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7:42: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一学生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每日早读课,主要用来背语文、英语,有多余时间可用来背副科(包括生物、历史、政治、地理)。
二、每日中午主要学习副科(包括背诵、作业、资料) 三、下午放学后及晚上主要学习主科(包括作业、所有资料)。 四、根据学习需要可适当调整时间。
五、周末或平时有空闲,找爸讲主科的教材全解和所做作业中的错题。
六、按时完成老师所布臵的作业;每学期要写好学结和心得体会。
学 习 方 法
一、各学科要求在课堂中消化吸收,要坚决执行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并做好重要笔记,课后要总结性回忆,同时,强化课后练习是关键(多做试题加以巩固)。
二、语文、英语、副科主要靠记忆,当然做大量的试题巩固也很重要。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学好英语的关键是能读写常见的单词和熟练掌握语法。
三、数学、物理、化学主要是靠理解性记忆和做大量的试题加以巩固,多见识题型和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做到举一反三,才能得心应手。
四、选好参考书,最好是两本书:一是中学教材全解(很有价值,必须学完,要“√”好易错题和重点题,便于复习);另一本是轻巧夺冠试题(也要做完)。要求是不懂之处一定要找老师或同学求教。
五、高考或中考前做大量的模拟试题,总结和找准易错题,再针对性地加以练习。
六、高考或中考前5日内,将所有章节的重点(初中三年或高中三年的所有知识)复习1-2遍。
七、考试时要做到从容镇定,注意审题,做题要从易到难,并合理安排时间。若有剩余时间,再回头对未做的题或无把握的题重试一次。
八、若有时间,一定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包括1-2年级的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直至达到创新境界。
学 习 要 求
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不懂就问,问老师或同学均可。
二、上课要专心致志,思路跟着老师走,能做到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三、学习中要做到忘我的境界,充分运用好温故而知新的良好学习方法。
四、解题思路要广,要多问自己为什么?所学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
五、在学习无法集中或疲倦时,要休息好之后再学习;养成每日午休好习惯,有利于分配时间和精力。
六、切记好的学习方法:坚决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前梳理知识、考后总结学习经验。
初一新生学习计划2: 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一个人生新的阶段,自己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了一个初中生。期待着新的生活,结交新的朋友,掌握新的知识。
在这个新的学期里,努力并且尽快的适应初中的新的生活。容入这个大集体之中。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知识的海洋。积极的参加课外活动,争取为班级争光。做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今年我要好好学习,争取天天向上……
学习计划:
1.每天早上6:20起床,用10分钟将头天要背的课文温习1—2遍,6:40从家出发。
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好笔记。
3.认真仔细写作业,不对答案,认真对待每一门课。
4.写完作业后,复习当天的内容并预习第二天上课的内容。
5.对于副课及历史、地理、生物每学完一课后,要用心去作自己买的课外习题书,作的时候要做到不抄答案,不看书,凭借自己所学的去做。如果遇到不会的题,也不能马上看答案或看书,要等到全部做完后,再去找答案,并及时背过。
3、立足实际,使计划具有可行性。
4、统筹学科,使计划具有学科性。
二、细读
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注意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新学期上课时带着问题听课效率更高。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知道那些地方容易,哪些地方难,会使今后的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注意力更集中,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大量的事实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孩子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好比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源源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
三、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单项式的概念(数字和字母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单项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 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要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
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生的听觉要比其他器官的发展快得多,所以我特别重视每天朗读文章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听完之后,大家交流,然后再学着写一写。
二、指导说话,说后写
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丰富。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模拟生活的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先练习说一说,然后再写出来。如,学习了冰心奶奶的《雨后》,感受了小哥哥的开心,体味了小妹妹的害怕摔跤但又希望摔一跤的心情后,我问道:“你喜欢下雨吗?为什么?想一想,还有谁喜欢下雨?又有谁不喜欢下雨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特别热烈,讨论过后,我就指导学生把刚才所讨论的写了下来。
平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晨会周会,组织开展“我是故事大王”、“播报天气”、“说说开心事儿”等说话训练,说完后再指导学生把所说的内容写下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感情朗读,读后写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增加了词串识字,这种识字方法是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意义上又有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词串识字不但有利于学生积累词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2》,这一组词串是将描写桂林山水的词语罗列在了一起,有描写美景的碧水、秀峰、倒影,还有描写山的形状的象鼻、骆驼、笔架。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有关于桂林山水的照片、图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其次,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桂林山水有“清、静、奇”三方面的特点;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学生们写起话来一点也不为难。
四、细心观察,看后写
看图写话是写作最初步的训练,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欠缺,他们看到一幅图后往往毫无头绪,不知该从何下手,可以说是毫无目的、毫无顺序可言。这就需要老师在一旁好好引导,首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看整体――初步感知;看部分――分清主次;看顺序――理清思路;统领全图――展开想象。学生掌握了看图的方法之后,再鼓励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图中的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写下来。
