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04:21: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于丹论语心得全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请看,对《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心得》作出了怎样歪曲的定义:“《老子》又是一部怎样的奇书呢?《老子》首先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而且是专对侯王(诸侯与国王)进行说教的政治哲学著作。”天啊!难道说被道教尊崇为最高经典的《道德经》原来却是一本学习做侯爷、王爷、国王的教材?
《心得》接着写道:“西周重教化,开办官方的学校,培养王公贵族及其子弟与官吏,这官方学的内容叫‘王官之学’。我们今天看到的保留在《四书》里的‘王官之学’,是培养官吏用的。《老子》说的才是王学。”对于“于丹‘王官之学’是培养官吏用的,‘王学’才是培养国王的”的说法。笔者疑惑,不知哪朝哪代哪位国王是进过《道德经》培训班才取得王位的?又可惜《道德经》写于东周。
《心得》凭什么说《道德经》是培训国王用的“王学”呢?笔者在《心得》书中翻来覆去只找出引自于《道德经》的两个单词:“受邦之垢”与“受邦不祥”(原文为受邦之不祥)。《心得》这样写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哲学,都教授统治者怎样做大做强,而《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要王侯‘受邦之垢’、‘受邦不祥’,就凭这一条便高居世界哲学的顶峰。”、奇怪,这样的逻辑笔者就弄不懂了:不知《心得》对老子是颂扬还是讽刺、嘲笑。《心得》贬损的是那些一心一意把国家、邦域治理强大的统治者,而赞扬的却是那些使国家、邦域屡遭屈辱、灾祸而无动于衷的国王、郡主。《心得》如此烂干子逻辑安放在老子头上合适吗?难道说老子昏了头不成?
经文是这样写的:“故圣人之言云日:‘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王;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帛书本80章。其它版本邦字皆为国字)
笔者再三重申,《道德经》是一部以寓意形式著写的仅仅用于修道、识道之专著,章章句句紧扣主题。如果把经句剥离出“道”的主题而乱解,将会是南辕北辙闹出大笑话。上段经文中之反义词,当成正言只能用于道家从事修道活动,不可以用于兴国安邦。众所周知,修道过程是要求修道者不要把身受之屈辱、困难、不幸等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而是要淡化、搁置、忘却它们。这就是老子《道德经》里说的“正言若反”的正确含义。
美国著名出版家贝利在他的成图书出版的艺术与科学》一书中曾说到“出版史是出版了杰出书的杰出出版社的历史,也是图书文化品位发展的历史”。然而目前出版社对图书的选题策划更多的是从市场出发,强调对市场的顺应性,树立对出版市场的竞争意识、经营意识,从而淡薄了图书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含量。然而图书产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有其独特的性质与机制,同时作为大众传媒也负有不可推托的社会责任。本文拟从社会文化和传播功能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1、文化本休之于图书选肠策划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冬中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定义: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根据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凝结着精神文化的精神产品也必然凝结着人的劳动,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精神产品和其它物质产品的共性。但是,精神产品又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个性,这就是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而精神产品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和精神文化。物质产品的消费大多是一次性的,而精神产品的消费则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图书作为精神产品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它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它的商品属性首先是文化。因此,在选题策划过程中针对文化与图书的这种本体与载体的关系,主题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对那些腐朽的、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消极文化则应弃之如糟粕。不仅如此,图书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信息社会里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美国传播学家麦克姆斯和肖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也就是说大众媒介可以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那么对作为大众传媒的图书,我们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优势,以文化为导向,培养自身的引导力,走出被动由市场左右的阴影,为读者,为受众设置新的焦点与话题,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口味与猎奇心态。
最引人瞩目的例子就是一向低迷冷清的文学市场掀起的“国学热”。<论语》、《庄子》等传统文化典籍,对于大众一向是被束之高阁。但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洛心得》把《论语》演绎成白话故事,在8个多小时的签售时间里,共签了1万多册书。当天,中关村图书大厦创下单日单本1.2万册的历史销售纪录。虽然对这一著作的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它至少引领大众走近传统文化典籍,并且从市场的角度看,这样的销售记录无疑是成功的。
2、文化结构之于图书选惬策划
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一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塑造的和需要的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等。图书的选题策划也应该以此来定位,发展精品图书。何谓精品图书呢,“我们所说的出版物精品有三个方面的标志,或曰三个构成条件:一是它凝聚和浓缩了当代最新的文化成果,有高文化含量;二是它有创新,一出现就代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一个新高度,三是这个精品能够普及,能逐渐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因此提高本领域的文化水平,乃至全社会的文明水平,最后被载入史册。精品,总是以它独有的概括性、创造性登上历史舞台,并且为最大多数的读者所接受,最后以一个文化坐标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图书选题策划正是要通过对多元文化结构的融通,确立图书雅俗共赏的文化品质。