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考核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28 13:38: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教师考核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教师考核

篇(1)

过程中,我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现将半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以便于总结经验教训,反思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我。

一、德方面

作为一位教师我很清楚,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等。

所以,本人能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必须抓好两项工作即教好书、育好人。要育好人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即为人师表。在生活中,我扮演着多重身份:做学生的好老师、做学生的“好

家长”、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人格。课堂上,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课后,我经常走进教室,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学生遭遇挫折时,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以自己的 人生经历去感化、教育学生。

二、能方面

教好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在教学工作方面,我争取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 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各种教科参考书,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向其他教师取得的经验,不断 地加以改善修改。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不厌其烦,耐心教导学生,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优生帮助 后进生。

三、勤方面

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我担任了高一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此外,还担任高一(三)班的班主任工作,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 战,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锻炼的机会。因此,我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事业,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坚持总结与反思,在每一个方面都写 有工作心得,不断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

耽误工作的时间,并能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篇(2)

我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学习“xxxx”的重要精神。遵守工作纪律,团结同事,热心帮助同事;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工作踏实,关爱学生,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作为一个新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各位同事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勤于听课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事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上好课,我常上网查资料,博采众长。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尽量将课程形象化。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词语、重点内容记在备课本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有困难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的问题常找学困生回答。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课后及时做授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间对学生个别辅导,耐心讲解,及时查漏补缺。并能积极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双方配合辅导。辅导学困生,我常在课后进行适量的辅导,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三、职业道德: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没有私利与目的,却有种巨大的力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1、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这是做好教育工作、避免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为了解学生我常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聊天,中午休息时和他们闲聊、下棋,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不少。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帮助他们。

2、爱是关怀。

师爱,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入冬以后,学生感冒的比较多,每次上课前都要叮嘱学生注意身体。

3、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有的学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有很好的思想基础,也有很强的自尊心。我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有给予鼓励,从不以分数论英雄,还适当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适时给予肯定。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信,相信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同学会对他们另眼相看。这些学生的转化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要多给些温暖,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培养自主品格的养料。用心培育孩子对集体和他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健全的人格形成了。

4、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坚持原则。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眼前,更注重学生的未来。

作为一个教师,我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殿堂,学到更多知识;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在教学中我尝试多种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在课堂穿插适当的课外知识,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知识面明显有了拓展。

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一视同仁。我们班有些学生学习困难,于是,我尽可能为他们辅导。在学校我采取让同学教,亲自教,让同学考他们,我亲自考他们等方法,促使他们学习。通过期中考试我发现他们学习有了一点进步。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刚入学的学生,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我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机会辅助班主任进行常规教育。这样让他们心中有常规,时刻有常规意识。

四、业务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钻研教学方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为进行教学做好准备。积极参与新教师进修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也尽可能帮助同事上网查找资料等。

五、事业心、责任心: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脉络清晰。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多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篇(3)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良好的师德。因此一年来我坚持进行品德修养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深知具有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去做到。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进步。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认识到不断提高,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自身的学识的重要性。所以,工作以来,我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除了参加新教师培训,一有空闲时间,我便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学习教学技术,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虽然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学到了很多并将继续学习。在这一年里,我担任七年级的语文和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我积极虚心的听取指导师及其他同事的意见,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备课,并及时反思,针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致力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交流、适时的引导学生,致力于营造快乐语文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获。

三、班主任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C-0006-05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深入实施,对职教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更高要求。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和一线管理者是现代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大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内涵解读

职业院校教师是指从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教师,职业教育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育人标准的“社会性”、技术要求的“应用性”,职业教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能力,一是指教师履行教师职责所具备的一种适应能力,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攒并表现出来的专项能力,以及教从事本职工作所需的一种潜在基本素质[1];二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研究与创新实践等形成的一种新的职业素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能力是多元的。本课题从多视角审视研究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要想适应本职工作,首先得具备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能力。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上好一节课,教师的基本能力是关键,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教师的业务功底(含知识与技能)等同样重要。课堂教学充满知识性、智慧性、启迪性,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教学魅力的体现。

