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1:54: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健康档案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8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46-01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区医疗卫生事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近些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在日渐老龄化的中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健康档案不完善,有遗漏;二是档案本身设计不合理,不利于查阅;三是目前是死档案,没有实现动态管理;四是没有实现网络连接;五是对于人们的隐私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专门调研后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科学建立健康档案;二是要实现对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三是要加强健康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四是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探讨这几个方面。
1 科学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健康档案是进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前提。做好健康档案的设计制作工作是加强健康档案管理必须要做到的。笔者认为建立一份居民健康档案很简单,但是要包含居民的更多信息就非常不易。居民健康档案主要指的是由健康体检表,会诊记录表,接诊记录表,双向转诊表等组成的档案记录,健康档案是记录居民健康状况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的参考依据,社区医疗服务能否真正到位关键是看健康档案是否完整有效。
所谓科学健康档案,笔者认为就是要在建立健康档案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全面合理。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尽可能地收集居民的健康状况信息;二是要不断完善健康档案。在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居民健康变更的情形,此时就需要我们及时记录健康档案。这样对于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很有帮助。三是要以真实性为原则。在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真实可靠,真实可靠的信息是卫生服务的关键。我们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真实性为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
2 实现对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
在传统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以保证档案不丢失为目标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被动低效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保证居民健康档案不丢失,不遗失。但是不可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国家对居民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和人们对城市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创新管理方式实现动态管理。
所谓动态管理笔者认为就是要实现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随时调查,分析并予以记录。对于小区居民中出现的居民健康问题,医疗人员必须要及时进行评价,对于那些患有疑难杂症的居民还要进行会诊,要专门针对患者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出行方案,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跟踪检测调查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只有这样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主动管理,动态管理。
3 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连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是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在社区居民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对于提高管理水平方便居民查阅档案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网络连接,通过网络连接的手段来构建完整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网络结构。
与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查阅非常方便也不易受到区域限制,内容也非常完善,连续性有保证。通过信息化建设医疗人员无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居民本身的全面的健康信息,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连续性地动态管理非常有帮助。
4 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隐私权,是小区居民的基本人身权利,保证居民的隐私权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居民隐私权的保护。笔者认为做好居民隐私权的保护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医疗卫生人员必须要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二是要加强医疗卫生人员隐私教育,要不断告诫医疗人员要保守居民隐私,对于那些泄露居民隐私的行为将会受到惩罚。三是要建立完整的居民隐私保护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对于泄露居民隐私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
社区居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要求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就必须要从上文提到的四个措施来办。
参考文献
[1] 王淑果.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与慢病防控探讨[J].健康管理,2013,(2).
[2] 方雪照.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J].上海档案,2012,(5).
【关键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特点研究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完善应用,是建立在完善的管理系统的协调建设中的,在进行系统性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真正将内部的信息进行建立,使全面性的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统计,使病人的各项检查数据能够建立起来,在今后进行提取分析过程中,能够真正将全面的数据进行对比整合,为整体的医疗事项提供了较好的帮助。
