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2 20:00: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纪检工作谋划会发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积极成立组织。为认真做好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局党组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并成立了以党组书记王伟任组长,分管党风廉政建设的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参加的的领导小组,并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主题教育”活动落实方案,在落实文件要求,开展活动有了组织保障。
2、认真组织《方案》学习。为把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全面领会“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思想和要求,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对区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的学习。按方案规定的学习科目,突出主题思想和目标要求的教育,并利用局机关集中学习活动日开展了集中学习活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利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加强党性修养。我局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召开“两会”的有利时机,确定民主生活会的主题,突出你我照镜子、大家正形象要求,于6月12日分别召开了领导班子成员和普通党员专题民主生活会,局党组书记和党组成员都对民主生活会发言确定自己的主题,对照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的基本要求,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两会”的召开收到良好效果。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奠定思想基础。
2、积极开展党性党课教育活动。为把“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活动落到实处,在喜庆建党91周年,欢度建国63周年纪念活动中,紧密结合本局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于6月26日,局总支书记作了题为《洞察财政收支运行奋发有为真抓实干推进目标任务完成》的专题党课报告。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主动作为、主动服务,改善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以优良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为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警示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收看《防腐拒变每月一课》和《廉政中国》专题片,让每一名党员受教育,让每一名干部受启发。同时组织财政干部集体参加区第一纪检组组织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学英模,讲奉献,见行动”主题巡回演讲活动,确保人人受教育。
三、多措并举加强党性修养
1、认真查找自身问题。充分利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进行认真总结查找自身问题,通过调研和分析查找出了2个方面8个具体问题。
在财政科学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财政刚性支出的压力较大。二是新增加支出建设项目多。三是财政调控和保障能力弱。
在思想意识和作风建设上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能力不强,自觉学习的氛围不浓。在繁忙的工作中往往放松学习,疏于知识更新,降低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和推动工作的能力,导致了知识“脱节”,管理“断层”现象,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科学发展的进程。二是职能转变较慢,创业意识树立还不强。有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精神状态不佳,只想当太平“财神”,思想上不求进取,工作上得过且过,工作不自觉,业务不认真,服务不主动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三是服务质量不优,效能不够明显。工作中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优质服务的意识不够,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时有表现。四是从严监管力度不够,监督工作有死角。从目前的工作上看,财政管理不仅仅是“账房先生”职能,也不是简单拨一拨、发一发的流水作业,保证上级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的科学制度,科学监督还有待加强和完善。五是创新意识树的不牢,推动科学发展的合力不明显。在工作中照搬照抄,上下一样粗,不分急缓,不讲大局的现象较为突出,目标上同向,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力的创新方法,创新措施还不够明显。
2、在思想整改和工作措施上明确了整改方向。针对自身在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科学发展等问题,提出了5个方面的努力方向和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具体是:一是从思想入手,完善“五项”教育制度。二是从效能入手,充实四项制度。三是从服务入手,建立三项激励措施。四是从业务入手,规范两个方面的监督。五是从发展入手,实施“一条龙”服务改革。
四、活动取得的成效
1、思想认识得到提高。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全局党员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强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财政服务能力的意识,增强了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工作思路不断创新。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全局党员领导干部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谋划财政工作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从提升财政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紧密联系了自身思想工作实际,寻找薄弱环节,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增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全局党员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研究问题、谋划工作的能力。
3、服务意识不断增强。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局党员领导干部把转变作风、改进态度、提高效率,作为提高财政服务意识的重点,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进行对照分析,我们感到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自身党性修养分析检查中,问题剖析上不够彻底,不够深入,看问题淡、查根源浅、整改措施虚的问题。二是解决实际还不够具体,在为群众解决问题办实事上,结合的不够。
今天的会议县、区局从事地籍工作的同志和国土所长都来参加会议,。这是市局党组要求的。一直以来,党组对国土所工作,始终是高度关注的,也是尽一切所能,给予了软硬件的大力支持。国土所工作特别辛苦,生活也辛劳,长丰的倪光辉同志长丰的倪广辉同志,当时年在局里帮忙的时候,身体还比较好,回去5个月,就瘦成这样,这说明国土所工作确实很辛苦。
今天,是地籍管理专项工作座谈会议,我感觉特别亲切。因为2007年7月到2008年9月,我也是地籍管理队伍的一个成员,这里有很多曾经并肩战斗的熟悉面孔,所以我感到很亲切,心情也很愉快。刚才尹云同志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会上尹云同志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是十分有必要的。三县同志的交流发言,说的很实在,大家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志部署了今年土地登记规范化工作和权属争议调处工作任务,大家回去以后,要认真学习文件,将份内的工作做好做实。
刚才,天平同志通报了国土所“四个一”制度执行情况。目的是为了统筹国土工作,相互促进,相互启迪。“四个一”制度,是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体现。可以说,“四个一”制度是土地执法看得见、摸得着、抓得起的务实做法,部、省、市各级领导都非常认可,认为这样做比较实在。省里一直要我们总结经验,但我们一直没报。因为我们还处于试验试点阶段。大家要高度重视,要将其作为国土所主要工作之一,或者作为重要的工作抓手。
对“四个一”制度,大家要在工作中不断丰富内涵,要切实与地籍工作挂起钩来。要让每位同志知道一个项目用地,规划是什么,是什么地类;是不是违法用地,违法面积是多少。这也是吴存荣市长多次给县局长、分局长和国土所长提出的要求。各位只有清楚辖区内哪里是合法建设,哪里是违法建设;哪里是合法用地,哪里是违法用地,并能做到“用图说话”,工作才有成效,才能真正让我们有“话语权”。
国土所的设立,国土资源部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每位所长、每个人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要倍加珍惜。在乡镇,国土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当时,市委常委会研究时,就是否与规划、建设合署征求我意见,我说“没意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是我们的所,你赋予他更多的权利或者更多的职能,我们欢迎。因此,国土所既承担国土管理,还承担建设管理、规划管理,任务比较重。
国土所对于一个乡镇、街道来说,相当于一个“国土局”,规划、耕保、利用、地籍、执法等职能,一个也不少,各项工作都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今天通报了“四个一”制度执行中,一些没有到位或者是工作不实的一些国土所,希望你们端正态度,查缺补差,将工作做好。今天,各位所长全部参加会,不容易。总结表彰大会时,就是我要求你们参加的。党组的声音,必须要传达到各个所。
现在,各个所对“四个一”制度认识还不一致,,有的执行还不到位。在我看来,,“四个一”制度,是国土管理的重要抓手,是保护同志们政治生命的重大举措。每次违法用地问责时,首先就要问责国土部门。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有巡查,我们有报告,我们有措施,就可以免责。这不是推卸责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常说,卫生是查出来的,成绩是考出来的。市局监察室、政治处、监察支队,要经常到乡镇去抽查,抽查范围要扩大,抽查一定要排序,前三名、后三名要公布出来。也可以组织三个县互查,让大家看看别人好的地方,互相交流。这种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一个手段。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就是不想让好的制度“流于形式”。如果“流于形式”,,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还不如不做。
金龙书记曾经和我谈过一次话,说国土所就是国土资源管理最前沿的“耳目”,如果看不到、听不到、不报告,“耳目”作用就失去了,就可以就地解散。把钱拿去发展信息员队伍。所以,国土所要真正以“四个一”为抓手,将各项工作捋清楚、搞明白,真正发挥“耳目”作用。我经常说是,“天上有卫星、地上有民兵”。你们要做的是:“要和卫星抢时间,要和民兵讲道理”。总之,检验国土所工作的唯一标准就是“宣传国土政策、夯实工作基础、盯住违法用地、守住耕地红线”。
我市的地籍管理工作可圈可点。“十一五”期间,城乡土地登记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发放城镇住房土地使用证25.1万本,以行政区区划为单位,整体推进,相信“十二五”期间能够圆满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工作,也已经接近尾声。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去年以来,我们依托“金土工程”、“数字城市”两个试点,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卫片,建立了“一张图”管理系统,地籍管理成果的应用更加广泛,更加实用。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靠在座各位的共同努力,凝聚着你们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局党组,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难能可贵。不但要争取成绩,更要总结宝贵经验。地籍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三抓”:一抓重点,勇于突破;二抓创新,勇于探索;三抓基础,勇于推进。当前,地籍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你们还要座谈研讨,我就不多说了。座谈中,大家要积极发言,讲真话,充分暴露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难点。地籍处要逐条记录,汇总分析,将问题梳理出来,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措施,必要时,可以用正式的文件明确下来,便于下面操作。做得好,就是很好的经验总结和制度创新。
针对做好地籍管理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清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城乡建设加速推进的历史新阶段,国土资源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期。对于地籍管理工作来说,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来思考,必须认真分析地籍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宏观层面,地籍管理面临三大机遇和挑战
第一,是《物权法》实施。《物权法》出台以后,土地价值的逐步显现和老百姓维权意识的增强,土地产权归属和依法保护,已经成为社会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物权法》和地籍管理关系密切,大家要认真研究。《物权法》中土地登记内容非常多。土地登记在土地管理,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物权法》为地籍管理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土地登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是土地宏观调控。现在,上上下下都已经把土地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需要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加强宏观调控,需要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技术的手段。年度用地计划的考核、耕地保护责任考核,都要用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依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交纳范围,也要以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可以说,土地基础数据已成为政绩考核、税费征缴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准确、及时、全面的提供这些基础数据。
今天,金龙书记在土委会上又一次要求把各县、区、开发区用地面积与投入产出以及税收情况进行统计量化,要求各地用地指标安排上与此挂钩。并要求我们马上提供经开区土地每亩地价多少,投入多少,产出多少,税收多少。他要用数据说话,这个数据怎么来,肯定要在座各位辛苦了,这也是检验各位平时工作“精细化”的试金石。
第三,是二次土地调查。第一次土地调查,是1986年开始,历时八年,到1994年完成的。第一次土地调查,为新《土地管理法》实施、第一轮土地规划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为土地管理尤其是地籍管理事业发展夯实了基础。20余年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完成,正在为地籍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机遇和空间。
(二)微观层面,地籍管理面临三大差距和不足
第一,地籍管理基础与节地试点称号不相适应。作为省会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籍管理工作有条件,也应该走在全省前列。从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角度来看,还应该走在全国前列。虽然我们有一定基础,但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多差距。比如,商品房土地登记没有做到当场办结,地籍信息系统实用性还不够。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我们不能仅仅想到,在省当老大,实际上有的市比我们做的还好,比如说宣城。
第二,地籍管理基础与城市化、工业化不相适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地籍数据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城市房屋拆迁、节约集约用地,都离不开地籍基础数据。目前,虽然“数字城市”试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离数字国土要求差距还很大,尤其是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基础数据变更还不够及时,地籍数据现势性还比较差。城镇和农村有差距,城镇基础较实,农村基础薄弱。尤其是农村的土地登记基础差、权属纠纷多,地籍测量还有很多盲区。
尤其是应用性没有体现出来,或者是用了没有宣传展示出来。要是各单位、各县区都来要、都来用,就说明我们成功了。技术发展中心在做的城市三维模型,可以清楚显示指定范围内有多少建筑、多大面积,其中商业是多少、住宅是多少、办公是多少;甚至于五层是多少,六层是多少等等。这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强的决策支撑作用。但市领导没有一个人知道。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顾在家做,没想到出去推广应用。所以,我们要将技术成果的应用放在“第一位。我经常说,国土部门的技术力量非常强,可是缺在应用。关起门来都说的头头是道,出去应用就抓瞎。“信息化的生命在于应用”。如果没有应用,钱就白花了。这要靠在座各位去思考,开发,宣传,推广。
