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15:41: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小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和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小学师资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 中小学师资管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静态、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科学化、规范化的师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并没有完全形成,许多中小学的师资队伍管理思路,还局限于传统的学校人事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2. 中小学师资结构复杂,导致师资管理不善。中小学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要素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教师性别、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等。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师资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就形成了师资管理庞大的数据量,使巾小学师资管理工作变得复杂。
3. 缺乏有效的管理。中小学师资的建设和培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缺乏科学有效的中小学师资管理系统就难以保证中小学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也无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充足的保障。
二、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先进的经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订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这些规划,既是对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信息化的要求,也是我省建设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机遇。
随着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职工管理方法、手段以及工作效率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无法很好地完成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因此,提高基层师资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是更新管理者的思想,增强对管理活动的科学认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高效的师资管理系统,加快师资管理工作信息化,这是中小学师资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我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之一。
中小学师资队伍是我省事业单位中人数最多的一支人才队伍,其管理工作是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很强。中小学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关系到我省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培养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加强我省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东部许多发达省份早已建立了中小学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江苏省该系统的建设工作是在1997年提出的,通过多年的调研到2002年7月开始试研发,2004年9月经省教育厅厅务会决定正式进行研发,2005年初步完成系统;同年12月,在镇江市进行试点。开始对该市2.5万教职工信息进行采集和系统试运行工作,邀请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专家对该系统进行了鉴定并对数据库结构进行了调整;2006年4月开始在全省推广,为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1万多所中小学校应用,共采集67.5万名中小学教职工信息,历时近10年。安徽省该系统的建设工作始于2000年,其切入点为编制、工资和人事管理;研发历经2年时间,2002年3月教育厅组织专家对该系统进行论证,同年4月省厅发文要求全省教育系统统一使用;2003年系统开始使用并进行了升级,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中应用,共采集近50万名中小学教职工信息。东部发达省份的建设工作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经验和应用前景,该项目建成后,可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在数据计算、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及时和可靠的结果,给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
三、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 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信息系统是资源共享的要求。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激励、领导、控制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对于我省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运转的过程,这个过程由省厅、地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中心学校、初高中、小学、教师个体等诸多方面组成,各方往来产生的数据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使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2. 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信息系统能够汇总、分析采集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需要的、设定好的内容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教育行政各级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都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配置、教师培训、聘用计划、经费核拨等进行调整,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管理准确、全面、及时等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3. 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全面和准确的采集、统计、分析,能够使决策部门全面把握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以确保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必要手段,是管理决策科学性的基础。
四、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我省中小学发展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很多学科,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用户的系统。它提供信息,支持组织运行、管理和决策。它全面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管理科学、运筹学、统计学、模型论和各种最优化技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我省中小学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会对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对中小学教师管理方式的影响。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可能给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管理信息系统与手工作业方式相比较,所提供的信息全面、迅速而准确,能为决策提供详尽、全面的信息,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状况。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正逐步使管理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这表现在管理中应用系统的观点考虑问题,运用预测和各种数学模型来定量分析教师队伍发展中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同个系统贯穿法
Key words: specialt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experiment teaching;the same system through the experment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40-02
0引言
继20世纪6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Gordon B.Davis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MIS学科的Ph.D学位课程后,许多大学纷纷成立了MIS学科,开设了相关专业,从事M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管理科学、数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一个边缘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MIS的三要素,也是管理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因为专业背景不同,开设课程的面向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1]。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不仅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功能和结构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作为信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系统分析员的主要课程之一。[2]该系统虽然最终是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呈现的,但却不能像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那样,由教师完成问题的分析、处理算法的设计等;也不能像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那样,仅重视单纯技术而忽视管理学科知识。因此,设计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一直是困扰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3]。
1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职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和企业信息管理师。管理信息系统是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建设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具有如下特点[4]:
1.1 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应用数学、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这个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1.2 实践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信息系统建模的全程,通过实践而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