一 如何开展社区居民健康调查
(一) 特殊病症查询力度的提升
对于重点的社区内部进行有效检查、统计,真正将社区内部民众的身体状况进行科学建设,使整体性的建设标准能够不断提升,使档案管理机构能够进行完善建设,真正将特殊行的病症人群进行科学的研究,使他们的发病时间、传播途径、范围进行科学研究,并且在档案建设过程中,真正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研究,使更加有效的医疗手段能够快速出台;通过计算机网络数据的联合建立,真正将重点的数据进行创新研究,使建设标准能够进行有效建立,使创新的记录手段与建设事项进行突破研究,真正将计算的可控技术进行不断提升。
(二) 数据延伸 治疗突破
建立科学的数据库,使建设性的健康标准能够进行有效建立,还要依赖于对数据延伸事项的研究,因为只进行数据的记录,而不进行延伸运用,在进行长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全面性的数据对比、结合、计算进行科学分析,使这些数据能够得到有效关注,并且根据与外部医学知识的结合利用,真正将数据中可用的成分进行抽离,将这些治疗当中或者并发症感染人群的特殊状况进行有效研究,把握住较好的建设标准,使内部的数据管理与外部的建设事项能够真正统一起来,真正为社会的发展、民众的健康事项提供有效的建议,在今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应该将这些有效的建设条件进行有效运用,使更多的科学事项能够取得完善进步
二、 如何建立居民社区档案
对于我国的整体社会建设来说,把握住重点环节,使其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真正将系统性的建设标准进行提升,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应用范围进行有效提升。
(一) 整体社会的健康标准的建设
对社会中的各个城市社区进行全面铺设,真正将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进行有效关注,使内部的建设标准能够对外进行有效扩散,使人民群众的身体状况受到有效重视;对先进医学科技进行有效研究,真正将我国人体状况的健康标准进行有效建立,将长期行的健康管理事项进行完善建设,真正将民众的健康事项进行研究,促进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数据的有效对比力度,发现民众存有健康问题的情况,要进行及时更正建设,真正将内部的建设进行有效提升。
(二) 重点健康事项宣传事项研究
建立起有效的健康标准之后,国家政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将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将重点的健康问题进行科学宣导,使社区民众能够认识到自身健康状况的真实面;在进行长期的档案建设过程中,应该真正将特殊性的病症进行研究,将分析结果系统地建设起来,根据患者的现状对社区医院的医疗设施建设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真正将医院内部进行有效的健康宣传,使医院方面能够真正将特殊性的病情进行关注;在进行宣传过程中,使档案中的数据能够进行对外呈现,使民众能够认识到一些重点病症的发病细节,还有一些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哪些,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避免这些特殊病症的传播。
(三) 医疗数据的稳固建立
进行对各个范围的数据的完善建立,要将计算机档案建设程序中的各个事项研究清楚,真正将内部系统的建设与外部的统计环境进行完善建立,对于重点的事项进行有效研究,使数据对比、数据监督、数据审核等事项能够进行完善提升,真正将档案管理事项与民众的全面健康进步事项进行有效结合,在进行长期的创新建设过程中,能够将数据管理进行完善提升。
三、 档案的管理研究和使用的方法分析
建立健全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关系到对民众身体状况负责事项的完善建立,所以档案部门应该将其管理事项进行有效捕捉与提升。
(一) 法规建设是前提
进行档案管理的重点提升就是对其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建立在社区居民的健康事项上来进行研究,对在保证不出现任何差错的时候,能够将系统内部的数据考量标准事项进行完善捕捉。档案部门根据现有居民的身体状况,在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的时候,将内部的工作人员的管理技术事项进行关注,把握长期进行管理建设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使管理人员在进行建设过程中能够真正将数据的完善性与真实性能够被重视起来。
(二) 落实到位是主体
管理人员在不断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过程中,能够将细节事项进行关注,使居民的身体状况数据调查能够被关注起来,在长期的居民医疗事项调查时能够将居民身体状况的各种数据进行有效建立;并且在统计建设过程中,能够将居民的特殊身体状况进行有效研究,真正将内部的各项人员的病例完善统计,使存有严重问题的人员能够得到有效重视。
(三) 监督管理是重点
进行档案管理应用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将监督事项进行完善建立,使内部管理建设的各项数据能够进行不断的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的失误,监督人员就会及时进行反应,并且将审核力度进行不断提升,使整体性的建设能够得到有效地关注;对重点人员的病症进行研究,加强对预防事项的完善建立,真正将内部的建设与外部的检查审核事项结合起来,使重点的病症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总结:
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事项进行有效研究,使内部的建设数据能够进行充分的建立,在进行长期的调查建设过程中,应该将重点事项进行不断改善,使科学的办法能够进行在系统中的科学分析,从而能够真正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有效提出,真正能够为民众的健康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使社会的稳定发展能够有较好的基础呈现出来。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29-01
三年医改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和方便群众就医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被列为十一类公共卫生服务项之首[1],可见,建立完整真实的居民健康档案、科学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截止到2012年底,笔者所在街道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66171人,合格率99%,建档率为95%。随着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档案内容的更新深化,档案管理部门也需及时跟进,指导管理和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工作的顺利发展。
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1.1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促进居民健康意义重大
建立完整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除了满足卫生服务需求,保障全科医疗实践,实施预防医学措施,建立全科医疗制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评价医疗卫生质量,提供管理决策依据和科研教学九大功能之外,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有更深层次、更重要的社会学意义,其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用性还将发挥不可估量的健康档案本身以外的社会作用。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甚至引起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作用的异化。
