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非日常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31 18:03: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成本会计非日常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成本会计非日常

篇(1)

信息技术使企业成本会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传统的人工化的企业成本会计而言,信息化的企业成本会计具有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成本会计的效率以及准确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减少了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利益,也促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当前状态来看,信息化技术应加强推进企业成本会计的改革,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

1成本会计的基本介绍

1.1成本会计的概述

成本会计(CostAccounting)是指企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核算全部的生产成本和费用,来获取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会计活动。而现代成本会计则是以传统会计为基础,在物价变动环境下对传统会计的延伸和扩展。现代成本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的程序和方法,而是将成本核算和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结合。现代成本会计是指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相关会计对象通过资产现行成本为计量单位来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成本会计是指成本会计人员通过协助管理以及控制公司的经营,来制定相应的决策,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成本的方法。成本会计实际上就是一个估算、跟踪和控制的过程。成本会计通过估算公司产品的产品来控制成本的一种方法。

1.2成本会计的内容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的。因此现代成本会计涉及许多方面。成本会计的内容主要包含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检查。企业要想安排好成本会计的这些内容,就必须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来很好的计划对企业的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并应该对资源投入使用后所得的利益进行分析,最大化地为企业制订出一个有机的成本计划体系。在成本会计中,成本会计人员更关注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成本会计将企业的成本分为未耗成本和有机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对于企业的成本会计来说,成本会计人员应当正确的计算产品成本,及时的确立目标明确的成本决策,加强成本控制,建立完善的成本责任制度。

2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

2.1成本会计环境方面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对于成本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给予每个员工一定的决策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提高了企业员工的责任心,为企业降低了大量的成本。在企业的成本会计中,企业通过战略式的成本管理来识别影响成本的因素,以及加强对成本的管理。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快速地对企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能够及时地对企业的成本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战略式的成本管理模式的可靠性,促进了企业的现代化的成本会计的信息系统的建立。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内部的发展,还能够使企业的成本会计的战略式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2会计成本的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企业必须对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这种科学化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大企业的成本以及经济消耗。另外,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网络化的发展。各种非物质产品的产生使成本会计的管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现代化的成本会计不仅对产品的成本进行管理,还对企业的人力、环境等进行成本管理。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能够很好地控制企业在人力和物力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利益。目前,企业成本管理不仅对产品的生产进行管理,还对产品的销售和售后进行管理,从各个方面对成本进行分析和研究,促进了企业的成本会计的发展。

2.3成本会计的计量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我国企业成本计量的模式,我国企业的成本会计计量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企业通过网络来进行资产的计量的交易。这一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的安全性,促进了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和科学化,使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2.4核算方法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成本会计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更加的方便。传统的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快速、高效的信息化的核算方法已经受到各大企业的广泛关注。这种信息化的核算方法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了优化,扩展了企业成本会计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使企业的成本会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5成本会计的报告模式

企业对于成本会计的报告模式进行了披露方面的工作。企业对于成本会计的信息进行了内部披露和外部披露两种方式。企业将成本会计的信息通过表格、文字和图形的方式进行公开,并对财务报表的内容进行分析。企业成本会计的具有披露内容的报告模式能够更好的保障企业资金的合理应用,维护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的发展。

2.6成本会计的信息监督

为了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企业应当从两方面来对成本会计的信息进行监督。一方面,企业应该时刻监督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者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信息进行很好的管理,就不能够全面掌握企业信息的变化,并且不能及时地发现企业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因此,企业对信息的使用者进行有效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这一举措能够及时地发现企业信息中的问题,提高了企业信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很好的监督工作。在现代成本会计中,企业的日常的成本会计工作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企业将有关成本会计工作的资料通过网络传给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运用这些资料来进行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并不能够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进行很好地检查。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工作,有效地保证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3信息化会计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

3.1构建多元化的成本管理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企业对其信息进行科学分类的过程中,企业建立了一套包含企业内部信息的代码库。代码库将企业的产品、部门、人员、客户以及供应商都编程相对应的不同的代码。这些不同的代码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分类,使企业内部的信息能够用计算机来识别和操作。代码库能够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进行定向的管理,使操作人员能够对企业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排列和计算。当企业中的产品在不断变化时,产品因为自身的价值和含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代码,那计算机能够通过这些不同的代码来识别产品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成本。这样企业中所有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代码库来进行很好地分类和整理。代码库在企业信息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当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有大量的信息内容,那么代码库将能够发挥出其主要作用,能够将企业的成本信息进行有条理的分类和汇总,使人们能更直观地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管理。代码库使企业的成本会计更加的方便快捷,提高了企业的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成本会计的发展。

3.2设置明确的成本责任中心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较高的利益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成本的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利润,因此,成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成本会计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的内部成本状况和计算方案,而建立一个明确的成本责任中心能够促进成本会计对于企业成本状况的了解以及分析。对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来说,传统的成本管理容易给企业的内部成本造成一定的误差,这严重影响了成本会计对于企业成本价值和价格的估算,使企业不能很好地对企业成本进行决策,加大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难度。因此,明确的成本责任中心能够很好地避免传统的成本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促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个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对于我国企业的成本会计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成本会计的环境、管理、核算方法、报告模式以及信息监督方式都有着很大的提高。在企业成本会计大力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的变革。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企业一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的成本管理;另一方面应设置明确的成本责任中心。只有全面地完成信息化会计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与变革。

参考文献:

[1]王美云.试论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邓斌,周超.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与变革[J].特区经济,2007(9).

[3]王红其.新经济技术环境下我国成本会计的变化及发展[J].财务与会计,2004(3).

[4]赵倩.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模式的新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0(5).

[5]石士磊,陈碧晓.浅议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0).

[6]施华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成因及防范[J].市场研究,2011(12).

[7]吕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理论基础[J].四川会计,2002(7).

