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17:59: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内部审计外包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内部审计外包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成为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一、对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认识
1.内部审计外包的概念
内部审计外包又被成为内部审计或内部审计的外部化,是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的部分或全部职能以契约的形式委托给具有审计能力的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来执行,它和传统内部审计的最大区别就是审计主体的变化。
2.内部审计外包发展历程
在1988年,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开始游说一些企业外包内部审计业务,但是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1991年4月,有消息称美国的一家大银行将其内部审计部门外包,引起巨大轰动,虽然事后证实这是一则假消息,但内部审计外包却开始由此得到迅速发展。
3.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主体
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机构包括咨询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的组织机构等。根据调查研究显示,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主体。
4.内部审计外包形式
从整体上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主要分为部分外包以及全部外包两种类型。其中部分外包又包括补充、审计管理咨询、以及合作内审三种形式。而全部外包主要用于企业缺少内部审计部门的情况下。
5.内部审计外包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共同构成了审计监督体系,他们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并互为补充。两者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不同点,相同点主要是目标相同,都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审查;不同点主要是两者的审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同、审计范围与时间不同、审计程序不同等。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1.会计师事务所为内部审计外包提供了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会计事务所也在不断开拓其业务范围,逐渐形成了以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为基础,会计、税务、咨询服务等各种业务全面发展的格局。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作为对咨询业务的拓展,逐渐被更多的会计事务所所采纳,将成为其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一点是,会计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完成有能力胜任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提供较好的服务。和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性比,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内部审计服务已经成为了标准化产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制定了关于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不断修改和完善,为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随着企业内部审计行业规范的完善和统一,内部审计逐渐成为一项标准化服务,内部审计知识作为标准化服务产品也能够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与产品标准密切相关,因此内部审计定价和考核标准的统一使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从而降低了内部审计交易成本。同时,作为内部审计外包的主体,会计事务所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并且根据客户需求,借助于专业技术的发展,着力提供具有特色和特点的服务产品。
3.内部审计外包影响了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会计事务所往往凭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财务核算、以及业务流程等状况的了解,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首选单位,但是由于其既提供外部审计又以供外部审计,于是就容易对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产生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会计事务所一般由两种选择进行回应。首先,对外部审计的客户不会提供内部审计方面的服务,这样不管是部分还是全部外包,都避免了因为经济利益联系而对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所构成的威胁,有效保证了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其次,对于外部审计客户,会同时提供有关内部审计的相关服务,并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对外部审计的独立性所造成的威胁。
三、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和控制
1.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类型
1)泄密风险
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外包项目的选择原则是尽可能保护核心机密,对于企业的核心技术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外包。但是由于内部审计不可避免的会军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企业刮泥经营中的深层次内容,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存在一定的泄密风险。
2)选择外包单位风险
外包单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外包的成败,一旦与实力不足的单位合作就可能会遭受较大的损失。外包从本质上来讲是借助外部资源,力求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行为,如果选择的外包单位不保险,反而会增加成本投入,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丧失独立性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是如果所选择的外包单位同时还是外部审计机构,那么就较为容易丧失外审的独立性,造成信息的舞弊、失真等不良后果。
2.外包风险评估
企业在进行外包风险聘雇时,需要考虑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方针、内部审计业务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外包的要求、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内部审计应急计划、外包单位工作业绩、以及对外包协议的评估等。
3.外包单位选择
在选择外包单位时,首先要考虑外包单位本身的软实力,例如业界口碑、专业实力、文化理念、发展前景等。其次,在选择出几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外包单位后,要从定量角度来进行比较,考查外包单位的价格指标、财务状况、以及服务质量等。
4.外包合同审查
外包合同是企业和外包单位进行相互约束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合同中对于外包费用、质量标准、应急处理、严守机密、违约赔偿等要有详细的规定,并作为正式的书面文件加以保存,避免以后发生纠纷。同时,由于社会环境和企业内外部环境会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结合现实需要对合同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工作的更好发展。
四、总结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促使企业着力进行组织重组和流程改造,为了减少成本支出,一些企业逐渐把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历史较短,发展还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外包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聂丹丹.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选择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9).
[2]于海云.浅析企业内部审计服务外包的风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0).
一、问题的提出
内部审计既是一种监督成本,也是一种守约成本。作为守约成本,它的发生是由于高级经理为满足外部参与者、尤其是股东对委托责任的需求。Shere和Kent提出,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一种附属职能,“不同的是内部审计成本是直接由经理引起的”。就某一企业来说,如果内部和外部审计过程的总成本可低于只有外部审计时的成本,人就更愿意支付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结合之所以会节约成本,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内部并且具有专门的行业知识,比外部审计更有效率。而且,内部审计也是一种反馈机制,管理部门可借以弥补各种程序上的缺陷,以避免其对内部控制系统和公司的财务状况甚至对整个公司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内部审计成本也是委托人为了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而发生的监督费用。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责任报告”,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建立在组织内部、服务于该组织的独立评价活动”。早期内部审计是经理的“左膀右臂”,主要是用于协助管理当局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降低公司的成本支出,从而最大化公司的利益。
但是,近年来,从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公司案件”、“施乐公司案件”直至国内的“银广厦”、“麦科特”、“郑百文”等一系列事件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热点,人们在讨论会计诚信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同时,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审计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认真履行其职能,使其有效性大大削弱。在此背景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内部审计外部化最早是由安永、毕马威等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提出来的。所谓内部审计外部化(internal audit outsouring),又被称为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完成。
谁能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呢? 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提供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以及其他类型的组织机构。Kusel等调查显示,国际上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地方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专家、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都可提供外包服务。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内部审计主要是服务于内部管理的,它是企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通常,内部审计服务主要面向公司管理当局(监督下属机构及人员的行为)和公司董事会(监督公司最高管理当局的行为)。如果内部审计是因为问题而产生,其目的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推论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推断,内部审计就有可能外部化,只有这种外部化能降低企业的总体成本。
根据委托理论,成本构成了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它降低了企业的价值。企业家为最大化企业价值,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求得生存,必须要寻找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Jenson & Meckling认为,在搜寻最有效方式过程中,审计成为降低监督成本和成本的一个有效选择:“既然外部和内部监督成本都是由所有者―经理人承担,那么,所有者―经理人将会为自身利益考虑,寻找一种成本最低的监督方式。在有效的市场环境下,既然外部审计的成本是由人承担,当人发现让内部审计部门为外部审计服务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时,他当然乐意如此,让内部审计部门为外部审计服务,还具有较强的“信号传递”作用,让外部审计者感到潜在的审计风险较低,从而进一步降低审计签约过程的成本。
