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7 23:57: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技术培训个人总结

篇(1)

陇南市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王文战

国培计划(2015)—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2015年12月24日开始以来,我就积极参与,认真配合,完全按照研修计划的时间规划,与2016年1月4日进行了学前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截图的方式提交到研修平台;2016年1月8日开始,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郭绍青讲解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等两门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的微课视频,也积极参与到各位同仁们的讨论之中,还能够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15日开始,努力学习和认真聆听了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健老师讲解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共计三门技术素养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且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2016年1月22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交互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主的综合类课程的文献资料和微课视频,并根据课程要求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每一环节的作业;2016年2月23日开始,学习和聆听了《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必修)、《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讲授》和《技术支持的初中历史课堂总结与复习》(选修)等三门专题类课程,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和认真完成每一阶段的作业任务;2016年4月1日开始,根据每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再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培训总结。在这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教授们的讲座,感受着他们的激情和幽默、亲历着他们的教育智慧和幸福,使我受益非浅。在我的十七年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中,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上虽然有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但是通过培训学习,还是使我领略到了教育教学艺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境界,也使我认识到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粗糙与不足。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增长了许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教育教学工作经验,都在培训中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想想以前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到自己的肤浅和不足。

在将近半年的培训学习时间里,每天坚持进行理论学习,,晚上完成一些作业,还要努力配合助学老师的工作,积极为班上的同学服务,虽然有点累,但是觉得每一天过得很充实,也很幸福。本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新颖的教育教学的培训知识、信息技术与技能,满足了我们对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渴望和对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需求。现将我半年以来的网络研修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的学习,是我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新时代的教师要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轨,既要有奉献精神,又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才能做一个既让学生幸福,又让自己幸福的教师。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初级)》(必修)、《微课设计与制作》(选修)和吴文春教授讲解的《多媒体图像素材加工与处理》(选修)的学习,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与学生交往,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现在的教育提倡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运用赏识教育,但并不是说不批评和惩罚,而是说要会批评和惩罚,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成长进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正确适度的进行表扬和批评,使表扬的含金量要高,避免表扬过度,滥用表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爱护学生,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通过本次网络研修培训学习,让我明白,选择了教育,那就是选择了责任。作为教师,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我们就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管理,学会理解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爱,尤其是学会关爱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生(单亲学生、自闭学生、留守儿童)。总之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们的“缺点”,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都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还要学会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转化角色,做到与时俱进,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

篇(2)

本文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来。

1 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现状以及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对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影响。实践证明,那些接受了有效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角色的转变,并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小学及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些都为培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比较良好的基础,但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培训目标比较模糊

培训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如何检验并不十分明确,特别是当培训以理论知识方面为主要或者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操作的学时比较少的时候,培训结束以后往往是很难说清楚培训工作达到了怎么样的目标;同时,过分强调培训的人数、考试通过率或以是否会做课件等作为标准,都会导致培训目标泛化,人力物力浪费,收不到实效。

1.2 缺乏培训设计

中小学教师是个很大的群体。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设施配备、师资水平及教师素质均存在较大差异[1],培训如果不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很容易流于形式。从教师个体来看,存在着学科的不同以及教师在年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加以区分,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3 普遍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中小学教师培训同样是要求遵循投入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的。但是,从现在的状况而言,培训工作每年都是在操作进行,培训的效果却是存在普遍的评估缺乏。培训工作的收益到底是什么不太明确,培训工作对于受培训者而言,对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也缺乏最终的追踪。

2 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体系的构建

2.1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这是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实际问题,是着力于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培训以及哪些人员需要参与,哪些具体问题方面培训的重要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2],增强受训者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对受培训者个体而言,培训的重点是所在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尤其是个体现状与教学实际需求差异较大的方面。

对于培训的质量要求,本着面向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服务中小学的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收集相关信息:①学校内外对于培训工作的需要以及期望;②教师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技术水平;③其他的同类学校培训的教育质量水平和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明确培训的内在需求和标准,同时衡量出培训要求与现有培训水平之间的差距,设定理想的培训目标方向。而且,教师个人的“缺口分析”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以上找到的培训方面的要求以及对于受培训人员进行相关的评估,而且发现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另一方面是可以从受培训者个体已经具备的工作绩效结果当中发现具体的问题,并且找出具体的差距。根据这两方面的相关信息,从实际的方面出发,结合我们每个受培训人员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按照需求施教,并且确定培训的需求。

2.2 信息技术培训的设计

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设计主要是包括于制定出培训评估的具体的标准、规划出培训课程、选择出培训的具体方式等。首先,要求明确出培训评估方面的标准,这是教师通过培训要达到如何的标准才能说明受培训者已经具备了该项信息素质,这是培训的逻辑起点。

