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27 01:23: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一心理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一心理课论文

篇(1)

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价值观适应等内容,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能否顺利通过“心理关”,对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据对淮阴工学院某二级学院339名大一新生调查结果显示:37.8%新生入学3个月还未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无措、孤独、失望。这些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若长期寻求不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就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1.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原因

1.1角色改变与自我评价

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会使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新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人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遥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与挫折感

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完整的依赖。从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分配好时间、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帮助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大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回家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第二种是指对教师的依赖减少。大学比中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自控能力要强,大学新生刚来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能及时完善地调整自己的学生则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由此会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指朋友的分离。中学时代许多人都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人青春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这种朋友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但升学使多数好朋友各分东西,身处异地,新的环境中又难以短时间内觅到挚友。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新生活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多通过书信、网络、手机与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维持友谊以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2.1积极暗示法

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来越多”、“我的进步越来越快”。

2.2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 转贴于

2.3重新评价和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进校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合适的目标。

2.4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及时、适度、合理三个原则。宣泄情绪法有: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睡好觉、日光法、击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观山水、赏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沟通法

当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大胆、主动与父母、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一起交流和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3.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3.1将入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新生入学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如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关系辅导、青春期辅导、挫折教育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心理辅导,让新生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模式,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采用年级指导、班级心理辅导、宿舍引导、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利用宣传栏、小册子、网络、电话、短信等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挑选并培训班级男、女两名心理委员,使他们接受理论知识、朋辈辅导教育、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组建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纵向模式,这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凝聚力,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手段。

3.2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关注不同群体的适应情况

通过学校开展统一心理普查,可以把握新生的适应及心理健康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的档案信息和资助帮扶系统,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加以关心,有“奖、助、减、勤、贷、捐”六渠道-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勤工俭学、助学贷款、老师向贫困生送温暖行动,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班干部合力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加强精神鼓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特殊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3.3开展系列教育,尽早确定职业方向

从新生入学阶段就引入职业规划的理念,除了在第一课堂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积极邀请知名校友、职业规划师、校内外专家教授、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如就业之星、考研之星、创业之星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讲座、交流会、集体实践活动,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尽早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倾向及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迅速地度过适应阶段。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一上学期就面向全体新生举行了“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就业方向指导”四个专题讲座和交流会;并创新性地设计了大学生成长手册,涵盖了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学期规划、阶段小结、学期总结、综合成果展示、导师和家长评语等多方面内容,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规划,树立坚定目标,用点滴积累铺垫成长之路;此外,还开展了全学院新生问卷调查,从学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调查统计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工作。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新生中反响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篇(2)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应该说更能激发广大学生的求知热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农村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甚至还很严重。面对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加强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娱乐场所管理等,但是收效并不显著。这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的厌学,有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

1 主观原因:(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2)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

2 客观原因:(1)社会原因。①受社会“流行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②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③受毕业分配,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④受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待遇较低的影响。

(2)家庭因素。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强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用压的办法,按其主观愿望逼迫孩子学习,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而农村初中不少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关爱缺失,厌学更是严重。

(3)学校原因。①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或教育方法不当。②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法不当。

二、解决厌学心理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 把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突出地位来抓。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能激发爱国热情,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有发奋进取的欲望。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言行,活动的指导,推动和制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使个体正确地,认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身份和作用,可以帮助个体确立起正确的生活目标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可以使个体建立起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个体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2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3 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社会群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否重视激发,培养和发挥其成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工作或学习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只有使那些厌学的学生充满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其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推动其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首先,学校是执行社会化使命的专门群体,教师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自我意识的社会化方面,可以多做点思想教育工作,多启发诱导,排除其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其次,学校要用得当的奖惩方式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篇(3)

班主任工作是复杂而长期的,日子虽然是简单的重复,但看似平凡的每一天,都会发生一些难以预计的故事。作为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他们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摆在我们的面前,他们或许这样那样的优点,但也存在这或多或少的不足,我们怎么办呢?这正如一张白纸,就看你如何着色了。班主任工作对象的特殊决定其工作的难度。我认为:工作的动机,来源于热爱;工作的绩效,来源于方法;工作的方法,来源于平时的思考。我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与班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年一路走来,于风雨历程中感受到了作为班主任的个中滋味。应该说天道酬勤,丰厚的回报是最好的明证:多次被授予县德育先进工作者,连续几年被授予中考功臣,荣获荆门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这些年,我有一个体会,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改善、创新工作的方法,心中装着学生,时刻想着学生,工作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自己也会从工作中获得愉悦与满足。要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体会,概括起来就是三点:以自身形象影响学生,以炽热的爱心感染学生,以集体的凝聚力教育学生。

一、   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

如果说教师的工作靠的是一张嘴,这话不算过分;但就班主任来说,光凭一张嘴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一般来说,作为一班之主,其影响力无疑要大一些,靠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靠的是自身的人格魅力,毕竟班主任比一般任课教师接触学生的机会要多的多。所以,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首先做的就是“正身”——树立自己的形象。这个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运行。比方说:安排了某种工作,一定要完成;布置了某种任务,一定要完成;开展某项活动,一定要参与;说过的一些话,一定要算数……绝不当甩手掌柜,心中想着学生,不偏袒、包庇学生,一碗水端平,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当然这只是树立形象的一个方面,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进而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得时时注意细节.这里举一个小的例子。。进入班级,看到刚打扫过的教室里又出现了瓜子壳、废纸片、食品袋等杂物,谁都会皱眉头,第一反应就是发火,发脾气之后就是责令重扫。我却不这样做,先是若无其事地俯下身捡起地上的杂物,拿起扫帚轻轻地把瓜子壳清扫干净,然后顺便把墙角随手乱扔的扫帚、垃圾箱摆放整齐,等上课铃响后,才开始这一节课的教学。二次,三次……做得多了,学生也看得多了,看得多了,明白的自然也多了,随手乱丢乱扔也就成为了过去。好看行为习惯怎能不养成呢?毕业论文其他的诸如举止文明、谈吐优雅、仪表整洁等等无不以默默的身体语言影响学生,正如杜甫所言“润物细无声”。所以我说:“教育学生,嘴是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用身体语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二、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心灵的沟通

班主任不能片面的追求权威,否则就会让学生对你产生畏惧心理,就会与学生之间划下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阻碍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工作中,我始终致力于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感染学生,做到了“爱心”、“热心”、“诚心”、“真心”。了解学生的每一种动向:病了,嘘寒问暖;有了困难,主动伸出双手;高兴时,共同分享;忧愁时,一起分担……

已毕业的柳一恒同学曾经顽劣非常,上课无所事事,下课捣蛋惹事,迟到、早退可谓家常便饭,可说是班上的祸根。面对他的这中情况,我给他的不是白眼,不是冷嘲热讽,而是针对他的家庭状况(父母皆外出打工,爷爷一人照顾),经常与他交心谈心,谈看法,说感受,培养感情。为的是让他明白,他并不孤单,还有人爱着他,支持着他。慢慢的,一些不良习性在他身上不翼而飞。人也变得开朗、乐观了,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融洽了,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培养起来了。经过一年的努力,顺利地升入了高中。没有这一份爱心,恐怕就难以看到这可喜的变化。我认为:不要吝惜我们的爱心,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问候,都会收到许多令人意外的惊喜。

