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6 08:38: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班级管理制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如何经营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以往有些教师总是显得主导型、控制性较强,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参与管得多、收得紧、放得少,往往采取“胁迫式管教”或班主任“一主独大”下的班干部层级管理。殊不知,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既累人又累心,不仅阻碍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主动性发挥,同时还会使班级管理陷入严重低效。
一方面,班主任胁迫式的管教,扼杀了学生的民利。班主任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导致“保姆式”“警察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形成。班主任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结果却是老师喊累、学生叫苦。这种强调教师权威的控制型、胁迫型管理,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需要、愿望和兴趣,会导致多数学生简单服从和循规蹈矩,不利于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班级管理一潭死水。
另一方面,管理主体的单一性伤害了学生同伴关系。在班主任“一主独大”的层级化管理中,整个班级管理事务相对固定于极少数班干部成员,而多数学生却置于被管理、服从管理的被动地位。这必定造成多数学生缺乏自主管理意识,班级凝聚力缺乏。少数充当管理角色的班干部,由于受到班主任的控制过多,也难以真正发挥自主管理的作用。
由此看来,汇聚人气、优化管理,促进班级管理实效与学生群体和谐共生,建构以人为本的自主性班级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二、自主性班级管理的引导策略
所谓自主性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通过有效组织,充分调动与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其基本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尝试各种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班级管理。
1.正面引导: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
小学生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尚有局限,思维比较具体、形象,可塑性强,因而特别需要正面引导。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树立班干部的榜样。榜样的树立,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学生十分重要。同伴的榜样示范,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对象和努力方向。为使学生自我管理得以持久下去和上升到群体自我管理的高度,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示范性强的班干部队伍必不可少。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给班干部进行细致的分工,指导引领他们具体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比如,指导劳动委员如何管理班级卫生,指导学习委员怎样组织早读,指导组织委员如何管理午餐纪律,等等。二是多提供锻炼的机会。班主任应注重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参与、锻炼展示的机会。比如对于班内的一些常规工作,如值日、收发作业、领队、领读等等,可采用轮流方式让所有学生去锻炼实践,让他们展示各自的才能,体验主体参与的收获。
2.建立制度:培养孩子的主体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由学生共同参与制订的计划,不仅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目标的达成率更高,而且班级管理成效也更为显著。
一是制订管理制度。无论是班级工作制度,还是专题活动计划,班主任应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制订。这样不但能集思广益,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开学初,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学习学校有关文件和规章,认真分析班级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班级制度或阶段活动目标的制定,如小组目标管理、班干部竞选制度、班务工作评价机制等。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在制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营造民主管理的气氛。为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岗位。在分工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优势进行恰当的岗位分配。班干部任命可以采取轮流制,班干部队伍应该好中差生都有,以免某一组班干整体素质不强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选好班干部后,还要进行任职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职责,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另一方面,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班干部轮流制将学生引领到管理者的地位,让他们在自己创设的天地里自由表演、自主发挥,但班主任依然要发挥强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处处留心。如果发现班干部工作不到位、工作方法失当,要及时纠正引导或及时轮换。
3.注重评价:培养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
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应注重评价,明确评价对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的意义。比如学生在“当差”中,如长时间达不到要求,或者责任心缺乏,可以解聘;如学生自认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也可以申请辞职;每个周期各部门负责人可根据解聘和自动辞职的情况,重新推出岗位进行新一轮的竞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责任,重视自身评价。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通过写管理周记或日记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剖析,然后在定期召开的民主班会上,由班长主持,小组讨论,每位学生发表看法,由此,在群体中正确认识自我并且公开、公正评价自己,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与主体成长的目的。
二是实行评选,给予奖励。班主任可在期末组织全班进行综合评议,设置一些奖项对优秀班干部予以奖励。由此引导学生明白,诚心奉献班级、乐于为大家服务、维护集体利益,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奖励。
三、开展自主性班级管理的原则
一是要努力转换管理理念,重视学生生命成长。在自主性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不断审视自己,转换角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差异。班主任要时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尤其要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激励全体学生的自我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27-01
