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13:08: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土建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图像化是虚拟现实的场合
“图像化”是指利用各类收集的资料,来制作“图像”的过程。这些“图像”既可以是平面的,当然也可以是立体的,甚至还可能是多维的,使绘制的画面更加具有真实性。用形象的、甚至逼真的的图像来为我们展示情况,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会用到RGB色彩模式,它是工业界的一种颜色标准,是通过对红(R)、绿(G)、蓝(B)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来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的,RGB即是代表红、绿、蓝三个通道的颜色,这个标准几乎可以包括了人们视力所能认知的颜色,是现在运用最广的颜色系统之一,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这个过程中会带给大家无限乐趣,会为我们提供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的画面。建筑空间设计被计算机转化为图像展现出来,图像化是虚拟的的一大重要步骤,在此过程中,建筑设计中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并且带有一定的色彩,十分形象的展现出来,还可以是静态转化为动态图像,带来逼真的效果。其中贴图通道的方式利用数字化的转换方式,将光在自然界的想象,比如反射、折射等现象在图像中显示出来。另外,多个色彩通道可以将复杂的场景渲染成为广播电视级的画面式图像,将人们脑海中的想象变为现实。在建筑空间的图像化过程中,光和影对建筑空间的渲染,十分重要。另一个图像化设计中重要的一个模型为CSG建模法,它是指一个物体被表示为一系列简单的基本物体(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的布尔操作的结果,数据结构为树状结构。树叶作为基本的元素,结点为运算,最上面的结点时代需要修建的对象。另一个因素便是光了,它是灵感的来源,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在环境编辑器和材质编辑器中分别设计了光影跟踪材质和环境光色,可以用来有效地制造出场景的多种时令、季节气氛。在利用了光影跟踪体系之后,可以复制出任何现实世界中光和影的物理性质。把光影跟踪概念引申一下将包括:柔和阴影和焦散性(光在水中的折射)等效果:光影跟踪是和灯光系统模块相联系的,产生跟踪阴影是准确无误的,有明显的界限,并且几乎是与投射它的目标相一致的。建筑空间和场景中都需要显而易见的边界和需要计算对象透明值的情况,需有利用光影跟踪阴影的技术。使用光影跟踪的聚光灯以及亮度或者强度的方式整理所有不透明信息。当使用这些光照明建筑场景时,它们的材质也是十分值得信赖的。这些布景中的材质有匹配的纹理和不透明的贴图,经常被当做场景的环境对象,例如花草、树木、车子以及行人。但也可以是树的一片树叶或者窗户上的百叶窗图案。假如模仿太阳光照射建筑外观的情形,光影跟踪阴影是可以利用的,只是在渲染时这些阴影需要很大的计算量。
3图形、图像—设计数据的储备以及再利用
在计算机图形、图像的设计中,无论是数据状态的建筑模型,还是以具有环境光色,物体材质的图像化建筑场景,都可以被多次利用,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CAD中,块的慨念和使用属于这个范围,而在3DM气X中,可将常用的建筑元件或者复杂的模型,像罗马柱、雕塑、古典窗饰等建立单一场景存成文件,而在建筑场景中,只需要建立简单的几何模型。设置同一名称,进行替换,那样许多模型都不需要重新制作了,这样就可以多次利用这些模型了,而不需要重新构建,也减少了许多麻烦,。如果利用数字化模型,会是十分简单,只需要利用计算机相关方法修改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少成本,且具有高效性,有利于委托设计的甲方和承担设计的乙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还可以不断地变换建筑构件和观看不断变换角度的建筑空间场景,使甲乙双方从设计开始一直到结束,可以对设计进行反复比较,最终找到最适合的作品,从而使双方在各方面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
当众人关注的目光聚集而来,承担设计总承包的现代设计集团有关负责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也要感谢项目业主方———上海机场集团,给了一个让国内建筑设计师独立创意并进行项目管理的舞台。
话语虽短,意义深长。
唯“洋”至上的悲哀
不知何时起,国内重大公共建筑中标方案中,已经很难见到本土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应当承认,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和国外设计师在各地“创意”了一批优秀的建筑项目。以上海为例,从中国古塔中汲取灵感的金茂大厦,晶莹剔透的上海大剧院,都是国外建筑设计师领衔,并广受好评的建筑。
但劲吹的“洋”风,正引起越来越多建筑专家的忧心。如今,不少项目业主在新建建筑设计方案招标中,非“洋”不取;在建筑造型上,优先考虑的不是实用、经济、美观,而是好不好看,是不是新、奇、特,有没有“眼球冲击”。于是,中标的国外设计方案,建筑造型一个比一个大胆、奇特,有的已经到了“怪异”的程度。先不论建筑建成后是否与周边建筑和谐、用材是否节约,光是项目实施时的施工方案、结构安全问题,就已引起广泛争议。在一些大规模的城市开发项目中,有些国外设计师由于缺乏对中国的国情、风土人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刻了解,拿出的方案也并不十分符合当地发展的要求。
按照我国有关规定,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并不能单独参与项目投标,必须与国内设计企业组成联合体,方有投标资格。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建筑设计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一些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于“洋设计”在市场上更为吃香,许多国内完全有能力独立承担项目设计的企业,也只能和国外建筑企业联合,以求获得项目。但是,他们在联合体中只能从事设计咨询、施工图设计及一些辅助工作,属于从属地位。
国外设计师出马的项目,设计费用也通常比由国内设计师单独完成高。于是,有个别国内设计企业,通过向国外某些设计事务所上交一定的费用,打着其招牌在国内招揽业务,也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秩序。
大师匮乏的窘境
今年已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五个年头。随着市场环境的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必将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进行更充分的竞争。要应对今后的激烈竞争,建筑设计企业更需要的,恐怕还是内功的历练。
从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战经验来看,国内不少设计企业的技术水平,包括设计图纸的绘制,结构、电气安装等细部处理等,已经和国外设计企业不相上下,要说最主要的软肋,还是在设计理念上比国际一流建筑设计企业逊色,创意能力不够。
放眼国际,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公司,规模并不大,但由于有一个或数个富有创意的大师级设计师领衔,在重大项目上极具竞争力。反观目前本土建筑设计企业,尽管人数成百上千,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凤毛麟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曾经涌现了诸如江欢成、邢同和、汪大绥、蔡镇钰等建筑大师,但此后便鲜有新面孔出现。
建筑大师匮乏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建筑师本身的创意不够,还有建筑设计企业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无法快速脱颖而出;社会舆论对建筑界的新秀关注不够等。包括上海建筑设计“领头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在内的一批建筑设计企业,已经深深认识到人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比如:现代建筑设计启动了一项以中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工程,致力于培养一批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设计精英,去年还隆重表彰了五名“科技精英”和六名“优秀导师”。但总体而言,整个建筑设计业界,大师仍旧紧缺。
