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6 08:44: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篇(1)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并周期性复发,1929年至1933年美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和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破坏,大量闲置商品被毁,生产急剧萎缩,企业纷纷破产,工人失业激增,信用关系毁损,社会矛盾激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苦言道:“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制度都受到动荡的经济周期的折磨。”经济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的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运行非连续与总供求失衡的生产相对过剩。资本的本性在于无限增殖,在内在利润动力和外在竞争压力的推动下,资本家将作为资本初始形式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准备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利用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创造剩余价值,再通过销售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赓续新一轮更大限度的资本增殖。用资本运行一般过程的一次货币资本循环为参照,公式表示为G―W…P…W′―G′。

首先,货币资本,G―W,资本家把新资本投入或原有资本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及部门内的某种产品。从全社会来看,社会资本亦步亦趋汇集成利润率高的部门及部门内某种产品的生产资本。由于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剥削率的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剩余价值扩增,商品产量大幅增加,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虚假繁荣的最高表现。然而,对于劳动力价值不断下降的支付能力有限的劳动人民即一般消费者来说,无力也无需消费如此庞大的商品量,对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W′―G′形成阻滞。其次,G―W…P…W′仍在运行,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资本中大部分都是商品资本(包括其独立形式的商业资本),资本运行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不继起,空间上不并存,形成商品资本一元化,大量商品积压,无法实现商品包含的预付资本尤其是剩余价值。同时,由于资本都往个别领域投入和转移,造成资本主义两大部类的生产比例严重失衡以及同一部类内差别商品生产的比例失衡,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Ⅰ4 000c + 400Δc 、750v + 50Δv +600m/x、(1 000v + 100Δv + 500m/x)与Ⅱ(1 500c + 100Δc)三方面交换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无以实现。最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主义的经济运行处于商品资本绝对优势、社会总产品实现的三大交换形式脱节、劳动者购买力和需求有限并存的态势。最终只能听任市场自发地以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强制和破坏形式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运行非连续与总供求失衡的生产相对过剩。

二、生产过剩与短缺经济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研究中提出短缺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强有力的中央计划控制,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致使生产动力和经营效率不足,形成绝对的卖方市场,全社会有效需求受到压制,民众生活水平低下。从而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市场主体和生产要素依照价格信号自由流动和配置。短缺经济理论一方面事实上反映出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局限性,当然这种局限是对经济危机可能性的过度反制。另一方面却没有充分研究作为周期性生产过剩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短缺经济问题。可以说,短缺经济恰恰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另一种有力解释。

资本主义短缺经济的各环节包括需求短缺、资本短缺、生产短缺和生存短缺。第一,需求短缺是工人有支付能力需求有限而造成的消费抑制。第二,由于社会总资本都变成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严重短缺;第三,由于生产资本短缺,连基本需求消费品的生产也无以进行;第四,生存短缺是短缺经济最大风险所在,经济危机对社会秩序的极大破坏,失业、贫困、犯罪致使工人连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也无法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过剩与短缺的矛盾统一。

三、风险分配与新秩序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将资本主义绘制成一种过剩与短缺畸形共生的风险社会。所谓风险,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所产生的一种可能的、潜在的危害。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制造与风险分配的过程。由于风险对运营经济成本与资本增殖的压力,资本家必须进行风险分配,方式有三,其一,资本家自包风险成本,缩减资本投入,但这也会减少资本增殖程度;其二,若将过剩产品低价甚至以福利形式返还社会,资本增殖的本性就会殆灭,资本家就变成慈善家;其三,将风险成本以压缩工资与工人“分担”,尽管符合资本家意愿,但这一选择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会愈加削弱工人支付能力甚至演化为政治危机,迫使生存底线边缘化的无产阶级资本主义。

要根本克服经济危机,只有彻底切除资本主义的内在痼疾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的矛盾,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把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优点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秩序的历史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释是高校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入透彻地分析和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根源和危害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发展趋势及其最终命运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校基本原理教材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仍然遵循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实体经济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基本依据。然而,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明显地表现为金融危机。作为一门与时俱进、承担着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任务的学科,高校基本原理教学不应漠视这一显著的时代性,而是应当积极地适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及时补充和完善有关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内容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解释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本质特点和最终命运。否则,学生难免产生书本理论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疑问,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笔者认为,在当今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基本原理教材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阐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即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表现——着墨不多。

