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5 15:03: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戏剧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戏剧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10-0046-03

幼儿园如何开展戏剧教育活动?挪威幼教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有较成熟的看法。本文将从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两方面介绍戏剧教育在挪威开展的情况,以供中国读者参考。

一、挪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戏剧教育

在挪威,指导师范院校进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有两个,即《幼儿师范教育三年教学大纲(2003年)》(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任务纲要(2006年)》(以下简称“《纲要》”)。《大纲》的重点在于规范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内容。《纲要》则是对幼儿园工作内容的规定,体现了挪威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幼儿园是大多数幼教专业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因此这些师范生必须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熟悉政府对幼儿园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和期望。

《大纲》规定了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目的。戏剧是一门艺术。在西方文化中,最自发的戏剧形式就是儿童的游戏。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后,如果具备相关的戏剧知识,就有可能找出儿童游戏中带有戏剧性的因素和结构,继而利用自己的戏剧知识为儿童的游戏提供支持。戏剧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师范生提高戏剧表演的技巧和能力以及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相关能力,使他们以后能够在幼儿园中开展高质量的戏剧教学活动。可见,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师范生在戏剧表演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二是使师范生具有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提高戏剧表演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方面,《大纲》指出应该让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戏剧知识,了解戏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儿童的日常生活事件等变成戏剧教学活动的素材,将戏剧更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等等。在提高师范生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能力方面,《大纲》指出应该使师范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组织开展戏剧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能够正确使用肢体和口头语言,使戏剧教学适应儿童的文化、语言以及其他需要,能与儿童一起利用游戏和即兴发挥等方式来丰富戏剧教学活动。

《大纲》也对师范生的互动和反思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在踏上教师岗位时能够评估和分析儿童戏剧,理解戏剧和戏剧游戏在促进多元文化发展、提高儿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能够反思戏剧教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并且能做到因材施教,注意与幼儿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密切合作。

具体地说,在挪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除了学习戏剧相关知识外,戏剧教育课程还包括三个重要项目,分别是表演一台话剧或音乐剧、表演和反思“一个奇怪的人”以及开展戏剧教学活动。

第一个项目由4~5个师范生组成一个小组,为一群特定儿童排练一部长约10分钟的话剧或音乐剧。这样做的目的是检验师范生的戏剧知识和能力。小组成员要负责全部的工作,包括撰写剧本、演出、舞台和服装设计等。教师要为师范生提供指导,比如建议师范生多使用身体语言,而不是使用对白,以减轻台词设计的压力;鼓励师范生使用简单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舞台设计,以免他们将许多时间花费在舞台设计上,等等。

第二个项目是根据挪威戏剧教育家Kari Mjaaland Heggstad的研究确定的。每个师范生都要到幼儿园里为儿童表演“一个奇怪的人”。“一个奇怪的人”将突然出现在幼儿园里,向儿童提出各种问题,要求儿童思考,目的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孩子们遇到了一个和他们平时接触到的不同的成人,这让孩子们感到好奇,促使孩子们以新的方式来观察、倾听和感受世界。”〔1〕“奇怪的人”向儿童提出问题,但不限定答案。“正是这一点激动人心。这一角色是崭新的,并以不同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他知道幼儿园教师不知道的事情。”〔2〕扮演“奇怪的人”,这是对师范生在表演方面的重要训练。在扮演完“奇怪的人”后,师范生必须反思他们在扮演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反思是师范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第三个项目是开展戏剧教学活动。师范生要在为期5周的幼儿园实习期间完成这项工作。这也是一个小组项目。在开展戏剧教学活动时,师范生往往选择一种被称做“体验戏剧”的工作方式。“体验戏剧”是指围绕某一特定的材料或主题,设置若干场景,使用不同的技巧,以不同的方式来表演。〔3〕其中一个重要要求是师范生必须参与其中扮演角色,与儿童一起表演。〔4〕教师可以挑战儿童,为儿童带来灵感和动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在学业评估方面,以上各个项目均是评估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师范生的自我反思,包括反思个人实习期间的经历、开展戏剧教学活动的经验、扮演“一个奇怪的人”的经验等。多年来,挪威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工作者尝试了不同的评估方式,力图将师范生的学业成绩与实践和对实践的思考挂钩。目前这种尝试还在继续,尚未确定一种统一、恰当、有效的评估方式。

二、幼儿园中的戏剧教学活动

《纲要》没有单独提及戏剧,而是将戏剧与艺术、文化和交流合并在一起,也涉及到其他艺术形式,如视觉艺术、手工、音乐、舞蹈、文学、电影、建筑和设计等。《纲要》强调幼儿园要让儿童有机会充分体验艺术和文化,并能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通过欣赏丰富的艺术、文化和美好的事物,让孩子们得到感受、经历、试验、创新、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在这里,戏剧指的是观看戏剧和舞蹈表演,也指参加戏剧和舞蹈活动。

《纲要》明确规定,通过与艺术、文化和美好事物的接触,幼儿园应该使儿童:增强倾听的能力,通过对文化、艺术和美好事物的接触和反思来表达自己;增强自我认知和个体表达能力;发挥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创造热情;提高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学习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初步掌握关于艺术工具、技巧和形式的基础知识,能更好地使用音乐、歌曲、舞蹈和戏剧来表达自我,等等。为此,《纲要》列出了许多对于幼儿园专业工作者的要求,如教师必须创造足够的空间,使成人和儿童都有可能享受和进行艺术活动;教师应该对艺术、文化和儿童游戏之间的联系有明确的认识,并保证为儿童开展有创意的游戏提供足够的支持,如提供戏剧扮演需要的服装等;教师还必须确保儿童有机会体验本国和其他国家的艺术和文化,如观看各种戏剧演出等。

