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8 01:11: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博物馆展示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遗址之上或遗址区范围内的,以保护遗址、研究遗址和展示遗址为其主要任务的博物馆。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上属于遗址保护区建馆的模式,内容上以展示上京城遗址为主,同时将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贯穿于展馆之中。作为唐代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在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展示设计需要在满足博物馆信息传达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挖掘地域形式语言,展现渤海国灿烂的海东文明。
一、项目背景
渤海国是唐朝册封的中国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结合靺鞨诸部及其他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历经229年,更迭15世王。公元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迁至上京为国都达160余年,创造了“海东盛国”的灿烂文明。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为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渤海国古遗址,遗存包括内、外城墙和宫城三部分,王城整体形制模仿唐长安城。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1943平方米,主要展示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和上京城遗址,承担着对渤海国出土文物保护、研究、传播教育和展览的功能。
二、总体构思
(一)设计理念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在科学内容研究基础上有特色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既要符合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符合博物馆展示的特殊规律。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首先以史实为依据,以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陈列内容及形式以遵从科学性为前提,无论是内部空间的装饰纹样,还是场景复原等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都不能违背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所提供的科学信息。其次,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遵循合理的空间尺度,突出展示与观众的互动性。再次,挖掘地域语言,体现上京城地方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达到展陈内容与展示形式的统一。
(二)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
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主要包含展示空间和其他附属空间。展示空间以序厅为中心,将展示渤海国历史、上京城遗址、渤海国文化和经济的展陈空间分列序厅两侧。布局方式采用“走道式”,总展线长341米。由于序厅位于两个展厅中间,为避免展示过程中断和参观流线的交叉,在大厅中多功能厅墙体前设影壁墙,与多功能厅墙体形成通道,使观众从第一展厅出来后通过序厅中的通道直接到达第二展厅。这样就将陈列布局和展厅的流线组织进行了统一设计,既回避了建筑空间的不足,又保证了线性参观流线的通畅和连贯。
为避免直白的叙事性展示方式,合理布置展示节奏,在整个参观路线中均匀布置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亮点,如第一展区中设置“朝唐纳贡,渤海中兴”的场景复原。第二展区中有结合数字设备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的上京城遗址复原模型以及渤海国王子归国的主题半景画等,增加了参观过程中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有效合理的组织路线使展厅形成连续统一的展陈空间。
三、设计深化
在方案整体思路确定后,为进一步阐释设计主旨,研究上京城遗址博物馆的特殊属性,分别在不同层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化处理,以便更深层次诠释展示主题,完善设计方案。
(一)展示空间意象的塑造
展示空间意象通过实物、道具、材料、影像、肌理等一系列传播要素,对展示空间主题进行有意识的构建、强化与渲染。空间意象的真实来源于对遗址本来的面貌、历史环境的深入认识,立足于对确凿的历史事实、文化个性的真实汲取。其目的在于恰如其分地烘托展示气氛,在人与展示空间中搭建内在联系的关系场。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意象上着重体现历史感的营造,针对该馆非遗址实物的展示,需要有意创造与渤海国有情感联系的意象性空间,有助于拉近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
序厅是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需要调动各意象元素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将观众迅速拉进渤海国的历史氛围中。渤海国与唐朝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水路,东渡日本也依赖航行,水陆交通在渤海国的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序厅正中复原波涛中行驶的渤海船只,表现海东盛国渤海远航朝唐的历史画面。船后设置大型影壁墙,墙面采用遗址中散落的砖瓦堆砌而成,形成特殊的历史肌理,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砖瓦而获得直接的历史信息。影壁墙上镶嵌唐都长安城浅浮雕,既说明渤海国是唐在东北的属国,也暗含了上京城仿唐都长安建设的意义。影壁墙画面以唐文宗在致大彝震敕文书中,盛赞渤海“遵礼仪而封部和乐,持法度而渤海晏宁”等句为画面题记。这样,通过“象”的创造与“意”的建构,向观者更好地传递博物馆空间主题的内容与信息。
(二)历史真实信息的传递
遗址博物馆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展示历史原貌,但古代渤海国的视觉图像保存并不完整,已经没有办法得到特别准确的资料,给展示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展示设计的表达上,主观上不臆造历史片段,力求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文脉的延续性,反映历史真正的文化内涵。如在渤海国十五王的展示过程中并未采用原老馆中后人刻画的形象,而是在玄武岩制成的石碑上刻录以唐楷写就的渤海诸王世系表(渤海国没有本民族自创的文字,而是通用汉字)。同样,在渤海国族属的部分中,渤海国姓氏墙中主要姓氏都以出土的文字瓦中的文字展示,保证展示信息的真实性。
(三)地域特征的体现
采用地域性设计手法,将地域性元素与展示设计结合,丰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形式,加强展示形式与遗址的内在联系。渤海国考古发掘显示上京城的城市建设、建筑形制及建筑构件装饰风格等都受唐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材料选择上,展陈空间使用了上京城遗址中使用较多的玄武岩、土坯、木材等天然材料。展馆中将当地盛产的玄武岩石材大量应用在主要墙面、地面及雕刻构件上,与遗址产生直观的联系。序厅夹道两侧的墙体采用堆砌成的土坯墙面,增强墙面肌理和视觉震撼力的同时与遗址中城门夹道的土坯墙面形成历史的对话关系。艺术造型的处理上,把遗址的地域性符号表现在展陈环境中,保持渤海国遗风。如将序厅地面用渤海花纹方砖做铺装收边,两个承重柱做唐柱式处理,柱础采用玄武岩并与遗址中处理的方式相同,不做刻意雕刻修饰,循石而凿,柱础风格雄浑、粗犷。
(四)数字技术的应用
遗址博物馆中的展品普遍观赏性较差,需要改变传统博物馆中实物加图版的单向型展示方式,在展示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来弥补缺陷,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多维性和体验感,力求将专业性、学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在展线各环节设计一至二个亮点,营造气氛,以多元化的展陈手法全方位展示渤海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
渤海国上京城“三朝”制的展示即采用三维投影互动沙盘模型,将互动投影的三维数字技术与传统的物理沙盘模型进行无缝结合。依据渤海上京遗址宫城与皇城平面图制作传统模型,观众可通过看台上的电脑设备与沙盘互动,利用虚拟三维图像技术可以在沙盘上切换渤海宫城南门与丁字街广场、1号殿、2号殿。同时大屏幕投影会分别将举行外朝、中朝、内朝的盛况在对面的屏幕展现出来。参观者可以最快速地获取生动逼真的动态信息。在展示渤海国墓葬的内容上,由于考古发掘的墓葬较多、较分散,如果采用传统展板的形式占用面积较大,且展示内容枯燥,展示方式平淡。因此采用3D影像技术,将投影打到地面突起的台基上,地面上设置感应装置对应渤海国早、中、晚期墓葬形式,投影会随着观众的脚步切换内容,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
结语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渤海国存在与发展最直接、最客观的真实写照,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在尊重历史价值与实现现代展示手段等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博物馆作为渤海国尤其是上京城的传播媒介,在展示东北地区渤海文化与唐文化的历史渊源,挖掘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课题编号C058)
参考文献:
[1]张男.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D].天津大学,2004:9—30.
