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09:59: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学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课型
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几年前的愚人节那天,发生了张国荣跳楼自杀事情吗?
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举例:有一个死刑犯人,听说自己会被割腕而死,行刑那天,他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眼睛蒙上了黑布。他感觉到手被划开,随后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血慢慢的流尽。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手只是被轻轻的划开,而他所听到的只是滴自来水的声音,但他认为自己在滴血,最终心力衰竭而亡。这就说明,心理对客观的生理也有着影响。
2. 指出良好的心理,会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应对
师:天堂和地狱的例子
地狱中,人人拿着长勺企图喂饱自己,因为其不可能而使生活十分痛苦。在天堂中,人人拿着长勺互相喂食,所以这是天堂。
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我想说的是: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一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怎样的心态想法,决定了你的生活道路。
3.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
师: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
有位教授曾经指出??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在贫穷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到富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竞争更激烈,压力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重要。
师:有一个参考的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马斯洛的背景。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人文主义。同学们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在他之前,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注重本能,认为人只是动物的简单进化,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而马斯洛反对这个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只是较为低级的需要,人还受其它需要的驱使。需要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于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人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一个是是最基本的,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在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去满足其他的需要,那些都属于心理需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有许多标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斯洛,他就提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
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每个人要懂得正确的扬长避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生理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不协调,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调适自己:
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小内容,希望大家做一张名片。
(四)小活动??做名片
1.讲述名片的目标??为了彼此交流
2.告知名片的要求:姓名,最喜欢的一件事,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特征,你的偶像。另外也可以附上你对课的提议。
3.收齐名片
听课教师反馈::
1.同学们在听到例子的时候,都显得很有兴趣。应该注意例子的安排。
2. 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尽管很有用,但是相对比较枯燥,只捡几条相关的讲一下,效果比较好。
对这堂课,应该加入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测试,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但是,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就心理健康的一方面,来给他们做一下测试。
看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案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在今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和方向。而新课改也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从多个维度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并真正在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与传统的教案为本的教学方法相比,“学案”教学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1]“学案”教学作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新课改的要求下开展“学案”教学的重要性
1.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讲授和自学等方法。尤其是讲授法,是教师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后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主要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可以按部就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通过这几个环节最终较好地掌握相关史实,从而使学生较好地应付考试。但是,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形成以传授、灌输为主的被动学习局面。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传统教学既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结果往往是学生记住了史实,却忽略了历史课程本身的作用。
而自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结构程序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精讲练结”。这种教学方法,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但是,这一模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在这种自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引导,学生难以把握知识的重点,因而学习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2.“学案”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所谓“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案。这种方案立足于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案。“学案”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只起指导、引导和辅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这种自主的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目的,并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也就是魏书生先生所说的:“教育的责任,固然要教给学生真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2]
学案学习主要具有下列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是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培育和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平等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创建师生间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第三,模式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知能统一,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了以往整齐划一、齐步走的格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自主、分散的教学,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第四,该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难易缩放教师的讲课时间,这样可以做到个别辅导、学生互助、教师统一讲解的有机结合等。
二、高中历史课堂学案教学的实践策略
因为“学案”是指教师为了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主动学习,完善知识建构,为此而编制的可用于交流和评价的学习方案,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要实践好学案教学,教师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
学案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且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但是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包办学生的实践活动。学案的设计、学案的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强调把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只有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毕竟,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持久和深刻的。
2.重视学生本身的特点
高中学生相对初中学生来说,独立学习的能力要强一些,自我表现意识发展的程度要高一些。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成熟感,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承认。高中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再加上新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结构性强,使高中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所以,在高中历史的“学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以上心理的特点,改进教学,把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尊重、全面关心,使他们和谐持续地发展。另外,在对学生学案学习的评价方面,要尽可能地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对学案设计的引导上,教师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历史生动化。总之,“学案”教学模式以多种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其实践性较强,具有诸多优点,是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的好的教学模式。
