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8 13:40: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前言
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创造旅游经济。当今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而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以沈阳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为题,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沈阳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目的在于使旅游业能够成为一项能带动总体经济的重要产业,未来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二、沈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近年来辽宁省旅游业在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也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影响以及带动着辽宁省经济的发展。从以下几方面对沈阳市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
(一)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发展现状。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占据着显著优势。旅游是一个娱乐的过程,要达到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以及旅游中介间的高度统一。吃、住、行、游、购、娱是构成旅游业的六大要素,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可以更好的满足旅游者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选择这些城市的景点。
(二)从交通运输看发展现状。
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交通中心和交通枢纽。高速公路与铁路运输四通八达,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东北最大的航空港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也为入境游创造了优越条件。
(三)从人们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观念分析现状。
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调查结果都显示,一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大大超出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限度时,人们的消费观念就会发生变化,消费也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状态,而是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外出旅游便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从历史古迹以及民族文化分析发展现状。
沈阳是一座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其发展中所产生的文化和历史古迹也一直流传至今。沈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满汉为主体的,由多民族组成的聚居地,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也使沈阳的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参观游览。
三、沈阳市旅游业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沈阳市旅游业发展势头也明显增快。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增加,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维持社会和谐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沈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一)旅游人数增加,旅游方式多样化。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提高,选择出行旅游的人数也会随之增多,旅游方式也逐步多样化,自驾游、低碳游、团购游、候鸟游、高铁游等方式可以为不同的群体提供最适合的出行旅游选择。
(二)旅游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旅游业发展迅速。
沈阳市的繁荣发展使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性得到了保障,而旅游服务和服务设施是完美旅游的桥梁,是典型的中介体,宾馆、饭店、旅行社、交通的快速发展也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垫脚石,为旅游业乃至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旅游活动更具特色,国际地位提升。
沈阳国际旅游节的举办向国内外游客和来宾展示活力之都沈阳市的魅力,提升了沈阳在国内外知名度,在实现旅游经济与社会文化等产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为沈阳增添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大大改善了旅游服务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动会在未来沈阳旅游业的发展上增添亮丽的光环。
四、沈阳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立足于沈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整体环境,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促进沈阳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沈阳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具有重要特殊的意义。
(一)发挥地方特色,发展区域特色旅游。
沈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为发展区域特色的旅游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沈阳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遗留的历史赋存物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包括古遗迹、古建筑、民族礼仪以及生活习俗等,旅游价值尤为明显。
(二)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在沈阳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制定相关的旅游发展战略和条例,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以及建设重点不够明确的问题都是旅游业发展的阻力,而政府的相关政策会使旅游业在合理的机制下进行,提高发展的效率和总体水平。
(三)培养旅游方面专业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旅游从事人员的学历较低会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旅游业市场的需求,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会随之明显和严重,加强旅游方面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总结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旅游这种形式,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递。随着管理的完善和制度的确立,旅游业将会成为沈阳市经济产业中的领军者,为沈阳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更好的保障。
(指导老师:于桐)
(一)洛阳旅游产业体系日渐完善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洛阳旅游业也步入发展快车道,截止至2014年底,全市国内国际旅行社88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6家,三星级旅行社30家,二星级旅行社41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38家;开放性旅游景区(点)74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6家。
(二)洛阳旅游资源遍布全市
洛阳悠久的建都史使其披上了一层浓浓的古文化外衣,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更是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外,洛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同时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部分代表性景区列表如下:
(三)洛阳旅游经济较快发展
近年来,洛阳市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洛阳接待游客总人数946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0.01%;旅游总收入600.96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创汇23816.28万美元,同比增长17.34%;接待国内游客9385.61万人次,同比增长9.93%。国内旅游收入58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7%。
二、洛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特色单一
洛阳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但是在游客印象里最深的估计也只有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和“甲天下”的牡丹花了。提起洛阳,人们心中除了出现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外再无其他。而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洛阳旅游特色单一,在大力宣传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外,忽略了其他旅游景点的宣传与营销,从而使洛阳的众多旅游资源埋没在这三样盛名之下,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
(二)旅游产业规模小,链条偏短
洛阳众多的旅游资源与洛阳现有的旅游产业规模并不相称,在硬件方面,洛阳现有的星级饭店、旅行社数量等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相比较少。在软件方面,高素质旅游人才、高质量旅游服务也显得捉襟见肘。旅游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效应不强。除了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以外,洛阳旅游产业链条偏短也制约了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目前,洛阳的旅游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上,新型的旅游产品偏少,旅游业链条短小,旅游项目局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带动性不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
面对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滞后的基础设施又成为阻碍洛阳旅游业发展的新瓶颈。每年牡丹花会期间,由于宾馆、酒店价格飙升,房源严重紧张,很多游客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住宿的地方,除了星级酒店、宾馆外,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交通停车场、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多个旅游景点一到旺季就会出现人群拥堵、车辆堵塞的局面,导致我出不去,你进不来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景区景点在游客心中的形象。
(四)旅游高素质人才缺乏
目前洛阳旅游业人才状况是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首先,熟悉景区规划、线路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专门技能人才非常缺乏。其次,由于旅游产业的门槛对文化素养要求不高,造成了旅游从业者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多为高中、中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才非常稀少。再次,由于旅游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基层的旅游从业者普遍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造成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三、洛阳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特色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针对洛阳来说,除了宣传龙门石窟、白马寺和牡丹花外,也要打造其他知名资源品牌。一、对其他的重点景区,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龙潭峡等,要深入到景区内部,因地制宜,突出每个景区的特色,从而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二、针对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要将旅游与文化充分融合,以文化为载体,旅游为形式,推进二者的互动和融合,突出文化旅游特色,从而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洛阳旅游业要想飞速发展,必须要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以强带弱,引起连锁效应,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和谐发展,保证洛阳旅游产业在“科学、和谐、高速”的轨道上发展。在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的基础上,也要使旅游产业链条增长以及促进各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使传统的观光旅游朝着更加多面、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发展,同时可以使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环保型特色工业等想融合,促使洛阳形成旅游产业规模宏大、链条齐全、各产业相融合发展的健康局面。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洛阳所出现的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一、加快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加大规模建设一批中低档的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住宿需求。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加快改造和建设一批停车场、超市、公厕等,增设城区到各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车。
(四)提高旅游产业员工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的人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随着国际环境的大发展,旅游产业的全方位人才显得更为紧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发展的好,人才要留的好。一、加大投资,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旅游人才。二、加强对各旅游产业员工的培训,可以聘请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培训讲师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可以定时参加各项相关的培训班,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三、加强旅游产业人才的监督与考核,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行为。
当前,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带动了花卉需求量的增长,花卉产业也有了蓬勃飞速的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种植在我国的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南阳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具有花卉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特别是月季种植优势明显,加快发展月季种植产业是调整南阳市农村产业结构,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发展现代新型农业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花卉业与旅游业联手打造新型花卉旅游产业,创造更优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使花卉旅游业成为南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南阳市花卉旅游业发展现状
