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04:27: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三年成长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个人现状分析
1.
教学实践能力: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工作认真。最大的不足是上课缺乏激情,与学生的交流不够流畅。
2.
研究能力:能结合教学实际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资料,能撰写教学案例。不足在于经常虎头蛇尾,缺乏深入教研研究的勇气,关键是理论底蕴不够。
3.
反思能力:平时自己能较为自觉地开展一些针对教学上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反思工作,坚持写些随笔,探讨问题的实质和改进的措施。不足在于缺乏理论上的依据,思考问题往往比较浮浅,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再加上惰性使出现的问题往往要过很长时间才会有改观。
4.师生交往能力:平时与学生关系较好,自认为对学生有亲和力,但在课堂上如何通过较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规范课堂秩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新的学年开始了,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去工作,同时将我的个人三年成长发展规划作以下阐述。
三年发展总目标:
三年时间要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长为xx市的优秀教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骨干教师、名师。
年度目标:
2019—2020学年:我将以xx市的优秀教师为榜样,多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2020—2021学年: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基础上,认真上好学校的示范课和研讨课,提高本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体水平,使学校本学科追赶上市里先进单位的脚步。
2021—2022学年:积极参加全市的示范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力争使自己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骨干教师、名师,为xx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我规划:
1.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政治思想上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以优秀教师为榜样,爱岗敬业。本学期,我将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教育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把每一堂课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看成是发展自己的一个机会,把上好一堂课看成是实现自己价值的体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看新闻看报纸,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脉搏。
2.自觉加强师德建设。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我要时刻注意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3.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将积极参加教育局和学校的组织的各种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多听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教学的业务水平。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任课教师,我要认真研究教材,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
堂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方面,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与同备课组的同事进行教学交流。每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三、具体措施
每学期完成以下目标:
1.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精心备课。平时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与同备课组的同事进行教学交流。
2.认真研究教材,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每学期认真上好学校的示范课和研讨课。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阅读教研论文和教育理论专著并尝试自己撰写教研论文。
4.多读书,读好书,并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朴素愿景:做一个优秀教师
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是朱静萍成长的起点。刚参加工作时朱静萍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意识,想法也很朴素:做一个优秀的老师。优秀就是学校很信任自己,所教的班级各方面表现名列前茅,学生、家长很信任自己,能够出来上公开课。“对于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也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就是想成为老师当中的佼佼者,成为大家的榜样、领路人。”
“最初的规划很朦胧、粗放一些,对自己只有一些关键词的愿景目标:热爱、勤奋、踏实、创新。”朱静萍说。
至于怎样达成这些目标,朱静萍表示:“第一步,坚定做一个优秀教师的决心;第二步,对优秀有一些粗浅的认识;第三步,努力去想怎样做得有新意、有创新。”
在她看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做好每一件事,把握好每一次机会,谦虚踏实地向那些老同志学习,向每一位优秀的教师学习,抓住每一次给自己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个工作的机会,也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于是每次公开课、教研活动、演讲比赛等,朱静萍都精心地准备,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慢慢地,她在这些活动里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信任。
朱静萍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功底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参加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那个时候工作任务繁重,她包班,当班主任,任教除音乐、体育外的所有学科,后来还当年级组长。即使工作任务很重,她依然坚持自学。
除了个人的积极进取,朱静萍认为个人的成长还得益于所在学校精神的感召。那时珊瑚实验小学的老校长对学校有一个很清晰的规划,想把学校办成南岸区最好、重庆知名、全国有影响力的小学,还提出了每个“珊瑚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团结、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正是在这个环境和团队的感召影响下,朱静萍的潜能得以充分激发,加快了自身的专业成长步伐,一步一步从一线教师成长为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并在28岁那年,成为珊瑚实验小学最年轻的副校长。
自觉规划:构建“教师成长金字塔模型”
朱静萍走上学校行政岗位后,开始自觉地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说之前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下来的结果是天道酬勤,那么走到副校长这个岗位,分管科研、教学,我开始有意识地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当时,朱静萍作为主研,参加了一个省级重点课题“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师资队伍”的研究,她开始认真思考:一个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老师,成长的路径在哪里?怎样才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团队?