1.2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流行疾病、地区性疾病及身体素质发展方向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2]
通过居民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了解社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进行慢病管理奠定基础,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及时、准确的居民健康信息。随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内容的发展,体验内容的进一步增加,基因检测、疾病预测将普遍应用,这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甚至事关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发展方向的研究。
1.3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评价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依据
健康档案可用于评价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时还可能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通过长期管理和照顾病人,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病人现存的健康危险因素和病患,这有利于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1.4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医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全面、动态地记录了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全过程,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对于全科医生来说,规范、完整、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是最好教学资料和科研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处理病人的能力。
2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效率不高
一是年初缺乏计划,年底没有考核,档案管理状况同管理人员的考评没有直接挂钩,缺乏规范化的措施;二是宣传不到位,档案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认识不够,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按照规定收集档案的现象依然存在,档案的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由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性医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装备参差不齐,档案利用率低下,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严重脱节,人力和空间浪费现象严重。
2.2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对社区档案管理缺乏严格的考核,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档案痕迹留存可有可无的模糊认识。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意识还较淡薄,同时由于受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冷遇。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问题,导致个别同志为了方便自己利用,任意扣压或丢弃使用完毕的文件材料,或者干脆沉睡在架子上或纸盒里,成为死档,失去应有的价值。
2.3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业务素质不高。从目前看,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少,大部分档案人员专业水平偏低。
3 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措施
3.1加强领导、重视宣传、增强全员档案管理意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要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社区领导、管理者都能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3.2 依法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把居民健康档案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依法管理,加强行政监督。从定期归口收集管理入手,对档案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增强档案室的行政监督力度,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走上法制轨道。依法保护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各种载体信息材料和生物材料等资源,防止被窃取外流;依法保护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隐私记录,维护尊重人格,防止破坏社会稳定的非法行为发生,保持社会、家庭的和谐稳定。
3.3 健康档案应实现网络连接
纸质的信息资料不但查找麻烦、受区域的限制,而且信息收集也受到了区域的局限,患者在其他医院的诊疗记录无法及时补充到居民健康档案之中,内容不能及时完善,档案内容的完整性、连续性都得不到保障。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有效利用率,授权医生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得到居民全面可靠的健康相关信息,并能随时录入本次就诊结果,完善该居民健康信息,做到健康档案的连续性动态管理。
3.4 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模式[3]
建立分类大纲,把居民健康档案纳入单位档案的管理范畴,建立台帐,分配全宗号。年度统计资料和专项分析材料应列为永久保存的档案材料定期收集进馆,为以后的发展比较和工作决策提供本底资料。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是动态资料,其建档方式通常采用群体建档和个体分别建档相结合的方式。其基本方法是在确定了建档对象后,对所有的建档对象通过个人健康检查,家庭调查等途径获取的资料,填入个人健康档案。对日后新加入的居民则采取个别建档的方式,把平时就诊资料记录进档,通过不断积累逐步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使用期限是人的终生,为便于检索,对已故之人要有专门的销号检索,以减少贮存空间占用,为统计带来方便。设置卷内目录,按目前我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一般为十项:即一般资料、长期性健康问题、暂时性健康问题、体检记录、接诊记录、会诊记录、转诊记录、辅助检查和其他资料。由于档案是动态形式,为便于翻阅查找和内容扩充,一要使用打孔活页装订;二要用不同颜色的纸张做卷内目录,便于卷内检索;三是将不同型的资料进行打孔、折叠、粘帖后归类,保持案卷整齐;四要对特殊载体材料(如x光胶片、CT胶片、核磁共振胶片等)另行编号,分开存放,并在报告单和目录上注明存放号。
3.5 发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作用
