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25 05:45: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

篇(1)

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自创办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连续举办了13届。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竞赛章程规定,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挑战杯”一座。

大赛影响

篇(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共青团应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如何创新和发展高校的团学工作,宣传和实践科教兴国国策,开展创新教育,也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论文参考,高校。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高校团的思想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团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把自己锻造成团结和凝聚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核心。所有这些重要论述,都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提供了保证并指明了方向。

2、信息网络时代对新时期高校团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在许多方面正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提高大学生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价值观,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网络阵地体现先进性、发挥战斗力,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成为新时期团的思想工作面临挑战。

3、工作对象日益复杂化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新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较之以往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特征的变化使高校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团干部的号召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就要求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成长成材提供服务。

二、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有了新变化。

1、学会学习。这里的学习强调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方法,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但后者强调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强调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3、学会关心。强调关心即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的责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人离开他人将无法生存。同时,未来杜会的人必须学会关心,即要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环境;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关心自己;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三、根据以上这些新的要求和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也要相应的进行发展和创新。论文参考,高校。论文参考,高校。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主导的、科学的、高雅的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有利于学生建立台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抓好社团建设。论文参考,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团活动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使更多的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它突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注意的是,共青团在组织和指导社团活动时,要大力扶持学术科技型社团,努力引导理论学习型社团,积极支持社会服务型社团,监督和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重点要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使学生社团成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

3、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的作用。共青团组织要建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导向机制,建立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申报、立项、资助、开发、评审、奖励的激励机制。

(1)科技普及类活动。可以以展览或讲座等形式为主要载体,其内容非常广泛,从现代技术观到现代人生观,从生活中科技常识到人化自然的技术原理,从技术人才的成长到科学家的伟大成就,从小发明的方法到现代生活工艺与流程,从自行车的力学原理到核潜艇和航天飞机,从技术发明故事到自然辩证法,从技术发明方法到技术创新理论等等。

(2)技术实践和竞赛类活动。包含学具、教具和玩具制作,车船模型、航空航天模型、建筑模型的制作。电子技术制作,电化教育媒体制作、摄影技术制作,实验器材的制作,以及有关比赛、展览的活动等等。

(3)技术性乃至学术性的小组或团队活动。包括实验钻研小组、小发明协会、学生科协、假日科研沙龙,等等。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和途径非常丰富,应依据具体条件和阶段目标,因地制宜地进行系列化活动构建。论文参考,高校。

篇(3)

理工科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建设的储备人才,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未来将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因此,着重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创造发明能力,是当工科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关键。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传统教育方式、教学评估的片面性制约

理工科大学生从高中开始就习惯应试教育,多数学生很难从标准答案的定势中突破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导致了理工科电子类专业大学生通常都思维逻辑较强,但是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而,这些工科电子类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却很少能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性的科学家。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教学评估、学习评价太过于着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复现,并将此作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解析,使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丧失挑战权威的能力。

(二)教学实践环节相对匮乏的约束

从实践中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在工科高校中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性实验、工程训练实习等。这些教学实践大多是验证性的,缺乏设计性实验。并且由于一些学校自身的实验条件的限制,导致在验证性实验中,还是少部分学生动手做实验,多数学生袖手旁观并没有参与其中。同样,在工厂或者科研院所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积极参与进来,而演变成了参观性学习,不敢动手实践,实习训练的效果往往也达不到期望值。

(三)大学生评价和考核量化标准单一的约束

高校对大学生的考核和评估标准更是只看重共性却忽略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其评测标准脱离了社会对人才创造发明能力的综合素质要求,其考核方式也较单一。大学老师为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为教而教,忙于“挣课时”,大学生为顺利毕业而被动接受,忙于“刷绩点”,这样周而复始便导致学生局限于书本,难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这种评价体系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多元化,各方面的因素都要综合考虑到,对大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考核体系和教学管理评估的考核方式进行不断完善,构建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自己首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切实关注和落实大学生创新发明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电子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通过调研,提出基于科学研究的理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如下:

