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情况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8 13:12: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美经贸情况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美经贸情况报告

篇(1)

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所采用的手段日益呈现多样化特征。自加入WTO以来,我国一直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者。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经济不景气,出于维护国内政治经济稳定的考虑,我国不仅遭受了美国“合规性”贸易壁垒,而且又出现了美国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时间集中、多种“合规性”贸易壁垒同时使用等新的特点,使我国对美的贸易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主要表现为美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激增。同时,遭受壁垒的产品范围已由传统产品向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扩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逐年加大。另外,WTO允许的适当保护,也成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合法”的生存土壤,被用来作为进行贸易保护的法律依据,使得许多标榜“合规性”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隐藏着深层次的不合理。

到目前为止,反倾销仍然是中美贸易的主要摩擦形式,保障措施(尤其是特别保障措施)、“337条款”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的新手段。除了传统的“两反一保”等WTO允许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外,美国又从中国加入WTO协议中拿到了12年“特保措施”、15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8年的“纺织品限制措施”,以及长达10年的WTO多边贸易政策审议机制。随着传统贸易保护手段作用的下降,新的合规性贸易壁垒逐渐被美国政府滥用。前些年美国对我国石蜡蜡烛、活页环、钢铁管件等产品连续发起反规避调查;还对我国维生素C、镁砂和镁制品提起过反垄断诉讼,这是历史上我国首次遭受的反垄断诉讼。此外,美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它所制订的各类技术标准多达5万多个。随着中国对美出口产品的增加,更具隐蔽性和灵活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无疑将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常规手段。

相互发起贸易救济成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美国紧盯中国加入WTO承诺不放松,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国执行协议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利用各种政府和非政府报告对中国施压。中美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近年来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入世以来,美国频繁引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使其取代欧盟成为对华反倾销的第一大国。此外,为了监督中国入世承诺的履行情况,美国已经形成了由政府、企业、国会组成的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对中国的贸易、投资、出口管制、人权、法律、宗教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加以指责。事实上,通过对美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等领域进行分析,存在大量名义上符合或不违背WTO的有关规则,但实质上是为了保护美国相关产业和市场而滥用的一系列贸易壁垒,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

美国实施《国家出口振兴计划》的客观需要

美国滥用“合规性”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中美两国产业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美国政府希望借助800多亿美元的投资,为民众提供46万个就业岗位,以逐步落实当年出台的《国家出口振兴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要使美国出口额在5年内翻番,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目前,美国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高位,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政府提振美国出口的计划举步维艰。而落实该计划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所谓的“加速建设自由与公平准入的世界市场”。在此前“汇率战”未能得逞的情况下,美国又借助课征高额反倾销税等貌似“合规性”的手段发起贸易摩擦的策略也就顺理成章了。

篇(2)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07-02

一、引言

中国和美国是国际上目前名列前茅的经济主体,同时,中美之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特别是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大幅上升。因此,研究中美贸易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目前两国之间存在的贸易摩擦问题,不仅具有典型性,同时,也对我国今后的战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中美贸易现状

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贸易伙伴为欧盟,日本居第三位。而中国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进口来源地。双边经贸合作与发展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

自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合作交流呈稳步上升之势。1972年,中美两国贸易额仅为1288万美元。在此后的30多年里,该数目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贸易额迅猛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基本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优势。仅仅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双边贸易增长出现下滑。据中国海关网站消息,海关总署最新报告指出,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的最低点。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7%。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98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2208亿美元,下降12.5%;中国对美国进口774亿美元,下降4.8%。美方贸易逆差为1434亿美元,下降16.1%

三、中美贸易的特点

1.中美贸易规模大,发展迅速

中美贸易关系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中美双边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很大份额。尤其自2002年起,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美经贸关系更是进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至2007年,6年中美两国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27.2%。随着双边关系不断深化,中美已互为第二大重要贸易伙伴。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总额达697.32亿美元,自中国进口商品总额达3377.72亿美元,而1989年的数据仅为58亿和119亿美元。

2.中美贸易商品结构以互补性为主

中美两国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且在自由贸易的框架下这种互补还存在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中美两国不同的比较优势以及在国际分工中各自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玩具、灯具、鞋类、服装、家电、五金产品等。而美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优势明显,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机械设备、农产品、航空器、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其中,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占相当大份额。另外农产品在美国属资本密集型。这都体现出了美国的比较优势。

3.中美贸易关系的不平衡性

(1)中美贸易顺逆差的不平衡性

按照美方统计数据,2008年美对中贸易逆差为2680亿美元,比2002年的1031亿增长了160%。造成美方贸易逆差的原因很多,或者可以说贸易赤字是美国财政赤字的一个部分。中美贸易的顺逆差情况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跨国公司带来贸易的转移密切相关,美国本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华出口管制等也是重要因素。但美国把中美贸易顺逆差的问题归咎于中国因素,并以此挑起贸易争端。

(2)中美相互贸易依存的非对称性

在中国政府一直推行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下,我国外贸依存度比较高,已超过60%。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存度也是相当高,而美国队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这种相互外贸依存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中美贸易在双边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对称。正是因为这种不对称性,美国经济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使得美国对中国有着较大的经济约束力,从而在中美双边经贸问题上较具进攻性。

四、中美贸易主流趋势

1.贸易摩擦:日益复杂的新问题,可能受影响而加剧

美国是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自1980年7月2日美国对中国薄荷醇进行首次倾销调查以来,共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涉及中国产品的范围非常广泛,如纺织、家电、家具、化工、五金及农副产品等制造业,涉及的金额呈扩大趋势。反倾销摩擦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形式,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是两国贸易摩擦的新形式,知识产权摩擦也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内容。

2.中美贸易摩擦焦点凸现,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转移和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美在多十领域存在贸易摩擦.且摩擦的范围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其中纺织品、农产品、钢材、知识产权以及最近包括汇率、贸易失衡等在内的宏观经济领域是摩擦的焦点。

3.新趋势:摩擦不断升级,形式更加隐蔽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但是形式更加隐蔽和合法,摩擦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国际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的问题,从贸易层面漫延到整个社会层面。

自美国2004年3月18日上诉WTO指控中国对进口半导体征收歧视性关税以来,单一的单边诉论正在演变成多边诉讼,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纷纷加入诉论中国倾销和补贴的贸易中来。中美贸易摩擦还披上了“人性化”的外衣,由最初的贸易壁垒开始转向社会壁垒。

五、结语

大国之论,“和”则两利。当前,美国经济复苏进程仍不稳定,消费市场回暖尚需时日,经济形势起伏不定与失业率高导致美对华敌意仍未消退。但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已形成相互开放、彼此依托的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已成为双方共同的认知。当前中美两国间虽横亘潜在阴影,但对话与协作仍是双边贸易的主题,双方互惠关系有待进一步加深。

[1]周颖.中美贸易:摩擦中前行[J].中国海关,2010(5).

篇(3)

虽然从理论上分析,美国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数据已难以支撑持续的巨额贸易逆差,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却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在中国入世后的第二年(2003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值586.1亿美元(中方统计)/1239.61亿美元(美方统计)(见图1)。对于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中美两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争议不断,主要在于它涉及到两国应当采取的解决方式以及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美方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国产品遭遇中国贸易壁垒、缺乏市场准入;(2)中国缺乏政策的透明度;(3)“中国对人权、劳工权以及环保的滥用,以及拒绝遵守这些领域的国际标准使其获得不公平的增大美国贸易赤字的贸易优势。”①(4)未来的不可预见性;②(5)中国有意压低工人工资,有意操纵人民币汇率,压低人民币值,以促进出口。对于此问题的解决,美方善于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增加进口配额、限制自华进口;加大反倾销调查力度、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口;贸易制裁等。

中方则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是由于美国因素造成的:(1)美国的统计夸大了中国的对美出口;(2)美国使用的原产地规则难以全面衡量中美贸易平衡的状况;(3)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中国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合理解释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改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以防美国可能使用的贸易制裁;贸易报复等。

二、对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中美两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贸易发展出现不平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既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本身经济的发展特点决定、也是由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分工所决定的。由于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外在表现,是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方式,所以必须结合中美两国各自的整体经济状况以及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的动态变化来考察这种东向贸易和西向贸易所导致的不平衡关系。

