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22:34: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方茶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监狱警察监狱化问题的出现
“监狱化”一词最早出自于美国社会学家唐纳德·克莱默的研究成果中。唐纳德·克莱默率先对美国部分监狱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监狱社会》一书。按照其中的理论,“监狱化”是指罪犯对监狱文化的学习和内化的过程,罪犯通过此过程习得罪犯社会内部的非正式规则、价值取向和习惯。这些内容通行于监狱这个小社会内部,监狱化还包括监狱内在的气氛、特有生活方式等对罪犯形成的深刻心理体验,主要包括刻板、压抑甚至反社会等。“监狱化”会给罪犯带来不良的心理后果,造成人格的轻度变异,“监狱化”与“重新社会化”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过程,由于“监狱化”不可避免地存在,往往会使罪犯重新社会化受到抑制和阻碍。
当学界过多地关注监狱内部罪犯的劳动改造、社会化、心理矫治等诸多问题时,却忽视了监狱内部的另一群体:监狱警察。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监狱警察在工作强度、身体健康、心理调适等方面同样面临诸多问题,这种现象亦即监狱警察的监狱化。
监狱警察“监狱化”,就是监狱警察在监狱这种特殊工作环境中,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长期超负荷工作,在思想、言语、行为等方面行为表现消沉、冷漠、暴躁、易怒等负面情绪,进而造成身体状况恶化、工作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监狱警察“监狱化”的现象在当前我国大多数监狱普遍存在,也造成了监狱警察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等问题。这对我们研究监狱警察的“监狱化”现象,及早预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监狱警察“监狱化”现状调查
为了加强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我国大部分省市监狱远离都市,地处偏僻地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与外界接触较少。在监狱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监狱警察面对形形、性格迥异的罪犯,高强度、高注意力工作,长期以来,造成精神紧张萎靡,缺乏工作动力和成就感,与人沟通时抱有疑虑和戒备心理,对待服刑人员态度蛮横,缺乏循循善诱的耐心。在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新技能时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
具体来看,监狱警察“监狱化”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日常行为方面
监狱警察长期在监狱工作环境中,劝导、教育不同的罪犯,对其进行集体讲话、个别教育或者心理疏导。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自觉地会将监狱内的生活习惯带入平常生活中,在日常行为中出现“监狱化”倾向。在言语表达、与人沟通、惯性思维等方面呈现出负面的东西。长期的这种状况使一些监狱警察遇事不够冷静,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这不但对改造罪犯很不利,同时也极易影响自身家庭生活。同时,长期的监狱工作,使不少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很好,造成在平时交往中,容易自我封闭,不能充分替别人着想。
(二)工作方面
如前文所言,多数监狱远离都市,地处偏僻地区,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大多数与外界接触较少。单调封闭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不但影响着干警的生活,还影响着干警的正常工作。据笔者2012年对陕西6所监狱的调查,几乎各个监狱不同程度存在监狱警察流失的情况,部分监狱警察想方设法通过调离、借调甚至辞职等途径离开本职岗位,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在长期单调乏味的工作环境中,面对不同的被改造对象,多数监狱警察对工作缺乏激情,缺乏创新。同时由于担心罪犯脱逃、自杀、安全事故等恶性事件发生,监狱警察心理压力过大,诸多原因造成部分监狱警察工作效率低下。
(三)心理健康方面
监狱工作的特殊性,致使监狱警察的职业焦虑现象突出。在与陕西6所监狱警察的座谈中,各所监狱都提出了对监狱警察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面对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和家庭生活等诸多矛盾,监狱警察比其他职业更加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在多方面压力的挤压下,有相当一部分监狱警察对日常管教工作表现出焦虑与烦躁,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心理压抑状态。高强度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与相对偏低的工资、福利待遇,导致监狱警察心态失衡。调查发现,多数监狱警察认为自己的付出、所承担的责任与自己的收入不成比例。这无疑使监狱警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常年与罪犯的接触,对监狱警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监狱警察常年面对形形、性格迥异的罪犯,与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他们在对罪犯进行教育的同时,所接触到的负面因素与社会不良现象比常人更多。这样的负面影响,在很多的监狱警察中并没有被真正化解掉,如不能及时将之化解,当其达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影响到监狱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三、监狱警察“监狱化”成因分析
就像教师、医生、公务员这些职业一样,任何职业都有它的特殊性,每个不同的职业也会潜移默化地给从业者打上不可磨灭的职业烙印。但相对而言,监狱警察这个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承受的工作压力,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监狱警察“监狱化”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狱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从工作环境来说,多数监狱警察远离繁华都市,长年累月工作在相对偏僻的高墙电网内,有的还需要定期进入监管一线。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接受外界事物相对滞后,繁重的工作压力得不到释放,这些都是监狱警察“监狱化”的不可避免的客观成因。
其次,与其他职业最大的一个区别,监狱警察的工作对象是那些曾经犯罪的反社会人,例如盗窃、贩毒、杀人、抢劫、等犯罪,有的甚至是再犯罪者。监狱警察必须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对这些人进行监管改造、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和必要的心理疏导。长期反复接受负面的、消极的因子,很容易使监狱警察自身产生心理问题,身心疲惫。
第三,监狱工作的自身要求,监狱警察必须高度密切防范狱内犯罪、罪犯脱逃、自杀、安全生产等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使监狱警察承受着太高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二)监狱警察自身素养