(一)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

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理工科高校现开设的实验有基础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这类实验中除了课程设计外,大部分实验都只是验证性的,而课程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性实验,但这种设计性的实验被安排在课堂中,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实验条件、课程安排时间等,通常情况下取得的效果也达不到期望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抑制了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开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原则上可以弥补过去实验教学中的缺陷。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就是为了倡议高校创新性实验的重大变革,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发明创造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性实验主张学生首先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进行查阅资料,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自主设计并完成总体方案,明确设计中关键技术和技术路线,最终搭建实验设备和平台,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在整个实验的完成过程中,始终是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只需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最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出评测。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并汲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科学严谨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发明性,加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开放科研实验室

全面开放科研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借此契机筹备并整合资源,建立起面向学生的科技创新科研实验室开放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和实验项目,使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普及。既有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形成一种科技创新的氛围。工科电子类高校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优势整合资源,实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科研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将课业之外仍有精力、有能力的本科生和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同时鼓励这些已加入到科研团队中的同学自己申请国家、省和学校的一些有回馈的开放课题、创新性小项目和科研小制作等。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由老师指导怎么做科学研究实验,到自己独立动手完成设计,再自己申报课题,申请各种发明专利,独立完成科研论文的一系列科研活动中,全方位地得到培养和锻炼。开放科研实验室,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开拓眼界,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理论和实际进行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得到加强,凝练学科方向,以科研带动教学,行之有效的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

(三)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工科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学生开展了科技创新课外活动。学校定期举办各种校园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学科的国家级竞赛和省级竞赛,如“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各级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等等。高校参照“集中资源,优化配置,调整改革”的方针,统筹利用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开放创新实验项目基地,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给学生安排固定的实验室,这样提供了学生进行自主研发创新的基本条件。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工作制,每天从9∶00—20∶00时间段完全开放,学生可通过“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管理系统”来提前预约。与此同时,学校安排组织指导老师和各学科专家对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设计创新类实践活动进行程序化和常规化的专业培训。另外,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还积极联合了校外优秀企业,设立了两个“产学研”实践培训基地和6个联合培养实验室,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搭建科研训练平台,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科研实践项目的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选题、论证、申报以及等,系统性地培养了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毕业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相结合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高校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种手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电子类专业大学生在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时,基本的专业知识还不够扎实,在一些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题时,学生能真正参与进来的只是项目前期的基础工作研究,很多内容并没有深入了解。因此,指导老师希望能够继续指导那些参加过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深入研究原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这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研究基础,学生的毕业设计在此基础上也就较易有所成果。在整个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必然会随之带来各种问题,但若学生通过自己的钻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必定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浓厚兴趣。当学生同时需要应聘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时,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就能够协调解决。另外对于那些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指导教师更应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其在今后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从高校教育培养的完整性出发,毕业设计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两者的结合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科研基地,同时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硬件条件,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一次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让学生走进社会时能够更加适应于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是传授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同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非常重要。尤其对我们理工科高校来讲,从自身实际出发,大胆尝试和改革,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建设知识经济及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卢太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徐平,邹丹,彭思思.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3]韩曜平,徐建荣,卢祥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4).

篇(4)

毕业要素分

基本要素

1.最高学位、学历

博士、研究生 :27分硕士、研究生:24分

学士、本科生:21分

2.毕业学校

985工程建设高校、在沪211工程建设高校、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附件1)15分

其它211工程建设高校、中央直属研究生培养单位、上海各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附件2)12分

