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8 19:23: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林业专业技术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屋顶花园工程
1.1 施工计划,我参与了屋顶绿化和庭前小院工程.的施工,山水文园一期工程共九栋六层建筑,室外大墙已经装修完毕,并且大部分为玻璃装饰或者落地窗,所以无法用卷扬机工作,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全部用人工将材料运送到屋顶。增加了成本,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工期进度,做好合理的施工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1.2 施工工艺,屋顶的现场情况是与室内地坪相差60公分,当然防水的上卷高度也符合做屋顶花园的要求。但是屋顶花园的草坪、花卉的面积多些,如果全部铺轻介质没有必要,并且会提高造价成本,所以我们通过研究,制定了一个符合实际情况和降低造价成本的施工方案。首先在整个屋顶平面和立面铺设隔根层,立面上卷高度要超过种植轻基质平面5公分,然后在隔根层上铺设30公分高的轻质陶粒砖,其中种植灌木和小乔木的位置下方不铺设保证足够的土壤厚度,另外有需要修筑园路或汀步的地方要砌到相应高度,保证面层比种植面稍高。然后再在陶粒砖基础上铺设硬质塑料排水板,再在排水板上粘贴无纺布作为过滤层,防止轻基质流失。最后再铺设轻基质,铺设完成后浇水让轻基质下沉,整平再种植。
1.3 轻基质,轻基质是我公司自行研制的xxxxx基质,它的特点质量轻、蓄水能力强、土质肥沃等优点,主要配制有蛭石、壤土、松树有机质(锯末、松叶、树皮等)、膨化鸡粪等按照1:1:2.5:0.5比例进行配制。
1.4 在郦城小区的屋顶绿化工程,d1-d8的楼层是由日本著名设计师设计,屋顶为云式波浪式屋顶,远看就像飘在空中的云彩,可是屋顶的坡面达70度,对屋顶绿化施工造成了不小的难度,为此我们向甲方建议,在屋顶施工时坡度较大处预留与地面平行的多排钢筋,高300,行距1000,间距800.。然后用排水板拦挡基质,其余做法基本相同。
2. 下沉小院工程
2.1基础墙的拆除、破碎、粘钢加固
在xxxxx工程中,有一项是下沉小院单项工程,小区为回迁房改造工程,要在a户型和d户型做下沉小院,须用水钻拆除地下室的部分基础墙,然后用液压钳对钢筋混凝土进行破碎,为确保结构的承重问题必须要对拆除的基础墙进行粘钢加固,首先将水钻拆除面剔凿、打磨平整,在打孔、植化学锚栓,然后用丙酮擦出粉末,待干后用石英砂环氧树脂砂浆填补有较大缺口的平面,接下来将裁好的钢板粘接面打磨去锈,再用jn建筑结构胶粘接,涂抹均匀,切忌空鼓现象。
2.2抗渗钢筋混凝土工程及排水工程
为保证下沉小院干燥,此工程采用c25、p6抗渗混凝土,挡土墙与主体的相接处开细槽加遇水膨胀胶带。在下沉小院的一角最好是在楼梯的下做一个积水坑,安装自动提升泵排水到小区的雨水井中,参照国家标准规范图集。
二、XX年7月至今在xxxxxx集团参加工作,门头沟区潭柘寺xxxxx采石场生态恢复工程.