当前我国多数新任监狱警察都是从刑事执行、心理矫治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的招考上岗。当这部分警察进入监狱系统,面对成分复杂的罪犯,需要利用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加上老干警的指导,开展罪犯劳动管理和罪犯教育工作,工作对象形形,性格迥异,对其管理既不能采用暴力,又非简单的教育说教可行,于是工作压力日益增强,便有了抱怨、失落甚至逃避等情感。同时,当监狱警察面对结婚、子女就学教育、个人待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时,由此产生心理失衡的不良情绪。加上不同的监狱警察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个人价值观念、吃苦和奉献精神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不同的自我渴求和职业判断,部分警察会产生“监狱化”倾向。
四、监狱警察“监狱化”预防及对策
(一)深刻认识“监狱化”的危害,从生活上改善监狱警察待遇,预防“监狱化”问题
监狱警察的客观工作环境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和软条件的建设,尽可能改善监狱警察的工作条件,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其生活待遇,在监狱内部营造更人性化的氛围。同时监狱领导管理层应该高度重视监狱警察“监狱化”现象,意识到每一个监狱警察在生活上、工作上承受的巨大压力,只有意识到自己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的“监狱化”并刻意纠正,才能有效预防“监狱化”。
(二)加强心理疏导,培养监狱警察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从心理上改善监狱警察“监狱化”问题
伴随着现代化监狱工作要求的提高,监狱警察的“监狱化”问题一个重要危害就是影响着监狱干警的心理问题,监狱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证明,一名出色的监狱警察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者,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了解监狱警察的心理状况,邀请心理专家定期开展针对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讲座,鼓励监狱警察参加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培训和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让更多的监狱警察成为心理辅导的行家里手,既可以将知识应用到教育改造罪犯上,又可以应用到自身心理健康上去,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还可以在行业内利用心理游戏、拓展训练等活泼多样的形式释放减轻监狱警察的心理压力,既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健康心态,还可以增强监狱警察的集体凝聚力,更好地适应监狱工作发展需要,解决监狱干警的心理问题是改善监狱干警“监狱化”的重大举措。
(三)合理科学配置监狱警察警力,优化人力资源,减轻监狱警察个体工作压力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b)-048-02
在翻译界,有许多种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豪斯的显性翻译和隐形翻译,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莱斯、费米尔、霍茨和诺德的功能理论翻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等翻译策略和理论在翻译史上百花齐放,对语言翻译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归化和异化之争还是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之争,为翻译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华体系,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在历史上,有“丝之路”,很少提及“茶之路”,但是“丝之路”,和“茶之路”是并行发展的。由于茶叶的地域特色,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茶叶慢慢被当地化,那么在“一带一路”这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也将被全面推广。为了更好地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茶文化的英文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中,既要保持我国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又要准确体现中国茶文化的茶名和茶叶品性。在茶叶文化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翻译方法的多样性和灵动性。因此,笔者认为,基于宣扬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内容和达到交际目的,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指导价值。
1交际翻译理论和文本类型
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皮特·纽马克(PeterNewmark)提出两种翻译模式,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通常是在目的语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形式上的翻译,更注重翻译文本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比如科技文、说明文等。语义翻译力图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交际翻译具有相对意义。哈蒂姆和梅森(Hatim&Mason)指出,翻译是“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而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茶文化的交际翻译目的在于通过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历史[1]。翻译是对文本的翻译,因此纽马克将所有的文本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text),在将所有的文本类型分类的前提下,不同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作品和权威性言论等为表达型文本,阅读时不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教材和学术论文等为信息型文本,强调文本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而通俗读物等为呼唤型文本,起到号召和宣传作用。茶文化的交际翻译集归化翻译和意译翻译的优势。
