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23:54: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业务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3-0125-04
近些年来,随着纳税人纳税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伴而生的税务筹划也已不再是一项新生事物。纳税人纷纷进行税务筹划的动机是什么?众所周知,就是为了在正确理解政府税收思想、税法制定原则、税收管理、税收稽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自己的税收负担。但要挖掘纳税筹划的深层次原因,还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本文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剖析,试图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来探讨税务筹划的内在动因。
一、税务筹划的理性分析
(一)理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市场理论(MarketTheory),一个有效的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才能使整个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一个有效的、完全竞争的市场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Basic Assumption)有两个:一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二是完全信息假设。经济人(Economic Man)是指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组织,其本性是利己的、自私的,力图追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始终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体。“经济人”也被称为理性“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分为完全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由于受完全信息假设的限制,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特指完全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也称为理,在给定条件的约束下,“经济人”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会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最有效的预期目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成为驱策利益主体进行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理性“经济人”能够根据不同环境和自身经验来判断自身利益,使自己追求的经济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与此同时,在有效的制度约束下,理性“经济人”这种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也将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在本文,我们将纳税人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即纳税企业是一个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主体,纳税额作为纳税企业的一项费用项目,所以纳税企业会尽可能地减少应纳税额。
2. 纳税理性假设。理性假设(Reasonableness Assumption)是指存在一组可供选择的备选或替代方案,每种方案都对应一种特定的预期收益或满足程度以及目标的实现效果,但同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或风险,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某种能够带来最大净收益的方案;[1]纳税理性假设(Taxation-ReasonablenessAssumption) 是指在特定的税收环境约束下,纳税人总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投入(应纳税额)最少与产出(税后收益)最大的均衡。由于“纳税人”是理性的,自利、清醒和精明的本性必然促使其所选择的行动是主动的、自主的,这种行为的目标必然是追求风险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因此,纳税理性是驱动纳税人精减应纳税额的一种自主意识,目的在于寻求在特定税收环境下应纳税额最小且风险最小。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非对称是绝对的,纳税人的理性只能说是一种“有限理性”,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系统,纳税主体想要清楚地权衡自己所面临的所有利害、得失并选择最佳的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尽管纳税人希望自己成为理性人而存在,但现实的纳税环境却是难以完全把握的,并且纳税人不具有计算最优纳税选择的全部能力,纳税人只能以有限理性人而存在。因此,纳税人决策和行动的选择仅仅是凭借其现有的知识,对他来说,选择的结果可能是“次优”的而不是“最优”。
(二)理性选择
1. 对违规行为的理性分析。税收中的违规行为通常是指纳税人的偷税、逃税、骗税、漏税和抗税等行为,它是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违规操作,虽然纳税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税款以达到减少纳税成本的目的,但其经济行为带来的风险特别高,为此将付出的代价也是特别巨大。因为各国法律都设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纳税人违规行为一旦被查出,罚款数额将远远大于偷逃的税款,从而使这种违规操作变得不经济。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纳税人来讲,采用违规行为逃避纳税是不明智的,也是非理性的。[2]
2. 对税务筹划的理性分析。税务筹划(Tax Planning)一般包括节税、避税和税负转嫁等形式。节税是指纳税人通过财务活动安排,以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从而享受最大的税收利益;从相关规定可以看出,节税是合理合法的利用税法,完全符合政府制定法律的意图。避税是指以合法的手段减少应纳税额,但通常含有贬义,常用来描述个人或企业通过精心安排,利用税法的漏洞、特例或其它不足之处来钻法律空子,以达到规避税赋和谋取税收利益的目的;避税是合法的但不合理的,有违立法精神。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以后,通过各种途径将自己的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纳税人)不一定就是该项税收的最终负担者(负税人);税负转嫁是合法的但不一定合理,仅仅限于间接税。总之,税务筹划行为不管有无违反道德规范,但基于限定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之内,应当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所以税务筹划行为不会遭受法律制裁,又鉴于税务筹划可以减少应纳税款,降低成本费用支出,所以纳税筹划才是纳税人的理性选择。
二、税务筹划的供求曲线分析
供求曲线(Demand-Supply Curve)作为市场理论的解析表达,通过研究供给曲线或者需求曲线的变动对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动态反映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3]因此,在这里不妨利用这项分析工具来探讨纳税筹划的经济动因。
现在给出假设前提: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致没有一个买者或者卖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的影响力;②为了说明问题方便,本文假定市场上仅存两个厂商――厂商Ⅰ和厂商bⅡ,实际上是多个厂商;厂商Ⅰ的供给曲线(私人成本曲线)是SI=aⅠ+bⅠp,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私人成本曲线)是SbⅡ=abⅡ+bbⅡp,市场总供给曲线(社会成本曲线)是S=a+bp(a= aⅠ+ abⅡ;b= bⅠ+ bbⅡ)。③市场总需求曲线(社会价值曲线)是D=m+np。④市场均衡的条件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或者说社会成本等于社会价值,即S=D。如图1:初始的市场状态为图1的实线部分所示,均衡点在E点,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量为Q,这时厂商Ⅰ的销售量为QⅠ,厂商bⅡ的销售量为QbⅡ,且Q= QⅠ+ QbⅡ。
图1 税务筹划供求曲线图
如果厂商Ⅰ进行税务筹划,直接的行为结果必然减少本单位的应纳税额(减少税额),那么使得厂商Ⅰ的投入价格下降,成本费用降低;间接的行为结果是促进了厂商Ⅰ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产品的供给量。因此,厂商Ⅰ的供给曲线由原来的SI位置将向右移动到SI'位置,移动的纵向距离为税务筹划的减少税额;而厂商bⅡ没有进行税务筹划,且其他情况也没有发生变化,则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位置保持不变,此时的总供给曲线会由原来的S位置向右移到S’位置,E’点将成为新的均衡点,均衡价格下降到P’,均衡数量(市场量)增加到Q’。对于厂商bⅡ来说,不仅均衡价格降低了,而且产销量也减少了,其总收益必然减少;对于厂商Ⅰ则不然,由于采取税务筹划策略,它的产销量增加了,尽管市场上均衡价格有所下降,但只要均衡价格大于单位成本(包括税务筹划成本),其总收益必然增加;更何况我们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厂商Ⅰ的产销量增加不会影响到原来的市场价格,因此厂商Ⅰ和厂商bⅡ总收益的变化额只取决于产销量的变动,会得出上述相同结论。
下面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加以证明, 假设厂商Ⅰ的供给曲线、厂商bⅡ的供给曲线、社会总供给曲线、社会总需求曲线分别为:SI=-4+10p,SbⅡ=-8+15p,S=-12+25p,D= 68-15p。市场均衡状态时,S=D,即-12+25p=68-15p,求解得出p=2,Q=38;厂商Ⅰ的SI=QⅠ=-4+10×2=16,厂商bⅡ的SbⅡ=QbⅡ=-8+15×2=22。如果厂商Ⅰ进行税务筹划减少应纳税额,其成本将下降,从而加大私人产品供给,使SI移动到 S'Ⅰ,但不会影响社会总需求;再假设该供给曲线为S'Ⅰ= -2+10p,总供给曲线调整为S'= -10+25p,根据均衡条件公式S’=D 则-10+25p = 68-15p 求解得出P’=1.95,Q’=38.75,厂商Ⅰ的S’Ⅰ= Q’Ⅰ= -2+10×1.95=17.5, 厂商bⅡ的S’bⅡ=Q’bⅡ=-8+15×1.95 = 21.25。通过这种调整,并按照新的均衡价格P’=1.95计算,厂商Ⅰ的收益增加额为:17.5×1.95-16×2 =2.125;厂商bⅡ的收益减少额为:22×2-1.95×21.25 =2.5625;如果厂商Ⅰ因税务筹划所发生的成本小于收益的增加额2.125,那么他将获得更多的净收益,那么他将实施纳税筹划。由于我们前提假设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价格p=2不会因厂商Ⅰ的产销量增加而发生改变,因此厂商Ⅰ的收益增加额为:2×(17.5-16)=3;厂商bⅡ的收益减少额为:2×(22-21.25)=1.5,同样分析方法会得出上述相同结论。
三、税务筹划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分析
将上述两个厂商进行整体反应(即把两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合并成一条社会总供给曲线)来研究税务筹划问题能够得出更多的信息,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 Producer Surplus)理论加以论证。
根据市场理论可知,消费者剩余是指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为此实际支付的量,它是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从几何图形上看,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线以上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是指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它是衡量卖者参与市场的利益,从几何图形上看,生产者剩余是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现在利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进行分析,见图2。
若政府未对厂商进行征税,均衡价格为P0,均衡产量为Q0;消费者剩余总额为p0E0a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总额为p0E0b的面积。
