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医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6 18:38: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化学医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医学论文

篇(1)

从考核目的上看,很多医学院校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医学生能否评优获奖、顺利毕业并获取学位的一个依据;很多任课教师只是把考试作为该课程学习完毕的一种应有形式,对其他方面并不关心。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医师资格证考试涉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很多人缺乏长远考虑,仅仅关心目前的学习状态。从考核内容上看,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和医学专业课程一样,进行期末统一考试。考试题目由主客观两部分组成,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考查,没有体现医学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考核方式上看,长期以来,《医学伦理学》课程多采用笔试,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价值观等进行衡量。《医学伦理学》课程意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评模式,才能彰显课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

1.2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优势所在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传统考试方式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大学生即使掌握知识不充分,但通过临阵磨枪,仍能拿高分,这样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单一的书面测验和考试等考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发展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多元化考评”势在必行。国外教育界经过多年教学研究,发现“多元化考评”相比于传统考核方式,更具有突出的优势。“多元化考评”强调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目的是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教学改进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化考评”首先是一个以“教育多元化与考生能力多样化”为导向的多元化,具有在纵向和横向上“多层性”的属性。多元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协调性发展,并能促进教学改革。

2高校医学伦理学课程多元化考评体系的建立

2.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一次总结性的测验,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检验,期末成绩所占比重最大,但不能像以往那样占据绝大多数。笔者认为所占比值30%即可,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期末应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题型,而且编写题目应结合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就知道重难点所在,同时为以后职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2.2课堂表现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判断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主要通过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上课的认真程度来衡量。上课表现,往往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上课表现的比重20%较为适宜。笔者认为教师每节课应在花名册上标注学生上课的情况,对上课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对旷课、睡觉、聊天、玩耍的同学进行扣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上课的一些不良习惯,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同时也是对表现好的学生的肯定,也是教育公正的一个体现,更是反映这门课宗旨的一项较好措施。

2.3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其所占比重建议在20%。众所周知,高校教师承担课程多,人数较大,平时给学生留作业比较少,所以平时成绩首先包括作业。医学伦理学课程每学期应该至少给学生留一次作业,给学生一些话题,让他们写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他们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并督促他们了解医学伦理的前沿成果。此外在平时的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当中,分角色表演或者组织辩论等,这个分数也是平时成绩的一种。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放一些视频或呈现一些案例,让他们参与讨论,给他们的表现打分,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

2.4实践成绩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把所学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成绩要占到学生最终成绩的20%,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和实践报告的情况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走向社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医学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且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走到社会上,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可以更好地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也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

2.5职业道德测评

医学伦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它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激励他们在学校刻苦学习,以后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务。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中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测评,测评比重10%比较合适。其主要做法是,教师编写职业道德测评问卷,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同时选取典型案例或社会热点医疗事件,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班级各小组间互相评分,最后教师结合两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对保证多元化考评体系取得实效的思考

3.1更新理念,确立多元化评价的考核模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唯分数论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学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放手让教师不断的探索更适应医学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其次,高校教师在做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研究的探索,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多了解国外的和国内其他学校的教学信息,对一些好方法要借鉴,要敢于打破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最后,医学生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医学人文知识,真正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3.2完善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重点问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专题化教学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但方式也有差异,其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好。不同学校选用的医学伦理学教材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内容差别不大。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依然是课本理论知识,难免枯燥单调。教师应多了解一些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通过整合,开展专题化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比较研究的方法,即相关内容看看国外的做法,丰富教学内容,也使得理论知识不会那么枯燥,深入思考后对学生的作用也会更大。

篇(2)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权威观点的基础之上.比如,拉瓦锡就对当时的权威学说燃素说大胆质疑,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检验了燃素说而建立了氧化学说,从而完成了化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质疑就是问题意识的体现,可见问题意识在推动化学学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思维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完成的,而思考是问题意识推动下的思考.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更具敏感性,进而对问题的答案展开追寻.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发散了思维,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维方法,进而形成一整套思维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学生能够发现许多尚不知答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不能通过老师加以解决的情况下就只能自己着手解决.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养成了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升.