对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未进行剖析。

对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未能充分揭示。

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本质论述不到位。

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防治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发和借鉴未有提及。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

一、概要地介绍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几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主要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二、将金融危机与早期的经济危机进行简要对比。

在演化路径上,早期的经济危机大都由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延伸,而金融危机则与之相反;在造成的危害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泛,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其害;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上,在传统的经济危机中,资本所有者的直接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动者,而在金融危机中,尽管表面上看资本所有者的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者,但垄断资产阶级和金融寡头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信息优势,其财富的损失比例要小于普通投资者,后者在危机中可能倾家荡产、失去工作、一文不名、负债累累,同时,大资产阶级还能对政府施加影响,获取财政注资和输血,弥补相当一部分经济损失,从而使得其对社会整体财富占有比例不降反升;在危机后果的转嫁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利用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危机的恶果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嫁。

三、从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仍源于实体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与传统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篇(3)

一、西方经济危机再次爆发的原因

一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的金融创新。由于美国金融行业急剧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过度投资金融衍生品而造成了此次金融危机。二是,长期利率在很长一段时间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有人认为是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长期实行低利率,使市场的流动性资金过大,使得资本家们过剩投资,造成不可挽回的生产过剩。三是,房贷条件的降低及滥用。

其实纵观这三个危机产生的原因,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都是好事,可是问题在于这三个原因同时发生了,才引爆了这次经济危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它本身的内在规律,那就是一方面不得不无限制的发展生产力,就好像不是在一个有限的社会基础上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有局限性的范围内发展生产力,这才是危机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

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1、经济陷入"大衰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平均下降3.7%。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与曰本大地震拖累,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相当艰难,尤其欧元区经济或陷人技术性衰退。据IMF预测,2012年发达国家经济只能增长1.2%,其中欧元区经济将衰退0.5%。经济低迷使西方社会对前途迷茫。

2、失业率居高难下。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普遍面临周期性与结构性失业难题。据DECD统计,2010年其成员国的失业人数比危机前(2007年)增加2100万,失业率上升到8.3%。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悲观预测,到2019年美国才能恢复到危机前的失业水平。

3、西方制度忧势遭质疑。危机使西方政治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削弱各国政府应对危机能力。

三、资本主义制度性改革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西方走出危机必须进行制度性改革。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曾经历过三次变革,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正面临第四次变革。这场变革将改变市场与政府之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经济/政治精英与普通居民收人分配之关系等等。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宏观调控,使其运作更加灵活。我国在实施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正确影响,也要看到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影响。灵活地实行宏观调控,才能更好的应对当前的问题,也不会给危机的爆发留下隐患。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让人们有能力消费。此外,政府还需下大力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使其敢于消费,愿意去消费。

实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避免贫富悬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也在不断的增大,这完全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公平,注重效率,以调节高收入,限制离谱的高额利润。

篇(4)

 

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就是提出了剩余价值,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劳动人民的真实面纱。本文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政治经济学中疑难点: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价值就下降?

 

为什么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价值创造没有变化,而财富生产增加了?

 

从根本上分析了资本家为什么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从而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获取更过剩余价值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数学分析

 

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假设条件一: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时,工人的一天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每名工人每天生产馒头,1个小时生产1个馒头,每个馒头的价格是1元。

 

因此绝对剩余价值图形如下:

 

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6小时 * 1个/小时 = 6 个

 

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价值:6个 * 1元/个 = 6元

 

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6小时 * 1个/小时 = 6 个

 

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价值:6个 * 1元/个 = 6元

 

相对剩余价值图形如下:

 

假设条件二:资本家为了追逐超额剩余价值,采用新机器,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生产效率提高,因而产生了相对剩余价值,此时,每个工人1个小时可以生产2个馒头,每个馒头的价格此时是0.5元。(因为生产馒头的总时间都是1个小时,单位馒头价值下降,总价值不变,且价值等于价格)