在戏剧方面,要实现《纲要》的目标,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儿童有机会感受戏剧艺术和接触戏剧艺术家。幼儿园的儿童是否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取决于他们的居住地。挪威7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里往往有固定的剧院。一些较大的城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这些民间剧团有时可能会到小城市进行巡回演出。此外,挪威还有国家剧院,即“整个国家的剧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国家的剧团”一直在挪威全国巡回演出,为成年人和儿童表演戏剧。这都为儿童提供了观看戏剧演出的机会。

2003年,挪威议会颁布了第38号文件《文化书包》,目的是丰富挪威所有在校儿童的艺术和文化知识水平,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各种艺术和文化。随着《文化书包》的颁布,卑尔根市政府在2006年发起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活动――“文化背包”。该项目以学前儿童为目标,组织10所试点幼儿园成立“艺术银行”。感兴趣的艺术家可以把适合幼儿园儿童的艺术项目存放在“艺术银行”里,供儿童欣赏。自成立以来,“文化背包”效果显著,有可能会被推广到挪威全国。

在师范学习中要完成的三个项目对教师在幼儿园工作时开展戏剧教学实践很有帮助。教师可以带领儿童走出幼儿园去看专业的戏剧演出,也可以请演员到幼儿园表演戏剧,或者组织幼儿园工作人员自己排练戏剧,还可以组织儿童和成年人一起排练。如果儿童愿意,也可以表演给其他儿童或者家长看。由儿童参演的剧目一般为短剧,以儿童熟悉的故事或童话为主,有时也可以以一首诗、一个道具、一张图片或类似的物品为主题。排练通常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而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台词。通常做法是成年人说旁白,儿童进行表演。当然,儿童如果愿意,也可以说一些台词。

《纲要》指出,戏剧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儿童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同时戏剧也是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挪威,幼儿园戏剧教学一般是生成性的,没有事先的计划。许多教师对是否应该主动开展戏剧教学活动仍然持模棱两可的态度。教师应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参与儿童的戏剧游戏,这一问题尚在讨论之中。挪威的幼儿园很少强调开展正规的戏剧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挪威的相关法规中强调应该充分尊重儿童游戏的自主性。然而,在了解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学前教育后,挪威幼教工作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初步掌握有关艺术工具、技巧和形式的基础知识。有计划地开展戏剧教学活动与尊重儿童的游戏自主性并不矛盾。教师应该利用合理方式,让儿童接触戏剧,在表达自我、创造自我时自如地运用戏剧形式。这是挪威幼教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2〕〔3〕KARI MJAALAND HEGGSTAD .7 veier til drama〔M〕.Bergen: Fagbokforlaget,2003:127,127,74.

〔4〕BRAANAAS NILS. Dramapedagogisk teori og historie〔M〕.Trondheim:Tapir Akademisk Forlag,2008:261.

Drama Education in Norway

Siv Φdemotland

篇(2)

近些年,随着演艺事业的大热,戏剧教育业迎来了艺术专业的极快发展,大批的学生进入许多艺术院校学习戏剧影视。何种教学模式最适合当前高校戏剧教学,才能使戏剧教学卓有成效?这是众多戏剧教育工作者所关心和考虑的问题。

1、情景型戏剧教学

就我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和传承来看,几乎大多数是通过一代代模仿和学习而薪火相传下来,千百年的表演技艺并没有因为时间而失传,最主要归功于戏剧的具象表现形式和师徒式的教导与传承。因此,高校在进行戏剧教学时,首先要回归最原始的教学方法,就是创设情境,进行模仿。而要想真正地达到情景化效果,则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俗话说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是智慧的源泉。在戏剧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怎样的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或者再现经典戏剧的场景,以此来来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语言、角色以及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

2、讲赏型戏剧教学

戏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丰富人类精神生活,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价值主要建立人们对戏剧的欣赏水平之上。在进行戏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抓住戏剧的可欣赏性这一特征。现在高校的戏剧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尴尬情况:教师课上滔滔不绝,学生课下丈二和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以课上理论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赏析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掌握了诸多戏剧教学的专业术语、概念、定义等,却始终停留在戏剧“门道”之外,无法达到能赏能春泥唱,能听能讲的程度。因此,教师在讲授戏剧相关专业知识时,可结合经典戏剧赏析,来达到讲赏结合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感性地理解理论,并成功地将理论内化,提高自身艺术鉴赏能力。

3、编演型戏剧教学

以上两点主要停留在如何有效地学习戏剧,而演编型戏剧教学模式则注重于实践方面。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能够自主地进行剧本创作,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师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所提倡鼓励的。原创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但如果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只会盲目地、贸然地进入原创的领域只会让学生的作品越来越像小品,很难称得上真正的戏剧作品。因此,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这种冒进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先教导学生学会赏析戏剧,然后指导其对戏剧作品进行改编。比如可以通过抽取经典剧作的某些片段进行简写,删除掉一些人物和情节设定,用最简单的场景和最适合的人数进行实地表演。甚至有些戏剧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现代因素,使其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通过不断地“改编———演练”,培养学生剧本创作的基本能力。等到学生改编剧本的能力成熟之后,再让其尝试创作一些戏剧作品,这样才有可能出现精品、高质的剧作。

篇(3)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起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可见西方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美国儿童戏剧学者麦凯瑟林进一步强调创造性戏剧是通过戏剧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即关注儿童在戏剧中面临各种矛盾、冲突、问题时的应变能力。比如在一次“冬天里的小鸟”的创造性戏剧主题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只受伤的小鸟遇到了自私的树和友好的树,由儿童设想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情节,装扮成受伤小鸟的儿童面对伤痛、寒冷、饥饿,想办法寻找帮助,而面对受伤小鸟的大树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戏剧正是通过儿童在戏剧扮演中尝试各种解决办法,促使儿童在“演戏”中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和问题,从而丰富了儿童的各种经验。因此,创造性戏剧的教育目的不是戏剧作品的创造,而是通过戏剧来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治疗戏剧在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出现,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戏剧的心理治疗价值,尤其对有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维也纳的莫利诺博士用戏剧来做儿童的心理疏导手段。他让儿童玩一种“即兴戏剧”的游戏,先确定一个故事,比如格林童话的“小红帽”,让孩子们各自扮演一个角色,他们不必背台词,而是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揣摸角色的心理,自己创作对白;指导者可以随时为其做些提示或引导,并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心理分析,莫利诺博士发现,对许多孩子来说,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加,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会越来越平和,胆小紧张的孩子则变得越来越勇敢了,并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宣泄。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篇(4)