借助课题研究,朱静萍当时所在的学校构建了一个“教师成长金字塔模型”。这个金字塔模型,最基层就是从一线教师开始培养,经过三年入门期、六年成长期等几个阶段,使教师逐渐成长为校级骨干、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市级名师等。
“这实际上就是从学校层面要求老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朱静萍说,“我们要求老师做的规划,并不是很长远。骨干教师要做五年规划,一般的老师就做三年规划。每个老师每年分解下来都还要做年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规划切实可行。”
朱静萍作为一个行政干部,也开始做一些规划。比如,要带多少徒弟,要培养几个老师;打造出来的公开课要获得哪些级别的奖励,全校的文章要推出去多少篇获奖、发表等等。“有了这些阶段性的规划和计划,就能看到下一个台阶该怎么上。在立足今天事情、踏实今天的时候,再谋划和奠基明天。”
正是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朱静萍的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30岁刚出头便被任命为另一个大型学区的主委、百年老校龙门浩小学的校长。任校长期间,她对学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找到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她用了三年的时间,把龙门浩小学提振为区级示范校,在社区教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让人瞩目的成绩,让这所老校重新焕发了青春。后来,她被委派到另一个更大型的学区――海棠溪学区,成为四公里小学(现在的江南小学)的校长,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超越个人:在行动中规划,在规划中前行
2007年,凭借着在公招考试中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综合考量第一的优异成绩,朱静萍华丽转身为重庆市南岸区教委副主任,开始了她分管区域教育的生涯。此时,她的职业生涯规划,已超越个人的意义,而着眼于一批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到区教委之后,朱静萍除了分管她熟悉的小学教育,还要分管以前从未涉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领域,跨度之大、领域之宽,给她带来了全新的压力和挑战。“这么大一个面,运作的方式不一样,机制体制也不一样。要怎样协调联络,整合资源,规划组织,我都是很刻意地学习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
朱静萍坚持 “走一步也要看三步”――在行动中规划,在规划中前行。“我觉得教育既是慢的事业,也永远是一个与时俱进发展的事业。教育管理者要有面向未来的眼光,不停地进步,不停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会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然后把它一件一件地做好。”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一所好学校不仅要有好的实验实习设备,更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优秀师资除了直接引进外,更主要的是靠学校自己培养。为促进学校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学校领导者必须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工夫,把师资队伍的优化和专业化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自身有成长需要外,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有较大关系。学校根据所有教师原有能力基础制订成长规划,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老教师都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以目标引领,落实考核激励措施,将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明确规划要求,提高目标意识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奋斗目标是不同的。学校应该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新教师的三年成长规划可以要求能做到一年达标,二年站稳,三年新秀。即一年内能基本适应教学岗位,具备教师基本素质,通过各项达标测试;二年内能站稳讲台,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管理能力;三年内能通过考核,成为校级以上教坛新秀。对骨干教师则要求超越自我规划,要能实现两年一个台阶,从教坛新秀到教学能手到学科带头人,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中老年教师要求能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好一个徒弟,上好一节示范课,学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应时展要求。专业教师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能参加或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对自己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做好三至五年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然后对照规划,制定每一学期要达到的子目标:例如本学期篇数、撰写教学反思数、教学成绩、参加技能竞赛级别和名次等。在期中由学校对教师的学期目标进行中期检查,督促教师到期末必须要完成学期目标,每学期的目标实现了,中长期规划目标自然也就能实现了。
二、搭建成长舞台,构筑进步阶梯
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是做好教师的前提。为此,学校应有意识地经常组织各类教师活动,团结凝聚全体教师,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教师能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同事的温暖,使教师能始终用愉悦的心情对待学习和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成长目标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措施。对有意培养为双师型的教师,应多提供下企业实践和参加技能比赛的机会;对有意培养为专业负责人的,应多引导其参与课程改革、市场调研和各种专业培训,以对专业有全面把握;对有意培养为学科骨干教师的,应多提供外出听课和开设各级别公开课、评优课的机会,使其深入钻研学科教学。
为促进教师成长,学校应构筑不同类型的教师进步阶梯,形成不同的发展系列。如培养骨干教师系列可以分为校级教坛新秀、校级教学能手、县级教坛新秀、县级教学能手、县级学科带头人、大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双师型教师培养可以形成从初级双师型教师到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系列;对优秀教师培养可以从备课组长或办公室负责人到教研组长、部门干事、中层领导乃至校级领导。而对教学实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可以形成课程负责人到专业负责人、校级及以上的专家级教师、名师的培养系列等。新教师从踏上教师岗位,学校就应根据本人发展意愿,帮助其确立中长期及近期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方面的培养,对达到一定目标的教师,及时帮助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沿着学校设定的进步阶梯不断成长。
