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象礼仪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31 23:06: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个人形象礼仪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个人形象礼仪

篇(1)

个人形象中,头发在形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就介绍一下这方面的一些知识:

美发,一般是指对人们的头发所进行的护理与修饰。在正常情况之下,人们观察一个人往往是“从头开始”的。经常会给他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护发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必须经常地保持健康、秀美、干净、清爽、卫生、整齐的状态。要真正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在头发的洗涤、梳理、养护等几个方面好自为之。

洗涤头发,一是为了去除灰垢,二是为了清除头屑,三是为了防止异味,四是为了使头发条理分明。此外,它还有助于保养头发。经过修饰之后的头发,必须以庄重、简约、典雅、大方为其主导风格。不管为自己选定了何种发型,在工作岗位上都绝对不允许在头发上滥加装饰之物。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彩色发胶、发膏。男士不宜使用任何发饰。女士在有必要使用发卡、发绳、发带或发箍时,应使之朴实无华。其色彩宜为蓝、灰、棕、黑,并且不带任何花饰。绝不要在工作岗位上佩带彩色、艳色或带有卡通、动物、花卉图案的发饰。若非与制服配套,在工作岗位上是不允许戴帽子的,各种意在装饰的帽子,如贝雷帽、公主帽、学士帽、棒球帽、发卡帽,或是用以装饰的裹头巾,戴在正在上班的人士头上,与之都是很不协调、很不相称的。

篇(2)

嘉莉妹妹出身贫寒,为追寻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先后依附于杜洛埃和赫斯渥。在她最终功成名就,过上了曾经梦想的优越生活时,却陷于孤独和空虚。她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纵观全文,笔者认为其依赖型性格是导致其不幸的决定性因素。

其依赖型性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依赖和情感依赖。对经济的依赖使得她不断地寻求异性的帮助,并以此来获得相对舒适的生活。在这种依赖心理下,她不顾尊严,先后傍身于推销员杜洛埃和酒店经理赫斯渥。对他人的情感依赖使得她时刻需要他人陪伴,否则便感觉孤独无依。正是这种情感上的过度依赖注定了嘉莉妹妹的不幸,无论其物质生活优渥与否。

嘉莉妹妹也曾用自己的双手拼搏,但工厂微薄的薪水远不能满足她对物质的渴望。失去工作后,她苦闷彷徨,却不愿继续认真找工作,认为“自力更生是一个苦涩的难题”。在遇到推销员杜洛埃时,她首先关注的是他的衣着,并以此认定这个其实并不富裕的小职员为有钱人,从而在潜意识中萌生了依傍的念头并在后来和他同居,尽管她“并不倾心于杜洛埃”。为了获取一些心理安慰,她督促杜洛埃和她结婚,并将婚姻视为“一条很好的出路”。当她意识到杜洛埃并不会和自己结婚时,为了不失去眼前舒适的生活,她即便良心不安,心生怨恨却也只能忍气吞声。

其依赖心理在与赫斯渥交往期间表现得最为明显。第一次见到赫斯渥时,嘉莉妹妹也是从衣着上判断其经济情况并对比出杜洛埃的不足之处。这也为后来她的“背叛”做了铺垫。为了获取更舒适的物质生活,她转而依附于赫斯渥。在与杜洛埃吵架时得知赫斯渥已婚,她震惊,愤怒,痛恨这些男人,但却不敢负气出走,重回以前穷困潦倒的生活。于是她继续依附于早已厌烦的杜洛埃,同时依然对赫斯渥心存幻想。

如果说,嘉莉妹妹是因为经济原因而不得不依附两个男人来获取相对舒适的生活,那么成为大明星之后的她名利双收却孤独空虚则是因其情感依赖心理所致。

其情感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与万斯夫人和埃姆斯交往期间。当万斯夫人宣告全家将离开此地时,嘉莉妹妹感到“彻骨的悲伤”。这悲伤不是因为友谊,而是因为“她将(再一次)变得孤单一人”。梭罗曾对友谊做出这样的定义:“友谊,无论何时都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二者的关系则是虚伪的友谊,且彼此都对此心知肚明。文中也多次出现二者相处时的攀比心理和由此产生的轻视态度及优越感。比如,万斯夫人带嘉莉妹妹去一个时装展,在此期间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优越感,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当时经济窘迫的嘉莉妹妹根本不懂这些时尚。而后者也清楚地感受到了对方的优越感并被刺痛。当她功成名就的时候接待万斯夫人的来访,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万斯夫人“几乎害怕回到这里”,而嘉莉妹妹则感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和这个女人的一样好――可能比他的还好”,并且觉得“好像她(嘉莉)才是屈尊降贵的那一个”。在和埃姆斯交往期间,嘉莉妹妹充分体现了其情感依赖心理。二者一同饭后回家路上,埃姆斯突然告退。这让嘉莉妹妹措手不及,“带着一种飘零无依的感觉”惊喊出声。对她来讲,剩下这半小时将会充满“悲惨和伤痛”,就连马车都“好像被抛弃了”。

一段内心独白给了读者解读其依赖心理的缘由。听到埃姆斯谈论幸福时,嘉莉妹妹心想:“他应该是幸福的吧,即便是孤身一人。他这么坚强。”因为对她而言,孤单一人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幸福的,除非他很坚强。而她认为自己不够坚强。文末她终于过上了自己曾经梦想的优越生活,却在酒店豪奢的房间里叹息“我感觉好孤独”,双手“萎顿疲倦”。此时的嘉莉妹妹不再需要因为经济原因而依附于男人,相反,她身边有很多追求她的男人。名利双收之后只有一个姑娘为获得利益而依附于她,没有真正的朋友可以驱散她的孤独感。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嘉莉妹妹始终保有最初的善良和纯真,但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得她自始至终都找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深陷孤独。

嘉莉妹妹一生从穷困潦倒到生活优渥,得益于她先后依附的杜洛埃和赫斯渥。但优渥的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她依然无法摆脱无人陪伴而带来的孤独感。嘉莉妹妹的依赖型性格使得她无法独立生活,也就决定了她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Dreiser,Theodore.Sister Carrie.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1987.

篇(3)

来深圳前,不,确切地说在严建发同学介绍前,我只是在电影里看到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我对这个行业根本就不了解。听了严建发的介绍,我有了迫切想了解的愿望,下课的时候我主动找到严建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他很高兴地邀请我去他所服务的中心看看。我们定好了时间,同时一起约了几个同学一块来到了他位于南山区桃源村单身公寓的金色年华儿童干预中心。

他们中心有两千多平方米,规划和布局都很有特点。走进中心给人一种很温馨的感觉,每个房间的装修都凸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孩子们在上课,这里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和年龄分成几个班级,严主任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由3~5岁孩子组成的一个班级。这里正在上绘画课,上课的一共有六个孩子,老师就有三个。一个姓刘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杯子,其他两个老师陪孩子们坐在一起。刘老师拿着教鞭指着画好的杯子:“请问有哪个小朋友能指出大小杯子?”只见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女生站了起来,走到黑板面前准确地指出了大小杯子。这对一个正常的四五岁孩子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对他们来讲就不一样了。当这个女生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在场的人都拍起了手,我们也不自主地鼓起了掌。这位小朋友左看看右瞧瞧,没人知道她在想啥。严主任告诉我们,她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辨别能力,但通过训练后达到了一定效果。我们正说的时候,孩子妈妈过来看她,她怯生生地看着妈妈,妈妈走过去把她抱在怀里,她看了看:“妈——妈——”这一声妈妈的呼唤,把妈妈的心都叫碎了,妈妈紧紧地拥着她,泪水不知道啥时候已经滚落了出来。我们在场的人眼睛也都潮湿了。

严建发,一个80后年轻人,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努力改善着自闭症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困惑,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才让这些孤独的孩子似乎不再孤独,家长们的困惑也有所缓解。

我带着好多的问题专访了这位看去有些稚嫩,但其实是很老成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行为矫正训练师严建发主任。

《心理医生》杂志:您好,严主任,您是在怎样的原因下选择了这项工作,您是为了生存而选择的口马?

严主任:谢谢您的理解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我2001年在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毕业后在当地县人民医院进修外科学专业。毕业当年,由于父亲诊断出恶性肿瘤,为了陪伴父亲,我拒绝了一家大型制药企业的职工医院(一甲)的邀请。在家呆的四个月时间里,尽我所能地帮母亲分担父亲疾病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在此期间,我体验到了一位肝癌患者带给我的所有冲击,包括家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然而,父亲选择另外一种方式提前离开了我们,让我陷入了无尽的自责当中——我反省自己在处理父亲疾病的过程中对父亲不够理解的地方,总是从单纯医学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忽略了人在当下所承受的变化给其心理所带的一系列的改变。为此,我对自己说,也许我不再适合从事一线的临床工作,我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帮助和理解他们。

篇(4)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实在。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看法,是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于何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总结。所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它是对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概括;所有的人性论也都是具体的,在抽象的理论或观点背后,反映着具体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就此而论,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冠之以"抽象人性论"而予以鄙薄,是一种狭隘和独断的做法。

在历史上以及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而人性论在时间上是在不断地演变的,在空间上是多样存在的。在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人们往往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规定性。中国儒家哲学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这虽然已是以人的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但其将道德涵盖人性之全部,则甚有偏颇与局限。而今人则认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来说明和看待人的本质。这都标志着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上的变化与进步。由于儒家主要从道德上来说明和规定人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论称作道德人性论,并以此分析朱陆对于人性与道德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朱陆在道德人性论问题上似乎大相径庭。实际上,朱子与象山在与人性有关的许问题上看法都极其相似。

第一、朱子与象山都主张性善论。朱子说:"人之性皆善"(《朱子语类》卷四),象山说:"人性本善,其不善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第二、在人性的根源上,朱子与象山都认为"性"来自于"天"。朱子说:"性者,人物之所以禀受乎天地也。……自其理而言,则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于天谓之性。"(《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所谓"性",是人从"天"处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谓"性即理也"。

朱子言"性即是理",又讲"天"讲"命",此"天"与"命"、"性"与"理"四者如何区别?朱子同意将四者作如下区分:"天则就其自然者而言,命则就其流行而赋于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则者言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朱子语类》卷五)此四者之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实同而用异。"(同上)此外,"天"、"理"和"性"、"心"还有这样一种关系:"大抵言性,便须见得是元受命于天。"(同上)"性与气皆出于天,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便具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因此,就"性"之来源而言,其来自于"天";就"性"之本质而言,"性"乃是"理";就"性"之担当者或主体而言,其属于"心"。

象山也同样把"性"的根源归之于"天",他明确提出"在天者为性"的论断。象山弟子问:"如何是尽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别?"象山答道:"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又问:"莫是同出而异名否?"象山曰:"不须得说,说着便不是,将来只是腾口说,为人不为己。若理会得自家实处,他日自明。若必欲说时,则是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何为"在天者为性"?张立文先生认为,此即是有"天命之谓性"的意思。象山说:"'成之者性也',又复归之于天,天命之谓性也。"(同上)人性的根源就在于"天"。

