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2 12:42: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36-03
教育只有改革,才有希望;而空间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教育革命。[1]根据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等文件精神,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岗位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以‘世界大学城’为课程平台”的目标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的范式开展了课程改革与建设。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在此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管理相对于以往的管理手段有所不同,更方便也更全面地监控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一、空间应用于课程改革管理的优势
1.传统课程改革管理的弊端
(1)纸质材料过于浪费。在以往的课程改革管理中,需要印刷大量的文字材料,组织人员学习。同时在课程申报、验收过程中也产生很多纸质材料,不方便保存,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过程监控不够全面。课程改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课改过程的监控,以往主要是通过听课来进行,看课改是否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但是听课对听课人员的时间要求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只关注到了课堂45分钟,不够全面。课后学生情况怎么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都关注不到。
(3)资源推广不能到位。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想以课程改革带动课程的全面发展和专业建设,所以课程改革的成果推广也是课改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管理手段中成果推广只能通过公开课、文件等形式进行,好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资源等不能随时随地学习,持续性不够,影响力不够。
2.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课程改革管理的优势
有了世界大学城这一网络平台,课程改革的管理就变得很轻松、很全面,同时改革的成效也更好。
(1)管理更快捷
通过在空间上建立相应的管理地图,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更快捷地关注课改所有对象的实时动态。例如课改管理小组地图,申请验收教师地图,课改辅助团队地图等。
(2)管理更全面
除了深入课堂听课,利用空间,可以更全面地关注课堂。例如所有课改教师都必须在空间设立课改专栏。这样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空间看得到课改课的建设情况,学生的反馈意见,其他同行对教改课的评价等,发现问题及时留言让老师改进,让管理可以更立体。同时教师课改的资源可以通过空间看出是平时积累的还是一天两天突击完成的,是否达到了边教边改的目的。
(3)资源更节约
所有课改的方案、申报材料、验收材料等全部省去了纸质材料的环节,所有过程全部通过空间来完成。教师可以随时查阅文件资料,同时在申报、验收环节,评委全部通过空间来评审,教师也可以随时查看评委的评审意见,及时改进。
二、空间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管理手段创新实践
我院从2011年9月开始进行了学院课程改革,全院共有176门课程成功立项,基本上每位老师申报了一门课程进行改革。从启动课改到目前为止,所有课改管理的环节都是在大学城空间平台上完成的。课改管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空间基本了解课改的动态,有针对性地检查课程改革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1.课程改革管理导航
既然是利用空间进行课改管理,那么所有课程改革管理小组的每个管理成员在空间里都必须建立“课改专栏”,如图1所示,同时在个人空间首页上,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管理导航,如图2所示,便于管理。一般导航栏中要体现课改的文件精神、课改的过程监控文件、课程的教师地图等,方便管理者也方便教师查阅。
2.管理环节手段创新
(1)申报管理
课程改革是否能达到目标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好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此次课程申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网上申报、评委实名制评审的方法。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涉及的面很广,全院教师人手一门,所以申报的组织由系部完成,而学院通过空间查看申报情况。教师将完成好的课程建设方案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专栏下,由系部将地址发给相关评委查看。
因为有空间作平台,我们就可以利用外校的优势资源,请外校专家担任评委,例如:电子工程系就邀请了铁路科技、铁道职院、化工职院等兄弟院校的专家评委进行评审。评委评审后以实名落款,将评审意见上传到评委的空间专栏如图3所示。由系部进行意见汇总,教师通过系部管理人员的“课程改革管理导航” 查看评审意见及时修改。如有意见要交流的,通过空间私信或留言版可即时交流。
(2)过程监控
课改的建设方案写得再好,如果过程监控不到位,结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判定课改质量的好坏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听课。有了大学城为平台,相关人员听课可以通过现场听课和观看公开课视频来完成。
听课教师现场听课后除了当场和教师交流外,还可以将听课记录上传到空间上,同时通过私信、留言等方式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有效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在每位课改教师的空间专栏内都会有至少一堂的公开课视频,通过视频也可以了解到课改课堂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同时留言和教师沟通。
但是作为一名始终承担一线授课任务的教师,客观看待这些年的实训课程,发现有些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本文主要着眼于授课教师实操技能的提高和对学生汇报总结环节的控制两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仅供类似实训课程教师参考。
二、专业课程教师要切身体会并掌握实操技能
很多教师上了多年的装饰技能实训课程,课堂实操演示实际都是由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完成。这种校企结合的授课模式固然值得推荐,但并不意味着组织课堂教学的校内教师就不用学习并提高实操技术。
例如在内墙抹灰单元,有些女性教师先入为主的认为女性无需动手进行操作。然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即使企业师傅指导的再到位,初次进行抹灰施工的学生几乎都会遇到水泥不断从墙上脱落的情况,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拌制砂浆过程中对水灰比控制不当。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刚刚接触抹灰工具,对手握铁抹子将砂浆涂抹在墙上时的力度掌握不好,造成粘结不牢固,只需要多次练习体会即可避免问题反复发生。此时,作为校内授课教师,如果没有亲自体会过抹灰工具的重量,没有独立进行过抹灰施工,没有感受过砂浆上墙的力度,那么对于学生这种常规问题就缺乏指导性, 无法给学生提出正确的建议。诸如此类隐藏于理论知识和普遍技术之下的微观细节,只有教师亲自动手切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其中技巧。
为改进此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均要求中职学校教师,特别是实训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双师型”资格。故教师本人,无论职称高低,性别如何,都应主动到生产一线进修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只有真实当一回施工人员,才能向学生传授可靠可信的知识,名副其实的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其次,由于现实环境所限,很多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线实践,为了不耽误教学,又能提高实操技能,校内教师应当积极向课堂中的企业教师请教和学习,不要把学生的动手环节单纯抛给企业教师。
三、有效改进学生汇报总结环节,真正发挥其作用