3.“学案”编写的指导原则
在具体的操作中,高中历史课堂的学案编写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对学案设计者而言,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第二,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第四,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第五,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案”教学的评价
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学案”教学后,考察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途径和维度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看学生学得是否高兴、主动、深刻。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高兴、主动、深刻的创造和创新天地。栏目条理清晰,活动一波三折,正例加反例,联想加类比,考试加实践的学案课堂会把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佳境。其次,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教得是否轻松是评价“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再次,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最后,衡量“学案”教学是否有有效的标志评价。学案学习中能否有效实现教学目的,而不是让学生为主题,最后沦为漫无目的的自学。所以,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架设温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构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使学生形成一个较小范围内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培养比较、辨析等高考能力。此外,在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方面,是否能提醒学生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志。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流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过程中,“学案”教学作为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并实现“教学相长”。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终在历史教学中,既重视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一、化学学案教学的提出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教学结构放在第一位。作为教师,应该从课堂的教法入手,并且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化学学案教学方法,可以做到教与学的统一,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二、化学学案教学的设计
1.化学学案的组成
通常来说,化学学案内容上不仅包括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也包括达标练习、学习活动设计和推荐作业等部分。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活动设计放在首要地位。在内容上,要涵盖学法指导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习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
2.化学学案的设计思路
(1)研究四项内容:①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分析,整体上规划学习重、难点和制订大致的学习目标,然后对划定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②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着手,制订出学生个体到整体的学习策略。③探寻学习的规律,注重学习的细节,尤其是关联的知识点,通过学法指导线、知识流通线和能力培养线的方式来更加巩固知识点的学习。④在运用知识点的同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方向上与内容上达到训练的目的。
(2)制订学习目标。在化学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相当重要。学习目标由非智力目标和智力目标组成。非智力目标有意志目标、情感目标、心理目标等;智力目标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非智力目标在学案教学中称为隐性目标(可不写于学案上),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把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师生情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智力目标在学案教学中被称为显性目标(写于学案上),完成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手段。
(3)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①第一条线是知识线。从认知规律出发,分析所有知识点,然后再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明确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范围和层面。从整体来看,这是一条明线,它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②第二条线是学法线。这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主要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③第三条线是能力线。这是一条暗线,通过解剖知识点的情感价值和能力价值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整体设计出发,应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统一起来加以运用。
(4)编辑、推荐作业。在学生编辑、推荐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该在起点上做到适中,并且与学习同步,使得每个接受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3.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化学学案中的问题源自课本内容,但是又要高于课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在不同维度引导学生思维。所以把握好难易程度对于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程度异常重要。
(2)诱导原则。学案设计能够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展现教学课程的“弹性”,营造良好、上进的学习氛围。高中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与能量、建立电子运动的图像,不能仅仅生搬课堂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以下有趣、科学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①由于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带正电荷,但为何没有产生电子被吸进原子核里的现象?②弄清楚钠原子核之外的11个电子是分散开来在核外周围或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还是11个电子集合成堆在核外某一点发生运动。③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运动的本质与电子围绕电子核的运动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别?④由里向外2,8,1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什么一定是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而不属于其他原子?最后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能增强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牢固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适中原则。首先,学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其次,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思路和学习技巧的培训,需要在教案设计时,为学生的学习铺桥造路、多做提示,适度给学生难度适中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要求。化学课程设计学习电解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不可直接做出如下设问:氯化铜溶液为什么在CuCl2里通电之后能够分解,而水通过却无法再分解出其他原子?如此教案设计内容跨度太大,令缺乏系统知识的学生无从下手,增加学生在学习的心理负担和学习障碍。如果将以上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搞清楚通电之前和通电之后CuCl2溶液中的离子类型、浓度、运动情况,分析分布、聚集在两极附近的离子种类、“放电”倾向,电解中的总反应式内容、电极两极的反应表现等问题,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只要像以上这样的教案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学生降低难度、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习障碍,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良性学习,通过适中降低难度等手法也能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为以后更为复杂的电解原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量力性原则。化学学案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之上来设计,这样才能发挥学习的最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学案最基本的就是把握好度的原则,在简单和复杂的情况下做到平衡。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内容时,若设计:①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不运动?②原子核是怎样运动的?其实,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是没有帮助的。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探索出更加有价值的设计。
(5)系统性原则。学案设计要遵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的学习模式。对于任何知识点的设计都应该如此。所以在学案设计中要深化和拓展知识,又要迁移和运用知识。从系统的原则出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化学学案的运用
