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德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7 18:11: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体育德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体育德育论文

篇(1)

二、组织活动,激发集体意识,促进个性发展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就是其更具广泛性、活动性。体育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仅仅讲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它是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教师,要经常组织各项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概念,树立集体意识,区分个人与集体的差别,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组合拔河比赛,通过组织拔河比赛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团结才能取得胜利。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足球比赛,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明白不同自身优势适合不同的位置。小学生集体思维意识淡薄,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体育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特性,制订相应的活动目标,培养学生以集体为上,以班级为上的先进意识,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

三、肃清课堂纪律,重视课堂纪律,做到以德育人

篇(2)

在信息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一些学校会采取分班的措施,将问题学生隔开,也有专门开办学校来“整治”问题学生的。事实上,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时候,总是会采取消极的放任态度,而这样也就缺乏了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沟通与尊重。

一、霸道且强硬的“工读学校”

老师喜欢优等生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因为这些孩子好管理,不会惹麻烦。而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多数是指学习成绩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当问题学生现象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社会各界就开始从各个方面来讨论他们,各种影响因素被大家乐此不疲地挖掘着。于是专门“改造”问题学生的工读学校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我们确实从中看到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是,这样的一些报道却将我们对工读学校的幻想默默粉碎,例如,2010年湖南长沙倍腾学校打死学生事件。又例如2013年11月,四川的10岁小学生因不守课堂纪律被罚写1000字检查时,却留下“老师我真的做不到”这样的遗言后,最终跳楼结束生命的悲剧。

面对这样的报道,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究竟把问题学生至于何地?不是说,教育要以人为本的吗?不是说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吗?不是说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的更有意义吗?不是说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尊重的问题吗?为什么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尊重却成为了被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们所忽略?为什么问题学生的梦想就那么不受重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好好听听问题学生们的心声呢?为什么人们就不能与问题学生良好沟通呢?

二、最温暖的策略:沟通与尊重

工读学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对问题学生的误解,而缺乏基本的尊重和有效的沟通则是误解形成的根源。

(一)理解与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日本一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极道鲜师》,里面所讲述的问题学生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爱打架的、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困难的……一群十六七岁血气方刚的青少年,整天不务正业,被学校视为污点,并单独划分成一个班级,任其自由发展。

我想,这也会是现今大多数学校分划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原因之一。在台湾,这种问题学生集结的班级,也被称为――放牛班。

由于刻板印象,我们会直观地认为问题学生便是一无是处,他们只会到处惹事,只会为学校带来麻烦,他们所说的任何话都不值得被相信,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错的。而且,在一件公认的错误事情上,当事人是一个优生和一个问题学生,作为老师,通常情况下都会首先将问题学生列为嫌疑对象。

影片里的山口久美子老师坚持相信自己的学生,在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自己班上的学生,甚至连学生自己都放弃了自我辩护的权利而说出“算了吧,反正就算我说不是我做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你们老师都是一个样!”这样的言语时,山口久美子老师依然真心地相信这自己的学生。

当看着对问题学生恶言恶语的老师们,她说:“不要轻视别人,将人用‘垃圾’来形容,这样的语言暴力又是许可的吗?就是因为有你们这种老师,他们才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当看着一位父亲拒绝相信自己那典型的问题学生的儿子时,她说:“为何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你这样也算为人父母吗?难怪孩子会变成这样。从不曾正视过他,也不愿倾听孩子的话,到最后只会渐行渐远。你只是因为他违背你,而对他有成见。你到底怎么看孩子的?成绩优秀,运动全能,对父母惟命是从就好吗?”