三、完善考评体系,形成激励机制
一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并对教师的工作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把自身的专业发展放到为学校发展、为学生发展的大局中来,从而提高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有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学校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评价标准。如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标准的认定,就需要出台相应的评比条例,可以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等层次,该教师在获得一定的校级以上骨干教师称号的基础上(骨干教师称号主要反映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同时获得相应级别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参加技能大赛、或有科研成果,才能评到不同等级的“双师型”教师。对获得称号的教师,学校在给予一定待遇的同时,要在带徒弟、进行技术改造、创新、参加各项比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定期考核。一方面使待遇和称号相符,同时也促使其不断进步。
工作任务:
1、 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本组教师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找准自身不足,确定努力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三年个人成长计划。学期末要对自己的个人成长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2、 继续抓好教研工作,每周至少两次集体教研,每次教研时分工明确,有讨论的主题,提前搜集准备资料。分别有记录员、主发言人,每个教师都充分地发言自己的看法,讨论主题。主要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困惑处、重点工作安排等方面去问话,紧密结合教学,以指导工作更好开展。积极开展好即兴教研,每日如果谁有问题或成功之处等都可随时展开讨论,教研组长积极营造研究氛围,多谈工作,少谈闲事,创设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3、 开展本组教师互相听课活动,每月每人至少听本组一位教师讲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 注重常规教学的沟通,平时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方面,谁有好的想法要告知本组成员,谁有疑惑之处组员要尽力解答。教案、作业本、笔记等定期在本组交流。
5、 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
①提前作好准备,参加学校以“问题课堂”为主题举办第八届“我与新课题通行”教师论坛。
②集体教研,积极参加第三届“成长杯”教学赛讲。
③搞好读书活动,从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参与首届读书节活动。
6、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实施学生评价奖励机制,本组教师根据本班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价奖励机制。
7、 搞好学生活动
①扩展学生课外阅读空间,利用语文阅读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小培养天天阅读的习惯,让学生每日读书、读报,家长监督,班级考核,定期组织交流会,班内、班级间每班评选“读书之星”,本学期向学生推荐书目:《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
②扎实学生基础,开展“百字无误”竞赛,铅笔字写法比赛、“识字擂台”赛、“小小朗诵家”活动、图配话活动。
8、督促本组教师积极学习,利用一切时间读《小学语文教学》《国内外教育文摘》《教师报》等报刊杂志和一切经典书籍,并经常交流读书体会。
逐月工作安排
月份
内容
二月
1、 撰写个人成长计划
2、 制定教学进度
三月
1、 进行班级试卷分析
2、 听骨干老师引路课,并展开讨论
3、 修正个人三年成长计划
4、 参加语文教师作文比赛
四月
1、 参加青年教师探索课
2、 学生故事交流会
3、 学生“识字擂台”赛
4、 参加首届读书节
五月
1、 参加第八届“我与新课课程同行”教师论坛
2、 参加中年教师创优课
3、 学生开展“小小朗诵家”活动
4、 学生铅笔字写法比赛
六月
1、 学生“百字无误”比赛
2、 组织学生期末考试
3、 学生“图配话”活动
4、 学生“六一”读书之星各项考核,优秀生表彰
就是筑牢基础。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青年教师职业工作的良好起步,对其个人成长是最关键的。这个基础不仅包括教学基本功和学科基本素养,还包括基本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而且后者的重要性不亚于前者。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关涉人生规划的方向,情感基础决定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首先应该是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师德,其次是从教学语言、教学板书、教态、课堂结构把握、环节处理等基本方面培训。而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主体、培训时间都应程序化,不能随意。
二、结对子
就是师带徒,也叫“青年教师导师制”。此项工作不能走走过程就结束,应该定目标、签责任状、严格考核、履行奖惩,使工作落到实处。
双方的目标和责任:
指导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职责。培养目标:半年入门,一年成型,二年成熟,三年出成绩。
岗位职责(8条)
每一学期和徒弟一起制定为期一年的成长提高计划。
帮助青年教师研究每学期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选择教法学法,指导青年教师学习理解课程标准,制定目标,确定重难点,备好每一节课。
第一学期每周听新教师随堂课不少于2节,课后进行评价和指导。
每学期指导青年教师上好1节高质量的校内汇报课,在大型教学活动中帮助取得好成绩。
重视对青年教师课堂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做到师生和谐,愉快教学。
全面关心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师德修养、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和工作心态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指导青年教师每学期撰写1—2篇学科教学方面的反思性文章,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每学期结束写一份对带教青年教师的教学教育工作鉴定意见。
青年教师的成长目标和义务:
成长目标:一年模仿,二年创新,三年展示。
应尽义务(8条)
端正态度。真诚、勤奋、谦虚。勤提问,多反思,常沟通。
活学活用。先听后讲,先学后教。
注重程序。上课前教案要给师傅过目,选题让师傅帮助定夺。
规范听课。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课型特点和环节把握准确。