1.从中国对外贸易自身的特点来看中美贸易不平衡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皮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所以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70%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出口和进料加工装配出口,即所谓的加工贸易出口。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中包括了相当一部分为出口而进口的商品,从理论上说,加工贸易必然会使处在加工环节的国家出现加工贸易顺差。因为作为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总是要通过对为了出口而进口的原材料进行加工,赚取加工

费用,然后再以更高的价格出口。

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显示,中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出口主要市场则为美、日、欧国家。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来源地依次为:日本、中国的台湾省、东盟和韩国,占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65%。同期,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分别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出口468亿美元、281.5亿美元和261.4亿美元,对美、日、欧三个市场的出口合计占到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56.2%。表面上看,中国从对美加工贸易出口中获取了较大的顺差,但实际上中国仅赚取很少一部分加工费而已。另外,由于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增长点,中国赚取的少量加工费也被外商所分享,中国实际获取的利润进一步减少。因此,所谓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背后却隐藏了美国企业的巨额隐性收益。

中美贸易中的香港转口因素是双边贸易关系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中国对美国的东向贸易还是美国对中国的西向贸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香港转口进行的。因此,如何处理和统计两国贸易中的香港转口份额成为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之争的关键。一方面,美国把经香港转口的中国产品价值全部算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实际上,就把货物在香港的附加值也归为了中国的出口收入;与此同时,美国又把经香港转口到中国大陆的美国产品排除在对华出口之外,这样就使得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统计夸大了。另一方面,中国也把美国经香港转口产品的全部价值都算成是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中国报告的美国贸易逆差数字就低估了。如何修正通过香港转口贸易带来的双边贸易不平衡规模,中美商贸联委会贸易统计小组分析的结论是,中国出口货物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平均增值率高达40.7%,远高于一般情况下的转口增值率;一些主要转口货物,如玩具和针织服装等,增值率甚至超过100%。但不管如何,中国对美国贸易存在顺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贸易顺差没有美方统计的那么大,这也是一个事实。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中香港转口份额的下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规模能否会走向客观化,对未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影响将十分巨大。

2.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看中美贸易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除了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外,还包括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与销售,也就是说,生产的全球化对国际分工的内容、形式和作用机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传统的国际收支统计已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国际分工利益的分配关系。只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才能把握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实质。

从近年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双边贸易不平衡基本属于中国与美国之间合理的国际分工,并由中国发挥两个比较优势———产业之间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部的比较优势所导致的结果。③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排在前五项的商品分别是杂项制品(18.44%)、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11.7%)、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10.74%)、鞋靴(8.7%)、电力机械气具(8.09%)。单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近年来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经贸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讯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948.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67%,高出全国外贸进出口增幅11个百分点,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贸易方式,具体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5%,因此中国对美出口实质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根据美中商务中心的统计,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讯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机器。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内部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但是由于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使美国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补充地体现出来,这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3.从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边际产业的转移看中美贸易不平衡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因此,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这些国家在向中国转移产业的同时,也将其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给了中国。可以说,中美贸易问题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延续,体现出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对于亚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中美贸易不平衡带来的影响,美国许多专家学者给予了客观的理解与分析。华盛顿策略和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际商业部主任凯兹指出“在看贸易赤字问题时不应该只看美中之间的贸易,还应该看一看其它亚洲国家的情况,因为中国正在从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抢生意。本来在那些国家生产的一些产品现在转移到中国去制造了。美国的贸易赤字正在转移,从对这些国家的贸易赤字转移到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因为中国更具有相对优势。”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也通过研究证明,90%的美国自华进口只是替代了来自东亚和东南亚低工资经济体的进口大部分是低技术含量的电子机械、玩具、皮靴和服装,只是10%的自华进口直接与美国的产品形成竞争。④所以说,对美中贸易赤字的争论,总的看来感情的色彩多于理智的成分。

4.从美国经济自身结构看中美贸易不平衡

美国出现巨额外贸逆差的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决定的。一方面,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美国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多种垄断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大量投资,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业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业和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原有的垂直分工体系外日益建立起水平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反映在商品结构的变化中就是矿物燃料和制成品(包括服装、鞋类、玩具等轻工类产品及电动机械、金属加工等机电类产品)出现大量逆差。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一步利用其科技优势、生产优势等塑造出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以及与国外的产业内贸易成为美国贸易赤字剧增的主要原因。

此外,美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样简单的进出口统计,就把真实的经济关系掩盖了,歪曲了。在中美经贸关系中,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正在成为双边贸易不平衡加剧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止2002年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37212个,涉及合同外资762.53亿美元,美方实际投入403.79亿美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美国跨国公司正把中国作为它们的出口平台”。⑤因此,随着美国对华市场投资的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在华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国直接对华出口将会造成美国对华出口数额的进一步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规模有可能再次扩大,短期内单边倒的趋势难以真正改善。

三、中美贸易不平衡对两国及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

中美贸易不平衡不仅对两国各自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对两国经贸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这两种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当两国都认为它对自身经济发展有好处时,才会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阻碍。

1.对美国的影响

美对华贸易逆差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廉价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可以在保持原有福利的情况下节省大笔的开支,弥补了其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了国内的总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抑制了通货膨胀发生,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二是由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而带来的美对华贸易逆差,优化了美国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产业的高级化,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好处。但由于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巨大的资本流入才能弥补,所以一旦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变化,美元的强势或者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正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美国贸易逆差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美国也有不少人士认为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经济带来负面作用,他们认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不是贸易,是对中国的外国援助。”⑥“这样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对美国的工资和就业以及美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令人忧虑的影响”等等。⑦

2.对中国的影响

由于中国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外贸顺差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改善我国外汇资源短缺的状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了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夯实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对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问题,对中国转化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也给中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约1/3用于购买美国国库券,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斯蒂格利茨陷阱”之中,中国以巨额出口退税补贴美国消费者,大量中国对美贸易盈余的好处重新流回美国,等于支持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GDP增长也是一种巨大损失。例如,一个玩具离开中国工厂时值2美元,到达美国时加上成本值3美元。而美国消费者将以10美元购买这个玩具,由于进口花费为3美元,那么这个玩具的销售增加了美国7美元的GDP。由于向美国出口商品价值的利润为美国的进口商和中国的外资投资商所进一步挤压,那么出口盈利率事实上可能是负值。中国2002年427亿美元的对美出口直接导致中国854亿美元的GDP损失(如果这些产品在中国国内消费的话)。如果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GDP损失将更大,约为出口价值的4倍。因此,中国对美出口盈余越大,意味着商品和服务的进与出之间的缺口越大,从而对中国GDP的负面影响越大。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导致中国对美经济依存度远远高于美国对华经济依存度,这种不对称的经济依存关系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对美外交的主动权,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3.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

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极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更有甚者认为“贸易不平衡是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的唯一问题”,⑧因此能否处理好、何时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以往的经验,巨额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发动贸易战以获取全球化利益的强大“武器”,在其他国家一再鼓励出口,甚至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的情况下,美国就会以“公平贸易”为幌子,频频挑起贸易战,20世纪80年代美日经济摩擦、90年代以来的美中经贸摩擦就是典型的例证。具体来讲,如果中美贸易不平衡的趋势持续下去,美国政府重点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华施压:(1)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中美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对中国的汇率政策进行攻击的主要依据,因此美国会不时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美国对华贸易赤字,这一问题在当前正愈演愈烈。(2)在反倾销方面,基于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美国会判定更多的中国企业产品对美构成倾销,从而加大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力度,2002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反倾销调查立案就达到十几起。(3)在出口补贴方面,美国会要求中国减少对其出口美国产品的补贴,削减出口退税力度,以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的竞争力。总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将越来越会成为阻碍双边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障碍,增大双边经贸摩擦的频率,对双边经贸关系的总体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正因为如此,中美双方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可能使双边贸易朝平衡方面发展。