小学阶段与初中、高中阶段不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还不够成熟,自制力也比较差,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时候,班主任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性格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以往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班级管理。激励制度是一种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管理制度,可以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1.激励制度应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增强学生的信心。小学生的年龄小,渴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和鼓励。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一些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以鼓励式、激励式的方式进行教育与管理,要比批评式、责怪式的教育与管理更有利于学生改进错误,增强学生的信心。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共同相處的基础,考虑到小学生普遍都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将激励制度合理地应用于班级管理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励制度已经被大量的班级管理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可以应用于辅助班级管理的制度,它的应用能够在班级中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帮助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对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2.激励制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竞争式的激励。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和同学"争"。比如,争谁来的早,争谁写的好,争谁跑得快,等等,这就为竞争式的激励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建立起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机制帮助进行管理。在进行分组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小组和个体进行奖励,激励其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更加努力。在进行劳动实践的时候,有的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选出其中三名表现最后的学生,奖励其一些学习用具,如小刀、钢笔、作业本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竞争式的激励中,教师应当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进行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防止学生产生为了获得奖励而竞争的情况。有序的竞争激励,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2.2榜样式的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给人强大的精神鼓舞。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的力量实现对学生的激励,以此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发挥出为人师表的作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产生一种"既然老师都这样作了,我也要这样做"的感受。同时,学校应当积极组织一些活动,邀请业内一些优秀的专家学生起来学校讲学或者开交流会,让学生与前来讲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更多的交流,从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积极向榜样学习和靠拢。班级中也有榜样,教师也应当加强发现和挖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2.3情感式的激励。人是有情感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基于基本情感的认识[2]。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事物的了解还不太熟悉,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比较常见。在对一个人进行判断的时候,往往只是从其表现的一些语言和行为进行判断,语言亲和、行为友善就是好,语言恶劣,行为诡异就是坏,这其中注入了很多个人情感。因此,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应当更多地从情感层面出发,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尽量放低姿态,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用和蔼的态度去激励学生,鼓励学生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发生的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将会给学生很大的信心,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身后既有家长也有教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深爱意。
2.4评价式的激励。评价式的激励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比较常见,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以往,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通常都是根据学生的最终表现来进行评价,学生的最终表现好,对学生进行表扬,学生的最终表现差,不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对学生进行批评。评价式的激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既要看到学生表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学生表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学生的最终结果,又要看到学生的表现过程,针对以素质为核心,思想、知识、道德为参考进行评价激励。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激励制度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还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时候,在对激励制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合理地应用激励制度进行班级管理,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构建学生健康成长体系,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保护学生的视力,为学生在校内专心学习,放置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教育,将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养成非必要不把手机带入学校、带入学校即统一管理的习惯。
2.进一步明确具体的保管学生带入的手机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的保管装置,确保手机的保管使用工作得到监控和实效。
