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29 05:50: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数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数学论文

篇(1)

分类应该按同一标准进行,也就是每次分类不能使用几个不同的分类根据。例如:把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是按边分类的。但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种分类就不正确,此种分类既是按边分类也按角分类。

2.相斥性原则

分类后的每一个子项应具备互不相容的原则,也就是不能出现有一项既属于这一类又属于那一类。例如学校举行运动会,规定每个学生只能参加一项比赛,初一三班的6名同学报名参加200和400米的赛跑,其中有4人参加200米比赛,3人参加400米比赛,那么就有1人既参加200米又参加400米比赛,这道题目的分类就违背了相斥性原则。

3.完善性原则

分类应当完善,即划分后子项的总和应当与母项相等。如:有人把实数分为正实数和负实数两类,这个分类是不完善的,因为子项的总和小于母项。事实上实数中还包括零。

4.递进性原则

分类后的子项还可以继续再进一步分类,直到不能再分为止,层次分明。例如实数可以分为无理数和有理数,有理数还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又可以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我们在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认真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因素,进行讨论时要确定分类的标准,每一次分类只能按照一个标准来分,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另外还要逐一认真解答。

二、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概念分类

例如在学习完负数、有理数的概念后,针对于不同的标准,有理数有多种的分类方法,若按定义来分类有理数可以分为分数和整数,分数又可以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整数又可以分为正整数、负整数和零;若按正负来分类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正有理数又分为正整数、正分数,负有理数又分为负整数、负分数。

2.在解题方法上分类讨论

例如:解方程∣x+3∣+∣4-x∣=7解析:对于绝对值问题,往往要对绝对值符号内的内容分为正数、负数、零三种,在此方程中出现两个数的绝对值;∣x+3∣和∣4-x∣,∣x+3∣应分为x=-3,x<-3,x>-3;∣4-x∣应分为x=4,x<4,x>4,在数轴上可见该题应划分为三种情形:①x<-3,②-3≤x≤4,③x>4。解:①若x<-3,化简-(x+3)+4-x=7得x=-3,与x<-3矛盾,所以x<-3时方程无解。②若-3≤x≤4,原方程x+3+4-x=7恒成立,满足-3≤x≤4的一切实数x都是方程的解。③若x>4,化为x+3-(4-x)=7,得x=4,与x>4矛盾,所以x>4时无解。综上所述,原方程的解为满足-3≤x≤4。3.在几何中图形位置关系不确定的分类:例如:已知a的绝对值是b绝对值的3倍,且在数轴上a、b位于原点的同侧,两点之间的距离为16,求这两个数;若数轴上表示这两数的点位于原点两侧呢?分析:从题目中寻找关键的解题信息,“数轴上表示这两数的点位于原点的同侧”意味着甲乙两数符号相同。那么究竟是正数还是负数,我们应该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决这一问题。解:由题意得:∣a∣=3∣b∣,∣a-b∣=16

篇(2)

二、探究小结,联想创新

马克思说:“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学生只有通过探究问题,才能发展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在精心设疑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让他们去追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他们在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就会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见解,从而拓展了他们的学习思路,启动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圆的外心、内心”这一部分,学生通过探究小结,说出了外心的构成: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然后让学生积极展开联想,学生就会联想到几何中的两种线: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是外心,那角平分线交点会是内心吗?这样就培养了他们创造性的发展。还有讲四边形中点连线会构成什么图形时?让他们探究说出结论,继而发散思维,大胆联想,由封闭式常规性题目经过变式改造,学生会联想并探索出正方形各边中点连线是正方形、矩形各边中点连线是菱形、菱形各边中点连线是矩形,还可探索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连线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各边中点的连线是菱形,这样便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理解和掌握升华到了一个高度。联想是思维的翅膀,有效进行联想训练,有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思维生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三、总体归纳,深入反思

归纳是对学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反思是完成以上三个环节后,回过头再进行思考,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合。此环节我们可首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他们所学知识融为一体,然后放开手让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学会自己归纳、回顾与反思,要让学生“在归纳中学习,在学习中归纳”。这样便能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归纳反思习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归纳、反思所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教学知识的形成,一般都是有它的基础背景的。通过归纳反思、比较,有助于理解清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将知识系统化。

篇(3)

