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31 23:48: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数学新课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1)

在没有实施新课标之前,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完全由教材决定的,教师根据教材写成教案,课上就是“教教材、走教案”。今天的课堂教学,提倡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做教村的奴隶,一步步“活化”教材,使之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如今我们意识到,教材只有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这就要每个教师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的教学理念,不再把教学课程只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隘的范畴来理解,而应该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学科性,更要体现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注意适时适度的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美育教育、并与艺术科等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打破以往的“纯数学教学”。如在教学了“图形的认识”以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把学过的图形拼组成一幅图画,并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画由什么图形组成,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更让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创新”的魅力。新课标就是要这样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既让学生发挥了学习主动性,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了他们的数感,做到更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那么小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学数学?我认为,主要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更应该让他们“做数学”。“做数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思考和探索,是学生理解数学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多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师生关系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讲授居先,学生视听在后”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师生之间是比较稳定的“授受关系”。当然,通过“反馈”的方式,师生之间也有一些双向交流,但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讲授。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知道了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每一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目标。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找规律”时,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的规律的事物,学生们找出了课桌、讲台的位置等等,改变了过去的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又有的教师在教学“用数学”时,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收集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的体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学生敢于提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新课标的学习过程更多的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篇(2)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数学卓越课堂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而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数学的主体,引导并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数学的角色中。借此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与力量,体会数学精神和文化,突出个性化教学。我借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情感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强大作用,因此,情境的创设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首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比赛、操作、讲故事、谜语、生活经念、实践、动画、设疑等有效的方法,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探究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如下题目:3+3+3,4+4+4+4,7+7+7+7+7,8+8+8+8…+8(50个8)。看了题目以后,孩子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兴致勃勃地把数字一个一个地加,而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觉得很奇怪。

二、营造氛围,点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火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中心环节。

首先,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环节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留足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开展有效学习活动。

其次,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对学生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称赞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教师与学生情感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这一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念、感悟思想的过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全面放手,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本上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帮助、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所以,关注个体差异,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必然环节。因此,教师要在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中引导不同的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念和经过的数学学习过程探究新知,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途径,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注重教学反思,完善数学卓越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有实用性的数学知识,这体现在学生能用多少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反思教学是构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重要环节。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每上一节课,我们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可以从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表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完美构建数学卓越课堂。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完美数学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龙明.构建实施课堂创新教育的立交桥[J].华人时刊(校长),2012,(04).

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带来了全新理念和课堂教育生活,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小学数学教学倍受人们的关注。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学生学数学普遍感觉沉重、困惑。在落实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发展过程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主体性在课堂上的发挥。作为践行新课改的数学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一切以学生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创新思维,注重基本教学理念的应用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对此,新课程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用后者学生仅仅知道学的内容是什么;而用前者,学生不仅仅知道学的内容,还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标准》在数学课程内容设计与呈现上提出了新的理念,《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此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有意义”就是指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丰富多彩的,当然是有意义的、有趣的,也是学生乐于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富有挑战性”是指课程内容应该有一些适当的难度,需要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才能解决,因为没有思考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的迁移。

这些理念就很明确地指出了新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的特点。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清楚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的特点,还应该清楚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关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注重体验,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师讲授数学知识,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重复演练枯燥的数字之间的相互转换,学生苦不堪言,索然无味。新的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中进行“数学建模”,从而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情商”与“智商”和谐统一,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课程是知识”向“课程是体验”的转变。例如,在教学生“行程问题”一节时。由于本节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历届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其根本原因是学生难以将“相遇、相对、相向、速度”等数宇概念内化到心中,对此我便设计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玩具车,将此在课桌上玩耍,甚至可以在教室的地面上,两人一组地进行玩具车的相向运动、相背运动、相遇情况等练习。尽管课堂秩序显得乱糟糟。但学生们快乐的脸神告诉我:路程、时间、速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随着音符的跳动,数学素养的生成和知识的构建已进入学生心中!这种在数学活动中得到的体验,使学生获而有乐,获而轻松,获而深刻!

篇(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课堂逐渐变得“活”了起来。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自由度”,课上也变得更加“热闹”。然而在这些“热闹”的背后,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会不难发现,许多教师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对数学练习设计的研究。传统的小学数学练习内容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练习是为了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练习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面对新的要求,我在数学教材使用中积极尝试着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数学练习课教学。

一、练习的设计应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要求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串连起来,一节课就是一台生动活泼的童话剧演出。或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增加练习要求表述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二、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进行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探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门票每人30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30×40×80%=960元,比第一种少花120元,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20元,相当于买 36张只花了840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应用题后,可以让学生想办法用数学的方法获取教学楼(地面到屋顶)的高度,学生会利用已有知识,找来一根竹竿立在教学楼旁的地面上,量出竹竿的实际长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活用数学,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练习形式灵活多样

设计课堂练习,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背诵,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以“8的乘法口诀”为例,练习的形式可有:(1)对口令,一个学生说“几八”,另一个学生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八”,另一个说出两道算式;(2)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另一个拿得数,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3)整理卡片,卡片上写有乘法口诀,把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