其次,要求解决相关培训课程的具体问题。课程是根据培训的载体,是培训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关键问题。培训课程的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体现出培训的整体要求,通过培训课程的不断学习,教师要求学会编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要知道在何种教学活动中,何种条件下适合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如何运用。

再次,选择比较合适的培训方式。合适的培训方式是指针对教师特定的教学方面的需求提供出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方式,强调针对性、开放性、情境性、协作性。如教师需要具备的课件制作能力,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以及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会、互联网培训等方式方法,最为经济有效;而对于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际改进教学,交流学习则是最易行有效的方式,与师生互动、学院交流、自主操作、体验式学习相结合,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2.3 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学生,他们制作讲稿或课件时,必须将相关的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思想贯穿其中。培训在使教师掌握工具软件使用的基础上,要本着为教学服务的宗旨,适时开办相应的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或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同时,定期进行教研活动,按中小学设置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研讨活动,选派同一学科教师,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教学设计案例和相关课件,进行演示和交流,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并通过专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件制作质量。

2.4 具体的培训效果的相关的评估

为了解培训工作是否取得了期望的目标,必须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评估报告。评估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衡量培训工作是否有效的相关过程。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来进行评估,需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通过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篇(3)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所以要赢得未来,必须先赢得信息。教育部早年就提出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而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多媒体信息,它们都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桥梁与催化作用。显然,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抓培训,先抓观念转变与兴趣培养

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培训是关键,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兴趣培养又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

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求。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今天所学的知识可能明天就会过时,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充电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如此,现代的教师应该能够把握时展的脉搏,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应该使教师通过学习、讨论、听专家讲座等接触新的观点、看法,使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要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是被动的,是出于学校组织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竞赛不得不用,这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使教师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激发教师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创设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请专家来学校讲课,观看成功使用信息技术教师的录像等方式,使教师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扩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认识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电脑备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或网页制作大赛等,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让参加的教师有成就感,并通过成功作品展示来感染、熏陶其他教师,使广大教师从不会到愿意参与。

二、抓培训,要优化培训模式

从以往培训来看,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陈旧,不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实际实效的模式方法来实施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讲解-演示-练习”的方式,很少有学员的参与,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使培训的组织更加灵活。比如,在讲到某一问题时,如果有哪位学员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可以让他来和大家共享资源。他所讲到的例子对于其他学员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生在身边的教学案例,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为学员们提供相互传授经验的机会。老教师可以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又可以把计算机技术教给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三、抓培训,要重点突出“整合”培训

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完全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方面,并没有教学理论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所学会的信息技术操作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继续教育中要全方位渗透信息技术,真正促成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仅为了获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因此,培训的重点不应在“操作”,而应在“应用”。要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最好是以案例为主要内容,讲授不同的内容时选择恰当的案例,而且案例最好以相应学科教材为基础。

四、抓培训,要重视评价

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目前教师培训的评价只是在培训结束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完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应从下面三点予以加强:

1、评价要贯穿培训始终。从培训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每天的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时时穿插着对学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深入到学员的发展进程中,及时了解学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也就有可能对学员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2、评价的涵盖要全面。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多方面,有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等。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仅仅使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这样只能了解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而不能检测到其他方面的水平。因此必须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全面的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培训效果。对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可以使用现有的评价方式即通过上机考核的方式,而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可以要求学员设计有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教案,也可以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水平。

篇(4)

1、实用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对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参与的热情并不是特别高,究其愿意,大多是因为教师认为培训的实用性不是太高,与教学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学了也不能马上应用在教学中。这就是培训的实用性不高带来的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培训中从基层教师的角度出发,想教师之所想,对教师急需的信息技术知识,比如课件制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图形图像处理等,进行归纳总结,在培训中逐步渗透给各位教师,使他们得到了既实用又急需的知识,避免了“为了培训而培训”、“花架子”式的培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基础性

基础性的知识虽然很繁、很理论,但对于教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目前有许多35岁以上的教师对计算机、信息理论不是特别了解,也不是特别感兴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的时候对许多基础原理不理解,但也硬着头皮往下听的情况,这种培训的效果往往不好,会使不懂的知识如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结果就是教师对这种培训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心理,不利于进一步的培训。比如在上学期进行的计算机网络维护人员培训中,有的教师才工作不久,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等基础知识不太了解,在讲解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知识时就有点跟不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本着“先打基础在盖高楼”的原则,对基础性的知识要重点讲解,力求稳扎稳打,逐步提升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应需性

