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2-01-30 23:12: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土地整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村土地整理

篇(1)

Abstract: Land is the survival of this, is the survival of the people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production. As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continues to improve, people o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re also constantly deepened.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analyzed the Wenling city rural l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opinions rural l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退化现象仍在加剧。“珍惜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现阶段,我国各地都在积极迅速地进行农村土地整理,但是所取得的效果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土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整理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温岭市农村土地的主要状况

温岭市人口密集,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5亩,是我国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当前温岭市农村土地中存在的问题:

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土地措施,土地问题在一些地方得不到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很多土地承包后经营管理不善,一些地区对土地的调整过于频繁,强制性的收回已承包的土地,然后高价转租,缺乏监管机制,不能依法管理土,土地管理部门政策执行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当,虽然农村有人大、政协监管,但是仍存在很多漏洞,有的地方甚至形同虚设。

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农村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常常出现无偿性和无序性。流转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政府职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对于信息传递不及时,技术跟不上,资金严重缺乏等都严重制约着土地流转年纪制的健全。科学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要求还有待提高。

违规占用土地现象严重,大量土地闲置。很多地区强制性的征用土地,土地占用后补偿款普遍较低,有的甚至征用了之后拖欠补偿款,出现了无偿占用的现象,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削弱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土地补偿款管理体制监管不严,补偿款不能定向使用,有些单位还在利益诱导下提早占用或者多占用土地,出现土地闲置现象。

宅基地流转缺乏规范。新农村建设中,推行合并相邻村镇,实现公寓化管理,致使许多农民乱占地建房,出现了一户多宅的现象,很多宅地空置,宅基地严重浪费。现在实行的宅基地审批划拨权在乡镇政府手中,现象时有发生。耕地浪费现象严重。

新增耕地造假事件时有发生。温岭市乡镇规划起步较晚,政府实行增加耕地政策,主要是想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使耕地量得到保证。很多地区只是为了单纯的增加耕地,合并小田地,随意处理耕田,只是增加了耕地数量,严重的破坏了良田。对于新开发的耕地,只是盲目的开垦,对于是否达标缺乏正确的评估与分析检测,使得耕地质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农村村庄缺乏规划。农村建房没有统一规划,农村建房大部分都是另选宅基地,建成后牢房空置,并且建房很多都是向外扩展,房屋根据道路建设,路通到哪里建到哪里,形成了许多空心村。拆迁、修路、修工厂也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直接导致基本农田大量减少,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周围的耕地,使耕地质量严重下降,日后的粮食生产令人担忧。

二、农村土地整理的目的和意义及温岭市农村土地整理的措施

土地整理的目的是改进土地的使用条件,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及生产率,农村土地整理主要包含土地建设用地和农业整理两个部分。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使用的可持续性使用。

农村地区的土地整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增加耕地面积,更好地满足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土地整理有助与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与集约化,提高耕地出产率,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3、土地整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4、土地整理有利于促进人们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树立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新观念,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农村土地整体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农村土地在使用上有着很大的潜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相对的政策,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政策,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1.、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的相关政策:土地整理是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须有相关的法律制度给与保障。严格按照相关的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政策法律体系。

2、以人文本,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土地是农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保证,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坚持民主制原则。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是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应该大力宣传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使人们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中。

3、改造和整理闲置土地:农村现在仍存在大量的闲置土地,闲置土地的整理和改造工作十分艰巨,在进行工作时,要尊重人们的意愿,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时要科学规划,分步实行。加强村庄布局,对于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把控,对闲置地进行合理规划,将比较分散的村集中到居民点,对闲置土地进行合理开垦,充分利用。

4、维持耕地占补平衡,解决人地矛盾:在当前法律规范下,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项目优化,合理规划土地使用,对农田及村庄布局进行整理、退园还耕,对荒地进行开垦等,以此来增加耕地面积,保持耕地面积,达到耕地的动态平衡。

5、推行节约集约型用地:目前,我国土地数量已发展到“瓶颈”状态,要想达到更高的层次,就要往深度发展,即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闲置量,提高土地保有成本。

6、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农业用地质量:农村用地多是粗放型,土地利用率还有待提高。通过整理农村土地,将一些零散的、闲置的住宅地及耕地进行统一规划,土地整理之后,质量都会相应的有所提升,建设标准农田,对土地进行整平和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提高土地使用质量。

7、加强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多元化管理:对于土地的整理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保质保量。对于土地的使用,要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选取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达到更高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农村土地整理正沿着节约集约方向推进,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结束语:土地是人们重要的和最基础的资源材料,农村土地整理活动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倍受关注,农村土地整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以新的科学管理方式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工作,使农村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2002,12

