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05:32: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能考核方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80-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管理为目标。如何构建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对C程序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关于C程序设计考试改革的设想与思路,制定出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考核方案,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施。
一、考试现状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C程序设计长期以来所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和作业情况;实验成绩占20%,主要根据学生的上机考勤、程序正确率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综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70%,采用闭卷笔试,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阅读程序及编写程序等题型。这种考试方式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考试形式单一
C程序设计期末考试采用的是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易于操作、便于管理,但存在很大的不足。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较多,编程题比较少,难以体现该课程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
(二)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C程序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必须设置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但传统的考试考查的多为记忆性的基本知识。不少学生平时学习松散,考前依赖老师划重点,背诵习题答案。这种考试纯粹靠死记硬背,缺少灵活性,而且容易滋生作弊现象,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考核成绩评定不科学
C程序设计课程考试大多只有期末考试,也有院校在课程中期加一次期中测试。这样的考试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对教师来讲,不能检测出教师的教学情况,无法搞清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不管学生学懂了多少内容,只管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考试中发现的问题,阅卷中发现的不足也无法再弥补了;对学生来说,平时不知道自己的学业情况,只能到期末考试时见分晓。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少,以期末考试一次考核的成绩确定学习效果,致使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才突击复习,考试成绩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考试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考核方案
新的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的建设目标主要是针对现有C 语言考核方法的不足,提出一个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及各种教学资源,实施多层次、多途径的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以保证考核公正、有效、科学性,达到以考促学的效果。
为顺利实施该方案,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开发了“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中有教学资料、课程管理、答疑讨论、在线测评、试题库等模块。新的考核方案着眼于“以考促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在线考核,实现考核的持续性。具体方案如下:
(一)在线作业提交、管理和批改,杜绝抄袭现象
原有的考核方式中,对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上机实验环节,教师会根据学生编写程序的运行情况和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综合评定成绩。对程序运行情况的审查主要靠教师人工审查,即在学生编完程序之后,通过运行、现场提问等方式基本能判断出学生对程序的理解程度,这种方式在学生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就无法实施了,而且也不能杜绝抄袭现象。
“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在线测评模块参考了ACM 在线评测系统,通过该功能模块可在线接受学生作业提交。该模块提供对在线作业的自动批改,能给出成绩等级,并可给出意见反馈。为了方便任课教师掌握作业的具体出错情况,教师也可选择手工批阅,并在线给出反馈评语。对于抄袭现象,通过该系统可进行多份作业的比对,及时发现抄袭情况,并给相关学生发出提示信息。上机实验完成情况可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按一定权重计算具体分值。
(二)重视学习过程,增加阶段性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程序设计不是学会的,而是编会的。必须通过不断上机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的学校通过增设一次期中考试来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但C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紧密,如果仅仅增设一次期中考试,由于考试在最终的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比较大,学生会突击复习,导致影响对新知识的接受,甚至最终影响到整个课程的进度。另外,C程序设计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通过程序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因此为培养学生上机编程的能力和兴趣,应增加简单易行的阶段性考核。“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在线测评模块除了可以辅助平时的实验作业管理外,还可设置在线考试,在限定时间内采用多题选做的方式,进行阶段性考核。机器根据程序的运行结果进行自动评分,这样增加阶段考试也不会给教师带来额外负担,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上机编程的兴趣和动力,注重编程的严谨、准确性。
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了3个阶段的考核,第一阶段为基本编程技能考核,第二阶段为高级编程技能考核,第三阶段为开拓创新技能考核,每个考核阶段的考核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基本编程技能考核。基本编程技能是指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开发环境进行程序的编写、调试及运行。这一阶段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熟练应用C程序语言中的控制结构、各种语句及常见系统函数等,强调的是对基本计算思维和编程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初级应用问题求解的能力。
第二阶段,高级编程技能考核。高级编程技能是指学生能熟练应用数组解决应用问题;能深入理解指针;掌握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并能使用函数实现;能熟练使用文件操作;利用系统所提供的相关函数能实现简单的windows图形界面应用程序。
第三阶段,开拓创新技能考核。开拓创新技能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借助于程序设计来解决实际应用中较大、较复杂的问题。
在“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试题试卷库模块下,设计了基本编程技能题100道,高级编程技能题60道。在相关课程内容讲授完毕后,学生可自行练习这些题。第一、二阶段的考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在线测试”模块对每个不同的学生生成不同的试卷,每份试卷会从题库中抽取5道这一等级的编程题,采用选做3个题的形式,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提交、自动评分,体现了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三阶段的考核如果C程序设计课程配套有课程设计环节,可采用课程设计来考查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可提出对课程设计所采用的技术、需要完成的工作量的要求,然后提供给学生多个设计题目,也允许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最终应提交能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程序。如果没有课程设计环节,这部分的考核也可采用其他方式,比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程序设计竞赛、参加C程序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等。
三次考核穿插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课程设计,可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始终都有一种主动学习的动力,把原本期末考试的压力分散到平时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传统考核方式下平时学习松散、考前突击的不良学习方式,确保课程的每个环节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设计多途径、多层次考核方式
传统的C语言考核方法多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大约占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等组成,这样的平时成绩无论从考核点、考核方式,还是考核层次上,都显得太单调。新的考核方案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多个层次来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考核点包括:
1.利用“试题库”模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练习,打破了传统实验环节的时空限制。任课教师可设定题目的难度系数,系统可根据完成的题量多少和题目的难易程度打分,并根据分数进行排序。这样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多做题,选择做难度系数高的题。到学期末时,最终排行情况可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程序设计竞赛,比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竞赛取得的成绩,可作为第三阶段考核的参考依据。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参加C程序设计课外活动的次数及所取得成果。学校的开放实验室、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的实验室都会提供很多可用C语言来解决的应用问题,学生参加这些C程序设计相关课外活动的次数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种参考依据,而所取得的成果可作为第三阶段考核的参考依据。
(四)注重考核编程实践能力 合理分配成绩比例
在新的考核方案中,整个课程的成绩比例为:期末考试40% ,三次阶段考核30%(每次考核10%),平时成绩30%。其中阶段性考核均为上机考试,直接考核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平时成绩也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所获成果来打分,最后的期末考试中也大约有80%的题目是考查编程能力的。有的学校建议取消最后的期末考试环节,笔者认为,阶段性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保留了期末考试,但缩减了其分值比例,只占了40%,这样学生在最后考试的时候压力不会太大,因为平时成绩和阶段性考核,平时也不能太松散,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持续性。
(五)设置考后交流环节 解决遗留问题
在以往的考试和教学方案中,期末考试是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批改完试卷后通过试卷分析,可知道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如果发现教学中有所不足,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但对于学生来讲,考完试后基本就不再关注这门课程了,没有掌握的那些课程内容也就没有机会再去学习了。新的考核方案中设置了考后交流环节,具体形式为:专门设置两个课时,在教师批改完试卷后,利用此课时根据试卷中的共性问题再给学生进行讲解;共性问题讲完后,再进行个性问题的解答,可采用答疑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这种方式消除了传统考试中存在的考试中发现的问题无法探究,阅卷中发现的不足也无从弥补的弊端。
三、方案实施效果
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线的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已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2级的教学中初步实施,这种考核方案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表1是没有实施新考核方案的信管1101-1106班和实施了新考核方案的信管1201-1206班的情况对照表:
表1 C程序设计考核方案实施前后效果对照
■
根据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统计,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完成的编程练习题平均数超过了80,基本编程技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对比结果显示,实施了新的考核方案后,不但增加了考核点,提高了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C 程序设计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动手编程能力。新的考核方案还实现了考核的持续性,通过减少一次性考核的比重,增加阶段性考核,给了学生平时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再纠缠于语言语法的细枝末节,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唐学忠,费贤举,庄燕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Z1).