教学内容必须要符合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相对应的培训,不能“一刀切”。也就是说,应需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和层次。对内容来说,培训的必须是教师们正需要的,而且要结合不同学科不同的特点来进行培训。比如语文和数学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我在培训中发现,语文教师大多需要的是打字速度训练、图像简单处理和word基本操作,如批改、修订等;而数学教师大多数需要的是公式的输入、图表制作、excel公式操作等知识,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培训时,各项知识点都要照顾到,同时在课下辅导的时候,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不同的单独辅导。对层次来说,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需要的知识也不同,计算机操作力强的教师不需要基础知识的再培训,而是需要一些网页设计、制作等知识;而操作力弱的教师则需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在培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力争使每位教师都得到想要的知识。

4、合作性

合作性学习是当代教育所提倡的重要的学习理念,良好的合作可以使合作者人人参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建友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合作者的学习热情,通过经验交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手段更加全面的提升学习效果。我们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倡导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切磋。我们发现,教师之间的合作能促使他们很好的掌握培训内容,更加充分深刻的理解教材。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我们将5个人分为一个小组,有需要小组合作的时候,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得出一个结论,然后我们进行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找出优缺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64-04

一、引言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日益走向常态化。许多大学、各地的电教馆以及一些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都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精神,为了培训一批掌握中小学学科微课程制作与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加快推进该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引领和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也组织相应的培训。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文献,总结了目前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和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再结合本次培训的现状,探讨影响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希冀对今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分析

英国十分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把教师培训工作作檎府行为。启动“IT”信息技术培训工程,并在管理和经费方面予以保证。从1997年到1999年,三年内英国政府提供20800万英镑。其别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中小学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工作。1997年提出“教师首先要教育信息化”,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另外,还建立专家组支援各校的计算机保养和指导。新加坡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在师资培训上实现政策倾斜,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为教师拨出专款作为补贴金,尽快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等等。[1]

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的制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改变,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代接轨,培训课程的设计更强调实用性和全面性,因为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的要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如下:

1.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

目前,许多的教师培训都很容易忽视或不重视参训教师的需求分析,使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所期望的脱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等于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与教师本身的一些因素有关,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紧密相关。不一样的教师会在不同时间使用不一样的技术,所以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有针对性,因地制宜;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专门学习技术,再加上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技术,[2]再一次确定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做到精确、精准,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2.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

教师参加培训,转变观念是第一位。在现有的培训中,参训的教师经常存在一些心理误区,抱着培训无用论、工学冲突、培训即放松等一些消极态度来参加培训,[3]实践证明,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参加培训往往比消极被动的心态参加培训效果会更好。

3.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方式大部分采取短期集中式培训、大班教学、讲授为主,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个性化的学习者。培训者更应高度重视,在培训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根据培训内容、培训者的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选取合适的培训方式。

4.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

谁来培训?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不缺少培训师,如教研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一些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等都可以作为培训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4]

5.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目前,多数教师培训都是采用集中式的短期培训,培训时间结束,学员拿到相应的培训证书,也就意味着这次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殊不知,信息技术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或几次集中培训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集中学习只是为教师今后的自学研习、校本研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想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还需巩固、练习、后续的继续学习。然而,事实是:学习随着集中培训时间的结束而结束。这样的结果与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使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课堂中有很大关系。想要使培训不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6.培训效果体现低效性

通过调查和与学员的交流,大部分学员反映培训结束后,也就意味着这次学习结束,参训教师回到自己工作地,又把所学的知识全部还给培训者,主要原因是,学员的学习随着培训结束而结束,回到自己的工作地点,不再练习;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脱节;教师没有时间再巩固培训的内容;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等等,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16小学数学语文骨干教师“微课程制作与学科教学应用专题研修班”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这些培训学员大部分是当地中心小学的语文、数学学科的带头人,或者是县(区)教研室的教研员,选取的地区上涵盖面也比较广,包括南宁、柳州、玉林市等14个市的骨干教师或教研员。本次调查分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电子问卷主要是对培训学员需求的调查,调查共回收61份问卷,有效问卷61份;纸质问卷主要是调查学员经过培训后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语文、数学各50份),语文回收47份,问卷回收率94%,有效问卷47份;数学回收47份,有效问卷46份,问卷有效率97.9%。在61份有效的电子问卷中,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教师44人,占72.13%;男教师17人,占27.87%。学员年龄从26岁到50岁,教龄在10年以上(不含10年)的教师人数达到80.33%。

2.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文献研究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和分析,以形成对相关问题的科学认识。数据分析使用工具为excel2013和spss18.0。

四、 培训效果相关性分析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5]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因素