第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创新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创新意识的提高也应该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学生的四个“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在运用中得到培养,而与之相对应的创造力也得到提高.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是经过前人不断地总结和发展而得出的成果,可以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牛顿将自己比喻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原因.学生在萌发问题前,必然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理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学生才可能对新的知识产生疑问,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实验方法,从前人的理论成果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形成敏捷的思维.在某个契机的触发下,问题意识自然就会萌发,并转化为确切的问题.

2.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情况比较多见,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而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很少发出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反思,改变教学风格,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通过这种方式,改善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对学习的看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主体,主体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要积极思考.在这种比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下,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促进有价值的问题的形成,并尽力为学生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3.教师要创设情境问题意识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其中情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具体而言,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主要是利用实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等来创设的.以实验法为例,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亲身体会实验,有利于他们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室做Fe3O4与H2的还原实验.Fe3O4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质,又被叫做磁铁.它在与氢气共同反应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在这个实验情境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求知欲,进而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去探究、思考.

篇(3)

2.仿真病区实训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模拟真实护理临床工作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上课就是上班”,尽量缩短学校和临床差距。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操作项目并增购实训用物,实训内容和操作用物与临床相匹配,添置临床上常见的器械和仪器如超声波雾化吸入器、静脉微量注射泵等,教会学生在校期间正确应用这些仪器和操作技术。为了能使学生亲自体验一些操作,如鼻饲、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除在模拟人上反复训练外,还为学生提供练习的一次性用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进行真人练习,使实训练习与临床工作实现“零距离”,既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患者的感受,让学生每次实训课都置身于仿真环境,犹如在医院病房、以护士角色进行各项操作及对各类患者进行护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教师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

由于护理学实训课学生是在操作中完成的,教师又需兼顾教学、指导和管理等职责,往往存在管不过来的现象,课堂纪律会比较混乱。改革后将班级人数分为10~12个小组,每组大概4~5人,按学习和动手能力强弱合理搭配,每组选择责任心强、操作水平高的成员为小组长,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班长和课代表负责管理各小组长,教师管理班长和课代表。这样就形成了“教师—班长(或课代表)—小组长”三级管理体系,各个负责人各司其职,管理好自己的人员,课堂纪律就比较有序。

三、传统实训课

由实训管理员安排实训,上课前实训管理员将操作用物准备好,学生对于某些用物的使用目的都不知道,更不会自己准备用物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在开课前预习操作项目,熟悉操作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学生自行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用物,实训管理员给予指导,而且小组内成员轮流准备用物,将学生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管理者,使学生向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型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篇(4)

2结果

2.1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全部在实验组学生中展开,共匿名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结果表明,CMT的引入让学生明白了基础知识在临床中的运用,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这正是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最缺乏的学习能力之一,见表1。

2.2理论成绩分析

由表2得知,在CMT教学内容测试中实验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u=2.48,p<0.05),说明CMT教学法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了其学习能力和方法,从而对基础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表3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亦证实了这一点(u=3.72,p<0.01)。在综合能力测试方面,实验组同样表现优秀,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2,p<0.01)。

3讨论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临床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治疗原理,但因其知识点繁杂、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和效率低下,历来被医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4]。对医学生来说,没有比临床病例更能引起其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将CMT引入生物化学教学,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3.1教学案例的难度应符合学生的综合能力

典型性CMT要求的教学案例是从临床搜集的真实的复杂病例[5],对于医学知识掌握甚少的大一学生来说,即使在教师引导下也很难就复杂的临床病例做出准确的分析,最终必然会因为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使教改流于形式。鉴于此,我们所采用的病例都是授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自己编写的,摈弃了过多的干扰因素,适当降低案例的难度,同时保证其真实度和有效性。此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需要教科书以外知识较多的病例,我们同时指定相应的参考书,减轻了学生的课下负担。实践表明,以上措施使得大部分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

