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3 22:01: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翻译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s2011228)
1、 引言
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众多,既有人的因素,如译员自身的口译表现,口译交际活动的其他参与者,如发言人、听众、活动主办方、其他在场译员、译员雇佣方等不同的视角和期望,还包括交际活动中非人的因素,如交际背景、目的、内容、方式等。也就是说评价口译的质量要从这些众多因素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卢信朝老师认为,口译质量标准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一是口译的基本标准,即以译员为主要观测点的口译的一般质量标准;二是口译标准的多重视角,即口译交际活动所有参与者不同的质量视角以及交际中非人因素影响下的质量视角。但是就一个标准的可操作性来讲,这样的两重标准操作起来也许就不那么方便了。胡庚申先生认为:“翻译生态环境”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理念与口译的动态性特征不谋而合。
2、生态翻译学与口译
(1)生态翻译学简介
生态翻译学就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翻译研究范式。2004年,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首次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基本内涵、产生背景、目前研究的状况等,随后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与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扩展。所谓生态翻译学,就是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联性、类似性和同构性为基础,以生态学的整体观为方法论,以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2)生态翻译学对口译标准的启示
翻译活动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首要的作用就在于实现交际目的。这一点也意味着忠实不应该成为口译译员的首要标准,最终评价口译也应该看双方最终沟通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期望中的交际目的。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口译员需要适应口译环境,最终生成一个与现场口译环境匹配的译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过程就是口译员为了适应口译生态环境在口译过程中的选择与适应,口译结果就是译者通过适应特定的口译生态环境并且在选择适应的过程而生成的最终口译文本
口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The eco-environment of interpreting refers to the worlds of the source discourse and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comprising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and the physical setting of interpreting, including the speaker, the listener(s), and the client. )
这一解释与口译的动态性特征是吻合的。那么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来评价现场口译员的译文将会是一个更加合理的评价方法。
负责工程翻译的口译员面临的口译现场生态环境除了口译现场上的心理压力外,还会碰到许多专有名词,如炼胶工艺中的“炭黑”(carbon black),“塑炼(plastication),硫化(vulcanization), 静电除尘器(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等晦涩难记的专业词汇, 给现场口译增加了难度,对于这一问题,口译员是怎样适应这样的口译生态环境,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呢?
一位为现场负责施工、安装、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口译的口译员,在工作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检测供电设施时,中方人员问外籍人员:“你是否已经检测过所有的瓦斯继电器了?”译员熟悉“继电器(relay)” 这个词,但“瓦斯”英语怎样说一时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双方都在等待翻译,情急之中译员给出了这样的译文:
Have you inspected and tested all the gas relays? I am sorry I’m not sure whether the term ‘gas relay’ is correct. By ‘gas’ I mean a kind of explosive gas.
回译文本:你是否检测过所有的瓦斯继电器?抱歉对‘gas relay’这个术语我不敢肯定。我说的‘gas’是指一种爆炸性气体。
黑色字体的译文从翻译角度看是不忠实的表现,但是这个译文符合了当时的口译现场的口译生态环境,译员对自己翻译的gas relay这个说法不是很确定,很怕翻译错了会造成更大的误会,于是对个人的译文加以解释,对于这个译文,外籍人员听后回答说“y e s ”,那么交际成功。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8.
关键词:语料库,科技论文,摘要英译,显化特征
引言
语(料库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研究手段。语料库方法通过收集实际使用的语料,研究和发现语言使用的规律,使翻译研究摆脱了凭直觉和个人经验的研究方法,转向了实证性研究。近年来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翻译语言共性特征、译者风格、翻译转换过程等,其中以对翻译共性假说的
一.语料库与显化假设
语料库翻译学是指以语料库为基础,以真实的双语语料或翻译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方法,依据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理论及翻译学理论,分析翻译本质、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的翻译学分支学科。[1]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其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通常以Mona Baker于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与应用》作为语料库翻译学建立的标志。Baker[2]在文中提出了语料库在译学研究中的理论价值、实际意义及其具体路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研究范围覆盖了从翻译过程到产品的各个方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翻译语言普遍特征、翻译过程、翻译转换与规范、译者风格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本文作者收集了西北工业大学科技类硕士论文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各30篇,组成一个小型的科技论文摘要英汉平行语料库。该库库容约5万字,库内所收集的摘要主要来源于该校的特色专业航空专业2007-2012年的硕士毕业论文,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代表性较强。
三.显化特征相关数据的检索与分析
(一)连词的使用情况
通过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将汉语摘要和英语译文中的连词使用量进行整体和系统的统计和比较,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与汉语摘要原文相比,英文译本中连词的使用频率更高。为了进一步探讨造成英译文本连词增加的原因,作者又使用Antconc软件分别对并列连词、目的连词和承接连词这三类出现频率较高的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
以上表中的数据说明了英语译文中对三类连接词的使用率均高于汉语原文。其中,并列连词的使用增幅较大,而目的连词和承接连词的使用次数相对较少,但增幅明显。
(二)连接词的转换情况
以上主要对汉英文本中的连词使用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文本与汉语原文相比,并列、目的和承接连词的使用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为了进一步证实显化这一特征在科技文本汉英对译中的存在,本文进而对以上三类连接词中最具出现频率较高、较具代表性的连词的具体转换情况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为各类连词的对应和显化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并列连词“and”的转换情况
作为本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并列连词,“and”在使用上与汉语原文对应的比例为37.8%,而明示和添加比例高达55.6%,显化趋势较明显。以下从自建语料库中选取的例句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例1.随着航空器低空高速性能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卓有成效的工作,飞行器结构鸟撞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rcraft performance at low altitude and high speed,and the marked progress of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issue of bird impact to aircraft has been concerned more and more.
例2.本文在第三章中系统阐述了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的模拟算法,重点讨论了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复杂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的可行性。
In Chapter 3,simulation algorithms of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a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and a discussion on the way of introducing neural networks into complex mechanism moving reliability analysis is made.
在例1中,汉英文本中的并列连词是明显对应关系。“and”对应原文中的“以及”。而在例2中,汉语原文中没有连接词,而译文却添加了“and”以更好的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使衔接更流畅。
2.目的连词“so that”、“so as to”的转换情况
由上表可知,目的连词“so that”和“so as to”在库中出现的频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显化趋势仍然明显,分别为 57.1%和54.5%,下面两个例子将具体阐释“so as to”的显化转换情况。
例3.最后对系统结构进行数字仿真,并进行故障注入研究,以便更好地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Finally the system structure is simulated in digital method and is researched about fault injection so as to validate its reliability and rationality.