若政府对厂商进行征税,单位产品征税金额为mh(p1p4),则有税收时的均衡产量为Q时,消费者剩余为p1ma的面积,与未征税时的消费者剩余总额相比损失了p1p0E0m的面积;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为p4hb,相对于未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总额损失了p0p4hE0的面积;此时由税收引起的市场规模收缩而产生的无谓损失为mhE0,政府的税收收入为p1p4hm。
图2 税务筹划需求曲线图
若政府对厂商征税,厂商采用税务筹划策略,单位产品减少应纳税额为mh-nk,使得厂商投入成本下降,促进生产,产销量增加到Q’。政府征税时,厂商进行税务筹划比未征税时的生产者剩余损失了p0p3kE0;消费者剩余损失了p2p0E0n。因此,在政府对厂商进行征税时,由于厂商进行税务筹划,使得消费者剩余增加了p1p2nm,生产者剩余增加了p3p4hk,同时也减少了税收带来的无谓损失mnkh。可见,纳税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对其本身和消费者来说是绝对有利的,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损失(无谓损失),但对政府的税收收入不一定不利,这取决于p2p3kn 和 p1p4hm大小的比较。
四、税务筹划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对策论,研究的是相互影响的多方主体按照博弈规则进行对策选择的行为,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状态,它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纳税人在一定制度约束条件下进行税务筹划,完全可以借助博弈工具中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一个完整的博弈问题至少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参与人、战略、支付。参与人是博弈过程中的决策主体,是一个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组织或者个人,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者战略以实现自己最大化的支付或者效用水平;战略是指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下的行动规则,它是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支付是指特定的战略组合下参与人确定的效用水平或者期望效用水平。
在博弈均衡状态下,博弈各方都达到了最优,都会维系这种均衡状态,在没有外在动力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会破坏这种均衡,从而使之稳定的存在。[4]纳税人之间存在某种利益的争夺关系,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方,所以可以构成一种博弈关系。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对纳税人之间的博弈做如下假设:有两个纳税人――甲和乙,分别为博弈两方的参与人,双方在各自行动之前都知道对方行动的可能性及其特征,甲和乙的战略组合分别为:(筹划,筹划)、(筹划,不筹划)、(不筹划,筹划)和(不筹划,不筹划)。如果甲和乙都不进行税务筹划,得到收益都为a1,需要缴纳税金都为b1,得到的税后净利都为p1=a1-b1;如果甲和乙都进行税务筹划,因为成本降低使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从而使收益增加到a2(a2>a1),又因税务筹划而使应纳税额降到b2(b2<b1),另外发生筹划成本为c,税后净利将变为p2=a2-b2-c,(鉴于成本―效益原则,p2必然大于p1,否则纳税人将不会进行税务筹划,讨论将没有意义);如果一方进行纳税筹划,另一方不进行纳税筹划,那么筹划的一方将增加收益,并且这种增幅大于双方都筹划的增幅,因为它可以从对方那里争夺部分市场,所以设筹划税务的一方的收益为a3(a3>a2),同理不筹划税务的一方的收益为a4(a4<a1),扣除各自的纳税额后,筹划的一方的税后净利为p3=a3-b2-c,不筹划的一方的税后净利为p4=a4-b1。
在这种假设下,我们给出博弈矩阵:
通过对该博弈进行分析,求解纳什均衡。当纳税人甲的行动为“筹划”时,纳税人乙在a2-b2-c和a4-b1两者中选最大的一个净利润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从前面假设可知a2-b2-c等于p2,又因为p2>p1,p1=a1-b1,由假设知a1>a4,从而a1-b1>a4-b1,最终得到a2-b2-c=p2>p1=a1-b1>a4-b1,乙会选取a2-b2-c,即采取相应的“筹划”行动;当纳税人甲的行动为“不筹划”时,纳税人乙在a3-b2-c和a1-b1两者中选最大的一个净利润来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从假设可知p2>p1,即a2-b2-c=p2>p1=a1-b1,又因为a3>a2,从而a3-b2-c>a2-b2-c,最终得到a3-b2-c>a2-b2-c=p2>p1=a1-b1,所以乙会选取a3-b2-c,即采取相应的“筹划”行动;同样道理,无论纳税人乙采取什么行动,甲的最优行动也为“筹划”。上述博弈矩阵只有一个纳什均衡解,即(筹划,筹划),而且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是他的占优战略。如果纳税人是理性的,他必将选择税务筹划来增加他的税后净利。
综上所述,从纳税人的理性角度、供求曲线角度、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角度以及博弈分析角度可以看出,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
参考文献:
[1]肖红叶. 高级微观经济学[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广舜,伍文中. 企业税务筹划的理论假设、理性选择和实务解析[J]. 辽宁财专学报,2002,(6):7-1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91-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如化工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性,且自成体系,但使得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目前学生的学习。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原来的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改革整合而来,目前已有多种版本教材可供选择。各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结合多年理论课教学经历,谈谈这方面体会。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概况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2)教材编写纯理论化;(3)大班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4)生源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家一些重点院校中进行,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是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再如华东理工大学1992年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随后,在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历次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我校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同时,随着全校新专业的增加,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增多,课程建设力度加大,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5年获得了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8年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的校级重点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并于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与五校合作正式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一)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将原理和应用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使得必须掌握的理论重点突出。
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这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还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以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多平台教学层次满足不同专业要求
对于不同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所区别,为了保证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整体教学水平,不同专业开设无机及分析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约占整体的75%)。以多平台教学层次编写教学大纲,提出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
(三)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部分适合自学的教学内容学习中引入自学模式,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通过辅导答疑方式,及时了解自学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为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课开展“部分双语教学”,对章节标题及专业术语标注英文并配以中英文讲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的新教材中编写了部分前沿知识内容,例如稀土元素化学简论、生物无机化学简论、无机高分子物质简论和化学分离方法,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也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近7年的理论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还需进一步使之完善,使课程教学质量有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
[2]薛德平.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李英杰,张文治,陈国梁,等.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高师理科学刊,2002,22,(4).
[4]李艳辉,许兴友,马卫兴,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35).
[5]王运,董元彦,张方钰,等.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29-02
随着学校的院系发展以及专业的设置,一个学院具有多个专业的现象很普遍,我们学院现在具有七个专业环境、生物、食品、化工、应化、制药、材料。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之一[1],在其中的五个专业(环境,生物,食品,化工、制药)中开设,将该基础课与多个专业联系起来,既要讲透通用的基础知识,又要不脱离专业方向。教学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而乱,众多的化学事实和繁多的化学反应,单调,许多是独立的还互不联系,不易掌握。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刚完成高中学习来到大学的,高中阶段的学习与大学阶段的学习非常不一样,在大学里讲授的内容多,学时数少,进度快。一般来说,新生的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忙碌而且辛苦,再加上大学阶段的管理相对中学松弛,远离家长,监管督促力度减小。一旦新生对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导致厌学,那么就会影响对大学整个阶段的学习。通过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细致严谨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2]。
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学院开设各专业的现状和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适应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等进行了讨论。