建筑设计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对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参与市场竞争,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资金、生产设备等要素则是其次的。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上,小型事务所迅速增加,它们以灵活的经营机制、专业特色的经营理念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与原有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展开差异化市场竞争。可以想见,今后不断寻求本土化的境外建筑设计企业、传统的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和新兴的民营建筑设计事务所,将展开一场无声的“人才之战”。它们争夺的,不止是大师,还包括那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演讲展示才能、宏观项目管理才能的“全才”。
专家认为,要适应这场竞争,对国内设计人员来说,必须进一步提升设计理念,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一味洋化,而是要不断培养融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一体的设计观念。对于原有的国内设计企业而言,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求变,以求获得人才、留住人才。
全过程管理是趋势
浦东机场扩建工程彻底打破了我国建筑设计师为外国建筑设计师打工的格局,转为15家国外建筑设计和咨询公司为中国建筑设计师打工。
2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项目化实训教学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并以工作任务为实训内容展开教学的课程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一个完整的项目为目标进行的实训教学,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融入若干个“教学项目”中,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实训来掌握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图形软件类课程是专业课的设计表现基础,当下艺术设计工作项目大多运用图形软件完成。因此,在图形软件类课程中通过调研分析其市场岗位需求,根据岗位划分所需的图形软操作技能,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教学项目,进行项目化实训教学,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情境,使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学习“死”的理论。这种以完成实际项目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的方法,比起传统教学更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软件类课程中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意义在于将设计软件课与设计课相互渗透,在注重图形软件技术操作的同时,强化软件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强设计软件课程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实用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快职业素质的提高。
3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主要通过对实训项目设计与选择、实训项目课堂分析、实训项目实施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1)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设计与选择
图形软件课程传统教学主要可分为软件的基础操作和软件的应用操作两个部分。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将这两个教学部分,有机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中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要涵盖实际岗位中最实用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学习到的最常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因此,图形软件类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与选择要涵盖课程中的必需的知识点,兼顾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学情设置。由于项目化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不具备系统化的特点,打乱了课程安排体系,所以对比较重要的和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系统讲授加以解释和强调,同时辅助其他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图形软件更深层次应用的探索。
(2)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课堂分析
图形软件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前,先做好项目化教学任务书,并设计相关拓展实训项目。在项目化教学任务书提供给学生与每个实训项目相关的资讯,并将任务书以电子版的形式,随同实践素材,通过教学终端下发给学生。然后教师对所实施的图形软件实训项目进行课堂分析,对实训项目规定要完成的任务、所培养的主要能力、达到的最终目标等对学生进行扼要说明,向学生提出实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如:知识技能,绘图规范,时间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实训项目的知识结构及完成实训项目任务的步骤。
(3)图形软件课程实训项目实施
图形软件课程在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既是示范导师,分析实训项目中的暗含的技术技巧、设计要素并进行必要的示范与演示。又是监督者,及时通过LanStar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屏幕监控”命令,发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远程控制”、“分组教学”等功能指导学生运用图形软件应对和解决图形处理中的关键性的技术。图形软件课程在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组织课堂讨论,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气氛,加深学生对软件操作技能的理解,并将学生完成的优秀项目展示给全体学生,同时让实训项目完成得较好的学生陈述实训项目完成的步骤,阐明项目技术要领和技术环节,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图形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掌握整个实训项目的精髓。课堂实训项目任务完成后,安排学生进行“拓展实训项目”学习环节,“拓展实训项目”之前进行“实训项目”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环节中,脱离教师的示范,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学生通过对刚学知识点的重复运用,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探索的习惯。
4艺术设计专业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需要重视的环节
(1)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图形软件类课程实施项目化实训教学后,课堂教学以实训项目贯穿始终传统知识体系被打破,个别教师容易认为进行项目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做与练,教师只是指导,不必掌握太多的支撑知识,知识可以淡化或不讲,只要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如此教法容易导致项目理论知识的消失,就算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也只能培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绘图操作工,失去提升空间。