中国茶文化的相关阅读资料,有《舌尖上的中国茶》、《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茶经》等,以《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为例,该书从文化角度对中国的茶文化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让读者了解茶文化的认识和加强鉴赏能力。在外国友人阅读时,简单明了地理解我国茶文化和解读源语言文化与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词语和句子要尽可能翻译出源语言的文化特色。翻译文本时不仅要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还应将中国特色的艺术魅力和东方文化内涵传递出去,对不同的文化特色的词语和句子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茶文化文本中多散句和短语,翻译中要体现汉语散文形散意不散的特点,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不同方法,对文本的句子进行拆分、整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中国茶文化的文本类型,交际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中国茶文化翻译技巧
将中国的茶文化通过文本翻译的方式,不仅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的茶文化,更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文化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茶文化的翻译是跨文化文本翻译,涉及两种文化,包括语言,是将源语言文本与目标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屬于交际行为或者交际活动的一部分。翻译的茶文化文本可以被视为交际情景中交际符号的综合,但是文本翻译的情景和翻译文本接受时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利用翻译文本所要实现的意图决定文本翻译时所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翻译手段。
2.1直译
纽马克认为特定的时间内与特定的文化所发生的事,适合采用语义翻译,保留地方特色。这里所说的语义翻译比较接近直译。茶文化翻译内容只要是包含民族特色和茶叶产地,茶叶形色时,可采用直译法。比如西湖龙井,所产地为西湖,茶色嫩绿,茶味甘醇,形状扁平挺直。这里的西湖龙井译为“WestLakelongjingtea”,句子可翻译为“Longjinggreencolor,aroma,mellowrefreshing,shapedlikeBuxus”。由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边茶”,这里的边茶翻译为“bordertea”。在翻译茶器名称时,也可采用直译法,比如紫砂茶壶,可译为“purplesandteapot”,翻译时点出了色泽、材质、器物等要点。
2.2意译
对于中国茶文化中的神话人物和古代诗人的诗句可采用音译的方式。音译是看重原文,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在中国茶文化中,有“斗茶”这一说法,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将“斗”误解为打斗、斗争的意思。但是历史上,我们可知“斗茶”是一项文雅的活动。那在翻译的时候,如何让外国友人不产生误会,而且又能将这一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传递出去呢?因此,根据“斗茶”的历史记载,我们可知,这是一项竞赛,因此,我们可将“斗茶”翻译成“teacompetition”。关于茶文化的诗句,比如白居易有“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的《两碗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就需要翻译者针对诗句的意思,进行英文翻译,向外国友人传达更加准确的原文意思,表达独特的美感。
2.3音译加注释
音译是对中国茶文化中茶叶名称、产地、区域适合的翻译方式,有些茶叶名称和茶叶品质体现了悠久的中国历史,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文化魅力,可以增加注释,例如武夷山的大红袍,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因此在翻译时,可译为DahongpaoTea(WuyiMountainRockTea)。
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茶文化翻译探索
3.1外宣翻译理论策略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外宣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外宣翻译可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贸易国家的文化传播。因此要求外宣翻译者潜心研究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在抓住茶文化文本主旨、领会其精神的前提下,翻译时对茶文化文本中的茶叶科学知识、茶叶文化进行直译、音译、整合、意译等方式加词、删减等[2]。在外宣翻译中,交际翻译又是最主要的翻译策略,其遵循读者第一的原则,把读者的反应和读者的文化背景作为核心,力争翻译的文本通俗易懂,同时通过语义翻译,最大程度地传递中国茶文化的语义信息和美学信息。
3.2“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互相补充策略
茶文化的文本翻译中,“异化翻译”是“归化翻译”的基础,“归化翻译”是“异化翻译”的补充。“异化翻译”讲究的是“在两种异质文化存在的前提下,将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关注国家间,民族间文化的差异,坚持茶叶文化的真实性,茶叶的品性或采用目的语中的特色词语来解读茶文化中的艺术美感,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针对我国茶文化从属于儒家文化,茶文化文本的翻译应当坚持异化翻译。而茶文化中包含了相当多的农业科技,这些科技论文采用归化翻译更加适合。
3.3交际功能翻译策略
跨文化文本翻译涉及两种文化,包括语言,将源语言文本与目标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属于交际行为或者交际活动的一部分。茶文化翻译的文本可以被视为交际情景中交际符号的综合,但是文本翻译时的情景和翻译文本接受时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茶文化译本需要反映原茶文化的有关特征,读者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大,所以其对世界的了解、生活方式、对事物的观点以及阅读目标语文本时的体验均有所不同。交际功能是中国茶文化文本翻译的决定性标准,翻译的文本的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都从属于这一标准。
4结语
随着我国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中国茶文化的英文翻译已经成为促进茶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茶文化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产物。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茶文化也将走向更国际化境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茶文化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实现茶文化的信息传递,才能进一步弘扬我国悠久的中华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西方翻譯理论精选[M].申雨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 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 林治.以茶文化优化“一带一路”人文生态环境[J].西部大开发,2016(7).