四、练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篇(5)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应用题教学:“协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自主探究和交流,有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综合性、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到,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教师未来研究和关注的重点[1]。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难点。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以新课程理念为引导,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常规教学联系在一起,为研究人员与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思考、探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往往还停留在试题讲解的层面,接着是试题的训练,先要教师做,然而由教师讲解,教学手段匮乏,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脱节,以往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设计未把握时代动向,已经滞后的教育内容抑或学生不了解的生活内容依然出现在教材中,学生不清楚教学的由来,每天反复训练同一类型的题目,机械解题,当进入到现实生活状态中,常常不知所措。

其次,问题形式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开发,闭塞。中高年级大多用文字述说应用题,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文字无法调动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兴趣,应用题的编写往往需要条件充分,答案也只有一个。解答应用题时,结构不开放,追求完备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再次,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未充分重视问题涵盖的数学概念、问题理解情况、问题现实意义,以处理纯数字的方式简单处置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到数学问题,最终变成数学计算式,这些转化过程没有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中,学生程序化和机械化记忆知识。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优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围绕问题的解决,学会实践和综合应用,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包含了众多的内容,不但能看到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而且还会遇到代数、统计、概率等的应用,问题的表现形式、解决方式多样化,合理定位并开展应用题教学,以新课程标准理念引导应用题的教学。要求教师分析、探究教学手段,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合理配置整个教学布局,掌控好整个教学过程,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1.开放应用题的结构

为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解决应用题能力,教师要针对性地发散学生数理逻辑思维,巧妙设计开放型的应用题。开放型应用题,在设计应用题过程中,教师不出“条件一问题”这类完整的应用题,而是提取了应用题中的一部分条件,要求学生结合对其的理解,给出一定的补充,并解答。这种问题情境和解决思路是开放的,极具挑战性,发散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应用题的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探究问题的能力,更愿意和学生合作交流。每个学生只是结构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应用题进行补充时,每个人给出的补充是不同的,如果已知问题有了变化,解题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2.营造生活化氛围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教学和生活的结合,将学生的感受添加进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应用题,教学将出发点定位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及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很近,调动数学学习的兴趣,凸显数学的作用,产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形成掌握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学困生解应用题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分析假设的差别,而不体现在解题的比例上,和优秀学生比起来,学困生没有分析题目中暗含的条件与中间状态,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问题一条件”,找出某种关联,分析题目,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发掘题目中涵盖的条件,从暗含的条件出发,过渡到书本知识,实现最终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将应用题更好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充分观察整个思维流程,基于此,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担负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2]。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还有许多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独立解决应用题,改变以往应用题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从教学实践中探究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掌握新课标的理念。

篇(6)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收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不能全面的发展。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进行数学教学。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引导学生用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在当前新课标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是指数学教师给出相应的问题或者任务,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但可以获得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和思维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情景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在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三角形认识及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开始就出示公式给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尊重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数学情景:一个三角形的池塘,高3米,底长4米,求池塘的面积,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公式,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营造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会积极参与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创设问题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和探究,允许学生在不偏离知识轨道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学生喜欢的水果,并提议把一定数量的水果分给几个同学,问同学们该怎样分,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的方式。这样,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使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

兴趣。

3.构建一定的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教学模型,就是指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把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转换成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小W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挑战,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并分层点播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比例尺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着尺子去研究地图,并设置一系列的问题:“你想去哪里游玩?”,“你知道你想去的地方离你现在在的地方有多远吗?”等等,学生在研究地图的过程中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不但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养成利用数学知识不断探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经过教师最后的总结和点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比例尺和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自己分析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分数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事先叫学生准备硬纸和剪刀,上课时让学生剪出硬纸的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在不断的实践中经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面积是相同的;在这样的自主探究中,不但加深了小学生对对分数的认识,而且使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篇(7)

中图分类号:G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68-01

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初中乃至高中学生数学的教育有着深远而又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趣是前提 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1.1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根据新课标要求,要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要有良好的沟通。温暖的话语、善意的笑容、给学生以和蔼可亲的感觉,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也有思想感情、有情绪反应,对他们进行语言和行动上的关爱、鼓励、表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去夸张,会让他们对你产生亲近感,学生愿意和你接触、愿意和你沟通,这样教师便顺利地打开了教学之门,学生进而会对你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反之,没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对学生冷若冰霜,对学生漠不关心,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这样学生也会拒你于千里之外,不愿意和你沟通,也不愿意学习你所教的学科, 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陷入僵局!