四、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未来走势与展望

任何一国在对外贸易中不可能永远处于顺差地位,也不可能永远处于逆差地位。因此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终趋势应该是走向双边平衡。然而就短期来看,对决定中美贸易状况的几种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当中既有改善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有利因素,也有恶化双边贸易不平衡的不利因素。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未来趋势究竟往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这几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之间的相互博奕。

因素一,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国对外贸易整体顺差决定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的加工贸易从1989年以来一直是顺差,而且顺差额持续稳定增长,从1989年的26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2年的577亿美元。目前,我国加工贸易所占中国对外贸易比重超过了55%,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顺差的这种势头应该还会延续,也就是说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是顺差而不是逆差。由于美国是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加工贸易产品出口正在由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到高技术产品出口,因此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短期内可能会继续加大。

篇(4)

(二)中美贸易持续增长,依赖加深中国在过去35年能实现令世界瞩目的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美国大量进口中国产品。中美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198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5590亿美元。在21世纪以来的13年中,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7.6%。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的情况下,中美贸易也不减反增,中国已经连续10余年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美国对华出口仍增长迅速,这为其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对降低失业率和经济复苏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美贸易摩擦成常态,合作互利是主旋律

(一)中国与美国差距依然巨大,美国在世界的优势地位将继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预测,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201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但是,按人均计算,中美差距仍很大。按IMF数据,假设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人均GDP(购买力平价法)年均增长速度是6%,美国是3%,中国要赶上美国还需52年。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产值占世界的份额一直在1/4左右。虽然受经济危机冲击,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但仍居世界强势地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软实力、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能力,无以伦比。

(二)中美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呈常态化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上地位的不断强大,以及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从维持自身全球霸主地位和全球战略考虑,都将在各个领域打压中国,阻碍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将只会增而不会减,而且必将长期存在。纵观历史发展,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产生摩擦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美欧之间、美日之间等都曾有过贸易摩擦的经历。

(三)与中国合作是解决美国经济脆弱问题的出路欧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与美国一直有良好的经济关系。但是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欧盟经历了宏观经济的严冬,失业率一直高企,正处于6年来第三次衰退的边缘,走向停滞和通缩。奥巴马政府为复苏美国经济,提出大力振兴国内制造业,推动出口大幅度增长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产品的出口只能倚重中国正在迅速扩大的市场和强大的购买力。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2013年美国对华出口比2012年增长10.15%,美国对欧盟出口比2012年减少1.22%。“中国需求”能为美国经济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实现经济繁荣,创造众多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美国大量的服务产品、高技术、人才和经验,是美国的重要机遇。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美国对中国出口1220.2亿美元,增长10.4%,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7%,提升0.6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404.3亿美元,增长3.5%,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4%,提升0.7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截至2013年底,中美双向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英特尔、百胜餐饮集团等37家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公司约18%的营业收入来自中国。中国始终稳居美国最大债权国地位,持有美国国债约1.3万亿美元。中国是支持美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

篇(5)

雀巢111亿元收购徐福记六成股权

7月11日,雀巢和徐福记共同宣布,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拟定的协议,雀巢有意以总价格21亿新元(约合111亿元人民币)取得徐福记60%的股份,徐氏家族将持有40%。徐福记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徐乘将继续管理新的合资公司。

周小川:中国将继续投资欧洲金融市场

7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欧洲金融市场都是中国主要投资市场之。

他表示,中国作为国际金融市场负责任的投资者,对欧元区和欧元直保持信心,并将继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积极和稳定的作用。

中美签署反垄断合作谅解备忘录

为加强中美反垄断领域合作,中国三家反垄断执法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工商总局7月27日与美国反托拉斯执法机构司法部、联邦贸易委员会在京共同签署了《中美反垄断和反托拉斯合作谅解备忘录》。

二季度中国企业IPO融资额占全球31.6%

安永联合会计师事务所7月14日的第二季度lPO研究报告表示,即使全球经济充满不明朗因素、lPO表现不尽理想,但全球lPO融资额于第二季度仍按季增加39%,共有378宗,集资额达646亿美元。尽管lPO活动放缓,2011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lPO宗数及融资额均居世界第 :共有108宗lPO,融资总额达204亿美元,分别占全球lPO宗数的28. 6%和融资总额的31.6%。

从安永提供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的IPO活动在今年第二季度有所放缓。尽管海外投资者对“泡沫”的担忧依旧,对上市企业估值产生重要影响,但在长期上投资者仍旧看好中国概念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因此愿意给出较高的估值。

英拉成泰国首位女总理

7月4日,原本在泰国政界默默无闻的女人英拉,在总理竞选中,击败了候选人获胜。

至此,媒体对英拉的关注度也再次提升。这是自1932年施行君主立宪制以来,泰国迎来的首位女总理。作为前总理他信的小妹,英拉在竞选中毫不避讳这种亲属关系。

中国与东盟建5个经贸合作区预计投资8亿美元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7月26日在国新力新闻会上透露,目前中国与东盟成员国正在建设五个经贸合作区预计初步投资达到8亿多美元。他同时指出,有信二、在2015年实现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的目标。

节能减排定方案资源环境税费改革或加快

7月19日召开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及节能目标分解方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研究部署了相关工作。会议明确了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的发力方向,包括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税费和环境税改革等。

朱民正式上任lMF副总裁

7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正式任命戴维利普顿(Davld Llpton)为第一副总裁。利普顿目前是美国白宫的经济顾问,以危机管理技能而著称。

篇(6)

国家商务部的《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1)指出,美国对华的贸易调查自金融危机以来,从无间断,双方在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范畴上出现的摩擦尤为频繁。

美国参议院于今年3月5日通过了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保留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越南等“非市场经济”国家获得补贴商品关税的权力。

而在2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已宣报启动美国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以协同美国多个部门应对世界各地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此举亦有助奥巴马实现从2009年到2015年“出口倍增计划”的目标。

大选年加剧经贸摩擦环境

表面上,这些举措旨在保证扩大出口和增加就业,但适逢今年是美国大选年,奥巴马要向选民表现出捍卫公众利益的形象,相信其实更多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总统大选本身不会引致经贸摩擦,但它会营造产生摩擦的政治环境。一般情况下,大选年中美经贸摩擦跳不出以下的过程:声称自己利益在中美经贸往来中受损,或提出非经济理由来遏制或制裁中国,以为那些针对中国某类产业或某项政策的措施开路,并援引美国国内贸易法要求联邦行政机构,主要是美国商务部、财政部、国务院、劳工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等开展相关调查,甚至直接实施对华贸易制裁。又或通过州的国会参、众议员提出法案,同时在媒体大肆炒作。

由于在美国国内政治环境中,采取对华强硬的态度几乎全无政治成本,因此只要主张不是极端到损害美国利益,两党候选人为了争取选民,都会表示支持。而最普遍利用大选年政治气候挑起对华贸易争端的美国利益集团主要有两类:一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及其行业协会,另一类是工会组织。

很多时侯,美国政府会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扫除美国企业的出口障碍,譬如频频向贸易对象的政府施压,迫使对方按美方要求改革贸易体制、开放市场,为美国企业出口提供更多机会、更多便利。

以美国的“出口倍增计划”为例,政府绝非只是企业的出口促销员,而会动用各种政府资源,为企业扩大出口铺路搭桥和保驾护航。出口路径和渠道的开拓殊非简单,而是必然要触及到双方的贸易规则、法律规范、交易习惯等制度性的深层次问题。

可想而知,今后美国政府实施“出口倍增计划”之后,必然会将其经济强势的地位和在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在今年内加剧,对我国政府和企业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信心还未完全回复,在这种状态下,经济可说仍然相当脆弱,因此美国要通过各种手段快速恢复国内经济。

可是,美国政府既希望发展对华贸易,但又要保护国内的利益集团;既希望扩大对华出口,但又要限制中国的发展。开放贸易整体而言对美国有利,但贸易收入的分配,对美国不同阶层或行业的人是利是弊,却有很大差异。加上高失业率会引起民众的不良情绪,使美国在推行开放贸易的同时,也同时扩张贸易保护主义。有关利益集团要保护自身利益,只好迫切要求在对外经济和外交政策上发声,大大增加了中美经贸问题的复杂性。所以,贸易保护势力越增强,中美贸易摩擦也会因此而加剧。