1引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者是政府提供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校企合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在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摸索。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平台,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起,实现互利共赢。
2.1助推高校在产学研大步前进,充分发挥科教兴国的作用
中国高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门类齐全的学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今知识或技术在提高生产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等往往不能很快进入市场,产生效益。而有了企业这个平台,所有的成果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校企合作为高校的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总量、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体现,我国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势必要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掌握、创新也需要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条件。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为例进行研究。
3.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的要求,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3.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0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技术高职专业,在四川省建设厅岗位培训中心及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指导下,实施“双证”式教学。目前,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29名,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31个。
3.2.1校企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驱动,四段育人”,其中“项目驱动”指对接并归纳整合七个职业岗位(四个主岗位,三个拓展岗位)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开发课程体系;对接真实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对接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接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建构专业和课程的评价体系。
“四段育人”是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在设计与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和师徒工作室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单一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阶段(第4学期暑期岗位见习):在合作企业和师徒工作室结合生产项目进行定岗实践,让学生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三阶段(5学期):根据定岗实践中对各岗位工作的体验与认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学习,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四阶段(6学期):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3.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抓阵地,建协会,强师资,设基地,举行技能大赛、多种方式凸现素质教育为中心。按照“抓住一个阵地、建立三个协会、培养一只队伍、建设一个基地、举行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政企行校”四方联动,提供项目支撑,立体推进。与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管理局,温江区劳动就业局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成都华西生态集团等31家省内外企业合作,确立了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监理员、招投标员、苗圃管理员三个拓展岗位,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道,根据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工学结合的23门项目化、情境化课程建设工作;对接工作过程,实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3)三方互动,理实一体,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名企(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等)、师徒工作室(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岗位见习(定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等;使深度合作企业增加到31家,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达到100%。
(4)“四段育人”分段推进,工学交替,四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段育人”,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分段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即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从而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组织形式
4.1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指导下,将区园林绿化协会、成都欣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协会和企业提供设备、项目、技术支撑,学院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团队,完成南部县行政中心附属工程车道及人行道绿化工程、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10个项目、面积438000m2、合同额为4800余万元项目的施工投标、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
4.2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学院与省内外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
4.3师徒工作室模式
在企业、学校成立师徒工作室,实施拜师制式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为学生选派具有极佳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为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设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热情。
4.4组织形式
行业协会、企业、学院、专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负责校企指导与评价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包括拟定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实施流程、各环节管理办法及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研讨总结。
5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就业率在达到98%,专业对口率为91%,本专业学生半年就业起薪为2836元;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5.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5.1.1校内实训室、场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分院采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分院新建园林工程材料展中心、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室等17个学习训练区,其中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与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实训中心,与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实训场;与温江区园 林绿化协会合作,将成都欣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场,企业提供设备及相应工程项目,共建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提供项目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实训项目,使各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园林类职业技能的鉴定与培训需要。
5.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都华西生态集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31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基地已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共计300余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岗位见习(定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100%。
5.1.3师徒工作室建设
充分利用温江区是全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地及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知名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园林工程设计兼施工企业多,知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云集的优势,在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温江区就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与温江区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成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徒工作室。
5.2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及实施
与合作企业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并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专业认知项目、岗位见习项目、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双指导。
5.3课程建设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按工作过程和“五个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等23门课程标准;完成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等8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了17门校本教材编写,并陆续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编制了“拜师制”实训、暑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指导书,初步建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和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5.4师资队伍建设
5.4.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选派4名老师到合作企业全职锻炼;选派12名老师带着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安排12名老师参与了成都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学院彭州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项目论证;四川省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学院大门及景观项目设计等生产性项目。
目前,20名教师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5.4.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含学会)、企业合作,有针对地在“政、企、行”中选聘兼职教师,现已建立了29人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审定等工作。
5.5技术服务
近三年来,积极开展对合作企业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川雅安芦山县第三小学园林绿化工程、成都市新都区柏茗现代科技农业园、成都市温江区永生镇石河鱼永生大路、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成都市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26个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承担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挽回了损失,受到企业好评。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校企合作反思
校企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整改阶段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政企行校中政、企、行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需进一步明晰与深化;校企合作中,应创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陈茂,汤书福.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以园林工程技术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36~38.
[2] 常会宁.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4~46.
[3] 杨群.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7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74-02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创新是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今职业教育的重要建设发展方向,能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也在积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特点主要为应用型人才:从实践到实践,他们没有理论研究的成分在里面,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全部任务就是从一种实践到另一种新的实践,以实践开始以实践结束的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型应用人才。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急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也给高校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发展方向。