[2]梁乔,梁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J].四川建筑,2001(5).
[3]谭红毅,董智.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保护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10).
关键词:
物联网 博物馆 展示设计
一.博物馆
1.1什么是博物馆?
199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永久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托马斯.P.E.霍文曾表明,博物馆拥有“巨大潜力,不仅能够促进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其质量,并实现社会卓越发展”。
在博物馆里,观众可以享尽自由时光――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展厅里漫步或驻足,对某些展品一开始可能心不在焉,而后却猛地恍然大悟,可以自由顺原路折回、也可以自由放空、任意遐想,这一系列过程,就是与博物馆交流的过程。吉尔曼曾提出“当一个博物馆能够提供丰富知识让观众好奇时,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其全部作用。”
1.2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
早在古代与中世纪时期,博物馆的雏形就已显现,那时期的博物馆可以称其为藏品储藏室和学习、研究之地;到了16世纪出现了两个新的词汇来表达“博物馆”:画廊、储藏室。然而这两类博物馆内的藏品几乎很少对公众开放,他们主要是王宫贵族、教皇和富豪的;17世纪末,博物馆开始步入公众生活;18世纪,人们还是热衷科学与自然法则,当时的知识分子希望在博物馆内收藏人类的艺术品、科学产物以及自然标本等。到了20世纪,博物馆不再局限于藏品,渐渐偏向参观者,衍生出了博物馆实践的研究以及针对博物馆参观者的研究。到了21世纪,博物馆观众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超越博物馆收藏的重要性,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也已被重视。
现如今随着科技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参观者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知识传播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这种变化不仅使观众获得了全新的参观体验,也增进了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沟通与交流。而物联网在其中的作用也逐渐显著。
二.物联网
2.1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l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图1)。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子标签将真实的物体连上网络,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到他们的具置和相关信息。2005~E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物联网”的概念正式问世。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
2.1物联网的作用:
在未来,物联网将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及生活,包括改变我们自身。回顾历史,当我们看到互联网是如何影响现代教育、通讯、商业、科研、国家管理和整个人类社会后就会知道,物联网的发展将会超越互联网。而且毫无疑问,物联网将成为人类进步上的重要探索及阶段。
物联网,可以称其为互联网发展的全新阶段,人类可以把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分配转换成各种信息、知识,甚至是智慧。从这一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明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物联网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其缩小贫富差距的能力,它们可以将世界资源提供给更需要的人们,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星球并学会预见问题。
物联网的作用可以说是无限的,在物联网时代,也许你的电冰箱不仅仅只有电冰箱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采集你的数据,根据你所储藏的食物,监测你的身体健康,并根据你的身体状态,给你提供合适的膳食菜单。我们可以理解物联网将“数据”传变为“智慧”(图2)。在下图中的金字塔中由4个层面: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有用信息的收集是建立在数据上。大量的数据收集会有助于揭示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而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化成知识。而最顶层的智慧便是知识加经验。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智慧却不会改变。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源于最底层数据的收集。而物联网就是利用这种扩展数据的方式。数据容量的增长加之互联网传递数据技术的发展将帮助人类更快地向前发展。
2.3物联网与博物馆:
曾几何时对于博物馆领域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事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运用了物联网技术。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中主要是运用在参观者获取展品信息及博物馆位置信息等相关信息。自从博物馆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后,参观者就可以根据自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导览服务,这样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参观服务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和吸引更多的人流。
对于博物馆来说,物联网的教育价值与商业价值在于它可以允许参观者通过其选择的智能设备直接与藏品交换信息。藏品中的对象作为藏品数据的保存者,并且也能与其他物件交流。不难想象,未来的某天,当一个参观者来到某个艺术馆时,便收到艺术家的做平展览位置的提醒,只因为参观者在其他博物馆曾经看过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一旦站在这幅画作前,一个微型传感器便会提供给参观者丰富、多层面的信息,提供购买该画作的复制品或3D模型的机会并送货上门,或者预定免费讲座的座位。所有这些只需拿起手中的移动设备一扫便可。
三.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方面应用
时至今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基本可以在博物馆领域应用,国外的博物馆领域已经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为国内的博物馆物联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与借鉴。
3.1馆藏管理
物联网中首当其冲的一个特点就是智能化的监控和管理。所以博物馆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来进行馆藏品的智能化管理、运输、库存等。工作人员可以熟练地了解每个藏品的具置、收藏状态等。物联网的智能管理与传统藏品的管理相比,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时间以及人力。可以实时对藏品进行监控,遇到相应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
3.2观众参观服务应用
(1)电子门票
随着社会人文的发展,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观众人数会大幅增长,博物馆都将面临人流浪超负荷,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但是随着物联网与可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电子票的出现可以为博物馆带来诸多方便,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网站或发送二维码等方式,给观众提供购票凭证。通过将物联网的RFlD技术与电子票及观众的移动手持设备相结合,即可实现博物馆内的观众定位。系统通过阅读器采集观众的数据,分析相应的人流量及位置数据,可以及时为工作^员提供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
(2)指示系统
观众在参观博物馆中看得最多的毋庸置疑是展品,而其次就是博物馆的指示系统。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指示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引导环节,如何通过良好的指示系统来带领观众进行博物馆的参观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内置RFlD电子标签的门票或观众的移动设备,可以全面感知用户的存在与位置信息,然后快速准确地对观众的位置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给观众制订一个准确,有效,亲切的参观路线,减少观众的观展障碍。
(3)多媒体导览系统
导览系统可以说是博物馆展示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单项传播展示已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口味了,他们所期待的是博物馆传播的多样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性与自主性的加强。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全面感知观众存在。通过RFlD等物联网技术增强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并应用观众的移动终端将预先设定的服务推送到观众手中。美国技术创新博物馆是第一家使用RFID技术腕圈的博物馆(图3),该博物馆认为这是参观了解博物馆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参观者能够实现与展览之间的互动。观众还可实时查询自己的位置,回顾参观路线,获取最优路线导引服务,调整参观行程并选择需要的服务。