1.指导学生预习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提前将教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规划学习的目标,让学习内容更加突出。
2.用于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与教师在教案上的教学步骤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案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前后衔接起来,以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成效。
3.组织复习
在学习中运用整合的手法将学案进行加工,变成一份新的资料,简单明了,结构明确,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案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体现教与学的统一,还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案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案教学进行自学,不仅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可以理解教师的思维体系,更加深刻地学习学案,以此解决疑难知识。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把教与学真正融于课堂。所以,化学学案教学的运用,旨在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将全体学生随机分组,将74名学生分为9组,每组8-9人。每组讨论案例,并推选1位学生做主题汇报,每组其他学生进行资料收集、PPT制作、报告准备与补充。全体学员在主题汇报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拓展。准备阶段:教师提前2周时间将布置研讨任务、主题及要求分发给各小组,要求小组根据任务分配及要求研讨内容,组织汇报研讨内容。推选1位学生做主题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资料收集、PPT制作、报告准备与补充。实施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和学习。教师导课和提出学习目标。教师首先用简单扼要、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导课,指出新知识点及其与老知识的衔接之处,提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及学生需要掌握、熟悉的知识点,使学生对该教学内容具有整体系统的认识。然后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及每个小组需讨论的问题。之后学员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即回答本案例讨论的所有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可进行最后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即倾听、辅导和启发,不时提出讨论过程中的问题,调节课堂气氛,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使讨论更热烈、深入。最后,教师进行小结和综合性问题探究讨论。教师根据本次课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对讨论过程中争论比较多的内容予以点评,并对每组学生所提供的解释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最后给出确切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结合“心理-社会-生理”医学模式,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针对各组的汇报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
1.2教学效果
评价方法与统计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以组织设计、研讨实施、研讨效果等为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的每项均按5点量表计分:不好为1分,不太好2分,一般3分,较好4分,好5分。在教学结束后向学生分发。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课程结束后,为了解学生对此教学方式的评价,向学生分发问卷调查表74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形式不仅设计较好、理论先进,而且内容紧扣主题、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条例清晰。采用这种形式既新颖又联系实际的教学法进行学习,课程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与趣味性、可操作性强,故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同时,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相互交流,能够获得启迪,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因此,通过研讨式教学法使课堂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两难情境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由于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心理学既要概括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大学第一年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心理规律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入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有利于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以单纯地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加工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等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生动活泼的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可以从中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出现“填鸭式”、“枯坐式”教学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听多少,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只能在期末的试卷上凭借分数来判断,而且学到的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对案例进行内部消化,然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结合他们理解的心理学原理,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正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所以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求事件背后原因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教学目的,准备恰当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如何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贴近生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案例选择的标准。例如,在讲解阈下知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条经典的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广告的设计者是运用那种心理学现象让消费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商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哪些心理学原理才能避免广告信息的入侵。
2、认真组织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可以采用走下讲台的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另外,根据所选的案例内容及班级的人数,讨论的方式可以选择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3、及时总结,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总结要及时,最好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要留出归纳总结的时间。教师在总结案例的时候要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商业广告中是利用了阈下知觉的基本规律使消费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要做重点讲解。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三、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反思
1、案例的选择要恰当
为了使案例教学例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案例时除了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到案例要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所选的案例要比一般上课所举的例子,内涵更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为复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实践性。最好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思维独特性”的时候,给学生看一个法国的洗衣机广告,广告中的模特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而是大胆地选用了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打出的标语是“八十岁老人都能用的洗衣机”,结果广告播出不久洗衣机的销量猛增。这样的案例,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简单地通过一则案例对学生传授知识,对所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教师的“教”,而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双向互动中的“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打破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其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形式[5]。普通心理学中的心理规律有时是抽象难懂的,在讨论时,不仅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环节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讨论的案例中。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进程,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在讨论中加深对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随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红.《旅游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3):53-55.
