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00:56: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服务业专班招商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0*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61亿元,同比增长18.94%;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了216户,比20*年增加了45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114.4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4.64,同比提高14.4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烟草、电力、建材、食品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烟草、建材、食品工业增速均超过全州平均增长水平,有力地拉动了全州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二)工业经济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对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年全州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0.5亿元,同比增长13.6%,工业对全州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为28.9%,拉动全州生产总值增长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税金9.3亿元,比20*年增加1.17亿元,其中国税增加4575万元,地税增加7115万元。20*年全州地税收入为6.98亿元,比20*年增加1.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州地税收入的直接贡献率达63.4%。
(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工业投入加大,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近两年来,全州工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20*年,全州有155个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施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14.3亿元,同比增长12.6%。项目建设的直接效果就是培育了一批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拉动了全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今年全州要继续做好100个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60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其中50%以上年内投产见效;继续实施“百项技改工程”,再推进100个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新建、续建技术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项目,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0亿元以上。
二、“工业兴州”大旗要高举
*州发展工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配置相对滞后,同时受区位条件的限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发展工业难度较大,但我们不能遇难就退,而是要迎难而上。“工业兴州”是州委、州政府在认真分析州情和落后地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既是基本的理念,又是凝聚力量的旗帜。我们要继续高举“工业兴州”这面大旗,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工业化是*州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虽然工业化并非是每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对于农业人口占86%和非耕地面积占88%的*州来说,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一产业发展和增长空间有限,不可能支撑全州经济快速增长,而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工业化的加快和制造业的大发展作支撑,如果工业化严重滞后,第三产业也将因缺乏重要支撑而难以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因此,工业化过去是今后仍然是*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兴州”是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选择。
按照钱纳里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标准来进行衡量,目前我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期中阶段,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州要实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实施赶超战略,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后发优势,以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州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州工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今后五年,是*州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交通瓶颈将彻底打破。目前,“两路”建设进展顺利,年底高速公路可贯通部分路段,明年铁路可实现铺轨,县市间“3小时公路网”和乡镇油路已全面贯通,全州大交通骨架基本成型,长期制约我州工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打破。二是区域特色产业基本形成。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州以烟草、电力、建材、食品和药化为支撑的区域特色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正向集群式发展迈进。三是优势资源后发优势逐步显现。州委、州政府提出,“十一五”时期全州逐步建成“五大产业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我州正在成为一块开发热土。武钢将于5月正式注册公司,启动铁矿开发项目;建南天然气开发正在加大钻探力度,预期十分乐观;一批客商纷纷涌入我州,抢占战略要地。四是有宏观政策的支持。国家将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为我州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宏观支撑。五是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给我州工业发展带来机遇。六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较大改善。近年来,全州大力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各级各部门致力于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基本形成“发展抓经济、经济抓工业、工业抓项目、项目抓招商”的共识。
三、“工业兴州”要有新突破
(一)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挥资源优势相结合,走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州工业基础薄弱,不可能直接跨入信息化阶段。在工业化初期必须充分发挥我州资源优势,转变增长方式,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由单纯的采掘和原料工业转变为资源精深加工制造业,由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精深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高新技术、信息化相结合,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来推动工业化。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要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实现我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州要把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任务,重点围绕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鄂西南乃至华中地区洁净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矿产工业基地建设,下大力气培植能源工业、矿产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能源工业要抓好在建电源点建设,加快天然气、风电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工业要重点支持武烟集团*50万箱生产基地建设,抓好药化工业和富硒绿色食品工业新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矿产工业要重点抓好铁矿、磷矿和高岭土的开发,加大主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制定合理有序开发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培植新的支柱产业。
(二)坚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由于我州工业化比较滞后,丰富的矿产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我州工业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增殖,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改变单纯的“卖资源”、“卖原料”的采掘和原料工业。同时,不能单纯依靠加大资源开发的力度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要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生态理论,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生态产业链,以最优的资源组合,最小的生态成本,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
发展资源型工业是加快*州工业化进程的突破口,全州要把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作为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是要对风电、铁矿、天然气、磷矿等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组建项目工作专班,研究资源开发规划和产业发展思路。铁矿资源开发已成立了铁矿办,并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他矿产资源开发也要组建相应的工作专班。二是要加快资源勘查步伐,多渠道筹集勘查资金,为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创造条件。三是要加强资源管理,规范资源开发秩序,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资源,防止无序开采和违法开采行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要加强宏观政策研究,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导向,杜绝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五是要加强环境保护,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保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标准和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杜绝以高消耗、高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三)坚持推进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我州招商引资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招商引资不仅仅是招商部门的工作,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以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一是要把工业项目的招商引资作为招商工作的重点,大力引进一批工业项目落户*。二是要根据我州产业发展布局,在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大力引进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重大项目。三是要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四是要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重大建设项目要适当抬高门槛,合理采取调控措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技术水准低的企业,要严加限制,甚至予以淘汰。五是要加大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对引进的项目要全程跟踪服务直至建成投产,为项目投产运营和实现盈利创造良好环境,使招商工作取得成效。
(四)坚持平台建设与产业聚集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
“两路”贯通以后,园区将成为商家的首选之地,谁的园区建设速度快,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地利”。目前,我州工业园区建设总体上进度不快,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入园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特色不鲜明,产业关联度低,园区聚集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努力在园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工业用地要有新突破。要加大土地收储工作力度,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完善土地相关手续,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三是标准厂房建设要有新突破。各县市要通过政府投入、引资开发等多种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要完成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目标。四是退城进园要有新突破。要加快退城进园步伐,加大对入园企业的协调服务力度,推进企业向园区相对集中发展。
(五)坚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大力推进市场主体建设实现新突破。
品牌的弱势、昂贵的物流成本、价格上的劣势,进口红酒品牌要突破原有固定的渠道,杀进中国的主流渠道几乎等于痴人说梦。
当前,许多进口红酒商都热衷于想通过招商来扩大市场份额,但十有八九都不成功。为什么这样?这与他们不懂得招商真谛有关。
缺少规划,随波逐流
在招商前期,进口酒商为了从经销商的口袋里掏出大把的“银子”,想尽办法、费尽心机,但是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划不到位!
原因之一,在市场竞争的残酷大环境下,进口红酒品种五花八门,尤其是同质产品竞争愈加激烈。而进口酒商本身往往意识不到自已产品同其他竞争品牌的差异性,因此只是简单的“自说自划”,或者引用其他成功招商企业的案例,照抄其文案、广告,最终也只落得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结局。
原因之二,有部分酒商意识到了招商策划对企业本身的重要性,但是在招商策划过程中却屡次露出“小家碧玉”的气质,在投入费用时精打细算,从文案设计到选择媒体,往往会“剑走偏锋”,把钱用不到“刀刃”上。
原因之三,没有针对当前的竞争形势及竞品的特点进行宣传,没有把自已产品的经营路线合理的、有差异化的展现在经销商面前。仅仅从高度上给经销商画了一个大大的“奶酪”,而不能制定出比较有实际意义的策略,因而使经销商望而生畏!
有道是,招商目标不同,招商方法就不同。招商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才能保证招商工作收到预期效果。否则,就成了花架子,只能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招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招商计划,招商工作只会是一团糟。
在确定招商目标之前,进口红酒必须明确自己与国产红酒的区别和优势,只有把自己的优势扩大化,才能占领市场。
首先,红酒文化是外来文化,消费者的潜意识相信进口红酒更正宗;第二,进口葡萄酒品质优于一般国产葡萄酒是不争事实;第三,中国消费者有极强的崇洋消费心理,人们更加注重于面子与尊贵地位感;第四,相对国产酒品类的单一,进口酒商掌握了几百种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酒,消费者选择空间大,这种优势与定势是国产红酒品牌所无法打破的。单仅靠这些还不行,还需要从消费者的主导需求和情感体验中挖掘出共性偏爱并结合文化背景演绎成故事来推广。简单讲就是九个字:编故事、讲故事、卖故事。但遗憾的是,许多酒商这方面对如何诱导消费、找准定位方面存在模糊认识。
观察红酒市场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进口红酒依然停留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没有使进口红酒应有的地位和魅力彰显出来,而长城、张裕等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上却大获成功。形成这种局面,外因在于进口红酒商目前不具备像长城、张裕那样的网络渠道和系统规划,使产品铺货无法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而内因在于,进口产品未形成品牌效应,消费者对之无认知度,很难作出正确的购买决策。进口酒商了几十或上百种红酒,甚至不知该突出哪个品牌,只能囫囵吞枣的卖;大多数进口酒商的实力比较弱小,无法做到像某些国内红酒企业那样背后的财团支持,这些都导致了进口葡萄酒的营销简单而粗放的格局。进口红酒大的利好趋势背景下,进口红酒商必须找到一套有效的操作策略和赢利模式来整合市场资源才是根本。
缺少模式,难以服众
进口酒商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始于各种形式招商,因此招商结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酒商制定的招商战术。现总结出进口酒商为何招商失败的战术的错误:
错误之一:没有一个专业招商团队。招商团队是确保经销商与酒商紧密联系,信息互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的桥梁和纽带, 经销商审视考察能否与企业进一步确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的窗口,也在招商团队中。因此,招商队伍素质的好坏、管理程度、层次关系的清晰度直接关系到招商效果的高下。
错误之二:酒商制定的招商条件过份倾向本身营利,没有突出经销商利益 。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酒商缺乏市场意识。在制定招商政策的时候,不结合市场实际,不能客观的分析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在招商时屡遭败绩。这一点要引起众多酒商的注意。
错误之三:乱开空头支票 吓走经销商。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酒商的招商广告和招商手册中存在乱承诺、瞎应承的现象。也许酒商认为给经销商提供支持越好,优惠越多,经销商就越能心动。因而在制定招商政策前期就列出了许多有利于经销商的支持和优惠待遇,往往超出了酒商自身实力的范围,开出了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酒商和经销商往往一开始合作的时候,一帆风顺,但合作开始一段时间以后,经销商发现承诺不能兑现之后,大家就产生了矛盾,最终一拍两散。
自从进口红酒进入中国市场后,很多酒商看到了无限商机和增长趋势,但一投入实际经营中,大部分只能以价格竞争来开拓市场,造成市场利润降低的恶性竞争局面。不仅自己没有得到销量增长实惠,还降低了消费者对进口红酒的看法,萌生了对红酒的怀疑态度。销售不是越便宜越好,要首先改变部分进口酒商的经营意识。特别是从国外回国的海归派更要了解中国独特的经营理念。
当前,缺乏盈利模式是进口酒发展中备感困惑的一大问题,要想实现长期的赢利,就必须考虑到进口酒的销售渠道创新,避开与国产酒的正面冲突,对目标人群采取差异化的渠道营销。因此也必须有一套针对渠道的营销模式,以利用自己独特的营销模式来形成盈利。在传统渠道中要想依赖进口葡萄酒实现快速的销量增长和盈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特别最近几年,中国红酒市场逐步实现了品牌的高度集中。中国市场上,张裕、王朝等品牌就占到了市场份额的54%。进口红酒要想通过传统渠道在中国市场实现招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另外一方面,红酒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商超、餐饮、夜场。在招商过程中,进口酒商更多的是考核经销商的网络以及经销商所经营的产品结构。餐饮终端是红酒销售量最大的渠道,对于高档餐饮终端的强势介入,成为部分实力企业提高赢利率的必然选择。国内红酒企业已经在餐饮终端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进口红酒要想进入很难。
因为从购买心理的过程看,消费者要经历“认识—认知---认同---认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没有体验就认知不到他的价值,更无法将价值传递给亲朋好友,自然很难做购买的决定,否则每一次购买的经历都将是冒险的经历。今天几乎绝大多数进口红酒都是从国外进口后便摆在了货架,消费者在无法做出选择判断的时候宁愿购买相对安全的国产品牌。
那么,进口酒商到底应如何打开自身的出路呢?