1 适应教学发展,精选课程内容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的课程数量在增多,而且每门科学新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却大量减少,20世纪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学时数大约是100多学时,用一年的时间来开设,现在60~70学时,用半年的时间来开设。时间缩短了一半,而教学目标质量不能缩水。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那么对课程内容需要重新选择是首要的任务。
我们选取了浙江大学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该教材量还是较大,如何将一些先进的内容以及基础的知识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反映出来,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能力的综合教育素质的需要。所以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如,反映现代化学等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和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增加了课程中知识的先进性,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机地处理好了基本内容与拓展知识面的关系,达到了完成教学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静态图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无机与分析化学有个整体,全面认识,化抽象为具体。经过这样教学内容上的调整和技术处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成为一门富有活力的基础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很受欢迎。
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无机与分析化学作为基础课程面向我校的五个专业,教学内容有共同的部分,如热力学基本原理,化学事实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但是如果只讲解共同的部分,没有各专业的特色的内容,学生就会认为,无机与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专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必要开设,导致对学习没有兴趣,主动性很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专业,讲课的同时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如对环境专业的学生,讲解了重金属在土壤里来源、迁移以及危害;臭氧在大气中的作用;又如对生物专业的学生,讲解了生物体中的重要元素。再如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讲解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同学感觉到大学的第一门基础课内容就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这么紧密。知道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目前世界的科学关注点就在我们身边。学好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可靠的保证。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主动性加强了。
3 注重归纳总结,改进教学方法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而乱,基本理论部分,化学事实多,各种理论多而且抽象,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很抽象,学生无法想象,给教学带来困难;元素部分: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无规律可循,显得内容繁琐,学起来无味;定量分析部分:计算多、数据处理麻烦。我们把这些内容共性归纳,并有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物质结构原理,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原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按下面模式来讲解基本原理性质及其应用的关系(见图1)。
这样归纳起来,把显得杂乱无章,互不联系的内容联系了,以物质结构,热力学、动力学、四大化学平衡以及定量等基本理论作为出发点,从微观到宏观的学习,做到互相呼应,使传统性的叙述性,以罗列性质反应现象为主题教学转变为是说理性,推理性的教学,从而体现出这些基本原理对无机与分析化学物性质学习中的应用和指导作用,加深了学生对化合物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理解和对基本原理的掌握,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按照上述模式,学生就可以自学,归纳和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 课堂内外并重,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过程,要树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关系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上,应该贯穿课前、课上和课后各个教学环节。需要改变对传统的课时和课程意义的认识,在课时和课程都不断的改变时,要及时调整课下和课上的关系。要求教师在课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好的教学设想和安排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下要认真思考如何备好课,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到课程内容非常熟悉;把握好课堂的时间分配和利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搞好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让课堂几十分钟的效率到达最大化。
学生在课堂上单纯地接受知识,是一种被动学习行为,这样培养学生成为只会读书本上的内容。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也进行同步思考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讲述有关内容时提出一些思考,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来说,从理论上讲都能设计出一个原电池,那么就可以问同学,我们日常生活里,存在哪些氧化还原反应呢?这些反应能设计原电池吗?如能设计,能实际应用吗?还有,对环境专业的学生在讲解元素及化合物前,提出在同学们的身边存在因元素或者化合物引起的环境问题吗?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思考课堂和课程需要讲述的内容,还是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去积极思考,这样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兴趣很大,对于培养学生有观察思考的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们基础课程,作用确实是非常大,从课下准备和思考,到课堂教学明显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必要的课堂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中找问题、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是培样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到达具有创新能力的手段的基础。观察客观世界、善于发现以及思想敏捷的人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传授基础课程肩负着向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的重任。要求学生勤思考问题还要讲究方法,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里去思考,有些争论问题要正确介绍和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并且要学习他人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总之,近年来我们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教改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实践、检验、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3年度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文化产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高职院校文化市场专业基础课《文化产业导论》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连接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专项实训课的桥梁作用,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知识涵盖面宽、内容较抽象、理论实践结合紧密,多年来采取课堂教师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针对高职院校文化市场专业学生特点,提出“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化专业基础课程五维教学体系。
五维教学体系意为从文化市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五个基本要素出发,对各基本要素进行认真研究探讨,并探寻其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高职文化市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一、分析课程学习需要
分析课程学习需要、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是做好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提。根据文化行业企业调研分析,高职文化市场学生主要面向文化产品营销、文化经纪、文化稽核、拍卖、文化活动策划、文化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等工作岗位,学生须具备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市场感悟力与前瞻性、策划能力;洞察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开展公共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商务谈判与能力、组织能力;面向传媒市场调查、分析、预测的能力;渠道开发与维护能力、商品推销能力、市场策划、运作能力;熟悉文化产业政策和法规的能力等基木技能。结合文化市场专业的知识体系,确定《文化产业导论》是文化市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学会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
二、设计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
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倡导 “为行动而学习,在行动中学习”教学理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分组互动操作、演练等形式,让学生领悟文化产业、感悟合作,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强化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以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木思路,以培养学生文化产业基本知识和分析、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设计依据,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化为学习情境,以实际的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按照以上思路把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为6个教学任务,12个教学项目。
三、建构课程内容