[2]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6

篇(2)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8-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低的国家,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发展、农民生产与农村土地保有量之间存在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据专家预测,今后我国农村建设的用地量会持续增加,许多农用地也将最终成为建设用地。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采取何种方法既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又能减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还能保护耕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制定政策法规对现有耕地进行保护,以确保有足够的耕地面积,保证粮食充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是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措施[1-5]。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整理问题,探索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耕地的占补平衡、合理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1 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耕地造假情况普遍

土地整理的目标主要是使有效耕地面积得到增加,这是保证区域和国家耕地量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土地整体的重点往往放在如何提高土地数量上,而对土地的使用情况重视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新增耕地率的目标,相关部门往往采用“多出地”的措施,随意处理耕地,将小田并成大田,胡乱扩大耕地面积,严重破坏浪费良田。新增耕地经开发后能否达到耕作和种植的标准,并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研究考察,也未作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不规则占有原有耕地,造成整体耕地质量下降,无法使耕地质量得到提升,不能满足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背离了当前政府对土地实施的保护政策,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和处理。

1.2 土地整理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增加整体耕地数量、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行补偿是土地整理的整体目标,这样就难以起到土地整理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占优补劣、破坏环境、开发不利、轻质量重数量等诸多问题。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综合发展强调的重点是将土地整理和农村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其目标是将空间与内容组织、管理相统一,充分发挥土地整理的功能。国家尽管已经明确了“立足提高和保护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土地整理方针,但是土地整理项目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工程质量较低、重申报轻建设、项目目标单一等,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性效果与实际影响不一,从而导致土地整理目标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出现相互脱节的问题。

1.3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实现土地自身的农业利用是土地整理实施的重点要求,因此制定和实施相关策略时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一是节约原则问题。当前,部分开发商或者主管部门以新农村建设为幌子,违规征收和随意开发问题严重,往往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土地整理主要的方式是以节约用地为原则,重新划分土地资源,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对不符合机械耕作要求、不规则形状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手段将其改造成为符合集约经营条件、形状规则整齐的土地,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农村建设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二是农民利益保护问题。转变土地的位置和用途以后,就存在土地权属变化的问题,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常常会打破原有田块边界,这就要求必须重新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调整土地权属问题,以达到土地整理的目标。当前,在土地整理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房屋拆迁、田块重划、腾地迁坟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与农民实际利益密切相关的。农村土地权属涉及到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等很多方面利益的划分,是农民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三是自然客观条件。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率仍然比较低,存在着水利设施老化、田块凌乱等诸多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规划指导效果,究其原因是空心村、沿街建设等分布零散的宅基地普遍存在,对土地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四是人为主观因素。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够合理调整上述现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有的相关单位为完成土地整理项目或土地整理的利益在农民没有允许的情况下就私自代签公众参与意见材料,或抢占农民耕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行为都会对农民自身利益造成严重的影响,是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行为。此外,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农户进行强制性命令、拆迁房屋、填埋坑塘、迁坟腾地等行为,就会使农民正常的利益受到破坏,违背了土地整理的原则。

2 农村土地整理的对策

2.1 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2.1.1 尊重当地农民的习惯。农村的部分道路是农民长期生活和生产中自然形成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土地在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原有设施的合理因素,积极运用现有设施,坚持“路成网,田成方,林成行,渠相连”的建设模式,在原有沟、渠、路的附近搭建类似设施,不仅能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的习惯方式,还能节约资金投入的成本。这就要求立足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整理和规划,以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满足服务农民、农村、农业的需求。土地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展开规划工作时最好能够有效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持两者的协调统一,从而保证所使用的土地能够达到土地利用计划和当地实情的双重要求。

2.1.2 划分村、组界线。农村集体承包制是我国当前发展时期农村建设的主要制度,每个村、组土地之间已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而这个问题在政府对土地进行规划过程中时常被忽视,因此会造成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从而引起各村、组之间的利益纠纷,不利于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这就需要在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界限时全面考虑村、组界线的问题,一般不允许存在明显界限的设计,但必须认真对待单元划分。

2.2 有效协调内部关系

在规划实施农村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将农户、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协调好。当出现不合理的项目规划方案时,应由施工单位报给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认可确定后再上报给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要在15 d内予以答复,以免延误工期、耽误农民播种时间,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实施的项目规划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时,如道路中电线杆迁移等,则由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上报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有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的义务。

2.3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求对农村的土地进行相应规划和整理,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才能使土地整理规划应有的作用得以发挥。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过程中要使农民深刻了解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际的方案设计要求,而且也能对技术上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由此形成的土地整理方案能够使农民对土地整理的实际作用有切身的体会,既能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又能有效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发展工作的积极性。

3 参考文献

[1] 王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西部资源,2007(2):27-28.

[2] 陈薇.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6.

篇(3)

Abstract: our population density is bigger, land resources les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of growing, make people between the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ral land to the problem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ensure of the plow land of balance, perfect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make every inch of the land used effectively.