布局一:明确定位 企划先行
说到定位,通俗的说就是买什么样的产品以及买给什么人的问题,对于产品招商而言,这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就进口红酒而言,我们应该根据产品的文化背景、功能特点、适用人群、产品生产成本等最基本的元素,结合市场环境、竟品情况对产品进行全新明确的定位,总结提炼有区别于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卖点及核心诉求,同时明确价格定位及细分化的目标人群,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产品品牌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出与产品定位相匹配的宣传物料、广告文案及广告片。
显而易见,经过科学系统的市场定位,进口红酒就显示出了鲜明的个性。在眼球经济的竞争环境中,华丽的外衣和鲜明的个性无疑为产品在日后面对竟品的招商竞争先出一筹。当然,这里面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就是产品过硬的质量,它是产品生命力的根本和保证。
布局二:样板市场 探索模式
无庸置疑,好的赢利模式无疑是最吸引经销商的核心卖点。然而,目前许多酒商在产品招商前连自己都不知道产品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市场运做模式可以实现赢利的目的就开始大范围的盲目招商,这种圈钱为目的的短线操作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进口酒商应尽快做好长远规划,给产品前景做一个描绘,树立一种长久发展的品牌形象。让经销商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同时,为经销商建立一种可操作的简单的经销模式,从店面装修、产品摆放、导购员培训、经营管理、促销推广等形成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简单、易操作,只要大家创造性照这种模式运作,就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收益,极大化规避市场风险,消除后顾之忧。
鉴于进口红酒的优势与定势,进口红酒在销售模式上应该扬长避短,强化这种优势和定势,做好三个方面工作,第一,空中打击:引导消费者正确的消费观念,建立文化和观念壁垒来打压和堵截对手;第二,地面进逼:在渠道上加大力度,通过自建专卖店网络和强占强势卖场、酒店,步步进逼国产酒,逐渐扩大势力范围。第三,主动出击: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消费者的潜力,使用一些灵活用具有亲和力如品鉴会、会员制等的营销方式笼络消费者。
另外,进口酒商招商过程中常犯随机性和不可控性性弊病,多数情况下选择经销商不是“门当户对”,酒商自身的样板市场和经销商操作的市场模式大相径庭,事先没有明确各自的招商模式,这些弊病会在今后工作中带来后遗症。
随着行业同质化竞争手段的加剧及经销商的日益成熟,可赢利市场运作模式成为经销商抉择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作为进口酒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招商,在完成产品的市场定位后,首先应该调整心态从长远的大局考虑,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市场进行产品的试销工作。众所周知,这样做法益处颇多,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样板市场的运做摸索总结一套能拷贝复制的可赢利模式,为产品的招商市场提供有说服力的佐证和支撑;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样板市场的运做为酒商培养一支能打硬仗的营销团队,为后期市场的操作做好人力资源上的储备;其次通过市场实际操作我们还可以检验并完善前期产品定位体系同时为后期制定合理的招商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最后,样板市场的成功对于那些较有实力的进口酒商而言,在后期可以采取自控直营市场和招商市场并举的营销策略,这样最大化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而且规避了全盘招商市场的隐性风险。
布局三:招商政策 互利双赢
没有充分的利润空间,再好的产品,也得不到市场认可。所以,招商产品最重要的物质属性就是高利润。很多进口产品口碑好、卖点突出,但出货价却非常高,留给经销商的利润非常低,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再好的产品即使你有了可赢利的运做模式,最终也只能是自娱自乐。
鉴于此,产品在完成市场定位、可赢利模式摸索后,制定合理的招商政策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包括对经销商的资质要求、首批提货量、退换货机制、合理的价格、丰厚的利润空间及适当的返利奖励,当然还有总部所能提供的必要的市场支持等等。所以,在招商营销过程中,进口酒商也应该做适时的换位思考,站在经销商的角度来制定符合市场实际的合理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互利双嬴的长效合作格局。
布局四:招商策略 资源整合
招商成功与否,风险规避程度大小不但涉及到产品的前期调研、产品策划、产品包装等,还涉及到后期的整合执行。
目前大多数进口酒商在招商运作上都比较草率,基本没有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进口酒商大致都是相同的模式,即找广告公司刊登广告,然后消极坐以待毙,等待咨询反馈信息上门。由于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选择媒体不合理、广告制作简单、信息没有深度,很难抓住投资者。比如豆腐块式的“欢迎加盟”、“诚招”等随处可见的招商宣传另人生厌,往往起不到效果。无形中增加了招商难度,长期下来为企业带来不小的风险。
可见,进口葡萄酒的营销缺乏一个体验与认知过程,但我们必须运用品牌运作将认知概念化、凝固化,以至于达到一个有效传播的目的。今天某些市场出现的不少进口红酒品牌开始在做这样的一个转换工作。那些了众多品牌的商,无法将每一款葡萄酒的价值感表现出来,就必须以葡萄酒网络集成商的身份来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将自身塑造成正统红酒文化的代言人,以专卖店为平台,利用地缘优势,开展诸如特许加盟、会员制、商超、店中店、酒店等形式的开拓。品牌是凝聚了品质、身份、文化、价值的载体,我们很容易通过品牌来建立其对产品的认知并建立安全感。在今天大批红酒涌入中国,品质良莠不齐的时候,品牌则是抗衡与自卫的强大武器,也为经销商今后的特许加盟、会员制、店中店的网络建构预留了空间。
现阶段招商营销在具体的战术上,其手段无外乎媒体广告招商、会展招商、数据库招商、捆绑协会组织推广招商、进口酒商自办招商推广会几种,很多进口酒商在招商时将上面的手段都试过了可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将上述手段进行有效组合,仅靠单一模式轮回,自然是无法达到累计倍增的招商效果了;二是由于进口酒商资源不够或者是没将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即使在招商策略上使用的是组合手段,起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如何整合进口酒商内外部资源,提升招商效果?除了进口酒商自身需要分析总结并善于利用外,借助外脑倒也是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比如寻求和一些资源丰富、招商经验丰富的专业招商策划公司的合作,不能说不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办法。
布局五:售后服务 长效共存
进口酒商为经销商提供的传统服务模式无外乎派发企业宣传资料、电话回访等老套手段,这些往往使得经销商有种“白饭”的感觉。毫无新意的企业期刊、毫无热情的电话回访,这些使得当初进口酒商与经销商签定合约时约定的种种“诱饵”都成为一纸空文。
从当前招商的现状来看,当进口酒商得经销商钞票的回报时,当初夸下的海口很少有条件能得到兑现。
因此,无条件退货的不能实现;年终的销售返利成为空文;厂方派人跟踪服务更是空中楼阁。千恩万谢签定的合作合同成了千头万绪的乱麻,进口酒商完全将服务撇在一边,合作成了简单的圈钱游戏,。尤其是原先说好进口酒商可以为经销商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服务等,包括以后的推广中对方是否重复进货等等,进口酒商完全搁置一边。
这样的现状,这样的出发点,这样的心态,进口酒商如何才能使得自已的招商成功呢?即使初期成功,再经过这样的服务,进口酒商又如何使得企业能够大获全胜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传统的招商服务模式必须要改革,如果不改革创新,那只有死路一条!
服务意味着严谨的流程、专业的人员、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些都不在传统经销商的习惯。他们习惯于酒商投放广告,自己做个单纯物流商、现金中转站的角色;或者习惯于用较低的价格从酒商拿货,自己承担风险投放广告,通过传统的餐饮、商超和市场销售,他们很少提供服务工作,最多做些产品答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营销并不是价格之战,而是价值之战。进口酒商主要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而且,与价格竞争不同的是,价值竞争是在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上同时用力。
在进口红酒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仅仅是实物层面的竞争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酒商更多地应在消费环境、品牌形象、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以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
所以,将产品营销过度到服务营销是实现服务突围的关键。积极借鉴服务业等其他具有先进服务理念的有益经验,结合进口红酒行业特色,创造进口红酒特有的服务营销模式。比如有的在行业首次推出的“五星级服务”的理念和举措,有的建立的进口红酒行业第一个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便是营销实现服务突围的有益尝试。
现代的服务营销模式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创造顾客满意价值;二是要做好客户的数据库处理。
当前中国绝大多数经销商不重视顾客资料的收集、不知道怎样有效利用顾客数据库、不知道完善作业流程、不知道怎样用售前服务提升销售效果,也不知道怎样用售后服务提高顾客忠诚度———这些服务营销的手段。因此不能领会服务的精髓。
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所谓服务的精髓就是让产品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从单纯的产品转化为“以服务为核心的产品”,从而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服务营销的核心不是产品,而是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这些服务必须形成一个严密的链路,才能达到从产品营销到服务营销的升级突围。领会了此种精髓,还必须为企业制定合身的服务体系。
进口酒商为经销商制定服务体系时必须适合双方的发展,必须为经销商量身定做,那种夸大其词的服务模式并不是当前经销商所需要的,因为从整体上来讲,创新完善的服务模式必须是有市场实践基础的专业机构来制定,这样才能符合进口红酒行业的现状,发挥招商这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行为的最大潜力。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标准,这是很多进口酒商都认同并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尤其在红酒行业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当今,招商营销的成功自然也离不开细腻周到的售后服务了。如果不能为经销商提供真正有实效的服务和帮助,经销商不能实现赢利,那么进口酒商发出去的产品严格来讲只是产品仓库的转移,这是谁也不愿见到的局面。
许多企业在招商初期由于产品市场定位明确、招商政策合理、招商措施得利而取得了当相当不错的效果,正当他们为赚的盆满钵溢而满怀窃喜时,由于售后服务环节的疏忽,经销商感觉不到来自总部的任何关注,甚至有的企业在签约发货后就对经销商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关死活,引得经销商怨声载道、大呼上当,群起而退货,作为企业前期千心万苦而打下的大好河山顷刻间就土崩瓦解了,可惜乎!
产品招商成功后,如何作好配套的售后服务?首先应该保证总部与经销商交流信息链、物流配送链的流畅:其次应该是跟踪式的贴身服务,结合经销商市场的特点,总部应有专人专班的跟踪服务,除了兑现招商时的承诺外还应该给经销商提供适时实用的建议,真正帮助和解决市场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真心实意的亲情化售后服务,真正帮助经销商赢利,才能实现经销商与总部、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布局六:招商队伍 强化执行
进口酒商要想有效的规避企业的招商风险,首先要在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上下足工夫,成立专门的职能招商部门,从组织架构上予以重视和确立,招商工作完成后,招商部门自动转为销售部门或市场管理部门,同时计划专业人才的引进,高素质的招商营销团队,是企业招商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普遍都短缺的一块,产品有了,思路清晰了,资金到位了,万事俱备,关键时候完成“临门一脚”,取得业绩。
其次在招商方案里必须拟定详细的产品政策,包括产品定价、招商价、招商区域,各个产品的主次,从一大堆产品中筛选出最具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一个产品,作为主角,集中优势兵力,先让主角成名。
谁也不能确保招回来的经销商都是优秀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培训让它们变得优秀!通过规避经销商的市场风险,其实也为企业规避了风险,只有达到双赢效应,才能进一步达到提升企业及产品品牌的目的。
20__年,我们将按照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上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为突破口,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劳动就业扩大为落脚点,全力加快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我镇资源优势,积极建设具有我镇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积极推广良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探索和推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路子,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措施、扎实苦干,努力推进XX镇经济快速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20__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35;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比上年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亿,比上年增长23;实现工商税收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地方财政增加560万元,比上年增长33。
一、全力开展“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促进我镇骨干企业快速崛起
1、围绕增强投资拉力,努力实现企业项目建设的新突破。项目支撑产业发展,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今年我镇将通过项目建设使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具体化、步骤有序化,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具有比较优势、拉动作用强、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大的项目。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办法,建立市场化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确保项目建设保持强劲态势。
2、在招商引资上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招商工作长效机制,狠抓项目落实,对签约的项目固定人员、固定地点,跟踪落实,使该落地的项目尽快落地,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紧紧抓招商引资年、项目建设年的良好机遇,高标准进行园区规划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搭建好招商引资的平台,做好承接项目的准备工作。二是认真研究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尽早做好产业引导,积极创新机制,使建设项目早竣工,早投产。
二、多措并举,促进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加强指导、服务,避免企业发展的盲目性。一是提供政策服务。以经贸委、吸收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成立政策咨询办公室,主动为骨干企业了解政策提供便捷服务,对企业的咨询实行首问负责制、办事时限制,帮助了解产业政策的具体领域,引导企业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二是引导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我们将把巨野县麟昌裘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和金鹰纺织有限公司作为培育对象,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围绕上下同系产品配套延伸,打造和解读产业链条,加大技术开发创新力度,制定好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对金鹰纺织有限公司,要通过多种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使公司在短期内实现规模的迅速膨胀,快速成长为集收购、加工、纺纱、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棉花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找差距。充分发挥政府信息资源优势,引导企业对宏观环境因素、产业发展趋势、市场供求动态、行业发展水平、企业内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引导企业找准发展“座标”,实现重点突破,壮大特色,形成优势。
2、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一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尽快形成。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组建技术开发创新机构,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进产、学、研联合;同时,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投入力度。二是认真落实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提高骨干 企业投资、投产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三是树立“配角”观念,借脑生财。鼓励引导企业主动挂靠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引导外地科研单位以专利、技术入股的形式,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
3、立足现有优势,深化企业改革,使其做大做强。本着符合本地功能特点和总体规划、市场导向、比较优势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立足于棉花、林产品、粮食等农副产品优势,对亚绒棉业、恒泉油脂、金鹰纺纱、银海源棉业等企业,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明晰产权,优化股权,盘活经营,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推进企业组织形式升级。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调优企业股权结构,加大经营管理层的控股比例。二是创新管理体制,组建企业联合会。三是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机制,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和议事程序,健全民主决策机制,重大问题必须征求股东意见,建立公平制度,把企业重大决策的执行置于股东的监督之下,提高股东参与和落实决策的自觉性。四是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大力推广“倒逼成本管理法”,建立质量成本控制考核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全面推行现代物流管理,从关键环节入手,努力挖掘节约潜力,全流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水平。
4、以人为本,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再好的方略也必须由人去实现。充分开发、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综合竞争优势,迎接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必须有一批优秀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同时还要建立一整套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此,下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新机制,鼓励企业打破传统思维定势,面向县内外招聘优秀人才,依靠人才优势加快发展。同时,积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考察培训、选派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聘请专家教授来讲课等形式,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和培养,提高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一大批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为加快我镇骨干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二、因地制宜,狠抓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1、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在依托我镇亚绒棉业、恒泉油脂、麟昌裘革工艺、金鹰纺纱加工等企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以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麦棉、蒜棉、蒜瓜棉等多元种植模式,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并按照发展“三精”农业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发展精细种植业,年内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1万亩。二是继续推进畜牧养殖,坚持走好林牧一体化的路子。大力推进规模化饲养,积极创造条件在全镇再建1—2个大型养殖场。同时,因地制宜,按照各行政村不同地块的生产状况,积极探索林菌、林草、林下养殖等模式。
