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17:37: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专业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法国的会考制度等同于中国的高考制度,早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就已经创立,设考五种学科,并将通过的考生称为 “业士”。直到现在,这个“老旧”的制度还有200年前的影子,当时擅长哲学和思辨的传统依然得以保留,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哲学考试,所获学位也称为“哲学业士”。
一、20世纪末出版的两部著作
1.《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
1978年7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是先生的第一本著作(后出版增订本),也是我国出版较早且至今仍再版发行的、专业性的关于歌曲钢琴伴奏写作的著作。该书中的体例涵盖了国内外的民歌、创作歌曲与艺术歌曲等,涉猎的曲目范围广泛,书中关于歌曲钢琴伴奏基本写作的重要技术原则一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该书自出版发行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每个时期都发挥着它的专业性、基础性作用,也为其后的歌曲钢琴伴奏写作与研究开辟了专业化道路。
2.《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
1993年1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则是我国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申克音乐分析理论的专著,1997年2月获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第三届优秀教材二等奖。该著作首次出版发行时先生谦虚地标注为“编著”,后在2001年再次印刷出版时听取出版社的建议改为“著”。
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体系,于先生也从此开始相关研究,并历时七年完成了这部著作。期间,先生首先对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进行理解消化,又对菲利克斯・萨尔泽(Felix Salzer 1904-1986)等申克的继承者们的理论进行研究,逐渐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易于理解的申克理论体系。先生运用大量实践证明了申克理论能够分析、解释西方早期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也论证了其继承者们对申克理论的开拓,并为申克音乐理论增加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正如先生所言,“申克的理论超越了历史的局限而显示出其广阔性的价值和现代特征”。著书过程中,于先生进行大量具体作品的分析实践的同时,在1989年完成书稿后又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实践,至1993年才正式付梓出版,足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申克音乐分析理论概要》的出版以及先生的申克理论教学实践对我国的音乐分析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一些有关申克的译作、著作、论文陆续面世,申克音乐分析理论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普及。
二,21世纪初出版的三部系列复调专著
2001-2006年,于苏贤先生先后出版了三部复调专著:
1.《复调音乐教程》
2001年5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复调音乐教程》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音乐卷)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九部重点教材之一。于先生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本教程的编写及教学实践,并于80年代开始作为学校内部教材油印发行多次,当今很多享誉中外的作曲家就是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复调音乐基础。该著作从开始撰写到正式出版经历了于先生近半个世纪的分析、研究及教学实践。先生现在家中还保留着每届学生在复调课结业后创作的复调曲集,以及每位研究生学完该课程后的复调曲集,这些都是学习本教材的教学实践成果。
《复调音乐教程》分上下两卷,上卷开始为二声部基本对位,强调了福克斯(J.J.Fux 1660-1741)体系对复调音乐写作的基础性作用。之后按照声部数目的从简到繁、先对比复调后模仿复调、先单对位后复对位元这样循序渐进的顺序,而且在二声部复调技术之后还有二声部卡农曲及创意曲的创作实践章节,在三声部复调技术之后还增加了三声部复调合唱写作的实践环节。下卷主要是对复调体裁形式尤其是对赋格结构进行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全面讲解,并将二重赋格进行了科学分类,对三重赋格、其他结构的赋格以及赋格的应用进行了内容详实的阐释,其中还增加了中国传统调式的赋格结构理论。总之,该著作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清晰实用,可以说是目前作曲专业最全面、最完善的复调教材。书中也包含了于先生首次提出的理论概念。
比如关于多重赋格理论的创新成果有以下两点:
(1)关于赋格主题数目与声部数目的关系:于先生在讲到二重赋格时写到,“二重赋格与赋格的声部数目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二重赋格是表明主题的数目是两个,二重赋格可以用四声部写作,也可以用三声部或二声部写作。……总之,不要将赋格主题数目与声部数目相混淆”。(见教程第377页)。这一理论成果为多重赋格的创作与分析留下很广阔的空间:多重赋格的主题数目可以等同于声部数目,也可以多于主题数目,甚至可以少于声部数目。前两种情况在实际创作中非常多见,而第三种形式也早有了创作实践,比如俄罗斯作曲家戈登维捷尔就创作过二声部三重赋格。
