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10:39: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剖题激疑,整体感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或者思想的高度概括。阅读教学从题目入手有助于对文章的总体把握,破题、整体感知文章,然后品读、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归纳、总结,符合在阅读中走一个来回的阅读规律。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对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寓言故事大多以事情为题,题目多为四个字,高度概括。因为这些故事多为编造的,这些题目除了提示故事情节外,还极具喜感,所以,从题目入手就可以整体把握故事梗概,从题目入手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揠苗助长》一文的题目就具备这样的特点。故事的情节在题目中集中反映出来——一个人通过揠苗的办法来帮助禾苗成长。现实中有这样傻的人做这样傻的事吗?这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所以,在寓言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从题目入手,理解诸如“揠”、“助”这样的关键词,首先把握寓言题目的字面意思;再次,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针对“揠苗助长”提出问题: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他是如何“揠苗”的,结果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带着疑问,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会高涨。
二、品词析句,连点成线
学生在剖析题目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问有的是关于故事情节的,有的是关于故事的意义的。这两类问题都是达成寓言学习目标的线索。线索指向目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依靠线索来串联。在《揠苗助长》一文中,有关故事情节的问题是为何、如何、怎样,相应的语言训练点是描写人物“巴望”“焦急”的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回答“为何”的问题)“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回答“如何”的问题)“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回答“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巴望”体会那个人对禾苗的生长不满意,急切盼望禾苗快点长高的心情。品读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比较:去掉“好像”,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天,两天,三天”说明什么?);品读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理解: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接着品读句子理解“筋疲力尽”等词语。通过品读来深入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语感、学习运用语言,把握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语言训练点由指向内容理解的为何、如何、怎样等三个问题串联起来,语言训练与内容理解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相得益彰。
对寓言的解读自然不能停留于文字本身,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最终的目标。为什么会“揠苗”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这个问题是寓言与生活相连接的线索。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则是这门艺术的魅力所在。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我们如何把握,去追求课堂的精彩呢?
一、课前充分而又弹性的预设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1.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实实在在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还应通过书籍或网络系统的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未必都要传授给学生,但教师必须了然于胸。只有进行了这种充分预设,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才能信手拈来,不至于乱了课堂阵脚。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于教学生成之时,以使学生生成时教师不至于错失教育良机。
2.拓宽师生学习空间,专“一”蓄“百”。“打铁先得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位教师要做到课堂悟懂学生的心理、带领学生探索,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难!而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信息视野,难上加难。教师应该是智者,教师应该博学,渊博的学识,是做一名好教师的有力保证。
3.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不同角度多作假设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4.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动态生成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课堂常会因此而精彩。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越充分,生成越精彩,高明的预设总是能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表现,作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
二、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有效引领生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生成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我们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对文本不断探究和感悟的过程。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重视他们的存在,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需,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进而探究、感悟文本。尊重学生是动态资源生成的前提,是战胜语文学习困难的法宝。
三、激活、捕捉和运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尽管预设是那么的“无微不至”,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状况,是课前预设不到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请看《揠苗助长》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老师,古时候真有这么傻的农夫吗?
师:你们认为呢?
生:我认为没有。
生:我认为是有的。因为以前农夫没有文化,不懂科学,他不知道禾苗拔起来后根受到了损伤就会死的。
……
师:小朋友都有各自的见解,而且有理有据,这很好。至于这则寓言,由于它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我们很难印证它是真是假。但我们可以确定,作者之所以写这则寓言,就是想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故事中愚蠢的农夫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做出了傻事。当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禾苗全死了,他是多么伤心啊。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诉他禾苗枯死的原因吗?你能帮助他明白道理吗?
