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30 21:26: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医院老年人工作

篇(1)

1 临床资料

07-09年我院共收治32例老年性外伤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既往病史,这当中男病例17例,女病例11例,年龄在62-85岁间。

2 特征

老年股骨颈完全性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顾虑仍较重,害怕预后不好,担心今后的站立行走质量,情绪不稳定,心情较焦躁。再加上以往的高血压病史,病人如过分焦虑、紧张易引起病人血压急剧上升,这些情况对术后的愈合情况极为不利,同时也易引发高血压所致的脑卒中等现象。

3 心理护理对策

术后此类病人心理负担重,极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重视。在掌握了此类病人的心理变化及需求后,在对此类病人进行必要的降血压,抗感染及促进愈合的药物治疗时,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辅以心理治疗。考虑到病人心情烦闷、情感脆弱,因此在对其进行交谈时用词要慎重、语气要轻柔,以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同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让其明理过度紧张,焦躁会致愈合不佳及引发其它的并发症。平时尽可能向其解释其存疑处,减轻病人心理压力,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同时教会病人自我心理调节,劝导病人尽力改变不利病况恢复的性格特征、尽量维持稳定,乐观的情绪。通过这些针对性的心理辅疗和精心的药物治疗,经过一段时期的精心护理后,病人忧虑、悲观,烦躁的情绪都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积极的配合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较快且极有疗效的恢复。

篇(2)

1.1 维护与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指导老年人正确评介自我健康状况;教育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克服老年人对人生的生与死的恐怖;教育老年人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新观念,充分认识老有所学的必要性,丰富精神生活;指导老年人安排好家庭生活,将“代沟”问题处理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良好的心理养生技巧。

1.2 老年生活卫生知识:

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遵循易咀嚼、易消化吸收、防止便秘、补充必需营养素四个原则;按时作息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衣着宽松合体,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鞋袜舒适防滑;保持口腔皮肤清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

1.3 健身、休闲指导:

让老年人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长寿的作用,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以体育锻炼的原则,适宜于老年人锻炼的方法和项目,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卫生保健事项等。使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并能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引导老年人从事有益的休闲活动,如养花、书法、曲艺等,使他们在休闲和娱乐中体验人生的乐趣。

1.4 常见老年病的防治知识以及合理用药知识:

老年人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如老年痴呆等;威胁老年人生命的各种疾病的防治如心、脑血管病等;以及高血压、腰腿痛、意外伤害等常见老年疾病的防治要点。

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掌握家庭常备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药物的贮存方法和防止误用的措施;误用药物和用药过量时的应急解救措施;服食补药和药膳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如何识别过期、变质药物等,并要纠正老年人用药过量和克服药物成瘾等问题。

1.5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

指导和帮助老年人接受死亡现实,解除恐惧心理和孤独感,冷静、尊严地走向死亡;为临终老人创造尽量温馨的环境,组织亲友探望;帮助老人完成一些未了的心愿;协助医生尽最大努力让患者无痛苦地离去。

2 老年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2.1 国家对老年工作十分重视,各级政府有主管老年人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如老干局、老年人协会等,大部分老年人离、退休后回到社区,有宽裕的时间,依靠各级老年组织和各基层单位的支持,在实施老年健康教育活动时,利用这些老年工作部门和老年人群众组织,通过他们来发动和组织老年人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2.2 老年人从事的许多活动本身就有保健性质或健康促进作用如老年合唱团、老年书画社等,通过协调把健康教育活动与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可利用这些组织举办老年卫生保健知识讲座、培训班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

2.3 老年人普遍比较关心健康问题,动员热心公益的老年人参与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保健知识,而且老年人之间更易沟通和理解,让老年人自己参与组织和实施则更有亲和力和号召力。

2.4 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当老年人行走不便时就需要家人的照顾,让他们学会照顾老人的起居,学习测量血压、体温的方法,学习对老人进行心理调适的技巧,掌握卧床老人的护理方法等。

总之,健康是老年人生活的首要问题。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开展老年健康教育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老年人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必过分苛求所传授知识绝对准确。而是突出科普工作的易懂性、易接受性和可操作性。

篇(3)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47-01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差,伤前生活仅能部分自理,长期卧床容易出现肺炎、褥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目前,手术是治疗髋部骨折的主要临床手段,可使肢体功能快速恢复,并减少并发症发生[1]。由于老年人自身问题,年龄大,合并症多,术后恢复慢,髋部骨折后病情复杂,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风险。本文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针对护理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25例经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3.4±11.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6例。

1.2 治疗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骨牵引术治疗7例。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护理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包括心理因素、护理人员的素质、健康宣教的困难及并发症的出现等内容,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加强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合理用药的监督、健康宣教力度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功能恢复良好。