(2)关于多重赋格的分类:教程对多重赋格的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将二重赋格分为并列式结构、重叠式结构、循环间插式结构三种类型。并列式与重叠式的多重赋格的实例,在很多复调教材都有提及,但该教程首次提炼出这两个概念。而循环间插式多重赋格概念的提出拓展了多重赋格的创作与分析的理论依据。这些对于多重赋格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0世纪复调音乐》
2001年8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复调音乐》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20世纪现代复调音乐理论及技术原则的专著,2002年获得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于先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对该课题的研究,并于90年代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取得显著的成果。写作该著作时,先生对大量20世纪音乐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完善,从研究到正式出版历经近15年的时间。
该著作认为20世纪西方音乐的共同思维基础就是复调,认为20世纪是复调音乐的回归时代。先生通过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同时也吸收、容纳了20世纪众多音乐理论家的学术前沿成果,在一个更新、更高、更广的范围与层面梳理出一条系统的20世纪西方现代复调发展脉络,以复调结构的技术特点为章节划分依据。著作中关于“非序列无调性音乐的复调结构”、“双轴倒影”、“无轴倒影”等很多概念及理论都属重要研究成果。
3.《中国传统复调音乐》
2006年1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复调音乐》,是我国第一部集中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中复调音乐技术类型、形式及技术原则的专著,填补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空白,是关于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奠基性成果。70年代起,于先生开始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复调现象的分析与研究,通过搜集中国民间音乐资料,分析研究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历时近6年完成了该著作。苏夏教授为本书的出版写了情真意切的推荐书,对著作做了很高的评价。
该著作的研究以分析大量传统音乐作品为基点,先生从作品中发现大量的复调音乐现象之后,系统梳理出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形式、结构、技术等等。通过研究,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复调音乐实践远远早于西方复调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复调音乐,诸如对比复调、模仿复调等一些技术概念,先生仍然沿用原有表述,认为没必要创造新的概念术语。先生对中国传统复调音乐本身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的思维特性、调性结构特征、独特的声韵体系、结构体系等进行梳理,建立了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理论体系。
《20世纪复调音乐》与《中国传统复调音乐》两部专著都具有教科书意义,因此,这三本涵盖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复调音乐专著,对于建立我国完整的复调音乐教学体系起到开创性的推动作用。
三、于苏贤先生的音乐创作与
《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
作为作曲家,于先生在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的三管编制毕业作品交响诗《青春之歌》曾由中央乐团演奏,韩中杰指挥,并于1981年被选至意大利参加国际女作曲家作品展。1981年4月她与李婉芬共同创作古筝独奏曲《战海河》发表于《中国音乐》;管弦乐《大地序曲》在全国管弦乐作曲大赛中获奖等等。后来先生主要聚焦于复调音乐创作领域,同时也是其复调音乐理论的实践过程,其中,赋格曲《儿童舞》被选编入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第七级;混声合唱与钢琴三重赋格《元夕无雨》(丘逄甲词)发表于《音乐创作》等等。
于先生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就是2013年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24首钢琴赋格曲及创作分析》,这是先生历时六年的呕心之作,是先生数十年复调研究、教学的总结与论证。自1772年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问世以来,肖斯塔科维奇、谢德林、斯洛尼姆斯基、欣德米特等继续着大师的音乐道路,在巴赫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本民族以及自己的创新进行继承发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而先生的24首赋格曲同样是这条路线的延续,是我国第一部在24个大小调上创作的同类复调曲集。该曲集囊括了不同声部数目、不同主题数目、不同结构形式等几乎所有的赋格形式,创作技术精湛,重要的是先生将西方这种最高级的复调音乐体裁融入了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正如杜晓十教授在该著序言中写到:“先生正是通过对技术的锱铢必究和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在严格的逻辑思维中放飞形象思维的翅膀,在传统的西方模式中彰显东方艺术的神韵,这才是24首赋格曲所着力追寻的主题。”先生在24首赋格曲之后均附有分析阐释,为我们的学习、分析、研究、演奏提供了便利。总之,无论从创作角度还是从钢琴角度,这套作品都具有教科书性质,为中国复调音乐创作与分析,为中国钢琴复调音乐的教学与演奏提供了优秀范本。