另外,课文大多配有彩色的插图,这些插图以及积累运用中的看图说话,还有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话的好材料。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动画片放给学生看。如,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于是我利用空闲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在看之前先设置一些问题: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它们在干什么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带着问题去想,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五、体验活动,玩后写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每周三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内容是游戏,于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玩他们所喜欢玩的游戏,每周只玩一种,结束之后,再指导学生将游戏的过程写下来。
除了写自己玩的游戏之外,学校也经常组织活动,如,拔河比赛、中队活动大比武等,这些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写话的素材。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把参加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是他们既熟悉又感兴趣的,所以他们喜欢写,也愿意写,这样的写话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六、尽心品味,吃后写
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小学教学来讲,更应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加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特征,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内涵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来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它在我国小学教学中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尤其是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更强调了把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要面向生活和实际。从总体上讲,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对学生生活的关注。
生活化特征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教育目标,而其关注的主体并非是所有的人,而是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成长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生活完整性的关注。
信息技术教学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广泛,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整个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这就形成了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完整体现。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是对学生整体生活的关注,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形成片段性的关注。
(三)关注学生教学活动改造后的生活。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把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但并非表示教学活动即是对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表明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对学生的生活内容进行简化、净化、平衡后的生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更强调对学生教学改造后的生活,应是一种健康、进步的生活。
二、如何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生活化特征。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学科,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认为它枯燥、难懂,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理论抽象向理论具体过渡的思维阶段,往往更注重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感观的触觉、听觉、视觉有更深的感受。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把较高层次上科学内容回归到生活中去,使较强理论性的知识变得生活化、具体化,以适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上册)中有《画矩形》这一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使用相应的教具画出矩形,这时可以用以前两课画正方形和圆形的理论为基础,使学生了解矩形的特征,并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圆角矩形的画法。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可以用生活中的小汽车做实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画出小汽车,如用矩形画车身结构,用椭圆和圆角矩形工具画车窗结构,这就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小学信息技术》的生活化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生活化特征。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把教学侧重点放在学生成绩和排名上,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因而造成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满堂灌”的现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大量习题的练习,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联系生活,最终导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程,而无法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学习新课程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使学生有一个感受、学习、理解、感悟的过程,从而使教学更有意义,从而打造一个生活化、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于画图软件的课程,其中要求学生对复制、粘贴、翻转、旋转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设计铺地砖的任务,使学生先对地砖的样式和规格有一定的了解,并把其剪出相应的图案,按照自己的想象,把它设计成完美的地砖效果。从而美化教室,打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这就使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体会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在教学方式中体现生活化特征。
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这要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不能再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而应使教师从课堂的主演变为导演,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走出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课堂活动,例如“画风车大赛”、“编辑之星”、“Logo认识比赛”等,这些都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提高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个以技能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最终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这就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从实际生活出发,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使课堂内容回归到生活本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邓跃.引入生活实际,让农村孩子在信息技术课动起来[J].科教文汇,2008(08).