2 护理问题

2.1 心理因素

老年人随着感知觉、记忆减退等现状出现从而易表现出紧张害怕、无用失落及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在生理上突然不能自理,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易出现悲伤、烦躁、忧虑、恐惧等情绪,既担心自己的病情,又怕连累子女,更有甚者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高新尖端技术应用于临床骨科手术,护理人员对新技术的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年轻护士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能力和技巧,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过程中潜在危险性增加。

2.3 健康宣教的困难

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耳聋眼花,不利于接受手术配合、功能锻炼等健康教育内容。

2.4 并发症的出现

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但术口以外其他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崔俊华[2]对老年髓部骨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手术切口感染率最低,主要感染部位为肠道,其次为呼吸道、尿道、皮肤。术后预防感染的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易打破肠道菌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道感染,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等。术后早期卧床,且老年人气道老化、狭窄,呼吸运动减弱,肺活量减少,不利于排痰,痰液积聚肺内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大小便护理不当,如放置尿管时间过长,造成逆行感染,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褥疮。此外,由于长期卧床,患肢血流缓慢,加之老年人血液粘度高,极易造成深静脉栓塞。术后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髋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束松弛,术后下肢放置在不稳定位均可造成人工股骨头脱位。

3 护理对策

3.1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谈心,安慰、鼓励病人,培养患者乐观的情绪,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决心,配合各项治疗工作。针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及自身病情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克服患者消极态度,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及护理。

3.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护理人员要随时看医嘱,了解医嘱意图,核对是否有书写错误,对有疑问的医嘱要核实查对清楚后再执行,避免出现差错。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技能,鼓励其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预防护理潜在危险。

3.3 加强合理用药监督

合理用药是国家药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医院医疗护理质量及临床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关键[3]。要开展护理全员安全合理用药基本知识培训切实,提升护理人员服务技能和水平,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 加强健康宣教力度

健康宣教是医院维护病人健康的重要手段,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向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内容浅显易懂,尽量口语化,时间不过长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手术护理配合度,确保患者的疾病早日康复。

3.5 加强并发症防治

消化系统感染:对于腹痛、腹胀、腹泻患者,观察并记录排便情况,及时留取粪便标本行常规检查并做粪便培养,检出致病菌后对症处理。呼吸系统感染:肺炎是最易发生的并发症[4],教会患者深呼吸等肺部功能锻炼技巧,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自理能力缺陷的患者排痰,必要时吸痰,劝吸烟者戒烟,最终达到有效排痰的目的。泌尿系统感染:密切注意留置尿管患者尿液颜色、性质等,并预防反流,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局部清洁,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尿量,以利于膀胱冲洗,必要时给予氯化钠,应尽早拔除尿管,避免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在易发生褥疮部位垫气圈、海绵垫加以防护[5],嘱或协助患者勤翻身,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深静脉栓塞:鼓励和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6-7]。术后股骨头脱位:术中注意假体的放置,抗外旋石膏或患足穿防旋鞋,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不盘腿、侧卧及负重,注意正确的卧姿,防止脱位。

4.小结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由于老年人年龄大,器官功能衰退,并伴有多种慢性病,病情复杂,且术后并发症多,若处理不当,手术护理风险大大增加,针对手术护理中易出现的问题,应重视心理干预,加强健康宣教,预防并发症,做好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葛向煜,王君俏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50-553.

篇(4)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11-02

目前我国已经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政府也将高速老龄化社会作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面对逐渐增加的老年人群体,中医也应该积极应对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事实上,现阶段已经有很多经销商开始瞄准老年人这一巨大市场,大肆推销保健品,但是由于部分保健品生产成分不合格或无法根据不同体质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更不能以养代治,效果并不如人意。而中医在老年人保健和疾病治疗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优势和特色,若大力发展则能为改善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做出巨大贡献。

一、加强中医科普及教育。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西医见效快、效果立竿见影等特点使得市场上西药随处可见,医院也都是采取西医的临床疗法,国粹中医在很多人眼里只停留在药效慢、制作时间长、味道苦等特点上,群众缺乏对药理知识和药材的基本了解,有时甚至对中医有所偏见或盲从。事实上,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和治疗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在老年保健、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等方面有完整的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比如在老年人保养方面认为应“调摄情志,修身养性”,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容易发脾气、固执己见,因此欲治其疾,先治其心,注意保持情绪舒畅,乐观开朗,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在治疗方法上遵循“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原则,中医强调以人为本,综合辨清疾病的邪正关系,注重个体性、阶段性、动态性、及最优化,给予不同的病人,提供适合自身的最佳治疗,能弥补西医救治之不足。在实际治疗中其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植被或人工种植的许多植被都可以被用作药材,因此药材易得且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西医来说较为低廉,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医疗资源较为紧张的难题。二是中医治疗中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对老年人身体功能衰弱且慢性疾病多发的特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利于老年人身体的全面养护和整体恢复。三是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中药养生保健和预防医疗认为应在疾病尚未发生之间就应该提前预料到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老年人一旦生病就容易造成并发症且身体功能严重衰退,因此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养生能力和抗病能力才是有效保障健康之道。

