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15:26: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货泉国际化是指能够逾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贮备货泉的进程。对于于货泉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泉功能划分可以提供1个相对于完美的框架。依据Kenen的定义,货泉国际化是指1种货泉的使用超越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者非本国居民使用以及持有。咱们下面通过1张Chinnand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泉的功能清单(见表一)来直观的阐释。
表一国际化货泉功能
货泉功能官方用处私人用处
价值蕴藏国际贮备货泉替换(私人美元化)以及投资
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泉贸易以及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泉贸易以及金融交易计价
资料来源:依据ChinnandFrankel(二00五)以及Kenen(一九八三)收拾。
依据这份清单咱们可以看出,1种国际化货泉能为居民或者非居民提供价值蕴藏、交易媒介以及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说,它可用于私人用处的货泉替换、投资计价和贸易以及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贮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泉和钉住汇率的锚货泉。
2、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由区域化到国际化
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之后,中国1直踊跃介入树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定的资金供给者之1,同时也踊跃介入区域多边政策对于话以及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必定规模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定的支付货泉。截至二00七年七月,在清迈倡议(见表二)框架之下,中国已经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定,总额达二三五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定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定也可以使用美元支付。
表二中国以及其他“东盟一0+三”国家之间的双边互换协定(截至二00七年七月)
BSA单向/双向货币协定总额状态
中国—泰国单向美元/泰铢二0亿美元签署日期:二00一⑴二-0六
终止日期:二00四⑴二-0五
中国—日本双向人民币/日元
日元/人民币六0亿美元签署日期:二00二-0三⑵八
中国—韩国双向人民币/韩元
韩元/人民币八0亿美元签署日期:二00二-0六⑵四
中国—马来西亚单向美元/林吉特一五亿美元签署日期:二00二⑴0-0九
中国—菲律宾单向人民币/比索二0亿美元签署日期:二00三-0八⑵九
正日期:二00七-0四⑶0
中国—印尼单向人民币/卢比四0亿美元签署日期:二00三⑴二⑶0
修正日期:二00六⑴0⑴七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
二00八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世界,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泉金融会
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力,才能有效抵抗以及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进了包含货泉互换在内的东亚货泉合作的深化。二00八年以来,东亚货泉互换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前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和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泉互换协定,总额达六五00亿人民币。另外,货泉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贮备基金的筹集也获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范围从原定的八00亿美元扩展至一二00亿美元。
货泉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泉互换协定,增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流动中采取人民币作为结算货泉,可以晋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份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以及贮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泉的过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以及平台,坚持从区域货泉到国际货泉的发展路径是1种现实的选择。
文章举荐:
二.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四.物流管理专业论文提纲范文
五.邮电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六.汽车专业毕业论文范例
七.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八.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九.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二00八年一二月二四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抉择“对
于广东以及长江3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以及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1方面必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本钱有益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更将有益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动。时隔三个半月,二00九年四月八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抉择在上海以及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展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泉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1步。 但整体上看,人民币依然处于国际化的低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活动。真实的国际货泉应当融入物流以及资金流中去。此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1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而,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依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3、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
咱们可以将货泉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情势分为两个部份:1是通过相干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2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和超越经济规模的利益,货泉国际化总利益即为2者之以及。
一.可以计量的货泉国际化收益
(一)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internationalseigniorage)是指当1国货泉国际化后,货泉当局凭仗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取得的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本钱之间的差额。货泉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本钱却微乎其微,国际铸币税收入至关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二00二年年底美国取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九五三0亿美元。目前我国具有数额巨大的外汇贮备,这实际至关于对于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当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1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但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酿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取得国际铸币税收入。依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时间维持不乱,并且逐渐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那末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维持年均二五亿美元摆布。
(二)从境外贮备资产的出产本钱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于铸币税的钻研表明,货泉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令人们持有货泉或者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象征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贮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者国债等情势存在的时候,国际货泉发行国必需为之提供1个正利息补偿,这类非零的出产本钱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1步来说,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泉可供选择,或者是持有贮备资产的情势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由于竞争而消失殆尽。
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贮备资产,不管是以存款情势仍是以国债情势存在,都象征着为国际货泉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以及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份资金势必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泉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以及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干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二.其它类型的货泉国际化收益