2、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多方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我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千方百计找项目,搞好合资合作,使农村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政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二是帮助民营企业选准产业,继续拉长木材加工、棉纺织、油料加工等产业,有效解决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三是创新民营企业运行机制。千方百计筹集民营企业建设资金,引导群众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股入股办企业、上项目,为民营企业堵塞资金缺口,缓解企业建设中的困难,激发新的发展活力。四是加大道路和企业“三乱”治理力度,简化审批程度,规范审批行为,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定期评议制度,严格奖惩。严厉开展打霸除恶治痞活动,为民营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五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六是深入开展我镇企业二次创业,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通过招商引资、重组引进,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实施镇企业二次创业工程,使我镇企业运营质量明显改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提高我镇企业吸纳农民就业能力。根据我镇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扶持力度,切实保证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围绕优化环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环境的新突破
加快发展,必须优化环境,加强对部门执法行为、收费行为的监督和规范。强化服务职能,加强政务服务的协调,使企业和群众享受高效率、高水平的政务服务,坚决制止破坏软环境的行为,对“吃、拿、卡、要”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查处,决不姑息。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破坏市场秩序的现象加强整治,确保全镇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严格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破坏经济环境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严格追究。
四、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中,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转变作风,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地完成好我镇的经济工作。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外资稳中有升。2016至2019年累计完成实际到账外资7.23亿美元,新增外商投资项目126个。2020年1至10月完成实际到账外资1.9亿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增协议外资4.9亿美元,新增外商投资项目23个,新设项目16个,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个,新增协议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外资结构逐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类外资占比有所提升。
2.外贸稳中有进。2016至2019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700亿元。2020年1至8月完成外贸进出口125.77亿元,同比增长6.7%。农机、输变电、新能源、户外用品等重点产业发展稳定,格力博、匠心家居、机械设备进出口等重点企业出口规模踏上新台阶,外贸新业态培育有力。
3.社零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00亿元,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5家,总量突破420家。预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7亿元,同比增长1%左右,全区拥有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大型商贸骨干企业20家。
(二)重大项目招引情况
“十三五”以来,XX区深入推进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围绕“两新一智”、“三新经济”等主导产业持续深化产业链招引,围绕“3612”、“双20”等目标,重大项目招引有所突破。中影光峰、思源电气、光大环保、宇翔圆复合材料等一批重点制造业项目落户开工,格力博、精研科技、裕兴股份、丽岛新材等一批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平台赋能产业,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成,中国电信、国际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中国电子、中国移动、百度等知名企业投资,微亿智造、云端网络、小象优品、常奥体育等一批“三新经济”代表企业落户。深化“四个三”招商机制,园区建设加快
推进,XX大数据产业园、XX江南新经济产业园、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主题园区加快建设,XX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动能创新产业园、电影时光文创主题园区等相继落户。
2020年以来,全区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招引。区商务局动态跟踪服务重大项目推进落户情况、主要问题和推进计划,召开重大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推进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思源电气等6个重大项目;全程参与格力博生产研发基地增资、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商务洽谈、协议拟订等工作,推进项目签约落户;制定项目招引考核实施细则,实施全区重点项目招引月度通报,截至10月底全区“双20”项目落户29个;组织实施XX经贸周、XX科技经贸洽谈会、深圳经贸招商等活动,举办全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30多个重点项目相继签约。
不断强化招商保障。逐步推进区级招商队伍机制改革,妥善处置化解原有社会化用工招商人员历史遗留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区级招商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新招聘派遣制专职招商人员,积极探索招商队伍企业化管理,出台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定岗定责、绩效考核和绩岗挂钩;对新进招商人员加强实战锻炼和能力提升,规范拜访接待日志管理,累计拜访接待客商超过100批次,先后获取或在谈项目16个。牵头出台了XX区产业用地项目准入评审办法,召开土地出让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会议,为重点项目提供用地准入保障;排查梳理标准厂房、楼宇存量情况,分类别、动态化更新管理,形成全区国有资产工业厂房现状调查报告。
(三)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开放型经济领域,培育两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华贸通和装备通,2016年至2019年两家外综服平台累计进出口30.5亿元。XX经济开发区全省排位大幅跃升,机械设备进出口坦桑尼亚海外仓获评省级公共海外仓,格力博获批XX省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试点,全省首批4家之一、全市唯一。全区培育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5家,一般认证企业19家。2020年新增市级出口品牌企业2家,全区达12家,机械设备进出口、大华进出口申报中国出口民营企业500强。
商贸流通领域,消费能级进一步提升,“XX消费”品牌真抓实干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XX古运河步行街区入选XX省首批省级高品位步行街试点街区,XX国际创成全市仅有的两家省级绿色商场,XX百货、XX市场入选全市服务业XX级企业。XX智汇园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网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企业,前王村、戴庄村创成省级电商示范村,全区现有老字号企业25家占全市61%,包括“中华老字号”4家、“XX老字号”17家、“XX老字号”8家。
近三年共为企业争取和落实各类商务发展专项资金超过8000万元,推进小微出口企业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支持和促进消费的八项措施,发放410万元消费券,拉动消费超5亿元,双桂坊“一条复苏的步行街”被《新闻联播》长篇报道。
(四)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扎实开展XX经济开发区、加油站、商业场所等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与消防、市监、住建、应急等部门工作联动,加大对全区大型商业场所的排查督查力度,开展餐饮场所燃气使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配合住建部门推进餐饮场所安装燃气安全报警装置,日常走访开发区制造业企业275次,定期对全区加油站安全生产开展巡查走访,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完成全区36家加油站点全覆盖排查整治。
(五)外事工作情况
“十三五”以来,服务自组团海外出访19批104人次,接待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日本、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外国客商32批200余人次来访,加快推进对外友好交流,推动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牵头涉外防控,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协调保障境外来华外籍人士及归国人员全流程封闭运送。累积摸排登记外国人564人,组建五个涉外集中隔离点,累计隔离入境人员近千人,其中外籍人士超百人。积极为外资外贸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保驾护航,累计调配口罩20余万只、防护面罩500个、消毒水1.5吨、酒精2.5吨。
(六)党建工作情况
突出党建引领,切实抓好政治思想建设,围绕理论武装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四个重点,全年已开展局党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11次;认真做好省委第六巡视组巡视XX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进度整改到位、逐条逐项完成销号;全力配合区委巡察工作,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台账提供、座谈汇报、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等各项工作全力高效保障到位。2019年度,区商务局获评XX省商务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重大项目招引动能不足
大项目、新项目、优质制造业项目少,受制于招商载体资源、招商队伍等瓶颈,有效项目信息少、项目落户难度大,一批优质制造业项目无法落地。重大签约项目落地转换率不高、推进不快。近年来,928签约重点项目实际开工率较低,四季大通绿色冷链、乐龄荷园安老颐养中心、海德家文化广场增资等项目因企业资金链断裂或经营不善等问题中断,一些项目因规划调整、载体供应等因素搁置。招商渠道建设缓慢,对项目招引支撑不够。对比其他兄弟板块,我区与“四大所”、“五大行”等专业机构对接偏少,未实质开展委托招商、顾问招商等合作,客商拜访频率偏低。
(二)对外开放合作短板明显
外资总量提升不快、结构不佳。近年来,投资空间和载体资源渐趋饱和,大规模制造业外资项目落户我区的难度较大,产业外资、重大外资、新设外资推进缓慢。开发区国际化合作水平不高。从对外投资与贸易角度看,开发区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服务贸易规模小、水平低,融入“一带一路”市场发展的企业总体不多、项目投资不足,对境外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强。外事友好交流常年停滞不前。2011年与XX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2014年与XX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但目前都处于失联状态。外事工作力量薄弱,缺少拜访友城、维持关系的机会与渠道,近年来无新建友城,对外友好交流工作趋于停滞。
(三)队伍建设水平存在差距
干部队伍结构不佳。年轻干部、优秀后备干部数量少,缺少一线锻炼和轮岗锻炼,能力水平有一定差距。考核激励不到位,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进取心不足,团结协作意识不够,缺乏责任担当、争先意识和奉献精神。区级招商队伍断层严重。招商人员主动出击和实战锻炼不够,机制体制落后僵化、职能定位不明确、专职人员不到位、专业水平比较低。
三、“十四五”工作安排
(一)“十四五”商务经济预期目标
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XX大都市圈、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聚焦老城复兴和西进提速,进一步优化招商机制体制赋能项目招引,加快推进全区重大项目招引攻坚、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
全区持续深化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项目招引再上新台阶,投资总量显著提升,全区招引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逐年提升;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主导产业投资项目占投资总额比重不低于50%,力争投资额超30亿元或3亿美元的重特大内外资产业项目、世界500强产业项目招引有较大突破;创新招商模式,综合运用产业链、资本链、科技链、人才链招商,用好牌照资源、引导基金、兼并收购等多种招引手段。
商务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提质、结构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累计实际到账外资总量超10亿美元,外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力争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
加快培育和发展公共海外仓、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贸易流通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力推进XX夜经济发展和打造夜XX消费新品牌,进一步推动开发园区争先进位、国际化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对外友好交流合作和缔结友好交流城市,助力打造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
(二)2021年商务经济预期目标
1.重大项目招引方面。全区全年招引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不少于50个,其中,超3亿元或3000万美元重大项目20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重大项目4个,力争超30亿元或3亿美元特大产业项目1个,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和云计算、现代物流、工业互联网等主导产业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标杆型、科技型和高附加值优质项目。
2.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全区实际到账外资、外贸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基础上稳中有升、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其中,完成实际到账外资2亿美元,新增协议注册外资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力争突破200亿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6.5%左右。
(三)主要工作举措
1.队伍建设提升引领
推进全局干部队伍建设。实施“1+3+4”队伍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具备开放视野、创新思路、争先意识、责任担当、奉献精神的高质量商务队伍目标,重点突出结构优化、能力提升、氛围营造三项重点工作,通过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考核激励、实战历练、学习培训等四方面举措,建立干部成长档案和日常考核积分制,探索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力争打造一支眼界宽、能力强、精气神足的干部队伍,逐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干部成长梯队。
推进区级招商队伍建设。按照“专业、专职、专人、专注”要求,创新灵活高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引进和培养懂产业、懂科创、懂金融、懂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招商人才,区级专职招商队伍有计划逐步扩充至10人左右。区级招商队伍深化企业化管理、绩效薪酬和刚性淘汰制度,突出绩效考核和强化目标责任管理,落实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不断提升招商队伍的活力。强化小分队专题招商,提升招商人员主动出门招商意识,加强实战锻炼,定期开展专题招商培训,不断提升招商人员专业能力水平。
2.项目招引提质增效
持续优化招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订针对性更强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系统考核重点项目、载体建设、政策体系、项目洽谈、信息储备、队伍建设、引荐落户、服务推进等工作情况。加强系统规划,有针对性编制招商发展规划和产业招商地图,精准定位和强化产业链招引,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持续强链,围绕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快育链,围绕现代物流、工业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加强聚链,形成专班工作机制。
加快重大项目招引。重点聚焦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老城厢、新港片区、“殷杏泰”、客车厂片区等重点区域,加强联动与服务,推进项目招引。强化要素保障和项目准入管理,持续实施产业用地项目准入和落地统筹。加大对世界500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的招引力度,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和高端物流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智能制造创新港、建科院总部基地、港华能源创智园等重大项目洽谈落户。围绕楼宇经济和高附加值项目,着力招引信息技术、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新传媒、游戏电竞、法务咨询、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区专职招商队伍力争全年获取产业类有效项目信息30条,推荐落户项目10个,主导或参与推进5个总投资3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签约落户。
提升招商信息服务。建立项目信息库、载体信息库和XX区云招商服务平台“两库一平台”,健全重点在谈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协调解决招引过程中的难点,实现项目招引端的全流程协调管理。实施项目信息跨板块流转和调度分享机制,推进招商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合理有序流转。持续对全区存量土地、厂房、楼宇等招商载体实施动态统计和管理,加快推进载体整合、腾退与建设进度。运用“互联网+招商”、“大数据+招商”有效开展线上招商推介、洽谈和签约等创新方式,更高效开展招商工作。
加快招商网络建设。以构建全球化、实效化的招商网络体系为目标,加强与商会、知名中介机构的联系,积极利用企业高管、知名人士等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制订和实施全年境内外招商活动计划,精心组织好XX经贸活动周、科技经贸洽谈会、欧洲、日本、美国等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持续高效开展XX、XX等重点区域专题招商,提升招商活动质效。加强客商拜访频率,区级专职招商队伍全年拜访不少于300批次,拓展优质招商资源和渠道100家以上,推进与国际知名投资咨询机构、“四大所”、“五大行”等开展委托招商、招商、顾问招商、以商引商等各类招商合作3家以上。
3.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提升开发区国际化合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特色化国际主题园区建设,加大对产业类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力争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外资研发机构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批代表XX制造高品质、新形象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品牌,不断提升园区国际化合作水平。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XX龙头企业整合国际优质要素资源,积极参与境外并购,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设立境外研发机构、设计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抢抓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机遇,有序推动开发区优势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支持工程机械、输变电、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对外友好交流合作。合理编排和精心组织好全年因公出国团组计划,为全区境外招商等重点活动提供保障,提升外事服务的有效性,做好涉外疫情防控,筑牢疫情输入严密防线,积极推进城市友好交流工作,努力在招商引资、产业合作、经贸合作上取得更多成果,打造XX对外交流品牌。
4.企业服务提升实效
深入走访企业,开展对外资、外贸、内贸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了解企业困难与需求,进一步有效联动相关部门和机构为企业排忧解难,每季度对外资、外贸、内贸30强企业全覆盖走访服务和数据监测,定期组织重点企业开展座谈交流。联合海关、税务、银行、信保等专业部门和机构常态化开展内外贸企业专项政策培训,原则上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继续对接XX海关开展区内AEO认证指导,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向上争取扶持,为辖区企业争取更多商务发展、内外贸发展、电子商务等方面专项资金与切块资金。
5.平台建设提档升级
做大做强农机出口基地品牌,组织农机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积极寻找农机产品海外新增长点,利用好在手的装备通、海外仓,实现海外本土化营销,进一步赋能“XX智造”和“XX外贸”。依托XX智汇园进一步招引和培育象源科技、行之智配、融天下网络科技等新零售电商企业,推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产业进一步集聚,打造“传统商业+互联网”的鲜明产业特色。提升市级户外用品出口基地,走访调研辖区户外用品生产企业经营情况,服务侨裕旅游用品、佳得顺热能设备等小巨人企业增资扩股、深耕细分行业,鼓励户外用品企业成立专业行业协会,积极争创省级出口基地。
观势:起航正当时
**年,国家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争先进位、竞相发展。**作为“中”中之中,区位优势明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努力把**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支点,以何力量撬动?