二、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企业对高职学生满意度不高,形成了企业需求量大,而实际能够适应岗位的学生较少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开始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鉴于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体系建设与开发也成为我校该专业改革建设的重点。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围绕培养以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并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增加实训课程的比重,形成以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高职园林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1.社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分析。(1)职业面向:园林规划、建筑外部环境等行业(植物配置为主)。岗位能力描述:对植物效果有较强现场施工把控能力,并能为现场提供种植施工指导,熟悉园林花卉植物的栽培以及养护知识。(2)职业面向:园林规划、施工等行业(施工管理为主)。岗位能力描述:能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管理;能负责园林绿化工程的组织施工、安全监督、验收及结算能力。(3)职业面向:园林规划、施工等行业(绘图为主)。岗位能力描述:熟练掌握基本绘制图原理和规范,能将设计草案进行深化和完善,熟练应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进行工程图的绘制与表现。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学习与工作全面结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导入课程体系中,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的专业调研,合理确定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大核心岗位能力,进一步严格确定了适应核心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从而探索构建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技能课”、“综合实践课”四大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1)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思想素质、数学、应用文写作、体能素质等。(2)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3)专业核心课:传授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4)综合实践课:开展从事园林工程技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校内外实训课程及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杨青(1983-),女,上海人,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上海 20043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64-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最终是要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这种环境下,应该认真审视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订合适的发展策略。
SWOT分析法是一个决策过程,最早的时候是为了单个企业的发展策略,后来逐渐扩大应用领域,通过分析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为发展提供依据。SWOT的四个字母分别表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其中,优势和劣势主要是分析自身的实力和对手的实力的对比,而机会和威胁研究的是外部环境对主体造成的影响。通过SWOT能够分析出自身的各种强项和弱项、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客观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将有用的信息分离出来,从而为主体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SWOT分析
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遇分析
(1)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地处上海。上海是国际大都市,非常重视绿化,不仅室外要求绿树环绕,在室内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也开始注重室内绿色环境。随着在建小区的逐步减少,养护面积却在不断扩大。上海是践行绿化新理念的理想之所,企业管理人员观念先进,是开展校企合作的理想城市。
(2)国家的政策越来越支持。2006年11月,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家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具有标志性意义,被誉为推动我国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211 工程”。同时,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参与2013年上海市级重点专业建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涵盖其中。
(3)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日渐提升。社会各界逐渐达成共识,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因材施教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用功荒”和学生“找工作难”的解决方案。
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威胁分析
(1)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表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关键。而现在我国对校企合作只是提出了一些建议,立法上还不够明确,很多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各种奖励促进机制也不是很完善。
(2)校企合作中校方缺乏吸引企业参与的机制,学校要培养人才,尤其是实践性人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就需要企业的帮助。同时,企业也需要校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补充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但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沟通还不够,行业协会的调节也没有形成规模,因此现在学校和院校缺乏有效的载体。
(3)校企合作缺乏监督和管理。目前政府没有办法对校企合作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校企合作双方只有相互签订协议来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难免有纰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力度。
3.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优势分析
随着经济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企业认识到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用工成本的进一步提高,有些嗅觉灵敏的企业发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以较低成本挖掘和吸引人才,便转向与学校合作。
校企合作的数量不断扩大,内容多样化。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也进一步多样化,除了学生参观、顶岗实习,同时双方还深入在“双师型”师资培养,企业培训中合作。
4.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劣势分析
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方式和市场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虽然越来越感觉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实践场地、师资力量等限制,课堂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方式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问题。本校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但是受制于体制的限制,例如和党校、中专拆分,又从建委划归到教委,体制上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学校的管理层也经历了很多的动荡,精力就不能百分百集中到教学改革上来,产生了一定的问题。
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一些企业将学校顶岗学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是想去培养学生,而是挑剔学生,学生苦苦去实习,但是没有办法录用。一些体制内的单位受制于编制人数的限制没有办法增加规模,这些都存在一定问题。
二、构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SWOT框架
根据以上学校的SWOT法,深入分析了学校校企合作的优缺点和机会,还有劣势,制订出符合学校和专业发展的SWOT方案。首先是SO机制,在机会和优点中要大力加强学校校企合作的层次,朝多样化发展。WO优势是根据学校的缺点和机会制订的,学校应该克服自己的不足。ST战略是指内部优势和外部威胁,因为积极通过自己的渠道完成校企合作的不断优化。WT战略是指内在的缺点遇上外在的威胁。这样能够直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并对校企合作的难度有相当的认识,杭州比较小,用人需求比较多样化。只有这样,学校和专业才能真正有所进步。
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策略
1.大力提倡“实践性”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法上都应该遵从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也应该时刻提醒学生学校的定位,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在课上和课后提升自己的实践性和职业技能。
2.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还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需要,只有培养了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才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只有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培养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才能真正吸引企业投入到校企合作中来。
3.将企业引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中来
定期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修改,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直接听取企业人数的意见,制订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
4.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地补充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实现人才可持续的培养。
5.组建一支双师型队伍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性能力,学校需要有一支“双师型”队伍。教师除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教师的职称水平,还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另外除了学校的老师,实习单位的师傅也共同投入到培养人才的活动中来。学校老师要积极利用学校现在有的政策和双休日、寒暑假等到企业中进行再培训。
6.建立机制,鼓励校企合作长期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来保证其运作,而不能光靠某位领导的魅力,或者一时的热火朝天,而是需要思考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和维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52-0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以此为契机,本文就笔者的体会及实践,谈谈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工学结合与典型工作任务
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主体是学生、企业、学校。我们认为,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企业(或课堂和实践场所),两种既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是:首先从市场中调研实际工作任务,然后从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最后从典型工作任务中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完成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的获取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一个衔接的作用,是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桥梁,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园林技术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最近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园林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显得较“软”。并不是需求总量少,人才需求总量很多,但单个企业需求的数量比较有限。
随着现代园林的发展,园林就业市场对求职者的要求显得比较苛刻。不仅要求在专业上有明显的一技之长,更关注求职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它要求园林人才的人品和人格的完整性,即以“诚信、敬业”为目标。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更为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能素质的要求,例如:从事园林设计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懂植物的生长特性、懂美学、懂平面及立体构图、色彩构成、工程技术等,同时要有很好的个人修养和气质,要有很强的交流及沟通能力。从事园林施工的人员,首先要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等基本的专业知识,其次必须要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必须具备的。
那么现在市场上园林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岗位到底有哪些特点?