四、于苏贤先生的学术理念初探
笔者于2001年起有幸在先生门下学习多年,对她的理论研究、创作理念及教学理念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1.关于理论研究:先生认为,理论研究要脚踏实地,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断章取义,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要以对音乐作品的大量分析与研究为基础,研究的论点需从音乐作品中来,任何结论要有充分的论据论证。比如对于布里顿,很多音乐学家把他定位为古典保守派作曲家,但先生通过分析后指出,布里顿其实是很时尚、很现代的作曲家。此外,对于理论研究要开放思想,要有开阔的胸怀,无论苏俄、英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是优秀的、正确的成果就要吸收。最后,理论研究还要有专业学术精神,理论家、作曲家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研究过程要先后进行分析、概括、提炼、总结,最后将其逻辑化、围绕论点、建立概念,从而达到学术研究的目的。
2.关于音乐创作:音乐作品不能以浅层次的好听与不好听来评判。只要各种音乐参数符合音乐内容的审美需要,用的合适的、能够表达音乐内涵的具有其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就是好的作品。此外,作曲技术理论无论古今中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学习就是为了应用。音乐创作实践主要是用何种作曲技术、如何运用作曲技术的问题,只要运用得当,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就是好的技术、就是好的运用。
出生日期19**.7婚姻状况未婚
学历本科体重65KG身高177CM、
专业小学教育(中文)健康情况健康
毕业院校XxXxXxXx邮箱Xx@
联系电话XxXxXxXx邮编XxXxXxXxXxXx
个人知识结构以中文专业知识为主,拥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律和关系学知识。
个人经历学习经历:
20**年9月
进入Xx学院教育系学习中文专业。先后参加党课和团课的学习,并顺利结业;通过CET4、计算机二级考试等。
20**年11月
进入学院记者团实习,期间写作能力大有提升,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接收、分析和处理能力。
20**年6月~8月
组织Xx区暑期支教活动(Xx县Xx),向山区的家长传授并讲解了新近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尊敬。增强了交际能力和中文的应用能力。
20**年9月
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在后来的工作中主要负责展板的制作和书写。
20**年春节前
在Xx心理咨询中心短期见习,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方法。
20**年底~20**年1月
准备研究生考试,先后学习了管理学,关系学,教育学和法律硕士的专业课。
创业经历:
20**年3月~10月
与朋友在Xx市Xx社区(Xx小学对面)开办‘Xx’小型服装店积累了一些销售经验。与顾客的交流增强了判断能力。
20**年4月~2009年4月
入股‘Xx’美发店,由于事前做了充分的调查分析,对工作的管理和要求也得到了广大顾客的认同(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转让前曾两次创造月收入过万的记录。
个人能力
1:本人喜于写作,书法,舞蹈。时常在博客和校内发表文章和诗篇,曾获“挑战杯”论文优秀奖,书法比赛二等奖。
2:本人精通国语,有做校园广播台主持人和实习记者的经历,有短期的心理咨询和实验的见习经历,善于交流。
3:本人曾在校创业,积累了一定的管理、销售、协调利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强,能快速融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
个人爱好击剑,篮球,写作,以及一些展现人类智慧和技巧的活动。
个人评价本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为人和谐、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并有较强的信息接收、处理和协调能力。
求职意向本人欲求一份文事部门的工作。另附:名校是社会共有的,经验是工作积累的,适应能力才是自己的。希望贵集团能给我一个展现的平台,也让我为千亿的效益使一份力。
大学所学课程专业课: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大学美学,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逻辑学。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61-02
合唱是群体艺术中最容易被接受及实现的艺术形式,与乐队、舞蹈、独唱、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被各种条件所制约、而不能让大众参与的艺术形式相对比,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包容性更强。因此,近年来合唱这种艺术表演形式越来越受到集体活动的青睐,无论是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还是学校,在音乐类人才引进时,都越来越重视合唱指挥能力的掌握,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的艺术鉴赏以及参与能力的提高所出现的必然趋势。提高学生合唱指挥方向的专业技能、高校音乐类专业势在必行。
一、合唱指挥的重要性及其应具备的素养
合唱指挥是合唱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合唱音乐艺术当中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们合唱指挥的技能培养,以达到学生们可以独立进行合唱作品的组织、编排、创新、实践以及对合唱艺术进一步的探索的能力。