例4.本文借鉴于遗传粒子滤波(GPF)的思想将智能优化算法中的一些优化策略引入到重采样过程当中,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粒子滤波算法(PSOPF)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滤波算法(APF),这样粒子集在保证优良性的前提下仍不失去多样性。
This paper adopts some intelligent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and propose two algorithms which is called PSOPF and APF so as to guarantee the sample set diversity so as to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sample impoverishment.
在以上两组例句中,前一组是目的连词的对应使用,后一组是英文译本中连词的显化现象。例3中,“so that”对应原文中的“以便”,而例4原文中却没有明显的表目的的连词。通过添加“so that”,更明确地阐释了使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粒子滤波算法”和“基于退火策略的粒子滤波算法”可以达到怎样的目的,实现怎样的效果,使英文译本的逻辑思路更清晰,顺畅。
四.结语
本文以自建西北工业大学科技论文摘要汉英平行库为基础,使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英汉文本中连词的使用情况做了系统统计。由数据可知,英语译文中使用的连词数量明显高于汉语原文,呈明显显化趋势。但仅靠定量分析不能够准确说明翻译显化的存在,作者又用定性的方法重点对本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并列连词、目的连词和承接连词的具体转换情况做了分析,结果发现并列连词在汉英文本中出现频率均较高,在译文中的显化趋势也较明显;而目的连词和承接连词使用的总数相对较低,但与原文相比,添加和明示的比例仍旧很高,总体仍呈显化趋势。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汉英对译过程中连接词的显化特征在科技文体中有着明显体现。
由于建库需要时间和物质支持,本研究所建语料库目前库容较小,还需后期进一步管理、维护和扩充库容。相信科技类文本的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将对翻译共性假说的验证提供可能,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摘要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作者单位:1.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2.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项目:基于自建科技论文英语摘要的类比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Z2013179)
参考文献
[1] 胡开宝,国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2(4):380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160-02
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早在2001年就发表了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的论文,并在2004年出版的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详尽论述了该观点。近年,他又分别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生态翻译学解读”(胡庚申,2008a),“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 (胡庚申,2008b),“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胡庚申,2009),“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胡庚申,2011)等文章,在生态翻译学研究领域引发了系列学术共鸣或争论。
1中医英译的现实生态:“关联序链”理论
胡庚申教授在生态翻译研究中提出了“关联序链理论”。目前,我国医学翻译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西医和中医两个部分,西医翻译主要涉及西医的英汉互译,就是英语和汉语均可以作为源语和目标语的双向度翻译,而中医翻译则主要是从以汉语为源语向以英语为目标语的转化。无论是从已发表的翻译作品,已确立的翻译范式,还是从备受关注的翻译理论研究情况来看,对西医翻译研究的关注度要高于中医翻译研究,这就导致了医学翻译研究在内容上的生态性相对失衡。举个例子说,西医教育中的教材大都是从欧美引进的原版教材或者是欧美名家经典的中文译本,中国的医生或医科学者要想在学术上得到国际认可,取得公认的学术地位,必须在世界顶尖医学杂志上,而这些杂志的刊发语言都是英文。与西医形成鲜明对照,中医的海外传播之路历久行艰,因为中医经典著作很难成功地被翻译成英文。虽然近年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英文译著不断走向海外,但是优秀的中医英译本仍是寥若晨星。从语言哲学上讲,翻译实质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以英语为主的欧美强势文化大量被译成用其他语言表征的弱势文化,而其他语言所表征的弱势文化却很少成功地被译成英语为主的强势文化。这就是中医英译的现实生态。在这种翻译生态中,强势文化“控制着弱势语言的使用者和译者,该译什么,什么时候译,怎么译” (Cronin,2003:167),而这终究会导致两种语言地位和文化交流的失衡。
2中医英译的翻译策略:“适应选择”理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彼得・纽马克在其成名作《翻译研究途径》中指出,翻译理论关心的就是“选择与决定”的问题(Newmark,1982:19)。 巴塞尔・ 哈提姆在《翻译教学与研究》一书中也指出,译者要么让读者去适应作者,要么让作者去适应读者(Hatim,2001:46)。可见,“适应选择理论”的主体是译者。在这里,译者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要在该环境中对译文进行选择与操纵(胡庚申,2011)。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在语言、文化、交际等不同层面做出适应和选择(胡庚申,2008b)。这就引出了翻译研究中长期争论的有关译者身份的另一个问题:翻译实践是否以译者为中心。在中医英译实践中,“译者为中心”的身份定位被以“关联序链”方式存在的翻译生态观所解构。一方面,中医英译译者身份确定具有特定的要求。由于中医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经验的结合,所以中医文本的译者既要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又要对中医的专业经验有所了解,更要具有专业翻译应具备的语言功底。然而事实上,三方面要求均具备的译者数量并不多,多数从业译者都是由不具中医专业背景的人半路出家而来。另一方面,中医译者对文本的操纵并不是完全主观的,而是受生态序链中目标语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译者为中心”的观念被生态翻译学中的“关联序链”理论无情地解构了。在中医英译实践中,“适应选择”策略运用不当会出现令人费解的情况。比如,有些译者把“带下医”译为“doctor under the skirt”或“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将“室女”译成“home girl”或“room girl”,这是对其字面意义直接翻译的结果。事实上,在中医术语里,“带下医”意为“妇科医生”,而“室女”意为“未婚女子”,如果译者知晓中医术语的文化内涵,就不难做出正确的英译选择:“gynecologist”和“virgin”(李永安,2002)。
3中医英译的翻译方法:“三维转换”理论
在生态翻译学中,胡庚申教授主张采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他把此“三维”定义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并认为实践中的翻译方法就是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不同层面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根据这个观点,翻译就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语言的动态对等转换,实现不同文化有效交流的活动。“翻译的内容来源于文化”(刘法公,2000)。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中。西医的“influenza”、“infantile malnutrition”和“visceroptosis”在意义上正好与之对应,这时就可以用“归化法”处理(李永安,2002)。而中医的“五行”以及五行与五脏关系的术语如“脾土”、“肝木”等在英语中极难找到对应词,在翻译实践中,结合中国哲学和中医文化,约定俗成地将“五行”英译为“five elements”,将“脾土”和“ 肝木”英译为“earthy attribute of the spleen”和“woody attribute of the liver”。再如,中医术语“脾土被肝木克制”可译为“The woody attribute of the liver is checked by the earthy attribute of the spleen”(何敏,2013)。这里采用的就是“异化法”,成功地实现了中医英译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4中医英译的理想生态:“生态理性”观
胡庚申教授把翻译“生态理性”观归纳为:“注重整体/关联、 讲求动态/平衡、 体现生态美学、关照‘翻译群落’以及提倡多样/统一。”(胡庚申,2011)这种“生态理性”观在思维方式上体现整体性、关联性和过程性,追求“译者”、“文本”和“环境”的有机整合,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应然状态。目前,中医英译的现实生态是:英语国家日益重视中医在临床上的疗效并逐渐开始研究中医理论;我国把中医视为传统文化瑰宝并通过传播中医技术来弘扬中华文化;中医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专业知识的不甚了解;翻译实践中缺少对中医术语和医理表达的统一规范;知识性和文化性都过硬的中医译作为数不多;中医在国际医学界的学术话语权很小。总之,医学翻译生态总体上不平衡。在生态翻译观指引下,中医翻译界要根据现实、适应形势做出适当的改变:重新审视中医英译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建立相关的中医翻译标准和术语规范;加强对译者的中医专业知识培训;鼓励和资助中医译著的出版以实现中医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最终迎来医学翻译多元共生、和谐统一的理性生态。