当前监狱押犯成分日趋复杂,暴力、涉毒、涉黑罪犯比例日益增加,监狱罪犯打架、脱逃、袭警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监狱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是监狱警察行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素质,对确保监狱安全,维护监狱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司法部、部监狱局及各省监狱局都很重视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训练,20__年出台监狱警察实用技能训练提要;20__年出台了岗位练兵要点;警察使用警械及枪支管理条例、监狱法、警察法中对警察警务技能的要求都有详尽规范。尽管如此,监狱警察的警务技能现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就近几年浙江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训练考核状况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监狱警察警务技能现状
1.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基础较差
(1)警务技能合格率低。监狱系统警察警衔晋升中“凡晋必考”有警务技能训练和考核项目,笔者抽查了从20__年~20__年中九期警衔晋升的警务技能考核情况:
抽查项目体能合格率说明
司升司(三期)78%训练考核时间1天
司升督(三期)75%训练考核时间1天
督升督(三期)50%训练考核时间半天;每期有20名以上干警因病申请免考
监狱每年向社会招考公务员警察,招录公务员“凡进必考”,20__年浙江省监狱系统向社会招录124名监狱警察在上岗资格考试中有37名新警体能不合格,不合格率达30%。另外,监狱总局近年来每年都在浙江举办全国狱内侦查培训班,其中有射击科目的训练和考核,时间一天,在15米靶5发精度射击科目考核中,25环以上合格率不足25%,40环以上的优良率不足7%,有部分学员从来没摸过枪。因为技能熟练程度不够,训练时间短,考虑安全性因素,从20__年开始就取消了该项训练和考核。20__年乔司监狱防暴队在我院进行射击科目训练与考核,时间1天,实弹1600发,人员40人,64式手枪15米精射合格率50%;40环以上5人,优良率12.5%。
(2)投入不足。场地、器材投入不足,监狱缺少警务技能的练习场所和设备,如擒拿技能练习需场所和安全保护垫子,岗位练兵警务技能训练科目中有枪支和警械具考核要求,但目前很多监狱都是刀枪入库,有些监狱因枪支弹药长久不用损坏严重,锈迹斑斑。射击科目由于场地缺少,安全性要求高很难开展训练。制度建设不足,警务技能训练方案和制度缺乏完整性和延续性,具体涉及到人、材、物,如教官产生机制、民警体能和技能训练时间保证、教材选用机制、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另外,训练的目标、考核方案、效果评价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3)缺少专职人员。监狱系统警务技能训练和岗位练兵是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职能部门是政治处,但目前职能部门并没有因为职能的增加而增加相应的专门人员和机构,很多情况是临时组建练兵办公室,缺少专人管理和训练,缺乏长效机制。
2.监狱警察警务技能针对性不强
当前监狱警察警务技能的训练和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大练兵形式,以年龄段分类考核相关科目;另一类是以警衔培训为主,分为升司、司升司、司升督、督升督、督升监培训,在此基础上再以年龄段分类,进行同一科目的考核,没有考虑监狱警察的岗位、职业的要素,根据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类型的警务技能训练和考核方案,如监狱领导岗位、基层干警、监狱防暴队、狱侦警察等在工作中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暴力突发事件的危险程度不一样,采取措施也不同。
3.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实用性欠缺
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训练内容目前主要以队列、体能、擒敌拳、警械具使用为主,基层监狱警察普遍反应警务技能很重要,但不实用,如擒敌拳套路在实战中不能运用,射击次数少且只练精度射击。监狱有处置突发性事件的预案,但演练时间少,很多预案作为上级交待的任务锁在办公桌里。监狱警察的战斗力明显不高,暴力突发事件中监狱警察受伤、牺牲现象严重。如浙江第五监狱罪犯徐光伍袭警案件,湖南郴州监狱罪犯邓勇凶杀案,福建闽西监狱罪犯李炳杀警劫车脱逃案等。
二、监狱警察警务技能要素分析
分析和了解警务技能的执法要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警务技能对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1.强制性要素
警务技能强制性要素主要表现在当罪犯使用暴力行为,严重破坏监规监纪,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警察采用强有力措施控制罪犯,阻止罪犯继续实施犯罪,具有暴力性。警察使用强制性手段是国家强制力的表现,是警察的职务行为,受法律保护。警察运用强制力手段须具备良好的体能和精湛的技战术。
2.安全性要素
监狱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使用警务技能要考虑安全要素,要考虑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如使用电警棍要考虑电击部位,是否会被抢夺和对罪犯造成生命危险;找罪犯个别谈话考虑对方是否袭警及应对措施,是否能安全有效控制罪犯劳动现场的突况,进监、出监是否进行安全检查,追抓逃犯的技、战术处置等。
3.合法性要素
监狱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使用警务技能受到国家法律保护,要熟悉人民警察法、监狱法、警察使用警械和枪支管理条理中关于警务技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执法过程中防止执法过当,如使用警绳捆绑罪犯强度过大和长时间捆绑造成肌肉组织坏死;禁闭时间过长;没有把握射击条件就开枪射击;也要防止执法不为,如罪犯暴力袭警时,不能采用合理的防卫手段;罪犯打架斗殴没及时制止;罪犯进出劳动现场没有按规定搜身等。
4.程序性要素
警务技能在处置暴力性的突发事件中应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如处突事件中收集和分析情报——方案制定——行动实施——反馈信息——调整计划——调整行动,指挥员及时掌握情况,正确、有效的指挥,战斗员训练有素的现场处置,能及时控制事件的发展,降低损失程度。程序性要素要求警察有熟练的技战术技能,严明的组织纪律,系统的全局观念,同时,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有勇敢、顽强、机敏的战斗作风和互助、协调的配合能力。
三、监狱警察警务技能发展对策
对监狱警务技能执法要素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监管安全工作需要有高素质警务技能人才。针对目前监狱民警警务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实用性不强,训练水平不高,场地器材不足等情况,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警务技能基础建设
(1)制度建设。监狱民警的警务技能素质
是监狱警察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监狱警察战斗力的重要表现。监狱应建立警察作训部门,从制度着手规划警务技能训练内容和考核大纲,把警务技能考核纳入干警年度工作考核,作为民警职务晋升的一个指标。
(2)基地建设。监狱应增加经费投入,建设警察作训基地,配备管理人员,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建立民警体能和技能状况的档案资料。
(3)师资教材建设。监狱应根据监所具体情况挑选实践经验丰富且有一定阅历的民警作小教员,经过培训,增加其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能不断归纳总结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找出其规律,编写切合监狱实际情况的案例教材作培训内容。
2.制定警务技能考评指标体系
评价监狱干警警务技能掌握情况,须有一套指标考评体系;警务技能的考核必须从实战出发,从岗位出发,分等级、分项目实施,从初任警员到警司、警督、警监都应有不同培训内容。对体能和技能应量化考核指标,对突发事件处置应有明确的处置程序,有评判的标准,有清淅的责任界限。下面列出的是基层单位监狱警察(每天都面对罪犯)在晋职培训过程中的体能、技能和战术的训练内容和指标。
内容项目
等级训练内容
与训练种类对应体能技能战术
一级晋升训练
(督升监)各监狱领导及同层次民警选用选用大型公共事件的组织指挥与处置、暴狱事件的组织指挥与处置
二级晋升训练
(司升督)各监区领导及同层次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车辆驾驶、各种警械具使用、各类警用枪支使用、泅渡救生小型监狱平暴事件处置、监狱抓追逃犯事件处置、搜监处置
三级晋升训练
(员升司)各分监区领导及同层次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防卫技术(高级)、射击(应用射击,高级)、攀登、手语联络、现场急救(高级)罪犯打架事件处置、罪犯群殴事件处置、罪犯哄闹监区事件处置、罪犯行凶事件处置
四级初任训练
(首次授衔)基层民警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根据年龄段对应)队列指挥、防卫技术、射击(应用射击初击)、械具使用、通信联络、现场急救(初级)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罪犯自残自伤事件、罪犯自杀事件、罪犯公开对抗事件、罪犯袭警事件、罪犯劫持人质事件注:1.训练内容中,技能项目可以根据监狱实际情况和培训时间选择。
2.监狱文职人员(基本与罪犯不接触)可以降低标准。
3.监狱防暴队员训练应追加技能训练项目。
3.警务技能训练的持续发展机制
(1)警务技能训练经常化
提高警务技能素质不仅是监狱民警工作的需要,更是监管安全保障的需要;警务技能训练要有完整的训练体系,更需充裕的时间来保证,把警务技能训练纳入工作范畴,使警务技能训练经常化,必将提高监狱民警的战斗力,对保证监狱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2)警务技能训练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0-02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对近几年实行的“以赛促教、全面培优”的赛前培优班的学生表示高度的认可。因此,在结合我校其他项目培优班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的各项考核指标,结合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成果,探索提出“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培优班的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及领导机构
一个赛项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规范化的制定方案和落实具体实施工作。我校在组织上首先确定指导思想,具体领导机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领导培优班全面开展工作,土木科科长作为副组长负责培优班、集训队各项工作安排与协调,抽调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技能培训指导,启用心理教师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负责学生的体能训练工作,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训学生成为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培训方案