南阳市月季种植主要是依托南阳月季基地、南阳月季合作社、南阳月季集团、南阳森美月季示范苑等花卉企业,现已基本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最优的月季种植基地。南阳市花卉旅游景点(区)主要依托各种植基地建立,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石桥镇境内,以中国月季园(南阳月季博览园)为主。月季园位于南阳市独山脚下,现有月季共1200多个精优品种,区分为大花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树桩月季、地被月季、藤本月季、食用玫瑰、切花月季等系列;园内月季花色五彩斑澜,分为红、黄、粉、橙等10个色系;园内建成30亩基因品种园,培育精优月季、玫瑰、蔷薇共计10万余株;园内种有1万余株古桩树桩月季,并建有2万余平方米温室大棚,达到每年100万盆月季的培育规模。中国月季园除园内景观外,周边还建有南阳国家级月季种植资源库、各类月季展示园、高端月季生产区、玫瑰之约浪漫婚庆基地、月季文化展示馆等不同的月季主题园区,同时还建有现代生态农业馆、名贵花木馆、香草植物馆、月季科研及学术交流服务中心等。自2010年起,每年一次的南阳月季会展已成功举办6届,中国月季园在全国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成为月季会展中的佼佼者。
二、南阳市花卉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1.自然环境适宜
月季是一种喜光植物,适于在光线比较充足、空气比较流通、排水性较好的微酸性沙壤土中栽培。而南阳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资源丰富,在全省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处于第一,山区、丘陵、平原三分秋色,植被覆盖率高,各类资源丰富,生物品种多样,各项地理、环境、气候指标非常适宜月季的种植和培育。同r,南阳市还有众多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点为花卉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例如:有“世界地质公园”之称的南阳伏牛山;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之称的内乡宝天曼;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还有美不胜收的桐柏太白顶、西峡老界岭、南召真武顶等多处自然景观;而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在南阳中心城区形成碧波荡漾的万亩水面,与城北独山森林公园相呼应。
2.交通条件便利
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南阳机场位于市区近郊,是可供各类大型客机全天候起降的D级机场,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沪陕高速与宁西铁路横跨东西,二广高速与焦柳铁路纵贯南北,与兰南、焦桐等高速在南阳交会形成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米”字型交通枢纽。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以及乡村公路合理配置形成南阳快速高效的立体交通网。近期南阳高铁站即将启动开工,这将更加有利于南阳发挥区位优势。交通运输的日趋发达,既为游客出行带来了便利,又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甚至是境外游客。
3.政策优势明显
历年来,南阳市政府十分重视花卉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政策上给予了特别的倾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先后建成南阳月季博览园、中华盆景园等花卉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为月季花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在市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世界月季联合会今年正式批准由南阳市承办2019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这给南阳花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南阳市政府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一主(月季主题公园)、两辅(兰湖月季园、滨河月季园)及连线月季带、月季专类游园(20处)等景区(点)。其中月季主题公园,计划建于新区高铁站区域,占地2000亩,是集科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月季展示景观专类园。兰湖月季园,计划建于兰湖森林公园内,占地不低于200亩,是以月季展示为主的专类园。滨河月季园,占地200亩,是以月季景观、园林小品、植物景观配置为主的综合性专类公园。
三、南阳市花卉旅游业的发展劣势
1.景点知名度不高
宣传持续力不足,2010年至今南阳市的花卉旅游业仅靠每年一届的月季花卉文化节带动,文化节前集中精力展开宣传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文化节后宣传力度锐减,品牌影响力持续不够,导致花卉旅游业的知名度难以提高。旅游产品规划不合理,花卉旅游项目未成为旅行社常态化内容,旅行社只在文化节内将花卉景区纳入南阳旅游线路,文化节之外的时间游客只能在车内远距离欣赏花卉景区美丽风光,不能真正领略南阳花卉旅游的魅力。旅游外部影响力不强,由于品牌影响力不强,难以吸引外地游客,据统计文化节期间接待的游客大部分来自南阳市周边县市区,外地游客仅占5%且均为官方考察参观团、花卉苗木从业人员和摄影爱好者。
2.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南阳花卉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土行家”,科班出身的极少,缺乏对旅游景区开发的长远规划和深刻思考,缺少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配套服务人员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且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服务质量水平难以提高。加之,景区附近的家庭式餐饮、住宿与花卉旅游的自然景观、文化内涵极不相称,使得花卉景观效果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影响了花卉旅游甚至整个南阳旅游业的形象。
3.项目开发空间有限
旅游必须依靠推出的产品来吸引游客,而花卉旅游是建立在花卉产业基础上的,必须有花卉和相关的产品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卉旅游。当前,南阳的花卉发展区主要集中在石桥镇境内,以中国月季园为主体,其余花卉发展区分布较为分散,使花卉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受到地域的限制,除现有景区外,其他花卉旅游景点难以形成大规模高质量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
四、南阳市花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注重政府引导,科学合理规划
政府应发挥市场经济建设的引导作用,注重科学规划花卉旅游业发展道路,加强理论指导;注重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支持集聚式发展;注重建设产业保护性法规体系,规避潜在风险。同时,政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月季花卉旅游业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月季种植基地应强化与科研人员的技术合作,科学种植、注重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各类月季种植、销售合作组织和协会,转变个体经营模式,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走开花卉种植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根据月季种植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南阳市整体旅游资源现状,科学合理布局,新建、扩建月季花卉观赏旅游景点(区),吸引省内外、境外游客,保持花卉旅游始终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增强月季花卉旅游的知名度,提高花卉旅游的竞争力。
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接待水平
一方面,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建规划,改造提升景区道路,规划建设直达景点的公交专线,加大绿道建设力度,完善景区标识、智慧服务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硬件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一是要提高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借鉴知名旅游景区经验,结合花卉旅游特点规律制定行业服务流程和手册,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要提高花卉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导游从业人员花卉专业知识及花卉文化培训,提高花卉文化素养,培养花卉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3.加大宣传营销力度,U大客源市场