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培养、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理论基础的重视,以提升其对音乐理论基础掌握的扎实度。这样才可以从合唱作品的谱面上真正地理解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并对其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以及和声织体等音乐本体素材进行全面分析与把握,并完成创作者的表现意图。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们对合唱作品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思想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提高学生们对合唱作品的综合认知与理解。通过以上对合唱作品理论基础的分析、理解之后,在指挥的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地结合自身,对合唱作品的二度创作、创新更加准确、合理。同时,当学生们掌握了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之后,才会对不同的合唱作品以及其他的音乐作品具有一种更加全面、准确、深入的认知与理解,也会在指挥实践中将自己对作品深刻的理解与把握通过指挥语言传递给全体演唱者,不但可以使演唱者将音乐作品的表现意图更好地表现出来,也为自己在未来的合唱指挥中的进一步创新、探索、再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达至更高的境界。
二、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合唱指挥技巧的提高需要多门音乐专业课的铺垫,具体有视唱练耳、作曲、和声、曲式、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钢琴、声乐等等。因此合理设定培养方案是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需要重视的。根据笔者对多所师范类高校的培养方案的了解,合唱指挥课程大多排在三年级,其原因就是需要学生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素养。大多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理论方面较强,但实践能力非常欠缺,这是由各种客观因素造成的,如合唱队的建设不足、表演舞台匮缺等,照成的情况。因此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合唱指挥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合唱指挥课程大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合唱和指挥分开,分别开设合唱课和指挥课。第二类是因为各种因素将合唱指挥开设为一门课程,合唱与指挥,此类课程培养方案多在西南地区开设。两类课程设置方案各有利弊,因此在此基础上做出以下建议:
(1)在合唱指挥课时比例分配、教学内容侧重点中侧重指挥方面的教学,并增添中小学音乐新课标合唱作品的内容。
(2)在二年级增设艺术实践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校结合,举办合唱节,使学生了解合唱指挥学习的重要性。
(3)三年级的结业考核以舞台实践的形式来进行。
(二)合唱指挥与教学实习的联系
任何一门技巧课程,实践都是极其重要的。将所学技巧真正应用起来是需要时间来进行磨合的。但现在社会的就业压力,使毕业生没有机会在工作中进行磨合,因此这项工作就只能在教学实习中去解决,这就迫使培养方案要做出相应的变化。
(1)与教学实习相结合。实现在实习过程中,应用合唱指挥技能技巧,为更快适应社会环境做出良好的基础。
(2)制定具体服务范围,提高合唱与指挥专业课程的指向性。
(3)建设与地方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实践平台。加强学生在合唱指挥技能技巧方面的应用能力。
(4)以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形式,更深刻地理解合唱指挥的意义。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合唱艺术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办了各种合唱指挥培训班,举办了“合唱指挥讲座”、“合唱艺术系列讲座”。此外,每逢合唱大赛时,马革顺、严良堃等老指挥家、教授作“合唱指挥排练示范讲座”,边带团边排边讲,使中国年轻一代的指挥们受益匪浅,另外在作品创作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以中国15亿人口的基数来说,这样的成果还远远不够。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是下一代音乐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就目前来说,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唱指挥能力令人堪忧,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迫在眉睫。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合唱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几乎一年一个面貌。在合唱舞台越来越肥沃的今天,有效提高合唱指挥的音乐素养、培养更专业的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专业必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培养更多合唱指挥应用性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合唱指挥人才培养渠道的思考[J].济南: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2]中国合唱协会.神话中国[N].中国合唱协会报道.