第三,地籍管理基础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随着人民群众产权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对地籍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依法,也要注意效率。目前,地籍管理队伍与任务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一是人手不够。人手不够在国土系统是通病。这几年,国土工作量大了好几倍,人员反而减少了。我们怎么办?只有靠技术进步。各位就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很多地方靠临时工来完成土地登记任务。二是技术不强。政策业务不熟,影响了土地登记效率和质量。三是意识不强。由于业务不熟,“错登”、“漏登”还存在,如果再加上服务态度不好,投诉、上访量还很大。
二、要理清新思路,创造新业绩
明确面临的形势,弄清面临的机遇,目的是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国土资源部要求,地籍管理要着力实现“四个构建”,即构建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构建科学的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统一的土地管理基础平台,构建地籍建设基础长效机制。促进“四个统一”,即促进土地统一分类,统一调查,统一登记和统一统计,保证土地数据真实和土地产权清晰,提供全面、优质、便民的土地登记可查询服务,实现城乡地籍地政统一管理,地籍管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在我看来,我市的地籍管理工作就是要实现“四个加强、四个全面”。即:加强土地调查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实现国土数字化。这个目标比较远大,但是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加强土地登记制度化建设,全面实现登记规范化;加强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加强成果应用系统化建设,全面实现服务社会化。地籍管理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地籍服务要渗透到各行各业,地籍管理事业才有地位。
(一)要着力抓好“五个重点”
第一,要着力抓好二次调查。这项工作,现在已近尾声。重点要做好补充、调整、完善三项工作。“补充”,就是要在对现有成果,做好补充调查,保持成果延续性、现势性;“调整”是按照行政区域,调整控制面积,做好界线接边;“完善”是完善土地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总之,要做到全市土地“大帐清楚、小帐明白、方便实用、随时提供”。
第二,要着力抓好产权管理。产权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也是把好土地管理关,保障土地权益的“最后一道工序”或者是“最后一道看门神”。要完成集体土地登记任务。要完善土地登记制度,统一更正登记、注销登记程序,提高土地登记准确率,经得起公开查询,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行政诉讼。要探索实行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这既是一项创新工作,也是一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作,要借鉴经验,积极探索。
第三,要着力抓好制度建设。要健全土地争议调处制度。随着人民群众产权意识不断增强,产权纠纷日趋增多,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必须扎实做好。要积极参与建设项目开工竣工督察工作,建立建设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完善竣工复核验收技术标准和措施,既确保这项工作规范,公平、公正,又为后续的处罚提供强有力的地籍数据基础。今年,制定出台《市国土资源管理技术规定》,是我局系统建设、制度建设、标准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年底前必须向市委、市政府交卷。地籍管理章节,应该成为率先出台的典范。
第四,要着力抓好机制创新。地籍管理是国土系统地政管理方面技术性最强、专业性最强的部分。专业技术要求高,专业成果要求高,人员素质要求高,投入资金要求高。地籍管理应该成为机制创新的先发环节。比如,单位和市民办证的受理调查、审核、发证,是否可以考虑程序上的“压缩”、“合并”或者“前置”。这方面要有所创新。要改变现在勘查一批人、发证一批人的脱节做法,实行“谁勘查、谁发证”,不要让单位和市民跑来跑去。
还有,能不能建立数据自动生成系统。规划部门有一套办公系统,每旬、每月、每季、半年、每年都能自动生成。我们可以借鉴。现在都是电脑发证,完全可以做到。我们也要实行电脑调阅档案,即时查询。这些,都是机制创新要做的。我们一定要用创新的眼光来审视改革现在我们从事的工作。
第五,要着力抓好成果应用。充分发挥地籍成果的作用,这样地籍才有地位,才有生机和活力。要把这些成果渗透到各行各业,免费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服务。只要我们做到免费,扩大了资料的受众面、覆盖面,我们就有“话语权”。要充分应用土地登记成果,做好土地权属界定工作。
要配合做好征地报批中的土地权属、地类、面积审核工作。这里面技术含量很高,含金量也非常高。做得好,既合法、又节约。地籍部门要研究推行《勘界调查任务书》,提前介入征地调查,改别人“盲目做”为我们“指导做”,这样既减少浪费,又节约时间,更能为提高效能做出贡献。
要抓好“一张图”的应用和更新,用这张图监察土地规划、计划实施和耕地保护情况,为违法用地查处等提供基础和依据,真正做到技术为管理服务。在座各位做到在一切场合拿得出、用得上、说得清。
(二)要特别注重“两个到位”
第一,要注重思想认识到位。新的形势下,地籍管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各级国土部门都要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站在服务城乡建设大局,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大局,做好地籍工作。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重要性,增强紧迫性,把加强地籍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要注重工作任务到位。部、省、市布置的任务,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抓好落实。要做到谋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工作“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每一项工作,都要明确目标,明晰任务,责任到人、监督到位。每一位同志,都要真正负起责任,都要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将工作做实。
三、要明确新要求,塑造新形象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今年,地籍管理工作任务很重,怎样来完成这些繁重、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就是靠在座各位的努力。
大家要加强学习。2012年底,党组提出实施“332”战略。其中,以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为抓手,实施“三大改进”,是我们强调的重中之重。加强学习,是党组对每一个干部职工的要求。我们要求,既学习本局业务,也学习经济、规划、建设、工程、环保、金融、税务等各门类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从事地籍管理工作的人,也不例外。
我们要求“相关知识面广、业务知识面深”。一个人要成为一个人才,是T型发展。T是一横一竖,横代表知识面,竖就是自己行当要深。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精通,对周边业务又了解,你就是高层次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加强学习,注重吸收,注重观察。每个人,眼光不一样,悟性不一样,但只要努力,都会到达要求。
今天的会议特别重要。因为国土资源是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综合,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土资源工作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改革发展稳定的整体推进。刚才,Xx同志作了一个很全面的发言,总结了去年工作,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取得的成绩
过去一年,我市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取得了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的新突破,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投资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一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降至个位数,社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中等地区行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过程中的努力工作。回顾去年国土资源工作,有三个方面值得充分肯定:
一是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灵活运用土地调控政策,较好地发挥了土地倒逼机制作用,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项目用地保障,共报批建设用地1.8万亩、供地1.3万亩,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土地的合理需求。同时,深入开展“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135亩;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水平,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75万元/亩,增长7.3%。
二是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积极谋划、顺利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目前市级规划方案已基本成形,符合衢州今后发展实际;江山市规划方案基本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完成。
三是确保了基层基础稳定。国土资源工作事关民生,法律性、政策性非常强。去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深入开展“国土资源积案化解年”活动,落实一系列举措,扎实推动土地工作,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涉土事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对过去一年国土资源系统取得这些成绩,市委、市政府给予充分肯定。
二、正确把握新的一年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今年发展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落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必须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和支撑。
一方面,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会进一步巩固,国家适度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各方面条件会更好;我市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出了新路()子,发展的基础会更扎实;今年将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发展的后劲会更大。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虽然走出困境,但今后走势尚不明朗,特别是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具体到国土资源工作,更要看到我们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一是供需矛盾的压力。衢州历来是以土地资源要素丰富而自豪,但现在我们也面临土地要素紧缺的情况。特别是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进入发展的加速期,今后五年,我市要形成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特色产业等四大千亿产业,要打造以商贸、物流、旅游、职教中心和交通枢纽为标志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要建设产业集聚大平台,对土地的需求会急剧增长,今年市本级两个开发区就面临着拓展发展空间的紧迫任务。二是责任追究的压力。今年是实现卫片土地执法检查全面覆盖和国务院15号令问责全面启动的第一年,当前我市的土地违法违规形势十分严峻,一些地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还较严重,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举措,很可能出现被问责情况。三是创新与规范的压力。当前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一方面法律法规要求严格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求我们大胆改革,既要依法又要创新,压力很大。
要破解这些难题,促进国土资源工作有新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坚持促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既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确保经济增长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土地调控杠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坚持保发展与保红线相结合。既要服务保障好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又要认真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双赢。三是坚持抓创新与严管理相结合。既要坚持依法行政,用最严格的手段抓好土地资源管理,又要深入解放思想,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做好低丘缓坡开发文章,尽可能挖掘我市土地资源要素潜力。
总之,全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清形势,明确要求,突破难点,真抓实干,更加积极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推动国土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国土资源工作的目标任务非常明确,刚才长清同志已作了具体部署。下面,我择要强调几个问题。
(一)坚持保障和保护并重。一是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定10年,中途修编的可能性较小。各地要立足长远,总揽全局,慎重再慎重,积极再积极。特别要将“十二五”期间的产业集聚新平台、现代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城乡建设等方面的空间布局体现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中,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出足够的建设用地空间。二是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指标从哪里来?怎么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积极谋划。要紧紧围绕“三大任务”和“四大建设”,继续加强项目包装工作的指导,及早摸底,排出计划,落实责任,实行跟踪管理,尽最大努力争取到国家、省计划用地指标。国土部门要及早介入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提前做好用地保障的前置性工作。三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各地要按耕地保护责任书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这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落实过程中,要大力开展以低丘缓坡开发为重点的土地开发、以提升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生产能力为重点的土地整理、以废弃工矿和宅基地整理为重点的建设用地复垦三大补充耕地工程,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和充足的土地储备。同时要高度重视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的质量,切实加大投入,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质量。
(二)坚持集聚和集约并重。一是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的引导。重点要向工业园区集聚,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同时要结合农村住房改造工作,增加民生用地特别是农民个人建房用地。要完善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结构,努力实现供需总量平衡。二是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这方面我们的潜力还非常大。今年,各地要进一步加大企业闲置土地清理回收力度,加大废弃水利、交通、工矿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复垦力度,争取取得更大进展。三是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深入推进“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不断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约束和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三)坚持市场与行政手段并重。一是进一步搞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要加大村庄和宅基地整理、低丘缓坡综合利用等开发复垦力度,逐步撤并自然村、消除空心村,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城镇集聚。在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工作中,特别强调建新拆旧,旧宅基地必须要复垦。二是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要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鼓励农民以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三是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目前,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具体如何界定,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具体如何运作等,还没有明确规定,各地要积极开展探索研究,稳妥推进这项工作开展。