未来工业,具有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特征,要求企业对员工拥有系统化的思维、跨学科复合化素质、信息化素养,这些要求也给职业教育带来四点启示:一是要确立面向未来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打破学科界限的专业设置,形成以职业群为主体的院系组织方式;三是未来工业对员工的个性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未来的教育变革应加强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四是面对信息化素养的需求,需要加强数字化教育,为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就迫切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更新知识。

(二)课改实施能力

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近年来,通过各类教学大赛,如:教学设计大赛、教学信息化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微课大赛等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通过出国培训、国培、省培、市培及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课改实施能力。课程改革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课堂教学主体的改革,转变师生角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和“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实施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操能力、创新能力。

探索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探索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分析、整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能力

大数据时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所在。信息技术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之一,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获取能力、信息技术的编辑与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能力、信息技术的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协作能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分析、教学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能力)。

信息化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制作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微课程资源(含MOOCS资源)和精品课程资源。二是加强自身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提升训练,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熟练运用到教学的全过程,发挥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研究、实践、总结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一种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使其达到一定的深度、厚度、宽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向“现代工匠”位移。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科技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等能力,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与研修能力,开发应用型产品或与企业团队合作进行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的研发,这些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升华。一个人要想在科研的道路有所成就,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忙而没有时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学习是基础,实践是保障。教科研能力不是简单传统的教育能力,而是在实践基础上超越、升华而逐步形成的。[2]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实现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丰富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培养会动脑会用脑的学生,新时代需要的是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的教师。

(五)创新能力

创新无处不在,无事不能,无人例外。马克思说,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自由与解放也是创新的最高境界。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现代企业服务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企业用人标准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因为来自企业和市场的“倒逼”,让职业院校意识到了开展创新教育的紧迫和必要,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主动服务区域经济,致力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职业院校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指引下,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广大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体系。提升职业院校创新教育效果、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以“创新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为特色,新老结合为常规,提高素质为核心”,培养专兼结合的创新教师梯队。

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现实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走上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快车道,快速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核心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一)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德国“工业4.0”促使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引发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转移步伐加快,对人类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经济发展的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4]“中国制造2025”“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陈宝生部长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提出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的要求和期望。今年陈宝生部长又提出了“五个化”的意见: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化,二是教育对象群体多元化,三是社会需求多样化,四是全民学习终身化,五是发展环境国际化。教育在服务功能、对象、需求等方面,前所未有地被加强和延伸。作为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切实增强创新发展意识,把教育创新发展作为迎接时代挑战、回应人民期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对劳动力学历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升级,从专业设置、教师发展、管理模式等方面及早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了教育的转型升级,现代竞争关键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市场。“十三五”期间,各地职业院校都做出重要战略发展规划,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升质量,推动院校全面达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

家长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目的主要两个:一是学到一技之长,力争走升学之路,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本;二是学习做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将来更好融入社会。这两点职业学校都需要改革创新,一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结合;二是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德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技术发展需求,培养“工匠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升教师核心能力已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因此,快速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关键是课程的建设,而课程改革的瓶颈一直都是教师,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世界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还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及教师的实际,进入课程实施阶段,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拥有一支双师素质高、基础能力强、业务功底深、信息技术水平高、创新精神好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才能在职业院校最终落地落实。

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一支有核心能力的师资队伍,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不成为教育,没有核心能力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5]教师核心能力决定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因此,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当务之急就是要快速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策略思考

近年来,课题组不断探索实现教师核心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策略,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一)完善师资培养的机制体制

为确保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师资培养的执行力,必须要健全管理体制。一是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师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教师发展学校,下设各类学术研究委员会,强化校级层面的管理,实行“三到位”,即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教师核心能力发展有序推进。二是教师要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每个教师都要有长期、中期、短期各个阶段专业发展的规划,包括教师对专业发展目标和预计成就的设想,对专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岗位的选择,对专业素养各部分内容和各成长阶段目标的设计。学校要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根据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教师顺利实现个人发展规划。