3.探讨家校沟通的合适的方法,将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和家长沟通到位,共同做好本项工作,一起履行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
三、组织领导
1.各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大队部、教导处和班主任分工协调的领导小组。
2.教导处负责进行督查、大队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少先队值日队员加强巡查和监督工作、后勤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各班主任要督促本班的学生执行贯彻本方案要求。
四、具体工作要求
1.有限带入校园
各班主任通过多种手段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2.细化管理措施
各班级应将手机管理纳入班级日常管理,明确不得把手机带入教室,如果带入由本班班主任统一保管(可由班主任暂时锁在自己办公桌抽屉)。通过班主任手机、微信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3.加强教育引导
大队部、各班主任等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4.做好家校沟通
大队部、各班主任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督促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5.强化督导检查
中职学校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是根据中职学校实际将公司的制度管理、经营管理、文化管理方法融入到班级管理中,通过班级“仿真公司”模拟的企业情境使学生得到锻炼和适应,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班主任在公司不是CEO,而是公司顾问。董事会是公司事务的领导核心,公司下设纪律督察部、后勤保障部、文体宣传部、办公室等部门。2010年以来,《中职学校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分析》课题组在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十几个班级相继开展的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改革的实验,分析了众多班级的实验数据,不断优化,力求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的班级制度。
一、考勤制度
由纪律督查部负责全班的考勤工作,做好考勤记录,及时向董事长汇报出勤情况。考勤分为上午第一节课考勤、下午第一节课考勤、晚自习考勤、集体活动考勤及不定时考勤。对于考勤中出现的违纪现象,实行虚拟奖金扣发制度。如普通员工无故缺勤1次扣1分,部门主管无故缺勤1次扣2分,每月累计无故缺勤2次,扣发基本工资的50%,并责令其停职检讨。包庇、隐瞒缺勤和重大事故人员,责令其停职检讨。周内无迟到、早退、旷工、请假的加全勤奖100元,月内加全勤奖200元,并在同等条件下享受评优评先的优先权。要说明的是本条例内的员工工作效率分值1分为虚拟奖金10元。
二、晋升制度
根据月考核或者学期考核,个人虚拟工资和奖金收入所得的排名在前者可以考虑推荐晋升。每学期公开竞聘岗位,凡本班人员均可竞聘,要述职并投票。全班实行干部轮换制,每期换届一次,以使每一名学员都能体验不同的岗位。董事会及部门经理,如有突出实绩的,酌情加5-10分并优先晋升。董事会及部门经理出现因失职或渎职、腐败等造成公司蒙受损失或发生事故的,将视情节扣出相关责任人3-8分并降级。董事会成员在一周内扣分达8分以上,将被撤销董事职务。
三、绩效工资考核制度
1.基本工资的核定。每位员工每月的基本工资为虚拟工资1000元,董事会成员或部门经理应在履行职责成效显著的条件下加200元。
2.浮动奖金的考核。 奖金按工作量和工作业绩计算,发放虚拟货币。在学习完成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一次性获得300-500元奖金。学习情况由各任课教师考核,按认真、比较认真、一般、不认真评价,分别获得不等浮动。每月选出最差员工2名,在总结会上通报批评,扣发虚拟奖金200元。
3. 工作业绩考核。工作考核分为周考核、月考核和期末考核。每周完成工作学习计划的90%为优秀,完成工作学习计划的60%为达标,完成工作学习计划的60%以下为不合格。月考核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类。月考核优秀的员工发给一次性虚拟奖金200元,并给其家属发去贺电,同时优先评优、晋升、度假旅游。同时还加大学期考核的力度,办法与月考核相似。
4.特别奖励。对班级有特别贡献者,要特别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活动,如技能竞赛、文艺演出、文明宿舍。凡经过核实的好人好事行为,全班予以通报表扬,并计入额外虚拟奖金100元和告知家长予以表扬,且在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
四、民主监督制度
成立纪检处,负责对子公司的运行发展进行政治检查,对子公司的各项经济发展指数及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存档,同时杜绝、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的出现。纪检统计处设处长一名,副处长两名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纪检处有权对董事长、总经理和各部门提出质疑,并要求答复和说明,对不符合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懒散的人员,可提名股东大会提请重新选择人选。
五、财务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以提高班费使用效率、维持班级正常运转和促进班级活动的开展为宗旨,财务管理工作要贯彻“勤俭、高效”的方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班级活动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使用合理。自觉接受系、处等上级部门的检查指导,并按其要求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在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如公司化班级制度如何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避免陷入企业模式的形式化;公司化班级管理模式如何延伸到课堂,如何把公司化管理机制引入教学管理,让学生在实训生产的过程中感受更浓的企业文化。这些,课题组将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要求的办学模式,在短暂的几年时间里异军突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我国已有独立学院316所,在校生214.8万人。 实践证明,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级学院作为目前独立学院普遍设置的一级管理层次,是独立学院强化办学特色、实现办学目标的主体。二级学院的办学绩效如何,直接关系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的高低。因此,作为学校一级管理者,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对于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学校定位出发,就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以下探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ppraisal)的历史已有百年之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开创的“工时与动作研究”(time and motion study)。绩效评估最初属于工业管理学的术语其含义主要是指识别、观察、测量和开发组织中人的绩效的过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衰退、资源短缺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开始积极寻求对高等院校做出差别性评判,以此作为指导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估由此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中。