随着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由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理论够用”,由狭义的职业岗位技能训练转化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使学生拥有从事某项工作或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更要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所需的通用能力和职业专门能力。专业基础课对应着职业专门能力的培养,按文化市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实现职业专门能力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一是注重“理论够用”,二是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文化产业导论》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应用性强和时代性强等特点,根据文化市场专业所开其他课程,按照避免重复,利于能力的原则,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根主线,重新进行删减整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分成六大综合教学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删去市场营销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部分内容,重点在广播影视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动漫产业、休闲娱乐业、地方特色产业等文化产业任务中串插市场营销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内容及文化产业领域的新理论与新思维动向,从而有效地提高该课程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其教学的成败,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文化产业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注重基本的理论基础,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所以,对于文化市场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改变原有的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实际参与文化活动,积累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所有教学情境均以任务引出――知识链接――项目训练――项目总结与评价为主线,采用将案例讨论、问题启发、项目教学、演讲式教学等多种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与技术手段结合的形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任务引出阶段,文化产业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从文化产业特定现象入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启发,逐步引出任务;在知识链接阶段,选择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集中有效的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资讯 ,使得内容更具直观性、新颖性、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操作阶段,将传统的课堂搬到实训室,灵活地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模拟市场运行,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体验,既强化了岗位技能,又提升了职业综合素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条件让学生自主思维、探索创新,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课程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学、做融为一体。①多种教学手段有效结合,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五、 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改革的效果如何,只有确立了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实施了公平、全面的评价,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才能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调整。②随着“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呈现多样化,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相应的也要呈现多元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质量评价。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为核心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在学习过程的考核中,设计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课程各子项目(任务)的考核点、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出要求,同时对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对文化产业基本理论分析和运用及文化产业综合素质修养的不断提升,从而更客观、更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1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 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 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 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 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 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应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既注重基础又拓宽专业,既强化实践又兼顾理论,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优势,也能参行业与生物相关的其他行业岗位的竞争。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必定会有更多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会越来越完善,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98-03
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从事食品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第一线工作所需的高级技术,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作为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化学课程,其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基础上,复习巩固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在介绍定量分析化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主要的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实验操作方法。通过这门课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理论、学习科学的验证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规范的操作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该课程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面临的挑战
当前,在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方面。
(一)来自新时代新需要的挑战
当前,“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特征。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二)来自学生的挑战
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 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偏科严重,不少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仅从字面上理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以为所学知识仅涉及食品的制作和加工。有些学生高中理科基础极差,却选择了该专业,在入学后接触到化学课程并了解到分析化学课程仅仅是化学相关课程的基础后出现迷茫、畏难甚至排斥等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对课程教学的开展是极其不利的。
学生基础薄弱 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化学基础很差,实验基础几乎为零,特别是一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高中教学条件所限,仅在课堂上见过教师演示实验甚至完全没有见过演示实验,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一片空白。
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在接触本门课程之后,有部分学生依然存在考试蒙混过关、及格即可的心态,未意识到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对其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乃至就业技能的重要意义,思想上松懈,有的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更有些学生在一两次实验失败或者发现理论课内容较难理解后产生了逃避和放弃的心态。
面对时代提出的需要,面对高职院校特殊的学生群体,面对《无机与分析化学》独特的课程体系,分析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是摆在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以往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以教师为核心,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导作用。第二,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刻板依照教材,教学手段多采用讲授、示范实验等方法,没有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第三,课程断层化。由于理论课的考核较容易量化,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容易出现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现象。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容易出现断层和衔接不上的情况,本课程和后续课程间更难以建立联系。第四,考核手段不完善。理论考核较容易量化,但实验考核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机制,导致考核成绩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本课程尤其是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验证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高速发展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改革的新措施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为指导思想,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课程衔接、考核手段的完善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一种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想动员 首先,在课程开始时,即将本课程涉及的相关课程一并进行介绍,告知学生分析化学基础的扎实掌握对后续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检验分析技术、食品检验工考证的重要意义。其次,要重点强调该课程与学生考证、就业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切入点,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同时,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在考证、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利用过来人的现身说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好基础化学课的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困惑和迷茫情绪,必要时应采用单独谈话等形式对其进行及时疏导,鼓励学生意识到《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并不难学,只要用心,肯学,一定可以将本课程学好。