 

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3小时 * 2个/小时 = 6 个

 

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价值:6个 * 0.5元/个 = 3 元

 

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9小时 * 2个/小时 = 18个

 

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价值:18个 * 0.5元/个 = 9 元

 

总结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生产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都是6个,劳动力恢复体力,继续生产剩余价值,但此时劳动力生产的馒头价值由6元变成了3元,虽然数量没变,但此时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了。对于资本家而言,不仅剩余劳动生产的馒头数量由6个变成了18 个,馒头的总价值也从6元变成了9元,这意味着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会不断提高采取新设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而疑难点一得到了数学回答。

 

价值创造是一定时间生产产品的价值,而财富创造的物质载体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价值创造关注的是产品价值,财富创在关注的是产品使用价值即产品数量。 劳动生产率翻倍,虽然生产的馒头数量由12个(12小时 * 1个/小时=12个)变成了24个(12小时 * 2个/小时=24个),财富创造增加了,但价值创造并没有增加(6元 + 6元 = 3元 + 9元)。

 

从而疑难点二得到了数学回答。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根本矛盾 相对过剩 虚拟经济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为标志,次贷危机开始全面升级。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逐步由美国蔓延到全球、由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直至今天,全球主要经济体还在为何时能够彻底摆脱危机阴影而努力。

一、从资本主义根本矛盾解析次贷危机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次贷危机与历史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都无区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由于外部竞争的压力和内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各生产者涌向利润率最高的行业,并积极提高劳动率,搞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同时整个社会没有统一的规划,这样就不能保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由此可能造成买卖脱节,供需脱节。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扩大,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更加彻底,这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效需求日益缩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导致大量相对剩余人口和失业的产生。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些重要的商品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购买力而找不到销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过剩的危机就爆发了。这是危机爆发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原理。

这次经济危机仍然没有超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本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资本主义危机,只是作用形式发生了改变而已。借助于发达的信用系统,近二三十年来美国的透支消费越演越烈,资本家们生产出大量的商品,但是劳动人民手头没钱,有效需求不足,而透支的权利给了他们消费的能力,于是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情况,信用膨胀的虚假繁荣掩盖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这只不过是把危机延伸到未来发生而已,一旦发生不确定因素,对未来失去信心,经济泡沫破裂,危机无法避免。总的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表现出来的基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相对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危机爆发。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时代的新特征:虚拟经济和全球化

再具体一点,这次次贷危机是借助“金融衍生品”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新载体,导致危机的时间与空间远超之前的规模。次贷危机的本源其实就是房地产泡沫崩裂,在过去十几年时间内,美国房价普遍上涨了50%-100%,其涨幅超越了实际需求的支撑,这就是危机根源的泡沫所在。既然高房价不可能持久,回归理性实属必然,但是透过华尔街投行家们所创造的“次级贷款证券化”,使得房地产价格风险被进一步放大。这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时代的新特点,在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的虚拟化和经济的全球化导致的金融危机和世界性危机。

(一)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产生使同一种资本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是实际资本在现实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运动,二是作为实际资本“纸质副本”的虚拟资本在证券市场上的运动。虚拟资本可以相对独立于实际资本而运动,使得有价证券买卖能够成为投机的工具,从而造成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商品难以转化为货币,有价证券也难以转化为货币,这必将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由于虚拟资本相对独立于实际资本的运动,它能推动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扩大生产运营规模的有力工具,也能将社会闲置的货币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加以利用,同时也决定了一旦虚拟资本出现问题,给予经济的打击也是彻底的巨大的难以恢复的。严重的信用危机使金融领域坏账、呆账大幅增加,信用紧缩,造成经济衰退。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二)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产业的转移和资本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对于发展中国及弥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利用后发优势以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和社会价值观出发,利用受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并竭力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市场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剥削雇佣工人的强度,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开来,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具有必然性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使得从一个国家引爆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经济体,打击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恢复难度更大。