Key words: the rural land, organiz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专家预测,中国今后建设过程中在用地量这方面会出现很大的改变,建设用地将使用到一定的分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耕地的占补平衡形势变得更为严重。怎样在既满足国家政策需要,又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来保护耕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投资方式对现有耕地保护,以此保证足够的粮食耕种面积,这种对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出现的问题

1、新增耕地造假现象普遍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这是为了防止国家以及区域的耕地量得到保证。而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将重点放在看数量上,而为重视起土地的使用情况。为实现土地整理标准所划定的新增耕地率,政府单单决定使用采用 “多出地”,很多时候会把小田归并为大田,对耕田随意处理,胡乱扩大耕地的数量,使得良田被破坏浪费。

对于经过开发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达到种植和耕作的标准,在现实考察过程中未出现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原有耕地的不规则占有,使得耕地质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无法满足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的最终目标需要。这对当前政府积极实施土地保护政策是相互背离的,而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处理与解决。

2、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土地整理主要是参照节约用土地的规定,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定,通常采取措施对形状不规则、达不到机械耕作要求的土地,可以利用相关的手段将其转化为整齐、规则、能使用于集约经营的土地,这样就能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也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需要,积极构建社会新型农村的要求。而土地的用途和位置发生转变后,将对造成土地权属的变化,实施土地整理常常会把原有田块的边界打破,这就必须要重新制定计划,这就需要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整理的内容。

实施土地整理必须要以农民自身的农业利用为重点,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实施相关的策略。当前,土地整理开展时常常关系着田块重划、房屋拆迁、迁坟腾地等问题,而这些事项都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权属是农民较为关注的一项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利益划分,例如: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等。而我国农村的土地的使用率依旧较低,如:田块凌乱,水利配套设施老化,使得规划指导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普遍存在宅基地分布零散,如:沿街建设,空心村等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整理能够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改善不良影响或结果。而在实际运行时出现了强制性命令农户拆迁房屋、迁坟腾地填埋坑塘等,这就破坏了农民的正常利益。若没有得到农民的允许就在材料中代签公众参与意见,以此实现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或占用农户所耕种的土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实际利益。。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生活的保证,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若以这种违背农民意愿的方式是错误的。开展土地整理属于跨权属界限的整体调整,这就会给农民的利益带来影响,削弱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土地整理功能难以显现

综合发展主要强调把土地整理与农村结合起来发展,其目的在于把内容与空间组织、管理相互统一,这样就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得到以充分发挥。当前,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例如:重数量轻质量、占优补劣、开发不利、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国家已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土地整理项目重申报轻建设,工程质量较低,项目目标单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还未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性的显现与发挥,导致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二、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真确措施

1、发挥各个土地的作用

2、综合村、组的界线。当前中国发展时期运用的制度为农村集体承包制度,各村、组的土地已经划分出了明显的界线。而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划工作往往忽视了村、组的界线,这样造成划分不清就引起了不同的利益纠纷。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分在制定界限时把村、组的界线问题全面考虑到位,设计上一般允许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但在单元划分上必须认真对待。

(1)结合当地农民的习惯。在规划土地时有需要将现有的设施积极运用起来,对于部分道路需考虑到是农户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规划过程中需坚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一次来满足农民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减少资金投入本。在规划土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好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两者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使用达到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的计划要求。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时立足于实际,以达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坚持民主政治原则

在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里需要对土地整理提出相应的要求,必须要在坚持民主政治原则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整理规划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作为公众能够积极参加到土地管理项目里,能够对各个项目的内容有个深刻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这样既能弥补技术上的缺失,也能到达方案设计的实际要求,让规划方案及设计变得科学合理。土地整理能够让农民切身体会土地整理的作用,维护了农民自身的实际利益,调动公众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3)协调好各种内部关系

篇(4)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1 土地整理的含义

在学术界有很多关于“土地整理”的定义,笔者结合目前发展的形式和土地整理发展的形式和方向,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和一定资金的支持下,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将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或利用效率比较低的土地进行整理,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2 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的规划管理形式不一,土地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土地的规划管理过程中,土地整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农村的土地整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对规划制定、实施和使用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和全局性,会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土地使用效率较低,农村土地使用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缺乏农村土地规划的统一指导,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2 农村土地整理的融资渠道不足

在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影响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因素包括:土地投资经费不足、标准落后、资金来源渠道不健全等。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机构和群众进行土地整理工作的积极性,有碍于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公众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参与不积极

公众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参与积极性高低对于土地整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大部分群众对土地整理工作在认知上不是很清晰,相关政府部门对土地整理工作宣传不到位,使得群众对于土地整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解决农村土地整理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农村土地整理的相关政策,为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整治工作,涉及到许多的因素,并且关系着群众的个人利益。因此,完善的农村土地政策对于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完善的农村土地整理政策的指导下,可以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区域的划分、土地整理区域的划定、土地整理工作的各个项目都有章可循。