[8]计小青.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呈报管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5).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成本”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所称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是产品成本。所以,《资本论》中所指的成本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耗费的反映;是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的尺度。美国会计学会1951年在《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的解释则为:“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耗费”。

上述三种对成本概念的不同解释,虽然从字面看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其具有共同之处。其一,都明确了成本是对生产要素的消耗这一问题。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耗费”一词描述,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则采用的是“价值牺牲”一词。其二,都强调了作为成本要有一定负担对象这一特点。虽然,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把这一负担对象确定为“产品”,即把成本看做是“产品生产成本”或“生产产品的成本”,而使得成本的外延显得过于狭窄,但至少明确了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这一特点。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负担对象——“一定目的”的界定是恰当的。“一定目的”可以是生产的产品,也可以是采购的商品,还可以是提供的劳务等,其外延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生产产品”这一范围。这样,成本概念就可以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并不是所有的“耗费”、“价值牺牲”都属于成本范畴,只有与一定的对象——产品、劳务的生产、提供密切相关的“耗费”、“价值牺牲”才属于成本,而且,作为成本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并不真正流出经济利益,而是表现为企业内部资产的转换,也即“耗费”或“牺牲”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那么,与一定对象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密切的“耗费”、“价值牺牲”作为什么看待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与“成本”概念有一定关系的“费用”概念。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见,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出经济利益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属于费用范畴。另外,费用强调与一定期间收入的配比性,即凡是能与一定期间的收入配比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即为费用,所以费用又称“期间费用”。

“成本”与“费用”并非泾渭分明,在特定条件下是有关系的:当成本的负担对象——产品或劳务等销售、提供获取收入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提供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如生产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从“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生产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因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的内容属于费用范畴,并与主营业务收入进行配比核算经营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成本和费用都强调发生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耗费或价值牺牲不属于成本、费用之列,而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又称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界定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围绕成本会计学对象安排的,因此,应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理解为成本会计学对象。目前对成本会计学对象有不同的看法,有以“成本”为对象的,那么《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就是“成本”,围绕“成本”的核算、监督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以传统的“费用”为对象,并将其作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耗费,显然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界定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包括会计政策制定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内涵以及外延没有厘清所致。成本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一直把费用视为日常生产经营的一切耗费,并且以其为成本的逻辑起点,把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作为成本,得出成本是费用的一部分、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的观点;不能对象化的则作为期间费用看待。因此,一直以来,都以费用为成本会计的对象,那么成本会计学课程自然是以费用为教学内容了。这样,与其说是“成本会计学”不如说是“费用会计学”。由于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即使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概念做了新的规定,即对费用的界定,但没有将这一变化体现在成 本会计学教材以及教学中,众多的成本会计教材以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表现在以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为对象,从要素费用的核算入手,将其中对象化的部分计入产品、劳务中,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则作为期间费用。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关于费用的界定是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的,这样,同属于会计专业的两门专业课程对费用进行不一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当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以及后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理方式应该进行革新,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会计法规的规定,适时地进行变革。所以,目前情形下,《成本会计》课程应该以“成本”的核算、监督方法为课程内容,至于费用——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均属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如此划分两门课程的内容,第一,是“名符其实”,《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当然应该是“成本”;第二,分清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界限;第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规范了成本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众所周知,成本会计报告是“对内”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要求提供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费用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将这些费用作为成本会计对象的话,那么编报利润表时,理应由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费用信息却由成本会计系统提供,显然是不合适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将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资源的消耗称作“耗费”,并将其作为“成本”与“费用”的逻辑起点。按照耗费的经济用途,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即为“费用”。“成本”作为成本会计学的对象,自然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费用”作为财务会计学的对象之一,也就成为《财会会计》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此外,站在成本会计职能这个角度上,还有一种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理解。成本会计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那么,《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也可以分为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般来讲,重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是根据上述内容安排的;但一般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只安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内容,而将成本会计学其他职能相应的理论方法安排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中进行介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避免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

三、《成本会计》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结构体系往往由相应的概念、理论为基础,然后以不同的技术方法搭建起课程的框架结构,框架之间相互支撑,也即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形成严密的课程结构体系。《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监督、分析等技术方法,属于会计学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一直以来,《成本会计》课程是以上述传统的“费用”为逻辑起点,搭建其框架结构的。首先介绍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的核算程序即方法,通过核算,将能对象化的费用计入成本,不能对象化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其次,介绍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一般称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对象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再次,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也即分别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介绍其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至此,成本核算方法介绍告一段落。接着,介绍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而这些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也做过介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以上均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例进行成本核算方法介绍。然后,再就非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最后,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如框架结构的第二层,在没有明确成本核算对象之前,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分配、归集)程序和方法,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至此,完工产品成本已经核算得出,学习者误认为成本核算方法到此为止,但紧接着出现了第三层次,介绍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也即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结论是根据不同的生产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可以选择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学习者疑惑了: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核算方法是什么关系?第四层次是分别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尤其是品种法的运用,与第二层次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内容严重重复。以上种种说明改革传统成本会计学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如图2,是以“成本”为成本会计学对象搭建的《成本会计》课程结构。图中第一层次,介绍成本、费用概念、分类及二者的关系;成本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成本核算的要求、程序、要求及账户设置等内容;第二层次,由于成本的特点是强调其负担对象,即成本核算对象,所以,把成本核算对象也即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作为成本会计基本概念理论等内容后的问题率先提出,为后续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分别工业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介绍产品生产成本和其他行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方法。其中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按照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分别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基本核算方法以及其他辅方法(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因为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是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最终目标,所以第四层次为品种法的应用。介绍品种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核算程序以及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核算方法(归集、分配、再归集的过程),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五层次是分步法、分批法,在明确各自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之后,以品种法成本核算程序为基础,结合分步法、分批法特点,制定适合的成本核算程序 ,以各步骤成本、各批次成本核算为桥梁,最终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品种法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六层次是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这些方法是解决单纯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起到辅作用的方法。如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理应选择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但如果产品品种繁多而且各品种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产品用料基本相同,此时,可将众多的产品归为一类,将该类别产品视为“一种产品”,并以其为对象,采用品种法的程序、方法进行类别成本的核算,然后再将类别成本在类内各品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核算方法称为以品种法为基础的分类法,辅助品种法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又如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下,成本管理要求加强成本控制,则可以在按生产步骤为对象的基础上辅之以定额法、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方法,此时可称为分步法基础上的定额法、标准成本法。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成本核算的最后环节,成本报告的编制和分析。

如果把上述《成本会计》课程框架结构视为一座房屋的话,第一、二层次是房基,必须夯实了,也即要正确确定成本会计学的概念、理论;第四层次品种法相当于房屋的梁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品种法的成本核算程序及具体方法均可为下一层次的分步法、分批法借鉴使用;第五、第六层次成本核算的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方法相当于房屋的椽、檩,相互搭建,共同撑起《成本会计》课程这一“房屋”的屋脊、房顶。