持续开展花卉旅游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短信、网页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花卉旅游信息,扩大南阳月季花卉旅游影响,打造花卉旅游知名品牌和名片。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强化花卉旅游产品与周边县市、省内景区的串联、对接和组合,发挥“强强联合”效应。注重发挥旅行社内引外联作用,最大限度地将南阳市花卉旅游景区纳入河南省各旅行社的总体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外地、境外游客来南阳休闲度假旅游。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花卉职业技能培训。以高等院校、职业专科学校(院)、插花花艺学校等为依托,设立一批专职花卉培训中心,开展以花卉园艺师、插花师等工种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二是加强花卉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短期和中长期花卉专题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国内外花艺竞赛,提高花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只有既懂花卉知识又懂导游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花卉旅游发展的特殊需要。因而,在引进旅游管理人才、宣传营销人才的同时,景区应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聘用与定向培养一批既懂花卉又精导游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以人才支撑产业,以技术筑牢产业。
五、结束语
传统花卉种植业和旅游业融合转型升级是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今,南阳市花卉旅游业正处于从起步阶段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市,南有花卉旅游业发展的得天独厚优势条件,应把握当前市场机遇,依托现有花卉产业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融入发展载体,使花卉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靓点和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规划[Z].2009-2020.
[2]乔颖丽,王艳华,高立英.河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
[3]孟莉娟,李景初.河南花卉旅游开发优势和策略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4]乔秋敏.论河南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
旅游业因范围的模糊性和统计测量的困难性,导致旅游业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取的定义为: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游览服务的行业。广义上这个行业中除了直接从事旅游业的部门外,还包括那些与其相关的各行各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下面结合表1分析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表1 2009-2013年我国旅游业几大指标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部门数据,经各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一)从入境总人数看
不论是入境总人数,还是港澳台同胞来内地旅游,总人数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2013年由某些原因来内地旅游的人数都比上一年减少,但是总的来说,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国内旅游总人数在不断增加
其中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数较为稳定在10亿人次左右,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总人数的增加。
(三)从星级饭店看
国内旅游星级饭店的总数在降低,但是其营业额在逐年增加。说明国家在规范整治星级酒店数量上有一定成效,星级饭店营业额的增加,有一部分也是随着旅游人数增加而带来的。
(四)从旅行社规模来看
目前我国的旅行社数量依然在保持着快速增长,一方面显示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火热,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各旅行社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旅行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整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加大政府规范管理难度,也让部分旅行社为了追求利益,开始打擦边球,引发社会矛盾。
(五)从旅游教育培训看
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教育先有增长的趋势,但目前又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表明,我国对旅游的教育正在趋于专业性,让那些旅游教育还比较弱的院校取消旅游这门课程,集中到旅游教育水平较高的院校。从在职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总次数看,也在逐年增加,说明,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满足不同游客需求,让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能为游客提高更加高品质的服务。
此外,中国旅游业为迎合国际发展潮流,也不断的在传统自然景观上创新,加入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情况看,旅游业依然稳定保持着7%的年均增长率,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更加趋于专业化,趋于成熟、理性阶段。相关主体的服务项目在不断的创新,更加到位更加专业。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者需求多元化:目前不仅限于对纯自然景观的需求,更多的是转向更具有知识性、人文性、休闲娱乐性转变。旅游消费者分散化:去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跨度增大,职业种类增多,连选择出游的时间也更加多样,游客会避免假日高峰,分散错峰出行。第二,旅游目的地选择个性化:由之前热衷于A级风景区转向可能不知名的小镇,体验独特的趣味。
正因为旅游业的较高增速,以及带来的较高的经济收入,使得有的地区也竞相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甚至有的已经脱离了它自身实际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出现几点不利因素:
(一)部分旅游资源未做到科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造成资源浪费;
(二)部分旅游区内交通不便利,不适合老年人、儿童的游览观光,景区内环保、电力、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三)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提供的专业导游服务水平有差异,前不久还出现云南女导游骂游客事件,凸显出具有多语种、高技能且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才匮乏;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旅行社因数量众多,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下,开始打价格战,进而影响到品牌形象。降价吸引更多的游客报他们旅行社,但是因为过低的跟团价格,减少了导游从旅行社获得的提成,从而影响到导游为游客只提供简单的服务,进而影响到广大游客的利益。
三、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几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而旅游能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需求,所以近几年国内外旅游市场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湖南省也将旅游业确定为本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湖南省的就业人数的增加,还为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这两个总量指标出发来看近几年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1.湖南省旅游人数