培训需求分析不但应立足于社会背景和组织机构,更应关注培训对象自身的需求,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如学员知识结构如何,专业能力处于什么水平阶段,对该培训项目期望与需求有何共同与差异,学员对培训资源有何要求以及如何支持培训等。这些分析结果是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与针对性培训的切入点,可使培训主题更加明确。[6] 在“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中,培训正式开始前,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调查学员的需求,包括参训者个人的基本信息、参训者对培训方式的需求、资源分享情况的需求等。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收集建议,培训团队又进一步对培训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尽量满足学员的要求。总之,在这次的培训中,培训团队对前期的需求分析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2.恰当的课程安排是关键

课程安排顺序、具体的培训内容对培训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培训第一天,应先讲一些最近的新理念,先从观念上改变教师“培训无用论”观念,培养他们积极的培训态度。其次,依据培训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以及内容的分布比例,如:相对简单的内容,分配授课时间也相应较少;操作类的课程内容,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员动手实践等。结合这次培训的数据得出:培训内容与培训效果,P

3.多样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的选取大多受限于培训内容,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本次培训方式的选取主要依托于培训主题,系统理论类的培训内容主要采取讲授法;信息技术操作类的内容主要采用演示法和案例讲解,在授课过程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都会留相应的时间给学员练习,同时有教师和助教的现场指导,尽量做到“一个都不能落下”。本次培训数据同样证明,培训方式的选取直接决定培训效果。培训方式与培训效果相关性,P

4.专业的培训团队

作为一个培训者,想要在培训中有效地促进学员学习,必须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不但应是一个传授者,还应是引领者、合作者等综合的角色。且能很好地融入到学习者群体中,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培训者要根据成人教育理论适当调整,尽量满足培训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期达到好的培训效果。然而,分析本次数据得出:专家的备课情况与培训效果,P>0.05,不相关;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效果,P>0.05不相关。表3、表4可见,学员对于培训者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培训者的能力怎么样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5.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教师专业化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才能为这项工作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应注重培训住宿条件与服务质量。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与培训效果,P

培训期间除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寻求引领外;认识同行、结交朋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非常重要。在这次的培训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主办方精心安排了沙龙、羽毛球比赛等活动。想通过这些活动更多、更好地了解培训学员的想法,以期提高培训效果。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近几年,教师培训在全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广西也不例外。他们通过积极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引领和推动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组织专门的培训,以期使小学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传、帮、带、扶”的形式,希冀在最短的时间忍岣呷体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还存在以下问题: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培训方式单调、不灵活、缺乏专门的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培训效果体现低效性等现象。在本次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通过分析数据初步形成以下结论:

(1)充分的需求分析是首要;恰当的课程安排是关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专业的培训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等等。在培训过程中若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要素,相信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培训效果。

(2)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住宿条件和服务质量以及培训教学场地安排与培训效果非常显著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恰当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周全的服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

(3)专家的备课情况、专家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效果,不相关。可见培训学员更加关注的是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而对于培训者是否有充分的准备、培训者的能力怎么样不会有太多的关注。

2.建议

(1)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该接地气。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往往时间短、信息量大,想要让学习者在短时间瓤焖僬莆眨培训内容就应精准、有针对性、接地气、符合教师的真实需求。

(2)灵活安排培训活动。每一个学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除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有各自想法,想要使参训的学员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家庭,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还需安排一些活动来促进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

(3)适当“留白”。集中式的大班培训,培训团队往往会把培训时间安排的非常具体、精确,无论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还是操作演示类的课程,99%的时间都是培训者在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适当的“留白”常常被忽略。其实,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给学员留一定的时间交流、消化、吸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钱家荣.借鉴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51-54.

[2]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1-15.

[3]郑小军,杨满福,林雯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中受训教师的心理误区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76-79.

篇(6)

[关键词] 在职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广阔而深远的,而对教育的影响用一场革命来形容也不为过。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现实反差十分强烈,形势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进程,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2、21世纪的现代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给学习者;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馈教学信息。它的作用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反馈教学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

21世纪的现代新型教育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相沟通,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同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没有相应信息技术,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环境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3、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处理信息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变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学科教学整合,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我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当前的一项急迫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培训模式:

“构建于网络 服务于教学”

二、培训模式说明

1、构建于网络是培训工作运作的环境

为什么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构建于网络这个平台呢?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技术特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模式,而网络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单向传播,更以其灵便简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解决了集中教学、集中学习的困难。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资源――校园网、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信息资源库。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又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

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媒体、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教师电子阅览室,同时校园网进入到每个教师的家庭,教师基本购置了电脑,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网络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又购置了各学科备课系统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容量高达200多GB,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需要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让广大教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共享教学资源,快捷便利。