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关键词:技巧课 理论课和技能课 实践类课程 姊妹艺术类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响应这一要求笔者
从课程结构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充分认识和明确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所包含的相应课程和教育方式及手段都能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在进行专业技术教学当中,适当的安排进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特长,让学生摆脱单一的、枯燥的技能或技术学习。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艺术教育对音乐、美术等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开发人脑的右半球,而技能或技术学习多半由左半脑来完成。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课程中设置艺术类科目,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对接的窗口。这一点,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其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毕业即就业,直接进入职业体系。其二是,高职教育年限较普通高等教育年限短,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广度有限。进行艺术教育,就可以弥补学生只有一技之长的短板,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影视、音乐等科目,能够让学生通过理论到实践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主流的文化现象及其实质。这样就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从学校内部了解社会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有了先人一步的社会文化体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对在校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也是毕业生进入职业体系,顺利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状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艺术素质普遍堪忧。主要表现在,在校学生的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艺术基本知识,对艺术的概念较为模糊,很大一部分学生将艺术教育视为辅修课,甚至认为艺术是旁门左道,不实用。很多在校生对艺术的理解也较为偏颇,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艺术节、文化节、音乐节等综合类文化活动,即使参加也常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当今高校高度的社会化,也导致了很多学生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很多社会非主流文化现象的影响,并在对其理解上出现偏差,一部分在校生进行盲目的模仿,甚至出现沉迷于某种文化现象之中而影响正常专业技能学习的情况。
三、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
高职在校生的艺术素质堪忧,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缺乏系统性,专门的艺术教育科目设置不健全,院校中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匮乏,缺乏相应的艺术教育实践。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实行“对口”制。这种课程设置原则虽然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又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势必造成学生的学习较为单一,是专才而不是通才。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一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艺术类教师的空档,即使部分学生有艺术方面的兴趣或天赋,都不能得到及时的培养和发掘,导致学生只能凭借自己对音乐、美术的理解自行发展,使得其艺术修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完善。高职在校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比较多,如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计算机等应用学科一般都是边学习边实习,结业即可进入工作岗位。在常规的学习时间内,能够用于艺术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还有一点,是现今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就是艺术教育思想的普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教材缺少相应的艺术类读物,使得一部分有一定艺术素质的学生不能得到正确艺术理论的指导,艺术素质长期难以得到提高。
四、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的做法
面对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普遍滞后的现状,主要做法有主动引入艺术课程,注重校园的文化环境及相关设置的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实践并一步步完善教师队伍。在高职院中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主动引入艺术课程,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将艺术类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常规课程学习中。另外艺术教育中心还承担本校大学生艺术类社团的教学和指导,特别是大学生艺术团的指导培训。负责拟定全校文化艺术工作方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负责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开展与教学课程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艺术及艺术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切实的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艺术普及方面,使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改善高职艺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
改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的方法很多,其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主要的对策之一。只有建立了健全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引进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艺术教师,才能从院校教育体系内部搭建起相对完整的艺术教育平台,才能对在校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从而改变艺术教育滞后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除此之外,加强艺术教育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注重实践,科学的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艺术领域内各类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养成上形成更加完善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的加强,使学生在更广阔领域内对各类知识、技能的理解更加深入。通过艺术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会由内而外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良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建设性的话题,加强艺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改革和尝试,其模式和实践手段还要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摸索的发现。
参考文献:
[1].周冠: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对非艺术专业学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