[2]梁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5).
无论是着眼于当前学业还是立足于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无论是强调其科学功能还是人文本质,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就必须要防止分化,要从深层次研究产生分化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找到应对之策. 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一、分化原因探析
1. 兴趣缺乏与日俱增
笔者对四所不同层次的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2272名被调查学生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1%,其中有直接兴趣的占15%;有间接兴趣的占30%;原来不感兴趣,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生兴趣的占6%. 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的占49%. 原来有兴趣,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944人,占42%.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只有6%的同学因更换老师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与之相对应的“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的”有42%,这也许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相比出现大面积分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和着力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那么多的同学“原来有兴趣,但上中学后兴趣减退了”. 与调查结果相适应,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兴趣的缺乏是影响绝大部分同学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
2.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同学意志较薄弱,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的同学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一没有能很好地完成“转型”与过渡,到了初二分化自然就形成了.
3. 不适应中学的学业负担
小学科目少,负担轻,内容简单,毕业后就近入学,无升学压力,而一上中学,中考迫在眉睫,因此很多同学一到初中成绩就滑坡了,其原因就是不能很快地在学业负担上也实行“转型”,当然也与有的学校负担过重有关.
4. 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由于在小学阶段掌握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这也是造成学生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5.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由具体的数而上升为用字母表示的代数,由具体形象到一般抽象,强调系统的推理与演绎证明,与小学松散的只重结果不重思维过程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中学注重数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以数学发现发明的逻辑进程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小学杂乱的内容呈现方式有较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学生要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 初二阶段是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如果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就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分化就显现出来了.
二、防止学习分化的策略
1.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第一动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后天兴趣的培养,主要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与展开而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一部分“差生” 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在数学上费力不少,但成绩却不理想,这是学不得法的典型表现.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因为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所以从初一开始就要对他们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他们学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情感上多关爱学生,要使他们在情感上从内心能够接受和认同老师,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情感. 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因为不喜欢某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老师特别要对后进生真诚帮助,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4. 要适度教学
一定要严格按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切不可随意增加难度,人为增加学生负担,过去老教材已经删去的东西,千万不可又捡回来塞给学生. 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教学“过度”,从而让学生“望而却步”.
5. 加强数学学习的人文关怀
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关爱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在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数学的学习中老师的人文关怀. 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寓教于学,让学生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数学对于人一生的重要,尤其在当下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想及前途教育.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过程,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以“学生经验”为课程设计的主基调或者切入点,有助于学生接受新鲜的知识,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教育学习系统中常出现的问题。如果执教老师对学生经验把握得当,那么呆板的教学方式就会得到有效解决,从学生实际出发,讲解学生欠缺的内容,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新认识初中化学
利用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练习作业的设计,经验教学的初衷是学科和学生经验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在了解学生之前首先应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化学课程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化学课程的设计应以实验为授课的主线,学生主动参与来代替传统教学中背公式和背诵化学相关概念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利用学生经验设计化学练习作业的过程中,只有对化学这门课程有了足够深入的了解,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奠定了基础。
二、作业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征
每个学生都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所以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和练习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学生学习化学的时候存在成绩相差悬殊的现象,执教老师应该根据这种情况做好化学课程练习作业的设计和部署,通过差异化设计化学练习作业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执教者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对学生每次考试的化学成绩进行统计和分类,然后布置和设计不同的化学练习题,成绩统计和分类的时候以10分为一个划分标准,细致的成绩分类更能有效科学地设计化学练习作业。二是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而有的学生则喜欢静静研究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生成过程,所以执教者在设计化学练习作业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式的学习,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分组(每组分人不应该超过8人),不同小组对于相同问题采用差异的作业安排,练习作业结果查收的方式运用讨论方式,扩充每个小组对化学知识理解的范围,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仅促使学生积极地完成练习作业,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
三、化学练习作业要结合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化学练习作业的设计中应该时刻结合实践,从提高实践能力中增加学生经验,最终达到学生成绩提高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在化学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由于反应方程的复杂性,一般采用书面形式教学,利用大量做练习的机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果,这种练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其只是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从长期培养的角度观察,这种练习的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未来的创造力。
