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11:11: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2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问题与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4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以下用长、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农业社会后期:(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1、计算式:φ=BS(BS)
2、推论:B不垂直S时,φ=BSsinθ
3、磁通量的国际单位:韦伯,wb;
4、磁通量与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成正比;
5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二、电磁感应: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注:判断有无感应电流的方法:
1、闭合回路;2、磁通量发生变化;
三、感应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四、磁通量的变化率:等于磁通量的变化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φ/t
1、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的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磁通量的变化率由磁通量的变化量和时间共同决定;
3、磁通量变化率大,感应电动势就大;
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1、定义式:E=nφ/t(只能求平均感应电动势);
2、推论;E=BLVsinaθ(适用导体切割磁感线,求瞬时感应电动势,平均感应电动势)
(1)VL,LB,θ为V与B间的夹角;
(2)VB,LB,θ为V与L间的夹角
(3)VB,LV,θ为B与L间的夹角
3、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大,感应电动势不一定大;
1、光线:表示光传播路线的直线;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一、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以考试大纲为生命线,要让学生“吃透”大纲,复习要跟着大纲走
考试大纲是什么?是命题依据,是考点。部分教师在地理复习中要求学生“教材吃透,怎么考都不怕”,其实,这种复习思想是片面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教材只是复习的工具,但命题并不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比如,地理考试中会出现一些时事材料,而这些材料是教材所没有的,如果只按照教材复习,那么显然是不能满足备考需求的,而且很多知识点,大纲没设置,即便教材有,也是暂时不会考的。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吃透考试大纲。
二、高中地理复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地理复习的效果才会显著
高中地理复习不应该只是对地理知识点进行大海捞针似的罗列,不应该把鲜活的地理知识变成枯燥的文字,不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复习,才能切实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地理知识进行世界地理版图的构建,能够强化他们对世界地理部分的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达到很好的自主探究效果,从而有助于巩固复习成果。
三、高中地理复习,教师尽“带路人之责,行监督者之实”,要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掌握地理复习的主动权
很多高中生在地理复习初期都显得手忙脚乱,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带路人的作用,给予学生合适的引导,要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几种常规的、科学的复习方法,给尚未制订出复习计划的学生作参考。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监督者,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复习成果,要让学生把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在复习中找规律,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复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复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适合自身学习的复习方法,并做到适时点拨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氛围,切实提高高中地理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仇海庚.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率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6(4).
一、思想高度重视,时间充分保证
目前,由于地理会考在中考中占的比重不大,未能得到领导和师生们的高度重视,从而使地理教学成为难以突破的薄弱环节。因此,要想在地理会考中取得好成绩,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学生都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地理教学。这有充足的理由:(1)初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基础教学,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打基础。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中地理学习的成败。(2)对于一部分初中毕业后不升读高中,不再学习地理的人来说,初中地理的学习意义很大。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极端天气不断出现,灾难越来越严重;必须普及环保意识,强化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初中地理教学肩负着这样的时代使命。所以,初中地理教学显得日益重要,初中地理会考的要求也相应地日益提高。(3)初中地生会考的时间安排在初二,有利于学生分阶段作战,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迎考;从而学生地理学习的质量和会考成绩也相应提高。
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提高初中地理会考质量,关键是在时间上得到充分保证。商人说“时间就是金钱”,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教师说“时间就是成绩”。学生从学习、理解记忆课本知识到掌握、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有一个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教师在辅导学生复习、迎考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障。所以,到初二地理会考复习、迎考期间,争分夺秒、惜时如金成为会考的制胜盾牌。
二、上下齐心协作,因材分层施教