如无中国,美国的出口会更疲弱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们要有几点认识。近年来,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逐年上升,美一直处于逆差局面,但相比起中美贸易逆差的增长,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增长更为迅速,近年来,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总量中,中美贸易所占部分缩减了约20%。此外,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并没有增加美国进口总量,虽然自1990年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份额增加,但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进口的商品总份额已经下降。

而自2000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相对下降。如果没有中国,美国的出口定会更加疲弱。从各种研究已清楚说明,贸易逆差为美国带来的利处是显而易见:不单抑制了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也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节约生产成本,同时为美国的消费者带来消费剩余,获得更价廉质优的产品。

其实很难看到中美贸易导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下降,比起贸易逆差,美国就业率的下降与国内投资的减少和出口下降应该更有关联。

美国贸易逆差形成自有原因,而中国过去由于劳动力的优势,在对华直接投资的带动下,转移了很多原有亚洲国家对美的贸易顺差。目前40% 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货物是由美国公司下订单,这些贸易额计算入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但贸易利润本身却会被汇到美国本土,可见说尽管对美贸易有顺差,但并不等于中国因而享受到当中的实际利润。

《华尔街日报》2010年底刊登的《并非真正的“中国制造”》一文尝试揭开中美贸易逆差的谜底。两名专家在文中通过对苹果手机的全球贸易链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只是承接了iPhone的最终组装工序,但贸易额却全部算在了中国头上,增加了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我们手上拿着的美国高科技产品,通过全球贸易链之后竟然成为100%中国出口的商品。所以,其实包括美国在内的外资企业才是中美贸易体系的主要受益者。

换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对华贸易近几年出现较大逆差,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在对中国的出口中,存在着诸多的政策壁垒和歧视,如对中方出口的超大型计算机、数控机床、集成电路、卫星传感技术等中方需要的产品与技术,实施种种限制。

这种对华出口的严格管制,在中美贸易中大大制约了美方充分发挥其产业比较优势。出口管制削弱美国很多本来具有优势的产品的竞争力,还间接培养了其他竞争者的实力,因而令受到管制的产品,需求往往大幅减少,同时,一些本有优势的产品则会在不利的环境下渐变劣势产品。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而我国又处于被动,更应积极应对,从被动变主动,力求减少所受影响。

我国出口行业中,仍有一大批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出口企业完成产业升级,建立产品个性化竞争优势。而对于那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考虑直接在海外设立公司,使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并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的阻碍。

当下美国国内需求并无大增,而美国实施“再产业化”和“出口倍增计划”则可能会导致产能在较短时期内急升,过剩产能就只好通过国际市场消化,即必须扩大出口;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实体经济的不断充实和产业链的完善,对部分进口产品的需求和依赖降低。

因此,在美国出口和进口此增彼减的双重压力下,中美贸易摩擦会进一步升级。我国必须改变对外贸易格局,扭转过度集中在对美出口的局面,开拓更为广阔的新兴市场和非传统市场,走出口多元化的道路,避免在中美贸易出现争端时再陷于被动。

中美贸易关系极不平等

从中美贸易关系来看,“非市场经济国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其中掺杂着很多政治因素,使中美贸易关系极不平等。美国政府在处理对华贸易关系时,往往为迎合国内政治需要而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并就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压,成为限制高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的有利借口。

故此,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体系改革步伐,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知识产权的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改善其他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市场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美国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同时,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的作用,尽可能以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去响应美方挑起的贸易争端。这样不仅能培育我国行业协会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减少行政成本,也能为政府留下必要的回旋余地。

美国国会修改《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另一更严重的隐忧是国际自由贸易正由WTO主导转向FTA(自由贸易协定)式双边或区域贸易下的“自由贸易”,令国际贸易步入“冲突/博弈”的新阶段,使WTO规则面临被边缘化之风险。

中国若未能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各种FTA博弈,那么在冲突日增的国际贸易上则更为不利,使中国贸易条件恶化,阻碍中国从贸易大国跨越到贸易强国,这比美欧等不时在WTO框架下向中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危害

更甚。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很多重要资源的供应上仍然要依赖外国,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又在人口老龄化下逐渐消失,欧美制造业持续回流的趋势更是不可避免,可以说中国在未加入双边或区域FTA下吸引实质外资的难度增加,而中国在WTO框架下多年争取的国际市场份额也将受到挤压。

若欧美主导的FTA迅速成长并逐渐取代WTO,那么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将加剧,如FDI主导下的国际分工会和国际资源的布局,将优先在FTA协议国布局。而FDI和国际贸易带来的技术外溢等,恰是支撑中国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支柱,一旦国际技术减少外溢,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将难以突破,须密切留意。

篇(7)

一、美国经济“盛极而衰”,脆弱性凸显

(一)财政巨额赤字,债台高筑

2007年夏天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美国经济遭遇严重困难,美国的失业率从2000年到2008年保持在4%到6%之间,2009年美国失业率蹿升至 9.3%,2010年更是高达9.6%。于是,创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成为奥巴马政府议程上的头号国内问题。同时,美国的财政困境凸显。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财政赤字迅速扩大。2009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9.2%(3%的比例是各国普遍设定的经验“红线”),截至2010年底,美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规模已逾l4万亿美元,成为美国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债务上限危机”更说明美国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延缓了经济复苏。

(二)美国贫富差距创新高

美联储2014年9月的一份报告指出,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美国家庭收入的增长只集中在3%的最富裕家庭,增长率达30%,绝大部分贫穷家庭的收入在这一时期一直在下降。美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通胀调整后的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仅同比增长0.3%,而且和25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二十多年经济的发展并未给美国民众带来切身利益。

二、摩擦不断,中美贸易往来不减反增

(一)贸易摩擦是中国崛起的伴生现象

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仅206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35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4%,几乎每4年翻一番。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取代稳坐60多年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交椅的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而且在国际经济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06年美国是127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仅仅5年之后,两国的地位就互换了,中国成为124个国家的最重要贸易伙伴,而美国的数字减少至76个。

2014年前9个月,中国对海外投资额同比增长了22%。投资分布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从美洲到欧洲。2014年全年,中国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将首次超过外国对中国的投入。中国将在国外拥有大量股本,成为美国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对手,对美国产生了无形的压力。因此,美国采取多种手段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加之,美国当前正处于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对华巨额贸易逆差是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所以对华实行贸易救济调查等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据统计,在中国2001年入世之后,美国已经15次把中国告上世贸组织,是该组织其他成员中国次数的两倍还多。在2014年年初仅44天中,美国平均每4天发起一场对华的贸易调查或争端。

(二)中美贸易持续增长,依赖加深

中国在过去35年能实现令世界瞩目的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美国大量进口中国产品。中美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198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 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5590亿美元。在21世纪以来的13年中,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7.6%。

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的情况下,中美贸易也不减反增,中国已经连续10余年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美国对华出口仍增长迅速,这为其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对降低失业率和经济复苏有着重要意义。

三、中美贸易摩擦成常态,合作互利是主旋律

(一)中国与美国差距依然巨大,美国在世界的优势地位将继续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预测,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201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但是,按人均计算,中美差距仍很大。按IMF数据,假设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人均GDP(购买力平价法)年均增长速度是6%,美国是3%,中国要赶上美国还需52年。

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产值占世界的份额一直在1/4左右。虽然受经济危机冲击,美国经济增长乏力, 但仍居世界强势地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软实力、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能力,无以伦比。

(二)中美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呈常态化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上地位的不断强大,以及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从维持自身全球霸主地位和全球战略考虑,都将在各个领域打压中国,阻碍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将只会增而不会减,而且必将长期存在。纵观历史发展,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产生摩擦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美欧之间、美日之间等都曾有过贸易摩擦的经历。

(三)与中国合作是解决美国经济脆弱问题的出路

欧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与美国一直有良好的经济关系。但是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欧盟经历了宏观经济的严冬,失业率一直高企,正处于6年来第三次衰退的边缘,走向停滞和通缩。

奥巴马政府为复苏美国经济,提出大力振兴国内制造业,推动出口大幅度增长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产品的出口只能倚重中国正在迅速扩大的市场和强大的购买力。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2013年美国对华出口比2012年增长10.15%,美国对欧盟出口比2012年减少1.22%。