内部审计部门监督作用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高管理者的干预。即便公司明确规定公司最高管理者不得干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可直接向董事会报告等,公司管理者还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以至干预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运作和审计结论。因此,将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专门的会计职业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将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样,公司管理者聘请独立的注册会计师担任内部审计工作,也具有极强的“信号传递”作用,可以让公司的所有者相信,公司管理者将自己置于专业机构监督之下,管理者不会、也不准备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在美国,一些大型的保险或共同基金组织,已经将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专业人员。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
以上我们通过委托理论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内部审计究竟能否外部化?特别是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并没有建立系统、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企业只有在进一步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与弊之后,才能进行权衡和选择。
1.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其实际工作总和管理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内审部门不能公允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另外,在利益牵制下,内部审计部门也需要迎合管理层的要求,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这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可能会失去独立性。外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由注册会计师来完成,能站在一个客观和公正的立场上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其结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因此能够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
(2)提高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专业咨询机构拥有大批专业化人才,企业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的要求选用合适的人才。同时,外部注册会计师经验丰富,熟悉不同行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色、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符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从而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3)利用外部优势。面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明显不足的现状,内审业务外包能使企业利用自身所没有的专业技能,引用外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理论,获得竞争优势。
(4)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必须设置相应的内审部门,配备相应的人员,其花费的支出也可能会大于产生的效益。而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外部审计组织拥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将高额服务成本分摊给大量客户,实现等效服务下的成本最低或成本相同下的更高效服务。再者,传统以财务审计为主要目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职能逐渐向经营效益审计、风险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面拓展。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相应的会计、管理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培养满足这些需要的专业人才,对企业来说,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后,企业将节省相关培训费用,能够起到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
(5)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它们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企业完全可以将内部审计的相关业务交给相应的专业服务公司去做,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又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起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2.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局限性
(1)内审外包能否提高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一项基本的职能是通过实施审计,对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在监督和评价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对谁独立、由谁领导、为谁服务的问题很重要。目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种是受公司最高管理层领导,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等地位。一般来说,在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下,由董事会领导的内审机构独立性较强,而由公司管理层领导的内审机构由于直接或间接受制于公司管理人员,独立性会受到削弱。也有人认为,内审外包后由于直接或间接受制于公司管理人员,独立性会受到削弱。有人认为,内审外包后由外部第三方对公司管理层进行审计,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我们认为,这样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如果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话,由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将其外部化就更是锦上添花。而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的股东会和董事会被内部人所控制,公司的审计往往由几个内部董事说了算,会计师事务所要想承揽业务必须和公司的当权者搞好关系,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当权者服务,此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外包也无法增强其独立性。因此,内部审计外包能否提高审计独立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2)内审外包能否节约成本。这里所指的成本不仅包括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的经济支出,还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由于对内部审计的关注而耗费的体力和精力的人力支出,这一部分支出可以通过机会成本来进行衡量。企业设立内审部门的总支出是企业经济支出和人力支出两者之和。内部审计外包的支出主要是企业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的审计费。企业衡量是否外包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实施内部审计获取相同收益的情况下,当企业从外部购买审计服务的支出低于企业设置内审部门的总支出时,应当向外部购买审计服务;反之,则应当设立内审部门,以节约经济资源。因此,笼统地说内审外包能够节约企业成本,是不科学的。企业在做出内审外包决策时,应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算一笔账。
(3)内审外包能否提高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鉴证和审计业务,服务对象广泛,执业经验比较丰富,对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审业务时,可以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企业出谋划策,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文化融合的作用。而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他们更加熟悉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等情况,且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其利益和企业的前途紧密相连,他们更为关心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状况,对企业的依赖度和忠诚度都比较高。与外部注册会计师相比,内审人员能从企业利益出发,提出一些更为适用、更为相关的建议和评价。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内审人员可能会和一些管理人员勾结,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一些漏洞为个人谋取私利。那么,究竟谁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呢?我们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决策时考虑本企业具体情况。如果企业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那么最好的选择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外部审计师,才能对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实施有效的监督。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内部审计外包可行性的分析,内部审计外包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审计独立性、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及成本节余等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在决定是否采用内审外包的方式时,应着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所处行业特点、企业文化和现有内审部门的能力等多方因素权衡利弊。内部审计外包与否,最终要由管理层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决定,要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的竞争来实现。内部审计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内审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作出内审外包的决策后,应仔细选择提供内审服务的外部审计机构,评价其专业胜任能力、执业信誉、运行控制情况、财务状况,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内审外包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建波蒋晨霞: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探讨.财会通讯, 2004,11
[2]张宇宁彭志平:浅谈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与弊.财会月刊(会计),2002,4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内部审计组织的审计人员实施的,是全体内部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都必须参加的自律行为。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委托者关注的焦点,其直接目的是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合理性、效益性和效率性,更好地服务和实现审计目的。
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是防范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成本的需要,是内部审计职能机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它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服务作用的发挥水平,强化内部审计外包服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贯穿于每个外包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对外包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好坏,成为衡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之一。
二、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现状
目前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从总体上看,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落后于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的需要。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受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法规、审计队伍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缺乏明确的标准。在企业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上,相对偏重于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和内部审计业务规范建设,相对忽视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标准等内部审计管理规范的建设,造成的结果是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标准建设滞后,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无章可循。缺乏对外包审计的过程、成果进行有效执法的行为准绳。