在绩效评估改革风潮的影响下,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评估的探索和实践,并在制度建设、机构完善和实践运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三、确定二级学院评价指标与权重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开展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测评目的和预期效果。一般来说,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具体目的有:了解二级学院的发展状况、发现二级学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的管理工作、引导二级学院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开展工作。总之,开展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全校二级学院办学的基本情况,激励各二级学院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绩效。为此,指标体系以及权重的设定,应以学校定位和自身发展目标为正确导向,强化学校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使二级学院明确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
构建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评估的内容,力求既能涵盖二级学院办学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又能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做到抓住中心,突出重点,使评估指标在设计上不但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能够通过核心指标、主导指标促使二级学院在全面统筹各项工作的同时,能够有重点有选择地推动学院办学。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和定性是绩效评估的两种基本方法,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别。定量评估具有精确度高、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可比性强等优点,但完全定量则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不利于二级学院的长远建设和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定性评估具有操作简单、可变性强等优点,但完全定性则容易降低评估的科学性,导致评估最终流于形式,不利于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在运用绩效评估方法时,应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统一,在尽量选取定量指标的同时对那些重要但难以量化的指标采取定性分析,提高绩效评估的科学有效性。
(四)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因此学校的绩效考核不能简单地只看结果,还要注重二级学院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组织实施情况。这就是说,结果考核要与过程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讲,过程考核旨在关注二级学院的工作态度和日常工作行为,它利于营造一种比较感性、和谐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院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厚积薄发;结果考核旨在关注二级学院的最终业绩,它利用营造一种比较理性、任务导向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院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内涵
本文借鉴了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六稿)以及一些独立学院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年度专项考核指标,将 “教学工作”、“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作为一级考核指标,下设11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所设定的指标内容不仅涵盖了二级学院办学的主要方面,更体现了作为独立学院这一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在评估指标上的特性。
为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确定指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了权重。在具体评估中,则采取单向与综合评估分别排名的方式进行,使整个评估工作既关注到整体,又兼顾到各个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一)教学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第六稿)明确说明,有关独立学院的办学评估必须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即明确独立学院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并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这一要求,本文在制定考核指标过程中紧紧围绕本科教学的工作特性,并突出“应用型”特点,将有关教学方面考核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在一级考核指标下设计了“课程建设”、“实践项目建设”、“教学投入与质量监控”、“教学建设与成果”4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建设”为核心指标,旨在通过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本文除了将“师资队伍基本状况”作为一般考核指标外,重点将“‘双师型’师资”作为核心指标进行考核。其中,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是实施该项考核的难点。根据一般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本文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下列条件之一:第一,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在相关企业从事本专业全职工作三年以上;第二,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由学校派出在相关企业从事本专业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第三,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获得过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四,具有高校教学经历,并主持两项或主要参与三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已投入使用,反映良好的。
转贴于
(三)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既体现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更集中体现在毕业生的质量上。因此,本文在一级考核指标下设计了“日常教育管理”、“毕业生质量”2个二级指标,并将“毕业生质量”作为核心指标。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重要职能,作为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无疑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忽略其他两项重要职能。因此,本文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2个二级指标中主要考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成效以及二级学院与地方共建的合作平台情况。