新局面意味着新起点和新开始。新年伊始,2014 年全国烟草行业工作会议总结了2013 年工作,分析了当前形势,着眼于未来发展,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吹响了行业改革发展的新号角。
新的征程,充满憧憬与期许,也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更要树立雄心壮志,把握机遇、积极作为,谋划好“三大课题”,提升好“五个形象”,扎实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年初,全国烟草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紧密联系烟草行业实际,总结2013 年的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14年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凌成兴作工作报告。国家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泽华、李克明、杨培森、赵洪顺,国家局党组成员、驻国家局纪检组组长高林,中国烟草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张保振,中国烟草学会理事长张辉,国家局总会计师张玉霞出席会议。
苗圩在讲话中首先通报了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2013 年主要工作情况。他指出,2013年烟草行业在新老领导班子带领下,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聚焦重点品牌,优化烟叶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苗圩强调,2014 年烟草行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要着力深化行业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积极探索市场资源配置的新途径和新举措,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增强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二要着力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品牌竞争发展的市场格局,扎实推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继续强化卷烟市场的监管和打假打私,加快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三要着力推进控烟履约工作。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认真落实《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年)》,扎实抓好控烟履约各项工作。
四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特别是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不懈地抓好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对行业内部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
凌成兴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 年,行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围绕“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全面抓好各项工作,保持了生产经营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三个稳中有为”,即烟叶生产稳中有为、卷烟产销稳中有为、税利总额稳中有为;做到了“五个扎实推进”,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经济运行调控工作扎实推进、专卖打假和规范管理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改工作扎实推进。
凌成兴强调,必须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为行业改革的指南、发展的动力、工作的业绩,在谋划“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上下功夫、见实效。谋划“三大课题”,一是谋划改革的红利在哪里。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烟草专卖制度,不断推动行业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创新。二是谋划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行业最大的潜力有三个,即结构调整的潜力、国际市场的潜力、货币资金保值增值的潜力。三是谋划追赶的目标在哪里。要瞄准全球领先水平,追赶烟草跨国公司前三名、追赶烟机制造公司的排头兵、追赶原辅材料生产的大集团、追赶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提升“五个形象”,就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提升行业深化改革的形象;继续保持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行业科学发展的形象;自觉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全面提升行业控烟履约的形象;始终坚持把严格规范作为,保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全面提升行业规范管理的形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干部队伍的形象。
2014 年是推进落实《烟草行业“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的关键一年。凌成兴强调,2014年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围绕“五个千方百计”、做到“三个坚定不移”。
“五个千方百计”,一是千方百计落实“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形成品牌竞争发展的市场格局,建立完善品牌规格创新淘汰机制,大力支持云南中烟“两统一、两整合”工作。
二是千方百计落实烟叶生产总体思路,坚持把烟叶生产作为行业“三件大事”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做到控制总量、稳定政策、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严格考核。
三是千方百计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改革卷烟交易管理方式,改革卷烟订单采集方式,完善卷烟货源供应规则。
四是千方百计实现货币资金保值增值和降低营销费用,切实加强存量资金管理,稳步提升行业资金运营水平,着力强化费用节流工作。
五是千方百计拓展国际市场,加快打造境外卷烟产销基地,加快推进境外烟叶实体运作,加快烟机工业“请进来”“走出去”步伐,大胆探索跨国并购海外烟草企业。
“三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抓好烟草专卖,理直气壮地宣传烟草专卖制度,自觉维护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始终保持打假高压态势,模范遵守专卖法规;二是坚定不移抓好规范管理,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规范工程招标、物资(服务)采购工作,严格规范投资项目管理,切实加强审计监督,继续强化安全生产;三是坚定不移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加强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国家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泽华作总结讲话。何泽华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行业实际,提出谋划“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的目标要求,系统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行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了实现蓝图的总体思路,对于进一步推动行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行业要全面领会和深刻理解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到谋划“三大课题”是应对复杂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行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认识到提升“五个形象”是行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何泽华强调,会议明确了2014年行业“税利超万亿”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要在破解“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的第一年,开好局,破好题。要从整体部署有高度、实现目标有难度、任务落实有力度三个方面深刻理解、全面落实2014年各项目标任务。会议对2014年工作的整体部署有高度,体现在工作立意有高度、工作目标有高度、工作要求有高度。虽然实现目标有难度,但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进一步坚定信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充分认识应对挑战的难度和战胜困难的积极因素,运用倒逼机制从问题和困难中找出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任务落实要有力度,这是解决难度、实现目标的关键。各单位要围绕和突出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地见效;把握重点,落实“五个千方百计”的工作安排;常抓不懈,加强“三个坚定不移”的有力保障。
为实现2014年工作良好开局,何泽华要求,行业各单位要认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全面理解、深入领会行业改革发展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局党组的工作部署上来;抓好烟叶生产准备,坚守4700 万担收购红线,严格落实计划合同,抓紧做好烟叶生产物资准备,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节日旺季的卷烟市场供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社会库存情况,努力保持卷烟市场价格稳定,切实做到“六个坚决禁止”;做好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切实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确保行业生产安全、仓储安全、运输安全和人身安全;精心安排好春节期间的各项活动,树立节俭文明过节新风。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谋划“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建设,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绍明,山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李泽华,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李孟顺,分别代表四个讨论组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作了汇报发言。
国家局、总公司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行业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办公室主任共150 余人参加了会议。
2014 年工作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烟草专卖制度,谋划“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扎实推进“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努力实现税利总额超万亿元年度目标。
2014 年主要预期指标
烤烟收购计划4700 万担(1880 万亩),比上年压缩500 万担;税利总额10330 亿元,比上年增速确保8%,力争10%。
2014 年工作重点任务
围绕“五个千方百计”、做到“三个坚定不移”。
谋划“三大课题”
第一,改革的红利在哪里?根据烟草产品双重属性的特点,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研究思考,不断推动行业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努力释放改革的红利:在计划安排上,努力向市场配置资源要红利;在卷烟营销上,努力向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红利;在品牌规格上,努力向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要红利;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努力向协调运转、有效制衡要红利;在人事制度上,努力向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机制要红利;在审批制度上,努力向简政放权、高效运转要红利。
第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在“需求拐点逼近”的严峻形势下,烟草行业发展难以继续依靠外延扩张。目前,行业最大的潜力有:一是结构调整的潜力,二是国际市场的潜力,三是货币资金保值增值的潜力。
第三,追赶的目标在哪里?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瞄准全球领先水平,确立新的追赶目标。一是追赶烟草跨国公司前三名,二是追赶烟机制造公司的排头兵,三是追赶原辅材料生产的大集团,四是追赶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红塔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李穗明说到:“工作重点要聚焦到严格规范、精益管理、现代制造、队伍建设上来,着力在增强内生动力上狠下功夫,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13 年,红塔集团境内外生产卷烟564.6 万箱,销售卷烟588.11 万箱。“玉溪”品牌商业销售145.17 万箱,同比增长17.60%,其中300 元及以上价位产品销售7.27 万箱,同比增长27.38%,单箱商业批发额首次突破5 万元;“红塔山”品牌商业销售298.27万箱,同比下降2.32%。红塔集团省内合并实现税利558.35 亿元, 同比增长12.51%,净增税利连续两年保持60 亿元以上,超额完成云南中烟下达的税利增长考核目标。红塔辽宁公司实现税利51.6 亿元,同比增长13.68% ;海南红塔公司实现税利16.88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了共同发展目标。
在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局党组明确了下一步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行业新一轮的改革,将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烟草专卖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在谋划“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上下功夫。围绕“五个千方百计”,做到“三个坚定不移”,扎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力争2014年实现税利总额超过1 万亿元,2015 年上交财政总额接近1 万亿元的“两个万亿”目标,为顺利完成行业“十二五”卷烟上水平总体规划夯实基础,为中国烟草全面深化改革打好第一仗。
云南中烟积极谋划实践“三大课题”,在行业内率先改革破题,全面启动实施“两统一、两整合”改革。“两统一、两整合”改革,目的就是要通过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汇聚力量、形成整体,从更高层面优化配置资源、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提升云产卷烟品牌的市场竞争实力,推动整个云南中烟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保持行业领头羊、创造全球新纪录”的奋斗目标。为开创行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云南社会经济更好发展,汇聚云南中烟的正能量。要实现新发展、追赶新目标,改革是惟一出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贯彻落实好行业重大战略部署和云南中烟改革发展各项要求,就是集团新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务必要充分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方向,顺势而为助推改革。
按照云南中烟对两红集团的定位,下一步集团的工作重心,要从过去全盘统筹转向紧盯内部,工作重点要聚焦到严格规范、精益管理、现代制造、队伍建设上来。着力在增强内生动力上狠下功夫,加强内部管控,深挖内部潜力,全面提升内部运营的效率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按照集团新的职能定位,要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调整集团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职责,合理配置资源,健全完善管理体系。目前,集团新成立了工艺质量部,将物资采购中心分拆为原料部和物资部,下一步按照云南中烟的要求,结合集团的工作实际,我们要进一步明确集团工作重点,切实把严格规范、精益管理、现代制造、队伍建设各项重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全力以赴助推改革。
主要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行业和云南中烟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内部改革,加快职能转变,以严格规范、精益管理、现代制造、队伍建设为重点,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内部管理上来,以满腔热情和必胜信心,全面完成2014 年生产经营各项目标任务。