其实,问题学生很希望被人理解,很希望有人能够倾听自己,然而成人却用“异样”的眼光将他们拒之门外,才使他们逐渐变得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不相信社会,甚至不敢相信自己。

(二)尊重是沟通的核心

在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被视为笨孩子、问题学生的孩子们曾经这样说,“全世界的大人都是一样的。凡是我们喜欢的,他们都不喜欢。所以有时候的日子过得很不快乐。”“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讲话多了,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其中一个老师也这样对家长们说,“他们的门已经关了,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钥匙,就容易沟通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烂的,你把它切掉,它还是个好苹果。你把它丢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面,我想,我们还是做得不够,至少,在现在看来,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人们,还没有用一种平等的尊重态度来对待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家长也是一样。家长、老师以及优等生们,更愿意注重精英教育。试问,那个孩子不想成为优秀的人,那个孩子愿意被抛弃被怀疑?

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应该是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而且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人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生;不关注对人的尊重的教育更不是一种健全的教育。不健全的社会、人生和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从根本上威胁到个体的幸福和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学校教育也应意识到,遏制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恶性循环”,在社会、个体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就是就是站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们平等沟通。

教育之道,留给教师的只有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育与问题学生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但请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着平等与尊重的态度,用善意的、信任的、鼓励的眼光来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们吧,因为他们也希望能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参考文献:

[1]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红,周怡译.文化与承诺.[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2] [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1

[3] 刘晓东.论成人也应向儿童学习――从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理论看成人与儿童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5.10

篇(3)

迎接新挑战,解决新课题,必须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必然要求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是定在专业知识上,不是定在具体教育目的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未来青少年一代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与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标志。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一代,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教育概念首先应当是一个道德观念。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如果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可能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这是十分危险的。

篇(4)

2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的构建策略

2.1深挖教材资源,情境教学

播撒德育种子新课程理念日趋理性,体育教师普遍树立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由此掀起了“翻转课堂、深挖教材”的新。那么,面对始终滞后于时展的教材现状,怎样拓展教材资源,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德育空间呢?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徒劳无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锻炼,在不同的角色中感悟。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生命的敬畏。案例:在教障碍跑时,学生反复练习那几个单调、枯燥的动作,毫无兴趣,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而把障碍跑结合消防演习,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课伊始,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过消防队员训练吗?”学生说:“老师,是救火队员吗?”老师说:“是的,那你们觉得消防队员勇敢吗?”学生说:“是的,他们很勇敢,不怕困难.不怕艰辛。”老师再问:“那么,你们想和他们一样。做勇敢的消防队员吗?”学生们大声说:“想。”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师在讲解障碍跑的动作要领时,学生都聚精会神,特别专注。之后,教师把跑、跳、跨、钻等动作设计成取水、翻窗、扑火、救人等活动,让学生在较为模拟的情境中完成障碍跑训练,他们显得特别兴奋,动作完成的效果特别好。情境教学,让学生情绪高涨,他们被情节吸引了,被生活化的训练融化了,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在练习中不仅想方设法地做到最好,还互相提醒,纠正动作。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感受到了学生的活泼开朗,还看到了他们张扬的个性和灵动的思维。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障碍跑,在学习中体会消防员的苦与乐。知道了工作是辛苦的。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感谢父母给予的爱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净化了思想,让品德在体育活动中埋下了呼之欲出的种子。

2.2变换呈现方式,以赛促学

打造团队荣誉从以赛促学,强化团队荣誉的理念去引领体育教学,会让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提升,激发学练的兴趣。因为在合作中,他们不能只顾自己,必须兼顾其他同学。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小组合作的体育锻炼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会得到增强。案例:800米跑,学生往往叫苦连天,应付了事。即使最后被迫跑完,也只会觉得累,毫无成就感。针对这样的状况,在一次课上,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8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并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队名,如:“超人队”“公牛队”“美少女队”等,让他们为团队荣誉而跑,学生争先恐后地组队参加。改变了组织方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不再拖拉,不再躲避。跑步时,队员间互相关心,当体力较差的同学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树立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和组间竞争。冲淡了他们对800米跑的恐惧和厌烦。这样的教学氛围,对于德育地渗透无疑是最佳的,学生在学好长跑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同学互助的关爱之情。体育锻炼不但是让学生在运动中感悟、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张扬个性,生成异样精彩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而要给学生自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与创造。在毫无压力的交流中,学会运动技巧,生成一个个新的、更加璀璨的精彩。