篇(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对全面提高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笔者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构成比较复杂,不仅有高考统招生,还有很大一部分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的学生),这在教学上形成一定的难度。首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习过思想政治课,但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却不尽相同,而教材又是全国“一本通”。其次,总体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是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的,但重复严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既有很强的思想逻辑性,又通俗易懂。这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或不感兴趣,具体表现为:赤手空拳上战场,不带书、笔、本,只带着两只耳朵;用过的书如新书一般,没有任何勾画重点学习内容的痕迹;课上出现了座位从后向前坐的“倒三角”现象。

(二)教学观念落后,本本主义比较严重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教育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受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依然采取单一的书本教学法,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不管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种模式使高职生擅长形象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无法得到发挥,严重地抑制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许多教师仍是采取“讲学”的形式来讲授高职思想政治课,其教学工作还在遵循过去传统的模式,围着“三尺讲台”转,“一支粉笔打天下”,很少与学生互动,只是一味地“我说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记”。学生听到的都是从老师嘴里说出来的书本上的东西,看到的都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迹,完全没有新意。这也就造成了“你说我睡,你问我忘,你写我抄”的课堂现象。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本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相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探索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了平等、民主、和谐、共进的教与学关系,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一)坚持“四多”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他们所能做的一切”,因而要坚持“四多”原则——多导、多思维、多交流、多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1.多导——导趣、导思、导做、导行。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的误区,变“讲”为“导”,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并在不同观点的争议和碰撞中,增进、掌握有益的知识和观点。

2.多思维——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学生在展开思维的过程中,往往能提出许多有创造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如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生就会感到莫大的成功与自豪,这些积极情感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实践证明,只有展开思维,学生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

3.多交流——保持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而且在情感上也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个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中,唤起他们思维的动力、学习的勇气。在此,要知道理解学生是心灵交流的前提,语言交流是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表情动作是心灵交流的重要因素,眼神交流是心灵交流的重要窗户。

4.多创新——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问”,才能有所创新。如何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出质疑呢?这就需要创设以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教学氛围,需要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耐心地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只有逐步解决难题,学生才会逐步消除胆怯心理,才会有不断的进步。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把时事讲评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在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等,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自己,是大学生自己把自己封闭了。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打”字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如今是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要想成为时代的强者,就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分析判断力、果断的行动力。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在实践中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我们把时事讲评引入课堂教学,利用讲授新课前的15分钟让学生就国内外时事进行讲评。要求讲评前有稿子,内容包括事实描述、分析、原因、对策等四个方面;讲评时要脱稿;讲评后由教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点评,然后教师补评。点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内容点评,即分析是否透彻,理由是否充分,方法是否得当。二是就自身表现点评,即语言是否流畅,语调、语速是否适中,表情是否自然,是否具有亲和力及感染力等。通过此项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多看书、多读报、多关心国内外大事,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多样化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载体实现的。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所接触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才能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极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为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任课教师应注重平时的积累,广泛搜集热点问题的多媒体素材,建立资料库,并和其他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实践证明,丰富的素材可以大大加深课堂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让学生听、说、看并重,开启学生智慧的灵性,真正做到入脑、人心、入耳。同时要把课堂教学与专家讲座、录像影视、论文写作等相结合,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四)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对实践教学内涵认定过窄,只承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其主要包括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与、共同研讨等。无可厚非,这些活动由于其与社会的直接而广泛的接触,可以比较好地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但事实上,在实施过程中,却阻碍和束缚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常常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制约而被弱化,甚至中断。笔者认为,社会实践只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实践教学应该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三个层面。课堂实践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小品表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校内实践是以校园作为实践的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清理课桌文化、创建美好校园等。校外实践是以校外为实践的主阵地开展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实践,在实践中合作;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升华;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形成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形成正确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改革课程考核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

考核是一种导向、一种激励。学生成绩的评定,关系到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信心,甚至会影响到其人格的形成。为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我们建立了一套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侧重考核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小组的实践活动,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活动效益,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出勤等;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期末考试开闭卷相结合,避免死记硬背,提倡学以致用,能够应用基本理论解释、说明问题;注重平时学生素质的提高,将学生日常表现如诚信、文明礼仪、遵守校纪校规等表现纳入考核范围。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篇(5)

当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能在就业以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职业走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尽其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成就最大的伟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来,各高校大学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职前教育”,有的学校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有的学校已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开设。南京仙林大学城聚集了近10万大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学科,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前教育活动。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职前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态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遍及多所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占93%。论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度。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调查来看,2.1%同学对职前教育非常了解并且很清楚职前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58.51%同学对职前教育一般了解,但不清楚具体内容,35.11%同学对职前教育并不了解,还有4.2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职前教育。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同学们对职前教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听说过”但对具体职前教育内容等实质性问题却是“一知半解”。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职前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接受与完成职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校开展相关的职前教育的频度。有9.57%的院系经常性开展,62.77%院系只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人开展,27.66%是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并很少开展。

3 大学生职业讯息获得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反映的数据信息来看,大学生获得职业讯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杂。这个比例占到了52.44%;除此之外,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21.95%;通过参加校外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17.07%;也有8.54%的学生对职业讯息并没有实地去搜寻过,这个比例占到了8.54%。

4 大学生眼中适合开展职前教育的时间。这里的“职前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所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职前教育”开展时间的把握对大学里更有效的开展“职前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从大二大三就开始之前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时间。21.28%的学生主张在大二上即开展职前教育培训:巧合的是,同样是21.28%的同学主张在大二下开展,有25.53%的学生主张开展职前教育活动,支持率最多;除此之外,7.45%的同学主张大一上即大学刚入校即开展职前教育相关课程;8.51%的同学主张大一下开展;11.70%主张在大三下;只有3.19%的同学主张在大四上开展职前教育活动。

5 大学生较倾向的“职前教育”模式。46.81%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实践大于理论的模式,32.98%的学生认为需要理论跟实践相持平是最好的,8.51%的同学认为理论要大于实践,11.70%的同学觉得只要有提升,什么方式都可以。

同意建立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的人数占到17.25%,希望有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课程的占到29.66%,赞成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的占到了20.32%,期望有计划的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到了30.72%,而建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占到了9.2%。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里“职前教育”还是一个新名词,而实施专门的大学“职前教育”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薄探究。

1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儒学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求取功名作为基本的求学准则,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近代中国大学,因为大学生人数较少,就业的顾虑较少。但近年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转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教育体制也在慢慢发生变化,逐渐取消了国家安排工作代之的时需要学生自己走出校门,走向市场推销自己,自谋生路。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锻炼。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依旧还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依旧把读书看成是最重要的,而相应的对学生能力方面的锻炼相对而言弱很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很难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成了无用之才。所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 应试教育后期逆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开始了与传统的高压式学习模式的对抗,以作为对这些年来受应试教育压迫的反抗。他们开始厌学、逃课,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没有规划,没有设计。作为应试教育出来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去机械的记背知识,而很少会去灵活应用知识,缺乏自己思索探究的能力。前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唤醒大学生“职前教育”意识也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3 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薄弱。大学不仅仅是进行更高层次进修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重要的转型期;大学里如何发展,如何去挖掘自己意味着四年之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路途。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人由于出现逆反心理,不会去规划自己的路途,并没有意识到身份转化是需要在大学完成的。“大学是一个中介口,在这个中介口中需要不断的磨炼自己以期获得成为社会人的能力,完成完美转型。”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单薄也是产生阻碍大学开展“职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大学“职前教育”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在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各个大学也在不同程度的开展创新性教育,而大学“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处在改革前言上不被广大同学老师接受有其自身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幼小到成熟的过程。所以说从大学“职前教育”自身来说也是原因之一。