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关于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课堂学科知识传授、课外实践技能教练;也可以理解为现代多媒体教学、传统“黑板、粉笔”教学;还可以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此处讨论的教学模式属于第一种情形。成本会计的技术性毋庸置疑,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就要采取适合成本会计技术方法、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采取的是课堂成本会计学科知识传授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成本会计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知识,至于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主要是成本核算技术方法,一般是先介绍每种方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程序,然后按程序进行核算方法的解析。如“品种法”的教学,首先介绍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其次介绍品种法的核算程序。再次,按照设定好的核算程序,一步步介绍每道程序的核算方法,如第一步,介绍建账方法,以产品品种为对象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第二步,介绍产品生产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归集、分配、再归集的方法;第三步,介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第四步,介绍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第五步,介绍期末各产品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至此,品种法教学得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没能突出成本会计的实践性,也即与成本会计岗位实践联系不紧密。成本会计(主要指成本核算)实践工作,首先是要确定成本核算模式,是集中核算还是分散核算;然后按照成本核算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设置,成本核算岗位一般有材料燃料成本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岗、折旧修理成本岗、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制造费用分配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成本报表编制岗等,根据岗位业务量大小,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如果是集中核算,这些岗位全设置在厂部;如果是分散核算,则应将有些岗位下放到分厂或车间。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没能结合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需求进行相应技术方法的教、练,使得学生不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按照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组织教学。仍以“品种法”课程教学为例,在介绍完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等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后,结合成本核算程序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置的介绍,如在第二步各项生产耗费核算教学时,要明确这个步骤的工作要由“材料燃料成本核算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核算岗”、“折旧修理费核算岗”等岗位来完成;第三步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要由“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负责完成;第四步则由“制造费用分配岗”来执行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任务;第五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分配则由“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来进行。按照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介绍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原始凭证的搜集、有关生产耗费分配表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账户的登记;然后按照工作流程分别介绍相应的核算方法。另外,各成本核算岗位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如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的工作要待上一步骤各项生产要素耗费核算各岗位工作完成后,方能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工作;制造费用分配岗位亦如此,要待前面各步骤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

按照上述基于成本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就犹如置身于各成本会计岗位进行岗位技术教、练一般,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如果辅之以成本会计各工作岗位成本核算技能的实训,学、练并举,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成本”概念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所称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是产品成本。所以,《资本论》中所指的成本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耗费的反映;是生产过程中价值补偿的尺度。美国会计学会1951年在《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的定义是:“成本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成本的解释则为:“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耗费”。

上述三种对成本概念的不同解释,虽然从字面看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其具有共同之处。其一,都明确了成本是对生产要素的消耗这一问题。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采用的是“耗费”一词描述,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则采用的是“价值牺牲”一词。其二,都强调了作为成本要有一定负担对象这一特点。虽然,马克思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把这一负担对象确定为“产品”,即把成本看做是“产品生产成本”或“生产产品的成本”,而使得成本的外延显得过于狭窄,但至少明确了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这一特点。美国《成本概念与标准委员会报告》中对成本负担对象——“一定目的”的界定是恰当的。“一定目的”可以是生产的产品,也可以是采购的商品,还可以是提供的劳务等,其外延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生产产品”这一范围。这样,成本概念就可以运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成本强调一定的负担对象,并不是所有的“耗费”、“价值牺牲”都属于成本范畴,只有与一定的对象——产品、劳务的生产、提供密切相关的“耗费”、“价值牺牲”才属于成本,而且,作为成本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并不真正流出经济利益,而是表现为企业内部资产的转换,也即“耗费”或“牺牲”一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资产。那么,与一定对象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密切的“耗费”、“价值牺牲”作为什么看待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与“成本”概念有一定关系的“费用”概念。

根据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见,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流出经济利益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属于费用范畴。另外,费用强调与一定期间收入的配比性,即凡是能与一定期间的收入配比的“耗费”或“价值牺牲”即为费用,所以费用又称“期间费用”。

“成本”与“费用”并非泾渭分明,在特定条件下是有关系的:当成本的负担对象——产品或劳务等销售、提供获取收入后,产品生产成本、劳务提供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如生产产品销售后,其生产成本从“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生产成本即转化为费用,因为“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的内容属于费用范畴,并与主营业务收入进行配比核算经营成果。

需要强调的是,成本和费用都强调发生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非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耗费或价值牺牲不属于成本、费用之列,而是作为营业外支出,又称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界定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是围绕成本会计学对象安排的,因此,应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理解为成本会计学对象。目前对成本会计学对象有不同的看法,有以“成本”为对象的,那么《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就是“成本”,围绕“成本”的核算、监督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以传统的“费用”为对象,并将其作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切耗费,显然与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界定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包括会计政策制定部门对“成本”、“费用”的内涵以及外延没有厘清所致。成本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一直把费用视为日常生产经营的一切耗费,并且以其为成本的逻辑起点,把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作为成本,得出成本是费用的一部分、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的观点;不能对象化的则作为期间费用看待。因此,一直以来,都以费用为成本会计的对象,那么成本会计学课程自然是以费用为教学内容了。这样,与其说是“成本会计学”不如说是“费用会计学”。由于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即使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概念做了新的规定,即对费用的界定,但没有将这一变化体现在成本会计学教材以及教学中,众多的成本会计教材以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具体表现在以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为对象,从要素费用的核算入手,将其中对象化的部分计入产品、劳务中,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则作为期间费用。

由于《财务会计》课程关于费用的界定是以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的,这样,同属于会计专业的两门专业课程对费用进行不一样的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当今《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以及后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理方式应该进行革新,应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会计法规的规定,适时地进行变革。所以,目前情形下,《成本会计》课程应该以“成本”的核算、监督方法为课程内容,至于费用——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均属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如此划分两门课程的内容,第一,是“名符其实”,《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当然应该是“成本”;第二,分清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界限;第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规范了成本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众所周知,成本会计报告是“对内”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要求提供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费用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将这些费用作为成本会计对象的话,那么编报利润表时,理应由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费用信息却由成本会计系统提供,显然是不合适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将企业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济资源的消耗称作“耗费”,并将其作为“成本”与“费用”的逻辑起点。按照耗费的经济用途,其中能对象化的部分形成“成本”,不能对象化的部分即为“费用”。“成本”作为成本会计学的对象,自然也为《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费用”作为财务会计学的对象之一,也就成为《财会会计》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此外,站在成本会计职能这个角度上,还有一种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理解。成本会计职能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那么,《成本会计》课程内容也可以分为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考核、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般来讲,重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是根据上述内容安排的;但一般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只安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内容,而将成本会计学其他职能相应的理论方法安排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中进行介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避免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