[2]陈志华.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方式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1:180-181.
[3]董继华,董礼娟,项静辉.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5:165.
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一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在国外,案例教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回答式”教学法(又称“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就可视作案例教学的雏形。它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启发诱导、激发和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形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智慧。在国内,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举一反三”等,其实就是最早的案例教学。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案例教学在我国开始得以重视。现在师资通识类
培训和专业类培训中、校本培训或教研活动中,案例教学躬逢盛世。在心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风头正健。
二、案例教学法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心理学课一直被认为枯燥、无味。一些观点、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会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而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思考和评析,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枯燥变为生动逼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分析、思考、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案例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将来遇到类似的教育现象提供经验借鉴。案例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对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亦有助于学生良好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养成。
(三)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能否产生体验和感受。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价值观也会有所发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的选择。
1.案例要鲜活。
选取贴近学习、生活的鲜活案例,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易理解,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上爱不爱听,听与不听,全凭自主自愿。如果教师不能在最初几分钟内,让学生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那么很可能整堂课学生会“游离”在外。鲜活的案例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热点问题,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学生感到真实可靠。这样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如笔者导入《注意》一节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说出经典广告词,如“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然后思考:经典的广告词伴着形式多样的广告画面,为的是吸引人们什么?结果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很积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很高,唱好了一堂课的开场戏。
2.案例要恰当、典型。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择的好坏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所以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中,应注重案例选择的恰当性、典型性。恰当选择案例,切忌随心所欲。我们要带着特定的问题选择特定的案例,难易程度要适中,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如在讲授注意外在表现时,有一个是无关运动的停止。笔者选择好女秦罗敷的故事作为案例。《陌上桑》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意为路上行人看见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摸髭须。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耕田的人忘了犁耙,锄地的人忘了锄头。回家都抱怨,只顾着看罗敷了。“只顾着看”就是“只注意罗敷”了,那么与罗敷无关的动作就都停止了,这就是无关运动的停止。经过这样的案例教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易于知识的牢固掌握。
3.案例要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进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讲到“相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时,笔者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小学低年级女教师,穿了一件新的连衣裙,匆匆进入教室,急急忙忙开始讲课,发现全班同学都在注视着自己。于是提问一个学生,学生站起来不但没有回答,反而反问到“老师您的连衣裙是怎样穿上的,又是怎样脱下来的啊?”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之后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窘况?学生们讲到,由于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没有提前在学生面前“亮亮相”,这样相对新异的事物引起了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分组讨论时,学生们还总结了教师的穿戴有什么样的要求,教师换了新衣服新发型等,应该怎样做?课堂有了新的生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和劳动强度都有较高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易驾驭的教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面临突发事件、突变情况能运用教育机智和心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要能深入学生的讨论之中,又要充当好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使讨论有序进行,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做出决定、勇于发言,得到锻炼。教师要选择好的案例,就要查阅大量的材料,不断筛选。而编拟案例,则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深更广,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时时充实、完善案例,才能使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
2.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难度加大。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希望得到现成的答案,记下来,顺利通过考试就行了。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只对案例通俗、生动的情节感兴趣,而对于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则敷衍了事,没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在作业和考试考查中,往往难以决策,或乱答一通,不能自圆其说。面对这些学生,教师需要更多引导、帮助,提供更多人文关怀与鼓励。
3.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两种评析方法。
(1)由理论到案例的评析。教师先讲授基本概念、理论、规则,然后针对所讲内容适时地插入案例进行评析,借助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消化前面所学的概念和理论。
(2)由案例到理论的分析。先给出案例,并通过案例,提出相关的心理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由教师或是学生归纳总结。学生积极性高,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在案例讨论、评析过程中,学生由于理解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教师应注意引导和鼓励。讨论结束后,对于讨论所涉及的多种知识点,以及讨论研究出来的解决方案,教师应予以适当的点评。教师的点评应恰到好处,既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观点,又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4.案例教学中注意时间分配。
教师要注意对用于自由讨论的时间资源的分配和控制,合理分配案例介绍时间、问题提出时间、学生讨论时间、教师总结和点评时间,安排好讨论问题的最佳顺序。