装饰技能每个实训单元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进行体现的,任务一般按照各自特点分为若干环节,每个任务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以汇报总结环节作为结束的。由于装饰技能课程本身特点,所以每个任务的核心工作都体现在施工过程和质量检测中,当核心工作结束后,学生通常就感觉该单元已经完成,知识已经掌握,并不重视汇报总结环节。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改革后的新教学方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应当进行汇报总结,为下一个学习单元做好准备。
这几年的装饰技能实训课程中,我都保留了学生的汇报总结ppt文档和演讲照片,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一些反思。
第一,学生普遍将汇报总结这样的小组活动自行转化成个人活动,由小组中的某个人全程完成ppt文件制作并进行上台汇报演讲。通过和学生交流,他们认为ppt文档制作有一定难度,除了技术难度之外,学生还要将整个任务从最初明确任务到收集材料、施工及质检有机结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有重点有特点的总结,同时配以图片、文字解释等材料,最终呈现在ppt文件中,由汇报者有条理的进行演讲。整个过程是教师提前布置给全组组员的,初衷是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回忆、复习并整理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于所有材料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实现小组内的讨论交流。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小组都将涉及ppt文件制作的核心问题和演讲工作,统统归到某个擅长电脑操作或善于表现的组员身上,或者完全成为组长一个人的苦差事。
第二,上台演讲的组员一般都是善于表现的学生,他们只想通过这个机会单纯的表现自己的口才或者胆量,并没有提前对文档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和组员就整个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过全面讨论分析,无法达到演示目的,这也显示了中职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上的短板。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加强了对每个单元汇报总结环节的关注力度,不能只重实操,避免汇报总结阶段变成整个单元的“鸡肋”。
首先,向学生讲解ppt汇报的目的和软件本身区别于其他软件在演示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ppt文档制作时的关键技术点,解决制作中的基础性问题。其次,逐一帮助每个小组整理分析任务实施全过程的要点,每个组员都参与制作前期的讨论,做好记录,不但达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同时又促进了组员之间的交流,激发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对每组制作的文档草稿进行提问和评价,引导组员思考可改进之处,使文档体现整组特点,表现出每个人在实施过程中的贡献,并引发学生对于不足之处的反思。最后,在ppt演讲过程中,鼓励组内学生进行轮换演讲,当众接受所有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检验任务完成效果,对学生进行客观打分,同时也鼓励组与组之间再次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随着课程的深入和推进,教师发现,只要坚持每个单元进行这样有效的汇报总结,学生慢慢将接受并适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了自信心。
2.做好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回头看”的相关准备。为创建办做好材料准备的谋划工作,准备好属于科研处的相关材料,协同高中教务处准备好教师展示课。
3.同高中教务处相配合,组织推进校本教材的编写。
4.督促和检查还没有结题的“十五”课题的研究与结题工作,已经申报的“十一五”课题组织开始研究,并做好新的申报。
5.关注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我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实施办法,对教育评价进行探索,特别是要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基础上,制定新的更符合课程改革、符合我校情况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6.与初、高中教务处相配合推动课程改革,协同教务处组织好课改实验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特别是做好评课。
今年,市教育学会、教育局成功申报和承担了河北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我们以“县域三级课程优化组合研究”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管理与培训”、“教研组织和活动模式”、“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幼儿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农村低龄住宿生学校生活与存在问题”等7个研究项目,同时,根据我市实际,又确定了“职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机制研究”。确定了40所实验校,组建了研究团队,实施了全程管理,现已制定了48个研究方案,举办实验启动论证会,开展了**市实验区教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为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质量提高等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二、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培训,组织部分校长、教师先后到山东、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同时邀请全国教育专家、课改实验校校长进行了专题讲座;开展了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现状研究,了解了学校对国家课程执行情况,找出了问题症结,研究了相关政策,确保了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和开好。同时,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研究,重点开发《太极拳》、《书法》、《国学》等校本课程,开发了一套符合地域特色的系列化校本课程材料,先后在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阳邑镇南西井中心小学等校召开了课改研讨会,分别召开初中、小学校长论坛,推进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指导
二、工作重点
(一)为区域教科研质量提升服务
1.完善教科研工作五大机制。
(1)研究机制:编制《州温市“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指南》,立足我市实际,将区域课程改革中重点、难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研制重点课题招标制度,吸纳高校专家学者、区域教科人员、一线骨干教师参与合作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创新课题研究机制。
(2)成果推广机制:做好第一批市级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项目的总结,从推广路径、应用效果与成果深化研究的角度进行梳理,拟出版应用成果集;跟进指导9项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深化研究项目的研究活动,形成“应用-深化-拓展”一体化的州温教科研成果推广机制。
(3)过程管理与指导机制:以《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研究》课题为载体,研制课题管理新常规,开展年度省级重点课题中期检查与指导,形成课题常态管理与指导机制。(4)优秀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构建优秀教科研成果、优秀德育课程、学习心理指导、生涯规划课程等资源学习与共享机制。
(5)教科研成果评审机制:通过全市统一的课题、论文评审,加强州温市课题论文专家团队建设,形成指向整合的州温市课题论文评审机制。
2.做好三项评选工作。
(1)做好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和省第五届成果推荐工作。树立新一批课程建设、课堂变革、学科教学、教学管理等领域中创意好、实践深、有影响、可推广的典型。(2)做好2015年省、市级各类课题的结题和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和省2016年教科规划课题立项推荐工作。
(3)协助院办做好第二批课堂变革示范学校、示范学科、优秀项目的评选活动。
(二)为区域深化课程改革服务
1.推进课堂变革项目。(1)做好《“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省级课题结题工作,召开专家论证会,提炼研究成果;(2)对《“学为中心”课堂评价标准(讨论稿)》进行跟进调查,拟定课堂评价标准试用稿及操作方案;(3)启动基于数据的学情研究,丰富“学情研究”方法。