货泉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以及运用境外贮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泉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泉之后,对于外贸易流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活动也会因交易本钱降低而更为顺畅,从而使患上实体经济以及金融经济的运作效力有所提高。
(一)人民币国际化有益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以及对于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泉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以及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泉来介入的。因而国际货泉成了1种紧缺的资源。而要患上到这类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需与国际货泉发行国进行贸易来往,展开经济合作。在对于外经济来往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10分快捷,有益于其对于外经济来往的扩展。1国货泉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良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规模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于进出口商来讲,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1,规避它的最佳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1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于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本钱支出;另1方面便于对于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1步晋升出口竞争力,扩展对于外贸易以及经济来往,货泉国际化势必给发行国居民以及企业的对于外贸易创造便利前提,提高经济效益。
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份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用人民币进行交易,防止频繁的货泉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本钱。依据欧盟委员会估量,欧洲货泉统1每一年节省的货泉兑换本钱在四00亿美元摆布。由此可患上,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泉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固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游览将更为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赞助时,也能够提供人民币信贷。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对于外投资最大的障碍——外汇资金的供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内投资商可以直接应用手中的人民币对于外投资,投资能力将大大增强,同时也降低了因为汇率变动而致使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有了进1步的保证。有益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展,增进我国对于外经贸流动以及国家交换的发展,特别是推进我国对于周边国家以及地区的经济贸易以及境外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二)人民币国际化有益于晋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以及政治威望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因为不存在世界政府以及世界中央银行,1些国家的货泉同时担负着国际货泉的角色。树立在1国或者几国“国内货泉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泉本位轨制,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轨制的不同等性。当前的国际货泉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1种不对于称的货泉体系,发达国家因为掌握了货泉话语权,在国际货泉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因为具体历史的缘由,在国际货泉体系中处于被安排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泉体制的不完美对于我国的影响,1旦人民币完整国际化后,中国就具有了1种世界货泉的发行以及调理权,对于全世界经济流动的影响以及发言权也将随之增添;1旦成为国际货泉体系的首要组成部份,其对于全世界经济的不乱以及增长也会做出首要的贡献。
货泉的国际化常常象征着该货泉发行国在国际货泉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泉及金融政策调和中作用的加强,有益于增强1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1种国际货泉的发行权以及调理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必定程度上构成对于中国经济的必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于那些国家发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肠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有益于中国经济的延续增长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晋升。另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泉结构,支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
国际结算的货泉之1,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来往中对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泉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以及抵抗“货泉入侵”的能力。 文章举荐:
一.金融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二.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
四.物流管理专业论文提纲范文
五.邮电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六.汽车专业毕业论文范例
七.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范文
八.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九.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货泉国际化其实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于货泉的追赶,表面上是对于货泉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确定,实际上则是对于暗藏在货泉以后的政治、经济、社会轨制甚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而货泉国际化对于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泉发行国所带来的益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三)人民币国际化有益于国际融资
因为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没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乃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以及取得长时间借款。(Eichengreen以及Hausmann,一九九九年)。具体来讲,就是没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致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泉错配以及期限错配的主要缘由。对于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讲,他们没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泉敞口风险,因此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能不面对于资产负债表上的货泉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泉后,时常项目呈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时常项目赤字的相干度将降落,美国在多年呈现财政以及时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依然维持高速增长,1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泉地位。固然,对于于时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然而这类国际货泉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因为时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加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贮备水平,分流部份外汇贮备资源以进行钻研以及开发投资。
(四)人民币国际化有益于减缓高额外汇贮备压力
中国外汇贮备延续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突破三万亿美元。外汇贮备的增添致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会对于我国贸易及加工业发生不利影响,而汇率不乱则贸易顺差更大,进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际利益冲突也将加重。解决这1两难窘境的有效法子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尽管说高额的外汇贮备有益于保护国家的对于外信用,但本国货泉在国际货泉体系中的地位其实不会由于外汇贮备的增添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本钱增添不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了债力将可以用人民币来实现,这样将大大减少对于外汇贮备的需求,也有益于减缓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4、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本钱
人民币国际化是1把“双刃剑”。从上面的阐述中咱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丰富收益,对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计功效。然而中国在取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必定的代价以及本钱。
