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6 00:03: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篇(1)

随着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在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摆在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现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贯穿到教学中。当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成为关键的部分。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些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课堂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现在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普遍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尤其重要,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每一堂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概述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通常是指,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素质以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表现。通常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等方面。

(二)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的保障,是提高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可以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数学和实际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数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知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重要的关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常可以观察数学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出现的规律,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对学科的特点就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开发他们智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58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气氛,促进学生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来看,虽然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但其有效性比较欠缺,主要问题如下:

(一)提问太过简单

通常这些问题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很多老师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处理提问,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并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二)提问方式僵化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提问方式。新课标指出,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以老师为中心的一成不变的提问方式,应该多多启发学生去提问,这样他们的探索精神才能被完全激发。

(三)问题思考时间不足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一种状况,就是老师的思路太快,学生无法跟上,导致提出的问题没时间思考,最终不是连环问题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就是无疾而终,由老师代数回答,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四)盲目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

有很多时候教师不经过思考随口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注重问但不注重讲,对启发式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表面看,提问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气氛热烈,但实际上并无实效与长效,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与懒惰的思想。

二、详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问题要精心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紧扣关键词句,抓住文本空白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咀嚼有味”,这样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迁移运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难度较大的问题,如果直接提问,学生大多回答不上来,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使之具有提示性与启发性。当然启发也要有度,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设计的问题最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针对古诗文教学可以一反常态,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常规方法,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发挥其自主性,让其自主看预习提示发现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启发作用。

(三)提出的问题目的性要明确

课堂提问有如射箭打靶要瞄准一样,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计。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这样也就抓住了方向,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如教学《大禹治水》一文,教者在出示课题后就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治”字设置疑问:大禹为什么治水?大禹怎样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就抓住了题眼发问,学生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篇(3)

那么,课堂中可以运用那些具体的形体语言呢?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在和自己说话。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溜号,肯定比老师眼睛看着天花板或后墙,自我陶醉要好得多。如果说上面那种眼神让学生如沐春风,另一种眼神就让学生如坐针毡。那就是当个别同学上课时调皮时,如果老师专门来制止,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思路不乱,嘴上照讲,采用眼神这种形体语言来解决。以严厉的目光紧盯着对方不放,示意他再捣乱我要发火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试想,哪个学生还敢顶风作案。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语言。提问时,可向学生投以期望和信赖的目光,对答对的同学报以赞许的目光,对答错的同学一定不能流露出嘲笑和鄙视,而应是鼓励甚至是宽容。

如果说眼神是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那么另一种方法的效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适当的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老师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双方是更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老师的行进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声的警示(别睡觉!老师来了)。而且当有同学窃窃私语时,老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在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不动声色地处理一些问题,还能让老师放低声音,保护嗓子。

还有种很有效的肢体语言是面部表情。它可以传达更丰富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调节并用丰富的表情说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到丰富的语言信息又能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和有趣。我曾带过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奇怪的是,我自己的班总考不过另一个班,而且我也觉得在自己班上有点压抑。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我老远就打招呼,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因为我是班主任。上课时总是把自己角色弄错,看见任何一点不足之处,如教室不干净、黑板没擦、迟到等都会很不高兴或批评!。不满自然会表现在脸上,而且有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任,应该严肃点,故而不苟言笑,所以发挥受拘束。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一张无表情的脸,有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局面。最后一个是老师的仪表风范,如在讲台上优雅地踱着方步的姿态、带着自信的陶醉、潇洒地挥手,配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拨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师生在同奏一曲交响乐,非常的优美。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情绪化现象较严重,若课前遇到不顺心的事,譬如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有许多错误,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其它烦恼等等,气呼呼地走进教室,这势必在面部显露出焦躁、烦恼、厌恶、嫌弃等表情,这种表情会让学生心理紧张、害怕乃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手势动作是肢体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辅助口语意义的表达。有经验的教师善用多样化的手势,口中侃侃而谈,两手随着语义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动作,辅助传递信息。这既强化了语义的表达,又给人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二,调控课堂。如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展开双手作鼓掌状,诱导学生共同赞许,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混杂着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便可举起右手前臂,向学生示意,学生便会自觉地停止自由发言,转而有序地举手答问;当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止讨论,保持课堂安静时,可双手前伸,作下按动作,学生便会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尤其当师生间相处较久、彼此熟悉,手势语的作用更明显:如有的伸出食指,竖立于口唇中部,学生便立刻明白要保持安静;有的紧握拳头在肩膀前用力晃两下,学生便明白是在加油鼓劲。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且用形象刺激学生视觉,给学生生动的印象,比口头语言传递的信息更有效。