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运用,需要从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以及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等层面着手,发挥出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使教育戏剧成为基础教育开展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教育戏剧概述

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领会和把握,更多地依赖于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使得这种教育形式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的能动性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育戏剧模式下,学生不再觉得知识枯燥乏味,而是能够通过戏剧表演、戏剧角色的理解等方式,将思维拓展延伸至更广泛的教育内容中,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

(一)强化学生表现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并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老师的身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不足,使得基础教育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将课程学习当作是一种任务、一种压力,难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表现意识和积极性。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天性使然,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需求,而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这种天性进行了压制,使得学生在表现能力的发展上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运用教育戏剧,能够对原有的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通过运用教育戏剧,学生爱表现的天性有了一个发泄口,而且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1]。在教育戏剧模式下,能够构建起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沟通关系,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强化,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的鼓励,让学生将内心想法、思想情绪等有效表达出来,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在运用教育戏剧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角色互动,学生通过台词、旁白、动作等,可以形成良好的表现力,从而实现基础教育中素质培养的目标。(二)强化学生自学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生能力的强化,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终身能力,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有着重要价值。教育戏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有效的自学能力提升渠道,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环境。学生通过戏剧演绎,可以深化对课本中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更全面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2]。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参与者,能够从实践的层面将理论知识进行解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僵化局面。(三)强化学生内在动机。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便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意识和驱动力,使得基础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和压力。教育戏剧以其独特的知识传递形式,让学生更愿意去接受和参与,从而将书本知识传递转变为一种参与性的探究,这种教育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戏剧,形成对知识的准确认知。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知识传递不再是老师的要求和强迫,而是通过教育戏剧这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关注,使学生主动去了解戏剧中的相关知识内容,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学生自发、主动学习的前提[3]。学生在教育戏剧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愿意畅游于教育戏剧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通过戏剧角色的演绎等方式,将知识融入戏剧表演中,形成了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教育戏剧在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应用,需要有科学明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教育戏剧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其实施的宗旨是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育戏剧的落实上,不能本末倒置。教育戏剧的实践理念51和原则,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内实施。在教育戏剧的运用上,要注重教育的主体性,教育戏剧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避免对正式授课造成影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设计,让学生基于教育戏剧的参与,增强对课程知识的探究意识。例如,在教育戏剧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导入环节。课前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教育戏剧的演绎。这样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后续的正式授课中,并且学生在教育戏剧演绎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角色、情节等方面的疑惑,也可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得到解答。教育戏剧的开展,要尊重基础教育的目标,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除了在课前导入中运用教育戏剧外,也可以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进行运用,运用教育戏剧来解释知识难点和重点[4]。在课后,可以运用教育戏剧进行知识复习和巩固。基础教育中的各科教师,都可以通过教育戏剧的有效融合来制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发挥教育戏剧的教育价值。(二)构建教育戏剧的实践队伍。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当中的实践,需要一支具有戏剧认知和教育素养的队伍作为基础。在教育戏剧运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构建与培养。在对教师队伍进行知识和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当将教育戏剧作为一个重点去落实。通过定期组织各科教师进行集训,将教育戏剧的理念和实践知识进行传递,让各科教师对教育戏剧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能够将教育戏剧更好地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5]。戏剧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与各地方戏剧院校进行合作,委派教师去进修学习,使教师的戏剧素养得以提升,为教育戏剧的实践运用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教育与戏剧的全面结合。(三)创新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最终要从教育方法上予以体现。教育戏剧的形式是戏剧,但核心是教育,因此在基础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效果来综合考虑教育戏剧的应用方式。由于不同的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有所差异,所以在实践教育戏剧的过程中,也要进行方式方法上的积极探索,使教育戏剧能够与基础教学科目相一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去领会知识的内涵。1.教育戏剧在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英语知识属于一种外来知识体系,学生往往没有运用英语的环境,因而使得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难以掌握。在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将单词、短语和语法等相关知识的记忆作为英语教育的重点,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背诵中容易对英语产生逆反心理。这种英语教育模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应用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6]。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改编成为戏剧内容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课文,还能有效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用英语进行沟通互动。2.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将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基础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语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情感、思路和故事的脉络等,并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将语文课文背后的深刻内涵呈现出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编排来完成教育戏剧的运用。如《景阳冈》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武松”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教育戏剧来进行全面的塑造[7]。学生在演绎和观看的过程中,会对课文有更加清晰的体会。从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角度出发来勾画出武松的形象,与整个《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不谋而合,可以结合教育戏剧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深度揣摩,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得以明显提升。3.教育戏剧在政治课程中的应用。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提出,基础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成效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将教育戏剧融入政治课程中,能够通过戏剧形式反映出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意识等,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8]。例如,对于现代教育过程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情况,就可以编排教育戏剧,让学生通过排练和演绎来强化对这种行为的反思。学生通过教育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从自身感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纠正错误行为,使政治教育的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四、结束语

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空间非常广阔,很多的课程当中都能够落实教育戏剧。在教育戏剧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育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从教学效果出发,探索教育戏剧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黄莉君.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乔真.当下小学教育阶段教育戏剧的发展现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56):261-262.

[3]张颖莉,赵艳.中国戏剧教育研究现状——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7年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5):15-21.

