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07:28: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音乐教学反思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是审美能力的基础
因此先唱歌、后识谱和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在农村,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他们没有那么好的先天素质,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为主。条件允许的时候还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对于有素质的学生,也可以让她来做带头作用,教大家一起来识谱,这样就起到了带头作用。
二、把握课堂时效性
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所以我对自己的音乐课做了相关的调整,前5分钟是师生的相互问候,用音乐唱出来。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半。
三、改变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要抛弃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我们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来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答案。例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和歌谱,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练习机会。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
四、多媒体等电子设备的运用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上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更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教后反思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控课堂纪律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分钟学生配合得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热闹”得难以控制。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地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的我只会发脾气,最后出现比较僵的局面,不但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消失,而且影响到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由于年龄小,集中课堂学习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以便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导入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的。因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事半功倍。
二、先唱歌后识谱,强化听觉
在音乐课中,学生对于学唱歌谱从来都不感兴趣,反而觉得既困难又乏味。刚开始我对这种情况摸不着头脑,一味地反复地教唱歌谱,可是学生唱两三遍后就不想唱了,我以为是他们想偷懒。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流程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对简谱并不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学习,则不但学生会对该曲目丧失兴趣,而且白白浪费课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对此我做了以下调整:在教唱新歌前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不知不觉地解决歌谱中的难点,降低学生的识谱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难,从而增强自信心,加深对音乐课的热爱。
三、注重提问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讲音乐课时,我觉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提问技巧,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中经常出现创编歌词,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参照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别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时,都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但是总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能够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学生,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辅助,先让学生跟着我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做乐器示范,最后在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当众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的,哪位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的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变得简单了。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会简单地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是配合演奏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舞动起来。
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具有音乐性、审美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调整教材内容以适合现代学生审美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重组教材,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让教学内容真正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案例一:有的老师是这样执教人音版第二册《海》: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出发吧!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音乐前奏)看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去看海(出示图片:美丽的海岛、沙滩、鱼儿、贝壳、等)。音乐家叔叔编了一首很美的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接下去学生学唱歌曲……。我则不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出发吧!听!我们快到什么地方了?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海》音乐的前奏)你能把这些声音模仿出来吗?(学生用动作和声音模拟海边的各种声音:海风:呼—呼—、海浪:哗———、海鸥:哟哟哟哟、海浪抚摸着沙滩:沙—沙—。汽笛:呜———)老师:“可有时候这些声音常常是同时发出来的,你们能让我听听吗?”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分组、分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指挥下用动作和声音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立体音响:海风:呼—呼—,沙滩:沙—沙—,海浪:哗———,汽笛:呜———,海鸥:哟哟哟哟,海浪: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反思:我这样的教学善于仔细分析、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整合教材的内涵。先创造和提供开放式、趣味性的大海音乐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和表现出海边的各种声音,再由浅入深,巧妙地将各种声音进行组合,在游戏中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多声部的音乐,为今后学习和感受多声部的歌曲打下了基础,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思维和音乐表现能力,提高了人文素养。
二、坚持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着。
一、反思: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未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音乐课堂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案展开的,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主观价值,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有些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谈及对某音乐作品的理解,备课时音乐教师对该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学生回答如果与教师想法一致,就会得到表扬;相反,一旦学生观点与教师想法相左,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答案“标准化”“唯一化”,遏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封闭
