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实训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4 01:31: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隧道实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隧道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29-02

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以下简称交控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在三年重点专业建设中,本专业创新出了“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此模式进行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团队锻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高职教育专家的肯定,该专业被评为省级精品专业,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以交控专业为主体成立的二级学院已经迈步走上了智能交通的特色之路,毕业生成为智能交通行业中企业争抢的对象。重点专业建设有义务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总结交控专业创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经验,基于专业继续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对面向同类专业的该培养模式提出了应用建议。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我院交控专业通过5次调研,3年的实践,创出了“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2007年4月,专业建设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初步确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2008年1月,进行了第二次调研,调整和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2008年6月,进行了第三次调研并召开专家论证会,清晰地提出了“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9月,经第四次调研并第二次专家论证会,制定出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式形成“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5月,开展了第一次调研,进一步完善了“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小区的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安全系统,主要面向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安全系统,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好品德、好技能、好使用、好形象的职业素质,掌握设备使用与维护、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知识,拥有监控、通信、收费、照明、隧道通风等系统集成与运行维护能力,具备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运行维护、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各种监控系统的集成与维护等岗位,从事系统集成与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个“3”及“大循环”的涵义 在“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3”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3个子系统(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第二个“3”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工作人员的3大类工作(系统集成与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管理);“大循环”的涵义是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三个系统方面循环培养学生的系统集成与施工能力、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及技术管理能力。

“3+3大循环”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院在三年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实施,都集中落实了“3+3大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并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在智能交通行业大显身手,成为行业企业争抢的对象。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分别围绕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三个系统,培养学生的系统集成与施工能力、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开展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课程体系及《车辆通行费收费实务》、《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高速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工实务》、《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集成》等课程能够支撑“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师资队伍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和收费系统三个系统方向上比例各占30%,师资团队能够支撑“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校内实训中心包括交通智能控制实训室、交通安全实训室及高速公路收费实训室,都是按照一个建制班的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理实一体”的实训室布置,适应3个系统的3种技能培养;与5家单位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新开发了15家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中,包括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能完成学生3个系统的系统集成与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管理三种工作的认识实习及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能够适应3个系统的3种技能培养。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按照“3+3大循环”实施;实训教学以“5个1工学交替”支撑“3+3大循环”;校外顶岗实习按照“3+3大循环”实习组织模式运行。其中,校外顶岗实习每个基地只安排本专业的1~2名学生,全部学生在3个系统(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对应的实习基地开展大循环轮换,每名学生都能进行3个系统的系统集成与施工、设备操作与维护、技术管理三种工作的顶岗实习。

“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在三年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按照“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招生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地反映了这一成效。年招生数从第一年的1个建制班,第二年的2个建制班,到第三年达到了3个建制班;生源地从第一年只有湖南省,第二年有8个省、自治区,到第三年达到了10个省、自治区。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三届毕业生,第一届毕业生全部在高速公路管理处的机电部门就业,第二届、第三届毕业生除在高速公路管理处的机电部门就业外,扩大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施工单位和安防监控单位。三年来,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已成为智能交通行业企业争抢的对象。

经验体会与应用建议

经验与体会 在“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针对创新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五点经验体会:(1)专业服务的行业及就业岗位准确界定是成功的基础。“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是从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所适应的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工作分析出发的。(2)行业专家、现场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和持续完善的必要条件。行业专家、现场专家的参与可保证深入企业(单位)调研的可行性,行业专家、现场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可保证设计方案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3)专业教学团队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与实施的关键。专业教学团队成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要具备新的课程观,同时,要不断提高工程素质、工程技术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情境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及与企业合作能力。(4)开发模式合理是方案开发的技术前提。开发模式合理可以保证方案开发的正确性,同时,也可少走弯路。(5)学院内部环境的协调配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不仅限于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重构,也包括对教学管理组织制度进行变革。只有学院领导支持和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解决相对应的教学管理组织制度变革的问题。

问题与改进措施 基于专业继续发展,结合经验体会,对“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提出四点进一步完善的设想:(1)本专业主要面向高速公路的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安全系统等三个系统开展人才培养,专业面向偏窄。应进一步完善面向城市道路和智能小区监控系统和安全系统的专业建设,使专业面向进一步扩大。(2)对隧道交通监控的重视不够。随着高速公路在西部地区建设的深入,高速公路中隧道增多,隧道交通监控与交通安全管理变得相当重要。应建立隧道交通监控实训室并开发相应的课程,加强隧道交通监控与交通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3)校企合作需深度融合。应进一步扩大联合办学单位的数量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更为重要的是应在确保课程中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双师”师资队伍的结构合理性、实训条件的充足性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4)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行动导向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面向同类专业的应用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作用,针对同类专业参考本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提出五点建议:(1)为保证实训组织到位并保障实训质量,建议同类专业与当地的高速公路管理局及其下属的高速公路管理处实行联合办学,并在联合办学单位所属的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收费站、隧道所开发实训基地。(2)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安全系统、监控系统和收费系统三个系统方向上,比例应与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相适应,以确保师资团队能够支撑“3+3大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3)校内实训中心要适应3个系统的3种技能培养,应围绕职业岗位对应的安全系统、监控系统和收费系统等3个系统建设校内实训室。(4)校外实训基地要适应3个系统的3种技能培养,校外实训基地应涵盖安全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而且要比例合适,能完成学生3个系统的系统集成与维护、设备操作、技术管理3种工作的认识实习与顶岗实习。(5)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要创新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Z].2007-10-13.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Z].2010-06-01.

[3]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2.

[4]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2007年度入围项目的通知[Z].2007-09-28.

[5]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0年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团队名单的通知[Z].2010-05-06.

[6]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职业教育“十一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2009年度入围项目的通知[Z].2009-08-03.