2.深化课程改革项目。以省教研重点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为载体,在义务教育阶段组建课题研究联盟学校,本学期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拓展性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整合三项研究;协助基教处做好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第一批试验工作,重点做好市实验学校委员会会员单位试验工作,召开市小学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
(三)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
1.协助直管处做好市局直属学校“家门口好学校”项目的科研引领工作,帮助学校明晰项目价值、明确操作路径、开展教研活动。
2.成立教科研视导团队,蹲点做好学校教科研视导工作,帮助学校提炼经验、发现亮点,培育特色,重点帮助学校制定课程规划,推荐选用可操作的三条路径。
3.配合省教科院做好瑞安虹桥路小学、鹿城区双屿小学两个省级教科研孵化基地的研究推进工作。
4.开展市第三届“教育创意项目”系列活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四)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1.做好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修班第三、第四次活动,召开结业汇报会。
2.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会,引领教师做真实地研究。
3.加强跨区域教科研交流,组织参加年度长三角教育科研城市群联盟活动。
4.继续深化教科研活动策划与改进行动,提升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策划能力和学术品位。
(五)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
1.心理健康专项研究。以教研活动为载体,着重做好生命教育、学习指导、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加强学校心理辅导站运行机制建设,规范和普及学校心育工作;加强危机监控,落实危机预防辅导方案。做好上岗证管理工作,扩大心育教师队伍。
2.德育课程研究。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主题,培育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初中以公民教育为主题,培育价值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学习规划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
3.营养与健康专项研究。做好《区域推进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成立州温市学生营养教育联盟,开展营养教育活动方案、读本或教材征集评比;做好“州温市学生营养与健康”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举办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周活动。
教育科研(德育)活动表
周次普高周次日期内容地点对象
预备周
18.24—8.30
普高学校学生报到,始业教育,正式上课
28.31—9.6
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集体推荐与材料报送
推荐对象
2015年各类课题结题与优秀成果材料报送
各县(市、区)课题管理负责人
39.7—9.13
2015年省市各类课题成果评审
49.14—9.20
《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结题论证
另定
课题组成员
59.21—9.27
中秋节放假(9月26-27日)
69.28—10.4
2014年度省教科规划优秀成果推荐
710.5—10.11
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开题论证会
课题组成员、研究联盟学校
810.12—10.18
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一)
有关学校
课题应用负责人等
910.19—10.25
市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究班第三次活动
乐清虹桥中学
1010.26—11.1
期中考试
普高学校学考选考
1111.2—11.8
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省2016年规划课题申报
1211.9—11.15
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成果汇报会
1311.16—11.22
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中期调研与指导(一)
永嘉
乐清
1411.23—11.29
市小学深化义务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暨实验学校委员会学术年会
乐清实验小学
实验学校委员会会员单位、课题组学校
1511.30—12.6
市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究班结业汇报
市第三届“教育创意项目”征文评选
1612.7—12.13
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二)
有关学校
课题应用负责人等
1712.14—12.20
学生营养教育研究成果征集评比
年度优秀教科研成果编写会
12.21—12.27
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活动
1912.28—1.3
元旦放假
201.4—1.10
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中期调研与指导(二)
泰顺
苍南
211.11—1.17
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提炼研讨会
关键词:电子商务 探究型合作学习 小组调查法
一、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专业课程学习模式的改革日异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我校《电子商务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为例,传统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式是使得课程内容缺乏生命力,课程最终的学习成果也只是单纯地以考试卷面成绩为主,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误解和厌学,完全不适应电子商务这门新兴专业的发展趋势,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据此,根据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提出在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中引入探究型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探究型合作学习概述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志与态度的发展[1]。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沙伦(Sharan)及其夫人,他们所创立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小组调查法,即“在小组调查中,学生按对某一论题的共同兴趣来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所有成员都帮助设计如何研究他们的论题。然后将任务进行分工,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一部分调查任务。最后,小组综合和总结他们的工作并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发现。”[1]
三、探究型合作学习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中的实施
以沙伦夫妇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具体阐明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中如何运用小组调查法开展探究型合作学习。首先我们先设计一个探究总论题”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然后按照以下步骤实施实验课程:
1.选题并分组
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和经历,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主题;教师也可提供系列典型主题供学生参考。由于合作学习对小组的组建有一定的要求,小组成员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并强调异质分组,使组员在学习成绩、性别和家庭背景都有所差异,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在尽可能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对分组进行调整。