(一)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货泉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泉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规模以外取得货泉发行收益。在国际货泉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活动的前提下,货泉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象征着货泉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当者着巨大的风险。信誉货泉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于该货泉的信念与预期,终究取决于这类货泉的运行效能。信念与预期拥有“双向强化”特征。对于货泉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展;对于货泉国际交易信念的不足致使对于该货泉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泉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泉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活动效力足量,能够支撑货泉迅速转换的前提下,当1种国际货泉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泉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者货泉市场在不同患上贮备货泉之间迅速转换。这类国家货泉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者货泉市场上的可选择性抉择了货泉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1种货泉,也能够抛却它而转向另外一种预期乐观的货泉作为国际了债手腕。国际货泉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发的货泉与资本套利行动是国际货泉可逆转性的最好诠释。
此外,国际货泉的选择,会因为货泉替换问题,带来货泉政策施行效果的不对于称乃至货泉政策的作用方向完整相反。这1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至关于美元化国家抛却了货泉而达成为了暂时的货泉统1,但因为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抉择了货泉1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1致。货泉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应美元化国家的利益,乃至所制订的货泉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泉接受国与货泉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1体化状况,这类情况就必然存在。
当货泉区域内呈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本钱分配不公时,货泉合作收益就难以填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本钱,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1种新的合作情势(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具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从新选择货泉,货泉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防止了。国际货泉的逆转必然给不管货泉发行国仍是货泉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于货泉发行国而言,货泉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1例的,而对于于接受国而言,抛却1种货泉作为了债货泉或者媒介货泉,理性选择的结果多是取得更大的收益。
(二)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封锁经济前提下,1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泉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于国内经济发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患上资本国际间活动变患上更为容易,流通本钱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活动将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利率发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添对于人民币的需求,在维持货泉政策不乱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一样,资本的活动也会引发外汇贮备的变动,进而引发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1种情况下,政府的货泉政策将遭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答国内产生的通货膨胀而施行压缩性的货泉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利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知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实施宽松的货泉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发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泉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三)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货泉需乞降汇率波动
1国货泉成为国际货泉后,其货泉将被许多国家贮存以及使用。1旦国外货泉需求的偏好产生变化,将会致使国内货泉供需产生波动。另外,因为1国货泉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取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致使本国货泉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人民币在境外大范围流通可能在必定前提下对于人民币汇率发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不乱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构成后,将对于国内的人民币汇率构成首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构成机制将更加繁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祥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时间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难题。
(四)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货泉政策的效果减弱乃至失效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制度
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工作中,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能够从制度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从而为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能够获得需要的各类资源,并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高职院校需要将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当作国际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规划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并在构建合理科学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基础上来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当做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规划中重要的内容。另外,高职院校有必要针对国际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制定长期且规范的培训计划,不仅要重视给予教师更多在校内开展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同时有必要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制定激励政策,通过在物质待遇或者职称评聘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来让国际金融专业教师团队具有更加积极地自我提升心态与需求;二是高职院校在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中要重视条例教学团队专业化发展与教育环境所具有的关系。在此方面,需要承认的是,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往往都是由优秀的教师队伍组成的,无论是国际金融核心课程的教学还是科研方面,这些教师都具有着一定特长与优势。而通过促进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与其他专业教学团队之间的沟通以及国际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与高职院校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让教学团队的发展与教学环境实现结合,并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取长补短来推动自身发展,从而有效构建可以推动国际金融学科与教育发展的师资力量。
该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的就职方向主要包括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咨询类机构、信托机构、期货公司等,岗位主要集中于基层业务人员,包括客户经理、产品销售人员、客服人员、前台操作类人员等。课程的设置中:专业理论课包括金融基础、证券基础、银行基础知识、保险基础等;专业实践课包括证券交易、投资理财、信托与租赁、期货交易实务、外汇交易实务等;专业辅助类课程包括公共关系、办公自动化、沟通技巧、营销基础知识等。这种课程设置基本上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基础性金融岗位的业务需求。
2.教材的选用和教学硬件的配备应以学生为本
教材的选用和教学硬件的配备应以学生为本,最好自行编写与教学改革相匹配的校本教材。金融专业各科课程的校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对现有的内容加以删减:基础理论部分应保留针对性较强的知识点,同时增加与实践类课程相匹配的理论介绍,减少宏观分析和公式推导;应用类知识应改变原有教材的讲述立场,尽可能以实务操作流程进行介绍或者以其他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进行阐述;辅助类课程的教材应尽可能以案例或者场景演示的方式展现知识点,淡化概念,强化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概念。
3.改变课程考核方案