五、实施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开展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促使他们“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找出差距、科学发展”,合理而有效的办学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改革和竞争氛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不断推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构建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以保证绩效评估达到预期的积极效果,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
(一)培育独立学院内部的绩效评估文化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而言,二级学院本身是内因,外部评估是外因。因此,提高二级学院办学绩效的根本方法应当是培育学院内部的绩效评估文化,强调二级学院的改进、自律功能,使评估不仅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手段,而且成为二级学院要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从而实现从理念到行动的自觉转变。所以,从长远来看,逐步建立院、系、专业等不同层面的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各类自我评估活动成为独立学院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的基础。
(二)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考核结果的应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客观和公正的信息平台,使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对学校和学院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今后出台各项整改措施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针对考核结果反映出的关键性问题,学院领导应加强与二级学院的交流沟通,使单向、封闭的结果反馈过程变成双向、互动的交流反馈过程,帮助二级学院开阔视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办学绩效。
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院应着力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二级学院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可尝试与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作为职务晋升、教育培训、实施绩效工资的参考依据。可以预期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将会有助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整体上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DOI]10.13939/ki.zgsc.2017.09.24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建设发展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民办高校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学校管理者必须综合考量影响学校管理的各种因素,充分分析教师的需求,以此作为学校管理的依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并具有可行性的绩效和薪酬管理制度。
1 研究对象
以14所民办高校专业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力求获得最具代表性的调查结果。本次问卷发放2519份,回收有效问卷2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1%。
2 研究目的
民办高校专业教师,是一个特殊性群体,工作岗位对教师的专业性、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专业教师是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石,在学校管理制度中针对这部分专业教师的薪酬管理设置还不够完善,一部分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不高,了解这部分教师的实际工作满意点,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工作空间与环境。
3 调查结果
3.1 影响民办高校专业教师满意点的因素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影响民办高校专业教师的工作满意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3.1.1 薪酬待遇
综合分析,薪酬待遇因素是影响教师满意点的关键因素。薪酬待遇包括工资、津贴、奖金以及住房、学校薪酬体系等众多方面。一方面,教师的衣食住行,都属于生活的基本保障。这些都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最低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有更高的需求,而满足了这些更高的需求,才能够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薪酬待遇就是满足教师更高追求、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最有效手段。薪酬体系的构建要依据科学、合理、公平的原则,通过构建科学、完善、公平的薪酬体系,达到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主动为学校做贡献的目的。
3.1.2 学院绩效
除了薪酬待遇之外,学院绩效也是影响教师满意点的决定性因素,绩效考核与工作压力、满意度之间有直接联系。学校绩效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一旦教师绩效分配与自身的工作劳动投入不成正比,那么就会丧失工作的动力,形成工作倦怠心理,降低工作的满意点。
3.1.3 晋升进修
进修机会是教师实现自身继续教育,不断完善自身专业修养,获得更高职位,以及薪金报酬的主要手段。从高校角度分析,教师在学校的晋升机会还是有限的,一般都是以职称评定来实现的,而进行职称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待遇、薪酬方面能够更好一些。
3.1.4 同事关系
同事关系是影响教师工作环境的主要因素,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很高,同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工作意愿以及满足感。在高校教学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事之间的竞争增加,竞争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同事关系,进而造成教师满意点下降。
3.1.5 学术氛围
高校教师除了基本教育工作之外,还需要进行很多学术研究工作,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学术环境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进而获得良好的科研成果,所以学术氛围是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要素之一。
3.1.6 领导与管理
人的行为受思想指导,不同的人其思维方式也不同,学校领导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其管理方式受其思维支配,不同领导,管理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学校的组织气氛,以及教师行为。从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教师对学校、工作上的意见,缺乏表达的机会,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得不到重视,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了满意点的增长。