学会配合。及时高效完成师傅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不拖沓应付。
主动反馈。每月上好一堂优质汇报课,针对不足疏理整改意见。
学会研究。选定一个课堂教学高效化方面的小课题,在师傅帮助下进行研究。
自主学习。坚持每周一反思、每月一案例的书写,积累教学经验,并征求师傅意见。
考核评价及奖惩:
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以学年为周期进行评价和一次性奖励。科研处总牵头,教务处、年级、教研组协作。
考核内容为:①徒弟:听课节数、听课笔记质量、教案书写质量、赛课成绩、科研水平等等。②师傅:听课节数、指导次数、徒弟获奖、教学成绩、学生评价。以教学质量发展进步为主要标准。
奖励办法:依据徒弟的实际表现对指导教师相应奖励。
听课达到要求节数、教案书写达到优秀、教学成绩在学校规定的有效范围内、学生评价满意、培训出席齐全五项标准即为合格。
成绩出色、学生评价好、赛课成绩突出、有一定科研能力即定为优秀。
学生评价不理想或成绩出现较大偏差定为“待提高”。
四、搭梯子
就是学校创新渠道,帮助青年教师展示才华,摘取成功果实。第一把梯子就是成立教学督导中心,在主管校长指导下,以教科处牵头,由教务处和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构成,进行听课会诊,采用“三二一模式”评课,即找“三个亮点”,提“两个问题”,给“一条建议”,以保护自尊心,促其发展,为青年教师成长全程护航;第二把梯子就是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协会”,由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优秀者组织能力强的任会长、副会长,开展成长论坛、基本功大赛、博客交流等活动,进行自我促进和交流;第三把梯子就是开展每学年一次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评出“教学新秀”“青年骨干教师”等先进称号进行激励表彰。
五、压担子
就是多给青年教师机会,促其思考与实践。年级集体备课让其担任中心发言人,教研组织活动让其多上课,参与小课题研究,做一次学术观点报告,设计一堂有特色的教学,关注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主题,参加市级省级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在竞赛中提升。
六、壮胆子
不仅是敢于暴露不足,勇于实践,而且是提高起点,敢于创新。新课程改革给新老教师一个共同的起点,仅仅囿于经验已远远不够。新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和新理念的理解上自有他们的优势,应该放手让其大胆创新,不应约束他们在重走自己上高中时授课的老路,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和导演。鼓励他们张扬个性,发挥强项,坚持主见,凝炼风格,达到又快又好的水平。
我们鼓励教师结合幼儿园发展目标、自身发展需要和专业成长的特点,制定教师个人三年成长计划以及每年的个人专业成长目标。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口,建构引领指标,搭建成长平台,使教师在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实践反思等的层层深入和不断循环中实现自我发展。此外,每学期初,我们也根据教师的需要来汇总,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幼儿园培训计划,具体规划到“每位教师本学期主攻的领域”“想要进行哪方面的培训”等等,使培训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有据可依,为教师的发展需要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精心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活动
继续传统年级式教研。我园选择了将教研组具体管理任务交给年级组长的方案。因此,在配置班级、年级成员时,我们都从年龄、职务、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例如,在年龄结构上体现新老结合,知识结构上使经验丰富的教师与资历较浅的教师搭配等,尽量做到优化组合。通过“监管”和“梳理”,以课程为载体,让年级组长成为本教研组工作的引领者、推动者,让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每周一次年级组集中教研,针对主题活动内容、主题环境、区域内容和材料、教学策略等,开展年段审议与评价,还鼓励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年级组长组织大家进行研讨。
注重分级项目式培训。每学期初,根据教师培训的需要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五大领域研究,除了年段的教研,我们还建立了多个“同质教师联盟”,通过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引导策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化指导”等主题研讨、论坛、教学观摩等,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还鼓励教师轮流主持,共同策划与组织活动,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我们也鼓励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申报子课题,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创设观摩与学习平台。无论老师们到哪里学习,都养成了“三必须”的良好的习惯:必须记下最好的经验、必须写下自己的感悟,必须回来交流。正是这种好的习惯养成了老师们不分你我、互帮互助的优良园风。为了更好地提供新教师学习的机会,幼儿园营造了良好的观摩活动文化,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公开活动、观摩活动,提供新教师向他人学习的机会,或组织开展新教师教学竞赛,以赛促培。
倡导现场研修式交流。我园采用一课三研、教学沙龙、现场教研、联盟活动展示等形式,为老师们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同伴、同行的建议和有效的引领下,得到启示,在真正的教育情境中得到历练与提高。我们还经常提供教师“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机会,如实施项目负责制,把每学期的大活动设立成项目,例如大厅布置、公开教学活动展示等,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等轮流参与和报名,给予每位教师展示、锻炼的机会。这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每位教师的长处和独特之处,以便今后开发她们的潜能,塑造出个性各异的教师。
三、 真心组织教师开展评价工作
时代在飞速发展,对教师内涵的要求在提高。为了统一认识,纠正误区,我们首先召开了专业内涵解读的专题研讨会。突破了对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的传统观念,刷新了教师专业成长新的内涵要求:突出了教材文本的解读能力、学生学习现状的调研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师生人际沟通的能力等重要指标。技能层面突出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专题解读,理清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目标结构。
为了使专业内涵更明晰、更细化,我们还以高万祥的《优秀教师的九项修炼》为基础读本,让基层教师对专业成长的目标结构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让基层学校对专业成长的考核目标更明确。