在实际设计练习作业的时候,执教者应该多安排一些锻炼学生操作能力的实验,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老师可以在课后单独安排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实验的内容,结合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把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作为化学练习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动手的能力。
四、化学练习作业要贴近生活
轻松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良好的学习氛围会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于是执教者在设计化学练习作业的时候应该贴近生活,保证学生可以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如果学生长期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学习会造成学生厌学的情绪,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与此同时就会降低学习的趣味性,没有趣味性对于学生来说化学学科就是一个长期枯燥乏味的过程,最终导致学生消极对待各种学习任务。所以执教老师在设计化学练习作业时要以学生为本,抛弃原有的作业方式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设计,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经验,设计练习作业的过程中要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为基本原则。作业内容布置的重点是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化学知识,这样作业内容的安排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从生活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以学生经验为依据设计化学练习作业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心,保证学习成绩得到提高的同时增加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感悟美好自然的能力。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位老师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寻找更完善的设计方法,为提高每一位学生成绩作出自己的贡献。
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上至国防科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下到生活中的一些便捷措施,这些方面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广阔天地,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发展态势仍然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一定的制约。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选取和学生感知较为接近的生活化运用作为素材,既有高科技运用的成果展示,也有生活便利设施的运用展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首先,笔者结合当前国人最为自豪的神舟飞船为例,向学生简要介绍了飞船控制系统、运行原理等方面内容,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是这一科学研究得以进行的前提与基础,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其次,笔者列举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一些运用成果,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微电脑技术智能电器等,这些方面的运用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将这些形象的内容搬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感悟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前景,和生活密切联系。以生活化的运用成果让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运用前景和意义的认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也能够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生动,这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选取生活化素材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丰富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更为生动。生活化的素材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之中,可以拉近教学活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设计环节就注重体现生活化内容的运用,提前安排学生准备这样的素材,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融入其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有助于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掌握。例如在“图片的获取与加工”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要运用于教学活动的图片确定为学生自己的图片,这样就能够提高教学的生动效果。笔者在这一方面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家庭生活方面的电子相片,如果实在没有的,就帮助学生拍摄一些数码照片作为学习所需的素材。有了这样的素材,学生在具体操作环节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显著提升,以自己的相片或者家庭照片为素材,进行尺寸、明暗、旋转、边框等方面的处理,经过自己的加工,一幅精美的图片就显示在大家的面前,这样的学习操作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操作的过程掌握更为牢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许多环节的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如文本加工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优秀的文章输入电脑,并按照指定要求进行排版练习,制作成标准格式的版本。这样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加工操作的要点,对软件的运用更为自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每一位学生编排的文章整合之后,可以制作出班级优秀作文选,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具趣味性。
三、结合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运用方便学习生活
学以致用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既要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素材,更要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之中,方便自己的生活,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体会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要求学生主动将信息技术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学习了软件安装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家庭电脑上进行运用软件的安装,可以下载安装一些学习软件,也可以安装娱乐软件,让电脑的功能得到增强。学生掌握了软件安装的技能之后,还可以帮助亲戚、邻居安装一些软件,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计算机杀毒等内容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对家庭使用的电脑定期进行杀毒,清除病毒以及木马程序,保持电脑的高效运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学以致用。另外,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已经联系非常密切了,笔者指导学生与时俱进地掌握一些网络消费方面的软件,如美团、淘宝等,这些方面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方便我们的生活,学生向家长推荐这些便捷的功能,对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服务生活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生活化的运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之中,既能够体现学习技能的巩固与运用,又能够方便生活,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努力优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拓展教学空间,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44-03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性实验课,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他实验性学科和专业的基础和先导课程[1,2]。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是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一门实验学科,是扩张充实生物化学实验学者的知识面之一,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的动手操作、思维扩散以及观察讨论团结和实践总结领悟能力[3,4]。许多高校将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开设,然而在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该文就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改革措施。
1 地方高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陈旧,综合性实验较少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3]。由于教学大纲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基础的生物化学实验为主,如:糖类的性质实验-糖类的还原作用、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及等电点的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兰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果胶的制备、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等,一些前沿的、当下常用的实验技术,如:酶联免疫法、Western印迹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学生接触较少。由于综合性实验需要一定的经费和仪器、实验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实验老师更多投入,地方高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开设的比例相对较少。