生:农夫啊农夫,禾苗是自己会长高的,你拔它反而伤了它的根,你以后千万别做这种傻事了。
生:农夫,你要记住,做任何事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急于求成,否则将一事无成。
……
孩子们在课堂上提的问题常常是难以预料的,也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于是,我把教学过程切入到对寓言故事道理的领悟上,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进行拓展,由学生自己来讨论。他们独到的见解,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认知冲突生发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明白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道理。
2.“错误”催生教学的“美丽和收获”。语文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过:“教室,是出错的地方。”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理想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是很正常的事,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失误,那也是再平常不过了,有错的课堂教学是真实存在的。只要我们善待,提炼和激活,这种课堂上随处可见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
我任教四年级上学期时,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语文课上,同学们在静静地看课文思考课后问题,“轰隆隆”,巨大的雷声打破了这安静的氛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把头朝向窗外,安静的课堂开始骚动起来:“你看,你看!树叶、操场上的尘土……”。我正想生气,突然乌云密布,天越来越暗。显然如果这时整顿纪律,效果肯定不佳,停下教学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于是我顺水推舟,停下课来,和学生一起冲出教室,欣赏起窗外的景色。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过后,我请同学们来讲讲这场雨,学生反应热烈,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我再布置作业――写作文片段《雷雨》。第二天作文交上来了,效果出奇地好。“意外”或许打乱了教学的节奏,改变了教学的流程,但不曾预约的精彩却不期而至!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为学生课堂生成提供一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生成的课堂中自由流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2.
[中D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25-01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李老师去文体店买文具,如果买2支钢笔和1把尺子,要付款40元,如果买2支钢笔和3把尺子,要付款60元,钢笔的单价是多少?
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解决问题:独立思考,汇报交流,归纳概括,巩固练习。
这样的传统解题步骤存在诸多弊病:其一,教学模式呆板,学生觉得干瘪乏味;其二,课堂节奏过于短、平、快,教学缺乏新意,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本文将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给出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思维进展的支点
学生的学习都是由简入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在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找寻撑起思维发展跃升的连续“支点”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这些“支点”,学生才能撬动思维的杠杆,而这个杠杆的一端是思考方法,另一端是数学素养。
教师可增加一个符号化环节,用符号“”表示钢笔,用“■”表示尺子,列出算式后再用字母表示相应的物品。
这个符号化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支点”来撬动未知,在“支点”作用下,用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来表示就显得顺理成章。这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不断突破认知障碍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数学经验,数学素养也在经验的积累中得到提升。
二、用新知撬动旧知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不理会学习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接受能力的教学设计是无效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对学生学习新知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学绝非一个师生单向传导的过程,它是一个循环往复、交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学生完成第一环节后,求“=?■=?”只是个楔子,还要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规律,这是一个观察分析、对比概括的过程。数学课堂中应该多安排此类探究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快速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循循善诱,提升数学素养
功利化趋向(分数至上)与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因此数学课堂经常出现“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要想改变这种短视的行为,教学要适当放慢节奏,逐渐形成缓中求稳的课堂新模式。
如增设教学环节:如果用“a”和“b”来代替 “”和“■”,你觉得前后有什么异同点?
在“比较前后异同点”的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个性化思维将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中慢慢形成。当学生要解决新问题时,就能想到图示法、算术法、消元法、代数法等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要遵循“发现一个问题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理念,把知识问题化,让问题贯穿始终,让思维贯穿始终。更重要的是,老师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去分析解决,而我们许多老师也注意把知识问题化,但我们大都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从我们的教学环节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我们大多数学教师第一个课堂环节就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里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提出。学生的思维就局限于对问题的解决,而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好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就不能担心课堂时间、教学任务等问题,学生尽管提,尽管分析,直到学生解决,老师就是耐心等待,静等花开,绝不揠苗助长,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思维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给学生更好的思维空间,学会思考
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沉住气、有耐心,不急于给学生得出结论,而是把思维降至学生的水平,给学生更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思考。而我们大多数老师由于担心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刚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急于讲解或者小组讨论,看似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然而成了“虚假繁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幼儿的教学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与指导的学习活动和幼儿比较自由的自发学习活动,使幼儿获得生活的、社会的、自然的、数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简单的概念,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特殊培养人的活动。
幼儿园教学在某些方面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教学有相似之处,但幼儿园课程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的学习领域。幼儿园教学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教学形式以游戏为主,满足幼儿对教学的独特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现状