5.案例教学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由于案例教学存在一些诸如案例库源有限、质量欠缺,以及对教师和学生有较高要求等种种缺陷与特征,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需要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是未来教学改革方式的趋势,在心理学的教学中也是大有可为。我们相信,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心理学的教学获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舒尔慢主编.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法学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源自美国的法学教学方法,与我国传统法学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入,对我国传统法学教学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并推动了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但时至今日,在理论上对案例教学法仍然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将判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混为一谈,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进一步运用和推广。
一、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虽然源于判例教学法,但与判例教学法却有着很大差别。判例教学法是一种归纳式的法学教学体系,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要求学生通过对特定判例的研究来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规则。判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首创,并于1871年全面引入该学院的法律课程,目前已成为美国法学教育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美国的判例教学法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法院判例作为教材,即采用主要由上诉法院的判例汇编而成的案例教材;二是采用苏格拉底讨论法组织教学,即要求学生在预习案例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回答教师的提问和进行充分讨论;三是采用判例分析式的考试检验方法,即要求学生对给出的假设性判例进行事实分析、推理及得出判决结果。
案例教学法则是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案例,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区别:
1.中、外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案例教学法与判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也不同。美国法学教育是以法律职业教育为主,培养法律职业人才是其主要目标,而判例教学法则是培养法律综合能力和从业技能的最佳方法;而我国的法学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始终不够明晰,但至少法律职业教育不是唯一目标,因此,法学教育中不可能全面采取英美式的判例教学法。
2.案例教学法是演绎式的法学教学体系。我国法律属于成文法体系,成文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纳演绎式的推理方式,即认识符合由一般到个别的规律。因此我国法学教育必然采取演绎式的逻辑思维方式,当然与归纳式的判例教学法存在根本区别。
3.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判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法律规则的分析归纳方法,比较单一;而案例教学法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还包括案例专题讨论,课后研讨以及案例实践教学等,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4.案例教学法是我国法学教学方式之一。由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则主要隐含在判例中,判例教学法在这些国家的法学教育中自然居于统治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制定法国家,案例教学法作为必要的法学教学方法之一,必须与讲授教学法相结合才能完成法学教学任务。
因此,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应当把案例教学法作为讲授式教学法的辅助方法,两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法学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主次,以讲授式教学法为主来系统传授基础理论,而案例教学法主要用来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合理安排讲授和案例教学环节。
二、我国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原则
1.知行合一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既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扎实全面的法学专业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恰好能够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民主与互动原则。案例教学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并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3.启发与引导原则。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法学教学实行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都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形式
1.案例列举法。这是举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它是指教师在授课中通过列举典型案例对法学理论、原则和规则进行说明、解释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
2.案例讲评法。这是点评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它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较为深刻的内容,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教学内容。
3.案例讨论法。这是讨论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案例讨论法是对法学课程的某一部分内容进行全面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综合性案例。
4.案例观摩法。这是观摩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的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旁听真实的法庭审判活动;或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审判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审判程序和司法实践,并及时进行总结与讨论。
5.案例实践法。这是实践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它是借助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的模拟审判等模拟教学方式,具备条件的院校如能引进“法律诊所式”教学方式,对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更是大有裨益。
以上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必须结合法学学科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灵活运用,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并经过一定周期的运行,方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唐仙丽,张燕.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2]杨军.法学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及完善.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2)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地理案例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事件,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某个角色中,运用自己积淀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二次飞跃,进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特殊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理念。
(3)案例教学的探究性。地理案例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统的教学基本格局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格局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地理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案例的能力,这种教学过程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对地理问题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科研精神、创造潜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发。
