重要切入点,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物质基础,以专业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在竞赛开展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证实了措施的有效性。当然,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课题,笔者将携其教学团队,归纳已有成果,分析有待改进之处,对该课题继续不懈地探索,以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多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高校教研,2007(3):47-49.

[2] 李丹青,丁芸,吴霞,等.确立学习创造力培养目标,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1):19-24.

[3] 童建华,严敏.注重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2):7-9.

[4] 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大学数学,2003(1):46-50.

[5] 顾蓓.在实习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3(2):47-48.

[6] 许伯生,肖翔.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4):23-25.

Reestablishing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ANG Qing, RAN Kun, JIA Jinghang, NIU Wanyang, CHEN Yanwe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上一篇: 数学职称论文 下一篇: 课堂纪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