朱子与象山把人性的根源都归结于天,从学术源渊上来说,他们都接受了《孟子》、《中庸》中把"性"推之于"天"的路线。《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而《中庸》开篇则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子在《四书集注》中对此也都有解释和发挥。而象山也多援引上文。如曰:"孟子言'知天',必曰'知其性,则知天矣';言'事天',必曰'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中庸》言'赞天地之化育',而必本之'能尽其性'。人之形体,与天地甚藐,而《孟子》、《中庸》,则云然者,岂固为是阔诞以欺天下哉?"(《天地之性人为贵论》,《陆九渊集》卷三十)

第三、人性是关于人的类的本质,而在说到具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形成时,朱子与象山皆操"气禀"或"资禀"之说。

朱子持"气禀"之说:"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人性是共同的,但作为每个个人所具有的人性,却是有差别的,这差别的根源,则在于气禀之不同。象山对于具体人性的形成,持"资禀"之说。他说:"资禀好底人阔大,不小家相,不造作,闲引惹他都不起不动,自然与道相近。资禀好底人,须见一面,自然识取,资禀与道相近。资禀不好底人,自与道相远,却去锻炼。"(《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所说"资禀",和朱子所言"气禀"相同,都是以禀气之如何来说明人性之差别。"人生天地间,气有清浊,心有智愚,行有贤不肖。必以二涂总之,则宜贤者心必智,气必清;不肖者心必愚,气必浊。而乃有大不然者。"(《与包详道》,《陆九渊集》卷六)个人根性之差别,也同样是由于气禀不同所致。

以上是朱陆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相同之点。而上述相同点的背后,又有着理论指归上的根本不同。人之性本善,人之性虽然皆来自于"天",人之具体之性也皆是由气禀所致,但人性的本质却有所不同。

在朱子看来,人性的本质或曰本质规定是"理",亦即其所云"性即理也"。朱子对此论述甚详。如其曰:"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卷四) "吾之性即天地之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朱子"性即理",实是承自程颐。他对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评价甚高。二程讲"性即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全书·遗书》卷十八)朱子对此评价说:"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子孟后无人见得到此。"(《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颠扑不破。"(《朱子语类》卷四)

何谓"性即是理"?朱子言:"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孟子集注·离娄下》)此所言"性",乃是人人所俱有的共同人性,亦即"天地之性",或曰"天理之性"。人性的本质在于"理"。如果"性即是理",那么何以不谓之理而谓之性?朱子弟子陈淳曾释之曰:"盖理,是泛言天地间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这道理,受于天而为我所有,故谓之性,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性》,《北溪先生字义》卷上)朱子本人解释说:"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朱子语类》卷五)可见,"理"是人性的本质,并且"性"是"理"这种本质在人心中的显现。

"性即是理",但具体个人之"性"又各不相同,除极少数圣人之外,个人之性又绝非全是"天理"。其原因在于人的气禀不同,气有清有浊,人所以有贤与不肖之分。但气禀如何,人与人在禀受"天理"方面只是多少程度之不同,而都具"天理"却是共同的。朱子以"理"来说明人性的共性,以"气"来说明人的个体之"性"的特殊性。

象山也讲"天命之谓性",认为人性之来源在于"资禀"。"资禀"虽然在禀"气"方面与朱子"气禀"之说相近,然而其内在本质规定则说得不明。象山有时也称人"资禀"之"性"为"资性",认为"人资性长短"(《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不同。但人所由"气"而"禀"者为何?朱子明确地讲为"理",而象山则对此并不言及。朱子以"理"为本体,以"天"为人性之源,而人性乃为"得天之理"(《孟子集注·告子上》),是以"天"与"理"不二。象山以"心"为本体,也以"天"为人性之源,但象山认为"心即理",更主张"心外无理"、"外心无道",而"天"与"心"又不相同,故象山不问所禀者为何,也无法回答所禀者为何。这是朱子与象山在人性来源问题上的差别。

象山不言所禀者为何,是否表明象山哲学体系在这方面存在着漏洞或者缺陷呢?恐怕也不能如此说。朱子讲"气禀"于"理"而象山不讲"气禀"于何,是由于象山哲学与朱子哲学在本体上的根本不同所致。朱子用"理"与"气"杂,来说明个体人性之不同,说明人性之差别本是"理"同而"气"异。象山虽用"气禀"来说明人之资质不同,而其同者,则不为"理"而为"心"。如果说象山哲学中可与朱子"性即理"真正相对待的观点,与其说是"心即理",不如更直截地说是"心即性"。朱子所说之"性",乃"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朱子语类》卷五),而象山所云之"性","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在朱子而言,"性"与"理"不二;在象山而言,则是"性"与"心"不二。不仅如此,"性"之于朱子与象山,一在"心",一在"天"。在"心"则是用"理"来说明"性"和规定"性",而在"天"则是用"性"来说明"心"和规定"心"。

象山以"性"来说明和规定"心",这便使"性"有高于与凌架于"心"之嫌,从而有妨于其以"心"为最高本体。这可以说是象山哲学中的一个不太明显的矛盾。因为象山对于"性"强调不多,并不过分重视。究其根源,则是来自于象山对孟子学说的继承和改造。象山继承了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路向,而在孟子思想中,"天"与"心"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孟子用"心"来说明道德的根源或人的道德能力,诸如"四端";与此同时,孟子又把道德的根源推之于天,把人所具有的道德能力或种子、倾向说成是先天具有的。孟子哲学尚不存在哲学本体的问题,而到象山时,哲学本体论问题已经突显,故象山提升"心"之地位,赋予其大本大原的本体地位,从而对孟子关于"心"的学说作了改造,而对孟子学说的另一极"天"则未予以很好地清理,只是顺着孟子而言"天所予我者"等。这也就是说,象山在接着孟子讲"心"并把"心"提升为本体的时候,把孟子的"天"也接着讲下来,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和处理"天"与"心"的关系问题。

2、天地之性

朱子与象山都主张性善论,以性善论来引出道德之可能。但朱子与象山并非向先秦儒家那样,只说明人性为善,而是要从哲学上论证人性如何为善,为人性问题作出形而上的论证。

朱子以"天理"为性善论之根据,而"天理"所体现之人性,他称之为"天命之性"或"天地之性"。何谓"天地之性"?朱子解释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朱子语类》卷四)朱子认为,天地之间,一理而已,故所谓"天地之性",亦即指"天理之性",或曰"天地之性"的本质即是"理"。"天地之性"与"理"相应,则是人的先天的本性,是人的本体之性。这本体之性属于朱子的理想世界,它是个人人性的本原与根基。而个人之人性在真实存在中所直截表现出的形态并非"天地之性",而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理也,才到有阴阳五行处,便有气质之性。"(《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若以"天地之性"为"体",则"气质之性"是"用",是"理搭于气"随阴阳五行之发用而成于万物之性,就此而言,"气质之性"是指人的现实性,是朱子的现实世界。

"天地之性"也称之为"天命之性"。"《谷梁》言天而不以地对,则所谓天者,理而已矣,……子思所谓天命之性是也。"(《天问·第三》,《楚辞集注》卷三)"天命之性"之得名,大概是得自于《中庸》"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是专指理言,虽气亦包在其中,然说理意较多。"(《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但"天命之性"与"天地之性"也略有区别。"天地之性",则专以理言;"天命之性",既曰"天命",则不能不包气。"气禀之性",虽由"气禀",然这"气禀",也非是个人能作为主体自作主宰的,也同样是与生俱来的,岂能说不是由于"天命"?所以朱子讲"天命之性",便有二意:"一是'理意较多',二是气不杂于理,理自理,气自气。即使这样,也与专指、只是相抵牾。可见,朱熹在《语类》中说的话,前后是有冲突的。" 这个问题的产生,在于朱子未能很好地去区分先天的与先验的。"天地之性"在本质上乃"天理",是先天的。先天相对于后天而言,它在人生之前是完满的,在人生之后则"理与气杂",而不完满;"气质之性"则是后天的,它是人生之时由"气禀"所致,是人生之时及人生以后的现实之性,但它又是先验的,先验相对于经验而言,是在人经验之先而形成的。朱子对此分别不详,故在论述"天命之性"时,便不甚清楚,此中困难实在于"天命"二字。

朱子言"天地之性",并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加以区别,是接着张载和二程讲的。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张子正蒙·诚明》)关于"气质之性",《朱子语类》载:"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张、程,……。'"(《朱子语类》卷四)"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盖本然之性,只是至善"。(《朱子语类》卷五十九)"天地之性"是至善之性,其为至善之根据,则在于"理"。"然其本然之理,则纯粹至善而已,所谓天地之性者也。孟子所谓性善,程子所谓性之本,所谓极本穷原之性,皆谓此也。"(《论语或问》卷十七)儒家性善论发端于孟子,朱子在继承孟子以来的儒家性善论的同时,又用自己的"理"来改造和解释孟子的性善说。他讲:"孟子说性善,便都是说理善。"(《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以"理"来说性善,此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朱子的"理",就其实际内涵而言,则是指儒家的伦理纲常,以"理"来说"性",以此作为道德的根据,则是把伦理与道德整合在一起,使伦理与道德为一,而且是用伦理来规范道德。这是朱子道德学说的特色。

人性本善,而现实中那些经常为恶的人,是否也是性善的呢?朱子认为是的。那些作恶多端的人,虽然其气禀得偏了,但也须有天理在其性之中。因为人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因而既有"理",又有"气"。资质不好的人只是"气"多而"理"少而已。朱子强调"天地之性"乃人之善性,又以"气禀之性"中有"理"有"气",从其对于道德学说的意义而言,它说明了人的道德性的共同基础,说明的人的道德性之普遍性,即使那些气禀甚为不好的人,也有道德的可能性存在,因而道德是每个人所不能回避的,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上的可能。朱子有时按气禀清明与否把人分为四等,至于最末一等,他说:"至于昏浊偏驳又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论语或问》卷十六)从朱子对最下等的"下民"的区分可以看出,此一类人不仅气禀甚偏,而且更重要的是其"终不知学",亦即不肯去把自己道德的可能性用对于道德的学习与修养来变成现实性。自我毁弃道德可能性的人,最终不能"变化气质",沦为"下民"。

3、本心

象山之性善论,也是承自孟子。象山强调:"见到孟子道性善处,方是见得尽。"(《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朱子以"性"或"理"来说明性善,而象山藉以说明性善者并非是"性",而是提出了"善非外铄"(《与诸葛受之》,《陆九渊集》卷三),用"心"来说明性善。"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也,可放而不求哉?古人之求放心,不啻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焦之待救,溺之待援,固其宜也。学问之道,盖于是乎在。"(《学问求放心》,《陆九渊集》卷三十二)张立文先生由此把象山对于人性本善的观点称作"心善论"。 象山所说"心"乃是义理之心。而义理之心乃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所在,从而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而这一思想,就其来源而言,仍然是对于孟子思想的发挥。象山曾引孟子之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谓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十一)这里,象山提到"四端",并把"四端"作为"心"的核心。

