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6 12:48: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进入课堂,教师的得体打扮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感觉到端庄、得体、亲切,更容易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教学过程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老师们都能冷静的处理。调控课堂的能力强,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高中语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打破这一局面关系到能否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高中语文课堂要想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就要特别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尊重、理解学生的看法,这样学生才愿意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热情主动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贴近学生的心灵,去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课后,教师应尽量利用一些机会与学生接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听听他们的对课堂某些问题的认识,融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下面我就谈一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围的创造者,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和服务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打个比方,过去,学生手中都拿着待点燃的火把,等着老师给自己火种;当今的时代,是老师与学生都执有燃烧的火把,老师的任务是引导众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热。学生对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此应积极鼓励,多方引导,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和谐平等的氛围。为此,我们研究教学方法,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提高,创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老师也感受到师生和谐交流的乐趣,这种和谐的氛围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可见,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改变独立竞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活动,协调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意义。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减少,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赏析课文时,我们常常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本课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为什么?无论学生从语言、修辞、写作方法哪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我们都给予肯定。如在讲《白杨礼赞》一文时,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大多喜欢第二、三、五自然段,有的喜欢语言的优美,有的欣赏白杨树的无私,有的喜欢段落中富于哲理的句子。学生回答完了,我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在学习每一课前,我们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搜集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
三、拆掉语文学习的围墙,建设大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它涉及人生、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开放学习语文的空间。从前的语文课学习只在课堂中进行,离开了课堂,学生仿佛就不再进行语文的学习了,而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教版的教材依据这一理念设置了一系列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就为我们拓展了学语文的空间,放飞学生回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举行的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分组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主题,让学生们走上街头、深入屏幕、踏进网络,收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精彩店名等,然后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展示。同学们竞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了生活中的语文,如专题《广告多棱角》,让学生明白了广告中的学问;小品《新将相和》让学生明白了得体、委婉的语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笑话《审爹》,让学生明白了错别字真是害人不浅。最后给花店、书店的命名,更显示了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力。我们还成功的组织了“探索月球的奥秘”的语文活动课。长于朗读的,课下准备了有关月亮的诗句;有一副好歌喉的,可以放歌一曲有关月亮的歌曲;善于绘画的,可以绘出你心中最美的月亮;有丰富天文知识的,可以参加“月球知识擂台赛”。这些活动,使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快乐中又掌握了很多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建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在班级里由同学轮流在黑板抄一首古诗,并要求背诵。
四、重视合作,开拓语文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从重结论转变为更重过程,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多去赞赏他们、而少去批评责罚他们,要用真爱去关心他们,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时刻留意关心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多给学生一片属于他们能力表现的天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阳光。
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教师代表着“学生的老师”,也代表着“学生的学生”。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用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心理学基础指引自己的工作。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几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同志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他们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说课的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课的标准,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通过班主任工作的指导,让我从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对待学生与管理班级。一些具体的事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在本次培训中,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2019年5月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暑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2019年2月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暑假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班主任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下的思品教学》心得体会