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分析化学课程较为枯燥,学生普遍觉得这门课程毫无趣味可言。教师应在枯燥中发掘出趣味来。首先,在授课时,多采用实例教学,尤其是结合食品专业相关实例。例如,在讲解样品的前处理时举奶粉、糖果、面包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食品为例子,在讲解酸碱滴定法的时候结合饮料酸度测定,讲解分光光度法测定时介绍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测定等。尽一切可能在课程中加入生动的例子,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为后续《食品检验分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另外,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在不影响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应尽量让课件丰富多彩,教师在授课时也应特别注意语言的组织和课堂气氛的调动,并多管齐下,采用提问、学生上台讲解等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实验课教学由于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往往较理论课更能吸引学生。所以,充分利用好实验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实验。学生对“今天的实验是什么,能产生什么结果”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对实验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每次实验课开始前应提问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少学生觉得实验就是按部就班地照书做,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实验开始时手忙脚乱。因此,应严格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其次,在实验时,应重视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应有整洁、有序、丰富的实验室文化,让学生感觉进实验室不是进到一个死板的空间中,而是到一个让人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新的知识。再次,重视演示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离不开演示环节,教师只有做好演示和手把手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在演示实验环节,教师的用语应简洁、扼要、准确,同时,应生动不死板。例如,在演示滴定管的操作时,可以先提问学生在高中有无接触过滴定管的使用,若有,“你印象中的滴定管应如何使用?”通过这样简单一问,学生能立即展开积极思考。尽管学生对滴定管的使用的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但思考的过程能使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到后续的教学中。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从今开始,大家必须摒弃高中对滴定管使用的模糊概念,把今天课程上教师所讲的每一个字都细细体会,因为每个字都包含着操作细节!”学生的课堂反馈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教学过程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狠抓基本功训练 高职的教学特点和就业导向决定了高职教学不能向深度拓展,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有利于就业和技能提高的知识。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删减或弱化一些与实际结合不大密切的章节,比如“物质结构”,而在与实验或技能关系紧密的章节中应增加课时,如“分析化学概论”。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能较好地保证教学效果。在实验环节,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多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同样,在教学实践中可删减一些较简单或者对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实用性不太强的实验,如性质鉴定实验,而加大对滴定、定容、移液等分析化学基础实验的练习,通过反复的操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学重点,转化教师的角色,把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心转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辅导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独立思考力求解决,在此基础上与教师探讨并得出相应结果。
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当前,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课件以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展示直观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应注意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融二者之长为教学所用。在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但由于《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也不能忽略传统的板书。一些解题过程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现,能节约课堂时间。但也有一部分须以板书的形式展现,在板书的过程中,解题或推导过程逐步展现,使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幻灯片和录像带以开阔学生视野,一些细小的操作动作可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来展示。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也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但同时也应注意,实验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不能用操作视频完全替代教师演示,应以教师的演示配合详细的讲解为主,学生亲眼所见的实际演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才能印象深刻。对于操作中的重点细节,为了强化学生印象,仍然可以大字板书写出来。教学实践表明,这样教学学生反映普遍较好。
(三)注重课程的衔接
注重课程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衔接,二是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为了更好地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无机与分析化学》可与《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合并为一门课,分为理论和实验两大块。理论和实验课同步,并相互关联。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原有的课程体系变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无论是在教学大纲、进度的编写上,还是在课时安排上都应从整体出发。而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更应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紧密衔接,做到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和提升理论。首先,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上,应注意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尽量做到同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产生断层之感。其次,理论课上涉及实验的部分应重点指出,要求学生重视。有些与实验结合紧密的部分,可以移到实验课中,在实验课之前讲授。
分析化学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与后续课程关系极其紧密。明确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不但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对后续课程也能起到铺垫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本课程,还应对后续课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例如,应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内容、食品检验分析的内容,这样在讲授相关章节时能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讲授样品前处理时可以举食品中蛋白质测定的例子,讲授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时可以告知学生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在食品检验分析实验中及食品检验工考证中的应用。
(四)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在课程考核上,应完善原有的课程考核办法,把理论和实验成绩同步纳入总成绩中。理论和实验考核应根据其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实验成绩的考量中可加大平时实验课表现、实验操作能力所占的比例,期末考核为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操作考核的方法是对每一名学生进行单独的操作考核,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熟练程度、实验结果以及每个考试项目的评分点当场打出分数,并要求学生当场计算、处理实验数据并提交实验报告,最终操作考核的分数由实验操作分和实验报告分组成。采用这种全面的考核方法,既可解决实验考核只考虑平时表现,而忽视期末成绩的普遍问题,又可避免以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的局限性,克服单凭实验报告打分所产生的偏差,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学生的实验技能可得到充分体现,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得到锻炼。而理论成绩则以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在最终的总成绩中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各占50%。这样,把理论和实验同步纳入总成绩中,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也能更科学地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在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素质强化技能训练,从思想动员、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入手,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课程衔接、完善考核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和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王祖浩.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马春花.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程芳婷.高职药学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94-95.
[4]吴春艳,刘建成.高职学院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4):54-56.
[5]郑艳芬,王仲旭,晋利,等.高职环境类《分析化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3):80-81.
[6]王安群,欧阳文.情境教学法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27-128.