1.资格审核。动员在校建筑相关专业学生报名参加培训班。结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择优选择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谦虚、谨慎、细心、活泼,严于律己、善于观察、服从指挥的学生。
2.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及绘图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图的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再对建筑给排水和控制电气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进行培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四周。(1)给排水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给排水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的识图与绘制,建筑水电材料工程量表和材料清单编制基础。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给排水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2)电气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电气平面图、原理图的识图与绘制。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电气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电气施工图。(3)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前四周所学知识点,重点测试学生给水排水、建筑电气识图能力,遴选出10~20人进入下一阶段培训。考试要求:试卷答题,独立完成图纸绘制。
3.第二阶段水电基本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进行“管工”实操训练,再对学生进行“电工”基本操作训练,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五周。(1)各种管材的加工与连接训练。培训内容:不锈钢复合管、镀锌钢管、PPR管、UPVC管下料、切割和连接。管材的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沟槽连接、卡压连接、热熔连接、粘结。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管道的下料、切割和连接。(2)管道配件、附件的安装以及施工验收训练。培训内容:水泵、压力变送器、水表、信号蝶阀、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末端试水装置、水龙头、淋浴器、洗脸盆等水暖器材。管道水压试验、水冲洗、排水管道的通水试验、通球试验。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器件的安装和连接,管道试验。(3)电气安装与接线训练。培训内容:信号蝶阀、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压力变送器、水表、液位传感器到控制箱端子排之间的连接;水泵到控制箱端子排的连接。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喷淋系统安装和连接。(4)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前五周所学知识点,以手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喷淋系统为重点。考核完毕后,结合心理测试、体能测试、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培优小组老师指定学生两两组合,力求达到一名水工和一名电工相配对。
4.第三阶段自动化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自动化仪器设置、调试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对学生进行PLC、变频器和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二周。(1)系统控制与调试训练。培训内容:电气控制柜PLC、变频器、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变频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抄表计费程序设计与调试,喷淋灭火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给排水监控程序设计与调试,组态监控系统设计与调试。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化控制程序设计以及组态设计。(2)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手动仪器控制和自动化设计、调试技能,以PLC自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重点。
5.培优强化集训阶段。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要求对前述考核过关学生两两配对进行综合集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一个月。阶段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验,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配对。重点考核绘图准确性,材料表编制,水电系统安装快速,手动启动顺利,自动化程序编写快速,纠错查错准确,文明施工程序,队员配合默契程度,以及体能和心理素质。
6.体能训练及文明施工要求。以上训练计划需适当安排体能训练,如长跑训练体能,铃训练上肢力量,由专业体育老师具体制定体能计划。培训全过程贯穿安全文明施工重要性,训练过程做到佩戴安全帽、手套,材料、工具摆放,工作区卫生清洁,废料处理得当。
三、所需要设备设施条件
第一阶段需要40~60人多媒体教室一间,第二、三阶段需要10~20人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需要THPWSD-1型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4套、PC电脑4台、配套管材、线材、电气元器件一批。
四、总结
全国技能大赛培优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教学任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赛呈现越来越强的竞争态势。上述是我校在交流总结各省队指导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以此保证培训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同时,指导老师亦应结合学生技能水平、态度、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加强培优班学员的心理辅导,增强选手的抗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G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1(c)-0023-02
2015年,是学院开启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和二次创业的重要开端,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在学院最新颁布的《关于制订2015级(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中,使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导向,适应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育人机制,创新和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教学标准体系,培养具有“崇德笃行”道德精神和“精技创新”专业品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东莞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内涵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设置公共基础和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1]。以上六条基本要求,为教师深入进行教学教改指引了方向。形体训练是酒店管理专业针对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总结出的对学生成长成才有针对性帮助的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形体训练课程开发研究,将对岗位群所涉及的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以及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有一个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和规划。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形体训练、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工作过程导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书籍。1.2.2逻辑分析法通过参加学院教务处开展的关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工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及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班》以及《关于制定2015级(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的学习,启发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方法,将从新的视角对酒店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进行开发。
2酒店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开发
2.1《形体训练》课程的职业能力定位
《形体训练》课程的职业能力定位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该专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分析而来。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基础就业岗位为前厅服务岗、餐厅服务岗、客房服务岗,基于对这些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形体训练》这一学习领域(即“课程”),重新对《形体训练》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能力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该课程相对以往将更注重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决定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发展。