基于以上,中医对于老年人益寿延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医院在治疗老年人疾病时应该将这些知识普及给病人或其家人,建议其选择中医治疗,同时也可以在医院走廊或者宣传栏上介绍中医知识,使得病人对中医优势有进一步的了解。医院也可以组织义务的中医知识普及活动,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中医。

二、开展“中医进社区“、“中医进农村活动”。

老年人体质较弱、抗病能力差,医院病人多、空气污浊,老年人如果频繁出入或长时间呆在这里极易造成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新的疾病感染。此外,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紧张,大部分医院都人满为患,经常存在床位不足、排队时间长的问题,而且要经过挂号、检查、问诊、缴费等,不仅会引起患者焦虑情绪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对于年迈体衰甚至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而通过开展“中医进社区”的活动或者设置相关的社区医院,使得群众能够就近看病,减少了程序繁琐,不用长时间等待,床位紧张的难题也可迎刃而解。

中医“简、便、效、廉”的优势非常适用与农村老人,我国的农村老人由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在年老时更易患上各种疾病,而如今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这部分老人就成了留守老人,看病远、看病贵就成了一大难题,而中医一般价格低廉、可以在家制作、副作用小,适合农村老人。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有力的增加了中医治疗的覆盖范围,拉近了患者与中医的距离,自身的效果体验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的良好疗效。

三、发展现代中医,契合老年人身体特点。

老年人医疗方面有三最:最高的患病率,最高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最高的伤残率,而且往往存在发病过程缓慢、形体脏腑功能衰减、多脏器受损多种疾病同存的特点,因此在老年人治疗上应坚持健康长寿而不只是长寿的目标,在治疗上坚持以养为主辅以药物“冬令调补,冬病夏治”,方法上可以坚持针灸、推拿理疗、康复疗法。针对老年人常出现的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脑血管意外等要及早预防,如中医强调的运动、饮食清淡、注意保暖等。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等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要做为现代中医主要研究方向。而在治疗过程中要坚持以传统的大阴阳为纲,辅以西医的治疗手段,中西结合。传统中医博大精深但随着科技、经济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已经不再适用,只有坚持大力发展现代中医才能确保中医不落后与时代,同时也要对中医进行规范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建立自己的科学标准,革故鼎新,进一步融入世界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

四、提高社区中医人才素质。

社区中医人才是“中医进社区”计划的主要贯彻者,也是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和提高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推行者,但是现在的社区中医人才往往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专业能力不强的情况,在西医大肆盛行的当今社会,社区中医人员很多都是由西医直接转化过来。在治疗过程中他们坚持西医理疗,甚至将西医疗法强硬嫁接到中医上,不仅没有达到中医治病的效果,错误的疗法甚至让抵抗力的弱的老人病情加重,因此社区中医人才必须改革。选拔科班出身的中医人才,西医人员要经过严格培训后才能上岗,员工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专业知识,参加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治疗手段等补习班或者阅读相关书籍,同时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在为他们治疗过程中要主动关心老人,除了对已经患的疾病治疗外,还要询问他们的一些日常活动、饮食规律、睡眠状况等判断他们可能会出现的健康问题并及时指引改正,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理念。对于一些听力有障碍、视力障碍、表达不清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要耐心沟通、及时帮助,必要时也可以告诉他们的子女家人。

五、要注重中医治疗中的人文关怀

从1992年至今,我国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的第21个年头,人口学分析认为未来医疗资源中将有50%的资源用于老人,这是对我国本就有限的医疗资源配置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政府及中医工作者对老年人个性化诊疗方案问题亟待解决的要求。在我国,随着80后一代步入中年,父母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独生子女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要独立承担两个家庭父母的养老,而医疗费用一直居高不下。此外,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工作,“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并以年均1000万的增幅在持续增加,中医认为老年人养生的关键是“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但是在长期处于寂寞、孤单、生活无人料理的情况下尤其对于丧偶的独居老人来说,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心理长期处于忧郁患上疾病的可能性加大。一边是子女无力承担的医疗成本,一边是老年人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都造成了老年人医疗中的弱势地位。

中医在治疗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尽可能的为病人选择价格低、见效快的药材,减少病人的医疗成本和治疗周期。一方面可以借助老年人医疗保障的社会团体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帮助手段,比如可以在社区、敬老院等老年人集中的地方为老年人提供定期检查、咨询或者设立专门的治疗岗位,也可以联系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红十字会、老年人基金等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资金、药材的帮助。对于一些孤寡老人、心理抑郁的老人可以和心理专家或者志愿者合作,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使得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上收获全面健康,事实上这才是现代医学对健康的全面定义。

结束语:

老年人是特殊人群,社会应该主动关爱老人,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尤其对中医而言应该利用自己在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上的优势,从多方面努力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让他们有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高丽敏.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从医疗保障视角[J]. 中国卫生经济. 2009(03).