3.2CMT尽量不要在新授课中引入

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CMT在临床课程中均是在新授课中应用,先由学生课下预习、自学或者查阅资料来分析问题,课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题的一步步解决来学习新知识。我们开始也借鉴上述方法,但遗憾地发现,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甚少,教学气氛惨淡。我们转而在学完相关章节后引入临床病例,将其中的知识点甚至是已学的跨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病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兴趣和靶向性。这才是医学基础课程引入CMT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的调查问卷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篇(5)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校2014级中医八年制专业的138名学生作为PBL教学研究对象,授课教材使用中医药出版社《生物化学》第7版唐炳华主编教材,

1.2教学方法

目前我校针对中医专业特点,将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授课内容整体优化后划分为三大版块,即物质化学、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与疾病。物质代谢版块包括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四个部分。肝胆生化与疾病是第三版块。在有限的学时内,全程展开PBL教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结合中医专业特点,精选适合PBL教学的物质代谢版块和肝胆生化与疾病版块内容,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在课堂中以微视频形式播放并讲解相关的具体临床病例情况并提供患者资料,要求学生针对此患者基本情况,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目前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案,并比较不同临床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以促进学生从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角度理解生物化学物质代谢和肝胆生化版块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微课小视频在课堂展示以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如脂肪肝、多并发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胆结石和黄疸等疾病相关的临床病例,要求学生针对上述疾病从生物化学知识角度讨论疾病发生的机制及目前中、西医临床治疗方案,促进中医八年制学生从物质代谢角度理解并讨论疾病发生的具体机制以及中西医治疗差异,培养他们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评价和分析

PBL教学效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固定的时间内对课堂中提到的问题,每组出一名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电子版教材、网络精品课程视频、网络微课、慕课教学平台、手机移动百度搜索等搜集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堂中抢答积极讨论。鉴于课时的关系,有些复杂问题留给学生放在课后讨论。授课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结合授课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把控课堂讨论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结合目前我校实施的形成性评价考核进行评价。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成分由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20%)和实验成绩(10%)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分(由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情况构成)。在PBL教学模式中,每组学生在回答问题方面的表现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对于回答问题较好的每组同学给予更高的平时成绩。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问题回答的正确性,问题回答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做出总结,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课后整理自己以及本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误。教师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定。当然,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作出及时而有效的调整,使教和学双方面同时得到提高。采用PBL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后,笔者对参加PBL教学的中医班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调查内容包括临床问题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思路开拓、知识的记忆能力等方面。此问卷主要评测中医八年制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物质代谢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对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合适度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38份,回收138份,应答率100%。调查的具体结果见表1。从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82.60%学生认为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85.50%学生认为PBL教学增强了他们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理解,80.43%学生认为PBL教学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记忆能力。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PBL教学活跃了中医班生物化学课堂气氛,在结合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基础上提高了中医八年制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PBL教学开拓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主观题时思路更广阔,能够引用其他学科知识,体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培养中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方面。

3讨论

PBL教学法的特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病例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以讨论这些问题为手段来激发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3-4]。在中医八年制生物化学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微视频展示相关病例情况,介绍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提出问题,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和准确度,以给予平时成绩的形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结合PBL教学方式,在中医八年制班级中以讨论形式讲授物质代谢与疾病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中医班形成了轻松愉悦的生物化学学习氛围。调查报告结果还显示,PBL教学促进中医专业学生对物质代谢中复杂代谢途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性的卓越中医人才。例如:教师通过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出发点引导中医八年制学生对“不同类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中医临床治疗策略”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中医临床治疗策略”等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分析临床问题角度充分挖掘中医八年制学生临床思维潜能。尽管PBL教学提高了中医八年制学生临床思维和生物化学教学效果,但是在顺利开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教师应结合理论知识精选临床病例,学生应对物质代谢授课内容十分熟练,并配合老师积极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案,才具备解决和分析临床问题能力。其次,在中医八年制班级生物化学中实施PBL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中医中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备一定的中医中药知识背景,凭临床和教学经验来分析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临床病例。再次,教师还应掌握医学最新发展动态,密切关注临床疾病发病动态和各种临床治疗方案,将生物化学代谢知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中医临床疾病防治紧密结合,才能对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作者:陶怀 张波 周赛男 宋岚 胡梅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宋岚,胡梅,张波,等.在中医学临床拔尖班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6(19):73-74.