居民健康档案在医学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在于资料的全面性、连续性、可检索性,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在科学计算、信息管理、过程控制、记录查询、保密检索、音像动态、远程会诊、互联网传递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档案管理应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做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方面的管理、指导和协调作用,同时也将为档案部门的业务工作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居民纸质健康档案的优、缺点
优点:①具有时间痕迹的确定性,预防涂改更换,可鉴别档案的真伪,可作为法律的有效证据;②书写、显示方便,不受太多客观条件限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③具有更强的视觉认知感。
缺点:①纸质的书写往往字易出现错漏,造成档案记录信息偏失和错误,导致依据档案的工作麻烦不断;②纸质档案容易吸潮湿,易发生霉变,还容易被鼠咬和虫蛀,因此不能耐久保存;③纸质档案占用空间较大,增加了管理成本;④纸质档案查找、记录麻烦,容易变成名存实亡的死档案;⑤手写的档案不能备份,还容易丢失;⑥纸质不便于归类、统计、报表;⑦手书档案记录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完整性,有很大的随意性。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优、缺点
优点:①微机键字,使字迹整齐划一,不易造成文档字句错漏。②电子档案可多次备份,不易丢失;③档案查找、记录非常方便,节省时间和人力;④信息存储在微机内,不占用更多的空间;⑤档案持久完好,不损坏;⑥便于归类、统计、报表;⑦建档有统一格式和提示,记录规范和完整。
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定义了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为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1]。
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主要包括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免疫接种、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九大部分,其中居民基本信息是通过居民医疗保险数据库中个人信息部分整合而来,通过身份证信息、参保信息、参合信息进行比对来进行有效识别,建立了自动档案"因需建档,随诊随建"的机制,把居民健康档案建成"活档"。笔者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与同行们对健康档案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问题
1.1准确率低 健康档案前期输入的基础数据错漏较多,使用范围小,部分为死档。
1.2完整性差 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妇女及慢性病人以前的健康状况不甚了解,而且目前我国的医疗保健工作体制和工作方式也无法完整、详细地记录和保留一个完整的健康档案。
1.3查阅人次少 如何利用健康档案提供的基础信息,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服务还存在许多障碍,医务人员不习惯利用档案,仍然凭经验看病,居民个人不知道利用档案向医生提供病历,健康档案几乎成了死档。
1.4居民知晓率不高 根据对社区服务中心所辖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别从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免疫接种、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方面对居民进行调查,发现总居民知晓率仅为53.2%。其中对的知晓率健康档案、传染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知识仅达到分别是30.4%。
1.5信息采集难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前提是需要深入居民家庭,逐项核实,逐一登记,采集健康信息和收集相关材料。但居民的居住情况十分复杂,如人户分离,留守老人居多等,对信息采集中涉及的问题只能得到模糊的解答,准确性欠缺;对精神病疾患等健康信息,很多居民更是讳莫如深,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
2对策
2.1提高准确性 首先保证身份的准确性,确保健康档案数据采集建立在唯一身份识别基础上进行,确保相同个体在不同机构和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准确汇总到同一份健康档案,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其次,数据尽量从业务系统中采集,尽量从客观数据上采集,减少手动填写、人工转录等方式,减少数据上报的差错性。
2.2确保完整性 健康档案内容不仅包括基本信息,还要有医疗服务信息、儿童保健信息、妇女保健信息、慢病管理信息、计划免疫信息和健康体检信息等,确保居民登录健康网站时,能够看到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机构和不同系统中的健康信息,真正形成以个人为中心,以健康活动为半径,以生命历程为周期的全面覆盖网络。
2.3做到及时性 将上述数据通过专用网络及时上传到信息平台健康档案当中,可以通过定时或者实时传输两种方式,使居民可以及时查阅自己的健康信息。同时,对于已经迁走或去世的居民要及时合理销毁个人档案,减少储存空间。
2.4活页装订整理档案 为了方便查阅和扩充健康档案,要对健康档案打孔活页装订,并使用不同颜色和样式的纸张做好目录,有利于档案检索。另外,保证档案案卷整齐,对于特殊载体材料,要做好编号,分类管理。
2.5使用居民健康卡 一方面通过健康卡的身份识别、信息采集和跨业务系统协同功能提高健康档案数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将健康卡的管理信息和账户信息上传到健康档案,使居民可以登录健康网站查看卡的账户信息,如总额、消费额和余额信息。
2.6加强宣传、广泛参与 一方面以政府公信力为基础,向全人群推广社区卫生服务,尤其是对那些知晓率低的(如健康档案等)免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予以公示,提高居民知晓率;另一方面,对重点人群的需求做出有效判断[2]。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积极宣传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提高居民的建档意识,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建档工作,努力提高建档质量。
3体会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Healthcare Records/Archives)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3~5]。动态健康档案管理是完善档案的重要工作。定期对居民做好健康检查工作,利用家庭调查等方式,认真填写居民健康档案,并将居民平时就诊资料进档,逐渐完善居民健康档案。要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动态性管理,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及时调整健康档案内容。
规范社区健康档案网络化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兼容性使居民在不同部门接受到的卫生服务信息与健康信息均记录在电子健康档案内,使卫生服务中心内各部门、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共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提高了居民健康信息的利用率,减轻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6]。
实现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等信息共享。要统一信息化规划,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等信息共享,各个相关部门之间也要实现信息共享。做好相同地区档案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目的。
