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19:04: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音乐教师师德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音乐教育在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相匹配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现代教育方式和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和文化科学知识,使之具有适应未来的品格、能力和思想方法。音乐是以审美文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也是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和途径之一。形式的活泼,过程的愉悦,感化的深入,从而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实现伦理道德的内化。
音乐教育是将人类在听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占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全民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功能。把音乐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它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道德影响人的意志和行为,具有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兴趣和爱好,陶冶人的性格、情操。由此证明,音乐教育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音乐艺术素质普遍低
(1)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音乐艺术方面的课程不受重视,有的被其它课程取代,导致学生艺术想象创造力、思维观念贫乏等。⑵大学扩招后,音乐专业采取了降低文化成绩录取分数线,报考音乐专业不需要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的观念,强化一下音乐考试的内容。即“文理走不通,艺术好成功”,通往大学之门的捷径。⑶音乐高考在题目与内容等方面也过于简单程式化,几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测试点往往是考生的技能和技巧,而没有增加测试其艺术修养和系统知识。学生的艺术与文化素质就成了音乐教育教学起点低的重要原因。
(2)文化综合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训练出了一大批考试机器,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落后,导致学生素质畸形不健全发展的恶果,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职业,使学生难以适应要求。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学科专业知识使学生的视野不宽基础不牢;过重的实用主义导向使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缺乏独立思考、钻研和创新的能力。
(3)怕苦怕累,缺乏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学生到学校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老师灌输知识。于是模仿老师变成了学生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也形成了他们今后工作中的行为方式,在这种价值的约束下,学生不去追求创新。再加上如今的独生子女性格娇弱缺乏毅力,学器乐怕苦怕累,学合唱指挥怕辛苦,学舞蹈怕痛……等意志与韧劲全无。不想负出代价是很难进行艺术探索,也就很难激发出创新能力,而丧失了艺术的根本精神内核——创新。
3 学校音乐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3.1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国民素养
转变教育的观念,切实将音乐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历史的必然,是教育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办学宗旨,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促进学生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学生。要通过向全体学生实施有效的素质型的音乐教育,全面进行音乐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并以这种音乐教育观念为主导,努力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提高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格美等不断探索,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物质与美的享受;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乃至畸形的教育。而国民审美意识的强弱和审美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于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实施水平。因此,对美育在国民教育中地位的认识水平及意义无疑是正确有效地实施美育的最重要前提。
3.2 开展人文文化素质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开展人文文化教育。人文文化重点应是文学艺术、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社会科学等领域。人文文化的作用不可以低估,它的巨大力量是形成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首先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就是在本民族长期的人文文化的教育熏陶下形成的。二是人文文化能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如何去做人,提高道德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与感化,心灵得到升华,给人以间接的人生哲理和体验。三是人文文化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学会处事做事,人的人文文化底蕴越宽厚,其视野就越宽,创造才能就越高,就愈能成就事业。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教育不能达到而又为素质教育所希冀的。而目前不少艺术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了解得太少,掌握得更少,这无疑是严重的缺憾,也很难适应提高素质的要求。
3.3 加强艺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创新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与氛围。我们应该注意创造适合优秀人才成长的宽松条件,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培养,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要为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制定相应的鼓励人才成长的措施,打破只以分数划优劣的考试方法,从而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广泛开展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途径。实践不仅是创造性产生的源泉,同时也是创造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如何引导学生挖掘个人的创造潜能和优势,激发学习热情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和促进个性发展。对于在音乐活动中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创新的各种构想和精神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通过广开思路,独立思考,有所创造,培养吃苦耐劳、勤于动脑,能够面对困难和失败而勇于争取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4 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最近几年的初等教育中,瑞士教育部长理事会至少已经基本统一了教育体系。小学阶段主要是6年(少部分州是4年或5年)。中学阶段通常分为普通中学和综合学校两条线。高中通常从第9学年开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瑞士的第1至第9学年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音乐在瑞士学校中仍处于附属科目的地位。但在初等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即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其教学的整体性得到了强调,而且逻辑分析、情感和艺术能力方面的发展也同样受到关注。但实际上,传统的主科――数学、语文和自然学科仍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因为在考试、选拔中,只看这些科目的成绩。