[7]田杰.车辆通行费收费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8]陈瑜.收费系统集成与维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9]赵竹.高速公路监控设备操作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 高职;检测;课程改革;项目教学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tection; course reform; item teaching

0 引言

目前,根据交通行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对试验检测人员需求越来越高,根据交通部制定试验检测人员上岗要求的内容,根据学生现状学生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内容已经不能满通部对试验检测人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适应企业对毕业生检测技能要求,对目前的《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的,对该课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符合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完善项目化教学的校本教材,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1 课程内容改革

围绕公路工程检测工作中的实际工作内容与过程,参照交通部公路水运检测工程师(员)资格证考试大纲,设计为公路检测基本知识、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五个模块。将此类五大项目试验检测相关的工作任务按项目化课程的“规则”进行整合。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102学时,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0.75年,理实一体化内容如下:

此项改革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 ,初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我院招收的生源为高中后的高职类学生,农村生源占到了85%以上,学生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学生就业愿望强烈,因此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上,主要以其实用性为主导思想。

主要突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公路行业人才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岗位要求的实际。

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公路工程发展的趋势,根据公路建设中新技术、新设备、新规范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公路施工检测、监理检测、专项检测行业的不同需求。教学内容基本满足各类公路职业岗位对本课程的职业技能要求。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校内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 即每次课都给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 3-6 名学生一组,学生亲自进行试验操作,数据处理,最后进行成果分析完成检测报告。教师仅起指导作用,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由于试验为综合的系列试验,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学生可得到较为系统的技能训练,更加深了对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并促进和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建立了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了专门进行路基检测、路检测、桥梁检测、隧道检测等实训基地;与校外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交通科学研究院等近23家单位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此外,还与桥梁检测仪器厂家签署了产学合作协议,形成辐射全桥梁培训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为学生真刀真枪的实习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3 对教学评价形式的改革

本课程采用分阶段、分项目进行考试,每个项目分别是理论和实操相结合考核。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3.1 理论考核成绩: 采用百分制 ①理论纸质试卷得分:理论考试采取纸质一次性确定成绩的办法,从课程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试卷,理论考试作弊成绩为零分。②分阶段分项目考核成绩:该课程分成五大项目,每个项目完成后,需进行各项目的分解考核,三个项目以上不及格的,总成绩定为不及格并不允许参加补考,必须重学。③作业:必须做满5次作业;④考勤:缺勤2次以上者视为不及格。

3.2 理实一体化随堂实训成绩 实训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桥梁,加强学生的管理对提高实训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每位同学在进行各任务学习时,需上交各任务检测报告书,在各项目的各任务均完成后,将该项目各任务书装订成册,并做该项目(分项工程)的总体评分,教师根据以下方面进行评分:①项目操作:能独立完成各项目部各任务,采取抽考方式,按照本课程制定的实操评分标准考核;②项目资料:提交任务检测报告书,分项目评分书、分项目报告分析总结;③其他方面:文明实训、团队合作精神。

评分点:方案的选择、阶段性完成情况、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性、可操作性。

3.3 对应“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及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员系列中的“公路检测员、桥梁检测员、隧道检测员”。

4 进行课程改革的配备条件

4.1 校本教材 根据交通部的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将与公路工程检测相关的公路检测基本知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检测等五大模块的内容合并为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其内容涉及到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大纲的80%。

教材形式图文并茂,教材“以项目导向、以任务驱动”,将内容由17个项目(含51个任务)组成,当完成项目中所有任务后,即可对该项目质量进行评定。由于检测中心的参与,该教材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均以《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中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的质量为要求。

4.2 实训任务书 实训任务书的实训任务与教材配套,其实训项目规范根据《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测试规程》等国家规范或行业规范的试验内容进行编制,并在每个任务后附本任务的试验检测报告,检测报告以江苏省高速公路指挥部编制的标准表格为主,要求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后填写,老师进行点评。

4.3 多媒体教学课件 拍摄和录制试验检测图片、录象,由课题组老师编制成PPT或教学录象,丰富教学内容。

4.4 习题库和试题库 习题库是根据教学内容而编制,要求与项目教学配套,目的是巩固课堂知识,补充课外知识,根据需要布置学生完成。

试题库根据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工程考试试题的要求,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主观题(含问答题和计算题)四大类,题目来源、内容分布、分数比例均与检测工程题相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5 网络课程 精品课程网站中设置有互动教学栏目,可与学生进行交流、布置作业、答疑、和讨论;教学资源库中有相关网站、教学光盘、图书资源等网络资源;教学资源中可下载PPT课件、校本教材、实训任务书等内容,大大的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提高学习兴趣。

4.6 教学内容具体表现形式

5 结语

对《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的,其改革后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直接让学生零距离上岗,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篇(3)

时间过得很快,到广州实习的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感觉在这里实习收获很多。让自己也体会很深。在这个星期中,一开始的两天是对安全教育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在地铁中从事安全方面的知识,让我对上岗后带来许多帮助。能避免一些事故以及应对一些突发事件。

在跟岗实习的几天中,我学习了客值,行值、站务员的工作,如票亭、厅巡、站台等一些工作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整个地铁车站的运作。自己在从事扶梯岗这个职务时,让我对扶梯的运作大致的进行了了解,在大部分时间中,需要起到提醒乘客的作用,防止可能出现的任何客伤情况,而在有一些时段中,需要进行顶岗,并要与车站控制室保持联系。在对站台的跟岗实习中,让我学习到了站台岗必须做到的职务,如接车的步骤,在客流大时必须要提醒乘客正确上下车。在出现紧急时候,必须要与车控室取得联系,按照指示工作。在时票亭这个岗位的实习中,自己了解了在工作时是禁止携带自身的现金,进行了对bom的各种模式的操作,是为乘客提供换零的工作,为老年卡进行激活,一旦乘客有任何疑问时都可以通过票亭来解答。负责一天的票务工作,在对行车值班员的跟岗实习中,在这个岗位中主要负责车控室坐台工作,可以通过车站的监控了解站台的一切情况。负责车控室的设备操作,afc设备的运作状态,负责车站内部联系与外界联系的工作,总结行值是对行车的操作。在对客运值班员的跟岗实习中,学习到了这个岗位是主管车站客运站务管理,对车票的收发,回收及保管工作,tvm半自动售票机管理,要对各类单据填写,保管,需要协助值班站长管理站务员,处理乘客事务,要监督售票员,巡视岗在岗工作情况,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协助值班站长处理紧急事务。自己在从事客值跟岗时还协助了对tvm钱箱的替换取钱,最终对一天的客值工作需要填写收是单据,总结客值工作总体是对现金,票务的管理,能直接反映出当天客流的总量。

经过了这几天对车站各个岗位的跟岗实习,自己也很快的投入到其中,适应了各个岗位,知道了该怎样去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必须要以“安全”为前提,保证车站的正常运作。

自己必须保持工作的热情去面对每一个岗位,只有自己用心去做,就一定会学到各种知识,在对以后的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自己的形象,为以后能加入杭州地铁做准备,不断加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无论是行为上还是技能上,都要适应社会,相信只要认真做到。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地铁实习周记二