5结论
本文以中医英译为研究对象,在“关联序链”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医学翻译的现实生态,即哲学意义上的实然状态,使生态翻译学理论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消解了传统的“译者中心”的身份定式。
参考文献:
2012年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也是目前英语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然而在中国,葛浩文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对其翻译策略的研究也仅仅是从译本中举出几个例子泛泛而谈,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鉴于此,本文拟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更直观地反映葛浩文在《红高粱家族》采用的翻译策略。
胡庚申教授率先提出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的实质定义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为译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在生态翻译学中,“多维度”指的是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作者、读者、委托者等诸方面,但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上。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分析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一、葛浩文在语言维上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对语言维(即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采用农民化语体,乡土味十足。拟声词的运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张培基指出:“拟声词的处理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之一”。英译时如何将拟声词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对于译者是很大的挑战。下面我们就以第一章为例,探讨葛浩文在翻译拟声词时采用的策略及其效果。
笔者收集原作第一章中的拟声词,共计93处。但是由于句子省译译文中有5处拟声词被省略了,不能成为研究对象。因此,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为第一章中88个拟声词及其英译。经对比发现,葛浩文在翻译拟声词时主要采用了三种策略,即意译、省译和改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意译”指的是用英语中对应的拟声词来翻译汉语的拟声词,如用“whimpering”翻译“哼哼唧唧地”。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拟声词各翻译策略所占比例
比例
策略 意译 省译 改写
No. 59 23 6
% 67% 26% 7%
从表1可以看出意译所占比例最大,已超过2/3。而改写所占比例最小,不足10%。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分析。
例1:
原文: 高粱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
译文:Sorghum stems and leaves sizzled fiercely in the mist。
“滋滋”作为拟声词摹拟出高粱茎叶摩擦时发出的咝咝声。“sizzle”在英语中也是拟声词,与“滋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当英文中有表达相同意义的拟声词时,葛浩文适应原文而选择意译的方法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例2:
原文: 哑巴…..蹭蹭蹭三五下,把细麻绳挑断。
译文:Mute …… taking his knife from his waistband,and deftly cutting the ropes.由于中英拟声词之间存在差异有可能出现词汇空缺,即一种语言中存在的拟声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其对应形式。例2中“蹭蹭蹭”是汉语中的拟声词摹拟哑巴割细绳时的声音,但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拟声词。因此,葛浩文在译文中省略了拟声词而用副词“deftly”来再现“哑巴”敏捷的动作,使得译文富有感染力,迎合了译语读者的需求。
例3:
原文:……鬼子说:“呜哩哇啦哑啦哩呜!”
译文:one of the Japanese soldiers.. “Minliwala,yalalimin!” he grunted.日本鬼子要带走我们家的两头黑骡子,罗汉大叔没有听从他们的命令,于是日本鬼子发火并大声嚷嚷。由于日本鬼子讲的是日语,莫言造出一簇拟声词“呜哩哇啦哑啦哩呜”,让人感觉日本人说话快并且难懂。在英译本中,葛浩文采取改写的方式也创造了两个拟声词“Minliwala,yalalimin”再现了原文的艺术效果。
综上,在翻译拟声词时意译是葛浩文的首选;但是,当英语中没有对应的拟声词时,葛浩文会将拟声词省略而采取其他词形传达原文的涵义;在少数情况下,葛浩文会根据原文拟声词的特点采取改写的翻译策略。总之,葛浩文在翻译拟声词时为适应原文的特点及译文读者的期待,在不同的情景下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较好地保存了原作的艺术特色。
二、葛浩文在文化维上的适应与选择
《红高粱家族》具有浓厚的汉文化色彩,尤以人/地名较为突出。高密东北乡在意识形态上和经济上相对落后,这也反映在该部作品的人/地名上。下面我们就以前两章为例,探究葛浩文在翻译人/地名时所采用的策略及其效果。
笔者收集了《红高粱家族》前两章出现的人/地名,共计56个。通过对比译文,笔者发现葛浩文共采用了六种翻译策略,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人/地名各翻译策略所占比例
比例
策略 音译 直译 意译 音译+
直译 音译+
意译 音译+
注解
No. 11 10 7 22 1 5
% 19.6% 17.9% 12.5% 39.3% 1.8% 8.9%
由上表可看出,“音译+直译”所占比例最大,超过了1/3。“音译”、“直译”“意译”所占比例相当。而“音译+意译”和“音译+注解”的翻译策略使用较少。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进一步分析(斜体部分是地名)。
音译: 余占鳌 (Yu Zhanao),戴凤莲 (Dai Fenglian),单廷秀 (Shan Tingxiu)。
直译: 墨水河 (The Black Water River),白马山 (White Horse Mountain),痨痨四 (Consumptive Four),哑巴 (Mute)。
意译: 日本北海道 (Hokkaido),东洋国 (Japan),恋儿 (Passion)。
音译+直译: 高密东北乡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孙五 (Sun Five),任副官 (Adjutant Ren),余大牙 (Big Tooth Yu)。
音译+意译: 颜爷 (Master Yan)。
音译+注解: 鲁班 (master carpenter Lu Ban),李时珍 (the physician Li Shizhen)。
通过观察上述例子,葛浩文在翻译人/地名时的策略可归纳如下:
(一)地名:若该地名在英语中有对应的表达则采取意译,如东洋国(Japan);若该地名中的每个汉字在英文中都有对应的表达法且指代范围较小则采取字对字的直译法,如白马山(White Horse Mountain); 若该地名为人们所熟知且指代范围较大则采取音译+直译法,如高密东北乡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
(二)人名:第一,所有的姓氏都音译,如余(Yu),戴(Dai);第二,人名中出现的数字都直译,如孙五(Sun Five),方六(Fang Liu); 第三,若此人名在文中有特殊含义则意译,如恋儿(Passion);第四,若此人是历史人物或者和宗教传统相关则葛浩文翻译时会加上注解,如鲁班 (master carpenter Lu Ban)。
《红高粱家族》中的人/地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将其文化内涵全部表达出来实属不易。葛浩文适应性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在保存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尽量使得译文简洁易懂,很好的完成了文化维上的适应与选择。
三、葛浩文在交际维上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顾名思义,是说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在当今众多的汉语写作者当中,莫言的“声音”是独特的,听上去像是一位农民在讲话。《红高粱家族》中,“骂词”的大量出现正体现了莫言的写作特点。
笔者收集前两章骂词,共计40个。笔者对比译文发现葛浩文在翻译骂词时共采用了四种翻译方法,如下表所示:
表3 骂词各翻译策略所占比例
比例
策略 直译 意译 直译+意译 省略
No. 6 30 3 1
% 15% 75% 7.5% 2.5%
由上表可看出,葛浩文在翻译骂词时使用最多的是意译,超过了2/3的比例。译文中仅有一处省略骂词。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来进一步分析。
例4:
原文: 余司令一愣神,踢了王文义一脚,说:“你娘个蛋!。
译文:Commander Yu froze momentarily,then kicked Wang Wenyi. “You dumb fuck!” he growled.
