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7 20:58: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四年级下册数学总结

篇(1)

本学期,我担任本校小学四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有44名学生,基础好一点的有32人,其余的部分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差,甚至有4人的基础特别差,跟不上课程。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于对基础的巩固。

二、工作回顾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转眼间就到了期末,现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特作总结如下:

1、课前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我已经了解了数学基础不太好同学及分状况。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寓教于乐,尽可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①降低起点,设置小台阶、拉着学生慢慢往上爬。我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由浅入深,步 步深入,一道题拆成几个小题,最后组合,使学生日有所学,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②查漏补缺,铺路搭桥。新知识孕育在旧知识中,在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每节课安排一些复习旧知识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又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跟上新的学习进度。

2、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十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会学”。课堂上,对于那些脑子灵反应快,好胜心强,爱动、贪玩、粗心,懂一点就听不进去,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上课时就对他们多提问,多盯着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总的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较清晰,考虑问题也比以前全面、周到了。

3、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从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所以,对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作业,我总会认真批改,仔细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漏。每次作业我都坚持做到“学生做——老师改——老师讲评——学生订正——老师再改”。确保每一个知识环节,学生都能学好,学透。

4、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所教的班级中有个别同学存在学习障碍,于是我经常对他们进行跟踪辅导。通过课堂教学、检测、作业反馈等,发现问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小灶”,作业错了,坚持面批面改,促进他们自我奋进、同时,安排优秀学生当小老师,与基础差的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学,得到提高。一学期下来他们成绩进步不仅很明显,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有了明显好转。

5、积极参与各项教研组组织活动,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 ,我还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努力让自己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三、取得的成绩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课的知识外,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 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 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4+5+4+5+7) ÷ 5 = 5(个) 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7+3+5+9) ÷ 4 = 6(个) (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 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提高练习 试一试(出示主题图) 男生队 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1)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 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第一周卖出8箱,第二周卖出7箱,第三周卖出9箱。

师:估计一下,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箱数应该在哪个范围内?(引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 4 = 8(箱)

(3) 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

(四)全课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总数 ÷ 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4+5+4+5+7)÷ 5 = 25(个)

男生队:(7+3+5+9) ÷ 4 = 24(个)

看了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的人还看:

1.四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教学教案

2.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3.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优秀教案

篇(3)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三步计算文字叙述题的解答方法,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对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行检验,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混合运算,能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正确解答各类应用题,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1]

>>更多同主题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重点:学会小数的意义、单位,会读、写小数,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应用以前学的方法求近似数。

难点: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性质的应用,正确按要求近似数。

3、小数的乘、除法。

重点:掌握计数方法,知道小数乘、除法同样可以用整数简算的方法进行简算。

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正确进行简算。

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重点: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三角形的垂线和平行线,各种图形特征的应用。

五、课时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和学生学习情况,这学期数学教学,我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四则运算(6课时)

二、位置与方向(4课时)

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3.简便计算………………………………………………4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 …………………………………………… 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与性质(14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 ……………………………………… 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课时左右

5.整理和复习 ………………………………………… 1课时

五、期中复习考试

六、三角形 (6课时)

1.三角形 …………………………………………………4课时左右

2.图形的拼组 ……………………………………………2课时左右

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八、统计(4课时)

九、数学广角(4课时)

管家 ………………………………………………………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六、教学进度表课时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2月9日—2月15日

四则运算

4

2

2月16日—2月22日

四则运算及单元复习测试

位置与方向

3

1

3

2月23日—3月1日

位置与方向

1

婚假3天

4

3月2日—3月8日

位置与方向及单元复习测试

乘法运算定律

3

1

5

3月9日—3月15日

乘法运算定律

简便计算

2

2

6

3月16日—3月22日

简便计算

营养午餐

3

1

7

3月23日—3月29日

第三单元复习及测试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

3

8

3月30日—4月5日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

清明节放假

9

4月6日—4月12日

生活中的小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3

1

10

4月13日—4月19日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

期中考试

11

4月20日—4月26日

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测试

3

12

4月27日—5月3日

三角形

4

五一放假1天

13

5月4日—5月10日

图形的拼组

第五单元复习测试

2

2

14

5月11日—5月17日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

15

5月18日—5月24日

小数的加减法及单元复习测试

4

16

5月25日—5月31日

统计

4

端午节

17

6月1日—6月7日

数学广角

4

六一

18

6月8日—6月14日

总复习

4

19

6月15日—6月21日

总复习

4

20

6月22日—6月28日

知识梳理

期末考试

七、针对学生提出的措施

切实加强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文明学生评比相结合,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力求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有创意的课堂。