篇(4)

中图分类号:TV5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并且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于加强。《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是高职高专工程技术专业施工方向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更是从事造价岗位的必备技能。基于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的目标,对《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模块的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模块的改革

本课程根据高职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地下工程主要包括地下房屋和地下构筑物,地下铁道,公路隧道等,故将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与隧道工程三个专业的工程计量与计价进行了组合和优化。将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并定名为《工程计量与计价》,将同属于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了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打破原有的学科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为课程目标。遵循教学基本原则,汲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方法,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表1 课程模块设计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变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做到“学中教、教中学合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效果。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以及在对整个过程的分析和反思,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提高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具体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将学习领域分解成多个学习情境,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每一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具体任务化的学习单元,它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将整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 人,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共同讨论和交流。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又加强了各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教师要及时分阶段性进行总结与回顾,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肯定, 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中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同时也是下一阶段项目完成的前提条件。

四、建设良好的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效果,使教学和学习资源做到多样化、现代化。应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建立网络教学环境和专业实训实验室。

(一)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加入施工现场的录像、图片和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更好对建筑构件有直观的认识,理解实际施工过程、提高施工识图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时可以把工程构件与图纸进行比对与确认,将施工工艺难以准确表达的部分用动画或视频进行动态的演示。

(二)建立网络教学环境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建设《工程计量与计价》核心课网站,提供多个专业方面的网站,供学生浏览,了解市场动态及相关行业的规范及资料。如广联达服务新干线、中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造价新家园等优秀网站。

(三)建设专业实训实验室

在实验室内建一系列典型、微型的地铁工程、隧道工程、建筑工程和装饰工程模型,并把工程中一些特殊的部位都加以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构件的构造及施工过程。

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全面客观的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靠。

(一)评价内容

1、恰当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3、专业理论学习结合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4、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评价工作中的交流与合作。

(二)评价形式

1、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

2、理论考核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可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法。以学分制为评价管理,建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实践环节的考核记分是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协作严谨的科学态度。

六、结语

《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要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本文根据专业特点对课程模块进行了设计,通过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建立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较好提高教学效果,为高职高专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何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块改革的探讨.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199-02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它包括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程材料,如水泥、石灰、石膏等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现今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很多课程都已进行课程改革,包括本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加入了大量实验,一边讲课一边做实验,这样很好,确实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但这仅限于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仅从本门课程上去了解什么是材料,但没有将材料考虑到它是房屋上的、是道路上的,还是桥梁、隧道上的,或者它是地上的还是水下的等等。所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用途,以及取样检验等概念模糊,并没有将其与本专业相联系,并没有从本专业的角度去考虑本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还好一些,而对于不喜欢做实验、大帮哄的学生,在学校后期上建筑工程专业课时,将材料课上的内容忘的一干二净。归结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没有和本专业衔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笔者认为,对上述问题的影响有两方面。其一,教学内容仅注意实验,但没有对实验的指标标准进行整体的案例构思和应用。例如混凝土,隧道内锚喷联合支护时喷射的混凝土与多层建筑的砌块混凝土指标标准一定是不一样的,它与其他专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其二,专业老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齐,教育出身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经验,部分学校很少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专业技能水平培训不够。

因此,本文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CDIO引建筑材料的教学改革中,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出满足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2 CDIO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CDIO简介

CDIO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教育模式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从2000年起,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出资2000万美元资助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国际知名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织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探索,该组织经过4年的研究,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行)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词,它基本包括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并以此作为载体,通过主动、实践、有机联系课程之间关系等方式让学生来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2 CDIO目标

以CDIO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导,制定更详细而合理的CDIO教学大纲,实现一体化教育的核心目标。

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研究,CDIO有三个总体目标即让学生能够:(1)熟练掌握建筑材料基础知识;(2)引导本课程与本专业行业的联接与运行;(3)了解建筑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建筑行业及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根据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能力分成的四个能力层面,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更好地实现以上三个课程目标。

3 CDIO模式下的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CDIO的核心是一体化教育,构造假定的工程职业氛围,对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式、情境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建筑材料课程改革主要是结合建筑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特点,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理论实践一体化,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以过程监控实现项目考核等等。通过项目的CDIO过程,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实现完整的课程中的做中学、做中教。

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评三个部分入手,使之紧密结合。

3.1 合理设置CDIO课程内容

首先,加强教师团队对CDIO理念的理解与深化。教师团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教学改革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只有教师对CDIO有了准确把握,才能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然后,团队设置CDIO课程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环节。

根据建筑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课程重难点内容;按照建筑用途及部位的不同,通过理论与实训教学,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合理选择原材料,怎样检测混合料的标号、性能等并进行分析改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成本意识和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为提高职业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混凝土,房屋建筑中基础、墙、柱、板等混凝土标号及性能是不同的,那么它的配合比如何设计;选择原材料,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怎样选择;如何拌制,怎样控制等等。然后在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现场分组,完成试验内容。最后,培养学生能自己组织试验,自己选料,通过试验所得数据自己处理数据得出结果,并自己完成所针对的项目或任务。当然此过程需在实训车间完成,学生组成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将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这两大类互相结合,交替进行,无限提高学生能力,带给学生启发。

(1)动手操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团体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需要全体对实训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合理分工,协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解理能力和协作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整理维护、对实验室环境的保护保持能力。

(2)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首先,由教师进行一个简单实验案例的全程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着重讲授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从正面推导即实验目的、实验数据的得来、所要数据的结果,也可逆向思维即实验最终结果可由哪些实验数据推导而来(根据建材公式)。然后让学生自主实训处理数据,编写报告。如此,由初期的演示项目多、自主实训项目少,过渡到演示项目少、自主实训项目多,甚至于全部自主实训。这样,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2 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以CDIO教育目标、培养大纲内容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将课程计划、工程引导和实施实践一体化。在CDIO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教学实践,以实验和工程项目为核心。本环节主要体现在校外实训即学生的顶岗实习上,也是让学生能把课程与本专业更好联接的更要环节。要求学生能顶岗,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得到一定的报酬,提高学生对本课程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通过电话、QQ、课程网站等形式,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学生可做材料员,并考取材料员证,从事建筑工程材料的生产、装配与质量检验等工作。

3.3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CDIO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奖罚分明的好的评价制度,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

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环节结束后,指导教师从学生实验报告、小组自评互评及教师讲评、师生交流讨论三方面总结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过程。并且,分小组进行答辩考核,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交流,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实践教学后,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我们主动了解企业技术及培训需求,拓宽实习岗位渠道,把顶岗实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