要化解数学学习抽象性所造成的学习困难,将抽象内容直观化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经过数学家的归纳概括抽象而成,教材中呈现的都是最终的结果,体现的是一种“冰冷的美丽”。数学教师的教学所要做的就应该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再次经历知识(包含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的形成,以此促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火热的思考”。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教师是首先给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如果将它们叠在一起它们就能重合,从而得出结论: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并没有对学生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有不利的影响,但学生失去一个了解图形能够重合的变化过程,即缺少了过程性体验,也不利于后续形成有效的“数学化”。如图1所示,使用超级画板软件制作的课件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对“平移”“旋转”“折叠”等变换过程的观察,学生“看”到两个图形能够重合。这里通过让图形自己说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总结来得到结论,往往要比观察静止图片的效果更好。此外,通过超级画板软件的直观演示,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全等图形的本质特征,并为今后学习全等图形的证明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应该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应”的思想。而“对应”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难以一步到位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图2是为介绍“对应”而设计的一个课件片段。教师点击动画按钮就可以使绿色的三角形慢慢移动到蓝色三角形的位置,从而在动态演示中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对应”。除了动画演示外,还可以通过拖动变量尺的滑条慢慢呈现变化过程,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分别从边、角等方面进行观察总结,进而思考得到结论。以此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让学生经历过程性体验的理念和要求。再比如,初一的学生在遇到判断“前面带负号的数一定是负数吗”这个问题时,由于在小学阶段遇到的主要是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中开始出现用字母表示数,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局限导致部分学生在判断时出错。为了化解这个学习的难点,数学教师可以使用超级画板制作“-a一定是负数吗”的课件,如图3所示。首先测量出数轴上的任意一点a的横坐标,修改测量文本的显示为红色的“a=”,然后作出数轴上与这个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a并测量其横坐标,再修改测量文本显示绿色的为“-a=”。当拖动红色的点a不断改变其值时,会发现a与-a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的意义,也让他们了解到a代表的数可能是正数、负数、零,应该分类考虑[2]。中学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且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该体现在每一堂课和每一个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中。在解决上面“前面带负号的数是负数”问题时就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是,学生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可能需要不断地深化。因此,课后还可将问题进行延伸,让学生自主探索a与1/a、a与2a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能力。中学数学里有些内容在过去是说不清的,如一张纸对折30次后有多厚?这个问题很多时候被用来让学生受到震撼,以此说明经验的局限性。但230具体有多大,许多人并不了解。实际上这个问题属于数学的指数增长问题,它的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指数的爆炸性增长。没有计算机工具,人们可以用估算的方式得到近似数,但是使用超级画板,中学数学中面对的一切计算问题就都不再是问题了。与此问题相关的是比较31000和10003的大小。图4所示是在超级画板中分别计算的31000和10003的结果。运算结果的呈现,学生可以立马从观察结果上领会“爆炸性”的意义,谁大谁小也显而易见。

2显示变化,消除疑惑

现实中,不仅是学生,一些中学数学教师也对数学中的一些问题心存疑惑。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的与教材的编写有关,如中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规定,弄清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另一方面,有些问题与数学教学的工具有关。如初中学习绘制二次函数图像时,为什么在描出五点后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如果利用直线段连接就无法做出二次函数的图形吗?由于二次函数图像是由无穷多个点组成的,而这无穷多个点组成的图像事实上是一条光滑的曲线抛物线,所以在五点作图时要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这里应该是先有“二次函数的图像是光滑的抛物线”,然后才有“用光滑曲线连接五个点”。传统教室里,教师用黑板、粉笔授课时用光滑曲线连接的合理性正在于此,而不是一个必须的规定。其实只要描点足够多,即使用直线段连接仍然可以做出二次函数的比较准确的图像。图5、图6所示课件可用来说明“用光滑曲线连接”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图5是在(-3,3)区间上描9个点后用直线段连接这些点作出的y=x2图6则是(-3,3)区间上描100个点后用直线段连接这些点作出的y=x2图像。从两个图像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描点数的多少对函数图像准确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哪怕是点之间用直线段连接,只要描点足够多,一样可以做出“准确”的二次函数图像,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函数图像实际上是点的集合”的认识。

篇(4)