观摩新课标课堂心得体会
2015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杜威曾经说过:“能够给予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那么,就相当于让学生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强调了生活即是教育、民众即是中心、社会即是学校,要实行“教学做合一”。因此,教师应当懂得,追溯语文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日常生活,而丰富的生活又能够构成丰富的学习资源供语文使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化理念的树立
想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观念加以改变,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带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比如:《离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长诗,它所拥有的情感、想象力和内容,使得其自成一种写作手法,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使得无数人为之倾倒。另外,离骚也让我们理解了屈原的生平经历和伟大的思想。但是,想要学生对这一首晦涩难弄的文言诗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仅仅依靠表面意思是无法做到的。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每一个人都会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来纪念屈原,而这一切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从端午节出发,将离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出语文就是联系到生活的教学理念,以此来帮助自己语文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体会
从本质上来看,课堂就是学生主要的学习阵地,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原野”。但是,只有在充足的阳光雨露之下,原野才能摆脱黄沙的侵袭,从而焕发出无限生机。
(一)生活化的导语设计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之初都希望自己能够上课这一堂课,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不能忽视这一关键点,能够在课堂之初的导入上精心设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出学生的热情,让其主动地思考、学习。语文课文之间千差万别,因此,导入方式的选择上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果在导入设计上,有意识地融入一些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也能够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从而奠定今后的学习基础。
比如:在《拿来主义》的学习之前,就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的官员在出国考察的时候,没有吸取别人的先进技术经验,反而在赌场上“风采无限”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对“拿什么”、“如何拿”进行深入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想要阅读全文的冲动。
(二)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凡是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能够将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学生都容易、乐意、愿意去接受。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生活化的情境越逼真,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1、创设情境――改变课堂布置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老师“口若悬河”,学生“奋笔疾书”,这样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记,也必定会让课堂“平静如水”。而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改变了呆板的教学环境,也可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比如:在戏剧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将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型舞台的形式,让学生尽情表演:在开展辩论赛的时候,也可以将课堂布设成对立两组,模拟实际的辩论赛。开展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围绕一圈,方便交流。
2、创设情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融入,让学生更加感受到语文教学就是贴近了生活,如:录像带、录音带、网络等方式,都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琵琶行》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琵琶的经典古曲来烘托教学氛围: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可以播放秋景、山城秋景图等画面,让学生带浓烈的氛围中开展课文教学,也能获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3、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在新课标当中提到:“教师时组织于引导学习活动的重要人物”。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再将自己当做“讲师”,而要将自己看成一名导演,能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融入预设的情境之中。教师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讲者”,也可以是名山大川的“导游”,让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梦境中“翻腾”,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文本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形象的扮演,体会每一位人物的情感,尝试着走进人物内心,做到“真实”表演。在《项链》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然后通过晚自习来进行表演。当然,在表演之初,导演需要将本次表演的剧本详细说明,对每一个角色加以阐述,再有学生评委针对说明,结合到实际的表演给予打分。
4、创设情境――巧设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最常问学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这一件事情发生在了你身上,那么你应该如何去处理?如果让你碰到了相似的事件,你又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一类问题的提出,都能够让学生带入课本的教学。事实也证明了,学生对于一切可能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都会产生强烈的新股全。