4 结论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应用CDIO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实践,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并且对于建立校企合作双赢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颖,孙凌,武鹤.基于CDIO模式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探索与实践[J].林区教学,2013(8):84-86.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41-02

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水平、高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逐渐同社会企业相结合,不断增强校内实习环境和实习质量,力图将“校企合作”做到最大化,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较差,对实际操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当前我国校内实训基地在建设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道桥在分类上属于应用型专业,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土木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理论和操作测量等技术水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管理控制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进行研究。

一、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强化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技能、创新性人才,作为道桥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掌握各种实践测量技术和勘测手段,因此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提高管控体系建设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道桥专业的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未来工作的环境以及需要的技术水平等,同时校企合作又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知识与技术水平,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面临着一定的就业问题,通过加强对道桥专业校内实训的管理与控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道路桥梁结构的认识。

(二)提高技术水平,优化教学条件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高水平、高技术的全能型人才,然而受当前教育体系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实践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工程设备缺少一定的认识和使用方法等。在社会发展中,道桥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向道路桥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和工程管理等方面,所以道桥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对施工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使用方法。校内实训的建设与管控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设备的了解和使用方法,包括测量仪器的使用情况、道桥测量的注意事项、工程管理技术等,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技术和管理手段,符合国家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方针。不仅如此,管控体系的建设与强化,可以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在校内实训运行中,管控体系的建设可以最大程度地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为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保障。因此,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与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功能单一,系统化建设不足

道路桥梁是培养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的一门专业,通过强化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性和专业性,但由于我国对校内实训认识较晚,目前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校内实训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校内实训建设与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建设结构单一、缺乏使用内容的现象,如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多以某个具体教学楼为对象进行分散式建设,导致整个实训教育过程显得很分裂。不仅如此,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控制时忽略了实训的真正意义,过于看重实训基地的外在形式,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先进设备使整个基地显得庄重,但是在真正实训过程中往往用不到这些先进工具。因此,在对实训基地建设时要注重基地的实训内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训模式,不要导致整个实训基地机构单一、内容匮乏。

(二)缺乏校企合作,实训效果不强

道桥专业主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进行管理控制时往往忽略了“实践”的真正涵义,使整个实训并没有提高学生对道桥专业的认识。据调查,多数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内实训时并没有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而是单方面地凭着自己对社会形势以及道桥发展的认识进行建设与管理,如在实训基地管理过程中,实训基地管理人员通过自己多年对道桥专业发展的了解,将一些过时的勘探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导致学生学到的道桥勘探技术与社会发展形式相违背。此外,由于校企合作观点不同或者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使道桥实训基地在建设中造成不必要的设备浪费,甚至重复建设的情况,总之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内实训建设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校企合作,导致道桥专业的学生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技术和道桥勘测方法。

(三)校内实训教学性与生产性结合不足,管控体系缺少深入性教学

高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性人才,能够在公路、道路、桥梁建设方面发挥管理与勘测能力的作用,所以,在对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利用先进设备、高技能人才及科学的管理手段等为学生提高企业化、专业化的实训环境,进而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道桥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操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管理和创新能力。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与校外企业加强合作,并且多数高职院校的道桥专业成功建立了实训基地,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手段,导致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学性与实训性的作用。如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校方过于培养学生的生产性能力,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不能很好掌握道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管控体系的完善作为道桥实训基地运行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在对校内实训监管控制时缺少合理的规划,导致学校与企业合作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使校内实训购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问题。总之,高职道桥专业在进行校内实训运行过程中,由于管控体系不完善使实训生产性和系统性不能很好结合。

三、强化校内实训运行完善管控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建设功能,提高实训真实性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真实性,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对勘测设备、管理等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过早地了解道路、城市公路以及桥梁设计的要求,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道桥专业在校内实训建设中过于形式化,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未来工作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内实训的内容与功能。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不要被设备环境、设备数量以及试验场地大小等刚性指标所影响,要勇于将建筑结构、建筑环境同刚性指标系统化的结合使校内实训更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整个实训过程都能在真实企业中进行。不仅如此,在实验过程中还可以应用计算机现代网络技术加强实训管控体系的建设,使整个实训管控体系更加科学化,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实验建筑物在空间上的分散性,让整个实验基地融为一体。在结构设计上,校内实训要注重结构内容多样性,不要让整个实训过程成为空盒子,使学生在实训后非但不能提高自己对道路桥梁技术的认识和各种勘测技术的掌握情况,而且还浪费学生的大量时间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总之,高职道桥校内实训在运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有效性融合,改善系统结构、丰富系统内容,让实训过程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工学结合

在校内实训运行中,要加强学生对道桥专业的认识以及一些勘测技巧,如对道路勘探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以及公路施工组织等课程进行实际模拟练习,增强学生在道桥专业未来工作中的专业技能。在校内实训管理管理控制上,学校要加强同校外企业的合作,将“校企合作”发挥到最大优势,如为提高校企合作的机会,学校可以在实训完成后选出一些专业人才到企业工作,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的利益,又可以加大企业为学校的投入,使整个实训过程都能同当前社会道桥发展相结合。不仅如此,多数高校在实训期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工学融合,导致学生只能单方面受益于实践操作,因此在实训运营期间,学校道桥专业的教师可以针对企业给出的具体工程组织学生共同研究,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交流和研究可以增加学生对道路勘测技术的熟练度,进而有效地进行工学结合。

(三)加强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加师生受益程度

在校企合作期间,主要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通过企业下发工程指令,使整个实训过程能够高效、安全地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完成整个实训过程的重要场所,因此必须加强校园生产性场地的建设,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以学员的身份在实训中学习和发展。不仅如此,加强生产性实训建设一方面通过校办企业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相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金重复问题;另一方面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保证学校的自由性和稳定性,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都以学员入职企业的身份进行勘测和管理,使学生能够过早对企业认识和了解,对未来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完成生产性实训的同时,还承接了道路测量、管理技术、桥梁勘测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在岗实习”的机会。

四、结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道桥专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从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现状入手,首先讨论了加强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与管控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控存在的问题,从建设内容与功能、校企合作和生产性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最后理性地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加强高职道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与管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篇(7)