省委、省政府将希望的目光投向**。**年8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密集调研,研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明确表示,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为**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支撑。**,在迎来第三次历史机遇的同时,也肩负压力与责任。
为了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首先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广大干部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突破观念;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观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其次,树立战略眼光。把**放在中部地区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把握,找准差距,自我加压,制定了“努力走在省内同等城市发展前列,保持第一的位置;努力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重点追赶洛阳,力争进入前三名”的宏伟奋斗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一轮大发展蓄势待发。
借势:四轮驱动好乘风
**要发展,开发区是龙头。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各县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打造沿江工业经济走廊”。
**开发区发展加力,龙头劲舞:一方面,不断创新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对东山、**、白洋园区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功能重组,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园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有机链接、协调发展。东山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高地;白洋园区重点发展重工、化工等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寻求契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搭建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契机随之而来。**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政策优势弱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需求日趋强烈,产业、资本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年4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政策优势进一步显现,加上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对沿海地区企业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正值此时,原**市委书记厉有为访问**,指出**与**两个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提出“经济北上、文化南下”的战略设想,以加强**与**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市委、市政府对**的综合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后,决定在**开发区建设****工业园,为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平台。**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全省首家****工业园。**年7月,****工业园隆重奠基。
****工业园的奠基,不仅为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资本向**、**转移开辟了快速通道,为**打开了更加开放之门,更与东山、**、白洋园区一起,形成“四轮”驱动之势,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加速器”。
运势:今日园区别样红
为了推动项目、资金、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迅速上规模、上档次,****工业园一开建,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
加强招商引资、尽快吸引一批项目入驻,成为****工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主要领导大员上阵,亲自带领招商专班,分期分批奔赴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参与专题招商,精心谋划产业招商,组织专班叩门招商,全力推动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和财源型、环保型、产业带动型、就业带动型项目,先后在**等地组织大型招商推介会20多场次,接待客商到开发区考察100余批次,与云海通讯、好易通、同洲电子、海王集团、立白集团、志高空调、怡亚通等一批国内上市公司、知名企业集团和3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广泛接触,请商、拜商1**多家(次)。
一时间,沿海刮起“三峡风”。韩国工业园、欧赛电池工业园、高档包装材料科技园等一批**企业家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吸引新项目落户****工业园,**开发区及时调整招商工作思路,将招商重点区域进一步拓展至北京、河北等环渤海湾地区,立足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积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市场布局调整找项目。**年12月18日,**建国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顺利落户****工业园,为**工业园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工业园再添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并带动****工业园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保增长、调结构,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到**年底,****工业园已有34个项目落户,协议投资总额高达230.7亿元,其中,30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
为了使****工业园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快速发展,**开发区对园区进行了高起点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并按照“配套环境最好、行政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随项目跟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优化承接环境。一年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筹集资金近10亿元,迅速启动****工业园水、电、气、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工业园首次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先后完成了横十一路排洪箱涵、迎宾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和金岭路南向延伸段建设,启动了先锋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了先锋路、迎宾大道、光伏产业园三大片区共4675.84亩的土地开发。为了弥补硬件上的不足,**开发区在行政服务上下苦功,以企业家需求为第一要求,以企业家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力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全一零两带”(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为客商提供一条隔离带、一条联系纽带)保姆式服务,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行感情补”。
“软硬兼施”的环境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工业园建设仍风景独好、热火朝天:南玻多晶硅160兆瓦硅片、韩国工业园、欧洲电池工业园、铝硅合金、年产10万吨窑法磷酸等项目在****工业园率先开建;宜化、兴发精细化工园等原驻地企业也看准**工业园的潜力,随之而上,在****工业园大手笔投资,建设15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保险粉等项目;九天环保等孵化企业依靠科技,募集资金,在****工业园率先实现产业化。**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宜化磷酸二铵二期、三新磷化10万吨tcp、兴发精细化工园4万吨草甘膦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
****工业园,在危机中坚实基础,积蓄后劲,迎来又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乘势:科学发展快扬鞭
今年一季度,****工业园逆市而上,喜迎“开门红”。1月9日,南玻多晶硅一期年产1500吨高纯硅材料项目历经1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顺利投产,成为国内建成的最大多晶硅单条生产线。整个南玻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将在****工业园形成以多晶硅材料为龙头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近千亿元。
2月15日,由**兴发集团投资6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在****工业园顺利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硅石等资源和**工业园内的其它原材料和公用工程设施,生产“工业味精”有机硅中间体产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7.2亿元。
2月28日,签约仅两个月的三峡全通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完成近百项前期工作,顺利动工,再次刷新了项目建设“**速度”,将****工业园建设带入新。目前,项目现场共有13支施工队伍**多人在昼夜不停进行厂房施工,另有多支外协施工队伍辅助施工。
新项目开工的同时,一批在建项目也在****工业园顺利推进。兴瑞化工年产15万吨离子膜烧碱、金信化工年产3万吨甘氨酸等项目顺利投产,投资3亿元的宜化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一期计划
今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欧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加紧建设,计划今年9月投产。一季度,****工业园共有48个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55.46%。
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激烈,招商引资已演变成为抢商争资的形势之下,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如此成绩,确属来之不易,这是各乡镇、各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狠抓落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发扬顽强拼搏、不懈进取精神的结果。回顾过去一年的招商引资工作,我们感到在四个方面有了新的提高:
4、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进一步强化。成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个门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规范、高效地为广大投资商提供优质服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在招商工作中,从项目洽谈到项目资料的编制、从项目审批到企业设立,实施全程服务,限时办结。同时,还将服务延伸到项目开工、投产以后,帮助客商协调解决用地、水电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为企业融通资金牵线搭桥,同时还在客商购车、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客商普遍感到在仪投资放心、办事顺心、生活舒心。
在充分肯定2002年招商引资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招商引资的领域还不够宽。外资大部分来自台湾和香港,民资大部分来自于浙江、苏南,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还需进一步拓展。绝大多数项目单体规模较小。外资项目中,2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78.6%;民资项目中,50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87%。项目的产业关联度不强。在新批项目中,汽车零部件项目是空白,化工、纺织类项目仅占13%,多数项目仍属于玩具、箱包、服装等传统产业项目,与发展“大化工、大化纤、大汽车”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总的看是希望大于困难,机遇多于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宏观变化中出现的机遇,敏锐地发现加速发展中带来的机遇,牢牢地抓住挑战和困难中蕴含的机遇,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抢抓宏观经济走势趋好和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机遇。当前,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复苏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新兴产业迅猛发展,跨国并购热潮汹涌,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加速扩张,引起了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新的变化。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在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国际资本纷纷看好中国,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去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长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的城市带之一,被世界资本普遍看好。去年全国实际到帐外资500亿美元,其中江苏100亿美元。上海申博成功,必将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仪征地处宁通公路、润扬大桥、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及沿江化工产业带的交汇处。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吸纳外资投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和接受南京、上海都市经济的辐射中完全可以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是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政策障碍、心理障碍。2003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培育新的投资热点。为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进一步放宽了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民营经济的激励政策。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和投资欲望大大增强。这为我们招引民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把招引民资与利用外资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来抓,只要外资能进入的,民资都可以进入;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都对民资敞开大门。同时,要进一步降低门槛,实施低门槛引进,低成本交易的“双低”策略,引进外地民资,激活本地民资。
三是抢抓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苏中沿江开发的机遇。我市有27.6公里长江岸线,其中14公里为深水岸线,向腹地延伸,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这是极其难得的宝贵资源,也是率先崛起的潜在优势。目前省里正在研究促进苏中发展,加快沿江开发的具体措施,研究解决苏中沿江开发的土地、财税、投融资和管理体制等瓶颈问题。这为我们大规模启动沿江开发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南京化学工业园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化学工业园,也为我市借势发展沿江化工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黄金水道”长江岸线的丰富资源为生产要素的整合提供了平台,开发开放程度的提高为沿江经济发展构筑了崭新的环境。我市只有加快沿江开发,加快资源整合,加快构建沿江产业群、港口群、城镇群,才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后发优势为竞争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提高仪征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在看到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招商引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宏观经济形势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中东局势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乃至全球经济,美国、日本经济仍然徘徊不前,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易引发新的贸易磨擦;各地招商引资的竞争空前激烈,从比优惠政策到比载体环境、比服务的周全、比人的素质和地区文明程度,真可谓是全方位的较量。如果我们稍有松懈,就会慢人一拍,迟人一步,痛失良机,甚至于落后几年。因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满足、丝毫的松懈、丝毫的停顿,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努力抢占先机,争得主动,克难求进,奋发进取,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
三、咬定目标,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1、继续打好“三张牌”,招商引资要有新定位。引资方向上,要进一步明确外资“主攻台、港,瞄准日、韩,兼顾其它”,主攻方向放在台商密集的东莞、江门、昆山等地和外商密集的上海等地;要进一步明确内资“主攻温州、台州,瞄准浙、沪,兼顾其它”,主攻方向放在浙江的温州、台州等地区。引资策略上,突出“四为主”,即:一、二、三产并举,以一、二产为主,着力打造具有我市产业特色的制造业高地;外资、国资、民资同引,以外资为主,着力引进国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落户;合资、合作、独资齐上,以独资为主,着力引进台资企业群团;大、中、小项目兼收,以体量大、带动面宽的项目为主,着力引进跨国公司旗舰项目和龙头项目,构筑产业链延伸的高平台。
2、突出“四专”招商,招商引资要有新方式。首先,重点围绕沿江开发开展好专题招商。要充分发挥长江岸线区位组合优势,对整个沿江开发进行整体推介,宣传沿江开发的优势、发展前景和预期收益。当前,要抓紧对沿江开发项目进行整体包装,有针对性联络一些外商,为4月上旬我市举行沿江开发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其次,重点围绕我市开发区化纤纺织园和化工及石化物流园开展好专区招商。按照功能定位,主攻纺织、化工及石化物流等主导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项目,吸引更多项目进区入园。第三,围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好专项招商。要积极引导、鼓励24家重点企业和140家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对外联系,加大项目包装推介,力争每家企业都有项目对外推介,都有外商进行洽谈,力争在现有企业嫁接外资上能有新的更大的突破。第四,重点围绕队伍建设,开展好专业招商。每个乡镇、经济部门要配足、配强专职招商人员,采取委培、自培的方式,加强招商人员的专业培训。市招商局全年要举办3期业务培训班。要推行驻点招商,选出精兵强将派驻广东、浙江、上海、苏南蹲点;要推行网上招商,建立完善组织机构网、客商名录网、项目信息网、中介机构网四个专业招商网络,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提高招商的针对性;要推行委托、招商,每个乡镇、经济主管部门都要聘请招商顾问,与1个以上的招商中介机构挂上钩;要推行小分队招商,每个月都要不间断地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有的放矢地深入到外资、民资密集区实行敲门招商。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要展示新面貌。今年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要达到5600万美元以上,实际利用民资2.8亿元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突破1亿元,征用土地1500亩以上,拆迁民房400户,进一步完善水、电、路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大连路二期工程、3号路二期工程和6号路,实施电力设施配套、防洪排涝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再新建一批标准厂房,可出租、亦可出售,作为中小型企业的“创业园”,力争年内有5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和1000万元以上民资项目10个以上进区建设。积极鼓励各乡镇、各部门的引资项目入驻开发区。乡镇、部门引进的体量大、层次高的项目要优先考虑在开发区落户,并按照“谁引荐、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实行税收分成、统计渠道、隶属关系三不变。各乡镇、部门可以在开发区进行“飞地”开发,建立专业工业园区,并享受省、扬州市给予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5、落实“亲商、安商、惠商”的要求,优化投资软环境要取得新进展。一是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各部门要坚持“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服务、高效率工作”的原则,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窗口,加快建立和完善为投资者服务的“快速通道”。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沟通政府和外商之间的“四个渠道”,即:外商投资协会、台胞投资协会、外商投资企业沙龙、外商投诉中心,并对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实行“绿卡”保护及重点项目特派员联系制度。要倡导“四通四办”,即该受理的事尽快畅通,某些环节出现梗阻时及时疏通,需要上级解决时迅速沟通,有利于发展但与某些条文不完全一致时主动变通;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事事快办。着手建好市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为外资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建设、市场等方面的咨询,并接受外商的委托,代办一切审批手续。要建立强有力的投诉查处机制,对危害投资环境的直接责任人,严格实行一次查实待岗制度。二是打造更为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对已出台的优惠政策,任何单位、部门不得打折扣或拒不执行。市监察局要加强对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督查力度,发现一例,查处一例。要进一步整合全市外商投资工业、城建、农业、旅游、服务业、房地产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统一口径,一个政策对外,真正做到各项收费“一本明”、各项优惠“一口清”。继续推进政务公开,通过中国仪征网、新闻媒体及张榜公布等形式,公开与部门、单位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其它规定,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条件、办事纪律、办事结果和办事机构。三是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部门要强化市场意识,切实当好“三员”:一是信息员。结合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研究国际市场的开放、准入政策,研究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等wto规则,帮助企业熟悉国际惯例,制订应对之策。二是监管员。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市场监管,建立统一、公平的大市场。三是裁判员。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在继续推行收费公示制的基础上,严肃查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为投资者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四是打造诚实可靠的信用环境。政府部门要带头讲诚信。对投资者,只要是承诺的事,就要言必行、行必果,以诚信树立形象、优化环境、增加商机、聚集人气。要引导企业讲诚信。树立牢固的信用意识,杜绝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和偷逃税行为。推行银企合作,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帮助企业得到急需的资金,银行得到优质的客户,形成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局面。要教育市民讲诚信,把诚信作为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强化市民道德教育,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强化领导,严格考核,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程度
全面完成2003年招商引资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我们要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确保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到2012年,宜化、兴发、南玻、全通、三新等5大企业现有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工业园将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带动整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工业总产值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工业园,已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观势:起航正当时
2005年,国家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争先进位、竞相发展。××作为“中”中之中,区位优势明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努力把××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支点,以何力量撬动?