最后,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实现复合型专业化管理人才,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方式加强工作人员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加大专业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只有技术过硬、素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才能更大更全面发挥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郑振俭.福州市某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医学与社会[J].2010,23(9):53-54.
[2]张成勉,孙永发,吴华章.我困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难点和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570-572.
[3]沈伟珍,龚幼龙,王光荣,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作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8):519-521.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13-02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开展,健康档案的建立及管理在社区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健康档案是记录与居民健康有关的系统性资料,记录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及接受服务的总和[1],社区档案的建立为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方便患者就医。本文截杀社区健康档案管理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2009年7月~2010年12月200名建立健康档案居民作为研究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180名未建立健康档案居民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47.5±6.7岁;对照组男性115例,女性65例,年龄在13~75岁之间,平均48.2±6.8岁,两组居民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组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的知晓率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慢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居民对慢性疾病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对社区服务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社区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 居民健康档案是记录有关居民健康信息的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收集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健康档案社区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删选高危人群,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管理[2],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打下基础。健康档案可以为对居民进行慢性疾病的筛查、管理,开展肿瘤早期发现筛查提供最详尽的资料。健康档案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信息采集量大,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家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反应职业、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情况、病史的采集及健康体检记录,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重点疾病登记情况与管理材料,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材料等[3]。通过健康档案可以使社区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指导,让患者能再社区内接受健康指导,避免了去大医院就诊的繁琐程序[4]。同时居民在就诊时,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信息做到一目了然,能准确、全面的提出治疗方案,避免了重复用药、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为患者减轻看病负担作出了努力。在制定健康档案的同时为义务人员配备绩效卡,记录每天的工作量,这种分配制度,强化量化指标[5],促使医生的观念发生很大改变,社区医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其建立的最根本目的是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达到提高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定期给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讲座,让患者能参与到自我保健的意识中来。有研究治疗表明,建立健康档案后居民从饮食控制、用药指导、自我监护、定期检查等方面较前均有较大的提高.
3.2 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为了保证居民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及合理性,要加强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建立居民档案必须遵循逐步完善的原则,在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过程中要以健康问题为向导,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建立健康档案室,资料收集应据别前瞻性和目的性,及时发现勤在的健康因素,并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层次进行分析总结。真实性是健康档案的基本属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利用价值,居民档案的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脱离这一点,居民档案毫无价值,同时在应用档案时要注意保密原则,尊重患者的隐私,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也是医患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建立档案的医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根据居民家庭及个人的情况,为健康居民和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准备一些毫无意义的数字和文字材料。
对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使居民增加对慢性疾病的认识,为医生的诊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潘雪凤,刘定一.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9,8(15):1293―1294.