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定成绩为完成任务累计积分定成绩。学生在平日学习中要完成教师布置的若干任务,各项任务得分相加确定每个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任务的构成可以多样化,例如投资理财课的任务可以包括连续一个学期记录个人消费流水账或学生为某个特定客户出具一套理财计划等。教师根据任务难度和完成情况给出得分。该课程总积分少于300分为不及格,不及格则该门课程不通过,学生需要完成新的任务或者重修此课程来取得课程的通过。为了与考核方案相匹配,在校本教材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增加任务设置环节。
4.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要细分知识点
微课程与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程内容被细化,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与微课程知识点相匹配。还可以根据微课程编写“知识点学习单”,并把学习单穿插于校本教材之中。
二、系统知识化整为零———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片段,是对课程系统的一种化整为零。这种形式的授课思路比较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因为大篇幅的金融理论讲授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分步介绍,或者简化理论知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微课也是“课”,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进行分段,把四十分钟的课变成4个十分钟的课,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每个“十分钟”进行再加工。教师可以引入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但这仅仅是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真正内容上的创新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效仿了美国的社区学院,设计出游戏环节和游戏化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人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只要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以把游戏的理念引入课堂。游戏化课程具体可以分为课程体系游戏化和课程内容游戏化:
1.课程体系游戏化是指模仿游戏的某种规则来设计课程体系
例如,可以在每一段微课程之后设置得分题目,学生答题以累积分数,当分数累积到指定值时,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同时,每学期设置一定次数的开卷考试,每次考试之后要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开卷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成绩加总作为期末总成绩。这里的开卷考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是在未进行学习之前进行的考试。在没有进行全面学习之前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答卷,答案的内容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中,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答卷过程中观看微课。考试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考试内容和相关论文要求写出若干字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之后,进行补充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面授进行强化。再如,可以设立虚拟“微货币”,对在微课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些微货币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流通,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同学的学习资料或者其他。
2.课程内容游戏化是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也就是对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化
有一些知识点本身可以被设计成小故事、脑筋急转弯。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有一个“信用”的概念。这里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如何理解呢?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脑筋急转弯:一群孩子到老爷爷那里买杏子吃,老爷爷许诺三个杏仁可以换一个杏子,一颗杏子卖3毛钱,聪明的孩子们用3元钱吃到了15个杏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吗?答案是孩子们在最后剩下2个杏仁的时候,向爷爷借了一颗杏子吃掉,然后还给他三颗杏仁。从而引出信用的概念———借贷行为。具体操作中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体现这里的人物和情节,而且答案可以不在微课里公布,引人入胜。当然,更多时候,理论性的内容是不容易被改编成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的。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使用拟人化和大众化的口吻来描述理论,目的是使之通俗易懂。也可采用图表法、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归纳,目的是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方法很多,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地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微课程的魅力就会逐渐凸显出来。
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仍然沿用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侧重点仍然偏重于金融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忽视了学生知识结构和体系建设,导致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方面缺乏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高强度的专业实践。
(二)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专业特色建设就是要与市场接轨,与市场相适应,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当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仍然是注重系统完善和学科建设,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育,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
(三)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有不足
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在教学方法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实践课程安排不足,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甚至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缺乏实训场地,实训条件非常差。
二、高职国际金融专业建设探索
国际金融专业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对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建设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合理设置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与普通高中不同,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还要求具备非常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即实用性和明显的职业针对性,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就要有非常完善的国际金融课程和教学体系。在进行国际金融课程设置时,我们制定专业教学体系总的目标要求首先就是要适应市场的需要,然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培养,最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开展了四个模块的课程,即素质模块课程,核心能力模块教学,个性化培养模块和订单模块。素质模块课程主要包括6门或8门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体育等,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核心能力模块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技能进行教学的课程,包括4门左右的专业技能课程和18门左右的职业能力课程如:经济学、会计学、银行会计、银行卡业务、保险学概论、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等,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提高的课程主要有如何发现和处理假币,如何快速点钞、如何进行电脑传票和提高中文输入能力等;个性化培养模块的教学比较灵活,重点是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有效拓展,一般开设4门或5门课程,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横向和纵向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能够适应更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岗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订单模块是我们进行专业特色建设探索的重点,也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进行有效尝试的一部分,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模块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结合用人单位的行业和相关背景,了解学生将来工作和开展业务的岗位流程及操作体系和标准,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相关特殊知识能力要求的情况下,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等综合条件共同开始的课程,即在第五学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强的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在课程设置完成之后,教学要严格按照课程的设置进行,整合部分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所占比重,不断进行试训课程和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用以项目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让学生下到实习基地,不断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此推动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就能够走上工作岗位。