篇(6)

1.2教学内容较局限,不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经验积累,但是,任何领域的最新发现从出现到最终被认可并传授给学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生殖医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在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仍不断有新技术和新发现在涌现,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引导其对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有及时了解。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自身的位置非常重要,需要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递者”的位置转变为“解惑者和引导者”。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1信息化教学的含义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凭借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过程是通过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的,这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教学除了在教学手段上有变化,同时在教育观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2.1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生殖医学与临床其它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生殖医学除了要学习有关临床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实验室操作。带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清晰明了地介绍生殖医学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实验室部分内容,尤其是比较抽象的、难于通过语言来精确理解的精卵受精过程、胚胎分裂过程、单卵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等内容。通过将抽象概念清晰化,将实验室操作过程连续化和动态化,使学生能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均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大量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大节省了带教教师的授课时间。带教教师在课前会加强授课前准备,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课件和教案,并将生殖医学专业方面的最新发展方向、新技术和新发现也加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金量。

2.2.2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增长,实质上更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的改变。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教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主要作用就是带领学生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领路和解惑的作用。生殖医学具有多学科结合的特点。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根据某一临床现象,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该临床现象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思考,发现问题,并针对该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带教教师将根据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以便最终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给了学生充分的主动思考的时间,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者在带教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对实际临床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积极进行引导,以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生殖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带教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感兴趣领域的最新医学资料,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每周二下午轮流进行中英双语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医学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如、无障碍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篇(7)

面向新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应该是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身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是强调“教”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等优秀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界被广泛接受并逐渐替代以往的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核心只有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更适合新型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虽然近年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但如果仅简单地把先进的信息技术等作为教学媒体,则不能真正实现从“教”到“学”模式的本质转变。

1以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临床课程的教学设计

1.1分析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征.确立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的的起源可追溯至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同化”与“顺应”.即知识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展现。因此,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而应避免过于抽象、逻辑化。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建构主义模式中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故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后.还必须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并且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然后依据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才能设计出既能适合学生能力又能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体系的学习任务以及准备相应的辅导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个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2营造学习环境、学习情境。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所强调的是“情景”、“会话”、“协作”、“意义构建”(也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四大重要元素,并由此引申出“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人学习式”、“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策略,其中“情景”的创造尤为重要。“情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一切信息。通过情景的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会话、协作等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意义构建,也即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知识的规律、性质以及内在联系得到深刻理解、从而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整个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的完整过程。

1.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信息资源设计

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获取资源并判断资源在学习主题中的价值、利用度,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找有关资料以印证答案等过程,培养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协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1.4学习效果评价以及学习强化设计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应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应围绕学生自主能动性、协作能力和意义构建程度进行评价,力求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针对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补充、强化练习材料。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挑选,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达到加深知识意义构建效果、纠正错误观念等目的。

2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建构主义模式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课件等应用于教学已经不少见。但如果认为把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就是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那是错误的理念。如果还是进行着“灌输式”的教,即使多媒体课件做得再精彩.也只能是“黑板搬家”、“电灌”.达不到知识自主构建目的。建构主义模式的启发、引导、互动式教学策略,仅依靠简单应用一些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完美实现。“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师生设计或营造一种适宜的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发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优势。