三、建议

笔者认为,“三位一体”的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职前教育”。所谓“三位一体”是指将网络课堂,理论课程,实践活动三者相结合,共同起作用,均衡发展。

建议学校加快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大学职前教育体系,应当从大学生一入学就逐步进行“职前教育”,通过形式丰富、引人入胜的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趋向教育;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质;最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理论学习可以通过博雅课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辅修课程进行开设。学校应该通过跟社会各种机构联合,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提升能力更职业素养。

我国大学职前教育刚处于起步阶段,及时了解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对于及时调整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致谢:南京师范大学博雅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南京师范大学“科学思维与方法”博雅课老师,地科院,GIS科学院院士汤国安教授的指导与赞助。

篇(6)

 

当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能在就业以前接受到全面的大学“职前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的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理论以及实践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挖掘职业潜力,确定职业定位,找准职业走向,使得大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尽其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成就最大的伟业”,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来,各高校大学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职前教育”,有的学校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有的学校已将就业指导列入教学计划,作为选修课或必选课开设。南京仙林大学城聚集了近10万大学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学科,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职前教育活动。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职前教育的现状及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态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遍及多所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占93%。论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度。大学生对职前教育的了解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调查来看,2.1%同学对职前教育非常了解并且很清楚职前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容,58.51%同学对职前教育一般了解,但不清楚具体内容,35.11%同学对职前教育并不了解,还有4.26%的同学没有听说过职前教育。从调查获得的资料来看,同学们对职前教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听说过”但对具体职前教育内容等实质性问题却是“一知半解”。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职前教育,培养学生自觉接受与完成职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学校开展相关的职前教育的频度。有9.57%的院系经常性开展,62.77%院系只在特定的时期针对特定的人开展,27.66%是没有系统的相关课程,并很少开展。 

3 大学生职业讯息获得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反映的数据信息来看,大学生获得职业讯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报纸杂。这个比例占到了52.44%;除此之外,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21.95%;通过参加校外的职前教育培训机构获得职业讯息的占到了17.07%;也有8.54%的学生对职业讯息并没有实地去搜寻过,这个比例占到了8.54%。 

4 大学生眼中适合开展职前教育的时间。这里的“职前教育”针对的是大学生,所以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职前教育”开展时间的把握对大学里更有效的开展“职前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从大二大三就开始之前教育应该是最合适的时间。21.28%的学生主张在大二上即开展职前教育培训:巧合的是,同样是21.28%的同学主张在大二下开展,有25.53%的学生主张开展职前教育活动,支持率最多;除此之外,7.45%的同学主张大一上即大学刚入校即开展职前教育相关课程;8.51%的同学主张大一下开展;11.70%主张在大三下;只有3.19%的同学主张在大四上开展职前教育活动。 

5 大学生较倾向的“职前教育”模式。46.81%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实践大于理论的模式,32.98%的学生认为需要理论跟实践相持平是最好的,8.51%的同学认为理论要大于实践,11.70%的同学觉得只要有提升,什么方式都可以。 

同意建立职前教育网络课堂的人数占到17.25%,希望有专业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课程的占到29.66%,赞成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的占到了20.32%,期望有计划的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同学占到了30.72%,而建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的占到了9.2%。 

 

二、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大学里“职前教育”还是一个新名词,而实施专门的大学“职前教育”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笔者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薄探究。 

1 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儒学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及求取功名作为基本的求学准则,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近代中国大学,因为大学生人数较少,就业的顾虑较少。但近年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转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教育体制也在慢慢发生变化,逐渐取消了国家安排工作代之的时需要学生自己走出校门,走向市场推销自己,自谋生路。这就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顺应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锻炼。而现在的大学教育依旧还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依旧把读书看成是最重要的,而相应的对学生能力方面的锻炼相对而言弱很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很难达到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成了无用之才。所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 应试教育后期逆反。应试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不少大学生,往往自进入大学第一天,就开始了与传统的高压式学习模式的对抗,以作为对这些年来受应试教育压迫的反抗。他们开始厌学、逃课,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打算,没有规划,没有设计。作为应试教育出来的一代,他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去机械的记背知识,而很少会去灵活应用知识,缺乏自己思索探究的能力。前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唤醒大学生“职前教育”意识也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3 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薄弱。大学不仅仅是进行更高层次进修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重要的转型期;大学里如何发展,如何去挖掘自己意味着四年之后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路途。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人由于出现逆反心理,不会去规划自己的路途,并没有意识到身份转化是需要在大学完成的。“大学是一个中介口,在这个中介口中需要不断的磨炼自己以期获得成为社会人的能力,完成完美转型。”大学生对身份转化意识单薄也是产生阻碍大学开展“职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大学“职前教育”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我国现在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阶段,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各个大学也在不同程度的开展创新性教育,而大学“职前教育“作为一个新名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处在改革前言上不被广大同学老师接受有其自身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也是教育改革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幼小到成熟的过程。所以说从大学“职前教育”自身来说也是原因之一。 

 

三、建议 

笔者认为,“三位一体”的方式比较适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职前教育”。所谓“三位一体”是指将网络课堂,理论课程,实践活动三者相结合,共同起作用,均衡发展。 

建议学校加快形成一套制度化的大学职前教育体系,应当从大学生一入学就逐步进行“职前教育”,通过形式丰富、引人入胜的网络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趋向教育;通过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质;最后,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理论学习可以通过博雅课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辅修课程进行开设。学校应该通过跟社会各种机构联合,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获得经验,提升能力更职业素养。 

我国大学职前教育刚处于起步阶段,及时了解大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对于及时调整教育政策、提高教育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致谢:南京师范大学博雅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南京师范大学“科学思维与方法”博雅课老师,地科院,gis科学院院士汤国安教授的指导与赞助。 

 

篇(7)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使木桶多盛水,不是去增加最长的木板长度,而是要下工夫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班级,总是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正如一只木桶是由若干块木板组成的一样,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优秀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块板的特点,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这方面内容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善用“长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1.善于“短中见长”,善于认识“长板”

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极不均衡,有的学生上初中时,连小学二、三年级的知识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连作文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致不浓厚。作为一个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只拿成绩来评价他们,我们应本着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的“短”处而见不到他们的“长”处,从而形成“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我们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有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高,但能乐于助人;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外表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对有些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力争上游、力争荣誉的欲望,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作为班主任,要从学生平时的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利用班会课及其他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多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我班有个名叫陈旭勇的同学,来自于皇山,用他自己和他爸妈的话来说,读初中就是为了花三年时间来拿张毕业证书。他小学时几乎没有读过课文,更不要说是背课文了。但我发现他的耐力相当好。于是在校运会时,我让他报名参加了3000米的长跑,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夺得了第一的好成绩。当他走上领奖台时,同学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他找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平时,我也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他找到在班级中的地位。慢慢地,我发现他上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原来的上课东摸西摸、讲话到安静地坐着,能去朗读课文。直到有一天,他们组的小组长告诉我说他能背古诗了,我知道他已经找到自信心了。

同时,我还将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都登记好,并告知每个任课老师,让大家都能全面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这样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们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进步,出现了班级的事情人人做,人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这就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2.善于寻求补“短”的方法

班主任在认清学生的“短”处之后,要寻求补“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对常常违反纪律的学生,我就利用心理辅导员的身份,开展个别谈心活动,进行耐心说服和引导;对文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其降低要求,多做个别辅导,循序渐进;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要多给他们锻炼胆量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对暂时落后,尚有进取欲望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指导,想方设法让他们尝试成功,以此来激励他们不断上进。