2、目前内部审计外包成果普遍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质量现状体现为“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实务中有时发现审计方案重复拷贝不走样。审计方案换换企业名称即可,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内部审计质量;“重审计委托、轻审计过程监督”,内部审计项目初次外包之前,外部审计服务供应商选择相对谨慎,至少程序上比较规范,一旦内部审计项目发包以后,有时会造成内部审计过程走过场,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效能就大打折扣。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对法律法规不熟悉,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谨慎态度和判断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表现得缺乏审计专业素养。如对审计项目准备不充分,审计计划缺乏可行性,审计外包手续不完备;外包审计责任不明确,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等等。
4、工作底稿及审计档案的存档问题。在实务工作当中。由于内部审计业务进行了外包,外部中介实施审计的工作底稿常常由其自行保管,造成委托单位审计底稿保留不完整甚至没有保留内审工作中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有的单位审计工作底稿即使保留,其后续的分类、归档工作也不及时,造成后续外包审计项目质量失控的风险。
5、内部审计服务合格供应商的选择问题。在企业的外部审计外包当中,通常由于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认识问题,有很多来自审计职能部门自身不能左右的力量影响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供应商的选择,如成本预算约束、公司利益相关方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环境有待改善,不是由企业专业职能部门主要决定内部审计服务提供商。
6、外包审计人员执业素质相对不高。鉴于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较小,且内部审计的风险与外部审计的风险、责任完全不一样,会计师事务所在安排项目人员调度时,往往将能力相对较弱的从业人员安排到内审业务当中,内部审计服务项目往往成为外部审计机构“练兵”的场所。尤其在事务所业务紧张的时候,人员安排捉襟见肘的情况更是严重。
三、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内部审计外包的质量控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原则;审计活动能够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实践当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情况。
1、外包单位承诺履行情况。内部审计外包承接机构是否按照承诺派出符合相应资质和经验要求的人员参与内部审计,审计人员调整事先征得内部审计委托方同意;是否按照审计业务约定书规定的时限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并提交审计报告;是否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不对外泄露委托方和被审计单位资料与信息。
2、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否按照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要求实施审计,取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测试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是否符合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的要求;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核实;报送内部审计机构委托方的审计工作文档是否完整、规范。
3、审计工作效果。内部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要客观、准确、清楚、扼要;对委托方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及审计工作是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4、执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内部审计外包承接机构是否审计力量较强,整体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熟悉委托方业务;审计人员工作态度与作风较好,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审计人员能严格遵守审计纪律;遵循客观性要求,向委托审计的内部审计机构如实报告所有重要审计事项。
四、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外包质量评价体系。要借鉴先进公司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得的成功经验,建立公司统一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执业规范、准则和评价标准,对于促进内审工作质量管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内部审计的审计评价普遍存在只重视定性分析,而轻视定量分析的状况,而定性分析有时又难以准确把握,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因此,建立详细可操作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区分责任和绩效考核,为体现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为内部审计质量提高提供保障。制定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既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又要便于前后期对比和经验总结,避免在制度规范中出现过多的文辞费解和
不易操作等缺陷。
2、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分析,考虑哪些项目需要外包以及外包什么程度,然后根据资源状况选择适当的外包形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成本效益作出外包决策。如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可以采用“专项外包”的形式,借助信息系统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而对那些内部审计业务很少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聘到高水平的审计师,如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都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效益来决定。但是成本不是企业管理层决定外包的唯―依据,审计服务的有效性,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3、注重对委托项目“两端”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从委托―计划―实施―报告―复核―公告―整改等各个环节,一般来讲都要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就像企业生产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这样才能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具体地说,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按作业顺序来,可以分为审前控制、审中控制和后续审计。审计前的控制主要是有关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内审监督协调员选派的控制;审计过程中的控制主要是健全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体系,在保证审计取证和复核时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则既要有结论,又要有详细的记录,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然”,以及监督撰写高水平的审计报告;后续审计主要是对内审审计报告发出后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保证审计质量和审计水平的提高。
但是,既然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服务供应商,作为内部审计职能机构或对应企业职能机构来说,就要扬长避短,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重点抓好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两端,即审计委托项目的选择、内审方案的审核和内部审计报告的出具,让会计师事务所发挥其长处,加强对审计项目过程中的审计质量控制,重在发现审计问题,实现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外包的“前端”的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项目选择要考虑:一是管理层关注与公司当前主要中心工作相关的项目;二是企业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三是内审力所能及、能够获得被审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四是连续多年审计发现问题难以彻底整改的项目;五是选择审计数据和资料来源有保障的项目。
审计方案制定控制:首先,应要求外部审计师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在摸清被审对象总体情况的前提下,明确无误、科学、合理地指导外部审计师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目标、内审人员分工安排和审计时间等。并明确内部审计师对外部审计师的监督和指导责任;其次,应使所制定的审计方案全面具体、细化到位、便于操作,完整体现审计的全过程要求;最后,应明确规定审计方案调整的情况和审批要求。减少审计方案调整的随意性。
内部审计外包的“后端”的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是审计报告编制复核。审计报告是会计师事务所向企业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是企业内审机构向被审单位下达审计结论的依据,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企业应对提交的内部审计报告在允许的条件下实施三级复核。即重点复核:一是审计事实是否清楚;二是审计程序是否合适,是否实现审计目标;三是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四是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五是审计建议是否利于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增加组织价值;六是审计报告的结构是否完整、层次分明,用语是否规范。
4、建立内部审计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在企业内部,在内部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自查的基础上,审计职能机构对内审结果的监督检查,主要措施是分级督导和内部互查,但是督导具体职责不明确,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会不甚明显,因此要将审计责任追究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明确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责任,特别是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控制要确定专人负责检查与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影响质量的要素解决于萌芽之中。在外部检查与监督方面,内部审计委托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制定明确的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和方法,有重点、有选择地对重要的审计项目进行检查,帮助和督促被内部审计加速审计整改步伐。内部检查与外部检查是相辅相成的,应以内部检查为主,外部检查为辅,外邮检查仅帮助和指导内部审计建设与发展,而内部检查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校正性过程,后者更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效果性。
对于内部审计的结果,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指标、标准,来判别从主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复核部门、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结果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健全的追究责任制度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督导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要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审计督导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对于监督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不称职的员工,首次责任认定后应予以劝诫,帮助其提高质量控制的认识意识和业务水平;屡次认定责任失职后,对不能满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要求的人员应予以进行内部岗位轮换,甚至建议调出内部审计职能部门,以示审计质量控制的严肃性。
对于内部审计外包质量控制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应按照合同条款予以扣减审计费用并同时降低该供应商下一年的内部审计服务单价;对于审计质量持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应该列入“黑名单”,永远不得进入企业的审计外包服务候选供应商行列。
五、内部审计外包审计质量控制注意的问题
不可否认,外包会计师事务所等供应商整体而言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见识,但不能因此就断定内部审计外部化后的内部审计质量就一定高,而完全依赖外包审计解决企业发展中应由内部审计解决的问题。现实中,内部审计外包本身有一些固有的风险,尚需注意其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