(二)建立健全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状况存在差异,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评价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个院校评价教师核心能力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更多的是以教师参加各类大赛,如:技能大赛、两课评比、微课大赛、信息化大赛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核心能力,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在校其他学业成果的教学指导作用。教育是一T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需要求真,艺术需要创造[6]。因此,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教师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让教师能潜心教书育人,让每一位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安安静静教书,踏踏实实做人,不浮躁,不折腾,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抓铁有痕,掷地有声,大力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勇于创新。二是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根据教师核心能力的要素,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多元的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企业评教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充分激发教师的各项潜能,让每位老师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位老师都能出彩。

(三)搭建各教师的成长平台

搭建教师多元成长平台,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培训,注重培训的“自主性”“参与性”“情境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师能力的深度、宽度和广度。一是以“发展”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主要对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改革实施能力、教师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开展相应培训。利用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的各类培训的机会,聘请院校专家、行业企业资深技术骨干为教师开设讲座、学术沙龙,帮助教师提高水平。二是以“问题”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主要对新教师教学能力达标工程、骨干教师能力专项提升等开展相应培训。以“师徒结对”的形式,为每位新教师一对一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结对,帮助新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使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于骨干教师通过搭建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平台,重点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些关键问题,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此外,每年安排不少于20%的专任专业教师下企业强化1-2个月的实践锻炼。组建双创教师团队,在省内外开展研讨交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模式与途径,为我国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模式。

(四)加强校企师培合作的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职业院校必须树立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以培养经济领域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的融通学习,让所有专业教师“理实”兼修。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项目来源要与企业的工作内容、加工项目接轨,校企合作平台是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核心能力重要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培训、锻炼机制,通过搭建有效的“企业育师”平台,保障职业院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能永远保持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保证教师掌握实践技能及时更新,具有前沿性和时效性。二是要大力引入企业导师。引进企业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作为学生导师,采取定期走进企业、参观访问、跟岗见习、工学交替、专题研讨、主题班会等形式,与校内师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帮助教师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标准、增强工程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五)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教科研活动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科研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一是要建立机制。教育科研的高效运行需要有完善的机构组织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作为支撑。要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目标,安排专人主抓,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参与研究,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二是要营造氛围。将科研成果与评先评优、职称申报、骨干申报等挂钩,加大培养科研骨干及学术带头人的力度。定期组织教师教科研成果汇报会、交流会,向校内外同行展示研究成果,增加教师的被认可度,增加教师自豪感。三是要组建团队。包括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必须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教师学术成长的梯队。通过团队形式且不断调整“学术团队”的结构组成,以开展发现教育为抓手,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开设各类学术沙龙,学术专家专题报告,各类骨干分享科研学术的成功经验,把职业院校打造成教师科研攻坚发展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闫智勇,周志刚.职业教育领域师生间专业能力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

[2]许龙成,张培.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王敏.专业化教师的核心能力图谱探析[J].小作家选刊,2014(2).

[4]刘川生.新形势下教师核心能力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5]陈亚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2).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18-02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南农业大学乃至湖南省相关高校的食品类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以提高农学院校食品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宗旨,实现有限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2006年将食品化学和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工程工艺实验室合并组建为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科学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2008年6月本中心通过了国家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点”;同年,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6至2008年中心建设了3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

中心实验用房使用面积4624m2,仪器设备1571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123万元;中心现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3人,博士17人,硕士9人,国家农业部高级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专职实验教学人员22人,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人,博士4人,硕士11人。

中心下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五个模块实验室。中心承担全校11个学院、20个专业24门课程的实验,年实验学生人数2362,年实验人时数119572。实验开出率为100%。并接受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实验。