象山也常常把人所具有的能够为善的心或称可作为道德可能性的心为"本心"。"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人性之所以为善,其根源在于"本心"无不善。这正如象山弟子袁燮所说:"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心之本真,未尝不善,有不善者,非其初然也。" "本真"即是"本心"的真实状态,"未尝不善"则是"本心"的本质属性。由此,象山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此相对应的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斯言,谁为听之不藐者。"(《象山先生文集序》,《陆九渊集·附录一》)"本心"乃是善性的根据,而"本心"所以为性善的根据,在于"心"具"四端"。

象山又把具有"四端"的"本心"称为"良心"。象山说:"良心正性,人所均有。不失本心,不乖其性,谁非正人。纵有乖失,思而复之,何远之有?"(《与郭邦瑞》,《陆九渊集》卷十三)"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没于声色宝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所云"良心",即是孟子所云"良知"、"良能"。

象山在用"本心"或"良心"来说明人的善性,从而为道德提供可能性之根据时,也同样要遇到一个与朱子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即是否"恶人"也有善性的问题,这也同样关系到人的道德可能性的普遍性。象山的回答同朱子一样,也是肯定的。他认为:"良心之在人,虽或有所陷溺,亦未始泯然而尽亡者也。下愚不肖之人所以自绝于仁人君子之域者,亦特其自弃而不之求耳。诚能反而求之,则是非美恶将有所甚明,而好恶趋舍将有待强而自决者矣。移其愚不肖之所为,而为仁人君子之事,殆若决江疏河而赴诸海,夫孰得而御之?此无他,所求者在我,则未有求而不得者也。'求则得之',孟子所以言也。"(《求则得之》,《陆九渊集》卷三十二) "义理所在,人心同然,纵有蒙蔽移夺,岂能终泯,患人之不能反求深思耳。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集》卷二十)象山同孟子一样,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二、气禀之性与物欲

朱子与象山分别以"天地之性"与"本心"论证了性善论,并以此作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然而,仅说明人性皆善,对于道德的根据而言,尚不充分。既然人性皆善,那么又何必非要道德存在呢?这就涉及到道德的必要性问题。道德之所以必要,在于有善的对立面"恶"的存在。"恶"的存在是道德必要性的根据。

朱子与象山同多数儒家学者一样,在人性论上主张性善论,而不主张性恶论。主性恶论者,必以说明人性本恶,何以有善。同样,主性善论,则必须说明既然人性本善,则何以有恶。朱陆二人分别从自己的体系出发,对于作为道德必要性根据的"恶"作出了哲学的说明和论证,包括"恶"的来源和对"恶"本身的分析。不仅如此,既然人性本善,善是人性之共性,那么具体的个人之性又为何是如此参差不齐,以至有天壤之别呢?朱子与象山在理论上还要从人性本善这一共同性出发,说明具体个人之性的差别和特殊性。朱子用以说明以上诸问题的范畴是"气禀之性",而象山用以说明以上诸问题的则是"物欲"。

1、气禀之性

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恶?朱子认为,"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的,此是气禀不同。"(《朱子语类》卷四)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同上) "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问》卷三)朱子用气禀来说明个人善恶之差异。

那么,人之气禀何以会有差异?朱子解释说:"且如天地之运,万端而无穷,其可见者,日月清明,气侯和正之时,人生而禀此气,则为清明浑厚之气,须做个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气,人若禀此气,则为不好底人何疑。"(《朱子语类》卷四)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水火亦然,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同上) 气禀之所以有偏有全,则与人生之时的自然条件有关。常人只能禀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偏,而圣人则"阴阳合德,五行全备"。看来,朱子气禀的思想与其以气来说明天地万物之生成的生成论思想是一致的。

气禀而得之性,便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纯然是理,而气质之性则不然。朱子说:"论气质之性,则是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为了解释"气质之性"如何是"理与气杂",朱子有时也以水为比喻。《朱子语类》载:"先生言气质之性。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但既臭浊,猝难得便清。故是愚必明,虽柔必强,也煞用气力,然后能至。'"(《朱子语类》卷四)这说明,理本是清明纯粹,无有不善的,但理搭于气中,气犹理之容器,理与其所存之器相杂,而人有各种不同之性。

性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二者有何关系呢?除前云一为人性之普遍性,一为人性之特殊性或差别性之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类似"理"与"气"的关系。"理"必须搭于气上,必须挂搭于气,否则便无个安顿处或顿放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也是如此。"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同上) "才说性时,便有些气质在里,若无气质,则这性亦无安顿处。"(同上) "所谓天命与气质,亦相滚同。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若阙一便生物不得。既有天命,须是有此气方能承当得此理;若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放。"(同上) "天命之性"须顿放于"气质之性",因为"天命之性,非气质无所寓。"(同上)这种关系就如同水与盛水之器的关系。"且如一勺水,非有物盛之,则水无所着。"(同上)所以朱子认为:"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而"气质之性"亦离"天地之性"不得。"如有天地之性,便有气质,若以天命之性为根于心,则气质之性,又安顿在何处。"(《朱子语类》卷四) "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同上) 所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同上)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就如同"理"与"气"的关系一般。在朱子思想体系中,"理"范畴与"气"范畴的关系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形成一个逻辑结构,而两个逻辑结构,则具有同构性。这反映了朱子思想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虽如同"理"与"气"的关系,但并不能就认为二者与"理"、"气"是直接对应的。"天地之性"自然浑然是"天理",可与"理"对应,而"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既有"理",又有"气",不可与"气"相对应。

"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这句话表明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道德理论上也表明善与恶分别作为道德可能性与必要性的根据,在道德成为现实性之根据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也正是由此出发,朱子对于以往儒家的人性理论作了评判,认为孟子"论性不论气,……不备",荀、扬则是"论气不论性,……不明"(《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孟子论性不论气,何以"不备"?朱子认为,孟子性善论的不足在于没有说明"恶"是如何在性善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此理却只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恶?所谓恶者,却是气也。孟子之论,尽是说善,至有不善,说是陷溺。是说其初无不善,后来方有不善耳。若如此,却似'论性不论气',有些不备。"(《朱子语类》卷四)在朱子看来,孟子道性善,又以不善在性善之后,这都是对的,只是没有从"气"来说明不善的根源,而用"陷溺"来讲不善,在理论上有些不完备。他对于孟子的性善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只认为略有不足,因而说:"论性不论气,孟子也,不备,但少欠耳。"(《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对于荀子和扬子,朱子的批评则要严厉得多。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扬雄则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朱子对于荀、扬之人性论评论说:"若荀、扬则是'论气不论性',故不明。既不论性,便却将此理来昏了。"(《朱子语类》卷四) "论气不论性,荀扬也。不明,则大害事。"(《朱子语类》卷六十二)说其"性恶"论或"善恶混"为"甚害事",主要是因为它否定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基础。诸如荀子,主张"性恶"最明显,其学说便由人性论开出了法治来,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施",而此与孔、孟唯道德主义的传统不类。朱子有时把唐代的韩愈的"性三品说"也放在一起加以评论。"孟子言性,只说得本然底,论才亦然;荀子只见得不好底;扬子又见得半上半下底。韩子所言,却蠊得稍近。盖荀、扬说既不是,韩子看来端底见有如此不同,故有三品之说,然惜其言之不尽。"(《朱子语类》卷四)何以说韩愈之说"不尽"呢?朱子说:"就三子中韩子说又较近,他以仁、义、礼、智为性,以喜、怒、哀、乐为情,只是中间过接处少个气字。"(同上)朱子的意思,可作如下理解:"所谓较近,是指距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较近。在这里,也可窥见为什么韩愈成为开宋明理学的端倪的痕迹。" 韩愈以"仁、义、礼、智"为"性",则相当于说人性善,则可以之为道德可能性之基础;讲"喜、怒、哀、乐"为"情",则说明"情"有不善而"性"无不善,则可以之为道德必要性之根据。所谓"中间过接处少个气字",只是讲韩愈之说尚粗,未能用"气禀"之说来为何以性善而情恶作出一个哲学的论证。

从对于道德根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论证出发,朱子认为主张性善而又发明"气质之说"的张载、二程,则理论甚为完备。他说:自孟子道性善之后,"却得程氏说出气质来接一接,便接得有首尾,一齐圆了。"(《朱子语类》卷四)朱子对于张载和二程的"气质之说"推崇备至,《朱子语类》载:"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张、程,某以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读之使人深有感于张、程。'"(同上)朱子对于"气质之说"有如此高的评价,在于其从理论上对于"恶"的问题给予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明。这个说明的合理处在于,第一、保持了孔、孟所持的性善论立场。孟子道性善,孔子未尝直截言性善,但孔子以仁为人的根本属性,则相当于持性善论。第二、用气禀说明了"恶"的产生。第三、在说明"恶"的时侯,与荀、扬不同,并不损害孔、孟的性善论。由以上三点,其为儒家的道德主义立场作出了合理性的论证,为儒家道德找到了现实性的根据。鉴于这种评价,朱子认为有张、程"气质之说"出,儒家上千年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是是非非都可以一并结束了,从理论上给予了最终的解决。"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多说话,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同上)"孟子未尝说气质之性。程子论性,所以有功于名教者,以其发明气质之性也。以气质论,则凡言性不同者,皆冰释矣。"(同上)

"气质之性"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而且说明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别。"气禀之殊,其类不一。……今人有聪明,事事晓者,其气清矣。"(同上)朱子根据《论语》所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把人分作四等:"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论语集注·季氏》) "其所以有是四等者何也?曰:人之生也,气质之禀清明纯粹,绝无渣滓,则于天地之性无所间隔,而凡义理之当然,有不待学而了然于胸中者,所谓生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则以昏明、清浊、正偏、纯驳之多少胜负为差,其可得于清明纯粹,而不能无少渣滓者,则虽未免乎小有间隔,而其间易达其碍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学以通之,而其学也则亦无不达矣,所谓学而知之,大贤矣;或得于昏浊偏驳之多,而不能无少清明纯粹者,则必其窒塞不通,然后知学其学,又未必不通也,所谓困而学之,众人也;至于昏浊偏驳又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论语或问》卷十六)人以气质不同而可分此四等。朱子有时也把此四等分为两类:"生而知者,气极清而理无蔽也;学知以下,则气之清浊有多寡,而理全缺系焉耳。"(《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前一类为圣人,禀气之清,全系天理,而后者,则是气之清浊不同。朱子有时也把人分为"圣"、"贤"、"不肖"三等:"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玉山讲义》,《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以"气禀"来说明人的差别,而此差别往往不局限于人的道德范围,"人之禀气,富贵、贫贱、长短,皆有定数寓于其中。"(《朱子语类》卷四)"气禀"也用于说明人的社会地位、命运之不同,则尤为谬误。