(4)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社会,总是蕴含着一些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是案例情境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的同时案例情境也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育者要注意挖掘教学案例中积极的情感因素,适时进行情感引导,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加趋向完善与健全,从而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教育性。
二、我国地理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
地理案例教学是最近十多年才开始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得到使用。1996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第一次直接规定在一些章节中使用案例教学,2003年国家出台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是十分提倡地理案例教学。自此,案例教学在地理课堂上开始被广泛使用,部分专家学者、教师也开始了对地理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理论层面理论是实践能顺利深入的强有力基石,因此理论层次的研究也成为案例教学研究的重点。研究者的探究多集中于案例教学的内涵、特点、分类等方面。汪晓岚认为迁移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弹性理论与认知弹性超文本理论、教学交往理论、顿悟学习理论是案例教学的理论根基,这些理论有力地保证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地理案例教学的分类上邓谋雨根据案例内容与正文的相关性,将地理案例教学分成实证诠释性案例教学、类比归纳性案例教学、延伸拓展性案例教学、迁移性案例教学、趣味性案例教学五种类型。林宪生、商治平等人则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在前人基础上构建出以提供案例、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和知识拓展为基本程序的改良型地理案例教学模式。马富探讨了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他指出案例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价值主要体现在明确目的性、客观的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习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性八个方面。
2.应用层面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应用方面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对于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的应用策略上。在教学案例选取原则上,徐定龙、郑伟大认为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与教育性是教师选取案例所应依据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三个方面。陈炳飞则从案例选编、展示、分析三个方面去讨论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策略。有些研究者以某一教材或某一专题为对象,具有针对性的阐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相关策略,如戴建波以一道地理题目为切入点,针对两种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混合农业”分别编写了探究拓展型案例教学设计和理论应用型案例教学设计,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效果对比。
3.评价反思层面评价反思研究具有指引、激励、检测等作用,是促进地理案例教学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案例教学法的推行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王秀芝指出实际案例教学中存在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对案例教学模式不适应、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案例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等一些问题。关于对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上,刘巍认为案例教学不规范、案例内容准备不充足、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是影响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对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则主要基于学生对案例教学课的参与度、对案例设计的知识、技能、方法掌握程度,教师的学科能力以及对案例教学课的掌控能力。陈式如指出在案例教学盛行的当下,理论和实践仍有一定距离,教育者需反思对案例教学实质的认识,要注意研读课标深入理解教材,避免“教案例”现象的发生,深化对知识迁移理论的领悟,注意在案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一年级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二年级的学习,知识难度提高了,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付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付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付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付某闲谈,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付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付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付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付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付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付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付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付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付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付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付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付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付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首先,案例教学的主体由老师转换为学生。考察我国的教学模式历史,不难发现,教师中心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一直充当着“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角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如果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则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这种消极传授的教学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只是教学规模由古代的几个学生演变为现代的几十个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知识锁定”功能,忽视或压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发挥,很难培养出“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学生,从而使作为理性认知结果的知识范围很难拓展。同时,传统教学法具有“身份假定”倾向,老师被假定为知识渊博的“权威”,而学生被假定为“无知”的“儒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传统社会所倡导的“礼”来维系,而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纠问式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都得以拓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案例背后的理性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这种新鲜的教学方法,从微观上讲,拓展了学生和老师的知识视野;从宏观上讲,推动人类知识的更新和传播。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双方关系的维系通过知识辩驳与思想交流进行,从而构筑了主动信任的心理基础。其次,案例教学的内容由抽象理性知识转变为具体实践材料。传统教学以传播抽象知识为主导,虽然在讲解抽象知识的过程中也偶尔穿插一些案例,但穿插案例只是用以说明所讲知识的完全正确性。传统教学方法以知识假定正确为前提,只是要求学生被动记忆或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教学方法不具有知识创造或发现功能。而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实践材料为主导内容,不受假定正确的理性认知所束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多维度对现实材料进行去繁剥茧式地分析,注重批判反思,为学生创造了充足的独立思维空间,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力。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大道无形”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已有理性认知进行辩驳,而且注重把握现实世界的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由传播知识向创造知识升华。