[2]刘小平,刘华,秦天刚,等.北京市大兴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健康档案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8,8(23):1993―199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203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建档主要对象是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建档的主要目的是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是多样的,我们在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均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如在预防、医疗门诊中,在患者就诊的时候给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开展老年人保健指导、残疾康复指导、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参加活动的人群建档,在开展慢性病筛查、义诊活动中,均可同时开展建档工作,做到边筛查、边义诊、边建档、边健教、边指导的模式进行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
计算机管理:当今世界,信息管理数字化非计算机莫属,只有利用计算机技术,使用我国统一标准的健康档案表格,开发居民健康档案网络管理系统软件,设置居民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编号,并制作居民健康信息卡,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软件录入已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居民在每次就诊时携带居民健康信息卡或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编号,医生利用健康息卡或计算机编号提取对应的健康档案,获得关于患者及家庭的健康信息,并详细记录居民本次就诊过程中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处理情况等,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在辖区范围内的网络信息交换和共享,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实现连续的动态管理。
纸质档案管理:纸质的居民健康档案存放和管理要便于居民和全科医师的提取与存档,居民在每次就诊时,通过计算机读取健康信息卡或根据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编号,提取到相应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通过网络传输到预约的全科医师计算机的管理系统中已挂号窗口等待诊疗。纸质档案由居民携带给全科医师做诊疗过程记录。做好纸质档案的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要购置抽屉式档案柜,将居民健康档案按一个居委为一个档案存放区域,按健康档案的计算机编号顺序排列,放入档案夹内,每个档案夹存放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档案,并按个人档案编号排序于档案夹内,同时,也可以把各种慢性病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档案夹存放,以便标色分类,为便于查找,通常在档案柜面板上标出档案的编号范围,并在档案夹的上面标出档案编号,这样在居民就诊时,就可快速提取相应的档案了。
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
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就要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避免为追求建档率而盲目建档,出现毫无意义的“死档”现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室布局和诊疗流程要合理,居民健康档案柜的存放位置要方便提取和管理,笔者认为把健康档案柜放置在挂号、病案室内由专人专职管理,更有利于居民就诊时提档,医师在诊疗完毕,填写好档案记录后,将居民健康档案送回到挂号、病案室,这样的操作办法,将会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率。
讨 论
建立和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要做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与利用,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做到科学、规范地建立和管理健康档案。目前,我国卫生部将居民基本信息、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等5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标准,以统一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健康信息共享[1]。
高血压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与冠心病、脑卒中、心衰、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密切相关,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而且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还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很低的水平[1],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对于保护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工作中,我们采用了建立社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综合管理,现随机选取了2011年~2013年的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旨在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防治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61.1±18.7)岁,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1级(轻度)高血压11例,占31.4%;2级(中度)高血压15例,占42.9%;3级(重度)高血压9例,占25.7%。6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脑血管病。服药治疗情况:非药物治疗3例,服用钙拮抗剂17例、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例、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4例,服β-受体阻滞剂3例,服中药或复方制剂5例,联合用药2例。
1.2方法
1.2.1建档管理 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等对高血压患者个人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并予以分类管理,制定个体化的随访计划,实施治疗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对于风险评估为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随访1次/月,低危和中危患者随访1次/3个月。根据随访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并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长期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进行改变,讲解非药物治疗的措施和意义,指导患者科学地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减少高糖、油脂的摄入、适当体育锻炼、保持心态乐观平和,戒除烟酒。在医生指导下对降压药进行合理选择,适时遵医嘱调整用药的类型和剂量,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以便指导用药。
1.2.2评价方法和指标 对35例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方式比较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变化、对高血压知识了解程度的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学处理,计数和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建档管理前后患者血压变化 建档管理前血压≥140/90 mmHg者有24例,血压
2.2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 建档管理前后患者对高血压疾病和保健知识了解的情况,各项调查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慢性病,需要进行综合、长期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平稳地控制患者血压,减少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2]。对于社区居民高血压的管理,采用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可按照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风险分级评估以分类管理,便于执行个体化的随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可根据随访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健康宣教和疾病咨询、用药指导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使其知晓高血压患者长期随访的必要性和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了解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主动调整改变,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的整体综合防治[3-4]。本研究表明,进行健康档案管理前后的患者血压和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差异(均P
参考文献:
[1]张文兵.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建档分级管理的方法与评价[J].河北医学,2010,16(12):1514-1516.