三、《成本会计》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结构体系往往由相应的概念、理论为基础,然后以不同的技术方法搭建起课程的框架结构,框架之间相互支撑,也即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形成严密的课程结构体系。《成本会计》课程主要介绍成本核算、监督、分析等技术方法,属于会计学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一直以来,《成本会计》课程是以上述传统的“费用”为逻辑起点,搭建其框架结构的。首先介绍各项费用(又称“要素费用”)的核算程序即方法,通过核算,将能对象化的费用计入成本,不能对象化的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其次,介绍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一般称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对象就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方法;再次,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也即分别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介绍其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至此,成本核算方法介绍告一段落。接着,介绍期间费用的核算方法,而这些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也做过介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以上均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例进行成本核算方法介绍。然后,再就非工业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最后,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如框架结构的第二层,在没有明确成本核算对象之前,首先介绍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分配、归集)程序和方法,包括要素费用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废品损失的核算方法、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至此,完工产品成本已经核算得出,学习者误认为成本核算方法到此为止,但紧接着出现了第三层次,介绍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也即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结论是根据不同的生产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可以选择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学习者疑惑了: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核算方法是什么关系?第四层次是分别介绍不同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尤其是品种法的运用,与第二层次成本核算程序和方法内容严重重复。以上种种说明改革传统成本会计学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如图2,是以“成本”为成本会计学对象搭建的《成本会计》课程结构。图中第一层次,介绍成本、费用概念、分类及二者的关系;成本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成本核算的要求、程序、要求及账户设置等内容;第二层次,由于成本的特点是强调其负担对象,即成本核算对象,所以,把成本核算对象也即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作为成本会计基本概念理论等内容后的问题率先提出,为后续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分别工业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介绍产品生产成本和其他行业经营成本的核算方法。其中工业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按照成本核算对象不同分别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基本核算方法以及其他辅方法(分类法、定额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核算方法,因为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是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最终目标,所以第四层次为品种法的应用。介绍品种法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核算程序以及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核算方法(归集、分配、再归集的过程),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五层次是分步法、分批法,在明确各自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之后,以品种法成本核算程序为基础,结合分步法、分批法特点,制定适合的成本核算程序,以各步骤成本、各批次成本核算为桥梁,最终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品种法在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六层次是其他辅成本核算方法。这些方法是解决单纯的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起到辅作用的方法。如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理应选择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但如果产品品种繁多而且各品种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产品用料基本相同,此时,可将众多的产品归为一类,将该类别产品视为“一种产品”,并以其为对象,采用品种法的程序、方法进行类别成本的核算,然后再将类别成本在类内各品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核算出各品种产品成本。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成本核算方法称为以品种法为基础的分类法,辅助品种法完成产品成本的核算。又如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下,成本管理要求加强成本控制,则可以在按生产步骤为对象的基础上辅之以定额法、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方法,此时可称为分步法基础上的定额法、标准成本法。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成本核算的最后环节,成本报告的编制和分析。

如果把上述《成本会计》课程框架结构视为一座房屋的话,第一、二层次是房基,必须夯实了,也即要正确确定成本会计学的概念、理论;第四层次品种法相当于房屋的梁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品种法的成本核算程序及具体方法均可为下一层次的分步法、分批法借鉴使用;第五、第六层次成本核算的分步法、分批法以及其他方法相当于房屋的椽、檩,相互搭建,共同撑起《成本会计》课程这一“房屋”的屋脊、房顶。

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关于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课堂学科知识传授、课外实践技能教练;也可以理解为现代多媒体教学、传统“黑板、粉笔”教学;还可以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此处讨论的教学模式属于第一种情形。成本会计的技术性毋庸置疑,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就要采取适合成本会计技术方法、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采取的是课堂成本会计学科知识传授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成本会计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知识,至于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主要是成本核算技术方法,一般是先介绍每种方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程序,然后按程序进行核算方法的解析。如“品种法”的教学,首先介绍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其次介绍品种法的核算程序。再次,按照设定好的核算程序,一步步介绍每道程序的核算方法,如第一步,介绍建账方法,以产品品种为对象设置“生产成本明细账”;第二步,介绍产品生产各项生产耗费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归集、分配、再归集的方法;第三步,介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第四步,介绍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第五步,介绍期末各产品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至此,品种法教学得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的缺陷是没能突出成本会计的实践性,也即与成本会计岗位实践联系不紧密。成本会计(主要指成本核算)实践工作,首先是要确定成本核算模式,是集中核算还是分散核算;然后按照成本核算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设置,成本核算岗位一般有材料燃料成本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岗、折旧修理成本岗、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制造费用分配岗、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成本报表编制岗等,根据岗位业务量大小,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如果是集中核算,这些岗位全设置在厂部;如果是分散核算,则应将有些岗位下放到分厂或车间。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式没能结合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需求进行相应技术方法的教、练,使得学生不能胜任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按照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要求组织教学。仍以“品种法”课程教学为例,在介绍完品种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等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后,结合成本核算程序进行成本会计岗位设置的介绍,如在第二步各项生产耗费核算教学时,要明确这个步骤的工作要由“材料燃料成本核算岗”、“动力成本核算岗”、“人工成本核算岗”、“折旧修理费核算岗”等岗位来完成;第三步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归集,要由“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负责完成;第四步则由“制造费用分配岗”来执行制造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任务;第五步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分配则由“完工产品成本核算岗”来进行。按照成本核算岗位任务进行教学时,首先要介绍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一般由以下环节组成:原始凭证的搜集、有关生产耗费分配表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成本核算账户的登记;然后按照工作流程分别介绍相应的核算方法。另外,各成本核算岗位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如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的工作要待上一步骤各项生产要素耗费核算各岗位工作完成后,方能进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工作;制造费用分配岗位亦如此,要待前面各步骤包括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岗位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

按照上述基于成本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成本会计技术方法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就犹如置身于各成本会计岗位进行岗位技术教、练一般,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如果辅之以成本会计各工作岗位成本核算技能的实训,学、练并举,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4)

一、战略成本会计概述

1.战略成本会计的定义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处理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各项开支,从而帮助管理人员了解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而战略成本会计则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成本管理拓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它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对成本管理的需求,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可行性,帮助企业提高风险的规避及市场分析的能力,并逐步的将成本管理落实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战略成本会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的成本会计而言,战略成本会计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第一,战略性。这种特性是由战略成本会计的服务对象所决定的,战略成本会计必须始终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明确各阶段的战略目标,并逐步的将其落实下去,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和支持。第二,前瞻性。战略成本会计立足于长远,因而在自我定位及战略的制定中,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信息的甄别及分析,一些盲目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忽视企业长远利益的观念及方式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第三,整体性。战略成本会计不仅仅需要关注到企业各部门日常的成本支出,同时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帮助企业了解各种潜在的支出及风险,其渗透到企业的决策、生产、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四是复杂性。传统成本会计仅仅需要通过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分析与整理来改进企业自身管理的不足,而战略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则相对复杂,它需要会计人员全面的了解该地域和本国的各项政策及发展规划,通过详细、科学的外部环境分析帮助企业制定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战略,掌握市场的规律及主动权,从而实现企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被管理者高度重视,并且将战略管理渗透到了各个部门的管理中,实践证明,战略管理下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工作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在战略管理实施下,传统的成本会计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合理运用战略成本会计可以全面的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及经济活动的预见性,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运用。