2信管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现状
2.1 过分偏重管理,等同于一般管理类专业要求授课内容没有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区别对待。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知识,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只介绍的MIS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以及如何组织系统开发,具体的系统开发技术和实现细节涉及不足,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这样实验教学过程中势必只注重演示型的实验,学生缺乏真正的动手能力。
2.2 只重技术,忽略管理特征由于学生缺乏管理的实践经验,加上许多前导的计算机类课程,使学生对于本门课程产生误解,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等同于综合的程序开发课程,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5]。实际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应在管理思想、理论的支配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相结合起来,既要偏工又要偏管。
3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应该在学生学完了管理类课程(比如管理学、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企业管理等)和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 2000、程序开发语言java、c++、c#、等等),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开发系统的技术后开设的,是前面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
3.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要求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应当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确定实验内容。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的主要知识单元有:
知识单元一: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作用。该部分的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或者到社会中调查、分析各种信息系统,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这可以与管理生产认识实习相结合。
知识单元二: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开发工具的使用。在实践环节中应使学生加深前面学的技术的了解。
知识单元三: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组织中常用的各种信息系统,熟悉其功能和组成,比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等。
知识单元四: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与运行管理)。
前面三个知识单元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为了最后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单元四)。因此,第四部分是实验环节的重点,其他三个知识单元是贯穿于知识单元四的实现过程中。
3.2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设计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和两个阶段。第一,是认知层次,通过演示操作和流程观察及案例分析了解有关应用理论,让学生感性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第二,是应用层次,通过典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模拟操作应用,构建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是开发层次,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系统开发》课程及其课程设计,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开发能力的培养。一个阶段是随着教学进展的基础实验,另一个阶段是课程设计,实现一个真正的MIS系统。
3.2.1 基础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匹配,即: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应该与理论教学的进度一致[6]。因此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度,开展基础实验,目的是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这里采用“同个系统贯穿始终”的实验方法,在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就将系统确定下来,将这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贯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然选做的系统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学生补考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运动会成绩统计系统等等。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展完成课题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任务,所有图表都要用VISIO2003工具绘制完成。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基础实验(表1)。
3.2.2 课程设计实验因为在开始基础实验前就进行了选题,每完成一个基础实验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涉及的相关部分。因此,课程设计实验主要根据前面的基础实验,进行系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也就是系统实施部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系统开发工具。实验的内容决定了实验室的配备,课程设计环节应该具有以下实验配备[7]。
硬件:实验室中,应配备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web应用服务器和一定数量的学生用机。将他们已TCP/IP协议互连成局域网,每台机器可连接到Internet。
软件:数据库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SQL 2000 Server数据库。web应用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和IIS等服务组件。学生机上安装Visual 等必要开发工具和一些模拟教学系统,比如ERP系统等。
4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这里设计的实践教学,真正使学生明确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总体规划方法,掌握了研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制方法和开发工具,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了系统分析员的基本素质,能够较快适用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72-74.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蔡淑琴,石双元,汤云飞,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4]王晓煜,王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221-222.
作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信息管理理论学习的主要课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受到我国高校的广泛重视,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具有工科和理科性质的信息系统分析等课程内容让他们感到难以轻松掌握,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情况反馈至授课教师,也让教授该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欲望大大降低。目前关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有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根据旅游管理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教材内容的重新编排和设计。第二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对该课程在理论课讲授和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第三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研究者主要对该课程在实验内容体系构建、课时安排和实验教学中的条件要求等内容进行分析。从相关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手段更新等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对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其重点集中在理论课或是实验课的设置,较少综合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方案多认为应丰富理论或实验内容体系,增加基于编程语言的系统设计,这样既增加了课程难度,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师的授课难度,降低教学效果。本文尝试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入手,按照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旅游行业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构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内容框架,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及内容框架
(一)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标是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及设计原理等;了解旅游信息系统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原理、方法、步骤及相关技术手段。理论教学不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需要开设课程实验。从社会需求来看,目前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应用领域集中在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门性应用人才,文科学生在程序设计和软件工程实施方面基础较差,因此设置教学内容应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安排实验内容。
(二)内容框架
实验内容按照“认知—模仿—应用”的思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及分析。实验课上给学生提供目前酒店、旅行社、餐饮业、景区等旅游企业使用的系统软件,设置实践场景让学生通过使用相关软件去进行模拟操作。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形成感性认识并加以分析,对于软件在用户界面、模块设计、功能菜单等方面做出评价。第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设计。使用microsoft公司office2003软件包中的microsoftaccess桌面数据库开发软件,提供学生详细到操作步骤的数据库开发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完成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第三:综合性实验。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步骤及方法,完成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包括系统开发背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实现等内容。
