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1 22:22: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说明文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说明文教学论文

篇(1)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四、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篇(2)

去年,笔者有幸倾听了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梁丽敏老师《琢磨“活化石”》教学设计的讲解分析,真是收益匪浅。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搜集相关信息,并以多样的表现形式整合在课件里,在上课时呈现出来。其次,选择汽车电子实验室作为授课场所,帮助学生在浓郁的专业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梁老师教学策略的运用给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需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专业因子,使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课内和课外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语文学习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中职语文活动的特点 

1.中职语文活动具有自主、开放性的特点 

活动课的出现,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它主要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结合专业学习特色和有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中职语文活动具有专业、实用性的特点 

当前,普遍认为“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语文活动训练应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以及提取信息能力的提高,语文活动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应尽可能来自日常生活或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设计语文活动可以与专业实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 

中职教师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真正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更加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丰富的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口语交际训练常规化,提高听说能力的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学生应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善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说,并逐步成为一种习惯。例如,可安排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充分利用早读、晚修及语文课这几个时间,轮流让学生到讲台演讲一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信心自然大增,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考虑结合学生各专业特点,想方设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安排自我介绍、即席发言、模拟应聘、推销等综合方式进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地表达和交流,提高听说能力,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2.提交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能力的策略 

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教师可开展“网络写作”、qq日志写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上机练习电子邮件的使用,又方便学生进行修改,提高作业的效率和质量。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要求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根据不同主题筛选整理与综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制作成ppt文档或word文档,利用网络资源上传,或在活动成果展示时呈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语文课程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理能力,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灵活应对学生的语文作业。教师设计一些如“奇妙的语言——广告”“手抄报比赛”“商品推销大比拼”等专题的作业,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搜集资料、共同探究、展示成果,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加强了中职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搜集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 

3.重视指导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快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视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应引导学生除阅读教材外,还应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加深和拓宽中职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组织学生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定期交流阅读体会,指导学生开展“好书推介”“最令我心动的一本书”等专题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整合资料制作课件,利用多种感官效果把阅读成果向师生展示,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4.突出实用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因此,中职学生写作训练项目的设立必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训练,把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和在学生以后工作中使用较广泛的应用文和说明文作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练习写作通知、求职信、应聘信、产品说明书、合同、总结等应用文,可以引导学生在产品制作、维修项目、实训项目等方面写作说明文。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联合校园广播站,开通校园广播“美文献给你”活动,每周准时把社员撰写的稿件向全校广播。不但训练了各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添上了精彩的一笔。还可创建文学社博客主页、建立qq群及投稿邮箱,鼓励学生加入社团,通过多种途径投稿,并定期出版期刊。期刊的编辑、审稿由师生共同完成,而文字的录入、校对、排版、封面设计等则由学生全权负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各专业学生的特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活动中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是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有效教学的一种展现形式。以语文活动为突破口,深化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体现语文教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高中职业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考现代文阅读“词句理解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考查方式。

我们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们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们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们就能还原出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们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们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出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们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者两者兼有的句子,它们背后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的“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的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论文下载。打比方说明的手法起到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借助有着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说明的手法起到了具体、准确的说明的表达效果。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们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手法;2、手法的表达效果;3、晦涩语言后的本来意思;4、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我们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们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们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力答出来,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们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这样的回答不是又准确又简洁吗?

相关链接: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题型在试卷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请谈一谈下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外婆做针线活的高超技艺的?