在朱子看来,由"气禀"之论,则于儒家人性论问题有了一个根本的解决。然而朱子本人在论述"气禀"之时,也不能不暴露出"气禀"之说所无法解释和克服的矛盾。朱子接着张、程讲"天地之性"皆善,而"气禀之性"中有善有不善,为"理与气杂"。而"理与气杂",不等于说"理"为善,"气"为不善,而是"气"有清浊,把"气"之清浊作为个人根性善恶之根源。然而,如果进一步对此进行追问,则须说明何以"气"有"清"与"浊"之分。"理"为全善,"理"又无所不在,何以"气"会有如此差别?对于此,朱子的回答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讲:"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延平答问》,《朱子遗书》)另一方面,他又说:"二气五行始何尝不正,只衮来衮去,便有不正。"(《朱子语类》卷四) "人所禀之气,虽皆是天地之正气,但衮来衮去,便有昏明厚薄之异。"(同上)"气"如果开始都是"正气",如何"衮来衮去"便"不正"、便"有异"了?对此,朱子并没有回答,恐也难以回答。就此而言,"气禀"之说,只是给"恶"的产生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与人之共同本性不同的来源,以此既说明"恶",又不妨害性善。而这个作为"恶"的来源的"气",却并不足于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恶"的来源的问题。

2、物欲

"本心"是纯善的,然何以有恶?象山认为,善是人性的本质规定,而不善虽有,但不是人性上存在的本然。他说: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今人多失其旨。盖孟子道性善,故言人无有不善。今若言人之不善,彼将甘为不善,而以不善向汝,汝将何以待之?故曰:"当如后患何?"(《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这即是说,为了强调道德,应该主张人性本善,而不以恶为人性之本质。但道德若要成为现实,仅讲性善是不够的,还必须为道德的必要性找到根据,作出说明。象山以"本心"来说明性善,用"物欲"来说明"恶"。

象山有时也用"气禀"来说明人与人的差别,但其用以说明道德必要性根据的"恶"的问题的,并不是"气禀",而是与"本心"相对的"物欲"。"物欲",象山也称之为"利欲"。"人无不知爱亲敬兄,及为利欲所昏便不然。欲发明其事,止就彼利欲昏处指出,便爱敬自在。此是唐、虞三代实学,与后世异处在此。"(《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人之"本心"本是一个有"良知"、"良贵"的善心,不善来自于"物欲"对于人"本心"之"害"。象山把物欲对于本心的侵害称作"陷溺"或"蒙蔽"。"陷溺"、"蒙蔽"都是就"心"而言,"惟夫陷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其所贵者类出于利欲,而良贵由是以浸微。"(《天地之性人为贵》,《陆九渊集》卷三十) "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没于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本心"是善的,而不善在于"物欲"对于"本心"的"陷溺"或"蒙蔽"。

"恶"是与"善"相对立而存在的,"有善必有恶,真如反覆手。然善却自本然,恶却是反了方有。"(《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恶"既来自在于"物欲",那么"善"与"恶"的对立,也就是"物"与"我"的对立。象山以《易》之《履》、《谦》二卦发明之:

"《履》,德之基",是人心贪欲恣纵,《履卦》之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其成既定,则各安其分,方得尊德乐道。"《谦》,德之柄",谓染习深重,则物我之心炽,然谦始能受人以虚,而有入德之道矣。(《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恶"是由于"心"受到"物欲"的侵害,是"人心"的一种病态,所以象山说:"某之所忧人之所病者在心"(同上) "心不可汨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被事物牵将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好。若一向去,便坏了。"(同上)

象山以"本心"是否陷溺于物欲来区分圣贤与常人。他说:"生知,盖谓有生以来,浑无陷溺,无伤害,良知具存,非天降之才尔殊也。"(同上)普通之人,则是心受到了物欲的侵害。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在于此。"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夫权皆在我,若在物,即为物役矣。"(同上)

象山以"物欲"来说明"恶"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理论在思辩性上虽不及朱子"气禀"之说,但其思想有胜于朱子"气禀"之说处。朱子以为人之根性之不齐,乃在于"气禀",而人一旦出生,其根性便由"气禀"决定了。象山则以人皆有至善之"本心",不善的人只是被"物欲""蒙蔽"了,待其去此"蒙蔽",则复见其"本心"。由此,他对"气禀"有定之说作了批评,这可从他对于《五行书》的批判中见出:"《五行书》以人始生年、月、日、时所值日辰,推贵贱、贫富、夭寿、祸福详矣,乃独略于智愚、贤不肖。曰纯粹、清明,则归之贵、富、寿、福;曰驳杂、浊晦,则归之贱、贫、夭、祸。关龙逢诛死,比干剖心,箕子囚奴,夷、齐为饥夫,仲尼羁旅,绝粮于陈,卒穷死于其家,颜、冉夭疾,又皆贫贱,孟子亦老于奔走,圣贤所遭若此者众。?茸委琐,朋比以致尊显,负君之责,孤民之望,怀禄耽宠,恶直丑正,尸肆谗慝,莫知纪极。又或寿老死箦,立伐阅,蒙爵谥,以厚累世。道术之纯驳,气禀之清浊,识鉴之明晦,将安归乎?《易》有《否》、《泰》,君子小人之道迭相消长,各有盛衰。纯驳、清浊、明晦之辩不在盛衰,而在君子小人。今顾略于智愚、贤不肖,而必以纯粹、清明归之贵、富、寿、福,驳杂、浊晦归之贱、贫、夭、祸,则吾于《五行书》诚有所不解。"(《赠汪坚老》,《陆九渊集》卷二十)象山在这里批评了《五行书》以"气禀"来论定人的社会地位和命运的差别。这个批评虽不是针对朱子而发的,但就其所批判的思想而言,朱子也是可以对号入座的。例如他曾说:"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长久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朱子语类》卷四) 此种言论,直和《五行书》一般,此为其不及象山处。

3、"恶"

朱子与象山二人对于"恶"之来源有不同的见解,一曰"气禀",一曰"物欲",然而其对于什么是"恶"的解释却大体相同,二人都把"欲"作为"恶"的本质内容。这反映了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在制欲主义立场上的一致性。

朱子说:"天理有未纯,是以为善常不能充其量;人欲有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戊申延和奏札五》,《朱文公文集》卷十四)这里,"善"与"恶"对举,"天理"与"人欲"对举。"人欲"即是"恶"之内容。所谓"恶",是就是指有"人欲"存在。而这个"人欲",朱子也同象山一样,把它叫作"物欲"、"嗜欲"或"私欲"。如:

众人物欲昏蔽,便是恶底心。(《朱子语类》卷七十一)

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朱子语类》卷十三)

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昏了。(《朱子语类》卷八)

然人有是身,则耳目口体之间,不能无私欲之累。(《论语或问》卷十二)

况耳目之聪明,得之于天,本来自合如此,只为私欲蔽惑而失其理。(《朱子语类》卷四十六)

朱子对于"人欲"甚为贬低,"人欲者,此心之疾?,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辛丑延和奏札二》,《朱文公文集》卷十三) "人欲"虽有如此之害,而人有耳目之官,人生于天地间又不能无欲,虽圣人也当不出于此。于是朱子便对人的合理欲望和"人欲"作了区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同上) "此寡欲,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但亦是合当如此者。"(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五。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后录》)在这里,朱子将人的本能和人的本能之外的欲望作了区分。人的本能是合理的,是人"合当如此",这不仅不是"人欲",而且还是"天理",本能之外的欲望,则是"人欲",则属于"恶"。

象山对于"恶"的认识,也是把人的欲望当作"恶"的内容。其所谓"欲"者,仍是"物欲"。"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害乎?"(《养心莫善于寡欲》,《陆九渊集》卷三十二)"欲"有时也与"道"对举。如:"道可谓尊,可谓重,可谓明,可谓高,可谓大。人却不自重,才有毫发恣纵,便是私欲,与此全不相似。"(《论语说》,《陆九渊集》卷二十一)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杂说》,《陆九渊集》卷二十二) "部蠡、管之见,荡其私曲,则天自大,地自广,日月自昭明,人之生也本直,岂不快哉!岂不乐哉!若诸公所可喜者,皆是专于向道,与溺私欲不同耳。"(《与包敏道·二》,《陆九渊集》卷十四) "欲"与"道"对立,直是"善"之对立面。

朱子与象山都把人的欲望作为"恶"的内容,或者说都和人的欲望过不去,这在思想渊源上与孟子有关。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上》)然而,朱陆用"人欲"来说明"恶",却又与孟子思想绝不相类。这是因为:

第一、孟子虽讲"寡欲",但并不否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性也。"(《孟子·尽心下》) 程子解释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则是命也。不可谓'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朱子《孟子集注·尽心下》引程子语)即按程子解释,孟子也并不否认人之欲望之合理性,而是认为不要过分地去勉强追求得不到的、实现不了的欲望。就在"养心莫善于寡欲"之下,《孟子》书又载孟子谈论"曾皙嗜羊枣"一事: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孟子·尽心下》)

篇(5)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梦想是我们的希冀,它引领我们奋发进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个人客户经理的是一支新生力量,工行为个人客户经理提供了梦想的平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欣逢盛世,当有所作为。我选择了这一岗位,我的梦想那就是与工行一起飞翔。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该风雨兼程。在工作中,我毫无怨言,勇敢地经受着每一次营销中的困难和压力,以坚定的意志,执着地追求着梦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工作,一切会在意料之中。仅三月份,我个人营销理财金8个,揽个人存款523万元。

梦想,给了我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三月中旬,春寒料峭,我得知一企业单位改制,员工要身份置换,为赢得这笔存款,我顶风冒雨一次又一次登门拜访,提出为他们置换金。但由于这单位楼下就有中行网点,并且一直有良好的业务往来,所以他们也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我。我并不灰心,逐个拜访有关科室多次与他们进行沟通,有志者事竟成。我坚韧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终于感动了他们,最后终于答应将这笔存款舍近求远存入我分理处,同时还营销了两个理财金帐户。记得那天这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来办理存款时由衷对我赞叹道:“如果我们企业员工都有你这种敬业精神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篇(6)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机构的不断完善,市场涌现出了大量的理财产品,尤其是面向个人的理财业务已经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迅速发展。根据国外银行进入金融机构发展经验分析,未来中间业务收入在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收入中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个人理财服务也会成为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不仅为个人理财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使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有行业外如证券、保险机构的竞争,也有行业内的竞争,另外还有与外资银行的竞争。金融业属于服务业,银行服务的对象是投资者,银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把握理财客户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由于不满于低收益的传统存款业务,转而寻求其他能够令资产保值升值的渠道。2012年6月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但这仍然无法满足投资者寻求优质投资渠道的需求,为了使个人财产能够更有效的保值增值,人们愈加青睐风险小、个性化、收入稳定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的需求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应对市场变化,迎合客户需求,如何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吸引优质客户,占领客户市场成为我国银行业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围绕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Sharma等(1999)通过对理财人员与顾客关系的研究表明,关系是建立在顾客对理财人员的信任上的;Alessandro Arbore等(2009)就商业零售银行客户满意度决定因素做了分析。利用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一家意大利银行的5000名客户资料的分析,得出在业绩属性和整体客户满意度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和非对称关系。Cheolho Yoon(2012)对中国网上银行的客户满意度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设计、速度、安全性、信息内容、客户帮助服务在高体验组或低体验组中都对客户的满意度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易于使用未在任一组中的客户满意度中体现出显着影响。