(2)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重视实训项目的选择
图形软件类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知识点的最终载体。因此,实训项目设计要涵盖教学的所有基本知识点,切忌简单化与随意性,否则会导致知识覆盖面不够,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项目与项目间要体现有效的关联度,否则从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一个个的项目实训,然而一旦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任务,学生又会束手无策,不会实际运用,不能举一反三;实训项目难度要适中,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在思考和尝试之后能完成,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太易则会丧失斗志。例如,在《PHOTOSHOP》课程“图层的应用与管理”教学环节,在图层基础实训项目完成后,设计了名称为“校园初夏”扇面设计的项目,让学生自行拍摄学院初夏美景,再根据学生所拍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图层效果、图层蒙版、图层透明度等图层编辑功能进行设计,这一设计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以致用。
(3)图形软件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改革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图形软件类课程采取“项目化实训教学”其实训项目来源于各艺术设计行业,实训项目在课程中的选定以是否围绕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应用和学生未来的就业为标准。因此,重点实训项目的来源一方面,采取走出去方式,即从实际工作中收集项目;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即采用横向联系和共同开发等方式获取。这无疑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院与教师个人共同努力,通过培训与顶岗实习,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文化 中国特色 图书馆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强调文化强国战略。如何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图书馆,作为民众提升文化水平的最基本的保障,它的建立需要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只有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发挥文化强国的作用。
一、我国图书馆建设现状与“文化强国”的矛盾分析
就我国现存图书馆的体制而言,大致可将图书馆分为两类:
1、公共图书馆: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统一管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优势在于受众广泛,但由于我国图书馆建设的不成熟,缺乏完善的制度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因此这类图书馆数量少,覆盖面低,藏书少,藏书的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无法满足公众的阅览需求。以全国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北京市为例,依据相关的统计,北京市目前拥有大小图书馆7000多个,而其中公共图书馆仅有300多个,占总数的不到5%。
2、内部图书馆:一般由单位独立出资建设或社会慈善捐助而来,其服务对象是本单位内部的人员,基本不对外开放。在我国,大多数的单位或企业一般只有小型的阅览室,很少有独立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量相对大的图书馆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这些图书馆不仅仅拥有大量的藏书,还有数量可观的报刊和电子读物,此外,一般还配备有先进的现代化数据库。但是,这些先进、藏书量大、图书资源相对丰富的图书馆,其受众却是少数人,一般的公众难以享受,其资源利用率很低。
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服务”,这种服务最重要的性质在于其公共性,为民众提供公共的文化服务和公共的知识服务。“公共的”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是共享,是面向全社会的资源共享。这就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是属于公共的,因此公众有权在图书馆无偿使用信息资源。既是公共的,就是基础的,提供这种公共信息的主体就因该建立便捷的途径,使公众易于享用和接受。既是公共的,就应该是平等的,全社会的公众都应该是读者,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对象,每个公民都拥有平等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机会。
显然,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建设现状没有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出来,更无法与“文化强国”的战略相协调。文化的作用在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图书馆作为文化的物理缩影,其不健全的体制使其难以发挥其核心价值,也就很难在文化强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人民文化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实现文化强国战略,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应该“因地制宜”,“因差制宜”,依据不同地域的情况,不等文化水平层次,建立差异性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1、公共图书馆和内部图书馆相互联合
公共图书馆和内部图书馆,应该突破原有体制的限制,实现两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向全社会公民开放。在两种图书馆中推行“一卡通”制度,实现图书资源的完全开放。也就是说,内部图书馆因该转型,推行体制改革,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化,逐渐向公共图书馆转型。
出于对单位组织管理的考虑,内部图书馆完全的对外开放需要各方条件的成熟,真正的开放很难实现。在转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内部图书馆可以不断地完善其数字图书资源,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图书馆,从而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2、等级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相互补充
在省级和相对发达的市级城市,应该建立层次相对较高的、一定数量的大型综合性图书馆,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性图书馆,首先要规模大,拥有足够的藏书空间和阅读空间,有专门的阅读区域,并且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设置儿童阅览区和残疾人专用阅览区,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次,要有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学科分类详细的图书系统。不仅是纸质类图书,也包括相应的电子图书、电子读物、光盘、录像带等等;不仅是中文图书,还要有一定储量的外文图书,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职业读者的需求。再次,要有健全的互联网体系,可以实现不同地域图书馆之间的互通有无;要增设先进的科技仪器,帮助读者阅读外文书籍、记忆书籍内容等;实现读者馆内阅读和馆外阅读的统一化,完善数字图书馆体系,使读者可以随时的“进入”图书馆阅览。
在综合性的图书馆之外,应该按照人口数量和人口的分布情况建立相当数量的社区图书馆。在城市的主要社区、街道,建立小型、特色、分散的社区图书馆,方便民众在闲暇之余学习文化知识。社区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种类可以依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但社区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例如,为居民提供生活信息、就业信息、人才信息和医疗信息等。还可以依据社区的特点,建立特色社区图书馆。例如,在钢铁集团的社区内,设立以专门的钢铁技术信息读物为主的图书馆;在医院职工相对集中的社区,设立以医疗信息、医疗技术读物为主的图书馆;在综合性的社区,设立以养生、保健、美食等读物为主的图书馆等。