二、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其中的关键是将实际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相关的数学知识,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例如,某图书馆需要一批书架,到市场购买是890元一件,图书馆自制是590元一件,但需要制作场地和制作设备,得知制作场地及设备的租赁费为5100元,问怎样获得这批书架图书馆最合算?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首先,将实际数学情景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正确设元.如例题,设图书馆需要书架x件,即得出:商场购买书架需要的支付金额为890x,制作书架需支付的金额为(590x+5100)元.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当890x=590x+5100时,图书馆用于购买书架和定制书架的支出相同,通过求解x=17(件).结合题意分析:当x=17时,两种方案的结果相同;当x>17时,购买支出的费用较高,就应考虑选择制作书架;当x<17时,购买支出的费用较低,那么选择购买就划算一些.在数学知识理论的支持下,图书馆所需的书架数量即使任意发生变化,我们也能得到最佳的定制方案,以确保书架购置成本的最低化.

三、巧建数形模式解决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模式在数学解题中非常关键,数形的结合往往能使一些困难问题简单化、复杂问题直观化.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代数问题与直观的几何图形结合起来进行求解.例如,20个同学去郊游,打算在湖中荡舟,每艘小船可坐4人,租金是40元,每艘大船可坐6人,价钱是50元,同学们怎样租船划算.对于该问题凭想象解决往往是不可靠的,有的同学认为,租2艘大船2艘小船,刚好坐满,不浪费是最划算的.有的同学认为租小船划算、便宜,到底怎样最合算,不是我们能够讨论出结果的,而应该用“数学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设租大船x艘,租小船y艘,求解:50x+40y的最小值.结合6x+4y≥20求解.首先分析得出3x+2y≥10(x,y都为整数)结合3x+2y=10的图形。

篇(5)

二、应用新型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数轴”一课时,我利用直观性教学原理,由三名学生到讲台来表演,(三人站在同一直线上),其中一人表示原点,另外两人左右移动,表示有理数的加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容易接受,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适时启发点拨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成效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居高临下的认识水平,深入浅出的讲解水平,更取决于教师把教材、教案这些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启导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三、创新教学中的小结

教学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完成一个学习内容或活动时,对知识及其他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纳入知识系统,形成数学文化的行为方式。开放性的小结,可以留下问题供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知识的同化。

(一)学生谈学习体会

1.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强调概念,总结定理、公式及解题的关键。如我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结果学生积极踊跃地总结,准确概括出了本节课的三个概念、一个公理。2.从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学生总结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所体现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如在《数轴》一课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数轴的定义,以及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3.从学习的方法角度,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问题中的常见形式、几何图形中的常见辅助线等等。如在《三角形》的学习时,学生能总结出已知角平分线,应做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以及“遇中线,加倍延”等等。4.从学习的感受和文化内涵角度,学习的感受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的数学建模。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待定系数法列出方程组,从而求出函数解析式。

篇(6)

这是一种应用甚广的基本方法,也是处理多元函数最值问题比较有效的方法。用配方法求最值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设法将问题通过变式配成若干个完全平方式之和的形式,然后根据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求解。例1:2x2+4xy+5y2-4x+2y-5可取得的最小值为多少?解:原式=(x+2y)2+(x-2)2+(y+1)2-10由此可知,当x=2,y=-1时,有最小值-10。例2:求函数y=5sinx+cos2x的最值。解:y=5sinx+1-2sin2x=-2(sinx-54)2+338,可知,取sinx=1,即当x=2kπ(k∈Z)时,ymax=-2×116+338=4,取sinx=-1,即当x=π+2kπ(k∈Z)时,ymin=-2×8116+338=-6。评注:用配方法求最值问题的依据是把问题转换成二次函数,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来求。在最后一步把数据代入配方得到的式子中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就是确定定义域的范围(如例2中对称轴是x=54而sinx的最大值为1)。这种方法适用于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或可转化为与二次函数有关的最值问题。

二、通过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均值定理构成的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应当关注如下的预备知识。二元均值不等式:a+b2≥姨ab(a>0,b>0,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三元均值不等式:a+b+c3≥abc3姨,(a>0,b>0,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n元均值不等式:a1+a2+…+ann≥a1a2…ann姨(a1>0,a2>0,…,an>0,当且仅当a1=a2=…=an时取不等号)。同时,在运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函数解析式中各项均为正数。2.函数的解析式中含有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有一个定值。3.含变数的各项均相等时才能取得最值。例3:求函数y=ax2+x+1x+1(x>-1且a>0)的最小值.解:y=ax2+x+1x+1=ax+ax+1+(1-a)=a(1+x)+ax+1+1-2a≥2a(x+1)ax+1姨+1-2a=1,当且仅当a(x+1)=ax+1,即x=0时等号成立,所以y的最小值为1满足其等号成立的条件,若不满足则改用其他方法,如单调性。