总书记指出,旅游是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的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但与京、沪、粤、苏、浙等第一梯队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强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作为中国“茶马古道”以及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环,信阳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旅游唱戏,发展“茶叶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一、信阳茶旅文化发展现状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种茶历史悠久。东周时期,茶在信阳地区开始种植。近代以来,信阳毛尖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荣获嘉奖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自1992年始,信阳开始举办茶叶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29届,成为信阳的盛事之一。而信阳域内八县两区,拥有众多旅游文化资源———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风光。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信阳市森林覆盖率近40%.其中,鸡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2万个,比四川九寨沟、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出1~8万个,是目前全国此类测量的最高纪录,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风景区如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黄柏山、西九华山等近10个。2.大别山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部队,100余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有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以“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文化,正在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品牌。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信阳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以茶会友、以茶兴城,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取得可观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运营,品牌效应不强。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信阳茶企仅限于文新、五云、蓝天、九华山等少数茶企,其茶文化传播存在散而太乱、行而不远的局面。
二、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们经常说诗与远方,这里的“诗”即文化,“远方”即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也就更有“诗”意。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可极大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感,同时也赋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这是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并发扬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阳地区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田园、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大别山区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茶旅文化融合发展,无论是对茶产业发展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承保护大别山非遗文化,力争实现富民、宜居的扶贫规划效果,为大别山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城市影响力
“文旅融合”是一个互惠共赢的过程。它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赋予到旅游中,这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挖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信阳坐拥八县两区,除了已经颇有名气的信阳毛尖,同时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信阳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吸引力。而信阳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颇具地域特色。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为媒,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信阳的经济作物与精神财产合二为一,打造成一体化、规模化的文旅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极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对于信阳这座城市来讲,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所在。信阳积淀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发展信阳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育信阳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非遗+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学”、“茶文化+文创”、“非遗+文创”、“非遗+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种形式,探索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创产业新亮点,推动信阳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融媒体时代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传播成为新时期提升信阳茶旅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宣传成本、增加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信阳茶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信阳茶旅文化大宣传平台
一是打造线下宣传平台。比如,由信阳市文化旅游和广电局精心设计宣传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无缝宣传。当旅客途经或进入信阳境内时,由移动通信公司发送信阳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阳茶旅文化宣传特色彩铃,发动信阳地区居民选用,从而进一步扩散信阳茶旅文化影响范围;打造茶旅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广场、精美广告牌等,为市民、游客提供线下活动场所的同时,实现信阳茶旅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加深对信阳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线上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媒体平台,结合各自平台的宣传优势对信阳茶旅文化之一进行分门别类推送,让市民对信阳茶旅文化耳熟能详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视听结合的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影响力与覆盖面,扩大客源市场。