再次,案例教学的方式由被动讲授转变为平等交流。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具体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只有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增强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才能培养学生对既有理性知识的认知情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推进水平,从而实现认知价值的性格化,最终使理性认知转变为学生的心因动作。按照柯拉斯沃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情感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程序。从柯拉斯沃的教学理论来看,传统教学方法以被动讲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接受,因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平等交流为主导,在辩驳交流的过程中,既理性接受了人类社会的既有认知成果,又在适应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了既有认知成果,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认知,从而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即实现教育心理学上的图式一体化。从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将柯拉斯沃所主张的实现教学目标的五个程序统一于教学过程,既实现了情感认知目标,又实现了心因动作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分析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学生的交流辩驳为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效果。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思维是从具体的经验或具体事物获得印象并对该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应围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教学对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对假设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应以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为分析基点。从教学对象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层次的教学,只适用大学及其以后的学生群体。在讲授抽象理性知识的基础上,举例论证所传授理性知识的可接受性,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囿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以具体实例为思维起点,并在思维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命题进行抽象思维。
概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实现过程是从思维到抽象思维。按照教育心理学所分析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7~12岁为学龄初期,12~15岁为学龄中期,15~18岁为学龄晚期。上述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般情况下,7岁以前为人的感觉运动阶段和思维准备阶段,7岁以后具有思维能力,12岁以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意即初中以上的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唯一目标,心因动作目标才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仅仅是实现心因动作目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才可能自觉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经历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初中、高中的学生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条件,自身也面临着实现社会自我认同的紧迫感。然而,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工来看,中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在大学以上的教育才面临着改造社会、维护现代社会同质性的使命。因而,在中学阶段虽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社会需求。只有在大学及以上的学习阶段,才同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需求。从教学目标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课程,只适用于具有实践驾驭培养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是为社会主体需求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同样不可能适用任何课程。目前,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小学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伪案例教学法”,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法的范畴。太多以讹传讹的学术探讨只能混淆视听,使案例教学法误入歧途。不管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本源还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都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是一种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哪些课程能够使用案例教学法,既不是由教学主体决定,也不是由教学对象决定,而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学校按照教学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所承载的培养目标不同。只有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分析社会实践素材的课程,才需要适用案例教学法,否则就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背离。从教学案例来看,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只有对研究命题具有组合性争议的案例才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而,承载案例教学法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研究命题的多种假设及组合性争议。通过对具体案例相关理性认知争议的思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去伪存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实现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首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典型的知识性。案例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向学生展示间接经验提高认识能力的载体。很多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选择案例时过于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忽视了知识性,使案例教学沦落为“讲故事”,这种做法偏离了案例教学法的本源。其次,所选案例应具有广泛争议性。案例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只有案例所反映的理性知识具有广泛的争议,才能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组合性的争议进行思辩,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映像,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再次,所选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习无意义材料的保鲜率呈急剧下降趋势,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学习一天后,仅保持1/3,学习6天后,仅保持1/4左右。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也表明,人们对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信息自发产生学习热情,并且容易记住相关信息,而对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容易忘记。所选案例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住相关的学习信息。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