2.小组调查设计
详细而又周密的计划是成功地实施小组调查的前提。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填好计划书,做好小组调查的设计工作。计划书的填写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对整个小组调查活动作出整体的规划,包括调查内容、所需资料、调查的过程和步骤、组员分工等。教师在这个阶段必须巡回于各小组之间,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并对他们做必要的指导。
3.进行小组调查
此阶段是这个学习活动最重要的阶段,需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设计问卷,在学校、班级甚至到外校开展调查。这就涉及到如何设计问卷、如何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的问题。如果有些小组不需要问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访谈的形式与学生、家长、教师交流,获取相关资料;也可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书籍、收听广播电视等方式获取资料,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层探究。
在每堂课结束时,每个小组必须填好阶段任务完成表,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活动进展的情况,也可以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有计划地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
4.准备总结报告
这个阶段将的主要任务是要将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这个阶段对组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该阶段,学生要完成信息的加工和表达任务。学生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处理,包括对问卷结果的统计、访谈记录的整理、文献观点的提炼等。小组成员之间一直彼此交流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并得出调查结果时,组员开始分工合作,准备呈现的材料。
调查结果呈现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书面报告、多媒体展示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将所学的知识利用起来,并将搜集到的资料以多种形式展现,可以将文本、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结合起来,使调查的结果更有说服力。比如,文笔比较好的组员可以写总结报告;软件操作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可以制作幻灯片或网页;表达比较清晰的同学可以做小组主持人等。这样,各有分工,较能调动组员的积极性,使每位组员都能参与到总结工作中来。
5.呈现总结报告
这个阶段学生要在多媒体教室呈现每个小组的调查结果。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参与小组的汇报,汇报的内容包括研究的论题、调查的问题、获得的资料和资料的来源以及资料的处理方式、整个活动的具体步骤和过程、活动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及解决办法、调查得出的结论等,还可以是调查过程中比较难忘的、有趣的事。各小组用3-5分钟的时间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总结,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其他组的组员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6.评价
此阶段应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也要将个人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小组作了会议记录和活动日记、总结了汇报材料,这些都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以此为依据,同时结合平时的观察和已设计好的小组评价表和个体评价表,对小组和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四、结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继续发现新的问题,循环往复,形成围绕某一问题的研究结果。①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②研究性教学将教学主体地位和权利还给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同时锻炼学生在表达、组织材料、审美等方面的能力。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已经在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课程中尝试应用,③④⑤而在植物生物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中尚未见应用报道。
2012年9月-12月,笔者承担了植物生物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改革项目,并在教学过程中首次对生物类专业基础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本次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从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设计、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来看,获得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现将改革过程做一介绍,与同仁们探讨。
1 课程基本情况
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类群、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揭示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生长与发育、生理与代谢、遗传与进化、分类与分布,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普通生态学、遗传学、植物细胞工程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打算从事植物学相关工作或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植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动态,受到从事与植物有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植物专业人才的要求。
基于课程特点,植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植物生物学主要是采取“老师讲,学生记”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填鸭式教学往往出现接收而不接受的情况。(2)纯基础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太抽象,学生兴趣减小,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更是如此。(3)教学内容局限。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对教材外知识,如果老师不讲,学生觉得知识量不够,但如果通过讲授的方式提供,学生复习起来没有参考依据,理解掌握比较难,其结果是仍不能接受。(4)传统的授课方式的评价模式单一,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常出现高分低能,知识考完就忘。