主要工作是,紧紧围绕云南中烟“两统一、两整合”改革部署,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保持动力、自加压力,严格规范、提升形象,精益管理、提高效益,现代制造、再上水平,队伍建设、增强素质。
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努力提升我们运用理论指导改革实践的能力与水平;要加深对行业、云南中烟深化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国家局和云南中烟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集团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上来,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思维模式,找准自身定位,调整工作方式,紧紧围绕集团的工作重心,做到方向不偏、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两统一、两整合”改革,关系着云南中烟未来可持续发展,与集团发展和我们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搞好改革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共同愿望。虽然改革后集团的职能定位发生了改变,但是一定不能卸担子、减压力、降要求,各部门、广大干部员工要保持动力、自加压力,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做好每一项工作。一要始终保持做强做大品牌的动力不减;二要始终保持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减;三要始终保持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压力不减。
坚持严格规范,是自觉维护好烟草专卖制度的根本要求,是行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要严格自律,规范管理,提升形象。一要严格执行纪律要求和制度规定;二要自觉维护烟草专卖制度;三要持续深化审计整改,加强“三项工作”规范管理。
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决定我们的眼睛要向内看,更加注重强化内部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向精益管理要效益。一要调整完善集团管理标准;二要调整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三要抓好基础管理,向精益管理要效益。精益管理强调的是,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更加突出量化管理、目标管理,更加突出静态指标管理向动态指标管理转变。向精益管理要效益,要重点关注成本费用控制、单箱物耗、单箱综合能耗、设备效率、生产工作效率、备品备件资金占用率、仓储物流费用等指标,挖掘企业发展潜力,保持集团税利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
要进一步明确卷烟工厂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努力创建现代卷烟工厂,把努力打造行业典范、世界先进卷烟工厂作为集团的追赶目标,把最可信赖的产品质量作为红塔的名片,推进集团现代制造再上新水平。创建现代卷烟工厂,要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队伍,着力打造现代制造内核。一要瞄准最先进的生产指标;二要完善各项生产管理制度;三要高效快速响应市场、打造和谐自然的生产环境。
一、牌洲湾镇两年来工作的整体效果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牌洲湾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全镇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调整确定了牌洲湾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镇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镇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本届党委、政府任期内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即:“高起点谋划牌洲湾,大规模建设牌洲湾,全方位开放牌洲湾,严要求治理牌洲湾”,明晰了牌洲湾作为市现代化建设重点乡镇的十件实事工程。随着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气优势、形象优势的明显凸现和改变,立足镇情,集思广益,我镇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跻身全县一流乡镇,再创楚天明星辉煌”的奋斗目标,同时努力推出了打造牌洲湾“投资者的宝地、创业者的乐园”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牌。思路就是出路,调整确定思路并使之逐步成为全镇上下的共识与实践,是关乎全局、计之长远的一件大事,是确保牌洲湾工作获得良好总体效果的关键。
2、赢得了牌洲湾镇三个文明建设的新成绩
2003年,我镇党委被市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被省民政厅表彰为“全省民政工作全优镇”;被评为全市“先进信用镇”,在全市组织的秋播生产拉练检查中,我镇荣获第一名;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年终考核排序名列全县第二;再度荣获全市“经济实力十强镇”称号。2004年,我镇被国家文化部、体育总局、农业部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被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中国国情网选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与信息化示范乡镇;秋播生产取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林业生产获得了市“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回顾过去工作的两年,我认为:
一、这两年是牌洲湾镇各级、各部门顾全大局、互相理解、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大力支持镇党委、政府工作的两年。
二、这两年是牌洲湾镇党委、政府、人大一班人团结务实、创新争先、齐心协力、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的两年。
三、这两年是我坚持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推向前进的两年。具体表现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税收增幅较大;企业改制效果明显,民营企业队伍壮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受益非浅,形势喜人;基础设施投入大大增加;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党风廉政建设警钟长鸣;其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呈现出地利人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2002年底换届以来,经过全镇上下奋力拼搏,牌洲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全盘皆活的开发态势。镇内全长48公里纵横金家洲、细湖、新洲等5个村3米宽的通村水泥公路、全长30公里贯穿东岭、庆丰等11个村的通村柏油路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镇区四处道路接口工程顺利收尾,标志着牌洲湾镇的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为全盘激活牌洲湾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批项目在我镇落户。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全民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工业抓招商引资”的要求,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以牌洲湾工业园区为平台,采取专班招商、小分队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招商活动。先后引进了仙宝纺织、宏升木业、源长科贸、花口水厂、百家利超市等项目,合同引资额达4400多万元,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中,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二是团结干事的工作态势。全镇党政一班人心齐、气顺、劲足。镇党委、镇政府按照“三个代表”的总要求,总揽全镇工作大局,驾驭全面工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镇人大主席团抓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审议监督,推进依法治镇、依法治村上水平,规范部门职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镇机关干部围绕镇二次党代会和镇人大二届次会议的任务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工作卓有成效。县直驻乡镇各部门、镇属各企事业单位、村支两委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竭心尽力。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老有所为,余热生辉。三是安定和谐的社会态势。两年来尽管遭受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的波及影响,我镇社会治安仍然实现了无重大恶性案件,无群众集体上访省、市事件,无重大治安安全事故,无群体性械斗,无“”分子抬头,全镇上下人心安定,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镇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领导鼓舞和鞭策的关注态势。两年来,省、市党政和部门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在镇视察指导,县委、县政府始终对牌洲湾的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牌洲湾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二、个人履职情况的自我评价
自己认为:过去的两年对于我来说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旅途,也是我适应角色转换、勤学苦思、意志考验、锻炼成长的两年。重任在肩,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我比较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去努力。
1、适应角色转换,虚心学习强素质
如何当好地方父母官。镇长、党委书记的岗位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不同的课题。在县直机关部门任职,从事的是教育部门的工作,业务性较强,任镇人民政府镇长主要是谋“事”,就是想方设法找准路子把牌洲湾经济搞上去,解决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热点、难点。而任党委书记抓的是全面、管的是人和队伍。三个职位属于三种不同的角色。要实现三个转变,也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我体会到,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必须加强学习,因此,工作再忙,家事再多,我总是挤时间学习,虚心向老同志请教,诚恳向基层同志取经,积极借鉴兄弟乡镇经验,结合牌洲湾实际,静心思考一些问题,理清工作思路。尤其是通过广泛阅读、学习培训、探索实践,从而通过个人工作要求的定位和工作环境的适应,提高了个人素质,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和综合协调能力。
2、坚持民主集中制,慎重决策求实效
先后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和党委全面工作以来,自己认为能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大、重要工作坚持党政集体研究,民主集中,会议决定,有效地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进而避免了明显的重大失误。党政全会讨论研究工作,坚持做到不抢先发言定调子、不压制发言堵言路、不强制拍板作决定,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对重大问题决定做到有主见不主观、能果断不武断。两年来在干部调整分工等方面做到了人尽其才,未出闪失;在农民负担、工程建设等方面顺应民意,严谨办事;在严肃党纪、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打击犯罪等方面,从快、从严刹住了歪风。
一、统一认识,增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信心
根据中央文明委的文件精神,常德已经取得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的资格。这是展示常德魅力、提升常德品位、凝聚常德精神、推进常德发展的重大机遇。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进行了认真研究,常委一班人思想高度统一,信心决心十足。从现在开始,全市上下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一鼓作气,全力以赴,奋力冲刺,争取成功。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块“金字招牌”。它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综合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是我国目前综合评价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在城市竞争的新形势下,城市文明程度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的丰富内涵,一种无形的竞争要素,一种累积的重要资本。城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创造和集聚物质财富的历史,而且是创造和积累文明成果的历史。城市文明的升华,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打造城市形象的良好载体;既是提升市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管理的有力抓手。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增强吸引力;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形成凝聚力。通过文明城市创建,城市可以树形象,企业可以增商机,百姓可以得实惠。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德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一是有扎实的工作基础。1996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两轮“四个城市一起创”,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系列荣誉称号。在第一轮创建中,我们就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的称号。通过这些年的创建,不仅建设完善了大批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宝贵的创建经验,为今后的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二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推动文明创建和解决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宝贵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赢得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在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中,广大网民纷纷发帖留言,为文明城市创建出谋划策,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充分体现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三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提升、后劲增强、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这就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任重道远。全国文明城市被誉为“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创建中竞争激烈、各项标准很高,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能得到。当前,创建的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繁重,跻身全国文明城市,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巩固、完善和提高,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总之,我们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激发全市人民的创建热情,迅速行动起来,兴起新的一轮创建。
二、注重内涵,明确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
全国文明城市的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四位一体建设的一个总揽,任务非常明确,要求非常具体。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应付一时的检查,更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取一项荣誉,而是要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常德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真正把创建作为促进常德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要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必须始终坚持和突出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性发展、文明发展的理念,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真正把创建作为打造响亮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机。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推进城市科学管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城市环境美化,把常德建设成为“宜居住、宜创业、宜旅游”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真正把创建作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契机。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大力营造良好的政风、民风、行风,让文明新风吹遍城市的每个角落。