第一,内部审计外部化后,企业委托关系的链条加长,同样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加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
第二,审计面对的内控环境,不能仅仅依靠雇员道德来遵守,在强大的利益驱策下,道德的力量有时候会变得很微弱。另外,这些约束真正发挥效力的时候是在事后,往往以某种处罚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在事中的约束效力如何很难得知,所以根本无法保证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审计质量。事实上,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审计质量恰恰就得从每个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做起,实施全面的质量控制。再次,外部审计的视角上的缺陷和审计范围可能受到的限制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外聘会计师事务所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通用有余,专用不足,处理具体问题时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企业缺乏深入地了解,未必能很好地契合企业实际,从而也很难保证审计质量。
第三,外部审计服务供应商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管理层所需,不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目标而展开审计工作,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产生风险的因素较多,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这些构建指标原则包括:科学性、有效性、整体性、实用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总体上,外包风险因素可归纳为三方面,即:企业或组织方面因素、合同方面因素、外包合作方的因素(见表1)。具体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目标背离风险 审计项目实行外包后,外包人员是以完成合同为目标进行审计,而不是以帮助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为目标的。同时,审计风险大于利得时,合作伙伴会采取回避策略,而不是考虑如何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以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
(二)竞争力下降风险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或组织发展的动力,在审计项目外包后企业或组织要想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势必向合作方泄露部分核心机密,这样就会影响长远的竞争优势。
(三)内部审计职能缺失风险 当审计项目外包达到一定数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或组织会变得越来越依赖外部合作者,而外部合作者与企业或组织的谈判地位发生变化,外部审计索要的佣金会越来越高,但服务水平则可能下降。
(四)合同履行风险 企业或组织实行审计外包,是与外包企业签订合同,目前中介机构鱼龙混杂,而且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或组织难以掌握外包企业动态,这可能导致外包方提供的服务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从而产生一定的风险。
(五)内部审计外包可能引发寻租行为 企业或组织实行审计外包,外包方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影响力去影响企业或组织的计划、目标的制定,从而对企业或组织造成伤害。
二、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管理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在内部审计外包风险评价中,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企业或组织的经济活动很难精确地线性表示,导致对外包风险评审不够准确,难以向管理层提供公允的建议,从而影响到外包决策。模糊数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客观存在的模糊现象。是认识模糊现象并使之精确化的实用工具,借助于模糊数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应运而生。模糊综合评价法把所有因素综合起来考察,同时又通过权重把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区分开来。因此,模糊数学在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管理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由于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管理评价是多因素、多目标、多层次的复杂大系统的计算工作,可利用层次分析的思想,将全系统产生风险的因素,按某些属性进行分层,由高层到低层,逐层分块综合评价。
1.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企业通过协议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委托给外部的专业机构或人员。内部审计外包是伴随着企业将公司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而产生的。内部审计外包与内部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主体发生改变,变为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咨询机构。内部审计外包的内容包括财政财务审计、经营审计、项目审计、系统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
2.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
国外学者Martin、Lavine(2000年)提出内部审计外包有四种形式:(1)补充式外包,即企业仅仅依靠内部审计人员无法独立完成一项审计项目时,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或人员共同完成审计项目。(2)审计管理咨询,即对客户提供与内部审计有关的帮助,例如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相关人员等。(3)全外包,即企业内部不设立专门的机构,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外部机构,中小企业经常采用该种形式。(4)替代,即以外部机构替代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替代包括部分替代和全部替代。
二、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行的必然性
由于内部审计传入我国时间很短,因此始终是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很多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显现出一些明显的问题,导致必然要将内部审计全部或部分外包。
1.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甚至将内部审计部门置于财务部门的领导之下,或者并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我国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内部审计部门只是形式上的作用,并未在实质上达到效果,未起到企业增值的作用。
2.企业内部业审计人员不足,而且其能力不够。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就会想办法降低成本,而用人成本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能并不是企业的主要增值职能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得到最少的人员配置,并且很少对相关人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的需要。
3.目前很多企业只将财务收支作为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即使涉及到财务审计以外的其他内容,效果也很难达到理论的预期。这种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持久经营,对了内部审计行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利的。
三、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意义
内审外包依靠外部机构或人员的经验和智慧,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合理建议,所以内审外包具有普遍的意义。
1.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
内部审计外包降低成本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内部审计需要大量专业的人员,减少人员的雇佣成本,节约相关人员的职业培训费用;(2)降低与内部审计有关的信息技术成本;(3)由于外部咨询机构市场的竞争,企业可以选择在相同的外包费用之下,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
2.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咨询机构的优势在于客户涉及到各个行业,在各个领域都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审计人员。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审计目的和内部审计机构现状,选择适合企业的外部审计人员参与内部审计项目,提高整体审计水平。外部注册会计师具有严格的职业道德约束和法律法规的监管,所以更加注重审计质量。
3.有助于企业改善内审技术
当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与会计事务所的人员共同完成审计项目时,内部人员可以在与外部人员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到外部人员的经验,熟悉有效率的工作流程提高业务能力,改善企业的整体内部审计技术。
4.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外包充分利用了专业的人才和充分共享了社会信息资源,将不同类型的审计经验传授给不同的企业。这种分工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各自的优势,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内部审计外包的现实基础
1.法律方面
在我国,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尤其是上市公司要求更加严格。内部审计外包作为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一种方法,只是将内部审计的实施主体变成企业外部的机构,在法律上并没有受到限制。
2.社会供给方面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迅速,每年都会有很多各个行业的人才加入到审计行业,这就为内部审计输入了大量的综合性人才。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广泛,会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其专业能力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无法达到的,所以在外部专家的帮助下企业能够更有效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今年来,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财务报告审计仍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主要业务,行业竞争激烈性造成其利润明显下滑,会计师事务所亟需新的业务来填补利润下降。外包服务为事务所开辟了新的盈利领域,降低风险和高额收益使得会计师事务所更乐于提供此类服务。
3.市场需求方面
现在,很多认识到内部审计有效实施对企业价值的重要性,但受到企业自有资源的限制,这时企业必须寻求外部的力量帮助自身发展。内部审计外包能够满足管理层的要求,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得到提高质量,利用外部机构的发现并提出企业长期存在的经营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企业长期良好的发展。因此,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将外包的实施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五、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受到的影响
1.有利影响
会计事务所受到有利影响主要有:第一,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规模经济效用。在固定成本很大的情况下由于客户众多,平均到每个客户的成本并不高,降低单位服务成本,最终降低费用;第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注册会计师传统的工作是对企业外部审计,内部审计与其在目标和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在执行内部审计业务时,能够使注册会计师了解到各行业企业特点,转变思维方式,更有助于其开展咨询服务,提高其综合实力,对其自身和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内部审计外包的概念逐渐开始流行,发达国家一些企业为了重整组织和改造流程,逐渐将一些非核心业务或非专业领域外包。直到现在,内部审计外包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备受争论的问题。
目前研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的课题逐年增多,但是大多数是理论性的规范研究,倾向于分析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问题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展望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研究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如何对国内外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决策做出指引和提供依据,个人认为,是关于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明确内部审计外包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为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作出评价标准和依据。