2、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相结合, 使学生觉得学习有用, 有趣, 易学, 富有成就感。

3、 课堂教学除上好新授课、练习课、复 习课外, 适当延伸。补充一些兴趣课内容, 尝试上专题课

4、 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尝试教学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其他学科相结合, 突破学科界限,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几个“训练”

5、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 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 创新思维训练。将创新思维训练融入到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中, 力求每一课都有一至两个训练点。

8、抓好质量监控,从平时起密切注视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力求做到以下几个过关。

9、 当堂课当堂作业过关, 课堂作业量少精题,大部分力求在课堂内完成,最迟不能迟于中午。

【2】

篇(4)

数学活动课不同于学科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形式灵活多样,不受课堂限制。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生动的数学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例如:教学四年级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田忌赛马的影视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查资料、找方法、思策略、议方案、试论证等一系列操作,既迎合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从而体会到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没有过多干预,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验证。使学生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知识自然掌握透彻。

二、自主探究,体现数学活动课的实效性。

数学活动课的开展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形式上又不能让活动课变为纯粹的玩的课,通过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获得对知识的深化;通过数学活动,要使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活动课中边玩边学,体会到数学的无穷乐趣的同时又达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真正体现活动课的本质,突出了活动课的实效性。如“粉刷墙壁” 这节活动课,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发展学生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齐唱《粉刷匠》这首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从实际粉刷的面积——涂料的选择——用料的计算三个方面去开展活动。学生在这一具体的情境下,综合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贴近生活,体现数学活动课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它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类题时,我设计一个上楼梯的题目:“王强从一楼到三楼需走36级台阶,照这样计算,从一楼到八楼需走多少级台阶?”题目刚一出示,不少学生不加思索就马上说出答案:36÷3×8=96(级)为了让学生对这类知识有个全面了解,我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给予判断,而是组织全体同学亲自去走教学楼楼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四、挖掘内涵,体现数学活动课的教育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在上好一节数学活动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比如,教学“节约用水”时,课前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和实践活动调查搜集信息和数据,课上老师借用网络平台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总结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和统计知识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进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篇(5)

数学的奥妙,绝非在于计算,计算结果更不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数学本质就是一种应用工具,是一门为问题解决提供基本方法的基础性学科。然而,数学能力与数学成绩并不成正比,许多教师更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培养。这不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也与提升学生数学修养和培养数学能力的长远目标不一致。

一、加强示范操作,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增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感性经验

学生只有积累了足够丰富的问题解决的感性经验,才能实现数学问题解决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加强教师解题示范操作,为学生获取数学问题解决的感性经验创造机会

教师不管在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方法、生活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从动手操作中获取的感性经验可能就会存在偏差,导致数学问题解决陷入误区。因此,加强教师示范操作,有利于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经验合理化,促使感性认识分化、汇总、升华。

例如,在进行《认识东、西、南、北》(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时,方位数学问题的教学目的在于:认识东南西北,并能够准确辨别这四个方向,能根据实物图理解平面图,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方向感。教师通常都会传授同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令法则,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东南西北方位。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平面的角度理解了判断方位的基本方法,而实际生活中方位的辨识是三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口令法则也适用于三维空间范围,对此,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室空间进行示范性教学,并进行方向的口令练习,比如说“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该如何进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活用空间方位口诀,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方向辨别训练,规范引导学生的方向意识,降低学生因平面方向的认知对空间方位判别的干扰,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立体空间方向概念。这样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操作,帮助学生积累了正确的感性素材,让学生的经验认识脱离了模糊的阶段。