1.2 经费投入有限,先进仪器设备缺乏
地方高校教学经费有限,对实验课的投入相对较少,使许多实验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开展。特别是一些仪器设备数量较少或缺乏,如:移液器、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分光光度计、超低温保存冰箱、凝胶成像系统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而上课的人数较多,多人共用一台仪器,或只有老师和部分同学能操作仪器,学生不得不在相应时间内几个人一组完成一组实验数据,而分小组进行实验的结果是,总有学生当观众,久而久之,部分同学就不愿意动手操作。
1.3 “傻瓜式”实验,学生自主思考空间有局限
传统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课前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上课时由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并由老师进行示范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称之为“傻瓜式”实验,因为学生不用准备药品及材料,不用考虑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不用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只需要按老师说的实验步骤进行就可以,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局限。由于做实验的学生比较多,实验中老师和学生一对一进行讨论的机会较少,学生的疑问往往得不到解答,对于实验中有没有更好改进实验的办法,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1.4 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按实验项目进行,每个实验3~6个学时,学校按学时给老师算工作量,许多老师为了在规定学时上完实验课,一是尽量安排简单、容易操作的实验,减少综合性实验;二是对于实验时间较长或处理时间较长的实验,侧提前准备实验,学生只操作实验的部分内容,进而影响实验的效果。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和很多实验课程都单列成单独的课程,实验课的安排经常出现冲突,许多实验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导致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有厌倦情绪,教学及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样造成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了较多实验,但综合性的、真正由学生完成的实验却寥寥无几。
1.5 考核方式僵化,不能调动老师及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成绩评定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3个部分,其中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40%,期末考试占40%。实验态度,主要考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情况,以及实验课学生迟到、早退及旷课情况。实验报告成绩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正确性,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处理办法等进行综合评定。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及对仪器操作规范性。考核的主要依据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导致实验课平时多数学生抄袭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考试背背理论和仪器操作步骤就可以过关,这样不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也能得高分,忽略了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完成教学时数、上交相关教学材料,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没有考核和评价。教师认真负责与否、教学效果好与坏,最后算的工作量都是一样,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因为只要有改革,必然要求付出更多。上交的教学材料也较多,如:上一门实验课要上交教学进度计划、实验试做记录、学生预习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室运行记录、实验运行记录、考核方案、试卷审核表、空白试卷、学生考试试卷、成绩册、成绩登记表和试卷分析表等,如此多的材料让老师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搞改革、创新。
2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及措施
2.1 结合教师科研,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为前提的,一个不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他的学生走上科研和创新之路的[4]。因此,生物化学教师,只有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将科研内容引入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选取时,应多选用实用性强、综合性强的实验,才有可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学校可以规定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低于多少,对于综合性实验可以加大工作量的折算系数。以综合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调动学生的兴趣。
2.2 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所以,学校应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这样不仅有利于基础生化实验课程的建设,也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
2.3 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把自己的、他人的、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普通生物化学实验课中,改变过去那种“照葫芦划瓢”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培养学生做学问做研究为主的新模式,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培育出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5,6]。如:部分实验项目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及材料,并独立完成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2.4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应保证实验室和教师的数量,尽量减少实验组学生的人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操作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自思考的能力。打破传统的每一个实验在固定时间集中进行的设置,让实验老师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尽量参与实验全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由被动变为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验课相关活动,如:参与实验相关的讲座、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生科研项目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最后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实验带给学生的苦与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从心底里改变对实验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实验浓厚的兴趣,从而由衷地热爱实验[7,8]。
2.5 合理考核,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应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和综合性实验能力的考核。为了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激发学生的积极作用,将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总成绩中,实验考勤占10%、预习提问占1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报告占20%、期末开发性综合实验占30%。其中实验操作成绩在每次实验完成之后马上给予评定,实验报告着重考查学生的结果分析与讨论、心得体会,检查学生能否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实验结果、实验方法和技术等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发性综合实验为选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题目,学生自选题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及材料,并独立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根据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平时实验课上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估体系,包括实验人员管理与考核体系、教师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上采取评比竞争,让教师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3 结语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每时都在不断涌现,要建立能适应时展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生物、化学教师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够积极与大众分享,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欣,赵玉红,周浩,等.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61-165.