李桂琴、仲伟俊(2008)认为,商业银行的客户满意度主要受金融服务、银行的可靠性、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和价格的影响。秦宁(2009)认为,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客户对品牌的认知度,资金安全、变现程度及个人信息保密性等。业务种类以及营业人员服务水准同样是客户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孙国霞(2012)经过数理分析得出结论:银行形象、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营业时间及等候时间、反馈速度等方面与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一些学者对当前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蔡仡(2011)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品种较少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彭凌(2010)认为,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揭示不足容易给投资者带来认识障碍。有些学者对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出了一些建议。郑文英(2012)认为,提升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要从硬件环境、服务质量、理财顾问、产品品质、整体形象、理财实力等方面着手。李滨涛(2012)通过对银行客户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得出银行提升客户满意度要注意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电子银行建设。

2.调查结果分析

2.1 问卷设计及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在回顾国内外文献和多次与银行人员及理财顾问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本次问卷。问卷主要采取四级量表的形式,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陈述句,被调查者需要指出他对此题陈述的同意程度,1~4代表同意的程度,4表示非常看重,1表示完全无所谓;问卷首先收集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情况,如年龄、收入情况等,其次根据理财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品牌形象、理财顾问、硬件环境等因素设计了25个关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的问题。

调查问卷委托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某支行理财经理随机选取理财客户进行问卷调查,填写过程中给予被调查者相应指导,并协助其完成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理财客户不加任何分类,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对象,共发放200份,现场填写回收200份,其中182份有效问卷。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对回收的182份有效问卷统计发现:从性别来看,共有77位男性(占总样本的42.3%),105位女性(占总样本的57.7%)。从理财客户的年龄段来看,21~40岁之间的客户占大部分,约占61.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发现,理财客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占半数,说明这类客户对理财业务关注较多也较为青睐,详见表2所示。

理财客户经常到银行办理的业务有:存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银行缴费业务。调查发现,月收入在2000~6000元的理财客户较多,占调查样本的近59.3%;0~2000的占14.8%、6000~8000的又13.2%,而8000以上的仅有12.7%。

尽管理财业务的发展石头越来越迅猛,但是目前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根据问卷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占样本数的56.6%的人愿意在理财业务上愿意投入的资金小于8万,33%的人愿意投入8~20万的资金,大于20万的仅有10%左右。

2.2.2 影响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因素分析

本文利用EXCEL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数据显示,被调查理财客户对以上影响因素的满意程度主要集中在2.5~2.9之间,特别是总体满意度一项的平均得分为2.79,说明理财客户对以上因素较为满意,主要包括理财产品品质,理财顾问服务,品牌形象,银行硬件设施等。从表3中我们还以看出:

理财产品的风险性,其平均值为2.94,方差为0.92,平均值相对较大且方差较小,说明理财客户非常看重理财产品的风险性,对现阶段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较为满意。

保密性、品牌效益及办理距离,三个因素的平均值分别为3.16、3.19、3.04。三项影响因素满意度均值都大于3,说明理财客户对银行的保密制度,银行网点的设置距离都很满意,且很看重银行品牌效益。

特殊性要素的平均值为2.346154,Q6更换速度的平均值为2.351648,相对较低。由于我国理财业务发展尚不完善,商业银行无法推出针对客户特点而设计的理财产品,现存的理财产品种类较少,更新速度慢,产品较单一且无针对性,理财客户对此较为不满意。

宣传力度平均值为2.307692,说明理财业务未得到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和宣传,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客户无法及时获取理财信息。同时也使得许多潜在客户无法对理财产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流失较多客户。

通过分析理财客户基本信息来看,随着理财客户年龄的增长,其风险承受能力下降,愿意对理财产品投入的资金减少,对理财产品的低风险性要求提高。

3.结论

本文对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和调研,根据在发放问卷中从投资者口中了解到的信息以及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客户满意度会受到理财产品的品质、银行的品牌形象、服务质量、信息与反馈效率还有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由于个体差异,每一个人对产品的满意度被这些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在本次研究中,客户满意影响因素模型中的变量个体差异从投资者年龄、收入、知识背景、投资理财经验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充分纳入考虑客户个人差异因素,为银行有针对性的开展理财业务提供了新的视角。

鉴于定量分析结果,本文提出,银行若想提高客户对理财业务的满意度,就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改善服务环境,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便捷的理财通道。珍惜维护银行自身的信誉,全面提高银行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好的口碑。在个人理财业务开展方面,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营销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选拔业务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品德优异的理财顾问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理财服务,并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而客户自身差异方面,则需要银行甚至全社会来进行投资理财知识教育,使客户能够正确、理智地看待银行理财服务。

研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以及客户对理财的看法影响因素是一项复杂工作,而从长远来看,也是一项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本文由于时间以及地域条件的限制,没有收集到更多银行客户的样本数据。未来可以将研究的范围拓展到更多地域,深入挖掘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满意情况及影响其满意的相关因素。对于国内新型的金融服务,这类研究有利于银行针对客户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财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倩,曹云飞.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实证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4-05.

[2]秦宁.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提升的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07-15.

[3]李桂琴,仲伟俊.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20.

[4]孙国霞.我国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12-05-25.

[5]蔡仡.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08-28.

[6]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02-15.

[7]郑文英.提高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之我见[J].企业研究,2012-03-20.

[8]李滨涛.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测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05-18.

[9]Alessandro Arbore,Bruno Busacca.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in retail banking:Exploring the asymmetric impact of attribute performances[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09(16):271-280.

篇(7)

班主任第一次给全体学生讲话中,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对学生心灵带来影响和冲击,在学生心目中,初步树立起美好形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班主任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是有益于他们发展的阳光。”又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第一次给全体学生讲话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班工作的开展。如果班主任的讲话条理不清、主次不分、表达不明、语气软弱,那么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植入一个工作没计划、欠条理,性格软弱的不良形象,在以后的治班中很有可能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今后不管他其它方面做得多么的努力,都很难弥补这一不良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在第一次给全体学生讲话的时候,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声音响亮,语调抑扬顿挫,说到原则问题一字一顿,语气严肃而凝重,谈到学习、生活问题,诙谐幽默,那么他就会在学生头脑中雕刻上一个有计划、有魄力,既讲原则而又平易近人的美好形象。这个美好形象一旦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在以后的师生交往中,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就会非常愿意接近班主任,有什么心事都会向班主任倾诉,班主任就会了解各个学生个体,从而使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第一次讲课

优秀的科任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班主任,而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优秀的教师。因此,班主任第一次讲课的好与差,也会直接影响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班主任无论教哪一个学科,第一次讲课,必需想方设法上好。学生第一次听你的课觉得是一种享受,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日后你的班主任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如果班主任的第一次讲课照本宣科,了无生趣,学生就会在内心滋长一种认为你没水平没本事的蔑视心态,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学生对班主任的不良评价一旦形成,将对班主任今后管理班级、教育学生都是极其不利的。

三、第一次班会课

一个班集体,谁是主人?显然是全班学生。但是如果不努力发挥全班学生的主人作用,时间一长,他们就丧失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对班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一个班级越是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他当班级主人的能力越强。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人翁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他对班集体就越热爱,越关心。第一次班会课,学生出于好奇心,注意力非常集中,对班主任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观察入微,对班会的形式、内容都会久久不忘。

因此,班主任必需充分利用好第一次班会课,初步培养和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个班集体是他(她)自己的,自己与这个班集体所有的事情都有关,自己有责任去管理班集体的所有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班主任给学生的形象就是一个开朗的、有活力的、每个学生都得到重视的美好形象。有了这样的良好开端,班主任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第一次班会课,班主任总是一味地讲规章制度讲条条框框,就会给学生留下冷面、呆板的印象,就会在学生心里产生抵触情绪,以后班主任的工作就难以开展,哪怕你宣布再多的规章制度、描画再好的建设班集体计划都是难以彻底落实执行的。

四、第一次班干会

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需有一个得力的班干集体。第一次的班干会,班主任一定要激发每一个班干的工作热情,树立起班干高度的责任感,培养班干的团结合作精神。其实每个班干都有组织领导能力,之所以有的人不显现出来,只是因为没有机会,或者是没有后盾,唯恐做错了事,自己承担不了责任。因此,第一次班干会,班主任必需让每一位班干都明确:不管谁承担那一份工作,刚开始做都没有经验,都可能出现失误,失误以后,不要害怕,责任不在大家而在老师,大家尽管大胆开展工作。有了班主任的鼓励和支持,班干就会倍感亲切和温暖,班主任的美好形象自然而然地升腾,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班干自然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当把每一个班干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以后,班主任肩上的担子可轻松得多了。

五、第一次家访

班主任的第一次家访要尽早,越早越好。有些班主任把家访变成了向学生家长告状的手段之一,致使很多学生都不欢迎班主任家访。一个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往往总是在接手这个班集体之后,立即进行家访的,不管是走访,还是电话联系。进行家访的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他(她)的闪光点,同时了解他(她)的不足,为今后培养这个学生做足准备,争取做到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向家长表明这个班主任的工作是积极主动的、认真负责的、全心全意培养其子女的。班主任通过家访,让学生和学生家长都觉得开学才几天你就来家访了,足以说明你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从而获得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你的尊重。这样,既深入了解了学生,又获得了学生家长的尊重和支持,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树立起一个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好形象,这非常有利于班工作的开展。

六、第一次与个别学生谈话

篇(8)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在以描写国家大事、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为主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中,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然而,如果说《三国》中有哪一个女性形象对整个故事结构、情节发展有所影响的话,那是非貂蝉莫属了。貂蝉是《三国》一书中作者着墨最多、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女性形象。一直以来,许多论及《三国》中包括貂蝉在内的女性形象的文字,说好话的居多,切中要害的分析较少。