一、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措施

采取实验教学改革立项、综合性实验单独设课、教师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等措施,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设立独立实验课程与实验教学学生评教评学指标体系,各级领导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深入实验教学各环节加强质量监控确保实验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符合不断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社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手册》,形成了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教师实验课程规范、实验室专职、兼职教师守则、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入室教育制度、预习检查制度、阶段辅导制度、实验验收制度、期中检查制度、期末考核等系统的开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实验教学质量控制手段主要有:(1)领导听课与检查;(2)学校和学院督导团听课与指导;(3)学生对实验课的意见反馈;(4)同行教师听课与评议;(5)教学文件检查。

二、专业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采用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学生知识点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结合、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课程学期末总评成绩按100分计算,由考查成绩(占70%)和考试成绩(占30%)组成。

三、实验项目考查成绩记分办法

1.验证性实验:课前预习分(20%)、课内实验状况分(40%)、课后实验报告分(40%)。

2.综合性实验:实验设计与操作(占50%)、实验结果(占30%)、实验报告(占20%)。

3.(设计)创新性实验:设计方案(占40%)、实验过程(占30%)、撰写的科研论文或报告(占30%)。

4.研究性实验,考核综合能力,并将考核结果进行量化。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撰写科研论文的水平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后给予1~2个学分。

如果平时成绩或期末考核成绩低于及格,或期末考核成绩低于60分(百分制),则总评成绩为不及格。

实验课如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则需重修。

根据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一学期无故缺课两次以上者,则不得参加本实验课程的考核,需重修。

四、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办法

1.教学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实际内容,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记录日记,方可参加实习考核。

2.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评价等进行实习考核综合评分,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给予评定

3.实习考核等级为不及格的学生,要求下一年重修该项实习。

4.考核成绩各等级评定标准:

优: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的分析,动手能力强,整个实习过程表现优秀。

良: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动手能力较强,实习教学中表现良好。

中: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全部要求,实习报告内容详细真实反映实习过程与收获,并对实习进行全面的总结,动手能力一般,实习教学中无违纪现象。

及格:完成实习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实习报告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动手能力有待加强,实习过程中有轻微违纪表现,经教育后能改正。

不及格:不能成实习教学大纲中基本要求,实习期间在岗时间不足实时间2/3者,实习报告内容有明显错误,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完成考核,实习中有严重违纪现象,学习态度不端正且教而不改。

五、毕业论文

鼓励学生个性与兴趣相结合的研究,遵循一人一题的原则,每学年的选题应力求创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一定科研实践经验、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或实习单位中的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要求及成绩评定

1.按照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学生将毕业论文(设计)在各阶段指定的时间内交给指导教师审查。答辩前由指导教师审查学生答辩资格。属下列情况之一不得参加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有明显错误;论文(设计)经指导教师提出修改而未修改者;论文(设计)格式不符合学校统一要求;抄袭或由他人代做。

2.经过答辩资格审查的毕业论文(设计),由答辩小组组织公开答辩。答辩前,答辩专家须详细审阅答辩的毕业论文(设计),了解论文(设计)的内容和水平,提前为答辩作好准备。答辩中,学生报告自己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10分钟左右),认真回答答辩小组专家提问(10分钟左右)。答辩时间为每个学生20分钟左右。

3.答辩过程中,由答辩小组秘书认真做好答辩记录,答辩记录应包括答辩的时间、地点、答辩专家成员、专家提问及学生回答等。

4.答辩工作结束后,答辩专家组按统一评分标准和评分办法,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成绩评定,并给出相应等级,按照以下五个等级评定: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具体办法参照《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参考标准》。

5.答辩委员会审查毕业论文(设计)最终答辩成绩,对其中评定等级为优秀、不及格及成绩评定有争议的毕业论文(设计)重点审核,有争议时可组织第二次院级答辩,最终给予成绩及等级评定,并向学生公开公布。