2.校本规划基层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在全面分析和明确新时代教师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各校根据本校实际,科学制定校本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既找出本校的学科优势、年段优势,也客观分析本校的弱势层面。制定有针对性的、切实有效的建设思路,通过挂钩结对、网络联谊等友好措施,促进学校教师结构的整体发展。
镇教办在校际层面推进了镇域平衡,就重点学科建立了挂钩联系制度,尤其是小学英语学科将中心校与一般小学之间建立了常规性的联系制度;体育学科建立了常规性的教研制度,促进校际间的学科平衡。
二、突出“专业”,科学搭建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
为突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需求,我们在搭建成长平台上根据时代需求做了新的思考。
1.平民化的日常观课;
日常的基层观课议课应当面向广大的基层教师,走大众化的运行思路。我们在制定观课评议重点时着眼于平民化的视角,突出基础性、可操作性、大众化和平民化的要求。淡化评价意识,浓厚研究氛围;淡化区分意识,浓厚团队气氛。以讨论和改进常态化的日常课为校本研修的工作重心。积极推动了各基层学校同事之间平等的相互观课议课,带动了基层广大教师日常课堂教学智慧的积累与提升。
2.草根化的微型课题研究;
我们依托县教科室制定的微型课题管理机制和网上微型课题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完善了镇校两级的微型课题日常管理制度。学校根据校本实际引领所有教师制定切实自身教学实际的微型课题,实行过程性的引领和管理;镇教办负责对各校典型的微型课题进行逐周的网上交流和管理,期末进行综合评价交流。通过强势的过程性引领,涌现出了不少草根化的研究典型:如延寿小学仲海燕老师的情景作业研究,光荣小学洪海花老师的数学空间感培养研究,壮志小学徐静老师写字姿势的纠正研究,薛峰林老师中高年级的朗读研究等均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3.正常化的读书反思;
我镇正常建立了面向基层每一位教师的读书反思制度,期初逐一登记每位教师的读书计划,期末进行专题读书的检查评比。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位教师确定至少一本本专业的教育期刊,报学校和镇教办登记备案,期末的读书实践心得评比必须围绕期初确定的教育期刊来写。另外还可以登记一两本本专业的教育理论专著供选择阅读。期末写的心得必须既有阅读又有实践内容,必须是真正实践意义上的心得。这种制度化的操作引领了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成长之路。
4.现代化的网络教研。
现代化的网络教研可以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空间,可以突破现场教研的专制氛围,引导青年教师在务实、民主、平等的网络教研氛围中找到真实的自我。进一步强化网络资源本土式内化、网络互动延伸式深化、网络主题研讨式转化。引领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利用凤凰语文网、××小数网、××信息技术网、××教育博客等网络平台,强化自身研修,拓宽研修视野,展示研修成果,提升专业素养。
三、强化“团队”,科学构建基层教师合作共进新网络
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要获得飞跃性的发展必须依托团队的力量,一个学校、一个地区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必须精心组织好教师团队,实现团队式的合作共进。我镇根据本镇实际构建了横到边的中心教研组、纵到底的层级挂钩联系制度,同时辅以对非正式团体的关心和支持,以便给团队成长注入不竭的活力。
1.横到边的中心教研组;
近3年来,我镇根据县教研室的统一部署,建立了覆盖所有教师的中心教研组,小学按照年级段分别建立了低、中、高的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综合科独立建组。初中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政史、理化、综合等教研组,每两周至少活动一次,正常了中心教研组的活动制度。期末组织相应的考核评比。
2.纵到底的层级挂钩联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部分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是边缘化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还建立了层级挂钩联系制度。每一位新分配教师均挂钩一位骨干教师,每一位新岗教师(新调进、新转岗)挂钩一位骨干教师,每一位骨干教师挂钩一位学科带头人。形成层级专业成长机制。保证了基层教师梯队化得专业成长。
3.重视非正式团体的推动作用;
民间自发的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活力很强的专业成长共同体,我们也给予了格外的关注。首先从舆论宣传上支持自觉自发的成长行为,其次还从行政上给予相应的保障与支持。西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就能自发组织常态化的话题沙龙,有力带动了数学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四、统筹“管理”,科学建立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新机制
为配合教师三年成长规划的实施,镇教办统一出台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实行上学期初评,每学年总评的常态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校(园)长的年终考核相挂钩。同时在常态化考核的基础上配套了相应的激励问责制。对成长规划实施到位的个人和单位在各类评比中实行优先,对实施不能及时到位的必须限期补课到位,具体措施分解落实到相关的挂钩教师、教研组长和行政负责人,确保用过程性的考核问责促进三年目标的达成。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同样也适合教师。怎样才能让教师个体生发一种强烈的内需和渴求,自觉自愿、潜心潜力地去积累自己专业成长的必备元素呢?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实验小学从1909年建校发展至今,在一代代实小人的共同努力下,已形成固有的特征文化――紫薇文化,通过不断发掘、提炼、培育、发展、升华,逐渐凝炼成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核。学校结合实际,经过反复思考论证,决定紧紧抓住校魂,以全力打造紫薇文化作为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突破学校发展高原现象,实现学校第二个百年腾飞新的突破口。
制度约束给压力
为了避免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出现“宣传动员,豪情满怀;成长计划,完美无缺;学习过程,大打折扣;学习结束,原地踏步”的现象,让教师专业成长落到实处,学校必须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制定规划,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长首先要确立“教师第一”的思想,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短期及中长期培训规划,用学校的愿望和理念指导、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众所周知,如果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没有目标、规划,那么可能拥有的学习能力和取得的学习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因此,校长要站在学校整体规划的角度、学生需求的角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对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使得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规划保持一致性。学校除了临近退休的教师均有三年成长规划外,并建有个人成长档案袋。