(1)学前教育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学前教育的数量和规模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方面。[1]
(2)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现象严重。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统一要求多、自由活动少,教师说得多、幼儿操作少,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呆板,不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热情。
(3)幼儿园教学活动限制了幼儿积极主动的发展。很多幼儿园由于师幼比的限制和课程设置的问题,集体活动比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所占的比例大,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因此,无法做到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深入的沟通和互动,无法对幼儿之间的互动给予有效支持。
(4)幼儿园教学忽视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只关注幼儿的动手参与能力;教师忽视了提问的作用,忽视了幼儿关键期的培养。
(5)幼儿园教学设计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在大部分幼儿园教育中难以体现,老师们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标准的套子,并要求每一个活生生的、独特的孩子去到里面,成为彼此相似的“套中人”。
(6)幼儿园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规范教师行为的标准,也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对策和建议
1.建立区域联盟机制,均衡学前教育发展
在共同发展与均衡发展的框架下,寻求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国际之间学前教育的区域联盟。通过联盟实现学前教育优势资源的互通与共享,师资队伍的交流与优化,教育投资的互帮与扶持,教育品牌的凝炼与打造,保教质量的提升与共赢。[2]
2.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幼师与家长应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严禁“揠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3.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幼儿园除内部的教育资源,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各种园外教育资源。可通过大自然开拓幼儿的眼界,也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请他们进班级当“老师”,展示其各自的特长和风采,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生活经验。
4.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开展,应该以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为依托。从时间的角度看,幼儿从晨间游戏开始,上下午有专门的游戏时间开展区域游戏、体育游戏、户外游戏等;从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来看,游戏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一日活动之中,应以各种方法手段丰富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看,应该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活动目的,借助游戏对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参加游戏活动中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最佳。
5.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政府支持的推进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多元化的培训与继续教育给幼儿教师提供了成长基础;最后,幼儿教师从自身方面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是关键。
参考文献:
2、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其中蕴含的道理。
3、通过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读,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寓意。
4、有感情地复述寓言。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一文古文阅读材料;春秋战国十大愚人寓言故事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明确方法。
1、 大家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寓言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文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等等,外国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2、 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看过或听过的寓言故事,你能发现寓言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教师小结:寓言是一种文体,“寓”是寄托的意思,它总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3、 根据寓言的这些特点,你觉得我们在学习寓言时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除了要理解读懂故事,还要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4、 根据我们自己提出的目标,你们以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寓言?(教师小结:剖析矛盾反思生活。)
二、分析学情,扎实基础。
1、 出示课题:(板书:南辕北辙)齐读;学习“辕”“辙”:看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车字部;形声字;)查字典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辕—车前驾牲口的部分;辙—车轮轧过的痕迹,车行的一定路线);在桌上写写这两个字。
2、 了解学情:有多少人早就知道这则寓言?指名讲这个寓言故事。
3、 初读课文:既然大家都对这个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我们能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学生练习,检查,并落实对“盘缠、把式”的理解。
4、 检查初读:读了故事,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结合课文语言简单说说。
三、抓住语言,剖析矛盾。
1、 感情朗读:现在你能把那人的固执可笑、自以为是的行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加强朗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2、 探究原因:
(1) 强化后果:那人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根据句式,练习说话:虽然他的马很好;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多,但是他却到不了楚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可以换成其他关联词语再说说吗?(改用“尽管……可……”再说一说。)(板书:虽然…但是….;尽管…可…)
(2) 探究原因: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3、 根据句式说话: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
4、 讨论小结原因:那人的致命错误在哪?(方向错误,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可能离目标就越远了。)
四、联系生活,揭示道理。
1、 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1)出示古文,教师范读。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2、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 总结寓意:这则寓言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了,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那么这个寓言想通过这个人的可笑行为告诉我们什么呢?
4、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有感情地、意味深长地讲这个故事吗?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朗读。要求有讲的语气,有意味深长,话里有话的感觉。
五、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1、 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懂这个寓言的?