省委、省政府将希望的目光投向××。2007年8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密集调研,研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明确表示,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为××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支撑。××,在迎来第三次历史机遇的同时,也肩负压力与责任。
为了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首先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广大干部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突破观念;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观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其次,树立战略眼光。把××放在中部地区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把握,找准差距,自我加压,制定了“努力走在省内同等城市发展前列,保持第一的位置;努力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重点追赶洛阳,力争进入前三名”的宏伟奋斗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一轮大发展蓄势待发。
借势:四轮驱动好乘风
××要发展,开发区是龙头。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各县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打造沿江工业经济走廊”。
××开发区发展加力,龙头劲舞:一方面,不断创新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对东山、××、白洋园区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功能重组,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园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有机链接、协调发展。东山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高地;白洋园区重点发展重工、化工等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寻求契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搭建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契机随之而来。2007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政策优势弱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需求日趋强烈,产业、资本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2008年4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政策优势进一步显现,加上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对沿海地区企业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正值此时,原××市委书记厉有为访问××,指出××与××两个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提出“经济北上、文化南下”的战略设想,以加强××与××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市委、市政府对××的综合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后,决定在××开发区建设××××工业园,为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平台。2008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全省首家××××工业园。2008年7月,××××工业园隆重奠基。
××××工业园的奠基,不仅为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资本向××、××转移开辟了快速通道,为××打开了更加开放之门,更与东山、××、白洋园区一起,形成“四轮”驱动之势,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加速器”。
运势:今日园区别样红
为了推动项目、资金、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迅速上规模、上档次,××××工业园一开建,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
加强招商引资、尽快吸引一批项目入驻,成为××××工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主要领导大员上阵,亲自带领招商专班,分期分批奔赴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参与专题招商,精心谋划产业招商,组织专班叩门招商,全力推动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和财源型、环保型、产业带动型、就业带动型项目,先后在××等地组织大型招商推介会20多场次,接待客商到开发区考察100余批次,与云海通讯、好易通、同洲电子、海王集团、立白集团、志高空调、怡亚通等一批国内上市公司、知名企业集团和3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广泛接触,请商、拜商1000多家(次)。
一时间,沿海刮起“三峡风”。韩国工业园、欧赛电池工业园、高档包装材料科技园等一批××企业家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吸引新项目落户××××工业园,××开发区及时调整招商工作思路,将招商重点区域进一步拓展至××、河北等环渤海湾地区,立足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积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市场布局调整找项目。2008年12月18日,××建国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顺利落户××××工业园,为××工业园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工业园再添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并带动××××工业园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保增长、调结构,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到2008年底,××××工业园已有34个项目落户,协议投资总额高达230.7亿元,其中,30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
为了使××××工业园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快速发展,××开发区对园区进行了高起点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并按照“配套环境最好、行政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随项目跟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优化承接环境。一年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筹集资金近10亿元,迅速启动××××工业园水、电、气、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工业园首次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先后完成了横十一路排洪箱涵、迎宾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和金岭路南向延伸段建设,启动了先锋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了先锋路、迎宾大道、光伏产业园三大片区共4675.84亩的土地开发。为了弥补硬件上的不足,××开发区在行政服务上下苦功,以企业家需求为第一要求,以企业家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力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全一零两带”(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为客商提供一条隔离带、一条联系纽带)保姆式服务,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行感情补”。
“软硬兼施”的环境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工业园建设仍风景独好、热火朝天:南玻多晶硅160兆瓦硅片、韩国工业园、欧洲电池工业园、铝硅合金、年产10万吨窑法磷酸等项目在××××工业园率先开建;宜化、兴发精细化工园等原驻地企业也看准××工业园的潜力,随之而上,在××××工业园大手笔投资,建设15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保险粉等项目;九天环保等孵化企业依靠科技,募集资金,在××××工业园率先实现产业化。2008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宜化磷酸二铵二期、三新磷化10万吨tcp、兴发精细化工园4万吨草甘膦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
××××工业园,在危机中坚实基础,积蓄后劲,迎来又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乘势:科学发展快扬鞭
今年一季度,××××工业园逆市而上,喜迎“开门红”。1月9日,南玻多晶硅一期年产1500吨高纯硅材料项目历经1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顺利投产,成为国内建成的最大多晶硅单条生产线。整个南玻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将在××××工业园形成以多晶硅材料为龙头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近千亿元。
2月15日,由××兴发集团投资6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在××××工业园顺利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硅石等资源和××工业园内的其它原材料和公用工程设施,生产“工业味精”有机硅中间体产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7.2亿元。
2月28日,签约仅两个月的三峡全通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完成近百项前期工作,顺利动工,再次刷新了项目建设“××速度”,将××××工业园建设带入新。目前,项目现场共有13支施工队伍2000多人在昼夜不停进行厂房施工,另有多支外协施工队伍辅助施工。
新项目开工的同时,一批在建项目也在××××工业园顺利推进。兴瑞化工年产15万吨离子膜烧碱、金信化工年产3万吨甘氨酸等项目顺利投产,投资3亿元的宜化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一期计划
今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欧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加紧建设,计划今年9月投产。一季度,××××工业园共有48个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55.46%。
会展专业教师缺乏是当前教育界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需求。由于国家人事政策以及各院校的不同利益所致,至今还没有一所院校具备条件主动去申报国家会展专业师资培训基地资格。当然,边教边学不乏是当下最有效的途径,长则5~10年短则3~5年,相信中国会展师资队伍的未来之路总会走出来的。
课程设置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关键因素是我国会展教育(包括人才、课程体系、师资、教材等等方面的测评)目前还没有形成标准,国家教育部也在考虑从招生目录上对课程名称有所规范,我们期待着教育部明年的会展教育专家论证会召开。
我国会展教科书还缺乏理论系统性和研究深度,大部分属于资料性、汇集性、概览性,相当部分编者是通过编写教科书认识会展业和学习会展相关知识,知识的系统性、成熟度及对行业把握度均显不足,教科书的数量虽然上去了,而学术性、学科性、理论系统性、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先进性均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理解会展活动中实践的重要性,因而比较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在学期中安排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展会的现场调研工作,与此同时指导学生的学年及毕业论文。
对于一个新兴的会展大国,一切从头开始,尽管需要借鉴国外的东西的确不少,而结合中国国情却至关重要。我国会展教育的理想模式是:教科书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师个人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底蕴和实践背景,教育机制灵活而富于成效,市场需求十分明确,“以销定产”定单式培养各个层次的会展人才。
中国的会展教育是一个“创新教育体系”体现在:一是要根据业界的需求进行会展教育创新;二是要有国家的会展教育规划;三是要各个教育相关人士要进行更多的交流,避免各所院校之间、各位会展教育者之间各自为政的经验性传播教育所带来的局限性。在此建议各院校会展教育者积极加入11月份即将成立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一个共同的行业平台上集中地交流思想、一起来推动国家会展教育的更大进步。
过聚荣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会展是一个年轻的,不断发展的学科。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会展归属于哪一个学科,众说纷纭,还不能确定。不过,有一个倾向值得注意,那就是许多人都把会展局限于展览上。而事实上,会展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展览、会议,而且还涉及节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会展理论研究、职业培训都处在初级阶段。
现阶段,关于会展教育师资的问题讨论的比较多,有些观点还相当极端,比如有的认为没有做过会展的老师进行会展教育是不可行的。应该说,会展是融操作性、实践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授课老师要全部精通相关的知识,恐怕是勉为其难。但是,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需要教师对会展的发展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对会展的全过程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当然,有很多实践经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要走上讲台、讲好课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值得指出的是,现在真正能够理解会展,了解会展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一心一意研究会展
的教师太少了。许多冠以会展专家头衔的“会展专家”提出的建议往往不是很符合会展活动的发展规律。
另外,会展教材的出版也存在许多问题。已经出版的教材有许多在质量上较粗糙,互相copy的比较多,缺乏深入研究、能够很好体现会展发展规律、符合教学所需的教材。
会展业还有一个话题谈论的比较多,即就业率。有机构统计会展人才流失严重达80%,但据报道,南方某所学校的就业率却达到100%。客观地说,会展就业率是很难精确统计的,原因在于,会展是一个大概念,策划、营销、设计、搭建以及相关的会展服务(大饭店、旅行社等)都可以纳入会展业范畴。会展就业范围并没有明确界定,也不太容易界定。因此,所谓的就业率并不能说明具体问题。
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管理系主任
从总体来说,现在会展市场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会展本身是国际化的,二外的学生有外语方面的优势,学生就业方向比较广,选择性比较大。旅游社、协会、商务酒店、展览公司、展览中心以及一些大企业的展览部,都是我们的就业方向。因此我们的就业前景比较好。
各个学校的教育定位差别很大。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与会展职业教育不同。我们教会学生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工具,并且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这样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会很快,容易融入社会。
目前中国的多数院校都只是提供很少几门会展课程,有些只有2到3门。五年之内可能就会淘汰一半。事实上真正称得上会展教育的不到20所院校。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国际化,二是应用化。要跟国际接轨,了解和研究美国、德国、香港等地的课程设置;另外要与实践结合,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做教学研究有自己的规律,有一定理念和依据。我们培养的学生完全与国际接轨,并不象有些人说的与国外差距很大。目前,教材的出版也呈现泛滥的趋势,出版社之间互相竞争,会展教材的出版一哄而上。但是时间不会长久,经过三五年的时间就会淘汰一部分。
枣林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展示设计专业教师
教师去国外参观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学习设计理念,潮流,还有就是材料、方式方法。教师应该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从事过实践工作,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他的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也能够更快的运用到实践中。在会展设计人才教育方面,应该减少硬性教育,增加开放性教育。
虽然现在出现了大量的教材,但是针对展览展示设计方面的教材很少。而且所谓的教材,可利用价值不高。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的教材都是教师自己编写的。在编写展览展示设计专业的大纲时没有任何横向参考,只是凭借实际经验,每年修改大纲。
另外,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我们的重点课程,就是要求学生用语言结合图纸当众描述自己的设计。但是学生往往面对图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是目前中国教育十分欠缺的。
有需求才有市场,目前中国的会展教育有点一哄而上的味道。今后几年,将有大量会展专业学生毕业,应该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我们现在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大部分在展览行业。今年我们扩招为两个班。但是目前师资和社会需求有限,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和质量,不宜再扩招了。
丁萍萍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主任
教师要适应并满足中国会展教育的现状,首先要千方百计引进既有会展实践经验,又满足学校对教师其他方面要求的老师。其次,原来接触会展业较少的老师要多下公司,加深行业了解,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另外,这个问题也要辨证地看。教师在明确了自己的专业定位以后,即使原来不是学会展专业的,只要加强学习,也能很快适应教学需要。
目前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主要依据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和企业一起制定的,并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每年作一些调整。我国的教育管理“计划”色彩浓厚,教学灵活性差!在制定计划时要注意到有一定的前瞻性。
因为我们是高职教育,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我院的十几个校外实习基地均为业内顶尖企业,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贡献不少。校内除实训室实践以外,还组织大型的会展实践活动。我们的毕业生一次签约率高达96.1%,且就业岗位和地点都相当不错。85%的毕业生在会展公司、会展场馆、会展业协会等专业对口单位就业。但是,按照保守估计,每年全国市场可容纳1万名会展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中国会展业应该学习会展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兼收并蓄,结合德国式的“在岗培训学位派”(在岗培训为主)和美国式的“饭店管理旁系派”(学校教育为主,从饭店管理专业学生中培养会展人才)为中国式的“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并驾齐驱”(学历教育以高职为主,在岗人员长期轮流培训提高)培养模式。
张金祥 厦门国际会展学院 国际会展系主任
我国会展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应采取大学本科、大专、中专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的原则,形成综合性管理人才、技能性专业人才和辅助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鼓励各个教育培训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增强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尚处在初始阶段,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是十分清晰。我个人认为大学本科和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应以培养会展理论研究和会展管理综合性人才为主;大专和中专学历教育应以培养专业技能性人才为主;短期培训应以培养会展服务性专门技能为主。只有一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人才共同参与,这个产业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为了解决目前会展专业教师短缺的状况,我个人认为开设会展专业的教育机构应打破条条框框,选调一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来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另外,采取多样的合作方式与国外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会展专业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直接引进教师或对我们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我国会展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史习平 清华工艺美院展示设计专业教师