2.3提高心理素质,实战对抗

锻造精神品质体育锻炼会培养、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比如长跑会锻炼一个人的耐力,首先人的思想(大脑)支配身体接收到大脑的信号才能继续坚持跑下去。这样在长期大脑的坚持信号作用下锻炼,体育成绩会越来越好,坚持不懈的品质会在长期的锻炼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增强起来。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空间,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面对压力,能够沉着冷静!让学生在运动中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还拥有水晶一般坚韧纯净的心灵。再如体育课中的游戏,其形式多以活动性游戏和比赛性游戏为主,这两类游戏的活动量大,有一定的难度、密度和强度。尤其是比赛性游戏,由于增加了竞争或对抗的成分,使游戏的趣味性和结果的不确切性更为明显。游戏者向往胜利,热情高涨,乐于承担角色和克服困难,使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密切;比赛性游戏还讲究群策群力、斗智斗勇,比赛中你追我赶、奋力拼搏,使个人能力与集体的智慧力量得到充分体现。故游戏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守纪律、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2.4接纳文化资源,社会文化浓郁体育德育

多少年来,体育运动一直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源于体育教学一味注重技术训练,漠视“体育”所依托的鲜活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人际关系地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等相应的回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体育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健身”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2.5捕捉现场资源,课堂意外造就德育契机

篇(5)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 学校体育教育 人文体育

体育是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促进人的身体发展、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给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学要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做到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和体育锻炼兴趣服务。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对体育人文价值认识的不足以及实践中对学生的体育人文价值培养的缺乏,都最终导致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偏失,忽视了学生对体育人文精神的领会,这无益于运动健身习惯的养成和保持。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够等体育人文精神缺失问题。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在这种模式中,授课是运动技术技能的灌输,考试是测量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程度的手段,对体育的理解限制在狭隘空间中,将受教育者塑造成熟练掌握技能的机器。由于旧的体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的开发,许多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常常是零散和混乱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很少有大学生考虑如何通过广泛地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和各种运动能力,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失去了人文精神,淡化了体育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忽视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体育教学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只有深刻领会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和理念,才能够科学、有效、真正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并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终身受益。 

二、对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体育思想培养 

1.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灌输 

有的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多为技术性、技艺性课程,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次,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课程的设置上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所以,提高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贯彻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同时,在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方面多为技术、技能类的内容,偏重运动成绩与结果,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而课程是关乎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根本,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完成教学的桥梁。所以,要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必须对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2.课程设置个性化与多样化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2002年我国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做任何的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来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

在人文体育观的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个性化地设置课程。随着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教学模式之一。开放式模式,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和自觉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因为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

选择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其次,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多样化地设置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使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可以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规范着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3.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氛围、环境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习得并非全是在课堂或者考试中的识记过程,而是在缤纷多彩的体育课余活动中对人文体育思想的领悟。这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开展众多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针对贯彻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予以保证。所以,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适宜于发展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三、结束语 

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的最大转变是从生物体育观逐渐转向人文体育观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健身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够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蔡珺,王东.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6(4):20-21. 

[2] 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 

[3]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4] 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 

[5] 曾晓琼.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j].文化·视野,2008(7):97-98. 

篇(6)

人文的英语词源直接来源于拉丁文,古希腊最早的人文学科教育,即对理想人性培育与优雅艺术教育和训练[1]。我国的人文作为汉语词汇,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人文精神指人类对自身完满性的追求,是人类在对自身完满性方面缺失的关注,是对理想人生与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缺失方面的关注。人文精神内容体现在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与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包含信念与理想,人格和道德等,它没有固定的具体指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当时针对中世纪宗教,提倡自由是人本质,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周代礼乐教化用来对统治阶层陶冶身心、端正品德,提升老百姓文化素养、人格境界,调节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3。