2、 补充阅读:《掩耳盗铃》。
3、 作业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意味深长地讲述寓言故事。
板书:
因为: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 (方向)
所以:
马跑得快
虽然 车夫是个好把式 (条件)
带的盘缠多
但是 离楚国越远 (结果)
教学反思: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滥竽充数》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课文,多次备过这一课,也上过这课。以前总是一则一则地学习这个故事,把故事情节分析得很透,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去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寓意。
再次备这课,思考最多的是:像这么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平实的,学生又早就知道的寓言,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能不能通过更简单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寓意呢?能不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寓言学习一般方法呢?我想对此进行尝试,经过反复思考,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教给学生寓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寓意。
于是,我在课的开始就强调了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明确它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很快阅读第一则寓言“南辕北辙”,分析人物行为的与众不同,分析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有说清离楚国越来越远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寓意。接着,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则寓言,自己总结寓意,关联系生活进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71-02
近些年来,教育已经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国著名教育专家王敏勤教授曾经说过: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立高效课堂,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便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什么是高效课堂呢?一般大家会认为,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学生成绩的提高。但笔者认为,不仅仅如此: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学生们的身心愉悦,情感上能够获得由掌握知识和自我肯定而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么,怎么才能建立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呢?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相同的工作:课前教学设计、课堂上实施教学、课后教学反思。而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设计,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过程,从而直接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尤其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要实现教学的高质量,追求课堂的高效率,就必须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
二、注意课堂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1.数学课堂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这就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只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现代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封闭的、被动听授的教学模式,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那么此时,启发式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已培养、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尽力捕捉学生的学习障碍和思维灵感,及时加以引导和启发,通过猜测、尝试、探究和学生合作交流等活动,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点放在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上,让学生更多地经历问题的探究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2.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思考时间。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与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之间并没有冲突,相反,它们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看着一些学生对着题目迟迟不下笔,于是我们心里非常着急,便亟不可待地讲解起来。看似这样的老师好像很负责,但是,对学生真的有帮助么?曾经笔者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班上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迟迟不见起色,自己便有些急躁,于是在课堂上,总觉得学生的思路慢、解题也慢,总是要迫不及待地去多讲;但是结果却令笔者非常惊讶,学生的作业错的更多了!于是,笔者开始反思,并和学生交流。此时,笔者才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我的急躁,还没等学生思路清晰,我就开始讲解了,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在被动的听,而不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在课堂上他们好像听懂了,但课后就忘记了。最糟糕的是,这种行为给学生一种心里暗示:自己的数学太差了,这道题都没有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想出来!这次经历,笔者才真正明白,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这些思维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那么,不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种思维过程又从何而来呢?因此,教师首先要平和自己的心态,不急不躁,应该更加相信学生。我们要明白,提高效率不是急于求成,更不是揠苗助长,而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思维训练,真正地领会数学思想方法,真正获得能力上的提高。
3.注重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高效课堂,重在效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全部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对于学生而言,难免会有感觉疲惫或者开小差的时候。此时,关注学生上课时的精神状态,教师及时加以调整、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课堂上,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般有两种措施:一是幽默;二是鼓励,效果非常明显。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简单的小幽默,或是一个不伤大雅的玩笑,可以逗学生开怀一笑,也能缓解学习产生的疲惫感与紧张感,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了精力不集中的同学,把所有学生又都拉到了课堂中来。同时还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获得老师的肯定,课堂上适当的表扬不仅可以激起被表扬学生的斗志,还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记得笔者的班上曾有过一个学生,由于当时刚上初一,一些学习的好习惯还没有养成,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但是在一次数学课上,笔者发现他在计算的时候不再是口算,而是按照要求在草稿纸上演算,笔者灵机一动,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对他说了一句曾在某本书上看到过的一句话: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做20天,那么,它就会变成你的好习惯。笔者没有想到,这句话会出现在这位学生的周记本上,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动力。
三、课后积极反思,进一步完善高效课堂
每次教学结束,不是意味着教学工作的结束。每堂课,相信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会擦出智慧的火花,也都会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完美互动。但同时,无论教师多么认真的准备教学设计,课堂上总会有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总会留下些许遗憾,总觉得能做得更好。那么,教学反思,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就成为我们教师发扬优点、改正不足的最好的手段和方法。
总之,我们建立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我们必然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作为首要任务。在工作中,我们还应继续不断地思考方法、总结经验,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一、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学习目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四、设计理念
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基础,而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以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是文言文学习遇到的困难,因此,笔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和学生主体性的“学”,在情境创设、资料搜集、资源整合及学法指导上力求凸显新课标新理念新精神,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五、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太阳在早晨离人近。( )
(2)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
(3)太阳在早晨和中午离人一样近。( )
2、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上述有关科学知识,并初步了解孔子的生平。
3、利用网络搜索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朗读资料,练习朗读;并借助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二)课堂学习
1、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学生根据注释,读通课文。
第二,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学法指导:读――看――解――诵――背――写。读,指读句子;看,是看注释;解,是理解句子意思;诵,是在理解现代文意思的基础上,来诵读文言文;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文言文;写,通过学生当堂默写,或者认真抄写以增强记忆效果。
第三,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两小儿辩日
进入角色,领悟道理。
第一,“古代的孔子”
指名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并分角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孔子、两小儿上场表演剧情。
第二,“生活中的两小儿”
饰演两小儿的两名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
第三,“现代的孔子”
分角色读并演故事的结局。(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点拨:古代科技落后,孔子无言以对自然可以理解;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解开这道难题易如反掌,那么,谁来以“现代孔子”的身份给这两小儿满意答复呢?