2.2《形体训练》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的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学习情境载体的选取、系统化的设计以及如何实施等方面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要求,将形体训练学习情境以学习项目内容为载体,通过解构与重构,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重新拟定划分为了体能训练、芭蕾形体训练、舞蹈训练、形体礼仪训练这四个模块,进而根据每个模块项目自身的特点,又细分成了不同的子情境(如表2所示)。以上学习情境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的酒店管理人员,使其能正确认识和评估自身体能状态水平,能掌握形体训练的实用方法,能熟知并履行形体礼仪基本规范,使其具有良好的体能以及强烈的形体美的意识、团队沟通与合作意识、实践与创新意识、自我心理调整意识等。
2.3《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方法法与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程教学方法选用方面,整体上以“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线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辅助以分组合作与工作过程六步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法、视频拍摄与镜头捕捉法等。教学方法的选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之间,具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项目教学法”的采用,源于学习情境项目的划分,在教学过程中以每个具体项目的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生学习及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主要采用“大班授课、小组教学和一对一辅导”的形式,大班授课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了形体练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了职业形象意识;小组教学形式是创设职场情境,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提供素材,通过学生的体验、讨论、练习、实验等来达到掌握形体礼仪技能的目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客观全面的分析并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做到使每一个学生达到最优发展。同时,还融入课内练习与课外实践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体验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形体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2]。
2.4《形体训练》课程考核
对课程的考核就是对职业能力目标的考核,除了专业能力的考核,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考核也是该次教改研究需要着重注意的一个方面,即思考如何在考核中体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两个内容。形体训练课程考核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如表4所示),不同的考核内容分别分别有其侧重点,并对应有不同的考核形式,成绩比例如下,以体现过程考核与终归考核同等重要的位置。考核部分都是基于身体动作展示而展开的,并且有其不同的考核侧重点。过程考核的具体内容为2~3分钟的个人动作或动作组合。终结考核的具体内容为分组合作进行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展示,将所学的形体、舞蹈、形体礼仪等内容融入在小组作品中。
3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是针对酒店管理行业的前厅、餐饮、客房服务岗所从事的前台接待、餐厅摆台、对客服务、席间服务、客房清理、送餐服务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其所需求的形体方面关于体能的自我评估与训练、形体的美的意识培养与表达、形体礼仪规范的表达与运用、职业形象塑造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而设置的学习领域。对酒店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开发,该文围绕4项展开:(1)课程的职业能力定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2)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体能训练、芭蕾形体训练、舞蹈训练、形体礼仪训练);(3)课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与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与工作过程六步法、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法、视频拍摄与镜头捕捉法)与课堂组织形式(大班授课、小组教学、一对一辅导);(4)课程考核(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该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尚有诸多不足之处,有些地方描述地相对比较抽象(例如课程子情境及相应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实际演练、课程考核点的具体评价标准等方面),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修正和完善,同时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订2015级(三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Z].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5.
[2]樊翠红,王秦英.基于职业形象塑造的形体训练课程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5,12(7):82-84.
考务安排
注:2014届初三学生已在初二年级参加的生物、地理考试分数仍按原方案计入中考总分;体育考试满分40分,安排在2014年4月进行。
记者从南京中考改革2014年过渡方案中发现几个明显变化:
一、“赛程缩短”,笔试从原先的3天半缩短为2天;“场次项目缩减”,笔试场次从原来的7场减少为6场,2015届初三学生的生物和地理取消了;
二、“方式灵活”,中考生物、地理将采用在线网络考试方式进行,而体育考试将引入智能测试器材。
“过渡方案变化可以用笔试天数缩短、笔试场次科目减少、考试方式改变来概括。”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
一位资深教育专家分析,此方案适用于2014年初三年级学生参加的中考和2014年初二年级学生参加的生物、地理考试(俗称“小中考”),称为“过渡方案”有三个原因:首先,要延续原中考方案中生物、地理“小中考”的前置规则设定,即考试结果计入中考总分,并且两门学科的分值在总分中的权重不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中考的总分不宜改变;其次,此时初三上学期学习已过半,简单删减考试科目会影响学校已经安排好的正常教育教学组织工作,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稳定;第三,教育部和省高考改革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在高考方案没有定论的前提下,明确改革方案的“过渡性”是一种务实的且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实施纲要》(一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由此,我们根据学生所学不同专业进行了体育教学改革,其方案符合教育部文件中“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的精神。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把体育课程分成3种不同类型的教学形式,即伏案型专业类、力量型专业类,久站型专业类。伏案型专业类课程以从事办公文员、客服、计算机、会计等专业为主,力量型专业类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类、烹饪专业、机械制造专业、汽车运维修等专业为主。久站型专业类主要指所从事的专业工作过程中,人体的基本姿态是以站立为主。例如:迎宾、空姐、柜台服务、商场收银、工厂机电操作、烹饪操作等。主要包括静态站立(如迎宾)和部分姿体动态站立(如烹饪)。
把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体育锻炼有针对性地结合在一起针对伏案型专业类,以头颈部、肩胸部、腰腹部的关节和肌肉适应能力为主,针对力量型专业类以上肢肌肉群、腰部、腿部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针对久站型专业类主要针对腿部、腰部、肩胫部肌肉群和关节力量和体能训练。这一方案打破了中职体育教学一锅端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调查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选择体育锻炼内容,体育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锻炼习惯都不相同,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按一种模式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用一种教学方法,一种考核要求来进行体育教育的话,势必大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新方案的实施,就是要锁定对象――职业中学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通过构建自主、探究和合作等新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促进学生主动锻炼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其次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体现与时俱进,面向广大学生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具备适应本专业的良好的体能和技能,培养适应本专业的心理品质,顺利实现中职教育与步入社会择业的良好接轨。
一、伏案型专业类:
1、伏案型专业类特点及涉及肌肉群:
特点:
(1)身体姿态保持时间长。如办公室职员长时间坐着保持一种姿态达两、三个小时以上。
(2)注意力、工作责任心要求高,工作环节要求细致严密。
(3)从业人员必须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排除干扰、抗疲劳能力等。
涉及肌肉群:“伏案型”工作主要涉及到头颈部、肩胸部、腰腹部的关节和肌肉。
2、伏案型专业类易产生的疾病