2、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

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们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学以致用,我们的培训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体运作

1、学校重视学习网站的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了支持教师学习网站的建设,花费10多万元资金投入,购买高档专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及系列教学光盘,组织专职老师建设、维护更新学习网站。

学习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学资源、因特网导航服务和学习交流、辅导,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

2、信息技术培训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集中学习辅导中,我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培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前提,以制作课件为结合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制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培训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培训过程的具体内容是让教师选择一个他们目前在教的或在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出版物、网站制作于该单元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带着“产品”回去,并能使这个“产品”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完成这个“产品”,需要参与者做大量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工作。在最后,参与者会有一个最终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产品”,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技术的亲手体验不是培训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明白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他们的教学之中。“产品”的完成,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践层面上的训练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课程实现整合。

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要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们首先组织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本校的资源库,结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个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风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资料;第二步,结合分析课文、借鉴收集的教案资料,确定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整合收集来的教学资料,指导学员用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制作自己的课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溶入学员的智慧、与课程实现了整合,还可以将自己亲自制作的课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效益和实现与其他课程整合,又直接服务于教学工作。

3、施行集中辅导与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时间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基于网络的培训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法,解决培训时间安排的困难。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每一阶段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项任务,要求学员去展开学习。同时,因为是学员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环节大致相符:首先,针对面临的问题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资源;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我们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让所有的教师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让了解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让参与的教师更多地深入、让深入的教师更多地带动。以应用为目的,可以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网站和课件开展网上远程辅导教学。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效率得到提高。

4、认真选择好恰当的培训内容。

配合培训,在课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对同一层次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的迁移性与互通性。

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课件评价的基本方法、CAI教学模式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

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要注重对操作系统(Windows 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对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应用能力的培养。

5、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培训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活动。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传自己的作品或将自己搜寻到的资源到学习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学员都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其他学员的学习成果,使用其他学员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寻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6、重视对培训进行评估,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培训一段时间后,学校要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服务,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运用到教学中。以培训促教学,以培训促课件制作。制定奖励方法,大力奖励在课件制作、各类业务竞赛中的获奖教师,使我校形成了一个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新风尚。

总之,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培训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尽快地了解、参与、深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去,相互带动与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

四、几点思考

1.“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我们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更没有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近几年的培训则非常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训练不仅仅是给教师显示在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一些技术,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其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数字化内容,并将其渗入课程。 “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教师一旦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空洞理论的单向灌输难免乏味,以至招来“所谓的教师在职培训就是‘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的尖刻嘲讽。同时在结果上也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

3.大大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就拿网络学习来说,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如何进行上网浏览、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而培训后,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学习网络本身;网络作为学习资源,即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即视网络为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学习观念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内涵也必定继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亦同此理。

4.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训之后,教师观念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急迫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更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活动中,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蕴涵在培训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别、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又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神化计算机的倾向,导致对待计算机的两种极端态度:把计算机看得深不可测,从而敬而远之;或者把计算机看成无所不能,计算机主宰一切,“人灌”变“电灌”,老师成了计算机的附庸,学生也只是计算机的奴隶。通过培训,我们可以抱着平常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把计算机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关键是我们怎么用这个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神化。计算机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决不为了表现计算机而冷酷的剥夺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

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的培训模式也是我们探索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它必然存在一些缺点,如培训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对课程整合的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学习内容等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探索完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66―03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随着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逐步改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了影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培养一支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1]

为了真正有效地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本研究的前期我们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培训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做了访谈。调查和访谈的重点是县区和镇一级的初中和小学,也包括少数具备基本信息化教学条件的乡村学校,共发放问卷684份,回收631份,访谈了3所不同层次学校的10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经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录音进一步整理和研究后,我们发现,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 培训方式单一

调查发现,目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采用集中面授的方式,主要以聘请校外专家做讲座的大课堂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只适合专业知识更新或某些教学技能的掌握,对实践性知识很难奏效,很难满足教师对应用技术的期望。而且这种培训模式突出了培训者的中心地位,忽略了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降低了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

此外,在培训的时间、地点上,集中面授,灵活性不够。而且,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参加集中培训的成本偏高。

2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由于缺乏对受训学员教学需求和实际情况(如所教学科,信息技能情况,受训学员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看法和平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等)的了解,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不是来自于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很难维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此外,由于聘请的校外专家大多缺乏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体验,培训内容也往往只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层面,也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而对于如何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不能够给予有效的指导。