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师自身魅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从这一角度来看,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音乐课本身是一门集艺术性、趣味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学科,但目前我们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封闭的问题,在教学目标上过于强调学生学习成绩,教学模式上缺乏与其他音乐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致使原本生动活泼的音乐课渐渐公式化、定义化、流程化,教师教起来“煎熬”、学生学起来枯燥,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缺乏保证。
3.强调专业性,忽视欣赏性
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度追求教学进度和升学率,与其他“主科”相比,往往将音乐课作为拓展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专业性,将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人物故事的介绍上,而忽视了对音乐本体的关注,未能认识到音乐本身的欣赏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对音乐课的认识上发生了扭曲,渐渐地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出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品质的策略分析
针对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应主动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积极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前进步伐。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天的音乐课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唯一场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输出音乐,通过日常生活音乐的积累,小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音乐喜好和修养。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明确自身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兴趣及审美情趣形成的引导者。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表达、思考,以学生为中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的形成。
2.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主动跳出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不断开拓创新,力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具体来讲,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制作音乐手抄报、音乐贺卡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另一种角度理解音乐;充分利用校广播台的作用,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富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并对作品加以解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达到音乐教育与欣赏的目的。
3.关注音乐本体,重视音乐欣赏,培养审美意识
就音乐本身而言,它属于一种高雅艺术,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音乐本体,重视音乐欣赏,通过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透过音乐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创设的情境,感受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的音乐环境较之过去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音乐知识获取已经不再单一地局限于音乐课堂,传统的音乐教学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化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实践第一线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39-02
一、儋州本土特色音乐形式及来源
海南岛的西北部有一个俗称诗乡歌海的地方――儋州市,是海南岛汉族人民居住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主要源自于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两种音乐形式,即“儋州调声”与“儋州山歌”。“儋州调声”是儋州民歌的两大种类之一,儋州调声历史悠久,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儋州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也同样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儋州山歌”也是儋州地区两大类民歌之一。儋州山歌的文本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历史悠久,深受人民的喜爱,古时候开始流传于西南一带,流行一种绕口令,亦称急口令,拗口令,实际属民间歌谣。它将若干双声、叠韵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组成有趣的韵语,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适宜口头传唱。西汉以前,这种绕口令在儋耳地区普遍流行。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儋州山歌始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民族的蓬勃发展历程。如今,由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企业家和民间艺术家联合创办的”儋州山歌剧团”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和游客送上了不少优秀的剧目,有些优秀剧目情节感人,演员的唱腔和娴熟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二、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及本土课音乐课程现状调查
既然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剧如此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本地区中小学的孩子们对它的了解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课程分配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如何?儋州地区的中小学本土特色音乐教材的编写和推广情况如何?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分别对儋州市第三中学、儋州市第四中学、儋州市海头中学、儋州市海头小学、儋州市长坡中学、儋州市王五中学等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从调查中看到,只有33%的学校有1架钢琴,33%的学校有多媒体设备,还有67%的学校只有大教室供老师使用,专职音乐教师占50%,音乐教师100%来源于海南省内高校。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以上学校的支持下对18位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听课和访问,同时也对所在班级的部分学生做了相关的访问,得出了以下的结果。首先,是教材使用:教师主要使用全国通用教材,78%以学校统一颁发的音乐课本为主,22%的教师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外曲目教学,课外曲目中,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教学理念方面:87%的教师认为应该把本土音乐形式作为辅助教学,13%的音乐教师认为本土音乐元素在学校课程中可有可无。最后,是教学方法:受访教师上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均采用比较传统的说、教、唱、学等比较保守的授课方式,从大部分受访学生处了解到,很多班级实际上是不开设“体、音、美”课程的,受到一些升学压力的影响,这些课时经常被主要考试科目抢占,相关的教材也不够人手一册,音乐教师根据教师用书的教案形式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大都以教唱歌曲为主,基本不涉及乐理基本知识和音乐素养的渗透,基本无创新。
三、根据以上数据和结果,我们找出了儋州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音乐教学总体设施过于简陋,无法完成正常的音乐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第二,艺术教育在青少年发育阶段的重要性等知识有待普及;第三,海南省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已相对滞后;第四,海南省本土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招生政策也有待改进;第五,儋州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本土特色音乐课程开发工程认识有待加强;第六,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熏陶工程急需改善和提高。
四、改善儋州市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与设想