我们可以把音乐课的教学时间作为衡量该学科重要性的指标。在许多州,全学年仍是1周两节音乐课,而少数州某些学年,甚至整个学年中音乐课的数量被减为1周1节,还有在高年级完全取消音乐课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对各州音乐课的设置这样分类:有进步的和发展不足的。
然而,最重要的却是教师的资质。在此,我们必须区分幼儿园教师和初中教师:前者教授所有的课程,而后者是某一科目的专业教师。前者通常持有综合教学证书,而各州和教育中心所颁发的这类证书对音乐课教学的要求则大为不同。因此,相比较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能完全胜任音乐学科的教学,也不能真正上好音乐课。而另一些则资质很高,工作富有热情。
瑞士的教师培训现在已经标准化,有几个州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即在第10年时)仍设有师范学院。在师范学院的5年中,这些学院开设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普通课程和培养小学教师所需要的专业课程。这些学院总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并对音乐特别关注,所以其培养的年轻教师中很多人都能够教授音乐课。
但教育部长理事会现在已经要求各州在今后的9年中要取消这类师范学院,而代之以教育学院(Padagogische Hochschule)。要成为被认可的教育学院,学校需要具备授予毕业证书的资格。学前和小学水平(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教师应被培养为全能教师,因为毕业后他们将成为主科教师并能够教授所有课程。他们不仅要能够轻松地讲授如数学和语文等主要科目,还要胜任如绘画、手工和音乐这样的艺术课程。而音乐课不仅意味着要有一双好耳朵、一副好嗓音,还要精通基本乐理,知道许多歌曲、音乐片段和舞蹈,并能较高水平地演奏一种乐器。无论如何,在早期和初中阶段必须为学生打好艺术基础。因为在以后的专业培训期间是不可能建立这样的基础的――教育学院的经验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前面所述,做好准备――也就是在师范学院的学习将是至关重要的。师范学院应承担起目前还由教师培训学院承担的培训教师的责任,即从艺术角度为专业教师做好准备,并随时提醒他们所肩负的职责。任何教师认证课程都不应把音乐排除在艺术创作之外,反过来也是一样。对于那些喜爱教师职业并了解教育学院的入学标准或中级考试的高中学生,应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学院或各类音乐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瑞士音乐教育协调委员会也把这些意见转达给教育部长们。
除一些特例外,在瑞士的公立学校中教授器乐还做不到,但是有一批成熟的、具有器乐培训资格的音乐学校。遗憾的是,政府的津贴在一些地区被削减了,因此只有极少的家长能够支付起他们孩子学习器乐的费用。
音乐教育的实验
瑞士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趋势源于学校深化音乐教育的实验。1988至1991年,在50所学校的1―9年级中,都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同时,还有相同数目的参照班参加了研究。实验组每周上5次音乐课代替现有的1周2课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给那些班级的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增加的课时是通过减少数学、语文和另外一门主科的课时来得到的。
该实验的结论总结如下:
尽管减少了20%―25%的主科课时,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下降。与参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在一些方面的表达能力还有所进步:在语言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发展;在社交方面的成果非常明显,虽然社交氛围在各个班级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班比参照班的进步更明显,实验班的学生更加团结;在学习动机方面,实验班比参照班也有明显的收获。这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学校体现得更加积极,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上;第二,普遍来讲,学校对于音乐课的态度更加积极。
学校实验的结果表明:学习音乐(通过唱歌、演奏音乐、跳舞以及读乐谱和倾听音乐的教育)将会有助于发展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和整体表达能力,并给生命注入活力。所有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都会有一个正常甚至更好的表现。
扩展音乐教育的实验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和讨论。但是,已经被验证了的音乐教育在音乐课之外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加强公立学校音乐教育的惟一根据,而是音乐本身,以及音乐对人类和文明价值的重要性。1994年以来,在“瑞士教师培训课程”的大纲中增加了每学期1周的深化音乐教育课程。在标题为“音乐作为一种教学原理”的思想指导下,教学效果已充分地显示:和普通课程相比,音乐课的局限性越来越小。音乐在学校里已转化为一种教学语言,成为许多不同特色的工具中的一种。
1997年1月,音乐教学法研讨会在卢塞恩召开,主题为“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个性”。人们从瑞士学校的实验中受到鼓舞,很多国家的代表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在这次大会上,上面提到过的在瑞士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高中附属于各州教育部,因此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结构。为了使瑞士的综合大学承认各州自己的毕业证书,一些必要的条件需要得到统一。1995年,有关毕业证书的新认证法开始实施,各州有10年的时间来调整各自的规定。经过这些变化后,高中持续4年,提供7个基本科目,其中一门必须为音乐或艺术,占到了课程总数的5%―10%。
一个州的课程设置
以瑞士中心州在1993年1―9学年的音乐课程为例。它的组成框架是:指导思想、一系列总体目标和教学法。
A部分:指导思想
一、 课程的意义
音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它具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价值。
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是在一个几乎连续的听觉环境的影响下认识自己的。他们感受音乐的社会化力量,这种力量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操纵性或破坏性的影响。
音乐作为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一致的。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在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唤醒、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天赋、能力和技巧。