8、请对下面句子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品评。

9、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篇(4)

一次又一次的“下水”。使我深有所悟,作文愿望的强弱,写作兴趣的浓淡,与是否具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真感情是密不可分的。基于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特别注重抓准契机,为学生创造“记真事,言真情,写实感”的机会。正如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有一年暑假后,我跟同学们经常接触,听他们交谈,注意到他们虽已开学数日,可一提小学对初中的各种遐想时,仍然津津乐道,娓娓而谈,有用不完的激情,有着一种“要把自己的理想、情绪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的强烈欲望。要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修改作文。

第二步:拓展面积 步步进取

随着自己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我深刻地体会到:为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还应“高瞻远瞩”,不断拓宽“下水”面积,步步进取。我常常就学生在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行文和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归纳,结合一定的写作理论,写成专题讲稿,利用作文课或课外活动为学生举办讲座,“从旁指点桃源路”,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篇(5)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审美结果。我以为,质朴的、本色的美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一切文字都应当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毫不做作,只有用最朴素的情感去打动别人,才会如空谷幽兰,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而读者阅读这样的文字,也是一个舒服惬意的过程。我们喜欢李白浪漫神奇的想象,同样也感动于杜甫诗篇中苦难现实的呈现;我们为鲁迅深邃的思想而掩卷凝神,同样也会欣赏冰心文字中流淌的温和清新。只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表现,都能使文字释放出动人的力量。这种不与真情相左的“本色之美”,表现的恰恰是不加雕饰的人格之美、性情之美,是同学们作文中应该追求的高尚的审美境界。

您觉得目前同学们在作文中存在什么样的误区,十余这样的审美追求背道而驰的?

有的同学写作文,喜欢刻意追求煽情的效果,设计生离死别、表达疾风暴雨式的情感、编造离…奇的故事情节,用一种做作的语言写所谓的“美文”。还有的同学写作文,动辄上天入地,寻访古人,并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喜欢拈出几句雅词佳句装点门面。这种急功近利的写作追求,凡动笔就盯住高分,完全不在自然表达,情感方面用心,写出的文章无论文辞多么优美,都像端着架子表演,无法打动读者。作文陷入这样的误区,久而久之,不但歪曲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因为不说真话、不抒真情而人为制造了作文学习中更大的障碍,得不偿失。

追求作文的“本色之美”,是不是应该人人“我手写我心”出发?

“我手写我心”,能够体现最简单的“本色之美”。作文时,放下追求功利之心,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作文变成自己内心真善美的真诚表达,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去感染别人,赋予文章朴素而亲切的情感力量。

具体而言,具有“本色之美”的文章,第一应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些事是自己身边发生过或者可能发生的;第二应是富有个性特色的,温婉清新抑或铿锵有力,全在于情之所至,而绝不以粉墨装点示人。

过于本色的文章会不会在考场上输于辞藻华丽的文章?

同学们要明白,追求作文的“本色之美”和考试得高分并不矛盾。综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真正得到认可的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展示作者丰厚的积累或具有生动朴实的感人细节的文章,而这些特点无一不是作品“本色之美”的最佳展现。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tegrated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Instruction

KUANG Jiena

(Zhuhai Doumen District Chengnan School, Zhuhai, Guangdong 519145)

Abstract Rea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writing, writing is an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accumulated reading. So that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separable. But most of the attention, but most of the teachers focu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while ignoring the role of curricular reading for teaching writing, which would make curricular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out of tou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and overall student essay development. So I carried on this issue to be a shallow analysis, making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ar read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其中“积学以储宝”强调的便是应该通过广泛的学习来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进而使得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强。这也体现了正确阅读对于写作所起的重要影响。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内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相互联系。

1 以“阅读”带动“写作”,是教材的要求

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转变只注重课文分析而忽略学生思维锻炼和语言锻炼的教学理念。如果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用阅读带动写作的方式来进行写作训练的形式丰富多彩。在许多文章的课后题设计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篇》课后练习“请你也用散文诗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课后练习有“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害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段自己的体会!初中的每一册书课后练习题在涉及的各类写作练习如命题小作文、改写、续写、补写等短文练习每本书都远远超过十道题。可见中学语文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视以“阅读”带动“写作”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说在进行课文阅读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其重要的段落去进行记忆和背诵,对于其中好的文章构思去进行思考和模仿再创作。以文为范,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带动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2 利用“阅读”与“写作”之间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带动写作,进行写作训练