初二地理任课教师是中考地理会考的主将。其作战团队包括初二全体学生、班主任、初一地理任课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团队全体员工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如分管领导要把会考最新信息及时通知地理任课教师;班主任帮忙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后勤”服务;学生听从地理老师指挥,按教学要求及时保质保量完成学习、复习的任务等等。初二与初一任课教师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共同为打好学生地理知识基础,提升学生学习地理、考好地理的能力而拼搏。初二地理任课教师间的精诚合作、坦诚交流、充分研讨、共同前进更是打胜中考首仗的关键。如果任教初二地理有2个以上的老师,最好都任有各种层次的班级教学,甚至每个教师都任初一初二的地理课,这样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情,相互交流、研讨教学教法;共同研讨会考发展趋向、学生的薄弱环节与会考要求的差距,每个阶段的做法及复习模式;制订各阶段目标、主攻方向及清除前进道路障碍的策略,等等。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是会考胜利的有力保障。
多年的会考经验告诉我们: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考试成绩优异,会考比中考难度还大。为什么?因为会考时间在初二,差生数量远比初三中考来得多。怎么办?可以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类,分层管理,因材施教。对优生,提出较高的会考目标,要求他们成绩都达到“优秀”,鼓励他们学多一点,做些难度稍大的练习,知识点要全面、细致,稳拿高分。对于中等学生,会考目标稍低,成绩坐稳“良好”,尽力拿“优秀”,复习的知识点也要全面、细致,难度中等。师生多作交流互动,以勤奋拼搏来达到较高学习质量。对于差生,会考目标是“坐八望二”,即将会考题难易比“8:1:1”中的8成尽量拿下,有机会再抢答2成中等、稍难题,以便尽力拉高平均分和及格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狠抓差生的基础训练,强调他们练习不离课本,放弃难题、偏题;圈出复习重点,缩小复习范围,剑锋直指会考高频知识点、出题趋向。从不放弃一个差生,哪怕他只进步了一点点,也给予大力表扬。激励他改变学习观念、不良习惯,负起责任,为自己的前途理想而努力拼搏。这样每扶起一个“差生”就多了一分战斗力。“优、中、差”三军各尽其力,均完成学习任务,就能达到预定的较高的会考目标。
三、讲究教学技巧,过好学习难关
专家指出:“获胜有赖于技巧,成败在于细节”。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要针对学情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如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发现一些问题或通过做练习题寻求答案;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跟上老师讲课思路,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整理笔记,做相关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优生,少讲多练,重在引导他们自己去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攻克知识难关;对中等生,则讲解课本与思考练习并用,重在解疑答惑,帮助他们整理知识,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技巧;对于差生,要多加鼓励、关心和照顾,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重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出较低目标让他们容易达到,以唤起成就感,恢复自信心;显示教师的亲和力,与他们交流沟通以改变厌学情绪,等等。
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用语浅显易懂;多提问,多鼓励,多师生互动,多检查学生的课本、笔记、练习情况、复习进度和对知识的识记运用程度。对于学习上遇到的各个难关,一定要努力攻克,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比如一定要过好读图关。 学生要学会看图、用图,不但能图文结合理解课文,还能从图上获取课文未表述的地理知识;用图来理解记忆,是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也是学好地理的一大捷径,考好地理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教学中要花更多时间来教学生学会看图用图。学生不能避难就易,使问题堆积如山;提倡“今日事今日毕”,每天完成一个学习任务,逐渐积累雄厚知识,学到解题技能。要强调学生做好考题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审准题目,谨慎答题,字体力求端正,没有错别字;注重从题目文字、图片中捕捉答题信息,寻求答题灵感,灵活应变等。强调学生运用各种技巧来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如用比较法,综合法,口诀法,形象思维法,正反串联记忆法等来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以上这些都可视为一个个学习难关,让学生努力攻克,尤其在复习期间一定要扫清这些障碍,让学生顺利前进。
四、复习布局合理,信息攸关胜负
进入初二,就进入“会考时期”,任课教师要有通盘考虑,制定好会考复习迎考计划,合理地布局。比如初二第一学期就上八年级下册地理,为第二学期的复习争取时间;又如,在学习八年级地理中凡是涉及到七年级地理的,都要让学生复习,利用“遗忘规律”来巩固已学的知识。一般地,在会考复习期间要合理安排几个阶段:(一)分册分章节复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的解题技巧,使知识“由薄到厚”。(二)专题归类复习,建立全面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内容、考查角度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使知识“由厚到薄”。(三)靠考复习,关注时事热点。即将课本知识与会考出题趋向、高频内容及重大时事结合起来,使学生“目标有准”、“弹无虚发”,提高答题命中率。(四)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课本是会考出题的依据与源泉,“万变不离其宗”。复习最后回归课本,即“九九归一”,完成“由放到收”的过程。(五)查漏补缺,进行考试心理素质训练。在查漏补缺中巩固基础知识,会考出题高频知识,传授答题技巧,鼓舞士气扬起战斗激情等等。五个阶段严密有序,有时也穿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会考复习的最后一个月,任课教师要多方收集会考最新信息,认真分析研究考试说明,近几年的会考试题,权威学校的最新模拟试题,选编一些试题进行测练。编题要求有较强的靠考性和批判性。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制订出题高频内容;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如易考易错的知识、不良的答题习惯等揉进试题中,以增强会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选编试题强化了出题的新方向:如初中会考紧紧靠拢高考,就链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选择与高考相关的初中地理知识点来编题演练;题型有创设情景题,知识迁移题,材料阅读题,无图考图题,依图问答题,重大时事题等等。通过会考模拟和综合测试,既查漏补缺,又使学生熟悉会考题型,答题技巧,提高了解题技能和答题的命中率。对于占多数的中差层学生,要根据出题趋向和一年来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来分析,大胆推出会考考题猜想,假设几种出题方式加以剖析,教给他们灵活应变的方法,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及答题命中率。对于优生,则要求他们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全面、细致,防范一些偏冷偏难的题目,以提高满分率,稳拿高分。这样运筹帷幄,有备而战,胜利就在望了。