同时当持有电子门票或手持设备的观众靠近展品,系统根据观众所在位置情况,触发功能模块,显示该展品详细的文字、语音、图片和动画等多媒体介绍资料,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其背景资料,使得科普、人文宣传更生动、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全面。观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更轻松地查看展品名称、内容等信息。
同时根据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当前位置分析,结合以往的参观数据及用户信息数据,给出观众独特的个性定制路线,自由参观展品,引导观众参观整个博物馆。
3.2展厅环境控制应用:
物联网的相应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和检测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通过物联网红外传感器技术的使用,得到当前文物所储存的湿度、温度等多项环境因素,以及参观过程中人流量及动向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针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采取一些相应的调整措施,使得文物储存的温度以及湿度等环境得到恢复,使得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告诫工作人员展厅的人流情况等,对博物馆的人流进行相应引导。
案例1:伦敦历史博物馆引进NFC RFlD标签
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更加追求绿色、环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现阶段,大气之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成分可以促使全球气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可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维模式也随之改变,低碳思维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中,给各个行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博物馆展示过程中,也要通过低碳化的设计方式,促使博物馆的运作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对于低碳设计的概念浅析
当前的时代倡导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低碳式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必要因素。所谓的低碳经济指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高效的应用能源,促使能源消耗更具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征,应用技术创新的方式,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制度创新,减少对于自然能源的使用量,进而降低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几率,最终促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现阶段各个行业的设计人员都要倡导节能、环保、减排以及生态化的发展,同时符合低碳时代的发展趋势,展示行业的运作中也应如此,以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为例进行分析,要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从用材、设计和构造等方面做好把控工作,将低碳化的发展理念渗透其中,极大的推动博物馆的稳健发展。在此过程中,若想促使博物馆展示工作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在设计环节做好把控措施,通过适宜的设计方案,借助低碳化的策略和方针,积极应用新式的环保材料,制定节能方案,降低能耗消耗量,最终起到间接的生态保护作用,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工作中,将会涉及到空间创作这一重要的环节,其中涵盖着道具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施设计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还要本着接受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原则,在空间和时间的范围之内,应当将展品作为中心位置,借助科学技术手段的作用,逐步达到调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若想在博物馆展示工作落实过程中,要想体现出低碳化的特征,相关的设计人员要对展品信息予以展示,以此为基础,使材料的择选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融入新技术,对展示予以更改。
二、低碳化设计理念下的博物馆设计方式分析
要想促使现代博物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色,应当对低碳设计方案予以优化,相应的减少环境破坏问题和物质浪费情况,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博物馆的低碳化设计环节,应当从布展材料、空间规划等多个层面做好把控工作。
(一)低碳设计在博物馆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空间规划过程中,一定要促使规划方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借助低碳化的设计方式,对自然资源高效的利用,将低污染和低排放作为基础内容。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融入低碳化的设计理念,可以对结构予以精简化,避免出现功能过剩问题。博物馆展示的设计,需要有科学的功能分区,其中含有办公管理空间、展示展览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都是极其紧密的。不同的空间功能可以直接影响空间流线组织和空间结构分布等,此时就需要对交通组织空间合理安排,而后提高空间的实际利用率,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博物馆展示空间之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办公管理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都要做好连接工作,而后充分利自然光线的作用,对采光面积和遮阳情况予以控制,极大的提高观众的舒适度。比如,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休息位置,亦或是资料查阅位置等,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作用,将光线引入到这些区域范围之内,尽可能的降低人工照明,借助自然通风的作用,对空间范围内的有害气体予以清除,同时可以对螨虫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予以抑制,在夏季可以充分降低室内的温度,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于空调的依赖度。
(二)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低碳设计过程中,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对绿色环保材料予以合理择选,重点关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工作,与此同时,要本着“能源节约”的原则,切实提高材料的应用效率,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现阶段的低碳设计理念在博物馆展示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环保或是低碳的材料,提高博物馆设计工作的环保性能。所谓的低碳材料指的就是,制造过程体现出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的特征,这样的材料一般都为新型材料,同时可以实现再生产和再循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转变了产业的运作和发展结构,而对于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讲亦是如此,相关的博物馆展示区域的设计人员,应当明确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设计工作中,促使最终的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出环保、健康、生态和绿色的特征,使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体会到低碳设计的精髓之处,潜移默化的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实现更为长远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军.低碳设计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2,18(20):82-83.
[2]刘长金.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低碳理念分析[J].华章,2013,27(31):147-147.
展示活动的设计是一门综合了现代设计艺术和设计科学成果的综合性设计学科。在有限的空间和场地内,依附于各种展示手段和信息载体,如展品、道具、文字、图表、文字、多媒体等进行高效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通过不同的手段调动人的心理感受、生理感受而创造人性化环境的行为。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将“以人为本”和传统的“以物为本”同等重视起来,将蕴含着丰富文化背景的实物,从参观者的需求出发,以代表着时代的展示手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展示给参观者,以人为本将体现在博物馆展示自始至终的方方面面。