我院市政及路桥专业学制三年,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真正在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时间仅有两年时间,最后一学年是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以便毕业后更快融入到相关岗位中。两年时间要学习并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如何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即非易事。通常我们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时,对一些关键学科或是重要课程,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会进行一至两周的实训,通过理实结合巩固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但如何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呢?大部分院校的做法是在学生出去顶岗实习前要求学生进行为期2-3个月的毕业综合设计,通过毕业设计成果来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故毕业设计内容的设定就至关重要了,是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1 传统的毕业综合实训的方案及收效

我院2009级之前的市政及路桥专业,毕业综合实训的内容和做法基本是:利用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的约一个多月的时间,让学生做一整套勘测设计的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以上做法的优点是:从理顺学生的思路考虑,让学生清晰地掌握道路桥梁的构造及设计原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联系相关专业课程。学生独立完成后对构造识图、工程量计算、规范要求等各方面均有较系统地综合理解和掌握,是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进一步深化。

不足之处是: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够对口,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的相对很少;同时不能很好地考核学生对其他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在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程时已经安排有专门的实训时间,实训内容与毕业设计的内容大致相同。

显然,上述毕业设计的做法是按照以前大学本科传统的模式开展,不能满足我们现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改革势在必行。

2 创新的毕业综合实训方案及收效

通过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总结出我们的专业教学目标是:满足企业实际的用工需求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市政及路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

2.1 分方向制定能力型的毕业设计任务

开展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充分综合运用学所的专业知识,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需要我们设置有针对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整体性及灵活性的毕业设计内容。针对毕业设计的特性,我们相关任课老师在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做了大量社会调查,分方向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能力型毕业设计任务。

结合市政及路桥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及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从2009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始,指导老师定出四大方面内容:现场施工模块、造价模块、资料模块、设计模块;每个模块均基本涵盖有所学的专业知识,每个模块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第四学期开学时将每一模块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内容及相关指导老师信息发放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毕业设计方向,期望通过毕业设计的磨练,让我们的学生达到“精施工、懂设计、善管理”效果。

2.2 毕业设计的运行及成绩评定

通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我们截取在建或已完工工程的部分施工图纸,选择有代表性内容,最好涵盖有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防护、排水、互通立交等工程内容,根据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达到预期的目的,让学生模拟施工现场真实情境,逐项解决实际问题。

以施工模块为例,指导老师阶段性地提出目标要求,抛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寻求解决方法,如涉及到路基方面的知识可通过查找课本知识或是上网百度搜索、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是与同学相互讨论等方式获取,指导老师不再要求学生每天按时按点必须到教室统一完成设计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指导老师更注重效果。要求学生从给定的图纸资料,看懂图纸意图、会计算相应的工程量,同时会运用施工组织设计的知识进行进度方面的控制,懂得绘制横道图和网络图,学会查找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及计算总工期,掌握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工程质量等。

关于成绩的评定,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份成果都是唯一性的,老师通过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同时还增设一个答辩环节,是否抄袭他人成果通过答辩就能知道真伪,并结合每位同学的平时表现给出该同学的最后成绩。

2.3 改革后毕业综合实训的成效

通过四年的改革实践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大部分学生觉得充满了挑战,甚至觉得大学里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是过得最充实、收获最大的、最多的一个月。2013年7月我们对已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及已毕业就业的市政和路桥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毕业设计改革效果的调查,共发出问卷250份,回收197份,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上接第199页)传统的毕业设计基本是由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向前走,到哪一步应该做什么事,完全由老师主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循规蹈矩。学生很难能突破老师的要求、更别说创新了。传统的方式是讲学而非教学,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两者相比,改革后的毕业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也更能挑起他们的积极性。

3 意见及建议

改革的机遇与风险总是并存的,教学改革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存在问题,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实训分组有待评估商讨。我们从最初的四人一组过渡到两人一组,到最近一次的单人独立完成,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几人一组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但也存在个别偷懒,滥竽充数的现象,单人独立完成又缺乏合作交流等素质能力的锻炼。

(2)如何做到人人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还是有部分同学是抱着侥幸心理,试图不劳而获,等着分享别人的成果。通过答辨环节在很大的程度上约束了部分学生的相互抄袭,但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篇(8)

2008年11月,北京市教委选派笔者和来自北京信息技术专业的职业学校的其他19名教师到德国学习其职业教育理念。时至今天已经有快有1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光中,笔者时时回味着那难忘的20多天的学习经历,并将学习的先进经验融入到了工作中来,以此来回报领导的栽培和信任。

一、解读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德国的青少年在企业接受培训的同时,也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被人们称为“双元制”。

我们参观了西门子公司、宝马摩托公司和德国电信等公司,通过我们的参观学习得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德国人十分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实习中学生以正式工人的面目出现,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上岗前10分钟,他们要清理卫生;在工作中,要严格按图纸要求加工产品,产品通不过严格的检验,达不到标准,必须返工重来;下班后,要必须整理工具,各种工具严格地按使用顺序排列。

德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两大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学校教育,二是非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机构有: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高级专科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以及各种形式的培职一体化的学校。非学校教育机构一般指企业、行业、社会团体、专业团体及社区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很有特色,它是以能力培养为基准,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二、德国双元制的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促使了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它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的职业培训,力求在进入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在工作中借鉴双元制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中,由于国情不同,照搬德国的双元制是不太可能的,应因势利导,将先进经验消化融入到工作中来。

1.课程标准化

在德国,课程的大纲和教学内容是由行会确定的,行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联邦的职业教育法规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行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自己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授课的内容,建设教学资源、书写授课计划、编制授课方案、建设题库、确定考核方案等。这产生了一定的随意性,针对性弱,并且增加了教师的很大的工作量,每个人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资料差异很大,教学资料的重用率很低,可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做这项工作。

我们学院现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初步实现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化,使教师不必再劳神确定教学的方向、整理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料,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来。

课程标准化包括课程建设的全套资料,主要有: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案、考试方案、教学资源、试题库等。对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这样一套资料,可以实现对课程的准确定位,教学资料的重用,教学质量的评估有了量化的标准。使专业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进一步的改进和建设教学资料,实现了良性循环。

2.生产性实训和学习型实训

在德国,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而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也充斥着“为什么这么做”和“怎么做”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只能在学校里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平时的专业理论课上尽量解决第一个问题,项目教学法中也融入了“怎么做”的理念。为了使学生能更加顺利地融入到企业中的工作角色中来,我们在学生就业前的两个学期开设了学习型实训和生产性实训两个实训课程。

下面就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两个实训做一下介绍。

(1)学习型实训

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开设了学习型实训的课程,这种实训是为了给下一次的生产性实训做了一个铺垫。

课时安排:上午上专业理论课,下午3节课全部是实训课程。

实训的题目:企业的真实项目。

指导人员:学校的专职教师。

实训的场地:企业和学校。

我参与的学习型实训的题目是《XX宠物用品连锁店管理系统》,从最初的需求分析到系统测试和系统的部署都是由学生参与的。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真实的项目,无从下手,就来找老师:“您先给我们做出来,我们照着做吧!”。

“我们这个系统等着你们来做,我这没有例子,你们做好后宠物店等着用呢!”