[2] 张文汉,辜鸣,胡素君,黄小平,汪婷婷,徐凯. 深圳市梅林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07).

篇(5)

白内障手术就是把混浊的晶状体拿掉,换上透明的人工晶状体(人们俗称的“镜子”),简单地说,它是一种人工器官,植入体内是很安全的。有些患者担心“镜子”会掉出来,这种担心纯属多余,因为它很牢固地装在晶状体的囊袋里。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晶状体通过1.4毫米的微小切口就可以安全地植入眼内。

有没有办法预防老年人得白内障?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预防白内障的药物。已经明确的是,紫外线照射可以诱发白内障,所以,在夏季太阳猛烈的日子外出,需要带遮阳伞或墨镜抵挡紫外线的损伤。糖尿病患者容易较早患白内障,这是和血糖控制不佳有关系的,提醒糖尿病患者要认真对待,严格在内科医师的指导下控制血糖。

患了白内障,可以用药物治愈或控制吗?

迄今为止,手术是白内障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些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声称几个疗程见效,实际上并没有许多科学依据。有些患者因为害怕手术,买了市面上宣传的一些药,根据说明用了几个疗程,非但不见效,反倒越加看不见了,最后只好来医院做手术,这样的例子在临床工作中不胜枚举。

手术总是令人害怕,老年人能耐受吗?

实际上,白内障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这是白内障医师的主要患者群体。白内障手术并不复杂,滴几滴表面后即可施行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只有2~3毫米,整个过程只需十分钟左右,既不痛也无需害怕。之后并不需要特别的护理,也无需住院,第二天生活就可以基本像平时那样了。我们曾经为一位103岁的老人顺利地进行了手术。所以,老年人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其次,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先将血压血糖适当地控制一下,再来手术就可以了。

什么时候手术比较合适?

一般来说,只要患者感觉视力不够用了,而这是因为白内障引起的,即可考虑手术。现在医学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患者完全不必等到看不见了才做手术,只要视力低于0.3即可考虑手术。而且,成熟和过熟的白内障手术要比不熟的白内障难做。就季节而言,患者可能也会有很多考虑,认为天热不好,天冷也不好。实际上,一年四季都无所谓的,因为切口很小,闭合很好,只要不撞到眼睛不乱揉眼睛造成切口裂开,就不会有感染的危险。

篇(6)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路径与策略;老龄化

作者简介:杜惠洁,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安排与其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为解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所带来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依托社区所开展的老年人闲暇教育就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怎样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话题。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老年人物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温州社区老年人生存状况为例,对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质量问题作以探讨。

二、社区与闲暇教育

(一)社区

“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1855—1936)在其《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aft)一书中首先提出。社区的英文(community)之意兼有公社、团体、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人群组合,它的基础是“本质意志”。“本质意志”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在这里,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靠本质意志建立的人群组合即“社区”是有机的整体。“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在这里,尽管人们通过契约、规章发生各种联系,但手段与目的在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因而“社会”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判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的存在,特别要注意社区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包括社区成员间彼此交往的频率、范围以及社会心理(情感、意向)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特点和一致性程度,这是因为,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认同感,既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经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结果,又是将社区成员凝为一体的粘合剂和纽带。[1]

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愿意而首创。[2]近些年,我国学者对社区展开深入并较为广泛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社区的理解与认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了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社区及社区人群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认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3]笔者认为,研究社区以及社区内人群的生活,不管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还是从心理学抑或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尽管对其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研究者们都对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对象予以了极高的关注。

(二)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指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闲暇教育一般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使学习者在信仰、感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是使判断闲暇行为价值、选择闲暇活动、确定个人闲暇目标等能力得到提高,并认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4]闲暇教育是人们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所受的教育。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

老年人在社区框架下的闲暇教育是指,在闲暇时间使老年人感情、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的教育。老年生活方式是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产生各种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殊需求,满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动模式随之发生变化,构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所以,要在老年人生活的区域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满足老年人晚年心理生活的需求。

三、温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一)温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温州市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人均寿命较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居浙江省第一位。全市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67.1万户,占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的23%,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了24.5万户,增长57.5%。在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空巢老人家庭户为20.3万户,占全市家庭户的7%,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的30%,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6万户,增长42%。在空巢老人家庭户中,单身老人户11.7万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8.5万户,分别占空巢老人家庭户的58%、42%。[5]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调查显示,温州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7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0.21%,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四年。[6]

(二)温州市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为调查温州市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状况,我们从温州市主要的5个街道中随机抽取8个居民社区进行问卷发放。一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中,男性占72?22%,女性占27.78%,其中55-60岁占5?56%,61-65与66-70均占22.22%,71及以上者占50%。并在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2位老年人进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近40%的人受到中专(高中)以上教育,绝大多数人月收入超过1 500元(83.34%),他们经济较为充裕,生活闲适。在居住方面,与配偶同住的占61?11%,与子女同住和与配偶子女一同居住的均占11.11%,单独居住占到了16.67%。可见,空巢老人比重不容小觑。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州市空巢老人家庭达20.3万户。