会展专业在国内刚刚兴起不久,受过专门教育的会展人才缺乏,教师队伍更是如此。我们的教师队伍应多在实践中探寻解决方法,突破传统的会展设计观念的束缚。行为的解放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把创意作为会展设计的灵魂,走出华而不实的竞争圈子,把突破性的创意思维、确切的市场需求、真正的实践经验变成为会展教育的新意所在。
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依据应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检验的反复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成理论并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践机会过少,过于模仿和依赖国外课程。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科学,细致。目前大多数的教材并没有真正具备理论的高度,所谓的教材大多只是操作过程的介绍,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应相互辅佐,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尽量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学生应具备宏观上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我国所谓的会展研究机构过于重视理论,而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又只把技术放在首位。会展设计与实施应是同等重要的。学生的实践活动一定不能只停留在抓大放小上。设计的过程应是将所谓的理想、概念物化为现实的过程。
潘安岚 北京城市学院会展心理学教师
现在会展教育的教材虽然出版了不少,但是教材针对性太差。我曾经阅读过一本关于会展营销的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基本都是市场营销的内容,只是冠以会展两个字而已。会展教育市场的升温,导致出版社为短期商业利益仓促出书。教材一是要考虑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需要。虽然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在社会中应用不是太多,但是它是对学生素质的全方位的提高。而且实用性强的教材对实际工作还是有非常大指导力度的。我是教消费心理学的,但是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也没有找到会展营销心理学的书籍,而其它类似的专业基本都有心理学教材。由于没有正规教材,我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凭经验和其他方面的消费心理来引导学生,没有针对会展业的营销心理来进行教学的参考依据,同样,这方面的教学案例也没有。
许康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服务系主任、书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当地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学府,于2004年开设会展专业,当时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呼应与理解,会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广西社会各阶层了解甚少,对社会的宣传也不够。经过我们的全员推广与介绍,第一年招生来了70多个学生。
我们对已经开辟会展专业的上海、江苏、浙江、北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2004年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而当时会展的热潮已经火遍全国。人才的短缺呼声,加上有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决定2004年开辟会展规划与管理专业。
专业开设后,在教材制定上也下了一定的功夫。第一年的基础课还算好处理。第二年的专业课开设我们就开始了“四面出击”、“精挑细选”。作为专科的技术学院,我们就是要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对于专业的老师使用,我们多年来坚持“双师型”教师教学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特点。我们的老师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的老师,这种老师都是来自我们学校正式编制的内部,大多是各专业的大课资深老师。另一部分是来自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负责人,他们不仅有专业基础,而且拥有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可以为我们的学员提供多方面的实习机会。比如南宁鹫鹏的金巨福总经理,不仅为我们的学员传授了大量的专业社会实践知识,而且在他们的展会中还为学员提供了现场实习的机会。在我们的老师队伍中,这种拥有实践技术型的老师一直保持在60-70%。
我们的教学与社会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大量进入相关企业,不断进行实践锻炼,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达到学为所用,以用验学的目的。比如,今年4月,我们的一位女同学陈芬燕在参与了广西“水产展”后,就动手写了一份举办学生用品展览的详细策划案。就十分成熟地对如何举办展会的整个流程,做了十分详细的说明。我们在寻找会展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后,决定在适当的时候支持她把这一方案落实为一个真正的展览会。
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学生中还存在一些眼高手低的现象,从我们假期去实习的学习反馈回来的消息看,还没有完全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标准。中国的会展业没有真正成熟,会展人才的教育也是在摸索中进行,会展人才教育任重道远。作为会展人才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展的研究型人才、高学历的人才教育还不能成为主流,满足社会实用型人才教育的大专人才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社会的主力军。会展人才教育可以说是中国人才教育中的一种叛逆。
杨智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会展研究室主任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旅游系会展专业特聘教师
昆明的会展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得到快速发展,从原来单一的文化、教育艺术、重视意识形态的成果展,开始更多的转型贸易为主题的各类专业展会。原来从事会展的人才,也大多是从政府或协会等相关领域半路转行的,尽管这些年也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人才,但是对于现代昆明的会展发展还是不适应的,昆明许多会展公司对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最为紧缺的还是会展管理、营销、策划、设计方面的人员。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昆明对会展人才教育的迫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昆明会展教育的发展。现在昆明已经有三所院校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今年已经有一批学生(50多名)走入社会。我们所教育出来的人才的走入社会还有待进一步社会实践的检验。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会展的专业人员来看,我们使用的教材内容与实践也有一定的距离,会展专业课程的开设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国内的相关教材十分有限,我们当时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教材,许多还是直接从国外翻译的,与中国的实情相脱节的。所以,我在讲课时,常常是将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来讲,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负责,我们要培训的是未来会展的操作手,并不要理论家,理论如果占到60分,而实践知识就应该占到40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太少,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会展的真正理解与认识。
市场对会展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全国各地院校的大量开设会展相关专业课程,对于几年以后的会展人才的就业,我们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检验。
胡卫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因人而异,分清层次培养。会展人才培养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培养。会展业三级人才层次: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高级运营管理等;会展业辅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包括:高级翻译、旅游接待、广告制作等。
因地制宜,选择重点发展。在会展人才培养中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应从战略上形成“重点布局、积极引导、培育发展”的建设机制,按照区域会展经济需求结合各地院校办学条件、培训师资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规划全国会展专业教育工作。
高教、职教、短训三管齐下。会展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和培训。
突出实践,产学研一体化。各会展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或要求会展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优秀会展企事业单位兼职锻炼,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也亟待加强,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经常直接参加大型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管理,参与接待服务。
铸造品牌,争设独立专业。会展人才培训市场应该注重品牌化的高端教育,结合中国会展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操作经验,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
南宁职业学院学生访谈
莫炜炜:南博会的大力宣传,使我们认识到会展。学院的招生大蓬车开进我们的学校,并一再提出这是个新兴行业,新兴的行业竞争少,一定会有市场机会,我也就选择了。通过近几次的实习、我们更有信心将来可以找到好的工作。
方艺专:从书上看到过会展,也参与过展会,对会展有一定了解。我对新兴事物都是充满了好奇,我认为一个有活力、有发展、有前景的行业、也一定有市场需要也就报了会展专业。通过实习,我也认识到,会展的每个细节都是经过调研,还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要随时准备好自己。
罗雁翎:老师来我们当时的学校推介会展专业时,解说十分有吸引力,充满了挑战性。我喜欢接受挑战,再说会展包括了许多全方面的知识,如计算机、营销…综合性十分强,将来从业的面也宽。会展还是一个三维立体,考核细节,可以锻炼出我们周到细致的好习惯。
谭宗和:在实习时做过会展的接待,通过热情的服务,得到了展商与领导的认可与表扬,使我们认识到作为服务业的特点,更加强了我的信心。在工作中还接触到许多新事物,学到许多本领。广西的会展刚起步,东盟博览会又会在南宁永久举办,我们一定会有个好的未来!当然书本知识也非常重要,比如应用文写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可常常用到。
黄静:走进会展,仿佛是走进一座美丽的森林,这儿鸟语花香,到处都充满了美丽的诱惑。小小的博鳌通过会展,从海南的小渔村,在一夜间成了世界的知名旅游盛地。还有广交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这也都是会展创造的就业与发展的奇迹。只要学的好,并将之付诸实践,我们一定能取得成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学生 李冬旭
我从大二开始参与实践活动,参与过第六届朝阳区商务节,两个半月的暑期都在组委会实践。之后,朝阳区推荐我去团中央青年人才国际交流中心做论坛,大约半个月左右。间或也参加一些展会的翻译或联络工作。最近一次是在北京航展。我们这一届有60 多个学生,经过实践后,各个方面对二外的学生能力比较认同。会展行业是操作性比较强的行业,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学校教育理论性太强。我们对会展业的感性认识基本都是来自于实践。
与同行业相比,二外的教材和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好的。毕竟大家都处在摸索之中,需要学生配合老师来进一步完善。老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也与我们进行沟通。学校经常邀请业内实际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来讲课,我们也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老师也经常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并且过后会与我们交流。我觉得经过实践之后,认识到不足,知道哪方面需要提高,再上课学习时就更有针对性。即学习理论,之后实践,然后再学习理论,之后再实践,这样反复进行,会加深理解。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牛佳
我是大三的学生,在学习中感觉,从事过会展工作的老师,既依托课本又加入了自己的经验进行授课,内容充实,并且能带动我们的情绪,比较好理解。有的老师理论性比较强,讲的课程不太好理解,尤其是没有会展工作经验的老师,感觉课讲的比较学院派。大部分时候是照本宣科。如果能在理论的同时和实践相结合就比较好了,去请一些职业的会展经理人,或者主办承办单位的负责人来给我们做一些演讲,或者上一些讨论课程,让我们真的能站在一个从业人员的角度理解会展行业。多增加一些带到场馆进行讲解的活动。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家明确自己需要具备那些条件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从业人员。
会展专业的教材很多,但是理论性很强,不好理解,而且重复的地方很多。学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统编教材,我个人认为这套教材很好。此外,还应该增加会展成本效益、会展策划、大型项目管理等。课程安排上个人建议把比如毛概等公共课程压缩到半学期一门,加大专业课的授课时间。另外应该开设专门的会展英语课程。在实践方面,我们主要是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或者其他的机构的联系,定期举办企业与学生间的沟通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就业和企业了解学生,也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和知道自己的不足。
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毕业生
牛浩(05年毕业) 朱钥、高深(04年毕业)
目前的中国会展设计行业中有许多是学计算机软件出身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展览展示设计训练,这是导致中国的展览设计行活太多,风格大同小异,缺乏个性设计的很重要的原因。而从学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可以逐步改变这一状况。我认为在学校主要是学习设计思路,实际的搭建、使用的材质多是工作后在公司学到的。
在学校中创意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他知识都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掌握,唯有这种发散性的创意思维只能在学校培养,工作后只能削弱不能增强。由于工作是不断的重复同一过程,因此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应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经过实践之后就知道该学习什么,这样才能学透彻。
展览设计毕竟和艺术设计不同,展览是需要应用的。因此在加强基础课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课程,多进行实际的训练。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应该增强表达能力的训练,你的设计是死的,只有用你的语言使你的作品鲜活起来。学校应该增加与客户沟通这方面的实践内容。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的课程安排都疏忽了这方面。
教师应该有很多的实践经验,有些教师理论上很好,但缺乏实践经验,虽然现在有许多教师有实践经验,但是还需要加强。
我认为中国展览设计的学科设置太专了,就是为了就业而培养。而国外有些就包括在建筑设计中,涉及面很广,思路比较开阔。我比较喜欢这样。教学中应该增加更多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我们曾经上过外教课,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给我的实际工作很多启发。
虽然有60多所院校涉及会展教育,但是可能很多都不知道如何培养才能满足就业需要。我认为如果学校能够做到完全满足就业需要,那也是非常成功的。即是说,或者培养高级核心人才;或者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就业。避免高不成低不就。
我们认为,现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中国的会展人员需求基本饱和了。但是,有能力,非常专业的、杰出的少。
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大三实习生访谈
学习过程中,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不够精细,每门专业课学习时间太短,有些一周或两周就结束了。根本没有巩固加深的时间。因此,课程虽然不少,但是,每门课程都没有学透彻,只是泛泛的了解。另外,虽然每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都有调研活动,但是实践活动只是在大三时才开始。应该再早一些进行实践活动。
明年是会展业人才就业的高峰,但前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高,口碑不错,而且展览展示设计专业可以向平面设计等其他设计方面发展,事实上在展览行业发展的毕业生可能只占一半。因此对于明年毕业后找工作的问题不是太担心,持乐观态度。我们现在还没有参加商业培训的想法,而且工作的前两年大概都不会参加培训。
李纪伟浙江职业技术学校2005年7月毕业生,现就职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校期间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当前的实际工作还是有指导意义的。譬如,对展会整体工作流程的掌握、对专业观众组织的重要性认识、起草展会策划方案等。这些在校期间学到的理念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对实际工作很有帮助。这也使得我们在从事具体工作时比较容易上手。同时,也证明当初学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向导的定位和推行的“三段式”培养模式都是正确的。即“课堂教学――实习(了解实际专业工作)――课堂教学――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与思考能力培养――实习(直接从事专业工作)”。
目前出版的关于会展的书籍在内容上大多都很相似而且实用性仍比较弱。我们的核心专业教材是由我们自己老师精心编写的,将会展分为展前、展中、展后三个重要操作阶段来论述。但没有将每个阶段的工作再细化、具体化、流程化,应进一步增强其操作性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从事会展专业教育的老师最好拥有展览的实际操作经验,或与学生一起实习,在工作、生活中建立如朋友之间的友谊,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这样,更利于师生互动、学与用的互动、激发两者的灵感,使会展教育朝更实用、够用、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所就职的是一家以国外展为主的展览公司。虽然在校期间的学历教育使我们对会展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掌握。但这只是解决了“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如何“做得好”的问题,也并没有灵活地随着展览市场发展而吸收新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如何“做得好”的问题上加强学习。
编后语:
自99年我国某高校开始了开设会展方向的课程教育后,全国各地会展专业教育遍地开花。全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教育的领地,仅浙江就有21所学校有会展专业或者方向。
有人说,中国的会展教育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开展会展教育。
在我们的采访中,业界的有识之士对会展师资、课程设置、会展教材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对未来会展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有人认为“会展教育”已是老生常谈,谈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如同会展产业中存在的“骗展”和“垃圾展”等问题,虽然业界人士一直在呼吁,却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们不能否认会展产业和会展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但也不能以偏盖全的认为会展教育发展不健康,相反这正是向规范化、正常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次论坛侧重专业人士的不同观点,把脉会展教育的方向和未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和需求,供关心会展教育的人士参考。
在与某学院大三实习生的访谈中,记者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是品牌展会的规范化的流程和操作。但是走上实习岗位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展览活动与课堂所讲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展会操做的不规范化是让学生很难理解的,比如某个展览会的招商工作往往是以外包的形式交给某个广告公司去做,或者临时招集几个人、几部电话、几台传真机就可以招商了。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仅被安排去扮演招商的角色。接受采访的6名学生中,有4名被实习单位只安排参与了招商这一环节的实践,甚至有的仅限于端茶倒水的层面。至于前期的策划和中期、后期服务的各个环节,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相对很难涉足。
学生们在为期不短的社会实践中究竟学到些什么东西,用人单位不必为其负责,但在招聘时却希望拿来就用。但是作为将被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学生,没有完整的参与展览的整个流程的实践,无法发现存在的问题,因此无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用”从何谈起?