3.2 拓宽土地整理工作的融资渠道,实现多渠道融资

要加强土地整理资金的管理工作,各级政府从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农业重点建设基金返还款等项目获得的土地收益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多途径筹集土地整理资金,除了政府投资外,土地整理的主体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土地整理资金,包括: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优化土地整理资金运作机制,政府应在产业政策、税收方面给予土地整理企业较大优惠,使其在土地整理完成后优先享有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只有企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才能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保障资金渠道的稳定。

3.3 鼓励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引入激励机制

3.3.1 要引入市场激励机制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投资土地整理,整理后所得土地收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归相关企业或个人。以“投工”形式参与土地整理的农民,也应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获得相应的收益。对于筹融资先进部门或个人,可借鉴招商引资奖励模式,按土地整理资金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3.3.2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公众参与

要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规划制定及监督。土地整理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政府应出台法规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对土地整理进言献策,参与土地整理规划制定,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以监督;要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时,政府要提供统一的规划,鼓励村民聚集建房,并为居民聚集点配置基本的休闲活动设施。

3.4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农村土地的长远发展

我国的土地国情是地少人多,人地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造成破坏。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环境的保护,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工作,让农村土地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带来经济与社会的平衡。

3.4.1 统筹安排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对全局的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统筹的前提下,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考虑相关的环境保护因素,改善农村土地现状。

3.4.2 工作不拖后

在实施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多复垦地改造的土地进行保护和评估,加强对小流域治理、耕地易地占补的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要及时对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解决。

3.4.3 合理投资

要避免对农村土地整理提出过分的要求,要在符合现实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整理和整治,避免因过分投资造成的浪费,保证良好的生态效果。

3.4.4 加强宣传

政府的相关土地整理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教育与宣传,加强群众在土地整理方面的意识,集合群众的力量,保证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4 小结

农村土地整理是缓解人地紧张矛盾的关键一环,不仅要依靠政府法律和政策引导,也要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利用科学技术,应用环保理念,使得农村土地实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尽管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已经初具形式,但毕竟是一个新的行业,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具有规划功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可以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统一规划,是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主要途经。因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具有很强的规划功能。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点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工程等级低、综合性、地区差别大、外部效益显著等特点。根据各地土地整理的实践,信阳市的国土地整理可概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三个集中”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即通过迁村并点,逐步使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集中;通过归并零星地块,使农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土地整理。三是以对小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山区土地整理。四是结合农民住宅建设,迁村并点、退宅还耕,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增加耕地面积的村庄土地整理。五是通过控制城市外延式扩展,挖掘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实施城市土地整理和盘整闲置土地的闲置土地整理。六是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的矿区土地整理。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质内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农田基本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质内涵: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生态建设。土地开发对象为沙地、草地、盐碱地;土地复垦的对象为工矿废弃地、煤矿塌陷地等。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广泛、内容复杂,涉及千差万别的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其工程内容涉及土地平整和田块建设工程、农田灌排水工程、农田道路工程、农田生态防护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工程类型。同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也不同于某些单一的工程,它是一个覆盖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为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这一特点,便于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的分区、分类管理,特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同时,土地开发整理要保障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工程建设中,要处理好工程占地的权属调整,明确新增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三、费县土地整理模式的特征和做法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土地生产效益低,费县普遍出现了一些农户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二、三产业,就将承包的土地转包转租他人经营,由此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户承包地出现了撂荒,村集体土地大部分也闲置;村里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失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而村集体收入较少,难以筹集财力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新农村建设。而费县有的农民将不愿种或种不了的土地对外转包,但由于田块零碎,不适合大户承租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土地有序流转,也可以盘活、管好村集体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加快转变农村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鉴于此,费县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工作运行方式是:

一是成立县、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合作社搭建供求平台,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秩序。有土地流转意向的农户,向国土部门提出存地申请,并向所在村备案同意后,经合作社现场确定,双方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对存入的土地,按质量和存入年限分年度向存入方支付利息。存入的土地主要租赁给企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和特色产业种植,也可以承包给本社大户成员经营和合作社自主统一经营。

二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土地流转合作社加大扶持,增强合作社凝聚力,要将土地整理、农开、扶贫、林业、水利、养殖、种植等政策项目资金向土地信用合作社倾斜,这样,既解决了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又解决了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三是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开发经营,对贷出的土地,必须按合同规定进行开发经营,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同时强化监管,加强人员培训,经常及时对土地信用合作社进行督查指导,使其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管之下,确保农民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而且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进一步建立创造条件。还要结合乡、村社会治理、宅基地整治和土地复垦,有计划地撤并空心村,增加农村土地面积,集约利用土地。