人文精神具体运用在体育上就形体育观,人文体育观视野下的体育,不仅仅是人的工具或其它外物,而应是人自身存在方式及自我表达,体育发展不仅要关心社会,更应关心人自身,核心是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终极关怀,使体育回到以人为本轨道。人的身体是体育所改造的生物学目标,而对人心灵的教化是体育人文学目标。体育对人的生物学方面改造体现体育自然属性;体现体育文化属性的是对人之为人精神世界的教化。人文体育观指导体育实践具体体现在价值上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独立人格;在理论上科学全面地认识人;在实践过程全面塑造人,包括身体自然改造、人格塑造和对人心理及精神世界引导、社会化过程促进,使体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有效途径[4。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身并有机结合教育过程,是进行素质教育及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重要途径。将体育与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标志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人文意识觉醒。但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对体育教学人文因素关注欠缺的问题。

(一)缺乏对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

在现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其核心教育思想并没实质改变,在体育教学任务方面仍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忽略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传授,忽视体育能力与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并未系统将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贯彻在教学实践中,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缺乏对学生体育兴趣与主体人格培养

受原课程本位教学思想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基本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教学,教学手段鲜有创新,课堂上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没真正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对体育兴趣、情绪、习惯等心理活动一旦形成,会对体育行为产生相当大影响,强烈鲜明体育态度是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与坚持锻炼重要因素。但在现实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兴趣培养以及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问题。

(三)对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健身意识和习惯培养缺失

大多数高职校体育课时是两学时,然而一周一次体育运动量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强身健体需要,学生要有自我锻炼意识和进行自我锻炼习惯才行。很多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就是每周一次体育课,长期坚持参加课外自我健身学生仅占小部分。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体育在促进身体健康同时,也肩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然而,专门用于培养健康心理品质和情感意志体育教学体系几乎还没有。现实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身体方面培养,很少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展进行相应有针对性教学实践。

三、构建高职院校人文体育观

(一)学校体育设施要体现人文性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思想是教育发展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要求。体育设施选择与布置蕴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具激励作用。重视校园体育场地与场馆和设施等的人文因素,如可在设施形状、色彩、功能方面不拘一格。有利于激发学生锻炼动机为目的,使体育设施符合学校体育发展规律及学生身心特点,符合学校体育安全卫生等要求,符合当代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

展示校园体育文化魅力和弘扬体育文化精神,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与能力以及学生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社交、协作能力等,保持了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形式,使每个学生受到体育人文教育影响。

(三)实行人文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要体现高职学生进步幅度,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重视隐性课程人文建设,隐性体育课程载体包括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等。加强高职院校体育人文隐性课程评价,对学生体育人文精神与健康心理素质及社会性人品的形成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6.

篇(7)

情景教学主要就是要创设出符合主题的情景,这些情景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能够做出一定的突破、创新,而且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还必须要能够与体育知识进行进行有机的结合。

1.2具有极强的实效性。

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能够让教学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是以儿童为中心,紧扣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手段来将日常生活知识和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个性教学等特点进行结合的综合教学设计。为此,必须要对两方面的问题进行注意,一是必须要注意对场地以及器材进行高效的利用;二是使用的语言必须要足够的简练,所涉及的语言或者音乐等能够符合情景氛围,并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2.1把握好实施情景教学的时机

情景教学法在运用时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就起不到相应的效果,有的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要把握好时机。

2.1.1在准备部分运用。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当他们遇到各种新事物时,就会情不自禁的产生出各种联想,有的甚至会进行模仿。作为体育教师,则可以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小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进行锻炼。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找春天”的情景,教师可进行这样的引导“春天来了,春风吹拂,阳光充足,小树开始随风生长,慢慢长高……”,并指导学生做伸展运动、提踵练习或者半蹲起立等等。