(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积累解决问题的感性经验

常言道:孩子的智慧总是透过指尖表现出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管结果的好与坏,都能积累数学解决问题的感性经验。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形成自己的数学问题解决思路,正确的操作结果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而错误或是有偏差的操作结果,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在进行“烙饼问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时,明确数学的优化均衡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一道具体的“烙饼问题”的应用题为例,“现在有一口锅,这口锅1次可以同时烙2张饼,而1张饼需要烙正反两面才能熟,每烙1面饼花费3分钟,试问:一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烙好3张饼?”根据直觉判断,烙好1张饼需要花费6分钟,那么,烙好3张饼就需要花费18分钟,不可否认,这个答案是正确的,但却不是最优的解题方案。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硬币等物品来摆一摆、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更快的方法,记录下结果,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快的组合方法,并动手操作进行验证。比如,烙好3张饼花费12分钟的方案(见表烙饼方案一);经过反复的实践操作发现烙好3张饼最少需要花费9分钟(见表烙饼方案二),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解决烙三个饼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扩展到烙饼4张、5张……10张,让学生探索奇数个饼和偶数个饼的烙饼方案有什么规律,这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即数学推理归纳 思想。

二、加强数学活动指导,创造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探究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理性认识

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教学,不能依赖于对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的死记硬背,还需要增加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摸索,以帮助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也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数学教材知识,大多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分析总结得出的,这只能给予学生间接的学习经验,学生要在真正意义上吸收消化这些间接知识经验,还需投身于数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去探究数学问题,寻找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学生参与数学问题探究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例如,在进行《找次品数学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安排小组探究活动,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比如粉笔、饼干、糖果等,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找次品”这类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试验、推理, 鼓励学生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法,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方法和规律。以五年级“找次品问题”的应用题为例:有4堆糖,每堆都有4块,其中有一堆中4块都是次品,正品每块重5g,次品每块重4g,能否用天平只称一次就找出来?写出过程。

针对这道题所代表的“找次品问题”,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找次品”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究活动。具体活动过程:第一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法,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比一比谁的解决方案最优越,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二步,对数学问题的剖析、猜测、归纳、推理的活动过程才是探究活动的重点,通过对比提出的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开展总结、推理等数学思维活动;最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逐步脱离具体实物操作,转而运用列表、画图等较为抽象的方式进行分析,实现数学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通过教师的活动指导,让学生探究得出解决过程:从4堆糖中第一堆取1块,第二堆取2块,第三堆取3块,如果称出的重量为30克,则第四堆是次品;如果称出的重量为29克,则第一堆是次品;如果称出的重量为28克,则第二堆为次品;如果称出的重量为27克,则第三堆为次品。

三、及时进行活动反馈,为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留足空间

篇(6)

一、开发“学本”的背景

“先学后教”有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促进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出“先学后教”是对“教与学的关系”的认识的觉醒。近些年,在国内已有很多学校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与尝试,做得特别有影响力的如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学校。这些教学改革的根本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这些实验都为我们这个设想的提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也给我们很多借鉴与启发。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以及背景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在小学如何开发“学本”,让学生预习以及如何利用学生预习产生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研究,以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让教师的“教”切实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二、开发“学本”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

“学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促进学生有效自学的本子,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学本”的开发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1.能引导学生更有效地预习,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所学的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

2.通过“学本”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学习品质。

3.通过“学本”的相关实践与研究帮助教师树立“以学定教”以及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观念。

4.通过研究开发的“学本”以及实际运用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的经验为其他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借鉴意义。

三、“学本”的开发与尝试

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自学本”

开学初,我们在四年级开始尝试着去做,提前一天给学生布置要自学的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把学到的知识记录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其实就是每位学生给自己准备的一本专门用来记录自学所得的练习本,我们把这个本子叫做“自学本”。

出现的问题:有些学生做得比较好,能做到自己自觉、自主、有效地进行预习,完成“学本”,能够清晰地总结出主要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四(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先自学,有的学生罗列出了他认为重要的本课知识点;有的学生只会抄抄例题,以为这样就是自学;有一些学生会给自己编一些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但大部分学生只能用很笼统简单的语言去概括自学到的内容,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自学,不知所措。

发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后,我们就思考: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该做些什么?我们试图通过老师设计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学,有效自学。

2.第二个阶段——“学本”

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依据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内容进行了学本的开发,初步形成了学本的内容体系和学本上引导学生自学的“问题”设计。学本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第一模块——“老师带我学!”