1.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文化中的运用

企业的行为,最终都归结于全员行为,有计划的调整企业自身的管理及人员结构,可以保障战略成本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企业可以按照自身的发展实情进行有效的管理调整,为战略成本会计的有效运用营造较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应将战略成本会计与企业文化工作相结合,为战略成本会计提供应有的支持。在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重视专业性人才和企业文化的培养及开发,明确每个员工与成本息息相关,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治物,提高员工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实现成本的降低,保持企业明显成本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运用

通过对目前战略成本会计的运用现状来看,部分管理者对于战略成本会计的理解非常的片面,因此,为了确保其综合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评估,在实践中予以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在投资决策阶段,参考信息的全面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成本会计需要做好充足的调研及分析,依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来辅助投资决策工作的开展,帮助企业及时的进行风险的规避。战略成本会计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同行企业及客观环境进行分析,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调整与改进,拉开与其它企业之间的距离。我们有理由相信,充足的准备及过硬的服务水平可以帮助企业把握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在稳定现有客户群体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潜在客户。同样,管理者的支持与理解也是战略成本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磨合,通过系统性的战略成本会计设计来提高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及真实性。

3.战略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中的运用

虽然战略成本会计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其最基本的职能依然是成本控制管理,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依然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及整理。就采购工作而言,采购中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传统的采购成本控制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费用的支出上,而战略成本会计则考虑的更加的全面,除了考虑采购所产生的费用上,还会对采购的性价比及其它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好采购、运输、管理等环节之间的衔接,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同时,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通过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为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提供相应的支持,如企业生产销售中的材料管理工作、商品库存的控制等,都可以通过成本控制进行改进,避免浪费现象出现。只有做到积水成渊,积沙成滩,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现有资源的整体价值,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企业成本管理中除了采购等环节的消耗外,设计支出也是比较庞大的。设计对于产品的销售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需要管理者尽可能的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将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各个环境反馈的信息进行成本预估、确认设计部门目标达成的情况。

4.战略成本会计在市场细分管理中的应用

战略成本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其主要的工作目标是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可行性,保证其产品在市场细分中正确的定位,确保企业有存在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按照企业的发展决策制定相应的目标,如企业自身的市场细分定位、同类产品的综合分析等,并以此来进行信息的分析及整理,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多种选择。再结合管理者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各备选方案进行定性分析,从而选择最佳方案。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能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从而达到成本的节约。

5.战略成本会计在营销服务体系管理中的应用

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管管理对于吸引顾客源、促进销售、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都有很大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应正确把产品质量控制在一个适宜水平,以达到适宜质量与较低成本的最好结合。因此,要重视从战略成本会计的角度,加大营销服务体系质量的经济分析。如只是简单增加服务设施或人员,虽可降低销售时因等待而发生的等候费用,但却相应增加了服务机构的费用,相关部门应定期进行售后调查并将信息反馈给成本会计部门,这样能减少隐没成本,使成本质量与售后服务得到优化配置。如商品的发料和领料就存在这一矛盾,若将等料费用与发料费用之和看作商品领用费用,则要处理好发料费用与等料费用的关系,力求使领用费用最少。

三、结语

经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有计划性地提高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支持与认可,还需要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高度配合。管理者也应摒弃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理念上的想法,为战略成本会计的发展决策提供应有的支持,抓住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为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支持,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秋艳.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8).

篇(5)

二、成本会计核算的原则

医院成本会计核算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是最为有效的加强经济管理的手段之一。坚持医院成本控制原则也是卫生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而成本控制原则贯穿了整个成本会计核算过程,而经济灵活性原则则是要求各个医院部门都要讲究经济效益。成本控制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做到随时都能够适应其变化万千的服务市场,灵活性的原则也要求其成本控制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个性,不能一刀切,而需要从各个特定的科室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同的岗位、职务,不同的特点来建立成本控制标准。而成本控制则是医院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只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是成本控制能够顺利完成的首要条件。医院全体员工对成本会计核算的高度重视,全力的支持成本会计核算,强化会计核算意识,才能够做到开源节流、堵漏降耗。

三、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

(一)成本会计核算项目纷繁众多,会计核算难度加大

考虑到医疗机构服务项目、病种的多样性,医院医疗技术的更新、成本变化的加快,都是导致医院的成本会计核算繁琐、复杂的原因。此外,部分公立医院还存在不计成本的资金投入,但是不计效益,会产生不科学、缺乏管理系统的方式,这些所述的原因,会导致成本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其手段、数据以及信息的使用等方面都会相对薄弱,也大大的提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难度。

(二)确定其对象与方法的不同性

医院对象以及方法的不确定,不能考虑到各个科室专门技术的特殊性,只能依据管理上的需要而对其加以选择,一般分为医院、科室、项目等等。通过笔者在医院的实践证明来看,医院通常选择的主要会计核算对象是总成本下的医疗服务科室成本,并视为降低可控成本的最优途径。

(三)医院成本项目的多变和不可比性的特征

医院的医疗服务技术与一般的企业产品生产不同,其确定性不明确。各种医疗服务的提供,会因为具体情况有所出入,而出现服务成本差异。就算是对于同一种病症,对于不同的患者,由于医疗方法的不同以及病症程度的深浅,都会导致医疗成本出现一定的变化。另外,其结构也会随着技术的变革以及医疗方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成本不确定性导致了其成本多变,所以各个医院之间也不存在可比性。

四、目前医院在成本会计核算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管理人员的认识不足

由于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相对滞后,其经营、成本的意识不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存在着重医疗、轻理财、重投资、轻效益、重收入、轻支出等一系列的问题。医院长久以来实行预算会计制度,并且采用差额预算补助的方式,而医院有关的财务人员缺乏相应的成本会计核算基础知识,就算是成本会计核算也会出现重视医疗科室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应管理,而轻视职能管理部门成本会计核算的管理模式;对于直接成本会计核算的管理重视,而轻视间接成本会计核算管理;重视财务会计(这主要是和财务管理人员的有关素质以及业务水平有关。),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为了个人的私利,擅自改变其运行的环境,使得财务信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阻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

(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目前,多数医院为了医院的名气、业绩,忽略了医院所具有的本质以及患者的需求与能够承受的经济负担,一味的向着大规模的医院扩展,完全没有考虑医院的成本量以及实际的负荷、运转能力,这样极容易导致医院出现亏损。