作为班主任,要特别关注有“短”处的学生,对他们要多增加感情投资,给点“偏爱”,倾注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爱的效应,他们做起事来就会自信得多。那样也就由“短板”逐渐变成“长板”,从而增大班级“木桶”的存水量。

3.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

班级是一个学生群体,我们应注意发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作用。在班级这个群体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优秀的学生容易踌躇满志,看不起后进的学生;后进的学生一方面常有自卑感,不愿同优秀的学生接近;另一方面,对先进的学生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善于在他们中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友谊的纽带,针对双方的心理,抓住契机,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要劝说先进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后进生。同时,也要引导后进生主动地向先进生学习,向先进生看齐。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点,我组织学生一带二的结对:一个优生带两个中等生,一个中等生带两个学困生。不同的偏科生又组成一组,形成互补。大家寻求共同的进步,从而形成良好的W习氛围。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合格率,而且班级也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应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出一个个艺术上的精品。因此,我们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滋润,不是给予而是吸收,不是外显的样子而是内在的自然散发。要使学生把所掌握的知识能力转化为一种能量,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我认为开展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的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1.合理利用课外时间

随着减负的全面实行,学生的课外时间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时间,是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班主任,就应该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我们培养的再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狭隘之人,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博大之人。每天中午的12:00点到12:30,要求学生在家收看中央台午间新闻,让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周二班会课,让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学生把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进行讨论交流,看法虽幼稚,分析也肤浅,但是其高涨的热情与时代的节拍是相适应的。学能迁移,很多知识信息被引入日记、作文中。这就改变了写作没材料的局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巧妙设计辩论会

根据班级发生的现象或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明确驳论文的论证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思索、耐心倾听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别人论述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或从别人话语中找出漏洞予以反驳,促使他们静听深思,减少不假思索的“对”或“错”的机械运动,使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初步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论辩的过程中,学生就对这些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积极参赛

学校经常组织各类各项比赛,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班主任必须抓住这增进班级凝聚力、激发蓬勃朝气的契机,赛前进行充分宣传、调动、组织,激活每个学生的参赛欲望,并使之付以实际行动。如学校组织美术比赛、运动会、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我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去准备,在全班动员起来后的基础上再民主推荐出参赛选手。如演讲比赛,让演讲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示范演讲,大家听后各抒己见,肯定优点,更多的是提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措施,不仅使该生克服怯场心理,提高其演讲水平,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演讲并了解了演讲。上学期,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素质运动会,其中课本剧这一项,学生刚开始很没信心,经我的鼓励后,他们选了《变色龙》,并认真地进行排练,最后取得县第三名的好成绩。

各N文体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各种长处得以发挥,还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也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来学校,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面对一些学习兴趣不浓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变“厌学”这一“短板”为“乐学”这一“长板”呢?我认为关键要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可以将知识与游戏结合。我让每一学习小组的组长组织本组的同学,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学习知识与游戏相联系在一起。如古诗词的背诵,玩的时候还可以两人来对话背诵,也可以用这一方法去记一些英语单词,还可以将数学的某些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加以理解、消化、吸收。我又指导他们将某些知识串编成顺口溜。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形式,这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变“短”为“长”的目的,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作为班主任,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中的“长”和“短”,切实做好补“短”工作,班级这个“木桶”容量就会增大,建立优秀班集体的目标就有望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蒋小丰,高晓清.让班级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天堂――生命视野下的班级管理.班主任之友,2009(7).

2.瞿广顺.班主任专业化与班级建设纵横谈.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7.

3.白琰.木桶理论:“短板”变为“长板”的诀窍.人才资源开发,2016(2).

篇(8)

一、再认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

“教学翻译”(teaching translation)和“翻译教学”(translation teaching)两个概念是加拿大翻译家德利尔(Jean Delisle)在1981年首先提出来的,经过中国翻译界学者多年来的热情关注和辛勤工作,对这一对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已经趋于一致:“教学翻译”指在语言教学的基础阶段,用翻译的方法训练、运用和掌握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翻译教学”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两种语言的技巧和理论,提高翻译能力。但在此为什么还要讨论呢?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学者对这一对概念的讨论是在加强翻译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对这两个概念的移植不可避免地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造成了“对‘翻译教学’的推崇和对‘教学翻译’的偏见”,“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和“对这一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在不断加深”(罗选民,2002);二是随着中国入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加强,翻译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毋庸置疑,不能忽视占大学生绝大多数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成为进行“翻译教学”的主力军,“但从他们所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许多人并未分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区别,因此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穆雷,1999)。因此,加深对这一对概念极其区别和联系的认识,是理论界特别是大学英语一线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手段相同而目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活动。既然“教学翻译”也是一种翻译活动,是否可以取代“翻译教学”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呢?回答是否定的。原因至少有二:

1.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虽然一个人同时注意两件事情是可能的,但效果往往很不理想。请看一个心理学实验:让一个人听完故事后马上进行复述,正确复述故事的项目的数目是31,而若让他边听故事边进行加减运算,然后复述刚刚听过的故事,则正确复述故事项目的数目是10(只相当于单一活动正确复述项目数的32%)。由此可见,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只有一心一意地干一件事。况且翻译是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认知活动,若期望在用翻译的方法学习语语法或词汇知识时“不知不觉”地有效培养翻译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珀森(Otto Jespersen)研究发现,居住在德国中部的卢萨蒂亚(Lusatia)的文德人(Wends,斯拉夫人的一支)会同样流利地说本族语和德语,但却不会将两种语言对译,因为大家都会说双语,翻译不大必要,翻译的技能也就没有得到训练和发展。这个例子说明,即使源语(source language)和译语(receptor language)水平很高(况且这一点当今大学生很少具备),不懂得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也是不能做好翻译的。

2.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广大教师一直很重视用翻译的手段来教授学生语言基本知识。若“教学翻译”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的话,那么,翻译应当是当今大学生的强项,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张锡九教授等连续两年对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翻译题的答题分析。2001年(随机抽样250份试卷,此题满分15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14分,全距(range)为14分,平均分7.77分,平均得分率为52%,及格率为39.6%;2002年(随机抽样200份试卷,此题满分10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8.5分,全距为8.5分,平均分5.215分,平均得分率为52.15%,及格率为34.5%(张锡九:2001、2002)。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翻译能力差且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学翻译”不能代替“翻译教学”,翻译能力作为语言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只有在技巧和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获得。而且,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翻译的技巧和理论,提高翻译能力,还是对学生基础阶段听说读写等几项能力的一次大检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文化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

1.将翻译教学提高到一个学科的高度来对待。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翻译学应该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学、符号学、美学、思维科学及一些现代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它只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穆雷, 1999)。经过十多年的学科建设,翻译学已经初成体系,它主要包括理论和技巧两部分。我们在大学英语中进行翻译教学,一定要意识到翻译是一门学问,有其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对翻译理论和技巧加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有计划、系统地安排翻译教学,从而避免翻译教学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在翻译教学中既要重视翻译技巧,也要传授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是人们多年翻译实践向学生讲授翻译的技巧,这对于初涉翻译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增强他们对翻译的信心。但光学技巧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翻译技巧毕竟是他人经验的总结,只能告诉我们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应该使用的技巧,只是部分情况,不是全部,因而很不全面,有局限性。实际上语言实践是千变万化的,有很多情况翻译技巧还没有也不可能涉及,并且翻译中有很多规律性的问题,如翻译的标准,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等,“技巧”是解决不了的,只能靠翻译理论来解决。

2、深刻认识翻译教学特点和充分考虑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关于翻译学,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不必深究。但纵观他们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在基本理论指导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介绍翻译基本技巧和理论,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提高学生语际转换的技能。翻译课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双语基础,学生对两种语言基础知识和规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翻译教学的效果。

3、将翻译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协调发展。由于翻译是大学生日后工作中利用英语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始终,重视翻译教学。

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词类转换”这一翻译技巧,我们可以从《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中,找出下列句子让学生翻译:

My shock and embarrassment at finding Mother in tears on Wednesday was a perfect index of how little I understood the pressures on her.