貂蝉形象在艺术描写上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形象前后不一,显得支离破碎。我们知道,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活动的历史,它是由人物的行动、遭遇构成的。小说中人物的所做、所为、所说、所想,在一部作品中应当是前后统一、互相贯通、融为一个整体的,应当有他(或她)的较为稳定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我们这样说,丝毫不排除人物的性格或行为应当发展、变化,但这发展、变化应当是在具体条件下的发展变化,应当有人物自身的以及外界环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逻辑性与必然性,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而貂蝉的形象则恰恰是前后分裂的,她后来的变化也是令人无法理解的。

在具体实施美人计,诱惑并离间董卓和吕布的过程中,貂蝉更是完全依据间谍工作的需要来操纵自己的情感,从容自如的周旋于董卓、吕布之间,以极其巧妙的手段完成了除掉国贼董卓的“大业”,表现出令人称奇的机警、干练、成熟、老到,简直可以和一个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职业间谍媲美了。

在王允的连环计得逞、董卓被诛杀之后,书中这样交代了一句,便没了下文:

吕布到了坞,先取了貂蝉,送回长安。

貂蝉作为一个弱女子,到了这种时候除了自杀之外,想要活命,恐怕也只有给吕布这个好色之徒作这一条路了。王允本来就是把她当做工具使用的,当然也不会再来关心她的命运。“工具”的任务完成了,罗贯中也就不再多费神思和笔墨了。只剩下读者去为她牵肠挂肚了。

然而,到了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一节中,当我们把“美眉”貂蝉快要忘却了的时候,她又再次露面了。更出乎意料的是,这时的貂蝉却仿佛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当曹操兵围下邳,吕布束手无策之时,陈宫一再向吕布陈说厉害,建议分兵破敌,而吕布却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几次本想按照陈宫的意见办,但都被其妻严氏所阻。严氏以前的情况书中没有交代,她这样目光短浅,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全局,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貂蝉――这个在连环计中机警干练、成熟老到,而又深明大义,颇具牺牲精神的人物,在此时是如何表现的呢?

……布愁闷不决,入告貂蝉。貂蝉曰:“将军与妾做主,勿轻自出。”布曰:“汝勿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天下人谁敢近我!”布出,谓陈宫曰:“曹军粮至者,诈也。曹多诡计,吾未敢轻动。”宫长叹而出,曰:“我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

不仅如此,而且:

布终日不出,只守严氏、貂蝉饮酒,以解愁闷。

从上述短短的两段描写来看,貂蝉完全和严氏一样,成了一个毫无见识的普通妇人。她不仅不支持陈宫的正确意见,好言劝导吕布,反而拖吕布的后腿,并且终日陪吕布饮酒消愁,已完全成了一个靠色相供人玩乐的标准侍妾,哪里还有连环计中的貂蝉的半点影子?不仅没有了以前的精神气质,而且也缺少了以前的那一股灵活之气。

最后,连吕布自己也都发觉“吾被酒色伤矣!”但为时已晚:下邳被攻破,吕布一命呜呼。那么,貂蝉的结局有如何呢?书中只这样交代了一句:

操将吕布妻小并貂蝉载回许都,尽将钱帛分犒三军。

从此以后,貂蝉便不复在书中出现,那么,她后来是成了曹操的呢,还是被曹操赠与他人了呢,书中没有交代待,我们也不得而知。总之,貂蝉的故事是到此结束了。

貂蝉形象的前后不一,判若两人,还表现在罗贯中对貂蝉评价的矛盾态度上。在有关描写貂蝉的情节之后,有两首“诗赞”,其一是赞貂蝉和王允的,诗曰:

四海瓜分汉世倾,天生董卓起嚣尘。罪盈恶贯迷声色,积玉堆金作富人。

报主貂蝉真义烈,匡君王允实忠贞。贼徒李、郭恣横日,廊庙惭无死节臣。

又诗赞貂蝉曰:

养育人才扶治世,食人衣禄报人恩。汉朝累世簪缨辈,不及貂蝉一妇人。

当貂蝉不顾及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不考虑自己的一切利害关系而心甘情愿、死心塌地的去充当某种政治阴谋的工具时,罗贯中便夸她“义烈”能“报恩”,甚至认为“汉朝累世簪缨辈”皆不如她,评价不可谓不高矣!但是,在吕布兵败下邳,白门楼殒命一节中,作者不仅从具体情节的交代中肯定吕布之败是由于“听妻言,不用将计”,而且还通过这样一首诗叹来表白“女人是祸水”的思想: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余赤兔千里马,谩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何太懦,养鹰休饱听何疑。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当然,这里只说了妻,貂蝉不是妻是妾,但貂蝉同样反对吕布采纳陈宫的意见,与严氏相比,吕布当然更“恋”貂蝉。此处的“恋妻不纳陈宫谏”和“听妻言,不用将计”无疑都包括了对貂蝉的指责。在这里罗贯中把吕布的失败责任一股脑儿的推到女人――貂蝉和严氏身上,显然是荒唐的。与前面诗赞中对貂蝉的褒扬相比,这后面的贬抑态度也是十分清楚的。这种矛盾的态度,正是罗贯中世界观、妇女观和道德观上矛盾的反应,也是作者在貂蝉形象塑造上支离破碎,前后不一的根本原因之一。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探讨和分析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对貂蝉形象的分析,我们除了从《三国》这部作品本身的描写和其他可资找寻的有关材料来探讨之外,还有一个办法便是把她与其他几部长篇古典文学名著中提供的女性形象做一比较,就更容易看清问题和说明问题。

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水浒传》中的潘金莲。这一女性形象内涵的复杂性我们姑且不论。但与貂蝉相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潘金莲的形象要显得真实、丰满一些。她不是象貂蝉那样,作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随人使用的工具,她至少有一些独立的人格意识:例如她在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当“使女”时,“那个大户要缠他”,她“意下不肯依从”便去告诉了“主人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他不是可以任人玩弄的工具,她具有一定的反抗性,敢于维护自己的人格与尊严。那“大户”为此事记恨潘金莲,倒贴房奁,硬把她“嫁”(其实是送)给了武大,她“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琐,不会风流”,心里十分反感,她绝不甘心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是要反抗命运的安排,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主动的爱上了武松并被动的与西门庆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些行动都表明了她对那桩强加于她的不合理的婚姻的反抗。作为一个市民妇女的潘金莲,当然具有不少的弱点和缺点,但这一形象给予我们的印象却至少是真实的、完整的。潘金莲有自己的感情、愿望与要求,有细致的心理活动,与貂蝉相比,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某种概念的图解;她的性格发展有前后的一贯性与完整性,不是作家为了组织情节而硬拉过来的工具,不是前后判若两人的傀儡,至于对潘金莲如何评价,那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

总之我们认为,与貂蝉这一形象相比,潘金莲的形象在艺术上呈现着一种真实性、丰富性、完整性和独立性,不像貂蝉那样,给人以支离破碎、前后不一的感觉。即使从思想认识意义上看,潘金莲也表现出一种貂蝉身上没有的、难能可贵的人格独立性和反抗性,虽然她的反抗是朦胧的、盲目的、不自觉的。

至于到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就完完全全是一个极其真实的,血肉饱满的女性的艺术形象了。与貂蝉的形象相比,林黛玉的形象不仅在艺术上是完全成功的,而且其思想认识意义也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从林黛玉身上不仅再也看不到半点貂蝉身上的那种蒙昧、奴性和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就连潘金莲身上那种带有原始方式的盲目反抗色彩也没有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终于从不觉醒走到了觉醒,从幼稚走到了成熟,从绝对服从走到了自觉反抗,这无疑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陈寿.三国志.北京出版社,2007.

[3]鲁迅.小说旧闻抄.齐鲁书社,1998.

篇(9)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6)01-0022-06

Abstract:Based on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tiated effect of team task conflict on individual creativity depending on differen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Using data from 44 R&D teams, including 169 individuals and 44 direct supervisors, and the mothed of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 we find that(1)when individuals tend to use cognitive reappraisal, task conflict will facilitate individual creativity, partially mediated by perspective taking,(2)when individuals tend to adopt expressive suppression strategy, task conflict will impede individual creativity, fully mediated by emotional exhaustion.

Key words:task conflict; individual creativity;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perspective taking; emotional exhaustion

1引言

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凸显了企业提升创造能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企业逐渐认识到,作为创新源泉的员工创造力是组织的最大财富,如松下电器认为其技术领先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员工随时随地――在家里、在火车上,甚至在厕所里,都思索创新提案”。同时,企业越来越依靠多元化团队完成复杂的创造性任务[1],团队成员的异质性知识、经验等常常会使团队成员对任务本身以及任务目标的理解存在分歧,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引发团队任务冲突[2]。因此,团队任务冲突成为影响个体创造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那么,团队任务冲突如何影响成员个体的创造力呢?

目前,任务冲突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团队层面[3,4],重点探讨中介作用机制和边界作用条件。前者如De Dreu等[5]指出,任务冲突通过激发信息精细化加工提高创造性产出;周明建等[1]发现,研发团队的任务冲突通过团队效能影响团队创造力。后者如Farh等[6]发现,项目所处周期调节项目团队任务冲突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项目前期,两者存在倒U型关系,项目后期,两者关系不显著;此外,学者们还发现团队成员特质[7]、团队心理安全氛围[8]、伴生冲突[9]、团队目标和冲突处理方式[10]等均可调节两者的关系。虽然任务冲突与创造力在团队层面的作用机理得到了深入研究,但研究者忽视了任务冲突对个体影响的差异性,导致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十分匮乏。

在团队层面研究中,戴佩华和范莉莉[9],Jiang等[11]均从理论的角度提出,任务冲突对个体存在非单一性影响机制:任务冲突具有激发与拓展个体思维/认知的潜能,但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变差,诱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感反应。这意味着,面对同一任务冲突情境,成员的反应可能不同[12]。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个体的差异化反应呢?Gross[13]提出的情绪调节过程理论涉及个体控制认知和情绪的过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线索。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下,个体赋予任务冲突积极或消极的意义,进而分别通过认知活动和情感反应对创造力产生异质性影响。

因此,基于情绪调节过程理论,本研究试图揭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团队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的关系,利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检验情绪调节策略对任务冲突-个体创造力的跨层调节效应及观点采择(认知活动)和情绪耗竭(情感反应)在这一调节效应下的中介机制。本研究的结论丰富和拓展了任务冲突与创造力的相关理论,并为管理实践提供了策略性建议。

2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任务冲突指团队成员就任务如何完成或完成到何种程度所产生的不同观点、主意或建议[11]。任务冲突以多样化的观点和信息为基础,是形成团队氛围的重要因素。创造力是员工产生的关于产品、服务、流程等的新颖、有用的想法[14]。任务冲突对个体创造力影响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任务冲突为认知活动提供新信息,促使个体反思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系统的信息加工,从而产生更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任务冲突易引感和人际冲突,诱发压力与沮丧、愤怒等消极情绪,个体的部分注意力由完成任务转移到应对消极情绪与压力,降低工作质量。因此,本研究提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会激发任务冲突的不同作用路径,进而对个体创造力产生影响。