五、强化“临阵一脚”,调好“竞技状态”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1.1 新教材内容太多,而课时安排不够,加之学校不够重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导致盲目赶进度,无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行为。练习和讲评没时间,造成学得的知识不能很好的巩固和应用。如必修一不仅知识难度大,而且内容繁多,加之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高初中的衔接出现较大空白,课堂上老师还得补充许多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思考活动时间、空间少,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存在很大困难。
1.2 探究性教学的课堂组织遇到各种挑战,学生自主学习的度难以把握。“探究性学习”是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老师都提出了很多担心:一是地理课时本来就十分紧张,担心探究性学习效率不高,在发言交流时,往往花很长时间才讨论到问题的本质上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考试成绩。二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很活跃,使教师感到课堂难以驾驭。三是学生活动难以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新课标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而在许多高中学校,班额都比较大,分组讨论显得比较乱,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同学始终很活跃,占主导地位,有的同学不擅发言,越来越消极,势必造成严重的两级分化。四是教学设备问题,许多学校教学设备非常缺乏,要开展问题探究难度很大。五是对学生的要求太高,高中生大多为住校生,活动课的准备在学校难以找到物质材料,需要上网查找资料的内容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加之课后需要准备的东西太多,准备时间太长,甚至影响到课后作业的完成,部分学生感到做探究影响了学习,逐渐丧失了积极性。六是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同答案得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若遇到老师一时无法作答的情况得有充分的心里准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老师把“问题研究”当成常规课来“讲”,或根本不组织研究的现象。
1.3 学业水平考试其实是高中会考的“翻板”,老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学生的学习科目和内容更多,任务更重,许多学生不能有效兼顾地理学科的学习,甚至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相对滞后,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有所顾虑。
1.4 教材与配套的练习有些脱钩,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有些概念、方法介绍得不一定到位,可是配套的练习却很难,需要用到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比较多,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要求也很高,综合性强,学生感觉难度很大。甚至有些习题还是老教材上的内容。
1.5 对课标,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的把握也有很大的差异,应如何把握知识点的取舍和确定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与高考的关系如何?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的深、广度把握不一定准确。现行地理教材对地理老师的要求太高了,而事实上地理老师的素质条件是难以达到的。有些问题新老教材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异,许多老师怕考试丢分,往往把新老教材上的内容都给学生讲到,增加了教学难度。新问题、新知识多,许多知识不好讲解,教参上也没有明确的答复。如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为什么是冬季多雨?又如我国华南地区发生旱灾的季节及原因,在不同的版本上,表述有很大的差异,且在教辅上的表述也不一致。这让老师在教学中赶到非常困惑。
2 对策思考
2.1 充分挖掘每一个45分钟,结合新课改大力打造“高效智慧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到这点,课前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和新课标,灵活安排,适当取舍,精讲精练。认真抓好“备、议、讲、练、评”六大常规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争取学校将地理教学课时设置由目前的每周2课时调整为每周3课时。
2.2 做一个学习型教师,课改给我们最深的感触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2.3 做一个研究型教师,通过不断研究,就改进教材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积极撰写学术性论文向有关教材编写部门反应。同时,通过与教材编写人员联系,和他们一起探讨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多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地理教学研讨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在不断的改进。在全面进行改进的同时,地理识图教学在新课改中显得非常重要。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认识图表中,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这是非常重要的。
1.新课标下的地理识图教学概况
在新课标下的地理识图教学中,他强调了学习的实用性。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景观、自然天象,气候知识等等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识图教学有趣味性强的知识点和雄厚的直观性强的基础。在地理识图教学中,教师大部分都会采用一些图片、挂图还有自己制作的幻灯片等做直观的教学,这些物件能够辅助教学。有些时候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有些地理教师会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
另外一方面,这种采用识图直观教学的方法,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在积极乐观的态度。例如在课本上有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知识。这些知识如果用简单的文字来说明,学生根本不能够深入的理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各种图标让学生观察,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