在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不可过分夸张,亦不可过分拘谨,双臂宜稍离身体,显得大方得体;手势应富有变化,时而劈掌,时而握拳,时而交握,时而击掌。但不可太频,让人眼花缭乱。尤其要注意手势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肯定、赞扬等正面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身体姿态也是一种肢体语言,美科学家琼斯认为它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表征,学生可以直观而快捷地由教师的身体姿态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解读教师的内心情绪。肢体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声量的强弱和语调的高低,二是站立或走路的姿态。清晰宏亮的声音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它会感染学生,有利于振奋学生精神,相对降低干扰课堂的不利因素;而语音含混,中气不足,有气无力,则会使学生精神懈怠,漫不经心,干扰课堂的因素也将相应增多。站立宜挺胸收腹,给学生精神振奋的印象,不宜偏肩歪头,松肩曲背,显得神情沮丧、萎靡不振;走路姿态应平缓稳健,果断自信,不应摇摇晃晃,犹豫不决,给人优柔寡断之嫌。良好的身体姿态是课堂上颇为有效的“身教”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肢体接触是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又一种肢体语言。如抚摸头部、轻拍肩膀、背部等部位,亦能消除隔阂,填补鸿沟,融洽师生关系;有时甚至只要走近学生身边,腑下身子,就会给学生“御驾亲征”的感动,与抚头拍肩一样,都能缩短师生距离,搭起情感桥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篇(4)

到底是“教”需要时间长,还是“学”需要时间长?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学”的时间应该多于“教”的时间,这是由“教”的目的所决定的。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促进学,教的多而学的少,显然是不对的。精讲多练,这是高效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洋思中学倡导老师只讲5分种,杜郎口中学提出了“10+35”课堂模式(10分钟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他们把准了课堂教学的脉搏。“精讲”要求老师备课要细、要深、要广、要抓住关键点,要求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讲什么,怎么讲,要一清二楚;“多练”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去独立研究教材,同时提供精选的典型题目,达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现时课堂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弊端是:课前不进行时间设计,要么是满堂灌,要么是大“放羊”,要么是“灌”和“放”的结构不合理。

二、在教学主体上,必须突出学生的自主实践

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不能替代学生,老师不能是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去带领、去引导、去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自愿学习的愿望,是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学习成就而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积小步成大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自主学习知识,培养学习兴趣,锻炼意志品质,积累学习自信。教学过程最应关注的是学习最困难的学生,他们才是培养班级学风的关键。

三、在学习监测上,要重视问题反馈

作业与考试是监测学习效果的主要办法。要监测学习效果如何,除了课堂作业要及时检查外,每堂课还必须布置适量的精当的课外作业,必须在下一次上课前检查完成情况,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全体的反馈,这才是全面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四、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能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篇(5)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1.1 提问到的学生面窄。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比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1.2 问题的重复。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

1.3 不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1.4 自问自答。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1.5 不擅长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2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方面

有鉴于上述种种后果,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2.1 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2.2 积极提示,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5-02

语文教育与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人文内涵,尤其是对处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育的人文性关系到学生精神世界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性是语言传递思想、情感和知识的根基,也是一门语言的灵魂,在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了语文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则要负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将人文性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