真正把创建作为大力弘扬常德精神的重要契机。一座城市是需要精神支撑的。一个文化贫瘠、精神缺失的城市,即使拥有发达的经济,较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成为完全意义的现代化城市。我们要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凝聚全市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智慧,大力弘扬“德行天下、和谐奋进”的常德精神,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风尚,让常德人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让常德人民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三、加强领导,健全创建工作的运行机制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齐抓共管,是创建工作全面顺利开展的有效方法和重要保证。没有这一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把文明创建作为推进全面工作的总抓手,摆上突出位置。市里已经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各区也要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机构,全面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几套班子合力抓、条块结合共同抓的工作格局,及时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带头履行职责,带头搞好协调,带头推进落实,确保政令畅通、高效运作,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市、区、街道、社区的各责任单位一定要尽快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具体措施和有关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一)烤烟生产规模达到全省重点骨干烟区水平
2009年全市收购烟叶100万担,其规模水平达到全省重点骨干烟区,是**烤烟生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
(二)烟叶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烟叶收购工作达到烟农、政府、工业、商业四满意
全市收购烟叶100万担,上中等烟比例为90.11%,较去年提2.91个百分点,均价15.22元/公斤,比去年增加1.37元/公斤,增幅10%(全国均价14.5元/公斤,比上年增0.68元,全省均价15.4元/公斤,比去年增0.73元);实现收购总值7.61亿元,比去年增加1.33亿元,增幅21.2%,实现烟叶税1.76亿元,比去年增加3770万元,增幅27.3%;平均亩产值2186.78元,比去年亩增加246.32元。
(三)烟叶质量明显提高,风格特色得到工商企业的广泛认可
2009年全市烟叶等级纯度、合格率明显提高,国家局对我市的烟叶收购抽检综合等级合格率为78.6%,省局对我市烟叶收购及工商交接质量监督检查综合合格率为73.12%,特别是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国家局对我市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达到67.4%,居全省第二位(全省62.98%)。经红云红河、湖南中烟、山东中烟等企业的质量评价,认为**烟叶成熟度好、油份足,烟碱适中、化学成份协调,香气风格更加突出,香气整体表现为清香飘逸细腻,工业可用性高,烟叶质量得到了国家局、省局检查组和专家的好评,得到了工商企业的认可和肯定。
(四)特色优质烟叶生产规模扩大,**烟叶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2009年,全市烤烟生产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积极定向引入工业企业,确定种植品种,制定技术方案,共建品牌导向型基地,在收购烟叶100万担中,特色优质烟叶比例达62%,其中红大32万担、K32620万担(全等级出口4.5万担)、NC29710万担。
(五)烤烟生产组织管理机制创新,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
2009年,全市烟区全面推行“公司+村委会+合作社+烟农”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349个,覆盖了全市96%的烤烟种植面积,这一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有效地调动了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烤烟种植区域连片集中程度提高,促进了育苗、预整地、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的开展,烤烟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烤烟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进程的推进,促进了《**烤烟综合标准》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2009年全市烤烟生产在机械化作业、农家肥施用、移栽节令、规模化种植以及特色烟叶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六)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肯定和省政府的表彰
2009年,全市GDP214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67亿元,占31.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3%,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9元,同比增长14.8%。农业农村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当中,烟草是头功,全市财政总收入25.69亿元,其中烟草上交税金56933万元,同比增加16646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5.81亿元,其中烟叶税17590万元,同比增加3770万元,**烟草为全市经济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和肯定,同时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省政府授予市政府、昌宁县政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省烟草公司授予市烟草公司、昌宁县烟草公司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思想认识统一早、安排布置动手早,抢占先机、先胜一筹
年初,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超前谋划、及早部署,把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把烤烟生产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把烤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提高,全市广大烟农、基层干部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全市烤烟生产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烟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早明确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使五县区在生产组织安排上心中有数、工作主动,在具体操作上,动员群众早、统一认识早、工作布置早、措施落实早。因此,“烟叶防过热”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合同内丰产烟叶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烟叶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较好地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工作作风实、工作措施实,烤烟生产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年度生产收购目标任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超前谋划,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控种控苗、按合同面积移栽、加大补贴政策等工作,切实加强督促指导,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强化《**烤烟综合标准》贯彻落实,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到位率进一步提高,在机械化作业、农家肥施用、移栽节令、规模化种植以及特色烟叶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收购工作中,围绕“三条红线”的要求,加强以成熟采烤、预约预检为重点的收购基础管理工作,坚持收购质量标准,加强过程控制,强化烟叶等级质量责任制和预警机制的落实,烟叶收购和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明显提高。
(三)突出重点抓“一基四化”,基地单元成效明显
隆阳区、腾冲县两个基地单元建设工作,围绕“一基四化”总体要求,以水利为基础、烟田为中心、烟农为主体、投入为保障,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新烟区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多渠道整合资金,高标准配套,高规格建设,充分展现出了“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的现代烟草农业的新气象,较好地体现出了新烟区建设发展的优势。基础设施的夯实,规模化种植的提高,集约化经营的探索,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为整个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理念、方法和典范,两个单元建设成效明显。全市新烟区开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等工作得到国家烟草专卖局、省政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充分肯定,较好地发挥了辐射示范作用。
(四)体制机制创新,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全市高度重视烤烟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工作,建立了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349个,覆盖了全市96%的烤烟种植面积,促进了村组干部抓烤烟生产从被动工作向积极主动工作的转变;以合作社为载体,健全和完善专业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技术进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共同富裕。以基地单元为纽带探索工商合作新模式,扎实抓好品牌导向型优质烟叶基地建设,构建“平等互利、互动互信、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发展”的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烟草产业成为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最高、辐射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对地方经济贡献突出的龙头产业。
三、基本经验
回顾2009年的工作,在烤烟生产上我认为有这么几条经验值得总结并在今年的工作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抓工作。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以及新增烤烟11万担的困难、现代烟草建设繁重任务的压力,五县区各级干部、广大烟农、全市烟草战线的干部、职工不畏艰辛,开拓进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危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二是以务实的作风抓各项工作落实。烤烟生产从年头忙到年尾,任务重、环节多,环环相扣,从政策、计划明确、宣传发动、合同签定、规划布局、落实面积、育苗、预整地理墒、大田移栽、中耕管理、成熟采摘、科学烘烤到平稳收购,10多个生产环节,个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个个环节都用务实的工作作风去落实,并且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节令管人、节令管事、节令管住一切农作物的生长,如何结合**实际,确保烤烟在最佳节令移栽,靠的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用务实的工作作风抓落实的结果。
三是以烤烟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全市烤烟生产水平上新台阶。创新是推动工作的动力之一,2009年,在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倡导下,市烟草公司结合**实际和多年生产实践积累的经验、教训,探索出全新的“公司+村委会+合作社+烟农”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349个。机制的创新,全面推动了全市烤烟生产水平上新台阶。
四是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抓落实、作表率是关键。2009年整个烤烟生产期间,各级领导深入烟区抓落实、作表率是全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的关键。从4月中旬开始,国家局姜成康局长、潘家华纪检组长、张保振副局长,中国烟叶总公司包勤总经理等10多位司局长以及省人大常委会程映萱副主任、省政府曹建方副省长,省局(公司)余云东局长,童荣崑、杨经建、高体仁三位副总经理等领导都深入**烟区调研、指导,给予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更是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解决困难。特别是李市长,对烤烟生产的大田移栽、成熟采摘、收购工作等几个关键环节和腾冲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县建设是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落实,一年中,李市长还亲自率市政府分管领导、市烟草公司主要领导三次到省政府、省局(公司)汇报工作,争取项目、争取烤烟收购计划指标,并且最终得到省政府、省局(公司)的重点支持。因此说主要领导抓落实、作表率是关键。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个别地方对“烟叶防过热”工作的认识仍存在差距,对合同计划执行监督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针对今年特殊气候条件,少数地方对烟叶丰产形势估计不足,对生产收购形势的宏观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三是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统筹协调性不够,资金整合的力度还有差距,工作联动机制与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极少数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还不完全适应当前工作要求的需要。
四、坚定信心、趁势而上,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2010年全市烤烟生产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都已明确,工作要求《**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全市烤烟生产的意见》已明确提出,具体工作安排,何伟同志已作布置。我这里,主要是按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委李书记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的中心发言以及在市委全会结束时的重要讲话要求,再作强调。今年的烤烟生产总体上按坚持“四个不动摇”来谋划布局和强力推进,即一是坚持加快烟草发展的信心不动摇;二是坚持加快烟草发展的措施不动摇;三是坚持加快烟草发展的力度不动摇;四是坚持勤政廉政建设不动摇。具体说有三点:
(一)决心要大
对圆满完成2010年烤烟收购105万担任务决心要大;对严格按照省政府、省局(公司)关于烟草工作纪律要求和工作部署贯彻执行力度决心要大;对市委、市政府关于烤烟生产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决心要大;对推进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特别是腾冲试点县工作决心要大。
(二)办法要多
2010年的烤烟工作面临诸多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一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农资价格不稳定、生产成本增加的因素仍然存在;二是持续干旱,将给今年的烤烟大田移栽和保苗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三是现代烟草建设的任务繁重。如何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集思广义,多谋善断,开阔思路,大胆创新,出更管用的主意,想更有效的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办法要多就是根据今年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的。(在这里,还是强调一下,要加大**烟草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寻求对**更多的支持。2009年11月28日,李市长率何伟同志和我到省局(公司)汇报工作时,余局长建议**搞一个特色烟叶论坛,并把**烟叶定位为北回归线特色优质烟叶,这件事市烟草公司要提出一个方案报市政府)。
同志们:
新年伊始,区委、区政府组织在这里召开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动员大会,提出奋战100天,新开工1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的目标,主要考虑项目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充分表明了区委、区政府提速加快、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夺取灾后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加快建设宜商宜居活力__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刚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工业发展集中区管委会办公室、区规划和建设局、区水务农机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__镇分别就推进项目建设工作作了发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的重要意义
项目是重建的主要载体,是拉动内需最有力的抓手,牵动发展全局,决定发展地位,对于实现我区“三年重建家园,五年实现跨越”战略目标和推进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大抓项目,是我区灾后重建的重要抓手。这几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较多。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全区有一批落地大项目的支撑,灾后重建说到底也是项目重建。大抓项目,是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尤其在项目工作上呈现出你争我夺的激烈竞争态势。如果我们的项目工作抓不紧、抓不上去,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先机、失去机遇;经济增长就无法保障,发展后劲就无从谈起。大抓项目,是我们执政为民的重要战场。区委*届*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区今后一段时期的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把各项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通过项目让目标数据变成生动的现实。因此,项目工作事关全局,极端重要、极其紧迫。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项目工作对于实现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全局、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到项目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增强全局抓项目、全民干项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务求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去年,全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各部门、各乡镇和企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重点项目尤其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度缓慢。部分干部责任意识、效率意识不强,遇到问题既不主动汇报反馈,也不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抓得不紧、不实、不深、不细。二是项目工作环境不优。基础条件差,配套能力弱,硬环境太软;服务态度差,服务效率低,软环境太硬,是元坝发展环境的真实反映。一些部门服务的意识很弱,而收费管、卡、压的意识则很强,优化环境停留在口上、纸上。三是项目储备不足。推不出几个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综合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区委、区政府作出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的决定,是着眼于落实市委*届*次、区委*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加快重建与发展步伐,夺取双胜利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是今年抓重建抓发展的第一场硬仗,即从2月2日到5月12日,奋战100天,新开工建设1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5个亿。上半年实现新开工项目150个,全年达到200个以上。全区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开展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对实现“两个加快”,建设宜商宜居活力元坝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提前完成灾后重建是第一任务,投资和项目是第一抓手”和“项目第一,项目为重,项目最急”的理念,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多上快上项目,在全区迅速掀起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实现首战必胜的目标,为全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新思路,为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颁布,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将全面展开,这是我区应该抓住也必须抓住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从我区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必须着力围绕以下几个重点来抓好项目工作。一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抓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是项目最为集中的领域,是国家和省资金投放的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展开,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必将加大。这次省委全委会上省领导讲“能不能够领会和把握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准备、储备和推进一批项目”,我们务必要重点围绕农村交通、能源、水利、旅游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来谋划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建设一批项目。二是围绕农村改革发展抓项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届*次、市委*届*次全会提出的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必须要以一批项目作支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是农产品市场建设;无论是农村产业培植,还是社会事业发展,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项目上。三是围绕工业发展抓项目。要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围绕现有产业抓紧实施一批工业技改项目;积极鼓励和扶持规模以下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围绕改制企业新建和扩建一批工业生产项目;要盘活改制企业的闲置资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死资产”盘活,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四是围绕资源转化和产业承接转移抓好项目。我区矿产、水能、旅游以及劳动力等资源十分丰富,为我们争取项目、引进项目、加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过去的工作来看,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依托这些资源优势来谋划的,所以我们始终仍然要打优势资源这张牌。五是围绕改善民生抓项目。要结合我区灾后重建规划,以改善民生、推进社会进步为重点,拓展思路、科学规划,着力抓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令我们振奋的是:这一方面有很多项目以前想干都干不起来,现在已经具备了条件。许多涉及到卫生、体育、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项目将于年内开工,最迟后年将竣工投入使用,城镇面貌将发生显著变化。六是围绕国家投资政策抓项目。国家产业政策是我们向上跑项目争取资金的风向标,抓项目工作必须在吃透上级政策的前提下进行。要特别重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重点要研究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随时捕捉各种项目信息和投资动态,及时掌握上级部门的项目资金安排意向,做到掌握区情、吃透上情,找到我区重点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对接点,把政策变成项目,进而争取资金,利用资金,建成项目,真正把政策优势变成资金优势和项目优势。七是围绕灾后重建抓项目。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展开,将有一大批重建项目陆续启动,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投资,形成新的投资拉动,我们务必把项目落实到住房重建、产业重建、设施重建、城镇重建和生态重建上来,通过项目的大实施,带动城乡的大变化,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强化融资,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资金保障。项目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企业、群众、社会力量一齐上,多元投资。要整合灾后重建及各类项目资金用于公益性项目、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民生项目,强力争取,科学调度,强化监管,努力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产业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招引有较强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建材等产业,力争工业园区100天内新开工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个。农房重建的主体是农户,要引导支持重建户在国家支持下,采用出资、借资、贷款等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快农房重建进程。纪检、监察、检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强化财政性资金监管,严格审批拨付程序,严格招投标程序,杜绝资金挪用、挤占、贪污、浪费等现象发生。各地各部门要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决杜绝在重建中新增政府性债务。
强化监管,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质量技术保障。强化监管意识。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在项目推进中无论什么性质的项目都要把质量放在首位,坚持又好又快,“好”字当头。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防止“豆腐渣工程”、“腐败”工程,决不能因强调工期进度而忽视质量。建立监管队伍。交通、建设、水务等部门要创新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长短结合、业务较好、数量充足的质量技术监管队伍。严格监管程序。要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开工报告、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制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职,严格把关。严格责任追究。要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负责任,违反程序,,造成重大质量问题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经济、纪律和法律责任,绝不姑息迁就。
强化服务,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环境保障。项目推进涉及资金到位、征地拆迁、手续报批、群众工作等方方面面,实践证明,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项目都会寸步难行。各级干部必须特别讲政治,特别讲纪律,特别讲大局,牢固树立为项目扫清道路为荣,为项目设置障碍为耻的观念,一切服从开工建设需要,简化程序,缩短时间,特事特办,随到随审,限时办结,加快立项、设计、评审、招投标、用地等关键环节时间进度,尽心竭力为项目服务。区监察局牵头,区政务服务中心配合制定各类项目审批流程表,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缩短项目审批时间,达到既按规定程序办事,又高效快捷办事的目标。区效能办要把打造项目工作良好环境作为行政效能建设的中心工作任务,严查严究阻碍项目推进的典型案例,把项目推进成效作为检验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成效的主要标准。
强化领导,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强化领导,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活动在区灾后重建委员会统一领导下进行,集中各方面力量,分线落实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一个项目、一个县级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责任人、一支工作队伍、一笔经费的项目工作“六个一”制度,各项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是项目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要有完不成任务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的精神,切实负起责任,做到动态情况随时掌握,具体问题及时解决,解决确有困难的及时向王书记和我报告,不等不推不拖,确保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狠抓落实,确保项目百日攻坚活动取得实效
立说立行。今天的大会是项目百日攻坚的动员会、誓师会,各级各部门要立说立行,迅速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干部职工中,迅速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各责任领导、责任人要立即组织研究,制定所负责项目的实施方案,明确开工、竣工具体时间,倒排工期,倒排工期表2月10日前经责任领导审核签字后交区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督查督办组汇总,按倒排工期跟踪落实。要力争2月份开工百分之三十,3月份开工百分之五十,4月份百分之二十,迅速掀起项目开工建设,所有项目不能搞形式上的开工,开工的必须持续快速推进,直到最终建成。各项目之间要展开竞赛,比行动谁更早,比速度谁更快,比质量谁更好,比监管谁更规范,比工作谁实效更突出。
突出重点。灾后重建涉及到各方面,项
目众多,但资金、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时间,重抓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项目,重抓城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重抓学校、医院、农房等民生项目,重抓受灾最重的农村、集镇恢复重建项目,要通过百日攻坚活动,确保在重大项目推进上取得明显成效。
借此机会,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经济工作
前段时间,我和李公乐、史根治、江文玉同志分别随四个组参加了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在路上聆听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同时,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对产业集聚区和一季度的经济工作进行了点评,对下步重点工作进行部署,这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会议结束后,我们通过与兄弟市建设情况的对比分析,共同的感受是:有欣喜、有感触、有收获。
所谓有欣喜,就是要看到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基本向好,同去年一季度相比略有提升,经济运行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相关指标也比较匹配。二是“三区”建设始终处于全省前列,我市连续7年获黄淮四市片区第一名,3个产业集聚区获得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9个产业集聚区被评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1个服务业“两区”获得全省“十强”服务业“两区”,1个服务业“两区”被评为二星级服务业“两区”。三是产业集聚度比较高,各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非常鲜明,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弥足珍贵。这充分说明,我们近年来选择的发展思路路径是正确的,采取的发展重点举措是有效的,理解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是到位的,务必倍加珍惜,坚定不移往前推进。同时,这些优势也奠定了商丘长远发展的基础。相信我们只要沿着这条正确的路子走下去,一张蓝图绘到底,商丘的发展大有前途。
所谓有感触,就是要看清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发展紧迫感。差距在哪?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市没有进入2015年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先进省辖市行列,综合指标位次在全省后移。二是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黄淮四市排名后移,去年生产总值总量、增速在黄淮四市排名靠后。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特别是工业项目投资、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投资下降。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对商丘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四是县域经济整体综合实力还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在全省创造新鲜经验,但同先进地区、先进市相比,综合实力还是不强,在全省位次比较靠后。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清醒认识,加压奋进,全力以赴,迎头赶上。