1.1高中地理识图教学中存在问题
在高中地理识图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一些挂图来来讲解地理知识。这些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一些要求,但是教学过程挂图的数量远远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影响了教学,有些教师为了能够更生动的讲解这些自己制作了一些教学挂图,但这些挂图的质量并不高,业不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进这些自制挂图和模型质量。学校也要不断的增加地理教学的挂图数量,这更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
高中地理识图教学中,有些老师教学比较死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切实的引导学生,这样就要去老师要不断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兴趣带动起来还能让学生在地理教学课堂上更加活跃。使人们更加能够接受地理。
2.高中地理识图教学改进措施
在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主要因素。
第一点,在地理识图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突出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首先应该切实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的辅助过程。在识地理图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整个识图教学的核心位置,应使自己的地理识图教学手段成变成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地理识图中的知识点。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解内容而上课,不然就只能使地理课堂识图教学的课堂更加死板化。教师不能再整个课堂上说什么就要求学生遵守什么。要树立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树立一种教师加血与学生学习进行双向交流,建立良好的教授过程。
第二点,在地理老师教授识图地理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现状,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探索新知识让学生带着识图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这是新课标中识图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新鲜理念。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一切研究问题都是围绕着教学展开的。在识图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出一些识图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学习识图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面。不断的进行学习,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每次教授的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层次性,由简单向复杂的国度过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额学习质量。
第三点,在教师教授地理司徒课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科学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不是一教师为核心,是辅导性的作用。地理老师在教授识图课程的时候要做好课堂准备,学生的发言要仔细的揣摩,这样能够使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在学生发言的时候要给与好的评价,即使发言有作物一定不能批评学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纠正错误。慢慢的学生对学习地理就有一定的积极性。
另外在课后的作业中要严格的遵守新课标的一系列识图教学的要求,这能够有效的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高中地理老师要必须认真学习并领会精神,把握实质,并在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另外,每位教师除了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外,还应该根据大纲的规定发挥学科优势,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3.高中地理识图教学对学生要求
高中地理识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他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并且改变学生的学习识图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识地理图的能力,注重地理识图学习的知识和地理识图学习的应用。高中阶段地理图表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怎样学好地理的有效方法,因此地理图表将要成为每一位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高考中必然要考到的知识点。为了达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地理识图的标准,充分反映地理识图课程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授地理识图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学生完成好高中阶段地理必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读图能力,达到高中会考和高考的要求。
4.结束语
高中地理识图教学对学生老说是一个知识掌握的难点,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准备课程与教授课程的难点。一定要把握好高中地理识图教学的要点,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老师能够让自己教学课堂更加有趣生动。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好怎么读懂地理图,这对以后的高考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地理学科是一门具体学科,它具有空间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地理学科中的每一单元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在实际授课时,都分成课时教学,使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如何恢复单元知识的整体面貌呢?地理复习课就成了必不可缺的环节。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归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进而实现高层次目标的落实,实现智能迁移,达到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目的。地理复习课是地理目私萄е幸桓黾其重要的课型,是整个地理教学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如何实施地理复习课的目标教学呢?