音乐教育已经扩大了其领域,从歌唱到其他活动。所有的音乐活动皆可帮助培养人的整体发展,它提供了把通常是分开的智力、心灵和身体等不同领域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在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气质、获得的经验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共同演奏音乐培养了孩子们和年轻人的社会化发展和人格发展。
音乐教学训练了听觉的感官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创造力,培养了想像力、记忆力、学习注意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二、 目标
1. 感受音乐感知觉存在于人的态度和思维状态的综合体中,它是外部对主观感受造成的印象。内心的开放、思想的宽容和所有感受的整合是形成不同感知觉的条件。
2. 了解音乐的世界虽然音乐的形象是不断改变的,但其基本结构几乎保持不变。为了了解这些基本结构,音乐经验要通过审视、对比、命名、分析、分类、合并和评估来获得。
3. 表达音乐音乐的经验和观点需要相应形式的表达,如唱歌、说话、运动、舞蹈、演奏音乐。
三、 教学实践
1. 总体教学音乐课应考虑到孩子的总体个性(思想状态、身体状态、感受状态和理解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各个方面都要得到不断的、均衡的培养。
2. 从经验和操作中学习音乐教育必须要以操作和体验为方向。实践活动应排在第一位。文字和书面是链条的最后一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但操作和经验必须在第一位。
3. 让学生自己变得积极学生应该(自己或在小组中)独立地唱歌、演奏、试听、用乐器伴奏、演奏简单的片段、再现或找到节奏和动作形式。
4. 从听力开始有意识地听是理解的基础,也是进行任何音乐教育活动的基础。它通过感知、体验、认知和语言,形成对音乐经验更深刻的理解。
5. 思考音乐音乐在社会环境中影响个人,应反映出各种不同的交流形式。
6. 把音乐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原则音乐不仅仅被视为独立的科目,而且还可作用于其他各个科目。它的社会化作用、培养注意力以及发展德智体的力量尤其使它能够影响人的性格。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B部分总目标
训练内容
对音乐教育而言,5个训练内容是重要的:歌唱、听力、音乐演奏、动作和音乐基础。
歌唱:歌唱包括各种声音的训练,如唱歌、模仿、发音。虽然歌唱只代表了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可能还是处于中心地位。歌唱是一个完整、全面的过程。因此,歌唱就要包括一些其他的方面:
听呼吸语言注意力
旋律姿态节奏精神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对耳朵和嗓音的训练是最重要的。正确运用声音是有意识地听的能力和对声音清晰认识的能力,对嗓音的特别训练可以培养一个人在歌唱和表演时的自信。班级群体的歌唱能力应该通过独唱或在小群体里演唱得到提高。歌曲选择的标准要遵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音乐风格、形式的多样性。
训练内容――听:
在我们的5个感官中,听觉是首先发展的,也是最重要、最准确的。由于听觉的多样化,学生可以发展其基本功能,如对空间和时间的感觉。有意识的听觉教育和发展,是各种音乐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通过对环境的有意识的感知,孩子们和青年人通过积极地分析他们听到的东西去体验音乐的多种作用。
有意识地体验沉默和安静的能力对聆听音乐来说是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听是指吸纳(积极的)和被吸纳(被动的);听应包括思想状态、理解和行动。理解之前先有积极体验。对耳朵的持续训练可通过定期的音乐实践而达到。在这里,音乐形式的选择起着次要作用,但是对于唤醒和保留孩子们的好奇心则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在他们的内心思想中想像音乐是很重要的。在听到声音之前呈现的图像、文字、音乐效果促使对声音的判断越来越准确,这是通过多次试听达到的。在音乐学校,只要孩子决定学习乐器演奏,那么在各个年级都应该提供乐器学习的机会。
训练内容――音乐演奏:
积极的音乐教育一方面需要自发的和即兴的创作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演奏已有的音乐(为歌曲伴唱、合奏)。为了满足这些活动和创造力的条件,有可能要利用旋律、和声和节奏乐器(身体乐器和自制的乐器等)。
乐器合奏表演也为听觉能力、社会行为、良好动机和加深音乐基础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训练内容――动作:
每一种文化的起源都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音乐和动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作为一种基本体验,对动作的体验先于耳和眼的体验。
在音乐教育中,动作总是与唱歌、音乐演奏、音乐听力或音乐基础相联系。它不仅仅有利于儿童和年轻人动作的协调并刺激其动机,而且还与其他学科建立了必要的平衡和联系。
在我们所说的动作中,不同时期、形式的游戏和舞蹈,即兴动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体是个人表达音乐的载体。
训练内容――音乐基础:
音乐基础的训练包括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世界的所有活动。这种基础将帮助学生在接触音乐时建立一定的独立性。学生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来开始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28-01
奥尔夫音乐教学主张以儿童的发展为本,提倡综合性的音乐教学理念,以引导小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音乐之路。这种鼓励式教学不仅对小学音乐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的是通过这种音乐教学充分展示了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
1、创造性。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哪种教学工具或是言行举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才能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活动过程中更好的领悟到舞蹈、音乐、语言所要传达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小学生即兴创作的可能。
2、综合性。音乐的魅力及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人的内心情感和情绪,通过音符来传达出演唱表演者的思想内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最主要的特征的就是综合了音乐说唱、舞蹈动作及其语言等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就有必要充分考虑到说唱、舞蹈动作等之间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小学生的音乐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该音乐教学的综合性教学理念充分地运用了串铃、三角铁等相关乐器,并在音乐的伴随下激发了小学生跟随舞动的本能反应,在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一定的想象空间舞出自己的音乐旋律,帮助小学生开拓思维能力。
2、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使用过程中,不仅考验着教师的的自我业务水平,更考验着教师的音乐素养和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要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的教学技巧,如此,才能更好的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对音乐与艺术的鉴赏能力。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应用还能够有利于教师的自身素养的的提升。