三、通过数形结合法求最值

数形结合法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的主要思路是代数和几何思想的完美结合。通常是在解决代数问题时,纯代数方法有时很难达到目的,这时把几何的思想渗透进来,往往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例4:若a、b是小于1的正数,证明:a2+b2姨+(1-a)2+b2姨+a2+(1-b2姨)+(1-a)2+(1-b)2姨≥2姨2证明:作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分别在AB、CD上取AE=a,AG=b,过E、G作EF∥AD,GH∥AB,交DC于F,BC于H,EF与GH交于O,连结OA、OB、OC、OD、BD、AC.OA=a2+b2姨,OB=(1-a)2+b2姨,OC=(1-a)2+(1-b)2姨,OD=a2+(1-b2姨).而OA+OC≥AC,OB+OD≥BD.即a2+b2姨+(1-a)2+(1-b)2姨≥姨2,(1-a)2+b2姨+a2+(1-b2姨)≥姨2.故a2+b2姨+(1-a)2+b2姨+a2+(1-b)2姨+(1-a)2+(1-b)2姨≥2姨2.评注:所有数形结合就是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应用范围在于用纯粹的代数思想很难解决的代数问题时,可借助相关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性质能有助于我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四、利用函数单调性求最值

先判明函数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而后依据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1.对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的函数,若定义域的闭区间,如x∈[m,n],则f(m)与f(n)中较大者为最大值,较小者为最小值。2.求二次函数f(x)=ax2+bx+c在[m,n]上的最值时,先判定对称轴x=-b2a是否属于[m,n],若x=-b2a∈[m,n],则f(m)、f(n)与f(-b2a)中较大者是最大值,较小者是最小值,若x=-b2a埸[m,n]则f(m)与f(n)中较大者为最大值,较小者为最小值;若二次函数f(x)=ax2+bx+c的定义域为R,当a>0时,有最小值ymin=4ac-b24a.当a<0时,有最大值ymax=4ac-b24a.例5:已知函数f(x)定义域为R,为对任意x1,x2∈R的都有f(x1+x2)=f(x1)+f(x2),且x>0时f(x)<0,f(1)=-2,试判断f(x)在区间[-3,3]上是否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果有,试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解:令x1=x2=0,则f(0)=f(0)+f(0),f(0)=0.令x1=x,x2=-x,则f(x)+f(-x)=f(0)=0,f(x)=-f(-x),f(x)为奇函数。设x1,x2∈R,且x1<x2,则x2-x1>0,f(x2)-f(x1)=f(x2)+f(-x1)=f(x2-x1)<0,f(x2)<f(x1),f(x)在R上为减函数。又f(1)=-2,f(3)=f(1+2)=f(1)+f(2)=3f(1)=-6,f(-3)=-f(3)=6,又f(x)在[-3,3]上为减函数,故当x=-3时,f(x)max=f(-3)6,当x=3时,f(x)min=f(3)=-6.评注: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是求最值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是必须先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各区间的增减性。如y=f(x)+kf(x)或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不能奏效时,往往考虑用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单调性法主要是指定义法和导数法,其中以导数法用得最多,主要用于求三次多项式函数的最值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优化问题。

五、利用判别式求最值

这是一种在求分式最值、分子分母含有二次项并且能把函数化成一元二次函数形式的方法。在平常教学中应用颇为广泛,学生也易掌握。若函数y=f(x)可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关于x的二次方程,a(y)x2+b(y)x+c(y)=0.在a(y)≠0时,由于x、y为实数,必须有Δ=[b(y)]2-4a(y)c(y)≥0,由此求出y的所在范围确定函数最值。例6:已知函数y=x2-xx2-x+1求其最值。分析:从整体函数看,其自变量为x是二次函数,通过yx2-yx+y=x2-x进而有(y-1)x2+(1-y)x+y=0。因x∈R,然后运用到“Δ”求y的取值从而达到解题目的。解:由y=x2-xx2-x+1得(y-1)x2+(1-y)x+y=0.y=1时x无解,必须使得Δ=(1-y)2-4y(y-1)≥0,-13≤y≤1.y≠1,y最小值等于-13.评注:判别式法主要适用于可化为关于x的二次方程的函数,当x的范围是R时,仅考虑Δ即可,当x的范围非R时,还需要结合图形另解不等式,不能扩大y的取值范围。