在闲暇娱乐活动中,选择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最多,占88.89%,其次是养动物或植物,占55.56%,22.22%的老年人选了打牌或下棋,11.11%的老年人选了唱歌(戏)、跳舞,选书法或绘画的为0%,还有16.67%的老年人选了其他(见图1)。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都选择较为轻松普遍的娱乐方式。在闲暇运动活动中,94.44%的老年人选择散步或跑步,44.44%选择旅游或登山,选择太极练剑等晨练活动的占5.56%,选择打球的为0%,其他的占11.11%(见图2)。在问及对所在社区提供的闲暇设施是否满意时,认为满意和一般的老年人均占27.78%,而表示不满意的老年人则占到了44.44%。可见,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设备并不满意。

四、现状成因分析

(一)老年人自身条件的影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状况与老年人自身条件等密切相关。这里指的老年人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状况,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与配偶同住,是否与儿女同住等。老年人是否能参与社区闲暇教育的首要因素就是个人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此外,老年人参与社区闲暇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文化程度和个人月收入的影响。访谈显示,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越高,其参与积极性也相对越高;且月收入越稳定越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也越多,相对收入较低或收入不稳定的老年人,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稳定性也更高。反之,则亦然。

温州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外出务工的人口数量较多,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多,在对老年人进行访谈时发现:与配偶同住或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更高也更积极,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他们有更多的琐事牵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限制。。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如果老年人需要帮助他们的子女照顾小孩,即照顾第三代,那么,他们老年人个人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一般情况下,那些对于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并乐于参与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由于他们接受了积极的正面暗示,并同时具有积极的行为,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乐观,豁达,会保持饱满、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社区设施和活动内容及类型的影响

就我们所调研的几个社区总体情况来看,社区提供的闲暇教育并不理想,设施缺乏,活动内容不丰富,类型单一,频率密度较小。社区很少提供系统规模的设施、课程、培训,就算有,也不系统,并不能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在许多情况,社区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兴趣等原因,自发组织活动,社区闲暇教育的设施短缺,活动类型单一,内容相对贫乏。由于一些老年人本来身体就有一定的健康问题,加上长时间的孤独与生活被动,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生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哈基姆·伊娃萨(Hajime Iwasa)等人做了关于日本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5年跟踪研究。该研究在综合考虑了参与研究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外,发现比起更多参与闲暇活动的老年人,那些不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在这5年时间里认知退化的可能性较大。[7]

五、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实施路径

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个群体的特征有如下特征:(1)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或减弱,身体健康状况水平下降,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费用增大,老年人需要依靠年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和补充。其数额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将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2)社会政治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3)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活动显著减少。老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社会交往。其次,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显著增加。(4)家庭生活活动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家庭是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伙伴。因此,家庭生活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生活的质量。(5)生活活动空间明显缩小。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成了老年人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这将给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根据上述老年人群体的特点,社区机构应该在以下诸多方面,完善社区老年群体闲暇教育。

(一)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

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是发展和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有力保障。政府各级部门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如成立“老年人工作委员会”,或者“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一般可设3-5个编制,专人专职负责开展工作。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方面优秀人员投入到关爱老年人的工作中来。社区专职人员要负责建立老年人档案,定期走访,了解老年人各种类型的生活状况。成立“老年人工作检查科”,保障队老年人教育工作的监管和落实。端正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整个社区老年人群体的闲暇教育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使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更充实并具可操作性。使我国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尽快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是老年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区管理机构的运作,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服务设施的提供与改善,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因此,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就成了实施社区服务规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8]硬件设施在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不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还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郊区、农村,社区均应逐渐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绝大部分社区并未给老年人群体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设施支持。因此,增加并不断完善与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相适应的硬件设施,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工作的迫切需求。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拓宽资金来源:(1)加大地方政府直接性的经费投入;(2)建立弹性的社区财政支持系统;(3)老年教育与老年福利想结合;(4)广泛宣传,争取大型的社会机构或者团体的赞助;(5)适当收取学员学费等。

(三)培养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积极参与老年人的帮扶工作

开展社区老年人的服务工作,要有比较充分的服务资源。社区的养老服务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福利和非盈利组织,囊括大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志愿者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福利性老年服务活动。[9]目前,有来自不同行业的自愿者,也愿意参与对社区老年人的关爱工作,他们来源于中小学和大学生社团的成员,这些人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老年服务的相关培训,缺乏对老年人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认知。同时,这些自愿者由于都有他们的学习、工作等任务,工作具有阶段性和偶然性,不能够长期或者系统地跟踪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因而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为保证志愿者能够长期有效的服务社区老年群体,一方面,应对服务志愿者进行系统的老年服务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老年人间的互助,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互助。把那些刚刚退休、身体健康并且热心的、年龄还在60左右岁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与年龄稍大的老年人,结成互助对子。前者经常走访,关心帮助年龄大的,陪后者聊天,通知或者陪同后者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社区管理机构,为他们建立“互助卡”,对帮扶过其他老人的人,采取“积分”的方式,给予打分,建立积分档案,等他们以后年纪大了之后,可以受到优先的支持和帮助。