一、立足文本、潜心会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优秀的文章中传递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情趣对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发挥这些教材中优秀文章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培养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紧密结合教材,立足文本,通过教授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巧[1],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感受到作者赋予文章的命题意义与思想内涵,从而达到人文性的教学目的与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读书。朗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把我文字的字音、字形等知识,同时也通过诵读、以及有感情的朗读等起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作用。以西师版教材中《少年闰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布置简单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们自由默读、点名诵读和齐声朗读等不同的方式,带着问题意识去通过自身的理解发现作者在文章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如“在作者的记忆中少年闰土是什么模样的?”、“作者回忆了和少年闰土在一起的哪四件事情?”,“从文章中我们能够发现少年闰土有着那些品格?”等问题,给我学生阅读提供一个方向,并通过之后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有用的、准确的语言信息。

然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还受到该年龄阶段语言水平、阅读能力和心智水平的限制。因此,为了提升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与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师的阐释与说明,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审美、文字与素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到语言文字中的内涵,同时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传递自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提升整个语文课堂人文性的一种体现。

二、将人文性融入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并非独立的存在,工具型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因此,在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和确保语文的人文性,就要将其同语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结合和统一起来。

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上,首先要有一个明晰的教学主线。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文章内容与特点展开实际的教学工作与语言的训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课程需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依托这个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理解文字、感受文字和欣赏文字的能力[3]。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古诗词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从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面对古诗课堂时,应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技巧与能力入手,让学生从文字的运用中提炼出诗人在诗作是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文学审美意。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别”和“鸣”两个字的用法和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中站在诗人的视线角度上感受出“明月缓缓移动离开树枝,惊醒了树上的喜鹊;半夜的微风轻轻的吹拂让树上的蝉开始鸣叫”这种安静的夜晚的画面,然后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于夜晚的感受,看看同诗人的有何不同,然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用合适的话语去描述自己感受。通过对于文字的讲解与学生意象的联系,教师可以一方面要注意引发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不同事物的不同感受,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感受,即用语言的文字性带动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同时也将人文性赋予语言的文字性之中,让学生学会热爱和正确理解和运用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结语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基础的语言文字能力的至关重要的阶段。但是,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的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这些文字能力的机械型的训练,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对对外在的信息、知识与文化进行吸收,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一个总体的提升。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沟通的桥梁,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文化的气息,通过这种手段让人的思维得以升华。因此,语文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尤其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言的人文性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走入语言、走入文化、走入审美,才是语文教育真正要实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篇(8)

二、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历来都是唱独角戏,一走进课堂首先整顿课堂纪律,让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接着按课本的编排向学生讲授知识,而学生在下面规规矩矩地听着。有时,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内容说完,根本不给学生任何讨论和发言的机会,整个教学过程非常压抑,没有任何课堂的活力。目前倡导的高效课堂要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积极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并与同学一起交流,充分去思考老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从而更大地去发挥他们的创新合作思维能力。如在平时的英语课堂上,多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受英语的魅力。这样,学生不但操练了英语日常用语,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上台展示的胆量和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会在今后的课堂上大胆发言,主动地参与,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三、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仅仅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大胆地登台去展示并畅所欲言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组织和指导好他们的预习,让他们明白预习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等相关问题。应该在自己的教案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预习做一个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比如英语里面大量的单词,如果学生不组织提前预习,那么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是很困难的。所以,英文单词的提前预习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分组讨论单词的发音以及它们的构成,从中发现一些拼写规律,然后尽力去熟记它们。特别是一些有难度的单词,可以指定本组的小组长去领读和讲解给组员。这样,既给教师腾出了时间,能让他们充分地备课,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千方百计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关键的是要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一个哑巴式的英语课堂注定英语教学会失败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学到了本领,更要关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只能是导致教师越讲越累,学生越听越烦,何谈课堂的效率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五、教者应不断“充电”提升教学水平

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而且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把“教到底学到底”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具体教学中,学校的安排一般都是什么专业教对应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平时对自己的科目还有点交情,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从不过问和研究。特别是英语科涉及到的边缘知识更为广阔,学科的渗透性显得异常明显。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给学生穿插一些课外的东西,学生可能会听得更起劲,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求职欲望。目前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变为一名“多功能”的教师。教师除了在平时把自己的课上好后,一定要抓住课外时间不懈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力争做一名学者型的老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富有魅力充满活力,学生才会对课堂感兴趣。一旦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那么还有什么理由担心课堂的效率呢?