伏案型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坐着,有的工作还需要长时间操作电脑,容易引起眼睛疲劳眼视力下降,还容易引起肩周炎、颈椎病、驼背、慢性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慢性疾病。长时间伏案工作,颈椎静止于不正常位时的压力较大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容易引发颈椎疾病。固定于一种姿势工作的人,也易出现颈椎损伤,长时间颈部处于相对固定的僵直状态,会使颈部某些肌肉发生痉挛,也会加重颈椎损害。
伏案型专业类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头颈部、肩胸部、腰腹部的关节和肌肉适应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心理学知识,运动生理知识,体育与人际交往等方法等内容为辅。与以往的体育课相比加入理论课的学习,其理论课的教学应传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体育常用知识,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与方法,以及针对职业病防治和治疗的方法等内容为主。实践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和教会学生采用符合专业特点的体育运动或体育游戏进行体育锻炼,如:头手倒立、前滚翻、哑铃肩上推举、哑铃颈后推举、哑铃仰卧推举、仰卧起坐等运动。并且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
3、伏案型专业类教学内容与时数
二、力量型专业类
1、力量型专业类特点和涉及肌肉群
特点: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建筑活动越来越多,建筑材料的运送主要依靠人力;烹饪专业掌锅掌勺,并且在有一定容量的情况下靠着下肢的支撑、腰部的承接不断的作上肢运动;机械制造专业、汽车运用于维修专业对大小不等器械的移动、安装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了对力量的强烈需求。我们在从事建筑、烹饪、机械制造、汽车运用于维修等专业的工作中。
涉及肌肉群:主要涉及我们的上肢肌肉群、其次是腰部、腿部肌肉群的配合。
2、力量型专业类易患的疾病:
力量型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大体力的劳动,对用力超负荷的各部位肌肉和关节容易造成伤害,如:烹饪专业长期掌勺,上肢容易酸痛,腕关节容易患腱鞘囊肿。建筑专业、修理专业长期超负荷运动,对腰椎、上肢、下肢都容易造成慢性损伤。
3、力量型专业类教学内容与方法
力量型专业类以上肢肌肉群、腰部、腿部肌肉群的力量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心理学知识,运动生理知识,体育与人际交往等方法等内容为辅。其理论课的教学应传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体育常用知识,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与方法,以及针对职业病防治和治疗的方法等内容为主。实践课内容为基础跑、跳、哑铃练习、俯卧撑练习、以及利用烹饪专业的专业工具(如:锅、菜板等)进行练习、及耐力训练,还有《大纲》项目练习,如:野外活动能力训练,登山,攀爬,野外生存训练以及游泳等项目。其考核内容《大纲》项目和理论知识外,应以考核学生的越野跑能力,攀爬能力为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加强竞争意识的培养,着重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能训练方面的实践。
三、久站型专业类
1、“站立型”工作特点:
特点:(1)单一身体姿态保持时间长。如迎宾,一般都要求站立两三个小时以上。
(2)姿态要求较高。各种工作都有不同的基本姿态要求。如柜台服务,要求身体正直、面带微笑进行服务;机电操作都要求在基本站立姿态下进行操作等。
(3)注重细节。如迎宾,每一个迎宾小姐或迎宾先生都代表了一个公司的形象,所以对他们的每一个工作细节、姿态都有严格的要求。
2、“站立型”工作涉及到的关节部位和肌肉群
“站立型”工作主要涉及人体的腿部、腰部、肩胫部肌肉群和关节。
我们许多人都有体会,长时间站立会感到腰酸、腿痛、肩胫疆硬。这是因为在站的过程中,这些部位的肌肉和关节付出的“劳动”最多的原故。要搞好站的工作,抓好站的专业训练,主要就应从这些关节部位入手。
3、久站型型专业类教学内容与方法
久站型专业类以腿部、腰部、肩胫部肌肉群和关节的力量训练和体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心理学知识,运动生理知识,体育与人际交往等方法等内容为辅。其理论课的教学应传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形体礼仪,以及针对职业病防治和治疗的方法等内容为主。实践课内容为腿部力量耐力训练和姿态训练、腰部肌肉的训练、及耐力训练,还有《大纲》项目练习,如:有氧操、健美操、武术及游泳等项目。考核时除理论知识外,应以考核学生的形体礼仪,下肢和腰腹力量。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小结:
实施这种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求知、自觉锻炼,健康第一,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体育技能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所学不同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重集娱乐、健身与培养专业技能为一体,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教育,不断充实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加强横向知识的学习。促使教师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作者单位:大理州财贸学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实施纲要,2002
中国自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先后参加了第41届、42届、43届三次世界技能大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尤其在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5金,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江苏省盐城技师院有幸成为这三届赛事中第41届数控车、数控铣两个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第42届、43届电气装置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培养的选手有3人获优胜奖,1人获银牌。实践证明,要想在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取得优异成绩,必须规范建设训练基地,认真研究竞赛规则和技术文件,规范研制竞赛设备和工具工装,合理制定训练方案,科学实施训练过程。
一、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现状
1.近三届世赛基地设置与分布情况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顶级赛事,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我国2011年首次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参加了数控车、数控铣床等6个项目的比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设立的6个国家集训基地主要分布在职业院校,基地没有专家产生。2013年6月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德国莱比锡举行,中国参加了22个项目的角逐,该次比赛设立的22个集训基地中,国家大企业5个,一般企业2个,职业院校13个,高校和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各一个。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于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举办,中国共参加29个项目的比赛,全国设立了29个国家集训基地。5个设在中央企业,1个设在国家大师工作室,23个设在职业院校,职业院校设立集训基地比例最高。
2.近三届世赛基地建设与运行状况
(1)基地场地建设情况。截至第43届,各基地均具有专用训练场所,根据世赛技术文件,添置满足训练要求的专用设备比例不断增加。但由于新添项目增加,技术文件变动,举办国变动,有近25%的设备材料无法国内采购,有些项目用国产设备和材料代替,影响了训练效果。
(2)基地制度建设、运行管理情况。第41届6个基地中,绝大多数未建立管理制度,运行管理较混乱;第42届有少数基地初步建立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基本到位,基地所在地政府重视度提高,保证了基地正常运行;第43届集训基地基本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基地运行机制逐步理顺,国家组织专家到各基地检查考核,各级选拔考试趋于正规。然而,由于选拔考核在各基地举办,仍存在主场优势,有些项目还存在选手投诉现象。
(3)技术文件收集、翻译情况。第41届、42届各类技术文件基本由翻译,技术文件的准确性、完整性不高。第43届世赛中国组委会组织专家翻译了通用技术文件,主要包括大赛章程、议事规则、竞赛规则、健康与卫生、参赛项目技术说明等。各项目基地需要翻译的主要有竞赛设备、元器件、材料使用手册,竞赛设备材料清单等。
(4)心理辅导和体能训练情况。调查发现,各基地均不同程度开展体能训练和心理辅导,但总体缺少完整的计划和方案,体能训练缺少针对性,心理辅导缺乏科学性。
二、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集训基地建设运行实践
电气装置是电气设备的一种,是世界技能大赛50个竞赛项目之一,是运用传统和新兴技术,对特定设计的商业或家用电器装置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竞赛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别于2012年10月、2014年2月批准笔者学院为第42届和43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1.建立基地管理制度
笔者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管理的具体实际,制定了《世赛电气装置项目集训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世赛电气装置项目集训基地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世赛电气装置项目选手日常训练考核制度》等基地管理制度,编制了《教练工作日志》和《选手工作日志》,制度建设为基地健康运行提供保证。
2.制订集训计划
学院召开院长办公会,明确了基地建设总体要求,提出了奋斗目标。教练组根据基地建设总要求制订各阶段训练计划。第一阶段为8进4阶段训练计划,实施单元训练,重点强化选手的基本功,培养选手职业素质。第二阶段为4进2阶段训练计划,开展模块训练,重点加强核心技能训练,让选手掌握世赛必需的关键技术。2进1阶段训练,用世赛规定的设备、采用世赛指定的材料开展训练,重点解决选手速度和作品的质量。冲刺阶段训练,开展模拟综合考核,实施倒时差训练,提高选手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增强选手赛场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出国比赛做好准备。
每个阶段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每天有检查、周周有考核。
3.研制集训装置