听到这句话,学生们仿佛从时空隧道里出来了,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真要我们做,不是再跟着老师一步一步来了。

到了真实的实践场地,用户不停地更改需求,一遍又一遍的需求确认,让学生们烦透了。用户对需求的描述模糊,对窗体要求的不明确,使学生们失去了信心。

回到学校,听取了组长和组员的汇报,我们开设了一堂专题:与用户的沟通技巧,如何规范地制作需求分析文档。

再次从实践场地回来时,学生们是满载而归,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真谛。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之中的细节不再赘述,学生经历学习型实训,是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给生产性实训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2)生产性实训

生产性实训是学生在做毕业设计前一个学期开设的。

课时安排:全天。

实训题目:企业真实项目。

指导人员:企业人员和专职教师。

实训场地:企业或学校软件园。

我参与的生产性实训题目是《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到了生产性实训的阶段,学生无论在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和考核方案等各个方面都与真实环境是一样的了。

每位学生都以员工相称,并且每人都有相应的工位和电脑、号牌、身份卡、每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计划和日总结、周总结,每天上下班都要打卡。

每位指导人员都是项目经理,都是带着一个团队来完成企业的一个真实项目,并负责对对员工进行考核。

从布置任务到制作程序再到完成任务并部署实施,经历的实训过程,是学生终身难忘的,某一天的任务没有完成,就要填写加班申请,从项目经理到普通员工在灯火通明的工作间里加班加点地忘我工作。

由于在实训中严格的训练,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这段学业过程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毕业生就业

在德国,毕业生的就业存在着“先天”的优势,就业岗位数总是大于要就业人数。

德国人看重工作资格,而这主要靠职业教育来实现。因为上职校就业有保障,所以家长都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上职校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会觉得低人一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化、法律化的保证,使职业教育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双元制的实行使就业更加稳定,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是综合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后,自己寻找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如果学生接受完某个专业的“双元制”教育后,由于某种原因没有选择自己的专业工作,还可以重新选择其他专业进行学习,如果没有成功取得“双元制”资格,政府也可继续安排其再读1年的预科班,再提供一次就业机会。

在我校,通过生产性实训和学习型实训以及一系列的岗前教育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了很大地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使学生能更早一步进入了就业的环境里。在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中,企业人员在学生中招聘了一定数量的员工。部分学生在企业中担任了一定的任务,毕业后也被录用了。

在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开展了多种的教学活动,促进了毕业生的分配工作。提高了毕业生工作的对口率。

四、从德国职业教育中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1.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完整并可以持续发展的课程标准体系,应成为日后教学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

篇(9)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61-03

1 研究背景

《网络组建与维护》课程组经过“走出去”到企业调研、将企业专家“请进来”探讨和论证、在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勇于探索和改革,提出了基于“6Z6C”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即6个零距离6个转换(6Zero6Change),如图1所示;设计了基于“1H3S2A”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其内涵为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校企合作共建一个硬件平台(1H),合作配置三类软件(3S),从两方面使用好实训基地(2A),积累凝练了比较成熟的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本课程建设,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再调研、进修学习。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工作岗位的能力、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制定项目考核标准,全方位、多层次渗透职业性;另一方面以实际项目为背景,基于工作过程,真题实做,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加以提炼,序化,融入职业素养的教育,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实际技能。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注重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设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针对毕业生可能面向的不同的潜在的就业岗位,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信息化管理等,按照“分解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能力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采取“项目案例”式组织教学。“项目案例”均由合作单位共同参与制订,每一个项目均按照“项目描述知识准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步骤实训结果验证实训项目考核小结点评相关学习资源”的模式来组织,多数任务在实训室或企业现场讲解,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注重课程的针对性。结合国家、社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注重当前信息类产业的特点,一方面紧扣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相关内容,同时加强与华三、锐捷等知名厂商的认证体系结合,将其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培训课程引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拘泥于国家与厂商的认证内容,而是结合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借助课程置换、拓展教学等办法对其内容进行取舍,使得我们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3)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借鉴社会培训、认证的先进经验,开发立体化的自主学习教学资源,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开放式实训平台、在线网络课程、论坛等技术手段,设计实现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3 研究基本内容和效果

《网络组建与维护》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综合实训课程[1]。课程建设研究内容主要基于示范性建设时期提出的“6Z6C”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围绕“1H3S2A”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课程设计思路,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市场、企业、行业的最新需求进行再调研,进一步明确岗位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细化工作任务,以集中课程训练为主、在线学习为辅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全面提高。通过行业标准与实训项目标准相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真实项目相结合以及校内实训基地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相结合的原则甄选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和制定考核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的职业化、技能化和标准化。

课程建设围绕五部分的技能点展开,本课程共五个单元,分别是局域网组建技术基础、WINDOWS 2000、Linux组网技术、网络设备配置、局域网管理维护。共抽取了20个工作任务。

本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以集中课程训练的方式来进行。

教学安排一般为集中两周,60学时。

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采用引入真实或模拟的项目案例,按照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主要以小组协作方式来进行,通过实践研究,课程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效果。

(1)突破了设备配置实验、校内实训基地网和实训平台的物理局限性。完善课程实训平台建设,依托校园网和SSL VPN技术,在校园网出口部署Array 3000一款VPN设备,师生可以依据账号安全、方便地访问校内资源和校内实训平台,把实验平台安全延伸,使学生可以虚拟化、开放式、全天候的申请配置设备和进行Web组网实验,做到“开放、兼容”管理已建成的lamp远程实验平台[2]。

SSL VPN 是采用 SSL 技术的一种 VPN 产品,适用于 Client to Site 的安全接入方式。SSL技术是位于 TCP 之上的协议,具有数字证书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安全手段。在实现 VPN访问内部应用时主要采用 Proxy 、Application Traslation 、Network Extension 等技术手段实现。用户通过 SSL VPN 访问内部应用系统,必须先用 HTTPS 协议登录到 SSL VPN 网关提供的 SSL VPN 门户站点,我们称之为 Virtual Site,Array 的 SPX 系列单台设备可以配置多个 Virtual Site ,具体数量视 license 而定。