[4]马凯.以课本剧为载体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冯灵洁.教育戏剧:小学价值教育的一种途径[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陈晨.教育戏剧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篇(5)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0-01

一、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教育

教育的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戏剧艺术。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下教育的目标。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素质教育尊重人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性,注重人的智慧潜能的开发,注重人的健全个性的形成,其目标在于“立人”。这里的人,指的是是完满、富有创造力、丰富的人,而不是马尔库塞口中的“机械人”和“单面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有用的机器”,而是造就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懂得真善美、富有创造力的人。

忽视学生情感发展而过分注重学生理智发展的倾向,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仅把教育对象――人的发展理解为理智的成熟。这个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全面发展的内涵中应该包含理智与情感或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理智成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学生发展唯一的方面,因为,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多向的发散,情感、感知、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全面的发展。片面的只注重理智的开发、培养也会使人的心灵丧失平衡,心灵走向荒芜。实际上,这种培养模式已经“颇见成效”,社会上一些不合基本价值观的行为,很多就出自青少年,而这与教育密切相关。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有着天然的艺术的需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曾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论证。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享受和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艺术和审美需要是必然发展起来的。

戏剧艺术是一种较高层级的艺术,戏剧艺术的欣赏本就需要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而能够欣赏戏剧艺术的人,也必然是有着相应文化艺术涵养的人。戏剧艺术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无论是从希腊罗马发展过来的西方古典喜剧、悲剧,还是中国本土的戏曲艺术,无不包含着历史文化、民族心理、信仰精神等多个层面的文化意蕴。戏剧将抽象的精神思想具象化,内里包含着一个地域、民族的审美心理、文化心理。因而,对于初级教育阶段来讲,戏剧在人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启蒙作用;对于模塑向善、向美的价值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人生大舞台,戏剧的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讲,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艺术中,可以进行人自身的观照。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影响生命。因而戏剧艺术对于生命教育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培养出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才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不仅需要艺术,人们同样应该懂得艺术。缺少了艺术的生活单调、苍白;而如果不懂得艺术,我们则可能把艺术堕落成为私欲的工具。

二、戏剧艺术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一门艺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样教学理论的传入和被接受,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逐渐为教育界所接受。在新时期的教育界,从何来实现教育的创造性,究竟如何将教育艺术付诸实施,在教育艺术理论中,相关人士提出了诸多颇有操作性的方法和要求,例如艺术教育环境的创设、艺术教育手段的使用、艺术教学态度;注重教学的形象性、表演性、即兴性、审美性、娱乐性等。应该说,戏剧艺术是拓展教育艺术性的重要手段。

与其他的教育手段相比,戏剧具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思想性。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人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很多方面的教育是难以通过书籍阅读、教材研讨、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的。但是这些教育目标却可以通过戏剧这种特殊的方式得以实现。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却深远持久,不能忽视。

树立人生目标是每一个青少年都应当完成的事情,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没有与之相对的针对性、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应试教育下,这样的目标就更被忽视。但是戏剧则可以通过其冲突展现、人物塑造、艺术渲染再现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对于高尚与堕落、深刻与平淡、卓越与平庸,在戏剧艺术中都会得到形象细致的展现,这必将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又如,学会面对挫折,挫折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课,但是挫折教育却始终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戏剧中,展现进步出色的人物成长史,展现他们面对挫折的态度,可以利用戏剧艺术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引导学生思考挫折,在艺术中受到感动,增强精神力量,树立坚定的信念。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对于人生复杂的思考。当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选择多元,要在这个社会中坚持一条符合自己的道路,免不了对社会人生中的复杂现象进行思考。戏剧就有着这样的重要作用,优秀的戏剧能够通过矛盾冲突展现社会人生的复杂,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材料,这些思考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大有裨益。

篇(6)

一、当前幼儿园课程综合化问题

1. 各学科“拼盘”现象

“拼盘”现象是把各个学科简单拼接和相加,并从学科角度思考、统筹主题。“拼盘”现象在幼儿园课程中看似是综合课程,但实际上是在同一主题下,各个学科相对独立的存在。以“交通工具”主题为例,某些综合课程以“交通工具”有关的学科知识体系导出语言活动“我要去旅行”、科学活动“交通工具”的作用、数学活动“交通工具的种类”、美术活动“画交通工具”、音乐活动“小汽车歌”、社会活动“公交车上”等等,形成了主题名称在前的分科课程。“拼盘”现象的存在说明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本质区别尚未明确,使综合课程流于形式。

2.综合课程的泛化现象

综合课程的泛化现象表现为非综合课程也冠以综合课程之名, 这也许是“为了综合而综合”的结果, 也许是对综合课程概念的误解。以某一幼儿园综合课程的文本为例, 其主题是“各种各样的蛋”,该主题活动的内容大致是认识各种蛋类的名称、外形、孵蛋的过程等,这些内容几乎单一地囊括在科学学科范围之内, 并不涉及语言、艺术等领域学科, 更没有把多种学科加以综合。这种思维定势下的专题中心取向课程在本质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课程。

二、戏剧教育实现多领域融合

1.戏剧教育的综合特征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学科,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学科。戏剧教育正是因戏剧艺术的包容性而呈现出多种形态,它既可以作为专门的艺术领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与其它学科领域整合,成为学科领域教学的一种策略。

2.戏剧教育与五大领域的融合方法

(1)戏剧教育课程

戏剧主题活动一般分为导入、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四个阶段。导入部分为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表达经验做了前期铺垫,实现了戏剧的教育性;戏剧表达和创作阶段运用了大量的戏剧技巧和策略来渗透艺术性;表演阶段以环境剧场或舞台剧的形式来呈现,将戏剧主题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深化。从第一阶段的导入环节到最后阶段的戏剧表演都渗透了五大领域的内容。

在大班戏剧主题《牙齿大街的新鲜事》中,在导入部分,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幼儿观察自己及别人的牙齿,了解牙齿的构造及其名称(科学领域),从而激发幼儿关注自己的牙齿,养成爱刷牙的好习惯(健康领域)。另外,通过绘本故事分享,让幼儿理解绘本中的角色,熟悉故事内容(语言领域);能模仿绘本中主要角色的经典动作,并用肢体动作、语言、神情等方式表现其造型;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有参与模仿和表演的欲望(艺术、语言领域)。