1.2 数学来源于生活,要多结合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例来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设置一些有趣味的数学问题来唤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课本上实际上有很多生活中实际问题,但有时在我们教学时可能不够用或者是不是很适合本地的学生的口味,所以,我们有时需要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从相关资料中、或者别的什么方面来搜集一些适合学生口味、学生所熟知的数学事例来补充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味,进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两年前,我在进行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对找规律计算有些失去耐心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数学故事:高斯小的时候,有一次课堂上老师出了一个加法运算题问题,从1一直加到100,看结果是多少,很多同学都在忙忙碌碌地计算,只有小高斯没有拿笔算,静静地坐在那里,不一会儿,他便举手回答出了问题的答案,老师感到很是惊讶,本来想着得用很长的时间才能计算出结果,却被小高斯很快算了出来,老师问他是如何算出来的,小高斯说:1+100=101,2+99=101……这里应该有50个101相加,也就是结果应该等于50×101=5050。老师听后对小高斯非常赞扬,夸小高斯是非常聪明的学生,全班的同学也都对小高斯非常的佩服,后来高斯成了著名的数学家。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之后立时学习积极性高涨,并很快找到了处理问题的规律,求出了答案。

1.3 注意对差生的关爱和帮助。有些学生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没有认真学习或者是什么别的原因造成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欠缺,数学程度较差,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这时,我们千万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学生,要用我们的耐心去帮助学生,慢慢帮他们提高,慢慢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好感,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记得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学生郑梦迪,对数学没有一点儿兴趣儿,作业经常不交,考试总是一位数,看到这个情况,我试着和他沟通,我说他是一个对什么事儿都极其认真的学生,并且说他很聪明,曾经课堂上我问过全班学生一个问题,还是他先回答出结果的,反应很快,说如果他要是努力学习的话,将来肯定会成为一名数学家。我这样说,他便对我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也愿意和我沟通,很愿意听我给他说的话,后来我把他遗漏的知识给他补了过来,帮他做了很多练习题,慢慢的他跟了上来,现在,他对数学变得很有兴趣,很好问问题,不断地找我沟通、要题做。

2.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的实质 做好课堂教学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同类性质问题中最本质的东西,基于这种角度的教学设计才是居高临下的,这样的数学课才更有数学味,才更具有深度,因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究各章节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知识进行梳理,找出它们本质的联系和差异,对所教内容应该了然于胸,对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要清清楚楚,另外还要充分做好突破难点的准备,要会对一个问题变换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练习的设置、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要贴合课堂教学内容,这样课堂上我们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学生学起来才能心情愉悦。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工作中,有时学生的回答、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既定预想和要求,此时,我们千万不要发脾气,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或为什么做样做,同时还要对学生对的地方给予肯定,这样一来,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会使得学生对数学更加热爱,反之,如果对学生横加批评,可能会伤到学生的自尊,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应该走进学生心中的数学世界,感受他们五彩斑斓的内心,感受他们对数学的看法。

篇(8)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思想建设和教学模式创

新,尤其要走出传统形式教育论的误区,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将是一堂无益的课。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小学生的当前教育有所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调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及其主动性,而且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到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比如,在“商不变的性质”教学中,可先口算以下等式:8÷2=4、80÷20=4、800÷200=4,问以上3道试题的被除数、除数均不相同,商为什么都是4呢?此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思维正处在积极的状态。这时进行新内容的教学,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就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各种新鲜事物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打扫卫生,分好几个卫生区,一个班的人分成几个组,然后打扫的器具该怎么分。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样就能建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课标下,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9)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过去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他们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可以在课前与学生讨论一些热点话题,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2.创设问题情境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的重点是“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比如,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练习:情景1:小明家里有3口人,今天来了2位客人,那么,今天小明家里共有多少人?即:3+2=?情境2:张华家共养了9只鸡,吃了2只,那么,张华家里现在还有几只鸡?即:9-2=?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准确把握启发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还要准确把握教学中的启发点,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启发点的准确把握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节)这节内容的时候,学生首次接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对它比较陌生,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与前面学习的“四边形”的概念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第二,把握启发点的时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困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这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启发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比如,在“百分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节)这节内容中,小数可以直接转化成百分数,如果遇到分数,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先把分数转化为小数,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于是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篇(10)

前言

新课改给每位教师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一方面,教师要实施探究式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追求情境化的教学氛围,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制定教学方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分享如下。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体会创造的乐趣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传播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在数学课堂上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等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作为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所具有的可以“以静化动”的动态特征,可以解决数学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比如,“角的分类”这一教学内容中的周角和平角,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看到两条原本重叠的两种颜色的射线中的一条射线围绕着顶点慢慢地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点击暂停键,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等,通过多媒体化静为动的演示,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于平角和周角,获得正确而清晰的数学概念。再如,对于“圆”这个概念,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圆的认识》这一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在一片美丽的农庄旁边,有一只狗儿被一根绳子拴在桩子上,小狗尽力想挣脱桩子,所以把绳子绷得笔直,小狗儿一会儿停下来朝主人的房屋张望,一会儿绕着桩子没完没了地跑,过了一会儿,小狗的主人从房屋里走出来,把狗牵走了。然后,同学们从动画片最后的特写镜头中,发现地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那是一条封闭的曲线,也就是教师在这节课所要讲的“圆”。多媒体通过播放动画的方式。将圆的形成过程,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使学生对于“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这个概念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加深了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前所未有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等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l‘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l‘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新型人才。总之,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细致,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爱上数学,井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数学节节新[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8)

[2]谢艳.开辟净土静待花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浅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6)

上一篇: 财务决算审计报告 下一篇: 每天工作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