情绪调节存在于情绪发生的过程之中,是指个体对情绪发生、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13,15]。研究表明,个体在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上存在差异[15],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15]。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指个体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并合理化(包括负性)情绪事件。表达抑制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指个体通过调动自我控制能力并启动自我控制过程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

2.1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作用与作用机制

对于习惯采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任务冲突有利于其创造力的提升。首先,认知重评促使个体重估任务冲突产生的原因,并试图以积极的方式理解任务冲突对问题解决和自我提升的意义。这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引导个体认真审视他人的观点,进而对任务和问题产生新的理解。其次,对任务冲突的正向评估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15],积极情绪有利于拓展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使个体更容易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提高想法的创造性[16]。最后,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看,对他人观点的积极评价有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5],从而为具有风险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社会情感支持。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a:

假设1a当个体采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时,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正相关。

观点采择指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观点,并试图理解与正确判断他人想法的认知过程[17],该过程受个体特质和情境因素的影响[18]。观点采择首先要求个体认识到多样化观点的存在[18],任务冲突使不同视角显性化,个体能够较为轻易地分辨不同观点,从而为观点采择提供基础。认知重评使个体赋予任务冲突以积极意义[19,20],因此有助于个体克服“自我中心”和“自我服务偏差”[21],客观评价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这正是个体进行观点采择的前提[22]。在对任务冲突进行积极、正面的重评过程中,个体会关注持有不同观点的他人的需求与偏好,通过问询、仔细倾听和观察行为等方式更好地理解其动机、价值观等,以合理化他人的观点,并通过换位思考,从他人所处情境分析其视角与动机,洞察不同观点提出的内在逻辑,发现不同观点的价值,这一过程提高了个体的观点采择水平。

作为个体层面的认知活动,观点采择促使个体尝试从他人的视角理解其想法,由此产生的信息需求可以通过主动探寻或密切关注其意图得以满足[23],即个体关注其他成员的需求,因此观点采择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团队内部人际关系,并有助于理解他人观点。由此可见,观点采择能够促使个体发现任务冲突的潜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反思、重构已有的看法或整合不同的视角,进而促进创造性想法的产生。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b和假设1c:

假设1b当个体采用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时,任务冲突与观点采择正相关。

假设1c观点采择中介了任务冲突与认知重评策略的交互与个体创造力的关系(中介调节)。

2.2表达抑制策略的调节作用与作用机制

如果个体倾向于采用表达抑制的策略,任务冲突则会抑制个体创造力。首先,在面对分歧或冲突时,个体会不自觉地产生沮丧等消极情绪反应

[24],表达抑制需要个体有意识地不断抑制面对任务冲突时的情绪表达,这需要调用个体的注意力、控制能力等,消耗了个体本可以用于完成创造性任务的认知资源。其次,对情绪表达的抑制使个体的情绪体验与表达产生不一致,“非真实自我的感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15],增加个体消极情绪体验,进一步使个体以更加消极的方式看待任务冲突,甚至将任务冲突归结为他人对自己的攻击和侮辱,导致个体沮丧、愤怒等情绪的产生,影响个体对任务相关信息的加工。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a:

假设2a当个体采用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时,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负相关。

根据Maslach等[25]的定义,情绪耗竭指过度使用心理和情绪资源后产生的疲劳状态,是个人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压力[26]、消极情感体验[27]、情感体验与表达不一致(表层扮演)[28]等都是诱绪耗竭的重要原因。面对任务冲突,采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会有很强的消极情绪体验,需要付出额外努力遏制将内在消极情绪体验外化为行为表达的倾向,这会消耗情绪和心理资源,导致情绪耗竭。此外,由于“非真实自我”产生的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引发个体的沮丧、痛苦等情绪,也会产生资源损耗,诱绪耗竭。最后,对于不同观点的消极评价降低沟通意愿,甚至导致沟通障碍,极易使任务冲突转变为情绪冲突或人际冲突,引发个体的情绪耗竭感。

资源保存理论[29]认为,当个体自身的资源被损耗、受到威胁时,他们会采取各种策略以保护现有资源或弥补已损耗资源,因此,为远离情绪耗竭的源头,个体会从心理和认知上对工作产生疏离感[26,29],降低内部工作动机,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此外,情绪耗竭会导致员工疲劳、紧张等心理应激,个体的认知资源用于应对这些应激,而不是专注于如何完成任务,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抑制个体创造力的发挥。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b和假设2c:

假设2b当个体采用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时,任务冲突与情绪耗竭正相关。

假设2c情绪耗竭中介了任务冲突与表达抑制策略的交互与个体创造力的关系(中介调节)。

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研究方法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研发团队进行问卷调研,样本涵盖西安、青岛等地的多个行业。为消除共同方法偏差影响,本研究包括两个数据来源。问卷一由团队领导者填写,包括团队规模、成立年限和个体创造力。问卷二由员工填写,包括传记性人口学基本信息、团队冲突、情绪调节策略、观点采择和情绪耗竭。本次调研总共对53个团队(212名成员)发放问卷,回收50个团队,成员问卷181份,其中有效配对问卷为44个团队,共169名成员,问卷回收率为85%,整体有效问卷率为79%。团队规模由2到12人不等,平均规模为5.04人,平均每个团队回收问卷3.84份,团队回收率均值为78%。被调查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为29.9岁,女性占23%,男性占77%,95%的员工接受过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

3.2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国外应用广泛的成熟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以保证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编制的过程中,采用了标准的回译程序。变量均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进行测量。

个体创造力采用了Zhou和George[14]的量表,包括13个题项,如“该员工经常提议用新方法达成目标”。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924。任务冲突采用了Pelled等[30]的量表,共4个题项,如“团队成员对如何完成任务持有不同的意见”。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47。

情绪调节策略的量表来自Gross和John[15]的研究。认知重评包括6个题项,如“我会通过改变对现状的看法控制情绪”。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88。表达抑制包括4个题项,如“我通过隐藏情绪来控制情绪”。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830。

观点采择的量表来自Grant和Berry[31]的研究,共4个题项,如“在工作中,我经常换位思考,以试图理解他人的感受”。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796。情绪耗竭采用了Maslach等[25]的MBI量表,共9个题项,如“工作让我身心俱疲”。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为0.918。

团队层面的控制变量有团队规模、团队成立年限。此外本研究控制了关系冲突,其量表同样来自Pelled等[30]的研究,包括4个题项,如“团队成员间关系紧张”。此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了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作为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

4实证分析

4.1数据聚合和效度检验

由于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是团队层面的构念,因此我们首先分析个人层面感知的团队冲突是否具有组内一致性与组间差异。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的组内一致性系数Rwg均值分别为0.89和0.86,大于0.7,表明两个变量均具有足够的组内一致性;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的ICC(1)分别为0.19和0.15,高于0.12,ICC(2)分别为0.78和0.71,高于0.7,表明两个变量具有足够的、稳定的组间差异。这说明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在团队层面的聚合是合适和有效的。因此,我们将个体感知的团队冲突进行平均,得到各团队的任务冲突和关系冲突的水平。

其后,我们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得到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平均萃取方差(AVE)和同一层面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个体创造力与观点采择 (β=0.37, p

4.2假设检验

由于分析涉及个体和团队两个层次,本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检验假设1a和1b,假设2a和2b。根据温忠麟等[32]“有中介的调节效应”的方法,检验假设1c和假设2c。

(1)零模型

因变量存在足够的组间变异是跨层分析的前提。零模型的结果显示,个体创造力在团队层面具有显著差异(τ00=0.44,p

(2)跨层交互效应的检验

假设1a和假设2a的检验如表1中模型1~3所示。模型1包括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的控制变量和主效应,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认知重评与任务冲突的交互项,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表达抑制与任务冲突的交互项。结果表明,认知重评与任务冲突的交互项对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γ=0.28,p

假设1b的检验如表1中模型6~7所示。以观点采择为因变量,模型6包含个体层面和团队层面的控制变量和主效应,模型7在模型6的基础上加入认知重评与任务冲突的交互项。结果表明,认知重评与任务冲突的交互项对观点采择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γ=0.34,p

假设2b的检验如表1中模型8~9所示。以情绪耗竭为因变量,模型8包含个体层面和团队层面的控制变量和主效应,模型9在模型8的基础上加入表达抑制与任务冲突的交互项。结果表明,表达抑制与任务冲突的交互项对情绪耗竭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γ=0.24,p

(3)“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的检验

假设1c提出观点采择对交互项(认知重评×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模型1~2满足了第一步要求,交互项与因变量关系显著;模型6~7检验了第二步要求,交互项与中介变量关系显著。模型4检验第三步,结果显示,加入观点采择后,交互项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由模型2中的γ=0.28(p

假设2c提出情绪耗竭对交互项(表达抑制×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同样地,模型1和模型3满足了第一步要求,交互项与因变量之间关系显著;模型8~9检验了第二步要求,交互项与中介变量关系显著。模型5检验第三步,结果显示,加入情绪耗竭后,交互项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由模型3中的显著变为不显著(γ=-0.09,p>0.05),说明情绪耗竭完全中介了任务冲突与表达抑制的交互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假设2c通过。

5结果讨论

总体来说,实证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具体地:

第一,认知重评使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表现出正向关系,即倾向于采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在面对任务冲突时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这表明认知重评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利用任务冲突中的异质性信息,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这一结论与情绪调节和团队层面的任务冲突研究结论较为一致。

第二,观点采择部分中介认知重评对任务冲突-个体创造力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这表明对采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而言,任务冲突促使个体通过理解、采纳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同时,部分中介效应的结果说明在该影响路径中可能存在本文未研究的其他中介变量。

第三,表达抑制使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表现出负向关系,即习惯采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在面对任务冲突时表现出低水平的创造力。这表明任务冲突破坏了表达抑制个体的创造过程。该结果与任务冲突在团队层面的研究表现出不一致,Jiang等[11]发现,当团队中存在任务冲突时,情绪调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等)能够减少因观点分歧带来的人际冲突,提高团队协作水平,从而有利于团队绩效。然而,本研究的结论表明,虽然采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通过控制负面情绪的表达,有效地防止了团队内部因任务冲突产生的人际矛盾,但这也消耗了个体的情绪、认知资源,不利于个体创造力的发挥。该结论支持了Shin等[12]的观点,即同一情境会对团队成员产生异质性影响。这体现了跨层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情绪耗竭完全中介了表达抑制对任务冲突-个体创造力之间负向调节作用。这一结果说明,采用表达抑制这一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在面对任务冲突时,由于抑制情绪而造成对情绪资源的持续损耗,增加了个体的情绪耗竭感,从而损害个体创造力。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三点。第一,本研究首次探讨了团队任务冲突对个体创造力的跨层影响机制,且发现了与团队层面任务冲突影响结果不一致的结论,是对以往单一层面研究的拓展[33]。第二,以情绪调节过程模型[13]为基础,本研究解释了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关系不确定性的原因,指出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使个体对任务冲突产生差异性理解,继而对创造力产生不同影响。第三,本研究深入剖析了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任务冲突影响个体创造力的机理,发现观点采择和情绪耗竭部分或完全中介了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任务冲突的交互与个体创造力的关系,该作用机理将任务冲突对个体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纳入同一框架,解决了理论上的矛盾,深化了任务冲突和创造力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对组织创新实践的管理启示有两点。首先,团队领导及其成员应该意识到,冲突,尤其是任务冲突,并不一定带来不利后果。任务冲突具有潜在价值,应该形成如何实现这种潜在价值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地避免冲突,强调“和谐”。但同时也不能认为任务冲突本身直接发挥作用,还需要其他因素(如领导)引导员工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任务冲突。其次,在团队建设与培训方面,应该选择倾向于采用认知重评策略的成员(如通过让面试者参加相应的心理测评)或不断提高团队成员运用认知重评策略的能力(如培训),以更好地利用任务冲突提供的异质性资源,提升员工的创造力。