所谓有收获,就是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通过观摩学习,确实学到了兄弟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找到了标杆,明确了方向。比如郑州的高端服务业发展、洛阳的创新产业发展等,再比如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言单位的经验做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郑州、洛阳的发展层次、发展水平,我们可能一时半会达不到,但要下定决心朝着这个方向、这个层次而努力。我们要深入学习,注重总结,查找问题,研究对策,进一步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做实。
关于经济工作,公乐同志都讲得很全面、很具体了。这里,我再着重强调四点:
第一,要全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从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看,生产总值增长8.3%,没有完成年初制定的8.5%的预期目标,而且10县区中有5个没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仅有4个县区超过、1个县区持平,实现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目标任务的压力很大。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作为关系全局的突出任务来抓,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总引领,以招商引资、创新创业“双轮驱动”为主要动力,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持续求进、好中求快,大干第二季度,全力以赴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素保障、挖掘消费潜力、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上半年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的目标。
第二,要推动“三区”建设全面升级。“三区” 特别是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明确目标,就是要争星晋位。明年产业集聚区要消灭空白点,全部进入星级行列,具备条件的力争进入二星行列,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推动商丘经济社会发展最有活力、最有竞争力、最有带动力的平台载体。这方面,民权县、虞城县、梁园区、夏邑县产业集聚区条件逐步成熟,要找准薄弱点,合力攻坚,争取早日进入二星级产业集聚区行列。同时,服务业“两区”也要争取更多进入一星级、二星级服务业“两区”行列。其次,要下定决心二次创业,就是要转型升级。当前,我市“三区”特别是产业集聚区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层次,具备一定的优势,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努努力,往前冲一冲,就能破茧化蝶、实现蜕变;松一松、缓一缓,就可能“一蒿松劲退千寻”,被超越过去。因此,全市上下特别是各个县区、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必须树立危机意识,以二次创业的精神状态,寻求突破。那么突破点在哪里呢?陈润儿省长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产业集聚一个是纵向产业链完整,一个是横向供应链完整。在纵向产业链上,我们还有一些差距,怎么把产业链做完整。比如,夏邑产业集聚区在这次观摩中虽然获得片区第一,也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到印染、成衣的完整产业链,但印染、成衣环节比较薄弱,如果把这个环节做大做强,那么进入二星级产业集聚区也就指日可待。在横向供应链上,就是要提供从研发到销售整体的服务,在“微笑曲线”两端发力。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一定基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延展提升。转型升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主导产业的拓展
。比如民权产业集聚区,原来只是电冰箱、冰柜生产,现在拓展到冷冻车、集装箱等方面。还如,虞城县产业集聚区,原来主要是钢卷尺产业,现在往五金工具、厨具方面拓展,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我们要在这方面下更大功夫,进一步聚链、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提升。第三,要提质增效,就是要在壮大规模的同时,追求更好效益、更好质量。和先进产业集聚区相比,和二星级产业集聚区的标准相比,我们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差距体现在税收收入上。我们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集群集聚发展,优化要素配置,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三城五基地”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将速度优势、规模优势转换为质量优势、效益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集聚区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第三,要切实抓住主要矛盾。当前影响经济稳增长的主要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乏力,特别是工业项目投资乏力。工业经济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支柱,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工业项目投资不足,意味着我们的发展后劲不足,这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同时,各个县区发展也不平衡,部分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减少,甚至有两个县区是两位数的负增长,拖了全市的后腿。希望有关县区要认真对照查摆,对症下药,尽早补齐短板,为全市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抓投资,关键是招商引资,这是关键一招。实践证明,通过开放招商推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这是根本出路。一要超前谋划。要重点围绕我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三城五基地”的产业发展目标,围绕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的中心城区要“依托大交通、构建大物流、发展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枢纽经济战略,进行谋划,精准招商,不断提升招商质量和效率。二要注重创新。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引进项目质量,有选择性地进行招商,着力引进能够提升品位、符合产业政策和方向的创新性项目,不能“剜到篮里都是菜”。三要用好政策。要积极对接国家、省“十三五”规划,认真谋划一批事关商丘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真正把政策红利放大,尽早产生效益。比如,黄河故道流经我市3个县,市里总体牵头,3个县怎么呼应包装项目,开放招商。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盘子的,只要项目包装的好,招商并不难。四要招才引智。招才引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落实去年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的关于人才工作《实施意见》,把各项扶持政策兑现到位,真正形成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
第四,要大力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最近,有不少领导同志向我反映,有人写信反映某某领导的问题,组织上找他谈话了,感觉有些委屈、受不了,要撂挑子,不敢作为。对此,我强调三点:首先,自己要正确对待。新常态之下,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之下,有信件反映一些问题,组织上进行核查,这是正常的工作程序,也是对干部负责的态度。“心里没有鬼,不要怕鬼敲门”。自己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正确对待。现在培养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理测试。去年,我们已经将此作为后备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如果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了,一点定力都没有,心理素质太差,这说明你不具备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同时,要继续坚持原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的作为回应不实的诬告。反之,如果因此而泄气,不敢坚持原则,不敢作为了,或者从此萎靡不振,这不正中了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的阴谋了吗?其次,组织上要旗帜鲜明保护干事创业的好干部,为他们撑腰鼓劲。只要出于公心,不谋私利,要宽容失误,允许试错。纪检监察部门也要旗帜鲜明履行职责,既要严肃查处腐败分子,也要保护干事创业的干部。对于恶意诬告、诽谤的,对于不实之词,要认真核查,依纪依法追究相关诬告者的责任,以此树立良好风气,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第三,要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对此,市委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就是要选敢于作为的人,用敢于担当的人,让那些有锐气、勇作为、敢担当的干部有用武之地,让那些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不作为的人该挪位的挪位,该查办的查办,以此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让大家放心大胆工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关于脱贫攻坚
中央和省委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的安排部署。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之后,省委立即召开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县工作动员会议,对做到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总的来看,全市扶贫工作会议之后,全市上下行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一些进展。但是,我们也不能估计过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形势不容乐观。最近,市委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督导,同时也按照第三方进行抽查的模式对近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普查,反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从识别情况看,不精准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建档立卡看,相关数字不全、不实、不真的情况还存在;从驻村帮扶看,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正视不足,补齐短板,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主动担起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合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一是认识要再提升。脱贫攻坚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是我们必须承担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从省委脱贫攻坚督导反馈的问题看,我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十分突出,市委高度重视,县里一般重视,乡镇、村基本不重视;有的还停留在送钱、送物的层面上,对中央和省委扶贫攻坚举措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省委省政府向中央递交了责任状,市委市政府向省委递交了责任状,县委县政府也向市委递交了责任状。“军中无戏言”,不脱贫就脱“帽”,这不是小事,不可掉以轻心,这点毫不含糊。各级党委政府要有基本的敏感性、政治觉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直面问题,勇挑重任,克难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理解要再深化。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现在我市脱贫攻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精准。我们要反复领会,精准精准再精准,进一步深化对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理解,加快由“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贫向“定点滴灌”的精准式扶贫转变,真正实现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户的精准性扶持,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三是基础要再打牢。信息识别是扶贫攻坚的基础,必须细之又细、一丝不苟,决不可大而化之。刚才我讲到,尽管我市投入很大力量、做了很多工作,但从了解的情况看,建档立卡信息还不够准确,精准扶贫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各县区要进一步把建档立卡做扎实、做细致,定期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动态核查,把致贫原因分析清楚,为精准施策打下坚实基础。要切实发挥好驻村第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区项目推进不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1-2月份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仅31亿元,占年度目标不足5%。今年一季度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仅12个,127个在建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中有49个尚未大规模开始施工。二是重点项目环境不够优,竣工项目不多。一些项目外部施工环境差,存在强拦工程、抢栽抢种、超标准要求补偿甚至阻工等现象,且协调难度大,处理时间长,牵扯精力多。部分项目拆迁工作难度大,因拆迁工作难推进、不到位,而影响项目的进程。1-3月份,实际竣工市重点项目仅1个(新电集团年产3万吨石墨化阴极扩建项目),仅占年度计划竣工项目59个的1.7%。三是土地、环保、用电、资金等瓶颈制约日益明显。据统计,产业集聚区有42个已签约产业项目尚未落实土地,用地需求在1万亩以上;有45个二季度计划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尚未落实土地,用地需求在7500亩以上,而去年省下达每家产业集聚区年度用地指标20公顷,17家集聚区合计也仅有5100亩(今年指标尚未下达),用地需求量与指标矛盾突出;目前、、、、5家产业集聚区急需建设污水处理厂5座,日处理量17.5万吨;洛新、、、等11家产业集聚区急需建设变电站13个,涉及98家企业(项目)的用电需求;今年产业集聚区计划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0亿元,拟通过融资平台筹资45亿元,1-3月份仅融资2.1亿元。
通过2月份的全省产业集聚区观摩活动和3月份我市到外省市考察观摩,我们亲眼目睹了外地市干事创业、锐意进取的发展态势,亲身感受了这些地市日新月异、咄咄逼人的发展气势,更看到了我们在产业集聚区和项目建设方面的不足和差距。从国内来说,以江阴市为例,一个县级市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38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7亿元,与我市相差无几。西安高新区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008.78亿元,税收总额196亿元,我市全部17家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和税收加一起也仅为西安高新区的一半左右。再例如南京雨花软件园,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吸引华为科技、中兴通讯、中国普天等150余家软件企业入驻,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税收9.7亿元,再看我市产业结构仍然是五大传统支柱产业为主,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创意等新兴产业方面基础较好,但目前发展上基本没有亮点。从省内来看,也不乏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以鹤壁市鹤淇产业集聚区为例,该集聚区敢于“无中生有”,与中科院等一批行业龙头、技术龙头合作,被省政府确定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利用一个旧汽车厂“借题发挥”,引来了华晨集团年产10万辆载货车项目和20多家配套企业。黄淮四市、漯河、许昌、安阳等兄弟地市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势头迅猛。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正处于黄金机遇期,本轮产业转移黄金期也就是5年左右,随后将会进入20至30年的稳定期,如果我们再不抓住这次机遇,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陷入被动,与先进地市的差距就会更加拉大,在省内的经济领先地位也将逐步丧失。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切实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中心工作和综合性举措,作为“六加一攻坚战”的基本平台和着力点,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畏艰难,抢抓机遇,确保实现市委、市政府对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出的目标,即:“年年底,全省180家产业集聚区考核排序中,我市‘一中心五组团’县(市、区)的13家产业集聚区要进入全省前60名,‘四支撑’县的4家产业集聚区要进入全省前100名”。