近年来,湖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9年湖南省接待游客总数为16065.03 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15934.16万人次,国外游客130.87万人次;2010年接待游客总计20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8%,其中国内游客20397万人次,同比增长28%,国外游客19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011年湖南省接待游客总数上升至25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3%,几乎是2005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的4倍,其中国内游客25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4%,境外游客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接待游客人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速较快都在20%以上,其中国内旅游市场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增长趋势较好,而相对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则增长缓慢,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湖南省旅游收入
近年来,湖南省旅游收入也是呈上涨趋势。2009年湖南省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总计1099.47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7.43亿美元,旅游外汇收入6.73亿美元;2010年旅游总收入上升至1425.8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30%,旅游外汇收入9.06亿美元,同比增长35%;2011年旅游总收入为1782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2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5%,旅游外汇收入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湖南省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为湖南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达到99.%,由此可知湖南省的旅游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国内旅游市场,而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相对国内旅游发展速度来说相对较慢。
虽然总体而言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全国来讲都是较快,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湖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湖南省的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南有衡山北有洞庭湖,这也是近几年游客人数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在资源开发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规划,湖南省旅游景点数量很多,但大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尤其是一些地方只顾地方利益而不顾全局,导致全省旅游景点的开发没有统一规划,整体优势得不到体现;其次是盲目开发,近年全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一些本来落后贫困的地区因为开发旅游而富裕起来,使得很多地区、部门都开始盲目开发旅游,而不顾本地区的实际状况,造成很多旅游项目建成后入不敷出,严重浪费资源。最后是后期管理不到位,许多旅游景点在后期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虽然吸引了大批量游客,创造了巨额的产值,但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的破坏,这种只顾一时之利的做法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旅游品牌建设落后
湖南省旅游品牌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旅游品牌定位不清,湖南省旅游景点数量很多,但普遍质量不高,在旅游品牌打造上缺乏创新,很多旅游品牌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很难在同类型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其次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近几年湖南省虽然已开始注重旅游品牌建设,但成效不大,影响力不足,广告投放少,营销方式单一,目前除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这个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知名度外,其他旅游景点的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对旅游需求的增加,一些旅游景点导游收取回扣,店主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这严重影响湖南旅游景点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景区尤其是知名品牌的旅游地,虽有优美的风光如果没有与此相配套的优良服务也是枉然,所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史极为重要的。
4.相关产业发展不足
旅游业发展是否好,不仅看景点的建设,配套产业发展的好坏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而湖南省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明显不足,比如在吃方面,湖南的小吃很有特色,但不集中未形成规模;在购物方面,缺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住方面,酒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这些都会影响湖南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先导产业。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具有消耗低、带动强、惠民广、展形象、传文化等多种经济社会功能,是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的动力产业。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河南省政府也做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重要决策,并提出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立省”的战略目标,抓住机遇,改革创新。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与其他省市旅游产业相比较,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认清当前河南旅游发展的现状,明晰河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与不足,对提高河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合理
河南省现有郑州、洛阳、开封等2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5家景区,其中有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3个国家5A级景区。2014年年末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327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26处;星级酒店557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6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1000万人,基本上形成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二)旅游业增长迅速
数据来自河南省2015年、2014年统计年鉴
二、河南旅游业的优势与不足
(一)河南旅游业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河南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铁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首位,各个交通干线交汇于省会郑州,京广、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河南;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航空交通发展迅速,拥有多条国内国际航线通往国内外城市。河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陆地航空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好丰富的旅游资源