3、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奥尔夫音乐教学充分的利用小孩子爱玩的天性,以游戏音乐的模式来进行教学,通过组织小游戏让音乐教学变成“玩中学、乐意学、开心学”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游戏音乐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游戏音乐的想象和好奇心,对音乐作品产生一定的联想,在想象的过程中产生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想法,继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加强音乐实践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音乐创造的教学目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鼓励小学生进行创造,参与学习。最原始的音乐主要是人们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想象所呈现出来的,而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并充分的去了解和感悟音乐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就必须综合分析的小学生的心理特质,通过适当的音乐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在进行教学前可以让学生设计好情景模拟,以分组的形式来进行情景表演,随着音乐的播放,几个人模拟坐在摇曳的船只上,静静感受一路波动的清水和轻拂脸颊的细柳,而教师也可适当的一些台本,让学生根据台本来即兴发挥演绎剧情,此时就可以营造出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也乐在其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故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的手段,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故我们音乐教师应通过对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音乐学科各相关理论的学习,从而形成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并以之为指导,研究新音乐教育理念下音乐教学同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关系,加强对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认识并展开学习,奠定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坚实音乐专业能力基础,保障音乐教学的基本需要。
(一)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唱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歌唱是人类原始的、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唱歌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乐器演奏技能
乐器演奏技能也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钢琴是音乐教学的首选乐器,故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旋律、曲式风格与情绪要求,正确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创造性地音乐教学活动服务。
(三)识读乐谱技能
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读乐谱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
(四)创作技能
音乐新课程增加了“创造”的教学领域,这对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包括了一切创造性音乐活动(即兴音乐表演、自制简易乐器、编配伴奏音型、简单的歌曲创作等)。
(五)指挥技能
指挥技能是音乐教师必备的音乐技能,包括合唱指挥与乐队指挥。合唱是音乐教学中的常见形式,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很普遍。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各种乐队日益增多,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以拓展现代音乐教育为思路的艺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及职业素养
现代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综合”。即以音乐教育为本,广泛综合其他相关文化领域的共同元素,整合成音乐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艺术素养完整和谐发展的空间。在一些国家级或省级的音乐比赛中,我们的选手在技能展示方面都表现得较为出色。拓展现代音乐教育,首先要加强音乐教师各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形成教师的艺术通识通感能力。其次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同音乐教学的联系,为音乐教育现代化打下基础。再者就是加强做为教师的相关职业素养及文化素养。
(一)加强音乐教师的文学语言艺术的培养
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无疑可以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诠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美育的功能也将大为削弱,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精辟凝炼把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在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乐中,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加强音乐教师各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
时代的发展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的需要,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学科的知识;不仅是文化知识,还包括教学艺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丰富了音乐教学媒体的资源,使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使抽象的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感性、活泼生动,开阔了学习者的音乐视野,从而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加强做为教师的相关职业素养及文化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求知需求,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做一名现代知识型的教师。
三、以发展自身潜能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音乐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教师成长的后劲。它是以创新为灵魂,以发展自身潜能为目的,以开展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教科研意识的培养,各级部门的重视和相关机制的建立而实现。
(一)获取、处理信息能力
这是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充电器”。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一方面必须把握知识跳动的脉搏,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获取和处理大量信息的工具。
(二)学科整合能力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互相的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结合小学音乐教育,教师应该重点开展地方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社会、自然景观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学习。从而培养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能力。