二、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当前,全市上下对产业集聚区的认识越来越统一,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把握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抢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创新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促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增效,要力争全市产业集聚区年度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490亿元、服务业投资4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70亿元(其中用于租售的标准化厂房投资11亿元);实现企业(单位)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产业集群要快速壮大,产业特色要更加鲜明,产业结构和集约节约发展水平要明显提升。
(一)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规划和主导产业定位,确实把培育集群作为发展方向。产业集群式发展是集聚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市大部分集聚区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求一个县只搞一个产业也不太好做到,但一定要有意识地选择1至2个主导产业重点培育集群。所以,各集聚区要结合本地优势,确定一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明确主攻方向,瞄准重点领域,盯住合作对象,组织专业团队,引导企业实现集聚。各集聚区要抓紧制定培育产业集群的方案,市发改委要抓紧制定优化全市产业布局的方案。需要强调的是,各集聚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一定要定位鲜明,不能没有特色。例如漯河临颍县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为休闲食品,相对于其他食品产业集聚区就突出了特色,避免了定位雷同、相互竞争。商丘民权县的制冷产业集群、许昌鄢陵县的箱包产业集群等等都突出了特色。而我市有5家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都定位以机械为主,到底是什么机械,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谋划和政策环境的优化,切实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托。各县(市、区)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主平台,注重发挥三个优势、创造三个优势。发挥三个优势,即发挥市场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创造三个优势,即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好,把人力资源开发好,把交通物流建设好。要谋划一批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的项目,有针对性地与国际、国内著名企业联络、沟通,要加强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对接,采取驻地招商、区域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对口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要按照区域内最优、企业最优惠、吸引力最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优惠政策。市优化办要加强对集聚区发展软环境的检查督导,每季度对各部门服务产业集聚区情况、管委会服务企业情况进行评议通报。17家产业集聚区全年实施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要达到220个,其中新开工13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3个以上)。“一中心五组团”县(市、区)的13家产业集聚区每家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个以上,其中10亿元项目不少于3个;“四支撑”县的4家产业集聚区每家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个以上,其中10亿元项目不少于1个;高新技术、空港、柳泉镇3家专业园区每家新开工10个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其中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
(三)抓好基础设施完善,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当前,我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部分县域产业集聚区刚刚起步,投入不足,尚不具备大规模承接项目的能力。今年要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产业集聚区的首要任务,多渠道筹措资金,下大力加大建设力度,实现年度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7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8%以上,新建路网310公里以上、变电站16座、供水厂7座、供热机组(锅炉)9座、燃气站7座、污水处理厂10座、物流中心和交易市场20个,产品展示中心、检测中心各8个等,建设租售用的标准化厂房区90万平米以上,实现发展区主干路网和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全覆盖。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建立交易市场、产品展示中心、物流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多媒体信息中心、人才市场等配套设施,引导组建行业协会,尽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招商引资和项目入驻良好的承载平台。
(四)着力解决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问题,把推进要素平台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整合壮大投融资平台。各县(市、区)要尽快细化实施整合融资平台的工作方案,向集聚区融资平台注入更多的优质资产,壮大资产规模,提升融资能力。同时,要加强投融资公司管理,强化人员培训,提高运营水平,力争每个集聚区融资规模超过3亿元。二是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熟练运用BT、BOT等运作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运用发行债券、融资券、信托、租赁等融资工具,采取产业集聚区与省融资平台组建投融资机构、与商业银行开展定向融资等形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三是最大强度地提高投资效益。各县(市、区)要建立项目选择机制,尽快出台产业集聚区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指导标准,从投资强度、综合效益等方面对入驻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严把投入产出比,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对达不到投资强度以及市区内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县域内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再单独供地,确保土地的使用效益。四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充分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优先安排产业集聚区挂钩项目,争取各产业集聚区都有挂钩项目上报。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储备平台建设,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使用土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加强与省大项目办的沟通汇报,争取更多的产业集聚区项目被列入省重点项目范围,争取更多的省重点项目土地指标。供电公司、公用事业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全力支持配合,积极争取各种资金,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努力解决供电、环保等各类瓶颈制约。
(五)抓好体制机制建设,把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动力源泉。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市产业集聚区联席办要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及时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度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及时集聚区建设工作动态信息,并充分运用市里每周一的重大项目例会制度,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也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大产业集聚区工作力度。市有关部门都要制订年度产业集聚区工作方案,明确任务、目标节点,加强督促指导。二是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要强化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第一责任人长效工作机制。要加强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的编制管理,进一步选拔优秀人才到集聚区工作,规范机构设置,明确职能职责,尽快做到能够与上级行政机关开通“直通车”;积极探索妥善解决集聚区与所在乡镇政府职能交叉的有效途径,确保集聚区管委会能够统筹区内发展和区外事务的协调,做到统筹、高效、富有活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按照省里的安排部署,今年集聚区建设要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加快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产城联动、环境友好型、数字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等基础性示范集聚区和创新型、新型工业化、对外开放、农业产业化、文化产业等专业性示范集聚区创建,在10个领域分别选择10个产业集聚区,省、市、县区四级联动,先行先试相应改革,完善扶持政策,促进竞相发展。市直有关部门要立足自身职能,尽快与对口部门沟通,明确各自牵头的专业示范集聚区专业标准,提出创建目标,制定形成年度工作方案;各县(市、区)要积极配合,指定专人负责,力争创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四是加强考核督导。产业集聚区建设已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6+1”考评体系,对季度排名末位的,所在县(市、区)长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做表态发言,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所在县(市、区)书记做表态发言;各县(市)区一定要正确对待,把精力用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上来,坚决防止为了片面追求名次、弄虚作假。市直各部门也要对考核数据认真把关。考核排名只是方式,最终要看工作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已确定,每季度对全市产业集聚区进行全面的督导检查,今年第一次确定在4月30日-5月2日,4月30日各县(市)区委书记、县长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重大项目和集聚区建设情况汇报会,由书记采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汇报,5月1日-2日利用两天的时间,分别由毛书记、郭市长、李书记和我带队,对全市17家产业集聚区建设进行督导检查,5月4日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进行点评。今天开会是一个预通知,请各县(市、区)一定要高度重视,全面做好准备工作。此外,市委、市政府要求在7月份全省的观摩活动中,我市必须要争取第1名,确保第2名,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
三、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全力做好今年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今年我市共安排重点项目188个,概算总投资2689.2亿元,年计划投资348.6亿元。其中:52个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101.3亿元,年计划投资161.1亿元。188个项目中,续建项目101个、计划新开工项目65个、前期项目22个、省打捆项目5个,计划竣工的项目为59个。为确保完成年度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今年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有关部门。一会儿,大家还要递交目标责任书,向市政府做出郑重承诺。对各县(市、区)重点项目投资目标完成情况,外部环境创优率,市里每月进行一次排序并进行公布,对连续两个月排在后三名的县(市、区)要向市委、市政府做出说明。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单位的督促和指导,围绕全年目标,依据每月分解的投资任务,全面落实各项责任,确保计划新开工项目应开尽开,计划竣工项目按期完工,每个关键环节都有科学合理的推进计划和推进措施,扎实推进实施。对重点项目组织管理优、完成任务好,项目建设中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有关单位和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于管理不力、进度缓慢的项目单位和有关县(市、区)给予通报批评,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市、区)取消年度评先资格。
二要进一步强化联审联批作用,促进项目前期工作。各县(市、区)要切实完善联审联批工作机制,坚持制度化、规范化运作。要紧紧围绕重点项目规划、选址、土地、环评、文物、初步设计等各项前期工作,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审批进度,切实解决影响前期进展的重大问题。对于前期工作滞后,手续不完善的项目,各级主管部门要督促项目单位积极主动,提前准备,做好勘察设计、资金筹措、施工队招标、物资采购、各类资料的整理与申报等相关准备工作,借助联审联批的平台,推进手续办理工作。
三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建设环境。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环境创优年”,要切实打好政务环境整治、企业和项目建设周边环境整治“两场攻坚战”,真正提升企业、服务对象和群众“三满意”程度。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开展上门服务,积极主动为重点项目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为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继续坚持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监督卡制度,严肃查处重点项目建设中发生的“四乱”现象;各县(市、区)政府对本辖内重点项目建设环境负责,要积极主动协调好交叉施工、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严厉打击工程建设中强装强卸、强买强卖、阻工闹事等不法行为,努力实现点状项目“零阻工”、线形项目“无停工”。
四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强监管。继续实行观摩点评制度。根据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情况,按职能部门如何搞好管理服务与项目业主如何加快工程进度等不同层面,适时组织现场巡回观摩,观摩点评各县(市、区)、各行业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情况,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提高项目业主施工组织的水平和能力。坚持现场督导和督办通报制度。市重点办要坚持对省、市重点项目每月现场督导一次,对问题特别严重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督导。充分运用督办、通报、黄牌警告、黑名单等手段,及时有效地督促、协调有关方面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加强关键环节监管。重点对项目实施进度、招标投标、部门服务、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环节,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确保监管到位。强化综合考评制度。市政府对各有关部门和重点项目法人单位,就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投资完成、外部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市政府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实行动态管理。在加强督导、考核的基础上,对由于自身原因进展缓慢的项目,取消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同时,一些达到条件的好项目要及时纳入重点项目。
五要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认真贯彻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把握好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的招投标,以及开工报告和竣工验收等关口,确保竣工工程质量合格率100%,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备案率达到100%。各重点项目单位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切实规范重点项目管理,使重点项目成为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