2 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路、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对本次教学改革设定了核心理念,即:注重基础,培养兴趣、增强互动、拓宽视野。由于植物生物学为专业基础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学习、工作和科研兴趣,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改革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加强互动沟通,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通过教学的实施,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训练学生文献搜索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改革思路为:在注重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压缩讲授课时,留出部分课时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汇报。学生自主学习部分以应用知识的学习带动基础知识的消化,以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在改革中我们借鉴了宁波万里学院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内容突破教材限制,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立题,组织讨论汇报。在评价模式上,降低考试在学生成绩中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评价过程由学生参与,提高其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采取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讨论、汇报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讲授过程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将课程主线、每章知识结构和学习知识要点告诉学生。学生课外根据每章主线自学详细的知识点。在基础知识讲授之外,设立研究性教学学习题目,开设讨论课,并对讨论结果由学生自主评分。课程考核方式也由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转变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研究性教学评价成绩”,各自所占比例为2:4:4。期末考试成绩的占比由以前的80%降为40%,降低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使其将精力用于研究性学习中。
3 研究性教学实践
本次教学改革过程除了完成传统的讲授方法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外,新增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需要完成了以下几步工作内容。
3.1 编写新的教学计划
按照教学改革思路,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制定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提出题目、学生选择题目、准备和汇报的具体时间。在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上应精心考虑,主要选择应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研究性教学之外,在讲授课程中插入小型讨论课,调动学生积极性。
3.2 组织学生准备材料
在本课程的绪论课中,将本学期的研究性教学拟讨论的题目提供给学生,本学期拟定了5个题目:“中国的山野菜资源”、“中国生物入侵植物情况”、“芳香植物及其应用”、“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况”、“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学生之间自由组合以4人为一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选择了其中4个题目。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团结协作,有合理分工,在课余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所获得的知识形成书面报告及幻灯片。教师在期间对学生准备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释疑。
3.3 集中性汇报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笔者将讲授完成后的四次课安排为研究性教学汇报课环节,每次课就一个专题进行汇报并组织讨论。在汇报以前,由老师引入主题,学生汇报组中选择一位同学作为主要汇报人,汇报本学期以来就该专题的学习内容,汇报时间30~40分钟。汇报完后,学生向其余同学展示书面总结报告。汇报完成后,4位同学一起上讲台,作为观众的其余三组同学就汇报中的知识存在的疑问和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引起讨论,并对汇报过程提出改进建议。汇报和讨论完后,汇报小组就组内4位成员的贡献大小提出组内成员成绩分配比例。其余三个小组由组长牵头,为本次汇报的小组组织组内评分。教师在汇报过程中就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协助解答,并对汇报和讨论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3.4 问卷调查
在本学期教学过程完成后,为弄清学生对教学改革的适应情况及改革的效果,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向学生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见后。
4 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在学生期末评教、问卷调查以及听课老师的反馈意见中均可体现出来。植物生物学课程上课学生对本课程期末评教的分数为91.593分,教学效果位列全校前15%,说明学生喜欢这种课堂模式,对本次教学改革非常认可。
为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意见情况,在本学期教学完成后,笔者就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了教学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以选课的16位同学为对象,发放和收回问卷15份。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期开始,通过绪论的讲解,73.3%的同学表现出对植物学内容非常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出于兴趣学习植物学。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80%的同学对植物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了,13.3%的同学兴趣和原来一样,只有1名同学因为觉得植物学有点复杂兴趣变淡了。对于本次教学改革的模式,93.3%的同学觉得老师提供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适中。所有同学都认为“老师提出题目,自己去查资料看文献”这种模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帮助或较有帮助,没有人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状态的调查中,只有13.3%的同学很积极地准备了,73.3%的同学较积极地准备了,只有一位同学认为自己是“应付了事”,说明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准备情况的追踪检查,鼓励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设置方面,80%的同学认为很有意思,20%的同学认为较有意思。在团队大小和组成方式方面,本次以自由组合的方式,4人为一组开展协作式学习,93.3%的同学认为人数较合适,只有一位同学(占6.6%)认为人数太多自己参与不够,大家都赞成自由组合,说明今后人员分组方面4人一组比较合适,在人员组成上应鼓励兴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组合。在课堂汇报的时间上,本次安排学生汇报时间为30~45分钟,66.7%的同学认为时间合适,而其余同学则认为时间太短,意犹未尽,说明今后汇报过程应适当增加学生支配的时间。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上,66.7%的同学认为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20%的同学认为自己勉强掌握,而13.3%的同学认为知识太多未能掌握,这与以前预期一致,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就是让学生对相关应用知识有初步了解,将来涉足到这一领域时再精细地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上,86.7%的同学希望今后的教学中部分采用探究式学习,13.3%的同学希望完全采用探究式学习,而没有同学再选择传统的讲授式学习。在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方式上,本次改革引入了学生打分的评价方式,60%的同学认为这种方式很好,40%的同学人为好,但担心学生打分不科学,没有人否定学生打分这种评价方式,说明我们今后教学中可以引入学生评分的这种模式,但应该制定明晰的标准,使评分过程更科学。
5 结束语
本次教学改革首次尝试了生物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走出了传统的讲授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专业的兴趣,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增强了学生的能力,改革取得了成功。这种教学模式将来可以进入更多的专业课课堂,也为今后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了素材。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改革团队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包括老师教学准备过程,制定的研究性教学相关规则,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研究性教学评分标准等。学生还提交了详细的书面学习报告,汇报过程教师都进行了全程录像。这些资料不仅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学生来说,也是大学生活中一个良好的记忆。