二、文献综述
Martin和Lavine(2000)阐述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四种形式:(1)补充。通过补充,外部承包人和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一起完成短期内需大量时间或需要专门技术的工作(2)审计管理咨询。这是对原有咨询或审计项目的扩展,组织可能设立内部审计职能,也可能不设立(3)全外包。公司并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全部由外部机构提供内审职能(4)部分替代。用外部机构部分替代现有的内部审计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合作内审。
王光远和瞿曲(2005) 对内部审计外包做了述评与展望。他们对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发展做出了梳理,并从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外包问题进行了深层分析,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提出意见,作者认为应客观地分析内部审计外包问题,避免受职业利益的影响,还要考虑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不能忽视社会公开化程度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最后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展望,从内部审计本质、内部审计外包解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三个方面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展望,他们认为运用实地研究来分析组织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相对实验研究或问卷调查而言,更具有重大意义。
刘斌和石恒贵(2008)选取了70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证分析,这些公司都是在2007年披露内部审计职能的。研究发现,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的开展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是影响内部审计外包程度的主要因素,即内审资产的专用性越低,内审活动开展越不频繁,审计委员会未成立或未有效运作,公司越可能将内部审计外包。
Peter、Nava(2006)等人运用回归分析模型来阐述内部审计外包的决定因素,他们对99家澳大利亚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内部审计外包的决定因素,这99家公司中,54.5%是完全内置审计部门的,而另外的45.5%将部分或者全部内部审计职能外包。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和内部审计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显著相关。研究中还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则越趋于内部审计外包,规模越小,则更适合内设审计部门。
三、研究假设
本文认为,决定企业是否适合内部审计外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公司规模、内审部门审计技术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财务报告是否出现日后更正、年度报表的审计结果。
1.受自身认识、资源和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存在很多瓶颈,如内部审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内部审计审计技术和设备落后等,因此,规模较小的企业适合内审外包;因而提出:
假设1:上市公司规模越小,越适合内部审计外包。
2.内审部门审计技术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也是影响内审外包的重要方面,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审计人员素质保证不了审计的质量水平,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可以考虑内审外包;于是提出:
假设2:上市公司内审技术落后和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则适合内部审计外包。
3.笔者认为,财务报告是否频繁出现日后补充更正是对内部审计实施效果的一个衡量标准,若企业出现报表报出后日后补充更正,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设想,内部审计在职能履行上有一定的不足,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因此提出:
假设3:上市公司频繁出现财务报告日后补充更正,则适合内部审计外包。
4.最后,若年度审计报表出具的是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时,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内部审计是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监督职能的,因此提出:
假设4: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被审计为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则适合内部审计外包。
四、结论及不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外包无法避免,而企业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外包相关问题的决策,之前的研究成果并没有给出直接的依据。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内部审计外包的认识上进行再分析,并提出了影响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4项假设,上述假设对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决策虽能提供一定参考,但缺乏事实数据的支持,这是本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102-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不断产生,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其发展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的稳定地位,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予以剥离,进行外包。
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安达信、安永和毕马威等当时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但在初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至90年代,内部审计外包的增值效果逐渐为人所知,内审外包开始受到重视。相关数据表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实行了内部审计外包,而尚未实施内审外包的企业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正在计划实施[1]。内部审计外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价值增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及模式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
内部审计外包也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来实施[2]。内部审计外包服务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提供,而会计师事务所是企业在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时的首要选择。
(二)内部审计外包模式
在内部审计外包实践中,常见的外包模式有以下四种[1] [3]:
1.补充式外包
补充式外包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的部分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实施。比如在需要专业素质较高、技术性较强的专门人才对相关项目进行审计时,就可聘请外部的专业人士。通过补充式外包,使内部审计工作得以更好地完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质量。
2.审计管理咨询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逐渐拓展,审计管理咨询成为其现有业务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向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就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给出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3.全部外包
采用这种内审外包模式的企业一般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但由于必要的监督与评价工作,需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第三方,所以这种模式一般在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发挥作用的中小企业中应用比较广泛。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实行内部审计全部外包时会保留企业内部的审计负责人,监督第三方对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并做好内外沟通工作。
4.合作内审
合作内审是指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共同组成一个审计工作小组,并由此工作小组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双方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在涉及到商业机密等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领域时,应该由内部审计人员执行,而具体的审计程序的执行可由外部审计人员进行。
二、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理论基础
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理论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即交易成本。企业通过比较内审外包的交易成本和在组织内部进行审计的成本,从而决定将内部审计外包还是内置。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较两种成本费用时,不能只计算费用,而应该结合两种内审方式所带来的效益综合衡量[4]。
假设内审外包的成本即支付给外包单位的服务费为C,内部审计内置的成本为内审人员的工资薪酬C1'、内审人员的培训费C2'和内审部门的维持成本C3'等。通常情况下,C>C1'+C2'+C3',但考虑到内审外包可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因此外包带来的收益R大于内置的收益R'。综上所述,R-C>R'-(C1'+C2'+C3'),即内审外包可增值。
(二)委托理论
企业是各种契约关系的集合,股东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关系便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5]。由于两权分离,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人即经营者拥有信息优势,会有机会主义动机,其自利行为可能会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为了保障企业的整体利益,委托人会对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这样就形成了成本。成本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人的保证成本和因人行为无法完全控制而造成的剩余损失。
内部审计的产生是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只要是能够降低企业成本的内部审计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被企业所运用。我们知道,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管理层的干预,导致其监督作用失效,不能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使监督成本降低,这正是内部审计外包的增值所在。
三、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审计外包可能增加的价值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外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有更强的独立性。一般来说,外部审计人员与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能更好地保持自身的客观性和独立性[6]。而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会迫于管理层的压力而使其独立性受到影响[7]。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可提高内审的独立性。
2.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从业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完善,精通不同领域的审计咨询业务,且其服务对象涉及各个行业,熟悉各种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7]。
3.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之后,便以固定成本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后期的培训费用支出也是成本的一部分[4]。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可能达不到业务要求,无法向管理层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后,企业只需在必要的时候聘用审计人员,这样就将原来的固定成本变成了可变成本[1],企业可以通过灵活控制可变成本的方式来降低总成本。同时由于外包单位特别是事务所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较高,能够提高总体审计效益。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外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使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和关键领域。而作为非核心业务的内部审计,其日常审计效率较低,分散管理层的精力,所以可将其予以剥离,外包给第三方,以此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