一个人若是缺乏阅读能力,当他在写作时便会如那无水之鱼,腹空笔涩。这也说明了阅读在作文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课内阅读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课内阅读观,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可以使得学生的语言更加丰富、使他们领悟这些优秀作家的写作方法和思路,为良好写作水平的形成奠基。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本上的这段话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简明而又准确地把捕鸟这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交代清楚了。我就设计了抓老鼠仿写示例,在我的示范后,学生的仿写文章也很生动。如一个学生写道:“只见小浩同学举起右手,和同伴打了一个手势,然后就接过篮球,迈开大步,闪过两个防守队员,冲向篮板前面。起跳,篮球从他的手中飞出,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球进了。”通过练习学生对写作兴趣大增,再也不觉得写作是件“苦差事”了!

写作更高层次的是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我又通过学习课文《背影》中一系列父亲艰难买橘子的动作,强烈地突出了父爱这一主题。我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把“情”贯注到动作之中,一学生写道:“唉!今天的数学试卷做得不好,错了好多,爸爸生气了,既不给我签字,也不搭理我,只是坐在桌角默默地吐烟圈。我心里很难过,我审题太不仔细了,这次没少挨老爸的‘冷暴力’。上床睡觉时,我才发现暖水袋已经充满了热水,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了,‘爸’,请原谅!”学生在我的指引下写出自己的真情,写出自己的好文章。每篇课内阅读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只要善于引导,以文为范,从内容、句式、修辞、语言风格、写法技巧等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练习仿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完善教学结构,以“阅读”带动“写作”,要有整体的计划,形成读写有序列

课内的阅读与写作虽然有课文可依,但写作是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而课外的阅读与写作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所以容易走进目标不明确,读写训练无序、无系统性的误区,所以初中语文以“阅读”带动“写作”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有整体的建构,确立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学月的阅读和写作目标、计划,循序渐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根据教材我确定了七年级写作训练目标: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写好记叙文。具体做法以七年级上册为例,首先确定每个单元的主题。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借鉴了课文的例子进行写作指引如下:选择《童趣》中你喜欢的场景,融入自己的感受,创造性改写。如:“观蚊成鹤”,可改成“我真的看见了一群白鹤――”通过作文让学生懂得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认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都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那一次,我战胜了困难》、《我长大了》、《 必须跨过这道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那么就对主题,构思,选材,表达方式,记叙顺序, 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初二阶段着重进行了记叙文、说明文两种文体的练习。优秀作品:《家乡的桥》、《蛋糕的制作》、《爱是……》。初三阶段面对升学考试,从作品主题升华和创新方面进行培养学生,增加了议论文的练习。作品:《笑对失败》、《走进初三》、《我看青春期的“爱”》、《读书苦与乐》。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以课文阅读为范本,再进行加工,修饰,创作。以阅读为本,以写作为乐!

总之,脱离了阅读的写作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很难得到提升和发展的。而课内阅读作为阅读中精品被收录,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阅读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培养写作的兴趣,快乐命题,快乐构思,快乐表达,自然就能快乐地写作!

参考文献

[1] 曹翠芳.回归文本――语文学习高效的切入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5).

篇(7)

【关键词】教学论文;预习;教学方法

预习就是上课前对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自学,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见,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有步骤地搞好语文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会预习呢?

首先,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形成预习的习惯。

形成习惯是关键的一步,为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学生预习能力的形成 ,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指导预习时,我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原则。预习开始阶段,我将预习安排在课内,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预习题目,激发学生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在教师的帮助下,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这样,既保证了学生预习的时间和质量,又有利于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帮助下,学会预习。将学生引上预习之路以后,我又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其次,以鼓励为主,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指导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具体方法:

1. 常规性的预习方法 (1)默读。先把课文默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绘了一些什么景象,告诉我们哪些知识等,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2)查问。划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查阅工具书或问别人,给生字注音,写上注解。