一、明确目标
一般而言,复习课时间短、容量大,不可能和新授课一样娓娓道来,必须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复习到位,复习目标的优劣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想制定出正确恰当的复习目标,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复习每个板块的每节课时,应让学生明确记住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还要知道应综合运用哪些知识,建立起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导学体系。在复习时,应将各部分知识归纳整理,精心设疑。教师在确定复习目标时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第一,充分揭示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第二,突出本单元知识体系的层次及重点;第三,目标语言尽可能言简意赅,便于学生记忆,切忌知识点繁琐罗列而失去目标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中国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可确定如下复习目标:第一,根据不同情况,熟练地选择恰当的运输方式;第二,掌握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及重要枢纽;第三,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第四,掌握主要的工业区、工业城市的分布。复习目标确定后,如何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课堂操作: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而归纳复习目标,指定学生回答后再向全体学生出示复习目标,学生与之对照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本节课营造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目标,教师进一步强调复习重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例如,在前面列举的四个复习目标中,可把目标一运输方式的选择和目标三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作为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点复习目标,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总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两到三分钟完成,之后进入地理复习课的主体,即深化结构和复习提升阶段。
二、深化结构,复习提升
地理学科整体性的特点要求地理知识不能存在离散性,应通过结构把零散的知识点网络化,最大程度地恢复地理原貌。通过深化结构,使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进行总体把握,达到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驾驭整体的目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构架一个优质的知识骨架,便于学生学习。
我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第一,找出本单元知识体系中的主线,找到各知识点,构建单元知识的总框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应地图,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认识。第二,重建知识网络体系,编制成新的单元,也就是不按教材顺序复习,而是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复习,对重要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打破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地理、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的界线,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整合和重组,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线索,使知识内容条理化,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与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整合在一起,从土地资源按用途及利用状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类型,引出每种土地类型具体的分布地区,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地区因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而发展的农业部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中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而东部地区的种植业又因为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的不同出现了南北方农业的差异,经过这样重新组合,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线索分明,因果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记忆。
深化结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就是板书的过程。结构是内容,板书是形式,板书的设计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地理板书设计可分为四个类型,纲目式、结构式、表格式和联系式。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几种类型常常混为一体。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边板书结构,一边引导学生看图或回答,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照板书结合个人情况(存在的缺漏)进行自我弥补,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释疑答难。在时间分配上,深化结构阶段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钟,再给学生留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自我弥补和加深记忆。
三、检测达标
检测评价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复习质量的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组织习题,习题的组织一定要针对复习内容,拟定的训练题目要有针对性和梯度,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考试说明,让学生通过练习达成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同时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除事先准备的题目外,也可根据课堂中反馈的信息追加题目进行练习,要注意题型齐全,地理复习题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和填图题。
在课堂操作中,教师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两三名同学可以就近交流,少数不确定的题目可以扩大到小组讨论,然后用多种形式检查。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写错别字是常见现象,教师应边检查边点评,评易错的字,评易弄错的地理位置,评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漏或能力不足及时进行处理,对于难度大的题目可反复训练。为了避免学生在长时间做题过程中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可以引入对抗环节。现在的课堂教学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出题形成题库,然后抽签、对抗,由学生评选出最优试题。这种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思维偏差,便于教师找出补救的措施。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意做好学生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教师对测评试卷的分析、讲评工作,在试卷测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分析并找出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然后进行补充复习。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既要明确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又要找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哪些不足,特别要进行解题技巧的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题目意向、灵活运用知识点、巧妙突破问题难点的能力。此环节可安排十到十五分钟。
四、课堂小结
最后剩一到两分钟时间进行总结,这是对整节复习课的概括和总结,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画龙点睛之笔,可以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这一环节可完成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回扣目标,重述本节课的重点;第二,对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再次加以强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小结方式就是归纳总结法,可由教师口头把本节的知识点重新简要梳理一遍,也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或采用画“知识树”的方式,利用图示或表格揭示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变零为整、化繁为简,使知识之间的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下册《青藏地区》时,最后总结时可以在黑板上梳理出知识框架图,通过框架图引导学生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特殊的气候对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加了解。
总之,地理复习课是地理目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完整的认识,符合地理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标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而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智能和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目标教学如同复习课的一把钥匙,若运用正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