“中国需求”能为美国经济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实现经济繁荣,创造众多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美国大量的服务产品、高技术、人才和经验,是美国的重要机遇。

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美国对中国出口1220.2亿美元,增长10.4%,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7%,提升0.6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404.3亿美元,增长3.5%,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4%,提升0.7个百分点。

从投资领域看,截至2013年底,中美双向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英特尔、百胜餐饮集团等37家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公司约18%的营业收入来自中国。

中国始终稳居美国最大债权国地位,持有美国国债约1.3万亿美元。中国是支持美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

四、理性处理贸易摩擦,促进中美贸易持续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应对来自美方不断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们要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处于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最低端加工制造环节的现状,研发自主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服务与质量;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务实合作,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要积极应诉,维护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两国政府应该通过经贸洽谈、贸易协定、高层会晤、建立诸如中美贸易投资协定的系统性合作框架等多种方式,找到理性、成熟、双赢的处理办法,维持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中美双边投资谈判如能达成协议将有利于中国未来加入TPP谈判,争取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主动权,此外,还能避免中国在美国投资时受到各种无端因素的限制。适时在美设厂,将出口与当地就业相结合,改变单纯出口贸易方式,也能有效减少摩擦。

参考文献:

[1]外媒称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EB/OL],人民网,2014年9月27日

[2]如何看待中国GDP屡被“世界第一”[N],中国青年报,2014年10月20日

[3]美国贫富差距逼近最近100年来最高水平[N],北京青年报,2014年10月19日

篇(8)

知识产权是美国努力维护的核心竞争力

《WTO经济导刊》:3月20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了中美知识产权WTO争端案专家组报告,近两年的中美知识产权交锋终于有了结果。事实上,中美之间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由来已久,美国政府似乎特别重视知识产权问题,为什么美国会紧咬知识产权问题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压?

陈福利:美国一直紧盯知识产权相关问题,是因为知识产权问题长期以来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入世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单就对外贸易量来讲,入世后中国每年的贸易增长达到了30%左右。中国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美国则一直是中国贸易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我们知道,大量的产品进入别国市场自然会对别国的同类产品带去竞争和冲击。而防守的一方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来遏制别国产品竞争、保护本国产品,这是十分正常的。对于美国而言,这个比较优势就是知识产权。中国产品虽然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核心的知识产权还是不足的。这样一来,知识产权自然就成为了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中争论的焦点。美国的商业软件联盟曾经就提供数据称:如果中国的盗版量能降低10%,那么就能为美国带来1480亿美元的收入、13万人的就业、200多亿的税收。还有数据显示,美国的GDP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占到了一半,美国知识产权产业的价值达到了5万亿,40%的出口和知识产权有关,知识产权是美国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之一。所以,美国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就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

《WTO经济导刊》:美国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对知识产权领域十分重视,那么它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本国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美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对世界知识产权界带来哪些影响?

陈福利:从美国国内来看,美国不断地强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在过去几年中,一方面优化、调整相关法案,包括《打击假冒制成品》法案,加重了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2004年,针对当前世界知识产权侵权犯罪出现的有组织、跨境的特点,美国还宣布了一项stop战略(Strategy Targeting Organized Piracy),即“打击有组织盗版战略”。此外,美国还建立了国内知识产权协调机制,把从事知识产权的很多部门结合到一起进行沟通和协调。

另外一方面,美国在对外的谈判机构里也强化了知识产权工作力度。比如在美国驻中国使领馆机构里就增派了知识产权专员。

在这个背景下,有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国际间知识产权强保护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是知识产权强保护的主要领跑者。知识产权现在已经成为了FTA(自由贸易协定)中必不可少的章节。过去几年中,世贸组织曾围绕是否就“当今世界知识产权的执法水平”进行讨论,形成了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立场鲜明的对峙。由于众多发展中成员的反对,最终没有把它作为一个议题纳入到WTO的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谈判里面。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有几十个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一个“反假冒贸易协定”谈判,他们的目标毫不讳言地来说,就是要建立或者要推动建立一个在现行的TRIPS保护水平之上的新国际准则。在APEC(亚太经合组织)围绕知识产权执法的问题,美国也提出了许多动议。近几年,APEC针对打击假冒和盗版先后形成了1个倡议和6个指南。这就显示出各个国家从其国内竞争的角度和自身利益出发,对国际现行的知识产权秩序和规则的思考,形成了一种强保护的趋势。

中美知识产权四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

《WTO经济导刊》: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很多国际人士都注意到了中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举措,并且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在与美国的双边关系中,中国具体做了哪些努力?中美的知识产权纠纷有怎样的特点?

陈福利:中美知识产权问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9-1996年这段时间,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大风浪时期,主要是由于在这期间中美进行了三次比较大的知识产权谈判。谈判的背景,是美国从它国内的法律制度中寻求对外发力的手段,希望中国在知识产权体制的建设和司法保护的事实上都能符合它的愿望。三次谈判的背后都是美国国内“301”制度的运作,如美国在其年度“301”报告中将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指责中国当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使得一些著作权问题和药品专利问题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一旦中国被列入“重点国家名单”,美国政府就必须要进行对外谈判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就要采取单边报复。在三次谈判中,双方从各自国情出发,最后达成了一致维系了中美经贸关系的继续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1996-2001年,是相对平和的缓冲期。因为上述3次谈判使美国对中国的一些诉求得到了实现。另一方面,中国国内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另外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 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的关注体现在了中美关于中国入世的双边谈判当中。中国结合TRIPS协定在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知识产权立法更加完善,中国还先后加入了重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条约。所以这段时期中美两国关系相对平和。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克林顿政府承诺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所以对于国会的舆论有一定的引导,使舆论站在“支持中国加入WTO大家庭”的一边。虽然这个时期表面风平浪静,双边政府之间大的知识产权纠纷和谈判没有了,但是两国企业、权利人和使用者之间的纠纷还是持续不断的。比如美国对中国企业的337调查呈上升趋势,而且所占比重较大。在每年的20-30余起337调查中,针对中国的就有10-20余起,中国成为了被337调查最多的国家。

第三阶段是2001-2007年这段时间,双边知识产权关系不断升温。2001-2003年间,随着加入WTO,中国对知识产权和其他与WTO相关的法规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我们快速建立了与WTO规则相统一协调的、与国内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使中国国内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国际规则的对接实现了较好地统一。这也使世界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另一方面,我刚才提到过的,中国入世后贸易发展迅速,“made in china”的货品源源不断地输向全球各地,尤其是美国,实现了中国对美国巨大的贸易顺差。这就使美国不断将逆差的扩大归因于知识产权。为处理好相关知识产权问题,双方一直都是抱着积极磋商、解决的态度。2004年第15届中美商贸联合会设立了专门的中美知识产权工作组,从此,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有了一个固定的机制。在2004、2005、2006三年间,围绕双方感兴趣的知识产权话题,中美开展了大量的交往,其间也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合作,解决了大量的问题。可以说,这个机制是卓有成效的。

而当时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内生原动力。这段时期,中国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设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又开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全面加强了中国知识产权工作。2004年至2007年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升温,就好的方面而言,主要表现为,双方知识产权交往频繁,工作成效明显,合作热度上升;但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双方矛盾也在不断积攒,并逐步沸腾,最终导致不可调和,于是,迎来了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第四阶段,即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的中美知识产权WTO诉讼期。

矛盾不可调和 中国“奉陪到底”

《WTO经济导刊》:既然中国在知识产权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而且中美双方还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磋商机制,为什么最后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会形成双方无法调和的矛盾,最后走向WTO诉讼?