(三)医院财务管理内容的问题

目前,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的内容都不够明确,而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质的筹集、投入资本的回收以及分配、日常资产以及现金成本与损失的管理等等。但是目前多数的医院仅仅是对有形的资产进行日常的监督与管理,忽视无形资产(如科研成果、专利等),导致医院在风险发生之后,才会被动的去考虑、去处理。

五、加强医院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开展全面预算管理

通过预算控制,控制日常运营与财务运作,将医院的财务管理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和范围之内。

(二)严格招标制度,降低采购成本

在设备购置、药品采购过程中,要对招标过程进行合格的监控,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障患者和医院的切身利益,为社会发展谋取更多的福利。

(三)控制经常性开支

对于医院的经常性开支,要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医院而言,其经常性业务开支是非常大的,所以,做好经常性业务开支项目的控制,对于节约医院成本,提高医院效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加强药品管理,降低药品使用成本

按期对医生的单张处方金额按大小排列,对单张处方金额超过100元的进行公布;加强合理用药检查力度,特别是抗生素使用检查,杜绝药品促销行为,降低药品成本。

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要树立医疗服务的意识

医院的财务管理指的是对医院的成本、资产、收入等进行有效管理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目标主要是通过保障医院的财务安全,合理的分配资源来达到最佳化的运行。想要达到以上所说的目标任务,需要医院各级人员树立出医疗服务意识,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于管理职能进行完善,把握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医疗服务的监督以及管理。

(二)强化财务成本会计核算

医院的管理模式已从以往的“政策依赖型”逐步转化为“市场导向型”。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健全的医财务管理机制,才能将医院的成本管理加以强化。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升医院资金的实际使用率,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高效的医疗服务。首先,要制定出有效的医院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其次,逐步建立健全的医院成本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医院成本考核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和成本信息反馈体系,实现医院对整体成本控制与管理。

(三)重视开发与利用

相对来说,医院财务的内容过于庞大、复杂,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其财务管理的开发技术,提供对于财务信息的实际利用价值。

篇(6)

传统会计一直采用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即以币值不变假设为前提,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价基础。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物价的大幅度变动是不可避免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既出现过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又出现过通货紧缩,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物价变动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对币值不变假设的冲击

货币计量的前提是币值稳定,即使发生变动,其变动幅度必须很小,不会影响它的计量功能。但是通货膨胀或者是通货紧缩的存在,基本上否定了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

(二)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本的计量原则,它建立在币值不变的基础上。在物价大幅度地持续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下,历史成本原则就缺乏现实基础,据此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比。

(三)对会计目标及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挑战

会计的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供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物价的大幅度变动,动摇了会计的计量属性。会计信息的失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进而影响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物价变动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通货膨胀为例。主要表现在:第一,低估了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第二,没有反映货币性资产的购买力变动损失和货币性负债的购买力变动收益。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固定金额的货币性资产所代表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会直接减少,从而产生货币购买力损失;相反,用贬值的货币偿还原欠的相同金额的负债,会产生货币购买力收益。第三,高估收益。虽然历史成本原则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但由于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此时成本并未真正得到回收,结果必然高估企业收益。

(二)不能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削弱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提的折旧费小于更新固定资产需要的金额。由于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重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会不断萎缩,其生产经营能力相应削弱。

(三)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的保全情况

企业所有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收益,而资本保全是其前提条件。由于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报告期的现时价值,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还要按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必然会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使企业所有者的产权资本受到侵蚀。

(四)由于会计报表提供企业虚假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据此作出的决策会导致严重的失误。

三、传统财务会计对物价变动影响的消除

物价变动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最终表现在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上,而资产计价是关键,因为资产的计价决定了资产转移价值即成本的分摊——费用的确认,进而决定了收益的确定。所以,历史成本会计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部分地消除物价变动带来的影响,以期对物价变动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状况进行局部改善:

1.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

2.在物价可能下跌的情况下,对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3.对某些固定资产的折旧,采用快速折旧法、采用重置估价法或不提折旧法等。

对于上述方法的,一方面,各方法本身有一定的弊端;另一方面,并不能满足通货膨胀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需要。这就要求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基础,改变传统会计模式,建立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四、物价变动会计的基本模式

(一)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即历史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采用币值(购买力)相等的货币单位(即通过一般物价指数将按各年度不同币值货币编制的历史成本会计数据),统一地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的会计数据,并把它作为传统会计报表的“补充报表”,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的影响。

其会计程序和方法是:首先将原来报表中列示的项目划分为“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而后将各项目以各期名义货币表示的金额,按一般物价指数换算为等值货币计价的金额,再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最后编制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报表。具体方法是:确定等值货币的时点标准和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换算系数(或指数),对资产负债表各项金额进行调整,并用与上相同的计算口径对损益表各有关项目进行调整。对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的计算可用“货币性项目购买力损益=期末实际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一期本应持有货币性项目净额”公式确定。

期本应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期初货币性项目净额×(朝末一般物价指数/期初一般物价指数)十期间货币性项目增加额×(期末一般物价指数/期间一般物价指数)-期间货币性项目减少额×(期末一般物价指数/期间一般物价指数) 通过换算以后可得到货币性项目购买力损益,编制出一般物价水平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这种模式是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产生和起来的,是为了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也是传统会计模式的重大变革和进步。它的优点是:能在报表上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报表提供信息的影响,使其接近于物价变动后的实际,成为“真实性”的会计信息;增强了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加强管理和宏观调控;会计具有继续性且简单易行,也便于对信息的审计和监督。其缺点是:如果调整财务指标所依物价指数与企业报表项目的物价变动不符时,调整后的会计指标就会缺乏正确性。只能了解会计期末物价变动的资料,无法掌握核算期间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因而无法把握企业平时的财务状况和资料,难以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作为一种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效益原则。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直接影响的是货币性项目。因此,如果货币性项目在企业资产、负债中所占比重较小,考虑到一部分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可以相互抵消的因素和利息率的影响,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所能提供的利益就未必高于所花费的成本。因此,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非企业似乎不宜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反之,金融企业主要地、大量地是货币性的,因而有必要实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二)现时成本会计

现时成本会计即现时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是以企业资产的现时重置成本(或再生产成本)作为计价基准,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这种模式的程序和方法是;在进行传统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另设一套帐簿,以资产的现时购买价格进行日常核算。即对日常购进的资产以现时成本入帐,期未对结存资产和本期已耗资产的累计发生额,按其现时成本进行调整,在调整的基础上确定通货膨胀对企业本期损益的影响,并在编制传统会计报表的同时,根据所设置的现时成本会计帐户体系中各帐户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编制观时成本会计报表,以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可见,组织现时成本会计的日常核算是其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而后才是现时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