5.降低审计风险
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其拥有的专业知识可能无法对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进行审计[6],例如对企业存在的内控缺口等方面的问题可能认识不足,或者是对企业某些问题无法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些都可能导致内审人员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审计,使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外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部分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外包可能减少的价值
1.缺乏提供审计服务的主动性
相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外部审计人员并不关心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和长期发展,他们与企业之间只是一种短期的契约关系,向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也是因为这种契约关系的存在,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心系企业,因此会缺乏一定的主动性[1]。
2.外审人员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
虽然外部审计人员熟悉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但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不易被外界获取的信息,特别是涉及到商业机密和关键领域方面,因此外审人员无法获取完整的与审计有关的信息[1]。相对而言,内部审计人员长期在企业工作,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因此外部审计人员对信息获取的不充分性会影响其审计效果。
3.丧失了培养人才的平台
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最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一些大公司也通常把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管理人才的培养平台。将内审外包就丧失这个培养人才的平台,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7]。
4.对提供内审服务的外部审计机构依赖性过大
企业对提供内部审计的外部机构会有依赖性,通常会选择同一机构来进行内审。相对其他机构而言,为企业提供过内审服务的外部机构更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情况,有利于降低成本,审计的效果也会更好,这就导致了企业对提供内审的外部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7]。当这种依赖性过大时,企业就处于被动地位,外部机构就会提高服务价格,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加。
(三)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决策需考虑的影响因素
如上分析,结合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时需考虑如表1所示的影响因素[1] [8]。
四、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决策
(一)内部审计外包模式的决策[3] [9-10]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比较完善,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相对较高,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情况下,可将部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以此来获得价值增值。可选择的内部审计外包模式是补充式外包、审计管理咨询和合作内审。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设置内审部门的负担较重,这时就可以选择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第三方,以此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审计监督工作。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内审部门不断完善,就可选择部分外包的审计外包模式。
(二)内部审计外包内容的决策
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内容的决策时,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优势所在,区分企业现有业务中的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由于企业的资源有限,要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将有限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领域中,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而对于非核心业务可进行外包,从而实现价值增值。
对于内部审计而言,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对人力资源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涉及到定价策略和客户信息等关键领域的审计,非核心业务主要包括程序性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等。在实行内部审计外包时,可以将属于非核心业务的审计项目外包给第三方。
总之,当企业面临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时,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影响因素,以此来决定是否外包。若进行内审外包,则要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模式。在进行外包内容的决策时,应将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和关键领域,以此来实现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戴玮炜.内部审计外包临界点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9):121-123.
[2]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 审计研究,2005(2):11-19.
[3] 谭培慧.内部审计外包模式及决策分析[J].中国审计,2013(10):67-68.
[4] 韩晓梅.内审外包原因解析:一个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框架[J].财会通讯,2004(3):10-12.
[5] 沈颖.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基础研究[J]. 会计师,2010(5):82-83.
[6] 聂丹丹.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选择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47-48.
[7] 侯蕾,孔青.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J].商业会计,2012(9):58-59.
1.内部审计外包概述
内部审计外包(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Outsoure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它专业机构和人员实施。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表现为:内部审计业务由企业外部的民间审计机构或其它咨询服务机构全部或部分承担。可见,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质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外部化,而不是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
就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实践来看,主要的内部审计外包模式有以下几种:
(1)补充,即使将内部审计工作中某些职能赋予胜任的第三方完成,即特定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称职的第三方。例如,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又如,在审计外地的分公司时,企业聘请懂当地语言或熟悉当地习俗的审计人员提供帮助。另外,在审计特殊领域(如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时,企业也可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参与审计。
(2)审计管理咨询,是会计师事务所现有咨询或审计业务的延伸,主要是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并有可能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有时还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
(3)全外包,即将组织的全部内部审计的工作全部交由胜任的第三方完成。内审职能全部外包时,企业可能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
(4)合作内审(Cosourcing internal auditing)。在这种外包形式下,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两者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以上各种内审外包形式各具特色,企业规模及行业不同,是否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实现的方式可能都有所不同。关键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使用创新的内部审计外包方法,实现内部审计功能最大化,并使企业能够与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
2.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及其规避
2.1 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类型
(1)泄密风险
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时,外包项目的选择原则是尽可能保护核心机密,对于企业的核心技术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外包。但是由于内部审计不可避免的会军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企业刮泥经营中的深层次内容,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存在一定的泄密风险。
(2)选择外包单位风险
外包单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外包的成败,一旦与实力不足的单位合作就可能会遭受较大的损失.外包从本质上来讲是借助外部资源,力求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的行为,如果选择的外包单位不保险,反而会增加成本投入,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丧失独立性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是如果所选择的外包单位同时还是外部审计机构,那么就较为容易丧失外审的独立性,造成信息的舞弊、失真等不良后果。
2.2 内部审计外包风险规避对策
由于内部审计外包具有一定的劣势,在实行过程中又可能存在上述各种风险,所以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要从组织自身、外包方和国家监管机构三方面考虑如何规避风险,使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充分发挥,劣势尽量减到最低。
2.2.1 公司自身规避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1)正确选择外包机构。公司正确选择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可以有效降低外包风型。应选实力雄厚的专业机构,避免资质较差的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同时应考虑专业机构的执业信誉,了解专业机构在本行业审计的专业水平,并且必须考察专业机构的收费标准,使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2)严谨签订外包合同。组织管理层应该对外包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研究,以书面形式做出明确的合同约定,并且内容应该具体详细。主要包括:服务范围、业绩标准、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报告制度、争议解决等。
(3)重视“人”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协调公司的长远利益和外部专业机构的盈利目标,解决承包商的短期行为,可考虑以股票期权来代替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的部分报酬,使之利益与公司的长远目标挂钩,与公司具有共同进退的利害关系。同时在不影响其独立性的情况下,可以较长时期地聘请相同的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
2.2.2 承包方规避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专业机构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部审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保密责任、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降低外部专业机构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同时应与客户公司的管理层及内部审计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管理层的期望,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尽可能缩小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效果与内部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