(四)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

自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建立,如今已有30余年,虽老年大学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分布并不均衡,覆盖率依然较低。秉承着“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在老年教育机构还未覆盖地区和人群,社区可通过开展“夕阳红”知识讲座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知识,拓宽老年人思维。社区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地域差异灵活选用讲座内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食疗保健、心理保健、老年痴呆的防治、道德观、法律常识、新闻新事、自理、自救、自我保护、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教育、计算机的简单使用等,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退休后还有很多年时间,让老年人重新就业,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0]

因此,可加入适当的创业教育等。社区机构可协同医院开展保健讲座之余,可为社区老年人进行体检,为老年人身心发展提供便捷。

(五)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是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社区应与社会其他部门协同服务,依靠大众力量,利用有效资源,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群体性活动,使社区老年人形成关心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和热情,提高老年人生活积极性。社区可与大学生或相应艺术团合作,为社区老年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书法、诗词、绘画、摄影、棋艺、广场舞、太极拳、读书会、合唱团等,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活跃社区老年人群体氛围。社区相应部门也可定期举办“夕阳红”老年人旅行项目,进行短程旅行等,增强社区老年人群体的凝聚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也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0.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3.

[3]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60.

[4]关世雄,等.成人教育词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290.

[5]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5-09].wzstats.gov.cn/info_view.jsp?id0=z0h8lnkbkw&id1=z0h8lo5459&id=z0hbddvmw1.

[6]周文珍.温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龄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

[7]Hajime Iwasa,Yuko Yoshida,Ichiro Kai,Takao Suzuki,Hunkyung Kim,Hideyo Yoshida.Leisure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in Japan:A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2(72):161.

[8]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6.

篇(7)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社会上普遍反映出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负担重,而老年人的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普遍低下。这就集中表现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的生活应当如何保障?

要说那些离退休员工的生活更是应当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要做好老年离退休员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就应当关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老年离退休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远不及年轻的时候,他们的体质不佳,应当经常做一些全身的疾病检查。他们自己经常意识不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往往在疾病没有表现出严重的症状的时候,他们是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在不断地恶化,但当身体极度不适的时候再去医院做检查,这往往已经是病入膏肓,到了病情的晚期阶段,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第二,重视老年离退休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现在的许多的老年疾病都是从心理上开始的。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上许多的老年人得了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心理疾病。这些疾病不是光靠药物治疗就能在短期内让他们回复健康的,还需要精神上的治疗,解决一直困扰他们的心里问题。这样的病治疗起来时相当困难的,所以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注重老年离退休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老年离退休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般说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佳,他们就需要得到一些适当的运动,而且应当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活动,这样他们就能在活动中很好的与其他人沟通,与外界接触,放开思想包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迎接以后的生活。

二、企业离退休员工的管理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老年离退休员工的工作是一项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复杂繁琐复杂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做好的企业不多。而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离退休员工活动方式单调而缺乏综合性。一些企业考虑到了老年离退休员工的业余文化生化的重要性,并且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相应的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费或者是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人员的问题,总是让这件事情做的不尽人意。形式上是做到了,但是其实质上没有解决基本问题。这样的企业给人的感觉总是在敷衍了事。

第二,缺乏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企业的领导者似乎认为这样的工作是人人都能做的,没有注意到这项工作跟企业的管理工作还是有区别的。往往指派一些在企业工作方面业绩突出而不具备任何老年人工作经验的人来管理这件工作,那最后的不理想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老年离退休员工的管理工作政策与制度不健全。国家在老年离退休员工的管理工作上特别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但是这种政策在下达到企业里的时候就被大打折扣了。下级为应付升级的检查做一些匆忙的准备,过了紧要关头,这项工作又被搁置。

三、确定管理制度,健全老年离退休员工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第一,确立企业老年离退休员工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制度。企业要将老年离退休员工管理服务工作纳入企业管理模式当中,建立具体的制度,在制度方面对这项工作有所保证。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资金是办事的前提,要做好老年离退休员工管理服务工作,就必须在这项工作中加大资金的投入。开展各种各样的老年人喜欢的活动,增强企业的老年人文化氛围。

第三,建立各种老年人活动场所,丰富老年离退休员工的文化生活。老年人跟年轻人一样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早些年由于忙于工作,在这方面就没有顾得上,现在他们是有力时间,也有了心情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企业就要想方设法给老年员工建立适合他们的活动场所,来提高他们的生活状况。

篇(8)

性别与年龄:67例老年患者中,男45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9岁,治愈组51例,治愈率76%,自动出院16例,占24%,本组患者无一例并发症。