根据世赛电气装置项目技术文件,结合观赛参赛经验,通过反复研究,多次改进,研制出满足集训要求的安装装置和排故装置。该装置满足竞赛中模块一和模块二的训练要求,在中国职协2014年度产教研项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填补了设备研发的空白。
此外,基地还研发了“多功能弯管器”“定位尺”“多功能弯曲模具”“多功能画图板”“电路板安装支架”等专用设备和工装,改进了线槽切割锯、斜口钳、电热烘枪等一批专用工具,提高了安装速度和质量。该项目技术副首席专家路克先生参观后给予高度评价。
4.编制体能方案和心理训练教材
在世赛中国技术研究中心的指导下,编制了完整的体能训练方案,一周一个周期,各阶段有所侧重。重点训练选手的耐力、腿部力量、臂部力量和手部握力,训练选手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防止天气变化,教练组还制定了室内备用方案。
基地还结合选手实际情况,编写了心理训练教程,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辅导。
5.编写技能训练教程
为科学训练,在基本功训练阶段编写了基本功训练教程。教程中对每一项安装工艺都进行分解,提出安装要求,确定操作步骤,指出关键技术,给出检测标准,并配以图示和照片,让选手看得明白,做得到位,也为今后的训练积累了经验。
6.实施异地训练和国际交流
开展了异地训练工作,先后到广州、宁波、无锡、石家庄、聊城、盐城等六地开展异地训练,锻炼了选手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邀请韩国、澳门、新西兰等地专家教授来校指导,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技能差距。参加新西兰等地举办技能挑战赛,积累了选手参赛经验。
7.培养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中国集训基地培养的选手董武连、惠希奇同学分别在第42届、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电气装置项目优胜奖和银牌,是江苏省唯一一个获奖选手集训基地。
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电气装置项目共有41个国家或地区的选手参加,是参赛选手最多的比赛项目。该项目设有电气安装、设备排故和程序编制三个模块,全部比赛需要20.5小时,分4天完成。为保证比赛的时序进度,教练组制定完善的比赛方案,将整个比赛分解为37个流程,明确每个流程的操作要领和技术要求。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严格按比赛方案操作,发挥稳定,高质量完成比赛作品,最终以550分获得第二名,比东道主巴西仅差1.5分。虽然该项目只拿到银牌,但550分是中国代表团29个参赛项目的最高得分。
三、对世赛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建议
职业技能竞赛是技能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世界技能大赛在众多职业技能竞赛中扮演着领导地位,代表着世界一流的技能水平。我国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至今,才参加了三届比赛,虽然选手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对世赛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研讨基地建设经验,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基地管理制度。针对各项目的特点和所在地域的不同,科学建立运行机制。
第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手选拔机制,选手的选拔工作应参照国外集中组织竞赛,专家由各参赛省选派,提前公布技术文件,参照世赛形式组织命题和评判,将最优秀的选手选。
第三,专家、教练团队人数不宜过多,要将全国各领域最优秀的专家和技术骨干选入技术团队。教练组长应在基地产生,使其与选手交流指导更有保证,便于把握训练情况。专家、教练要经常交流,组委会要与非基地的专家教练所在单位联系,保证非基地专家教练的指导时间。
第四,组委会应举全国之力,收集、翻译技术文件,开展专家、教练、翻译专项培训,提高技术团队整体水平,向世界技能组织选派专家、技术主管,提高中国参赛项目的话语权。
第五,各基地应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汇编各届的技术文件、竞赛试题,制定模块操作技术要领,编写各工艺步骤操作技术规范,汇编各模块训练图册,不断积累训练经验。
第六,在世赛中国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制定出各参赛项目的体能训练和心理辅导方案,各基地应根据选手的实际制订出实施性训练计划,并在实际训练中不断完善。
第七,世赛中国组委会应对基地实现动态管理,加强对各基地的检查监督。对基地管理不到位、专家教练训练不科学、财力物力不充足、竞赛成绩不理想的基地要及时调整,优胜劣汰,形成基地间相互竞争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八,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和技术比武活动,提高技能大赛的开放度和参与度,增强技能大赛的趣味性和观赏性。鼓励青年学生参观参与,欢迎社会各界欣赏指导,鼓励企业和技术组织赞助和参与。同时加大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让技能型人才有更多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体能
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身体的文明和使人体得到全面协同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McConachie-Smith,1992;Pica,1997)。在我国,高校体育牢牢把握住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脉动,紧跟时代教育改革的步伐,阳光体育、人文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应运而生,然而在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没有显著改观,值得每一位体育工作者深思。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自1994年转警以来,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与警察的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结合警察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摸索出了适合警察院校的体育课程和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在校学生自觉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传统和氛围及校园体育文化。2005年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7年又获得了江苏省体育先进学校。专家如是说:“你们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有很多创意是自己的思考,有创意,有特点,有清晰的办学思路,建议学校把全国领先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成果。”为此,笔者通过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体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努力探索其成功经验,以期对高校的体育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南京森林警察学院2008级10个班356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均参加了2007年、2008年春季全校体能会考,年龄在19-21岁之间,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和参阅了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体育教学有关文件和相关规定及国内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质、体能等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2.数理统计法:对2008级10班356名学生两年来的体能测试所得数据运用SPSS1010进行统计分析。
3.类比法:对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学生的体能情况与全国大学生个别项目的平均水平及公安民警体育达标标准进行类比,探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体育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职业性
在影响体育教学质量诸多因素中,课程作为学校体育的灵魂,其质量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2]。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是一所职业的警察院校,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只有与警察的职业相结合才更具有生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预备警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学校选择了将学校体育全面融入到警察的职业教育中,体育课程设置突显公安院校的特色。2000―2008年主要课程有基础体能课(32学时)、警务搏击(80学时)、枪械使用(32学时)、查缉战术(32学时)和游泳课(16学时),4个学期共192学时,占学生总课程的11.43%。中央7号文件下发以后,学校体育在预备警察培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警体必修课程为240学时,占学生总课程的14.28%,主要课程有:警务搏击(160学时)、枪械使用(32学时)、查缉战术(32学时)、攀登与越障(16学时)。除此之外,还有现场急救、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体育舞蹈、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拓展训练、羽毛球、健美(力量训练)、运动康复与按摩、轮滑等项目的选修课。从课程设置来看,学校体育完全融入了公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
(二)体能考核项目针对性
体能是警察安全执法能力的根本保证,体能考核内容与标准及组织实施是非常重要环节和步骤,具有导向作用。学校从我国警察体能状况普遍较差的实际出发,按照公安部的“缺什么,练什么”要求,突出“练为战”的指导思想,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制定了全校学生体能项目及考核标准,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体能教学训练考核体系。考核项目共6项,分别是100m跑、单杠引体向上(女生为屈臂悬垂)、双杠双臂屈伸(女生为俯卧撑)、三级级蛙跳、仰卧起坐、1500米(女生为800米)。从体能考核结构与功能来看,既有发展快速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的100米,主要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和快速出击的作战能力,又有发展上肢力量提高其警察执法时控制能力的引体向上(女生为屈臂悬垂)和臂屈伸(女生为俯卧撑),也有发展心肺能力,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的1500米(女生为800米),提高其追捕逃犯能力,还有提高爆发力的三级蛙跳和发展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项目。从考核项目来看,考核项目与警察的职业特点和警察的体能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具有全面性与针对性,又考虑到了考核项目的实用性和实战性及可操作性,同时还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考核标准和教考分离的体能会考制度,为充分发展学生体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体能发展的优先性