3、推进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站的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农业大国,拥着着庞大数量的农民。农民,虽所占人口比重较大,但其文化水平层次却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化发展的步伐。“文化强国”的建立,不可忽视对农民文化水平的提升。因此,建立健全覆盖面积广,涵盖人口众多的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站势在必行。
我国应该推进县级以上乡镇的图书馆建设,争取达到“一县一馆”。此外,还应该建立相当数量的图书信息服务站。这些服务站,可以和县级以上的图书馆形成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图书信息服务站建设,可以依据不同村镇情况,提供特色的信息服务,在藏书的选择上,在丰富种类的同时,尽量符合当地的情况。例如,在小麦种植区域的农村,建立与小麦种植等相关的专业的图书服务站。
只有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才能为“文化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淑贞.英国社区图书馆见闻与中国的社区图书馆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
图书馆为资源中心以及公关活动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信息时展产生的挑战,需要在根本上做好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保证每个节点均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同度。其中,中庭空间作为读者集中使用的场地,其设计是否合理,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读者对图书馆的看法与态度,因此中庭空间一直都是图书馆设计要点。
1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分析
中庭空间一般为整个建筑的中心位置,是建筑内部所有走廊过道的交通枢纽,决定着整个建筑内部的交通性能。设计时,需要基于内部空间流动性、丰富性等要求进行分析。并且基于图书馆功能的特殊性,中庭空间可为读者提供心理过渡空间,作为行为转换场所存在,便于读者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行为方式,可以更舒适的使用并享受图书馆。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在建设与运营上也将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图书馆要点,中庭空间的设计需要在基础功能前提下,结合不同人群特征与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上来反映出图书馆环境的特点,提高自身的可识别性,既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同时又可以突出人文特点[1]。
2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特点
2.1宽敞性
中庭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穿插在建筑内部,创造出一个宽敞的空间,无论是从内部任何位置望去均可以给人带来开阔感觉。为提高空间的层次感,以及交通的顺畅性,经常会选择桥、廊、平台等形式对不同空间进行连接,根据需求营造出重叠、贯通等形式,视觉上具有更强烈的穿透与开阔感。中庭空间的存在,可以为人们提供连续、共享大空间,使得人们在精神上感觉更为放松和自由,不但可以同时容纳更多人员活动,且从视线上可以看到很远。
2.2流动性
中庭空间还具有流动性特点,可以通过梯道实现不同空间的不断延伸与交叉,引导人们在建筑内不断前进,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无限效果。多个空间间相互渗透、延伸、过渡,即实现了中庭空间的流动性,提高人们行为活动的自由性与流畅性,空间变化更为丰富,空间组合方式也更为复杂。具体可以体现在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方面,其中水平流动即在空间水平方向利用渗透、引导、联系、分隔等方法创造出多层次空间,使得水平空间得到有效扩展[2];垂直流动则主要体现在层与层间贯通,利用连续的序列变化产生竖向流动,并借助水平流动逐渐向上发展,形成有效的垂直流动空间。
2.3复合性
中庭空间可根据实际需求,与功能不同、类型不同以及时期不同的建筑有效结合在一起,体现过渡空间的复合性。基于图书馆功能需求,通过设计使得人们可在中庭空间内进行阅读、休息、交流以及咨询等多项功能,且因为中庭空间未设置任何边界,人们的行为更为自由,人与人间的交流也更为紧密。另外,还可以通过中庭空间实现新老建筑结合的桥梁,综合利用传统与新兴专业技术,对传统建筑功能进行丰富化设计与更新。
3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要点
3.1整体化设计
(1)形式设计。图书馆中庭空间设计时经常会选择应用几何形状,对基本几何体量进行切割和增减。基于简单几何形状,添加多种有机形态变形后不规则形状,使得空间形式更为多样化,例如最基本的直线、曲线、斜线等灵活应用,提高空间设计的趣味性。实际需求中庭空间所处位置不同,对应的设计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选择设计形式时,需要确定空间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满足使用者功能追求为核心,如垂直式可以确保最多量阳光在顶面天窗或侧面幕墙射入,满足光照要求。空间形式处理简单,读者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自己位置,实现中庭空间核心空间作用。(2)交流组织。水平交通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要点,中庭空间不仅可以作为休息场所,还可以实现自然过渡,具有较高的空间文化性。天桥主要用于调节水平与垂直交通问题,有效缩短直线距离,且对空间进行分隔与联系,提高内部空间丰富度,还可以对空间比例尺寸进行调整。廊道最大的特点的是通风和采光,与中庭空间有着密切联系,读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围绕其座。
3.2人性化设计
(1)空间模式设计。空间秩序多样化设计,可以使得图书馆中庭空间组织模式更为丰富,提高内部空间趣味性,保证读者在长时间阅读后可以在室内通过视觉来体会到一定乐趣,使得整个中庭设计更具人性化特点。设计时可以根据功能、类型以及时期等元素对不同建筑进行有效结合,构造出阅读、交流、休息等功能区域,不设置明确的界限,不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得读者可以体会到更高的自由度。(2)情感体验设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在对中庭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确定人性化设计的核心目标。不仅要满足读者生理需求,还需要满足人心理需求,在保证空间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空间设计品质。例如通过不规则空间形式向人们提供自然、流畅空间感觉;开敞空间给人自由、流动感觉;高挺空间为人打来崇高、神圣感觉。通过不同空间尺度来向人们传达相应的精神感受,直接影响到读者思想,同时搭配相应家具,全方面满足人们需求。
3.3生态化设计
中庭空间生态化设计,需要尊重自然环境,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来代替传统能源,达到节能降耗以及环保的目的。例如设计太阳能中庭,并在室内搭配景观元素,太阳光直射到室内树木上,建筑内外交互性更强,且建筑间阴凉走到与室外空间还具有休息区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工照明,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与自然环境的交互,有效缓解了图书馆过于严肃的气氛。另外,还需要提高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的灵活性,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新型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对中庭空间意境进行有目的的打造,使得读者可以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4结束语
将图书馆中庭空间作为对象进行分析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充分利用各项新型技术与材料,在保证基础功能的同时,可以满足读者生理与心理需求。