四、小结

土地整理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指导、规范了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整理是一项政策和技术指向性都很强的新事业。目前从事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直属的土地整理专门机构的从业人员,他们对土地整理行业的认识、对国家有关政策的把握程度、对土地整理工程的特点的了解程度等直接关系到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土地整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鉴于此,土地整理事业要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就必须尽快推行土地整理行业资质认证制度。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篇(6)

项目位于经济开发区新城二十路以东,新城十三路以西,铁路以南,大道以北,占地3574.96亩。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征地拆迁、土地平整等。

二、项目实施单位

市区土地整理收购储备供应中心作为项目主体,负责项目投融资、项目管理工作,并对项目土地实施收储、整理和开发等工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财政局、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区审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资金的审核、拨付、监督使用,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55856.57万元,其中项目资本金15856.57万元,申请农发行政策性中长期贷款40000万元,贷款期限3年。项目资本金由区财政局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分期配套及时到位。当项目总投资超概算时,由区财政局负责筹集落实资金缺口,确保项目资金的及时投入和工程顺利完工。

四、项目土地出让收益分配

依据项目实施方案,本项目实施后,可整理产业用地共计2840.79亩,其中净用地1832.77亩,代征地1008.02亩,预计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实现年产值350亿元,年利税总额100亿元,解决劳动就业5000余人,土地出让收入合计为78787.10万元。项目建设涉及的农村土地整治费用及经营期利息全部纳入项目土地储备开发成本,由区财政局负责将项目用地的土地出让收益连同土地储备开发成本一并全部返还市区土地整理收购储备供应中心在农发行开立的专用账户,用于平衡项目资金需要。

五、贷款担保方式

本项目贷款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的贷款方式,确保农发行的贷款风险实现全覆盖。

五块已办理土地证地块提供抵押,总用地面积为334.63亩。

六、项目资金管理

篇(7)

土地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由于千百年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变化和土地使用途径以及土地政策的制约,使得土地的属性不断发生变化。例如:土地数量、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率、土地质量、土地产出率以及土地分布的不断变化。土地整理一词最早发源于瑞士和德国,随后流传到俄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地,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整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在不断变化和调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国家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土地整理提出新的要求,对土地关系作出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土地整理就是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根据需求采取各种措施对土地资源、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方法和土地分布情况进行整理、调整和分配,最终达到提高利用率和改善农业生态的目的。

2 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土地政策的不断变化和对土地整理的认识不足,使得土地整理开始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导致了土地整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土地整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土地整理涉及部门众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土地、交通、水利等,由于我国对于土地整理的制度不完善,各部门对于土地整理的责任制不太明确,导致很多部门并没有对土地整理引起重视,对于土地整理的管理也缺乏专职人员,对待土地整理工作缺乏主动性和明确的措施,这使得土地整理工作难以开展。

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土地整理的法律管理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体系,没有从法律上对土地整理进行规定,很多土地整理发生的违法问题都难以解决。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会涉及法律问题,例如土地所有权变更、土地权属重划等,然而我国的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也不完整,虽然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上我国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土地整理法律体系的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土地整理技术基础薄弱。土地整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决定了土地整理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体系。土地整理是多种学科的结合,这里面包括生物、农业、水利、环境、计算机以及土建等,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的知识和技术,然而我国的土地整理技术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和高端的技术研究,这就给土地整理工作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提高土地整理技术对于土地整理工作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土地整理投入资金不足。由于土地整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所以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国家已经设立了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制度,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土地整理的实践过程中,大多数需要依靠政府。然而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没有资金来源就导致土地整理工作难以全面实施。

缺乏评价体系和效益分析。土地整理的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维护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是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通过土地整理,社会效益将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土地的重视程度业将增加。但是对于土地整理的效果缺乏评价体系,所以,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效益体系能够及时纠正土地整理中的错误,是土地整理工作更加完善。

3 土地整理产生的原因

土地整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少,这导致了土地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加之耕地面的后备资源不足,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会影响社会发展;同时,城市用地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地整理应运而生。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粗放型的土地增长方式与当前土地资源的锐减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土地整理作为一项系统而专业的工作,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土地整理加强对土地工作的开展才能逐渐完善土地利用方式和制度。

4 解决土地整理存在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对土地整理工作的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土地所有权问题产生的纠纷和问题应该给予调节和沟通,明确土地权属问题,以减少甚至避免矛盾的产生。加强土地管理才能切实对土地整理问题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开拓资金投入渠道,吸纳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筹集资金,例如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闲置费用,土地使用税等各种费用。或者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将土地整理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以及合作的方式协调企业和个人之见的利益,形成土地整理产业化。

第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实现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法可依。相关法律的出台对于解决土地整理中出现的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加强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土地整理涉及众多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作用。各级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的各个内容,并且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加强土地整理工作的监督。

篇(8)