【关键词】集成教学体系;生物技术;专业实验;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39-02
自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学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问题,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被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1]。从1997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生物技术专业至今,全国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无论从办学点还是从招生人数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高等学校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合格人才,是摆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是从1996年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如何办好生物技术专业,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特别是如何发挥实验教学在高质量、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创新研究,初步构建了生物技术专业实验的集成教学体系。
1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弊端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项目的设置常常是按照多年不变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机械设定,缺乏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结合性和连贯性,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相对孤立、内在联系弱的缺陷;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更新慢、实验信息含量低、实验工作量不饱满;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弊端[3]。这种模式往往抹煞实验课本应带来的科学探索的好奇心,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学生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比着葫芦画瓢。这种模式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丧失了国家培养人才的良好时机。
2 目前实验教学所追求模式的优势及劣势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建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校的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重视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多渠道加大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投入,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分阶段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初步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使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实施中仍存在学籍管理方面,实验指导教师的课时工作量不合理方面,高水平实验指导教师的缺乏方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滞后等方面的矛盾,使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甚至使其流于形式或陷入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我们认为除了尽快解决制约实验创新教育中诸多不和谐的瓶颈因素以外,实验教学要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作用尚须在系统性、科学性、体系性等方面加强研究。
3 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中的困惑
生物技术专业并不是在招生初就有了一套成熟的系统的实验体系。我们现在运行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经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探索和构建过程。学校在1996年招收了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在初上专业时就拟订了生物技术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但当时的实验依附于《DNA重组技术与原理》、《农业生物技术》、《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与组织培养学》等理论课中,同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开出的都是相对独立的实验并且部分实验有重复设置现象,也或多或少的呈现出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们与全国高校一样也进行了实验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我们也一度采用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分阶段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学生中仍存在很多疑虑,学生反映虽然有知识点,有实验技术技能的强化训练,专业实验仍似乎有一层纸蒙在这些实验知识的表面,使学生还难以识破这些实验知识和技术的“庐山真面目”,学生对所学的实验技术和技能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是能否发挥作用仍存在疑虑,学生创新探索的欲望还没有充分激发和释放。
4 我们优化创新的全程两大实验路线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断梳理实验条件和凝练专业实验项目,以科学研究思路为线索,以生命科学为生物技术专业实验的大背景,以实际科研的时空为实验秩序重新设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把实验教学元素、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方法有机组装入实验教学体系,集成了以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两大主线的环环紧扣紧密相关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集成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了以植物细胞工程为主线的《组织培养综合实验》和基因工程为主线的《基因工程综合实验A》、《基因工程综合实验B》三门实验课程。《组织培养综合实验》以烟草组织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烟草取材外殖体消毒无菌接种愈伤组织培养芽的分化培养组培苗的生根培养炼苗组培苗移栽为主要实验路径,使学生全程完成从化学药品配制培养基开始到完整培养出烟草组培苗并移栽成活的科研步骤,使学生受到强化的系统实验训练。《基因工程综合实验A》以目的基因(PVYCP基因)的克隆和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转化为实验路径;《基因工程综合实验B》以基因转化转基因植物的获得转基因植物分析为实验路径;该二门实验中PVYCP基因为主要线索,课程间自然衔接,实验之间步步紧密相连,全部实验上下贯通。三门实验课程有机结合、高度集成,实验体系基本呈现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全貌。
该专业实验集成教学体系构建了两条大实验路线,重点强化了系统化的专业实验实践技能训练,解决了目前弱化专业教育的倾向;以现实科研的实验手段和方法的转化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检验学生的真才实干;充分挖掘实验教学中心的教育资源建构了高效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实验技术教学平台;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实验课程之间衔接差、实验内容重复、专业训练差、操作单一、实验内容陈旧等);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屏障,优化并突出了主题清晰的实验路线;以实际的科研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先进的实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5 生物技术专业大实验教学体系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5.1 润物细无声:该实验教学体系不注重形式的新奇,注重实验内容的合理、真实、有效性,注重遵循科研规律,注重循循善诱的培养规律,注重水到渠成的质朴思想,坚信实验教学质量由量变到质变这一必然结果。
5.2 抓主要矛盾: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牢牢抓住当前制约学生培养质量的主要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学生所学与人才市场所求脱节,实验内容必须与当前的科研、生产实际接轨甚至要适度超前,实验内容先进、实验路线逼近科研现实、培养方案抓住国内国际的前沿才能培养出有综合竞争力的学生。
5.3 挖掘有利因素:充分挖掘实验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合理整合师资及物化资源,使该实验体系的技术路线与工作路线相协调追求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验体系功能发挥的最大化。
5.4 激发实验者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交汇于有吸引力的实验方案才能共鸣出创新的渴求,才能从内心涌动出实验探索的激情,才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才能迸发出空前的实验积极性。
5.5 实验体系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实验教学手段,缩短示教时间,拓展思维空间,扩大信息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简捷直观的信息交流保障了该实验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
6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集成教学体系的特点
该实验体系突破了大部分学校所推崇的目前最先进的“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创新型”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教学的分层次、分段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以生命科学为大背景构建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主线的两大实验路线,让人为划分的“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创新型”的实验类型在两大实验路线中自然展现,归还实验于本真,在实际的科研、生产工作中没有实验类型清晰的边界,只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工作路线和创新灵感。
打破传统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之间的屏障,从最新的科研成果中转化实验内容和技术并集成为更高层面的大实验路线,使其在技术路线、工作路线上与实际科研并轨,使实验最大可能的具备先进性、时尚性、真实性、创新性和学科代表性。
实验体系降低学生专业实验出发的起点,精细刻画实验过程的每一个节点,抬高学生专业实验结束的终点,注重学生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激发。
该实验体系中组培材料和目的基因具有可更换性,实验节点的技术和方法也可根据科学研究动态进行更新,实验体系具兼容性、动态性、探索性和科学研究的即时性。
该实验体系的设计向学生表达清晰的实验理念:“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再小的一个技术环节的突破也是创新”;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河,积“小”技术成解决问题的“大”生物技术,须静心积累,持之以恒做学问。