第四,还原自我。
《两小儿辩日》讲述了孔子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____________,一个认为____________。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____________和孔子____________的态度。
背诵课文,培养兴趣。
第一,熟读,背诵。
教师组织学生可按原文顺序,即事情发展顺序指导熟读背诵;可通过抓关键词句,如“之”等引导背诵;可通过领会现代文的意思来背记文言文;也可按照辩论赛双方展开辩论指导背诵等等。
第二,自读,背诵。
教师推荐学生尝试自读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并尝试用上述方法背诵。
二、探讨对幼儿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以音乐课《聪明的一休》为例
某一天听儿歌无意间想起了这首歌《聪明的一休》,在小时候的我们比较喜欢看动画片。经常在路上走的时候可以看到一种小朋友坐在上面的会唱歌的那个摇床。经常就可以听到《聪明的一休》这首歌投一块钱硬币在里面,孩子就非常高兴的在那里摇着。每当我看到的时候我就会想,那些孩子是因为那里很舒服还是因为那个歌很好听呢。因为在我们读幼儿园的时候,可以玩的东西还没有现在那么多。但是现在,玩的有趣的东西特别的多,比如动物园里,游乐场里。就拿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来说,每个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必定会去坐旋转木马并且孩子都很喜欢。那孩子是喜欢坐在那里的感觉孩子喜欢那里有歌听呢?还是那些动物很可爱呢?
在音乐课前的课堂教学设计重点,运用演示法、练习法和发现法及讨论法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通过展示图片和观看视频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一休哥的美好印象。通过范唱,让学生学习歌曲,在结合舞蹈动作,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掌握基本的唱歌和简单地动作技能。
(一)课堂导入
1.展示一休的图片和观看视频
2.互动,老师首先问学生:大家知道图画上的人物吗?是否看过《聪明一休》这个电视?然后老师大概的讲述下这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伶俐的和尚名叫一休。他本是一个将军的孩子,但是在一次战争中的失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他送去当和尚。他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人故意捉弄他,但是他很机智,那些人都没有成功。同时帮助寺院和将军处理了一系列的难题,非常机智勇敢。
3.老师提问:一休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你们喜欢他什么地方?你们想做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呢?爸妈或爷爷奶奶、老师、同学、邻居会经常夸奖自己吗?