(二)进行市场调研,明确专业定位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都存在开展时间较短的问题,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在进行国际金融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相关人员认真分析和制定了本专业建设规划,坚持定期对学生就业市场进行调研,包括对相关专家和相关行业机构进行走访、召集相关业内人士进行指导和研究、对学生和就业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最后制定和明确了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柜台操作、国际外汇业务、具有金融业务营销方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金融机构一线岗位熟练从事综合柜台、国际结算和金融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拓宽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双赢
实习基地的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为实习基地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还为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在国际金融专业特色建设方面,教学与学生实践直接零间隙,不断加强相关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训基地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学生实习和教学以及实训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机制,逐步建立适应相关专业和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使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符合社会和相关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也向链式化发展,金融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就不能仅仅盯住高端人才,更要培养更多能满足实际需求的的人才。河南工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属重点院校,就其教育质量及其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层次来看,与国内985、211层次的学校有一定差距,国内985、211层次的学校对学生理论培养要高于我们,这些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从事理论研究的比例要大,所以,我们应错位发展,着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努力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二)教学现实要求注重实践技能提升
在我校金融学专业每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大约为20%左右,说明80%的学生要就业,就业就面临着到工作上需要实践技能。我院金融专业学生在四年大学的学习中,学习了40门、50门课程,考试历经数百次,他们肯定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学生们的实践技能提高不多,所以,我校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企业接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我校金融专业虽然建设了几个校外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但总体上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在接纳、指导与管理实习生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提出你学校能给我企业带来什么?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作为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谋求经济利益,尤其是金融企业更多地从事脑力活动,其工作空间限制了接纳更多的人员。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中国的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够,多数合作都是基于金融老师个人与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的私人关系而开展,存在临时短期化的倾向。
(二)校内实验室有限
我校现在没有单独的金融实验室,为全院四个专业共享的商务仿真实验室,具有200个机位,而学生占全院一半,加上中英国际学院一届180名学生。总体来讲,我院实验室的机位近五年基本没有变化,而学生在增加,所以,可以看出实验室有限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开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
金融学系师资目前14人,随着学生人数增多,每位教师平均每学期担任三四门课,任务负载,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在总体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从教金融实践的教师数量更是稀缺,从事金融实践的教师也就是五六名,导致开发的金融实践课程有限。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金融实践教学,加强金融实践教学考核
我们应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力度,强制性地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管理,要严于一般性的纯理论性的课程的管理,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开设一门实践类课程,硬性要求教师加大对金融实践教学的投入,对学生可实行“实践卡”制度,要求学生对“必学”项目必须过关。
(二)重视“以我为主”的金融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金融实践教学要通过“以我为主”校内模拟实验室开展为主,在实验室里模拟业务设计及金融核算组织程序,可以使学生分班级,尽可能在实验室小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实践课程在校内进行,能够多次仿真模拟,大大降低实习成本。同时,可转换角度,请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的实验室来,做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师,以很快传递的工作经验。
(三)增加经费支持,激发教师开设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传统教育对实践课程不重视,绝大多数老师喜欢开设理论讲述课程,而不喜欢开设或承担实践类课程,所以,建议学校对老师开设的实践课程在经费支持、课时费等方面进行支持,形成不是要我上,而是我要上的局面。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论/文/网LunWenNet/Com]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所以,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而应该是技术问题,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所以,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忽视该部分的实验,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如同打牌时不看牌,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个重点
在实验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应该是,在基本分析技术
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个股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当前的形势如何,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走势会怎么样,哪些行业值得投资,值得投资的行业里那些个股又具有投资价值。方法上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具体手段上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分析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王嘉,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5.(5)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脸室研究与探索,2006.(25)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我们下面通过一张chinnand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币的功能清单(见表1)来直观的阐释。
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价值储藏国际储备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由区域化到国际化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__年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表2中国和其他“东盟10+3”国家之间的双边互换协议(截至__年7月)
bsa单向/双向货币协议总额状况
中国—泰国单向美元/泰铢20亿美元签署日期:__-12-06
终止日期:__-12-05
中国—日本双向人民币/日元
日元/人民币60亿美元签署日期:__-03-28
中国—韩国双向人民币/韩元
韩元/人民币80亿美元签署日期:__-06-24
中国—马来西亚单向美元/林吉特15亿美元签署日期:__-10-09
中国—菲律宾单向人民币/比索20亿美元签署日期:__-08-29
正日期:__-04-30
中国—印尼单向人民币/卢比40亿美元签署日期:__-12-30
修正日期:__-10-17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
__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__年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
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__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__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流动。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