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成绩的记录采用期末考试:研究性学习:平时成绩=4:4:2的方式,降低了考试对学生的评价作用,更注重平时评价,过程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还引入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汇报过程由学生给予评分。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次到位,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在本次学生材料准备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准备情况的追踪检查不够,导致学生准备的时候不能非常积极地准备,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学效果的追踪,并把这一过程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此外,在问卷调查中,学生还提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一个有互动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主体,而是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应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释
① 唐健,李敏华.关于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与职业,2012.3:100-102.
② ,程丽萍,刘云军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性教学初探.生物学杂志,2011.28(2):108-110,113.
1.加强教师培训。督促和检查高中基础部教师对哈师大附中沙洪泽校长着的《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学习,进行两次集中培训,时间为9月份一次、11月份一次,内容为: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培训。
2.做好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回头看”的相关准备。为创建办做好材料准备的谋划工作,准备好属于科研处的相关材料,协同高中教务处准备好教师展示课。
3.同高中教务处相配合,组织推进校本教材的编写。
4.督促和检查还没有结题的“十五”课题的研究与结题工作,已经申报的“xx”课题组织开始研究,并做好新的申报。
5.关注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我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实施办法,对教育评价进行探索,特别是要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基础上,制定新的更符合课程改革、符合我校情况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6.与初、高中教务处相配合推动课程改革,协同教务处组织好课改实验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特别是做好评课。
7.整理、编辑、印制第三期《教改》和本学期的两期《课改快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52-02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办学特色为前提的,在国家英语课程实施的实践中,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中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结构模式,在全面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从学校实际出发,突出办学特色
在新课程实施之前,由于课程体制的滞后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教师已经习惯于围绕中考开展教学,被动地讲授统编教材,因此对自行设计与实施英语课程持消极态度。这种消极态度对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带来的阻力得不到解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再好、呼声再高,最终是无法得到全面落实的。由于教师的整体素质有限,从而导致了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够科学准确,在实施的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强,没有明确的课程方案的指导,且不规范,自主实施的英语课程只追求趣味性、生活化,忽视教育性和科学性。通过深入大安市乐胜中学的英语课堂后了解到,虽然校本课的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比较高,但缺乏对语言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对课程资源开发不够,从而带来了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华而不实,校本课程方案的实施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落实。由于缺乏课程改革的经验,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过程中,忽视本校自身特点和办学定位,移植、复制名优初中的经验,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自主”不是以学校片面追求“特色化”而主观确定英语课程内容,而应综合考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形成本校特色。因此,以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中学为代表的学校要实现英语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中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身学校的条件与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并实施国家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大安市乐胜中学本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经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针对学生文学素养欠缺,现代文阅读能力差的特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开发英语读本为重点,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从而带动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在内容上,侧重英语阅读,加大科技文献的选用篇幅,在“Unit12 My favor it esub jectisscience”中,其选用科技文献14篇,其中选自ChinaDaliy的六篇,选自CNN的二篇,结构比较合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知识的横向统整能力。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要以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以阅读来带动写作能力的提高。注重科技文献的阅读,创设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强调作文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这一课程具有全员性,即面向全体学生、全校所有文化课教师参加,为每个文化课教师搭建了锻炼自我的平台。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从2012年初开始运作,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多次召集任务布置会,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力争体现务实性和可操作性。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上好校本课。在上校本课时,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体验为主,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学生要根据课程主题,自己确定的研讨内容、制定自己的研讨方案。如“Myfavoritesubjectisscience”研讨活动中,教师播放纪录片,放映结束后主持学生研讨:“Doyou likes cience?”学生研讨时是以组为单位的,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课程内外的研讨活动,使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真正得到运用,使学生不仅在校学会了学习,更学会了做人,不仅做到了应试能力强,而且做到了自主学习能力强。