1 安全的护理

首先我们对每名住院的老年骨折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重点是识别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潜在危险,如坠床,跌伤,自杀,诊疗错误等[1]。

2 心理的护理

突然发生意外事故,使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护理人员和家属协助生活,因此,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此时我们应热情,关心体贴患者,言行有礼,做好生活护理,做到口勤,手勤,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疗效不显著,老人的情绪会变得更不稳定,甚至拒绝治疗,所以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了解到骨折愈合需要一定时间,了解疾病逐步恢复过程,调整心理状态,提高适应能力,促进骨折早日愈合。

3 预防褥疮的护理

3.1 预防褥疮的关键在于清除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护士在工作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交班。

3.2 另外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予高蛋白富含纤维素及钾的饮食,改善营养状况。

4 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

4.1 老年人肺部结构与机能上的退化,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加之骨折因素的影响,易发生肺部感染。如发现患者有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紫绀等临床表现,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尿量,神志的变化。

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

4.2 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比中青年患者易发生因痰液阻塞气管而发生窒息和呼吸衰竭,要密切观察痰液的 色,量,气味,粘稠度,随时做好准备进行人工呼吸及气管切开。

4.3 长期卧床的 老年患者痰较多,要定时翻身,拍背,扣胸和引流以促进咳痰。

5 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

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黏膜伴随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使膀胱残余尿增多,再加上卧床

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嘱患者多饮水,每日在2000~3000 ml左右,有尿及时排空,排尿时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残余尿降到最低水平,对保留导尿的患者严格无菌操作[2],2次/d尿道口护理,每天更换集尿袋1次,每周更换硅胶管一次,防止尿管扭曲,受压,堵塞。

6 饮食的护理

6.1 应多食含钙质丰富的 食物如牛奶,鱼类,豆类等,利于组织的形成,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食物,营养丰富预防便秘。

6.2 少食多餐,品种多样,饭菜需软,烂,易与咀嚼和吞咽,适应胃肠功能。

6.3 饮食因人而异有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应以低钠,低脂为原则,戒烟戒酒,合并糖尿病应选用优质蛋白饮食。

总之,由于老年组织的老化,各种慢性疾病的积累,使老年骨折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多种急慢性疾病。一旦受外伤很容易其他组织器官连锁性病变[3]。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努力学习,钻研业务,采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制定准确有效的护理方案,尽量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1月~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5~89岁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13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77.5岁。实施全髋置换术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76例,住院13~62天,平均24天。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住院次数等对其心理、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共发放调查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100%。

2调查结果分析

2.1职业及文化程度的影响本组患者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职业:干部和教师占18%、工人占25%、农民占32%、退休占20%、其他占5%。有46%的患者需要反复讲解才能较好的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有28%的患者需要通过两次以上的训练示范才能较好掌握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有55%的患者需要督促才能完成每天的康复训练计划。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康复训练知识的掌握及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

2.2影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主要因素本组患者中,伤情严重、肢体肿胀或牵引等影响肢体功能锻炼到位的占18%;惧怕疼痛、担心引起骨折加重的占66%。

2.3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部分医护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导致患者对早期康复训练部分认识不足,是影响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的主要方面。患者中认为骨折处骨头长好以后再锻炼也不迟的占12%;因担心骨折治疗效果而无心进行康复锻炼的占5%;认为不用手术,功能会慢慢恢复的占3%;认为骨折患者不会出现肢体畸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的占11%。

3老年骨折患者的特点及护理中的伦理学问题

3.1心理变化大一方面,老年患者疑虑多,他们多因担心手术对生命延续、生活质量及经济方面的影响等问题,常表现出恐惧,焦虑、缺乏安全感、情绪低落,忧愁急躁等情绪。[2]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对于医院陌生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多表现为恐惧紧张,忧郁焦虑,从而出现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此时护士由于工作繁忙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变化,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安慰,进而使患者的心情得不到理解,某些要求无法得到满意的解决,医患间的这种矛盾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3.2并发症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渐下降,并且大部分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年龄大、病程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3.3自理能力减弱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因骨折而导致身体功能衰退及高龄化和一些器质性病变共同作用,导致体内组织器官衰老,生理机能衰退,出现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适应能力相应下降,感觉不灵敏,行动受限,自理能力减弱,同时还伴有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等症状。

4老年骨折患者护理中的相关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对老年人的护理应从过去的单纯护理转向从心理角度去关怀和唤起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其独立性,重塑其信心和能力。[3]心理护理就是满足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满足病人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注意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消除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4]

4.1尊重关心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刚入院时,护士应和蔼亲切地介绍自己、病室环境及病室内其他病友,调节合适的光线、温度;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护士可以建议家属多来探望,带些老人喜欢的物品等;对于家人不能经常探望的老年患者,护士应多给予关心,实时注意老人情况并及时予以帮助。

4.2设法减少或消除引起老年患者恐惧的因素护士在做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让患者了解其目的,执行操作时力求稳、准、轻、快,并保持严谨、沉着、果断的工作作风,使患者获得安全感,从而减少患者的恐惧情绪,争取获取患者的积极、主动配合;另外,应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篇(10)