比如:在《雷雨》一文的教学中,就周朴园这一个人,就可以开展讨论:你觉得周朴园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为什么?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吗?如果是你,你应该怎么来处理这一件事情。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侃侃而谈。
三、高中语文生活化的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这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尽可能避免以往的“题海战术”,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生活背景等方面,设置出别出心裁地课后作业。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布置相应的作业,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不那么排斥作业。
比如:在《长亭送别》这一文的学习中,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让处于花季的学生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地渴望与憧憬。如果能够抓准学生这一心理,巧妙地布置作业:如果是你,运用诗化的语言,可以如何来表述这一份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呢?你能否写的出来?在《柳毅传书》的学习之后,也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哥哥小组,开展舞台剧的演出与编写。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复习与巩固。
四、结语
在生活中,处处道道都可以看到语文的存在,而且处处道道都会运用到语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慧眼,能够找到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结合点,让语文教学实现生活化,真真地将语文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生活走进高中语文教学,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已经成为教学的“主题曲”。语文教学,只有懂得将学生带入生活化的教学大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教学中直接面对生活,才能让语文教学成为活水之源,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教学的轻松与简单。
参考文献:
[1] 侯进林.展望语文教学的春天[J].山西教育(教学).2011(07):77-78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因而,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备受国家重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作为一门语言,词汇是组成它的重要元素。因而,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但是,当前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于是,解决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介于此,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以期使英语词汇教学走出当前困境。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对词汇学习的需要。孤立地教词汇,孤立地讲解、孤立地传授知识太多太细太碎。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布置课外作业就是让学生抄写单词,十遍、 二十遍的。这种教学方法让老师的讲解占用了过多时间,把词汇教学弄成词典搬家,使学生去记一堆互不关联的词义和例句。而这正是目前英语词汇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为了避免重蹈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覆辙,词汇教学应注意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单词,我在借鉴前辈和同行教师的经验的同时,在教学中力求讲究方法和技巧,并进行摸索和总结,归纳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构词法,了解词汇构成规则
构词法在记忆单词,理解单词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派生法。有的单词加上前缀或后缀,会形成一个新的单词,只要牢牢记住词根,再记准要加的前缀、后缀的意思,一个或几个新词便记住了。
(2)合成法。两个或更多的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合成词,该合成词的意思可根据构成它的几个词的意思推想出来,据此积累、整理一些合成法则,对阅读、理解、翻译和记忆单词均大有益处。
(3)转化法。词的转化有三个方面:A.词形不变,词性变化。B.词形不变,读音变化。C.词形变化,读音变化。
2.通过比较,掌握词汇规律
比较,是把事物之间有关部分、有关体征加以对照,确定其相同或不同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抓住事物的各种特征,,并加以抽象与概括,以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1)音形义比较。根据读音和拼写的关系,把音、形、义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点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帮助学生学习单词时产生正迁移,减少记忆单词的困难,提高记忆效果。
(2)词义比较。同义词是学生最头痛的,就是看上去有点像,比起来不一样,在教学中通过比较法找出异同点。
3.联想记忆法
教学中利用英语词汇本身的关系,利用各种媒介,通过串联归类,纵横联系,辨析分解,让学生展开联想,力求在脑际建立相互依存的知识结构,从而战胜遗忘,增强记忆。
(1)关系联想。关系联想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想象。
(2)对比联想。对比联想,就是指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记忆引起和它有相关特点的事物的回忆,并从中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英语中有大量的反义词,可以通过对比联想,掌握大量的词汇。
(3)用法联想。用法联想,就是从某一单词的用法,联想其它一些单词的用法。
(4)形象联想。在教学中我们会见到这样一些单词,它们“长得”很像,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比如:adapt与adopt. attitude与altitude.而这两组词却很难区分,让人头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让学生们记住它们的:在第一组中adopt的字母“ο”以看作数学符号“0”,而“0”的含义就是没有,既然没有,那就“收养,接受,采纳”吧,所以adopt就是“收养,接受,采纳”的意思。记住此,彼就能记住了。而第二组中的两个单词也只有两个字母不一样,一个是字母“t”,一个是字母“l”。而“t”我们可以看作“态度”的“态”汉语拼音tài的第一个拼音字母“t”,因此attitude的意思就是“态度”了。另一个也就好记了。因此只要我们学会观察,肯动脑筋,学会联想,就能记住一些让人头痛的单词。
4.幽默教学法
幽默教学法,故名思议就是借助一些笑话来帮助学生学习词汇,记忆词汇。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1)用幽默区别相似短语或习惯用法。在区别in a family way 与in the family way 时,可用下列一则幽默,帮助学生来区别彼此的差别:一个略懂英语的法国姑娘去英国朋友家做客。主人是一对夫妇。他们热情地款待了来客,使这位法国姑娘感激不已。临别时,客人说:Thank you .you made me in the family way .听了此话,主人面面相觑。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在笑声中领会了“笑因”之所在,并牢记in the family way(怀孕)与in a family way(宾至如归)之间的差别。
(2)用幽默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同义词。在讲解engage 与marry 的词义及用法时,如下两则幽默会使学生过目不忘:Tom: Is your mother engaged?
Jim: Engaged? She has three children, you see!