六、利用换元法求最值

所谓换元就是变量替换,是指把一个数学式子中的某一些以另一些与此相关的量去替代,从而使该数学式子变得较为简单或易于解决的化归过程,其实质是数集到数集的映射化归。主要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两种,用换元时要特别注意中间变量的取值范围。1.数学式换元。例7:求9(x2-x+1x2+x+1)2+5(x∈R)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令:x2-x+1x2+x+1=y,去分母得(y-1)x2+(y+1)x+(y-1)=0,而x∈R,因此该方程的判别式Δ≥0,即(y+1)2-4(y-1)2≥0.解得13≤y≤3.在z=9y2+5中,其函数是增函数,所以当y=13时,函数有最小值6,当y=3时,函数有最大值86。例8:求y=姨x+2+12x+8(x>-2)的最大值。分析:此题为含根号的分式函数,不能直接运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考虑分子常数化,变形后对分母用均值不等式。解:设姨x+2=t,则x=t2-2,故y=12•t+1(t+1)2-2(t+1)+3=12•1(t+1)+3t+1-2≤12•12姨3-2=姨3+18,当且仅当t+1=3t+1且t>0,即t=姨3-1,x=2-2姨3时,等号成立,即所求的最大值为姨3+18.2.三角换元。三角函数中的求最值问题因其注重数学知识间的交叉、渗透,解法灵活多变,突出对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的考察,历来都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常常由于个别环节上的疏漏而导致失误丢分。下面通过对典型错解例题的剖析,揭示题型规律,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例9:已知a2+b2≤2,c2+d2≤4,求ac+bd的最大值。分析:若这道题直接运用不等式进行解题可能会产生错解,因为2ac≤a2+c2,2bd≤b2+d2,所以ac+bd≤a2+b2+c2+d22=3但其中取等号的条件a=c,b=d才能成立。于是得到a2+b2=c2+d2,与已知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用三角函数替代得到a=姨2cosα,b=姨2sinα,c=2cosβ,d=2sinβ,代入原式得到一道简单的三角函数题。解:设a=姨2cosα,b=姨2sinα,c=2cosβ,d=2sinβ,则ac+bd=2姨2(cosαcosβ+sinαsinβ)=2姨2cos(α-β)≤2姨2,当且仅当cos(α-β)=1时,即(a=b=1,c=d=姨2或a=b=-1,c=d=-姨2成立时取等号),ac+bd的最大值为2姨2.评注:换元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甚至涉及到多步换元或多种换元相互运用,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怎样变换,其变换的取值范围都不能改变。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复杂的式子简单化,利于我们求解。

篇(7)

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科技比拼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从实质上讲,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家实力上的竞争,更是涉及到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国家实力只是暂时的,而创造性人才所带来的财富却是长远的。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就是缘于我国的创造能力较发达国家相对更弱。只有从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才能实现我国的崛起。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要求

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创造力便是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统一,这两者缺一不可。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在中学乃至于小学阶段就将创造性思维培养成形,才能够在日后成长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受益于每个学生的教育改革。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要求。

3.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我国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缺乏全面型和创新性人才。目前我国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如何在社会立足已经成为众多学生的难题。唯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身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实现突破。提高就业率首先就要提高人才综合素质,这对于个人和企业乃至社会都是一件百益而无一害的事。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4.数学是思维的学科,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据地

在中学阶段,唯有数学是真真正正能够锻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就需要进行大脑的不断运转,思维的不断跳跃。正是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才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据地。正如有学者所说,数学也就是思维的体操,以思维带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老师来讲更易转换,对于学生而言更易于接受。因此,在数学课堂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再合适不过了。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树立创造性教学的新观念

我国的教育自孔子而兴起,孔子就注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这些观念在今天仍不过时。与此同时,作为新世纪的老师,需要着重注意师生关系的转换。长久以来,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教与学的关系,更直接的可以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是正确与否的评判者,也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然而,学生往往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动之中丧失点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创造性教学的新观念,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没有了限制与扼杀,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大放异彩。