建章立制,完善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第一,教师进修学习制度。凡是学校教师业余进修学历提升的,学校都给予大力支持,并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给予20分值的奖励。同时加强教师的自学要求,规定教师要坚持教育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40岁以下教师每期必须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或其他人文著作,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定期交校长室检查;按时完成各种学习培训任务。第二,校本研训制度。定期开展各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推广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教改经验,保持良好的教研之风。第三,教育教学反思制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学会反思,通过反思,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第四,教育科研制度。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龙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研促教,科研兴校。
以身作则树榜样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首先要以身作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带头人。校长不但要创造条件把学校办成学习型学校,自己更要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反思、带头记录、带头互听互评、带头总结提升。做专家型校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好传、帮、带的作用。
学校要在教师中立榜样、树典型,让更多的人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学校从抓骨干着手,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他们引领下,让教师们在各种平台上展示自我,在取得成功的喜悦中去理解教育、体味教育,不断提升自我更新能力。同时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向着专业化发展。
立足校本铺路桥
师徒结对传帮带 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组成了学校语文、数学、艺体学科专家组,指导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师傅上示范课,徒弟上入门课和出师课。青年教师学经验,同时骨干教师也在不断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立足校情多“活动” 学校坚持“三立足”原则(即坚持立足于学校与课堂、坚持立足于问题的解决与方法的探讨、坚持立足于自主参与与真诚合作),开展多种多样的研修学习活动,给教师搭建不断成长的平台。
首先是开设“紫薇讲坛”,举办专题讲座,凝聚人心,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定期由教师轮流登台演讲,培养教师的专业自尊,提升专业尊严。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紫薇子衿,悠悠我心”演讲会、示范课、学科课堂教学竞赛、征文比赛、教学沙龙等活动。其次是拓宽培训途径,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坚持每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观摩学习,外出学习回来后开展专题讲座,汇报观摩学习情况。
我校是一所有着90年办学历史的乡镇中心校,在新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实施之际,学校因为多种因素,造成整体实力不断下降,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着眼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引导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使他们逐步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才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根本。
一、对学校原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回顾
对于这些青年教师的管理,我校主要采用传统的“校本管理”模式(即教育局“1、2、3”考核+学校“青蓝工程”+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制约了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造成青年教师发展目标不明确、成长速度缓慢、成长效果不明显等结果。
从这张统计表中不难看出,我校在这3年内青年教师所获得的教育教学成果不多、奖项层次不高。作为学校的主力军,这样的青年教师队伍是不能给学校的发展注入更多生命活力的。因此,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我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仪中心校“第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班”的诞生
1.我们的“成长班”
2012年11月,经过各方面的精心准备,正仪中心校历史上第一个“成长班”成立了。我们聘请昆山市教育局原教科室主任为顾问;市教科室张敏华副主任(省语文特级教师)、原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苏丽华、教科室退休教科员杨海中老师组成专家组;学校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形成工作组,具体工作落实到教科室。首批“成长班”成员从语、数、英学科中精心挑选15名5年教龄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组成。这些青年教师87%以上具有本科学历、思想敏锐、创新意识强。他们将通过专家组、工作组为他们量身订制的成长方案接受1~3年的系统培养,力求早日成材。
2.我们的做法
(1)目标激励,激发成长动力
“成长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提出“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段推进,树立典型,全面成长”的方针,建立和健全培训、培养和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提出“一年成型、二年过关、三年成才”的具体达标要求,帮助15位青年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并在学校的各类考核和评优指标中对“成长班”体现不同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学习反思,营造成长氛围