6.最终统计时,所有专业学生的成绩应近似于正态分布。其中成绩优秀的比例应小于15%,良好、中等、及格比例控制在75%左右,不及格比例小于10%。

7.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获及格及以上等级学生,方可获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或被取消答辩资格者,不能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按照要求同下届毕业生再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答辩合格方可取得毕业论文(设计)学分。

8.对抄袭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按照课程舞弊进行处理。学校与实验教学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篇(6)

在新形势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将营销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工作,发挥双刃剑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考核中的问题,为企业竞争提供人力资源保证。那么,如何对销售人员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考核,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是急需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

一、销售人员考核新视角

目前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大多只是考评销售量、货款回收率、市场占有率等业务量指标,这种考核容易造成销售人员为了单纯完成销售任务,获得提成而工作。他们不会从企业的大局出发来开展销售工作,甚至有的销售人员为了追求完成单纯的定量指标,不惜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形象。这样当然不利于企业发展,甚至产生负面效用。为此企业必须更新传统观念从销售人员岗位职责这个全新的视角全面考核企业销售人员,以适应企业环境变化的需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销售人才的作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销售人员考核新视角是指从销售人员所在的岗位职责出发,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全面考核其工作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以到达评估过往,改善现在和供员工未来发展需要的目的。

二、销售岗位特点

岗位是指承担一系列工作职责的某一任职者所对应的组织位置,它是企业最基本的单位。每个岗位均包括:第一、工作要素:工作中不能再分解的最小动作单位;第二、工作任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第三、、职权。是指依法或企业的规定所赋予职位的相应权利,以提供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保障。第四、职责。是指承担一定职务的员工,对其工作标准与要求的同意或承诺。岗位有千差万别,可依据业务性质、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水平高低等尺度进行分类,从事不同岗位的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据不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销售岗位是企业各类岗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销售岗位上的销售人员在从事具体销售工作时必须接受销售副总经理指示监督,同时还要负责生产监督工作并向销售专管指示;妥善处理好与质量保证部和制造部的协作关系;要处理好与客户的采购部发、质量部和财务部的关系,完成每个环节的具体业务;当企业有产品出口时,处理好与海关、货代、船生的业务。其工作权限表现为:对下属人员临时调动、工作指导、工作监督和考核;对客户标准交货期、重复订单的确认;对订单交货期改变的申请;依据客户要求在线暂停订单;建议对客户资信评价等。

三、销售人员相关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指一个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职责是职务与责任的统一,由授权范围和相应的责任两部分组成。销售人员岗位职责是依据销售人员岗位特点通过岗位分析制定。

第一、负责本企业产品在目标市场的渠道开拓与销售工作,按照企业产品年度销售计划完成既定任务。

第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负责提升品牌价值,控制销售成本,不断扩大产品销售量,积极完成销售目标。

第三、负责保持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四、根据企业具体产品的价格及市场营销策略,负责做好询盘、报价、合同条款的协商及合同签订等工作。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协调并监督企业各职能部门操作。

第五、负责把握市场价格动态,定期向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市场分析及预测报告,完成个人工作周报。

第六、负责在维护老客户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和新客户。

第七、负责收集反馈一线营销信息和用户意见,为改进企业营销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四、销售人员考核

考核标准具有导向作用,需要依据行业、企业的特点建立标准编制小组,提出工作计划;编制标准草案;标准草案的审定等步骤制定一个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考核标准体系。定量和定性指标的设计。对销售人员的定量考核主要包括销售量、回款额、利润额、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数;销售员每天平均拜访客户的次数、每次访问所用时间、访问的成功率、每天销售访问的平均收入、销售费用与费用率、一定时间内开发的新客户数、一定时间内失去的老客户数、客户满意度等。定性考核主要考核业务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工作热情、创新能力、学习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度、对用户信息的及时准确捕捉等,还可以用公司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上有明确的流程和规定来考核销售人员工作是否规范等。