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已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核心和特色课程,我根据近几年从事MIS的教学,针对该专业的特点,并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本文中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一、基本思路
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我们认识到,要使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的开设真正适应社会需求,首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革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调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到学生通过学习好管理学系统这门课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删减陈旧冗余的内容,增加新颖实用且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验。(2)加强相关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实验教学,加强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教学。(3)实验教学应用结合学生课外研究、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环节。(4)实验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交流总结,应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站点之间广泛开展互动交流。(5)实验教学的方法和体制必须革新,网络教学势在必行,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率引导和辅助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体制。
二、研究情况简介
根据上述思路及其考察分析,在充分调研和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课堂及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案,并据此进一步确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1.研究审定了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内容
对原实验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的斟酌,紧密结合社会需求、高校教学和学科发展,力求做到新颖实用。具体办法就是将学生分组(5到6人一组)做实验课堂,将每一个实验分成5到6个阶段,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承担相应的工作内容。一个完整的设计需要从调研分析到程序设计等多个环节,工作量大,需要学时多,多数学生一个人往往在课程结束时难以完成,反而导致学生敷衍了事或下载抄袭,使课程设计流于形式。改革后以5―6人对学生进行分组,具体明确各组设计题目内容、小组负责人、小组成员分工。小组长承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负责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权利重新制定小组长,以实现民主化。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起指导作用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1)各小组制定计划和进度安排
依据每个实验课题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甘特图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进度、成员的任务分工和各阶段的目标要求。
(2)各小组依据项目实施计划(甘特图)进行实施
课程设计主要分为调研、分析、设计、实现等阶段,也有不少工作是并行的,其中团队内部监督和协调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团体努力的结果,团队中成员的平时成绩实现互评。
(3)设计过程中,各小组首先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和充分的调研
针对调查所了解到的业务流程,提出新的业务过程模式。这就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否则就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管理模型或业务流程改造之后,学生考虑采用何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构造新的信息系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给予适时指导。
(4)系统实现时,采取分功能模块、自由组合
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负责同一模块的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设计,各模块设计完毕后,分别进行调试。通过后,全体再进行系统联调,直至全体通过。在合作设计和调试过程中,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由于各模块间存在密切联系,因而学生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自己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它模块的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
小组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分头负责、团结协作,这样才能完成实验。如果某个人的任务不完成,不仅其个人成绩受到影响,小组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从试验情况看,这种组织形式,比单独一个人完成设计的形式更接近实际环境(团队工作是实际信息系统开发的一个特点),不仅可以完成实验,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协调能力和竞争精神。实验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较为真实和有效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而且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
2.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
课程设计的指导要做到全程、多方位,并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自主和创新空间课程。设计过程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监督,负责。变依赖教师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坚持做到严而不死、放而不散。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设计任务,除了给予及时的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加强监控,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需求分析、设计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中期检查也采取答辩汇报形式,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课程设计指导书要事先做到具体明确,一方面要“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防止过去那种无人管无人问,让学生完全自由设计,到时间随便交个报告就行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更多地“放权”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考核,保证学生能在自我管理乃至自觉行动中,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的考核,做到多层面、多渠道,使考核本身也成为学生的学习环节。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予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团队人员互评价情况。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小组的进度要求、个人目标的进度要求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控制)。同时,小组实验目标必须实现的压力要求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和协作,从而培养其团队和协作精神。这样设计的实验管理和绩效(成绩)考核体系,不仅支持和保证实验的完成,而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项目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原理的具体运用,达到双重学习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主要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答辩成绩(40%)+报告成绩(30%)+平时成绩(3O%)。答辩主要是针对需求报告文档进行汇报,然后针对程序运行情况进行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求程序运行演示。答辩成绩给定标准,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准备PPT进行汇报演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根据答辩的情况由教师给予答辩成绩;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轮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次数不得少于一次,减少学生“搭顺风车”的现象。报告成绩,根据学生交来的报告质量由教师评定。根据完成设计工作量的大小、态度,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情况等进行评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包办”或“分工不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平时和最终考评的过程中,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节,对自己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帮助。
三、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是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实际地接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实践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来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培植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作用,而且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然对于这门课程还在进一步的探讨过程中,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少部分同学在做自己应该做的那部分需要同学来帮助,答辩的时候就无法准确的描述清楚相关内容;还有老师本身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新东西,新内容。所以我们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这样才能把这门课程真正的教好,让学生学好,以便在相应的岗位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瑞梅,张建林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No.5:14-17.