3.2 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专业教师对当前该校工作满意点的因素统计分析总结,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影响专业教师工作满意点的因素中,薪酬待遇与学校绩效的不满意比重最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与所得不匹配。
4 构建基于教师满意点和学院绩效点融合的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制度
4.1 合理设置绩效薪酬结构,平衡好稳定与激励的关系
民办高职高专专业属于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类专业的教师薪酬绩效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联系更加紧密。从目前民办高职高专专业的整体来看,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是专业教师的三大职能,因此,学校在制定绩效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师满意点因素,以及专业特点制定内容,确保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以及学术研究工作中。我国现阶段施行的是“定岗定编”的薪酬分配管理机制,根据高职高专专业的特点,其所获得薪酬待遇以及绩效报酬应该相对高一些,在教师的薪资结构中,学校要划分好固定部分与可变性部分的比重,同时学校还需要结合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绩效薪酬的制定。可以将研究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机制背景,能够无形中起到鼓励教师开展研究项目,同时还能够达到激励教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目的。
4.2 实施“宽带薪酬”,拓宽绩效薪酬激励的模式
所谓“宽带薪酬”,就是改变过去等级层次的垂直薪酬结构,而是采用扁平的,跨度小的薪资结构,这种薪酬结构既保障了不同专业教师薪酬、绩效之间的差异性,也能够平衡大跨度薪酬差异所造成的不合理问题。但是,总w来说,这种绩效激励模式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针对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通过调整薪资结构进行绩效组成,建立弹性管理构架,强化工作过程管理、学术职业的吸引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更具激励效果的薪酬管理机制。通过设立学校内部优秀专业教师奖、科研新秀奖等多种方式,拓展教师自我实现的平台,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关键岗位,提高有效待遇,提升教学与人才培养在绩效评价中的权重。另外,针对个人绩效薪酬的问题,要向团队式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机制过渡,要以参与者的实际共享以及研究成果为依据,尊重每一位参与者,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集体包干式考评,对创新团队薪酬与津贴进行一定的补贴,体现个人薪酬与团队薪酬的整合,提高团队合作的共同收益。在上述基础上,对绩效薪酬进行分解,包括基础性绩效薪酬、奖励性绩效薪酬以及特殊薪酬等方面,改革后的绩效、薪酬管理机制,应该更具灵活性与稳定性,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薪酬管理的激励作用。
4.3 考虑个体特性,做好教学科研的分配平衡
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追求与职业发展期待。作为独特的群体,高校教师有着多层面的追求,其职业满意度的组织因素不是薪酬福利,而主要是学术工作的自主性与激励性等。与此同时,不同的教师因为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自身的定位是不同的,因而对自我实现需求维度也存在着差异。就同一个体而言,因人的知识生产和创新能力受生命周期的影响较大,特定的年龄阶段是其科研创新的高峰期,科研产出会较多。高峰期过后,虽然学术成果创造力可能有所下降,但既有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仍会给学校带来相应的收益。这种个体性差异也是绩效薪酬制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在绩效薪酬的制度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分配权重,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潜在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和运用,以保证办学目标的实现。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量相对来说要大一些,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更多地加强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评价,但也要使高水平的教师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教学工作。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更多地加强对教学工作、专业技能的评价,但也要激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化,要结合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将教师岗位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制定系统化、精细化的教师岗位评价及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差异化、多元化的薪资体系。为了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始了先行先试的探索。就目前来说,主要存在的分类模式有:两分法,如厦门大学分为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三分法,如西安交通大学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五分法,浙江大学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型、团队科研/教学型。虽然不同的模式都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模式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管理效能,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校和教师利益双赢的必然选择。
5 结 论
在研究专业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过程中,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就是薪酬待遇与学院绩效。由于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在教师的薪酬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是不对等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热情都比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结合本文分析的结果,积极完善和创新薪酬绩效管理机制。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民办高校在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学校主要的人力资源,必须为其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与奖励,合理制定薪酬待遇,这样才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动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民办高校的相关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毕妍,蔡永红,王莉.教师薪酬满意及其对教师绩效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5(18).
[2]蔡永红,梅恩.美国中小学教绩效工资改革的沿革、特点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8).