博物馆互动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博物馆的功能往往忽略了参观者的感受,基于博物馆的服从于“我”,我摆什么你看什么,一整套围绕着文物的收藏、陈列、教育的行为模式,造成了原有的博物馆观念和行为模式越来越显示出迟滞、僵化、毫无生机,我们不禁要对“被动”的模式提出质疑。以一种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突破原有模式应运而生,强调人“主动”的规划和策略,以参观者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中生产文化产品,实现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人性化实际是指人类生存意义上一种最高设计追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是运用与人机工程学与物的设计,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产品、人与自然和谐的结合设计。一般研究体系为:(1)人的“舒适感”物理层面。(2)人的“亲和感”的心理层面研究。(3)弱势人群的需求。(4)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层面研究。(5)针对文化层面的人性化。
博物馆互动展示设计的策略与应用
很多展品不适合直接陈列,需要经过一定的设计之后,才能有效地与参观者进行互动,有效地表现出展品的内容与美感,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设计展品并充分考虑互动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静态”博物馆互动设计
“静态”形式对于珍贵艺术品和历史文物等静物更适于观察、鉴赏和研究,暗示的导览形式则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展示,是相对较高级的导览方式。例如场景还原的设计方法,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微缩的故事,场景是剧情发展的构成单位,将展品在合适的环境中展开,这样会使展品超出本身所传达的作用,场景作为“角色”,叙说着展示的内容。对于参观型的展示场景,不通过简单的罗列,而是把参观者的情绪和视觉融入到环境之中,采用场景还原的方法使展示空间叙事更加直观、生动。
2.“动态”博物馆互动设计
动态”形式的主动性的引导导向明确,能够明确、清晰地指示人们的行为。例如电子多媒体的互动展示中的幻影成像技术,它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角色扮演和模拟实践的展示形式,满足了教育学习经验理论中“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理论。
1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情感文化特征
现代博物馆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媒介,从事理学的角度,展示设计是一种系统活动,不仅包括“物”的展示,还包括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连接关系,从简单的实物展示转向叙事性、戏剧化的展示,有时,通过灵活生动的造型设计可以还原“人”与“物”所处的时代与生活风貌,从而将隐含在实物内部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挖掘出来,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文化性与科学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有如下情感文化特征:
(1)相对于商业、办公与居住空间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在造型语言上较为含蓄,表达方式更具艺术性特征,既有自身功能性的需求,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象征意义,具有使人思考的情感力量。
(2)博物馆展示设计作为信息媒介与电视、网络、杂志、广播等媒介相比有着独特的特质。首先,博物馆展示设计通过丰富的造型语言、创新的设计手法,具有双向性、互动性、直观性、实效性与体验性等特征,时间与空间是交错在一起演绎的;其次,展示设计的信息媒介趋于多样性与综合性,没有模式化、程式化的规律可言,可以更好的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性。
(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博物馆往往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象征,是民族精神意念的显现,是根植在本土文化中的,展示设计师需要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从本质上反思今天中国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发展模式,从空间、形态、色彩、场景等各种视觉元素入手,寻找出中国博物馆展示设计自身的风格特点与展示观念,给人带来亲切感与归属感。
(4)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性创造活动,在由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过渡时期,它需要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文化人类、历史学、生态科学以及其他边缘学科进行交叉性研究,换句话说,是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博物馆展示设计更加复杂难言的情感与文化特征。
(5)博物馆展示设计的信息传达不是对情感、文化符号的直接挪用,而是在深入研究与理解的基础上,对表层的信息(造型元素)进行选择、加工、提炼,通过内部结构的组合强化信息的情感性与文化性,是外在形态与深层观念并行传达的过程。
2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分析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空间造型元素是情感传达的重要载体,是整个展示设计开展的大前提。其目的是使观众在艺术的空间造型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情感魅力。而博物馆空间造型使观众产生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通过组成造型的形态、材质、色彩等各个要素整体作用而发生效果,难以完全清晰的区分,但为了本文便于阐释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情感因素的一般规律,简单的疏理如下:
2.1形态的情感
2.1.1建筑空间形态
博物馆建筑空间形态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艺术作品,有时还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博物馆的建筑不仅仅满足功能、适用的需要,也是博物馆精神与情感的信息载体。在某种意义上,是作为一个巨大的综合展示品向人们传达博物馆的思想与性格。正如著名建筑大师戈登・本森与阿兰・福塞斯所人为,建筑应唤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如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卢浮宫以及奥赛博物馆等都是世界博物馆建筑的典范。如创建于1870年代的美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藏品最多的博物馆,1967年任馆长的托马斯・霍温进行了长达30年的全面扩建,而总体规划仍在充分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标志性于原有的设计风格,但它没有严格遵循希神庙的形制,而是在罗马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进行了简化,去除了大部分繁缛的装饰,是融合各时期古典元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重新构建了西方传统的艺术语境,使人还未进入到博物馆展示空间,就感受到强烈的古典气息。
2.1.2展示空间形态
展示空间形态作为情感传达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博物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空间是物与物之间距离、大小、方向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没有形状的,只存在着空间的关系,它本身不是实物,是一种思维的抽象,却需要依靠实体来实现。如《老子》中关于空间关系所谈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汉代《淮南子》中把有形的万物称为“有有着”,把空间称为“有无者”,“有无者,视之不见按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扣之不可得也。”
孤立的点、线、面本身很难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但融于空间造型中的点、线、面、体都是有表情的。当对点、线、面进行不同组合,形成的一维空间或二维空间就具有某种使人愉悦或厌恶的能力。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形状有一定偏爱,如一位被试者所说:“自己感到惬意的线条所产生的强烈的喜爱之情,不亚于自己所喜欢的画。”例如,直线常使人感觉紧张,理性、简洁,让人联想到升腾感尊严感;弧线却给人以隐忍、含蓄、暧昧的感受;方形具有坚实、内敛、平淡的视觉感受;圆形象征团圆、圆满,可以引申为一种中庸、成熟的为人处世态度。然而具体细分下去,不同的形状也存在着情感体验的差异,例如直线中的水平线让人联想到作为一种承载的地平面,而垂直线则给人以生长、生命力的情感体验。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二维空间的设计非常重要,既可以有效的展示图文信息以补充立体造型的不足之处,又可以完整的烘托出环境空间的气氛。
2.2色彩的情感
色彩的情感就是利用色彩的特性与人的生理、心理变化与社会功利性等综合属性,引发人的某种情感。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种最大众化的形式”,可以看出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普遍的;早在中国古代《周礼・冬官・画缋》中就赋予了色彩种种象征的意味,“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种象征意义也是基于人们对客观自然世界的认识。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色彩的功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审美取向以及情绪感染等方面。