作者:杨静 单位:中山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2对存在岩土工程问题的分析
2.1粗粒料的工程特性工程填筑材料采用挖方区粉质粘土与强、中风化泥岩组成的粗粒料,其工程特性决定了存在如下岩土工程问题:1)粗粒料的级配。由于粗细颗粒的不均一性,在填筑体粗粒料中,泥岩、砂岩的大颗粒作骨架时,细料粉质粘土充填孔隙,充填愈好,土体密度愈大,其抗剪强度愈高,沉陷变形愈小;反之,则沉陷变形大,不利于岩土体工程的稳定性。泥岩作为填料时,破碎粒径指标、填充粉质粘土的粘度特征、粘粒含量、粗细粒的比例关系等对高填方工程至关重要,应进行重点研究。2)泥岩的遇水软化和崩解。该工程粗粒料主要由泥岩组成,泥岩在一定的应力状态下浸水后,由于颗粒间被水以及颗粒矿物浸水软化,颗粒发生相互滑移、破碎和重新排列,导致岩体软化;当水贯入泥岩的孔隙、裂隙中时,细小岩粒的吸附水膜便会增厚,部分胶结物会被软化或溶解,从而引起岩石颗粒的崩裂解体,产生岩土体变形失稳,使得控制地表沉降以及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显得异常困难,因此研究泥岩遇水软化和崩解性对本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3)粗粒料的蠕变特性。粗粒料大多采用人工爆破等方法开采出来,往往存在很多微裂隙,加之棱角尖锐、填筑高,在高围压条件下产生蠕变,岩土体会沿着破裂面破碎,宏观上表现为开裂、折断或整块断裂等形式的颗粒破碎,从而引起高填方沉降变形以及边坡失稳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4)粗粒料的强渗透性。粗粒料具有强渗透性,降水能较快的入渗填筑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高填方破坏失稳的进程。因此应研究粗粒料的渗透特性,为坡面、道面的防水和排水设计方案提供依据。5)粗粒料的施工工艺。如何控制粗粒料填筑施工质量,如何确定其施工参数及采用哪种方法和控制指标对填筑体质量进行检测也是该工程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2.2高填方变形沉降变形是高填方工程中普遍存在,又没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拟建机场工程填方高(预计最高达45m)、荷载大且填料具备颗粒破碎性、剪胀性、遇水软化崩解、蠕变、强渗水性等诸多工程特性,地面沉降控制难度极大。如何去监测,如何埋传感器,在哪些位置埋设能够有效的监测,采取哪些措施既能经济有效、又能降低总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是本机场工程建设的另一核心技术难题。
2.3高边坡的稳定性高填挖边坡稳定性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包括挖方区、填方区两部分。对于挖方边坡,由于场地地形复杂,自然坡度陡,高差大,开挖卸荷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加之岩土体强风化、胶结程度低、节理裂隙发育等特性,一旦降水沿裂隙入渗,极易导致边坡滑动破坏,因此,需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填方边坡,由于本身填筑高,同时粗粒料具有颗粒不均一性、泥岩遇水软化、蠕变、强渗透性等工程特性,在外界诱发因素(降水、地震、施工振动等)的作用下,极可能引发失稳等岩土工程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采用不同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探索粗粒料工程特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确定合理的填筑体边坡坡比。同时,拟建场区位于地震高发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考虑到该工程的重要性需提高1度设防,即按9度考虑。因此,需高度重视地震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2.4填挖交界面的处治受地形地貌的限制,该机场建设中存在多处填挖方交界面,不可避免的面临填挖交界的处治问题。从总体上看,填挖交界处具有材料或结构的不一致性,在纵向上刚度出现差异,加之原地层是倾斜的,一旦工程处治不当,极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填挖交界处发生偏移,甚至滑动破坏,对于填挖交界的有效处治问题是该机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3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3.1解决方案由于该项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的复杂性,仅靠室内试验参数进行数值计算及分析是不能满足要求的,通过现场试验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案,结合实际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原位监测、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该机场工程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2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该处理方案的技术路线概括为:首先开展文献调研,收集资料,对研究现状、类似实例进行调查分析,寻求突破点进行初步研究;其次对粗粒料高填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初步论证,确定粗粒料高填方工程试验研究方案;再次进行粗粒料的工程特性试验及高填方稳定性理论分析,根据分析展开现场试验段研究,包括现场的模型试验、检测及监测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粗粒料工程特性的分析方法与处理对策,提出与粗粒料工程特性相适应的高填方问题的处理对策,通过高填方变形监测,对地基的稳定性做出准确评价,同时提出控制高填方沉降变形的工程措施,预测高填方的工后剩余沉降量,对研究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得出初步结论,进行粗粒料加筋处理与土方设计,待土方工程结束后对全场重要部位进行变形监测,并对试验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同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进行比较,验证所提出的分析方法与工程处理对策方法,必要时予以修正;最后编写试验研究总结报告。总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一、当前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各馆普遍缺乏既懂图书馆专业,又精通计算机,还对专业知识有较为全面认识的复合型人才;老馆员对现代化技术掌握较慢,新馆员对外语、专业知识等学习还不够。另外,还有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不够重视,把图书馆看成是安置老弱病残的场所,或者把其他科室的富余人员安置到图书馆。这部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培训,还急待加强图书馆专业和其他业务技能的培训。因而,图书馆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势在必行。
二、加强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只有不断地优化图书馆员的素质,才能造就一批批多学科、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馆员的素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加大对馆员的培训,促进馆员自觉地、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培训和自学,把学习训练作为提升员工素质的第一要务,要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钻学习的风气,让每一个馆员都自觉地懂得求知的重要性,并寻求求知的机会,努力将本馆转变成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型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图书馆的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与此同时,也才能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衔接,更是对人才更深层的培养教育,其主要任务应是让馆员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及获得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教育能完善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继续教育非一己之力能完成,需要个人和图书馆的共同努力及多方合作。