[2].彭轶、钟朝玲:对高职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8(9)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教学应把好意识关创意关造型关科学关人文关实践关和结业关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力一式上.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小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应把握循序浙进的7个问题.以此对形成相关的课程体系与构建学科平台。
第一意识关。建立与构建一个设计意识平台.是工业设计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道关.是贯穿于整个设计教育的一条主线。设计意识是一种动态的设计思维.它包含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习惯。对于进入工业设计领域即将从事设计工作.尤其是进行产品设计的人员来说.树立他们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工业设计.在设计教育中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了后能十什么等。这些良好的设计意识平台构建.为学生了解设计世界。自主学习、施展艺术构想开创了广阔空问。囚此.在设计教育中.适时的开设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等系列课程、讲座.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工业设计专家和知名人士开办学术讲座,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资讯。专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牵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设计教育教学中应将专业意识的培养作为长期的目标和任务.并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二.创意关。一个国家需要有创新的机制一个民族需要有创新的思想与能力。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史要有异于常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一件产品.如果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的心理.将无法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也就难以为市场所接受.小能实现其增加附加值的设计目的。从这一点上说.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创意的关键又在于“创新”.它来源于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教学上应一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淡化其过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力一而则要博采众长.从前人的问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做到“举一反二”、“无中生有”
第二.造烈关“造烈”是工业设计特别是设计的最H_观和最H_接的载体。工业设计最初在我国的出现与普及时和和被称作“工业美术造烈设计”.并日_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内都在沿用。可见造烈对工业设计的重要程度。一项设计.无论它的功能如何先进.内部构造如们精细.选用材料如们科学合理.它都将通过产品自身的形态体现出来.长短、力一圆、厚薄等基本体量以及配色力一案始终是消费者对该产品的第一印象.消费者是否接受该产品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第一印象.囚此.作为设计师.最初的创意也是以具体的产品造烈(形态)为依托.逐步完善其设计的。工业造烈设计与 一般设计的区别就在于设计最初的观念中就要体现出求美的意向。工业设计.首先要看产品造烈的款式是否新颖。本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缺少艺术灵性.最终很难创造出新颖的设计学生形态创造能力需尽早在学校里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手头功夫”的设计索描(速写)、设计色彩、效果图(草图)、构成术等课程就构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造烈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如何掌握与运用这些技能.是摆在教师而前的首要课题造烈能力的培养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一是临摹.通过对前人优秀作品的分析、理解与学习.掌握相应的规律和技术;二是写生.通过对实物、产品进行写生.提高对结构、形态、色彩、比例等的分析与应用能力;二是设计创作.造烈的主要目的并小在于能将现成的事物通过 一定手段与方法表达出来.而在于设计、创作设计创作能综合考察学生对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的把握.体现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良好造烈能力的培养与造烈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要养成“二多”、“二勤”的好习惯.即“多看、多想、多练”和与之相对应的“眼勤、脑勤、手勤”.其中“多看、多想”比“多练”史为重要。须知平时的观察与思考对设计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仅把技术训练作为造烈练习的唯一目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就是“工具”而已。
第四.科学关。工业设计要求以科学的思考和艺术的陶冶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综合训练。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大师Raymond I}c}ewy有一名名言:“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小平儿的时刻必将到来。”当代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我l玉l召开“科学与艺术展览”开幕式上所作的“科学与艺术”的专题发言中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小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小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而.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识。”
现代工业设计相对于最初的“造烈设计”而言.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把物化的工程技术与文化、环境、美学、市场等设计要索结合起来.协调产品及其系统与人(使用者、消费者)的关系.协调人一机一环境的关系.涉及到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力学、材料科学等范畴。设计师在完成设计力一案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宜人性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同时应考虑产品的结构、力学与周边环境的融洽程度以及用材、涂饰工艺、色彩等力一而的个性特征。
第I t..人文关。工业设计广泛涉及到人文科学领域。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艺术、语言学、心理学、宗教、历史等人文学科都在小同程度上与工业设计相关。它们向工业设计的渗透.正在产生的设计文化学、设计哲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符号学.行为心理学、生态伦理学、技术伦理学等对工业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设计哲学的视野看来.工业设计的实质是设计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力一式.而小仅是设计物。正确的设计思想应是通过物的设计体现出人的力量、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力一式。
工业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物的创造满足人类自身对物的各种需要.这与文化的目的小谋而合:“文化就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预见.末来的工业设计的竟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竟争。
在整个工业设计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的同时.选修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工程学、创造学原理、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欣赏、中国美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鉴赏等公共选修课.以充实自己的人文索养.增强设计的后劲。