三、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调研分析
对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要求的调研主要是通过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网络来完成。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者办公室负责人及企业负责人),网络的调研主要是通过登录一些招聘网站来搜集园林公司对园林人才的需求及岗位的要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园林单位多为私企,规模普遍较小,这是园林技术专业高职类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园林自身的特点是:“比建筑多了自然,比林业多了艺术”,它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懂艺术还要懂植物,了解一定的建筑施工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作为私企,他们看重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就是应届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园林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比较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阶段园林行业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短缺,这些岗位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工作比较辛苦,又要求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其中包括:运用园林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园林规划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能力;其它从事园林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CAD制图技术、电脑效果图制作技术、机动车驾驶技术、体能、吃苦耐劳等,还要具有很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比较适合高职毕业生。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到底怎样来适合当今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四、“工学结合”模式下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进行园林类课程体系开发时,我们要紧扣园林技术类人才岗位的特点,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开发和合理分配。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现阶段园林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必须一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及职业要求为基础,以市场调研得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参考,以分析得到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最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习任务,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工作情境进行教学和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是核心课程的基础,对岗位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必须具有支撑效用,要根据学习和掌握工作岗位技术技能的实际需要进行取舍精选。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注意与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紧密衔接,平稳过渡,注意兼顾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智能技能开发和继续学习提高,社会进步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思想,具备课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知识运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庆华,袁雪峰,王学东.试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29).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J].职教论坛,2008,(4).
[3]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4).
1、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随着现代林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加。所以,一定要以“人才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是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2、加大资金投入要了解林业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实际状况,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改善其生活与工作条件,实现留住人才的目的,并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使其在林业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加大人才培训投入力度。通过聘请林业专家以及优秀的林业工作者进行讲座,或投入资金鼓励林业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的方式,让林业人才及时更新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一定要严格管理专业技术培训市场,使培训计划与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
3、提高林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一是努力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经常对林业专业技术工作者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将其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其协调能力。按照具体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协作,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其作风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效结合,通过集中培训、党校培训以及自学等形式,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业务素质教育等活动,真正提高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技术综合素质。
4、形成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创造行业条件。努力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林业建设开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其次,要进一步将各种林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再次,要切实强化林业工作部门建设,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严格进行管理,使林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够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为了促进国家经济水平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加强对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为了提高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强林业建设工作。我国在开展林业建设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推广我国林业技术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林业技术推广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从而找出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在一些城市进行林业建设工作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林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通常都只是林业技术推广面积的大小,却没有对林业的存活率、质量以及养护进行有效的建设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1.2 没有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没有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没有对当地的林业建设建立健全林业推广技术制度,也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机构,从而不能促进林业推广技术的发展。在林业建设部门中也没有同林业专业院校和专业人才进行有效地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林业技术进行有效地推广和普及。
1.3 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在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各个环节的技术推广工作。这通常都会导致在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时没有充分的基础设施,进行林业技术时没有良好的机械设备,阻碍了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另外,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这些都会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1.4 林区农民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也加大了农民文化素质建设工作,但是,林区农民整体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文化素质。林区农民所在的地方处于比较偏远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等原因,从而林区农民不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又不能很好地接受林业技术,因此,阻碍了林业技术的推广。