(二)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显信阳茶旅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调研与大量查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信阳茶旅文化故事及资源,并以此为依托,重新概括信阳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涵,以提高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间流传甚久的茶姑“画眉衔籽”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谱曲、出书、拍摄影视剧等,让信阳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吸引游客到信阳实地旅游。二要丰富信阳茶旅文化传播的内容。比如,线下文化宣传机构或民间团体可以通过探索开展茶旅文化读书会,发展茶文化主题旅游,组织茶旅文化主题文创活动、主题摄影、主题短视频大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展开相关活动,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专题网站以及专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这些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将各种与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信息、活动如茶文化节、文旅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等,让受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信阳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发到实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信阳周边茶山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独特而秀丽的风景,在城市周边打造近郊的乡村旅游景点,如茶乡康养、山水民宿、休闲茶庄、创意茶会、会展培训等项目,打造“茶文化”体验园,吸引游客亲身前往体验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装罐等信阳茶的制作全过程,并欣赏茶艺、茶歌、茶舞等艺术,让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对信阳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记忆。
(三)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为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信阳当地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门性的茶旅文化专业人才;依托高校现有开设的旅游、茶艺、茶文化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茶艺内涵,热爱信阳茶文化,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门加大对茶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茶旅文化相关的大师工作室、茶旅文化体验馆、茶旅文化专业培训点等方式,加强对信阳茶旅融合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结合当地特色对茶文化、旅游文化经营者及负责人的专门性指导,力争形成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参与的茶旅融合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葛振:《赋能“文旅+多产业”新业态助力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军:《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福建茶叶》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进入深化期高质量发展引领前进步伐》,《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探究》,《商业经济》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S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1-0078-03
桂花茶以广西桂林、湖北咸宁、四川成都、重庆等地产制最盛。桂林的桂花烘青、桂花红茶,福建安溪的桂花乌龙、四川贝培的桂花红茶均以桂花的馥郁芬芳衬托茶的醇厚滋味而别具一格,成为茶中珍品。
1桂林桂花茶产业现状
桂花是桂林市市花,桂林是桂花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桂花的五大产区之一, “桂树今生都几许,满城又见桂花香” [1]、“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林桂花,香飘万家。”[2]在桂林形容桂花的轶闻趣事很多。桂林种植和古桂花树数量位居中国之首,桂花树在桂林各县均有种植。目前桂林的桂花开发主要还是以绿化苗木为主,桂花产品开发了桂花糕、桂花酒、桂花糖、桂花茶等。桂花茶在桂林早有制作饮用,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桂林桂北农场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桂花烘青茶,并制定了产品标准,但产量和产值都不大,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目前主要有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以生产高档桂花茶及外销产品为主),桂林漓江春茶叶公司以及以生产桂林旅游特色产品的桂林金顺昌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几家企业,无论从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是市场开发上均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原本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本地特色产品却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二届中国桂花展于2007年在桂林市举办,桂林黑山生态公园的桂花博览园的建成,使桂林桂花文化初步形成规模,将对桂花茶生产和今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期,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以及桂林不断提升的软硬件环境,桂林的入境游客大增,桂林的旅游经济生机勃勃,作为旅游特产之一的桂花茶,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时,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市场的开放开发,使桂林桂花烘青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不断成长为海外的茶叶珍品,为桂花茶产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优势
2.1桂花资源优势
桂林市是桂花的主产地,“玫瑰香,茉莉香,比不过江南的桂花香。”在江南地区,这首歌广为流传,特别是因桂花而出名的桂林,更是家喻户晓,桂林七星公园是中外驰名的桂花公园,园中植有大桂花树6000余株,桂花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资源十分丰富[3],有百年桂花王之美称,为桂花茶提供极好的产业基础。桂花还可制作成的产品有桂花糕、桂花糖、桂花茶、桂花酒、桂花香水等, 是桂林有名的旅游馈赠品,吸引着中外游客,桂花产品是桂林旅游产品一支独秀。
2.2旅游资源优势
2.3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优势
桂林桂花茶在明朝就被崇祯皇帝所喜爱,作为绿茶系列的桂花茶利用地处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优势,避开同属绿茶的龙井、碧螺春等名茶,有着自身特色。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西桂林桂花茶的展位,身着美丽别致的壮族服饰的茶仙子们,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前来品尝,对桂林桂花茶赞不绝口,赢得大众青睐。少数民族的神秘色彩吸引了大众对少数民族魅力特色的喜爱,为桂林桂花茶的品牌宣传打开了顺畅的通道[4],同时也为桂花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文化基础。
2.4具有较好的茶叶科研优势
在20世纪80年代,桂林从事茶叶研究的科研人员整合社会资源,研制的桂花茶多次获奖,并远销日本、欧盟等地区,而广西唯独的省级茶叶科研单位――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地处桂林市,具有相当的科研实力,同时具备较好的研究桂花茶科研平台。
3影响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3.1市场缺乏龙头企业的导向作用
目前桂林市从事桂花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有27家,小品牌达80多个。在众多企业中,桂林茶科所、桂林漓江茶叶公司等引领桂花茶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但数量和品种比较单一。近几年随着桂林茶叶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国有企业、茶叶公司、茶叶分销店也开始注重茶叶的品种并进行了较好的规划,使桂林桂花茶在多元化消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作为地方传统特色的优势茶类,所占市场份额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桂花茶产值不足茶叶的十分之一,市场空间极大。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管理人才,从现有市场这块蛋糕上多分一点,还没有意识主动把蛋糕继续做大做强。二是近年来政府不够重视和引导,一些企业感觉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对建设产品品牌意识较淡薄,缺乏打造“桂林桂花茶”这个非自己企业独占的产品品牌的意识,只注重包装自己的企业品牌,只是单纯的为了卖茶而卖茶,甚至产生恶性竞争,完全背离了茶产业的需求,导致桂林桂花茶一直没有发展成桂林市甚至广西优势茶叶品牌。