(一)师生共同建立班级的班规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班级管理,不仅需要教师的参与,而且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以更好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习惯养成的时期,自控能力较差,所以需要加以有效的管理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大量实践表明,建立合理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思维和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需要有学生的参与。只有师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学生对管理制度更加信服和自觉遵守。首先,教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拟订制度方案;其次,根据实际情况,以积极修改和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最后,加强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的更好实施。
(二)班级管理中以服务学生为主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并不是单纯地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而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使小学生心生畏惧,对教师形象的认知停留在教师高高在上的层面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进行,小学班级的管理更加注重对学生未来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服务者的角色,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提升学生对自身的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班级管理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中,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评定学生等级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在新形势下,暴露出许多的缺点。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管理中需要建立客观的班级管理评价体系,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对自身有一定的认知,充分发挥班级管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所谓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活动。简单地说,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进行的组织活动过程。如果每位班主任都能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实、做细,那么整个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学风。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那究竟该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
一、全面了解学生,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若没有适合班级实际的管理制度,那一切都只能是空谈。笔者自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每学期开学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召开班会,组建班委会,并全班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可参照《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全班学生实际。当然,在管理制度的建立上,不能太单一,太死板。如笔者每带一个班,不仅建立班级管理制度,还同时建立与其相符的班级管理办法、班级一日常规、班级考勤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整个一套管理制度,都是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样不仅充分体现了班级民主,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班干部的工作组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26-01
如果说治国必须有法可依的话,那么“治班”也必须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以班级规章制度、公约等为内容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
正如国家要依法治国一样,一个班级也应该主要靠制度而不仅仅是靠班主任来管理。笔者在很多学校看到,有许多班级都是依靠班主任连轴转来管理,一天十几个小时扑在班上,班主任一天累的直喊受不了,希望早点放假。其实,一个科学合理健全有效的常规管理制度和一个优秀的班委会就可以让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减轻许多负担,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干了十几年的班主任,现就自身经验谈谈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班级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约束的一种规范,它的每条规定都必须遵守法律,都必须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的规定范围之内,任何超出法律法规规定范围之外的班级制度都是违法的,比如有的班级管理制度规定让违纪学生缴纳数额不小的罚金以代替惩戒教育,这明显是不合适的。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广泛民主科学
有很多班级制定了很详尽的班级管理制度,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时常可见有些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来并深入人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首先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制度能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能得到学生支持,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面向的是整个班级,要想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得到全体学生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与赞同。因此,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切不可由班主任一人闭门造车。在每届新生入校后,笔者都会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校规校纪为依据,结合本班实际,和班干部共同讨论制定本班的常规管理制度,随后,将初步讨论的结果交由全体学生讨论,认真听取有关意见并进行适当修正,最终经全体学生同意通过。这样由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执行起来学生也会不存在抵触情绪,同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在某班级中如果出现违规学生,对违规学生的惩戒规定就必须科学合理,既能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又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三、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约束力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应该有一定的指向性,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应有切合实际的具体规定,比如学校附近有一条小河,那你的班级管理制度上对严禁下河游泳就要有明确的规定和管理办法,班主任想形成一个爱好学习,积极向上,诚实有礼的班级氛围,那你就必须在这些地方制定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如果你所带的班级是一个学困生组成的班级,那你的班级管理制度上就应该主要集中在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和管理上。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上应该体现一定的约束力,需明确提出不适当的违规行为应如何处理,现在的社会风气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往往忽略纪律的要求和规范的遵守,学生行为习惯中有很多受社会风气影响,出现了许多不合适的行为,而很多家长又溺爱学生,学生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爸爸妈妈的掌中宝,老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有许多非常正常的正面劝诫在学生的父母看来也认为是不合适,甚至说是体罚侮辱,不尊重学生等等,对老师颇有微词,比如有一个学生的头发被他的父母带到理发店染成黄色,学生到学校后成为“一道风景”,班主任勒令学生整改,家长反而到学校闹事,说老师多管闲事,这个时候班主任就搬出了《班级管理制度》,有礼有节的驳斥这种虚荣浮华,矫揉造作的风气对本人以及其他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要求家长配合,家长后来表示愿配合学校工作马上把头发染回来。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班级管理制度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关系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从静态角度看,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內容和主体两方面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內容的科学合理是其德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价值追求指引下,明确禁止什么、肯定什么等规范内容,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去恶扬善,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品德发展打下基础;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规范也包括对制度表现形式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是以正式文本还是以口头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反映出主体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口头上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易流于形式、缺乏保障。