该体系把科学研究引入本科教学过程,并实验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重在创设“真刀真枪”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使学生在科研氛围中熏陶、磨练、成长,落脚于提高学生就业、考研的综合竞争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该专业实验集成教学体系在试运行中已初步显示了其强大功能。学生们普遍认为,在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中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主线的两大实验路线以科研的方式和水平进入本科生的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实验的魅力,他们说: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实验理念深深的吸引了我们,我们受到了零距离的实验培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科学的奥妙,缩短了我们与科研、生产的距离,激发了我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实验体系覆盖了生命科学实验操作中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实用性非常强。因此,该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高质量综合性人才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使专业实验集成体系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延松,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27(4):68-6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1 现有ERP沙盘实训系统在教学中推广的优势和问题
1.1 ERP沙盘实训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ERP沙盘实训模拟经营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开设已经有20多年,最初是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专门为MBA及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效果极好。在我国,本课程近年来首先应用于职业经理人培训,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已经逐步走入了部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课堂,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竞技比赛活动。
ERP沙盘实训系统应用于教学具有较大优势。(1)填补了教学实践空白,丰富了教学手段。通过搭建生动的、可模拟的现实企业管理经营氛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切实的方式体会商业思想,足不出校获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机会,增强了娱乐性,激起参与者的竞争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2)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传统教育方法中专业壁垒往往禁锢了学习者的发展空间和思维方式,ERP沙盘实训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一次模拟经营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引入创业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ERP沙盘实训将学生组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通过模拟六年左右的经营,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在生存中求发展,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就业竞争力也显著增强。
1.2 ERP沙盘实训在教学中推广的问题
尽管如此,ERP沙盘实训课程在教学中推广,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推广,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1)人力财力受限。目前市场上流行的ERP沙盘实训系统,盘面和软件系统每套需要十余万元,并需要配备一定的实训场地,学校往往投入比较谨慎。同时,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指导教师缺乏,自身知识体系也有限,难以适应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培训和指导工作。(2)演练过程复杂,学习周期较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年龄较小,大部分刚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面对复杂的演练过程,学习周期较长,对各种岗位职责也理解不到位,甚至由于一时发懵而产生抗拒心理。(3)综合知识点繁多,学习针对性较弱。一般每个模拟经营团队需要五到六种角色,包括CEO、财务、生产和销售总监等,涉及综合知识点繁多,对于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来讲,在没有开设全部相应专业的情况下,由单一专业的学生来兼职,又会出现实践内容跨度较大,教学针对性减弱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为使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早日体验到ERP沙盘实训的魅力,快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文作者在深入研究并亲身体会ERP沙盘实训课程基础上,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提出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和针对财务会计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应用方案。该方案大大简化了目前流行的ERP沙盘实训流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德育内容,在应用探索中,已初步取得了成效。
2 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研制
2.1 系统定位
简化版沙盘实训模拟教学系统(以下简称“简化版沙盘教学系统”)是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和教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体验式教学实践方法为目标,以成本低廉、易教易学为特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系统。
2.2 研究内容
(1)需求分析。在多次进行ERP沙盘实训模拟经营基础上,发现现有各类系统产销模拟过程中的很多元素和变量实际上可以进行简化,但是模拟经营6年为一个周期不能减少,否则模拟效果不佳,并且学生容易出现目光短浅,追求短期利益的思想。根据必要性原则,将模拟经营需求进行了简化,主要包括:只生产P1和P2两个品种;设计A和B两种厂房,并将生产线规划为手工、半自动和自动三种生产线;设置本地、区域和国际三种市场,取消了流行ERP沙盘实训系统中的亚洲市场;对各项费用进行了梳理,取消了转产费等复杂费用;全部金额以学生习惯的“万元”为单位;财务结算内容留出接口,详细的核算过程可嵌入手工财务核算或者会计电算化核算教学内容。
(2)指标体系和规则设计。指标体系设计主要是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了重点设计和清理,让学生在实训中加深对指标定义的理解。包括资金期初数、期末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经营者指数、所有者权益等,为了激发教学兴趣,提高学生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还设计了最终得分、用户积分等指标。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得分规则、扣分规则等,如最终得分=权益*(1+经营者指数/100)-扣分。制定规则的原则是以财务核算为主,增加财务分析内容,渗透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生统筹考虑,全局站位,综合运用。
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更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一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具有指导本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素质川:(1)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验、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2)应具备“三动手”—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3)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操作人员的“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维修人员的“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等。(4)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1)知识结构。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熟悉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2)素质结构。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必须具有敬业精神。(3)能力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了“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重任。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原来主要从事开放本、专科和普通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研究生占83%,都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还有教授和副教授,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院成立之初,已意识到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要求,及时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或到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教师基本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但还有不少教师未达到要求,他们所缺乏的主要是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尽快地帮助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笔者提出建设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议。
(1)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虽然“双师型”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双师型”的含金量。
(2)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发达国家或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3)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高校教师必修的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4)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也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单位进行锻炼。要求他们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5)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教研室可以安排已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帮助未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