其中最值得重视,最复杂的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即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指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人类世界是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多元文化的共存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更是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我们的图书选题策划首先应该对外来文化持开放的态度,吸收和创新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像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外文学名著、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等。同时也要坚决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扩张。不但要“引进来”,更加要“走出去”,发展和张扬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例如2004年4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狼图腾》把中国的传统游牧民族文化和时代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狼的角度反映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农耕生活和游牧生活的冲突等社会性话题,被中国书业协会评为2004年度最佳图书。不仅如此,“它还是中国原创性作品走向世界、版权输出最多的图书之一。截至2006年5月,《狼图腾》的海外版权已经成功签约了24种语言。可以说,《狼图腾》己经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企鹅的英语版将发行全世界11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地区分点印刷。能够与此相媲美的,只有<哈利·波特》的英文版”。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35-03
引言
2012年3月12日,来自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的代表在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仪式上签署合作框架协议。①根据此协议,在京读者可以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63家图书馆通借通还,真正实现了“一卡通”。此举整合了大量首都图书馆资源,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效率,切实满足了广大市民的阅读需求,可以说是信息时代条件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推进,如何促进我国国民学习能力的提升,持续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并最终形成“学习型社会”,不仅是我国科教事业的艰巨任务,更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及馆员队伍面临的重大课题。就这一问题,本文欲以公共图书馆馆员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做一尝试性回答。
一、文献述评
笔者于2012年7月17日,在中国知网主页上以“公共图书馆馆员”为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共获得65条资料,②在剔除诸如“书讯”“通知”等与本研究无关的资料后,进行了对剩余文献的回顾工作。在梳理,分类、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二是公共图书馆馆员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三是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能力及角色定位。
在公共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方面,研究者大多认为公共图书馆馆员心理影响因素众多。白雪松通过对102名受访者SAS与SCL-90两种量表③的测试,认为人际关系是影响馆员心理的首要因素[1];也有学者对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的大样本调查表明,工资福利是最大限度地影响了馆员的工作满意度[2]。为此,应通过树立信心、合理宣泄、正确调节等方式[3],加强对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技能的管理[4],进而促进公共图书馆馆员的心理健康。
在公共图书馆馆员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方面,多数研究者认为应加大对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教育培训。汤宇红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在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知识更新和专业水平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的空间[5],为了更好发展图书馆事业,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培养创新性人才[6],应该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通过案例研讨、专家讲学、考察访问和岗位轮换等方式[7],不断加强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教育培训。
在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能力及角色定位方面,熊军认为健康的体魄、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从业心态和习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关技能、“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是公共图书馆馆员的基本素质[8]。当然,学者们对馆员的素质要求有所侧重,比如田竟锋比较强调馆员的计算机技能[9],周慧红则比较重视馆员的参考咨询能力[10],也有学者特别注重对馆员的外语要求[11]。而曲晓玮特别指出,现代图书馆的领导应成为知识型的管理者和社会活动家,普通馆员则应侧重从事社区文化活动[12],他还对公共图书馆其他人员的角色进行详细说明。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对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做了初步的研究,涉及了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不乏较为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较为可信的研究成果。然而,不可讳言,大部分关于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研究还处于经验总结的阶段,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缺乏鲜明的理论意识和时代精神,且现代社会变化迅速,多数研究成果已然过时,为此,本文将以信息时代为大背景,从大众阅读的角度切入,在构建社会—心理—技术—职责为核心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四种意象对现代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再次审视。