当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众学生雄心勃勃的表示要为会展行业走向规范化贡献力量的时候,记者被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感染,同时也在为他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但是我们更应该欣喜的看到,有这样一批接受过正规化、品牌化会展理念熏陶的人才在摸索中逐渐成长,中国会展业步入正轨指日可待。
会展培训应定位在“博、深、精”
浙江亚太会展业发展研究所所长郭牧
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加上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足够认识,加之实践能力薄弱,这说明大学教育存在严重的教育误区。还有目前各种会展证书的认定概念不清,从而很有可能导致三年后的中国会展行业证书泛滥。要使会展教育走持续健康之路,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牵头对会展教育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误区。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会展业的人才结构布局各地是不平衡的,这也与我国会展业发展状况相吻合的。会展核心人才、会展业辅助型人才和会展业支持型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地区;二、三流人才则相对集中在中等会展发展城市。
在中国究竟有多少会展企业和人员需要培训?对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现有会展企业和人员数。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还是空白,因此全国范围不好说,但对于我们所处长三角洲地区而言,还是知数的。据我们亚太会展业发展研究所调查,目前该地区会展企业数近2000家,按平均每家20人计,约有40000从业人员,其中所需初级人才20%,约8000人;中级人才15%,约6000人;高级人才5%,约2000人,合计约16000人需要通过培训解决缺口。培训重点主要是会展策划、经营管理和工程设计等应用类技术。
会展经济独特的运行规律决定了会展学科的复杂性,从会展所牵涉的知识领域来看,会展学科涉及到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旅游学、建筑学、运输学、口岸学、艺术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在综合中又兼具很强的专业性。从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来说,会展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如文学素养、美学常识、心理学常识;不仅要有一定的策划、组织管理能力,还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宣传推介能力以及筹资能力等。因此,会展培训的课程设置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材施教,依据的是会展与现代经济的密切关联。由此决定了会展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会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学历教育其教学计划、学制规定、课程设置、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以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等,均严格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操作,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获得的学历文凭,国家予以承认。商业培训即非学历教育,它紧贴人才培训市场不断更新项目和内容,适应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求学者的需求,为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出国留学、求职就业、升学深造、考前辅导等提供了广泛而有力的智力支持,满足了人民群众提高科技文化知识的需要。
由于我国会展教育起步较晚,无论是在师资培养,还是在教材的规范和课程的设置方面都还不够完善。这不仅使会展人才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而且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对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出发,现在及今后会展培训应定位在"博、深、精"。所谓"博",是指要提供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的会展项目的要求;"深",是要深入掌握会展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精",就是要精通整套会展业的操作流程,培训时间最好是分期进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需要与会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走特色人才培养之路。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的细分化、课程设置的独特性以及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等方面。
准确把握行业需求探索教育培训不同模式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任蓝星
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类学校的运作特征决定了其先招生,后找师资,以获得其经济效益,而授课老师的来源,教学资历、行业知识、教学目标均难以得到保证。部分学校挂着会展专业的旗号,实际上连一些会展管理的本体课程都没有力量开设。会展课程内容多为东拼西凑、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效果可想而知。出自不同主管机构的会展职业证书培训层出不穷,由于尚处于试培训阶段,均未形成成熟的培训体系,“证书”难以反映受训者的职业能力。
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和职业人才培训是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也不能互相替代。关键是要搞清楚,会展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历教育和培训机构如何各司其职,满足不同层次的求知需求。
社会职业培训要抛弃功利性,重在提升培训内涵,切实培养合格人才。会展职业培训是随着业界对人才的急需而应运而生的,具有周期短、适应快、和赢利性等特点。目前社会培训状况尽管很热,但是质量效果不容乐观,真正成功的会展培训班尚不多见,其主要症结在于合格的会展师资匮乏和课程设置薄弱。社会培训机构仓促开设各类会展培训班,因具有一定会展实践经验的讲师凤毛麟角,便请学校里的市场营销、管理和旅游等专业的老师来讲会展策划营销和管理等课程,其结果是空洞的书面知识的讲授,偏离了培训班传授“实用有效的职业知识”的宗旨;有些班则偏向于宣讲会展业的总体发展形势、国外会展业现状、政策法规等上层理论内容,无助于操作型人才的培养。
从会展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课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但从目前的多数讲课的效果来看,由于讲课专家来自不同企业和单位,不可避免地存在讲课内容笼统、重复和零散等现象,难以深入系统地传授实际经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专家未必都具备有正确合理的讲授方法,以及未必都愿意将本企业的内部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受训者。
社会职业培训课程的目的是为会展业培养具有上手快、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其实效性表现在讲授实际业务工作的过程、步骤、环节、要点和技巧等实务方面,并贯穿在鲜活的案例中,而应避免以纲领性的罗列、经验性的总结和分析为主的讲授方式,从而真正让受训者学到行之有效的知识。社会培训机构只有把握科学的教学过程设置、严格的师资选择和管理、实用有效的培训效果,才能培养出会展业急需的实用人才。
中国会展业缺乏良才
中会联合国际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
中国会展业不缺乏人才,缺的是良才。由于人才没有接受过正规化的培训,尚处于很迷茫的状态,市场有多大需求要和产业挂钩,会展产业的发达状况决定了人才的需求量。
老师应该加强对会展的认识和体验。采取积极与学生互动,与组展机构、服务机构进行交流的方式,加强市场认知。我们目前进行的“会展角色扮演"训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让老师和学生担任会展组织中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巩固理论基础,使得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授课老师总结出更多的经验。
开设会展专业和会展方向的学校不停在增加,如何使会展专业的师资力量上一个新台阶是当务之急。作为会展专业的授课老师,在掌握理论、实践经验、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与市场的结合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目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跟风的现象,二者应该各有侧重,比如社会培训侧重实践,院校教育侧重理论知识,宏观方面。二者有机结合是最有效的途径。
现有的会展方面的资料和教材是非常珍贵的,是很多人多年总结出来的,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但是,这些教材也存在内容太空的缺点,不切合中国会展的现状。应该根据展览的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再具体一些、务实一些。
会展,到底教什么?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培训中心主任孙瑞
中国的会展培训市场在短短三年的时间从萌芽到泛滥,这样的几何级增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给人一种中国会展业要集体补钙的假象,事实上,中国的会展培训尚处于摸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会展培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任何一种培训总要涉及两个核心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观察目前国内现有的会展培训,很显然,这两个问题都没有很好的得以解决,但是不管对于讲师还是学员,教什么和学什么才是最关心的问题。
关于教什么的问题,大小报章不少报道,会议、展览、节事活动从商业角度进行狭义定义,显然归属于市场营销活动的范畴,高水平的市场营销活动必然是策划、管理、技术、营销的综合水平体现,反映到我们的培训活动上,就是相应的会展策划学,项目管理学,陈列展览设计学和现代服务营销学,这些课程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序列中业已成熟,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国内60多所院校迅速进入了会展学历教育领域。这就是我们早期的会展教育模式,我们俗称“拼盘教育”。
随着成功学教育在中国的迅速升温,以及例如陈安之这样的大师红遍中国营销界,“职业经验分享”也进入了会展教育课程序列,应该说这本是一个会展教育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标志,但是由于中国会展业先天发展不足,后天运作畸形,真正胜任这种教学的人物比较欠缺,因此这种教学在中国还未能得以规模发展。
从2004年底开始,一批来自国外的专业会展机构利用自身经验积累进入专业培训领域,这些机构熟悉中国会展实际,拥有解决“培训出口”的实力,通过校企联合进入会展培训市场,“实习教学”进入了大专院校的会展教育课程序列。
从2005年中旬开始,会展培训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一批来自中国会展市场一线的资深人士顺利完成向专业培训讲师方向的转型,与此配合专业的培训课程开发团队也开始组建,他们从事一线会展工作,但是更多的精力是负责将最新的工作体会转化为普及知识进入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的适时更新。
从会展培训教学内容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会展培训更加关注中国会展本身的运作特点,日渐迎合中国这种拥有浓厚政府色彩的市场化办展模式,任何一种商业服务业,把握盈利方向的前提必然是洞悉所属行业的习惯与特点,我们相信,关注中国会展业的本土特点,将是下一阶段会展培训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刘友德 (原苏州南亚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
2004年第一期“注册会展经理”培训班学员
作为2004年第一期“注册会展经理”培训班学员,我认为培训课程设置比较全面,国内及美国展览协会请来的老师水平也比较高,培训就国外的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经验,如何根据不同的国情应用于中国进行了探讨,培训效果不错,对我有比较大的帮助,只是时间比较仓促。
目前会展培训机构相当多,但是机构素质良莠不齐。如何使会展丛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的重视和关注,建立统一的标准,加强规范指导和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广告业也曾经面临类似问题。当时政府有关部门在中央电视台专门开办了广告业务员培训班,广告业务员必须经过考核,持证上岗。我们也许可以丛中吸收一些经验。
会展培训应该可根据对象不同,分为几个层次。如针对业务员的培训;针对项目经理的培训;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定位突出不同的培训重点。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牛佳
目前,培训机构很多,我会重视他们的授课方式和老师,以及课程设置,专家级的人物能不能请到,最多的是看我的收获.有很多有名的专家我们都是比较有印象的,在选择上可能就会偏重去听他们的课程。还有就是培训中认识的同学是哪种类型的,也是选择的一个方面。
我参加过会展角色扮演。和会展职业经理人的培训。感觉比较实际.尤其是会展角色扮演,可以说和实践结合的很好。因为是把我们带到场馆里去讲的。然后大家就分别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感觉非常真实.这样更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好。
会展培训应该划分几个层次,有所针对。比如学生群、对会展感兴趣但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从事会展但不具备正规理论知识的人以及其他会展相关领域的人。这几个类型需要的教育方式不一样。
编后语:
随着商业培训的不断升温,会展培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目前国内多数的培训对会展人员的素质的提高成效不大。师资和教材匮乏,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主讲专家也往往浅尝辄止,对业务素质提高并无太大帮助。因此,会展教育已经到了质变的阶段。不过,质变也是需要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的。
缺乏权威会展管理机构,培训质量亟待提高,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尽快建立权威的会展管理机构,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应该是今后培训发展方向。培训班应该划分为几个大的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细分。另外,针对现在比较紧缺的人才加强专业化培训。这也是采访过程中业内人士的共识。
当然,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包括合理安排课程、增加典型案例的讲解、巧妙应用各种适当教授方法和表达工具(图、表、影像、游戏等)、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及时评估学习效果,加强教师与学员的交流等等。
在就教育培训问题采访业内企业时,记者遇到了一些阻碍。企业相关负责人一般都不太愿意接受采访。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没有仔细思考过会展教育的问题,无法作出回答;二是认为会展教育培训问题是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事情,与企业没有关系,不愿作出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会展企业对人才的教育培训缺乏长远认识,大部分还只停留在有什么人用什么人的阶段。当然,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这点无可厚非。此外,中国的会展企业规模都不大也是关键因素。不过,令人鼓舞的是有极少数的展览公司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计划每年派遣员工到会展发达国家考察学习。
要迅速提高会展培训的质量,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必要的。据了解,目前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会展人才培训,似乎只有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引进的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的“注册会展经理(CEM China)”培训班。据称该培训班也是世界会展业现有的惟一资格认证体系,是由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开发和运营的展览管理专业培训和认证体系。照搬国外的模式必然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何学习会展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模式,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是解决目前中国会展业面临的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绝大多数的培训班商业气息浓厚,培训时间太短,费用昂贵。功利心过重,必然会延长中国会展业从量变到质变的周期,并在此过程中付出昂贵的代价。诚然,培训班的盈利性是必然的,但是为了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是否应该适当减轻商业气息。正如业内有识之士所呼吁的,中国会展业需要公德心。
一、充分认识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尤其是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一手抓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一手抓引进引办增加总量,使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652.6亿元、利税74.1亿元、利润43.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9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8%、19.2%、19.76%和15.74%。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72.94%,工业用电量达到33.72亿度,同比增长15.41%,占全市用电量的82.55%。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我市已建立了6家省级技术中心、22家市级技术中心;树脂产量列居亚洲第一,小功率电动机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商标、酒业有限公司的“牌”商标、炊具机械有限公司的“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有28件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有22种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此外,章鼓牌罗茨鼓风机、中集改装车、重汽载重车、腾龙排气管、家电电机、汽车配件厂的刹车系统及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初步形成了集团、电机、钢铁、发电等160家过亿元的骨干企业群体,其中收入过40亿元的企业1家,过20亿元的2家,过10亿元的6家。
目前,我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我市工业发展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年总书记在视察工作时,对全省提出了“两个进一步”和“三个着力”的要求,特别是突出强调了转方式、调结构的问题;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突出强调要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这些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从国内外大环境来看,明年全球经济将进入“后危机时代”,企稳较好、经济复苏,但国际金融风险、贸易增长、地区安全等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以低碳、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竞争策略和发展主张;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窄,以高能耗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方式也难以为继,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从全省和整个市来看,将进入“后全运时代”,全运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显现,蓝色经济区建设方兴未艾,省会建设加速迈进。从我市情况看,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项目缺乏,传统产业占比大、能耗偏高,工业发展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尤其是随着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不足、自给率低,工业用地紧张,环境容量有限等资源环境条件的逐渐贫化,我市难以长期支撑资源能源主导型工业的高速发展。此外,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所酝酿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将要来临,并以此助推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时代”转化为“低碳时代”,“转方式、调结构”已经势在必行。如何抓住机遇,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抓住后危机时代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工业全面振兴。各企业、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坚定信心,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加快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中心任务,以调高调优调强为目标,主攻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向高端环节延伸,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创建一批知名品牌,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做新传统产业,大力培植新兴产业,努力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目标任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效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等手段,积极推进工业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和发展水平的提升。
1、加快推进组织结构调整。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适度有序的宏观调控,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步伐,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对企业进行高位嫁接改造。制定出台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以大企业为龙头、产业产品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争取到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0家,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增加值340亿元、利税128亿元、利润76亿元,四项指标年增幅达19%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过3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0家。力争到“十二五”末,重汽属地、集团、、工业园4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100亿元。
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上互动创新、资源上互补共享、区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色产业集群。在巩固优化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植电子信息、航空维修等高成长性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争取到年底,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利税100亿元、利润60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80.8%、78.1%和78.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
3、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营造优越的名牌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创牌意识,努力打响“制造”品牌。到年,争创国家名牌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各30个,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取得新进展,在创建世界知名品牌上实现突破。
4、加快推进技术结构调整。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年底,全市重点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左右;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居国内先进水平比重达到70%,其中居国际先进水平的达到30%;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00个左右,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7家。
5、加快推进布局结构调整。依据生产力布局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成本降低的原则,统筹工业布局,以“一区四园”为载体,以争创各类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沿经十东路、济青路、济青高速、潘王路四大经济隆起带,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整合提升现有工业布局,形成区域统筹、特色鲜明、错位发展、配套完善的工业布局体系。到年,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园区销售收入达到85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5.4%。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工业内涵式发展
技术改造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能有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它不仅是应对危机、促进增长的应急之策,而且是优化提升存量资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水平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把技术改造作为调结构的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使企业质量品种、节能减排、装备水平、安全生产都有一个新的提升,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
1、优化投资结构。着眼于解决工业总量不大、投入不足的问题,把握好机遇,研究好对策,促进投速、投量、投效有机统一,力争实现三提目标,即提总量,工业投资总量有新的突破,力争今后三年工业投资增幅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提占比”,严格控制“两高两低”(低装备水平、低市场占有率)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加快发展,增加对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园区协调发展的资金投入,努力提高项目装备和技术投资比重,迅速提升投入产出能力;“提速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缩短建设周期,争取早投产、早达效。力争到年底,全市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57.7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35.04%。其中,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分别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9项、30项、23项13项,分别完成投资37.8亿元、33.9亿元、58亿元和20亿元,分别占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的24.0%、21.5%、36.8%、12.7%。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共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5项,完成投资8亿元,占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的5%。