陈福利: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的关注也是根据不同时期发生变化的。原来美国更关注制度建设,现在中国的制度建设起来了,它又开始把注意力转到执法上面来。但制度和执法的发展要和我们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美国则急于要求中国满足它的要求。最明显的是2006年美国的“301”报告,中国依然是该报告所占篇幅最大的关注对象。其中,美国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侵权水平居高不下。美国通过业界提供的数据,指责中国的侵权盗版率达到了90%以上。同时也拿来了海关的统计数据,称中国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占其查扣的来自全球的侵权货物的一半以上。同时,美国还认为中国现行的执法体制是有问题的,而中国执法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双轨制,也就是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并行运作。而且行政执法的时间短、花费少,国外权利人通过这个途径解决了很多问题。但美国却认为,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是没有牙齿的老虎,威慑力不够,需要加大刑事司法力度,从而增加执法威慑力。他希望中国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做些改进,比如刑事处罚的门槛要降低。事实上,你可以看到美国所认为的中国存在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侵权水平居高不下就是执法不力导致的。为什么会执法不力呢?就是因为现在执法的依据还不完善。

为此,美国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就刑事保护而言,虽然2007年中国新的司法解释明显降低了侵犯著作权的数量门槛,违法复制品数量门槛由2004年的1000张降到500张,但是美国认为还是不够,应当继续降低。

美国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倾向于体制性东西和基本法律层面的东西。而这些对于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阶段来讲,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由于这些不可调和的分歧,最后走向了WTO诉讼,有其必然性。

《WTO经济导刊》:在美国提讼之前,双方有没有试图通过协商来解决上述问题?

陈福利:当然,为了避免诉讼,双方在双边领域还是做了许多沟通。2007年4月美国提起WTO磋商请求前,中美围绕知识产权问题开展了密集的磋商。甚至在2007年的1、2月双方多次通过电话视频会议、信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美国起初列举了29个具体的关注点,后来浓缩到8个方面关注。美国要求中国就这些问题达成一揽子协议,称这是避免WTO诉讼的惟一的途径,而且时间上要求在3月份之前达成协议。现在来看,在WTO诉讼的问题上,美国可以说是酝酿已久的。美国要求双边在3月底之前要达成协议,而4月10日就提起了诉讼。从这个时间点上看,说明美国之前就已经在准备诉讼。美国政府在当时面临着国会和业界的很多压力,美国国会有14个议员联名给布什总统写信,敦促政府尽快就中美知识产权问题向WTO提讼。尽管中方对于协商解决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给予了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但在原则问题上绝对没有让步。案件出来后,中国对外公开表态,对于这次诉讼会“奉陪到底”。这个案子在WTO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目前为止还是WTO知识产权争端案中第三方加入成员最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成员一共有12个第三方,可见WTO成员对这个案子的关注和兴趣。

案件得失,自有公论

篇(9)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034-06

2010年11月,欧盟委员会了名为《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的战略文件,描绘了未来几年欧盟的贸易政策框架。与上一份欧盟贸易战略相比,新贸易战略在迫使贸易伙伴开放市场和维护欧盟企业利益方面表现出更强硬的姿态,被众多媒体认为更具有攻击性。该报告提出,中国既是欧盟的主要挑战,也是主要机遇所在。在《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的政治一体化上升到一个新水平。这份战略文件的出台预示欧盟贸易政策总体上会趋于强硬,而中欧贸易本就摩擦不断,认真分析并积极应对这一新的变化,对于促进中欧经贸合作健康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现状

(一)贸易方面

中欧互为对方重要的出口市场。根据欧盟统计,2009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占中国出口的204%;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73%。中国(不含中国香港)是欧盟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占欧盟出口的75%;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占欧盟贸易总额的129%。

从我国的统计看,2010年,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是2001年(全年)的57倍。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是2001年的69倍,进口是2001年的42倍(见表1)。

表1 中国对欧盟贸易统计(亿美元、%)

年度 进出口额 同比增长 出口额 同比增长 进口额 同比增长 顺差

2001(15) 7663 110 4091 71 3572 158 519

2002(15) 8675 132 4821 179 3854 79 967

2003(15) 12522 444 7216 497 5306 377 1910

2004(25) 17729 334 10716 367 7013 287 3703

2005(25) 21731 226 14371 341 7360 49 7011

2006(25) 27230 253 18198 266 9032 227 9166

2007(27) 35615 308 24519 347 11096 229 13423

2008(27) 42558 195 29288 195 13270 196 16018

2009(27) 36409 -145 23628 -194 12780 -36 10848

2010(27) 43388 331 28231 333 15157 326 13074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商务部网站。

从增量看,中国是欧盟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据欧盟统计,2005—2009年,欧盟27国对外出口增加420亿欧元,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均下降,而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266亿欧元,占欧盟出口增量的633%。这也是欧盟认为中国是其重要出口机遇的主要原因。

(二) 投资方面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1—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181家,同比增长16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003亿美元,同比增长1571%。其中,欧盟二十七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322家,同比增长492%;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从欧盟的统计看,2008年欧盟对华投资流量47亿欧元,仅占其对外投资流量的14%,位居欧盟对外投资的第14位,排在美国、离岸金融中心、瑞士、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埃及、加拿大、土耳其、中国香港、日本、乌克兰之后。中国对欧盟投资流量则非常少,2005年、2008年甚至出现负值。欧盟对华投资存量占比和排名同样靠后。

(三) 技术方面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累计最大的技术和设备供应方。截至2009年,我国累计从欧盟引进技术32401项,累计合同金额12705亿美元。与美、日等国家的企业相比,欧洲企业更愿意转让较为敏感的技术。

二、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特点

(一) 不平衡

贸易总量不平衡:根据我国的统计(见表1),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从2001年开始大幅增加,2008年达到16018亿美元,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影响,顺差回落到10848亿美元,但2010年又迅速上升到13074亿美元。

根据欧盟统计,欧盟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对中国贸易逆差(见表2)。2008年,欧盟对中国贸易逆差占欧盟贸易逆差比重最低,但也达到67%,高的年份甚至超过100%。

表2 EU27 对中国贸易逆差/EU27 逆差(十亿欧元)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欧盟贸易余额 -746 -1268 -1927 -1925 -2585 1051

欧盟对中国

逆差占比(%) 108 86 68 83 67 127

资料来源:Eurostat(欧盟统计局)。

除总量不平衡外,贸易结构、国别结构存在不平衡。我国对欧盟虽然总体贸易存在大量顺差,但我国对欧盟的服务贸易存在逆差,2009年逆差达到50亿欧元(见表3)。从国别看,我国对欧盟的出口、进口、顺差主要集中在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和法国,这五个国家占我国对欧盟贸易的70%左右。其中,我国对德国存在贸易逆差。

表3 服务贸易(十亿欧元)

2007 2008 2009

出口 进口 余额 出口 进口 余额 出口 进口 余额

中国与世界 888 943 -55 996 1074 -79 923 1129 -206

欧盟对中国 140 180 40 150 199 49 131 180 50

资料来源:Eurostat(欧盟统计局)(服务贸易不含政府服务)。

(二) 不对称

贸易增速不对称: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快于中国对世界的出口增速,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增速慢于中国从世界进口的增速。2010年1—11月,我国对世界的出口是2001年的53 倍,进口是2001的51倍;同期,我国对欧盟的出口是2001年的69倍,进口是2001年的42倍。

依赖程度不对称:尽管中国、欧盟统计数据存在差异,但两者统计数据都表明,中国对欧盟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左右,而欧盟对中国的出口只占其出口总额75%。从贸易余额看,虽然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只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30%,但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却占其贸易逆差的67%~127%。

贸易投资不对称。中国、欧盟贸易相互占比大,但投资流量、存量占比都较小,对比鲜明。

(三)不同步

根据欧盟统计看中国、欧盟贸易产品结构,2009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主要体现在办公及通讯设备(欧盟逆差629亿欧元)、服装纺织(欧盟逆差306亿欧元),合计占欧盟对华逆差的70%。从时点来看,服装纺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办公及通讯设备则是加工贸易的结果。但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演变看,这种逆差主要是由不同国家/地区发展阶段不同步引起的。

从人均GDP指标看,美国人均GDP46021美元,欧盟32986美元,中国仅为3760美元,发展阶段明显不同步(见表4)。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创业动力和压力、工资水平等因素不同。这些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而发达国家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产业空心化。