河南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在中国历史上书写的光辉的篇章,是历史前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发展地区。全省拥有四大古都:安阳、开封、洛阳、郑州;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间”历史建筑群。深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化古迹,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光临。这也是河南旅游业的主要优势之一。
除了悠久的文化古迹之外,河南境内不仅拥有绵延的高山,也有波澜的丘陵,还有开阔的平原,地形构造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壮丽多彩。据统计可供观赏的自然景区有百余处,其中包括嵩山、云台山两处世界地质公园,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二)河南旅游业的不足
1、知名度缺乏
近年来河南省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的参与景区的等级申报,拥有不少的高级别景区,但是高级别不等于高知名度,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具有价值的旅游景区没有被大家熟知。要扩大河南旅游业的知名度,将河南的旅游业推向全国,必须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进行有力的宣传。
2、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河南的旅游业分布不均衡,郑州,洛阳,开封等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的相应较大,旅游业的产值也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而其他地方的旅游业均相应较差,旅游业规模较小、水平不高,知名度较差,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处于弱势地位。
3、旅游整体规划有待提升
近年来,河南省已经将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各地区都开始着手旅游规划工作。但是,目前全省旅游业的远景规划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旅游产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些单调,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降低的全省旅游业的竞争力。
4、旅游产业链有待挖掘
按照国际标准,旅游业应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将各个旅游产业串联起来,拉长旅游的产业链,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要讲旅游产业做强做大,仅靠门票收入是不行的。在河南旅游业中,购物、娱乐十分欠缺,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品类雷同,全省旅游购物消费仅占总旅游消费的5%。所以旅游企业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三、河南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旅游立省就是把旅游产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加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进行培育。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是基于河南省当前发展阶段,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富民强省的由之路。
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发展思路上具有创新精神;加强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的整合;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软实力等方面下功夫。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宽旅游市场
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巨大,各种特色的主题游也出具规模,相关部门应因势利导,通过各种多媒体途径对河南旅游业进行宣传和报道,也可以通过开展“旅游交流会”等活动来加大宣传力度,为河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奠定基础。
(二)在旅游业发展思路上要创新
与沿海等旅游产业相比,河南的旅游产业发展较晚,且不太成熟,在旅游品牌效应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上,我们不仅要借鉴它们成功的经验,还要敢于创新,拿出自己的优势,依附自身浓厚的历史资源,突出地方特色,逐渐改善和进步。
(三)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积极开发旅游市场,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并建设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等一体化的旅游基地。并试着通过旅游建立扶贫开发区,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使河南旅游从单一的文化旅游转变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不仅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还能提高本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创国家级的旅游示范区。
(四)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聘请高水平规划单位,广泛招纳各方智慧,高效地编制出体现现代产业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战略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发展目标与发展阶段的统一,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努力形成科学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产业布局,使旅游业发展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的秩序,积极改善旅游环境,树立良好的河南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河南年鉴编委会.河南年鉴.2014.
引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久居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向往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于是,渔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渔家乐”民俗旅游在日照应运而生。它的诞生,拓展了渔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打价格战等问题。
一、发展历程
1.1萌芽阶段日照地区的渔民一直以捕鱼为业。由于近年来渔业资源濒临枯竭,渔业生产形势已经大不如前,为增加致富门路,渔民迈出了转产转业的步伐,积极自主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了“渔家乐”民俗旅游。第一个崛起的“渔家乐”旅游民俗村是王家皂村。
1.2发展阶段从2000年开始,全区从上到下,人人都参与到旅游的热潮中,在短短的几年里,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迅猛的发展起来。其中王家皂“渔家乐”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对邻村“渔家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游客市场进一步拓宽,日照海滨已经成为中原地区以及周围省市游客的目的地。
1.3蓬勃发展阶段目前,日照“渔家乐”旅游的发展,为渔民的收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现状
2.1发展速度较快“渔家乐”民俗旅游在其项目、内容等方面逐渐体现出她的发展活力与发展前景,呈现出一片可喜的景象。
2.2适应现实消费需求现在日照各旅行社的报价相对较低,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优雅。二是交通发达、通讯较为方便。三是“渔家乐”民俗旅游的收费较为低廉。
2.3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展“渔家乐”民俗旅游,为沿海的渔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途径。
2.4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渔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有:
3.1盲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管理①盲目建设缺乏规划。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在执行力度上还很欠缺,在发展上盲目性很大。②无序竞争大打价格战。目前,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速度相对迅猛,有遍地开花之势。由于组团社的报价较低,转到地接社时地接社再压价到渔家,他们之间相互竞争。③政府管理不到位机制不完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渔家乐”民俗旅游户未经许可部门的许可、未接受工商、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检查验收,擅自接待游客的食宿,存在相当的隐患。
3.2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安全、供水、渔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3.3从业人员的素质低“渔家乐”民俗旅游是渔民自发创办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凭借自己对“渔家乐”的理解开展旅游活动,参与经营的渔民,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还存在“小农”经营思想,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3.4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够目前渔家乐旅游产品单一,娱乐普遍以麻将、扑克牌等传统项目为主,深度开发不够。
四、对策与建议
作为市、区县、乡镇(街道办)应建立四级民俗旅游管理体系,为渔家乐旅游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应的扶持、保障措施或者成立一个“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协会或组织,通过协会或组织强化自我管理,行业自律。
4.1加强规划培训加大扶持力度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在开发中地方政府主导,其开发速度快,投资效益高。
①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规划与扶持。各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从真心实意扶持“三农”出发,研究制定并落实好相关政策,为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条件。
②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及运作模式。要促进“渔家乐”民俗旅游进一步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着力提高“渔家乐”民俗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③引入外资企业出资企业与渔家合资。要全面深入发展“渔家乐”民俗旅游,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渔家乐的规模,提升“渔家乐”旅游的档次,使日照市的“渔家乐”旅游向着大规模、高档次的方向发展。政府就要充分发挥主导功能,联合一些实力较强和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或私有企业,提倡大力鼓励外资,多渠道多层次的筹集资金,引入外资。加大本地旅游资金的投入,为渔家乐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
4.3强化监督引导加强管理机制“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引导。
4.4转变经营理念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渔民走出家门,学习外地成功的渔家乐民俗旅游的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4.5丰富渔家乐旅游产品挖掘内涵一是与教育开发相结合;二是增加科技含量;三是加强食文化的开发利用。
五、结论
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政府主导,相信日照渔家乐民俗旅游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滨海旅游岸线长达20多km,滨海地区主要位于惠阳区和惠东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依山傍海,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先天条件。其中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 420万元。大亚湾旅游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尽管惠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具备把滨海旅游业做大做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 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滨海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编工作。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开封是七朝古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2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开封城下13米深处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现象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等许多湖泊留下了富有文化气息的动人传说。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图强变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张伯行、林则徐等故事留传至今。近代又哺育了范文澜、冯友兰、尹达、、姚雪垠、穆青等文化名人,令人敬仰。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
一、开封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80年开始,开封市根据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按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不断巩固旅游产业基础。以1999年开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为标志,开封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2002年的市八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将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列为振兴开封经济的六大战略之一,有力地推动开封旅游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近年来,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原有旅游景区(点)的同时,先后开发重建了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天波杨府、开封府、大梁门等,如今市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北部的龙亭湖风景区、中部的包公湖风景区和南部的繁塔与禹王台风景区为主的三大景区。作为重要旅游要素的酒店业和旅行社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与此相关的商贸、娱乐等行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开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开封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开封旅游产业化进程,形成了全市人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尽管开封市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力了开封成为国际旅游大都市。通过对国际上不同旅游城市进行比较和分析,有一些定性的标准。
1、信息提供和好客度。与旅游者的交流和互动是从旅游的最初阶段开始的。在典型的城市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行程安排都基于他能够获得的有效信息。就开封市的整体服务态度来说,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首先,汽车站和火车站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但是,无论是售票人员还是检票人员的服务态度都是急需提高的,他们表现出的不耐烦和视而不见都严重影响了一个旅游城市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
2、补充的旅游产质量。饭店、酒吧、餐馆、国会大厦和展览馆必须非常有特色,从而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设施提供的服务要“物有所值”,也就是说,水平与参观的价格相匹配。开封非常有特色的是鼓楼夜市,虽然相比以前有很大改进,但是由于缺乏管理,也是存在很多问题,食品不够卫生,小吃品种不齐全,甚至有些小吃不够地道。而开封比较多的仍然是宾馆,星级酒店并不多。