第六.实践关。实践是工业设计专业小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纯理论”基础上的“纸上淡兵”和“效果图”的设计无疑难以解决产品创新的实际需要。这实际上就对设计教育学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课题目前国内设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片而强调课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实践教学。出现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现实客观原囚一力一而.工业设计专业师资紧缺.专业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也严重缺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力一而.“实践课”的界定也存在许多误卜_.如将“实践课”完全与理论课划清界线.而导致理论教学小管实践.实践教学撇开理论.相与_脱节囚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力一而下大力气改革实践教学
一是构建与专业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领域使学生能H_接从企业中得到实践经验,补充课堂教学的小足.同时增强“实战意识”.体会真实市场的“残酷性”而企业则可以充分享用学生(包括指导教师)所带来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创意。
【摘 要】最为著名的黎族本土音乐学者的代表王文华先生,为了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王文华的求学之路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其坎坷的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断层问题,并给出一些培养建议。 【关键词】王文华;求学之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03-01一、王文华求学之路(一)王文华简介。王文华,1944年出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介村,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音乐家。王文华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同时兼任海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王文华先生深入研究了黎族音乐典型特征,对海南黎族本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文华著有《黎族音乐史》《黎族乐器集锦》等书籍,先后发表了《黎族竹管乐器――利咧》《黎族民歌特征》等大量的关于黎族本土音乐的论文,其先进事迹被《中国人物志》等文献所收录,并于1994年被评为海南省先进文化工作者,此后一直在琼州大学音乐系做兼职教师。(二)王文华求学之路。王文华先生求学之路充满坎坷,无论是孩提时代的学习,还是后来在歌舞剧团的实践学习过程,以及中年时代的大学教育,王文华先生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学习之路。王文华先生6岁时,跟随王亚华(当地的音乐教师)学习黎族本土乐器演奏,13岁时考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剧团,又师从潘家修以及韩应畴,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乐理知识,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年少的王文华还学习了其他地区的黎族方言,并于1957年至1962年这几年中,先后在莫斯科、越南以及赫尔辛基进行演出并屡次获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王文华先生先后于1959年到广州音乐学院进行学习,1961年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师从著名三弦演奏家李乙)。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王文华先生的音乐素养逐步的提升,尤其是在1985年,年过40岁的王文华仍然参加了85届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学习,同时,王文华又于1990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进修班学习并结业。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分析上文通过简述王文华先生的黎族本土音乐学习经历,分析当前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断层危机,主要在语言问题以及传承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语言问题。首先语言问题是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本土的音乐学者,需要具备海南黎族方言能力,而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仅仅有发音,另外海南黎族聚集地的五大方言区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本土的音乐者培养过程中,语言障碍往往成了其进行交流沟通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黎族本土学者还需掌握汉语普通话的交流能力,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音乐优势,不断完善和发展黎族本土音乐,这是黎族音乐发展的需求。(二)黎族本土音乐学者传统继承问题。除了语言问题,对于本土音乐学者音乐传统继承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上文中王文华的学习经历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对于黎族本土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需要热情,还需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不断的积累过程,这是一种对待黎族文化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当前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浮躁、金钱、青春、地位等都是巨大的诱惑力,这对于黎族本土音乐学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对于黎族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传承人的培养、还需要社会的关心以及政府的重视。三、加强黎族本土音乐学者培养的建议结合海南省黎族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可以加强与本省高校的合作,开设黎族音乐特色民族专业,并提供一定的岗位支持,全面提升本土音乐学者培养,努力形成人才供应链条,将黎族本土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合黎族本土音乐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语言方面、黎族文化、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推动本土音乐学者的培养。另外,对于一些海南省黎族分布区域的民间艺人,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通过政府、社会提供一定的平台,一方面加强其知识结构与音乐素养的培养,使得具备更为专业的音乐素养,在不失民间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其音乐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文化效应,提供民间艺人生存的空间。最后,应大力宣扬王文华先生为代表的黎族本土音乐人,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电视平台等媒体,将其对于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大力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黎族人能够喜爱民族音乐。参考文献:[1]张睿,徐敦广.管窥海南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案――以海南黎族民歌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54-57.[2]伊乐.试论海南本土音乐在海南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15,(13):108-109+115.[3]张艳军.黎族音乐学者王文华生平研究[J].黄河之声,2013,(11):90-91.作者简介:张艳军(1973-),男,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博士,现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海南省三亚市)工作,主要从事海南黎苗族音乐研究、音乐教育研究。