很多学生觉得这个句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翻译。有的学生则将其翻译成:我星期三发现妈妈在哭时所感到的震惊和窘迫,是我多么不理解妈妈身上压力的一个迹象。这样的句子显然不合乎汉语语言规范。这时如果提示学生将“index”翻译成动词“表明”,则很多学生能很轻松地翻译出该句子了:星期三我发现妈妈在哭时所感到的震惊和窘迫,表明我是多么不理解妈妈身上的压力。然后,我们还要详细讲解一下“名词转译成动词”的适用情况并辅之以例句,让学生操练:

An acquaintance of world history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current affairs.

His very appearance at any affair proclaims it a triumph.

A view of Mt.Fuji can be obtained from here.

其次,充分利用讲解单词、练习等一切机会让学生运用翻译技巧和理论。翻译技巧和理论,是前人大量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翻译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翻译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技巧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提高。由于在大学英语中一般不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以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很少有机会进行翻译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做翻译的“有心人”,根据实际情况,抓住讲解单词、课后练习等机会随时让学生运用翻译技巧和理论,以及收集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时代气息的英汉美文,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结论

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出发,论述了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关系,并强调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只进行教学翻译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中有效的进行翻译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制定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纲,大学翻译教材建设,翻译师资培训等,需要关心大学英语教学的教育界和翻译界同仁至上而下同心协力,才能做好。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中国翻译》2002.4。

[3]、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5]、李荫华等:《大学英语》(精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7]、张锡九等:《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译汉试题评估与答案分析》,《上海科技翻译》,2001.4。

[8]、张锡九等:《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译汉试题评估与答案分析》,《上海科技翻译》2002.4。

篇(9)

随着一个学年结束,全国又有660余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对于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三四年前填报的高考志愿开始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大考,他们当初剑走偏锋的选择遇到了最重要的现实考验。

冷门专业中,殡仪专业听上去更冷,但在最近几年中逐渐升温,就业前景被多方看好。

冷门专业的春天

这是一个学习与逝者以及逝者家属打交道的专业,报考的学生们没有否认它的冷门:“我们就是冲这个来的。”他们大部分来自县城或城乡的中低收入家庭,高考成绩多在二本线以下,就读殡仪专业也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兴趣选择的寥寥无几。

与少数专业“毕业即失业”的冷遇相比,殡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这种担心。1995年在全国首开殡仪专业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学生甚至在毕业半年前就被各地殡葬单位“预订”一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设立殡仪专业时无一人报考,四年后该专业录取分数线已跃居本校前列。

《小康》记者调查发现,各地殡仪专业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差距明显,但普遍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在一线城市部分殡仪单位,“科班专业出身”的职工平均年薪可达六七万元,但其他城市“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好”。

中国首部殡葬绿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殡仪服务单位3754个,其中殡仪馆1692个,民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公墓1209个,殡葬管理单位853个,职工总数达7万多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被视为“朝阳行业”的殡葬业,面临着人才缺口。

但与计算机、法律等热门专业在全国高校竞相上马不同,迄今为止全国只有四所民政类高职院校开设殡仪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专业也严控招生规模。究其原因除了殡葬行业人才总量规模偏小、专业技术性强之外,殡葬事业体制障碍亦是主因。以殡仪馆为例,全国五分之四属事业单位,招聘条件要求“本科以上”,但殡仪专业最高学历仅为大学专科。

更让常人难以接受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死亡讳莫如深,导致了殡仪行业人才所面临的特殊困境――不能说“再见”、不能主动与人握手、社会交际圈狭窄、恋爱择偶范围受限、环境氛围导致悲伤情绪、工作职业难以被亲友理解……从做出选择开始,多数殡仪专业毕业生便要与此相伴相生。

作为人生终点的守护天使,他们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三年的学习与实践,殡仪专业学生打开了中国数千年殡葬文化的大门,掌握了令普通人畏而远之的技术,也刷新着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与生命的意义。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但多数人选择留下并表现出高度的职业认同,他们用专业主义挑战着传统思维,以对生命的尊重赢得生者的认同。

第一次给遗体化妆

“我的职业病,看见殡仪馆陵园就感到亲切。”8月9日,一个ID为“殡仪小姐梅梅”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留言。“殡仪小姐梅梅”名叫高冬梅,她出生于1989年,是长沙民政学院2009级殡仪系学生,梅梅所学的专业,是现代殡仪技术与服务。

爱电影、爱自拍、爱微博、爱NBA,梅梅的爱好跟时下年轻人别无二致,这个女孩甚至有点“鬼灵精”――点击她的QQ空间,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声过后,卡通版的贞子会跳到漆黑的屏幕前晃个不停。

梅梅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煤矿下井工人,现在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母亲无职业。“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亲的喉咙里出现了吐不完的痰,痰里夹杂着煤灰……”

高三那一年,和所有即将迎来高考的班级一样,梅梅和同学们也收到了很多高校招生宣传的册子。在一本来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册子上,梅梅第一次知道有“殡仪系”这样的院系存在。她一下提起了兴趣,准备问问父母的意见。

在得知女儿的意向后,父母都表示反对。他们首先考虑到了女儿的社交问题:一个女孩子,从事这样的职业,不好找对象,也不好交朋友。但在梅梅耐心地劝说下,最终父母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事实上,按梅梅当时的学习成绩,“考一所二本院校也并非不可能”,但经过权衡,梅梅认为学一门技术很重要,“殡葬专业比较冷门,以后比较好就业。”这个女孩一心只想通过自己努力,让父亲早日脱离那个危害身体的行当。

2009年,在经过独立招生考试后,梅梅被该院殡仪系现代殡仪技术与服务专业录取。大一刚开学,梅梅就有几个同学陆续退学,有“身体不好”的,也有“心理实在接受不了”的。该专业有两个班,每个班50多个人,学习的科目是殡葬文化学、殡葬卫生学、殡葬礼仪、殡葬应用文等。

对于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动手实践操作比在学校里上理论课更加重要,在殡仪系学生看来更是如此。“不去实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适合这个环境,到底能不能忍受这个气氛,到底会不会害怕。”梅梅说,“很多同学在实习的时候,都被吓哭了。”在这两年里,梅梅先后在抚顺市殡仪馆、湖南革命陵园、天津武清殡仪馆、河北省万佛园和天津永安公墓实习。她当过引导员、葬礼司仪、墓地销售和化妆师。

化妆前,看逝者面部有没有污物,如果有血迹或者异物就要把它先整理干净,如果逝者还睁着眼或张着口,要用手或者其他工具慢慢按摩,直到眼睛和口闭上,假如头部歪曲还须矫正过来。给遗体化妆时,一些家属会提出特殊要求,尽量一一满足,若无要求就化淡妆,面部还要打一些粉底液,让逝者面部看起来自然一些,之后是画眉毛、眼睛和嘴唇,还要用到腮红,使气色显得好看一些。