色彩的物理特性首先依靠人的生理体验获得。例如,色彩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寒冷的感觉,依据不同的温度感觉划分为冷色与暖色,冷色包括蓝、青等色;暖色包括红、橙、黄等。冷色给人以宁静、收缩的感觉;暖色给人以积极、热烈的感觉。此外还有一些介于冷暖之间的中性色系,如大地色系、绿色系以及黑、白、灰、金、银等能给人带来轻松、休憩、沉稳的感受。在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中合理的运用中性色,不仅可使人避免产生疲劳感,更显得大气、得体。此外,色彩还可以影响人们对于物体的重量、大小、远近等差异性的感受,如深色使人觉得份量感较强,而浅色则显得比较轻,深色容易给人带来庄重肃穆的情绪,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场合往往色调整体偏暗。
其次,由于人们的一些生活经验与固有观念,往往对色彩产生联想。如金色、银色是贵重金属的色彩,代表了高贵与尊重,而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则象征着喜庆与热闹。并且,不同族群、地域、年龄、性别、职业与经历的人联想的内容也会不同。就一个人自身而言,随着阅历增长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对色彩的情感联想将具体的实物发展到抽象的某种情绪与意境,导致人们产生一定的好恶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认为她把绿色看成是绿黄色的时候,便会厌恶绿色;而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
此外,当色彩成为具有抽象化、概念化、社会化的普遍意义象征,便成为文化的载体,向人们传递同样的情感与涵义。闻一多先生的诗歌《色彩》,赋予了色彩以生命力与人的个性。
“生命是张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设计师借助色彩的情感媒介,传达博物馆的精神于设计师的理念,不仅通过色彩的搭配提升了视觉的审美层次,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有所感悟。
3材质的情感
材料本身没有什么情感,它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对于材质的感受,即质感。不同的材质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也会使人产生一定的情感联想。人类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初期,首先依据材料的属性进行选材,而后在造物史的演变进程中,也会依据社会与族群文化赋予的新意义,中国古代君子以佩戴玉器为装饰,玉之润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悦烦闷之心,玉之纯可净化污浊之心,此外,玉材质地晶莹,有“宁碎而不屈”的气节,所以君子爱玉。
材质的情感联想也体现于现代设计中,运用材质进行展示设计与艺术创作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表达一定的创意,为了塑造博物馆定的角色形象。例如,石头、木头、青砖等传统的材质总会把人的思绪牵引到传统的生活形态中,产生一种朴实、自然、典雅的情感感受。如果将这些材质应用在博物馆设计中,会使展示空间或多或少带上情感倾向。一个好的展示设计有时需要有表情的材质来渲染,诱使人们在参观中想象和体味,让观众心领神会而砰然心动。如安腾忠雄的著名建筑“光之教堂”,整个室内空间都采用素净的混凝土作墙壁,单纯、抽象,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向人们传达一种高尚的宗教精神,十字形分割的混凝土墙壁上产生的特殊光影效果,使人有种接近上帝的感受。
通常来说,金属、玻璃、塑料、混凝土等制品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现代气息。金属的延展性、可塑性强,质感华丽,富有光泽,给人带来科技感、时尚感与未来感,当然加工工艺对金属材料也产生了影响。如冲压成型、浇注成型等工艺可以使塑造的制品形态与肌理发生更多的变化,其中金属的拉丝工艺,会显得产品更加精致。因此,依据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可以应用于科技博物馆的展示造型设计中,能够更好的演绎展品的技术感、自由感与神秘感。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材料搭配以及与其他媒介的并用也会产生不同的展示效果。例如,“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家具常使用钢管与皮革、帆布或藤等天然材质配合制作沙发或座椅,皮革等自然材料温暖的属性能对冰冷金属”。 此外,在空间设计中玻璃材质的情感传达往往是依靠光影效果来实现,即通过玻璃的透光、折射、反射,倒映周围环境的幻影,使得玻璃不仅在明亮时璀璨光彩,在黑暗中也可散发幽光。如哥特式教堂中的彩色玻璃是主要的装饰造型语言,当光线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照入幽暗的室内空间,就会产生庄严肃穆的神圣感。有时在博物馆展示造型设计中使用玻璃材质,会产生一种虚无的感受,这种感受也可以拓展观众的视野范围,更好地引入自然光线。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厅中运用自然光要进行科学的过滤,便于对文物的保护。
4结语
本文所倡导的博物馆展示造型设计是一种朴素的设计观念,合情合理,顺应自然。意在通过探寻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体验线索,提升博物馆设计的文化深义与设计品质,为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提供一个审视与前行的价值维度。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朱淳.展示设计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陈列;分步骤教学
0引言
博物馆展示设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是多学科的综合,较为复杂。在博物馆展示设计教学中,由于所教授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前期学生对展示空间、展示道具、展示照明以及平面、数字多媒体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重点探讨的问题。在类似系统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利用课内外分步骤、分阶段的教学法,能够将理论、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让学生熟知完成实际项目的相关步骤,将学院派的设计与社会实际项目相结合,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博物馆展示设计专业人才。
1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内分步骤教学
课内分步骤教学针对课程的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将各个步骤分开,把时间、任务划分明确,使学生明确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课内分步骤教学如下。
1.1基础理论、实践作业、知识巩固三步教学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96课时,由于其学时长、周期长的特点,分步骤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的完成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理论到实践到知识巩固的三步骤教学中,理论课程讲解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基础理论课程的讲解以理论配合实际案例进行,避免枯燥无趣理论知识的强行灌输。设计作业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二。设计作业最好选择适合课时需要的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设计作业环节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项目的文本、设计、施工步骤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在课堂中模拟设计公司完成项目的工作模式,使学生有实践性的体验,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知识巩固占到教学时长的四分之一。知识巩固部分是通过模型的制作落实到三维可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能够检验前期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在模型制作过程中不仅能够明确博物馆的空间概念、细节部分设计的优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2分阶段、分任务的学生汇报、教师讲评制三步骤的汇报、讲评制,需要前期教师规定好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表,在规定的时间要求学生按照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能够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时间观。
(一)调研阶段调研在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开始就要锻 炼学生的调研能力。调研阶段开始前,教师应先做相应的调研要求,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调研、带着兴趣去调研。调研分为书籍、网络、市场、问卷等各种形式,通过广泛的收集相关资料,更能明晰自己所做博物馆的国内、外现状情况,以及目前现有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优缺点。通过自己的实际调研,将调研结果写成调研报告并做出汇报文件,在课堂中进行汇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汇报能力。