对于警察来说体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学好警务搏击、枪械使用、查缉战术的基础,也是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警察执法能否良好运用战术与技能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抓捕与犯罪嫌疑人搏斗中,警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快速反应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学生体能优先发展,学校制定了确保学生体能优先的具体措施。(1)六项体能成绩占《基础体能》、《警务搏击》两门课程总成绩的60%(没有体能会考的学期,由任课教师进行体能考核)。同时还规定,学生在体能考核中,六个项目任何一个项目不能为0分,否则这门课程就不予及格,这项措施保证了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2)为保证体能考核的公正性与一致性,采用全校学生体能大会考的考核方式,在每年春季举行。学校手册规定凡体能达不到良好成绩的学生,不参加奖学金评定。(3)教学计划规定,在《基础体能》、《警务搏击》两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除技术练习外,每节课的体能练习时间不得低于30分钟。
(四)体育锻炼的日常化和长期化
近年来,公安部开展全国民警大练兵,强调在业务技能上、体能上进行训练,切实提高民警的执法战斗能力。强化体能、苦练技能是学校基础体能课和警务技能课的宗旨。多年来,学校始终将体能考核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提高体质健康水平。(1)学生手册规定,学生每天早晨进行30分钟早操训练,每周三的整个下午进行队列训练及不定期的会操评比和10 里拉练。(2)学生会体育部及各系的分部和校团委的8个协会经常举行各种体育活动。(3)一年三次的大型警体赛事,从不同侧面调动学生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春季的全校学生六项体能大会考、秋季的全校学生每年一度的技能节和一年一度全校田径运动会)。(4)不同专业、不同分会学生课余活动,由学生处、团委和各总支领导组织进行,警体教师要负责裁判的培训和场地保障及全面的指导工作,体现了学校体育活动全员性和体育活动参与的多元性。
(五)学生体能成绩的优异性
课程设置、测试项目、保证措施和长期有效的锻炼是学生的体能成绩长期保持在优秀的状态的保证,历年来学校99%的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及格要求,80%以上学生达到优良水平。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体能成绩优异,测试标准比公安部入警体能测试及大学生健康标准相比都要高出许多,尤其是及格标准比较高且成绩相对集中。由于其职业特点及形成的良好体育教学传统,学生在学校期间能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能对其职业的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下锻炼的主动性都非常高。
三、讨论与分析
(一)体育教育与警察的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将学校体育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在构成警察执法的法律法规、警务实战技能和智力三要素中,警察最缺乏就是体能、技能。建国以来警察因公伤亡149404人、1981-2000年因公伤亡87786人、2001-2004年因公伤亡27771人的事实告诉我们加强公安民警的执法战斗能力训练刻不容缓。公安民警“打不过、跑不过、说不过”正是目前警察体能、技能不过硬的生动反映。警察执法具有对抗性、复杂性和危险性等职业特点,没有良好体能、技能基础就没有生命保证,学校提出警察体能问题从培养警察的摇篮――公安院校抓起,培养具有过硬体能和技能及优良纪律作风的警务人才是学校的人才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具备充分的体能和警务技能。而全面的超强体能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整个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得到强化,并贯穿到每学期的每一节课的训练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总结,摸索出了适合公安教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即以发展学生体能为中心,以《警务搏击》和《警察战术》、《枪械使用》为支撑,以警务管理为保证的综合教学训练模式。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工作必须围绕发展学生体能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警务搏击》是在充分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 “远踢、近打、贴身摔接控制”的徒手搏击技能,而《警察战术》与《枪械使用》使学生具备警察执法时的战术技能,警务化管理使学生的体育锻炼进入到日常管理,使学生五个学期(三年制)都有警体课程,常规训练天天有,实现了体育教育与警察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执行力是保证这一教学模式得以实现重要基础
只有充分发挥体能考核的杠杆调控作用,把保证体能训练质量放在中心位置,才能集中学生精力,调动训练热情,大力提高体能训练质量效益。学校的体能标准相对较高,新生有近30%的学生达不到及格标准,为使学生的体能从根本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和保证学生从思想、心理和行动上重视自己体能的发展,实现强警之路。公开、公平、公正地执行保证体能优先发展的体能会考、教考分离、奖学金推荐、日常锻炼等规章制度,是学生体能得到真实、全面发展的基础。执行力是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在执行过程中如果不公正和工作懈怠都会造成这一教学模式的失败。近十年的教学经验证明:85%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中等以上的体能标准,这充分说明了体育教学训练的效果。
(三)紧紧抓住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年龄特征进行课程改革
警察的职业特性要求警察必须具备与犯罪嫌疑人对抗的体能与抓捕技能,18-22岁的公安院校学生充满朝气与活力,充满了幻想,都想掌握一套过硬的技能与本领,为此学校围绕这些职业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如2007年将《基础体能》课程并入到《警务搏击》课程里去,这门课程将拳击、散打、摔跤、柔道、跆拳台、武术、擒拿格斗等多个搏击项目的技术精华融为一体,创新形成了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徒手控制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将体能、技能、心理共同提高的三位一体的五步程序教学训练法,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欢程度和练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远远高于《基础体能》,在《警务搏击》的课堂中,加入了大量的专项体能训练,每次课练习的时间在50分钟左右,体能训练与技能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夹缝中的生存意识确立了学校体育的突出地位
森林警察是我国成立最晚的一个警察种(1994年),由国家林业局和公安部共同管理,各地方森林警察由林业局管辖,由于体制不畅通,毕业生大部分在江苏就业,江苏警官学院的学生也要就业,论学历、论地域、论公安业务和办学经验都不如对手。根据这一事实,学校对基层公安单位的人才需要进行准确定位,公安基层单位最需要的是警务技能、体能过硬作风优良的人才,学校必须以适应公安执法战斗工作的需要为宗旨,培养具有过硬体能和技能及优良纪律作风的警务人才,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警务技能是警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魂这一办学思路的确立,奠定了学校体育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
四、结束语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学改革只是个个案,但它的成功却能给人以启发,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依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抉择出自己最完美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参与文献: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专业院校,需要依照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项人才,让学生能够对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满足。对目前高校其教学现状实施分析,发现目前对于专项人才培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实践,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力度不足。本文则对目前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探讨。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我国还存在一部分高校体育在教学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还存在一部分的教学内容缺失。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均受到教学大纲的局限性,并没有重视到职业教学意义,在此教学中也缺乏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无法将学生的职业体能有效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整体性过于注重,从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导致教学过程中针对性不高,没有对学生实施相应的专业体能训练。
二、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高校体育教学改善措施
(一)职业体能重要性分析