2.当今世界科技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新不断加速,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以及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给每一位图书馆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的信息意识、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服务理念等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事业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为使信息服务能够掌握时代脉动,符合读者求新的需求,图书馆员应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等等。而继续教育是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继续专业教育的目的在更新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充实利用新科技与新技术的能力,弥补专业理论与实务推动上的落差。馆员的继续教育有其必要性,且刻不容缓,图书馆人应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意识。
三、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应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提倡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应热情鼓励与坚持结合工作需要的各种专业培训班学习,特别是当前高校实行宽口径教育,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有所削弱,因此,专业培训尤显重要。同时,原是学图书情报专业的人员,由于缺少服务对象的学科背景,所以,鼓励职工学习有关的学科知识同样重要。
1.加强图书管理全能教育
图书馆分工过细,人员工作项目单一的局面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因而要求每个专业人员从采编、流通、阅览、咨询等单一的分工向全能型转化,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潜能,达到减员增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还应具备信息获取与传递技术;信息存贮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进行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通过与各高校的交流,了解和及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图书馆有计划地订阅有关文献供馆员学习以达到在岗位中学,在服务中提高,在反复实践中飞跃,力争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建立业务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定期安排业务学习、计算机网络学习,并进行考核,记录存档,作为评职、聘任的主要条件,给馆员一定的压力,让馆员有紧迫感,督促自觉地学习。
5.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政治思想素养应放在继续教育的首位。要从思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诸方面加以提高。图书馆员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做读者之所需,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1.1发掘
所谓的建筑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发掘设计灵感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求,在利用艺术、技术来不断充实、完善、延伸最初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来构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建筑物。当设计师接到设计任务时,要利用敏锐的观察力来发掘设计任务中的各种细小环节,因为这些细小环节有可能就是整个建筑设计的主要条件及重要因素。换句话说,这些环节即可能是整个设计的基础,也可能是整个建筑物的某些功能需求[2]。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条件与因素,设计师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构思出一个即区别与其他设计师又有创造力的设计方案。形成构思方案后,设计师还要将该方案绘制成草图,并将该草图作为该建筑设计的基础,随后再不断的改进、完善,以便为后面的团队设计提供设计纲领。
1.2剖析
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剖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剖析的建筑设计就是一个没有骨架的设计。所以设计建筑时,不仅要剖析设计任务要求,还要剖析建筑场地及建筑场地的周边环境,并将这些剖析结果进行对比总结,然后利用图解来辅助建筑工程队去执行建筑任务。执行建筑设计时,设计师非常容易受到一些表象事物的影响,而图式思维是一种能够摒弃无关内容的设计手段,所以其是加深设计师对建筑物核心内容关注程度的有效方式。再加上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有着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关系,所以剖析建筑过程时,具有简洁、快速、清晰等性质的图式思维不仅能够清楚的展现出建筑设计中的问题,还能够及时、有效的将其解决。
1.3研究
所谓的研究的是继建筑设计分析、处理分析问题后,针对建筑设计方案的细小环节开展的更加深入仔细斟酌的过程。在这一环节,设计师不仅要对已成型的草图进行反复的研究、设计、完善,以便其能够展现出更多的、更大的建筑物功能与空间,还要利用不同材质的建筑材料,从不同的视觉感与体验效果上展现建筑空间与建筑效果。尤其要注意的是设计中的不确定图式与不确定的建设,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对其进行完善。
1.4验证
建设建筑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给人类更好的居住和使用条件,当建筑竣工后,使用者针对建筑物的实用性提出的观感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观感评价能够积极促进今后建筑设计的提高和改进,但是就该建筑物来说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3]。所以建筑设计师应该尝试着使用一种新的、提前验证的措施,比如利用草图将原来比较抽象的形象概念转化成比较综合全面的立体图像。通常在设计图上平立面拱顶结构的表达形式比较抽象,如果利用比较立体的透视图或者剖析透视图来表达其的实际使用效果,使用者们对其的认知将更为清晰一些;在设计图上使用者几乎对屋内空间没有体验,如果在设计图中加上家具的摆放,使用者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间的组合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施工时,只有施工严格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才能确保建筑效果符合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2设计建筑方案时设计师间的相互交流