(3)朗读。学生接受文本的最佳途径是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地朗读、品味才能培养语感,把握文本的语言层意和语意层意。

(4)摘抄。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语句摘录下来。

(5)思考练习,提出问题。阅读课文后,看一看后面的思考与练习,然后试着做一做。

2. 特殊性的预习方法 有些课文具有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这些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进行预习的学法指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灵活地使用如下几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1)品味法。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2)记叙文“四素”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可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去了解记叙文的脉络和具体感知各种记叙文的表述功能,达到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3)操作发现法。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学生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例如,《动手试一试》、《傍晚的实验》、《有趣的发现》、《皮球浮上来了》这些课文,只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秘密,就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4)表格法。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条理很清楚。指导学生预习这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精心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格填写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5)情境感触法。教学状物写景之类的课文时,可以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情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例如,指导预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可提示学生去观察“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预习《春天来了》、《秋天》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以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这样,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相关,学生就会在快乐的情境中,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6)图示法。指导学生预习介绍建筑类课文时,可以提示学生搭建或查看有关图片资料。例如,指导学生预习《长城》、《颐和园》等课文时,可让学生先找寻有关介绍它们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宏伟建筑的壮丽。另外,还可以要求学生画图示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解,以解剖其纵横联系,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7)激疑思问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例如,指导预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可向学生发疑:“飞夺”是什么意思?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飞夺结果怎样?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学生就会一层一层地辨疑、解疑。

(8)举一反三法。例如,《我爱凤凰树》一文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写的,教师以“春”为“举一”的材料,边导读边让学生领会,教给“从景物的形态、颜色来抓特点”的方法。然后“夏、秋、冬”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比分析,找到共同点,依照“春”的学习方法,无师自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篇(8)

二是语文味儿的缺失。有的教师认为,科普类课文在“语文味儿”方面存在不足,科普类课文不如叙事类课文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太容易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索性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或大概了解一下课文内容就匆匆结束教学。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曲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陶的过程弱化了,最终导致此类课文的教学“科普味儿”不足,“语文味儿”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普类课文的教学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理念,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科普类课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收获科普味儿;品味语言,习得方法――收获语文味儿。那么,教学科普类课文应该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

一、文本解读凸显“科普味儿”和“语文味儿”

科普类课文内容涉及宇宙、克隆、纳米、航天等自然与科技领域,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科普味儿,对于这一点,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可以感知得到。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往往起于文本,止于文本,我们又该如何丰富此类文本的科普味儿?

笔者以为,解读科普类课文时,在内容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拿到科普类读物,他们喜欢反复地阅读。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克隆的神奇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阅读此类课文很容易激发他们的猜想:人可以克隆吗?假如你被克隆了会怎么样?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他们甚至有试一试的冲动。其次,教师要努力发现文本内容的空白点。科普类课文在介绍一类事物或一种现象时,多以概念、举例的形式呈现,这就为解读文本留出了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科普领域。比如,解读《人类的“老师”》一文,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现象,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别的读物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现象?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哪些类似的现象?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延伸至生活,文本的科普味儿就凸显出来了。最后,教师还要善于依据课文题材的特征,挖掘其中隐含的科学品质。比如,教学《我是什么》一文,教师要能够解读出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1.事物是变化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文中的谜底――水,能变成云、雨、冰雹等;2.事物的变化也是需要条件的,水的变化需要太阳、风等条件;3.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水有时很温和,有时很暴躁,既能“做好事”,也会“做坏事”。

必须明确的是,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教师教学科普类课文要认真研读,反复琢磨,充分挖掘文本的语文因素,而不能只停留在读一读,知晓文本内容层面。教师必须带着思考在文本的言语世界中行走,去捕捉文本殊的词句和语言表达形式。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编者、作者已经做到了将科学知识大众化、平民化的“浅出”,同时也考虑到了课文的阅读对象是学生,突出了语言的趣味性。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挖掘语文味儿:

1.精妙的词句运用。虽然是科普类课文,但是作者依然注重词语的运用,讲究词语使用的精当、贴切。比如科学术语的运用,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的最后写道:“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一个谜。”这种带有推测性质的问题,作者运用了“可能”“如果”等词语,体现了此类文体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文中“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准确、鲜明、形象地说明了火星上关于“水”的来源与消失的推测。

2.精彩的布局结构。文本的结构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体现,这同样需要读者认真去发现,并与作者形成认知上的共鸣。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在表述“克隆”这一科技问题时条理清晰,叙述了什么是克隆,哪些事物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并具体介绍了作者在文中所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一是把深奥的语言往浅显处说,如“《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孙悟空可以快速克隆自己”。二是把深奥的含义通过对比阐述,使之变得简明易懂。如“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如果不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三是通过举例说明克隆的含义,如“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挖掘与解读,科普类课文的趣味性、语文味儿就凸显出来了。

二、教学策略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科普类课文在平时的教学中遭到“冷遇”,原因是教师们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教材”上,并且认为科普类课文没有什么可教的,文本一读就懂,或者完全等同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教学,忽略了文本的科学趣味和语文学习的本质。

“用教材教”体现了教师心中想到的是学生的收获和发展,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也应采取“用教材教”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科普类课文,对文本内容感兴趣,学习时有意识地推敲语言的运用、句式的变化、文本的布局谋篇等特点,积极开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探究活动。那么,如何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呢?笔者认为要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专注于学习方法的习得。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法的获得一般有两种途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对于教师而言,一种是教师的讲解传授,一种是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建构。不同的年级段侧重点不同,小学中高年级更侧重于自我的建构。科普类课文正好提供了学生学习方法实践的载体,就此类课文学习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品析词句、收集资料、模仿表达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侧重练习。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不能只靠机械呆板的训练,而应靠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适时的巧妙引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文本,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航天飞机》一课时,巧妙地将课文中航天飞机与普通飞机的区别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创新了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完成下面的对话。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能飞两万米高。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_,我能______________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要飞四个多小时。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我______________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的本领可大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我能______________

(2)老师化身为普通飞机介绍自己,学生化身为航天飞机介绍自己,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数字的运用,体会两种飞机在比较本领时各自的语气、神情。

(3)当老师介绍完普通飞机的全部内容后,要求学生介绍航天飞机的全部内容,学生需要将已有的句段进行整合,同时注意人称的变化。

这位老师利用对话方式,通过比较两种飞机所拥有的本领,促进学生对航天飞机特点的认识,学会运用对比和列数字的方法说明航天飞机的特点,提升了学生读思结合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的是语言运用技巧,习得的是概括课文与整合课文内容的方法。

2.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方法一旦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当我们找到了教学科普类课文的方法,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方法习得与学习习惯养成时,我们就不会再埋怨此类课文的语文味儿、科普味儿不足了。教学科普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兴趣、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课中结合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查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读一读、理一理、议一议。课后请学生围绕话题“克隆对于今天的生活是利还是弊”展开讨论,在这个环节,学生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搜寻信息,此时,文本的教学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呈现的将是“射线式”的开放式语文学习。学生从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通过思维、内化,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11-03

几千年前,《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就是以学为乐的典范。孔子称赞他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认为,孔门弟子的乐学与其老师孔子的乐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即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弟子颜渊就曾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阐明了乐教对乐学的重要影响。

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并非常注意以乐教吸引学生的乐学:“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均是对孔子愉快教学思想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的《学记》,更深刻、具体地揭示了愉快教学的思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

上述见解说明先秦著名教育家及著作已对愉快教学有所认识,且在以乐教引发乐学、融洽和谐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愉快教学”的实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青睐,从此这项实验迅速遍及全国城乡,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一大批全国著名中学语文教师也对愉快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身体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实施语文愉快教学十分重要,也符合新课改精神。但应如何实施愉快教学呢?笔者认为:

一、要创造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

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不管在什么场合,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处理问题公允不倚,不带偏见。平时应多鼓励引导,忌无处不在的批评训斥,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会进步、想学习并有旺盛求知欲、能够改正错误的。

三、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或心理氛围。苏联心理学词典在“心理气候”条目中说:“心理气候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包括人们的心境、精神体验、情绪波动、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工作的态度和对周围事件的态度。”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分不开的。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应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里舒心地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首先,提倡教师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再次,要善于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正强化”这一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发掘一个人的优点使之得到及时巩固、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教师在语文课上经常使用正强化,会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大有裨益。还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课堂,故意设置障碍,造成疑虑,教师佯装不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争论;以及用故事、表演、挑刺、幽默等趣味性手段,可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四、要善于调控扣人心弦的教学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杰出的乐师总是非常讲究节奏和旋律的美,以此抓住听众的心,使之驻足凝神,屏气入境。教师也应像乐队的指挥一样,善于调节,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学节奏是愉快教学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过快,否则学生感觉不到乐趣;也不能过慢,否则断断续续,学生感觉不到完美。要抑扬顿挫,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感觉,以此紧扣学生心弦。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学生生理和运动的节奏,使教学节奏与之相适应。13~19岁的中学生,其大脑的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波浪式推进,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巴甫洛夫认为在50分钟以内,大脑兴奋中心总会出现一个疲劳波谷。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兴奋中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善于在疲劳波谷期设计精彩的提问,或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加快节奏,形成教学小,让学生兴奋起来,度过疲劳低谷,从而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扬顿挫,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的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的。

五、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在讲《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另一老师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这位老师把枯燥的说明文教“活”了。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同时,语文愉快教学应纠正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有的老师认为愉快教学就是轻松教学,一味地降低要求,减轻负担,甚至不留作业。笔者认为,轻松并不等于愉快,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得到一种享受,那才是愉快。愉快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学生作业,而是要把学生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并不主张没有负担,只是不主张给学生过重负担,还要能在愉快中接受和完成任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那么即使没有作业,学生只坐在教室里,心理负担可能已经超重。如果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业做得多也觉得愉快,即使老师不布置作业,他也会主动地、刻苦地钻研。

第二,有的老师认为愉快教学无非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笑一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已,于是为了“逗笑”而插科打诨,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误入庸俗的“哗众取宠”。有个老师上《麦琪的礼物》,就让学生设想送给情人的礼物,并在课堂上交流;上《孔乙己》就把自己装扮成孔乙己“整天穿着十多年未洗补的长衫人”的模样,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愉快教学不是简单的逗笑,不是点缀,也不是赶时髦的摆设,或脱离教学内容的外部形式,而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与教学内容血肉相连,有机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如教学的整部机器的传送带,推动教学进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第三,有的老师认为愉快教学的课堂上只能喜,不能悲,因此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从始至终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当有人问及上这么悲凉、深沉的课文为何总笑时,还振振有辞地回答:“我这是愉快教学呀!”愉快教学讲究情感的投入,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当喜则喜,该悲则悲。其实,笑是愉悦,哭有时也是愉悦。比如,当你从影视厅走出来,眼角还挂着为主人公的不幸或英雄壮举所淌出的眼泪时,你那一刻一定受到了深深的感染,得到了一种力量的鼓舞和真理的启迪,愉快教学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

六、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加强语文课堂愉快教育

第一,以制定政策为先导,规范和引导语文课堂愉快教学。要制定倡导实施愉快教学的政策,积极宣传愉快教学的作用,提升实施愉快教学的地位。

第二,以加强宣传为主导,多层次、多方位、多场合推广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一大批全国著名中学语文教师对愉快教育积极探索、身体力行后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第三,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确保语文课堂愉快教学的质量。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教课质量,增强教师对实施此项教学的兴趣和关注度。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他们对愉快教学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七、结 语

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斌兴.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 幼儿园幼师毕业总结 下一篇: 历史复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