6结论与未来展望

任务冲突是研发团队中常见的现象。本研究以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任务冲突-个体创造力关系的作用机制模型,并利用HLM对44个研发团队共169名员工的数据检验假设。结果表明:采用认知重评调节策略的个体面对任务冲突时,会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造力,这一关系被观点采择部分中介;采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面对任务冲突时会表现出低水平的创造力,这一关系被情绪耗竭完全中介。

本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性:(1)数据为横截面数据,无法探讨因果关系;(2)样本局限于研发团队,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3)员工创造力的测评采用领导打分法,带有一定主观性;(4)选取情绪调节策略作为调节变量,未考虑其他情境因素,对这些变量的探讨将揭示任务冲突与个体创造力的全景,未来的研究可以对此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周明建,潘海波,任际范.团队冲突和团队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团队效能的中介效应[J].管理评论,2014,26(12):120-130.

[2]Jehn K A. A multimethod examina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detriments of intragroup conflic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 40(2): 256-282.

[3]De Dreu C K W, Weingart L R. Task versus relationship conflict, team performance, and team member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4): 741-749.

[4]De Wit F R C, Greer L L, Jehn K A. The paradox of intragroup conflict: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2): 360-390.

[5]De Dreu C K W, Nijstad B A, van Knippenberg D. Motiv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group jud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8, 12(1): 22-49.

[6]Farh J, Lee C, Farh C I C. Task conflict and team creativity: a question of how much and whe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0, 95(6): 1173-1180.

[7]Bradley B H, Klotz A C, Postlethwaite B E, et al.. Ready to rumble: how team personality composition and task conflict interact to improv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3, 98(2): 385-392.

[8]Bradley B H, Postlethwaite B E, Klotz A C, et al.. Reaping the benefits of task conflict in teams: the critical role of team psychological safety climat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1): 151-158.

[9]戴佩华,范莉莉.团队任务冲突对决策质量的影响及信任在影响过程中的作用[J].预测,2014,33(6):31-36.

[10]Huang J. Unbundling task conflict and relationship conflic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am goal orienta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2010, 21(3): 334-355.

[11]Jiang J Y, Zhang X, Tjosvold D. Emotion regulation as a boundary cond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 a multi-leve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3, 34(5): 714-734.

[12]Shin S J, Kim T Y, Lee J Y, et al.. Cognitive team diversity and individual team member creativity: a cross-level interac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55(1): 197-212.

[13]Gross J J. 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 2(3): 271-299.

[14]Zhou J, George J M. When job dissatisfaction leads to creativity: encouraging the expression of voi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4): 682-696.

[15]Gross J J, John O P.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5(2): 348-362.

[16]Isen A M, Daubman K A, Nowicki G P. 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52(6): 1122-1131.

[17]Herold K H, Akhtar N. Imitative learning from a third-party interaction: relations with self-recognition and perspective tak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8, 101(2): 114-123.

[18]李宏利,邱|瑶,郁巧玲,等.员工观点采择的来源及作用[J].心理研究,2013,6(6):8-13.

[19]Galinsky A D, Ku G, Wang C S. Perspective-taking and self-other overlap: fostering social bonds and facilitating social coordination[J].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2005, 8(2): 109-124.

[20]Krauss R M, Fussell S R. Perspective-taking in communication: representations of others’ knowledge in reference[J].Social Cognition, 1991, 9(1): 2-24.

[21]Galinsky A D, Moskowitz G B. Perspective-taking: decreasing stereotype expression, stereotype accessi-bility, and in-group favoritis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8(4): 708-724.

[22]赵显,刘力,张笑笑,等.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2):2079-2088.

[23]Hoever I J, van Knippenberg D, van Ginkel W P, et al.. Fostering team creativity: perspective taking as key to unlocking diversity’s potential[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5): 982-996.

[24]Ross R S,Ross J R. Small group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9. 139-178.

[25]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1): 397-422.

[26]Sonnentag S, Kuttler I, Fritz C. Job stressors,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need for recovery: a multi-source study on the benefits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0, 76(3): 355-365.

[27]Barling J, Macintyre A T. Daily work role stressors, mood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J].Work & Stress, 1993, 7(4): 315-325.

[28]Martínez-Iigo D, Totterdell P, Alcover C M, et al.. Emotional labour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mechanisms[J].Work & Stress, 2007, 21(1): 30-47.

[29]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3): 513-524.

[30]Pelled L H, Eisenhardt K M, Xin K R. Exploring the black box: an analysis of work group diversity,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1): 1-28.

篇(10)

一、研究背景

心理学家把场定义为外界环境。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的知觉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而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依赖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的称为场独立性;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独立与依存是一对反义词,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是二者的综合体。大学生对英语并不陌生,但是,对如何提高英语水平却不知所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就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作为认知风格中最主要的一组认知方式,对它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外语学习者认识到自身的认知风格,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并协助教师针对不同风格的学生制定更合理高效的教学策略。然而外语教学中的认知风格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内在、外在元素并结合学习者类型的分析,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兼有的人。因此了解场独立性和依存性学习者的各自特点尤为重要,教师围绕学生的认知风格,实行相应的符合他们所能接受并乐于合作的教学方式。将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发展、塑造学生个性。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本着“方便学生学,适合学生学,帮助学生学,督促学生学”的导学、助学原则,逐步形成“分层教学,异步达标”的课程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学生的活动面广,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活动是积极、自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测试,教师把握好入学测试卷子的难易度和层次的划分等各方面的工作。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测试结果,把学生分成A(场独立型)、B(独立性与依存性兼有)、C(场依存型)三层。教师只是给学生提出参考意见,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时间的安排等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加哪个层次的学习。场独立性的人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擅长单独学习。依存性学习者分析能力不强,依赖性较强,因而不大可能指导自己的学习。把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对不同层次的船舶类高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对于A类学生可更侧重自主学习、网上交流,鼓励学生用喜好的方式来学习;对于C类学生较偏向于从老师的话语中获取信息,可在面授课上多下功夫并采取小组学习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场独立性和依存性的特点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两种不同认知风格导致的学习风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场独立性者喜欢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喜欢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结论,善于做分析性语言训练,喜欢抽象的不带感彩的事实性或分析性的语言材料;场依存者喜欢具有严密结构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教师对他们做出明确指导与讲解,善于做需要直感的语言练习,喜欢有人情味的社会内容及具有个人色彩、充满幻想和幽默的材料;场独立性者喜欢重点突出的、系统而有秩序的、逐步积累的学习方法,而场依存性者则喜欢各种特征同时存在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讲究实际,要求学习环境要有意义。

三、两种认知风格对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认知风格是人格和智力之间的桥梁,是个体差异的一种重要纬度。它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通过场独立性和依存性的研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尊重学生的场的定向,进行因材施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除了传授好课本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身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引领学生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的价值观,使学习终身化、学习自主化深入每一名学生心间。因为认知风格的差异,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对作业采取的策略也不同。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认知风格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教师应区分并区别对待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语言学习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要正确处理好外语教学中准确性和流畅性的关系。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同,就会对同样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编码,形成不同的认知图示,具有场独立性风格的人有较强的“认知重建”能力,而具有场依存性风格的人具有较好的与人交际的能力。就此研究者们假定:场独立性与语言能力习得有关,而场依存性则与交际能力习得有关。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场的定向,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偏好,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场独立的学生大多是喜欢危险,喜欢挑战,他们多表现自立自强,一直都主动地学习,不需要老师,父母操心。场独立性的人应系统化、条理化地整理材料,与他人讨论,进行协作学习,互帮互助。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认知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提出了“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模式。成功的小组活动与协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其认知策略,培养其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场依存型的学生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易受暗示,学是靠课上教师留的作业,在课下缺乏主动学习,喜欢把材料系统化,也就是一项接一项地弄明白,由于太谨慎,从而导致做题放不开,不敢做,并且受到批评是很容易受到影响,学习积极性便会下降,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场依存型的人应该着重提高主动性,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武装自己,在听力方面,可以把英语当成背景音乐,使其不具有任何语言意义,更不要在听的过程中纠结于某个听不懂得单词,忽略整体内容,应尽量拉近他们与英语的距离。教师应多给场依存性的学生留一些作业,让他们能够快乐,开心地学习英语。开导他们不要缺乏自信心,尤其当受到别人批评时,要学会接受,分析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长比自己之短。对待这两类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用与各自的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手段方式,即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

2.通过场独立性和依存性的研究,利用自主学习光盘及网络课程,建设学习新阵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场独立性的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强调个性,敢想、敢说、敢于发出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声音,富于挑战性、冒险性。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把英语用于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鉴于大多精通计算机操作、善于利用网络搜集大量学习资讯的特点,借用自主学习光盘及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就能够更好地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转换,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角,兴趣得以激发,从而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场依存性的学生由于从小缺乏锻炼,有些学生仍然对家长和老师存在依赖性,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方面都存在自理、自立能力不强的问题。场依存性的同学似乎都想把自己隐蔽起来,而内心又渴望与他人用英语交流,但不知如何下手。一部分学生由于以往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课程量的繁重和难度的增强容易导致产生厌学心理;大部分船舶类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对挫折的认识和承受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实施由教师指导的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模式,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广泛获取社会需求信息,让大家学会利用现代社会提供的信息便利,学会搜寻网络信息。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发言锻炼口语能力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好自主学习光盘及网络课程,建设学习新阵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只有当教学策略与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场依存性和独立性的认知风格对学生英语教学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选择,扬长补短,使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同时可加强这两种学习风格学习者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和促进。学习者自身也应主动改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对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研究实现从“如何教”到“如何学”的重心转移。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和研究学生的各种生理和认知因素,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尊重学生场的定向,采用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以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玲,张晓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认知风格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N].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4).

[2]李玲.场独立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对外语学与教的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

上一篇: 四风问题心得体会 下一篇: 法制宣传月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