在原文中,“你娘个蛋”是带有中国特点的骂词,没有确切的意义。在译文中,葛浩文采用意译的策略,用“dumb”和“fuck”这两个英语里具有代表性的骂词来翻译“你娘个蛋”,不仅再现了原文的艺术效果,而且使译语读者更容易接受。换句话说,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实现。
例5:
原文: “好两个畜生!”
译文:“Damned beasts!”
在原文中,骂词“畜生”所包含的意义远远多于“beast”。因此,葛浩文用骂词“damned”来修饰“beast”,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中“畜生”的内涵,实现了与原文相同的交际效果。
综而观之,葛浩文在翻译骂词时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译语读者的期待,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译文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原文骂词的内涵,实现了交际的意图。
四、结论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分析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既是探讨生态翻译学对具体翻译实践指导的适应性,也是通过葛浩文的翻译实践反过来审视生态翻译学“解释的有效性”。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看出,葛浩文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既再现了原文的艺术效果又提高了译本的可读性,最终保持了译品的“适者长存”。
同时,该论文也有一些局限和不足。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本论文只分析了《红高粱家族》的前两章;此外,数据的选取和分析很大程度上依据笔者的主观判断,具体细节部分仍有待推敲。
参考文献
[1] Goldblatt, Howard. 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 [M].New York: Viking Penguin, 1993.
[2]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 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 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5] 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
[6] 张宏.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问题特征[J].当代作家评论,1999(5).
引言
针对翻译理论是否是高校翻译课程必要内容的相关讨论,学者们一直存在明显的意见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翻译理论研究是学科专家的科研工作,对于尚在课堂中学习的学生不必过多讲授;另一部分认为理论是指导实践工作的有力工具,只有掌握了翻译理论,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实际工作。翻译理论如何有效渗透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让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将影响日后学生在商务翻译活动中的职业胜任力,也反过来证明了翻译课堂上教授翻译理论的必要性。有效渗入的翻译理论,能被学生顺利理解,能很好的指导翻译工作。而无效强加的翻译理论,学生会觉得艰涩难懂,也无法开展翻译工作。本论文拟在证明,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采取科学的理论渗入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和优化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背景
中国入世以来,国际经贸不断发展。伴随着我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对增加经贸、金融等方面知识的要求非常迫切,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语教学重视基本语言知识的传授,全国高校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采用单一的培养模式。21世纪初开始,应对用人市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外语人才被要求具备复合应用能力。也就是说,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还应掌握经济贸易、电子商务、金融财会、媒体广告、酒店餐饮、全球化品牌等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以满足就业及市场需要。由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近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主修课程,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新增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涉外商务人才。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矛盾、商务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欠缺、商务背景知识缺乏等方面影响,商务英语毕业生很难适应就业市场,职业胜任力不强。因此需要通过适宜的教改探索和优化研究,来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实战能力。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商务英语相关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也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研究报告和新编课程教材也不断涌现。根据权威统计可得,仅本世纪初在国内出版的商务英语翻译方面教材就高达几十余本。从论文方面看,本世纪初期在国内翻译类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及《中国科技翻译》的达到了百余篇。这些论文作者多以北上广的高校外语教师为主,范围集中在商务活动较为活跃的大城市及江浙东南沿海地区。以研究内容方面看,以上三种期刊中,论文以金融,经贸,财会英语及商标广告英语为主。从理论依托方面看,论文中理论接入的角度与深度有着明显差异。论文多数运用语用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对翻译理论中较新的譬如翻译目的论,译者主体性及生态翻译学理论等涉及的不多。如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翻译理论仅以补充的形式简单带入,教师不能将理论与教学渗透,则翻译理论学习将收效甚微,无法高效指导翻译实践。正如翻译学家穆雷所言:“在对待方法论的态度上,虽然大家都认识到方法论对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都非常重要,但在从翻译教学的现状来看,能真正关注并有效建立相关方法论的翻译学者还是少之又少。”
2.2现有商英教材中理论渗入概况
穆雷总结与翻译课程教师的交流和研究后发现,“教师们的意见相对统一,到达本科高年级阶段,此时翻译教学应该以实践为主。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了解了翻译的定义与分类、翻译标准与翻译方法,并通过相互联系和比较掌握基本翻译技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字数的汉英互译,就达到了教学大纲的标准要求。”而现实中,关于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已在高校翻译教学中逐步开展。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已开始应用部分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翻译学习。尽管一些高校翻译教材的编纂者已认识到翻译理论指导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和实践能更好结合,但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材更多专注于语用学和语言学层面的翻译,而较少有灵活程度较高、实践性较强的翻译理论指导,因此应该对商务英语翻译进行课程优化创新研究。
3.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创新及优化方案
3.1三维翻译教学
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三维即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从事商英翻译教学的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三维”翻译意识,明确渗入翻译理论的教学方案。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从单纯的语言能力培养转变为翻译理论和翻译能力并重。要认识到翻译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化和语法(语言维),更多的是要熟悉翻译理论,掌握翻译技巧,了解文化差异(文化维),熟练交际运用(交际维),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翻译技巧及翻译背景的三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培养重心由过去培养基础扎实的专业型人才,转向培养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反应快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3.2提高翻译意识
在现有翻译专业单一课堂教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模拟翻译现场,增加现场教学内容,即在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模拟商务翻译现场,进行相关翻译难点讲解,让学生深切体会翻译现场实际,结合翻译理论指导工具,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的现场英文表达。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各角色进行翻译实战,加强翻译课堂实训,增加听说练习,模拟商务交流及其他相应的翻译活动,可使学生熟悉原本陌生的商务交流细节,提高学生商务翻译意识和能力。
3.3拓展讲义课件