建筑设计和其它设计相同,自我交流与他人评价各占一半。由于个人能力思维的限制及建筑物的建设目的,所以不管是多么宏大、多么独特的建筑,最终还是要承受社会的评价。因此选用设计措施时,千万不能采取自命清高、独断专行的设计方式,设计师们要多做交流,以便及时剔除设计方案中不合适、有问题的设计,激发出新的、有创造力的设计灵感,实时有效的攻克设计难点。另外为了确保建筑设计与建筑建设符合建筑任务的要求,设计师、建筑师、结构师及施工队间还要做好交接交流工作[4]。基于设计师、建筑师、结构师及施工队间存在的认知差异,交流交接时可以利用图式思维方式进行交流,比如设计师给建筑师解释建设场地的布局规划、功能分区时,图式思维可以一目了然的将建筑布局与功能分区呈现出来;比如和施工方研究结构工艺、材料使用时,图式思维可以清晰的对各种工艺与材料进行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基础上,讲解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具体的设计专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法。虽然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包含了关于建筑设计的知识,但内容只有4学时,而毕业设计环节中涉及建筑设计的环节为4-5周。如果没有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内容对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设计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那么学生将严重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1.2课程设置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的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美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较为独立,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缺少过渡和呼应。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开设可以将这些建筑类的课程统筹和协调起来,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建筑制图和房屋建筑学课程,学生掌握了建筑制图的标准和要求、建筑细部的构造要求及浅略的建筑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通过讲解理论性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具体题目的实践设计,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开拓视野、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地分析、解决设计问题。在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之后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建筑美术课程,可以有助于学生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强化建筑平、立面设计,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准确的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形,形成更直观的建筑表达效果,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1.3课程开设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工程设计领域,建筑、结构和设备是紧密结合的三个部分,建筑设计控制着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舒适度和建筑外立面的艺术效果,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设备从水、电、空调三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使用的舒适度。这三个部分合作的好坏决定了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建筑设计和设备设计的知识,以实现三方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能合作共赢。当前,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大趋势下,更加迫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设计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有助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理论课时偏多,造成了学生实践设计课时偏少,从而无法实现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同时,在实践课时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较少,很多学生都是闷着头自己做。2)、学生在实践设计中,不善于查阅资料,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设计过程中,任务书中只规定了每种房间的面积,房间具体的开间和进深尺寸要由学生确定。很多学生在确定房间开间和进深尺寸时,不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只凭空想随意确定,最后设计出来的房间完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其实只要学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房间的使用对尺寸的要求,并查阅相关的设计规范或建筑设计资料集,都能够确定较为合适的尺寸。3)、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偏重建筑平面设计,忽略立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平面的设计,导致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建筑立面的设计。同时,由于缺少一定的建筑美学基础,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立面比较简单、呆板。最终出来的图纸往往是平面设计达到了深度要求,立面只是在平面的基础上生成的,毫无美感可言。
3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应该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实践设计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教学形式由以老师集中的理论授课为主的转变为以学生进行多个专题的实践设计为主要内容,理论知识的讲授穿插在各个设计专题中。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下,老师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体转变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协助者、引导者,在学生完成各个设计专题的过程中一对一的辅导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做具体的指导,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中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设计进度安排,并进行实践设计,最终完成专题设计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3.2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中理论教学部分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把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选择可行的解决方法,寻找设计的切入点。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基础。参观加实例分析的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专题相关知识的印象。老师通过方案图片介绍多个相关建筑设计实例,研究其功能组织、立面细部做法、建筑形体与色彩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设计思路及其优缺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设计专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通过图片展示开展案例式的教学,也可以将上课地点移至真实的建筑空间内,更直观地从功能设计、形态设计、空间设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和感受建筑空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3.3教学内容应选择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设计专题,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相提并论,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大量性建筑作为设计专题以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和规范最大限度的融入教学和设计中,不仅能够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规范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设计构思的过程要进行层层控制,严格检查各阶段设计草图,以实现学生在每个设计阶段都能有所收获。为保证设计质量,老师要严格按照设计控制学生的设计进度,,学生的最终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平时的表现。