课程方案要求学生研讨结束后,要把研讨成果汇编成册,写出研究报告,要求真正上好汇报课。上汇报课时,要举行研讨汇报。学生把研讨的收获分别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也可以说是资源共享,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新的问题,汇报组不能给予解答,这样,学生就带着新的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究,然后把研究的结果汇报给大家。这样学生的实践研究活动还具有深刻性、反复性和磨炼性。针对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加汇报的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研讨与汇报。课程方案要求师生互相评阅。英语教师负责收集学生的研讨材料,师生共同进行评阅,分成优秀和良好两部分,都上交课题组。课题组进行评阅后,再举行总结会,对各专业、班级的活动情况进行肯定或提出意见。课题组从优秀部分中,再挑选出一些材料,打印成小册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大安市乐胜中学策划编印校本教材《英语阅读教程》,目前正在编辑中。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作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21世纪初,深受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影响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的教学如何在教法上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的教法革新,即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一职后需要与职前培养——有机衔接,笔者的“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教法可以“让学生面对一个新的问题并参与探求新的行为方式,由此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作为主体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协调沟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然而,基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要克服语言与知识双重障碍的事实,“协作探究式”与启发式、讲授式教法的综合运用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英语专业教师职前培养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前培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起点
一个国家的教育与课程改革最终都要通过教师落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最关键因素。一些致力于教师教育与学生发展研究的国际组织与机构,如国际教育局(IBE)、国际教育规划院(IIEP)和发展研究院(IDS)用调查数据表明,教师的教育素质、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语言知识与表达能力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教育模式研究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命题。在广泛深入的探讨中,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契合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是一种影响最大的新模式。“教师教育一体化”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应用和培训进行全程规划设计,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职前在校培养作为一个奠基阶段,无可争议地成为“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一体化”的起点和基石,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否则会舍本逐末。在探索“一体化”的途径和模式时,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及“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培训)”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等宏观探讨方面,而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教学中,教法的改革在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应用一体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英语专业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中小学传统的“注入式”被“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问题式、情景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所取代,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问题讨论为中心”。
与此相悖,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普遍使用的却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法”。这种教法也有自身的优势。英语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大多理论知识性较强、难度较大,如语言学类、文学类、中西文化类、翻译类、教师教育类等,“讲授法”在教学中容易突出重点、难点,解决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需要面对的语言与知识的双重难题。然而,“讲授法”在致力于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师范生身份。对于师范生来讲,与英语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是由“认知结构、专业精神、教育能力三维一体”构成的“教育素质”。这种职前培养方式的偏离会导致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协调沟通能力差、自主创新能力差、教学管理能力差、教学监控能力差、教育研究能力差。这些不足降低了教师专业活动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
当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讲授法”显示出其弊端,以互动为核心的一些教学法便应运而生了。然而,这些教法也无法通过教学活动全面提升高年级师范生的各项教育能力,尤其是人际沟通、分析问题、自主创新、批判式思维的能力。面对这些教法的不足,探究式与协作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协作探究式”教学可以在职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课堂教学人手,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协作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课堂教学环节由学生研究成果演示汇报和教师讲授、组织讨论构成,启发式、讲授式与“协作探究式”的综合运用在高年级专业课教学中显示出较大优势,也符合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语言与知识双重障碍的事实。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提高其教育素质,并且在职后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对职前学习方法的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二、“协作探究式”教法的实施策略
“协作探究式”教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相互协作学习为前提,以教学材料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来获取新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协作探究式”教学与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生协作和师生协作探究是完成任务的主要形式。协作探究教学活动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协作的、反思的学习。“协作探究式”教学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为宗旨,力图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师范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中,初步构建了包括“七步骤七中心”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即通过七个步骤,围绕七个中心来引导学生解决一些英语文学专业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其师范技能。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步骤一 编制“学习小组”——以明确任务和角色为中心