教师应适时增加理论渗透,编写针对性更强的课堂讲义。即商务英语课堂讲义要更好的针对学生翻译双重能力加强锻炼:一是锻炼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二是锻炼学生掌握翻译理论并灵活使用翻译理论的能力。因此,应在现有翻译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讲义中增加与实战商务翻译相关性更强的实践内容。并针对不同商务情景,设计商务角色扮演,逐步渗透商务背景知识,增加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并拓展相应的情景教学翻译讲义。通过以上的实践课程,完善商英课程讲义,增加学生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双重能力,从而实现翻译技能和语言综合素质共同提升的目的。
3.4创新课堂内容
教师可采取多手段、多场景、多角色的多维度教学方式进行翻译课堂创新。理论的渗透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还可以通过翻译实践活动加深对翻译的认识。课堂内容应该增加更多的商务翻译实例,强调商务场景翻译实践,拓宽基于商务背景下的延展性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实践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复合人才,融理论传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积极渗透以译者主体,文化交际,关联功能为主导的翻译理论,探索潜移默化的理论渗透方式。3.5优化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或单一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的教学方法,根据翻译文本需要,渗透不同的翻译理论技巧,逐步激发学生兴趣及翻译潜能。教师可采取讨论型教学模式,如鼓励学生进行商务角色扮演演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商务情景讨论,以及必要的商务实战活动等。
3.6电子资源使用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图书馆资源,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模拟平台及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积极帮助学生查阅最新理论文献及电子期刊书籍,了解商务英语翻译方向最新研究内容及方向,不断提升学生翻译知识和技巧。3.7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积极谋求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校外实习机会,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对接,从实战的角度实现翻译知识和技能服务加以配套。另一方面,成功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商务型翻译人才,对师资队伍也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现职教师可利用假期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在职培训,学校也可邀请相关商务英语优秀翻译人才来校进行课堂交流及示范教学等校企合作活动,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的商务知识能力,并增加商务英语翻译锻炼。自发组建翻译团队,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翻译比赛及相关实践活动。3.8多元考核标准摒弃以笔译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从多角度进行学生课程考核,即建立包括针对性笔译考核、情景口译考核和模拟现场实践考核三个角度的三维立体考核模式,从而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商务翻译能力,督促学生加强商务翻译练习,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水平。弱化单纯而死板的理论考核,强化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综合设计平时分及期末总评。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套系统的翻译理论。该项理论依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提出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构建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适应选择论”①。
从汉英翻译本质来看,翻译实质上是语言的转换,文化是通过语言形式呈现的,文化是大自然界所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把整个翻译过程看成是一个与自然生态诸多方面具有类似性和同构性的翻译生态系统。在翻译生态环境里,同样存在大量的选择、适应、生存、淘汰等自然现象,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互利共生”等生态平衡现象。在此前提下,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理念,据此,生态翻译学提出了“三维转换”的翻译观点,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也就是说,我们在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三维”转换观,进行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使译文能够达到多维的转化,生成选择适应度最高的译文②。
二、关于实用文本的翻译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地球村的形成,实用文本的翻译实用性日益凸显。实用文本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文体,从语言极其规范的政府要件、科技论文等到语言相对简明的产品说明书、旅游指南等,都属于实用文体的范畴。在对实用文本的翻译研究中,学者们对实用文本的翻译界定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其中贾文波将实用文本的翻译定义为: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体裁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多具有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的文本翻译③。
实用文本的根本特点是其实用性,基本功能是荷载人类社会的规约信息。实用文本的翻译是一个可调节的动态信息传递过程,与文学作品相比,实用文本的翻译本质在于信息的传递,强调真实性,重视信息的传达效度。然而,信息的传达效度取决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传统模式、价值观念、心理期待、认知能力、社会关系及文本类型等制约因素。在翻译时,只有全部或部分满足这些制约因素时,才能达到信息传递效度的最优化。
目前,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实用文本的实用性翻译研究,多数仅仅基于译者对自身翻译经验的总结,没有对实用文本翻译的独到见解,并且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译者要以源语文本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将文本中要传递的信息功能,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形式再现到目的语之中,并使这些信息在目的语的生态环境中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实用文本时,不仅要做到语言层面上和文化层面上的“适应与选择”,还要处理在交际意图层面上的“适应与选择”,最终实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实用性译文。
本文拟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解读阐释实用文本的实用性翻译,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风景区一则“乘客须知”的英译为例进行评析,以此阐述实用文本的实用性翻译,更好地开拓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阐释力。
三、实用文本的实用性翻译――以一则“乘客须知”的英译为例
洛阳老君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栾川县城东区,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园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因道教始祖老子归隐修炼于此而得名,自古被尊为天下名山、道教圣地,有“中州地区天然动植物种质基因库”之美誉,号称洛阳的“避暑山庄”,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为了满足需求,游客必经之地都配备了中英双语的实用文本――旅游指南,因此旅游指南英译质量格外引人注目。这则旅游指南中的“乘客须知”矗立在老君山风景名胜区索道入口处,下面就从“三维”转换的视角评析上则“乘客须知”的实用性翻译。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涉及语言书写、用词、语法、省略等各方面。由于汉英思维方式不同,汉英实用文本在语言表达层面存在诸多差异,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然而,这则“乘客须知”在翻译时忽视了翻译生态环境,没有能够在语言维上进行适度转换,错误重重。
1.书写不规范
在译文第三项的末尾When the,根据整体的翻译环境,应为下面第四项“索道运行时”的翻译,出现了断句的错误;在译文最后,把“洛阳老君山旅游索道公司”译为Luoyang Laojun Traveling Rope way Company,漏掉了“山”的翻译。这些典型的低级错误,可能是翻译人员本身或制作公司人员的粗心造成的。
2.用词不确切
此类错误占有较大比例,例如: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刺激性气味的物品上车”译文中,“corrosiveness”为名词,而原文的语境中实需形容词“corrosive”。
“患有高血压”的译文“Contract hypertension”更是让人不得其解,contract意为“签合同,订立契约”,让国外游客觉得得病还需签订合同或订立契约吗?在英语中,“患有……疾病”的常用固定句式“Suffer from...”。
“严禁乘客在吊厢内摇摆伸头探望……”中“吊厢”译为“hang the theater box”,其实际意义为“在戏院的包厢里上吊”,与原文传递的信息相差甚远,让国外游客难以理解,根据实际的翻译环境“the carriage”更贴切;“伸头”译为“raises one’s head”,极为不恰当,raise意为“提升;增加;高处;举起”,与原文含义不符,建议译为“get one’s head out”。
“……向外抛撒废弃物”中“废弃物”译为“abandons the goods”,很明显,汉语的名词被译为英语的动宾结构,与原文的意义不匹配,用一个词“wastes”即可。这样既符合实用文本语言精准简洁的特点,又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很容易让国外游客理解。
“严禁从出口上进口下”中的“出口和进口”译为export和import,二词的原意是指货物的进出口或输入和输出,并非通道出入口,原文指索道的进出口,exit和entrance比较准确。