【中国分类号】 R35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07-02
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迅猛增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9.7%,全国有9240万的糖尿病患者,对患者个人和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对于糖尿病这种无法治愈的进展性疾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减轻患者的负担和国家的损失。然而,慢性病控制,仅靠住院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患者的自我管理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的糖尿病人和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情况非常不乐观。有研究表明,对于糖尿病的综合治疗,社区干预不失为一种根本上的解决方法。尤其糖尿病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有显著效果。本研究将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对糖尿病治疗管理作用分析研讨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将上海古美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糖尿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将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糖尿病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为自愿参加高血压健康档案管理,两组均承诺配合医生工作。两组各随机抽取500例名患者作为调研对象,患者意识清楚,能合作,生活能自理,无严重并发症,全部诊断按世界卫生组织1999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495例。男285例,女215例,年龄25~85岁。其中25~35岁5例,36~45岁43例,46~55岁176例,66~75岁221例,76~85岁55例。对照组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493例。男287例,女213例,年龄25~85岁。其中25~35岁7例,36~45岁40例,46~55岁179例,66~75岁220例,76~85岁56例。两组患者病程均超过1年。其中观察组确诊时间2年者81例,2~5年者268例,6~10年者143例,10年者8例,对照组确诊时间2年者83例,2~5年者269例,6~10年者142例,10年者6例。
1.2 方法:(1)对观察组建立糖尿病电子健康档案。内容采用上海市统一的健康档案格式,由首诊医生推荐,在患者自愿的原则下,为其建立健康档案,一般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等,病史部分按照S、0、A、P格式书写,包括一般情况、糖尿病病史及目前相关症状、伴发的其他慢性疾病、家族史、不良嗜好、饮食习惯、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资料、需特别提醒的事件等等。特别是血(尿)糖情况,用药情况等。确定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患者有无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制定相应个性化的治疗目标,进行相应的治疗保健指导和追踪访视记录。建档后每月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1次,指导患者用药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每次随访情况均记录于电子健康档案。(2)人员培训。对观察组医院管理层人员、医务人员、防保人员等分批进行糖尿病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及实施的知识培训,掌握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特点,健康教育需求,实施细则及技巧和评价指标等,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对观察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干预控制方法、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等。要求按2000年国家卫生部科教司《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要求进行。(3)综合效果评价。随访2年,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内容涉及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生活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以及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评估、比较两组调查结果。同时记录每年两组医务人员完成糖尿病随访需要的时间,评估两组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之间的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用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血糖空置率的比较: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前后,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性差别(p
表1 建档前后患者对高血压保健知识的了解人数变化 (P
2.2 治疗费用;两组治疗糖尿病的年均费用间的差异。对照组社区患者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费用为3726+159元。而观察组社区患者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费用降为2218+118元。两组患者治疗费用间具有显著性意义(p
2.3 完成随访所需时间的对比:观察组随访一个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
随访一个病人所需时间(平均时间)的比较(P
3 讨论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2003年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2 300万,预计至2025年,将激增至4 600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预测数据,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05年至2015年中风、糖尿病和心脏病将导致中国的国民收入损失5580亿美元(相当于39060亿元人民币),这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尤其当糖尿病无有效的治疗时,预后不可逆转,致残率高。糖尿病的并发症在不断上升,这些并发症多累及心、脑血管和视网膜、肾脏、神经病变等主要脏器。
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1]。然而全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情况及代谢指标的监测情况并不理想。2003年亚洲糖尿病中国协作组对我国30所三甲医院、2 729例患者进行的调查发现:仅11.5%的患HbAlc6.5%[2]。上海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显示,仅8.9l%的糖尿病患者HbAlc6.5%[3],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加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的同时,必然也给患者,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管理包括即时调整治疗方案;糖尿病教育,帮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巧;对糖尿病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监测及治疗等[4]。一级预防,医疗团队介入、干预、监控室可操纵的,有效可行的管理方法。有研究表明,社区干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性,通过社区的医患服务平台,有利于近距离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5],使一级预防有效、规范地进行。尤其能有效提高圆型糖尿病患者各项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延缓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STENO2研究[7,8]显示通过多种危险因素同步干预,可更加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
本研究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分析表明,建立糖尿病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四位一体的网、线、点、面防治模式,对病人实施综合干预与治疗,不仅能明显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更可以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无谓劳动和重复劳动,从而相对减少了成本上的开支,从实质上降低了医疗费用;使糖尿病管理有连续性,有利于一级预防的工作更好地开展;同时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具有向市、区其他地域同领域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贾伟平 血糖控制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J].上海医学.2005,28(1):1-3.