电子图书室是指一个特定组织范围内用电子方式存贮图书、期刊的全文内容,为用户提供访问、检索、查询和全文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在网上查阅资料、搜索信息、阅读文章。电子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事,读天下文章。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相比,电子图书室有着方便、快捷、容量大等等优点。而传统意义上的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基层图书馆,受到发展规模、场地、环境、服务等要素的制约,已不能吸引多数读者的需求,导致图书馆日益门庭冷落,业务逐渐萎缩。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县级基层图书馆每天来阅览室看书的人寥寥无几,每天来借书的人更是少而又少,有的图书馆年借书量甚至只有百人。作为基层图书馆,基层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汲取之处,其发展现状实是令人担忧。
(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弥补了图书馆场地不足的缺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房、商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城市中心土地面积正在急剧缩小。而传统意义上以印刷型书刊、文献为主的藏书方式对图书馆的面积、规模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有大面积的藏书室、借书室、阅览室等等,还要有采编室、收发室等相关办公科室。作为基层图书馆,既无权,又无钱,加上很多地方政府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很难会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正规化、规模化的图书馆。而图书馆如果建在郊区,则又给读者带来很多不便。有些地方的老图书馆,地理位置虽在城市中心,由于建造年代较久,规模、面积都较小,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图书室表现出了它特有的优点,基本上只要求有一个大规模的空间,装上相应的电脑设备,就能满足读者读书、看报、查资料等各项要求了。电子网络藏书容量大,对场地大小无特殊要求,无疑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首选。
(三)、电子图书室弥补了基层图书馆藏书量在逐年减少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要投入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去购买新书、报刊、杂志,随着物价的上涨,书籍、报刊、杂志的价格涨幅也很大,原来只需几元甚至几角钱一本的书现在要卖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而政府对图书馆经费的增加远跟不上书本的涨幅,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图书馆的购书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以印刷版为主的书籍破损快、折旧率高,每年都在大量减少。旧书毁损,新书购买量下降,导致很多基层图书馆的藏书量在逐年减少。而网络化、信息化的电子图书室,不用纸张实物,不存在破损、虫蛀、火烧、雨淋等折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四)、电子图书室迎合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都追求高效、快速,这是电子图书室的又一大明显特征。要查自己想要的资料,传统的图书馆藏书,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成堆的书刊中找到相应的书本,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翻看整本书,找到的还只是个别观点或资料,而在电子图书室中,读者只要在电脑的搜索栏中键入相应的关键词,电脑中便会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内容,大大节省了读者搜索查找的时间,同时,各种相关观点、信息、资料给了读者更多选择的空间,从而迎合了更多读者的需求。
二、建立电子图书室存在的困难。
(一)、财政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不足,导致发展基金短缺。由于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机构,它的运营经费统一由基层财政拨款,而稍有财力的地方政府往往把钱投在了工业项目、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教育等事业,又因图书文化事业一直未被列入关系民计民生的问题之列,所以基层政府对此的投入相当有限,所拨之款只够维持图书馆的基本运营,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空间。而电子图书室的建立,前期必须要有一笔大的资金投入用以购买电脑设备、安装网络设施,这对资金问题是一个挑战。
(三)、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胜任电子信息时代的工作需求。
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胜任电子信息时代的工作需求的主要原因有:1、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年龄结构较大,基础学历较低的特点,导致他们接受现代化的电子设备的能力相对较弱。2、传统的借阅方式都是简单的手工操作,编个号、登个记,简单机械,易懂易学易做,与现代化、高科技的电脑操作截然不同。3、因工作性质、资金不足等原因,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任何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还未在基层图书馆开设的电子图书室的专业电脑培训了。
三、建立电子图书室的对策分析。
(一)、争取政府的首期资金投入。
建立电子图书室要购买一批电脑设备,相应的配件设施,网络布局,还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首期投入需要的资金较多。但从长远角度出发,电子图书室的设立在资金投入方面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少很多,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每年都要花相当一部分资金去购买新书、报刊、杂志等,而电子图书室节约出了购书的资金,只需投入少量的基本维护费用。基层公共图书馆是非营利性组织,是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汲取之处,应向相关部门反映建设好基层图书馆的重要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向有关部门说明设立电子图书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从长远上看对资金投入的节约度,争取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
(二)、加强对工作人员相关业务的培训。
图书馆作为集文化、教育、宣传、信息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机构,工作人中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对图书馆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建立电子图书室,对工作人员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更高,计算机作为现代电子图书室中的一个基本工具,必须人人懂,个个精,而这些现代化的电脑知识不是依靠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要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专业培训才能完成。作为单位,应该为工作人员的电脑业务培训提供资金、师资、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各种保障,主观配合客观,提升基层图书馆的档次,更好地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霞: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继续教育,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6)。
2、王培风,邓清屹:对21世纪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