销售人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德”的考核,主要指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销售活动中,用高尚的道德指导本职岗位职业活动的具体实践。包括职业上的原则性、事业心、责任感、政策性等。第二、“能”即才能的考核。所谓能力是有效的认识、改造和控制客观世界的综合力量。销售人员的能力是指在信息、价格、技术和交货期的沟通;维护和服务客户,听取客户意见;审查客户资料,提供报价、合同评审,签订合同,监控生产进度,制定发货计划;提供送货等服务和评价;负责客户反馈的内部传递,解决,评价问题解决的满意程度;按规定开发票且在规定账期内收回货款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勤,关键是考核其工作态度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勤奋敬业精神和劳动工作纪律情况。第四、绩效主要指所负责产品的销售量;销售利润;应收账款回收;销售成本;客户满意率;合同履约率(违约率)等指标的完成情况。

采用量表考绩法考核销售人员。员工考核量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张考核表,但它区别于传统的考核表,它将传统意义上的目标分解表、工作计划表、考核沟通表等多种完全不同功能的表格全部揉合在了一起。它通过维度分解,并沿各维度划分等级。设置量表可实现量化考评,而且操作也简捷,具备较高效度和信度。员工考核量表的最大特点是所有项目都是为如何实现和评价“工作事项”服务的,在员工考核量表的所有构成栏目中,工作事项是考核量表的核心和基础。

篇(7)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记忆是基础,运用是目标,理解是关键。历史基础知识是实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试题仍然是立足课程主干知识,紧紧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设置题目。

高考命题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鲜明特点,避开教材谈课程,利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史料设题是最好的体现。各地高考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增加了史料的运用,利用史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考查的就是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的正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能力。

史料呈现的方式、种类也是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包括:

文字、表格、图片、图表、漫画等等。通过史料的设置,不仅仅使题目新颖,考查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外的史料,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二、把史料、史论、史观引入课堂,加强对学生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的指导

史料的运用不仅在于创设新情境,还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分析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史论是指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是研究史料得出的结论;史观则是研究历史的角度和方法,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反映。

这类题目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要求考生对史

料、史论、史观进行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提取有效信息。第二种是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史论、史观的真伪或者评价。第三种是对史料、史论、史观相互间的关系进行阐释、论证,得出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这类题目构建了史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框架,呈现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也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历史观以及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

鉴于这种考查角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史料、史论、史观的教育,除了让学生明白三者的基本概念,还要引导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既使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要关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趋势,把生态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及时引入,加强利用。

三、关注时代与社会,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高考试题还体现了紧扣热点、关注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也是通过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代主题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历史教育实际上是培养“人”的教育。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历史教育的人本追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从个人、国家和民族、世界和人类三个维度明确地提出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要求:包括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与完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适度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热点,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得益彰。

历史是一门可以“鉴往知来”的人文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导、决策参考和社会改造的功能。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民主、共和、、理性、人文精神、和平与发展,还有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社会保障、民族主义等,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和人类命运,使学生初步具有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念。

四、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

新高考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近年来,各省高考题都增加了开放性题目,把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能力作为考点,更加重视对考生创新品质的考查。

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独立思考,给考生留下了多角度思维的空间,评分标准的设计也是多元化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强调思维水平的区分。虽然开放,但也并非无章可循,不管哪一种类型的答案知识基础还是主要的得分点,答题技巧要符合题目中给出的具体要求。主要是多角度分析,全面的认识问题,语言组织和表达上尽可能地采用书面语言、学科语言组织答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篇(8)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的中学教育模式,是由教师对整个教学课堂来进行主宰。教师单一的将知识或问题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被动的接受,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利于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确保民族进步的灵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评价人才的标准除了知识渊博之外,还有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及能力。中学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因此除了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中学教师能够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将自己从主宰课堂的角色,转变为组织、引导和参与课堂的教学工作的角色。而这一要求,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挑战,不仅要求教师需要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还要求他们转变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与学生一同发现和探索知识。只有具有了比较系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和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主宰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真正做到这些的,并不是很多。那些能够系统的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由于受几十年主宰教育思想的影响,其创新教育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而那些能够较快接受创新教育观念的年轻教师,在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理论等方面又较为欠缺。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各学校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把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将新教育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所认可的教育观念,同时进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课例,要求教师进行深入地体会、分析,再进行相关的模仿,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课程培训结束后,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就如何组织、设问、引导和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开展合作与自主学习等问题展开讨论;同时还利用各自教研活动的时间相互对同组教师的教学录像,进行分析和研讨,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2、教学方式应符合学生和课堂教学实际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相关的活动,进行高层次的自主学习。例如,要求学生在学习前自己能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中能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控制学习进度,合理的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学习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馈、总结、检查、评价和补救等,只有这样才算是自主学习。