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8分

3.学习成绩

一级(成绩综合排名前25%)8分二级(成绩综合排名26%-50%)6分三级(成绩综合排名51%-75%)4分

四级(成绩综合排名76%-100%) 2分

注:按照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专业(班级)综合排名对其等级进行评定

4.外语水平

CET-6级证书或成绩达到425分(含)以上、专业英语八级: 8分CET-4级证书或成绩达到425分(含)以上、专业英语四级: 7分

外语类、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外语课程合格:7分

注:外语水平证书一般应在所在学校或培养单位考点取得

5.计算机水平

毕业研究生:7分

理科类计算机高级水平或免予此项要求的专业(本科20xx年前入学毕业生:数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电气信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20xx年(含)后入学毕业生:数学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7分文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或省级二级水平:7分理科类专业计算机中级或省级二级水平:6分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初级或省级一级水平:6分艺术类、体育类专业相关课程合格:6分

导向要素

1.荣誉称号

经认定的国家级10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5分

学校级(每次1分,不超过2分)2分

注:校级及以上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

2.学术、文体竞赛获奖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全国性比赛(含地方赛区)获奖)

⑴上述全国性比赛奖项:

一等奖10分

二等奖8分

三等奖6分

⑵上述全国性比赛地方赛区奖项:

一等奖5分

二等奖3分

三等奖1分

注:

以上奖励表彰仅限在最高学历就读期间获得;

同类奖励取最高分;

荣誉类和竞赛类奖励可以累计加分,最高不超过15分。

3.科研创新

最高学历就读期间参加学校科学研究活动并获得相应的发明专利

5分

须提供以下材料:

在最高学历就读期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证书复印件(验原件,落户申请人应为该专利首次申请时的发明人);

经学校(或培养单位)就业工作部门在本校网站上公示无异议、由指导教师签名的证明材料(须载明该发明专利相对应的科研课题或论文名称);

该发明专利相对应的学位论文、已、课题立项书复印件(验原件)之一,论文须由落户申请人署名,立项书须载明落户申请人为课题组成员。

4.国家就业项目服务期满

上海高校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服务期满(毕业生按照其毕业当年的评分办法予以评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分) 5分

上海高校毕业生参加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在校期间应征入伍满按相关政策执行

用人单位分

1基本要素

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行为诚信规范,并与毕业生直接签订录用协议 5分

2导向要素

1.引进重点领域人才

用人单位录用上海市重点发展领域所需学科(专业)(点击阅读原文附件3)毕业生:3分

用人单位录用上海市重点发展领域所需学科中的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毕业研究生:3分

2.承担重大项目

用人单位承担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且录用的毕业生专业与行业相匹配:3分

用人单位为远郊地区教育、卫生、农业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3分

注:

上述用人单位由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推荐,并报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确认后予以公布

3.自主创业(创业企业注册资金须到账(不含受让股份)且经营状况良好)

⑴创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的科技企业

获得科技创业基金资助企业的法定代表人:5分

⑵创办其他企业

担任法定代表人:5分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082-03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又可归结为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创新人才就成了竞争取胜的关键。这是因为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因此成了各国关注和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1]。进入21世纪,人类迈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经济发展诸要素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创新成果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国民创新素质的高低。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但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实验实习课时相对较少,十几个周的毕业设计也显得时间太短。在十几周的时间内,要完成一项像样的设计是很难的。特别是要让学生参加像“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这样的活动,仅靠毕业设计是不够的。因此,该课题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和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养成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优秀品质为目标,利用课外时间,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小产品的设计、制作及试验或建模、仿真研究等科研活动。在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思路与措施