一、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注重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度依赖于练习发声、歌谱以及节奏训练等。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逐渐失去了自行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就使得教学过程缺乏自主性。因此现在的音乐教育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设计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新型的音乐教育中要多次聆听,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音调和旋律来掌握乐曲的特点。
二、合理使用音乐范唱
发声教育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范唱这一教学手段,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传统的范唱形式主要包括:录音范唱与教师范唱。教师范唱是指在唱歌时,教师将乐曲的风格、音准、节奏进行全面展现,在表演时,学生对老师表演的方式、风格进行观察,在学习范唱中产生共鸣。通过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进行新歌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正式学习歌曲之前就能够体验音乐的风格,这就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听觉艺术的过程,学生在通过录音范唱学习音乐时,在范唱中体会歌曲的各方面特点,从而对歌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进行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受到表扬后会对学习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加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同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要在音乐的集体教育方式上加强对这种学生的锻炼,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自信心。
在新课程教育中,学生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本文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探讨了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方式,相信会对未来的音乐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127――01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多样了,师生互动丰富了。不少教师对音乐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件设计新颖富有动感,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形式有唱、有听、有欣赏、有表演等等丰富多彩,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但是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又是另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上课随意性强。二是学生上音乐课更是随意。针对上述两种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笔者以为要建立落实音乐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音乐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1 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
良好的教学常规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没有规矩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夸美纽斯说:“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1.1 学生进教室的常规 学生带齐音乐课本或上课用的笔和乐器,要求学生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轻声坐到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或歌曲在播放,让学生养成聆听着音乐或歌曲自然走到自己的坐位上安静等待上课。
1.2聆听音乐的常规
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以及用身体来表示,如闭着眼睛想象音乐、也可以摇晃身体有节奏地做动作或手舞足蹈,但一定要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1.3歌唱的常规
我们音乐教师都明确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教学生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做到统一和谐,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歌唱时思想集中、声音饱满、富有表情。
1.4表演的常规
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我们音乐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时的具体要求,明确表演的目的。要求学生表演时要有合作的精神,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当学生表演结束时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
1.5乐器练习的常规
为了提高学生的音准、音乐兴趣,乐器进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同学在上课时就会随意拿出乐器吹奏,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放在某地方(如自己的凳子下),练习时才能拿出米,练习时要注意姿势正确,聆听自己吹奏的声音,学生示范时认真聆听注意观察,结束时整理好乐器。
2 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仅有教学常规是不够的,它仅仅是为我们的教学有效实施提供了环境的保证。要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2.1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学生的心理期望;
2.2 教学设计是否鲜活有创意,学生乐于参与;
2.3 教学设计能否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实践的冲动
有一位教师在歌曲教学《猫虎歌》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首歌曲特点适合下列哪组词语?活泼风趣庄重沉稳抒情缓慢。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对“庄重沉稳”这些词语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位教师让学生聆听《我们的田野》歌曲时,设计了二个问题:(1)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2)这首歌的旋律、歌词是怎样?第二个目标设计模棱两可,很难让学生回答。一节好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一定是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可接受水平及期望值相符合的,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设计也是没有意义的。在欣赏《加伏特舞曲》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个教学环节:教师穿上了美丽的小舞鞋,随着音乐的旋律轻盈快乐地跳着舞蹈,音乐的高低起伏表现得非常直观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了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能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既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帮学生们树立自豪感,就要给学生力量,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更加自爱、更加自信、更加自强。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声音非常陌生,因为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是由耳骨传送的,与声波传送的有所差异。针对这点,我经常使用电脑对学生的歌声录音,让他们了解自己那美妙的音色,激发他们的演唱激情。