在戏剧表达阶段,在戏剧活动《牙齿大街》、《美味的食物》、《牙虫的一家》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鼓励幼儿大胆用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戏剧方式塑造故事角色――牙齿、牙虫、食物等,大胆想象故事发生的场景,并乐于与同伴合作扮演(语言、社会、艺术、健康领域)。

在戏剧创作阶段,在《牙虫的梦想》、《牙齿警察来了》、《牙虫大搬家》、《牙虫的舞会》、《牙医来了》等戏剧活动中,幼儿在塑造故事角色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角色之间发生的故事,并尝试创作角色之间的对话,自由创编故事情节。(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领域)。

在戏剧表演阶段,教鼓励幼儿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扮演,用竞选的方式进行PK,竞争角色(社会、语言领域)。角色分配后,“演员们”充分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根据所扮演角色的典型特征装扮自己,然后与同伴一起在环境剧场中交流、思考、想象、合作。(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

(2)区角活动

根据戏剧主题《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的相关内容,教师与幼儿一起商讨,有目的地在各个区域中投放相关的材料,并设计相应的区域活动。例如,在科学区投放牙齿模型和牙刷、镜子等区域材料,鼓励幼儿观察自己的牙齿,练习刷牙的方法(科学、健康领域);在美工区提供各种材质的纸、画笔、剪刀等,让幼儿绘画和手工制作牙虫、牙齿警察的头饰、服装等(艺术、健康、社会领域);在建构区提供废旧易拉罐、积木等,幼儿自发地几人结伴建构起“牙齿大街”、“牙虫的家”等(艺术、语言、社会)。

在戏剧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探索表现出了平时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没有尝试过的主题活动内容;幼儿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所能提供的要丰富的多,与现实生活联系也更紧密。幼儿成为了戏剧创作的主人,成为了课程的主体。

(3)环境剧场

根据戏剧主题《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的内容,创设“牙齿大街”、“牙虫的家”和“牙虫的舞会”三个场景。

在剧场活动开始之前,幼儿自发地几人结伴讨论、协商将要表演的场景(语言、社会领域);然后他们自主地分配角色,并根据角色的需要装扮自己(艺术领域)。装扮之后,“小演员们”在自由、开放、流动、多元的环境剧场里想象、交流、思考、合作,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剧本”(语言、社会、艺术领域)。在“演员们”表演的同时,总有一些“忠实粉丝”认真观看表演。他们时而作为“观众”为表演鼓掌,时而作为“导演”评头论足,时而转身变为“演员”,出现在舞台上,真正地实现了“观、导、演”三位一体。在这里,幼儿投入到游戏中,他们成为了“有中生有”创生的人,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创造者(语言、艺术、社会领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只要找准切入点,它就能很好地整合幼儿园五大领域,实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特别在戏剧教育活动中,幼儿透过肢体、语言、动作等戏剧方式传达个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并发挥想象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上不论是哪一领域,如果能融入戏剧的实施与应用,在教学上都会有不同的效果及发现。

篇(7)

教育戏剧是一种以戏剧为媒介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学者林枚君概括其过程为,在自然开放的教室中,由一位领导者,运用发问的技巧、讲故事或用道具引起参与者兴趣并透过肢体律动、即席默剧、五官感受及情境对话等各种教学策略鼓励参与者运用“假装”的游戏本能去想象,且运用自己的身体与声音去表达。团体互动中,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去面对、探索且解决故事人物或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情境,由此体验生活,了解人我关系,建立自信,进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创造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统合者与社会的参与者。①

今年7月,笔者实习所在的公益机构,组织一次针对26名儿童(10-13岁)的生态教育活动。经过讨论,笔者和同事决定结合已有的有机农场生态探访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并希望通过该活动的实施,探索教育戏剧应用于环境教育的效果。

一、教育戏剧与环境教育的内涵

1、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是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以及后来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践学习、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赫兹-麦恩斯的创造力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②

不同学者对教育戏剧的定义稍有不同:Cottell认为,教育戏剧是儿童将自己融入到经验学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儿童运用想象力,增加创意表达,通过动作、手势、临时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索多面的人类经验。③台湾学者陈韵文认为教育戏剧是指在教育场域中的戏剧活动:它通常由教师指导,将戏剧视为教育工具,由师生共同参与并创造,不以最终展演为目的。④学者张生泉认为,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技巧从事教育的一个门类、一种方式。

综合多位学者的定义,教育戏剧可被理解为把戏剧与剧场技巧用于教育功能的一种教学应用媒介。教育戏剧中的策略多种多样,主要有:即兴表演、暖身、说故事、戏剧性游戏、定格画面、集体绘画、声音轨迹、扮演呈现等。⑤

2、环境教育

1970年夏天在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林业学院召开的有关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表述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价值认识、概念澄清的过程。其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对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物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来说,这些技能和态度是必要的手段。”⑥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环境教育的内涵也相应变化: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专家认为,在该会议之前,环境教育主体还局限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会议之后,环境教育从内外部两方面重新定向。就外部而言,环境教育要重新思考它与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社会、科学及技术的联系,从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也就是说现在的环境教育把自然研究与社会研究结合起来,将环境问题置于现实社会各种关系和领域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全球观、目的、目标、指导原则、策略、方法、资料等。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要2005-2014》中建议教育者将艺术元素融入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教育项目中,并提出可将戏剧加入到教学环节中。

研究者Marie为了检验教育戏剧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尝试将教育戏剧策略融入环境教育的课程中,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做出尝试。研究结果证明,教育戏剧能够帮助儿童更好认识、理解有关垃圾不当处理以及正确回收的知识;同时,教育戏剧对发展积极情绪,帮助儿童表达个人对环境的想法,对自身角色的思考有显著作用;另外,积极参与环保类教育戏剧对于在戏剧之外开展环保实践,以及学习相关技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⑧

二、研究方法

虽然有关教育戏剧的研究多采用“前测—后测”实验方法。具有实证研究的优势,但因为存在无法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参与情况等问题,所以该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本文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方法。