3.2品牌意识觉悟晚,市场宣传不力
茶叶是精致高雅的商品,美感要求、质量保证、清香沁人、品牌效应,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标准。打造茶叶品牌,建立口碑和信用,是商品通路和连锁企业成功发展的重要途径。品牌的建立也是桂林桂花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法宝,没有品牌的商品,永远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优势,更没有办法创造利润。实现商品品牌化才有机会成为品牌,才有发展的希望。因此,桂林桂花茶从桂林的优势来分析,应走品牌化道路,建立桂林的特色,成为桂林的又一宝。但是目前桂林桂花茶的生产与经营仍停留在较低水平,采用计划式生产,没有主动出击,仅依靠口碑宣传,地方政府品牌意识觉悟较晚,在茶叶市场上一直都是小打小闹的局面,不善于品牌经营,经营模式单一规模较小,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缺乏共同打造品牌远见。
3.3桂花面积规模小,生产周期短
目前,桂花的生产种植大多停留在较低水平,种植生产面积较小,产量受到限制,桂花产出量偏低,使得原材料市场得不到保证。虽然桂林是国际旅游城市,但桂林市政府还未将桂花成园欣赏纳入旅游产业链条中,且多数只为绿化而种植,没有为采花而种植,而桂花的采摘受到季节的限制,造成原材料的产量和产出都受到明显的局限,人力资源也有很大浪费[5]。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桂林生产的桂花茶规模小,加之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与桂花茶市场极大的需求不相匹配,出现供需矛盾,直接影响了桂花茶的经济效益。
3.4茶文化缺失,桂花茶的独特功效没有被挖掘及宣传
纵观今日随处可见的现象发现,茶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老少皆宜的自我享乐或社交活动:年长者习惯饭后泡个老人茶,是亲朋来访聊天的最佳助兴剂;年轻人流行没事爱到便利商店买罐装茶或到茶铺点杯现调茶饮,是好友聚会用餐不可或缺的饮品,具有特色的风味茶馆也犹如雨后春笋。新兴的茶馆崇尚人文涵养或自然养生的休闲生活,发展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新茶文化。但是相比于这些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的茶文化,桂林茶企和茶人没有把桂花茶推向时代的前沿,至今还让其停留在原始与现代、创新与持续中固步自封,没有很好地将桂花茶的优势体现出来,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桂花茶自己独特的文化。另外,据考查,至今有关桂花茶的深度科技研究成果极少,使桂花茶的独特的茶类风格及保健功效没有更好的被大众认识和享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桂花茶产业的发展。
4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建设意见
4.1确立桂花茶高雅的文化品味
茶文化的形成历史悠久,古人饮酒品茶,赋诗助兴,茶在每个时代都散发出自身的文化意识。桂林桂花茶,是一种名贵花茶,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甘爽醇和、香气幽雅,茶香花香并茂,有特异茶类品质风格,优质的桂花茶,冷香清雅持久,能愉悦心情,清新文雅,形似绿叶缀金花。其窨制技术与其它茶类不同,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及文化价值。与观光型和生态型相比,桂林桂花茶旅游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旅行时增长见识、文化寻根、体会异样文化的需求。以茶文化为中心,配以桂林旅游优势平台,把桂花茶纳入桂林茶文化建设中,使消费者感受到桂林浓浓的地方特色,使桂花茶深入人心,让茶客未品香茗,已闻茶香,全身心喜爱桂花茶,宣扬桂花茶。
4.1.1精行俭德的茶文化精髓, 高洁儒雅的茶叶品性, 是桂花茶产业开拓茶文化的重要途径倡导精致优雅的馈赠文化, 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桂花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一种文趣俱全、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 获得平静和自由的精神享受,使桂花茶成为桂林的馈赠佳品。
4.1.2立足生态文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桂花茶的科技附加值把桂花茶园建设成绿色、环保、生态天然、风景秀丽的良好环境,桂花与茶的潇洒出尘、自然天趣品格相称相谐。实施茶叶品种改良,积极引进新品种,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从根本上保证茶叶的品质,为桂花茶的生产提供优质的基础原料。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生产,形成有机桂花茶为塔尖、绿色食品为塔身、无公害茶为塔底的桂林桂花茶生产的金字塔结构,丰富结构和档次。
4.1.3完善桂花茶旅游休闲产业链, 使桂花茶的价值得到延伸在现代的旅游产业中茶叶的休闲意义也成为旅游经济的推动力。桂花茶充分利用桂林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桂花茶融入旅游品牌的建设中(如建设有特色的桂花茶艺馆),不断演绎桂花茶品牌文化,有效促进旅游消费。
4.2政府支持,建立行业协会
要建设好一个品牌,政府支持至关重要,桂林桂花茶,是桂林的一个特色产品,应加大发展力度,找寻突破口,才充分发挥桂花茶品牌产业作用,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在相关企业运作下成立一个桂花茶行业协会,使其在桂花茶品牌建设中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利用桂花茶协会,建立和规范桂花茶的生产和销售制度,制定桂花茶生产和销售的地方标准,共同打造桂花茶地方品牌,使桂林桂花茶生产发展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4.3桂花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桂林桂花茶的发展,应朝向质量与品牌化、品种多样化、质精且具有地方茶叶特色发展方向。结合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特殊优势,使桂花茶融入旅游发展的战略中。
首先,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种类花茶产品。桂林山水是代表广西自然山水特色旅游的拳头品牌,进一步深度配合开发这些资源,结合当地民俗及土特产品,优化组合为新的特色旅游馈赠茶产品及旅游休闲光游线路。在此,可把桂林、柳州、河池连成一片、推出桂北山水民族风情旅游[6],这条线路可以桂林为起点,经阳朔、灵川、兴安、资源、龙胜、三江、融水到柳州,在旅游点中设置茶园欣赏,将桂花园与茶园结合组成观光休闲路线展现给游客们,挖掘和宣扬桂花文化和茶文化相溶合的新桂花茶文化;可以将印象刘三姐大型音乐剧目的表演与新桂花茶文化的展示融合起来,展现桂林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俗化、生活化的一面;还可把桂花茶茶艺欣赏融入到乡村游、徒步游、自行车游、农家乐民俗游为主题的旅游节目中,满足不同爱好的游人,同时能极大促进桂花茶的品牌建设。
其次,桂花茶产业革命发展与旅游结合打造茶文化产品,助力企业抢占市场。在美感经验的过程中,主体因客体之美感特质所引起的情绪感觉,此为美感经验中的情感成分;另主体经思考与客体产生连结互动,则为有认知内涵的美感经验。而美感客体,狭义指观赏艺术所引发的情绪或经验;广义指扩及包含艺术领域之外的感触,皆可算是范畴。因此,对美的享受、对美的追求是每个人心中所向往的。根据桂花飘香的特性,将这些文化品种融入到桂花茶的生产制作过程以及营销过程中,可以使得消费者获得新的享受。比如,可以根据当前消费者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乡村旅游的喜欢,将茶园观赏、茶文艺欣赏、烘焙茶艺等形式融入到旅游中,使得旅游者在参观游览的时候,能带给他们更多关于桂花茶的文化知识及享受。
4.4 加大科技研究力度,推进桂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桂花茶的科学研究是使其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推进桂花茶产业发展强大的技术支撑力,例如研究筛选桂花茶适制品种;研究延长桂花茶保鲜期,从而延长桂花茶在销售过程中的货架期,保证桂花茶特有的鲜醇爽口;加强研究和推广桂花茶的清洁化自动化生产加工技术,更进一步进行有机桂花茶的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方面,从而为桂花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不断丰富和完善桂花茶的产品种类,为桂花茶成为桂林市的地方名茶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科技发展平台,在我国的茶产业当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为广西甚至中国的茶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红豆树.借桂林窗口弘扬桂花文化 小桂花酝酿大产业. [EB/OL].http://. 2010,7.