0 引言

专家预测来,中国今后建设过程中在用地量这方面会出现很大的改变,建设用地将使用到一定的分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耕地的占补平衡形势变得更为严重。怎样在既满足国家政策需要,又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来保护耕地,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需要制定相关的投资方式对现有耕地保护,以此保证足够的粮食耕种面积,这种对我国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出现的问题

1.1 新增耕地造假现象普遍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这是为了防止国家以及区域的耕地量得到保证。而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将重点放在看数量上,而为重视起土地的使用情况。为实现土地整理标准所划定的新增耕地率,政府单单决定使用采用 “多出地”,很多时候会把小田归并为大田,对耕田随意处理,胡乱扩大耕地的数量,使得良田被破坏浪费。

对于经过开发而增加的耕地是否可以达到种植和耕作的标准,在现实考察过程中未出现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和分析。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原有耕地的不规则占有,使得耕地质量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无法满足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的最终目标需要。这对当前政府积极实施土地保护政策是相互背离的,而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处理与解决。

1.2 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土地整理主要是参照节约用土地的规定,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定,通常采取措施对形状不规则、达不到机械耕作要求的土地,可以利用相关的手段将其转化为整齐、规则、能使用于集约经营的土地,这样就能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也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需要,积极构建社会新型农村的要求。而土地的用途和位置发生转变后,将对造成土地权属的变化,实施土地整理常常会把原有田块的边界打破,这就必须要重新制定计划,这就需要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整理的内容。

实施土地整理必须要以农民自身的农业利用为重点,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实施相关的策略。当前,土地整理开展时常常关系着田块重划、房屋拆迁、迁坟腾地等问题,而这些事项都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权属是农民较为关注的一项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利益划分,例如: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等。而我国农村的土地的使用率依旧较低,如:田块凌乱,水利配套设施老化,使得规划指导结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普遍存在宅基地分布零散,如:沿街建设,空心村等比较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整理能够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改善不良影响或结果。而在实际运行时出现了强制性命令农户拆迁房屋、迁坟腾地填埋坑塘等,这就破坏了农民的正常利益。若没有得到农民的允许就在材料中代签公众参与意见,以此实现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或占用农户所耕种的土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民的自身实际利益。。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生活的保证,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若以这种违背农民意愿的方式是错误的。开展土地整理属于跨权属界限的整体调整,这就会给农民的利益带来影响,削弱了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3 土地整理功能难以显现

综合发展主要强调把土地整理与农村结合起来发展,其目的在于把内容与空间组织、管理相互统一,这样就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得到以充分发挥。当前,增加耕地数量、补偿因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是整个土地整理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土地整理的综合功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影响,例如:重数量轻质量、占优补劣、开发不利、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国家已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工作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土地整理项目重申报轻建设,工程质量较低,项目目标单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目前土地整理还未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影响了土地整理综合性的显现与发挥,导致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脱节的现象。

2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真确措施

2.1 发挥各个土地的作用

2.1.1 综合村、组的界线。当前中国发展时期运用的制度为农村集体承包制度,各村、组的土地已经划分出了明显的界线。而政府制定相应的规划工作往往忽视了村、组的界线,这样造成划分不清就引起了不同的利益纠纷。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分在制定界限时把村、组的界线问题全面考虑到位,设计上一般允许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但在单元划分上必须认真对待。

2.1.2 结合当地农民的习惯。在规划土地时有需要将现有的设施积极运用起来,对于部分道路需考虑到是农户长期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规划过程中需坚持“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林成行”的模式,当在原有的路、沟、渠周围搭建类似的设施时,要将原有的设施综合考虑起来,一次来满足农民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减少资金投入本。在规划土地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最好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两者保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土地的使用达到当地实情和土地利用的计划要求。这就需要在土地整理时立足于实际,以达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 坚持民主政治原则

在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里需要对土地整理提出相应的要求,必须要在坚持民主政治原则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土地整理规划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作为公众能够积极参加到土地管理项目里,能够对各个项目的内容有个深刻的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这样既能弥补技术上的缺失,也能到达方案设计的实际要求,让规划方案及设计变得科学合理。土地整理能够让农民切身体会土地整理的作用,维护了农民自身的实际利益,调动公众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2.3 协调好各种内部关系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在规划实施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协调好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农户以及其部门的协调工作。当项目规划方案实施出现不合理时,由施工单位报监理单位,认可后上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日之内给予答复,以免造成严重地延误工期和耽误农民的种植时间。当项目规划实施中出现需要同其他部门协调时,如迁移道路中的电线杆等,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上报土地行主管部门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3 小结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对长一段时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为了农村更和谐地发展,我们要合理利用耕地,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当前面临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韩润仙,韩桐魁.试论农村土地整理发展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国土经济.2004.(01).