现时成本会计以现时成本为计价基准,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且设置有反映在物价变动或通货膨胀影响的帐户等会计处理办法,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并不同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处理。其最明显的优点是:可以提供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利于财务决策;以现时成本弥补所耗用资产的价值,可以保证已耗资本的收回,从而维护了企业产权和生产经营能力;现时成本会计所提供的各项财务指标,既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现实拥有资源和经营能力,还能把本期收益区分为经营管理水平所致的收益和管理人员应变能力决定的收益两部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经营管理;对存货的计价一律以现时成本为准,改变了传统会计中的多种计价方法,这种较为合理和单一的计价方法,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核算。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相比,它能及时地消除个别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

实行现时成本会计,较之一般物价水平会计难度更大,花费也可能更多,因此更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不能否认,当前企业在用资产的帐面价值严重低于其实际价值。但是,这种情况,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却有很大差异。资产的结构,是这种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考虑实行现行成本会计时,应当对这一点予以充分注意。一般来说,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机器设备占总资产的较大比重,这些机器设备一经投入使用,就很少有拆除变卖的可能,在短期内也不可能重置。因此从使用的观点出发,按现行成本,也即对企业的价值进行估价较为恰当。因此认为对固定资产净值占资产总额50%以上的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有必要实行现行成本会计。

(三)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

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是以现时成本为计量基础、以不变币值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模式。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是不变币值会计程序(只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与现时成本会计模式(只消除个别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的有机结合,试图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对传统会计信息的影响的会计模式。如果日常会计核算是以成本会计模式为基础进行的,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要对历史成本会计报表在期末进行两次调整:把历史成本数据按现行成本(个别物价水平)重新计量,并确认资产持有损益;把名义货币计量的资料按一般物价水平重新表述,并确认货币性项目净额上的购买力损益。如果通过现时成本账簿来组织日常会计核算,则期末只作上述第二次调整。

由于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处理方式是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两种模式的结合,故它具有这两种会计模式的优点:能够既反映非货币性资产现时成本的变动,又反映净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综合了现时成本会计模式和一般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优点,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对决策和管理的有用性大大提高。但其在过程中核算费用高,麻烦,会计信息不易为一般的使用者所理解。此外,这一会计模式的信息成本是非常高的,是否能产生足够的利益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证明,会计界本身也存在着争议,故很难付诸全面实施。

劳动密集型企业资产结构的特点与资本密集型企业差别很大,因此在物价变动会计模式的选择上也有区别。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占较小比重,存货等流动资产比重却很大,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采用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模式。

【】

篇(7)

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成本会计由此产生,并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0-1920):原始的成本会计。当时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是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在这期间,英国会计学家已经设计出定单成本计算和分步成本计算的方法(当时应用的范围只限用工业企业),后来传往美国及其他国家。

第二阶段(1921-1945):近代的成本会计。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成本会计就不仅是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还要事先制订成本标准,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扩大了管理职能,是在原始的成本会计基础上的发展,应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从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第三阶段(1945年以后):现代成本会计。对于成本的定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的范畴。美国会计学会与标准委员会如此定义成本: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由此看来,成本的外延除了产品成本的概念与内容更广了。

当代成本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会计内容的变化。(1)环境成本。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共识。现代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应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2)社会责任成本。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支持社区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3)人力资源成本。知识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位资源。人力资源可以极大地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效益,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因此,正确合理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运用与产出进行核算与管理非常必要。(4)时间成本。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科技、市场的发展变化都在加快,市场竞争不仅比价格,比质量,比服务,更要比速度,赢得先机,抢占市场的有利位置。时间成本将会越来越显现它的特殊重要性。

二、成本管理思想的进一步更新。在新经济时代,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理论将在成本会计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将从全局出发,全面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以及企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找出企业的薄弱环节,并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环节上,加强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强整个企业链,而不再是片面地强调降低成本。

三、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的进一步拓宽。为满足全面质量管理对员工业绩的计量与报告的需要,产生了质量会计,成本会计的核算也就延伸到了质量成本领域。新经济时代中,成本会计将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质量成本信息,以满足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另外,成本概念从生产领域拓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产生了“生命周期成本”的核算。这一变化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社会成本。

四、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的进一步丰富。出现了倒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倒退成本法方法适用于适时制企业,它将成为新经济时代成本会计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广泛运用的经济时代,作业成本法将在成本核算中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我国现代成本会计制度起步较晚,虽然产生了较为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成本会计也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但是和西方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全球化的市场冲击,也给我国成本会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一旦实行自动化之后;生产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不但成本会降低;质量也会提高。相应地,公司的结构亦必须随之转化,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应跟着提高,其经营管理方式也须进行自动化调整。

二、无形资产的成本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的成本计量、无形资产是否应该进入产品成本以及如何分配计入成本,是目前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经营成果计算的重点要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如何将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这也是我国成本会计面临的一大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加强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积极推进成本会计的电算化,完善组织结构,借鉴先进经验,从而推进我国成本会计理论的实践的发展。

第一、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能够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

第三、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第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方法。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创新,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我们必须结合现代企业生产的实践需求,不断地总结,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在现代企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和推广,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篇(8)

1成本会计教学的障碍

成本会计的课程之所以难以实施,其原因既有课程内容本身复杂的原因,也有现行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该课程教学。

1.1课程内容抽象复杂

成本会计实务主要任务就是一个企业产品成本的归集、汇总、分配,也就是成本的核算。一种产品或者任何一项成本计算对象,其涉及的成本非常多而且繁杂,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等,成本核算中涉及的数字非常多,因此,产品成本的核算是非常复杂的,这就导致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学习本课程的大多数学生大都没有实践工作经历,成本会计中的很多概念和知识无法形成形象具体的联系。

1.2教学方式和手段滞后

目前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很多成本会计的教学大都是以课本知识为本,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利于课程知识快速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考虑到成本会计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应的技能和技巧,现在社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成本会计本身就是实践导向很强的学科,很多课程内容直接源自实务中的成本核算,设计到各种费用的收集、汇总、分配,如果单纯依靠讲授法是无法将成本计算的全过程完整、清晰地展现出来。

1.3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缺乏

目前在成本会计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不足。学习成本会计的学生大都没有实践经历,实践环节的缺乏无法让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形成不了形象的认识,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空洞的抽象的理论。例如,在学习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时,如果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撑,课程只能陷入教师的讲授为主,将几种成本计算的方法的定义、特点、简单的步骤介绍给学生,学生就会对这几种方法感觉枯燥,学习兴趣也会降低。