2 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制定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加强对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推广制度,最大程度上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推广制度的高水平。在进行制度创新时,需要当地的管理者要全面落实“科教兴林”的战略,积极地促进林业技术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能够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工作当中。另外,要提高林区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并且要对一些支持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企业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成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意识,从而保证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2.2 加强林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工作
为了提高林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加强对林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工作,提高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水平。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知识讲座、技术培训课等方法进乡宣传。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在最大程度上对农民进行手把手培训,从而有效地推广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另外,也可以对林业建设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林业技术工作当中,在最大程度上推广林业技术工作。
2.3 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进行林业技术工作时,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推进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推广单位加强对林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广泛地吸收优秀专业的年轻林业技术人员,保证林业技术工作的年轻活力和专业知识化。同时,要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从而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
3 总结
为了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相关的工作部门要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的管理水平,制定完善的技术推广制度,充分发挥出有效的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水平,加强对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培训工作,促进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
参考文献
本人一九××年参加工作,一九三月开始从事××技术专业工作,先后任职××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目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已二十余年。一九九八年三月至二oo一年一月就读于××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成人教育,于二oo八年二月至七月在××大学××专业,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成绩合格,获得申报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1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优化问题
综合全国的林业数据,21世纪尤其是近年以来,林业系统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但是,林业技术人才储备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林业系统人员相对充足,但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中,仍然存在着高学历人员不足、高级职称人员不足、年轻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另外,不少地方财政状况吃紧,对于林业人员的培训、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相对有限。
1.2 技术推广体系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及省级、市级等相关林业组织不断将加强林业基层推广体系建设作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精神的指导下,县级以下林业技术推广站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改革、健全和巩固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机构。但是,在建站功能齐全、推广手段先进、作用显著发挥等方面,不少基层组织的职能还有所缺失,未能充分起到林业示范与服务作用。
1.3 配套设施建设问题
林业技术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属性方面:在我国,林业产业仍属相对落后行业,从业者文化意识落后、经营方式传统;林业行业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新增他人参与林业科技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或很低,且林产品具备着自然再生、无法保密以及一定的外部经济效应(如病虫害等)。
2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加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2.1.1 提升人才意识,发挥人才作用
要重视林业技术人才,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重林业人才的社会氛围。要重用林业技术人才,大胆启用,积极提拔,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予以支持和关照。要重奖林业技术人才,可以尝试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效益提成等多种途径激励林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并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多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2.1.2 保障人才经费,完善教育培训
要创新培训机制,通过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落实林业人才的培训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要切实保障经费落实,加大对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通过项目支持、课题支持等保障林业人才充分施展其技术才能,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
2.1.3 优化人才结构,合理设置岗位
要统筹本单位或本系统内的岗位设置,适当调整高职称和年轻化人才比例,切实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2.2 加快形成技术推广体系
2.2.1 着力搞好林业科技示范工程
基层林业组织应以国家、省、市的林业科技示范工程为依托,结合当地林业技术特点、生态特点,积极吸收先进成果和技术经验,认真规划、建设好本区域的技术示范,从技术、人员、保障等各方面保证项目顺利。同时,调动示范地所在区域的积极性,落实示范推广方案,做好具体实施工作,按计划地完成项目推广任务。
2.2.2 努力抓好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
基层林业组织应以科技示范工程为契机,根据当地技术、生态、生产条件,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推广,辐射带动区域林业发展。
2.2.3 切实提高基层林业发展科技含量
通过基层各区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下乡、信息传递等工作,在培训林业从业者的同时,提高林业推广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技术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林业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普及率,从而提高林业建设的整体效益。
2.3 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2.3.1 完善林业推广知识框架
林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不仅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指标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基层推广组织既要掌握好科学技术,又要掌握其应用的具体操作,除了“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以外,要完善推广的知识框架,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林业结构的变化,全方位指导林业技术普及和观念更新。
2.3.2 变通林业推广技术方式
目前,不少基层组织的林业推广工作都是照搬国家政策,不能够顾及当地实际情况,导致林业从业者不愿意接受国家出台的林业推广政策,成为林业推广的一大难题。因此,基层推广组织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做出一定变通,形成切合实际的处理方法,以免只从自身角度出发,造成林业推广工作不能够正常进展。