首先,更新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加大音乐教学基本设施的配套设备,从陈旧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明确素质教育的理念与重要性,并切实有力的支持。全面开发音乐教育,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因为,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基本素养,也是培养民族地区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国家、保护家园、民族责任感等高尚情操的最好的途径和方式。优秀的音乐更是净化人类灵魂的工具,早在西方文明古国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占据着最崇高的地位,其中,梭伦作为音乐的首倡者,他希望给年轻人传授音乐教育,以此推动道德强建和公民责任感,他认为这是城邦国家的福祉、力量与声誉的基础所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音乐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美学和伦理学讨论。在他为主流的希腊哲学中,音乐在艺术中占首要地位。他在《蒂迈欧篇》中说过: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与激情的中和。由此可以看出,音乐的基本公用是教育作用,按古代世界的理解,教育指的是人格与道德的建立。当下,正值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时期,用美好的音乐教化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更是时代的要求,让我们以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更加快速步入法制、富强、民主、和谐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次,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议适当放宽艺术生艺术技能考试的门槛,鼓励少数民族和本土青少年报考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挑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重担。再次,相对于五指山、乐东、保亭等市县来说,编写儋州市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地任务已经相当迫切,音乐课堂引入“山歌”、“调声”教学,正是给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更符合新课标体制建设下的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政策。建议该地区地教育和相关部门组织音乐骨干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同时也可结合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音乐专家、音乐教育家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编写工作。最后,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需求,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儋州“山歌”与“调声”虽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有很多青少年觉得老土单调,根据其他地区本土特色教材的推广情况来看,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想要调动更多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做到选材的趣味性和适应性。除此之外,作品的编写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简化,教材的编写避开难度过高的误区,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需求、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编写时融寓知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提升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多数学生喜欢通俗歌曲,在创编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调声本身比较具有时代性,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曲调通俗易懂,歌曲线条起伏不大,脍炙人口,因此,在歌曲的演绎上可以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合唱、对唱、轮唱、小组唱、独唱,其中独唱可以编配成吉它或钢琴伴奏版边弹边唱。吉它和钢琴是中小学生最为喜爱的乐器,在课堂上要会利用教师的专业本领去表演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由于到孩子们喜欢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发动学生亲自加入资料的搜集和采风活动,在编写教材时,适当选择由学生们亲自搜集的资料,我们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结语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应该得到平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乡村的中小学校,尽快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投放更多的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抓紧民族音乐教师的培养与专业提高。优化教学环境,争取尽快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的局面,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活动,加快海南省音乐教育和本土音乐学校传承教育的发展步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省教育厅配合执行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从2010年实施的国培计划已初见成效,每年都有海南省部分高校师范类毕业实习生上岗置换到区县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以保证被置换的中小学教师脱产到高校参加学习和培训。海南省目前实施的国陪计划已初见成效,儋州市音乐教师也是国陪计划的直接受益者,在如此给力的国家政策支持,海南省现有的音乐教育状况将有望快步提高。愿儋州市乃至海南省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在新背景下能够早日呈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00-02
《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对音乐教学提出了诸多的挑战,教学中的知识观就是其中重要的挑战之一。譬如,《课标》的教学目标将侧重点放在了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删减掉不合适的知识与技能课程内容;将音乐技能的教学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诸如此类的改变让我们不禁反思音乐教学中的知识观及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活动:音乐知识,是不是不重要了呢?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看待音乐知识与技能问题呢?为此,本文对音乐教学中的两种知识观进行研究,进而在新课标,以及对中美音乐教学中知识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音乐教学的知识观,以及对应的教学策略。
一、音乐教学中两种不同的知识观
(一)传统音乐教学:偏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在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音乐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可以看到,传统音乐教学多以音乐知识的传授为主。比如“大纲”在小学一二年级的识谱方面就明确提出了要背唱曲调或唱名,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的不同特点。三至五年级要求学习简单节奏,认识强弱规律,学习音乐中的常用记号,编写简单节奏和旋律等。六年级要求学习变音记号、还原记号和调号,并巩固以前的知识。《大纲》的这些要求造成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追求完成这些知识体系,从而给学生留下的创造空间很少。传统的音乐课堂,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及审美体验,教学过程太注重知识技能训练而缺乏趣味参与性,导致许多孩子不喜欢上音乐课。
(二)当下音乐教学:对音乐知识的忽视。《课标》将音乐教学的侧重点从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转向了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从而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许多可以创造的空间。但有些教师没有深刻领会《课标》的精神,一味强调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例如,有的教师为音乐课设计了花样繁多的各种活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一堂课下来,教师只注重了让学生进行各种音乐活动,但在这些活动中却没有渗透音乐技能和知识的要求,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下是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实际增长。
二、基于新知识观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音乐知识的教学。首先,音乐知识的教学应该与音乐结合起来。我们知道“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在现在的课堂上,有些教师选择了一种“纯理论”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懂”某种知识,他们就把这种知识从音乐中分离出来进行着重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使音乐中真正灵动和鲜活的东西被去掉,把音乐知识与音乐审美割裂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仅不能“学懂”音乐知识,反而失去了对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学好音乐知识,必须在教学中将音乐知识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与音乐的基本特征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音乐的实际体验中,在听觉审美、情感享受中学到音乐知识。这样的音乐知识教学是紧紧围绕对音乐本体的把握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又得到了音乐的熏陶。