笔者与同事经过讨论修改,最终确定教育戏剧方案如下:一、有关有机农业的知识讲解;二、与戏剧情境扮演相关的暖身游戏;三、以故事为背景的教育戏剧创作。

戏剧策略一:集体绘画——所有参与者根据描述,想象美丽村昔日景象,并将之绘制在白纸上。

戏剧策略二:定格画面——参与者分成四人一组,分别扮演老农、庄稼、土地和害虫。四人模拟农民施肥的定格画面。

戏剧策略三——教师入戏。助教扮演专家,再次回到村子里,助教依次走到每个学员身边,让学员以农民身份演出与专家再次相见的场景

第四部分:分享讨论。

借鉴Marie Jeanne McNaughton的研究中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估标准,按照知识概念认知效果、对所探讨议题的态度与个人生活方式、改善环境状况的实际行动三方面进行教学观察,探讨教育戏剧融入环境教育之后的教学效果。⑨

三、焦点访谈

教育戏剧活动后,笔者随机挑选8名学员进行焦点访谈。问题围绕学员对有机农业概念的认知,对这次生态环保教学活动的态度,个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改善环境的行为几大问题展开。访谈结果总结如下:

1、教育戏剧帮助更好理解有机农业知识

指导者首先询问受访者什么是有机农业,受访者回答比较清楚且不忘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联系。当问到“是怎样记住这些新概念”时,参与者全都提到了在农场的戏剧活动,认为教育戏剧具有很强的学习启发力:“我扮演过“土壤”,在表演“施肥”时,我扮演得很痛苦,因为我感到总是施肥,土壤真的会受到很大破坏。”

2、对有机农业议题持有浓厚兴趣

环境教育并不是教学生死记硬背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准则,而是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通过陶冶个体道德情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关心自然、对自然负责的道德品质,因此指导者通过访问了解学员对有机农业的态度和想法。

指导者问学员,农民有没有错。学员听到这一话题,争先恐后开始讨论。有学员说“我一直认为不是农民的错,他老了,没什么文化,再加上没人帮他种田,如果不用化肥,他自己也没办法干那么多农活。”指导者追问:“可是一直使用化肥,对乡村环境影响是很大的,农民生活不能没有收入,可是乡村环境一旦破坏,再恢复很难很难,农民怎样能够种好地的同时保护环境呢?”

该问题引发所有人的沉默思考。不久,有学员打破沉默:“找专家帮忙种田,不是找专家卖化肥给他们。”“农民是种粮食给我们吃的,应该像工作有工资一样,得到很好的待遇。”“应该帮助他们学习更好的技术”。有学员提出,“出台法律,禁止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化肥、农药,只要出现推销化肥的人就是违法的。”另一个学员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对农民而言,掌握有机农业技术,争取人力支持,问题还是没解决。

从学员的回答中发现,他们对于有机农业的利弊逐渐脱离了个人的简单情绪和简单是非判断,而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并开始寻找解决方式。

3、从个人和社会角度建立了改善环境的行动意识和目标

环境教育的目标中,将对环境问题的反思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必不可少的。指导者说,虽然在教育戏剧活动中,故事围绕一个虚构的场景进行,但是相似的故事正在中国的乡村不断上演,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学员们有何针对个人和社会的行动建议?

有学员认为,以后一定在购买蔬果的时候仔细辨认,不吃施过化肥,虽然好看,但不健康的食物;也有学员,在课后向家人介绍了使用化肥农药种植的食物的危害。另有一名对生物知识感兴趣的初中生认为,他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在网上一起找寻有关有机农业的资料,他说,如果有机会能把这些知识早告诉农民,让他们了解化肥使用与有机农业之间的利弊得失就好了。他的话启发了其他人,有人说“组织志愿者培训农民。”有的说“自己要去做志愿者帮助他们种地,还可以尝试最新鲜的瓜果蔬菜。”虽然在短短时间内,以及目前现实条件下,学员们只能在讨论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延续,学生也能被赋予更多亲身设计、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

四、结论与不足

本文针对的是一次以有机农业、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戏剧活动的行动研究,借鉴国外学者研究中的评价标准,考察利用教育戏剧的形式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效果。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发现,不论对知识点的认知、对教育戏剧活动的态度以及课程后改善环境状况的实际行动来看,此次教育戏剧活动取得了积极效果。

然而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在代表性与效度方面仍有局限。未来应结合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定量方法,了解教育戏剧在环境教育应用中产生的效果;其次,现有研究是针对教育戏剧应用于青少年课外环保教育的,未来需要针对教育戏剧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采用更加深入的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①林玫君:《创造性戏剧之理论与实务研究》[M].台北:供学出版社,2003:156-157

②岑玮,《教育戏剧的教育意义与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7

③Cottrell,J.(1987).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grades 426. Lincolnwood,IL: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④陈韵文,《英国教育戏剧的发展脉络》[J].《戏剧学刊》,2006(3):39-62

⑤张生泉,《论“教育戏剧”的理念》[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9(3):26

⑥王民、蔚东英、霍志玲,《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3

⑦Re-orien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Summary Report of the Inter-re-

gional Workshop[R].1995,Athens

⑧Marie Jeanne McNaughton. Educational drama in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04,10(2):142

⑨Marie Jeanne McNaughton.Educ-

ational.drama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 pedag-

篇(8)

(二)锻炼思维能力

传统的学前儿童语言教学只是能够浅层次的刺激儿童的思维,而戏剧表演能够深层次的锻炼儿童的思维,包括思维的灵活度好和连贯性。戏剧表演对于儿童思维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其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儿童注意力集中能力和记忆力。通过戏剧情节的反复强化记忆,还能提高儿童的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戏剧训练能够将儿童的思维成长同语言成长同步协调进行,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成熟速度。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