2.3.3 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结构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农业、工业、服务业提供物质保证。与农业,可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新型林业,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占领市场;与工业,深加工林业产品,促进加工工艺更新,使其向高层次、深加工方向转变,增加产品附加值;与服务业,可以在林业的生态效益上开发经济效益,净化环境,丰富生活。
3 结语
目前我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基层林业推广技术工作任重道远。在不断加强落实国家政策、抓好林业环境培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基层林业组织不断优化林业人才培养、完善林业推广体系、建设推广配套设施,这样才能使林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林业信息化的概述
1.1林业信息化的概念
林业信息化是指在国家信息约束下,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以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和应用信息技术生产、创造、使用为目标的林业管理模式。它的信息化范围包括生产、管理、科技推广和教育。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理解为在林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等领域应用和发展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林业多种效益的全过程。林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含通信、光电、遥感等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1.2林业信息化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作用
1.2.1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以GIS为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林业资源管理信息库,结合林业管理的工作实际,实现林业管理的科学化与信息化,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管理。同时,运用遥感等技术,建立森林防火预警体系、林业有害生物监控体系,以便准确掌握森林火警火灾、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扑救和防治措施。
1.2.2促进林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将成熟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林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能够促进林业生产、林业产业化和林业管理等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益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提高林业生产率,实现林业的集约化经营。
1.2.3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林业信息化建设将带来林业资源信息的共享,提高林业资源的信息利用程度,实现林产品销售效益兑现,帮助林农增收;将加强林农生产经营与市场的对接,帮助林农规避市场风险,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1.2.4推进林业政务公开、提高林业社会关注度
通过林业信息网站和林业信息系统实行林业政务公开,可以提高林业行政许可工作透明度,让林农和经营者更好地掌握各种林业法律法规和经济信息。建立和完善林业信息网站,一方面可以通过向社会宣传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林业工作成果、森林文化效应,增强社会生态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介绍森林资源状况、林业建设潜力等,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建设,加快林业发展进程。
2.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展
目前,已初步形成国家和地方级的数据采集体系,建立了数据库。国家林业局实施了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试点示范项目,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和森林资源分布数据库、森林火灾、荒漠化土地和生物多样性等数据库。浙江、湖南、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区的数据库示范试点县已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库及有关专业数据库。与此同时,国家林业局和部分省级林业部门相继开发了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营造林和林业行政审批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为主体,以省市县级林业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国林业门户网站体系。
3.林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对林业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信息化的应用与建设,最终要靠各省市县级林业部门落实完成,但多数单位领导认为林业工作主要是营林、造林、多种经营开发等,缺乏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绝大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对林业信息应用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除上级明确规定必须在网上办理的工作外,也不去学习和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信息化的应用与建设。
3.2信息网络不发达,缺少专业技术工作队伍
网站是林业部门政务信息,提供林业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平台建设不规范,不完善,信息渠道少,特别是专业网站严重缺乏;同时,缺少即懂计算机网络知识又有林业专业技能的林业信息人才,没有专职信息录入人员,网站更新不及时,没有固定信息采编队伍,信息量严重不足。
4.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4.1增强认识,加大投入
林业信息化是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增强以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统一规划,制定好本地区、本单位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同时,要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把争取财政收入、林业自筹资金及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探索多元化投入模式,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软件开发、日常维护、信息采集设备、器材采购等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带动林业现代化。
4.2吸收、培养人才,建立专业的技术工作队伍
积极培养和吸收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林业专业技术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开展林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多层次信息化培训,提高务林人的信息化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工作队伍。同时,应经常组织开展林农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培养出更多的能熟练使用林业实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林农。
4.3加快林业综合办公系统建设,完善制度
建立和改造综合办公系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林业综合办公系统,实现政务协同和网上办公。要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制度、网络安全运行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等制度,规范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行为,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4.4建立诚信体系
努力全面实现林业行业与其他政府部门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改善基础信用环境,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诚信基础保障。
5.林业信息化建设在广德县的应用
广德县召开了项目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观看了产品演示,审阅了科技查新报告和用户使用报告,经讨论,形成鉴定意见如下:
(1)提供鉴定的技术文件和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鉴定要求。(2)该成果以资源林政管理为对象,从分析资源林政的管理方式与手段入手,基于信息联动建立了资源林政管理新模式。该模式以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为主体,从整体出发,重点研究林权管理、林地征占用管理、林木采伐管理、木材流通管理等资源林政管理关键环节的监管。该模式通过优化流程,建立支撑这些关键环节的、信息联动的多个应用子系统,有效支持资源林政的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多业务数据融合与共享,管理环节的统一、互动、联动。在多环节的集成与信息联动方面,解决了林政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3)该成果符合资源林政管理的规定,优化了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流程,提出了“分级控制、管理互动”的信息联动模式。特别是在林权管理方面,项目将林权IC卡在林权地籍管理、资产评估、抵押贷款、资源流转、森林经营等方面进行应用,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4)系统经多家用户使用,反映良好,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鉴定委员会认为,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科]
【参考文献】
[1]董守聪.浅谈电子信息系统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2008,3(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