三、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当代经济危机的意义

用马克思的观点分析次贷危机的意义在于充分认识到此次经济危机的本质,为缓解并最终解决引起危机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并对下一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在不能解决根本矛盾,无法避免危机爆发的必然性的情况下,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篇(6)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着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赌博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另—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赌博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O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篇(7)

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至今已有三年时间,人们似乎没有看到国际经济好转的态势,反而看到国际经济正处于危局之中,危机随时会卷土重来,所不能确定的是危机到底何时爆发,这种危机感对于世界各国各阶层群体都是真实的。对普通百姓尤其是穷人来说,随着物价的不断变动,生活拮据,中产阶级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大力挤压,有倾向于再平民化甚至贫穷化趋势。在欧洲、美国经济仍处于危机的当前,世界多数国家政府似乎山穷水尽,没有应对危机的有效举措,很多国家针对当前危局所制定的政策表现得相当自私,只考虑到本国利益或者是眼前利益,结果导致当前危机尚存、风险依旧的局面。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已作出很大的努力来应对此次危机。但问题在于即使很努力危机却仍旧存在,相关政策的导向不仅没能使“病情”好转,反而将病情“恶化”甚至出现新的“病症”,这就需要我们“从现象看本质”,超越危机现象,深入到西方国家经济制度内部,探寻产生这些危机的制度性根源。从西方国家经济制度中,我们不难看到,西方国家当前面临着经济制度性矛盾,即金融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具体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金融或者货币资本主义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这种制度性矛盾是导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更是当前西方国家新危机不断的根源。本文从当前西方金融资本主义角度出发,详细阐述金融资本主义与当前经济危机存在的关系,笔者认为导致目前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尚存的金融资本主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金融资本主义与工业资本主义关系的变化。传统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即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其关系为金融资本主义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实体经济为金融资本主义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当时金融资本也具有“投机性”,但这种“投机性”的交易与实体经济是紧密相连的。

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已经从制造业资本主义过渡到金融资本主义,并且有了质的飞跃。无论从规模还是性质上,当前和昔日的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截然不同,但当前的金融资本主义里边,实体经济仍然依赖于金融经济,但金融经济可以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作,这是一种单向性的依赖,即实体经济依赖于金融经济,金融经济不一定依赖实体经济,或者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联系不再那么紧密,金融经济的“投机”本身变成了主体,金融经济不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而更多的是为金融经济自身“融资”,金融经济通过融资控制大量资本或者货币,其目的是扩大自身实力使自己在进行金融交易时套取更多的“利润”,即获得更多的资本或者货币。这种套利过程本就是通过无数的金融“衍生产品”来实现的,而衍生产品是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设计并通过各种市场变化来获利的“风险规避工具”,因此,这就造成了赌博式的金融风险。导致这种赌博式问题的的具体表现在昔日的工业资本主义鼓励人们通过勤劳工作、创造发明致富,但现在这些品德在金融资本主义面前变得一文不值,许多投资银行家没有道德底线,更无社会责任可言。如以前全世界向往的“美国梦”,即在自由国度里人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但在当前金融资本主义的驱动力下,“美国梦”已经成为历史,不再现实。

其次,金融资本挟持政府,操纵整个经济。金融资本往往是“过大而不能倒”,其“理念”就是金融资本这个“核心”一旦倒下,整个经济受其牵连必将轰然倒塌。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想挽救全局经济,不得不先救助金融行业,因为在当前世界经济中,如此庞大的金融资本如有不测,那么整个经济将毁于一旦。事实上的确如此,美国政府为了挽救本国经济,动用了大量纳税人的钱拯救华尔街,但遗憾的结果是在华尔街复活后,根本没有意向挽救美国的实体经济,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相反,按照自己的逻辑意愿发展,做出许多与经济复苏无益的举动,导致当前美国经济尚未走出阴影。因此,金融业的复苏并不代表实体经济的复苏。除威胁政府,金融资本实际上也早已经开始操控政府决策。如西方国家早就有征收金融交易税的思想,意在遏制过度投机的金融交易,但到目前为止,这个想法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政策和法律实施非常困难,因为金融业利用其巨大的财富力量从中作梗,即使是像2008年那样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也没能促成西方国家政府推动类似的立法进程。