以儿科临床教学为例.基础理论部分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将儿科学的概况统括出来,让学生先对儿科学全貌有大体的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儿科与内科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总体分类的基础上,引入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临床医学的实践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各种疾病及其相关性的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这种认识的正确与否,与将来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否正确形成密切相关。在这个环节.可以采用抛锚式、随机、互动、探讨性等教学方式。例如婴儿肺炎,可以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节点,包括如何从临床体征和检查诊断肺炎(鉴别诊断和病原判断)一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一治疗选择一疗效判断一(返回)肺炎成因以及背景疾病分析一整体评估(包括诊、疗及预后)。围绕这些问题点,采取模拟病人形式(计算机程序或标准化病人模型),围绕病情营造学习情境,在引导、互动中训练病史体征采集,在强化以往诊断学中学到的知识的同时训练对病史体征真伪的判断,其中可穿插图像、视频、音频文件以示教。然后可以小组讨论形式,鼓励互相争论(课堂上或在教学平台设立论坛),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锻炼临床思维的形成,在辩论过程中学会分辨、评价、批判“同行”的意见。这样的教学形式,特别适合教学资源不足的科目,并可把各个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不断得到知识强化,获得整体观念。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则必须依赖信息技术,首先要建立信息资源库,利用文字、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以创造教学情景,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的实现。还可以利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创立学生、教师论坛、留言板等增强互动建立题库进行自测训练,进行学习效果、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开始网络课程等,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实施远程教育。此外还可开辟一些专题.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借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8)

1.1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医学化学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极为关键的基础性课程,但在学校一般都归属于公共课,并未将其重要性体现出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内容未得到改进,而且实验条件也非常简陋,导致这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实验上根本不能得到创新性改革,仅仅依靠填鸭式灌输,学生学习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实验效果。

1.2实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如果想要真正的从基础上改善学生化学实验部分的实验水平,首先就要更新教学模式,摒弃原来的传统模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老师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可以离开老师的带领自主进行实验,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实验中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

1.3实验考核缺乏实效性

进行医学化学实验课考核的时候,单纯的考虑其最终实验结果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其进行实验时思考问题、得出解决方案的水平,不过因为这一类的实验课程一般都是从属于理论课程的,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占到的比例也不大,进行考核的时候,成绩的高低仅仅取决于实验报告的优劣,无法将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水平体现出来,更加无法将学生是否认真对待实验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时候会出现忽略实验、重视报告的现象,更有甚者干脆不做实验,然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像这样的仅仅以实验报告的优劣来决定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只会使得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不会对医学化学实验造成任何好的影响。

2教学体会

2.1优化实验内容

现如今,在高等院校里面开展的医学化学实验课程,其实验内容非常陈旧,一般都是在做一些验证已有明确结果的实验,这就导致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兴趣平平,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无法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一定要尽快进行医学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内容的创新,以护理专业的人才根本要求为基础,将其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学生实验积极性之上,努力提升其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2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一定要使得学生了解一次实验的根本目的、此次实验课程要达到怎样的水平、需要学到哪些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医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去,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必须按照规范标准实验,使其体会到进行科学实验时严谨的重要性,这也能够决定一次科学实验是否成功。比如,进行苯甲酸含量检测的时候,第一部就是申明教学目的,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要进行此次实验,不能够是为了完成试验任务而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操作步骤,一次实验不成功往往就是因为试验中步骤不规范产生误差,例如,配制缓冲液的时候,需要用到不同的吸量管来吸取不同的共轭酸碱溶液,假如其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最终测得缓冲液浓度误差明显。

2.3改进考核制度,注重技能培养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需要不断地改善其成绩评定制度,将重点放在实验技能的提升之上,将课程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加大,考核内容可以划分成实验操作部分以及最终考试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考核课程中的实验技能水平、对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理解、试验出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以及操作水平,而后一部分就重点考察其对整个课程涉及到的课程知识点以及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的了解、掌握水平。如此,将课程的考核分成这样的两个部分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实验兴趣,并且最后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课程知识。

篇(9)