2.1.2在课的基本部分进行运用。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个阶段情景教学法有以下的作用。第一,将情景设置作为一种对教材进行处理的手段。第二是作为发展身体活动能力的手段。第三是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如在进行三年级“抛掷实心球”教学时,与学生喜欢的军事题材相结合,从介绍古炮开始,提出让学生争当“优秀小炮兵”这一主题情景,然后依次以“检阅小炮兵”——“初学发射”——互助“实弹演练”——“投弹比赛”——“运弹比赛”——评比“优秀小炮兵”等情景环节,对应开展了队列练习——模仿动作——抛球练习——投远比赛——搬运接力——小结等内容。在学练过程中把实心球命名为“炮弹”,把互助递球说成“装弹”,把抛球说成“发射炮弹”,让学生手脑并用,互助合作,掌握技术的同时享受体育乐趣。

2.1.3在结束课时进行运用。

通常来说在体育课结束后,很多小孩都感到很疲倦,这对他们后面的课程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在结课的时候尽快的消除这些运动所造成的疲劳。所以在结课时可以采用一些能够让学生感到身心放松的情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驾驶着一条大船进入了风平浪静的港湾,没有一丝的风,也没有一点的浪,一切是那么的宁静祥和。

2.2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情景教学法需要注意的地方

创设情景必须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在小学体育课上运用情景教学法还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2.2.1设置的情景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能够死搬硬套,强行结合。

所创设的情景必须要能够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紧密的结合,不能单纯为“情景”教学而创设“情境”,避免成为形式主义而弄巧成拙。

2.2.2不能够将情景教学作为目的,它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已,这种手段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激发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帮助师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严格要求课堂常规和课堂组织纪律性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运用情景教学时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团结互助、文明礼让、自觉遵守规则和服从裁判等等。

2.2.3情景的创设需要教师本身拥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同时要需要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言语、动作等都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篇(8)

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一般会集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小组教学属于其中一种常用方法.该方式可以有效地让教师讲解与学生思考合作联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保证更高效的学习成效.正因为其具有多种优势,所以被人们广泛运用.但是在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上仍旧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教学方法的价值无法有效展现.

一、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教学常见问题

(一)缺乏学习时效性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小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模仿其形式,因此忽略其细节实质的把控.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后,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与学习,但是教师缺乏时间观念的把控,学生分组讨论后会陷入混乱的沟通氛围中,可能出现讨论脱离主题,或者讨论效率低,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没有被充分地调动,甚至只是学生自行思考,思想没有得到交流分享,进而导致小组教学没有发挥到实质的功效,甚至延误整体的课堂教学进程.

(二)缺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小组教学中的学生讨论并不是漫无目的开展,缺乏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导会让讨论陷入无序化状态.教师在小组分组讨论开始前没有做讨论指导,学生对于讨论的脉络结构缺乏清晰的了解,进而陷入没有章法的“你一言我一语”的状态中.学生自身讨论与思考的经验不足,即便其中优秀的学生也缺乏整个小组讨论的领导能力,而优秀学生自身会陷入一种不自觉的主导地位,剥夺了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没有发挥出各抒己见的小组学习作用.

(三)学生缺乏准备工作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没有进行事先的通知准备,学生在心理上与知识储备上也缺乏应有的准备,从而导致在讨论中陷入初级讨论,没有真正体现精炼性思想.教师也无法给予更多的探索时间,因此小组学习无法达到问题的深入全面探讨,学生也无法在其中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四)小组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

小组教学中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不清,部分教师会过度地干预,成为小组教学的领导者,主导了学生的思维,或者替代学生的自主思考;部分教师会缺乏应有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完全放任自流,无法把控小组学习效率,拖延了课堂教学时间.这两种情况都走向了教师小组教学定位的极端,无法达到小组教学的高效、高品质作用.

二、小学数学小组教学优化提升对策

(一)充分把控时效性

教师进行小组教学时要从多方面把控时效性.首先需要在课程准备上限定好具体小组学习时间,并且通过对多次经验积累来准确推算合理时间.一般情况可以设定5至8分钟的小组讨论,在主题的选择上也需要保持适宜性,避免过大范围讨论而导致时间的紧缺.讨论主题也需要精炼性,集中在知识点的难点与重点上.在课前做好时间观念的强调,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规划意识,避免漫无目的的随意讨论.要设定对应的讨论目标,围绕主题集中讨论,提升讨论的集中性,从而控制好时间使用.并且让学生意识到优先讨论出结果的小组更优秀,从而让学生有更强的时间管理意识.时间限定到时需要即刻结束小组学习讨论环节,让学生转换到常规课堂中,进行讨论结果的分享与分析.