2.注重教学方法多样性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法。分组学习,竞赛学习,讨论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既能避免学生对于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倦怠,还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气氛轻松的环境中,往往更容易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在讨论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之间的讨论,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势必能够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们对于数学的探索欲望便加深了,进而对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3.在应用中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教学离不开应用。应用教学是数学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题,也是数学的魅力之所在。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生活的应用中发挥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便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数学的应用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贴近于应用的目的,也是高效的培养方法。例如将拱桥和抛物线联系起来,将购物与最佳方案类型的题目联系起来,开放型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们发挥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篇(8)

二、培养学生承受困难的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决定一个人能否出于成功往往不在于他们平时能考多少分,而是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数学的抽象化使得它不像学习别的课程那么直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是就是这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学生毅力和耐力的一种磨练,在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碰不到一点挫折,这样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困难时不退缩、不回避的态度。

三、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数学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甚至还涉及技术、经济建设乃至社会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数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科学正朝着广泛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仍然使人堪忧,数学竞赛、奥数等一些竞赛性质的数学参与方式的出现,使得数学教育的功利性和急于求成性暴漏在人们眼前。这样会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能拿到高分和参加竞赛获得好名次的假象。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只体现了数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内容,而忽视了后面两个同时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篇(9)

(一)创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无论老师讲得多再理,分析得多贴切,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无法让学生完全领略这堂课的知识。我是怎样来活跃课堂的呢?例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我从古代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三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汽车、火车、货车及至豪华轿车,找到很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去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不论是哪一个年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为什么车轮都是一成不变的圆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提了起来,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纷纷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分享,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性质和心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1]

(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积极主动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生活的一种语言,也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数学来源来生活,更应用于生活。例如,我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我设计了下面的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180M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货车在公路上行驶,已知货车行驶时周围100M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1)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货车噪音的影响?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学生,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这样一来,让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又让学生感受到货车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对人们的危害,培养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也让数学教学收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拓展生活实践,打造数学知识的运用平台

认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这就是说,人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但又并不是完全受社会关系的摆布的被动生存物,他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使社会环境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就没有社会历史。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应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人独创的自由的发展”,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自由个性”。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人。同志也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肯定了主动性和能动性,主张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要服务于生活,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让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生活化、兴趣化、具体化。用生活中的实践来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的实践中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自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出现数学的身影,只要你留意,她就会出现在你身边。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秘利润的核算、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的安排等,随时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的知道数学知识的应用能更好的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与我们的人类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更有效地进行表达与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有效的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知识的乐趣,就会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二、注重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数学语言,交流各自的认识和体会,讨论大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相相互提问、答问、论述、证明和反驳,从而在交流中不断探究,在探究中不断创新。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没有交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探究创新与提高能力都将成为空谈。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能把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我设计了这几个小活动:1.实践观察,认识等腰三角形。让学生从折纸、剪纸中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基础概念,感知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从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中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并填表,填完表同组互相探讨。3.作业反馈。当堂作业,巩固知识,当堂小组交换批改,然后班级交流。可以看出这三个教学步骤都是由小活动组成的,而每个活动都是由学生们的自动和互动来完成的,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4]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生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可以领悟到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大家相互合作交流,才能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学习。

三、提倡民主,积极发言

数学课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都有一个对与错的过程,在学习中出现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活跃的课程,对数学中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解法。而每一位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他的思考方式也不尽相同,必然导致解法上会存在差异,甚至于有的学生的解法比老师的都还要精辟。可见在教学中应提倡民主,鼓励有不同意见。独立思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对进一步张扬学生的主体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具体来说应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呢?1.鼓励讨论、辩论,遇到学习上有争议性的问题,都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应该让学生对此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在学生的讨论或辩论中得出答案,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解决了问题的自豪感,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愉快的。2.错也是一种美,鼓励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多发言,不要因为答错了而对学生全盘否定,否则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而教师则应该恰当给答错了的学生以必要的表扬,引出了为什么答错了的争议,再从争议上去思索正确的答案,通过同学们积极的发言带动了课堂气氛,即便他回答错了也不会觉得尴尬。气氛被带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带动了。3.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对学生的创新解题进行鼓励是凸显学生主体性很关键的一点。特别是学生的思路比老师的还要好的时候,更应该大力的表扬,证明学生已经会学数学这门课程,也让学生能永远对数学这门学科保持积极的心态。

篇(10)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本文从数学思维的特征,品质出发.结合中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探讨了中学数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因而数学思维有其自己的特征.