1.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高校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积累,在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人文修养方面已经具备了参与科研实践的基本素质,吸收这部分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工作中来,通过参与一些具体的科研工作,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同时,在参与科研工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待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这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养成一种严谨务实、积极进取的学习和工作作风[3]。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都能体会到,科技创新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任何科技成果都来之不易。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具备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因此,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首先从时间上比其他同学就要付出很多。但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及早地了解行业和社会,迎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挑战,只能现在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工作之后舒服一点,就需要现在多付出一点;如果现在舒服一点,工作之后肯定会难受一点。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创新思维环境。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平等地探讨科学问题。反之,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与老师一起制订方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一起进行试验验证和分析研究,直到问题的解决,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会活跃气氛。在创新活动中,倡导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来改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爱好、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现代大学生总是能表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否认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存在共性,但更要看到他们思维的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必须要有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全局观,善于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尊重他们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帮助和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2]。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参与的项目类别,如设计制作类、研究分析类等等。然后,针对学生的个性做相应的指导,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多个角度、多种思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4.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从头到尾独立完成整个项目,即确定研究题目拟定设计方案设计计算与校核绘制图样样机制作撰写论文[4]。整个过程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以启发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引导学生拟定总体设计方案。这时,教师除提出设计思路外,还要反复、细致地引导和启发。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充分发挥创造力。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与探索,这样做既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设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最重要的环节,要尽可能帮助、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践证明,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们完全能够独立拟定出比较合理的总体设计方案。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新活动教会了学生创造性、探索性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进行主动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内容。因此,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新”的题目,所谓“新”就是该题目的答案是未知的。本课题组所提供给学生参与的课题有:“鞋底敷层切纸机的研制”、“锤式大块状物料破碎机的设计”等等,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正是因为突出了这个“新”字,本课题组指导的学生以“轴向滑块凸轮式差速器的设计、分析与制作”这一课题,参加首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指导的学生以“5HY型远红外蔬菜脱水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这一课题,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另外,近几年指导的学生完成了“鞋底敷层切纸机三维设计”、“ATV沙滩摩托车传动系的建模及仿真”、“蔬菜脱水机落料装置的改进设计与试验”等9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课题。

2.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质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便不能运用发散性思维获得“猜想”,创新活动便无从谈起。因此,应更多地教给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办”。每逢遇到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要活跃大家的思维方法,从多个侧面、各种角度审视问题,发挥联想,训练学生把不同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能力。教会大家解决问题时,重视的不是“唯一”,而是乐意把握“所有”[6]。一谈到发明、创造,对于刚参与课题的学生来说会感到高不可攀、深奥莫测。但参与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发明创造就在自己身边,就在所参与的课题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提前尝试发明创造的机会,更是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掘自身发明创造潜质的舞台。只要勤于思考、注重实践、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在所参与的课题中,就会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来。到目前为止,课题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指导的本科生共有37人次获得国家专利。

3.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从该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现状,本技术的结构原理、特点及其设计计算,到试验数据及试验结果分析等可以说了如指掌,这正是撰写科技论文所必须的第一手素材。因此,当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地撰写科技论文。参与本课题组的同学撰写的科技论文,经修改后已公开发表29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

三、对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

1.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枯燥的过程,有些同学就是因为长时间枯燥的学习,而渐渐的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参与研究工作时,自己在某些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和不足,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高涨的学习动力,近几年课题组所指导的学生有28人次获得了奖学金,23人次被评为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

2.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技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不仅为做好毕业设计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所指导的学生,有10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当然这个“学习”指的是广义上的学习,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锻炼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培养等等。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既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又能激发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养成一种严谨务实、积极进取的学习和工作作风,可谓一举多得。因此,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是一条把学生塑造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通往成功的彼岸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施章清.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3):50-53.

[2]刘红磊.创新思维培养初探[J].决策&信息.2008,42(6):160.

[3]陈晓文.基于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127-130.

[4]张敏,秦霞.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168-170.

篇(6)

一当前我国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医学生最可贵的品格和素养。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流,在教学中仍然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虽然我国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很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活力。

2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科研实践参与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是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2010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医学生有61361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21.73%;二是医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10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计14444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11%。科研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善于科研实践参与才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良好的机遇。

3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论文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

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论文来看,医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只是极少数,论文的撰写内容上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2005~2010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远远低于国际9.15平均水平。