教师解释:be engaged 常表示:①不得空(=be busy );②订婚。汤姆的问意显然是前者,而吉姆却理解为后者,故他很吃惊也很生气地答道:“订婚?她都有三个孩子了!”笑声过后,教师指出:be engaged in (doing) sth.意为“忙于做某事”be engaged to sb.(不能用with)意为“于某人订婚”。
教师简短的讲解,使学生在笑声中轻松地掌握了这两个词的多种词义及其用法。
对于许多我国的小学英语学习者来说,如何有效、牢固第掌握教学目标内规定的词汇仍然是他们学好英语的最大障碍之一。这充分反映了目前词汇教学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
(一)对于词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中往往教者普遍注重技能,忽视知识性,直接影响到词汇教学。很多教者在简单的音、型、义的认识之后,就开始知识点的植入,或进行机械的交际。所以一些学生学过之后竟忘了单词音或型,导致学生遗忘快,以后再出现,还会形同陌路。对词汇的认知和使用训练不够熟练,会引起学生只片面掌握书上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于实际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的词汇表达能力下降。
(二)对于词汇的研究不够。多数教者不能及时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词汇教学中,致使目前的词汇教学基本上凭借老经验和老模式在上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词汇本质教学的片面性。绝大部分教者认为小学生接受不了太多的词汇,更不愿为此去设计相关的活动训练。我们都知道关于“look out”的一个故事。故事里面说有个中国人懂些外语,他刚到房间里,就听见有人在外面喊:“Look out!”于是他打开窗户,探出头看外面。结果一个花盆掉到他的头上。原因就是他认为“look out”的意思应译为“向外看”。我们都知道这个词在日常用语里可以翻译成“小心”。这个故事给我们敲起的警钟,也透漏出我们词汇学习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教者在教学设计方面动脑筋了。
其次从心理、生理角度造成教学的困难性。小学生的遗忘速度要快过成年人。学生在小学中低年段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机械学习单词学得快,记得快,忘得更快。前一学期或更早学过的词汇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可能会忘记很多。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听觉还未发育完善,个别的学生发音还不够准确。很多小学生模仿单词发音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漏掉单词清辅音,或在词尾加音,有个别音混淆等现象。如: 将desks 读成desk ,将crisps 读成crips, 将cap 的读成capu, 将cook 读成cooker,还有的学生d和t, k和g ,k和q的音区分不开等等。出现此问题时,有些教者未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久而久之,学生词汇发音的准确性逐渐降低。因此,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教者要运用多种方法,狠抓词汇教学。
(二)对词汇背景的研究不够。语言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历史,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语言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世界上产生了5000多中语言,还有1000多中没有被认可。要求英语教者们能够了解更广泛的有关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底蕴,运用于教学,才能使学生有助与正确使用词汇,增强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教者应该能适当作一些英语中词汇,语句或口语表达在不同地域差异的介绍,教育学生会活用,能区分,不要认为变了就是错误。我们常见的基础词汇里,如history 中的o有时发音,有时不发音都是对的。 如单词的colour 在美语里就写成color; metre 在美语中是meter等,词组如on the street (美)in the street(英)。在时态上某些情况下,如:你们放假了吗?英国人用完成时,美国人用一般过去时:Have you had a holiday?(英)Did you hav a vacation?(美)。 教者要能给孩子做出正确判断,不要盲目下结论。否则等到学生学有所用的时候,才会发现出现了太多的错误。
(三)词汇的教学方法过于老旧,缺乏全面性。在以往的词汇教学中,教者们经常孤立地教词、孤立地讲解是词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大弊病。这种教法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一堆互不联系的词义和用法。而实际上词汇是有一定的规律。一方面与语音、句型、课文相结合,而另一方面则是在听、说、读、写之中体现,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整体教学法,尽量缩短教者讲知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不要不分主次要求学生将所有词汇的语音、词形、词义、用法全都要掌握。结果是往往大部分学生不能百分百完成任务。孩子精疲力竭,收效不佳。
二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改进措施
面对这些问题,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对教学有新的观念和认识。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认真地研究和学习科学的教学理论,并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 用新思想去关注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第一条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的语言、动机水平不同。如何面向所有学生进行课堂设计是我们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对教学工作的挑战。一位塞尔维亚的小学英语教师为了考察学生是否能够适合自己的任务,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分为6类(Knowledge,Comprehension,Application,
Analysis,Synthesis,Evaluation).她选定语言材料,设计了6种不同的活动供学生选择。这种方法称为“六层蛋糕”。这个典型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教者在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学生个体特点,关注学生之间差异,在教学中努力开拓创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但是前提是教者一定要深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及差异,再结合教学材料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
(二)用新途径去贯穿词汇教学
首先教者要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学习语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玩中学,做中用,是最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兴趣才是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的关键,象游戏、谜语、歌谣、比赛、表演等,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培养了基本的语言感知能力之后,会得到一定量词汇的积累,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适当提升。中高年级则可以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暂时脱离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身为教者可以不断将教学方法创新、组合,把教学任务理解为是一种活动,交际活动,语言运用活动。
一、搜索结果分析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
(一)比较研究
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
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1]
(二)整体视角
从整体视角对《语文新课标》进行研究,展示新课标全貌。在这类研究文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下)》,他从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的继承关系、修订背景与内容、待探索的问题四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展示《语文新课标》,最后高屋建瓴指出本次修订重点解决五个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力求解决语文教学中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突出问题。”[2]与此同时,戴正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得出了六大特征和六大亮点,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3]。再者,屠锦红在《语文新课标》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展望,从语文课程的取向、内容、实施、资源、评价五方面勾勒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的美丽愿景:“学科本位与人本位和谐融合;知识与实践统筹兼顾;‘坚守’与革新辩证统一;‘小语文’与‘大语文’互构共生;工具性与教育性共同关注。”[4]
(三)局部探讨
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中也不乏从局部细节的视角,或是表述与增删条目的变化,或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现将大家探讨较多的主题综述如下:
1.课程性质的表述
《语文课标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有多处文字都作了说明: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些表达还不够鲜明。面对如此现状,《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
王云峰高度褒扬新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
另外,徐金国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自己的解读:“‘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语文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核心任务更加明确的界定。”[6]总的来说,对于《语文课标实验稿》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得到多数人的赞可。
2.课程目标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课标实验稿》中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基于课程标准指导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一致的教学内容。王荣生就如何达成此目标作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第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达成’、‘相符’。第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解释、提炼、选择、开发。第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7]
学段目标修订带来激烈探讨,最引人注目的是“识字与写字”。以第一学段为例:原《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语文新课标》修订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识字与写字的难度。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施燕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她表明识字和认字数量的下调,“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也是提高书写质量的有力措施。教师还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通过学习规范书写,养成严谨而良好的人格风范,陶冶高尚情操,突出书法教育的美育作用”[8]。
3.教学建议
江玉安认为从“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就能看出此次修订的特点,“修订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改过纠偏,求真求实’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本体目标与一般目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个人钻研与合作学习等关系上;强调一般目标,但不能淡化本体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主导;强调合作学习,但不能代替个人钻研。”[9]
4.“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课标理论探索的重要突破。它在“导言”中出现四次,“课程性质”中提到一次,“课程设计思路”涉及两次,高频率地出现引起广泛关注。荣维东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体探寻,是语文课程定位的确证,是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及范式转型,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清晰地将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无疑给飘飞不定的语文课程一根缆绳、一个锚杆或定海针”[10]。此外,曹明海通过教学观独特的视角阐释自己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形象、含蓄性特征,要用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把握语言文字和文化融合的同构性特征,要用民族文化去哺育心灵。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特性,从语言文字构成的本体特征出发挖掘其文化特性,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性来改革我们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11]
5.“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新词,源自国际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三个测量指标之一:文本结构,其中文本结构又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连续性文本类型,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比较薄弱,特此在《语文新课标》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张年东和荣维东把它的内涵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12]关于它的重要性,李欢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期刊、报纸、街道、网络等随处可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是要求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指向‘为生存准备’的时代诉求[13]。”
(四)解答说明式
除了以学术论文形式展现《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外,还有另一种“答记者问式”呈现研究者对《语文新课标》的解答。例如2012年《人民教育》记者对巢宗祺的访谈:《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还有2013年《中国教师》杂志社对郑国民的专访:《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专访》。同样相近形式还有雷实在《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说明》中,从修订依据、修订内容以及课标理念等方面的“自问自答”。
(五)指出不足
在对《语文新课标》大加称赞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倪文锦批判性指出《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的定性不够严密科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表达“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的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这一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14]无独有偶,徐林祥也发现《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内容表述仍不够准确,“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时间,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缺失,表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仍有待进步完善”[15]。
三、总结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自2011年12月《语文新课标》印发以来,教育界随即引发了一场为期两年的探讨,2014年此热潮骤然冷却。在2012年和2013年“黄金探讨期”中,涉及的内容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各个方面,有宏观的整体分析,或微观的局部探讨,大到理论背景,小至只字改变,全文两百多处修订几乎被详尽分析。讨论的结果无疑对一线的教师起了很大的指引作用,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得以进一步开展。
不过,仔细分析关于《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发现,讨论的内容多是个人看法,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形成学术上的争鸣,因此有很多观点只能在这场讨论中昙花一现,也正因为“自说自话”的原因导致热潮过去得如此之迅速。
其次,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不难发现,针对《语文新课标》具体如何修正、数据的求证、调查的展开、课标的撰写等操作层面的说明内容太少,即使有也是用“大量求证”“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如此概述性词语一带而过,例如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数量改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笔者不禁要问这1600和800的数据通过何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是否科学,还是随意为之?希望在下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时能向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说明清楚,提升课标的信服力。
再次,《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人员,中小学教师比例过低,从侧面反映出《语文新课标》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像在理论层面一样得到高度关注,这也是今后课标修订的重要工作:如何让更多使用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师们广泛参与进来而不是撰写者们的“独角戏”?