[3]张,彭小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模块化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8):1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6-02
“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环节应与课堂理论和方法讲授具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已学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即通过课程设计把抽象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方法变成具体实现的应用程度,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并学会运用计算机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事信息处理、经济分析和经营决策等科研和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独立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的分析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MIS课程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后续课程,要考虑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有效衔接。在这门课程中,理论在实际中如何运用是核心问题。通过“MIS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要学习从企业战略管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出企业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和规划,掌握如何进行组织调整、改进和完善业务流程,如何形成“管理原型”和“系统原型”,如何实现“原型”的原理和方法。在形成“管理原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在形成“系统原型”的过程中,则要求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在“管理原型”中所提出问题的方法。“管理信息系统(MIS)课程设计”使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实际训练,比较实际地认识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和角度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培植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作用,还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也可以比较全面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这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归纳总结、融会贯通和提高升华的作用。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构想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思路,我们以会计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教学。在教师安排上,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特殊性,以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应用的教师为骨干,实行老中青相结合进行教学指导,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目标的实现。在教材方面则根据教学目标组织编写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较详细地说明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任务、步骤及要求,并指定配合课程设计的相关教材及参考资料,使整个课程设计规范、有序和可操作。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是在对专业特点、设计工作量及要达到的目标等进行仔细考虑的基础上选择确定的。为此,我们选择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便于学生对已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达到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本课程设计的具体任务要求如下。
1.绘制子系统的数据流程简图,使学生搞清楚系统的物流和信息流,把握系统的总体功能,明确系统的目的和特征。
2.分工完成业务子系统相应的数据文件、功能程序、输入/输出程序设计。
3.撰写相关业务子系统课程设计的报告书,包括系统概述、系统分析、子系统数据流图,本人承担部分的数据文件、I/O设计图表、子功能程序等,课程设计经验与收获体会。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题的选择。本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讲清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宣讲课程设计的基本过程和考核方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关键还在于课题的选择。课题要大小适中,只求“五脏俱全”,使学生受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课题一般由教师提出,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提出建议,经教师审核、明确范围后,也可作为课程设计的实验选题。
2.课题组的组织。在课程开始时,以3~5人为一组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组所负责的实验项目和小组负责人,并通过“实验指导书”的形式明确组长和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组长任务是制订实验具体计划和计划实施,保证小组的任务按照要求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3.项目管理技术和“原型法”的应用。通过“课程设计”这门课,学生不仅要完成实验设计本身这个内容,也要学习如何进行项目开发和管理,以适应实际需要。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管理负责人制度。小组长负责进行计划制订、进度安排、过程监督和协调、实验绩效考评等工作,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综合管理,对实验任务是否完成领导负责,扮演主要角色。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旁观、指导完成这个目标,起辅助作用。
4.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导入。为了全面训练学生、完成实验任务,除了给予足够的压力和方法指导之外,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因此,学生课程成绩拟取决于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组长评价情况(组长评价依据之一是成员的协作精神)。
5.加强监控和指导,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加强监控和及时指导解决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如实验报告必须严格要求,不合格的一律要求重写。因此,实验指导书必须具体明确,既“放权”让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又“集权”进行严格的要求、控制和考评,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程设计的启示
1.学生对实际的事物了解得越深,越有利于有关理论的掌握;学生实践的机会越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越强。计算机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进行。只有通过课程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能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分析与事务管理的实践中去。
2.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必须适合学生的水平,并在这一水平上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学生的能力才将受到锻炼,创造力才能被激发出来。