4大学生片面强调提高科研能力,忽视基本知识学习

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中,有19%的大学生过分重视科研,淡化基本知识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科只占25%~35%。虽然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医学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面对医学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基础水平状态。这样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对于一所医科院校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的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研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医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研管理活动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医科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要通过开放现有实验室的办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医学生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积极收集各类医学科研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医院、医疗科研机构第一线学习。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让大学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医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到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3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无疑对大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科院校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发展的软环境,对大学生们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需要,加强如电子图书馆、科研查新站等医学信息、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医科院校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究、网上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学生科技年会、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科技作品评审会、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全面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引导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医科院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优先安排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训练,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医学生早日成才。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科研进步奖评选,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参照国家、省(部)级的奖励标准对获奖大学生及其导师予以奖励,每年组织院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全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科研精品评选表彰范围。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才能为科研的创新提供敦厚的基础。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拓展和开阔。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资料服务、团委甚至于学校之外的医院、医疗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石枫等.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广顺,陈晓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篇(7)

台湾地区自1994年起启动教育改革至今十多年,其中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快速发展引人注目。根据台湾地区近年教育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客观分析台湾高等教育呈现出的趋势,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特点:就其发展程度和办学模式看,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并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体系,而且私立院校在提供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上,本科院校急剧扩增而专科学校逐渐减少,高校学生培养又以研究生增幅最大,而且科技学科的在学学生数远大于社会科学在学学生数;随着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招生制度朝向公平、多元方向发展,而大学录取率的持续攀升,反映台湾少子化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2]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各地高校,尤其是占据多数的私立科技类大学普遍重视起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希望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通过创业教育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资源整合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创业孵化转化出一批优秀的工程类研究成果,为学校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为此,台湾地区高校围绕课程建设和创业孵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二、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近年来,台湾多数高校已经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教育体系,往往结合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开展课堂教育。

1.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台湾地区私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计均注重理论和实务的结合,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 [3]以此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考,更好地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大多数高校不仅注重相关理论的学习,而且更注重学生就业导向本位需求,结合不同专业,开设多种创业课程,强调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职场接轨的训练。

2.证照考试的重视和推广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各大学普遍将证照辅导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展各类证照培训和考试,努力达到证能合一。开设的证照考试包括餐饮、美容美发、编程、工程控制等多个门类。为了激发学生考取证照的热情,兰阳技术学院设计了证照达人风云榜,按照获得证照的多少,对学生进行表扬,并制定证照与学分抵免办法,起到了很强的鼓舞作用。取得证照的学生即使不能有效就业,也可以凭借一技之长自谋生活,开启创业之路。

三、台湾地区高校创业孵化与扶持

台湾私立科技类大学的创业教育孵化活动很丰富,通过企业家讲座、创业大赛、发明创意活动、企业参访、创业育成等多种方式,注重产学合作,重视学生创意创新教育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1. 企业家讲座

通过座谈会和演讲等方式,根据不同授课目标,邀请学术界、企业界、管理咨询界、风险投资界等方面的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来点评和指导大学生创业,激发学生兴趣。如,兰阳职业学院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座谈,向学生分享创业历程,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等职能。

2. 创业竞赛

创业竞赛的开展是创业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台湾多数高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意,开展创业活动的校际交流。龙华科技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塑造竞争和创新的环境,在学校标志性建筑上书写上C=(K+S)A (其中C为竞争力、K为知识、S为技能,A为态度),使学生真正提升竞争力。

多数高校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类别的创业竞赛、发明大赛。台湾中部的昆山科技大学组织学生参加“LED照明光电创意竞赛”、“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等,并取得较好成绩。台湾南部的大叶大学重视学生创意教育,以艺术工坊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意,学生屡获创意比赛发明奖。

3. 创新育成研发中心

台湾地区多数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创新育成中心等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平台,注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4]

学校孵化的企业中,大学生创业团队一般是2至5家。创新育成中心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对入孵企业提供管理服务、学术研发资源、软硬件设备、教师团队辅导等,同时擅于运用政府和企业资源,构建产学育成研发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系,开展创新育成研发作品展,注重成果转化,推动就业创业,实现共赢。