外部专业机构内部通常设置税务咨询、管理咨询、审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部门。一旦接受委托为其提供内部审计外包服务时,外部专业机构应从各职能部门抽调出专家组成小组,以保证外包审计的质量。
2.2.3 国家监管机构规避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国家监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外包监管体制。
(1)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包括专业培训和教育、内部检查质量控制标准、报告所提供的内部审计类型及收费总额、惩罚措施。
(2)完善公司治理。在有条件的组织内部成立外包审计委员会,使之选择外部专业机构、确定外部专业机构应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范围、帮助解决外部专业机构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冲突等,由股东大会决定审计师的任命、报酬和辞职等。
(3)健全内部审计准则。通过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准则,避免内部审计外包引发的寻租行为等问题。
3.总结
内部审计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内部审计外包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它反映了会计市场的竞争已从外部审计机构之间扩展到外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这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它迫使内部审计从内部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在同外部审计机构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内部审计外包也有其弊端,它不可能完全实现内部审计的功能,不能解决内部审计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在实施内部审计外包时要尽量发挥其利、限制其弊。如何搞好内部审计外包,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这是个复杂的综合分析过程。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刘莉莉.浅谈内部审计外包与外部审计的区别[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9).
[2]孙志亮,杨焕玲.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策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
[3]刘斌,石恒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研究,2008(4).
中国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39-02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等各种外部环境,使公司经营业务日趋复杂化,为了专注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公司选择了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虽然内部审计外包可以降低公司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备将内部审计外包的条件。公司在决定是否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时,不得不考虑一些因素。如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国外一些学者如Adams(19941、Widener、Selto(l999)和RolanF等(2007)、Abbott等(2007)做过有关这方面的实证研究。Widener、Selto(1999)和RolanF(2007)的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资产专用性越低,内审活动频率越低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越强。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越大。Abbott等(2007)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运作越有效,公司日常内审活动外包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审计委员会有权解聘审计官,外包可能性会更低。本文基于资源配置的角度,将内部审计外包看成是一个在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之间寻求均衡点的资源配置过程。由于公司的资源配置会受到公司的特征、知识管理、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断公司内部审计外包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诸如公司特征、法律环境以及政治环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已做过研究,本文就不再做介绍,转而关注的是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知识管理目前并没有被上市公司普遍采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各公司对知识管理必须加以重视。就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来说,内部审计的知识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建立模型旨在分析研究内部审计知识管理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
二、内部审计外包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公司管理层为了节省财务开支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将本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部分或是全部委托给公司外部人力资源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管理咨询人员等。公司将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出去,交由公司外部人员执行可能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有人会将外包后的内部审计等同于外部审计,其实这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及本质。外包后的内部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服务对象等方面与外部审计有着显著不同。外包后的内部审计相对原来的内部审计只是在审计主体上发生了变化,其审计目标、审计服务对象等仍旧没有发生改变。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分成4种形式(见表1):部分外包、分包、合包以及全部外包。
三、内部审计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例如,Wiig认为,知识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Masie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达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员工对特定问题的理解。Bassi对知识管理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指为了提高日常经营活动绩效,公司内部员工通过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并使用知识而最终共享知识的过程。下面,根据知识管理的含义我们来了解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过程。
首先,收集内部审计信息。收集与公司内部审计有关的信息,如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需要的技能等。收集渠道有多种,比如因特网、书籍、实地考察等。其次,产生内部审计新知识。在了解并掌握内部审计信息的基础上,获得专门的内部审计知识。第三,分析内部审计知识。对内部审计知识进行归类、分析和综合学习。第四,共享内部审计知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个体化差异的存在,内部审计人员收集的信息会有所不同,并且即使收集的信息一样,他们对信息的筛选、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所获得的知识也会不同,在分析和综合学习内部审计知识之后,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的新知识就会在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内交流、传播、共知并最终被共享。其中,讲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两种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或者是数字来表达,也可以借由具体的资料、科学方式、标准化程序或者是普遍性的原则来沟通分享,如内部审计基本概念、审计风险的衡量、内部审计的具体方法等。隐性知识是指内审人员的心智模式、观点、信仰以及内审人员具备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等方面的操作型技能。其实知识管理的重点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1)公司对内部审计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如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执行官的地位与级别设置。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有在我们重视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将事情做好。相反,如果对某项事物不关心、不重视,要做好它又谈何容易。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管理也不例外,公司对内审人员知识管理越重视,知识管理水平越有可能提高,当然这不是绝对的。(2)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化程度。如内部审计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化程度越高,他们在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事物方面更快,而且会更容易将这种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最终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越高。
四、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影响内部审计的外包
基于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在配置资源时要考虑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如何进行吸收、组合、转化、利用并使有限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均衡状态。当公司内部资源有能力创造发明或者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公司完全可以只使用内部资源,而不必去寻求外部资源,因为外部资源的寻求是需要成本的:时间、金钱还有精力等,这中间还会有风险,诸如公司与外部资源的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当公司内部资源在工作中发明创造或者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低时,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这时公司就要寻求并利用外部的资源,尽管这需要成本,但比起最终的效益来说,还是值得的。至于内外部资源的配置比例,这就取决于公司内外部资源各自的特征了。
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如何会影响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呢?当公司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低时,公司内审人员在学习、交流、共享内部审计知识方面差,针对这一方面公司就要选择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让外部人力资源如注册会计师来完成: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处于一般水平时,公司可以考虑将内部审计部分外包、分包亦或是合包,公司内部审计在内部人力资源和外部人力资源的资源配置过程,使公司不仅可以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还可以学习外部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当内部审计知识管理水平高时,说明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自我学习审计知识、知识交流、传播以及共享能力强,这样,公司的内部审计完全可以由公司的内部人力资源来完成,因为内部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出色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论