3.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谁代办一切,应该督促其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帮助,但应以启发为主,不可包办。通过课程设计,教师能够较方便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并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程设计的设置有利于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是全面的。这是因为面对一项实际任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会受到全方位的考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不具备这种条件。应该说,教学实践环节对目前的高校教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5.在课程设计中,学生们不但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析与设计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提高了编写和调试大程序的能力,而且还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及方法运用,培养了协作精神。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经济管理理论、运筹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它能够处理分析数据,利用信息和模型辅助企业进行决策,控制企业的行为,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帮助其实现经营目标。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依旧延循脱离市场需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不同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强职业“技能点”培训为切入点,强化学生阶段性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均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但两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差异。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系统思想,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承担中小企事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连锁经营管理基本理论、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新型零售业态管理、商品采购与配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能在各类超市从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计算机业务操作;工商企业从事连锁推广、商务谈判、连锁购销等业务的经营管理和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
2,制定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走访不同行业的若干单位,征询他们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设置的技能标准;参加各类人才市场招聘会,调查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专业技能的具体要求,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出契合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
二、以因“材”施教为抓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了解授课班级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知识的情况。《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知识,将直接影响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的相关课程也是不同的。例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数据库以及管理学等课程知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则要求掌握计算机基础、连锁经营管理原理和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等课程知识。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用教材。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老师上课有充实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一本适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相对成熟的课程,目前有许多经典教材和规划教材供选择。但选择一本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让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知识水平又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则尤为重要。
为此,笔者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目标,为不同专业的授课班级学生选择适用教材。如对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包含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等,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开发、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而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其教材内容则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案例等为主,学生通过操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熟悉企业业务功能,从而掌握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3,推动教学“主客体”角色转变。高职院校亟待改变“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中“主客体”的转变,积极探求并推行“师退学进”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中施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角色转变,学生主动学,教师起指导的互动教学。为了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笔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组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制定以项目为牵引,以实训任务为驱动,在过程中引导,在结果中总结,抓好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围绕市场对职业人才技能的需求变化,深化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意义重大。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为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等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2,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重视人才职业技能。经过长期对人才招聘市场的调查,对网络、平面媒体招聘信息的关注,以及收集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得知,目前市场对人才需求呈现“强调专业对口,着重技能水平”的现象。即:企业招聘强调人才专业对口的同时,着重衡量求职者的职位能力、综合素质水平。虽然有时求职者专业符合岗位要求,但岗位技能不足,经常被招聘单位所拒。反之,也有专业不符,但经验能力较强的求职者应聘成功的案例,也正是我们常常谈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的原因所在。
另外,“能力为先,人才适用”是目前企业理性用人的又一现象。这种现象在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得以印证。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称,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这不仅是人才市场上“追求学历向重视能力”的一种理性回归,更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已得到市场认可的体现,高职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3,加强职业“技能点”的培训,深化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在于切实加强课程职业“技能点”的培训。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根据市场对两个专业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产品营销、库存管理员、文秘、网络维护与管理、软件开发、IT培训等工作,专业对口率低,没有实现为特定行业提供人才的预期目标。但是从反馈信息资料中我们分析发现,他们依旧凭借专业技能处理工作事务,只是目前中小企业岗位要求员工“一专多能”,岗位职责范围更加宽泛。对此,笔者在课程改革中加强了实训技能培养的力度:一是增加不同行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实训,二是熟悉行业中具有标准化、代表性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的学习,同时,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1.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系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课,它可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或财经类专业设置为限选课或任选课,是信息管理类专业及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信息管理类的学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求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应该通过该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最新的思想、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多用于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我国传统的填充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启发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而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被称为案例教学法呢?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举例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案例案例教学法[2]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案例,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它强调以学生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得出结论。