(二)草图方案阶段前期的调研加上明确的主题,进入到草图阶段。草图阶段按照每人或每组选定的主题将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头脑风暴的设计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平面图中设计出理想的方案,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灵活的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做过多的设计讲评干预,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将自己的初步想法进行表达。草图阶段对数量要求较高,当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草图时也会自我进行筛选出比较满意的几套方案,在自我筛选后进行草图方案阶段的设计汇报,汇报完毕由讨论小组成员提出方案中的优缺点,给予每个同学一次的点评机会,在点评他人方案中审视自我方案缺陷,锻炼学生跳出自我思维定式,以创新型、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方案的初步设计。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点评总结。
(三)效果图、模型阶段初步方案完成后进行细部深化,效果图阶段将二维的设计稿转化成三维,在三维模式中能够深入推敲设计方案的细节部分,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再通过模型制作以更直观的模式,建立空间概念。
2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外分步骤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建立课外自主学习式学习模式,能够更好的辅助课内教学。
2.1学习兴趣组在兴趣小组中,可以把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任务进行拆解,让学生自己选择较有兴趣的小组,进行分部的训练。例如将博物馆展示设计拆解为:展示道具设计、展示橱窗设计、展示照明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展示色彩设计、展示心理学、展示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根据设计比赛题目,布置相应的任务。分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与设计比赛的积极性。
2.2开放工作室在开放工作室的设立中,以设计团队为组合,起初可以通过真题假作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慢慢培养对设计任务的敏感度。然后接收实际的设计项目,带领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项目,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
3结语
博物馆展示设计课程中的一部分技能是在课外知识的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有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和眼界才能够更好的将课堂知识熟练的运用,完美的表达自我创意的思想。由于静态的、久远的、古老的展品自己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展示陈列将其展示,并向公众诉说展品的历史故事的同时,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增强对其展品的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了解所设计博物馆主题展示领域的展品及相关文化的历史信息,没有文化、没有故事只注重形象、外观的展示设计不能深入人心。因此倡导课堂内和课堂外相辅相成的分步骤式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分步骤的对系统知识进行接纳,分步骤的进行知识巩固。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课外实践能力的锻炼,避免了过多知识的堆积式灌输和短时性的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通常情况下,对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使馆内所陈列的展品的艺术特质、科学特质或文化特质得以更加优质的诠释,从而使对其进行观赏的相关爱好者对于展品品质与展品精神的需求得以更好的满足。在对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众多能够对观赏者心理与情绪造成适当影响的因素,其中包括对展品陈列的整理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对展品的展具进行适当的选择,对展示区域的光线进行科学的安排等。因此,博物馆内对展品所进行的展示亦是一门艺术,只有理解与领悟了这门艺术之主要精髓,才能使博物馆对展品的展览水准得以有效的提升,是博物馆得以更加妥善的运营与发展。
一、对展品的整体与局部布局进行科学的安排
就一般情况而言,博物馆内的所陈列出的展品,都是在其创造时代或后续历史进程中存在重大意义或者重大价值的,一项展品在博物馆中进行陈列与展览时,其摆放位置的变更频率及其低,而且所陈列期限一般较长,因此,在对展品陈列位置的整体布局与局部摆放进行安排与设计时,需要相关的设计与工作人员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使不同展区之间甚至于不同展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似疏远实则密切的奇妙联系[1]。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相关设计人员,要在设计过程中对全局的整体展品进行综合性考虑,并且按照参观者的参观路径对不同类别的展品进行合理有序的编排与陈列,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将参观者的休闲区也纳入所设计范围内,从而使参观者在博物馆中的体验更加全面,更加无所挑剔。在对展品的局部摆放进行设计时,相关设计人员要对展品的摆放环境以及摆放角度、摆放方式等细节性展示因素进行细致的考虑。例如,在对展品的展板进行相关设计时,可将展板的整体根据参观者的视线需求,以纵向为划分方向而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展示部分,展板的上部一般高于普遍参观者的观赏视线,因此其上部分主要对展览的主题与方向进行展示;展板的中部通常符合参观者的视线高度,因此要将主要的、最具特色的、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在展板的中部进行展示,从而使参观者在对其进行观赏时,由于观赏视线角度的自然与舒适,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展品之上,从而使参观者拥有更好的观赏体验;最后,展板的下部一般地于普遍参观者的观赏视线,因此在对该陈列位置的展品进行展示时,要合理科学的对展具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通过全方位透明的玻璃质地展台,将所陈列展品更加全面而直观的展现在参观者眼前,从而使参观者对于低于其视平线的展品能够进行更加方便的观赏。
二、灵活运用色彩艺术对展示空间进行设计
由于对于博物馆而言,其展览环境的气氛与格调对展品魅力的呈现度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将色彩艺术灵活的运用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2]。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过程中,若能将色彩搭配艺术进行适当准确的运用,展品所处展示环境的氛围将得以有效的营造,情调将得以良好的处理,从而使展品魅力的展现得以更加淋漓尽致,使参观者的视觉感受与观赏体验的优质度得以良好的保障。根据相关的统计与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科技主题展品进行展览时,若想使整体的展示环境呈现出前卫的科技感,那么蓝色调是设计师不二的选择;在对植物主题展品进行展览时,大多数设计师会选择将绿色作为展示环境的主色调,从而使参观者体验到仿佛置身与大自然中的感受;而在对文化艺术主题展品进行展览时,展示环境的应呈现出宁静的气氛与优雅的情调,因此要通过略微浅淡的暖色调将展示环境的气氛与情调进行有效的营造与处理。
三、对展示区域的光线进行合理的设计
博物馆在对展品进行展览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光线是使展品魅力得以充分展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对展示空间进行设计时,对展示区域的光线进行科学妥善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展览过程中,所涉及与运用到的光源主要包括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两种,其中的自然光源,主要指在地球进行公转以及自转的过程中由太阳照射所提供光源,因此自然光源也是随季节与时间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展示空间在对自然光源进行应用时,主要将其用于北向展厅的基本照明,从而使北向展厅的光环境得以达到自然且柔和的良好效果。而其中的人造光源,主要指由电灯与其他人造发光体所提供的光源,这种光源在对光的强弱以及色调的控制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3]。然而,我国博物馆当前对于展品进行照明的手段主要包括对展品进行直接照明、对展品进行间接照明以及对重要展品或者展品的重点部位进行局部照明等,因此,对这三种照明光线的科学设计,成为了使博物馆展示空间光环境得以良好建造的重要前提工作。首先,是关于普遍应用的直接照明光线的设计。在对直接用于照明的光线进行设计时,主要要对其光源的置放高度、置放方位以及照明范围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与设计,而且还要对不同展示区域的照明亮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其能够与展示环境的相应气氛进行有机融合,共同使展品的展览过程尽善尽美。与此同时,对于照明光线强弱的把握,对参观者视觉体验的影响非常大,如若照明光线过强,则参观者及其容易在对展品进行观赏时迅速的产生视觉疲劳;而如若照片光线太弱,则将使展品在展示区域内不能清晰的将自身展示在参观者眼前,从而对参观者的观赏体验造成相应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关于烘托环境氛围的间接照明光线的设计。采用间接照明光线对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光环境进行完美的构建,这种较为高端并极具艺术特性的设计手法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中都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所谓间接照明光线,就是使展品在主光线的照明之外,将其周遭的展示环境与气氛通过二次照明进行有效且恰当的营造,间接照明光线通常不会直接投向展品,而是将其光线投在墙体或展板等物体上,而后通过其反射将展示环境的光环境进行合理的丰富。间接照明光线由于其营造展示环境气氛的照明目的,其色彩通常也是迎合相应展示区色调的,从而使展品得以在这种完美的环境中得以更好的展览与观赏。最后,是关于使展品得以有效突出的局部照明光线的设计。在展品的陈列区域内,为了使相应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得以有效的突显,使参观者能将关注的目光顺利投放到这些重要展品之上,通常采用以局部照明光线对相关展品进行照明的方式,将展品的存在感得以有效提升,使展品更加能够牢牢吸引到参观者的注意力,从而使展览的目的得以达到,使展览的主题得以突显,是参观者的观赏体验更加完美。