在高校中,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被认为是一项公共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对学生实施简单体育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来讲,并没有存在较多问题,将培养目标集中在生产和管理服务应用型人才,但是对于社会市场竞争力和压力来讲,这一模式很明显还存在一定不足,对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身体素质培养均力度不够,职业和体能是学生在之后工作中必须要具备的身体素质,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之后的工作也非常有利 [1]。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来讲,职业体能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目前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加大环境下,想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发展适应能力,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之前教学中,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不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培养,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实施相应的改进。职业体能培养对于学生的抗压能力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自然生活压力会随之加大,所以心理培训在高校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模拟职业化环境,提高高校体能训练专业化,同时注重学生的特殊性,良好实现职业和技能结合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转变体育教学理念,重视职业发展
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对其传统教学理念实施转化。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基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向需求,则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加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重视度,对于学生职业和体能实施双向培养,对学生之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保障,促进学生之后的发展。
高职业素养应用性人才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必须要基于职业发展,实施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性体育能力,依照学生职业差异性,实施针对性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教训内容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在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基于当前职业发展需求,高校体育教学就必须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依照专业设置具有的差异制定相应的体育锻炼形式和锻炼强度等等[2]。
关于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也需要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岗位设计进行综合考虑,以此制定体育锻炼方案,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体育教学。在构建教学体系中,要注重职业教学特点的体现,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等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事业能力,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关于具体的教学课程要制定相应的能力标准,对课程、就业单位以及体育内容作具体分析,并将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实施具体设置,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模拟具体的职业情境,以此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于教学形式,则也需要实施相应的创新,加大职业体系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强化职业理论内容的学习,相对而言职业和体能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将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后再将运行保健、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病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职业需求和体能训练的教学意义。职业病、职业体能要求以及未来的职业特点等等,这些内容也均可以融入到具体教学中,可以和学生关于具体的锻炼方法等知识共同讨论,以为学生的体能训练提供基础。
在职业体能培训中,教学内容的设置则需要根据学生职业实施具体设计。比如说是流动变资类职业则也就需要甚至不断的实施运动,并且还需要对其姿势随时准备变换;如果是旅游专业或者市场营销专业等等,与之相关的关键体能要求以及持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强化学生的力量和耐力训练,并强化形体训练以及体育游戏等等;如果是静态站姿类专业,工作长期实践处于静止状态,这些专业有保安和酒店管理等等,培训重点应该集中在腰部、腹部和平衡能力等等,因此可以积极开展形体训练和健身瑜伽等方式;如果是静态坐姿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处于静止坐立姿势,专业包括有文秘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等等,这些专业应该重点强化颈部、腰部以及上肢等训练,因此可以制定相应的形体训练和球类训练等;如果是车间操作类专业,则需要强化学生的四肢力量和身体灵敏度训练,那么在实际训练中则可以实施拓展训练以及球类训练等等。
关于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必须是基于学生对之后工作明确基础上,模拟相应的职业情境,从而了解学生职业的体能要求,基于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其中包括提倡体能训练以及职业操作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可以保持积极心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实施情境模拟,对学生之后的职业发展意识提高[3]。在模拟情景的社会中,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专业发展的情境模拟,积极引导学生对之后的职业生活有相应的了解,并不断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实施完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四)重视课外活动,改进考核模式
在教学工作实施中,关于学生职业体能的提高,不能够单纯的依靠每周两节体育课实现,也能够明显看出来这是不可能的,可以在课外活动开展中,和课内教学相结合。关于学校的课外活动设置,则能够积极与社会仅仅结合在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例如课外技能竞赛和课外体能竞赛等等,让学生能够对体育和职业相关性有所了解,完善相应的课程结构,同时对学生的职业体能全面提升。
考核方式在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想要检查教学体系的实施有效性,则也就需要对传统体育考核模式实施创新。在职业体能考试中建议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活动参与部分、体育理论部分和专项技能部分等等,首先理论部分考核能够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可以采用笔试方式;技能考试则是对学生技能了解,可以采用课堂考核方式;活动培训则是依照学生的日常表现实施合理评价。
结语:综上所述,以上本文基于体能和职业双需求环境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所了解,在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也就需要进一步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创新,制定合理的人才定位,对学生体能全面提升。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二、建立档案,运动干预
为每一位中小学生开出“运动处方”,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质。由于学生对体能发展的认识程度不足,缺少健身知识与方法,感受不到自己体能危机的严重性,长期静坐苦读,颈椎病、腰椎病、视力下降、肥胖等袭扰着他们。体育教师要勇于担当,做好学生身体健康的指导老师。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好学生体能健康档案,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和爱好,通过健康分组,进行运动干预,防止学生体能出现危机。对部分体能较差的组别有针对性地发放资料,开展讲座,为学生量身定制体能发展计划。
三、 开设选修,活跃社团
学校结合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和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大力推进体育拓展类选修课程,在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每天安排下午第二节、第三节分年级进行体育选修课教学,发动有特长的教师参与进行选修教学,发展学生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开设的项目有素质拓展训练、形体训练、武术、健美操、轮滑、各种球类等,要求全校每一位学生每学期选择一项作为选修课程,根据选修情况给予选修分数,列入期末考核。学生在提高选修课技能的同时,进行专项体能练习,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改变了学生整天闷在教室读书的局面,使学生走出教室,享受运动的快乐,既增强了体质,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每课一练,形成习惯
学生体能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要从危机视角认识体能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体育课强化体能教学,拓展体能训练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因此,经常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知识、技能教育,开展趣味又丰富多彩的体能练习,使每节体育课都有一个体能训练的内容,并在练习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体能教学,养成体育课体能课课练,提高学生体能锻炼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家庭作业,体能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