[2] 李宁,陈明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5(5):227-228.
[3] 王进波,齐莉莉.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生命的化学,2016,36(3):413-416.
[4] 倪志华,周艳芬,张瑞英,等.基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30-231.
[5] 吴功庆,易运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5,43(4):231-232.
近些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迷状态有了不少起色,但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即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和人文教育日益淡漠。
这种情况首先与生源有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中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升高中无望的初中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低,缺乏学习热情,存在着"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 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再到很反感, 提起来就 "头疼"。这样,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需要了就 "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的"大酱碟"。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其次,中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学生学习重点,就业的需要很自然地把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的比例加大了。
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矛盾,厚重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把人的培养当成劳动工具的制造,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教育,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使他们成为能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专业人才。
为此,在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中就有必要施行以下教学措施:
1.启发式教学法。怀海特说:"没有兴趣, 就不会有进步。快乐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天然方法……快乐是生命冲动正常而健康的刺激力量。"[1](P55)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和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的特点与不足,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人施艺。对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天资和才能,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启发,使其在这一领域能有深造的机会,有成才的基础。
在技能训练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尽量利用训练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2.分层教学法
夸美纽斯说:"知识如果不合于这个或那个孩子的心灵,它就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心的不同和植物、树木或动物之各不相同一样大; 这个必须这样去对付,那个又必须那样去对付, 同样的方法是不能够用在所有的人身上的。"[2](P153)
对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各异的学生,其教学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可采用"分层次教学法"。近年来,由于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无论是采用高要求,还是低起点或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务实有效的方法。
在分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程度相对接近,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培养综合性或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便于实施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智力及个性特征等诸多因素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特长,也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扬长避短,适合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3.学导式教学法。切实做到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应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旧观念,树立教师导向的新思路,在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探索、 敢于创新的精神。
4.讨论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笔者对这两者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几条建议和对策。
(1)明确目标。要确立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制定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强调指出: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懂得生活,懂得欣赏,具有品味,有终身学习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国家教委颁布的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 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总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好文化基础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职业技能的学习。文化课为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学好文化课,才可能更好地学习技能知识。在职业技能中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职业技能竞赛中,可以组织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
(2)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中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二者不可偏废。重理论轻实践会造成专业技能的萎缩,最终华而不实,纸上谈兵,而不能适应劳动实践的需要;而重实践轻理论会造就出现代的熟练工,他们没有相应的知识做基础,缺乏可塑性和发展的潜力,这是不适应现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的。
在专业教学中,应以理论分析为线,以技能训练为面,将基础知识始终贯穿于技能训练之中,不能将二者孤立开来。在强调基础知识指导作用的同时,重点在于应用,只有应用于实践中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有用的。因此,只有把二者融为一体,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我们以为,在专业教学中,只有把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技术学习为基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提高为根本,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3)实行校企合作
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过分超前于社会需求或者之后于社会需求。学生毕业之后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开展中职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以中级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范式。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要取向。
总之, 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 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实行校企合作,可以让更多地学生亲身到企业去体验,感受,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 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