3 评价不全面

培训结束后,培训者通过笔试或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受训学员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注重对知识记忆和技能操作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受训学员过程性评价和实际应用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给教师带来了误导,似乎培训给大家的带来的共识就是,学习了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得到了一份证书、一种资格而已,与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化还比较遥远。

4 缺乏认知支持

调研中发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教育技术难题,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认知支持。而传统的集中面授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进一步学习的支持和服务,无法及时地提供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教师遇到实际困难时也不可能有专门的教育技术人员给予帮助,而只靠同校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努力又无法有效解决。因此,培训结束后,教师们往往不愿意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去摸索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的教学实践,体会不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更不用说用信息技术来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了。

二 将行动研究引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意义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2]它在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 使培训符合成人学习者特点

成人学习者参加培训的学习要求明确,注重知识和理论、技能等在教学中的使用。同时培训时起点差异大,不同年龄、专业背景、教学需求、性别等因素使得培训的起点能力不同,要求不同。而行动研究正是重视了参与者的种种差异及需求。这样的培训能提高受训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2 使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行动研究与传统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点表现在研究目的上。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建构,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进而改善实践工作情境,行动研究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性,此价值性旨在改善实践工作者之工作情境、解决实践工作中的问题。

将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能使培训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展开,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3 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不但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将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师专业化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包括了关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将技术用于教学的实践知识和能力。

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它是以实践为中心的,它的根本旨趣是为了完善实践本身,是在于某个人或某团体自己的、而不是其他人的实践之改善。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学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后,将能有效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掌握。

4 注重受训教师的自身评价

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培训起点差异很大,对于他们的评价应该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这就要求评价者在对受训教师做出评价前,应该掌握他们的培训提高情况,是一个培训后与培训前的比较,而不是以前教学中常用的相对评价,更不是绝对评价。

行动研究强调从多渠道对行动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阐释,这些记录可以作为教师自身评价的依据,这种评价更具有激励作用。

除以上的特点外,行动研究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时间灵活,行动研究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小组学习时间。

三 基于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构想和设计

1 培训整体方案构想

基于教师行动研究的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是指教育技术培训人员(主要指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驻学校,以受训教师认知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展开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行动研究,同时,高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在进行行动研究,在进行解决基础教育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我们认为,关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的研究不应该只从师范教育或职后培训出发。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发展应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考虑,不仅要重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等的研究,而且应重视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所以应该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同时,集中面授培训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是有优势的,不应该完全摈弃这种方式。基于此,我们提出并设计了具体的培训方案,具体如下。

(1) 进行问题诊断,确定培训目标

诊断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非常必要的第一步。只有了解了教师的需求,发现问题,后续培训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可以通过培训人员与教师访谈获得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深入课堂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等多种途径来获得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问题,确定培训方法

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分析,在这里,我们可以将问题划分为共性问题(受训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化问题(部分受训教师存在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为主、行动学习为辅的方式来解决。对于部分教师存在的个别化问题,可以将存在同类问题的老师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然后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培训,可以根据情况辅以集中培训。

(3) 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及时的认知支持

认知支持包括了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为保证任务完成所获得的任何形式的工作帮助。对教师而言,在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工作帮助是他们增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在问题解决阶段,培训人员一定要能够给受训教师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维持培训的进展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4) 不断反思,总结提高

无论是培训人员还是受训教师都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不仅在培训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也要在培训结束后反思。培训人员除了要在培训方法、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受训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 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培训具体实施过程设计

(1) 行动研究法介绍

在培训之初,一定要对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法的培训。让教师了解行动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小组的功能;了解并掌握行动研究日志的纪录。如有条件的话,可以请行动研究专家对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并模拟行动研究过程。

(2) 形成学习共同体

将问题诊断阶段搜集到的个别化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类,按照问题的相似性划分小组。这样小组成员便成为了行动研究中需要的批判性同事,在行动研究中可以与批判性同事交流自己的想法,聆听批判性同事的意见。再加上有培训人员作为辅导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应用在培训中,一般发挥了两种功能。第一,可以让学习成员产生归属感,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能让成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学习成员有了互相交流和合作的对象,他们可以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3) 行动方案设计及实施

每个行动小组将小组问题进行一个总的设计,具体包括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每个问题如何解决,大概用多长时间,以什么方式来解决等等。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培训人员应能够及时地给中小学教师提供认知支持,并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数据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学效果、学生访谈等。

培训人员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阐释,找出还需解决的问题后,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做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在此过程中,学习共同体成员应及时相互给予鼓励,促进成员共同发展。