案例教学与教学中使用的举例说明都是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道理,但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是教学中二者的地位不同,案例教学中案例占中心地位,要求案例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以促进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居次要地位,很多时候都只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形象的事例、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是二者的进行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一种手段,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主要地位;而举例说明则是教师讲解问题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3]。
3.关于“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4]:
3.1《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性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与人类生产活动始终相伴存在,并不是在有了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后才出现的,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一个不能没有的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依据于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们首先走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计算机的应用这一认识误区,让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管理手段的改革带来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演变,了解今天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处理管理与技术、组织与业务、作业与决策。这就需要结合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其中的理论横跨多个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对这些理论进行一定深度的讲解,否则学生对理论认识不清,会感觉管理信息系统很空很大,将导致学生无法把控课程的学习。
3.2《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性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与《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类似,都讲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但是前者是基于生产管理问题,以针对实践问题的逻辑建模为主要内容的,其关键是对业务进行建模,注重生产管理特性,而《软件工程》更注重软件开发的普遍方法和工程特性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更侧重系统的开发分析与设计流程分析。
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要求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对某个具体的生产管理问题应用组织结构图、业务功能一览表、组织/业务矩阵、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E-R图、U/C矩阵、HIPO图等分析和设计工具,清晰地表明业务的信息流特征,并构造相应的信息系统。为此,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要不断深化实习项目作业,安排学生进行企业信息系统案例设计,最好能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做实际调查,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进行基于生产、销售、会计等业务系统的综合实习,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深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5]。
4.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对这门课的教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理论,特别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下,提高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从产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讲授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应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即从管理视角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对管理的影响,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性地位以及对组织变革的作用,从应用视角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和主要应用,从建设视角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和信息系统的管理。
一、教改背景
大部分的高校开设此课程时,都开设了对应的实验课,实验教学目标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使其具有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或进行信息组织、信息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针对MIS课程,目前多数高校都已进行了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211或985高校也已申报了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我校也已进行了该课程的一些校级教改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2]。各高校对本门课程的理论课较为重视,但还鲜有高校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原因是:1)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文、理科专业,统一要求实验课程的目标和运作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文理专业各自特点,且工作量较大,学生完成情况不理想;2)若单独安排实验内容,又存在文、理专业学生不能较为全面地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达不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根本目标。鉴于这些原因,目前还没有较为理想的、系统的MIS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我院是一个文理兼收的学院,本课程是全院平台课,涉及到全院9个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理科专业,其他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7个专业属于文科专业。文理科对该实验课程的要求和运用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为针对文、理科的自身特征与特长,有区别、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组建了MIS实验课教改团队;同时,由于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因此我们也希望能开辟一套协作式的实验方案,通过各专业在实验课程中不同的分工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二、教改的思想和具体方案
通过前期策划和反复思考,团队将实验课程组织形式设计为两种:常规性的实验指导和跨专业实验指导。
(1)常规性实验指导主要是指由该班同学自行分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份上机作业。这种分小组完成作业的方式,每个小组成员不超过4人,并自行推选出一位小组长,负责项目选定、人员分工、工作协调和上交作业等工作。在上机之前,每个小组首先确定项目内容,并进行人员分工。在第一次课程开始后,教师首先对每个实验环节的内容、要求和规范进行讲解。然后抽查学生前期准备工作(选题、分工等)。接下来,学生按照分工,完成自己的相应任务。一般分工情况为:一人负责完成系统分析报告、一人负责完成系统开发报告、一人负责完成系统开发、一人负责完成系统调试并撰写系统使用说明书。但每位同学的工作并不是独立的,也都与其它同学的工作有关联,既成为其他同学工作的依据,也需要其他同学工作的成果支撑,由于实行团队作业,每个人的工作进度、质量都影响到整组工作的完成情况,因此团队协作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时,需要根据整个团队的进度进行适度的干预和指导。指导内容主要包括:文档的格式和系统开发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常规性实验指导按专业又有所细分:针对信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求其综合设计的重点落在系统的开发上,教师主要检查系统功能设计是否合理、系统开发是否完善、界面设计是否美观等。在指导的过程中,也主要是对代码编写部分的指导工作。针对其他几个偏文专业,要求其综合设计作业完成的重点在几个报告的撰写上,教师主要检查系统分析、设计和系统功能说明书的完成情况,其中系统分析阶段的可行性报告与E-R模型、系统设计阶段的数据字典、数据流程图、业务流程图,以及系统实施报告中的人员培训、系统验收是需要重点完成的内容。