篇(9)

一、利用情境的设置,高效率地导入新课

环境能够影响学生的心情,支配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教学内容和意境来创设出更加舒适的学习情境,争取在学生学习和探索语文知识之前就让学生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打动,生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来体验文章中的美好情感。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在进行新知识导入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带进作品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就是就能够凭借自己创设的意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优化语文教学课堂,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1.情境导入法――创设良好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感人心者必须先在情感上打动对方。教师在教学中想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来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就必须先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这样教师在新课导入中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用情来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感受文章中的情感所在,并且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为学生营造一种贴近文章内容,情感与文章类似的氛围,或是为学生创建一个场面把文章中的意境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时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于是便顺利地跟随着教师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2.看图导入法――利用优美艳丽的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课都为教师和学生精心准备了意境优美、符合文章情感且色彩鲜艳的情境图片,并且还配有一些教学的挂图,这些教学资源都是教师有利的教学“工具”。而且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更多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和图片。教师利用这些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会比教师单纯的语言更加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这样也会让学生获取较深的印象,并且把抽象化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图片或是挂图也会更加鲜明地揭示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文章。而且教师在导入环节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效果得到迅猛的提升。

3.多媒体导入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推广的。现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日益进步,也使得多媒体教学正日益趋于完善。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的课堂也要彻底摆脱以前教师枯燥的讲解过程,要逐步走向声情并茂的、活泼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理解语文传递给大家的情感因素。

多媒体教学拥有其他教学形式所没有的教学优点,他不仅有声音、有色彩、有动画等,还可以将这些因素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来为学生呈现一段影视片段,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直观性和可感性,确保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这样教师便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思考的学习氛围,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职欲望,从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二、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职欲望,顺利导入新课内容

问题往往最容易激发学生求职的欲望和探索的动力。在新知识的导入环节,教师应当重视质疑的方法和效果。通过对学生发出质疑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索,达到以兴趣来促进学生思考的教学目的。教师导入环节中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往往会促成一个完美的开端,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的学习思维,带动学生共同营造起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中要善于利用“问号”来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1.提问导入――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通过问题来引入新的语文知识是需要前提的,这个问题并不是随意的问题都能够达到导入的效果。导入环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才可以的,它的难度必须适中,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能够具有好奇的反应和表现,才能够推动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教师可以根据即将讲述的文章内容进行提问,为学生设立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疑点促进学生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教师也可以单刀直入,在导入环节中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迅速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中来。

例如,在学习古诗《春望》时,教师可以低沉、伤感地问学生:“你们知道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吗?”由于学生之前学过他的诗词,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过。”然后教师在追问“那你们又是否知道杜甫的心理历程呢?”这时学生左顾右盼鸦雀无声了。这时我便诱导学生说:“不如我们今天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研究《春望》这首古诗吧,也许我们能够在其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目光就全部集中到了即将学习的古诗中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求知欲望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中开始的”,在教师的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常有的问题来推动学生思考和创新。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30-01

随着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小学课堂增加了新的活力。其中情境教学法作为课改以来普遍应用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W习热情,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不同的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教育改革要求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情景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死板机械,无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法实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创造合适的情境,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学生引入到生动的活动场景中,学生们通过对情景的感知和认识、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当下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大力推广情景教学模式。

二、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三、情景教学方法的作用

情景指的是人们利用语言、各种物体或者是音乐等道具,人为的创设一种真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融入到环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们的团结互助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情景教学方法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互动思想,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情景教学方法不仅应用于教育事业,而且对其他领域也具有指导意义。

1.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景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道具创造一种真实环境,通过音乐等道具的采用能够生动的表现现实生活,给人们以启发和享受,触动人的心灵,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生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让学生更亲近现实生活。在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的状况,然后通过教学进行对比,学生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2.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能促使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改变了传统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枯燥无聊的课堂生动有趣,小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具有想象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优势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情景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情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活动。老师通过设置多种游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互相的学习合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游戏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开展多项丰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能力去编排游戏活动规则,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和姿态,带动了大脑的运作,协调了身体的不同部位协调工作。

四、情景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

上一篇: 人力资源部培训总结 下一篇: 毕业论文指导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