(二)教学过程
1.运用歌曲的前面两句来练声。这样在这个过程中进入到了这首歌的学习状态,而且还可打开嗓子。
2.老师一边放着歌曲给学生聆听的同时跳着这个舞蹈给学生看。学生看到舞蹈之后首先就会想学并且会觉得很有趣。一句一句的舞蹈动解释歌词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再次聆听歌曲和范唱,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这个歌曲的动作,学习动作之后还可以叫学生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来做动作。
4.接着播放一遍别的小孩子跳的这个舞蹈,这样更形象的体现出这个动作的风格。而且是要和他们年龄接近的小朋友。这样子,他们就会想,别人可以跳那么好,我也可以,而且更模仿起来更加形象。就有更多的他们自己的东西在这个舞蹈动作上。
5.在这堂课中我们学习了《聪明的一休》这首歌,我们知道一休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他知道怎么去面对困难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们要向一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49―02
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认为,“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与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有效调适教学行为,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目标并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仅仅把教学目标当作一种“规定动作”,缺乏深入的解读和科学的定位,致使其模糊并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则我们所追求的高效教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从更高的站位进行思考和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引领教学走向高效。
一、教学目标的游离现象
1.教学目标虚化。有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解读以及对学情的分析,其表述仅仅是几句简单的套话,模糊空泛。这种模糊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缺乏清晰的指向,进而导致教学行为无法准确到位。
2.表述主体混乱,有的表述为教的目标,有的表述为学的目标。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中,教师将知识目标确定为“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复杂体系”;将能力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分析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构建系统模型,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迁移能力”;将情感目标确定为“让学生通过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其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体验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情感”。其中知识目标的表述主体是学生,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表述主体则是教师。教学目标表述的混乱显示出设计者设计角度的不确定,即还没有完全从“教的设计”转向“学的设计”。
3.教学目标定位过高。有的老师在新授课上就把考纲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考纲要求呈现的是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是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需要达到的终结性标准,其对知识能力水平的要求要高于学习之初,而课标要求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经历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过程性标准。在新授课中遵照考纲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显然脱离了学生实际,有悖于认知规律,既可能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揠苗助长”,不能理性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被淡化、灌输或拨离,没有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融为一体。例如有的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为“培养科学精神”,这样的叙述就显得模糊,指向不够清晰,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该目标很难落实;还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教学内容并不切合,有生硬灌输之嫌。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精确把握,还要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如何制定科学、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依据课标――确定教学尺度
一方面要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每个模块的教育价值、主要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它们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的角度关注整体课程目标,把课时教学目标纳入到课程目标之中形成立体目标,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并把它渗透到各章节教学之中。例如,必修1的科学方法主要侧重于“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课的能力目标就可以定位为“通过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培养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并在此目标下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如可利用表格进行比较归纳等。通过在课时目标中合理渗透模块的教育价值,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
另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核心概念和核心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要随意添加教学内容和增加教学难度,把握教学的应有尺度,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到位而不越位。
2.钻研教材――挖掘教学资源
首先,要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领会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明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的整体脉络,注重知识体系化教学。例如,我们有关科学史的教学,教师必须首先沿着科学发现的进程理出完整的知识脉络,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明晰教学思路,进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其次,除了关注学科教学“显性”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外的目标,还应多一份对教材的“隐性”的教育目标的思考,挖掘教材隐性资源,比如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这些超学科的目标是内隐在知识教学中的,并需要通过知识教学来完成。只有在对教材全面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融入教师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圆融统一起来,才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人文价值。新课标教材中呈现了很多科学史实,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例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课中,展示了科学家对于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我们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史实和结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促进关系,并将这些思考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使教学目标“显隐”结合,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价值。
3.分析学情――了解教学对象
学生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学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目标重在“学”的目标设定。首先,教师需要研究处于教学任务中的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兴趣所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学习确定“低起点、高立意”的目标,确保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另外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定位和表达。
其次,我们应基于学生的视角、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情感世界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4.科学表述――明确教学指向
以往我们习惯使用一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词汇来表述教学目标,例如“理解”、“了解”等,其可操作性及可测性较差,不易于师生把握。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表述,需要对行为动词进行准确理解和应用,将教学目标表述为外显的、具体的行为,可以增强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性,有利于师生明确教学方向、把握教学尺度,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还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尽量使用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如“举例说出”、“说明”、“解释”、“分析”、“得出”、“尝试”等,避免使用“理解”、“了解”等词语。
一节课所能达成的教学目标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具体、明确,切忌过于宽泛、模糊。比如,将目标表述为“培养思维能力”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就显得过于模糊,这样会导致教学行为的模糊。如果表述为“进行比较分析”或“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等等,就比较明确、具体,指向更加清晰。如果将目标展示给学生,还应转换成学习目标,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表述,力求简洁明了,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校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