四 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

1 较低的培训费用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经济因素是一个制约学校发展的很大的因素,所以培训的展开最好尽可能的考虑学校参加培训的费用问题。我们建议高校与附近的农村中小学联系,双方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展开培训研究。高校可以向合作的中小学校定期派遣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师信息化教育,中小学接收大学生到中小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如兼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辅导员,合作开发教学软件,设计安装机房和网络设备的方案等。双方互惠共赢,降低培训费用。

2教师的主动参与

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除了要确保教师在培训课程中的出勤率以及完成作业、任务外,还应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定期开展行动研究小组会议,并纪录会议过程。(2)纪录行动研究日志。在培训中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的反思。而过程日志的纪录,恰恰能够引导、督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3培训者的指导

行动研究法培训,对培训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培训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高质量的指导。

4有效的全程评价

行动研究法培训更注重的是形成性评价。有效的全程评价,对于培训是否成功,将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基于行动研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要得到高等学校和研究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深入中小学,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研究和实践,优势互补,将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能够和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教育质量走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58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正在教育教学中迅速推广并运用于学校的教学、教科研、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资金的大量投入,设备的不断更新并不是衡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怎样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合理地使用信息化软硬件设施,服务于教育教学将是学校未来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温州市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大环境,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际,笔者就学校如何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素养展开探讨。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1. 训前调查分析,制定培训方案

做好培训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分析,为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调查内容应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1)教师个人信息:年龄、性别、所学专业、任教学科、任教时间、专业技术职称等。(2)信息化软硬件应用能力:是否拥有个人邮箱、主页、博客,能否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否使用常用多媒体软件,能否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等。(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教学中使用信息化设备频率,使用的效果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等。(4)W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知识的来源,参加培训的方式等。(5)对培训的需求:需要培训的内容、方式,对培训者的要求等。学校应联系自身实际,对以上五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使培训有的放矢。

2. 校本培训为主,多种形式结合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列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的开展,旨在满足学校及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2)教师自学

学校应鼓励教师自主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相关研究,包括研读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发表教学成果。教师的自我内驱力一旦激发,其信息化应用能力也将得到迅速提升。

(3)外出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师资培训机构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如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Intel未来教育等。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有助于其拓展视野、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将之带回校内开展校本培训。

3. 精选培训内容,细分学科层次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学科,教师需要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将各科教师集中起来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此,要对受训的教师进行分学科针对性的培训。

三、完善教育信息化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笔者对温州市十余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进行了解,并对其中四所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评价制度进行大致调查,现对其教师信息化工作评价现状归纳如下(表一):

从上表可知,学校普遍存在有培训无评价现象,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信息化工作的评价简单、片面,难以体现教师信息化工作的质和量,不利于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制定有效的评价制度,让教师在制度的监督、激励下提高信息化素养,在制定评价制度时学校应注意以下内容:

篇(9)

档案管理即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于疾病控制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基础信息资源;档案管理具有专业性、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一 建设疾控中心信息化档案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安全和自我健康的关注力度不断增加,而疾病控制中心作为疾病研究和预防中心,其自身的发展水平也自然备受关注,但是,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疾病控制中心所发挥的作用却显得十分有限,这自然也离不开其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通过建立档案信息化,则能够提高疾病控制中心档案管理的效率,从而减少疾病的伤害,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

档案,是社会最基本的一种信息资源,而疾病控制中心的档案,则是疾病控制中心的重要信息资源,记录着众多的疾病信息,是疾病控制重心开展科技研究等的基础信息资源,是各项控制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具有法律效力,也具有科学价值,因而具有保存的价值,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社会进入了高速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必备的强有力的工具,已经开始进入到各行各业,甚至也已经扩散到了整个世界,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强大力量,在国外先进国家的疾控中心也已经开始建设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而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后,也已经逐步融入了国际化,顺应了国际发展要求,可以说,我国建设疾控中心信息化档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挡的趋势,并且,通过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仅能够提高疾病中心信息档案管理的效率,也能够实现各疾病控制中心档案信息的及时共享,从而能够减少疾病所带来的伤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健康。

二 建设疾控中心信息化档案的挑战

建设疾病中心信息化档案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

从管理方面来说,建设疾控中心信息化档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管理制度方面的局限性;在疾病控制中心,针对档案管理的制度已经完善,但是,这样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人工管理的基础上,如果对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建设,那么,在信息化档案管理中,所运用的管理系统将会是电子化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许多程序都能够同时进行,相对于传统的人工管理,就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那么,传统管理制度之下的档案管理操作人员,就会大幅度减少,那么,针对这些人员的管理制度,则会失去继续存在的价值。