2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心优化教学设计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资源平台的完善,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支持。这要求教师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去充实有机化学课堂的信息量,能熟练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今医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有所减少,但不能降低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反复审视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精心优化教学设计,制作了《有机化学CAI教学课件》和《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这些课件过程中,充分运用了Chem3D、Flash等软件演示了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并形象地模拟了经典的有机化学反应机制,将以往平面的和相对抽象的讲解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内容,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使用Firework、Dreamweaver、Photoshop等软件制作了网络课程,其特色是将整个教学软件分成预习与自学、习题库、知识拓展、立体结构演示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中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其中关联部分又做好链接,把3D动画、视频等丰富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软件进行自助式学习,巩固了学习的效果。《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和《有机化学CAI教学课件》曾在国家级、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课件已被多个院校引进,师生反映良好。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医用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上合理使用是必需的。教师要驾驭好课堂,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就要将教学设计做好。我们在课堂上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思考互动的设计以及对知识点延伸拓展程度的把握。例如讲解有机化学中“电子效应”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前10分钟内先做一个陈述,然后老师与学生就“电子效应”的成因、传递的途径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所欲言。讨论之后,老师讲解时注意把“电子效应”对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影响作为经典例子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电子效应”在有机化学中重要性。最后,师生一起比较归纳“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这两种“电子效应”的不同之处。这其中老师运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抽象的有机化学理论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的教学设计,使整个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也容易理解接受这些知识点。

3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篇(10)

(1)组织教师参加我校的教师外语提高班,在专业的外籍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外语交流能力的训练。

(2)聘请外籍教师(巴基斯坦)参与授课、听课和集体备课等不同教学过程,提出教学中的问题,纠正教师常犯的错误并指出被忽略的细节,同时帮助找出最易于学生接受的讲解方式和方法。

(3)通过课外活动加强教师与留学生的交流,比如在留学生的节日组织师生联谊活动、组织师生联合文艺汇演、举办运动会等,在活动中加强了教师对留学生生活习惯的了解,同时也适应了发音。

(4)新参加留学生授课的老师,要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考核过程,才能正式给留学生授课。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教师的口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外籍教师的肯定。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留学生医学生物教学质量

(一)合理选取教材

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传授课程内容的工具。应该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今后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在最初的授课过程中并未材,很多学生是从自己国家购买的书籍,虽然都是生物化学的英文教材,但版本的种类很多,内容和顺序都不尽相同,这给上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将学生购买的书籍全部收集上来进行比较,并结合巴基斯坦医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最终将上课用书统一为巴基斯坦出版的由RichardA.Harvey博士主编的教材《Lippincott’sIllus-tratedReviews:Biochemistry》,同时参考Lehninger的《PRINCIPLESOFBIOCHEMISTR》开展教学。统一了教材之后,大大减少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并提高了其听课的效率。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授课过程中,留学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来改善教学效果。一些精美的动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明,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的效果,给人以直观感受,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来很难想象,甚至不能想象和理解的问题一目了然、迎刃而解,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5]。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做好PPT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好的数据库下载精美的动画或者短片,配合理论教学。例如蛋白质翻译的过程,板书讲授很难讲解其中的精髓,利用多媒体结合相应的动画,即可将抽象知识系统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对此过程理解的更加透彻,在短时间内建立对于进位、成肽和转位过程的感性认识,而且这种记忆在脑海里贮存更长久,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更深刻。

(三)采用互动启发式教学

生思想活跃,课堂气氛明显不同,如果只是老师一味的讲解,他们会觉得乏味,后来就会说话,或者玩手机,不专心听讲了,故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更能迎合他们的特点。我们的互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章节快要结束的时候,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一些小问题,比如名词解释、单选,等等,和学生们一起做题,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平时成绩给予加分的奖励,学生们很积极的回答问题;另一种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和生活实践,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案例,比如在介绍糖代谢这章的时候,以糖尿病作为案例,提出“糖尿病病人血糖的调节问题”,引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从而总揽糖代谢的所有途径,再一一展开;类似的,以肝昏迷病例引出氨代谢的过程;以疯牛病感染的原因来分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等,学生可以先就此类问题先展开讨论,和老师互动交流,然后老师介绍理论知识,学生会在对案例产生兴趣的同时,带着问题学习知识,这样课题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三、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实验教学

在留学生实验中,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留学生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我们也结合本科生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参考国内外的教材,编写了英文生物化学实验教材《MANUALOFBIOCHEMISTRYEXPERIMENT》,其中包含了14个经典的实验,如:IsoelectricPointofPro-tein,SeparationofProteinbyElectrophoresis,HydrolysisofStarch等,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协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完成后,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操作方法和在实验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上一篇: 企业项目申报材料 下一篇: 现代科学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