三、教师要用赏识性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首先要以发展的眼
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等赏识性的评价。其次,还要有一颗赏识之心,无论是成绩还是过错,都要用母爱去包容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使他们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自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宽容同学的错误。而宽容产生的巨大力量让学困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能愉悦地接受老师的帮助,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
四、让学生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方法
一、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地感受音乐之美
教师可以把音乐教室美化一下,让音乐教室有一种音乐气息。如张贴音乐家头像、生平介绍,挂一些音乐挂图在墙上,让学生感觉来音乐教室上课真的是走入了音乐的殿堂,和普通教室明显不一样;座位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在教学中可常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学习音乐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之美。
二、让学生通过视唱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在音乐课中,不管是演唱歌曲,还是聆听歌曲或乐曲,学生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视唱基础,否则就不能深入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所以,视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所谓的视唱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把乐谱转化成有声的歌唱的能力,让那些空洞平凡的音符变成一曲美丽的旋律。视唱教学一定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节奏、节拍、音准、识谱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一)要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所有的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节奏或节奏混乱,只能是噪音,而不是音乐。要让学生有节奏感,首先得激发他们感知节奏的兴趣,从简单的游戏开始。
记得教一年级音乐时,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慢,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听两段音乐,来分辨他们的快慢、时值的长短,而是在课件上做成了游戏,哪个同学答对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笑起来,如果答错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还有在教学一年级第一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单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有些学生兴趣就不浓厚了,但是让他们拍着手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跟前唱时,他们唱得就特别起劲。
所以说,把感知节奏融入到游戏当中,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地感知节奏、掌握节奏。
(二)音准训练是提高音乐视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没有音高概念的学生来说,音乐再美,也是对牛弹琴,因为他感知不到,体会不到,更创造不出音乐的美。所以,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加强音准训练。
1.首先要进行音阶练习,把握音准。在课堂上,每次唱歌前要稍微练一练声,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型、换气方法来唱上行的音阶r、m、f、s、l、t、d′,唱完再反过来唱下行的音阶,让学生学会用科尔文手势来找音高。
2.其次对学生要进行识谱训练。只有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所以,让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意义,准确辨认出乐谱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音的强弱等,就很重要了。
例如,教唱《两只老虎》这首歌,在反复聆听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音高感,教师再让他们看歌谱,说说歌谱中的数字要唱成哪些音名,学生再把记住的这些音名随着伴奏套到歌曲里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自己视唱歌谱了。识谱训练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多听多练,熟能生巧。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自我示范,榜样的作用最大,学生模仿力来源于教师,教师足够优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示范要贯穿整个音乐课堂。课堂导入后,教师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和指导;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总结。
四、让学生通过朗读歌词来感受音乐中渗透的文学之美
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讲求声律和格律,富有深远的意境、诗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达到了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吟诵,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
例如,教学一年级歌曲《跳绳》时,我发现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读起来很带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拍着手,按照节奏来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场朗读比赛,结果,学生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的,两段那么长的歌词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再反复听几遍歌曲伴奏,学生就能轻松地唱出此歌。我曾在同年级的一个班试了试不读歌词直接用听唱法让学生学唱歌会怎样,结果效果不好,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唱,歌词总也记不住。这就说明学生只有体会到了音乐的文学之美,学习音乐才能变得容易。
五、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肢体语言演唱,抒发音乐美
教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尽情抒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熏陶下,不断深入。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尽量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是小组、个人、男女生演唱或加入伴舞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体会音乐的创造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