培养青年教师,首先要营造成长氛围,激发他们对工作的情感,使青年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是事业,是值得做的事业。我们成立了青年教师“星溪读书社”,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沙龙、演讲活动,观看《师德启示录》系列录像,聆听特级教师谈《名师成长与教育科研》等系列教育活动。鼓励“成长班”15位青年教师在全体青年教师面前把学习的感受、认识进行现场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使“成长班”教师的思想认识和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工作质量更高的追求。
(3)校本研修,夯实成长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青年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才能夯实成长基础。
课堂教学的视导开启了“成长班”的新局面。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校长室牵头,组织行政人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形成视导工作小组,将15位“成长班”成员编排3个小组。再由教导处作出每次视导的具体工作计划,明确视导的重点是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及批改、教学反思等方面,然后一一检查、一一听课、一一记录、一一指导,最后由学校教导处汇总结果,以文字形式一一反馈至青年教师本人。反馈的内容十分明确:亮点是什么,优点在哪里,不足有哪些,具体建议又是什么。由于教学视导是纵向跟踪式的,很有推进力。教科室还要求每位成员根据视导中反馈的问题,撰写教学反思,让青年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4)活动实践,提高成长速度
为了加快“成长班”成长的速度,我们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有行政人员、教研组长组成的学科视导组视导活动共6次,有邀请专家听课诊断的跟踪听课活动共65次,有校内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和传帮带活动共计28次,有与昆山市实验小学、昆山柏庐实小等市区名校结对活动5次,青年教师读书会5次,教师基本功比赛5次、青年教师展示活动3次、每月一次“科研圆桌论坛”等。在这些活动中,15位青年教师尽情施展才华、发展才华,很快在全体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每位成员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了发展。
(5)专家引领,搭建成长平台
“成长班”的发展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帮助,有了先进的理念引领,才能让青年教师们在专业发展之路上走得更稳健、更自信。
我们每月邀请专家组成员来校听随堂课、参与备课组活动,手把手给予指导;并且利用专家的优势,组织“成长班”到市区,省内外听课学习;同时邀请一批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昆山市学科带头人来校带徒弟一对一地指导;邀请省特级教师首席专家徐锡林、苏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维元等一批专家来校作讲座,有效地拓展“成长班”青年教师的视野,强化了实践能力。
3.我们的成果
(1)初步建立了青年教师培养新模式
“成长班”成立一年来,我们广泛受到各位专家、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目前,已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师德建设为前提,以理论提升为先导,以优秀范例为榜样,以改革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岗位练兵为手段,以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为策略,以提高质量、撰写论文、展示优质录像汇报课为成果”的“成长班”特色培养模式,而且这种培养模式正被周边几所兄弟学校所关注,经验得到局部推广。
(2)促进了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年来,“成长班”15位青年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以下是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成长班”教育教学成果。
一批典型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成长班”的佼佼者。其中,周洁老师获昆山市评优课一等奖、昆山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陈琳老师两次获昆山市评优课二等奖;张明莹、顾文婷两位青年教师在昆山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并分别承担苏州市、昆山市公开课;张英老师获昆山市评优课二等奖,并获“镇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3)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成长班”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先后承办了“昆山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和“昆山市教师发展研讨活动”,学校15位青年教师在昆山市小学学科把握能力竞赛中,3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7人获三等奖,其中英语团队获市二等奖。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呈良性状态发展,其中有18位青年教师申请要加入“成长班”,学校发展态势良好,2013年在全市小学综合考评中被评为“进步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长班”,能否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虽然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如何进一步优化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虽然我们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有了一点创新做法,取得初步的成绩,但是如何让这种“成长班”模式更科学、更完善、更具实效性,是我们专家组、工作组一起研究的课题。
2.如何进一步打造“成长班”精神底色
在“成长班”建设中,我们侧重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的快速有效成长,其他方面虽有涉及,但着力不多,但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应是全方位的。2013年10月,我们在对15位青年教师问卷调查中,注意到了这样一些“细节”:有3位教师表示“有机会,可能重新选择”职业;感觉工作很累的有7位,占46.7%;表示“不断努力希望早点评上相应技术职称和骨干教师称号”的有13位,占86.7%;而把追求“政治进步”作为“目前最迫切愿望”的只有3位,仅占20%……所以,除教学业务之外,思想认识、政治觉悟乃至情感处理、心理疏导等方面也须列在“关注和指导”范畴内。
一节课获奖了,值得高兴。当青年教师沉浸在公开课成功后的喜悦中时,也要冷静地多自问一下:自己吸引学生的亲和力、引领课堂的驾驭力、钻研教材的理解力、改革创新的创造力真的提升发展了吗?自己能独立备出一节好课吗?自己的业务素质真的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了吗?自己是躺在圆满的抵达处,还是站在崭新的出发点?