四、对博物馆展览风格的创意化与多元化发展进行思考
最近,某博物馆所展出的一件东周时期青铜展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全方位透明的玻璃之地展柜,将此件青铜展品的红斑绿锈展现的淋漓尽致,浅淡的灰色调光线将展品的展示氛围烘托得宁静而厚重,从展板背面所透出的微弱光线使青铜展品周身的精美纹路得以清晰的展露于人前。着于地面的深色调地毯与安置与棚顶的深色调网架,使对展品所投射的局部光线以一道光束的形式垂直而下,整个展示空间在这道光束的投射下显得空灵之气倍增,使展品得以在此至纯至美的意境之下将自身的悠久底蕴与艺术魅力进行充分的展现与诠释,使观赏者仿佛置身于时空的夹缝之中,跨越时空的阻隔,对展品进行穿透历史界限赏析与解读。将思绪拉回现实世界,对这次展览中相关设计工作者对于展示空间的设计布局与安排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设计者选择运用全透明玻璃质地展柜对展品进行展示,是为了使展品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在参观者眼前,从而使参观者对于其的观察可以更加全面而细致[4]。而其在对展品所陈列展示空间的光线环境进行设计时,分别应用的间接照明光线与局部照片光线,从而使展品展示环境的氛围得以良好烘托的同时,其自身的精美纹路也能够着重的得以清晰呈现,从而使其能够将自身的艺术魅力进行充分的展现。相关设计者还通过对地面与棚顶的色彩进行准确的选择,使整个展示区域的空间气氛得以在环境色彩与局部光束的合力营造下,达到所预期的空灵与宁静效果,从而使参观者的观赏体验得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着眼于现如今我国博物馆的展览形式与文化,人们盲目的追求速度与效率,使得会展文化的品质与风格效果很难得到保障,进而使参观者对观赏体验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5]。因此,就当前形势而言,相关设计工作者对博物馆展览风格的创意化与多元化发展进行相关的有效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相关设计工作者应当对传统展示空间设计理念的优质部分进行合理的借鉴,而后结合当前时代与社会对于展示空间设计的各方面需求,妥善的运用创意化设计手段,使博物馆对于展品进行展览的整体风格得以更加多元化且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从而在对这种设计手法与设计理念进行锻炼与完善的过程中,使我国博物馆展览的独特风格得以稳固的树立,使我国博物馆展览风格的多元化与创意化发展得以有效的实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使一场主题展览得以成功的举办,相关的设计人员就一定要对博物馆内的展示空间进行科学合理且妥当有效的相关设计。相关设计人员要对展品的整体摆放布局与局部摆放角度进行全面的规划与细致的安排,同时,其还要熟练掌握色彩艺术的使用技巧,并在对展品的展示环境进行设计时对相关知识与原理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且,相关设计人员还要对展示空间中负责不同照明目的的各项照明光线进行良好的安排与把控,只有做到上述几个设计要点,才能使博物馆的展览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使所展览的展品得以更好的展现与诠释。
参考文献
[1]张福昌.感悟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总社,2011:860.
[2]陶海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14(2):103.
[3]李让,李文昌.博物馆的记忆与想象[M].学苑出版社,2010:60-61.
博物馆的设计与建造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得到了迅猛快速地发展。各种类型与各种规模的博物馆正被大量的建造中或者已经建成使用,这些博物馆逐渐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全面覆盖的网络,进而形成了现代绚丽多姿的博物馆景象。同时,在借助科技的手段把所有事物进行量化的时代,传统的情感空虚与文化精神的丧失变得愈加严重。而博物馆作为人类精神与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能把情感的特殊体验带给人们,并在此过程中增强自信。因此即使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博物馆的生命力依然能保持旺盛,并以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对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进行审视
(一)对博物馆的再认识
博物馆是因为人类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发展而形成的。博物馆被定义为非盈利、服务性、永久性与公开性的机构,以欣赏、教育与研究为目的,对见证了人类发展与人类环境变化的事物进行收集、保护与研究,并进行见证物的展示与传播。博物馆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是受到人类需求变化的影响,而人类的信息需求作为原动力促使了博物馆展示功能的产生、发展。博物馆应该是信息的中心和功能的综合体,可以使人们各种精神与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伴随着职能的多样性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博物馆应变得更加活泼、开放与自由,进而形成一种文雅、亲民的形象,同普通民众更好地进行情感的交流。
当下,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及精神文化同物质文化间的失衡在全世界普遍地发生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关键正由物质向精神转移、由自然向人类自身转移。情感的冷漠与空虚是导致人类社会不良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人类情感的恢复与回归。作为社会精神的象征以及社会文化的推动力,博物馆以社会文明的传播媒介与信息中心矗立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之间,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在时空上进行了超越,在人们面前生动的展示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优秀成果。因此博物馆承担着这种情感回归的责任。
(二)对博物馆展品展示设计再认识
从传播学的层面看,博物馆展品的展示设计是为了能够对展品的信息进行高效传达为目标的一种空间与时间并行的、多维的、综合的艺术设计与媒介组织。展品的展示设计强调展示是运动的有活力的一种活动,并更加地注重传达信息的效果。博物馆展示的设计有着独特的艺术与文化特征。展示设计的根本性原则是更好的让展品进行展示,其所表现的形式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1、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特征
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含蓄内敛的设计手法,艺术性更强的表达方式特征,有着使人进行思考的情感力度和深厚的底蕴,使博物馆文化服务性特征更加地明显。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具有边缘性与多面性的特点,并且在传达展示设计信息的过程中,是展品的外部信息(材质、色彩、造型等)同内部的情感信息的综合传达过程。
2、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缺乏
目前博物馆中的大部分并不能吸引民众进行游览,一些专题性与历史性的博物馆很少有游览者。其主要是因为:展品内容古板、浅薄、枯燥 ;展示内容与形式生硬、方式乏味、平淡,个性与特定都不鲜明,不能使人们产生兴趣;博物馆缺少服务的意识,且配套设备不完善;有许多的博物馆让观众感觉有隔阂感,展品展示的环境比较冷漠。
二、 情感的传达
(一)情感的内涵
情感的定义是较感性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环境或者客观事物的体验以及态度,是人们的直接性的状态表达与反应,并对人们的价值观进行折射。情感的触动与发生时心里活动与生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理性的出发点,情感与理性相结合才能定性,进而成为认知事物的动力;在心里活动所包含的意、情、知三个维度中,情感是最为核心的,并且是混沌意识状态的总体。
对情感进行分类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主观的体验性质进行划分,可分为直觉性的喜怒哀乐;意志性的绝望、希望、痛苦、快乐等。以情感的对象作为依据进行划分包括审美情感、社会情感等。若将情感依照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式,情感可以划分成情怀、情操、情调、性情与情绪,这些都是由客观的情思、情景和媒介所引发的主观体验。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情感传达的作用
情感的传达对于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人们的信息要求得到满足,博物馆正由以实物展品为主导向信息为主导的方向进行过渡。将博物馆的精神内涵更好地给观众进行传达,同时将展品的信息进行积极有效与全方位的传达将有利于博物馆展示的设计。而将情感及其传达的方式在设计中完善地表达,将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能使人们深入对事物进行认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同时,情感在展品展示的过程中具有与观赏者进行互动的作用。情感能使不同的信息间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使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情感的传达也是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博物馆中更好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艺术内涵以及设计文化的重要手段。