梅梅还记得第一次给遗体化妆是在天津武清殡仪馆实习的时候,当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因为之前只是学了理论,当天我就做好心理准备了。那是一个老人,年龄大概七八十岁吧,挺慈祥的,脸有点长,挺瘦的。工作人员稍微指导一下后,我就开始化妆了。和给自己化妆的感觉完全不同,逝者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冰柜中拿出来的,面部比较僵硬,也很凉,粉底都不好抹开。但是只要耐心一点,轻轻地多刷几次,也是可以刷开的。画完妆后,家属对妆容很满意,他们围着灵柩绕了一圈,我静静地看着,直到把他送入火化炉,没有害怕。”

过去,从事殡葬行业的人被认为是“没文化、发死人财和晦气”。梅梅谈到她在抚顺殡仪馆的见闻:“有一个我们尊称六姨的,她是国家一级整容师,大概50多岁,从事这个工作三四十年了。她说她的朋友办喜事都不叫她,即使叫她去了也有躲着她坐的,觉得她身上脏或者怎样。还有一些正在从事这一行的人劝我不要从事这一行,像有的姐姐找的都是二婚的,没结婚的小伙都没有人愿意找她们。”

“六姨的烦恼”就没有复制在梅梅身上,这个开朗的女孩在不久前还受邀主持了一个朋友的升学宴。“明明知道我是主持葬礼的,还让我帮他主持庆祝考上大学的升学宴,我觉得很意外,也很感动。这和主持葬礼太不一样了,像我们上课的时候,主持葬礼的时候要是笑了的话,功课肯定是不及格的。老师会说:你现在笑是吧?等你到工作岗位上你再笑,你就要挨打了,就不是像我现在这样骂你了。”

明星司仪的自我实现

天津永安公墓目前是天津市安葬量最大的公墓,同时也是殡葬行业内的一流品牌。永安公墓的人员构成,在行内算是一个“异类”:那是一个由50多名大学毕业生组成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3岁。

“应届生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阅历少,培养起来是难度很大,但同时他们又非常干净,受过科班培训,素质高、可塑性强。”张昕说。永安公墓以管理严格著称,他们对工作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一早一晚都要军训,服务队的工作人员在护送骨灰时,都要求要像国旗护卫队样步伐整齐。

在人员招聘方面,永安公墓的总经理张昕每次都亲自把关,不能吃苦的不要,不守规矩的也不要,永安公墓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县城或城乡的中低收入家庭。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张洪昌告诉《小康》记者,中国现有殡葬从业人员有7万左右,殡葬行业总体从业人员理论文化素养不够。他认为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原因是,殡葬行业目前人才需求量不大,人才主要来源于自然淘汰,如果仅依靠自然淘汰改变行业现状,时间会很长。

对此,天津市永安公墓总经理张昕则认为“不要自然淘汰,要人为淘汰”。张昕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唯独殡葬改革的步伐非常缓慢,早在公私合营时,是个体在做殡葬,往往是子承父业,没有文化,也没有服务意识。直到现在,殡葬行业还是在一个垄断阶段,不搞好服务照样挣钱,“要改变这个行业,要从服务开始。”

“换血”是从2005年开始尝试的。张昕发现当时全国只有长沙民政学院一所学校开设殡葬专业,经实地考察后,他决定面向这所学校招聘大量工作人员。2005年,永安公墓就在长沙民政学院殡仪系招聘了20多名大学毕业生。

从1995年招收第一届学生至今,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已经培养学生3000多人。最近几年,该校每年招生数量都控制在270人左右。就业指导老师刘荣军说:“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专业,它的面比较窄,学生们毕业后如果不在这个行业的话,就业就很困难,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学生充分就业。”

8月11日上午,永安公墓告别大厅,在舒缓的钢琴乐伴奏声中,深情的女声娓娓诉说着一个古稀老人对爱侣的爱与不舍,台下的老人和儿孙从沉默无言到暗自抽泣,道别辞行将结束,音乐也随之停止,空旷的大厅里,只剩下一阵嚎啕。

葬礼的司仪名叫陶丽丽,同事们平时都叫她陶陶。她是湖南民政学院殡仪系陵园专业2007级学生,早在她大三在永安公墓实习的时候,就因为出众的葬礼主持能力被永安公墓“预定”了。永安公墓总经理张昕甚至调侃陶陶:“哪个男人娶了她,不得天天哭啊?”迄今为止,陶陶已经在永安公墓主持了逾3000场葬礼,很多客户都对她记忆深刻,甚至有人点名要求她主持葬礼,她是永安公墓名副其实的“明星司仪”。

陶陶出生在吉林省的一个贫困家庭,在家排行老二,还有一个姐姐,因为家庭负担重,父母根本无法顾及子女的教育。从小到大,陶陶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理想,父母也没有为女儿开过一次家长会,陶陶说,每次班里开家长会,她就感到特别孤独。

这样的遗憾一直伴随陶陶到了工作。永安公墓有一个“月亮节”,每年的母亲节,永安都会出资把员工的父母从家乡接到天津跟子女团聚,并游玩京津的著名景点。2010年,刚刚入职的陶陶没有想到,父母竟然答应了这个邀约,那次旅行,父母非常欣慰。

一个月前,永安公墓的一位工作人员穿着单位制服逛街的时候,迎面而来的一个高中女生问道:“你们是永安的吧?可不可以帮忙带话给那个司仪姐姐,我喜欢她的声音。”陶陶不禁感慨,这个职业让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

离开的理由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老师刘荣军告诉《小康》记者,该校曾经做过粗略统计,刚毕业的学生95%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在毕业半年以后,从事该行业的人数就只有50%~60%。他们离开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待遇,另一个就是心理。

毕业于殡仪系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袁野是梅梅的“师兄”。在2003年的高考里,袁野以低于当地二本线5分的成绩被殡仪系录取。同年9月,父亲陪同袁野从家乡吉林敦化搭乘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湖南长沙。

在袁野看来,从报考到就业,除了大学里那段无疾而终的恋情值得回味之外,其他都“欠考虑”。

父子俩在驶往民政学院的出租车上,就听到司机介绍说“这学校里面有大块的坟地”。初入校门,果然如是。帮儿子安顿完毕后,父亲是惴惴不安地离开学校,毕竟是独子,担心他不适应。

大学课程正式开始了,由于没有遗体标本,学生们的遗体整容课都是“互为标本”――相互轮流扮演成逝者接受同学的化妆。在一堂遗体整容课上,袁野扮演的“遗体”被同学抹上了过期粉底液后出现过敏反应,长了满脸大红疙瘩,几个月后才治愈,袁野至今回忆起这件事还很“抓狂”。

袁野所在的班级有7个女生,28个男生,传统殡仪行业“僧多肉少”的现象在这个专业得以呈现,7个相貌平平的女生在这里成了“香饽饽”,男生们暗地里管她们叫“七仙女”,由于“肉”太少,大部分男生只有将视线转移到殡仪系别的班级,毕竟学校里其他院系的学生还是会用比较奇怪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龙头专业”。大一下学期,袁野也开始了一段恋情,女孩就读于现代殡仪技术与服务专业,湖南本地人,出生农村,乖巧懂事。

一起上学,一同实习,毕业后,两人还一度在湖南革命陵园的一家殡葬服务公司工作,袁野负责遗体整容、女友担任司仪,每人月薪2000左右,与进入校园时老师说的有一定差距。“那个时候,我真的以为我们会一辈子在一起。”袁野说。