(6)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兼职教师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已成为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正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商谈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事宜,这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了积极的准备。
(7)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
对于具备“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如增加校内津贴等。
(8)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学院还没有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职称仍用“普通本科标准”。其实,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对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可以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做出的许多相关指示和规定,从经济发展趋势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组织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9)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52-02
汽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自启动以来,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团队广泛开展调研,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课程与资源开发,初步建设了基于信息平台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建设中心、课程中心、学习中心、素材中心、互动中心等5大中心和培训认证营、技能竞赛网、校企直通车、车友服务站4个拓展模块,取得了比较丰硕的阶段性建设成果。
一、项目建设阶段性成效十分显著
启动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后,由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联盟,召开了成立大会,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沟通,在不同区域召开了有关资源库申报和建设的研讨会7次,制订了资源库申报和建设方案,统一了资源开发标准,为项目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两年的建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推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源共建共享和知识产权保障机制、资源持续更新应用的动态监测机制和激励监督机制等;资源的深度利用,引领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资源库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设计了“四阶段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
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专业能力递进规律,结合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岗位说明书进行分析,设置了“销售顾问”和“服务顾问”两大核心职业能力模块和“二手车鉴定与交易”和“事故车查勘与定损”等职业拓展能力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按照“六步教学法”课程开发流程构建了融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四阶段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二)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平台
项目联合天津硕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了面向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及社会学习者四类用户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平台,架构了5大中心(专业建设中心、课程中心、学习中心、素材中心及互动中心)和4个模块(培训认证营、技能竞赛网、校企直通车、车友服务站)的基本框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扩展性。经过3年建设,素材中心、课程中心和学习中心已初具规模。
(三)建成了有5698个素材的“素材中心”
素材中心是由海量的最基本教学功能的、不宜再分解的、最小的微教学元件组成。以汽车服务贸易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及知识点为单位建立素材中心,通过“7+7+1”课程资源(分别指7种教学应用类型资源、7种媒体类型素材,1是指微课程)。根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经过3年建设,团队前期已对专业岗位技能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资源、培训资源进行建设开发,已建成了5698个素材,其中非图文比例达51.1%。
(四)开发了包含10门专业课程的“课程中心”
课程中心是面向教师用户定位“辅教”功能的中心模块,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课程要求,利用素材库的素材资源灵活组织教学内容、辅助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已开发完成《汽车商务礼仪》《汽车服务接待》《汽车顾问式销售》《汽车配件营销与管理》《二手车鉴定评估与交易》《汽车营销技术》《汽车客户关系管理》《汽车保险与理赔》《事故车查勘与定损》《毕业顶岗实习》等10门课程的大部分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设有课程介绍、教学设计、电子课件、学习手册、任务工单、引导动画、重点微课、互动游戏、说课视频、授课视频、示范视频、课程漫画等栏目。教师用户登录进入课程中心后,选择课程查阅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教学方案,下载教学设计、项目任务书、教学课件、学习手册、教学视频、演示视频、测试习题等各类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应用微课、漫画、音频、动画、案例、游戏、积件等媒体类型素材搭建的“慕课”实施教学。
(五)建成了可开展“O2O学习”的“学习中心”
本资源库平台为教师用户个性化搭建课程和组织教学。通过调用素材中心的碎片化素材,以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将多个素材结构化组合形成积件,再以学习单元、工作任务等项目为单位建设模块化课程。教师搭建的课程包含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过程记录、教学评价等环节,支持“O2O学习”。
在“查阅任务”环节,学生在资源库平台上查阅“项目任务书”,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微课学习”环节,学生学习与任务相关知识点的微课,主要是观看微课教学视频、完成微课进阶训练、在线与教师互动交流;在“课后训练”“上传作品”“互动评价”环节,学生在课外完成拓展训练,为了检查学生的训练效果,小组内拍摄照片或微视频,并将其上传至资源库平台,师生对作品进行互动评价,不但给了学生展示机会,还进一步充实了资源库。
学生通过教师组织的在线课堂,进行课下学习,观看微课、查找学习资料、作业、测验、在线提问、讨论、聊天,参与投票,调查,进行课程评价。通过使用资源库巩固所学知识、实现拓展学习。同时,对于素材资源,学生也可以进行搜索、收藏、评价等。
二、试运行效果显著,使用效率高
已建资源全部在专业教学资源平台上试运行,线上运行良好,用户活跃度高,平台在线注册已达到4500人。建成的教学资源库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平台资源在网络课程学习、布置作业、通知、答疑、讨论、评价等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网络平台总访问量近35万次,其中网络课程总访问量近26万次,教师授课、搭课与学生互动交流、课程论坛答疑28990余次。
同时由于在部分课程中融入了游戏化学习和体验学习理念,将游戏思维和游戏机制运用到网络课程设计中,发挥游戏的动机激发、多重交互、及时反馈等优势,在富有趣味性和高度参与性、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建构知识,深受学生喜爱,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平台内学习记录超16万次,作业提交2693次,考试活动提交2940次。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预期效果
(一)用户数量实现“两个一”
形成全面、系统、标准、规范的专业课程资源体系和开放的共享信息平台,并同时跟进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有效服务汽车贸易服务相关专业教学。预期实现个人注册用户1万人以上,单位注册用户100个以上。
(二)资源数量实现“两个二”
运用简单易懂的文本、重点突出的图片、内容丰富的PPT、形象生动的FLASH、声情并茂的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的微课、权威专家讲坛等多样化资源形式,依托自主、智能、交互、个性化、一站式的学习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需求。预期建设20门课程,2万条素材资源。
(三)学分互认实现“两个三”
将全国开设汽营专业的院校聚集在一起,逐步学标准、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各自选取3门共享课,在30所院校中开展部分或完全学分互认。
(四)企业培训实现“两个四”
项目建成后,将为汽车贸易服务行业在岗人员提供远程培训、继续教育服务,使校企融合更加深入,实现产学一体化。预期遴选4家知名企业,建立4门员工培训课程。
四、特色
(一)资源平台采用行业领先技术
资源服务平台采用网络存储构架,利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实现网络型分布式存储与管理,用磁盘阵列进行备份。由高性能的中心资源服务器、存储磁盘阵列,以及各个合作院校专业资源服务器和存储磁盘阵列组成资源服务平台体系。既保护各职业院校资源库的知识产权,同时又方便对授权用户提供资源服务。
(二)课程体系设计贯穿素质教育理念
基于职业行为导向,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项课、拓展课和实习等六类课程,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每门课程当中,形成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三)运用“O2O教学”,把课堂放在桌子上口袋里
“线下”学生进行项目训练、现场展示等;教师进行讲授、指导等。“线上”学生开展查阅任务、微课学习、上传作品、互动评价等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在线答疑解惑、批改作业等。此外,还可通过基于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学习,实现将课堂放在桌子上、口袋里。
(四)嵌入品牌企业订单班课程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引入品牌企业培训课程,如宝马BEST项目、保时捷PEAP项目、北汽BSEP项目等营销类课程,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
五、结论
汽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自启动以来,项目建设阶段性成效十分显著。设计了“四阶段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建成了有5698个素材的“素材中心”、开发了包含10门专业课程的“课程中心”、建成了可开展“O2O学习”的“学习中心”,并且试运行效果显著。预期建成后,在用户数量、资源数量、学分互认、企业培训方面将会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JK013QJG001)]
参考文献:
[1] 陈光海,韩晋川,黄华.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1)
[2] 许祥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7)
[3] 安铁民.《高尔夫战术策略》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1)
[4] 于含,张蕾.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资源库建设研究[J].电子商务,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