二、以社会—心理—技术—职责为核心的分析框架
信息时代下大众阅读的方式、内容和习惯与传统时代有很大差异,这对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何科学分析这种素质要求,做到既不过高过多,以致脱离我国国情,也不至于太低太窄,无法满足公众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合理分析思路。在本文中,以社会—心理—技术—职责为核心的分析进路,是笔者在科学分析并综合大众阅读、科技时代和公共图书馆三者需求、特点、任务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倡导的利益分析法为指导,结合当今世界和我国社会实际发展阶段提出来的。在此框架中,社会是大众阅读的约束条件,心理是大众阅读的内在表达,技术是大众阅读的物质基础,职责是大众阅读的现实助力和公共图书馆的逻辑起点。
社会指的是具有很强的时间表征。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给处于当时的人们提供不同的资源,也会给人们限定不同的发展基础。人们只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自己的利益。马克思说:“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内容以及实现的形式和手段则是由不以任何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决定的”[13]。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表现出多元而非一元,动态而非静态的特征,社会给大众提供了多种选择,大众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竞争与压力。社会包含的不同约束,引导和制约着大众阅读的方式方法,也给公共图书馆提出不同的职责要求。
心理是表现出高度的多元性特点。首先,大众心理具有共同性,从整体意义上说,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满足、人身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诉求,都有渴望幸福和规避痛苦的心理倾向;其次,大众心理具有易变性,思想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而思想受社会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时代会出现不同的社会思潮,这也体现了人类高度的适应性;再次,大众心理具有个性化特点,从个体意义上讲,受年龄、职业、性别、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拥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4],不同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多元化的大众心理,而这种多元化的大众心理,必将深刻塑造大众阅读的不同倾向。
技术是大众阅读的物质载体。所谓“阅读”,指的是“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符号的)辨认、(行文的)理解、(内容的)分析之过程”[15],而这一过程必然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阶段,为大众提供了不同的阅读物质载体。从人类社会初期的泥版、甲骨、羊皮到古代的图书、报纸、期刊,再到近代的电报、电话、电视、广播,直到当代的互联网、手机、电子书[16],是人类阅读范围不断扩大,也是大众阅读需求不断满足,更是大众阅读权利持续实现的过程,可以说,这种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深刻改变了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配合了大众的阅读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大众的阅读心理。
职责是公共图书馆的合法性基础。任务陈述(mission statement)是对企业“存在理由”的宣言,它回答了“我们的业务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17],这对于一个公共组织来说,更是如此。1975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在里昂召开的以“图书馆职能“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与会者普遍认为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四方面的社会职能[18]。可以说,国际图联对这四种职能的认识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普遍和特殊,长远与短期的关系问题。公共图书馆必须有力把握住社会发展走势,深刻理解大众阅读需求,牢牢掌握自身核心技术,根据时代变化和具体国情,不断调整并严格履行其社会职责,而作为组织的职责实现,必然要依赖于每一个具体的公共图书馆馆员,这就引出了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力建设这一研究课题。
三、公共图书馆馆员四种能力的四个意象
社会—心理—技术—职责的分析框架,提供了思考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力建设的方向,成为构建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力命题的认知基础。可以说,馆员的任何一种能力要求都由此形成,因而,这种分析框架具有较为普遍的指导意义。然而,单单提出这种分析框架,未免过于宏观,缺乏对现实的解释力。为此,本文将以该框架为基础,提出关于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力的四个意象。
在社会、心理、技术和职责四个要素中,任一要素都可成为命题构建的逻辑起点,而对每一要素的不同划分,都可产生不同的命题陈述。选择何种要素,进行何种划分,不仅受到四种要素在同一社会时期的不同作用权重的影响,也受到研究者对于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从发生学角度看,社会环境塑造大众阅读心理,大众阅读诱使技术力量的支持,公共图书馆职责则是这种技术力量的集中体现。虽然,这一过程并非完全线性,比如技术力量也可形塑大众阅读,但以这种发生学的分析路径,无疑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从这一分析路径可以看出,大众阅读心理是此过程的逻辑起点,并居于四个要素的首要地位。为此,本文以大众阅读心理为分析的基础,并将其分为从众心理、功利心理、休闲心理和学习心理,进而提出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力的四个命题。需指出的是,这种划分仅为了研究的方便,实际生活可能表现为这些命题交互作用。
1.神经网——信息把握能力
从众心理是人类的普遍心态,大众阅读中也会表现出从众效应,①在信息高速流动的网络社会,这种效应将会被无限扩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任何社会都有主流的意识形态,长期浸润其中的公众,会形成相似的社会认知和相同的阅读取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红宝书”盛行就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现实注解。同样,某些特殊的社会事件或社会人物,经过媒体的放大,会极大吸引公众视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前几年百家讲坛热播后,《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于丹心得》等成为红极一时的产销书。在此情形中,公共图书馆承担引导和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应为优秀的作品“造势”,替先进的书籍“宣传”。而这种“造势”和“宣传”职责的履行,必将以公共图书馆馆员广泛的信息搜集范围,敏锐的信息识别能力,有效的信息整合能力为基础。公共图书馆馆员也只有强大的信息把握能力,才能掌握主动,有效应对大众阅读的从众心理。