表4 中国、欧盟、美国GDP指标比较

中国 EU27 美国

2009 2007 2009 2007 2009 2007

人均GDP(美元) 3760 2680 32986 34282 46021 46670

GDP 增速(%) 91 142 -42 29 -26 19

人口(亿) 1305 1297 498 495 307 301

资料来源:EIU(经济学家信息中心)。

但是,中国、欧盟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步,并不仅仅意味着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实际上,双边贸易存在竞争性。根据Eurostat Statistics in focus 25/2009,中国在2006年超过欧盟,成为最大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

三、中国欧盟各自利益诉求

(一)欧盟的利益诉求

1政府采购

欧盟认为,政府采购市场是对欧盟企业最封闭的一块国外市场(见表13),而欧盟企业在公共交通、医疗器械、药品和绿色技术等领域非常有竞争力。欧盟明确提出在政府采购市场要对等,为此,将采取立法手段促使国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反对国外的歧视性做法,并将敦促中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确保欧盟企业获得公共资金项目的市场准入。

2原材料出口限制

欧盟宣称,可持续的、没被扭曲的原材料供应对欧盟的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欧盟将在双边或多边的基础上就出口限制、造成供给瓶颈和其他扭曲行为的产业政策进行谈判。

3产业政策措施

欧盟指出,为确保国内外生产商基于真正的比较优势进行公平竞争,其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以下扭曲、破坏贸易的行为采取贸易防御措施:战略性产业补贴、进口替代产业政策、购买国货政策、强制的技术转移。

4知识产权保护

欧盟企业普遍认为,尽管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法律执行差,仿造、盗版使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根据欧盟提供的数据,中国的造假企业一般在一个星期就可以制造出样机,25%的中国造假企业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复制出市场需求的产品,50%的侵权企业收入为暴利。欧盟将在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中使知识产权条款尽可能保护知识产权,而多边的《反盗版贸易协定》将提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5其他问题

欧盟认为,监管壁垒严重损害了其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欧盟将通过要求第三国匹配其提供给该第三国的内部市场来获取更大的市场开放。如在银行、电信等核心服务领域取消欧盟投资者在所有权、设立企业和经营方面的限制;改善认证、检验等方面的合作,提高检验、认证做法以及规则、标准方面的融合与等同,降低不必要的商业成本。

除知识产权、原材料出口限制、产业补贴、监管壁垒外,欧盟还认为,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的不同会造成不公平竞争,欧盟将考虑改革“普惠制”,使之与国际劳工标准、人权、环境保护、政府治理等挂钩。

(二)中国的利益诉求

1外部发展机遇

自由贸易由发达国家提倡,但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加速转变,欧美日益突破自由贸易的范畴,强调公平、开放(公平主要指公平竞争、公平贸易,开放主要指市场准入),并以公平、开放名义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受益者,如何维护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反对不合规则的贸易保护,继续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相应成为我国的核心利益。

2市场经济地位

由于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此,欧盟在判定中国产品是否以低于成本价在其境内倾销时,不是以该类产品在中国国内的价格为参照,而是以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价格为参照。由于选取的“第三国”与中国不存在可比性,而且欧盟选择的“第三国”的价格水平往往远高于中国,导致中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遭受不利结果。这实际上与欧盟提出的公平、开放原则相违背,对中国企业构成最大的不公平、不开放。

3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不但可获取铸币税,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需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欧、美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美高举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大旗对我国进行施压,我国完全可以公平、开放原则要求欧、美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

四、中欧经贸合作的基础较强

中欧经贸关系存在多重分歧,如果欧盟按照新的贸易政策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中欧贸易摩擦势必增加。但总体上看,这些分歧主要基于各自经济利益,多属于技术层面。与中美经贸关系相比,中欧双方在战略上的冲突要弱一些,政治因素相对少一些,在经济和发展战略方面还有不少一致性。

中欧贸易与中美贸易存在不同。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性的。在本次金融危机前,美国经济持续增长,通胀率处于低位,就业状况良好,其本身是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受益者。美国对华贸易存在逆差,但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只要其内部结构不调整,无论是压人民币升值,还是对中国产品征税,都无法改变美国巨额逆差的现实。而且,美国经济结构两极分化,对华出口商品结构过于单一,在控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情况下,中美贸易很难实现平衡。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与其说是经济问题,不如说是政治问题,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等,都更像是政治工具,很难仅仅通过贸易谈判来解决。

中欧双方发展经贸关系的根本目标比较一致。与中美贸易摩擦相比,中欧贸易摩擦中虽然掺杂一些政治因素,但经济成分更多。欧盟新贸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贸易、增长和世界事务》报告中明确提出,欧盟推动对外贸易是要取得三方面的利益,即经济增长、就业和更多更廉价的商品,这一提法不仅仅是口号上的。与美国相比,欧盟经济面临更多困难,近20年来,欧盟的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美国,而失业率高于美国。欧盟在2010年10月份开展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1%的被调查者认为欧盟贸易政策应首先关注创造就业。而且,与美国不同的是,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巨大逆差。欧盟成员国众多,经济体系完备,有能力推动对外贸易,包括对中国的出口,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中欧双方都有较强的愿望通过经贸合作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即使出现贸易摩擦,也应该更易于在贸易谈判的框架下来协商和解决。

中欧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欧面临的问题各有不同。欧盟的经济、技术相对发达,但在外部全球化和内部一体化背景下,欧盟也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外部竞争力下降,财政、债务存在巨大不平衡,内部各国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平衡,其边缘国家融资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甚至威胁到了欧元的生存。中国虽然相对欧盟处于后发阶段,并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外部发展机遇发生变化,内部存在资源、环境压力和结构调整压力,但与欧盟不同的是,中国GDP长期快速增长,GDP在世界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的经济、贸易、投资、财政地位为中国创造了更有利的调整空间。中欧各自的优劣为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供了机遇。如欧盟的技术有助于中国解决资源、环境瓶颈;中国良好的财政和外汇储备有助于欧元的稳定。

从贸易的结构和价值增值看,造成欧盟逆差的主要产品是办公及通讯设备、服装纺织。办公及通讯设备主要是加工贸易,中国表面上得到了顺差,但欧盟企业获取了价值增值,利润由欧盟企业而非中国企业得到;服装纺织中国有比较优势,在产业结构上与欧盟形成互补,同样对欧盟有利。从贸易增速看,尽管中国对欧出口快于中国从欧进口,但欧盟对华出口增速快于欧盟对世界、对美国、对瑞士的出口增速,事实上,欧盟对美国的出口近年来还呈下降趋势。因此,欧盟对中国市场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通过扩大对中国出口获益。另一方面,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虽然较大,但中国商品的物美价廉同样使得欧洲消费者获益。根据欧盟2010年10月的调查,39%的被调查者认为欧盟贸易政策应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多更廉价的商品,其重要性仅次于促进就业。总体看,中欧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但中欧战略选择在经济跑道上的共性夯实了双方谈判的基础,贸易的互惠互利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则确保了谈判地位的平等(甚或中国稍占主动),为通过谈判实现共赢构筑了前提。

五、对欧经贸关系政策建议

(一) 完善对外经贸战略

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在经济、贸易、投资、消费、技术等领域的地位上升,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盟对华关系定位也发生变化,从自由贸易等传统领域转变到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强调贸易、投资领域的开放、公平,客观上对中国维护内外部发展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目前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内外的要求有一定的一致性。根据这一新的形势,中国有必要调整对外经贸战略,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发展。这种战略转变要求国内政策、措施、步骤等相应调整,通过维护全球化来确保中国中长期内的战略发展机遇。当然,维护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中国需要做出不必要的让步。

对欧经贸政策应与对美经贸政策有所不同。欧盟的贸易政策目标比美国单一,其核心是扩大对中国出口。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对欧盟国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而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差别较大,利益诉求也有差异,并非铁板一块。在对欧经贸关系中,中国不处于弱势,甚至还有一定优势。贸易问题更容易通过贸易谈判来解决。为此,在对欧经贸关系中,宜采取与对美国不同的策略。可以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沟通机制,就贸易谈贸易,在讨价还价中,让渡部分国内市场,争取对我有利的条件,取得双赢,不断完善和推进中欧经贸关系,同时,可以以经促政,并以此向美国施压。