这个模块包括“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导航”“自我梳理”“课外链接”“满意度评价”。

“自学导航”是教师参照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水平及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及所要达成的目标设计3~4个问题,学生可以在阅读课本后,尝试着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以便上课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例如,在引导学生自学“加法运算定律”一课时,教师在“自学导航”中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①在例1中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从例2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加法的运算定律在计算中有什么用处?例3中“115+132+118+85”计算时先要用什么运算定律,再用什么运算定律?你还能举一个使用加法运算定律的例子吗?

③归纳出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你能推想并理出其他的运算定律吗?比如,乘法、除法……试试看!(你也可以用字母或符号表示)

“自学导航”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自学时有了方向标,使自学更有效更高效,而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的“盲目、无所适从、无从入手”的状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回答完老师设计的问题后,学生还可以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收获、知识点等收录在“自我梳理”里;把在课外学到的与这节课相关的知识、有趣的题目记录在“课外链接”里;每预习一课,还能得到老师的一次“满意度评价”。

(2)第二模块——“我自己也会学”

我们选择了四年级下册中的八个课时分别给学生设计了“自学导航”。怕学生会养成依赖教师给出问题才去自学而不会自己自主提出问题的习惯,所以,我们又设计了第二模块“我自己也会学”,引导学生把第二天老师会教到的内容先自学一次,把自学得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也可以尝试着像老师一样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到底有多强?在这里,学生可以一显身手。试图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逐步过渡到高段完全脱离教师的“预习导航”,自己独立自主进行有效自学。

(3)第三模块——“我还会单元梳理”

一个单元教学学习完毕,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使所学知识更有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学生把自己梳理出来的这个单元的重点写在“主要知识”中,也可以根据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画出心目中的单元知识关系图;再把自己容易错的、经常错的题目记录在“典型错题”里。在期末的时候,学生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最薄弱的地方。

(4)第四模块——“我自己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把课外所学到的感兴趣的数学名题、著名的数学公式、喜欢的数学趣题等记录下来,下课时与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分享。引导学生多进行数学方面的课外阅读与学习,给学生创设课外学习的空间,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变化,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求引导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掌握了后续学习的知识基础上,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开发“学本”的最终目的便是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学本”中的四个模块都是紧紧围绕这一宗旨而设计的。

四、构建以“学本”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框架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并没有真正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上,而只是建立在教师自己对学生的知识逻辑起点的分析与生活起点的估计上。教师只能凭经验预测判断学生学习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而无从了解真实的情况。这样的教学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与困惑,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课堂中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较少。

“学本”为学生的课前阅读数学课本与思考问题提供思路与平台,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学本”了解每个学生“学”的情况,让教师的教真正建立在每个学生“学”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学本”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呢?我们提出了建立在“学本”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尝试。

“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其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中的问题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与问题以及教师在深入解读教材后补充的问题。

“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遵循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它以充满“问题”为情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各种冲突与和谐、破坏与创造很大程度上既实现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建立在“学本”基础上的“先学后教—问题解决式”教学可以充分体现以学定教、关注每一个学生,也充分体现了我校提出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篇(7)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我们备课的定位是什么?是备学生而非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前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去分散重难点,进而如何突破重难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教师应如何应对等等。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1.问题探究是关键

一堂课的关键之一就是教师提问的水平,这其中包括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向性是否明确,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也即问题的有效性。有效的问题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抓住掌握本节课知识点的关键。

2.巩固练习是着力点

在学生经过对知识点的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二、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要以辩证的态度来审视教材,要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同时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充分挖掘知识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教育价值及教育意义,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例如:我在整体把握了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后,发现第二单元“四边形”的练习题中关于求周长的问题,多次出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情况,但这一知识点要在第六单元才能学到,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对“四边形”这一单元的整体掌握。在教学中,我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将第六单元提到第二单元前面来讲,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后,再来学习“四边形”这一单元。这样无论是列式还是解题学生都易如反掌了,避免了学生只会列式不会计算等尴尬问题的出现,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巩固,实乃一举两得。

在教学中,我还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适时、适当的整合。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第一小节的内容是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二小节的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我在充分研读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对两小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放在同一课时内进行。课上,我让学生经过层层举例、论证,切实将加法交换律的意义弄清楚之后,让学生进行类比猜想:除了在加法运算中存在交换律之外,在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交换律?在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研究之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后发现,交换律在乘法运算中同样适用。这样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有条理、成系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扎实、稳固、记忆深刻,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要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思考、精巧设计。