再次,当前金融业性质与产生就业相矛盾。事实上,金融资本最具有流动性,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资本的特性就是流向可以获得最高回报的地方。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在美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拯救了金融业之后,美国金融资本并没有意图来扩大国内的投资,拯救实体经济;相反,它们却源源不断的流向海外,流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发展中国家那里,相同的资本可以获取远较国内高的利益。

除流动性外,当代金融业具有高科技技术特征,如前所述,当代金融业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用货币炒作货币,因此它可以使用大量的高科技,其雇用人员为毕业于著名大学的优秀分子,即金融工程人员,不需要传统金融业所雇用的大量雇员。因此,就不难理解华尔街在不断制造少数富翁的同时也在解雇大量的员工。

最后,金融资本扼杀创新与金融资本天然的反民主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当前的金融资本主义也可称为货币资本主义。因为当前实体经济仍然依赖于金融资本,今天很多制造业已经被金融资本所控制。金融资本已经不是专门为了实体经济的创新服务,相反,却是在大量扼杀技术创新,一旦金融资本感觉到此种新技术的产生会对其有负面影响或者冲击时,拥有庞大资本的金融业就会一掷千金买断此种技术发明,这就扼杀了真正技术创新。由于资本主义体系这个巨大的变化,原来经济学中清晰可分的货币和实体概念不复存在,金融资本既控制货币发行,也成为了最大的“实体”,居于当今经济体系的核心。

当代金融业迫使世界上所有一切 “货币化”或者“商品化”,不管有形还是无形的,物质还是非物质的,这是由金融资本的本质决定。只有当一切货币化后,这些有价值物质才可能成为“流动性”的一部分,才可以进入金融交易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当代金融业也不需要传统资本主义所需要的自由,即避免政治权力的干预,但现实恰恰相反,在西方国家很多领域中,金融资本与政治权力往往勾结在一起,金融资本需要政治权力来帮助推进某些进程,政治权力需要金融资本来达到自身的目的,政治权力和金融资本之间经常精诚合作。

当然,政府会认识到货币化的弊端和恶果,但就当前如此复杂的世界经济而言,西方各国政府乐于接受现实。如美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从而故意放松对本国金融业监管,让金融投机行为大行其道,在国内和国际上兴风作浪。对美国来说,因为其金融系统控制着整个世界经济命脉,通过其金融业的投机,把其他国家已经货币化的财富转移到美国。正是具有这么大的利益,美国政府至今未对金融业实行真正有效的监管,尽管金融业的这种行为也在其国内制造很多麻烦。甚至有专家指出,如果奥巴马政府的经济顾问不是来自金融业而是来自实体经济部门,当前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为雇用金融资本者做顾问,或许能够看清金融资本如何操作,但是政府很难对金融业出台真正有效的管治和规制措施。

综上所述,造成西方国家经济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金融资本主义因素是造成当前危机不断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西方国家这种金融制度本身的掠夺性,从而制定相应对策以避免中国经济大幅波动造成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篇(8)

资本家为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一般会采取倾销和战争的手段来暂时缓和矛盾。倾销使自己本国相对过剩的商品向他国销售,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减少的同时也使大量的外汇流入。战争的爆发加快了社会生活资料的消耗,也可从中牟取利益。这样的做法是及其不道德的,不但扰乱了他国的商品市场,更给广大的人民带来了深深的苦难。并且这样只是暂时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但由于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本特性没有改变,使社会矛盾得不到根本化解。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时,社会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此时大量的企业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使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有效的保证。随着企业的倒闭商品的生产大大的降低,社会的供需逐渐趋向平衡,社会的供求矛盾得到缓解,从而渡过经济危机。

篇(9)