部署后校园网拓扑如图2所示:

通过以上设备的部署,不管电信用户还是教育网用户在访问学院门户网站以及其他web应用都比较快捷。同时也解决了其他非校园网用户(不在学校家属区居住的教职工、出差在外的教职工、假期的学生)访问校内资源的问题。他们通过登陆VPN网关依据SSL的加密隧道可以快速访问校内应用,既方便快捷又安全。

(2)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根据我国IT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通过前期市场调研分析,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根据网络行业、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提炼20个典型工作任务,从网络的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施工方案设计、Windows 2000及2003服务器的配置、Linux服务器的搭建和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等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懂网、建网、用网和管网的综合能力。如图3所示。

在课程案例化研究过程中,直接参与学院信息中心网络设备Linux管理系统建设和综合服务中心的网络规划与调试工作,提炼教学案例1个,抽取典型工作任务3个。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Linux校园网设备管理服务拓扑如图4所示。

(3)教学案例更加实用。《网络组建和维护案例教程》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关于课程建设的基本精神,课程的建设,进一步精选了实用组网及维护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校企合作,把实际公司项目与课程内容融通结合;在具体操作上,老师为辅,学生转换为企业员工,通过真题实做,从组建网络的技术要求和岗位能力出发,通过完成案例(公司项目)的目标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网络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组建和维护网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

2011年项目组成员带领学生分别完成了学院财务收费和新生报到专网的改造,提炼网络规划和方案设计真实教学案例各1个,综合布线、施工管理和用户培训等典型工作任务抽取3个。

2012年项目负责人带领学生完成了甘肃陇南某乡镇数字化乡镇的网络改造,提炼网络规划和设计方案教学案例1个,综合布线、设备调试和互联、网络策略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3个。

2013年项目组成员、信息中心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流量控制和网络认证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工作,随着校园网应用增加及用户越来越高的上网体验需求,导致校园网出口压力十分巨大。为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有效办公带宽,此次改造的流控系统实施了基于桥模式的IP带宽控制策略,策略控制了P2P、BT、迅雷下载及暴风影音等大流量的数据应用。系统实时统计功能全面,可以做到实时统计出口流量、楼宇流量及在线主机应用等。通过主持项目建设,将真实项目转化为真实网络管理与维护教学案例1个,提炼流量管理、策略配置、特征识别和网络认证等典型工作任务4个。

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将真实案例教学化处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教学案例更加实际具体,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课程活力。

(4)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得到增强。一是加强行业标准与实训项目标准的结合,按照网络工作人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软件水平考试、行业企业认证所必需的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标准,采取项目标准式教学模式,开发实训项目子标准和实训项目卡,组织实训教学。二是注重校内实训基地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为了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开发基于校园网的在线实训平台,构建网络自主学习课程,使学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3]。

课程建设组成员依据标准,重新修订了《网络组建与维护课程标准》,增设网络安全考核细则,增加网络安全取证要求。2011―2013年,该门课程完成行业认证取证(趋势科技信息安全专员)和锐捷网络工程师取证共300人次,取证率达93%。

项目组成员带领学生参与完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网和在线实训平台建设,提炼网站管理与设计、Windows 2000服务器额配置真实教学案例2个。

(5)突破学习方法单一、沟通渠道不畅通、资源更新不及时的难题。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BlackBoard学习平台上,建设《网络组建与维护》网络课程,设置师生交流论坛、实现在线交流和答疑、远程教学和在线测试;建设课程知识库,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和行业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技术知识和岗位能力要求。课程网址:http:///webapps/login/

4 创新与总结

《网络组建与维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较以前版本有如下优点: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确定课程设计目标,体现课程职业性。

通过深入企业(如锐捷网络、H3C、甘肃教育网络、甘肃万维、甘肃海腾、上海威讯)进行调研、进修学习、挂职锻炼,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和课程组成员,充分剖析市场对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工作岗位要求和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通过每一个项目完成过程,通过企业认证标准作为课程考核手段,从多方位、多层次渗透了课程的职业性。

(2)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学以致用,强化技能训练,突出课程实践性。

从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加以提炼,融入职业态度、素质的教育,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实际技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深度和广度上层次递进,以真实性促进实践性。

(3)根植企业,面向行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衡量,强调能力培养,注重开放性。

合作开放,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保持内容标准不断更新,将职业素质、职场文化融入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自主创新开发blackboard在线学习平台,平台与精品课程网站、实训网站完美结合,课程立体化资源更丰富。学习方式开放,利用Bb在线学习平台,本课程的教学可通过网上在线教学;实训开放,实训室对专业学生实施开放,专门的试验平台可通过远程实训。开放性可保证学生按需学习和自主学习,增强持续学习能力。

(4)过程考核,专业认证,采用社会化评测机制,确保质量保障的公平公正。

多样化的过程考核,特别是项目标准及运行卡的实施,注重细节,注重过程;专业认证方式,是一种社会化的评测机制,更贴近于实际。

通过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保持课程内容标准不断更新,将职业素质、职场文化融入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课外拓展、自主学习、生产性实训、项目实战等,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深度和广度上层次递进,以真实性促进技能提高。因此《网络组件与维护》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进一步甄选了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思路、设计教学案例、开发课程资源和完善课程考核标准,是“1H3S2A”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最佳化实践,是“6Z6C”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69-03

如何服务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开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大批设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和特色,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内涵进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重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为其他相近、相似、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提供参考。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具有与路桥企业长期深入合作的基础,有满足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条件,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具地方特征、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修养。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减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习惯性和主观性,消除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烙印,增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部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本着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推行工学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在广西路桥总公司、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广西交通投资集团等的支持和帮助下,系统论证了专业定位和发展,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地方特征、行业特点,满足不同岗位和岗位群需要的系统。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有效形式,构筑新的课程内涵。

一、以工学结合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改革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建设上,确定了本专业的建设起点,即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快速发展,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求。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对接的桥头堡,南宁市正在加快构建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需要大量的公路交通建设、管理和养护等高技能人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情况统计,在专业咨询与协调会议上,校企共同论证,明确了专业对口岗位和岗位群。将原有面向公路施工技术与桥梁施工技术两个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为面向公路桥梁施工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新的专业岗位面向包括施工一线的道路施工员、桥梁施工员、隧道施工员、测量员、试验检测员、资料整理员、安全员、材料员、计量员、目标岗位设置具体、典型,针对性较强。