(二)做好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应该限定在引导者而非领导者,需要适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与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但是不能由此代替学生思考,主体的思考内容仍旧需要集中在学生自己身上.对于讨论中的纠纷或者完全不融合状态也需要适时地进行督促引导,避免讨论无序化或者无成效化.对于讨论的结论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而后在讨论结束后做总结评价,不要事先告知学生.

(三)合理分配小组

小组分配上需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学生做有效组合,从而达到分配的平均性.同时也需要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将不和睦的学生分组到一起而引发讨论不和谐的状态.因此,分配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之间的情况.同时,要鼓励优秀学生多包容与帮助学困生,要发挥学困生的长处,给予学困生充分的学习自信,营造更为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小组中享有更为自由均等的发言空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个别学生过于压制其他学生而成为小组中完全的主导讨论者.

(四)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

小组教学中要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在学习之前要指导学生正确把控讨论的脉络结构,掌握多种数学思维方法与技巧,从而有效地通过合理方法来有序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准确把控讨论目标与方法,达到更高效的讨论效率.例如,数学思维中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结果推导过程、类比分析以及多种其他推导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掌握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方法,甚至由此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好的积累功效.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教学的运用广泛,但是能够充分有效运用的教师并不多.教师需要掌握教学技巧,做好教学准备与规划,从而让学生逐步适应小组教学模式,懂得合理高效地运用小组学习机会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9)

小学教育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就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各个角落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当德育教育步入具体实施阶段,就会发现小学教育依然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高于德育教育,从而造成了小学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出现了偏差。

一、小学教育中,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因素

1.传统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的传统观念角度来分析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主要源于读书的功利性。在中国古代社会,读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2.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不断地面临各种形式的考试。要使自己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提升,就要提高学习成绩,以获得升学机会。那么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必然会偏重于应试科目,而忽视学生的品质培养。

3.学历是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提高生活质量。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好好读书才有出路”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从而导致学历观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二、解决重智育轻德育的策略

小学生的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辅之以德育理论知识的引导,可以在小学生的意识当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从目前来看,考试依然体现为公平性,特别是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考试就越加显得重要。力求丰富考试方式,将考试设计为考查小学生的智力,以利于在做出客观评价的同时,对于考试形式不断地完善。

人才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传统的人才观念,提高成绩是成才的标志。随着社会对于综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小学阶段就要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将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解决小学教育不平衡的问题上,要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放置在教育的突出位置,以为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发挥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8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气氛,促进学生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虽然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但其有效性比较欠缺,主要问题如下:

(一)提问太过简单

通常这些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很多老师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处理提问,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提问方式僵化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方式。新课标指出,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以老师为中心的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应该多多启发学生去提问,这样他们的探索精神才能被完全激发。

(三)问题思考时间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一种状况,就是老师的思路太快,学生无法跟上,导致提出的问题没时间思考,最终不是连环问题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就是无疾而终,由老师代数回答,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盲目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

有很多时候教师不经过思考随口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注重问但不注重讲,对启发式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表面看,提问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气氛热烈,但实际上并无实效与长效,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与懒惰的思想。

二、详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问题要精心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紧扣关键词句,抓住文本空白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咀嚼有味”,这样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迁移运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大多回答不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使之具有提示性与启发性。当然启发也要有度,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设计的问题最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针对古诗文教学可以一反常态,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常规方法,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发挥其自主性,让其自主看预习提示发现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启发作用。

(三)提出的问题目的性要明确

课堂提问有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样,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计。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这样也就抓住了方向,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在出示课题后就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就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上一篇: 企业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下一篇: 工商培训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