在内审资产的专用性、内审活动开展的频率、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公司知识管理水平越高,内部审计外包的程度就会越低。因此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外包决策时,不仅要关注资产专用性、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等因素,还要提高公司的知识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外包是现代企业建立起应变性组织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组织的再造和管理战略的实施和拓展。从西方内部审计外包的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外包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形式:一是部分外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些经常性的、不太重要的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而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二是全部外包。企业不设内部审计机构,与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审计服务机构签约,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由其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三是审计管理咨询,主要是指请咨询机构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促进内部审计计划的形成和改进,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等。四是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可称合作内审,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并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内审外包已很普遍,根据美国内部审计协会统计结果表明:内部审计外包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且服务优质高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细分和服务不断完善,经济全球一体化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内部审计外包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一)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外部审计人员工作时,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与企业其他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使之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委托事项进行审计,并严格地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要求实施审计,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二)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审计技巧,而我国目前的内审人员队伍还不能满足这些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外部审计组织拥有大批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领域多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注册会计师作为外部审计主体,服务对象分布在各行各业,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同时,外部审计组织为了维护自身的信誉,会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审计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三)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一是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将内部审计外包可以使企业保留较少的内部审计人员,从而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二是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内部审计面临的新环境,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包,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三是降低雇佣成本。内部审计外包将会拓宽外部审计的市场,从而也会加剧外部审计机构之间的竞争,最终将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企业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规模经济的实现,使同样审计成本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提高或同样内部审计质量的审计成本降低,减轻了经济负担。
(四)分配资源更具灵活性
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过程、风险控制和管理等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这一点是内部审计所不能及的。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一些企业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其他的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避免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五)降低审计风险
由于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等的限制,某些内审业务光靠内审人员是没有能力完成的。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部分审计业务除了可以利用外部专家的服务外,还可以采用内审外包的做法,以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包,不论从实质上或是形式上都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为企业节约财务开支、降低雇佣成本,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稳定审计质量。如果内置增加的成本大于外包成本,且审计质量不如外包,那么,内部审计外包应是不错的选择。
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外部化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主要包括:
(一)放弃了内部审计自身的优势
内部审计职能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一部分,也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公司的管理政策、业务程序、经营活动和人事政策,了解企业文化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特点,可能提供更好的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咨询活动。而外部咨询人事只能凭借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服务,他们可能会把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一种程序化的工作,不会像内部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降低为管理层服务的忠诚度。
(二)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难免让员工产生外部人控制内部人的感觉,工作积极性下降,这样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缺少了为企业未来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的平台。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审计安全性与法律方面的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新生事物,外包主体和外包合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去规范,外包服务的安全问题让人担忧。由于外包减少了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控,外包合作者掌握了大量的外包主体的信息和机密,使外包主体陷入被动,如果外露可能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丧失主动性和前瞻性
内部审计外包后,外包人员一般只在契约规定的范围内消极地进行审计,尽量削减审计计划,减少审计工作量,不是积极主动地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且外包人员不熟悉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能影响到审计计划的深度和审计程序的执行,并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对公司内部治理效率的提高,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高层管理者和信息委员会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也可能使信息外泄,影响公司治理有效性。此外,外包人员可能消极工作,缺乏忠诚度,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内部审计仍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外包的趋势,可以精简内审机构,通过采用合作内审的办法,实现内部审计的外包。
三、内部审计外包关键环节的把握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企业采取内部审计外包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至于外包的方式和范围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在审计外包的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
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的态度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企业管理层应使内部审计人员明白,外部审计师是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来抢他们饭碗的,消除担忧,增加信任感,使内部审计师真正接纳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来弥补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的弊端。
(二)加强内部审计服务的监管和规范
制定内部审计指导性规范,使内部审计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内部审计外包进行决策分析,考虑是否开展外包以及外包的内容;然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可以考虑采用作为部分内审职能外包、审计管理咨询以及合作内审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参照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成本效益作出决策。企业应该设置内审部门,配备熟悉企业情况、业务水平精干的内部审计人员,并根据企业需要,聘请注册会计师或者其他的专门人才配合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领域,可以采用“作为内部审计补充”的形式,借助注册会计师完成依靠内部力量无法完成的工作。企业对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等方面可以采用“审计管理咨询”的形式。对于那些内部审计业务很少的中小型企业,难以聘到高水平的审计师,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当然,更多企业可选择合作内审。在此形式下,企业保留较少的内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师的合作获得许多内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和知识技能,为企业节约了培训费用。内审人员能够利用外审人员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审工作,并就审计方式、审计目标等问题达成一致,内部审计人员还可把握审计建议的可行性,确保审计工作结果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更具针对性。
无论企业选择哪种方式,都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来决定。但是成本将不再是企业管理层作出决定的唯一依据,审计服务的有效性,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将成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要做好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控制
开展内部审计外包可以节约企业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但同时也要警惕其伴随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审计外包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就内审服务的业务承接、人员配置、业务开展、责任限制、报酬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着重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机构选择、合同审查、监督控制等方面做好控制工作,从而降低事务所的风险,及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审服务。同时审计外包双方应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和信息,以保证外包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外包的风险。
研究内部审计外包是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更好地治理公司。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财务状况等作出外包的决策。内部审计将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空间。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战略,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已是大势所趋,同时内部审计外包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12-19.
[2] 付贞杰.内部审计外包之辨析[J].山东审计,2003(9):23-24.
[3] 王妍玲.内部审计外包的有关问题探析[J].商业研究,2005(10):26-28.
[4] 孙燕东,曾晖,毕颜杰.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浅探[J].黑龙江财会,2003(3):40.
[5] 毕华书,马莉.内部审计外包基于审计资源配置的思考[J].绿色财会,2006(10):27-28.
[6] 赵恒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内部审计外包[J].企业经济,2005(10):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