从技术层面来说,建设疾病控制中心信息化档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源于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局限性;在疾病控制中心,有许多从业人员,但是,这些从业人员多是专业疾病研究人员,而针对档案管理所配备的人员,则是档案管理专员,他们在这个行业,有充足的档案管理经验,总之,不管是疾病控制人员还是档案管理人员,他们都对信息技术不甚了解,如果要建设档案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将会是一大阻碍,而如何要来填补这个空缺,让疾病中心档案信息化,则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 建设疾控中心信息化档案的措施

建设疾控中心信息化档案的措施,必须以存在的挑战为基础,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先要做好意识管理工作,疾控中心的档案来源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部门,而是全体成员,在疾病控制中心的每一个人员都应该参与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当中来,因此,管理者必须先做好意识管理工作,而这种意识的确立,则需要通过内部控制管理来逐步实现,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通过档案管理部门与各部门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形成档案部门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以此来提升员工参与档案管理的自觉性;随后,有必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进行对比,找出可沿用的管理制度,拷贝到现有的管理模式当中,当然,这些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根据现代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程序,对其中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审核,从而形成完善有效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档案存档、借阅等过程中的行为。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说,在建设疾控中心信息化档案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原有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其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有许多,例如借阅技术,也就是在档案的借阅过程中,如何运用电子系统对借阅记录进行统计和备案;又比如计算机硬件处理技术,也就是在计算机硬件设备故障时,用以排除故障,恢复计算机正常运转的技术,当然,我们必须明确,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并不是就要他们具备很高超的信息技术,而是让他们能够处理一些日常的简单的故障问题。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还远远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有必要针对信息化设备成为专业的技术部门,在发生大故障或者档案管理人员无法处理的故障的时候,则由这些专门的技术团队去进行处理,排除故障,而这部分人员的存在,也能够担任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总结

疾控中心信息化档案的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未来的建设道路中,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面对的挑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并针对这些挑战,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应对,从而将挑战转变为机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疾控中心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获得可持续性的科学的发展,最终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燕青,成广明,张风荣.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疾病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实用医技杂志. 2013(05)

[2]王凤. 疾控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 办公室业务. 2013(0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57-01

0 引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IL)的概念自提出后便受到社会关注,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广泛开展IL教育,而它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各国图书情报界、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2]。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使其也随着时代和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而发展。信息素养的发展是从最初的图书馆界到基础教育界、高等教育界以及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介入和共同参与的过程。信息素养最早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用,其内涵也在不断充实。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比以前更加丰富。信息素养进一步被定义为: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以及评价的总体水平[2]。世界各国对信息时代的教育发展都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使其逐步纳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系统中,成为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我国,目前主要有教育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军队等几方面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总体来看,这几股力量并没有有效结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出现了较多的重复研究和难见成效的现状,同时也存在很多各方都未曾研究的盲点。这种情况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社会各界的有效大力支持有关。因此,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专门机构负责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工作,做好整体规划,提高研究成效势在必行。

1 信息素养教育概念及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问题

1.1 信息素养教育概念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将信息素养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九大技能)来考虑[2,3]。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指对信息用户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普及信息知识,启发用户的信息意识,强化其信息能力,规范其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1,4],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素质,从而激发人们的信息智慧和信息潜能的教育。它包含三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素质。因此,它与计算机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有某种程度的交叉重叠,是信息化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1.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状况不仅是反映高校教学环节的一部分,而且也是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目前很多学校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方面,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而对信息意识、信息态度等层面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忽视,有些甚至没有此方面的内容。如果不注意并及时修改培训的内容及方向,只是对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培训,而缺乏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并不能够有效的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因此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多数教师现有的信息素养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现状,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其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产生的后果也会越来越明显。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探索了各种方式以增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英国的信息通信技术培训,盛誉全球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等。我国现阶段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也往往是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如专家讲座法、观摩学习法、集中培训法等。显然,上述传统的各种培训方式对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培训方式更多的关注了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满足了教师对信息技术“量”的需求,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质”的问题有所忽略,简化了或有意忽略了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对教师信息素养可持续的发展关注也不够。因此,我个人认为为了尽快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趋势己经迫在眉睫。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否定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教师信息素养自身发展的规律。

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价值及研究思路

尽管我国已经在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却一般。因此研究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提高教师质量和教学质量,满足信息化社会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教育工作。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而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内因,只有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高校一切工作中的核心轴—教学工作,才不是虚设,而高校才能高速、稳健地发展。

因此课题的研究思路,应从合理的制定调查问卷,如教师个人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教师信息意识水平的调查与分析;教师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的调查与分析;教师收集信息的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调查与分析;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交流合作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科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从而提出加强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以及如何制定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培训内容和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 医德医风个人总结 下一篇: 高中山地考察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