1.注意教学技巧的运用

例如:三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测量”,我在教学时充分引入了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深切体会各种长度单位。如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一拃的长大约1分米,张开双臂的长大约1米,这样学生在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时因为有了自己身体上的标准就不容易出错了。另外,在学习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我又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手掌。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而相邻两个手指间的缝隙则是它们的进率,这样,到了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时,正好是虎口这个位置,恰恰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比其他的都要大。这样学习,变抽象为形象,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重叠问题”一课中,呼啦圈这一道具的使用就是一种教学技巧,它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并将集合思想这一抽象、枯燥的数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学生头脑之中,而且因为有了这个道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可谓一举多得。

2.注意教学节奏的把握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各知识点分重点与非重点,每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也各不相同,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做到难易交替、快慢相隔,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学困生吃得饱,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教学节奏,正确把握教学进程。

3.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是一种思考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基,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掌握形式。它的培养比一些纯知识性的内容的教学更重要,更有价值,这种思维需要在知识的传承中根植。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例如:“重叠问题”这一课中,集合思想是这节课要体现的主要数学思想,我的练习题设计就体现出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例如“生活中的重叠问题—思维训练”这个层次,“15人同时做两道数学题,其中做对第一题的有12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4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多少人?”这主要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而“生活中的重叠问题—拓展训练”中,“育苗幼儿园大班,有9个小朋友喜欢看小神龙俱乐部,有6个小朋友喜欢看小小智慧树。大班最多有多少个小朋友?最少有多少个小朋友?”则主要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

四、要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8)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1“搭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1教材把握精确化

首先,理解数学广角教材编排意图。数学广角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展示学生日常生活问题的形式来渗透数学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思维。

然后,通过呈现表格、案例分析、探究问题的形式对数学广角的教学进行辅助。使学生更易接受。最后,在教学的呈现过程中,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学生熟悉的知识,使问题化繁为简。

1.2生活教学合理化

首先,合理选择生活素材,不是所有的生活素材都适合教学。然后,生活素材要适合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正确把握生活教学和其它教学的关系,灵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1.3游戏教学适度化

首先,灵活运用教材,把做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但要把握适度原则。然后,做游戏时多借助直观教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最后,在教学中游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选择学生喜欢的游戏更利于教学。

1.4情境教学可行化

首先,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应避免为达到预设的目标,强行扭转学生思路的错误行为。然后,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科学性、知识性,应避免不切实际的创造。最后,在情境教学创设过程中要选择有趣味性、形象生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进行教学。

2 优化教学策略,进行“搭配”教学

2.1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科学把握教材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的从业之本。

数学广角就教材内容而言,它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感受、学习日常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能力,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如何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2.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学会生活化教学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对课堂这一特定领域的动作、驾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课堂组织与实施能力、课堂评鉴与选择能力和课堂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构成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以2006年北师大版教材三年上册数学广角(二)陈进老师《搭配中的学问》生活实例为例,教师出示星期一、三、五的菜谱情境图后,请同学们自己搭配好再贴上标签,寻求一个合理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发现标签可以有多种不同贴法,分析如何找全标签,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不同事物之间如何进行合理、有序搭配的思想。也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知、体会合理、有序的数学思想.

2.3更新教师自身观念,借助游戏进行教学

教师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观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数学广角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通过适当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之一。

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俞招英老师《搭配的规律》片段为例: “木偶搭配”,创设小明到玩具商店从看到的2顶帽子,3个木偶娃娃中选择一顶帽子和一个木偶娃娃进行搭配的情境后,让学生们思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学生认为先选择木偶娃娃然后和两顶帽子搭配共有6种搭配方法,接着又有学生认为可以选择帽子后再和木偶娃娃搭配也是6种搭配方法,最后教师总结:无论先选择帽子还是木偶娃娃进行搭配,过程虽然不一样但实际上都是先选定一种物体之后和另一种物体搭配,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4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进行情境教学

教师教学创造力是指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已成为一道文化景观。充满趣味和创造力的课堂其实反映的是用心经营和苦心钻研,是老师出于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赤诚之心。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 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青年课题(课题号:2015QN013),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ZDKC2016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9)