第一,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数学思维活动是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其中包括直觉、归纳、猜测、类比联想、合情推理、观念更新、顿悟技巧等方面,微观上,要求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要求严格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要言必有据,步步为营,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的数学理论.任河一项新的数学发明.只靠严谨的逻辑演绎是推不出来的.必须加上生动的思维创造.诸如特殊化一般化.归纳、类比、顿悟等等。一旦有了新的想法.采取了新的策略.掌握了新的技巧.通过反复深入地提出猜想.加以修正.不断完善.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数学理论。也可以说.数学思维过程总是似真推理与逻辑推理相互交织的过程。似真推理起着为逻辑思维探路.定向的作用.可以用来帮助在数学领域中发现新命题.提出可能的结论.找到解题的途径与方法等。其中.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更是两种重要的策略推理形式;而逻辑推理则是似真推理的延续和补充.由似真推理所获得的结论.往往需要借助逻辑推理作进一步的论证、证实。因此.数学思维只有将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考虑问题,从多种途径去求得解答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特点是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命题推广、升维策略、降维策略等都于这方面的反映。聚合思维是以“集中”为特点的一种思维.其特点是具有指向性、比较性、程性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思维也是常常被交替使用的。在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为了探查解题思路.人们总是要将思维触角伸向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各种可能的解模式.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设法找到具体的思路.在探测思路的过程中.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集中注意力初中数学论文,集中攻击目标,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发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弄清数学思维品质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我们认为数学思维品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转向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进行丰富的联想,对问题进行等价转换,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及时地调整思维过程。

第二,思维的批判性。它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盲目服从,对于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的东西,也要谋求改善,包括修正、改进自己原有的工作,事实上,数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思维的严谨性。它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准确、有根有据。在思维过程中,善于运用直观的启迪,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注重运用类比、猜想、但不轻信类比,猜想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要挖掘其中隐含的不易被察觉的条件:运用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在概念数学中初中数学论文,要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仔细区分相近或易混的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在解决问题时,要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重不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第四、思维的广阔性。它是指思维的视野开阔,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洞察。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从多方面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等等。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大城市.那么它间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路.正好表现出数学思维发展和应用的广阔性。

第五、思维的深刻性。它是指数学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深刻程度.是抽象慨括能力的重要标志.它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它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入门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六、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思维速度与效率的标志.它以思维的合理性为基础.所谓合理性.主要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简明.单刀直入,不走弯路,?辣荃杈叮快速获?.它往往是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的派生物。

第七、思维的独创性。它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善于对知识、经验从思维方法的高度上进行概括,灵活迁移.重新组合,在更高的层次上作移植与杂交.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具有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出奇制胜,异峰突起,独树一帜等特点。

以上,我们列举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素材.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第一、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逻辑初中数学论文,都是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结论,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加大练习量,搞“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其中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出发.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直觉、想象、合情推理、猜测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数学教育就不仅仅是赋予给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发现性思维”。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思维品质教育的最优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渗透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但中心环节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主要是揭示和建二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建立新知识同个体的新的感知的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通常指的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与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些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思维过程,为了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意向.弓i_起动机。思维处问题起初中数学论文,善于恰到好处地建立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开启思维之门其次.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科学认识中有重大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概念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忽视概念形成过程以图省事的做法是实在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归结为.“引进一酝酿一建立一巩固一发展”这样五个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数学教学中的结i仑通常是通过归纳、类似、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索的,我们要善于发现隐含于教材内容中的思维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数学结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译法,映射法(尤其是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反证法,同一法等等。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广泛的具体等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包括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期望、抱负水平等。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且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程:不仅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制约着数学能力的发展和优秀数学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在数学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美的追求.自身顽强的毅力分不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史料的教育因素.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辩证因素.困难因素.以及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大胆探索鼓励学生不断迫求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等.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杜,1991年11月。

[2]王仲眷。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杜,1989年11月;

[3]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M]. 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6月

上一篇: 教师三年成长规划 下一篇: 热力学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