教师学期初向全班公布教学计划,把整个学期教学的重点内容列表,每个时期或文学流派都提供三至五个代表作家和作品供学生“学习小组”选择,即制定师生双方都认同的学习“契约”(contract)。
我们处在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式”学习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依据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学习和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类似于科学研究。“基于资源”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的支持。当面对“资源海量”时,学生会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分工协作,教师因此首先要在班级内分组。英语专业的班级规模一般都较少,以30—32人居多,每个小组的人数可控制在4—5人,然后再把问题分为相应数量的子问题,小组每个成员在分工搜集信息时承担相应的子任务。这一环节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明确的任务,并扮演不同的角色,任务和角色分工由小组集体推出的主持人负责。具体的角色包括记录员、PPT制作人(1—2人)、成果展示汇报人,分别在课外小组讨论中担任记录、整理任务,材料整理、PPT制作任务和课堂成果展示汇报任务。这样的分组可以保证每个成员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能力。分好的小组可以通过抽签等方式决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及按照教学进度计划向全班课堂汇报的时间。全班的学习小组结束一轮的协作之后,再开始第二轮重新分组。学习小组成员在完成不同的任务和分工时,锻炼了自己英语专业和师范专业两方面的能力。 。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分组的基本原则:按优势互补的方式混合编制课题小组,比如一个小组中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与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的搭配,网络技术较好的与较差的学生搭配,研究能力较强的与较弱的学生搭配等,这样的搭配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步骤二 提出问题——以激发探究兴趣为中心
“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实施环节是提出问题,即让学生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如何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以英美文学课为例,在学习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前,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这三首诗的意境,引导、启发学生产生或者直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三首诗展示的生态世界为何如此不同?并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睡与诗》如何描述“欢欣的自然”?《恩底米昂》如何描述“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秋颂》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秋收图”?这样的疑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究这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歌所反映的济慈生态观的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步骤三 分工搜集信息——以筛选、分析资料为中心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分工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浏览网络资源、咨询专家教师、与伙伴协商交流等。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面或者不翔实,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而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组织整理,把获得的资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还以阐释济慈的《睡与诗》、《恩底米昂》、《秋颂》中的不同生态世界为例,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各自的以往经验,会对济慈的生态观产生初步的认识。
步骤四 协作整合信息——以形成假设为中心
分工收集完资料之后,主持人在课前组织课题小组研讨交流,可以是陈述、表演,也可以是参照发言材料进行的PPT汇报等,阐释形式不限。每人汇报后,组内互评、打分。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演示发言,整理好之后,连同组内的互评成绩上交教师。这种协作学习使得“伙伴们乐于协助,相互支持”,并在讨论中提出种种可解的假设。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假设可以是自己提出,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在作为学习主体探析相关信息,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注意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的了解,但不同的以往经验会让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假设”,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还以济慈的那三首诗歌为例,学生学习小组经过汇总材料、讨论分析,会发现济慈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分别描述了“人类在绿色世界的环抱中欢享自然”、“人类生存于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的恐怖世界”和“人类神往果实圆熟、温暖洋溢的和谐生态之秋”。讨论中,学生可能会认识到,诗人无论是描摹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的缩影,还是展示天人合一的画卷,都在暗示我们,生态系统处于人类力量的影响之下。学生进而可能形成这样的假设: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假如没有形成这样的假设,教师可以在以讨论交流为中心的第六个步骤“师生评价”,即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个视角深入探讨。
步骤五 解决问题——以选择研究方法策略为中心
学生“学习小组”形成假设后,就开始了探究式学习最关键的一步:讨论选择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还以济慈的三首诗为例,在“人类中心论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很可能会利用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济慈的诗歌加以整合,前后贯通,分析其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性。进而使济慈诗歌的生态研究在这个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习小组”的研讨结果经过整合,由PPT制作人形成PPT汇报材料。交给汇报人在课堂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
步骤六 师生评价——以讨论交流为中心
以讨论交流为中心的“师生评价”步骤即课堂教学,这是由“七步骤七中心”构成的“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
“学习小组”整合研讨结果形成的PPT演示文稿由汇报人先在课堂用英语进行十分钟的演示汇报,把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显现给同伴。然后是学习小组进行十分钟的“集体答辩”:回答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提问。在“同质小组”的合作和“异质小组”的对抗中,学生学会了合作,适应了对抗与竞争,这对职后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沟通能力很重要。学习小组汇报之后是教师组织的知识讲授和讨论,在学生课外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探讨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