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编歌曲或乐曲(主要是打击乐),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三度创作的尝试,或尝试利用电脑等设备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提高创编能力,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互相渗透的产物;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和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当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是不能代替它的研究。在小学音乐的教学里,合理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
二、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观察法等。实验法依据场所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备条件和设备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人员依据课题对被测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精确结果。比如在实验室录演唱人员演出的谱子和原谱对比,分析歌词里面最佳振动音在音色、音高、强弱的处理。测量法即采用测量的方法分析人类的心理特征,如情绪测验、智力测验、能力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观察法根据观察主体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客观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观察,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内在体验、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
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小学时期。新课程改革强调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坚持贯彻这一思想理念,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前提就是熟知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笔者简要介绍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具体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体态律动教学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教师应该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把握施教的方式,让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一、二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参与性的环节,用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刺激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的律动里感受音乐的流动。这恰恰与人内心情感活动有同构关系,从身心两方面同时着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作为重要的内容。比如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通过体态律动使得学生充分体验蕴含在音响形式当中的美,从而被音乐表达出来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人生做了铺垫。
2、美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与特殊学科,这取决于音乐艺术的纯抽象性。这一点,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同时抽象性也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声源于形,形发于声”的艺术。可以理解为表现者将抽象的事物通过手法转化为感受者所能体会的形象事物。不管对于表现者还是感受者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受其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曾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首先,它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审美实践机会,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美并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追求美的欲望。
3、多媒体运用
音乐是通过聆听使接受者感受它特有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 也就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手段使学生与音乐相互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它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使用多媒体的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次数、时间、顺序。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层次完整、生动形象的直观体验,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电教媒体声画结合,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调动学生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教师情感投入
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尤其是学生的审美教育普遍较低,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地方只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阶段开音乐课,在这以后直到上大学前的五年中,音乐教育就断了线,学生不可能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有的地方如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糊弄音乐课,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挤掉音乐课,部分中小学校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音乐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致使学生在音乐艺术教育上"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音乐素质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低下,美丑不分。
一、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要使艺术教育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必须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把由一切教育活动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为学生学会作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把青少年一代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这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