2应对措施

成本会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障碍并不是无法克服的,该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摒弃传统“填鸭式”教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成本会计内容的抽象与复杂,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成本会计主要讲授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课程知识体系完整。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要优化整合相关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结合所讲授知识的特征,设计适当的案例和习题。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有助于将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典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课程实施的有效开展。

(2)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应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成本的归集、分配、成本计算单、账务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在很短实践内了解企业工艺流程,明晰企业成本计算的全过程。

(3)完善实践环节,提高培养质量。

篇(9)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1 现代成本会计概念解析

1.1 现代成本会计的定义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职能是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成本会计主要是一项管理活动,各项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

1.2 现代成本会计形成的原因企业制造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现代成本会计在此时孕育而生。

1.2.1 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主导着市场的运作,此时企业的市场环境较之以前而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

1.2.2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采用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

1.2.3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管理环境的革新,传统的成本会计正在向现代成本会计转变,主要表现在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变化,这样现代成本会计便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了。

2 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对比及评价

具体而言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但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而言,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1 理论基础不同

2.1.1 会计目标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它所侧重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着眼于两权分离的形成条件和实现空间——资本市场。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在通货膨胀时期,该会计原则首当其冲就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此时,由于物价的上涨,单位货币的内含购买力发生了严重的“缩水”,继续以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当前真实价值的严重背离。但无论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还是企业管理者自己进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据企业资产的现时真实价值,因此基于过去的历史成本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事实上,以历史成本计算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和现行价值,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也不能同步进行,故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被破坏,造成企业用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此外,将当前发生的收入和过去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也会使企业虚增当期利润,不利于反映真实的经营业绩。

3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程序

现代成本会计是建立在物价不稳定基础上的,它区别与传统的成本会计,采用了现行成本进行会计核算。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用现代成本会计进行成本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3.1 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现行成本的确定是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取得与现有资产具有相同或者相当生产能力的资产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企业资产的现行成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其当前的市场价格、基于公平交易的供货方销售报价以及再生产成本等。

3.2 通过计算各项资产的成本变动情况,确定有关持产损益资产的持产损益是因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形成的资产现行成本和其历史成本之间的差异。现行成本大于历史成本则为持有收益;反之为持有损失,在物价持续上涨时,通常表现为持有收益。在现代成本会计中,由于资产是按其现行成本计价,因而无论是未实现持产损益还是已实现持产收益,均需得到及时的确认,并依据不同的资本保全观,或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列于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收益的调整项目列于收益表中。

3.3 编制现行成本会计报表在会计期末,根据有关的现行成本资料,按照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基本原理,调整历史成本会计下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重新编制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报表。

4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会计模式,由于它在计价基准和基本结构上与一般购买力会计有根本性的不同,因而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价变动会计。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也就有其自身独特的会计方法。

4.1 设置现代成本会计制度下的账户体系现行成本的计量属性要求反映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和损益的现行成本调整额,因此现代成本会计要求比历史成本会计多设相应的专门调整账户加以反映。加设“已实现持产损益”和“未实现持产收益”账户,反映物价变动时企业持有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额及其实现情况;在权益类项目下加设“资本保持准备”账户,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

4.2 各项资产现行成本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资产被销售时。需按其现行成本来计列销售成本:在被耗用时,则以己消耗部分的现行成本抵减相应的资产账户,并将各项资产账户的余额按期末的现行成本进行调整,以反映其真实的价值水平。

篇(10)

1.成本会计简要概述

成本会计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之下,为了获得企业产品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而对所有的生产费用进行核算的一种会计活动。实际上,成本会计是一种对产品成本进行估算、跟踪以及控制的流程。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对成本的预算、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以及检查等方面。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对产品的成本进行精确计算,并及时向企业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对成本决策进行合理优化,确立企业的目标成本;加强对产品成本的控制,防止出现挤占成本;建立企业的产品成本责任制,强化对成本责任的考核。

2.传统的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市场经济时常发生物价变动,对传统的成本会计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彰显出传统成本会计的许多弊病。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成本会计设计方法太繁杂,并且无法对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相关经营者提供有效、充分的产品成本信息,使经营者所掌握的成本数据信息与实际的经营活动严重不对等,导致企业的成本信息失去一定的相关性,最终使得经营者与企业的发展环境严重脱节,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同时,受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制约,成本会计很难觉察到产品制造环节中成本的形成过程,使得在传统的产品成本中难以获得制造环节的产品成本信息,更无法把产品成本信息应用到成本管理工作中。在对产品成本的情况做相关判断时,经营者只能以金额的数量来评定产品的质量。另外,成本会计中作业成本法无法在作业完成前对质量进行评定,缺乏一定的前馈性,使得在企业出现新情况时,只能靠经验来应对。

3.成本会计创新趋势

由于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企业传统成本会计逐渐满足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产品多元化的发展,成本会计的改革创新是形式所趋。在这样的情形下,资源消耗会计应运而生。这一成本会计的新型计算方式的特点在于在金额方面运用以量化为基础的因果关系和产出消耗的相关性,把财务和非财务等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管理。

二、资源消耗会计

1.资源消耗会计简要概述

由于传统的作业成本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过于重视对产品过程的改进与服务成本等,严重超出企业范畴,难以满足企业经营者的需要。而资源消耗会计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资源消耗会计是美国在2002年推行的新型成本会计计算方式。它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成本计算系统,不仅能够从企业内部对作业成本法进行完善,而且可以从企业外部的资源利用方面对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有效提升。

2.资源消耗会计的特征

(1)计算对象较为广泛。资源消耗会计除了服务于外界资源以外,对于其他方面也进行相关服务,并将企业内外的资源消耗进行精确计算,把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都视作计算对象,这些计算对象不仅包括企业资源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所消耗的资源。

(2)资源消耗动因较明确。对资源交互消耗的计算确定不再采取主观判断,资源消耗会计对于资源消耗的计算采取客观的动因,有效避免了传统会计核算过程中所产生的计算失真等问题。

三、成本会计创新背景下资源消耗会计的优势

1.资源消耗会计能够有效地满足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成本管理需求,使企业能够依据成本信息来实现较精确的成本资源分配,对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了解,提升对资源规划的整体能力。

2.资源消耗会计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实现了对企业内部资源消耗的再次分配,对企业限制资源实现了合理、充分利用,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者的资源消耗控制能力,为经营者做出正确管理决策提供有利依据,从而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经营能力。

上一篇: 健身房顾问工作总结 下一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