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相关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二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以及超出经济范围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总利益即为二者之和。
1.可以计量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是指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货币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获得的
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货币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成本却微不足道,国际铸币税收入相当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__年底美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9530亿美元。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实际相当于对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造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根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保持年均25亿美元左右。 (2)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铸币税的研究表明,货币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使人们持有货币或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意味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国债等形式存在的时候,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为之提供一个正利息补偿,这种非零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一步来讲,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币可供选择,或是持有储备资产的形式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殆尽。
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无论是以存款形式还是以国债形式存在,都意味着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必将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其它类型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币来参与的。因此国际货币成为了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与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经济合作。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进出口商来说,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货币国际化必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贸易创造便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取人民币进行交易,避免频繁的货币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洲货币统一每年节省的货币兑换成本在40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币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将更加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也可以提供人民币信贷。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制约于经济和反作用于经济,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是实现职业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当经济体发生变化甚至发生危机时,职业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当前由美国从2007年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生活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型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导致失业率的日益上升。在此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寻求突变,如何适应并满足新的经济发展要求,是一个紧迫而实际的课题。
一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的机
遇和挑战由消费需求的下降引发的企业产能剩余、生产不足,企业退出市场,造成员工失业,这是金融危机的一个表象,从中不难发现多余的产能主要是科技含量不高、工艺落后的产品,失业的员工主体是缺乏技能培训,不能适应新的岗位、个人转换岗位的能力不强的劳动者。金融危机必然带来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大批掌握新技术、岗位适应性更强的新型技能型工人,而技能型工人的培养历史性地落到了职业教育翻。
显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做出新的调整,才能满足职业教育在金融危机新背景下的发展,促使它更贴切的服务于经济。要做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哪些专业课程应该增加、哪些应该减掉,哪些专业课程需要整合,所设的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上岗的能力有何影响等等。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课程过多、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又互相分割、学科课程中心等倾向。尽管近几年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引入了国外职业教育的一些新理念,如能力本位、行动体系、任务导向、模块化专业课程开发等,对现行专业课程的开发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学科中心专业课程观仍主导着职业教育的课程,难以突破,课程设置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严重阻碍了专业目标的实现。
因此,金融危机一方面看似乎由于企业对用工的绝对数量的减少,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职业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大好机遇。
二经济危机中国际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经验和启示
历史上曾经发生数起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每次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都有一次快速的发展,世界上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都是利用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样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占得先机,率先赢得发展。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后,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德、日的率先经济崛起,得益于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教育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产业转移、新技术革命带动新兴工业国家发展f3]。可见,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给世界经济以及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兴起与发展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大批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成了这些人才的最主要培育手段。从美、德、日等经济大国战后经济发展轨迹来看,这些国家有一条共同的成功经验就是注重职业教育,注重产业工人的培养,为经济发展储备了充沛的优质人力资源。因此,这些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如何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探索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规律等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探索性的经验。
(一)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下的专业设置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下的专业设置调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比较注重职业性与普通教育专业的交叉渗透,灵活多样,与人才市场需求联系紧密。二是职业性专业在专业设置结构中的比重大,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设置的衔接与渗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三是专业设置讲究科学性、针对性。科学性即重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预测,不断调整专业,既保证专业的相对延续性、稳定性,又要使专业具有适应性和超前性。针对性是指专业设置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根据学科划分专业的习惯,而是把技术岗位群作为专业划分依据。
(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下的专业设置
德国非常重视在传统工业技术基础上开拓新技术领域,而职业院校创造性的采取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新方式,为德国战后经济的崛起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德国职业教育呈现出了灵活和实用的特点,其专业设置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德国职业教育的各类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德国将职业岗位设置为380多个,将各类岗位划分为18个领域。设置专业时,各专业再从各领域中划分出来,在社会有关方面和行业的参与下,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二是校企合作设置专业。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都是由企业直接参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的。每个专业都成立专业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三是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社会急需专业。德国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转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面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新特点。