篇(9)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25-04

0 引言

土地整理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1]。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土地整理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2]。借助土地整理不仅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构成危害;不仅保持质量状态良好的土地数量,同时又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实行沟、渠、林、田、路、村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 项目区概况分析

1.1 自然概况[3]

1.1.1 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降水丰沛。项目区全年无霜期。年平均降雨量1357mm,相对湿度78%,雨量充沛。但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春冬干旱少雨。全年日照时数2210.1小时,太阳辐射量128.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积温4703.7℃,≥18℃积温2132.9℃,属光能较高地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有利于作物生长。灾害性气候主要为局部性洪、旱灾害,风、霜发生频率较小。

1.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勐满坝子内,项目区地形平坦开阔,集中连片,地形坡度小于6°,属平原地貌。项目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海拔最高为870m,位于项目区东部;海拔最低为838m,位于项目区西部边界附近。

1.1.3 土壤

项目区范围内土壤主要为砖红壤和水田内土壤经澈化形成水稻土;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好,土体较为深厚,大于90cm,土壤质地好,自然肥力较高,其土地适合种植水稻、旱谷、玉米、豆类及茶、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1.1.4 水文与水文地质

项目区及其周边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河流、水库及箐沟,项目区的水流流向均呈东西向贯穿整个项目区。

项目区出露地层主要为花岗岩;地下水主要为岩层间孔隙水和裂隙水,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花岗岩层间,花岗岩中有泉水出露。

1.2 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位于勐海县勐满镇境内,2012年,全镇总人口5149户20636人。少数民族主要是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和哈尼族。汉占人口总数的11%。2012年,勐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6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22元[4];2012年耕地面积54567亩,其中:水田18743亩,旱地3582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6亩。

1.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3.1 土地利用现状数量分析

根据勐海县勐满镇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勐满镇辖区城子村土地总面积870.80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850.44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97.6%,是全村土地构成中的最大部分;建设用地面积6.76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0.77%;未利用地面积13.61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1.6%。见图1。

1.3.1.1 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耕地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村子。农用地利用结构见表1。从表1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他农用地的土地整理潜力较大,特别是田坎,这对于增加耕地面积,有效的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好的基础。

1.3.1.2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建设用地类型包括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建设用地总面积6.76公顷。建设用地结构如表2所示。

1.3.1.3 未利用地现状分析

未利用类型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未利用地占地13.60公顷,其中荒草地0.66公顷,占未利用地的0.08%,河流水面占地12.9公顷,占未利用地的1.57%。

1.3.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城子村的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可以通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5]两个指标来反映,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为97.63%,土地垦殖率为83.2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较高,但由于田间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的耕作潜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项目区进行土地整理还有一定的潜力。

2 土地整理前后效果对比变化分析

2.1 地类变化分析

2.1.1 项目区用地整理前后变化分析

2.1.1.1 农用地变化分析

农用地总面积850.44公顷,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97.66%。从表3看出,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变化幅度最大。

2.1.1.2 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变化分析

项目区内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由于这次土地整理的重点主要是耕地,因此在此次土地整理中,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在整理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见表4。

项目区内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在土地整理前后,主要是将荒草地整理为可利用的土地,对于河流水面,主要是将其作为农田灌溉的源头,因此,河流水面的占地面积并没有发生变化。见表5。

2.1.2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自于对项目区内现有土地的整理,拟开发整理总面积850.14公顷。

MZ=(1-R1)×(M1-M2)+(R1-R2)×M

公式中:Mz―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M―待整理区的原耕地面积(为现状耕地面积与田坎面积之和);R1―规划前的待整理区田埂系数;R2―规划后的田埂系数;M1―待整理区非耕地地类的面积(主要为现状沟渠、道路占地);M2―待整理区整理后必须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根据规划后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占地进行测算得到)。

2.2 布局变化分析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后,按《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项目区旱地统一规划利用为水田和水浇地[6]。同时,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平缓)以及当地耕作要求和习惯,项目区开发后平整为水田和水浇地。

综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项目区的灌溉排水设计成形似“丰”字形的灌排体系[8]。现状图和规划图见图2。

2.3 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耕地质量变化通过对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的计算来反映耕地质量在规划前后的变化情况[12]。根据农用地等别计算公式以及云南省勐海县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出项目区土地整理后耕地等别和查出项目区现状农用地的等别范围,见表7。

根据云南省勐海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查出项目区现状农用地的等别范围,详见表8。

2.4 效益变化分析

2.4.1 社会效益变化分析

项目实施后,在项目区内建立起健全的农田灌溉系统,完善的田间道路网络,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耕地复种指数,并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4.2 经济效益变化分析

①项目实施增加的产值测算。以项目区最适宜种植的3种农作物(水稻、土豆和东升瓜)为例,分析规划区通过土地整理产生的经济效益。详见表9。

规划前后进行比较,规划后每年的总产值2403.16万元,比规划前增加了471.28万元,规划后新耕地面积为40.18公顷,成本投入按12000元/公顷(大春:6750元/公顷,小春5250元/公顷)计算,扣除所增加成本投入后增加产值382.02万元。土地整理项目总投入资金2489.31万元,项目实施后年总产值2403.16万元,年净增产值382.02万元。