其次,音乐知识的教学应在音乐活动中展开。音乐知识具有概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所以很多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建立在其际体验的基础上,故而并不深入,也就不能用音乐知识来认识音乐。音乐活动强调从音乐本体出发,与其他文化相结合,通过综合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把学来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分析音乐、参与音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感知并掌握相关音乐知识,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运用学到的知识,使他们产生满足感,从而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二)音乐技能的教学。首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音乐技能。童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认识活动逐渐发展,情感意志不断增强,直接感知能力比抽象思维强。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增强,产生较强的“成人意识”;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发展;情绪、情感日益丰富;心理发展很不稳定。青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增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具有深入学习钻研的能力;情感趋于成熟和稳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去设计音乐技能的教学。
其次,营造良好的技能学习气氛。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也应该是表达情感的教学。特别是在音乐技能的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教与学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其一,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要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要以情感人。音乐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情感,教师应用感人的演奏,优美的示范演唱,形象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习欲望。其三,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课堂气氛应充满民主气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是营造活跃、和谐课堂气氛的前提。
最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技能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由于技能的学习枯燥、机械,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浓厚的技能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好音乐技能最基本的条件,而浓厚的兴趣来自于有效的教学方法,当教师能够恰当地选择、组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被激发出来,从而培养并发展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兴趣。
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是不重要,关键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应该首先肯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然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在具体的音乐活动中获得,让音乐的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兴趣与热爱。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苏军.论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声与情感的统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9,45.
[3]张予.浅谈在乐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J].戏剧之家,2015(6).
[4]贺菁.即兴创造在太原市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3.
[5]林文华.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J].音乐时空,2013,(9):75.
笔者在大量的课堂实践中发现,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弊端,音乐欣赏的本体价值被忽视,大多数学生呈现的是毫无兴趣的状态,这必须引起广大农村小学教育者的反思。
一、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1、音乐欣赏的本体价值没有得到重视
目前,在中国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音乐的非本体价值,诸如音乐对人的形象思维的发展作用,音乐有益身心的作用,甚至是音乐对品德形成有促进作用等。问题是,对非本体价值的夸大,音乐本体的学习价值就难免被忽视。音乐教育之所以在学校中存在,更应考虑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说白了,音乐和语文、数学、政治、英语等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是人类应该传承和发扬创新的一门学科,这是音乐在学校中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艺术和学术价值的文化体系而存在的基础。
2、教育管理部门和学生家长重智育轻美育
我国受城乡二元制的影响,城乡差距明显。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小学,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国家的音乐教育政策方针不能很好地实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轻美育的观念较为严重。升学录取中存在着重点初中与普通初中的等级之分,这些使得学生家长认为只有考试升学的科目才是“主课”,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都是“副科”,对这些科目非常漠视。
3、音乐欣赏的师资队伍紧缺
农村小学严重缺乏音乐教师,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农村小学26万多所,其中音乐教师才5万多人,远远不能满足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音乐教学主要是本校之内其他科目的任课老师兼职,这些兼职教师有部分是音乐爱好者,可能会一门乐器,能大致拼凑出不太复杂的简谱,但是更多的兼职教师是没有丝毫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老师,甚至连对音乐感兴趣都谈不上,只是充当了素质教育的牺牲品,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
4、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差
由于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并不正规,教师与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的互动性比较差,学生无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造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主性差。
二、由农村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引发的思考
1、充分认识音乐教学的本体价值
音乐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 也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音乐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不但能够传递交流思想感情,给人与或悲或喜的感受,还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斗志,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音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人们对音乐的鉴别能力、欣赏水平、理解程度往往取决于其的音乐修养水平。目前农村小学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就是旨在从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2、改变观念重视音乐教学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改变办学理念,各位老师应改变教学观念,重视音乐教学,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家长也要改变观念,重视音乐的学习,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3、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培养
要想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要解决音乐教师师资薄弱的问题,稳定音乐教师队伍,加强音乐师范的培训数量,对有音乐爱好的能基本胜任音乐课的老师进行专业音乐培训,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为农村音乐教学补充新的力量,相关部门也要对这部分毕业生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客服思想上的负担和困惑。