(三)日本短期大学的专业设置
日本职业教育中的短期大学是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但其基本职能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以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资格的人为对象,修业年限2—3年。专业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并且职业针对性强,因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实用型人才I61。专业设置突出了三个方面特点:一是专业设置突出体现实践性人才培养。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大体在1:1,且一些重要的理论课都要相应地配置实践课,二者的比例基本为1:1或1:2,足见实践课在整个职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结构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二是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开设必修专业课的同时,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这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专业设置要及时更新,抓住学科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三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整原则和思路
国际上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成功的经验,对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如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行适应性调整有较好的启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是否“适应”,要看是否满足三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一是社会、产业、科技等方面发展的需求,即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升级换代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来设置合适的专业。二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因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外部环境的恶化加剧了企业对内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整合,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比危机前的要求更高;三是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学生发展的需求更加趋向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为就业、创业、再就业、再创业等方面储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多的在职业素养、危机教育、心里品质、终生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职业教育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化“危机”为“机遇”,化瓶颈为坦途,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调整遵循的原则
1专业设置目标上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导向原则
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科技水平相适应,必须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做出专业课程设置之前,要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调整相关专业,优化职校专业结构,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2专业设置方式上的综合和多元性原则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符合未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目标必须是综合性的,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变化需求,又要满足不同个体发展所需的多样化要求;既要保证专业的实用性,又要体现专业的创新性;既要反映专业的稳定性,又要体现专业的多元化。
3专业设置操作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原则
确定正确的专业方向后,必须研究实施的可行性,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专业课程设置,要便于操作,要通过对师资力量安排、学生生源、企业用人决策、发展前景等诸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专业课程设置可行有效。
(二)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调整思路
在上述原则下,职业院校应当针对当前和未来社会职业岗位的各种需要来设置、调整和构架专业体系。
1专业竣置——基于产业结构发展的适应性调整
一个国家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置,必须要与该国的产业结构相一致,才能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对产业结构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对科技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人才流动等情况能做出科学的预测,进而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当前金融危机下,职业院校应该尽可能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抗危机能力,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提出的新要求,预测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的趋势,即有可能需要出现的岗位,具有前瞻性的进行专业设置。
2专业设置——基于区域特色经济的适应性调整
每个地区的经济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我国不同地区的工业、农业、林业、渔业、服务业分布情况差异特别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适宜根据地区特点合理规划和布局,从而体现地域特色。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地方特色并不突出,专业设置千校一面,比较普遍。金融危机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对职业院校的冲击却大同小异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的职业院校没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服务地区的实际设置专业,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需要必要的调整,如果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能突显地方经济特色,我们就可以有效抵御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专业设置和规划上,需要政府和有关专门机构的支持才能更加有效。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规划不完全是职业教育的学校能做到的,还需要政府和有关专门机构及时为职业院校提供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计划、人才规划、职业培训等计划。这样职业学校设置就能更加贴切地挖掘和发现真正需要的专业是什么,能有效服务地域特色的专业课程是什么。在突出地域特色基础上,还可以考虑专项跨地域特色的专业,即构建多层次跨地区的办学特色,比如根据城乡结合、中西部结合、东西部结合定点联姻办学模式等设置专业。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内需,激活国内经济的形势下,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的结构,也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决策依据。总之,职业教育内部的专业比例必须由客观的需要决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切不可主观臆断,必须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人员的需求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科技发展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动态做出科学预测,职业院校要根据这些合理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开设地域特色的专业,同时兼顾开设跨地区的特色专业,做到有的放矢而非盲目。
3专业设置——基于企业变革的适应性调整
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证明,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生产一线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职业学校的一厢情愿,已进行的校企合作多数也是浅层次的,合作不深入。并且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多数停留在“采购式”,或者说“提前预订”式的合作阶段,停留在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表面上,企业等用人部门没有真正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没有深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从而导致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职业院校要积极调整专业方向,紧密联系社会,深度了解各行各业对专业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高度。职业院校可以与企业一起参与岗位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过程,对不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予以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