3、内部通达性和外部的可进入性依赖于城市交通,但也依赖于车站的结构和分布,票务和信息服务和交通设施的快捷和多样性等等。由于开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所以车辆并不算太多,整体来说,道路还是很通畅的,公交车也有专门通往各个旅游景点的。但是,公交车卫生条件并不是很好,要注意提高卫生水平,进而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4、景区景点和节庆活动。开封市的很多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在各个景点都有定期的演出。比如,清明上河园晚上演出的《大宋京都梦华》,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场面很壮观,歌曲和表演都很出色,但给人看过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森林公园每天定点都要进行古装表演,但是没有什么特色,演员演技一般,内容通俗,难以吸引观众。
5、景点多为人造,类似度大。开封景点多是在旧址基础上进行恢复重建,很少有遗留下来的古迹,但是进行重建的建筑有没有什么特色,所以难以给游客再想来的感觉。
二、改进措施:
1、政府免费发送的旅游卡片大大激发游客的兴致,让游客了解到更丰富的经典内容和路线,增加游客的行程,从而显著增加停留时间。全面提高开封市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完善服务态度,城市居民对游客的积极态度可以弥补城市功能上的缺憾,甚至是比较严重的缺憾。
2、增加娱乐场所的数量,使游客和居民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加大投资,使开封的展览馆更具特色,同时大力发展开封的特色小吃,使开封小吃品种更加齐全,也更加卫生,地道。
一、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行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南京市共有旅游景区(点)75处,全年共接待游园游客5 06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5%。其中,A级景区16处,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点)达17处,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的景点(区)有32个,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景点有49个。星级饭店共122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5万间,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53家,二星级以下47家。2005年,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其中客房收入11.5亿元,餐饮收入10.7亿元,其它收入5.3亿元。旅行社395家,其中,国际社27家,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
2.产业总量规模
近几年来,尤其是“十五”期间,南京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以2005年为例,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7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8.4%,占全市GDP的比值为15.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87.6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5.76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22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3亿元人民币 。在2005年度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排序中,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深圳,位居第七,在长三角十五个城市的排序中,位列第三,稍落后于杭州、苏州,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排位中也名列前茅。
3.旅游产业结构
(1)客源结构
在入境游客方面,2005年,外国旅游者有51.4万人次,占全部入境旅游者的58.7%,香港同胞15.1万人次,澳门同胞0.4万人次,台湾同胞20.7万人次,其中,台湾游客数量增长最快,与2004年相比增速达58.2%。而在外国旅游者中,按洲别来分,亚洲游客最多,占所有外国人游客的54%,欧洲次之,占22%,美洲位居第三,占17%;按国别来分,马来西亚(8.3万人次)、日本(7.2万人次)、美国(6.9万人次)、韩国(5.3万人次)、新加坡(4万人次)分居前五。总体来说,港澳台地区、日韩及东南亚依旧是南京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在国内游客方面,江苏本省游客依旧占较大比重,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22.28%,安徽、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北京、湖北、河北分列二至十位,其中,长三角江浙沪二省一市及邻近的安徽省是南京主要国内游客的来源地,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45.35%,在远程市场中,北京和广东所占比重较大。
(2)支出结构
据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来宁的国内游客的主要支出项目依次为:购物费、餐饮费、景点游览费、长途交通费、住宿费等。具体如图1。
(3)空间结构
南京旅游的重心一直在市中心六区,近年来,郊区县的旅游虽在全市旅游业中所占比例仍较小,但已有大步发展,2005年,七个郊区县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7.1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28%,约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15%,所占比重比04年的6.62%、03年的6.15%有明显提升。就各区县具体而言,2005年,处于旅游总收入的前三位是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区,溧水县、高淳县、六合区则成为增幅最快三个区县。
(4)旅游产品结构
除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外,近些年来,南京的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被推出,如江心洲、傅家边、迎湖桃源、帅旗农庄、横溪陶吴农业旅游区等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金箔集团、南京卷烟厂、南京云锦研究所3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成,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的对外开放。同时,还举办了十运会、世界华商大会、名城博览会、国际梅花节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还进一步促进了南京旅游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南京市旅游业发展良好形势
1.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倍增计划顺利实现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经济获得了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在“十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以年均增长率19.45%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379亿元,相当于当年南京市GDP的15.71%;全市国内游客人次数年均增长率为16.63%,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9.33%;海外旅游者人数除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呈负增长以外,其它年份增长率都超过10%,特别是2004年增长率高达59.8%;2005年全市旅游创汇5.76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2.79%。各项指标均提前1年实现“十五”规划所提出的旅游倍增计划目标。
2.资源开发成绩显著,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同时,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初见成效。五年来,新建成并开放了阅江楼、将军山、阳山碑材、八卦洲沙滩风情园、静海寺-天妃宫、郑和航海博物馆(宝船遗址公园)等一批景区(点);提档升级了一批景区(点),如明孝陵景区“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七个景区成功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钟山风景区、秦淮——夫子庙风光带、石城旅游区等跨区县、多部门共管的知名景区的整合初见成效,各景区的整体保护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3.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