自从拉莫于1722年完成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还原到其自然原则的和声学》至今,和声学这门学科经历了30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声学是研究多声部音乐写作技巧与创作原则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必修课程之一。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以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主要内容。诚然,这样非常细致、系统的训练,对于作曲与指挥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就不相适应了。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和声课一般开设一年。此外,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乐理掌握得都不够扎实。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和声教学如果还走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线”的道路,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和声的过程中感到吃力,并且会觉得和声课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由于对和声学掌握得不够扎实,自然会对后续课程如钢琴即兴伴奏、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的学习产生影响,乃至对其专业的发展、今后的就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和声学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免“平行五、八度”、“反向五、八度”等不良声部进行。这样,本应该充满绚丽音响色彩的和声课就成为了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枯燥的“数学课”。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更别说去感受和声的美感了。真正能够学得好、用得上的人更是寥寥。
而且,由于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很短,学生所学的内容势必会大大缩减。学生刚刚学完前面的自然音体系部分,后面很多重要的内容还没有接触,或者对其只是有粗浅的了解就已结业,从而对和声了解得不够全面,形成一知半解的局面。由此,在对某些作品进行和声分析时,就会有很多解释不了的和声现象,其实践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此,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即在新形势下,和声课程教学在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结构的设置等方面就急需改革,以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内容是进行到一级关系调转调,后面的内容只涉及一部分,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可是如果照顾到了知识的全面性,由于时间关系就势必会形成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掌握得不扎实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下面的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总体安排
总体上说,就是有些重要章节的内容重点讲解,有些章节则可以合并到一起讲解,而有些章节的内容了解即可,可作为自学内容或略讲。
1.自然音体系部分以合唱织体的四部和声写作为主,和声分析为辅
自然音体系部分是基础,需要掌握得非常扎实。因为变化音体系中的内容都与自然音体系部分的内容紧密相关,如果前面基础部分掌握得不够扎实,就会影响到后面的深入学习;而如果前面的基础掌握得非常扎实,那么在学习后面与之有关的内容时,就会形成“迁移”效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加入钢琴伴奏编配与合唱编写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解决学而不会用的问题。
2.变化音体系部分以和声分析为主,写作次之
在基础和声当中,所有的基本和弦连接方法都已经学习过。所以,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了前面扎实的基础,后面变化音体系部分中写作的内容就可以适当减少,留下更多的时间来分析完整的名家名作。通过分析优秀作品,学生从世界艺术宝库中充分汲取营养,把一些优秀的和声语汇、和声手法变成自己的艺术财富,并增强学生对和声艺术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结构的设置分为四部和声写作、为歌曲旋律编配钢琴伴奏、为单声部的歌曲旋律编配合唱及和声分析四个教学模块。
1.四部和声写作
四部和声写作训练是和声学习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此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声写作总的原则及和弦连接的基础方法。进行该项训练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将写作的内容适当简化。如在为旋律配写四部和声时,在给出高音部旋律的同时给出低音声部或和声功能,抑或给出关键部位的和声功能等等。这样,降低了四部和声写作难度的同时,在和声写作训练的初期,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写作的作用。
2.为歌曲旋律编配钢琴伴奏
在实际工作中,为歌曲旋律编配及弹奏钢琴伴奏是一项很实用的技能。
此项训练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和弦的基本连接方法的基础上,熟悉各种和声语汇及音响,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钢琴伴奏音型,熟悉为歌曲编配钢琴伴奏的基本方法。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每次作业布置一定量的键盘和声练习,主要是和弦连接,内容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2)将和弦连接用特定的伴奏音型弹奏。
(3)为歌曲旋律编配钢琴伴奏。也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教学模块在训练学生为歌曲旋律编配钢琴伴奏的同时,还注重其为同一旋律选配多种和声方案的能力。有的和声学专著将这一训练叫做“和声的变奏性写作”。经过这样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和声的音响上。在应用和声时,能够真正从音响需要出发,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和声思维大有裨益。
3.为单声部的歌曲旋律编配二、三、四声部的合唱
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在进行和声的四部写作训练的同时,进行为单声部歌曲编配合唱的练习。通过这一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没有兴趣”等问题。在歌曲的选择方面应注重实用性,即尽量选择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作为课堂实例、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内容。以便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小学的课本,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和声分析
和声的规则来源于实际的音乐作品,反过来又影响着音乐作品的创作。因此学习和声就有必要对前人所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在对前人音乐作品的分析当中理解和声的真谛,学习和声运用的经验和技巧。
“和声分析是指对一首完整音乐作品结合音乐内容、旋律音调、曲式结构、织体写法等诸方面对和声(包括和声风格、和声序进、和弦运用、调性布局、和声的陈述发展手法等)所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分析。”通过和声分析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体验和理解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使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由此提高学习者对多声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自身的艺术修养。
众所周知,和声学的学习过程则是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有一定顺序的。而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当中和声的应用则是“按需取材”,并没有一定的顺序。因此和声分析材料的选择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和声材料的识别阶段。在这一阶段可多选择一些片段性的谱例作为分析的材料。二是学习的深入阶段。此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和声知识,所掌握的和声材料也已经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增大对完整或相对完整谱例分析的比重,从而全面把握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以上是对和声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以及课程结构设置方面的一点想法。还有待于与同行进一步商榷,也恳请专家批评斧正。以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形成理论,指导我们的和声教学,使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桑桐著.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
[2]伊•斯波索宾、伊•杜伊波夫等合著.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月
[3]王安国著.多声部音乐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9月