通过文本呈现的制度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是学生行动的依据;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的实现还要注意规范班级管理制度的表述方式,应多运用道德语言向学生明确提出品德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班级管理制度不仅使用“禁止”、“不准”等否定性词语约束学生的违规行为,也要使用“希望”、“建议”等肯定性词语和表述方式指导学生良好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主体——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应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权力的过度膨胀或者过度消解都会影响到教师被认同、被尊重和被信任的教育影响力,而且制度规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力被不合理利用。从动态角度研究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规范功能主要是指对班级管理制度运行过程的规范。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制度从而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愿望,学生更愿意接受他们自身选择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其次,班级管理制度对制度执行进行规范,它明确禁止某些行为,对违反制度的个体进行惩罚,通过惩罚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规则的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规行为;根据强化理论,班级管理制度对道德行为的肯定可以刺激学生更多地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明确的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活动的指南,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善恶观念在此过程中得到明确、具体。
2.导向功能。班级管理制度对德育活动的导向功能是指为学生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也指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制度的产生是以一定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前提,合理的制度应当体现社会生活中主体的价值追求,并为主体活动提供价值导向。班级管理制度在伦理价值指导下产生或者将道德规则或原则通过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运行过程会体现某种价值准则,学生在参加班级日常管理活动时必然会受到制度伦理价值的影响,学生在反复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制度的价值认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道德自律。充满德性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引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班级管理中权利义务的主体之一,应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学生在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服从、认同的基础上将制度的价值追求或道德原则、道德规则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要求。另外,班级管理制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和稳定性,因此它具有预测作用,学生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预测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明确的道德选择。制度引导下的学生行为从外在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道德发展的结果,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体现。
3.调节功能。班级管理制度主要调节制度德育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的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学生品德发展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会表现出差异性,班级管理制度对全体学生统一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意的调节。班级管理制度立足于底线伦理,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且通过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制度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追求,对违反基本规则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及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肯定,在评价中指明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向。制度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而终极价值是制度合规律合目的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因此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调节其管理功能与德育功能的关系,即班级管理制度注意运用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开展班级管理活动,并通过确定管理活动的评价制度避免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武断、随意,从而避免班级活动陷入管理主义的窠臼。而且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全员的民主参与,它是正式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它必然能够协调学校制度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关系、班级管理制度与教学制度的关系。
4.陶冶功能。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是基于制度的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调节功能提出的。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人际互动情境,这种情境意在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获得某种道德要求的切身体验,学生能够领会其中暗含的道德价值规范,陶冶其品格。班级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个小型公共生活群体,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文明礼貌、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公共行为规范。制度指导下的班级小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迁移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则的遵守是其对社会法律法规遵守的基础,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素质。另外,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对制度的遵守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示范,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不会受到学生的抵制,反而能够增加教师的教育影响力,学生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习得其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因此,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陶冶功能指向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班级管理制度正向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班级管理制度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但是实践活动中,班级管理制度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其德育功能的实现。
1.加强班级管理制度制定阶段的合道德性。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阶段的公正、合理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充分条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合道德性是指班级管理制度在合理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全员民主、平等参与制定出内容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杨小微老师认为:“持‘恶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看重制度的限制和控制功能;持‘中性而被动’的人性假设,会制订塑造式的制度;持‘善而能动’的人性假设,会提出保护的、激励的、适度规范的制度主张[6]。首先,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坚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发挥制度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个性形成及人格完善的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制定符合学生情况的班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学生民主、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主、平等意识的教育过程。再次,班级管理制度目的的达成以其科学性为前提,即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班级管理制度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认知,在一所乡镇初中的学生管理细则中发现这样一条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管理,每生每学期40分,若扣完即自动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权益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上述学生管理制度要求显然违背了法律,当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认知。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倒金字塔”现象,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严格检查大学生的寝室卫生,这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活动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结果。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