然而,实践证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教师主导课堂,只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才能够较好的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原有的意识、知识技能较为欠缺,依赖性较大,还难以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要求。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性不强,有的还可能完全的游离在自主学习活动之外,甚至是自暴自弃,完全的放弃了学习。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的有效运用,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的盲目性及主观性。这就要求在分析教学目标要体现多维性,即从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来对教学内容所提出的目标进行分析。课程标准中通常会把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各具体教学目标。在进行总目标分析时要明确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所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具体教学目标分析时,要再逐步具体到某一知识点、某一课时、某一教学单元的具体目标。同时,还要分析教学内容中哪些可以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哪些包含德育教育成分,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还应该考虑还可以进行哪些引申和拓展,有哪些该进行的养成培训,以及学生在学习时应采用什么样的态度等。

三、研究小结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学习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而创新意识是其核心功能。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也更加的强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创新素养和信息素养也是信息时代学生必须具有的。因此,开展好中学信息技课程的创新教育,培养出既懂得学习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友志.浅谈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法.《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

篇(9)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实训教育环节的成败得失,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环节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其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合理与否。因此,我们探讨了目的性、针对性强的实训考核新方式。

一、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创新的重要性

改革现行的考核方式,构建多样化的、重视课程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激励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对于培养学生实训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职院校来讲,改革传统的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通过实训教学环节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革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是落实高职教育目标的需要,实训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传统的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只注重学生对“三基”的运用,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训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指标,对所设置的各种实训教学环节要达到什么样的基本目标没有清醒的认识,实训教学环节考核走过场,没有一个明确的实训教学环节考核大纲和实训手册。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只注重结果,没有过程考核,只有一次期末考核。

改革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是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传统的实训教学环节考核往往采取平时成绩和闭卷考试相结合、实验考核、开卷考试、项目设计等方式,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由于一些任课教师缺乏社会实训经验,不能很好地掌握职业关键能力,致使实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部分院校由于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内容只是验证理论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训能力的考核标准。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没有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相结合,任课教师的主观印象占有较大的比重。

改革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适当的考核方式能使学生明确奋斗方向,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传统的实训教学环节考核走过场,没有与社会用人结合实行定单培养,致使学生平时不学习,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从事其他活动,期末搞突击或投机取巧。学习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考核方法单一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实习单位、实习学生不参与考核或实习单位的考核只是形式,校内任课教师成为唯一的考核主体,往往导致考核具有片面性,学生意见很大。

必须改革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实行多样化的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高职的实训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二、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渠道不同,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近年来高职院校的逐年扩招,致使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常规的理论基础课的考核和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都面临尴尬的处境,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和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促使高职院校必须解决以往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即以国家劳动保障部下属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劳动保障部职业技能开发司实施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核心,以岗位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和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重视某一岗位、某一特定的职业能力或从业能力的考核。