2、抓好技改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关于钢铁、汽车、船舶等10个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展重点和措施,切实用好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息、技改贴息等优惠政策,突出关键设备、关键工艺的更新改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倍增器”作用,用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支持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链长、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到年底,计划实施工业项目600项,完成工业投入450亿元。重点抓好集团投资4.9亿元的氨醇系统优化调整技术改造、纳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投资1.86亿元的机械用人造花岗石技术改造、鲁棉天元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纱锭生产线技术改造等350个技改项目建设,完成技改投资240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53.3%。同时,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不断充实完备重点技改项目库,形成早立项、早投入、早见效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工业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3、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突出抓好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作,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的融合,积极推广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提高产品设计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柔性制造等技术,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融合,广泛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对企业运营全程以及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物流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努力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二)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引才借智、联合共创”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出抓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能力,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推动转变。
1、抓好创新平台建设。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制定有效政策,积极引进各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努力建设一批集市场研发和信息收集、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中试和批量生产为一体的高档次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研发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国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等方式推动技术创新;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产业,支持企业参与或发起制定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推动专利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合作创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联合攻关。同时,大力支持企业兼并收购国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到年,争创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7家,重点骨干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完成2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2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初具规模。
2、加强产学研联合。坚持引进开发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重点对罗茨风机、家电电机、重型汽车、酚醛树脂、唐和唐等一批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的产品进行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努力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3、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和运作方式,制定实施品牌发展规划,研究制订鼓励政策,着力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积极引导具有名牌产品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现有主导产品基础上,对产品链条进行横向延伸和纵向开发,努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争取进入大企业全球采购体系,推动配套产品生产供应国际化,实现由“品牌产品”向“品牌企业”的转变。
(三)培植壮大集群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以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精传统产业为目标,以“一区四园”为依托,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逐步强化园区载体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努力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做大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以主项目区即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充分发挥重汽的龙头带动作用,以中集车辆、实力客车、萨博特种车及汽配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完善重汽配套产业园建设,按照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升级并举思路,全面提升大吨位重型车的技术水平,重点发展重型车、改装车、商务车,积极开发适合城市市场需求的多功能车、专用车和客车,加快发展大中型豪华客车、BRT城市快速公交车和新能源客车,研发工程、环卫、市政、消防等专用性强、高附加值的专用车和特种车,加快研制开发数字化仪表、车载电子装置及汽车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形成整车制造与原材料同步推进、整车与零部件协作配套、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突出抓好重汽提升零部件检测实验能力及自卸车、汽配轿车液压制动零部件、百惠汽车柴油机尿素SDR排放处理装置等配套项目建设,努力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年,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24.6亿元、利润14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3.1%、19.2%和18.4%。
2、做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成立市铸锻协会为契机,以工业园和工业园为平台,以电机、鼓风机公司、济钢铸造、明威塔机、丰汇设备、伊莱特重工、炊具等企业为龙头,围绕矿山设备、工程机械、起重设备、建筑机械、压缩机等机械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数字智能化、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提高设计水平和加工装备精度,大力发展微电机、起重设备、法兰盘、罗茨风机、耐磨钢球、气动元件、高档锻打件等产品,提高社会化协作配套水平,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加工配套企业。全面加强与集团的战略合作,搞好工业园规划建设,重点抓好集团投资10亿元与中国重汽合作的模具、塑料、钣金生产项目,鼓风机公司投资1亿元的离心鼓风机及压缩机,天鹅棉业投资4亿元的棉花机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建设罗茨风机、炊具机械两大产品集群,积极争创“中国铸造之乡”、“中国炊具之乡”,努力打造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集聚区,形成较为完备的机械制造产业体系。力争到年,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414.5亿元、利税44.4亿元、利润28.2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1.9%、34.7%和37%。
3、做优化工产业集群。依托镇化工工业园,以集团、日月化工、集团、中氟化工、胜邦绿野等企业为发展重点,紧紧围绕化肥、树脂、农药、氟材料四大重点产品,全面提升合成氨生产能力,拉长煤化工产业链,重点培育聚四氟乙烯等氟材料,加快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药以及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和生物化工产品。同时,针对精细化工产业链的缺失环节,积极吸引国家大型化工项目来我市布点,吸引化工业跨国巨头来我市进行大规模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向集聚化、系列化、高科技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上下游衔接配套的化工生态产业链。重点抓好集团投资6亿元的异氰基变羧酸基系列化合物和1万吨/年纤维素乙醇以及投资2亿元的年产1000万平方米新型节能阻燃环保酚醛泡沫复合墙体材料、华氟化工投资1亿元的年产500吨聚氟乙烯氟树脂和年产1000吨碳酰氟、日月化工投资8亿元的年产4万吨聚甲醛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以为龙头的生物质化工产业园,以明泉化工、日月化工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园,以中氟化工为龙头的氟化工产业园,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力争到年,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64亿元、利税24.6亿元、利润13.5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0.3%、19.2%和17.8%。
4、做好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依托等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进业内世界名牌企业,重点发展饮料、八宝粥、方便面、肉食品、矿泉水、白酒等产品。同时,加快发展培育与食品制饮料业规模相匹配的原料基地,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保障。突出抓好九阳集团投资4亿元的年产5万吨豆料项目、投资1亿元的新上快速生产线、联合制罐投资3.3亿元的饮料用二片式铝质易拉罐、福贞投资1.7亿元为银鹭配套包装罐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确保按时投产达效,努力打造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迅速成为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力争到年实现销售收入71.5亿元、利税6.4亿元、利润4.3亿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5.5%、5%和5.7%。
5、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以电子等企业为龙头,以电子、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加强工控软件开发力度,打造纵向行业应用软件产业链,积极引进电子元器件、零配件、印刷电路板等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加快专用电子设备开发生产,大力发展电子加速器、核电电缆、半导体芯片等高新技术产品,培植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协作体系,努力建设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同时,以集团、热电厂、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设备、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突出抓好电子投资1.2亿元的辐照基地建设和高能电子加速器的研制及产业化、科芯电子投资8000万元的单晶硅片、科技投资1.8亿元的LCD大屏幕、热电厂投资8000万元的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风电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到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三年翻一番达到50亿元,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
(四)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售份额
牢固树立以市场为核心的工作意识和经营意识,按照“外有突破,内有扩展”原则,把面向市场、响应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千方百计扩大产品销售。
1、努力拓展国内市场。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强营销网络、队伍和机制建设,建立市场信息分析与预测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动态,加快产品适应性调整,稳定和拓展客户网络,举办一系列产销对接和工商衔接活动,宣传企业品牌,展示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提升企业抵御风险、开拓市场的能力。
2、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充分用好出口退税等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围绕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跨国合作经营,在境外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分销中心和加工分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做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五)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推动工业集约发展
通过节能减排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既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又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市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47.8%上升至目前的84%,导致工业发展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强化节能考核问责,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增加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亲和力,使工业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基础之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快速转变。争取到年底,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达到1.232吨标准煤。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组织好循环经济试点和项目库工作,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再利用、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利用为重点,充分发挥埠村煤矿、集团等企业的示范作用,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率,促进企业资源和产品关联共生。到年底,争创1个省级循环经济重点园区、2家省级循环经济型企业,全市综合利用企业达到45家,消化工业废渣314.8吨,实现综合利用产值7.9亿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本着“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原则,充分利用政策引导、节能监察等手段,着力加强对23家重点能耗企业的定额管理,积极引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非生产重点用能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形成企业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着力培育一批能源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企业。力争到年底,有4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3、加快节能技术进步。
一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提高节约型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电缆、电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核电电缆、半导体芯片、ZG型三叶罗茨鼓风机等高端产品的研发步伐;以太阳能、风力发电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太阳能、风能产品的开发利用;以化工、科技、树脂等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碳酰氟、电子加速器、新型吸水材料等高科技产品,全力推进环保型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围绕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全省三个“节能100项”,以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为重点,在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分期分批组织实施节能技术产业化工程,重点抓好明泉化工造气装置优化调整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等200余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加快推进重点耗能行业的资源能源集约高效利用。力争到年底,化工行业合成氨综合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材行业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20%以上;水泥、电力、煤炭等几个主要行业能耗分别达到省级先进目标水平。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严格行业准入,切实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项目的上马。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实行差别电价和超耗能加价办法,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深入开展土小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对禁止生产和使用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处于落后水平的技术和工艺,重污染、高物耗以及产生严重有毒有害物的产品、技术和企业,限期予以淘汰。在控制排污总量的基础上,坚持有保有压,加快调整结构,将有限的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六)创新招商选资模式,为工业发展积蓄后劲
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招商、资源招商、项目招商,主动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和服务外包转移以及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资本转移,努力争取国内外大型优势企业在我市投资布点,为工业发展积蓄后劲。
1、优化招商机制。研究出台新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提高招商引资在全方位目标考核中的权重,设立招商引资“大项目奖”和“突出贡献奖”,对在招商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重奖,对贡献突出的领导干部优先提拔。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围绕13个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与国外先进制造企业合资合作,对引进鼓励类大项目、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项目的给予奖励,对实现以商招商的企业给予重奖,努力营造以商招商、以商促商良好氛围。
2、推动企业招商。强化“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观念,支持优势骨干企业抓住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面向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积极开展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挂靠联合,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重点抓好华民铸锻与集团的合资合作,全面推进、化工与集团,电机与集团的战略合作,实现企业的低成本快速扩张。
3、深化产业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的前伸后延、上下关联,着力引进孵化性强、带动力大、供应链长的综合项目,形成关联度更高的企业集群,促进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快速形成。重点围绕交通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按照“对外加强合资合作、对内加速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与重汽配套的“关键”补链项目,使其成为中国重汽一级配套商,通过一级配套商的辐射作用带动本地二级、三级、四级汽车零部件配套商的发展,逐步在形成交通装备业各企业间耦合共生的产业链条,大幅度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七)加强队伍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围绕传统产业振兴和新型产业培育人才需要,以人才智力引进和本地人才培养为手段,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加快企业家队伍、技术人才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1、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行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百名”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建设计划,继续举办现代企业管理高层研修班、职业经理人培训班,适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2、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百名专家聘任计划”,通过采取与高校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联办企业等办法,以“担任顾问、兼职、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深化企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加快完善企业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推行科技骨干年薪制和期权期股试点,对有特殊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植一批高层次企业技术创新型团队。
3、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实施企业全员培训工程,着力提高职工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技术素质,增强广大职工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积极引导各企业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设立“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和“杰出技术能手”,借助高等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金蓝领”培训、“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努力打造一支技能高、操作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技师型员工队伍。
(八)完善政策机制,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工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业结构调整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年度目标,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定期对工业结构调整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建立灵敏高效的产业风险预警机制,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趋向和市场走势,加强对工业经济的运行监测、综合调度、应急指挥,为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全面促进规划实施。完善生产要素保障供应机制,尽快启动220千伏绣江输电变电工程、220千伏官庄变电站和琅沟热电厂循环水供热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华电发电公司的循环水供热工程和500千伏变电站工程,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电、气、土地等瓶颈制约问题,为“十二五”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
2、制定出台政策。
一是设立市工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重点鼓励支持企业做好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重大项目投资、重大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创建、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工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出台《工业“122”工程实施意见》,着力培育10家龙头企业、20家成长型企业和20家创新型企业,努力培植一批收入过30亿元、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企业群体,使其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三是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通过社会资本入股、财政投入等渠道,扩大担保公司资本规模。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通过申报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形式,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全面加快上市步伐,努力破解融资担保瓶颈,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