(二)驾驭国际贸易规则

战略转型要求中国的政策、法律、操作技巧符合国际贸易规则,通过掌握、制定、遵守国际游戏规则来恰当地维护国家利益。

政府采购方面,欧盟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提供对等开放的市场。从实际情况看,虽然欧盟表面上开放了政府采购市场,但其政府采购协议标准以上的政府采购也仅占其政府采购总额的18%(见表13),并且中国企业很难进入,客观上存在市场准入壁垒。中国目前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但可以按欧盟对等开放的要求进行让步,在对欧盟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的有关规定进行合理保护。如可以根据《政府采购协议》第5条“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第23条“允许一国政府在协议中选定某些排除其适用范围的要求,涉及公共秩序、安全、生命与健康、知识产权、慈善、劳教和服务采购等均可有保护措施”的例外原则、在实际操作中的技术性处理等进行合理保护。

原材料出口限制方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条g款规定,缔约方可以实施“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如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也就是说,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缔约方为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采取适当的出口限制,但这种出口限制不能造成国内外的不公平竞争(案例研究表明,对原材料出口限制时,一同实施的国内生产或消费限制不要求待遇完全相同,也不要求效果相同)。因此,只要措施适当,中国的原材料出口限制是无可厚非的。

战略性产业补贴方面,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将补贴分类为禁止性补贴、可诉讼补贴和不可诉补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关于研究援助、地区援助、环境援助等不可诉补贴规定,以及微量补贴等规定,对战略性产业进行补贴。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鉴于不但欧盟需要保护知识产权,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也需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建议在中国市场上加大对欧盟厂商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要求欧盟也加强中国厂商在欧盟市场的保护,但对超过国际标准的保护要求,则应坚决抵制。

(三)深化中欧经贸合作

在中欧经贸关系上,中国的市场是开放的,比如我们现在会议室使用的麦克风大多是飞利浦或德国的产品,欧盟不能只看有些规定,实际做法上,中国要灵活得多。投资方面,中国购买欧盟国家的债券是对欧元的巨大支持,也是对欧洲统一货币的支持;中国对欧投资并购也是对欧洲的支持。因此,欧盟应放开中国对欧投资的限制。中国在可贸易商品领域的优势难以撼动,欧盟只能在高技术领域放开限制才能平衡这种优势,否则中欧贸易之间的不平衡无法解决。因此,解决中欧贸易不平衡,需要中欧深化合作。

一是加大中欧之间贸易、投资、技术合作力度。要求欧盟自己做到开放、公平,尽快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放开技术出口限制,减少欧盟设置的中国对欧贸易投资壁垒,增加中国从欧盟的技术进口,扩大中国对欧盟以技术为目的的收购,从而减少欧盟对中国的逆差,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中国则可以在符合本国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宽有关市场准入壁垒,如欧盟愿意对其绿色技术出口到中国提供融资支持时,中国可以放宽外债指标限制。

二是对欧经贸合作不要仅限于欧盟和中国市场,还可以扩大到在第三国的合作。例如,非洲是欧盟的传统市场,非洲国家的矿权大都在欧盟国家手里,中国和欧盟可以在非洲等第三国开展贸易、投资、融资合作。这不但需要在拓宽合作的地理范围和合作领域方面转变观念,而且需要改变一些具体的做法。例如,在融资领域,政府部门一般要求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融资支持时考虑中国成分,对欧盟内部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不提供商业条件的融资;不太支持外资在华企业的出口及其对外投资的融资需求,但实际上对第三国的出口和投资有利于中欧经贸平衡,有利于市场多元化,有利于确保外部市场对中国的供应。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除开放、公平外,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欧盟提出改善认证、检验等方面的合作,提高检验、认证做法以及规则、标准方面的融合与等同,降低不必要的商业成本。中国则可以要求欧盟支持人民币跨境结算,在货币领域实现开放、公平,从金融领域降低商业成本,实现贸易便利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平台,强调各有关国家“共赢”、“平等”、“公平”、“共存”,是相互依存的现实要求。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加强交流和合作,形成一种合作机制和平台,使各有关国家之间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各国从中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

伴随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进程,我国外贸发展环境日趋紧张化,研究突破贸易壁垒的对策机制,不能以传统“见招拆招”的被动方式进行,更需要主动参与,以创新思维进行思考,需要突破以单个国家为出发点思考对策机制的限制,将对策机制融入到集团化和区域化合作中,避免以“壁垒”对“壁垒”,以求顺应大势,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1]任丽华. 中欧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28):61-65.

[2]邓宗豪.后金融危机时代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J].前沿,2011,(19).

[3]陈德铭.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平衡健康[EB/OL].2010-12-21.

[4]刘晓燕.中欧经贸关系2010年稳步推进[EB/OL].新华网,2010-12-27.

[5]Eurostat:Euro area external trade surplus 5.2 bn euro,198/2010—17 December 2010.

[6]John W Miller,EU Seeks to Trim List of Tariff Beneficiari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May 10,2011.

[7]European Commission. Trade and Investment Barriers Report 201l,COM(2011)114.

[8]Robert B Zoellick,“After the Crisis?”,Development Outreach,World Bank Institute—December 2009.

[9]Bates Gill,et al.,China′s Rise:Diverging U.S.-EU Perceptions and Approaches,Germ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Security Affairs,p5,2005,Berlin.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China-EU Trade Relations

WANG Li

篇(10)

成立市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经贸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工艺美术协会等领导组成:

二、普查内容

根据《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大纲》,分为工艺美术经济和工艺美术文化两个方面。工艺美术经济方面的普查,主要反映年12月31日前我区工艺美术行业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工艺美术文化方面的普查,主要反映我区工艺美术历史、人物、技法、艺术特点、优作品等方面的发展与现状。

工艺品:主要原辅材料、经济指标、工艺品技法及传承。

综合评估:该项工艺品的业态、对保护和发展该项工艺品的意见与建议。

工艺美术文化:主要是工艺起源、从艺人员、行规与习俗等。

行业管理与文化建设:社会组织、专业教育(高、中等专业院校)、科研机构、馆藏设施及馆藏、网站、刊物、展会、专业市场等。

三、普查范围与对象

普查工艺美术全行业,范围包括:油画、工艺美术原材料采集、加工,工艺品生产和销售,工艺美术教育、科研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其中传统工艺美术是本次行业普查工作的重点。本次普查的对象是:(1)各地登记在册的包括油画在内的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法人单位和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技艺人员。(2)为摸清我区工艺美术行业整体情况,对未经工商登记在册的所有工艺美术行业的企业、工作室或生产作坊,按两个层次同时普查。

四、工作方法

按工艺美术经济和工艺美术文化两个方面普查。分为调研、收集资料(工艺美术史料,含文字、统计数据、图表、照片、音像、实物等)、统计、填表、撰稿、编印。各乡镇统一对属地企业开展行业全面普查。

普查可从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查阅有关工艺美术行业资料,还可向企业、专业技艺人员、民间艺人征集资料(包括实物、口头资料等)。

调查方法:点、线、面结合。

撰稿:分类分部撰写,综合汇总。

五、预期目标

今年12月10日前我区完成普查报告初稿,最迟年12月15日前完稿,年12月下旬专家审稿,年1月上旬领导小组定稿,并编印上报市工艺美术协会。

报告内容尽可能详实,数据可靠,历史发展脉络清晰,逻辑缜密。

六、普查工作程度及进度安排

11月下旬召开市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宣传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意义,贯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美协[]27号《关于开展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市工艺美术普查工作的会议精神,部署我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

组织普查撰写人员学习、培训;印制普查表、分发各种表格;

11月下旬 开展调研、收集资料填表等;

12月上旬 各乡镇撰稿汇总(含普查报告和普查表资料)上报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办公室;

12月中旬 撰写《全区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

年12月下旬 组织专家审稿;

由工艺美术行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定稿、印刷、上报。

七、需填报的调查表

各乡镇工艺美术属地企业综合情况普查一览表(附表)

八、工作要求

各乡、镇根据《普查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本辖区普查工作,并按统一规定的进度完成普查任务。

上一篇: 房地产会计论文 下一篇: 工厂员工转正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