(2)跨专业实验指导:在这种模式中,根据各专业情况,学生从教师提前规定的题目库中进行选择,并完成实验内容中的一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在这种模式中,各专业学生独立完成某一项目中的一部分任务;文理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系统的全部开发过程,即文科学生先完成系统调研、文档撰写工作,理科学生据此完成后期的代码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调试等一系列工作。
这两种方案,学生可以任选一种,当然为统筹安排,建议学生们选择第二种方案,即跨专业实验项目,并通过引导,建议学生针对自己较为熟悉的对象进行调研、完成系统开发。由于文科学生的实验作业,将作为理科学生实验作业的前期资料,因此,文科生的实验应早于理科生的MIS实验时间;同时为确保文科生的作业对理科生作业的完成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在对文科生进行实验项目指导过程中,要特别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实施效果与评价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其中包括若干人员的参与,有管理人员、业务员、系统开发人员等,只有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协作,才能促使信息系统又快又好地建设。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的实验方案,合作,都是一个共同的目的。通过合作,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与专业相关技能的锻炼,如相关资料收集、文档撰写或系统开发,更使他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今后就业中面临的团队协作提供前期体验经验。
通过一期的实验教改运作,课程小组对参与学生进行了随机的调查,我们发现:1)这两种实验方案,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使学生能有重点地介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阶段。2)增强了学生跨专业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的MIS系统一般包括:进销存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生产系统、供应链系统(上、下游商家、客户)、财务系统等子系统,7个偏文专业学生仅负责与本专业有关的那部分系统的调研、文档撰写;另外2个理科专业学生负责根据这些文档,进行各子系统的研发与整个系统的调试运作。通过这种实验安排,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团队协作的关系,不仅在课程中相互帮助,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参考文献:
[1]何晓兰.《管理信息系统》双语教学改革探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45-47.
[2]何晓兰.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探究[J].内江科技. 2007, 28( 2) : 140- 141.
[3]邓文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97-99.
[4]朱瑾.基于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成人高校协作学习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34-36
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运筹学等学科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科学,也是各类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于没有信息系统开发或应用经验的本科生来说不容易掌握。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归纳出以下较为突出的三点:
首先,学生对课程认识模糊,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是纯粹的一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课程。由于这种不正确认识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把握住课程的核心,致使其感觉课程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记忆和应用。同时,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为管理服务。
其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一直沿用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该课程本身所涵盖的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广泛性,不仅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学科的知识,而且涉及软件工程、数据库、运筹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教授,不可避免地会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最终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达不到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需求。
第三,案例教学成为事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涉及到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中企业运作和管理缺乏了解。如果只是理论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理解也不深刻;采用案例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参与意识不强,通常仅仅是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思考寻求最佳答案来应付教师的提问,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基础,笔者认为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它在强调师生相互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以人的发展与创新为本的结构过程。
二、管理信息系统参与式教学实践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中,笔者根据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设计了多种参与式教学实践活动,如学生自主案例分析、参与授课、团队任务等。
1.学生自主案例分析。在课程初期,介绍完相关概念后,可以进行学生自主案例分析演讲这一环节。演讲内容的方向定位为企事业单位或组织运用管理信息系统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演讲要求每位同学通过上网或翻阅书籍、报刊等相关资料,收集有用信息,最后制作一份演示文稿。演讲过程中不仅要介绍案例本身,还要谈谈自己对该案例中信息系统所起作用的认识。课堂上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到的同学演讲5分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前期的工作。由于案例的多样性,每位同学准备的案例不尽相同,上台演讲的同学在描述自己的案例,展示自我的同时,也开拓了其他同学的眼界和思维。并且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浏览或翻阅大量文献,从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也会逐步深刻,慢慢会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不仅仅只是程序设计,而是教大家怎样开发一个满足用户需要的成功的信息系统。
2.参与授课。参与授课适合于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章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学生前期学习过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也涉及到课堂上没有学习过,需要自学的HTML语言、ASP等知识。对于学习过的知识,帮助或督促学生进行回顾,并要求学生努力收集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对于自学的内容,则要求学生首先准备相应的自学材料,最好是能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这样可以为其他同学学习相应知识提供借鉴。上述两种情况中,学生在参与授课时,需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作短时授课,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要作预习和教学准备,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授课的内容是其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操作,掌握程度较高。