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分为以下几部分:考证。高职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训教学考证体系。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职业技能课程必须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以证代考;对培养学生基本实训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等课程,可由学校根据岗位从业能力标准制定考核办法进行考核,颁发校内资格证书。阶段性达标。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上机课程已经实施了阶段性达标制度和无纸化考试,取消补考和重修制度,学院在每学期开学初公布阶段性达标时间和上机考核科目,不及格或对自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提出申请,以自己考过的最高成绩计入。口试。目前,学生在应聘和实际工作中都需要具有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口语理论与实训、导游服务管理的导游口语训练、市场营销的商务谈判和全院的公共外语考试(一部分)都采用口试,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场小组测试。为了强化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把一些岗位性比较强的实训考核尽量放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强调考核内容的真实性、情境性,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或模拟环境中进行现场操作。除了以上几种考核方式外,还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无纸化、现场实际操作、小论文、小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注意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重视“四种”能力、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考核。

考核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那么手段是可以多种多样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实训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要加大平时实训考核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且陈旧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讲授能源经济学时,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等,学生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灵活多样,经常按照学生需要而定”来授课。82%的大学生表示“在学习时是被动接受教师讲给的知识而不是主动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被问及“你喜欢现在老师讲的方式吗”,仅有 40%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还有 40%和20%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一般”和“不喜欢”。

1.2 教学考核方式呆板且被动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学习能源经济学学习效果的考查,是用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总评成绩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作业和考勤两个方面,占总评成绩的30%左右;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左右,大多采取试卷考核的方式(一般采用闭卷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平时不看书甚至不上课,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只要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教学效果不理想。

调查显示,问卷设计了“你学习能源经济学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调查结果是:60%左右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应付考试”,15%的大学生选择了提高自己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5%的大学生选择了“接受,获得,并积累知识”。这表明,能源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较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当问及“你觉得能源经济学平时的作业量多吗”,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是”,主要只采用书面形式,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特别是对作业考核方法还存在着内容或形式上的缺陷。

2 创新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对策思考

2.1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应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实行多媒体教学,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把理论演示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导入、课堂穿插与讨论、章节总结、组织专题讲座与报告等方式实施案例教学,多选择与国内外能源经济问题及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案例。通过开展能源经济调研、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课后网上答疑、将课件传送到校园教学网站等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计量知识在能源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能源经济学属概论性质,概念较多,系统性论述较多。而同学反映上课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对所感兴趣的内容则感觉“吃不饱”。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调研同学们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别感兴趣的内容。其次,调研同学们接触较多、理解较为深刻的内容。最后,根据调研的结果,确定几个专题,让同学们准备“课堂演讲”。“课堂演讲”方法:根据确定的专题,同学准备相关内容,老师课前看同学们的小论文,PPT,并提出修改意见;课上,教师教授完相关内容后,让同学到讲台上演讲,演讲时间为 5~10分钟,其他同学提问5分钟。同学的论文须反映其对所确定内容强烈的兴趣,或者是贴近自己的生活,并让同学去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论文,同学的积极性较高;鼓励同学们结合当今世界能源经济发展新趋势,准备自己的小论文和演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传授知识,也引导同学积极探索能源经济的现实问题与前沿问题。采用新的“课堂演讲”的教学方法之后,同学们既可以接受老师教授的有关能源经济的内容,同时又能积极主动地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制作PPT,在课堂短暂的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而在其他同学进行“演讲”时,同学们能够认真倾听,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出勤率会相应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2.2 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考核中应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建立以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物的综合考评体系,可以采取笔试、口试、讨论、作业、考勤等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划分出不同的分值权重: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50%左右,主要以闭卷形式进行,其余的 50%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自主性教学内容自由命题,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笔试和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勤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保证考核的科学性,系及教研室应该加强能源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建设,根据学生综合水平与日常课题表现,确定不同的主客观题比重,对口试、讨论、作业和考勤的评分标准要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课后小论文,在期末总评中给予适当的附加分。

3 结语

能源经济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该课程信息量大,属于概论性质;二、与能源产业实践联系紧密。在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其二,学生课后积极、主动查阅能源经济相关文献。通过改进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水平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面拓宽了,兴趣也提高了。能源经济学的教学在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之后,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大学生科技发明论文 下一篇: 七年级段考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