4. 产学合作

台湾多数高校同不少大型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平台,产学合作与研发创新相结合,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量,同时将产学合作融入教学、研究与服务,资源共享,学以致用。同时学校与科技园区企业主动联系,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或实习,开展校际合作交流。

4.教师培养

台湾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均得到了学校最高管理者的大力支持,真正推动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他们注重创业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国际高水平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各种专业证照的考试,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外留学、深造,为教师学习成果转化与发挥提供便利,提升教师的实务能力。

四、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陆高校的启示

学习和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健康蓬勃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目前多数学校没有统一、规范的“创业基础”课教材,现有创业课程也多数为选修课。我们要结合创业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情况,以创业中所需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将创业课程列为大学生必选、必修课程,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和创业能力训练锻炼,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

2. 丰富创业教育活动形式

开展创业活动交流,邀 请各类专家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组织各种创业大赛、创业模拟竞赛、创业论坛和企业家讲座,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交流,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的平台。

3. 注重创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加强

只有培养出创业师资,才能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素养,渗透到学生的观念和意识里,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业技能、创业意识、创业素质的优秀人才。因此,加快进行创业师资培训、认证和培养非常重要。

4.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平台

要把创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服务平台体系。目前大陆地区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园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5]可以借鉴台湾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各校实际,甄选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校科技园进行孵化,有利于推进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总之,台湾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推动创业教育的做法对大陆地区高校而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性,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涉及到教学、师资培训、产学合作等多方面的推进,发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创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3.

[2]崔 萍,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特点与改革面向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140-146.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64-02

高等教育教学一直以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应用型人才需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实践教学环节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平台。同时,实践及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提升,能力提升要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支撑,发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

1 实习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实习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对应届毕业生的最新要求。实习也是一个机会,学生可通过实习查漏补缺,了解自身学习方面的不足[1]。

从教学场所来看,高等教育的实习可以分为三大类,主要包括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校内外结合实习。校内实习主要以校内各学科实习基地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技能,主要方式为在完成正常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进行专门性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校外实习使学生更贴近工作岗位,可由学校集体组织或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校外实习不仅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校内外结合实习主要包括调研类实习和采风类实习,主要方式为学生到校外进行调研或者收集研究素材,回到校内完成相关的研究内容。

从教学性质来看,高等教育的实习分为技能实习、专业基础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技能实习主要服务于专业,旨在训练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实践技能。专业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的目标是学以致用,每个专业都有必须被学生所掌握的实习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专业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中体现。毕业实习是综合性实习,毕业论文为毕业实习的成果。

从组织方式来看,高等教育的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三种形式[2]。集中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分散实习则相对给予学生较充足的空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教师的课题,教师更多的是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与调研,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既包括集中实习又包括分散实习。

2 实验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依托于课程内容,将课本知识融合到实验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步骤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另一方面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效果。因此,基础性实验主要安排在较早的学期。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因此,综合性实验主要安排在后几个学期。综合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起指导作用,大多以小组形式进行。从实验设计到实验完成,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通常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是完成实验必不可少的支撑。通过综合性实验,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会有综合性提升。

3 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课程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一般安排在本专业某项重要课程以及主要专业课程完成后进行。不论是针对某项课程的课程设计,还是主要专业课程完成以后进行的课程设计,开展的方式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课题提交成果。课程设计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软件等掌握程度的主要环节,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在该环节中,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项目设计、项目分析、知识应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 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完成整个大学课程后所需完成的综合性作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既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习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要求学生具有缜密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每个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依托于学生的毕业实习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学生导师所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需要经过撰写开题报告、立题审核、设计(论文)撰写、中期检查、设计(论文)答辩等过程。在开题之前,学生就需要定好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专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点。针对研究内容,学生需要确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所需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克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困难。整个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很大提升。