[2] 黄莹,邓荣艳.中国桂花栽培与鉴赏.[M].北京: 北京金盾出出版社, 2011,7:176.
[3] 关传友.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D].社会科学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 2005,1.
最初是茶叶选择了他
小泊重洋的父亲是医生。他的出生地大分县,是一个与茶最没关系的县。上大学时。他在岐阜大学农学部修的是水稻病虫害防治专业。虽也是农业,可与茶叶依然没有关联。毕业后,小泊重洋被分配到静冈县农业实验所调查研究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做的是与他大学专业大相径庭的事情,直到这个时候,他还没见过茶树、没碰触过茶叶。可是往后的工作却包含了茶树栽培、茶叶制作等与茶有关的各方面事情,等于是摒弃了大学几年所学得的知识,要从头开始学习与摸索茶叶知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了与茶结缘的36年时光。说到这里,小泊重洋先生百感交集。虽然最初是茶选择了他,但在遇到波折与困难时,他反过来选择了茶。
白天时候,我们和他一起参观了浙江余姚的茶园。他说,那片茶园的生态条件很好,他很喜欢。只要是走到茶园田间,他心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工作兴趣就萌发了。回忆起1962年,他刚刚接触茶叶时候,日本普遍种植的是当地最传统的茶树——“在来种”,这种茶在日本明治时期就种在那了,市面上95%的茶叫做“薮北”,是蒸青绿茶。当时市场不景气,果农比较富裕,茶农比较贫穷,他所在的实验所就是个清水衙门,不过这样倒给他和他的同事们提供了安静、闲逸的科研环境。在实验所的这段时间并不长,却让小泊重洋对茶的认识与情感从无到有。虽然当时的茶叶与他们的研究并不受关注,但他守住了那段清苦的时光,因为有茶做伴。
一波三折,却不离不弃
日本静冈县的牧之原有一大片茶园,1869年旧德川幕臣开始着手开垦那里的茶园,两年后,失业的川越人、附近的农家开始种植茶叶,牧之原渐渐发展成为东洋最大的茶园,每在新茶季节时,如鲜丽的绿色地毯一面铺开,成为静冈县的一大景观。
后来。政府机构在牧之原成立了茶之乡博物馆,小泊重洋成了这间博物馆的馆长,这时候起他开始觉得茶越来越有意思了。当时全世界关于茶叶专门建设的博物馆只有两个。一个在中国杭州,另一个就在日本牧之原。在6年的馆长生涯中,小泊重洋想把茶之乡博物馆做成世界第一的茶叶博物馆,因此他对年轻的馆员要求非常严格,每个人都要学会一门外语。以便在国际朋友来此参观时能流利地向对方讲解。但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他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他的做法没有得到认可和支持。于是。带着万般遗憾,小泊重洋离开了茶之乡博物馆。
辞去了馆长之职后。小泊重洋选择回到学校。他在静冈艺术文化大学的博物馆进修硕士课程。毕业时发表硕士论文《茶文化与城市关系》,主要内容是谈如何用茶文化振兴城市。这个观点很新颖,他把多年来在茶叶方面积累的经验与心得都写进了文章里,得到了静冈县挂川市市长的认同与好评。当地政府采纳了小泊重洋的观点和建议,政策对当时的茶叶生产方式进行改革,生蒸茶与蒸青茶并举,打出茶叶品牌。但为此而成立的茶业部门委员会里却没有小泊重洋的名字。他对此的看法很乐观,至少日本的茶业有进展了,他投入的精力也是值得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日本袋井市的市长就看到了小泊重洋的光芒,邀请他到袋井市协助发展当地茶业。小泊重洋到中国宁波参加茶事活动,从“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上得到灵感。回到日本。便成立了“袋井茶文化促进会”。聊到此,他有些羞涩地笑了笑,“茶文化促进会”这个名字很好,便“抄袭”来用了。
茶文化是认可与包容