二、工作目标:

1. 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2. 夯实并细化教、科研工作,尤其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设立双周教研日,从而拉动科研的方向。

3.全面深入课堂,加强九年级平行推进的监控与管理。

4.改进八年级两级分化现象。

5.加强七年级学科的衔接和各班级均衡发展的管理。

6. 加强学籍和档案的规范、科学管理。

7. 科研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要加强计划性和有效性。

8. 加强新、老三室的利用率与规范管理。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夯实并细化教学常规管理——备、教、批、考等教学工作的环节,尤其是集体备课环节,设立学科单周备课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档次。

1、加大上学期修订的有关《备、教、批、考等常规教学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这些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

2、夯实并加强集体备课的细化管理。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本学期设立单周集体备课日,并对集体备课制定出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加以具体的约束和奖惩要求。集体备课日的具体设置为:

每月单周周二至周五为集体备课日,备课的时间为两节课。

周二下午是语文组,负责人为陈平、赵光荣。

周三下午是数学组,负责人为王永发主任。

周四下午是英语组,负责人是单丽华主任。

周五下午是理化生?,负责人是王霞主任。

周二上午政史地?,负责人是杨福荣主任。

周三上午是体音美?,负责人是姜秀敏主任。

上午的备课时间是三四节课,下午的备课时间是七八节课。

(二)、加强学科教学的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质量监控与分析。

1、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本学期仍然要不断加强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调研,与教师一道深入课堂,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实施、反思、效率的“分子”的提高策略,使课堂教学向着集约、创新、高效的轨道不断运转。

教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教导主任听课不少于80节(含上课节数)。

2、为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等的提高。各年级主任要调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参与教学管理的微观管理,把单元过关、章节检测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好月考工作。

七、八年级本学期搞好两次月考一次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工作,九年级搞好3次月考工作。具体为:

七、八年级:第一次 9月26、27日;第二次11月14、15日。

九年级三次月考:第一次 9月27日;第二次 11月15日;第三次 12月27日。

七八年级思品、历史、地理、生物同时纳入月考检测,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教务处要组织好每次的检测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改善不足,促进提高。

(三)、突出抓好九年级毕业班的平行推进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确保在1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提升我校在河口片的办学声誉。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课堂授课质量的监控。

主管教学领导和主管九年级领导在现今上级部门对延长课时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严控情况下,我校应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深入九年级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与教师一道研究九年级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教学校长本学期九年级听、评课不少于30节;负责年部教学的主任听、评课不少于40节;教导主任听、评课不少于40节。

2.加强边缘生的潜力挖掘。

①树立边缘生的信心;②加强对边缘生的学法指导;③挖掘边缘生的非智力因素;④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⑤抓家校结合。总之挖掘各种潜力提高边缘生的成绩。

3.加练习题的精选控制。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对习题要精心筛选或设计,力争同学科的练习题是学科教师共同协商的成果。

4.九年级本学期进行三次月考:第一次 9月27日;第二次 11月15日;第三次 12月27日。

每次月考要及时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为下段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改进措施。

(四)、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深化片区联研活动。

本着“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四个促进”的原则,开展各级各类的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转变教与学的角色理念,深化我校“问题教学”的教学研究的进程,力图在各学科教学研究中,①做小做细学科教研主题;②做活做新教研模式。从而推进科研进程。 [1]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本学期继续开展“追求过程体验,提高课堂效率”的主题教活动,活动的具体安排:

1.每月的双周周二为教研日,是各教研组通过课例研讨讲评交流和提升的时间,具体科目每月顺序排出来。

9月份是语文?和数学?的展示课,10月份是英语组和体音美组的展示课,11月份是理化生?的展示课,12月份是政史地?的展示课。

2.抓好各学科确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工作。

本学期各教研组的老师要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实践本教研组确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实验、探讨、修正、完善。

3.为促进七年级新生在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迅速过度,9月初将召开一次小学与初中教育教学衔接专题研讨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邀请河口小学参与研讨活动。

4.开展好片区教研活动。

拟在11月份中旬开展一次片区教研活动,初步拟定活动形式为“同上一节课”。

(五)加强科研阵地建设。

1.每月出一期《教学反思》和《精华日志》,将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教育故事等收集整理,作为我校宣传教改、科研的窗口。