5 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科技发明创造兴趣、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的有效且可行的途径之一。通过科研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多学科综合、创新合作、团队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升学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学生将在扩大视野,发掘潜力,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分析、动手及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竞争意识是帮助学生奋斗的基础[3]。不管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还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兴趣与竞争意识都是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每年暑假学校都会组织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竞赛。学生可以以个人身份或者小组形式参加到四大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大赛等各种赛事中。

6 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实践教学形式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计划是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大学生创新计划旨在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分为重点科研平台大学生创新计划、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

重点科研平台大学生创新计划是基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点科研平台的,促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反哺教学,促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学生科研能力,以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创项目。立项由重点科研平台项目指南后,学生导师双向选择实施。

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成果、社会影响或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较大的项目进行立项,可直接立项或经由已立项校级项目升级。

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以激发学生科研和创新兴趣为主,可以是解决某社会问题、进行小发明与小创造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或者调研项目。

国家级项目是在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中择优选拔。

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开展流程为:召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启动会组织开题答辩签署项目合同书提交相关材料立项中期检查(项目升级)结题。

7 结论

篇(9)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往往实践能力较差。高师院校探索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高师院校生物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转变观念是先导,明确目标定位是关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高师院校生物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观点,探讨了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旨在为构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注重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师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进一步优化生物学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用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已成为培养生物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1.确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改革目标

在高师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过多地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学内容表现为多验证、少创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少主动思考,只是按照实验指导“照方抓药”。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瓶颈”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在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积极创造条件使实践教学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随着生物学实验园地、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根据新颖性、先进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使教学内容从直观性、验证性和巩固性实验向创新性、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过渡。同时,实践教学内容要符合生物学科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发展的新方向,形成可持续的实践教学资源。

3.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课是生物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生物学实验课往往采用“三部曲”模式:实验前,教师讲,学生听;实验中,学生做,教师巡回辅导;实验后,教师总结,学生写实验报告,不断重复着“听――做――听――写”。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立学生自主性更强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开设自主性实验(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实验试剂自主配制、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自主安排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切实参与实验的每个环节,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工作的能力。自主性实验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师地位由“教”向“导”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引入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

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由学生实验与教师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科研、实践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要学习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途径和技巧,进行实验材料的培养、试剂的配制,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并撰写研究论文和科研报告。因此,研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3)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要调整教学计划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加大实践课在课程中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同时,要量化考核标准,将实践课作为独立课程进行考核。

二、发挥实验室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平台作用

开放实验室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单靠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很难达到预期要求,而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实践技能。在开放实验室的情况下,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课题,或者由教师将自己科研课题的一部分作为实验室开放内容,让学生拟订实验方案、准备仪器、配制实验药品,然后完成研究内容。开放实验室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科研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增强了学生把握课题的能力。因此要做好开放实验室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保证基本实验场所实验设备的配置。

三、强化导师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导向作用

由教师亲自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导师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自然和社会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制定适合自身的科研方案。一个导师可以指导若干学生,导师与学生定期沟通课题进展情况,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设计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实验操作和科技论文的写作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增强大学生创新基金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孵化器”作用

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展自主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如科研基金、发明基金和创业基金,逐步加大学生实践经费的投入,鼓励优秀大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的项目研究、发明创造等。基金资助的成果和评价可以通过、专利申报和综合效益来体现,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创新基金逐渐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孵化器”。

五、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评估作用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经费投入和指导教师的配备明显不足,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大投入是关键。同时,需要加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环节的把关,增强选题的新颖性,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另外,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六、提升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纽带作用

生物学科的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实习和一些特定的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科普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等,都为培养生物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不仅可以巩固理论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梅友松,易桂姣.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表明,“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等教育重要发展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反映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历史。最早是在1996年,清华大学率先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创建并实施SRTP。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科研竞赛。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如下:

1.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打破了重灌输轻创造、重应试轻应用、重传承而轻革新的传统教学摸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实、巩固、检验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目前,科学知识飞速发展,而由于课本的编写、出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大学生上课学习的知识,往往已不是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而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展示给学生。如果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大学生毕业后将难以适应如今知识经济信息化的社会。检索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培养其对未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以及对新接收信息和知识与原有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联系能力。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和拓展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科研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创造的能力[2]。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就增强了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除了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写作、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不断增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报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1.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就是其办刊的宗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期刊。”[3]高等院校科研的主体由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组成。因此,高校学报也应定位于为这两部分人员服务。学报不但是教学科研成果的接收器,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助推器[4]。高校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广大平台。大学生的后,得到的尊重和赞誉,带来的满足感,激发其从事科研的热情,会促使他们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报上刊登的大学生论文,对大学生除了有更直接的榜样示范作用,还有抛砖引玉之效,起到鼓励大学生展开科研竞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良性竞争氛围。

2.学报对大学生科研的引导作用。大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活动,他们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学报的论文体现了多学科、多专业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对大学生起着标杆和导向作用。大学生通过借鉴学报的论文,可以学习如何选题,了解该学科该专业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论文相关的观点和结论,沿着正确的方向研究,少走弯路。大学生初次完成的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学报编辑尤其是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往往一针见血,令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学报对论文写作的指导作用。大多数科研成果都以论文形式公布于众,但是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外语水平颇高,而母语的应用能力较差的问题。在语言文字能力、行文语气、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更何况初次写作有更高要求的学术论文。初次写作者往往不熟悉学术论文特有的格式、单位、符号及图表的使用规范,缺乏对论文写作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多看学报,多受熏陶,自己写起论文来,从格式到内容都会得心应手。论文的规范深层次上是对研究态度作风的一种要求和约束,从写作初期就建立起严谨规范的科研作风,这就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提高学报质量。学报是学生无声的老师,学报编辑是论文写作理论的掌握者,同时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的执行者。学报论文中的观点、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行文规范等,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术蓝本。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障。学报编辑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才能创办出精品期刊。不仅使学报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2.多渠道传播学术论文写作知识。学报编辑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讲解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使大学生掌握论文的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详细的独特格式要求。同时,学报编辑尤其是资深编辑还可以在选题和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启发。学报编辑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大学生作者、读者互动,搭建好发现、培养人才的学术平台。在学报网站上刊登学术论文特有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并针对一些日常来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回答。在学报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和邮箱,及时回复大学生作者的提问。

3.直接参与论文指导。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论文的指导有些力不从心。毕业论文又是高校科研的硬性规定,学报编辑可以协助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论文的指导。大学生的论文往往缺乏深度或广度,而学报编辑不仅是“专家”还是“杂家”,不仅对本校各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还广泛涉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学报编辑往往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大学生作者应多与学报编辑交流,虚心接受其所提的意见建议,在与学报编辑的互动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4.提出选题,进行征文。学报编辑在指导大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其学习和科研现状,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限制,容易重复前人的选题,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常常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报可以提出一些筛选过的适合本校大学生的选题,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便尽快做出成果,提高效率,增强他们科研的信心和热情,为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刊登大学生优秀论文。有的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学术质量上乘的论文,符合学报学术水平的要求,就可以刊载到学报上,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每年学校都会有大量的毕业论文,可以在学报中开辟专栏,刊发优秀的毕业论文。如若版面有限,可向学校提出增加学报页码用以刊登大学生论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工作中的一环。

6.向大学生赠阅学报。当前,学报的分发计划一般以教师科研人员和作者为主,大学生除非自己主动要求,很难有对其的分发计划。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报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分发计划在保证教师科研人员的前提下,应考虑大学生的阅读需求。随着阅读学报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需要适当地增加学报的印刷数量,使有需要的大学生都能阅读到,扩大学报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如果超出预算,可向学校提出相应的申请。

高校应重视学报编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使其做好编辑本职工作以外,参与到学校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与协调。学报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 海洋能论文 下一篇: 新教师考核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