[2] Frandsen KB.糖尿病治疗管理的现状[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3):172-173.
[3] 钱荣立,项坤立,尚红丁,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60-80.
[4] 姜素英,左玉华.张和平,等.社区糖尿病治疗达标现状分析[J].上海医学,2005.28(1):30-32.
通过在10个社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其中筛选出的52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登记,实施管理。由医务人员定期(间隔1~3个月)进行血压,心电图检测、血糖监测及饮食、运动指导。实施两年半后,比较管理前后病人血压、心电图、血糖监测、运动、用药行为及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与管理前相比,两年半后进行个案管理的病人在规律服药(干预前90.6%,干预后97.1%)、血糖(干预前70.5%,干预后80.7%)、血脂(干预前63.2%,干预后74.5%)有显著改善。
社区居民遵医行为差和、高血脂、高血糖是影响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实施合理完善的社区护理干预,对增加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十分重要。
健康管理
合理膳食:①限制饮酒。WHO对酒的建议是越少越好;②减少钠盐摄入。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宜>6g;③建议食物以多样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在社区范围内,以宣传教育方式指导广大人群从最基本的“食”做起,对于预防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力活动:对所有患者应常规进行医学评估和运动评估,制订个体化的运动计划,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至少进行10分钟。运动锻炼作为冠心病生活方式治疗和综合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医务人员应定期随访并监测患者体力活动的进展和反应。
戒烟:应尽一切可能鼓励吸烟患者戒除主动吸烟,避免被动吸烟,戒烟是冠心病最有力的干预方法,是性价比极高的生活方式改良,推荐在每次随访时均要询问戒烟情况、劝告戒烟,提供具体的戒烟流程,帮助制定戒烟计划。
压力管理:心理应激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诱发高血压、脂肪代谢紊乱以及血小板反应性升高,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控制体重: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初始目标是6个月内减少基线体重的10%,目标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4.9kg/m2,女性腰围<89cm,男性腰围<102cm。
调脂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血脂控制的目标水平是LDL-C<100mg/dl,对于极高危患者,应将LDL-C降至70mg/dl以下。有研究表明,单纯饮食和运动可降低血胆固醇7%~15%,其下降的幅度与原来的生活方式有关。在社区范围内定期检测空腹血脂水平,在高危人群中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
控制血压:唐新华的研究证实在社区内进行健康教育可迅速提高高血压三率及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心血管急性事件明显下降。故在社区范围内增大对高血压的宣传力度和加强血压监测管理对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很大作用在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协会组的研究揭示了血压的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于血压>140/90mmHg(或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血压高于130/80mmHg)的患者,只要能够耐受都应进行药物降压治疗,并按照上述要求做治疗性生活方式修正。
糖尿病护理:对于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其目标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建议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或药物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并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
讨 论
老年人冠心病携带健康档案信息卡,一旦发生意外,急救人员就会根据卡上提供的信息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抢救,再转送至医院,这就为挽救生命增加一线希望[3]。
总之,通过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工作,也有利于社区内特殊人群科学的护理、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社区居民应经常检查血压、心率、血脂、血糖、体重、生活方式达标情况,与医生配合调整用药剂量,使其均达到正常水平。这可以明显减缓老年人冠心病的发展进程,从而提高老年人冠心病的生存质量,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