“不准硬挤和抢座”译文“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中,hardly的英语原意是“几乎不”,而非“硬”的意思,在此文的语境中,“硬挤”有挤过去之义,译为congest更能传递原词的语言涵义。
3.语法漏洞百出
语法是这则“乘客须知”翻译的最大败笔,例如: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建议不要乘坐索道”译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 patient suggested that do not ride the rope way”,无论是从时态还是从句子结构上都不正确。从这句话的整体翻译原意看,“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是形容词短语作定语,修饰“患者”,而译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是以动词Contract开头的祈使句,不能做定语;还有heart disease’s的所有格形式作定语,也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再者“建议”译为过去时suggested,在整体生态环境中没有做到最佳“适应与选择”,这个“建议”是时时的,并没有时间限制,所以应为一般现在时;suggest后面的宾语从句不应为祈使句。
“未经站长签字特别批准”译文“Sign without stationmaster authorizes specially”中without是介词,后面常用名词性短语,而“stationmaster authorizes specially”为完整句子,是错误表达,最好译为“Without the approval of stationmaster”。
“严禁携带……”译文“Refuses to carry”;“不准硬挤和抢座”译为“does not permit to 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依次进站上车”译文“Enters the station”。英语的祈使句构成形式:动词原形开头,否定形式是在整个结构之前加do not,don’t或never,因此只能用动词原形refuse,do和enter。在“乘客不得擅自进入驱动机和控制室”译文“the passenger do not enter the drive and the control room arbitraily”中,do作为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的否定助词,却没有加-es。
4.英汉表达不一
在同一个牌子里,翻译表达不一。“乘客须知”四个大字用汉语拼音,并且大写翻译为CHENG KE XU ZHI,而下面的条款则用英语表达,极为不妥。
5.按照汉语字对字或语序直译
我们仔细观察这则“乘客须知”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句子的翻译都是汉语的语序,是逐字翻译的,完全是字字对译,译文反映出典型的中国人思维,译文的内容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或不符合国际惯例,使得译文胡译乱译。比如:“有腐蚀性,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被译为“has corrosiveness, the irritant smell’s goods”; “严禁从出口上进口下”的翻译“Refuse from the export under the import”;“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服从工作人员指挥。依次进站上车,不准硬挤和抢座”译为”On own initiative observe the public peace staff to direct. Enters the station in turn boards, does not permit to push hardly and to snatch the place”。这些译文在翻译时几乎没有做任何“整合适应选择”,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逐字直译的,外国人看不懂,就连中国人也迷惑不已、不知所云。
实用文本的内容必须用准确的语言“适应和转换”,语言的准确选择和转换,取决于思路的清晰,同时取决于对字、词、句的精心选择和反复的“汰弱留强”。每个词每句话都必须有明确的含义,即用词要准确无误,造句要合乎语法和逻辑,还要善于辨析词义,区别词的感彩,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最恰当的词语。避免用词含混,歧义迭出;或用语不慎,前后矛盾;或概念不清,留有漏洞;或判断不当,结论模糊。以上这些例子在译成英语的过程中,问题都出现在语言维的转换上,没有能够在语言维进行适度的转换,使得译文的意思与原文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了实用文体“乘客须知”的实用性。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不仅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有共性,更有差异,这些差异带来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实用文本的翻译和各种文化也有着复杂的交错联系。这则“乘客须知”在翻译过程中,没有透彻地理解文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忽视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观念和差异,没有很好地实现文化维的选择转换。例如:
“乘客不得擅自进入驱动机和控制室”译文“the passenger do not enter the drive and the control room arbitraily”中arbitraily,意思是“任意地;武断地;反复无常地;肆意地”。 Arbitraily是贬义词,给人不守规矩之感,用在此语境里,会破坏外国人的旅游好心情,所以有文化差异的词语误用会破坏旅游景区的良好形象。这句话我们不妨翻译为:Passenger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drive and control room.这样的翻译能够反映出我们对外国人的尊重,同时照顾到英语文化的习惯。
“……向外抛撒废弃物”和“不准硬挤和抢座”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坦白地说,在国内各种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甚至某些不文明之举似乎已经成为一些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实用文本的出现纯粹是给中国人看的,所以没有必要条条都翻译成英语。这些不符合西方人文化的错误译文会让外国友人感觉,我们认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礼貌和文明都不懂,这样不但对他们没有实质作用,反而会伤害彼此的感情,甚至会损坏国民的国际形象。
对于这样的实用文本,译者一定要考虑到原语与译语不同文化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文化维的正确“适应与选择”。只有实用文本的翻译符合译语的生态环境,较好地实现了文化维的转换,真实地传递了原语的语用意义,翻译的实用性才能达到信息传递效度的最优化。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实现目的语的交际意图而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④。
实用文本的功能属于呼唤型,其交际意图是要达到警示和告知的效果。在翻译时,除了要注重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要注重交际意图的实现。但从“乘客须知”来看,其忽视了实用文本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例如:
“乘客须知”译为汉语拼音CHENG KE XU ZHI,对外国游客来说,等于没有翻译,标题就失去传递信息的功能。这样的实用文本译文不仅违背了语言维,更违背了交际维,无疑影响了提醒乘客注意的实用际意图,最好译为英语“Notice for Riding about the Cableway”。
西方人针对一些起警示和告知作用的实用文本,在翻译时更偏向于使用“暖”色调的词汇。“严禁……”译文都选择“refuse”一词,这个词本来是“冷”色调的词汇,语气比较生硬,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翻译生态环境,换用成一些较中性柔和的词汇,或语气较平缓的结构,或采用以 No+n.或No+v-ing的结构,较完整地转换原文的内容和实用意义,达到交际目的。如“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刺激性气味的物品上车”,可以选择Flammable, explosive, corrosive and pungent cargoes are prohibited to carry;“严禁在站台上照相和逗留”,建议译为“No photos and stay in the platform”。这些译文显得更加礼貌和贴近人心,与原文的传递信息最接近、最适应,属于“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建议不要乘坐索道”,仔细体会这句汉语的含义,中国人都会产生歧义。“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是本句的主体,提出了建议“不要乘坐索道”,而非洛阳老君山旅游索道公司建议“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不要乘坐索道”。汉语本身就失去了交际意图,更何况译文“Contract hypertension,heart disease’s patient suggested that do not ride the rope way”,显然,这则按字面意思机械地对等翻译,根本没有照顾到英语的表达习惯,外国游客没法理解,建议译为“The passengers who suffer from hypertension and heart disease are not allowed to ride the cableway”。“严禁从出口上进口下”的译文“Refuse from the export under the import”,这个翻译在交际过程中外国游客根本无法理解,不知所谓的“进口”还是“出口”,更不知从哪里上哪里下。根据“乘客须知”的翻译语境,可译为“Please lift up and down in the correct access”。这样的翻译既简明恰当地转换了原意,又准确地达到了交际目的。
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交际维的受众接受度和理解度,除了考虑到原语与译语在语言维上不同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文化维上文化背景外,还要为了实现交际意图考虑到交际维的最佳“适应与转换”,甚至更“多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四、结语
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观研究实用文本的实用性翻译,就是把原文本放到“翻译生态环境”中去分析和探讨,实现实用文本译文在“适应与转换”上的得体性和准确性,以便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准确达到交际目的。
注释:
①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②同上.