4、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再创造。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活泼快乐的游戏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自觉观察与思考,主动地探索,独立自主解决课堂问题,使音乐欣赏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改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意识,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引导他们自由地想、自信地说、自主地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三、结束语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开拓艺术事业,提高音乐素养,大力发展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的辛勤工作、家长的支持、各级教育主管的正确对待,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
参考文献:
[1]张萃.浅谈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学[J].音乐天地,2011(02).
[2]黄宏.论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0(03).
[3]张国俊.小学音乐教学“失位现象”剖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
[4]陈思.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音乐院校系不断增多,接受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人数激增,培养出许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创作出一批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在各种国际性的音乐大赛中频频获奖。各种音乐交流,音乐节、艺术节、歌手大赛、乐器考级等办得红红火火,一片繁荣。但遗憾的是,这些繁荣只局限于大中城市的少数音乐院校。如果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乡城,却发现处处是音乐的荒漠。绝大数小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琴房,甚至没有一件乐器。
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尤其是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在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应当看到,就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许多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的负责同志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糊弄音乐课,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挤掉音乐课,部分小学校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音乐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学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重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园地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再加上一些传媒的“误导”,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莠不辩,美丑不分,有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望子成龙”心理作用,对音乐艺术教育也存在两种倾向。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考虑社会需要,逼着孩子学歌唱,学乐器,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视孩子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为“不务正业”,这也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一、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
各级农村教育机构的相当一部分领导根本不重视音乐教学,他们对音乐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多。绝大多数的校长在教学管理上依旧是智育为主,根本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更不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作为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必须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改善音乐教师的待遇,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职称、晋级、专业教学、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得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工作倦怠,近93%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76.9%的教师改弦易辙,脱离了音乐教学的课堂。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真正从内心重视音乐教育,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
三、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
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击乐、二胡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考试成绩也可逐渐列入升学总分内,使得音乐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音乐学习境地而努力。
四、广大农村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国教科书政策也从“一纲一本”走向了“一纲多本”,教材选用由教研室或任课教师根据教材选用原则和教学大纲要求决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材品种多,性能各异,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加上教师教材的选用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应根据高校音乐欣赏课的需要择优选用,高校领导必须严格把关,严格审查,确保选用教材的质量。由此可见择优选用音乐教材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首先,注重“多学科、新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多学科、新知识的渗透,对知识结构的挖掘和构建,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从学科综合知识的角度来提高音乐分析能力均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连贯性。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更需要有效地在音乐课程中整合学科教学内容。
二、创新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音乐公共课教学要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课前如何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过程。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实施的方向和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它贯穿于整个课堂,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南针”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要指向清晰,尽可能量化,表述具体。教师在上一节课时,要想实现哪些课堂任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就必须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角色转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作品时去理解其音乐内涵,突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政治思想等多元化方面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可制定以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弄清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②基本能力。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相应乐章,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③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加强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促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促使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上的有机结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挑战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