面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西方学者展开大量的经济研究,试图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问题也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一)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社会处于非充分的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她积极的探讨如何有效的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的消除非自愿失业。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化大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有资本家们控制,工人和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们所掠夺。随着社会化的程度越大,它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越发的激烈,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处于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的几个阶段,危机和高涨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进入到21世纪,美国的经济未能及时的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动力。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了促进消费,美联储大胆的进行了各种创新,尤其是在住房按揭贷款上面。2004年开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加速了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各种骤然的政策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从而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马克思还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因而此 次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房地产泡沫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所导致,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并积极主动的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弊端也有益处。一方面,美国的金融危机也导致了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国处于其中的一员,无法躲避大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如,大量的外国投资从中国撤资,致使国内吸收的国外投资减少,各国经济萎靡不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出口贸易受挫,出口贸易型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出口国外受挫,但是国内确是未完全开采的大市场,而且也为国家政策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次危机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力反思和汲取教训的机会,要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二)促进经济增长

篇(10)

一、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分析

1.对利润的狂热追逐造成对自然的敌视。只有结合资本原始积累的知识来分析生态发展趋势,才能全面清晰地认识我们面临的全球生态危机。福斯特在其著作中做出了这样的阐述:“正如大多数世界最伟大的或主流、或激进的经济学家所早已认识的那样,资本主义是一种永不安分的制度,投资前沿只要不再扩张,利润只要不再增长,资本流通就将中断,危机就会发生。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们的有限的生态资源却遭受到了无限的打击和破坏,难以修复。所以‘静止的’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正如熊彼特阐明的那样,‘资本主义是一个过程,静止的资本主义本身就自相矛盾’。”

2.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对道德和法律的无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以私有制为基础并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马克思指出:“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不仅是获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得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们只有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在此过程中,各资本家狂热追逐利润最大化就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当然这种竞争必须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的道德和法律框架内进行,它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以多样化的形式展开的基于生存和发展的激烈争夺。在关系到切身利益和生死存亡的竞争压力下,竞争者往往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不惜牺牲他人、大众、后代的利益以谋求蝇头小利或眼前利益。

3.资本力量进入政治领域促使国家职能变化。垄断资本基于对利润的狂热追逐,迫使国家将发展经济的需求与其资本扩张的要求相结合,为此,他们要求有更大幅度自由的市场,并要求国家制定有利于他们的税收、劳动力等市场政策。“社会国家职能的重点本应是建立福利制度、提供社会保障等诸种社会功能,但现在已成为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职能的竞争性国家。”在统治集团的庇护下,资本家们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并将一部分生产资本推向企业外部。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原本是应该计入生产成本的,“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使这部分成本外在化,或是将它转嫁给社会,将废气排入大气层,让废水流入江河;或是转嫁给子孙后代,让后代去支付这笔费用。”

二、解决危机的可能性出路

1.社会视角:改造与自然不协调的社会结构和反自然的社会本质。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所提出的种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设想根植于一种观念,即市场是一个运行顺畅的机制,只要不受错误干扰,它就可以保证经济和环境效率。但是这种思路源于适应资金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生产的一种社会秩序,它要求对自然进行机械主义的开发,保持经济的不断扩张,由此可见,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生态现代化不能解决更大更复杂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广为流行的关于人类自由的机械主义观念和残旧的社会制度,并构建一种基于全人类普遍自由的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社会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润和个人财富而是满足全人类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我们想拯救地球,就必须摒弃这种鼓吹个性贪婪的经济学和以此构筑的社会秩序,转而构建具有更广泛价值的新社会体制。

2.伦理视角:重塑生态道德。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社会是以“生态系统文化”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某种特定的生态系统或最多几个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早期的生物圈文化,如美索不达米亚、罗马和玛雅文明,虽然保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但最终都衰落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自身生存的生态条件。随着15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全球殖民时代的到来,一种规模更大、破坏了更强的生物圈文化出现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从周边地区掠取资源,运往全世界的积累中心,从而加快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和资源的速度。

我们必须建立新的生态文化或生态道德,以取代我们现在对待环境的不道德的做法。超越资本主义当前的生物圈文化和它产生的“更高的不道德”,用一个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取而代之。“这将是一个具有更完全更普遍自由的世界,因为它植根于公共道德并且与地球及其生活环境和谐一致。”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上一篇: 图书馆劳动总结 下一篇: 半年工作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