③朱敏.翻译功能理论关照下的实用文本的翻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④谭碧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新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2]贾文波.汉英时文教程[M].中国出版集团,2004.
[3]谭碧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新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典籍文献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意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阐释与翻译是体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道德经》以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点吸引古今中外学者的阐释和翻译,其思想内容的日常经验性和题旨的无时代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现代相容性和可参与现代学术讨论的丰厚潜力。
如何有效地传递《道德经》的精髓,实现其现代转型,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弘扬民族文化,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开启了翻译分析与阐释的新的篇章。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界定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此理论指导下,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道德经》英译本,继而加深中国古典文化在英语世界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一、生态翻译学概论
二十一世纪初,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通过其专著及一系列论文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得到了我国众多学者的支持。“翻译适应选择论”明确了翻译的定义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者中心”、“译者主导”是其核心理念,强调“翻译活动自始至终必须通过译者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才能完成”;“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是其方法论,从翻译时间角度描述了翻译的交替循环过程;“汰弱留强、适者生存”是其目的论,指出译者和译作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则。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该学说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翻译研究,它的优势在于加强跨学科研究,使人们可以在更广阔、更复杂的生态背景下研究翻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尚属稚嫩的此论显露了蓬勃的生机和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二、《道德经》英译
《道德经》又名《老子五千言》,道家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华典籍中最具代表性的哲理书。内容上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其中包含不少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辩证观点,是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皆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早在16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道德经》就开始了它的译介行旅。特别是近世以来,西方各国争相从中国典籍中寻找民族持续发展的智慧动力,老子学说更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译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经成为国际汉学界的一种风尚,学术界甚至把《道德经》翻译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做是衡量一个国家汉学研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据统计,截至目前《道德经》已经被译成28种文字,有1100多个版本,其中英译本182种。《道德经》底本及注不胜枚举,内容玄妙难懂,思想博大精深,加之中外文化迥异,语言差异甚大,故给后世留下巨大的阐释空间和个体参悟的机会,以至于每位译者都会觉得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种认为已经把握住其内在哲理之思的想法一旦外化为文字表达,便立刻失去其丰富的内涵,也就是失去恒常性,《道德经》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此。翟林奈(Lionel Giles,英国著名汉学家Herbert A. Giles之子)在《道德经》英译本作序时说,《道德经》就好比哲学文献中的“白矮星”,形体虽小,却有极高的密度,散发着极为耀眼的智慧之光。
因此,如何在《道德经》译介过程中恰如其分地传递其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彰显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次有益探索。
三、《道德经》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一)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活动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对于“翻译生态环境”,胡教授定义为“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也就是说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必须与影响其生存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取得和谐、统一。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使很多学者对西方文明感到绝望。他们认为,老子哲学中反对战争、主张和谐的观点对消弭人类具有的冲动、缓和人类社会冲突具有时代性意义,这种内向用力、十分含蓄的道家文化是解救欧洲危机的良药。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能源危机、生态恶化、战争威胁、吸毒等社会问题,西方社会普遍出现信仰危机,西方希望在东方智慧典籍中寻找解脱和出路,国外的“老子热”不断升温。《道德经》在英语世界受到了其他任何中国典籍文本都无可企及的普遍关注。《道德经》的“无为”思想满足了西方人寻求救世良方的迫切愿望。根据中国著名学者陈鼓应解释:“无为”意为顺其自然,不妄为。许渊冲将其翻译为does everything without interference, 意为不干涉之意;Arthur Waley 将其译为 relies on actionless activity,并在注脚中增加注释: because “action” can only make one thing high at the expense of making something else low, etc. 这两者与陈鼓应不谋而合,形象地刻画出“无为”即顺天意行事,不干涉自然之意,若有意为之,则势必会引起战乱纷争的不良后果,为西方人对战争所带来灾难的困惑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注脚。辜正坤译为 behaves without taking unnatural action,意为行动自然,无“不干涉”之意,而铃木大拙(D.T. Suzuki)和卡罗斯(Paul Carus)合译的译本中将“无为”翻译为 non-assertion,偏重于“没有主张,懦弱”之意,与老子的“无为”的“不恣意妄为”的核心是有差距的。
由此可以看出,译文要做到既精确表达老子的思想,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精髓,又正好满足西方人从中寻求救世良方的迫切愿望,必须实现原作、译者、译本与生态翻译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是译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就译者而言,他/她是一个独立主体,翻译活动自始至终必须通过译者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才能完成。译者处于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交互点上,既是翻译的主体,又是译事得以进行的基石。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译者为中心”可以解释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能否生存。
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跨越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像《道德经》这样的哲学文学著作,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道德经》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极少量的古籍之一,时空的变迁,语言的发展和长期以来意识形态对其的非经典化,使其在母语内的翻译都极为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要有严谨的求知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精益求精。例如:
《道德经》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
林语堂的译文:When the six relationships no longer lived at peace, there was praise of “kind parents” and “filial sons”.
辜正坤的译文:Filiality and benevolence come along with the family feud.
许渊冲的译文:When the family is at odds, filial sons and kind parents are needed.
Arthur Waley 的译文:It wa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 同时,Waley在附注中指出“六亲”为“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 husband and wife”.
西方人注重个人主义,东方人则看重家庭人伦,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亲人之间出现矛盾,才有父慈、子孝价值的提倡。“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
林语堂的译文当中“六亲”直译为“six relationships”,指代不够明确,这对于西方读者而言,便会感到茫然、费解。辜正坤、许渊冲直接以“family”代替,“六亲”的含义被泛化。Waley根据自己深厚的中国文学和文字功底,以及对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用心独到地采取深度翻译的方法,在篇末用心考察中国文字后作出注解,所以读者看了注释一目了然,会领悟这句话的含义,从而积极引导西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这充分体现了Waley在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充分发挥了其“译者中心”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译者为中心主导的整体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在典籍翻译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导作用,从而使翻译生态系统和谐,使原作的生态文化得以传播,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完成翻译的使命,向国外传播原作的生态文化,这样就可以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rohne,T.David.General Ecology[M].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2001.