根据长期幼儿教育实际情况调查分析,幼儿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师要让儿童感到对于自己的客观存在,也就是幼儿教育不能将儿童放在比成人低一层次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鼓励儿童开口说话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戏剧表演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言表达,比如常见的三个和尚戏剧表演活动,让儿童通过体会三个和尚挑水的心理活动来提高儿童对于具体词汇的理解程度,强化学前儿童对于相近词汇的辨析能力,并且三个和尚这种在儿童日常接触文化中常见的形象,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强其集体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调动儿童全身的感觉器官,实现对于儿童语言体系的充分刺激。

(四)锻炼儿童的组织能力

在戏剧法教学过程中,孩子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全身心的投入到戏剧表演中,在戏剧表演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既有效摆脱了严肃的课堂学习氛围,也使得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为自由的展现内心的思想,通过在戏剧学习中与其他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建立起孩子在机体中的组织能力。在戏剧法骄傲学中,孩子之间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有效实现了对戏剧内容的组织与表演,并在戏剧的表演过程中,对孩子的组织能力进行充分锻炼。戏剧法教学在对孩子的组织能力进行锻炼的同时,还会在孩子内心中建立起责任意识,并在戏剧课程的组织表演中将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进而激发孩子对戏剧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在表演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时,该童话戏剧表演由于人数较多,而且都是同时出现,能够很好的锻炼儿童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整个戏剧的表演。并且能够通过自导自演来更深的领悟戏剧中所表现的真善美,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基础。

篇(9)

学校于2009年已经意识到戏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价值,并开始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在那个“音乐美术二分天下”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下,我们提出了“全员参与戏剧”的口号。于是,学校以书院为单位形成了7个戏剧剧组,分别在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戏剧的自编自导。经过两三个月的筹备,期末时,利用一下午时间进行戏剧展演。全校师生参与观摩并对7部学生的原创戏剧进行评奖。这次“全员参与戏剧”活动中,我们以戏剧编创排演为契机,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戏剧的崆椤Q菰痹谔ㄉ涎荩观众当评委,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次活动其实不仅培养的是演员,更培养了观众。演员加入到各剧组,担任着编剧、导演的角色,对于学生的编创、表演、合作与竞争等方面提出了挑战。而观众走进剧场担任观赏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对于观众如何鉴赏戏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这一次尝试也奠定了北大附中发展戏剧教育的目标和基础,因为我们也看到了戏剧教育这种 “形象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必要性。这次“全员参与戏剧”的活动,后来被我们称作为北大附中第一届戏剧节。从第二年开始,我们真正进入了戏剧教育的改革时期,开始了北大附中第二届书院戏剧节的筹备。

二、“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模式

有了举办第一届戏剧节的经验,我们再此基础上开始筹备第二届“书院戏剧节”。我们将“书院戏剧节”定义为活动类课程,即将戏剧课程与戏剧活动相结合,将比赛活动作为戏剧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在戏剧节的设计环节中,一共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课程阶段、“专业戏剧演出季”以及学生戏剧展演评奖阶段。

在课程阶段,学生开学初通过选课进入到各书院剧组。我们总共开设7个“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分别由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担任各书院的指导教师。第一节课上,每个学生通过竞聘的方式竞选剧组中导演、编剧、主演、灯光师、剧务等职务。外聘的戏剧教师在剧组中并不是导演的角色,而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并非实际的课程领导者。这样的设置,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体现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体验。剧组建立之后,编剧(学生)在全剧组的帮助下进行剧本创作。戏剧节要求每个书院排演一出原创戏剧,时长为40分钟左右。剧本形成之后,就开始进入排练合成。当课程阶段经历2个月之后,各书院剧组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合排。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专业戏剧演出季”的阶段。

“专业戏剧演出季”是戏剧节进程中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邀请专业的剧组来学校进行演出,其目的是给即将要演出的学生戏剧剧组提供剧场合成的学习借鉴机会。在演出结束之后,都会安排专业戏剧的主创团队进行演后谈活动,与同学们进行创作分享。“专业戏剧演出季”必然会带给戏剧节剧组课程学生很多的专业借鉴,同时也能够提升全校师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是一次戏剧艺术全校性质的普及活动。

第三阶段是学生戏剧展演、评选阶段,分为展演周和颁奖典礼两个环节。在戏剧展演周,每天会安排一个书院的戏剧进行全校范围内展演,各书院提前抽签决定展演顺序。由于黑匣子剧场只能容纳90人左右,所以每个书院均安排中午场、下午场和晚场三场演出,以保证更多的观演人数。观众凭票入场,每场演出结束后,由观众票选产生该书院戏剧最受欢迎演员一名。展演周结束后,将安排戏剧节的颁奖典礼。颁奖典礼可以说是“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期末考试,即终结性评价。评审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专业院校的专家评委;二是看完全部七个书院戏剧的观众。

“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是一门课程,所以当戏剧节结束时,指导教师还将给剧组中所有成员进行评价。学生所获得评价是多元化的,既有剧组老师根据日常表现所给予的成绩评价和学分认定,也有来自专家评委和普通观众所给予的荣誉评价。学生从选课进入剧组到最终的颁奖典礼,这其中不是简简单单的对戏剧的参与,更多的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对戏剧表演、戏剧编创的体验,也有合作、竞争、成功和失败的考验。

三、“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特点

以戏剧为载体带动的“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将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带给了学生多方面的参与体验,有别于普通艺术课的形式,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1.专业化

“书院戏剧节”剧组课程的专业化,一方面体现在硬件方面。结合戏剧艺术的特点,学校参观了北京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室和剧场,修建了专业的黑匣子剧场。剧场内的各种设备设施,都符合戏剧艺术对专业场地的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艺术体验性较强的专业化剧场。学生每次的戏剧排练课以及戏剧展演周都是在黑匣子剧场进行。另一方面体现在软件方面。为了给“书院戏剧节”提供专业性的教学服务,我校联系了中央戏剧学院领导和业内专家,寻求合作并探讨如何在普通中学生开展专业化的戏剧教育。最终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委派数名中戏导演系研究生作为戏剧节的指导教师。学校的戏剧教育有了专业化的师资保证,同时中戏导演系也将此种形式的教学合作作为本院校研究生的实习平台。