第四,常说实施课程标准,既有实施便有评价,《语文新课标》已经实施两年了,而对于实施现状的评价文献寥寥无几。好比一门仅有教学却没有评价的课,这不是完整的课程形态。因此,制定《语文新课标》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也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按照“十年一改”的惯例,《语文新课标》的发行已有三年,现正是检测课标实施的第一黄金阶段,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应和一线教师们密切联合起来,用事实依据论证课标修订带来的成果,发现新问题,掀起新的探讨热潮,为下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支撑。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州省2013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
注释:
[1]曾素林,郭元祥.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3—45.
[2]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下)[J].课程·教材·教法,2012,(4):37—41.
[3]戴正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开启语文课程改革新征程[J].辽宁教育,2012,(3):5—7.
[4]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2013,(4):53—57.
[5]王云峰.略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中学语文教学,2012,(4):4—8.
[6]徐金国.为语文课程正名——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11—13.
[7]王荣生.语文课程目标:转化与具体化[J].中小学管理,2012,(4):13—15.
[8]施燕红.加强写字教学 重拾汉字之美——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字教学的解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4):9—11.
[9]江玉安.改过纠偏 求真求实——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涉及的几个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22—25.
[10]荣维东.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定位的新亮点[J].语文学习,2013,(3):4—7.
[11]曹明海.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2,(5):8—11.
[12]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5):23—27.
[13]李欢.非连续性文本之于语文阅读教学:内涵、诉求、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3,(3):37—39.
(一)从阅读教学的性质来看阅读实践的必要性。
《语文新课标》中说:阅读就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过程。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和感受体会,中间经过任何一个环节的转诉,都会带上他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实践。
(二)从阅读思维特点看阅读实践的必要性。
阅读的思维活动是凭借语言文字,凭借读的实践来进行的,即通过映入眼帘的文字由视觉进入知觉,最后在头脑中构成意境,形成一个概念,获得具体的感受。故阅读中的思维活动一点也离不开阅读实践。
(三)从阅读教学的广博来看阅读实践的必要性。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仅是从课堂上,还要在课外阅读书刊、报纸、网络、看广告、看电视影片、看商品说明书等等中去学习,这更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
以上三个方面足以说明阅读实践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然在教学过程如何实现学生的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呢?
二、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阅读实践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这就是把学生的阅读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感受、体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能力。我认为可以由以下几步来充分实现学生的实践。
(一)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实践。
从预习到上课,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边读边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感悟:也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和老师布置的预习题纲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还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与学生讨论感知。古语说得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二)精读课文时的阅读实践。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强化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老师的组织和精心的策划下,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体验,感悟,对文本的重点难点知识给足学生阅读实践、思考的时间,展示出富有个性有创意的阅读体验。
(三)拓展延伸中的阅读实践。
在以上两次阅读实践的基础,已经对文本有了较深的认识,聚集了丰富的阅读感受。这时老师布置一些好的拓展延伸题,让学生把阅读实践中得来的感受学以致用,让阅读能力得到真正实现。
三、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精神和语文素养,单凭课本中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它只是抛砖引玉,是让老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实践后,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技能的。如果只限于此,那真可谓是收获了一滴水而放弃了整个海洋。那这“海洋”便是宽广无限、博大精深、五彩缤纷的课外阅读。然而课外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要求,没有规定的课时,又怎么能让学生真正达到课外阅读实践呢?