(二)进行专业岗位(群)工作分析。根据工作要素确定课程要素,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课程体系建设。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工程部门人员和校内教育专家参加岗位工作分析会,详细讨论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归纳和总结各企业具有共性的岗位任务,明确其工作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使用仪器设备、工作方法、组织形式、与其他任务的关系等。由此分析得出工作过程特点,显示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职业和技能区别,为后续学习载体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确定提供指导。进行岗位和岗位群分析,明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征。工作特征决定了教学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标准、形式、场所、方法、手段的唯一依据。例如:工作内容决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工作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适应生产组织形式,教学实习实训设备适应工作中使用工具仪器设备,与其他任务的关系决定了各学习领域课程的相互支撑关系。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企业专家、行家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最终确认,有助于学校在注重知识传承性的条件下,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筑培养内容,使得知识组织形式、吸收方式更符合岗位技能训练的要求。重构培养内容,可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培养,其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增强。这正是职业教育特色体现、目的所在。

(三)根据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岗位工作能力是职业行动能力的直接体现,体现在一定工作情境条件完成连续行为或指令的系列集合体,这些连续行为或指令的系列集合体是职业教育过程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组合或连续实施和传授内容。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以岗位需要为依据,基于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目的,再吸取传统学科教育中知识传承性的优点,突出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主线,构建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职业行动领域是指在与职业相关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的集合。从工作过程中确定和分解职业行动领域,首先必须明白工作任务的目的,然后为了达到工作任务的目的经过构思、设计、实施、检验(即CDIO理论)四个完整的工作阶段。以配制路面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工作为例,其四个工作阶段分别为原材料的选择、各种原材料用量计算和设计、按设计配制沥青混合料试件、将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相关性能检测确定最后路面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组成岗位职业的每一项工作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分解,同时考虑学生团队精神、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与训练,完成职业行动领域的构建。

专业学习领域是为实现专业岗位培养进行的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是指岗位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主题单元,由目标表述、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构成。根据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确定具体工作情境的专业学习领域。

二、以“校厂合一”推动专业发展,开展课程建设

以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形成为主线,完善“校厂合一,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小学校、大课堂”为抓手,推行融“学中做,做中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保障,控制教学质量;推行“双证书”制度,最终达到培养“零距离”上岗的道桥施工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目的。构建道桥建设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设计学习情境,为道路桥梁施工行业企业培养吃苦耐劳、思想活跃、工作扎实、作风优良、扎根一线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优秀筑路人才。

(一)基于工作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条件。利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桂西公路管理局签订共建四塘至蒲庙三级公路纵穿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5公里路段和新区大门前的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2公里路段为检测、养护、维修等内容的教学路段,四塘跨径为80 m的旧桥为检测、养护、加固等教学项目的桥梁实训基地及入驻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广西正高检测咨询有限公司(交通部乙级检测资质),扩展“校厂合一,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路桥总公司、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广西交通科研院、广西桂通公路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20多家广西区路桥施工、监理、养护、检测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和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互聘员工、共担课题、共建培训基地和机构等深度合作,为扩展“校厂合一,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先天性的基础。

(二)基于工作导向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课程体系构建。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改革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职业时间环境引入到工程教育的环境中,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来学习,得到的结果是从具体工程对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有若干工程实践项目,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学生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最终是要得到一般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着眼于掌握该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知识,这是通过“做中学”达到通识教育的关键。要求课程设置要包括两个或更多实训―制作实践项目,这种实践项目来自企业第一线,是企业面临的问题和真刀真枪的项目,而不是“假题真做”,利用这种“小学校,大课堂”的抓手,通过“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3年的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以“校企合一,行为导向”为主体,强调“教、学、做”一体,按“初级、中级、高级、强化四阶段技能递进”方式培养,具体过程如下:

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改革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将3年的培养过程分为四个学段,根据道桥专业的特点及行为导向教学特征,设置“学中做、做中学”为一体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工学交替,校企合一,“教、学、做”一体,按“初级、中级、、高级、强化四阶段技能递进”方式培养,具体过程如下:

1.初级阶段(一年级,2个学期):基础能力培养和基础技能轮训。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场)为主,校外实验实训室(场)为辅。培养学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外语水平,主要包括工程识图能力、施工测量、建筑材料试验能力和外语日常交流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达到初级工水平。

2.中级阶段(二年级,1.8个学期):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实训。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以真实的公路桥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日常养护维修和试验检测任务为抓手,利用“厂在校中、校在厂中”的平台,创建道桥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现场、公路日常养护与维修及试验检测现场为教学情境,利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的系统和过程技能,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通用技能,达到中级工水平。

3.高级阶段(三年级,0.5个学期):主要以企业为主,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采用“工程在建项目为导向、岗位任务为驱动、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专项岗位技能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该阶段的实施,学生完成专业高级技能的训练,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专项技能,达到高级工水平。

4.强化阶段(三年级,1.7个学期):到施工现场顶岗实习。企业提供岗位,并配备指导教师,以现场兼职教师指导为主,专任教师巡回辅导,将学生的实践与岗位责任挂钩,通过网络及教学管理平台远程服务。顶岗实习成绩以企业考核为主,实习完成后,20%左右学生具备专项预备工程师的技能水平。通过该阶段的实施,学生完成专业技能强化训练,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相应的工作。

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形成学和行的合一,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的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的。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改革与开发能充分展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内在需求,是职业教育本质需要。只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设置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零距离”衔接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启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开发与整合工作,经过6届学生的培养实践证明,毕业生整体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有较大的提高,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得到业界相关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开发与整合过程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技术服务水平、教学教改能力,表现在近5年来该专业老师承担各类科研和生产项目经费总额达到800多万,承担广西各级教研教改项目30多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开发与整合过程提升了校企的深度融合,表现在将工程检测公司引进校内、和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八桂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签定订单班等。

【参考文献】

[1]覃峰.基于CDIO的“公路工程养护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2]覃峰.基于行动导向和CDIO教学模式的公路与桥梁检测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2(2C)

[3]孙慧平,余丽萍,等.基于工程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36)

[4]姚虹华,廖正非,等.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

[6]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上一篇: 电气公司年终总结 下一篇: 周测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