2.组织各级各类的论文征集、评比活动,认真筛选,择优选送。希望老师们投身教科研实践,争取使论文等科研成果再上一个台阶,逐渐使教科研工作成为我校的一个特色。

3.以教师博客为平台,积极开展网络研修,走教师专业化道路,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六)、加强校本培训和上级培训的二级培训。

1.加强校本培训,制定学习日制度。

①两周一次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科研和教学知识的理论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认识到科研对实际教学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老师们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的研究当中,聘请专家或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有丰富经验的骨干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教科研思路。

②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途径、优化教研手段。组织教师学习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知识,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研究活动,拓宽校本教研时空,为教师搭建释疑解惑、交流互动的平台,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提升学校的教研文化。

③观看国家和省级课堂教学光碟,从中领悟、学习、把握教学前沿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加强上级培训的二级培训的力度。

外出学习的教师:①要写出外出培训的学习心得等;②要在外出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培训,与大家一起共享学习成果。

其它工作是具体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通知另行安排。

(2)   第四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学校体育卫生学年工作计划

2011年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1年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中学部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0)

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优化作用,能很好地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信息表现出来的形式多样,把各种人、事、物的运动过程逼真地表现出来,给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并能启发学生思维。深化知识,详解重难点,设置各类题型,提供了多种解题思路。同时还将重点、难点溶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陕。

一、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力。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欲望。

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时,首先给学生播放教学软件,是闹钟叫起床的情境。有声有色,让学生感到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动画演示优势,形象地显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传授知识的教学效果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儿童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因此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化,物化,逐步引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如教第一册数学“总数减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电脑演示;女同学和男同学共8人,让男同学部分的5人离开,剩下是女同学的,女同学有多少人?或者让女同学3人离开,剩下是男同学的,男同学有多少人?通过动画、静画结合,使学生从形象和数量的结合上懂得题意。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思考,显露出数量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克服难点,从中领会解题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直观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东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好奇、好新、好仿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我充分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逐渐掌握要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我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通过电脑演示,形象生动地显示长方体的各个特征,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就掌握了长方体的特点(特别是教长方体面的特征和棱长的特征时),总结长方体的概念。

四、运用信息技术演示操作。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学之得法”源于教师“导之有方”。教师“有的放矢”可以使学生“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借演示操作的手段来帮助学法指导,它可以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通过电脑演示,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教学9+2时,对学生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①一个大盒里最多可装几个皮球?②盒里装了几个?差几个球满10个?③怎样才能使盒子里有10个皮球?然后教师演示:①把盒外的两个皮球分成两部分:1个和1个。②把1个皮球放人盒子空格里。教师然后问:

盒子里现在有几个皮球?加上盒子外的皮球,一共是多少个?教师重新演示,让学生口述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①盒子里的10个皮球是怎样构成的?②盒外的2个皮球是怎样分的?③为什么要放1个皮球到盒子里?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先装满盒子(凑+)的道理。为了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试做“9+3”“9+7”操作9+2、9+3、9+7时,都是把哪个加数来分的?分成的两部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要相同?学生通过再现表象,逐步加深了对“凑+”过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

五、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去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变教师教的过程为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并能在学习中遂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对知识学习的严谨强鸯实的态度,以及精于观察灵活思维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结合。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节课的数学时,主要是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1/10用小数表示就是0.1,1/100用小数表示就是O.0I,1/1000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加深学生理解“分母是10、100、1000…的百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Ol、O.001…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知识。在上这一节课时,先用课件出示l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份是1分米,是1/10米,也就是O.1米。然后拿出实物米尺,在米尺上找出实际长度,并进行相关表达的转换训练。如找0.8米,问0.8是()个1/10米。0.6米有()个0.1米,找4个O.1有多长等等。

在利用课件认识了1/100米用小数表示就是O.0l米之后,同样安排学生在实物米尺上找O.01米、0.16米等,学生会更加深刻、直观地建立起0.1米和0.01米的十进关系,并且学生头脑中有实际长度作表象,就不再是机械记忆这种关系,使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

上一篇: 工程师专业技术 下一篇: 计划生育先进事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