在某医院心内科的一间病房中,住着一位65岁的老人熊大伯和一位32岁的年轻人小张,他们是因为同一个病住院的,‘那就是“心肌梗死”。

据悉,入院前5小时,熊大伯由于搬了一件重物,突然发生左胸疼痛,胸闷,伴大汗淋漓,发热,因为老人曾发生过心绞痛,所以家里备有硝酸甘油,他以为这次又是心绞痛发作,就按老办法来,但含服后却没有效果,于是是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经诊断后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给予相应的治疗后老人病情很快缓解。

而同样是心肌梗死,32岁的小张却差点没命!入院前,小张加班加到晚上快9点的时候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出汗、头晕、胸闷等症状,刚开始以为是太劳累,于是喝了一杯咖啡,谁知过后胸闷得更加厉害,全身大汗淋漓,恶心……不到一个小时,他就倒在了办公桌上,不省人事。好在周围还有几个同事也在加班,他们发现小张晕倒,马上拨打了120将他送到附近的医院。经过医护人员一番紧张的抢救后,小张的一条命终于被挽救回来了!医生说,如果再晚点儿送医院,病人就没命了!事后,小张心有余悸地说,自己的命是被同事和医生从“鬼门关”拉回来的!

同样是心肌梗死,为什么青壮年反而比老年人更“脆弱”呢?年轻人该如何防范急性心肌梗死的“突袭”呢?

许主任告诉笔者,现代社会,中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1 压力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竞争机制不断加强,中青年人在社会、家庭及工作岗位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工作生活节奏快、生存和心理压力增大,使现代中青年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

2 体力劳动减少:现代化生产趋向干机械化和信息化,体力劳动大量减少。

3 饮食及环境污染:膳食结构的变化及环境污染的侵害,也易于引起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紊乱。

综合以上因素,长期如此,心脏的血管壁内皮损伤、血管内膜逐渐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明显加快,这是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原因。

而一旦出现持续熬夜、过度疲劳、嗜烟酗酒、饮食不节等诱发原因时,血管持续痉挛收缩、血液黏度增加、局部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突然出现血管闭塞、心肌梗死。这样的突发起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医学界已重新审视心肌梗死的传统年龄限制,要求提高对中青年心肌梗死发病的警惕性,加强全民科普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为什么年轻人一旦发生心梗,送到医院时,病情往往会比老年人更危重?甚至发生猝死的几率也比老年人更高?

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凶险、多无先兆不适、早期猝死率较高。

据许主任介绍,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极易造成心肌组织急性缺血性坏死,并发心肌组织电生理紊乱,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这是为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1 多为首次发病:与老年人或长期心肌缺血患者不同,绝大多数中青年心肌梗死为首次发病。

2 缺乏“缺血预处理”:发病前,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的基础病变通常较为轻微,没有显著斑块和固定狭窄,因此,心脏未能建立血管侧支循环及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所谓“缺血预处理”即反复多次的短暂心肌缺血对其后较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提高心肌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

3 忽视早期症状:由于以往身体健康,年轻人即便出现早期不适症状也易被忽视,延迟就医,从而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

对于年轻一族“心梗”的高危人群,许主任说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青年心肌梗死多发生于男性,尤以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

而对于那些长期吸烟,具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年轻男性来说,尤其应注意防范心肌梗死的“突袭”。

即便是既往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一旦出现典型心肌梗死的表现,如持续胸痛、胸闷、冷汗等,应高度警惕。

如果突然发病的话,病人周围的人或他的家属应该怎么做?

1 拨打120:如果突然发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送诊当地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或确定心肌梗死的可能;

2 平卧休息:救护车或送医院就诊前,病人应即刻平卧休息,禁止各类活动,避免一切干扰;

3 给予急救药品:家属应尽量保持病人情绪稳定,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

4 吸氧:如果周围有小氧气瓶或氧气袋,应迅速给予吸氧;

5 人工呼吸:如患者呕吐,应避免堵塞气道、影响呼吸,一旦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则需要尽早实施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院前急救措施。

6 高危人群应参加相关培训:如果有以上提及的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心肺复苏培训,以提高抢救成功机会。

许主任告诉笔者,与老年人发病不同,年轻人在发作心肌梗死前通常有明显的诱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饮食不节、嗜烟酗酒等。因此科学起居、劳逸结合、合理膳食、适时补充水分、戒烟限酒对于年轻人预防心肌梗死显得尤其重要。

因此,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中青年心肌梗死是可以避免的:

1 平时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每晚睡足8小时,避免熬夜工作,避免精神紧张、大喜大悲,保持心态平和;

2 避免随性无度的体力劳动,应根据个人喜好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5次。有利于保持体重、增强心肺功能、增加心肌供血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上一篇: 辩论赛新闻稿 下一篇: 科技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