2.活动课程化模式

“书院戏剧节”是以剧组课程的模式开展,并作为艺术的学分课程,固定课位供学生选择。这一课程模式保证了选课学生的兴趣和人数,同时确保了师生排练戏剧的时间。学生不会因为需要排练戏剧,而耽误自己的业余时间。对于选课学生,课程分数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鼓励。“书院戏剧节”剧组课以活动作为课程的任务驱动,并且用课程来推动“书院戏剧节”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篇(10)

    对于美的理解,更多的认为是人的价值观取向,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大学生的对审美情趣就会趋于低俗化,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因此,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关注的。我们知道,戏剧特别是话剧要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就必须深入了解其内涵,从而完成戏剧表演的艺术传播使命,使学习者和欣赏者明确全方位提高其要求与目标,继而可以携领广大戏剧爱好者走上新的台阶,创造艺术文化的和谐氛围。戏剧表演交流的沟通对于培养学生自信心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友好平等的交流,使学生有亲切感。这种交流不仅是学生艺术方面提升的有益铺垫,也是其自信心的良好体现。我认为,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表演过程中,作为戏剧爱好者,应先培养良好的艺术心态,进而将这种心态提升为艺术方面的造诣,从而使自我得到提升。

    2.树立审美信心,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品位

    戏剧中话剧的题材采选更为丰富,在表演的新颖方式上更为标新立异。因此其学习者的接受面也在扩散,带给受众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校园话剧活动质量的提高,目前大学生在选择剧目上随意性较强,造成很多经典剧目在校园中的流失。在当今社会艺术形态、艺术种类多样的环境下,带给大学生的不是艺术创新,而是艺术创造,很多大学生在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中,把一些经典的话剧改编成闹剧,把原来的话剧形式和内容总体改变了,甚至是背道而驰,经典话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内涵没体现出来,大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把艺术创新误解为艺术创造,结果使得经典不再经典。话剧可以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戏剧活动这片园地,这要求大学生选择体现爱国主义、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崇高精神和艺术性高的经典剧目和现代优秀剧目,使大学生体会剧目的内涵,引导大学生观众增强审美情趣,使其在人文主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入领会其意境,更加注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当今社会的时代性,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无论在任何领域都强调“科学性”,那么在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和大学生艺术创新上我们都要坚持这个“科学性”,那么,当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要说的也是这个以人为本。任长霞、焦裕禄、沈浩,这些先进人物都是由人民选择出来的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突出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先后发表在各大报纸杂志等媒体上,更有一些电影、电视剧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广泛的传播,那么我们的大学生在选择艺术题材的过程中就有可供选择的对象,就拿现在我省各大高校都积极排演以张丽莉先进人物事迹为主题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艺术作品来说,学生在排演创作的过程中,要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她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体会她做为一位人民教师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斗志,培养其创新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并借助表演这一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表现,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表现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表演平台、参与包含话剧在内的戏剧表演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时应注重动静搭配,表演和表现可提高沟通能力,可以使其有意识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善于听取意见,尊重别人的付出,学会沟通协调。

    二、戏剧表演中的积极心态及其培养

    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沟通并施以文化传染的一种能力。戏剧艺术是声、台、形、表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表演出美妙的意境,领悟出美妙的艺术行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通过长期的、刻苦的、科学的方法训练而成。而这个学习和欣赏戏剧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更是增强艺术气质的一个过程。其中各种心理状态始终贯穿其中,非常利于开发学生潜能,戏剧对于艺术来说就犹如种植花朵一样,具备充足的水、养料和阳光,花朵必能争相开放。因此,在戏剧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既能奠定稳定积极的心理基础,同时增强学生信心。这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仅是潜移默化的,更是表演者的良好心态、艺术气质等各个方面的体现,可从多种层面引起大学生欣赏者的号召与共鸣,所体现出来的一举一动都情牵着艺术,学生参与校园戏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比课堂上、课本里学到的东西更多、更直接。这不是单纯的自娱自乐,而是对艺术修养的加强,这无疑是需要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此才能提升校园戏剧演员的艺术素养,保证校园戏剧的演出质量。人的主观表达就是在感情与心态上的划分,情绪是艺术家们最直接的表达分享方式。这些心理活动直接支配、影响着戏剧作品的质量与心态。因此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与健康的心态是克服中各种不良心态的好药方,是戏剧表演成功的重要因素。曾闻听一名在戏剧学习中稍带自卑情绪的学生,为其塑造积极的学习心态,在不断的鼓励与引导下,这名学生不仅摒弃了自卑的情绪,且整个状态也极为放松,充满了自信,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而塑造了一名积极自信、角度中立、思维活跃的戏剧爱好者。

    1.深入创作者灵魂

    在戏剧的表演中很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培养他们创造动力,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对于坚定大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大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21世纪,唯有创新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只有学会创造,才可能保持自然和轻松畅快的心情,才能生动地表达戏剧作品的思想内涵,用优美的剧情去抒发自己的情感,令欣赏者受到感染。每部话剧都蕴含着创作家深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深情厚谊蕴藏在戏剧的每一个情节之中。表演者要想通过完美的表达令人们从中感受美的熏陶与情感的冶炼,必须从研究它的台词、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与感情特点。特别是体验生活,大学生深入人物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不仅可以从中带来创作的激情也能更加充分地诠释人物、表达主题。在体验不同人物的生活环境后,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更加珍惜。从而使每位大学生都能从内心深处受到启发与鼓舞,只有这样才会受到感染充满激情。由此可见,积极的心态在戏剧的学习中能起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并带给学习者以正面、积极的影响,进而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与学习的平衡心态。在此过程中,表演者的文化观、世界观、道德观与人生观对其有很大的示范作用,而这又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个人修养是分不开的。

    2.反复推敲处理

上一篇: 文化站工作汇报 下一篇: 班长学期个人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