(一)教师充当课外阅读实践正确的引导者。
课外阅读内容五花八门、鱼目混杂,学生难以分辨与选择。一旦错选还会适得其反。老师应参照《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新课标》,为学生推荐中外名著的必读书目,提供或订购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报刊、杂志、小说、甚至流行书籍。要有计划、有层次(学生差异)、有目的的推荐。并且按要求规定学生达到不同学段的阅读量,让学生有东西可读,有东西可感,这就为阅读实践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二)多种活动促使阅读实践的真正落实。
课外阅读没有固定的规定与要求常常都会落实。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外阅读实践真正落实呢?(1)可以专门开展阅读课;(2)让学生写读后感,写扎记,写书评……并在一段时间后抽查评比交流;(3)开展名著人物塑像大家猜,名著精彩片段集锦活动;(4)让学生将自己阅读实践后的心得体会写成片段,文章,合作创办属于自己的刊物……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只有这样,课外阅读实践才能真正落实。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心,尤其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从玩耍型的幼儿园学习转为复合型学习,需要一个过渡期,而新课本中,大量抽象的归类汉字,往往表现出与孩子思维方式的对立性,这就容易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问题,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为3500个,1~2年级的识字量是
1600到1800之间。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对各种教学方法灵活掌握,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区分教学,带领学生在浩瀚的汉字世界中找到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一、结合生活实际元素,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传统的语文教学定义,是指运用适合儿童的或者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并将其作为主要材料,充分结合儿童生活体验,注重方法的选择,迎合实际运用,通过多种方式,能直观地、具有创造性地制造教学氛围和学习情境。
从幼稚园的玩乐环境转而向初级的学习环境,周围的环境突然发生了巨大转变,面对新奇的学校、老师、同学,不同的孩子承受能力不一样,进入状态的时间长短不一,好奇心、新鲜感使得他们对新环境适应并进入学校氛围比较困难。而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汉语拼音的学习又是基础,单纯做成人式的讲解,会使得学生很难接受,所以拼音教学中应该渗透汉字,能够提高孩子对拼音运用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二、利用识字卡片,促进汉字的直观形象对学生记忆的刺激
我们见到最多的识字教学是,教师简单地展示各种标
有汉字的卡片,让学生记住,并对字音和形加以纠正,重复抄写。这样的传统式的教学,学生学习起来被动,识记效率很低,效果不理想。能唤起一个人兴趣的教学能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识字卡片的制作过程,动手的同时能够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汉字逐步从一个形象变成生动的复合影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大大地降低了理解生字的时间。当然还可以让家长也融入学习中来,让家长利用家里的废旧用品,
如牙膏盒、香皂盒等,和学生一起制作小工艺品,可以剪汉字,也可以制作卡片,使孩子在家也身处学习环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适当开展竞争性活动,促进汉字学习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儿童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各种比赛,都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识字竞赛,如卡片制作竞赛,还可以分为多个组别,进行比赛、评比。或开展词语接龙、组词比赛,促进新学生字的运用,让学生口头组词或者接龙。但这些比赛的奖项应该尽量多设置,以鼓励大量的学生参与,而不是把不同的学生进行生硬的区分,适应较慢的学生要使他融入组别,得到组员的关心,开始主动学习。
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编顺口溜识字
在汉字的学习中,还可以编出各种顺口溜促进汉字教学,适
当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汉字的了解编顺口溜,如我们可以把“照”字编为“上边日刀口,四点在下头,阳光常照耀。”也可以根据字的意思进行编,如“忍”字“心上一把刀”,“好”字“为什么说女子总是好”等,还可以编区分相近字要诀的顺口溜等。让学生自主创造,更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