加上1年的建设期,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年。

2.4.3 生态效益变化分析

生态效益的变化通过绿色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垦殖率两个指标在规划前和规划后的变化来分析生态效益的变化。绿色植被覆盖率为:

上述两个指标的增加,保证了土地的透水性,提高了土地肥力,对生态环境、耕地的保护和改善有着极大的作用,为土地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篇(10)

一、搞好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1.土地整理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协调,对于土地资源来讲,就是要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经济越发展,农业这个基础产业越要稳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要求不构成威胁。而农业问题说到底是个土地问题、耕地问题;如果我们保不住“吃饭”必需的耕地,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饭碗田”,必将严重影响农业这个基础产业,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土地整理不仅能增加一定数量的耕地,而且有效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因而是缓解“吃饭”与“建设”矛盾的根本所在。

2.土地整理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城镇化。专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80%,数亿农民将进入城镇生活。城镇化必然伴随着土地空间的扩张,而我国实行全世界最严厉的“占一补一”耕地保护政策,即占用多少耕地,必须补回多少耕地,这一对矛盾是今后开展新农村建设所必须面对的。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且用地布局散乱,分散无序,粗放利用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才能化解城镇化进程中“双重或多重占地”的矛盾;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对用地的需求;才能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后劲。

3.土地整理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土地整理,填平荒废地、废坑塘,整理复耕农村工矿企业闲置土地,复垦废弃的砖瓦窑厂及公共设施,搬迁零星企业、居民点、墓穴,推高就低,进行土地平整,改造老化的排灌设施,进行格田成方、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沿田间道、沟坡等植树造林,使林网覆盖和水土保持能力大幅度提高,改善田间小气候,抗御风沙灾害能力增强,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土地整理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项措施

据调查,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近100%,土地产出率提高20%以上,新增耕地为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产增收,造福子孙,惠及后代,为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农业发展后劲提供了土地保障。

二、搞好土地整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如何把土地整理工作搞好,积极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土地整理应加强宣传,规划引导,严格管理,财力保证。

1.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参与共识

2004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把土地整理写入法律,把土地整理工作纳人了法制轨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以实施国家、省投资项目为契机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通过召开项目区群众大会,将土地整理的有关政策、形势、意义和重要成果等摘编写宣讲材料,进行宣讲,营造好的宣传氛围。在选项、评估、论证、实施、验收各环节中,吸纳公众参与,将重大事项实行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避免盲目铺张、不切实际的工程,尊重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通过项目实施,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之中,让项目区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让农民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2.高起点科学规划,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做好项目的科学评估论证,规划要切实可行,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在土地整理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切实做到四个结合。

(1)与建设高产基本农田相结合,这是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和设计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来选取,要做到路、桥、涵、闸、站配套完善,能灌、能排、能降、能挡,建成田成方、路成行、地平整,水系畅、林成行的新型农业示范区。

(2)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路则路,宜水则水。

(3)与农田水利建设和河道清淤疏浚相结合。通过疏浚河道,水中“找”泥,河中取土,既提高了防洪抗灾能力,提高了河流水质,整治了农村环境,又解决了土源,增加了耕地。

(4)与村庄整理、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这是整理的难点。通过认真调研,立足于构建人口相对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生活方便的新型村镇空间结构。按照“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各类村镇建设规划。依据村镇布局规划,通过大力开展农村零散村庄撤并整理,促进农村集中居住,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将农村建设用地腾出来的土地,通过挂钩的办法安排用于城镇建设,有效缓解用地供需矛盾。

3.严格实施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土地整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土地整理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奖惩力度。二是切实加强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管理。严格执行专家论证、项目法人、招投标、监理、公告、合同等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和施工,强化工程实施监管,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执行多时段、多层次验收的制度,确保项目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三是强化资金使用管理,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的规定;严格按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分次拨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国家资金投入安全、可靠。四是制定后期管护措施,建立责任制。土地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国土资源部门落实资产归属,与乡镇人民政府层层签订资产移交协议书,并监督其与水利站或者农经办以及村组签订资产管护责任书。

4.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资金集中投入机制

资金保障是土地整理成功的关键。目前,政府投资项目是当前的主要方式,另外,社会力量如农民参股投资形式的土地整理项目也在进行中,显然这些资金的注入无疑大大推动了土地整理工作。但是由于土地整理工作资金量较大、回报周期比较长,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归并整理工作,资金需求方面较多,随着新农建设的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全面展开。因此,广开土地整理资金的来源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1)建议国家设立村庄整理专项资金,形成长效扶持机制。

上一篇: 家长会数学老师发言稿 下一篇: 典型硕士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