3.团队任务。在学习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要经历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的生命周期。而单单从课本上所获取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不够的,需要让他们参与到整个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体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经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中,学生必须独立思考,分析实际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动手操作,与人合作时必须交流、沟通、协调。这些方面在团队任务中可以得到充分地体现。
在课程设计的团队任务中,最初是团队的确立,一般一支团队3到4人比较合适,采取学生自由组队的方式,并且每支团队需推选一名队长。而后遇到的比较重要的几个环节是:选题、系统分析和课程设计评分。首先,在选题方面,笔者采用团队自拟题目和教师备选题目相结合的方式。各支团队在经过成员参与,相互交流和沟通后,确定本团队的题目。经笔者多年统计,有90%以上的团队可以自拟题目。其次是系统分析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团队与团队之间相互合作,一支团队作为另一支团队的假设用户,为其提出系统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参与面扩大,由原先的本团队队员合作扩大到和其他团队合作共赢。学生一致反映这一环节非常新颖,因而参与热情很高。再次,在经过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后,进入到了课程设计的最后环节评分阶段。在评分之前,要求每支团队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团队开发的信息系统。而后的评分,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公平,笔者采用团队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分三方评分的方式,其中团队自评占20%,团队互评占30%,教师评分占50%。
三、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体会
1.让学生参与的量要适中。教学过程中采用参与式方法,让学生参与的量一定要适中,要让学生感到参与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如果让学生参与过多,让学生消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这违背了参与式教学的宗旨,适得其反。
2.注重面向所有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参与非常踊跃,而有些学生则不愿参与或被动参与。对于不愿参与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并创造更多的机会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拥有教学的激情和热情,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在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下,学生讲课的欲望也被积极地调动出来,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自主参与式教学当中。在学生演讲、参与授课或团队讨论时,很容易跑题或偏题,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畅通了教与学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加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8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135- 02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均获得了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步,在此背景下,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课程成为我国各大院校经管类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师生均感觉到这门课程面临的教学和学习困难,研究出台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成为我国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育现状
1.1 教材单一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重点是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清醒认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功能作用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方法[1]。对于信息管理类的学生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实际操作能力上,让学生掌握开发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能力。因为不同的专业对于教学要求和侧重点的不同,有些教材虽然将适用专业标注在了教材封面上,但是教材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具有计算机基础薄弱的特点,很多学生认为这是门讲授软件开发的课程,与本专业关系不大,从而难以调动其学生兴趣。
1.2 理论教学没有结合实践操作
在教学方式上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仍停留在教师讲授的传统模式上,课堂中很少引入案例讲解和实践操作活动,同时应用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的完整的案例很少,这样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成了“空中楼阁”[2]。
1.3 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
多数管理信息系统教师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匮乏。即便是参加过培训或者具备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在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很难将专业知识掌握到前沿水平,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存在局限性,影响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效果。
2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措施
2.1 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要考虑学生专业特点
(1)针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和工商管理类两个不同的专业,在进行教材设置的时候要有所侧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目标是了解和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和流程,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能够很好地掌握[3]。所以,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要做到有所侧重,有详有略,同时做到不破坏整个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完整体系。
(2)教材编写要考虑专业特色,特别是对于案例选择上,应该针对学生专业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进行案例的选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2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操作
管理信息系统学科融合了管理学、运筹学和信息学等很多学科,其理论知识具有涉及面广,难度系数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学好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管理系信息系统的学习也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只有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2.3 转变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
2.3.1 启发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过程告别“灌输式”教学模式,在对教材知识的讲解时要先引入实际生产问题,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究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讲解分析问题,引入教材解决方案,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3.2 案例讨论法
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案例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中,模拟日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全面性以及启发型的案例。经过学生、老师之间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实际能力。
2.3.3 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讲授模式,多媒体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水平。尤其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形象清晰地对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管理信息系统教育进行改革,要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能够反映专业特点的课程教材,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所占的比重,将案例教学方法以及课堂讨论的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