2.指南针——市场洞察能力
这里的功利心理指的是人们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职业发展的心理状态,不涉及价值判断。当今的中国,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前进;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矛盾凸显,社会不够和谐,加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压力日趋加大。如何获得更好的职业,如何在职场游刃有余,如何进行更好的财务管理,成为现代社会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人们的阅读也必须服务于这种个人的需求,这就是大众阅读的功利心理。参看当前的畅销书名单,便可发现各种有关学历教育、课程教育、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相关的教材、辅导书和诸如《杜拉拉升职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职场潜伏心理学》的各种职场“指导手册”,以及《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怎样选择成长股》、、《战胜华尔街:成功投资的心理学与哲学》等各种“理财宝典”高居榜首。公共图书馆应发挥社会公众教育,促进大众有效阅读的职责。因而公共图书馆馆员就应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走势,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洞察市场需求,选择并推荐真正有利于大众的图书和信息资源。
3.显微镜——心理研究能力
休闲心理是当今中国社会公众的普遍心理。随着生活步骤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烦躁。为了有效缓解和释放压力,以致人们不被压垮,人们会选择适时地休闲。阅读作为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历来受到人们,特别是知识阶层的青睐。然而,这种阅读和专业学习不同,它主要是一种休闲的需要,因而不能过于高深,而必须综合运用人类各种信息吸收功能。图画书、卡通书等形式多样的适合于浅阅读的“软书”就是很好的图书形式。而且,不同社会群体,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比如成人和青少年不同,白领阶层和蓝领阶层不同,需要分别研究,区别对待。作为一个公共组织机构,公共图书馆理应为人们“排忧解难”,成为大众心灵的港湾,放松自身的好去处。而公共图书馆馆员应当认真分析当地社区的人员构成及其工作性质,研究他(她)们的阅读爱好和阅读水平,深刻把握他(她)们的阅读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公众服务,对社会尽责。
4.引导者——知识管理能力
这里的学习心理不同于功利心理,它不是指人们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职业发展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对人类历史的总体把握,对国家民族的深刻理解和与自己内心的不断对话,是一种长远的、精神的、高层次的阅读心理状态。可以说,这种学习心理每个人都会有,区别在于有些人是自觉的,有些人是自发的;有些人更全面一些,有些人更狭小一些;有些人更深刻一些、有些人更浅薄一些。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作品,比如《论语》、《红楼梦》、《巴黎圣母院》、《资本论》属于此列,在街头巷尾听到的诸如“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之类的人生哲学也属此列。快餐文化到处盛行,对这种阅读心理造成很大程度的伤害,人们似乎在社会洪流中迷失方向,不知道了生活的意义,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丧失了自己。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应该更好地履行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的职责。而对于公共图书馆馆员来说,应在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推荐给社区公众,引领他(她)们步入更为深刻的思想境地。
四、结语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教授说过:“于个人,读书益智修身;于国家,读书富国强民;于社会,读书构建秩序与和谐”。的确,从古至今,书籍的重要性已被多位名人所重申。公共图书馆以其所承载的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四项职能,更体现了一个社会组织的重大使命。而在大众阅读心理日益多元的时代,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高度流动的今天,如何重塑公共图书馆的职责使命,成为文化教育界的重要课题。本文所购建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力的四个意象,既是对公共图书馆职责使命的抽象,也体现了对公共图书馆馆员能力要求的具体化。
参考文献:
[1]白雪松.公共图书馆馆员焦虑现状分析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150-151.
[2]王冰彭,静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报告[J].公共图书馆,2010,(9):30-37.
[3]陈文眉.公共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6,(4):29-30.
[4]庄玉香.试论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情绪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46-47.
[5]汤宇红.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0-91.
[6]吕珩.公共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新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2):106-108.
[7]田儒会.公共图书馆馆员的绩效提升与态度培训[J].社科纵横,2011,(6):220-221.
[8]熊军.现代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5):47-49.
[9]田竟锋.浅谈信息时代图书馆馆员素质要求与提高[J].社科纵横,2010,(12):109.
[10]周慧红.论提高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水平[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4):45-46.
[11]魏冬梅.简论21世纪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6):140-141.
[12]曲晓玮.现代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论坛,2000,(12):16-18.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103.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
[15]阅读[EB/OL].http:///wiki/%E9%98%85%E8%AF%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