小泊重洋说,茶叶本身的研究比较狭长,茶文化的研究比铰广泛,有深度,所以他觉得在茶叶博物馆工作比实验所时候要有趣得多。他喜欢中国的茶文化。
十九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唐代的茶器和茶叶。受到邀请,他和日本的专家来到中国开茶文化研讨会,在这里,他的视野开阔了。觉得茶文化比自己想象中要丰富得多。1983年,日本静冈县与中国浙江省建立茶叶合作关系,小泊重洋更加频繁地来到中国交流茶文化。有80多次之多。
在与中国茶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小泊重洋受益匪浅。他很羡慕中国对“茶文化”这三个字的提法,不仅能涵盖茶方面的很多内容,也很确切易懂。相比之下,日本的茶文化界比较闭塞,仓泽行洋先生发起成立日本茶汤文化协会,让日本人感觉只是一个关于茶道表演的协会。范围狭窄。很多人不感兴趣,后来仓泽洋行先生也反思,要改成茶文化协会。再比如说,来中国参加有茶文化色彩的活动,从日本本土来的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少,茶艺师和制茶师的比重更大,把自己的茶文化推向世界的意识比较薄弱。他认为日本茶文化落后于中国,是因为组织制度太严密,限制了发展,过于流于表面的表演形式。
当问及“茶文化是什么”时,小泊重洋毫不犹豫地说“认可与包容”。他解释道。原始人的生活也许只有草叶与皮毛,但是并不能否认那个时候所产生的文化。喜欢红茶的人不要排斥绿茶,不仅是茶文化,在所有文化面前,不排他是很重要的。
日本人的茶道、花道、剑道等,都强调“道”的修养,要战胜对方,光只是想赢是不行的,茶道也是一天要练习几百次,点茶的程序才会完美。点茶时不能有杂念,产生“无我”境界,超越点茶程序才会发挥点茶的意义。现在太强调点茶的茶具如何昂贵,动作如何优美,违背了茶道精神修养的作用。
我忽然想起古时候说书人的一句话“无巧不成书”。虽然我不知道寇老的具体生日是哪一天,但两次茶会时间都很短,也就三四天,而他老的生日恰恰就在这几天肉,可谓巧之又巧了。末了寇老又悄悄对我说: “这是你问起我才说的,希望千万不要声张。免得给大家添麻烦。”我笑道: “既然我知道了,那就由不得您老了,一定要给您老‘张扬’出去,提早准备生日蛋糕、蜡烛,谁让您老生日这样凑巧呢!”
饭后我将这“重大消息”告诉了范增平老师和丁以寿兄。并一起制定了详尽的“活动”方案,地点就选在福鼎市内一家茶楼里――“茶福楼”茶艺馆。人员有来自“三国四地”的茶文化专家、学者和茶友。三国指的是中国、日本、韩国,四地则指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内地的茶友们。因为还安排了一场小型的“中日韩茶禅文化研讨会”,所以特别邀请了日本仓泽行洋教授、韩国崔锡焕先生、台湾范增平教授、北大滕军教授、安徽农大丁以寿教授、河北茶文化学者舒曼先生等十多人,可谓群贤毕至,所以今年给寇老安排的祝寿活动更加隆重和有意思了。
三天的禅茶文化交流活动很快就接近尾声了。明天大家就要互相道别、各自返程了,所以今晚的聚会令人珍惜。
因为下雨,给寇老特制的生日蛋糕稍稍晚到了一会儿,蛋糕一上桌,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寇老“动刀”。寇老却指着坐在对面的仓泽行洋教授说:“我和仓泽是多年老朋友了,我们两个人今年恰好都是七十六岁,所以今天的生日应该是我们两个人一起过!一起来切蛋糕!”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大概就是茶人间的友谊吧――不分国籍、不分彼此,像茶汤一样淡泊而宁静,却香味隽永。依照去年“惯例”,生日晚会应该有主持人、有祝寿辞,应该有联句,应该有吟唱,这样才是茶人间的聚会――热闹而高雅。晚会依然由范增平老师主持,来自河北的舒曼先生首先致祝寿辞,大家纷纷随喜。来自终南山的心一居士则为大家吟唱一曲《云水吟》,叹为稀有。然后大家依次联句,将生日晚会推向。
雨声不断,茶楼里歌声盈耳,笑语盈盈。寇老与仓泽先生以高龄之身奔赴茶会,实情系茶文化之兴衰,亦为茶人情谊所牵。太姥山下谈禅论道,亦是因缘再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