结语
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也有着更新的要求,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也要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只有将在展示设计时将情感与情感的传达方式进行良好的设计才能使博物馆在信息化浪潮中继续被人们关注,继续发挥着博物馆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等重要的任务。(作者单位: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适当解决中小型博物馆展示手段单一、互动体验欠缺的问题
文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对参观体验的要求也是随着时代背景而发生变化的。如果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只以文物为重,而不考虑观众与时俱进的需求,是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地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使用互联网终端就能获取原先必须要亲临实地才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所获信息量之大、之快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博物馆要勇于面对网络化知识传播的冲击,改变传统的实体展馆单一形式,从20世纪传统定义中解放出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寻找崭新的解决之道,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考虑如何让实地参观博物馆成为不可替代的体验。对于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重拾博物馆学习的兴趣、加深参观记忆等重要问题而言,通过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模拟临场体验,获得令人印象深刻且难以忘怀的信息,会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更为集中、快捷而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展览方式和展示设计而言,更具多样性和设计性。针对实体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特点提出“扩增展示空间”的展示方式新概念。而增强现实则是当下一个奇妙的例子,增强现实技术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对真实场景有着更好的增强效果,能将计算机产生的虚拟场景融合到真实环境中,虚实融合,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感知。由于用户与虚拟世界联系的同时,也未切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交互方式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需求。基于图像识别的增强现实技术,目前在展示设计中应用比较普遍,将其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展示中,将会扩展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它把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现实化、视觉化,让现实环境与虚拟内容进行互补、叠加,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增强观众在展品参观中的感受,提升数字化浏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为文物展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欧洲、美国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在此方面展开了最早的探索和研究,2001年希腊多家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成立了联合开发小组设计开发Archeoguide系统,用于对希腊古遗址如太阳神庙的数字增强再现。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IRALAB实验室也在古遗址以及古代人物情景的数字化增强再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SIGGRAPH大会新兴技术展示部分,MultimodalFloor(多模式反馈地板)的出现让人们更加深化了对这方面技术的认识。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移动增强现实系统(MARS)为校园景观提供附加的多媒体信息,以便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例如,早期的增强现实技术系统均采用桌面计算机或工作站作为系统运行平台,采用透视式头盔显示器作为融合显示设备。基于早期构架的AR系统限制了用户的运动范围,无法应用于户外环境。随着移动计算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网络和各种移动设备上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广泛,针对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运而生。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选择更高层次地文化娱乐活动,旅游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休闲生活方式。博物馆参观作为旅游内容中的重要一种,受到游客的广泛关注,而其中的陈列展示柜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媒介平台,博物馆所展示的物品和所蕴含的文化气息都通过陈列展示柜予以呈现。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博物馆中的陈列展示柜的包装以及设计,使得博物馆展览物品能够通过陈列展示柜更好地展现个参观的游客,能够让博物馆的陈列展示物品和博物馆主题完美融合。
1博物馆陈列展示柜的包装设计法则
(1)以功能为先。陈列展示柜的设计必须要保证展览文物的安全,由于在博物馆中所要展现的物品都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因而保护文物安全不被损坏显得尤为重要。陈列展示柜的设计必须要按照国家标准予以设计,采用较低反射性质的玻璃从而减少反射光和其他杂光,柜体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同时展示柜还具备调温调湿的作用,展柜的平面板、背面板等材料选择都要更具环保性质。
(2)美观实用并存。陈列展示柜在展示设计上要具备相当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平面、立体的展现手法,在展示柜的材料选择上应该更具有美观性和可重复使用。在展示架和承托的固件可以选择更为轻巧的方式,既要简单、突出展示文物,同时也要美观大方,做到美观和实用能够相统一。
(3)整体性和局部性相统一。在陈列展示柜的设计上体现出形式设计和展示主体相统一,由于博物馆的所展示的都是文物,因而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展示柜的造型和色彩等和展示文物整体相统一。同时,陈列展示柜的设计也要和博物馆整体主题相一致,比如说历史博物馆色彩、灯光效果要尽量深沉,配合展示柜的古朴和造型上的庄重来体现,整体的设计变化要和整个展览理念密切相联系。
2博物馆陈列展示柜的基本设计流程
(1)确定陈列展示柜的基本设计理念。要确定博物馆的设计思路和展览的路线相统一,明确展览艺术设计元素。收集博物馆展览设计的相关资料,对于展览文物的介绍、文物图片、文物影像资料、文物材质大小等等,这样给陈列展示柜的设计能够提供充足的“积淀”。
(2)实现陈列展示柜的创意设计和制作。依据展览文物的内容和文物的规格和大小确定展览文物的摆放位置,而后对于展示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区域的划分,确定不同的陈列展示柜的标准,像重点展览文物的位置要放在博物馆的中间等重要位置,而对于体形较大的文物要注意陈列展示柜的材质安全。
在确定展示文物的展示柜的规定之后,文物要根据时代或者是特定因素进行划分,将博物馆陈设的文物共通点作为设计要点,采用多种的辅助陈列展示方法,像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板、支架等应用,从而展示立体的展示效果。对于相同类型的文物陈列展示柜,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灯光、音响效果调整和突出不同的文物特质,从而给游客不同的体验。
(3)进行文物展览的陈列展示顺序。陈列展示柜要遵循和依据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整体设计程序,从而实现陈列展示的整体和局部的结合。当然,对于展示文物的陈列方式要注重选用牢固的材料的材料制作,在制作背景板的时候可以采用喷绘的方式而后再进行文物的背景说明,还可以放置说明和辅助说明技术,让参观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物。整体的陈列展示柜设计按照一定的程序顺序进行,当文物进入到陈列展示柜中,需要对陈列展示柜进行重新设计或者调整时就会更加困难了,同时也会给陈列展示文物带来更大的风险。
(4)科学预算和制作费用。要根据陈列展示柜的设计需要做好陈列展示柜的材料选择,在陈列展示柜的设计上要注意选择可循环利用的材质,整体设计制作要求要达到标准要求,科学控制设计制作费用。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柜的整体设计要以参观游客为根本要去,在体现博物馆主题的同时要遵从包装设计的原则,使得陈列展示柜在做好文物安全保护的同时还能充分展现出作为一个景点的美观性,更好地为游客参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乐.博物馆陈列展示柜内设计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5:201-205.
[2]成萌.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形式与空间布局[J].新西部(理论版),2014,21: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