随后他们共度了两年的时光,袁野不仅处理过因为意外事故严重毁容的面部,经历过逝者家属因对服务不满而发起的斗殴,还目睹过几家殡葬公司为获取利益不惜抢夺遗体的非人做法,他再也无法忍受这个行业压抑的气氛,一次对面部严重毁容的遗体整容成为了促使袁野逃离的导火线,那一次,袁野很专业地做完头部塑形、填充棉花、泥塑面部、化妆等一系列动作之后,没有等遗体火化就躲进了厕所,猛吸了两支烟后,他拨通女友电话:“我要回家。”

女友最终没有跟随袁野的脚步,而是选择留在年事已高的父母身边,回家的袁野决然转行,通过考试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可能一开始就选择错了。”袁野说,“离开这个行业两年了,我至今还无法摆脱尸体的气味。”

像袁野一样工作一阵后逃离的学生并不鲜见,大多因为心理上的恐惧挥之不去。还有一些人选择离开殡仪行业,则因为无法克服“悲伤”的情绪。“生离死别的痛苦真的可以打动每一个人,周而复始的悲伤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体制也成为横亘在殡仪专业大学生择业面前的一道障碍。据张洪昌介绍,在中国现在的殡仪馆中,有80%的殡仪馆都为国营,属于民政部下属的事业单位,他们的工作人员是事业编制,但他们的招聘条件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而殡葬专业最高学历仅为大专,这意味着殡仪专业大学生很难获得编制,“那些在一线承受较大压力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合同工”。

篇(10)

(一)教学目标

2006年10月31日至2006年12月22日8周的时间里,根据院里的安排,商法教研室甄选将保险法作为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发表了若干专业论文、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的我为2004级本科大三的学生讲授保险法课程。针对选修课比较必修课具有的,教学过程偏重灵活性、启发性的特点;结合大学三年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自主的学习意识基本形成,但同时受到未来工作、考研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课外活动的干扰而很难专心课业的现实状况。教学活动开展伊始,顺应吉林大学人格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势头、法学院对本科教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潮流,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以变输血为造血的素质教育,带动树立法学精英应当具备的人性特质的人格教育。

以素质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减低单纯人格教育的心理阻抗;以人格教育后的素质教育,提升单独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

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结合。

(二)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素质教育方面,学生从开始的被动听课、机械记笔记逐渐转变为加入到我的教学过程中来,积极的反馈、认真的思考。好多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而且能够将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带到课堂与我进行激烈的争论,甚至一些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我创造的机会为其他学生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和保险法律知识。另外,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观点的对立与交锋;课程结束时“评述保险合同法法条”的精到与深刻;教学过程中的提出学术问题的尖锐与撰写学年论文和学术论文的质量与热情都表明,我的变输血为造血的素质教育在一半以上的学生身上成为了现实。

人格教育方面,结合法学教育的需要,将人格教育的目标锁定为:具备法学精英素质的人性特质——公正、规则感、道德、责任感、善良。根据将近50个学生课程结束时写就的“我对法学精英素质人才应当具备的人性特质的看法”反馈来看,不仅完成的以上的目标,学生们更加入了自己的诠释,其中最为典型的是04级1班,学号为07040107的高荣超的反馈结果,他是这样写的:

1、正义感。公平正义是法律的首要价值与追求;

2、责任感。法律不是儿戏,法律人肩负了太多的责任;

3、善良(人性化)伸张正义,弘扬善的精神,时刻想着人民大众的利益;

4、勇敢、创新。推动法律向前发展的基本精神;

5、灵活不刻板;法律被僵化会导致严重后果;

6、个人魅力。个人素质、个人修养。

04级1班,学号为07040102的王梓总结为:责任感、志向、奋斗精神、信念和丰富与扎实的法学知识功底。

学号为07040605的宫继承总结为: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扎实的专业功底。

学号为07040501,04级5班的王贵超总结的很有意思:注重效益不注重金钱;尊重女权,不迷恋女色;执着但不固执。

此外,根据学生们的总结,还包括好多诸如职业道德、爱国情操、诚实、善待他人、严密的逻辑、善辩的技能、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能力、国际化、良好的职业操守、勤奋、务实、不急功近利、注重实践等。

所有的这些反馈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学生们最终写下了什么,而在于学生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法学精英的问题,如何使自己成为具有法学精英人性特质的人。正如九班的黄义博写到的那样,学生们已经开始“具有法学精英具备的信仰”,从而为培养具备了法学精英素质的人才“默默的走向需要他的人群”(摘自学号为07040323的宋月的反馈)做好了准备。可以无愧我心的下这样的结论:在本次保险法的教学实践中,我履行了一个大学法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阐述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鼓励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兴趣。以下将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一并说明。

大学教育的方式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至少应该包括资料教学、实践教学、报告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其中课堂教学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占据所有教学形式时间比例最大的一种。所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显得尤其重要,我采取了鼓励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避免鼓励式、启发式教学方式大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阻抗。

鼓励和赞扬适合一切阶段的学生,大学生在年龄段上属于成年人,特别是大三的学生,虽然一直没有时间和经历完全的接触社会,但社会的一些影像和生活的实际片断已经在他们身上产生了影响。比较其他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大学生更加难以教育和启发,鼓励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更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阻抗包括以下方面:

(一)年龄段阻抗的消除与效果

大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绝大多数已经处于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的年龄段。鉴于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的影响,基本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特别是在我们法学院,民法中有关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所有学生都耳熟能详。成年人在学生的思想深处就是能够自主决定一切事情、独立思考所有问题、具备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个性。所以比较18周岁以下的学生来说,大学生更容易有自己的主见。一方面,这种主见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成熟与成长;另一方面,这种主见(不完全成熟的主见)容易使学生限于自身的判断而拒绝或者阻抗的接受新生事物。对于笔者将人格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的方式可能产生不理解。所以,要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一方面要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积极因素,比如穿插一些法律趣闻、案例;另一方面,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真诚的鼓励与赞扬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信任和喜爱。

在鼓励与赞扬的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的年龄段特征,我采取了朋友式的鼓励与赞扬。像对待朋友一样去认同他们、欣赏他们、挖掘他们的美丽与自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学生给我的反馈说明这一点。

一个课堂默默听讲、认真思考的女孩子给我写下了这段文字:

也许您会很奇怪我用这种方式与您交流,是的,现在的E-MAIL、博客什么不比书信方式方便,但我还是偏爱这种方法,因为它是能保存的,让人珍惜的。我不想让它匆匆流过。想给老师留下能珍惜的东西。