公开课成功后,可做些什么?
一、从个人层面看
公开课的成功,只是“师傅引进门”,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还得“修行在个人”。有了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后,应该将公开课的成功作为“不断精进的加油的泵,敦促自己飞得更高的嘹亮的歌”。[1]
要仔细深刻地去研读教材,理清教材体系,掌握编排内容的意图、理解每一道例题、习题所要达成的目标。努力把教材看穿、看透,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让自己上起课来微言大义、发人深省,学生听起来轻松、嚼起来有味。
要用公开课的标准去要求平时的每一节常态课,把每一节课当做锤炼自己的契机,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要用心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哪些地方值得肯定,有没有失当的教学行为?怎样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课堂离“优质高效”的目标还有多远?努力让自己的反思从浅层走向深入,在反思中改善课堂教学、升华教育的智慧。
要与书为友、坚持阅读,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在他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2]。要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都应该有所涉猎,努力做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只有自己蓄起“光的海洋”,给学生的“那束火花”才能更灿烂耀眼。
自我加压、自我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蜕变”“化蝶”的过程,它很痛,需要我们有如琢如磨的精神去坚持,唯有这样,我们的成长才会获得凤凰涅槃般的重生,才会享受到自我实现带来的满足和幸福。
二、从学校层面看
1.构建专业成长体制,促进素养提升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是学校教育教学充满活力的保证,也是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培养出一个优秀教师不容易,要抓住青年教师经历公开课洗礼锻炼,含苞待放的时机,制订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案,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机制,帮助他们消除“小富即安”的思想。
譬如,制定青年教师三年、五年成长规划,成长规划在阅读教育专著、撰写读书笔记、参加继续教育、申报科研课题、发表教研论文、执教示范课等方面要有详细的说明。为杜绝“纸上谈兵”的现象发生,学校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成长规划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的督查。
制定“青蓝结对、培养新秀”实施方案,让青年教师在理解课标、解读教材、课堂指导、教学诊断等方面享受“单独辅导”的待遇。多往他们身上压担子,承担辅导培养更年轻教师的任务,在这过程中教学相长,助其提高。
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参加高端培训,提升教育理论、科研方法等方面的水平;让他们参加名师工作室的进修,通过名师的言传身教,感悟教学,加深对教学的理解,要求他们将培训成果展示辐射给其他教师。
学校通过构建促进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平台,帮助他们自加压力,从而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涌现新的动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发展上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突破。
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优化磨课模式
教师公开课的成功能给学校带来荣誉,但我觉得,要追求成功的结果,也要关注磨砺的过程。表象的成绩有时会掩盖住很多问题,造成教师虚假成长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能否充分信任老师,允许他们暂时的“铩羽而归”,能否耐心地给教师成长的时间,这很重要,将直接决定着磨课方式的改变。让青年教师在磨课过程中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将他们由听众、执行者,彻底变成主角。引领青年教师学会准确把握课标、深刻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法、分析成败得失,去收获透彻心肺的感悟,真实地成长。少一些一蹴而就,多一些循序渐进;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远景规划。
海明威说:我们必须不断否定自己,超越从前的自我。公开课的成功,带给了我们思考。真正的成功路遥远而艰辛,可能布满坎坷和荆棘。学校引领是外因,自我努力是根本。让我们耐住寂寞,守住内心,重整行装,在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路上奋斗不息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