[2]Lance,H.&M.Jacky.Redefining Translation:The Variational Approach[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1.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胡庚申.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老子.道德经[M].Arthur Waley,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老子.道德经[M].辜正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老子.道德经[M].许渊冲,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
[8]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老子的智慧[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王宏印.探索典籍翻译及其翻译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规律[J].中国翻译,2003,(3).
一、引言
作为媒介,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形象的方式承载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活动。在这样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之中,具有文化元素的影视字幕自然与翻译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电影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也推动了字幕翻译活动的发展。曾任欧洲视听翻译研究协会(ESIST)主席的Jorge Cintas在他的访谈录中指出:“在欧洲,视听翻译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刚刚起步。当时除了几篇零星的文章之外,几乎什么也没有。这十几年来,视听翻译研究取得了突飞猛的进展,已经从曾经边缘的地位逐渐成为中心话题的一部分,引发的关注前所未有。这说明影视翻译已经成为了翻译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内的影视翻译活动主要由专业的翻译团队和民间的字幕组所完成的。影视作品的制作方聘请专业翻译团队所翻译的影视作品多为译作佳品,但字幕组也不乏好的译作流传于网络之中。随着这些翻译影视作品带着各自的文化元素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后,关于字幕翻译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二、多视角的字幕翻译研究
以“字幕翻译”为篇名,通过知网期刊检索到近五年(2013-2017)有700余篇文章是研究字幕翻译原则和策略的。从1999年李福秀发表在《电视技术》杂志上的《自动翻译电视字幕》到2017年5月为止,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文章发表数量都超过了150篇。这足以说明,字幕翻译研究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梳理近五年的字幕翻译文章,笔者发现文章的研究策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理论视角为出发点的字幕翻译研究,另一种是直接以翻译策略为着手点的研究。在选择理论视角入手翻译策略的文章中,还涉及到跨学科的知识范畴。这些研究视角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近五年,功能对等视角下字幕翻译研究文章有48篇,研究对象涉及的影视作品有《破产姐妹》、《冰河世纪3》、《老友记》、《越狱》、《卧虎藏龙》、《里约大冒险》、《生活大爆炸》等。这类文章多以此理论为基础分别从词汇、句子语法层面和修辞层面论述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也有人将功能对等理论和具体的翻译方法比如归化异化联系在一起讨论字幕翻译的可行性。
2.生态翻译论。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翻译适应选择论,明确‘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同时,提出翻译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近五年,以生态翻译论为视角的字幕翻译研究文章达42篇,涉及研究的影视作品有《红高粱》、《泰坦尼克号》、《生活大爆炸》、《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这类研究文章基本都是从“三维”层面进行翻译方法的实例分析,并且最终论证生态翻译论的合理性。
3.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着两条关联原则:(1)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2) 从交际角度看,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因而,Gutt 认为关联原则从两方面制约着翻译:意欲传达的信息,以及表达方式的选择。近五年,运用关联理论分析字幕翻译的文章有40篇,涉及研究的影视作品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生活大爆炸》、《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等。这类研究文章多从文化词汇、语境效果、双关语层面展开,再通过实例进行具体翻译方法的阐述。
4.多模态话语。针对一系列语言功能理念的研究,有学者给出了相关的语态模式分析成果,并形成了一个成型的理论结构框架,包括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
近五年(2013-2017),多模态视角下字幕翻译文章只有9篇,涉及研究的影视作品有《金陵十三钗》、《乱世佳人》、《十二生肖》、《狼图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相关的研究文章也基本都从这四个层面侧重分析译文的翻译特征,但大多是从宏观上来论述,未涉及具体的翻译方法。
5.顺应论。维索尔伦(Verschuern)提出的顺应理论核心内容是: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因而,语言的使用应在使用的过程中遵循顺应性、协商性的原则,这是受到社会风俗、社会结构、文化语境等情况的制约而采用的有效方法。近五年,顺应论s视角下的研究文章有9篇,涉及研究的影视作品有《疯狂动物城》、《破产姐妹》、《卧虎藏龙》等。该类研究文章是通过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语言差异和语境不同为要素进行探讨和论证。
6.功能目的论。功能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都要遵循目的原则,这包括翻译过程(即翻译过的目的),翻译结果(即译品的功能)和翻译方式(即所用的方式意图),最终体现其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近五年,功能目的论字幕翻译相关文章有6篇,涉及研究的影视作品有《神探亨特张》、《唐顿庄园》、《暮光之城》、《甄执》等。该类研究文章通过找到功能目的论与字幕翻译的联系,从而进行了相关译作的解析,并且肯定目的论能有效的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并有效传达影视作品的思想。
7.认知翻译观。翻译认知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⑵湓谀勘暧镅灾械挠成渥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因此,近五年5篇相关论文,基本遵循了CL 核心原则与翻译创造性,范畴话与词语对等,突显原则和原型理论,隐喻转喻,参照点和翻译的构式单位观等,对《花木兰》、《乱世佳人》和《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进行了探讨。
8.其它。除了从理论视角出发的研究外,有些文章直截了当的从翻译策略做起了研究。其中以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讨论的最多。以归化和异化为研究视角的文章有29篇(未包括单独以归化或者异化为研究视角的文章),涉及研究的影视作品有《生活大爆炸》、《哈里・波特》、《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摩登家庭》、《老友记》、《里约大冒险》等。这些文章认为字幕翻译存在归化和异化现象,具体可以通过音译、补译、词性转换、直译及意译的翻译方法实现它们的翻译目的。
三、结语
实际上,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则需要翻译方法的运用。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影视字幕翻译研究的理论视角非常的多元化,但是当把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文章所探讨的翻译方法都是多样化的,并没有哪一个翻译策略是全能的。在处理不同的翻译难题时,都需要采用多种翻译手段去解决。归根结底,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无误的实现两个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畅通交流。因而,不管从何种理论视角来研究字幕的翻译,都是有其合理性的。
参考文献:
[1]Gutt,E- A.(1991).Translation as interlingual interpretive use.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pp.376 -396).London:Routledge(reprint of ch.5 of Gutt 1991).
[2]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rch Press,1999.
[3]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4]董海雅.蓬勃l展的视听翻译研究及教学-Jorge Cintas访谈[J].上海翻译,2012(4):53-57.
[5]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3.
[7]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