至于我是谁,没有必要。我只是想对老师说:我喜欢上您的课,是的,或许我不是您最精彩的学生,但我却可以说自己是最喜欢享受您上课的学生,让我第一次知道法学课堂也可以如此有趣。我在课堂上的为数不多的两次发言都是您把麦克风递给我的(我承认自己很失败,在您这么富有激情的课堂上却还不敢表现自己)。也是在那同一堂课上的两次发言,让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能力回答好问题的,因为我每说完一部分,您都在旁边加以肯定,鼓励我说下去,末了还加一句“有东西就要表达出来,鳖在肚子里没用的”感谢老师的精彩,感谢老师给予我的自信。是的老师,在提笔之前想给您写的时候觉得有好多话给您说,但真的写起来的时候,又觉得无从说起,每次您在说激励我们的话(或许可以说是种精神上的“启蒙”吧)的时候,我都特别感动,有时甚至眼泪在眼睛里打转(真的,没有丝毫的夸张)。“黑暗为黎明奏响乐章”、“只做自己竞争世界的冠军”让我觉得受益,或许好多年以后,我把您在课堂上讲的保险法知识早就忘的一干二净时,我仍记得老师说的这些话。老师您知道我现在后悔的是什么吗?就是为什么您在大一的时候没教我们,却让我们在大三时刻迟迟相遇。虽然说“It will never too late to dream a new dueam”但我还是为之前我们的不识而惋惜。曾经在课堂上您不止一次说我们已经是朋友关系,而非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但在我心中渴望做您的朋友,却希望您是我的老师。怎样?看起来矛盾吧?是老师,因为您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思想意识上的收获,更是法学思维的一种训练。别时却又那么匆匆,所以想把自己留给老师一点回忆,如此选择。老师身体看起来很差,希望好好注意身体了。

(二)社会负面影响的阻抗的消除及效果

虽然仍然没有步入社会,但学校、尤其是大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者,其中投射着社会的影子。可以说,虽然不如社会的复杂、纷乱,但社会中的所有现象在大学里都可以找到影子和例证。只是这些影子和例证由于大学校园以教育为基本使命的主流特点,大大区别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但大学生不明白这种区别,往往不加任何思考的将自己形成的关于社会的看法用于对大学校园内事物的判断,很难得到准确的结论,甚至与真实情况背道而驰。

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教学的结果,同时解决人格教育为辅助、素质教育为主流在时间运用上的矛盾,我在课堂上采取每次课送学生一句人生格言的方式践行人格教育,运用的时间很少(多数只有一两分钟)很多问题不能充分的展开使学生真正理解。我开设了一个网络博客,希望学生们能够经常浏览,以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人性感知、人格道理。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知学生的时候,几个孩子发出各种不同的不屑声音。原来他们误解的认为我的出发点同社会许多人一样是为了出名。可见,真正让学生体会大学教师淡漠名利、一心为教育事业的人性特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学生对事物、对人的判断总是首先以自己的特征、想法、性格为出发点进行的;然后转向对社会一般人的判断角度;最后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才能做出对某个具体个体的、准确的判断。所以,我调整了诉求的方式,采取完全自主决定的方式,不给学生任何的压力,完全依赖学生自主的意愿进行教学。刚开始的四次课,我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点名,后来不用点名就能够保证80%以上的出勤率,最后的3次课,我明确的告诉学生我不会以点名的方式加入到考试成绩中,仍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加入我的课堂。(我的课安排在星期二下午头两节和星期五下午最后两节,都是学生最懒散、最容易逃课的时间。)

(三)课堂外压力阻抗的消除及其效果

大三的学生好多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社会工作、社团工作、学生工作的热情、能力和位置,一些学生好像比老师还忙,电话不断、人脉广泛。加上英语等级考试、恋爱失恋、打工交友、扯皮游戏、家事情事私事不断,必须利用上课的时间来处理、休息和调整了。前来上课已经不错,专心听课、积极思索、成为课堂教学的参加者而不是附随者对这些孩子来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解决的办法唯一,就是增加课程的可听性、激发课程的可思考性与强化课程的可认同性。鼓励与激励相结合、赞美与肯定相结合,保证课堂过程的激情与理性相结合,实现学生自律、到自觉、再到自发的参加课堂教学。

1、网名为skating的丁玲在给我贺卡中写到:感谢我的生命因你的出现开始闪光。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你的果敢与坚强撞击着我灵魂深处的臃懒,让我开始追随多年前已搁浅的动力之舟,开始明白自己之于生命的意义,开始明白上帝创造女性的初衷。我的梦想已经幻化成为人生的理想,相信不久后的我,不会成为让你遗忘的对象,因为我是唯一的,我的存在会让世界更精彩。既然命运安排我们的相识,就不会是偶然的,在美好的回忆中,你永远是天使!

2、网名为彦思(我给自己取的笔名叫飞彦,她说要永远追随我的思想,所以叫彦思)的张洁慧给我的blog留言中写到:一口气读完了你所有的文章,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了,真的,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那个早晨,我们坐在一起吃饭,听你讲你的生活观,事业观,爱情观。如梦初醒一般,第一次能听到有人如此透彻的看明白这个世界的一切纷扰,除了一双慧眼之外,定有一颗真诚善良的上进心!(呵呵,看到我们傻傻的表情,会不会想笑)

在你的课堂上,又找到了久违的感觉,真的好喜欢这种思维跳跃的感觉,也能感受到老师的辛苦备课,不是精心准备怎能如此精彩!这种课堂难得有几回。所以会好好珍惜这一次。

不过想给老师提个建议,不要这么拼命工作好不好?(仔细看了你写文章的时间,起的so早,睡得too 晚了)自从上次看到你小病之后,就一直很担心你的身体,一定要注意身体注意休息,要永远保持健康快乐的“导游”形象啊。(我把保险法的教学过程称为一场参观保险法富丽堂皇宫殿的旅游,自己是导游,学生们都是参观的王子和公主。)

(四)后续的教育与影响

课堂教育受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完全育人、育心,由育心而育人的效果。言传之后的身教更为重要,将课堂教育作为一个引发因素,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其进行后续的身教方能践行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包括学术信任和人格信任。两者虽然紧密相连,但并非完全重合。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以自己的学识使学生建立学术信任,就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教师的后续科研成果,完成下阶段甚至终身的学习;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以自己的人性特质使学生建立人格信任,就可以引导学生后续的做人方向。

为了巩固和观察教学结果,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带了电话本和名片,对学生讲:以后我们就真正成为朋友关系了,所以如果愿意和我成为朋友的就履行一个彼此留下联系方式的仪式。带的大半盒名片都发完了,有40个学生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共203个学生选修这门课)其中,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所有学生基本都走光了他才过来向我索要名片,但并没留下他的联系方式。详细的询问了可不可以给我发邮件、什么时间可以给我打电话。走出教室门口的时候他凝视了我几秒钟,眼神中有忧郁、期待,我预感到这个孩子出了问题。

果然不出我所料,在我的博客上他留了言,说好苦好累、说伤害了好多人也受过别人的伤害、说希望我可以成为他的朋友。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在网络上说出了自己的问题:同性恋。(孩子不要担心,我对任何人都不会透漏关于你的一点外貌特征的。)我陆续的给他回博客(他的博客名称为:我的美少年之恋),相信能够使他尽快走出人生的误区:

1、给“我的美少年之恋”之一

人,外形、气质、出身、学识各个不同,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而且表面看来是的,但所有人认为自己的唯一却都存在于其他人围成的这个不唯一里面,脱离了这个不唯一的唯一的群体,谁都没有自信和勇气在大肆宣扬自己的唯一。正如你一样,你天生的绝色的外在使你有幸成为与众不同的拥有两个性别青睐、喜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从而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本来是你如此唯一的优势所在,但就是因为活在别人的不唯一的眼睛里,使你产生不能随众的痛苦和矛盾。所有的这些情绪使你不能够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的灵魂最深处,不知道自己的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不知道自己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自己想要的和社会一般人想要的不一样。于是对现实更加观望、对自己更加痛恨!

尊重别人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美德,所以有人不尊重我的言行,那就没必要在意他的一切了,随他去吧!就让他给的肉体上的痛苦连同精神上的负担都随他去吧,我们只要我们的快乐、健康。

上一篇: 洛阳一拖实习报告 下一篇: 初一数学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